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讨论_邓海潮

关于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讨论_邓海潮

关于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讨论_邓海潮
关于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讨论_邓海潮

2007年10月西安政治学院学报Oct.,2007第20卷第5期Journal ofX ia'n Po litics Instit u t e Vo.l20No.5 =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

编者按:对我国应该如何处理与分配相联的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党中央文件中的提法经历过几次重要变化。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分配政策/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0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在分配制度上/兼顾效率与公平0。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5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6中提出,个人收入分配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0。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起,党中央放弃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0的提法,提出/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逐步实现全体人员的共同富裕。0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注重社会公平,特别要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强化对收入分配结果的监管。0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5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6中指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0特别是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0、/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0鉴于我国在改革发展的不同时期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复杂性,本刊特组织部分师生对二者的关系展开讨论。

关于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讨论

邓海潮,等

(西安政治学院基础系,陕西西安710068)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815(2007)05-0008-05

主持人(邓海潮教授,博士生导师):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问题,从大的方面说,存在和体现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而单就与分配相联的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来说,它不仅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关系到能否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能否顺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现实问题。

中央文件中对二者关系提法的变化,是根据我国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情况而进行的调整,在理论和学术界,有关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讨论和交锋不但从未间断和停息,而且时起波澜。特别是近两年来,又出现了新一轮讨论热潮。学者们所持观点,大致可以概括为效率与公平统一论;效率与公平并重论;公平优先,兼顾效率论;以及仍然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0论等等。十七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0,为了更进一步深化对此问题的认识,同学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相关的学习和研究,并且形成了个人的观点和看法。下面,请大家谈一谈自己的观点。

向征(经济学硕士):我不想直接对效率与公平的关

收稿日期:2007-09-02

系发表意见,而是对涉及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几个经常混淆的概念加以鉴别,希望有助于对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定位。

首先,公平不同于平等。一些人把公平和平等这两个概念相混淆,硬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所说的/效率与平等0的对立,说成/效率与公平0的对立。比如,人们常常把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在5平等与效率6中谈到的平等与效率的对立)))/对效率的追求必然带来不平等0,说成公平与效率的对立。事实上,无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都认为公平不同于平等,更不同于平均。虽然公平与平等都属于价值观的范畴,二者的内容有交叉的部分,但公平与平等属于不同的价值观。如果说平等强调的是某种/同0,那么公平强调的是某种/异0。公平是以承认差异为前提的,它是一种合理的差异。平等注重的是结果,而公平不仅注重结果而且更注重过程。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按劳分配制度实际上就是平等但不公平的分配方式,这种分配模式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效率的低下、生产力发展的停滞、物质的匮乏和人民生活的贫困。

其次,要正确地认识和对待效率。瓦尔拉一般均衡状态和帕累托最优是西方经济学分析资源优化配置的暂态和理想状态,因此效率一词是一个动态的相对概念。一方面,没有绝对的效率,效率是相对的、相比较而存在的,因此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效率。否则,就会出现追求局部效率(小效率)而损失全局效率(大效率)的现象;另一方面,效率是动态的、发展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效率。用静止的眼光看待效率,就会发生短视行为,出现盲目冒进、经济过热、能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等影响持续发展的情况。这样得到的只是暂时的眼前效率(小效率),损失的却是长远效率(大效率)。上述对效率的错误认识,都是过分追求效率、忽视公平的表现。根据公平原则,首先要求无论是地区、行业、部门、个人之间,还是过去与现在、现在与将来等不同时期之间,都应该保持产出投入比或收入投入比相等,即相对量一样,这才是公平的。

左武乾(经济学硕士):/效率优先,兼顾公平0,意味着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把社会公平放在第二位。它是针对效率低下的传统体制弊端提出的,适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某一时期,但不适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时期和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迅速增加。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当前我国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社会公平缺失,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果仍然把公平放在效率之后,那么我们就有可能与/共同富裕0的社会主义发展目标越来越远。

我赞同有些专家学者的/效率与公平并重统一0的提法。这一提法符合我国的现实国情和发展目标,与十七大报告中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的观点相一致。效率是指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率,属于生产领域和经济领域,而公平是指社会个体收入分配的公平,属于分配领域。把/效率0与/公平0并重,是实现社会的稳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有了效率,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有了公平,才能更好地促进效率。因此,在处理/效率0与/公平0的关系上,我们不能厚此薄彼,而要把两者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0这就告诉我们,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认识和把握两大任务: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一是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为了实现上述两大任务,我们必须处理好/效率0与/公平0的关系。当前,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公平与稳定,因此,我们必须面对当前的社会现实,把两者统一起来,而不能再分先后主次了。

王笑祎(经济学硕士):我赞同左武乾的观点,应该坚持/效率与公平并重0。我国的基尼系数自1999年起每年以011%的速度提高,2004年已经超过01465,2005年逼近0147,这说明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没有处理好/效率0与/公平0之间的关系。这样下去,不仅会导致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而且容易引发其他社会矛盾,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十七大报告指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方式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

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0因此,我国的收入分配原则应由/效率优先,兼顾公平0调整为/效率与公平并重0。

效率指的是资源的最优配置,即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在促进效率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公平缺失现象已经非常严重。公平包括结果公平和底线公平。结果公平强调社会财富的最终分配实现平等,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公平应该是底线公平,即参与社会活动的每个人处于平等的地位,通过制定规则以保障每个人具有同等的权利和机会,使每个人都有受教育、就业,以及参与社会竞争的同等机会。

许多人认为效率与公平是相互对立的。我认为,二者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统一与互动的关系,不存在孰轻孰重的差别。库兹涅茨倒U形理论认为,在经济发展的早期,效率与公平基本上是一致的;随着经济迅速增长,效率不断提高,二者的矛盾也在不断加剧;但经济发展到高水平后,二者又会趋于一致。可见,公平与效率是内在统一的,不可偏废一方。一方面,效率的提高,能够推动经济增长,从而为更好地实现公平提供物质条件;反之,效率低下或滑坡,经济增长就会受到影响,势必削弱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公平的增进,会调动广大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效率的提高;反之,公平被忽视会阻碍效率的提高。因此,我们既不能因为追求效率而牺牲公平,也不能因为讲求公平而丧失效率。

