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考试重点

古代汉语考试重点

古代汉语考试重点
古代汉语考试重点

音节构成的词,叫做单音词。在书面上,单音词用一个字来记录。

2古汉语的单音词的特点:多义性,模糊性,单音词向复音词的发展

音节构成的词,叫复音词。

在书面上,复音词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来记录。

联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的词。如蝙蝠”、“唏嘘”、“朦胧”、“囫囵(双声联绵词,叠韵词)

复音词,又称合成词。

复合式合成词(词根加词根)

附加式合成词(词根加词缀)

6复合式合成词

偏正式天子小人诸侯先生

联合式干戈国家社稷朋友

动宾式将军执事司命知府

主谓式月食霜降体验面熟

补充式击破持久平定助长

7附加式合成词

①前附式阿爷第一有苗阿母

②后附式欣然燕子石头率尔

第一节古今词义的异同

1词形上古今通用(不论其词义变化),被称为古今通用词。

历史词“膢”、“倡优”

现代汉语新生词“电视”、“网络”

2古今词义的异同情况

a古今词义基本未变。这类词大多为词汇中的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一样,从古到今变化不大,相对稳定。如:人、水、山、马、天等。

b古今词义完全不同。这类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和古代汉语中的常用义完全不同。比如“该”,在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意义是“应当”,而在古代汉语中,该词的常用意义却是“完备”、“具备”。

c古今词义有同有异。这是古今词义对比中最常见到的情况。如“劝”,古今皆有“劝说”之义,但古代侧重于积极提倡,即“勉励”,今义侧重于消极阻止,即“规劝”,既有不同,有相互联系。

3、词义的发展和变化

a词义的扩大b词义的缩小c词义的转移d词义的色彩变化(贬义词,褒义词,中性词)(1)古今褒贬意义的变化(2)古今词义轻重程度的变化

第三节词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

1、词的本义指一个词由文字形体所表现出来的,并有上古文献资料印证的初始意义

2、如何探求词的本义?

a 分析字形如“诛”从言,本义是谴责,(止戈为武)

b 考核文献如“狱”在先秦文献中都是“诉讼”、案件义,到汉代文献才有当“监狱”讲的,因而本义是“诉讼”。

3、为什么分析字形可以探求词的本义?

文字形体据义绘形词的引申义

因形求义

4字形分析的主要材料是什么?为什么?

古文字

6引申义和本义的关系是怎么样的?举例?

(1)相似a形貌性状相似。如“斗”由酌酒器引申为斗星。b功能作用相似。如“关”由门闩引申为关卡。c方式情态相似。如“奋”由鸟展翅引申为举起、扬起。

(2)相关a甲事物对乙事物具有标志作用,借甲代乙。如“齿”由门牙、牙齿引申为年龄。b借动作行为指代动作行为的主体或客体。如“倡”由领唱引申为一般的唱,再引申为以演唱为职业的人。C借形状特点指代事物或人。如“刚”由坚硬引申为金属钢。D借方位处所指代事物或人。如“陵”由大土山引申为帝王的坟墓。

(3)相因引申义和本义间具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通过推导实现引申。如“危”本义为陡峭、高峻。陡而高则易倾,故引申为不稳定。

7怎样掌握词的引申义?举例?

a词义引申的方式单向、多向、综合(要-腰-中间-拦截-要挟-需要).b词义引申的规律(1)由具体到抽象.如“道”由道路引申为途径、方法。(2)由个别到一般.如“江”从专称长江引申为泛指河流。(3)由实词到虚词.“和”的本意是应和。后来引申为连带,又由连带引申为“与”“同”等

8词的假借义,是指由假借而产生的含义

9、假借的特点:a词的本意和假借意没有意义上的关联b同音假借c既是通假,又是假借

10、分析假借意与通假

A有本字,通假:皮与肉相果则寿:包裹东归曰果属:赤裸二女果,若固有之:围绕伺候

B本无其字的假借。其我之谓矣:大概其可再乎:难道,岂

10为什么要掌握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

a、以简驭繁地去掌握词义。

b、释词有据,能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同义词及其辨析

1同义词: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某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互为同义词。

2总结可以从哪些方面辨析同义词?

(一)从词义差异上辨析

1、概念义上的差异

(1)外延不同吏—官击—攴

(2)内涵不同

①所指事物的形状、部位、性质、用途不同。

斧—斨颈—项商—贾府—库

②动作行为的方式与状态不同。

哭—泣—号—啼坐—跪—跽

③事物的性质、状态的侧重不同。

恭—敬朱—殷

2、色彩义上的差异

(1)褒贬义不同杀—弑—诛征—讨-攻—伐—侵—袭

(2)词义轻重程度不同疾—病饥—饿

(二)从语法功能上辨析

之—其不—弗耻—辱之—往

第五节同源词

1、同源词由同一语源派生出来、具有历史渊源关系因而音近义通的一组词叫同源词。

2、确定同源词的三个条件

a、语音相同或相近

b、语义相通

c、有比较充分的文献材料

语法第一节词类活用

1什么是词类活用?如何下定义。

2辨析词类活用和词兼类,并举例。

活用,指一个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使用频率低)

兼类,指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语法功能,这些功能是词本身固有的,这些功能的表现是经常性的。(使用频率高)

3总结词类活用有哪些类型?分别列举1-2个例子并解说。

(一)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

(二)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名词

4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识别

名词活用为动词(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它们之间

不是并列关系、同位关系,又不是偏正关系,也不表示判断,那么,其中必定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2)名词后面有代词“之”、“我”等作宾语(3)名词前面有“能”、“可”、“欲”、“敢”等能愿动词(4)名词前面有副词(5)名词前面有介宾词组作状语6)名词后面有介宾词组作补语(7)名词用“而”连接(8)名词的前面有“所”字(9)名词的后面有“者”(10)名词充当复句中的独词分句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1)形容词后有名词性词语、代词作宾语,不构成修饰性的偏正关系,这个形容词活用作动词。(2)形容词前面有能愿动词“能”、“足”、“可”等(3)形容词前面有“所”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1)形容词前面有代词、数词、名词性词语作定语,而形容词作为中心语时,活用为名词。(2)形容词充当宾语时(3)形容词充当主语时

动词活用为名词(1)动词在“其”、“之”后作中心语时(2)动词充当宾语时(3)动词充当主语时

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名词在动词谓语或形容词谓语前起修饰限制作用)

1普通名词作状语

(1)表示比喻(2)表示对待人的态度(3)表示完成动作行为的工具或方式(4)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5)表示身份、情理或依据(6)方位、地点名词作状语

如何识别名词在句子中作主语还是作状语?

