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议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教育文档

浅议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教育文档

浅议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教育文档
浅议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教育文档

浅议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一、人文素质的含义

“人文”,即“人之所以为人”的各种属性。而人之所以为人,人比其他一切动物高贵,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人有意识、有理性,懂得遵守社会和为人的基本规则;人类有在自身历史进程中积淀的各种文化;人类有求真、向善、爱美的品格。“素质”一词从单字意义来看,“素”本义指未经染色的白色丝绢,可引申为“最基本的”;“质”指“质地”、“品质”、“性质”。对“素质”这个词的定义,历来众说纷纭,目前各界对它的定义有一个比较基本的看法。“素质”有两种经典定义:一是心理学上的定义,一是教育学上的定义。心理学上的定义认为,素质亦称“禀赋”、“天资”、“天赋”,是个体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脑和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特征,感觉器官、身体的结构和机能特征等,主要由遗传决定,亦受胎儿期母体内外环境的影响。此种定义强调与生俱来、先天性。教育学上的定义认为:“素质是人在先天的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与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或素养。”综合起来,“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是在先天生理基础上经后天培养而成的基本品质,包括知识、行为和观念等。.

人文素质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理解就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因为一个人的思想道德观念总是以一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一定的人文意识中又包含着一定的价值观念。广义的人文素质则不仅是思想道德素质,而且指人们在自身基本素质的形成过程中,将人文知识经过环境、教育、实践等途径内化于身心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内在之物”,其外显为人的理想志向、道德情操、文化修养、思维方式、言谈举止和行为方式等。

二、人文素质的内容

人文素质由人文科学知识、社会心理、文化修养、人文精神、人格等五个方面组成。

人文科学知识指人们应掌握的语言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政治学、人类学、理论学、宗教学、民俗学、哲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其核心部分是文、史、社、哲方面的知识。

社会心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生产,并互有影响的主体反应,包括社会知觉、社会印象、社会判断、社会感情、社会动机、社会态度,等等。

文化修养包括良好的读书习惯、文学修养、语言文字修养、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政治理论修养、历史哲学修养,等等。

人文精神是把对人的文化生命和人的文化世界的肯定贯注于

人的价值取向,从而形成一种关注人生真谛和人类命运的理性

态度。.

人格是通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所表现出来的个人尊严、价

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反映了一个人在心理、生理、社会、道德、文化等各方面所应达到的和谐统一的境界。

它们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关系。人文科学知识获得的程度直接影响着文化修养的水平。文化修养必须建立在广博的人文科学知识基础上,而一个人的文化修养一旦提高,将长期影响他接受人文科学知识的速度与深度。良好的社会心理的形成,有利于提高人关注社会生活、参与解决社会问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形成人文精神有着重要作用。人文精神的形成对于纠正不良的社会心理,促进文化修养的提高,都有积极作用。反过来,人文科学知识的运用,良好的社会心态的建立,文化修养的提高,正是人文精神渐次树立的过程,它们的最终目标是达到人格的完善。人格的逐渐完善的过程也正是人文科学知识、社会心理、文化修养、人文精神提升的过程。这些要素共同形成一个完整、不可分割的整体。

人文素质的培养,就是将人文素质包括的内容,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和自身实践,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同于一般的道德教

育和法制教育。人文素质培养起始于人性的自觉,着眼于情感通过各我们把对学生进行的人文素质培养理解为:的潜移默化。.

种教育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自身实践,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

果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形成牢固的人文科学基础知识、良好的社会心理与文化修养,树立人文精神及塑造完美人格的教育活动。

三、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人文素质是大学生成才的必备素质。跨进高等学府的每个学生,都渴望自己成才,但如果只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而欠缺人文素质,最终只能成为人们所说的“机器人”、“工具人”、“单面人”,因此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导向作用。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学会“如何做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道德感和历史使命感,加快社会化进程,学会适应社会,善于与他人交往,提高在复杂环境中的应变能力。责任感的提高,主要依靠文化的积淀。高层次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是建立在深厚的人文文化基础上的。因此,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

(二)创新作用。良好的人文修养能够激发创造能力。由于自然科学主要是依靠逻辑思维,其思维方式往往是收敛的、确定的、必然的,而人文社会科学主要是依靠形象思维,其思维方式常常带有发散性、多元性和或然性。一切文学艺术等审美活动,一般调动的是人的形象思维,而科学思考与创造主要运用抽象的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可使大学生经常进行两种思维方思维形式。.

式的交差、互补训练,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这对于大学生创新

思维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事实证明,超一流的科学家身上蕴聚着超一流的人才素质,他们是科学家,同时也是具有良好的人文道德修养的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如在科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地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建树卓越的学者,而且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出色的小提琴演奏家。那些为人类历史发展作出过卓越贡献的伟大科学家们,如居里夫人、爱迪生、李四光、竺可桢、华罗庚、钱学森,等等,他们对人类的贡献,不仅在科学本身,而且在于他们伟大的精神力量和高贵品格。因此,良好的人文素养可以有效提高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激发创新灵感,为大学生在校学习专业和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培根曾说:史益人智,诗益人慧。自然科学注重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人文、音乐、美术则侧重于各学科内容的交叉融合,而且对大学生的心智训练更有相得益彰之效,能增进思维开拓、求异与创新,推动想象与联想,触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三)陶冶和激励作用。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使大学生的情感得以陶冶,心灵得到升华。人文学科具有体验性、教化性和评价性相统一的特点,对人的精神有陶冶和激励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大学生塑造精神家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都令人激动、振奋,能够净化人的心灵,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