魏庆顺(经济学硕士):我是/效率与公平有机统一论0者。我认为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把效率与公平/结合起来0与/有机统一0的意思相符。应该看到,效率与公平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动态均衡关系。其均衡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短期与长期均衡,一种是微观与宏观均衡。

首先来看效率与公平的短期与长期均衡问题。由于效率与公平对经济发展的刺激作用不同,二者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就有不同的均衡点。将这些短期均衡点连接起来,就可以看出二者的长期均衡趋势。在短期内,由于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不同,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就会不同,也就是说短期均衡点不同。但是从长期来看,并不存在谁更重要的问题,只有二者形成一种相对均衡,才能有效地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其次来看效率与公平的微观与宏观均衡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效率与公平在微观与宏观两个层面上的关系是不同的。在微观上,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主要是通过重视公平来达到提高效率的最终目的;而在宏观上,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另一个重要主体,主要是通过重视效率来实现国民公平的最终目的。基于这样一个微观与宏观的界定,我们在面对效率与公平的问题时,就不能只考虑一个层面而忽视另一个层面。

在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动态均衡过程中,要防止出现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把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原则化,也就是说在经济建设过程中,不能把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固化了,而应根据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来判断应该更重视效率还是公平;二是把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庸俗化。这里所说的效率与公平的动态均衡,绝不是一种无为的中庸观点。有些人一说到均衡就认为是相等或者是均等,按照这种错误思路去考虑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就会产生对二者同等重视的中庸思想。

此外,还要建立健全一套政策预警机制。由于我国一些改革政策的局限性和滞后性,虽然有些政策在短期内成效显著,但在长期中却导致了二者的均衡点的振荡性很大,从而反过来又影响了经济的长期发展。因此,需要建立一套预警机制,为解决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提供政策支撑,使针对二者关系制定的各项政策的预期性增强,最终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动态均衡。

杨杰(经济学硕士):我的观点是,应该放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0的原则,而代之以/效率优先,确保公平0的原则。

首先,坚持效率优先是由我国当前的客观条件决定的。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坚持效率优先,才能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才能解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同时,提高效率、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而和谐社会首先应是效率高的社会,绝不是效率低下的社会。只有效率提高了,/蛋糕0做大了,国家才有能力去更好地保证和促进公平。

其次,强调/确保公平0是我国社会公平现状的客观需要。我们不仅要认识到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会产生和拉大差距,而且要通过提高效率来/确保公平0。强调确保社会公平,并不是要否定经济效率,而是相对于忽视社会公平而言。当前,我国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不公加剧,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发展和提高效率,切实把握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均衡点,做到既不忽视社会公平又不危害经济效率。强调确保社会公平,也并不等于要消除贫富差距,而是要将贫富差距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防止贫富差距超出合理的界限。

怎样才能确保公平?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其一,在社会的基本制度安排上,要以公正的理念作为依据和基本出发点。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持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对社会成员基本权利的保证以及必要的社会调剂,使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隔阂得以最大限度的消除,至少是缓解,进而减少社会潜在的动荡因素。其二,在具体的政策取向上,确保社会制度的公正。政府的公共财政政策,包括社会福利政策等,要克服在制度上对部分人群的歧视状况,真正实现机会均等和权利均等。其三,当社会不公平影响效率的提高时,可以适当地降低效率,把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公平的/确保0上,这样既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和谐,又能保证效率的长期提高。

赵钟离(经济学硕士):我赞同/兼顾效率与公平0的提法。

首先,/兼顾效率与公平0的提法,能够化解二者的矛盾、实现二者的统一。效率与公平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只有将它们兼顾起来,才能正确化解二者之间的矛盾,实现二者的统一。二者的矛盾体现在,效率的提高并不一定意味着公平的增进,公平的增进也不一定有利于效率的提高。片面追求效率时会牺牲公平,反之,片面追求公平时又会牺牲效率。割裂二者的关系,会导致两种极端情况:一是过分强调效率忽视公平,导致社会不公从而影响效率;二是过分强调公平,导致社会既不公平又没有效率。二者的统一体现在,效率与公平互为前提和基础。只有提高效率,把/蛋糕0做大,国家才有实力实现社会公平;只有实现社会公平,将/蛋糕0合理分配,才能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其次,/兼顾效率与公平0的提法,为政府和企业在二者之间进行相机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政府和企业在兼顾二者的前提下,通过优化组合,不断地进行相机抉择,以最小的不公平换取最大的效率,或是以最小的效率损失换取最大的公平,实现二者的动态均衡。兼顾二者,就是要求政府和企业坚持做到/两点论0与/重点论0的统一。坚持/两点论0,就是坚持/两手抓0,要认识到效率与公平都很重要,不存在先后之分,不可偏废一方。坚持/重点论0,就是要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出现的主要矛盾,权衡利弊,做出有利于提高效率或有利于促进公平的选择。现阶段我国出现了新的经济社会矛盾,特别是收入差距过大成为目前的/重点0问题,因此,要从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角度来兼顾效率与公平。

最后,/兼顾效率与公平0的提法,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十七大报告提出/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0可以看出,提高效率是经济发展的手段,促进公平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近年来,中央注意到在社会公平领域所出现的问题,放弃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0的提法,着力于缩小收入差距,更加重视社会公平。温总理在2007年的5政府工作报告6中指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0十七大报告提出/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0,进一步明确了/兼顾效率与公平0的观点。只有兼顾效率与公平,不断化解二者的矛盾、实现二者的统一,才能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刘鹏(经济学硕士):/效率优先、兼顾公平0的原则源自西方经济学。1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5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决定6中采用了这一提法,指出个人收入分配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0。1993年后的10多年时间里,这

11974年,美国经济学家霍利斯1切纳里首次把/兼顾增长的再分配0这一术语作为论文的题目,将经济发展目标从以增长为中心转变到兼顾公平的增长。

一原则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发挥了显著作用。时至今日,这一原则的某些方面已经显得不合时宜。据统计,2006年我国的GDP排名世界第四,与此同时,我国的基尼系数也已达到0147,远远超过了国际警戒线水平,公平缺失的问题已经凸显出来。