第三节特殊动宾关系

1古代汉语中有哪几种特殊动宾关系?分别举两个例子并解说

使动: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意动:是死吾君而弱其孤也. 为动:夫人将启之

2如何识别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

a根据上下文意来体会

使动用法:使宾语怎么样客观

意动用法:认为宾语怎么样主观

b或把宾语当作什么

3如何识别使动用法与为动用法?

为动用法:主语为宾语怎么样

使动用法:主语使宾语怎么样

第二节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1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示法

第一种:“……者,……也”式

第二种:“……,……也”式

第三种:“……者,……”式

第四种:“……,……”式

第五种:判断句的否定形式非吾族也

第六种:判断句的省略主语形式

第七种:用判断词“是”的形式是何故也

2、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者”、“也”是什么词性?起着什么作用?

a、“者……也”在判断句主语的后面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在判断句谓语的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进行判断。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最完美形式。如:陈胜者,阳城人也。B.、“……也”,即在判断句谓语的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进行判断。张骞,汉中人也c、“者……”即在判断句主语的后面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如:陈轸者,游说之士

3、在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维(惟)”、“乃”、“即”、“必”等词的词性和作用是什么?

先秦时期,古汉语中尚无专职的判断词。“为”、“维(惟)”、“乃”、“即”等经常出现在判断句中,但都不是专职的判断词。阐述如下:a“为”是一个普通的动词,有“作为”、“成为”、“算是”等含义,不是判断词。如:

木直中绳,揉以为轮.b“维(惟)”在上古汉语中经常出现在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之间,很像是判断词,但实际上它是放在句子中间的语气词,起的是引出谓语的作用。如:尔惟旧人。c“乃”在古汉语中经常出现在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之间,很像是判断词,但实际上它是放在谓语之前的副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其作用与现代汉语中的“就”完全相同。如:是乃狼也。d“即”在古汉语中经常出现在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之间,很像是判断词,但实际上它是放在谓语之前的副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其作用与现代汉语中的“就”完全相同。如:梁父即楚将项燕。

4、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否定形式中的“非”是什么词性?起什么作用?

古汉语中的否定判断句一般是在谓语之前加否定副词“非”表示。

*古代汉语中“是”的词性与作用?

是”是指示代词,常用来做判断句的主语,复指上文出现了的内容

5、判断句的活用

①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喻②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因果关系③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相关的复杂的内容

6、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判断句的不同

第三节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1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的句子

2被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的句子

3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被动句分两类:意念被动句和结构被动句

4.a、“于”字句及物动词+于(乎)+名词(施事者)

问:“于(乎)”在这些被动句中的词性和作用。

引出施事者数破于齐秦

b、“为”字句(1)为+名词(施事者)+动词(2)为+名词(施事者)+所\见+动词(3)为+动词(4)为+动词+于+名词(施事者)(5)为+所+动词

“为”在这些被动句中的词性和作用。

引出施事者,放动词前表被动

C、“见”字句(1)见+动词(2)见+动词+于+名词(施事者)

“见”在这些被动句中的词性和作用。

助词,帮动词表被动

d、“被”字句1)被+动词(2)被+动词+于+名词(施事者)(3)被+所+动词(4)被+名词(施事者)+动词(5)被+名词(施事者)+所+动词

“被”在这些被动句中的词性和作用。

助词,帮助词表被动

e“受”字句(1)受+动词(2)受+动词+于+名词(施事者)

“受”在这些被动句中的词性和作用。

助词,帮后面词表被动

第四节古代汉语的特殊词序句式

1、词序也叫语序,即语言中词语(包括词和词组)在句子中组合的先后次序。

2、什么是宾语前置

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把宾语放到动词或介词前面,这种现象我们称为宾语前置。

3、宾语前置的类型

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充任的宾语要前置,疑问代词+介词/动词吾谁欺

b否定句中,代词充任宾语要前置否定词+代词+(能愿动词)+动词不患人之不己知,莫我背顾

c一般叙述句中,用代词复指的宾语要前置唯/惟+宾语+是/之+动词惟命是听先君之好是继

d无标志的宾语前置

问:这种宾语前置的语法条件有哪些?

1谓语前置

a表示感叹语气大哉,尧之为君甚矣,汝之不惠

b表示疑问语气谁欤,哭者;何哉,而何为达者

c为了音韵宜室宜家;有鸣仑庚

2定语后置的条件?

a表修饰性的定语可以后置,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就不能后置。b往往要借助“之”、“者”等助词。战士还者c定语为数词或数量词可以后置。白壁一双

音韵第一节音韵学概述

2、按照声母的发音方法分类(五音七音图)

4、“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阴声韵”是指无韵尾或以元音结尾的韵母,如普通话中的[a]、[ia]、[ai]等;

“阳声韵”是指以鼻音结尾的韵母,如普通话中的[an]、[a],潮州话中的[am] ;

“入声韵”是指以塞音结尾的韵母,如梅县话中的[ap]、[at]、[ak]等。

5、、音韵学对汉语声调的分析

声调是音节的音高变化。

“四声”“平仄”“舒促”

(1)四声:平、上、去、入四种声调。

(2)平仄:旧体诗赋及骈文中把所使用的字音分为平声和上去入声两类,“平”指平声,“仄”指上声、去声、入声。

(3)舒促:“舒”指四声中的平声、上声、去声三种声调;“促”指“入声”,因其发音短促而得名。

第二节中古音系

1、韵书是按照字音,将同韵汉字编排在一起供写作韵文者查检的工具书。

魏·李登著《声类》晋·吕静著《韵集》

2、隋·陆法言《切韵》

编著目的a“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b“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诗文用韵