对于效率与公平问题,理论界一直存在两种比较极端的观点:效率优先论和公平优先论。效率优先论者认为,虽然我国当前的GDP总量在世界排名第四,但人均GDP 的水平并不高,人均实际收入水平更低,其根本原因还是经济总量这块/蛋糕0太小。因此,要坚持效率优先,加大经济增长幅度。公平优先论者认为,我国的贫富差距已经非常大了,公平缺失程度已经非常高了,这势必引起低收入人群的不满,从而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要更注重公平。

这两种观点都有片面性。首先,经济社会是一个系统的整体,过分强调某一因素的作用,只能使自己的观点流入形而上学的误区。其次,这两种观点缺乏一个统一的评判标准。前者是以人均GDP为标准,反映的是经济发展层面上的问题;后者是以基尼系数为标准,反映的是个人收入分配层面上的问题。在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的基础上坚持各自的论断,只能落入诡辩的陷阱。

我认为,统一的评判标准是能否实现社会总效用1的最大化,这是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关键。这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第一,社会总效用最大即国民满意度最大的时候,也正是经济发展水平和个人收入分配水平达到最佳状态的时候。第二,社会总效用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量,它综合了影响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因素,甚至涵盖了非经济层面的内容,能有效地避免片面性。第三,它是一个以人为本的量,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路。由此,制定一项经济策略,必须考虑它能否实现社会总效用最大化;此后,在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对其进行调整和完善,使之不偏离预定方向。

主持人:刚才,大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谈了个人对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的看法,我认为每个人的观点都很鲜明,都有一定的说服力,讲得都很好。总体来说,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与生产与分配紧密相联的,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党和政府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对效率与公平关系的不同定位,反映了对二者关系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也反映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二者矛盾的发展变化。在某一时期,社会公平矛盾突显,政府要着重解决公平问题,甚至可以通过牺牲尽可能小的效率来获得最大的公平的方式来解决,反之亦然。党和政府对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的提法,从宏观上协调二者的关系,对解决二者的矛盾具有重要的政策导向作用。近年来,在放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0的提法之后,可以考虑用/效率与公平并重0、/效率与公平有机统一0、/效率优先,确保公平0、/兼顾效率与公平0等新提法取而代之,指导实践,以解决和克服我国当前分配领域中存在的收入和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公平严重缺失等问题。

[责任编辑:张英芳]

1社会总效用也可以解释为社会成员总体满意程度,可以通过对整体国民进行问卷调查再行统计后得出其数值。公开、公正、公平是确保数据客观准确的关键。

税收学论文-浅析税收的公平与效率

税收学论文-浅析税收的公平与效率

浅析税收的公平与效率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工作必须遵循公平与效率原则,而这两大原则的贯彻是在税收作为经济杠杆不断对经济进行调控的过程中最终得到实现的。资源的最优配置意味着效率,国民收入分配的均等化意味着公平 ,税收对于资源配置与国民收入合理分配这两方面的调节作用直接影响到效率与公平的实现, 进而影响到国民的福利。 关键词:税收;效率;公平 一、税收公平、效率原则的理论内涵 1、公平是税收的基本原则 在亚当·斯密的税收四原则中,公平原则列为首位。在现代经济中,各类经济组织成为重要的纳税主体,与个人相比,它们要求经济方面的公平比社会公平更迫切、更现实。而且,经济公平也是税收效率原则的必然要求。税收公平,特别是经济公平,对我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税制建设与完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何使税制更具公平,为市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公平合理的税收环境,是我国进一步改革税制的重要研究课题。 2、税收不仅应是公平的,而且应是有效率的 这里的效率,通常有两层含义:一是行政效率,也就是征税过程本身的效率,它要求税收在征收和缴纳过程中耗费成本最小;二是经济效率,就是征税应有利于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或者对经济效率的不利影响最小。遵循行政效率是征税最基本、最直接的要求,而追求经济效率,则是税收的高层次要求,它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税收调控作用认识的提高。 二、税收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关系 1、信息不对称下所得税公平与效率的矛盾 所得税因为最能体现量能纳税原则且不会扭曲市场价格也不存在商品税的超额负担问题,由此被认为是兼具公平与效率的优质税种。但是莫里斯教授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谈 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对策思考 摘要随着现在社会的贫富差距增大,效率和公平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的热点问题。从社会主义本质来看,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本文从本国对待效率和公平的历史与现状出发,深刻认识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思考,认为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问题,必须要将公平提升到与效率同等的地位上来,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合理分配、推进教育、完善社保和法制,才能使效率和公平更加平衡。 关键词效率公平做大蛋糕分好蛋糕对策思考 一、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理论概述 效率与公平是人类社会追求的两大价值目标。效率属于生产力范畴,它是以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为标志的。在现代经济中,效率是以投入与产出,所费与所得之比来计量的,投入少,产出多,所费低,所得高为高效率;相反则为低效率。公平是和分配相联系的概念,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生产条件的分配决定生产成果的分配,所以生产资料占有关系是实现公平分配的根本前提。 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问题,首先是要正确认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效率和公平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两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在我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问题一直都被形象的称为“扩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问题。没有蛋糕何