审音正音

3、《切韵》音的性质古今(指隋)南北语音的综合语音系统

4、陈彭年《广韵》价值。

保留了《切韵》的音系,成了研究中古音最重要的材料。

研究上古音和近代音也需要根据《广韵》上推下演,它是连接二者的重要桥梁。

5、陈彭年《广韵》体例

①a26194字b206韵c五卷:平声57韵,第一、二卷上声55韵,第三卷去声60韵,第四卷入声34韵,第五卷。②一韵之中所含各字按照声母的不同分别排列。同声母的字,唐人称为“小韵”,小韵所含各字均属同音字。③每一个小韵首字下先注释字义,后反切注音,再标明该小韵所含字数。

6、根据《广韵》探求中古音的方法

归纳反切上、下字,得出《广韵》的声韵系统。

9、中古音的声调平、上、去、入四个声调

第三节上古音系

1、上古声母的重要学说

A钱大昕a古无轻唇音上古时期只有重唇音声母“帮”、“滂”、“並”、“明”,没有轻唇音声母“非”、“敷”、“奉”、“微”。轻唇音是从重唇音演变出来。b古无舌上音中古的“知、彻、澄”在上古尚未产生,是从“端、透、定”中分化而出。

B章炳麟娘日归泥中古的“娘”、“日”二母在上古均读作“泥”母。

C黄侃照二归精中古的照二(庄初崇生)在上古应归精组(精清从心)。

D曾运乾 a 喻三归匣中古的“喻三”(即云母,曾氏称于)在上古读作匣母。b喻四归定中古的“喻四”(即以母,曾氏称喻)在上古应读作定母。

2上古声调

王力:上古有四个声调,分为两类:

a舒声→平声,高长调;

↘上声,低短调

b促声→长入,高长调;(后演变为去声)

↘短入,低短调(后演变为中古入声)

第二节近古音系

1、《中原音韵》简介

作者: 周德清

特点:以元代北方官话的实际语音为依据。2) 为指导元曲制作而编写的一部韵书。

3)所包含的声、韵、调大体上反映了近古音的面貌。

2、体例:《韵谱》和《正语作词起例》两大部分

a、韵部:全书共收5866 字(一说5869 字),分十九韵部,十九韵部的韵目各用两个代表字表示一东钟二江阳三支思四齐微五鱼模六皆来七真文八寒山九桓欢十先天十一萧豪十二歌戈十三家麻十四车遮十五庚青十六尤侯十七侵寻十八监咸十九廉纤

b、声调:在每个韵部下,依声调分成平声阴、平声阳、上声、去声。

c、小韵:在每个声调之下,又按照声母的不同,分别列出一组组同音字,并用圆圈隔开。

3、近古音的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考研古代汉语复习重点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 一六书造字法 六书造字法: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汉字的四大造字法 简介:古代中国人将汉字的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总称“六书”,即所谓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它大约反映了战国末到汉代人们对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情况的认识。六书基本上是建立在小篆的基础上的,还有不够完善周密的地方。但它仍然不失为了解汉字的最好的纲要。可以说“六书说”是我国文字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创见。 象形文字 是人类社会最初产生的文字,是指纯粹利用图形来作文字使用,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这些文字又与所代表的东西,在形状上很相像。是构字方式的一种文字。例如“月”字像一弯月亮的形状,“龜”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魚”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艸”(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門”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人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它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为有些实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画不出来的。 会意字

概述会意字许慎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 也。”类指事类,谊同义,同挥,指犹言导向。他这八字的界 说比较含混,大致是说,比拼代表某些事物的文,并合其义而 成新义,而对这个新义的理解需要依 \ 假借字 简介假借字汉字是由象形、象意的文字发展起来的。有的外 物有形象可以描绘,有的意思可以利用图像和笔画来表现,可 是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随时造 出文字来表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音 汉字是由象形、象意的文字发展起来的。有的外物有形象可以描绘,有的意思可以利用图像和笔画来表现,可是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随时造出文字来表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这种跟借用的字的形义完全不合的字就称为假借字。 假借字有两类。一类是本无其字的假借,那就是上面所说的假借字。如“北”,甲骨文作“”,像二人相背。北方的“北”无形可像,就借语音相同的“”来表示北方的意思。在用字当中既然本有其字,为什么还要另外写一个假借字呢,其中可能有两种原因。一种原因是写书者仓促间写为一个音同的字,历代传抄因其旧而不改;另一种原因是某一时期、某一地区或某一师承,经常习惯以某字代某字用,后世传写也就一仍其旧。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复习提纲PDF.pdf

书山有路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 一、文选 (一)《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烛之武退秦师晋灵公不君齐晋鞌之战楚归晋知茔祁奚荐贤子产不毁乡校 (二)《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赵威后问齐使江乙对荆宣王 (三)《礼记》:大同 复习要求: 1、所有文章要能逐句翻译、并能解释句中的重点词、文中的重点句; 2、识别其中的通假现象,即指出通假字并写出对应的本字。 3、齐桓公伐楚祁奚荐贤大同要求能够背诵(即默写) 二、通论 (一)汉字 1、什么是“六书”?它是如何分类的?象形自与指事自如何区分?形声自与会意字如何区分?前四书与后两书如何区分? 2、举例说明什么是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三者如何相区分? 3、《说文解字》是一部什么样的书?作者是谁?什么时代的人?此书共收字多少? 4、《说文解字》是怎样解说一个字的?先说什么?后说什么? (二)汉语中的词 5、可以将汉语的词按照哪些角度作不同的分类? 6、举例说明什么叫单音词、复音词、单纯词、合成词? 7、举例说明单纯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8、举例说明合成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9、举例说明如何区分古汉语中的同义词? 10、举例说明古汉语中的代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11、在王力的语法系统中,“者”、“所”属于什么词?它们与一般代词有何不同之处? 12、如何区分“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 13、什么是谦称和尊称?古书中有哪些常见的谦称和尊称? (三)词类活用知识 14、什么叫词类活用?主要有哪几类词存在着词类活用现象? 14、什么叫动词的使动用法?它与动词的一般用法有什么不同? 15、什么叫名词的使动用法? 16、什么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7、什么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18、什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9、什么叫名词直接作状语?怎样区分名词是作主语还是作状语? 20、名词作状语又可细分为哪四种情况?试举例说明。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特别是词义的发展和演变 1

古代汉语考试重点

古代汉语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反切: 我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被切字的声母跟反切上字相同,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跟反切下字相同。 2、叶音: 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不押韵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即为“叶音”,这个称呼由朱熹提出。 3、古音通假: 古代汉语里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两个字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由于声音相同或相近,就用甲字来代替乙字。 4、声纽: 古代声母用汉字代表,称为“字母”,上古也称“声纽”或“纽”。 5、入派三声: 是一种声调系统的变化。随着语音的发展变化,古代的入声发展逐渐消失,分别演变派入到平、上、去三个声调中去。具体情况是:全浊声母入声字归阳平,次浊声母入声字归去声,清声母入声字分派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各调中去。 6、平仄: 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古代的入声现在转入其他三声中。 7、破读、如字: “破读”是通过改变字(词)的读音来区别词义或词性的方法。传统上把一个字(词)原来的读音叫“本音”或“如字”,把改变的读音叫“破读”或“读破”。 8、读若、读如: 注音术语,主要用来注音,有时也用来注明假借字。它实属一种譬况法,与现代用音标注音相比较是粗疏的,注释字与被释字的读音有时不完全相同,只是相近。 9、浑言、析言: 浑言:汉语训诂学用语,指笼统的说。 析言:对同类事物,辨析异同,另加别名。 10、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作动、形容词作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 11、疏: 由于时代的变迁,前人的注解已经不再容易理解,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成为“疏”,也叫“正义”。 12、黏对: “黏”:是指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上联对句是A型,则下联出句是a型;上联对句是B型,则下联出句是b型。 “对”:是指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的类型:出句是a型,则对句是B型;出句是b型,则对句是A型。 13、拗救: 所谓拗句,就是不依照一般平仄的句子。 拗救: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则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作拗救。 二、简答 1、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重点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重点 一、宾语前置句(P288~P293) 1、疑问代词作宾语 (1)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前。如果动词前有助动词,宾语放助动词前。 例: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2)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放在介词前 例: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范睢说秦王》 吾谁与为亲?《庄子?齐物论》 (3)先秦的凝固格式。如“何以、何如、若何”等 例:而今安在哉?《苏轼?前赤壁赋》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1)宾语必须是代词 (2)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等或表示否定的无定代词“莫”,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3、宾语用代词复指 (1)在宾语前置的同时,在宾语后用代词“是”或“之”复指,“是、之”放动词前。 例:秉国之均,四方是维。《诗经?小雅*节南山》 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2)宾语本身就是代词“是”或“之” 例: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齐桓公伐楚》 二、判断句 ★1、(基本)判断句式 (1)主语+谓语 例:荀卿,赵人。《史记?孟轲荀卿列传》 (2)主语+谓语+也 例: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齐桓公伐楚》 (3)主语+者+谓语 例: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4)主语+者+谓语+也

例: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起义》 ?PS:表示否定判断,在谓语前加“非”(非是副词) 例: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魏策四》 2、特殊词语的辨析 (1)“是” ①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例: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天论》 ②判断词 例: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夫殷、周之不革者,是不得已也。(柳宗元《封建论》)(2)“为” ①动词 例: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②判断词 例:余为伯條,余而祖也。《左传?宣公二年》 ?PS:副词(乃、即)——加强肯定语气 语气词(惟、维)——引出谓语 ★3、判断句的活用 (1)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喻 例: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哀公八年》 (2)判断句式表示复杂的关系 例: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3)判断句式表示原因 例: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 三、被动句 1、概念上的被动句 例: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韩非子》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被动句式 (1)于:动词+于+施事者 例: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于:引出主语)《汉书?项羽传》(2)为:①为+施事者+动词 例: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 ②为……所 例:夫直议者,不为人所容。《韩非子》

古代汉语:重点句子辨析整理大全(考试实用)[1]

古代汉语:重点句子辨析整理大全(考试实用) 句子 治国何患?何谓也?(以上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又何马之能知也。(以上是代词复指宾语前置) 判断句:此黎丘丈人之智也。是必夫奇鬼也。 判断句:(1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2 )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 (“是”是指示代词“这”意。) 宾语前置:(1 )无乃尔是过与?(2 )何以伐为?(3 )又何加焉?(4 )岁不我与。 双宾语: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1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分承修辞方法。“岈然”承“高”而言。“洼然”承“下”而言。“若垤”又承“岈然”而言,“若穴”又承“洼然”而言。 2 、萦青绕白:指代修辞方法。“青”指代青山,“白”指代河 流山川。3 、故为之文以志:双宾语。 1 、谓之京城大叔。(双宾语) 2 、姜氏何厌之有?(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3 、不如早为之所。(双宾语) 4 、敢问何谓也?(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5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双宾语) 6 、君何患焉?(疑代) 7 、其是之 谓乎?(代词复指宾语前置) 1 、此城濮之赋也,(判断句) 2 、晋与鲁卫,兄弟也。(同上) 3 、丈夫之许,寡人之愿也。(同上) 1 、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复指前置宾语) 2 、无亦是务乎?(疑代作前置宾语)。 3 、有令德也夫:判 断句。4 、夫令名,德之舆也。(判断句)5 、恕思以明德,则令名载而行之:两个动词共用一个宾语。 天下莫之能伉(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 、客何好?客何能?(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2 、为之驾。(双宾语) 3 、以何市而反?(疑代作宾语前置)。 4 、 不拊爱子其民(二动词共一宾语)5 、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判断句)。 1 、寡人将谁朝而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2 、千里之马至者三:数量词作谓语。 3 、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 乎?(“见”表被动的助动词,整句是被动句。) 1 、项籍者,下相人也。(判断句) 2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宾语前置)。 3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表示目的的判断句。 4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是谓语。“者”字结构表示“的次数”作主语。 5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被动句。 6 、赐之卮酒、赐之彘肩:双宾语。6 、大王来何操(疑代宾语前置) 7 、吾为若德。(双宾语)。 其田单之谓邪:(代词复指宾语前置) 1 、何以复加?(疑代) 2 、何谓相坐?(同上) 3 、何以女为见(同上)。 4 、子卿尚复谁为乎?(同上) 5 、 皆为陛下所成就:“为所”被动句式。6 、虽欲报恩将安归:(疑代) 1 、卿弟安在?(疑代) 2 、恐见疑于当时矣:被动句。 3 、是何言之陋也!(感叹句)这说的话是多么的浅薄。 1 、车边病是也:(判断句) 2 、耳目聪明:分承修辞方法,即耳聪目明。 1 、吾其左衽矣:借代修辞方法。指代晋国将要被符坚灭亡。 2 、为晋兵所杀:被动句式。 ════════════════════════════════════════════════════════════════════ 华夏大地教育网https://www.doczj.com/doc/3d4279120.html, 中国远程教育领航者自考网络辅导第一校园本套试题共分3页,当前页是第1页-