来分蛋糕之说,所以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效率,空谈公平是毫无意义的。从本国发展来看,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的一直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分配非常公平,但生产效率低下,社会物质匮乏,大家的生产生活资料都得不到满足,根本就谈不上分配公平。从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来看,只有物质财富更加丰富时,公平才会增长,越是在不发达的阶段,收入分配就越达不到公平。到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全社会也才能达到最大的公平。也就是说,效率使公平建立在更雄厚的物质基础上,公平的最终实现要以效率的极大提高为基础的。没有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效率的极大提高,就不可能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另一方面,公平为效率的提高提供了保证,也就是说“分好蛋糕”可以为持续“做大蛋糕”提供持久动力,同时可以为持续“做大蛋糕”营造和谐稳定的内部环境。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对效率有重大影响,分配公平合理能够使各个阶层的劳动者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能够促使社会稳定发展,从而全面促进劳动效率的提高。相反,严重的分配不公,无论是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还是收入差距过大乃至产生两极分化,都会降低劳动者的积极性,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甚至发生社会动荡,影响效率。但这里我们所说公平并不是绝对的公平,而是相对的公平。绝对的公平只能降低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导致生产效率的降低,只有相对公平才能同时保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维持社会稳定。 二、改革开放以来对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探索与实践过程 在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实践过程中,中国的领导集体渐渐认识和发展了对效率、公平的含义,同时也一直在实践中探索如何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在充分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这一政策的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公平与效率不仅是相互联系的,也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 首先,效率是公平的基础,没有效率就没有公平实现的物质条件和源泉。效率主要体现的是生产力、经济的发展,若没有生产力、经济的发展、效率的提高和财富的增进,则公平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难以有什么真正意义的公平。因为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贫穷基础上的公平,只能是低级的、甚至是扭曲的公平。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讲效率,不讲效率就不能有公平。谁拥有效率,谁就可能拥有公平;谁损害了效率,谁就损害了公平得以产生的基础和源泉,谁就必然伤害了公平。 其次,公平是效率的本体,没有公平就没有效率存在的理由和保证。生产力、经济的发展、效率的提高,要以公平为条件和保证。且不说社会公平环境对效率的作用,若没有经济领域自身的公平竞争条件,则经济发展和效率提高也是难以实现的。公平解决得越好,生产关系就越合理,从而就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率的提高。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讲公平,不讲公平就不能有效率。谁拥有公平,谁就可能拥有效率;谁伤害了公平,谁就损害了效率由以存在的理由和条件,谁就必然损害了效率。 第三,以效率为基、公平为体,共同构建一个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社会大厦。就整体而言,效率与公平是人类社会永恒追求的两大价值取向。发展经济、提高效率、增加物质财富,是我们追求的一个目标;同样,保障人的权利、促进社会公平、维护政治平等,是我们追求的另一个目标。尽管效率和公平是两个不同的价值目标,但二者不仅是相互联系的,而且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效率是公平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和源泉,另一方面,公平是效率由以存在的理由和保证条件。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不是见物不见人的财富的积累和增加,也不是没有物质基础的空中楼阁式的平等的扩展和普及,而是人的全面发展。效率和公平两个价值应该统一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价值。无论是效率的提高还是公平的增进,都是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服务的。概括地说就是,以效率为基、公平为体,共同构建一个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社会大厦。 是取舍关系,或权衡(trade-off)关系。 绝对公平的“大锅饭”我们已经见过——造成效率低下、民困国穷。 讲求效率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我们也见过——若没有兼顾公平,则可能造成贫富悬殊、仇富心理和社会动荡。 所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必须在二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公平和效率二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但它们之间究竟是正相关关系还是负相关关系,是对立还是相辅相成?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公平和效率之间完全是矛盾的关系。他们认为,对效率的追求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不平等,公平和效率如同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要效率就不能要公平,要公平就必然会牺牲效率。 一种观点认为,公平和效率是可以兼容的,二者可以相互促进、相互统一,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不是以牺牲另一方为代价的。公平分配有助于效率的提高,效率的提高可以更进一步促进公平。分配是否公平,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劳动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

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 应如何解决收入分配问题 处理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

答:(1)什么是效率和公平?? 在不少人的观念中,公平是一个超历史的绝对的概念,公平就是平均分配,就是人人有份。其实,“社会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而且是一个法律用语,在不同的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中包含不同的内涵;在每一种特定的经济关系中,不同经济地位的当事人有完全不同的公平观念和标准。离开生产方式的性质谈论社会公平,离开生产谈论分配,不仅是没有意义的,也是不科学的。社会公平只能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贫富差距过大时更应注重社会公平.由部分先富到共同富裕是一般规律。所谓效率是指资源的有效配置所实现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社会资源的配置已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一种资源的任何重新配置,都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收入增加而不使另一个人的收入减少。换句话说,社会已经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不存在任何浪费资源的现象,以致每个劳动者都实现了经济收入最大化。这就是效率。? (2)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的含义。 洛伦兹曲线就是把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描绘在图形上的曲线。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找出了判断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如下图),设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和收入分配绝对平等曲线之间的面积为A,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右下方的面积为B。并以A除以A+B 的商表示不平等程度。这个数值被称为基尼系数或称洛伦茨系数。如果A为零,基尼系数为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如果B为零则系数为1,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该系数可在零和1之间取任何值。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数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

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大,那么基尼系数也越大。如果个人所得税能使收入均等化,那么,基尼系数即会变小。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3)简述我国收入分配的实际情况(城乡、居民、地区、行业等),分析产生分配不公的原因。? 当前收入分配问题中最突出的表现是贫富差距拉大,贫富差距过大危及经济安全,加剧社会矛盾,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1、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扩大,已进入“黄灯”区。2、我国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扩大,已经超出公认的合理范围。我国多数学者认为,从经济发展的实际看,显着影响我国收入差距变动的因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复杂因素所导致的。(一)历史沿革、资源禀赋及发展阶段的影响(二)经济体制改革及体制变迁的影响(三)原有体制的政策惯性及部分宏观政策的影响(四)制度缺陷及政策不到位因素的影响(五)社会保障乏力、教育机会不均等因素的影响(4)解决分配不公的对策。?分配制度改革本质上就是利益的调整,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解决分配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仍然需要依靠改革来解决。1、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2、在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3、规范分配秩序,实行统一的收入税制和收入申报制度,逐步统一城乡税制;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收入分配。 4、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对低收入和贫困人口,采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3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在经济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为保障社会公平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绝对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教育普及程度显著提高。这些都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社会分配方面,实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但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收入分配的差距在迅速扩大,同时带来种种不公正的社会现象。 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不仅仅是一个涉及经济政策和收入分配制度的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涉及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战略、政治秩序、社会稳定和价值追求的理论问题,是一个涉及我国社会改革的方向和性质的重大现实问题。因此,科学地认识和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效率与公平统一观,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按劳分配和效率与公平的认识 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位科学社会主义的缔造者,通过对人类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考察,深刻地认识到产品的数量和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的真正公平与否;据此他们科学地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产品分配方式,但同时他们也指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只有在社会上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的前提下才能够实现。 在他们的代表著作如《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等著作中,对公平的概念作了许多阐述,主要在于:公平始终只是现存经济关系的观念化表现。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学派各有不同的公平观,抽象的,超时代的永恒公平是不存在的。马克思对于社会主义公平的阐述用了社会主义平等的概念,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曾对此作出准确而深刻的说明。他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者的权利是和他们提供的劳动成比例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劳动——来计量。” 对于效率,马克思与恩格斯分别用“真正财富”和“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的观点进行阐述,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写道:“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价值首先是用来解决某种物品是否应该生产的问题,即这种物品的效用是否能抵偿