王力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王力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一、使用说明 (一)课程性质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工具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专业课、专业提高课知识打基础。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需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必备的古代汉语基楚知识,培养阅读和欣赏浅近文言文的能力,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获得:(1)掌握古汉语常用工具书的性质、编排方法和使用方法;(2)掌握汉字的构造、形体演变、古今字、异体字和繁简字等知识,学会分析一定数量常用汉字的基本构造和本义;(3)掌握古汉语词汇知识以及古今词义的异同,词的本义和引申义;(4)掌握古代汉语语法(句法和词法)知识及其特点;(5)理解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与注解体例,常用的注解术语;(6)理解古代汉语语音知识及语音发展演变的主要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的古汉语音韵学知识解释古代有关的语言现象;(7)学会给古书标点断句和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培养阅读和理解一般文言文的能力;(8)了解古代汉语常用的修辞格;(9)理解古代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特点,培养欣赏阅读古诗文的兴趣和分析浅近诗歌格律的能力;了解古代词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时数 上课时间:第一、二学期;总课时:132学时;总学分:8学分。 (四)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讲练结合,重视口头训练和课外作业;使用多媒体课件。 (五)面向专业 本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六)使用原则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为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共1,4册。本教材为全国高等学校文科统编教材之一。其内容包括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部分。其文选部分,精选了历代典范作品,教学中以先秦作品为主;其常用词部分,共收一千多个,但教学中应重点选择最常用的几百个常用词,要求学生切实掌握;其通论部分,又包括了工具书、文字、词汇、音韵、语法、修辞、古书注解、古代文化常识、文体知识、诗律、词律、曲律等,其重点应放在语言知识方面,尤其是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知识。 本课的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力求使文选、常用词、通论三部分紧密结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选的基础上,讲授通论,使学生把对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同时,学习文选,应以解释词句为主,尤其是文选中涉及到的常用词,应抓住古汉语词义的细微差别以及同义词、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培养学生的古代汉语的语感,注意体现语言课的特点。这是本门课的难点所在。要攻破这个难点,就是坚持少而精,循秩序渐进,注重练习,培养技能等项原则。为使学生加深印象,提高教学质量,应确定重点篇章段落,要求学生熟读和背诵。并通过习题课、课堂提问与课外作业等环节检查教学效果。 因所选教材份量大,教学时数有限,故采取以下措施弥补:一是讲读与自学相结合。重点讲授第一、二两册、第三、四两册主要由学生自学。另,第一、二册中的文选、通论部分皆由教师讲读,而常用词部分则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这样,可以在一年的教学时间内基本完成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二是与其他课程互补。古代汉语课,历来以散文为主,韵文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翻译重点(自己总结)

《郑伯克段于鄢》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 《齐桓公伐楚》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为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您(指齐国诸侯之师)比邻渤海,我们居住在南海,本来两国相距甚远,一向互不相干。不料您进入了我们的领地,这是为什么呢?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没有向您进贡,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那还是请您到水边上去问问吧。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如果您使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很多,恐怕也没有什么用处了吧。 《宫之奇谏假道》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 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 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维德是依。 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 皇天无亲,维德是辅。 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的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佑他。 《烛之武退秦师》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我年轻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如果放弃灭郑,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来往往,郑国就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秦国而言,也没什么害处。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关秦,将焉取之?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往西扩大疆域。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 《蹇叔哭师》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 蹇叔哭之曰:“盂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

古代汉语大纲及考核目标

壹基础知识及其应用 基本要求:能较系统地掌握大纲所列出的各种基础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说明同文字、词汇、语法等内容有关的语言现象。 一、文字部分 (一)基本要求 了解汉字的结构类型和字体演变常识。重点掌握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汉字结构的特点,并能通过结构分析来辨认或理解常用汉字的本义。理解并掌握古书中用字中字与字关系的各种常见现象。 (二)考核目标和考核要求 识记类: 许慎提出的“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概念。 理解类: 1.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汉字结构的特点。 2.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本义及其同形体结构的关系。 3.了解通假字、异体字、分化字等概念,并能分辨这三种用字现象的区别。 应用类: 1.掌握教材中分析过的所有例字的形体结构类型,并能举一反三,对与例字形体结构相似的汉字予以正确分析。 2.了解义符、声符等概念,并能分辨它们的相互关系。 3.掌握形声字的本义同义符的关系。 4.了解本字、后出本字、通假字、本义与假借义等概念,对于教材中所举的通假字例及文选中曾注明的常见通假字能够正确辨识。 5.了解分化字的类型,对于教材中所举的分化字例及文选中已注明的分化字能够正确辨识。 6.了解异体字的类型,对于教材中所举的分化字例及文选中已注明的分化字能够正确辨识。 二、词汇部分 (一)基本要求 了解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异与沟通情况。掌握多义词的义项分析方法及句中词义的辨认方法。识记教材中通论和文选注释部分所举的词例。 (二)考核目标和考核要求 识记类: 古代汉语多义词及义项的概念。 理解类: 1.理解单音词、复音词、联绵词、单纯词、复合词等概念,并能指出它们的区别、 2.多义词中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3.古代汉语同义词的特点及其辨析方法。 应用类: 1.能辨认古代汉语文句中的单纯词、复合词、词组,准确理解文意。 2.了解古今词义差异的几种情况:古代汉语词汇义项的消失、古今义项的意义微殊。 3.掌握教材中所涉及的古今词义有差异的常用的实词词例,能说出它们在古书中的意义和用法。 4.掌握古今词义的沟通。 5.对于教材中所举的探求本义的例字和分析引申义的例字能够正确分析。 6.能辨认常用多义词在具体文句中用的是本义、引申义还是假借义。 7.掌握教材中同义词分析举例中所涉及的同义词,能简要说明其意义的异同,并能在具体文句中区分其用法。 8.对于教材中提示的单音词在古书中的常用意义、古今意义的差别及其在现代汉语中存留的情况能够正确辨识。 三、语法部分 (一)基本要求 在系统掌握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的基础上,比较全面地了解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重点掌握古代汉语比较特殊的语法现象和语法规则。

古代汉语(重点句子翻译,段落翻译)

句子翻译: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 ————《郑伯克段于鄢》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为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您(指齐国诸侯之师)比邻渤海,我们居住在南海,本来两国相距甚远,一向互不相干。不料您进入了我们的领地,这是为什么呢? ————《齐桓公伐楚》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 ————《齐桓公伐楚》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没有向您进贡,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那还是请您到水边上去问问吧。 —————《齐桓公伐楚》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如果您使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很多,恐怕也没有什么用处了吧。 ————《齐桓公伐楚》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宫之奇谏假道》 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 ————《宫之奇谏假道》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 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 ——-——《宫之奇谏假道》 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维德是依。 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 —————《宫之奇谏假道》 皇天无亲,维德是辅。 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的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佑他。 ——————《宫之奇谏假道》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我年轻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烛之武退秦师》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烛之武退秦师》

知识点汇总情况_古代汉语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古代汉语》(上册)通论知识要点 ■绪论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1古代汉语:古代汉民族的语言。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古代汉语泛指“五四”以前的汉民族语言,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狭义的古代汉语特指以先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即文言﹙或文言文、古文﹚。 2汉语发展的历史分期: ①上古汉语:先两汉到晋时期。其书面语是在先口语基础上形成的文言。 ②中古汉语:南北朝到唐宋时期。其书面语是在六朝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③近代汉语:元明清时期。其书面语是以近代北方话为基础的近代白话。 ④现代汉语:“五四”以后。其书面语是在现代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普通话。 3古汉语书面语的两大分支: ①文言系统:文言是以先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的书面语系统。 ②白话系统:白话是六朝以来在北方口语基础上形成的中古和近代汉语的书面语系统,含古白话﹙中古汉语﹚和近代白话﹙近代汉语﹚。二怎样学好古代汉语: 1古汉语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文言。因为: ①文言是汉语书面语的源头,全面认识汉语书面语必从文言开始。 ②我国古代文献、典籍浩如烟海,多用文言写成的,传承古代文化,必须从掌握文言入手。 2学习古汉语的基本方法: ①把握知识体系,突出重点难点;②文选与通论有机结合; ③充分利用工具书和现代学习工具;④博学好问、勤于积累、善于总结。 附:古汉语研究的三个重要阶段 1汉初到东晋末: 偏重于文字、训诂研究,是古代汉语语义研究的重要阶段。著作

有毛亨《诗诂训传》、扬雄《方言》、许慎《说文解字》、玄《毛诗笺》等。 2南北朝到明末: 偏重于韵律及音系研究,是古代汉语语音研究的重要阶段。著作有约《四声谱》、陆法言《切韵》、年《广韵》、周德清《中原音韵》等。 3清代: 古汉语研究全面发展并成就辉煌的阶段。出现了一大批古文字、音韵、训诂等国学大师及语言学名著。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句读》、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以上说文四大家)、王念《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淇《助字辨略》、澧《切韵考》、戴震《声韵考》、阮元《经籍纂诂》、章炳麟《国故论衡》、怡让《契文举例》、罗振玉《殷文存》等。 ■第一单元:文字、词汇、工具书 ●笫一节文字 一什么是文字: 1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2起源: 文字起源于记事图画。两万多年前的山洞壁画,多具记事性质。我国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是当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称为“人类古文化的活化石”。 3三大古老文字: 古美索不达尼亚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文字(钉头文字)、甲骨文体系的古汉字。﹙周有光认为发源于中美洲古土著族的玛雅文字是笫四大古文字﹚ 二汉字的性质:

古代汉语考试大纲

《古代汉语》考试大纲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本课程的考试要求为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课程本科的结业水平。古代汉语课程的自学内容和考核目标是根据本课程的性质、学习目的以及自学考试特点编制而成的。自学内容共分两大部分,即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和古文阅读实践。基础知识方面包括绪论、文字、词汇、语法、古代文献阅读的基本知识等部分,古文阅读实践方面包括古文阅读、古文句读、古文今译、古文背诵等部分。除绪论部分外,其他各部分均一一列出知识点,并提出具体的考核要求。其中,凡要求“识记”的内容,应考者应能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识记。凡要求“理解”的内容,所涉及的知识和理论都与考核点直接相关,应考者应熟知其概念和有关知识,理解其原理,并能在语言环境中予以辨认。凡要求“应用”的内容,必须做到在了解有关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使之转换为能力,即能运用有关知识和理论来分析解决古代汉语书面语中的相关问题,并指导对古书的阅读。 壹基础知识及其应用 基本要求:能较系统地掌握大纲所列出的各种基础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说明同文字、词汇、语法等内容有关的语言现象。 一、文字部分