如何理解经济学中的公平与效率

如何理解经济学中的公平与效率在我国,经济学思想中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的讨论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听了郎咸平教授在清华的演讲,我对经济学中的公平与效率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经济上的公平即平等主要指收入均等和机会均等。但是经济平等决不是一条绝对的原则,它的部分内容不能作为最高的或最优先考虑的原则,如收入均等;有些内容又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完全做到,如机会均等。经济上所说的效率一般是指人、财、物等资源的有效使用和有效配置。它之所以成为重要的经济政策目标,是因为高效率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 关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它是一个长期存在严重分歧、争论不休的问题。有人认为偏重于公平,如罗尔斯,有人认为偏重于效率,如诺齐克,还有坚持“第三条路线”的,如阿瑟.奥肯,他的观点是“在平等中注入一些合理性,在效率中注入一些人道”。不管怎样,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尤其在经济政策的实践过程中,为了追求效率不顾公平,为了实现公平牺牲效率,这些都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所以我国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价值目标,而且实践证明这是正确的。效率优先指的是在制定经济政策时,要优先考虑它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尽可能选择最能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政策。兼顾公平指的是在制定政策时,要考虑到它对社会的影响,为了消除贫困,缓解社会矛盾,改善社会底层的生活状况,值得以一定的社会效率为代价。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原则。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承认差别,合理拉开个人收入的差距,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体现的是效率优先。效率优先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加社会财富,为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社会公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创造物质条件。强调效率优先,不是不讲社会公平。效率和公平始终是社会主义追求的共同的基本目标。公平问题解决得不好,不仅影响社会稳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效率的提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兼顾公平首先是力求起点平等的公平,为个人创造平等的竞争条件,给人们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其次是通过政府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利用税收杠杆和社会保障制度,缩小收入差距,使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都有所改善,以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平等。

什么是效率和公平谈谈你的理解

什么是效率和公平谈谈你的理解 玄箫2008-12-3 12:23:00 122.224.26.* 举报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有利于将经济发展速度提高,将经济总量的盘子做大,从而使个人得到更多的利益。 公平是天生的基本原则,社会公正是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基本依据。 效率与公平问题,是理论界的热点问题。从上世纪90年代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现在提法变为“更加重视公平”。这在思想界、理论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由北京开达经济学家咨询中心等4家社会科学机构联合主办的中国市场经济论坛第81次会议上讨论的议题是“效率与公平”会议就改革进入新时期后的“效率与公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会议上多位专家发言,集中讨论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尤其是两者孰优孰先,并且分为截然相反的两派:一派坚持认为现在我国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效率优先应该是必须遵循的,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有利于将经济发展速度提高,将经济总量的盘子做大,从而使个人得到更多的利益;效率必须放在第一位,而且今后任何时期没有效率优先就不可能出现,也不可能维持社会公平,所以对效率优先不能产生任何怀疑。 反对的一派则指出,公平是天生的基本原则,社会公正是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基本依据,无论是在社会再分配领域还是初期分配领域都必须遵循社会制度,按照劳动的贡献和生产的贡献不同进行分配,初步分配领域如果不重视公正问题会增大再分配的难度,从而形成整个社会的严重问题,现在中国社会的平均差距很大,中国社会的平均差距之所以扩大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不重视初次分配的公正问题就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国家发改委宏观院教授、中国改革开放论坛副理事长黄范章的观点主题是“效率优先增进公平”。他指出,效率优先问题对于市场经济来讲是生命攸关的,是市场经济生命线,因为市场经济它是竞争经济,竞争就是要效率。虽然是经济形态的发展有的时候会公平突出一点,有的时候效率突出一点,即使在强调公平的时候也不是不要效率,不要忽视不要忘记效率优先,因为经济的发展归根到底要效率,我们要把蛋糕做大就是靠效率,现在我们蛋糕没有做大你怎么分配也不行,过去我们在原有的蛋糕盘子里只能搞平均主义。 中央农村政策研究所原主任、中顾委委员、开达理事杜润生在发言中指出,发展是硬道理,先把蛋糕做大,才能够如何分配,才能给分配一个保障。要实行下一个目标就是研究GDP8000美元,先要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发展是不能一次发展成功的,是曲折的过程不断发展。社会公平是永恒的主题,不是一下子能够解决得了的,公平不等于平均主义,但是平均主义在中国根深蒂固,我们不能走平均主义的误区。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原所长赵海宽: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克服了过去计划经济的弊端,有了效率以后才真正激励了大家的劳动,因为干得好了收入就多了,经济发展加快了,还是要效率优先,我们国家还是很穷的。

公平与效率的理论基础及关系

论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摘要:公平与效率是人类经济生活中始终追求的两个目标。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却不断地发生变化,而推动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化的几个典型阶段上,公平与效率相应地形成不同的关系。从最初的公平凸显,到后来的公平与效率互相对立,再到现代生产力对公平有了新的要求:把公平与效率统一起来。 关键字:公平、效率、生产力、生产关系 一、效率和公平的含义与马克思、列宁的公平效率观 1、效率和公平的含义 无论在社会发展的何种时期,要想找到者的最佳组合点,真正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必须弄清楚二者的含义及其关系。 效率的一般定义是一定投入带来的最大产出或者产出一定使用的最小投入,它的最主要的含义是利用现有的资源去最大程度地创造社会财富,经济发展的一般含义是包括政治文化各方面进步在内的利用生产要素增加国民财富的系统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讲效率与经济发展是内在一致的。 公平属于伦理学范畴,人们对它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分配结果平均是公平,但干好干差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显然是不公平;有人认为机会均等是公平,但由于个人禀赋不同,即便是机会均等,各自把握机会的能力不同也难以实现社会公平;也有人认为自由竞争优胜劣汰是公平;还有人认为最大程度地提高社会弱势群体的福利是公平。 2、马克思、列宁的公平效率观 马克思认为公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公平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是永恒的,而是历史地变化的,每一个历史时代的公平观都是与当时的生产方式的性质直接相关,并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平等的观念无论以资

产阶级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本身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公平,不是平均主义的公平,而是存在差别的公平,实现社会主义公平的基本途径是按劳分配,符合这一原则就是公平的,否则就是不公平的;效率是实现社会主义公平的前提和基础,列宁也认为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没有这个条件,劳动摆脱资本桎梏这整个解放事业就不可能获得成功,社会主义就不可能获得胜利”。 马克思还认为既然存在差别,社会主义的国家就要建立起社会调节机制,缩小并消除实际存在的差别,列宁继承发展了马克思的该观点,指出社会主义的公平最终发展结果是达到事实上的平等,他说:“一旦社会全体成员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的平等即劳动平等,工资平等实现以后,在人类面前不可避免地立即就会产生一个问题:要更进一步,从形式上的平等进到事实上的平等,即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可见马克思和列宁的公平效率观是因时代而变的,最终是要达到事实上的平等的。 二、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演进 公平与效率之间究竟是相互对立、还是相互统一?如果静止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很难说某种说法是惟一科学合理的。但动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或者说历史地来考察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我们会发现。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地变化其性质,无论是相互对立,还是相互统一,都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又集中于生产力发展的状况以及相应的生产关系的性质。因此,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角度对公平与效率关系进行分析具有特殊的意义。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而生产力水平低下,意味着生产的消费资料有限,如果消费资料分配上稍有不平等,那么就有人不能生存,在一个需要集体生存的时代,这种不平等分配意味着整个部落或氏族没法生存下来。因此,人类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使得平等分配成为人们的一种生存选择。

浅谈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设计(论文)题目:浅谈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学院: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开题时间:2010 年10 月16 日

1 课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1.1 课题的目的 如何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既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又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这个问题尤其重要。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效率与公平,两者是对立的,不能同时兼得,如美国经济学家奥肯在‘平等与效率>中说“为了效率就要牺牲平等,为了平等就要牺牲某些效率。州¨匈牙利经济学家亚诺科尔内也认为,公平与效率是两个截然对立的价值体系,。许多社会主义经济的决策困境正好是由两个不同价值体系的抵触而引起的。 但是人们一直以来都在寻求两者最佳的结合点。效率和公平的矛盾及其解决并非只是鱼和熊掌、非此即彼的关系。在效率和公平之间存在着一种张力,并暗含着多种组合关系,而在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中探求二者的动态平衡,也许我们也可以引用何怀宏先生在<公平的正义)一书中说。真理就是中道,真理就在中间吡引,但是如何达到这一中道是非常困难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原则经历了三次重大突破。改革开放初期,在收人分配方面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平均主义。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了“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的分配政策。这一政策后来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中被概括为“兼顾效率与公平”,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被概括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党的十六大在重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同时,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因此,课题对改革开放前后我国收入分配问题中的公平和效率关系作了回顾,并在我国现阶段贫富差距逐渐扩大原因分析的基础上,主张要以“公

如何理解效率与公平

如何理解效率与公平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分配问题,但分析的视野应超越收入。拉开收入差距,能够鼓励竞争、提高效率;收入差距过大,则会影响和谐、损害公平。简单看,效率与公平问题就是人们相对收入多寡及其衍生的各种问题,但实际上,衡量社会公平程度不仅要看人们的直接收入,还要看人们得到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不仅要看分配结果,还要看这样的结果是怎样形成的,看分配背后的规则和机会是否公平。改革开放以来,平等竞争的市场经济框架基本建立,平等保护物权的法律制度逐步形成……这些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增进了公平。特别是近年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打破垄断、消除户籍等身份差别、促进教育公平等正在稳步推进,从而将为促进公平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将对提高效率提供更为稳定的支撑,将对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起到基础性作用。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是一个现实问题,但分析的视野应超越眼前。效率与公平,涉及人们的切身利益,是一个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现实问题。但眼前的事情,往往需要放到更大的时空中去考量才能看得更清楚。譬如说,效率如何、公平怎样,都是相比较而言的,而比较就不能局限于一时一地。纵向比较我们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效率快速提升,创造的社会财富前所未有;横向比较又会发现,我们的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很低,资源利用率、科技贡献率、劳动生产率都有巨大的提高余地,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继续提高效率。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是一个矛盾问题,但分析的视野应超越对立。按照经济人假定,人们经济活动的目的在于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在分配问题上就是要争得尽可能多的份额,而不会考虑这样对别人是否公平。 公平与效率并不是简单对立的,公平出效率,没有一定程度的公平,就不会有效率,也不会有福利增加。另一方面,如果没有效率,没有财富增加,片面寻求所谓公平是没有意义的,或者说是更大范围的不公平,因为它剥夺了人们充分发挥各自才能、以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权利。也就是说,效率与公平在很多情况下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可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

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怎样看待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逐步取代了传统的计划经济,在改革效率大幅提升的同时,收入分配出现了差距过分扩大的现象。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日益受到人们关注,我国理论界也开始更多地关注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并开展了热烈讨论。对公平和效率的问题,我们党也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党的十四大提出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要“注重社会公平”。 公平与效率的基本内涵 何谓公平?理论界有这样几种观点:第一,收入差距大小适宜的公平观。这种观点把收入差距大小作为判断社会分配公平与否的标准,在当前西方理论界比较流行。这是以结果的均等作为判断公平与否的标准,而没有考虑收入的渠道和手段。第二,按劳分配的公平观。这种公平观默认“不同等的个人天赋”所形成的不同收入的“天然特权”。要求废除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切实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这种原则摒弃了平均主义的分配体制,认同劳动者通过诚实劳动和努力可以得到更多回报,体现了激励原则。第三,机会均等的公平观。这种公平观强调的是在市场竞争中给每一个人提供均等的机会。第四,收入分配中的公平是分配尺度、分配过程、分配规则的公平,而不是单纯的结果公平。对个人来说,即使参与分配的机会均等、公平竞争,而实际分配的结果也可能是不均等的。例如,按劳分配,以投入的劳动为尺度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必然形成个人收入差距;按投入要素分配,以投入的劳动、资本、土地、经营力为尺度,更会形成个人收入差距。如果抹杀这种差距,追求结果的均等,必然导致平均主义,这恰恰是不平等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公平是历史的、相对的,不是永恒的。公平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不同社会、不同阶级甚至不同的人,对公平的理解是不同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平是有关经济活动的规则、权利、机会和结果等方面的平等和合理,它是调节社会关系和财富分配关系的一种规范,它不只是一种主观观念,而是具有客观的内容,它受制于一个国家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具有相对性、历史性和客观性。 何谓效率?效率概念的基本含义,指的是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的对比关系。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投入或成本就是利用一定的技术生产一定产品所需要的资源,既包括物质资源,又包括人力资源;既包括无形资源,又包括有形资源。产出或收益指的是人们利用一定的技术、投入一定的资源生产出来的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或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物品或服务,既包括有形的物品,又包括无形的服务。 公平与效率,何者为先? 公平和效率二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但它们之间究竟是正相关关系还是负相关关系,是对立还是相辅相成?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公平和效率之间完全是矛盾的关系。他们认为,对效率的追求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不平等,公平和效率如同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要效率就不能要公平,要公平就必然会牺牲效率。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概论(论文) 题目: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院系: 专业: 班级:XXX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二零一二年五月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XXX 摘要:当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已然已经达到了一定可观的程度,但要保持这种一定程度上的可观,就必须要保持一定的发展效率;在我国社会模式的前提下,社会资源合理分配已然成为了首要任务,否则,即便