(一)基本要求 了解汉字的结构类型和字体演变常识。重点掌握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汉字结构的特点,并能通过结构分析辨认或理解常用汉字的本义。理解并掌握古书用字中字与字关系的各种常见现象。 (二)考核目标和考核要求 1.汉字的形体结构 (1)识记:许慎提出的“六书”中象形、指意、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概念。 (2)理解:象形、指意、会意、形声四种汉字结构的特点。 (3)应用:掌握指定教材中分析过的所有例字的形态结构类型,并能举一反三,对与教材所举例字形体结构相似的汉子予以正确分析。 (4)应用:了解义符、声符等概念,并能分析它们的相互关系。 2.汉字本义与形体结构的关系 (1)理解:指定教材分析过的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本义及其同形体结构的关系。 (2)应用:掌握形声字的本义同义符的关系。 3.古书用字中字与字关系的情况 (1)理解:了解通假字、异体字、分化字等概念,并能分辨这三种用字现象的区别。 (2)应用:了解本字、后出本字、通假字、本义与假借义等概念,对于指定教材中所举的通假字例及文选中曾注明的常见通假字能够正

古代汉语考试复习重点

1.汉字的源头:一是刻划记号,二是原始绘画。 2.汉字的两个阶段:古文字阶段和今文字阶段。 3.甲骨文是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汉字。 4.金文是指古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汉字。 5.许慎《说文解字》所列“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6.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7.古今字指在不同时代里用来表示同一意义的不同的一对字或一组字。其中产生在前的叫古字,产生在后的叫今字。 8.通假字指在古书中本有其字而不用,却临时借用音词同音近字来代替用字的现象。 9.假借特点:本无其字,永久借用。通假特点:本有其字,临时借用。 10.古汉语词汇特点:一单音词占多数。二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三一词多义。 11.联绵词的特点:1一个语素。2词形多样。3相同相近的读音 12.联绵词的两个音节大多具有双声(声母相同)如“荒忽,参差,踟蹰,匍匐,伶例,邂逅,枇杷,唐突”等。叠韵(韵母相同)如“窈窕,徘徊,潺湲,婆汝,荒唐,仓皇,玫瑰,依稀”等。双声叠韵如“缤纷,辗转,优游,燕婉” 13.合成复音词分为同义复词,偏义复词,变义复词 14.偏义复词指由两个近义,反义或意义相关的语素组成的复合词,但在具有语境中,其中一个语素有意义,并成为该复合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记录一个音节的陪衬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园圃偏义园 “多人,不能无生得失”。得失偏义失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异同偏义异“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作息偏义作 15.变义复词 “今楚王之春秋高矣,而君之封地,不可不早定也““春”“秋"本为季节名,连用产生新义“年纪”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社“”稷" 本为单音词。前者指土地神,后者指五谷神。连用指国家 16.两个连用的单音词是否组成新词 a.“其后,马孙竟与汉结婚”“结”指“结 合”“婚”指婚姻“”婚姻“则是指结为 婚姻,结为亲家的意思。 b.云鬓半偏新睡觉,衣冠不整下堂来。 睡指”睡眠“觉”是醒来“的意 思两词连用指睡醒。 c.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诸侯。”地“是土地”方“是见方,与今天地方差异明显 d,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响“指回声”应指回应相应,两词连用是像回声一样应和 一、《包牺氏之王于天下》《周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古之葬者,厚 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上古结绳 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上古时候的人在洞穴中居住而生活于野外,后世 的圣人改用宫室,宫室上有栋梁,下有檐宇,以防 御风雪,这大概取象于《大壮》卦。古时丧葬,只用薪草厚厚裹覆(死尸),埋葬于荒野之中,不聚土做坟墓,不植树为标记,丧期也没有定数,后世 圣人改用棺橔下葬,这大概取象于《大过》卦。 上古用结绳记事以治理天下,后世圣人,改以契 刻文字,百有所治理,万民有所稽察,这大概取象 于《夬》卦。 一、《郑伯克段于鄢》《左传·隐公元年》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 百方丈长,那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非法制所许,恐怕对您有所不利。”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 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 姑且等着瞧吧。 四、《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晋灵公不君①:厚敛以雕墙(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③,杀之,置诸 畚(4),使妇人载以过朝⑤。赵盾、士季见其手(6),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 入(7),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8),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9)。’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10)”。又曰:‘衮职有 阙,惟仲山甫补之(11)。,能补过也。君能补过, 衮不废矣(12)。”犹不改。宣子骤谏(13),公患 之,使鉏麑贼之(14)。晨往,寝门辟矣(15), 盛服将朝(16)。尚早,坐而假寐(17)。麑退,叹 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18)。贼民之主, 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触槐而死。 晋灵公不遵守做国君的规则,大量征收赋税来 满足奢侈的生活。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射行人,观 看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烂, 他就把厨师杀了,放在筐里,让官女们用头顶着 经过朝廷。大臣赵盾和士季看见露出的死人手, 便询问厨师被杀的原因,并为晋灵公的无道而 忧虑。他们打算规劝晋灵公,士季说:“如果您 去进谏而国君不听,那就没有人能接着进谏了。 让我先去规劝,他不接受,您就接着去劝。”士 季去见晋灵公时往前走了三次,到了屋檐下, 晋灵公才抬头看他,并说:“我已经知道自己的 过错了,打算改正。”士季叩头回答说:“哪个人 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比这 更大的好事了。《诗·大雅,荡》说:‘事情容 易有好开端,但很难有个好结局。’如果这样, 那么弥补过失的人就太少了。您如能始终坚持 向善,那么国家就有了保障,而不止是臣子们 有了依*。《诗·大雅·烝民》又说:‘天子有 了过失,只有仲山甫来弥补。’这是说周宣王能 补救过失。国君能够弥补过失,君位就不会失 去了。”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35)。宣子未出山而复。 大史书曰(36):“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 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 反不讨贼(37),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38)! 《诗》曰:‘我之怀矣,自诒伊戚(39)。’其我 之谓矣。” 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掉了晋灵公。赵 盾还没有走出国境的山界,听到灵公被杀便回 来了。晋国太史董狐记载道:“赵盾杀了他的国 君。”他还把这个说法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说: “不是这样。”董狐说:“您身为正卿,逃亡而不 出国境,回来后又不讨伐叛贼,不是您杀了国 君又是谁呢?”赵盾说:“啊!《诗》中说:‘我 心里怀念祖国,反而给自己留下忧伤。’这话大 概说的是我吧。” (三)小国寡民 【原文】 小国寡民①。使②有什伯之器③而不用;使民重 死④而不远徙⑤;虽有舟舆⑥,无所乘之;虽有 甲兵⑦,无所陈之⑧。使人复结绳⑨而用之。至 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⑩,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 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 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必每次坐它;虽然 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 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国家治理 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 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 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 往来。 (三)季氏将伐颛臾《季氏》 【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 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 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 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 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 (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 (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 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 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 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 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 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 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 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也。”[1]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 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 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 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态度)的人。我听说士 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 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财物分配 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 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依照 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 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 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 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 它的稳定统一;反而在境内策划兴起干戈。我恐 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五、《邵公谏厉王弭谤》《国语·周语上》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 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8),为民者宣之 使言(9)。故天子听政(10),使公卿至于列士 献诗(11),瞽献曲(12),史献书(13),师箴 (14),瞍赋(15),曚诵(16),百工谏(17), 庶人传语(18),近臣尽规,亲戚补察(19),瞽、 史教诲,耆、艾修之(20),而后王斟酌焉,是 以事行而不悖(21)。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 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22), 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23)。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24)。夫 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25),成而行之,胡可 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26)?” 可是防范老百姓的嘴,比防备河水泛滥更不 易。河道因堵塞而造成决口,就会伤害很多人。 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将如此。因而治水 者只能排除壅塞而加以疏通,治民者只能善于开 导而让人说话。所以君王在处理政事上,让三公 九卿及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 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史籍,少师诵读箴言,无眸 子的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 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能纷纷进谏,平民则自己的 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子尽规劝之责,君王 的内亲外戚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 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年长的师傅再进 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 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背理。老百姓有 口,就象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 全靠它出产;又象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 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人们以用 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便能表露出来。 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去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 去预防,这样社会的衣食财富就会日益丰富,不 断增加。人们心中所想通过嘴巴表达出来,朝廷 以为行得通的就照着实行,怎么可以堵呢?如果 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又能堵多久呢?” 十、《寡人之于国也》 【原文】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 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 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 用打仗来打比方吧。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 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 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跑了五 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 行不行呢?”