经济发展再可观,若不遵守既定的分配原则,也只是会偏离了我们的最初理想和愿望。在这种情况下,处理好经济高速发展与资源合理分配的正确关系也就成了一个不小的问题,即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关键词:公平与效率;相辅相成;良性循环发展 一、公平与效率的概念 要想能够妥善处理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首先就要能够弄清楚二者的概念,然后理清楚二者之间的联系与不同,继而妥善处理二者之间的各种关系,以使达到二者利益的统一。 1、所谓公平,即公正、不偏不倚。一般是指所有的参与者的各项属性平均。公为公正、合理,能获得广泛的支持;平指平等、平均。人们都知道公平二字,但不知道什么是公平,公平其实就是交易的粉饰。什么是交易,两个需要的交换方式就是交易。什么是需要,本能利益的需求就是需要。[1]公平一般是在理想状态实现的,没有绝对的公平。现代社会和道德提倡公平,公平也是各项竞技活动开展的基础。但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是不存在的,公平一般靠法律和协约保证,由活动的发起人制定,参与者遵守。 2、所谓效率,即工作效率,一般指工作投入与产出之比,通俗地讲就是在进行某任务时,取得的成绩与所用时间、精力、金钱等的比值。产出大于投入,就是正效率;产出小于投入,就是负效率。工作效率是评定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提高工作效率就是要求正效率值不断增大。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如何,很大程度上看工作效率的高低。[2] 二、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公平与效率不仅是相互联系的,也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 1、效率是公平的基础,没有效率就没有公平实现的物质条件和源泉。效率主要体现的是生产力、经济的发展,若没有生产力、经济的发展、效率的提高和财富的增进,则公平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难以有什么真正意义的公平。因为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贫穷基础上的公平,只能是低级的、甚至是扭曲的公平。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讲效率,不讲效率就不能有公平。谁拥有效率,谁就可能拥有公平;谁损害了效率,谁就损害了公平得以产生的基础和源泉,谁就必然伤害了公平。 2、公平是效率的本体,没有公平就没有效率存在的理由和保证。生产力、经济的发展、效率的提高,要以公平为条件和保证。且不说社会公平环境对效率的作用,若没有经济领域自身的公平竞争条件,则经济发展和效率提高也是难以实现的。公平解决得越好,生产关系就越合理,从而就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率的提高。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讲公平,不讲公平就不能有效率。谁拥有公平,谁就可能拥有效率;谁伤害了公平,谁就损害了效率由以存在的理由和条件,谁就必然损害了效率。 3、以效率为基、公平为体,共同构建一个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社会大厦。就整体而言,效率与公平是人类社会永恒追求的两大价值取向。发展经济、提高效率、增加物质财富,是我们追求的一个目标;同样,保障人的权利、促进社会公平、维护政治平等,是我

正确认识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正确认识并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彭玉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一直注重效率与公平的结合。效率与公平及二者关系状况是动态的,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而发展变化的。在这种发展变化中准确把握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并用于指导实践,是非常重要的。 一、效率与公平相结合,效率为基础、公平为本体表明,效率与公平之间是必然相互联系的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首先是相互联系的,而非互不相干的。一两百年前,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效率与公平就紧紧地扭结在了一起,成为人们必须正视和处理的关系。 效率与公平之间有着如下密切的联系: 在一定意义上,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效率范畴最早产生于经济领域,就是在今天效率的首要所指也是经济效率,主要涉及的是经济发展问题;有了经济效率,才谈得上经济发展又好又快。而公平,虽然涉及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但其主要所指是社会公平;有了社会公平,才谈得上社会稳定、安定、和谐。因此,就这个意义而言,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可以从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去认识和把握。 在一定意义上,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之间的关系。效率概念最早产自于经济,特别是与市场经济有着先天的联系,市场经济、市场机制、市场竞争的优点是资源配置使用效率高;可以说,讲求效率、促进效率、调节效率主要是发挥市场机制的功能和作用。而公平,特别是社会公平,则不是市场机制要管和能管的事情,主要靠政府调控;可以说,讲求公平、促进公平、维护公平主要是发挥政府既作为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者,又作为社会、国家的管理者的功能和作用。因此,就这个意义而言,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可以从市场机制与政府调

控之间的关系去认识和把握。 在一定意义上,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鼓励先富与促进共富之间的关系。在收入分配领域,讲求效率,就必须摒弃平均主义,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鼓励先富就是讲求效率;讲求公平,就必须防止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坚持先富带动后富、促进共同富裕。因此,就这个意义而言,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又可以从鼓励先富与促进共富之间的关系去认识和把握。 二、效率与公平相结合,效率为基础、公平为本体表明,效率与公平之间是可以相互促进的效率与公平不仅是相互联系的,也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 首先,效率是公平的基础,没有效率就没有公平实现的物质条件和源泉。效率主要体现的是生产力、经济的发展,若没有生产力、经济的发展、效率的提高和财富的增进,则公平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难以有什么真正意义的公平。因为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贫穷基础上的公平,只能是低级的、甚至是扭曲的公平。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讲效率,不讲效率就不能有公平。谁拥有效率,谁就可能拥有公平;谁损害了效率,谁就损害了公平得以产生的基础和源泉,谁就必然伤害了公平。 其次,公平是效率的本体,没有公平就没有效率存在的理由和保证。生产力、经济的发展、效率的提高,要以公平为条件和保证。且不说社会公平环境对效率的作用,若没有经济领域自身的公平竞争条件,则经济发展和效率提高也是难以实现的。公平解决得越好,生产关系就越合理,从而就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率的提高。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讲公平,不讲公平就不能有效率。谁拥有公平,谁就可能拥有效率;谁伤害了公平,谁就损害了效率由以存在的理由和条件,谁就必然损害了效率。