(大学期末考试必备)古代汉语 重点难点考点

古代汉语通论考点 论述题: (必考的) 1.分开和合并(P544) 至于上古的声母系统,据初步研究共有三十二个。拿上古三十六个字母来比较,有的要合并一些,有的要分出一些。合并的有两类:一是知徹澄娘要与端透定泥合并,都是舌尖音;二是非敷奉微与帮滂并明相同,都是双唇音。分化成两类的,首先是照穿床审四个字母,其中一类接近于精清从心,是齿音;另一类接近端透定泥,是舌音。唐宋以后的喻母在上古也分为两类,一类与匣母相同,另一类接近定母。 (老师说此段话不需理解,只要背下来即可) 2.词类活用 詞類活用,是指某些詞臨時改變自己的基本語法功能去充當其它詞類的現象。 詞類活用是古漢語的重要語法現象之一,其內容主要包括: (一)名詞、形容詞、數詞用作一般動詞; 1.名詞用作動詞 名詞用作動詞指某些名詞臨時轉化詞義取得動詞功能的現象。 《左傳·莊公八年》:“齊侯使連稱、管至父戍葵丘,瓜時而往,曰:‘及瓜而代。’期戍,公問不至。” 2. 形容詞用作動詞 在古漢語中,形容詞也可以用作動詞,但不像名詞作動詞那樣普遍。 《國語·吳語》:“越國之中,疾者吾問之,死者吾葬之。老其老,慈其幼,長其孤,問其病,求以報吳。” 3.數詞用作動詞 數詞用作普通動詞一般多見於個位數。 《戰國策·楚策一》:“今君欲一天下,安諸侯,存危國,寡人謹奉社稷以從。” (二)名詞、動詞作狀語; 1.名詞作狀語 在古漢語中,名詞往往可以直接置於謂語之前作狀語,這和現代漢語中名詞一般需要借助介詞的幫助才能充當狀語的情況不同。 《左傳·莊公八年》:“冬十二月,齊侯游於姑棼,遂田於貝丘,見大豕,從者曰:‘公子彭生也。’公怒曰:‘彭生敢見!’射之,豕人立而啼。” 2.動詞作狀語 在古漢語中,除了名詞,動詞也可直接用在謂語之前作狀語。動詞作狀語一般表示動作進行的方式。 《韓非子·喻老》:“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

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考试大纲

Lala期末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 [完善版]

Lala完善版-古代汉语复习提纲 一、文字 1.何谓“六书”?辨析常用汉字的造字法。(P73-79) 六书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许慎《说文解字》: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詘,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1)象形。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如:日、月、鸟、鱼、鹿、羊、耳、门、马、禾、鼎、壶、网、手、象。 (2)指事。是一种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亦、本、末、寸、丹、十、刃、甘、二。 (3)会意。是由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让人们看了可以体会出来。如:步、逐、斗、莫、牧、涉、既、旦、粪、伐、采、春、朝。

(4)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杞、物、江、里、旌、歌、悲、视、疆、闻、诚、指、问、础、载、防、帛、都、徒。 2.汉字的形体变化有哪些表现?(P79) 从总体上来看,汉字的形体演变,分为字形体态的变化(即“笔势”,或称“笔画的姿态”)和字形结构(简称“结构”)的变化。汉字字形体态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笔势和笔意的走向、呈现的状态,即一般所说的字体风格,或书体。字形结构的变化,则表现为结构的繁复和简化、分化和同化,以及讹变等。从甲骨文金文演变到楷书,固然有结构上的变化,但主要是一种笔势的变革。 3.隶书的产生在汉字发展史上有何影响?(P79) 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重要的转折点,是古今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1)把小篆不规则的曲线或匀圆的线条变成方折的笔画,使字形变得平直方正; (2)改变了少数偏旁的形体,是一次重要的简化。 4.异体字的类别、形体分歧以及异体字的判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