财政学公平与效率论文

关于政府履责是效率优先还是公平优先的问题 [摘要]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改革也随之进入了一个矛盾更为错综复杂的攻坚时期,中国最需要的改革资源或许已不再是资金、技术、人才等,而是上下一心的改革共识和一个有权威的政府。而改革过程的相对公正和结果的相对公平,是这一共识形成的必要条件。不能幻想在社会公正被忽略,收入鸿沟逐渐加大的情况下,改革还能平稳地推进。社会稳定和政府的权威不仅取决于经济的增长,更取决于政府能否妥善地行使维护社会公平与公正的职能。使目前不容乐观的社会公平与公正问题,得到有效的缓解,并最终建立起公平与效率统一的政治经济新体制。 [关键词]政府履责公平效率优先分配 一、公平优先的分配原则及其评价 在个人收入分配方式上,改革开放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在农村和城镇实行不同的模式。在农村主要实行工分制,在城镇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实行工资制。农村经历了农业生产互助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具有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城市,从建国时期到1965年逐步理顺了城市职工收入分配方式。建国初期,以公平为目标的分配原则,在我国社会主义初期剩余产品少,消费品总量不足的情况下,对集中力量搞建设,促进生产力发展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平均主义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个人收入分配的共性特征是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消费资料短缺的条件下,为维护社会安定、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以及按劳分配准确计量困难等客观因素制约的结果。”但是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劳动者的价值难以通过分配结果得以实现,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导致社会活力严重衰退和效率普遍低下,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计划经济体制下,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表面看收入差距很小似乎是公平的,其实这是严重的不公平,这是贡献少者无偿地占有了贡献多者的劳动成果。所以,不能将公平与平均划等号。 二、效率优先的分配原则及其评价 针对平均主义分配方式所造成的弊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提出“克服平均主义”。按照邓小平的非均衡发展思想,在初次分配领域,对个人收入分配方式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以农村为突破口,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从根本上打破农村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贯彻效率第一原则,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提出了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带动更多的人走向共同富裕。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善于把握市场机会、效率高、竞争力强的商品生产经营者获得了更多的收入,并且他们的财富日益积累,从而逐渐拉开了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充分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更好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政府在履责的时候过分注重效率,但是忽视了社会的公平,同样展现的都是政绩工程。比如政府过分注重经济的效率,导致了环境污染,资源分配不合理;教育上注重效率,学校只顾及高升学率,忽视了广大学生的利益;财政支出上,一些政府好大喜功,讲财政过分集中到工程上,忽视了人民的基本需要。上面检查起来,经济发展状态良好,实则大部分钱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然而绝大多数人依然很穷。整个人均起来时蛮高,实则是被平均。这样一来,人民内部矛盾激化,出现仇富和仇穷的两种现象。而政府与人民之间的矛盾也进一步恶化,政府也失职了。 三、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分配原则及其评价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强调:“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社会公平的地位被提高,而不再是被“兼顾”。由于我

如何理解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摘要: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社会生产力。那么在不同的时代,我们为了更好的发展社会经济活力和保障社会稳定,就会对效率与公平的侧重点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这个生产力水平下的社会。但在任何时候效率与公平一定是并存发展的,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公平是效率发展的前提。所以,恰当地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尤为重要的。 关键词:效率公平社会发展 纵观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效率与公平是一个社会所追求的两个目标,既已有了效率,而公平则又是整个社会所追求的目标。但现实的状况是效率与公平之间的侧重问题一度有一定程度的冲突。那么到底该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呢? 先从我党关于效率与公平的政策来看。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党为了迅速打破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低效率局面,中共中央提出了要优先强调效率。党的十三大上明确提出了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共平。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即明确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方针政策。党的十五大也坚持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方针。党的十六大则进一步明确提出“初次分配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再分配注重个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强调“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党的十七大则旗帜鲜明地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共产党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并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则更加注重公平”。明确的摒弃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由此看来,我党对公平和效率关系问题在认识、实践层面上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即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下,相应的诞生一个适合这个时代发展的关于效率与公平的新论断、新定位、新调整,这也反映了人们在认识方面的不断深化,也反映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必须顺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由于效率与公平问题从根本上涉及认识同经济、政治的关系问题,“经济是政治的基础,认识则是经济通向政治的桥梁。政治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通过人们对经济规律的认识转化而来的。正确的认识,能把经济的利益和要求集中到政治上来,相反,就会导致错误的政治主张。”①所以,要正确的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我们必须先理解公平和效率。 一:就公平而言,“公平本是伦理学的概念,是指人们对既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认识和评价,其原则和标准因时代和社会制度而异,内容涉及政治、法律、文化等各个领域”②现行的对公平的的理解观点大致有四种:1.、平均主义。平均主义的观点认为商品和服务在社会所有成员中平均分配就意味着公平。2、罗尔斯观点。罗尔斯认为,只有低收入阶层的福利水平提高了,社会的公平程度才有可能提高。因为人们不同生活前景受到政治体制和一般的经济、社会条件的限制和影响,也受到人们出生伊始所具有的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和自然禀赋的生刻而持久的影响,而这种不平等却是个人所无法自我选择的。所以罗尔斯所追求的是一种根据社会契约组成的公正的理想社会,再这个理想的社会里公平优先。3、功利主义。功利主义的公平原则认为社会所有成员总效用水平的极大化就是公平。4、市场决定论。市场决定论则强调效率就是公平,认为市场竞争的结果是公平的,因为它奖励那些最有能力和工作最努力的人。由此可见,要给公平一个客观、统一的标准的确是一个难题,因为公平“包含这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③。所以我们所说的公平只能是“一定社会中 ①巢峰:《政治经济学论稿》第一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页。 ②崔朝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第五卷,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9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94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