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_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_林健

_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_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_林健

_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_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_林健
_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_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_林健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

林 健

【摘 要】 参与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完善贯穿着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全过程。本文着重针对首批“卓越计划”参与高校在制定和完善专业培养方案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从专业培养方案的构成要素、学校培养标准的重要性、课程体系改革与重组、企业培养方案以及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国际化等方面,就如何体现和落实“卓越计划”的改革重点、创新模式和具体要求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出解决的方案及其对策,以期为参与高校制定、实施和完善“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 教育培养计划 专业培养方案 学校培养标准 课程体系 改革与重组 企业培养方案 国际化培养

【收稿日期】 2011年3月

【作者简介】 林健,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是参与高校从专业培养角度对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以下简称“卓越工程师”)培养提出的系统完整的具体要求和实施措施,它不仅是高校申请参与“卓越计划”的重要材料,反映出申请高校对“卓越计划”创新理念的理解和本校参与“卓越计划”的基础条件和准备情况;也是参与高校在“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要执行的主要文件;还是参与高校日后接受对“卓越计划”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检查的主要依据。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要遵循“找准适合本校人才培养定位,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注重人才培养的行业企业背景,强调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等原则。本文在前文[1][2][3][4]基础上,着重针对首批“卓越计划”参与高校在制定和完善专业培养方案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从如何体现和落实“卓越计划”的改革重点、创新模式和具体要求上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出解决的方案及其对策,以期为参与高校制定、实施和完善“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专业培养方案的构成要素

“卓越计划”参与高校制定的参与专业的专业培养方案应该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标准、标准细化、课程体系改革和重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革、培养标准实现矩阵、企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师队伍、质量保障体系以及附件等方面。

(1)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的提出,一方面要符合“卓越计划”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总体目标要求,另一方面要体现出参与高校自身的特色与不同的侧重。要注意避免简单重复“卓越计划”文件中的条文,没有反映参与高校本质特征的内涵;也要防止冗长的文字表述,面面俱到而重点不突出,成为培养目标的诠释或培养标准的简版;更不应该将培养标准作为培养目标。

(2)培养标准。

以通用标准[2]和行业标准为基础制定出来的学校培养标准,也称学校标准或培养标准,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作为一级指标,培养标准的表述是相对宏观的,它的具体化有待于在标准细化部分完成。

(3)标准细化。

为了实现培养标准,必须将其细化到能够与课程和教学环节相衔接的知识能力大纲,以便于通过相应的课程和教学环节来实现培养标准。在标准细化过程中,应该采取分级细化的方式,将培养标准逐级予以细化。换句话说,就是将培养标准用若干级指标来逐级分解和表述。这种细化方

本文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高等工程人才培养的层次、定位与特色”(09JZDW001)的部分研究成果。

式的作用不仅在于能够避免培养标准的一些隐性要求在细化过程中“丢失”,而且有利于未参与专业培养方案编制的教师更好地理解培养标准的内涵。

(4)课程体系改革与重组。

培养标准细化后,要针对知识能力大纲中的各要素设计获得相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所需要开设的相关课程和教学环节,这就需要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对其他教学环节进行重新组织。

(5)教学内容更新。

在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重组的同时要做好相应的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更新,由此来进一步落实知识能力大纲中的各要素。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要注重知识的长效性、新颖性和不可替代性,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要按照工程问题、工程案例和工程项目进行,同时还要彻底改变因人设课的现象,杜绝课程间内容的重复[3]。

(6)教学方法改革。

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其他教学环节的实现方式不仅要保证学生有效地掌握教学内容,确保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训练、形成和提高,而且是保证每门课程或教学环节的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采取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如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等研究性学习方法[3]。

(7)培养标准实现矩阵。

将前面培养标准、标准细化、课程体系改革与重组、教学内容更新以及教学方法改革等工作汇总,形成了培养标准的实现矩阵。具体地说,就是将学校标准细化后的最低一级指标作为矩阵左边第一列的元素,将改革重组后的课程或其他教学环节作为矩阵第一行的元素,将每门课程的教学方式或其他教学环节的实现方式用符号标在其下一行的矩阵元素中,将课程或其他教学环节中知识获取、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的具体方法和途径用符号标在课程或教学环节与标准指标相交的矩阵元素中。这样,标准实现矩阵就成为专业培养方案的集中表现(如图1所示)。

从横向看,标准实现矩阵清晰地显示出落实培养标准的某一指标需要通过哪些课程和教学环节来实现;从纵向看,这个矩阵将每一门课程或其

他教学环节在实现培养标准中的各种作用予以明

图1 学校培养标准实现矩阵

晰。这种课程与标准指标之间的纵横向相互关系实际上构成了培养标准实现矩阵,因此,标准实现矩阵就可以作为日后实施专业培养方案的简洁明了的工具。

(8)企业培养方案。

企业学习阶段是“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因此,相应的企业培养方案应该成为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企业培养方案是在企业实施,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各项培养内容的考核和培养质量的评价要单独进行,因此,企业培养方案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应该是相对独立的。企业培养方案应该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培养计划、实施企业、工程实践条件、师资配备等方面内容,其中培养计划是重点。

(9)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施方案,是完成课程和教学环节的具体安排。教学计划可以分为校内部分和企业部分,也可将二者作为一个整体。教学计划主要包括课程类型、课程名称、课程性质(如必修、选修)、学时数及学时安排、学分数、上课学期及学时分配等。

(10)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部分关注的是具有一定工程经历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包括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两方面。专任教师主要包括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从事工程教育的教师,每位教师的工程实践经历或企业工作经历要予以说明。兼职教师是从企业聘请的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他们将承担专业课教学,担任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指导教师等任务。

(11)质量保障体系。

参与高校要有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达到培养标准要求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保障体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

系[4],以确保卓越工程师各项培养标准的实现,并最终实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质量保障体系要覆盖学校学习阶段和企业学习阶段,学校管理重心没有下移到二级学院层面的高校,这部分内容应该放在“学校工作方案”中。

作为实现“卓越计划”培养目标的保证机制,质量保障体系是一项从实施“卓越计划”伊始就必须建立并开始运行的质量评价和控制系统。但限于篇幅,这部分内容将另文讨论。

(12)附件。

作为附件的材料可以包括完整的培养标准实现矩阵、教学计划、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以及不必放在主体文件中的支撑材料。

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明确该课程在实现学校培养标准方面的贡献,毫无贡献的课程就没有开设的价值,就不应该出现在改革重组后的课程体系中。课程教学大纲不仅要包含知识获取的要求,还应该包含能力培养的要求。要确定如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实现这些要求,即详细地说明知识获取和能力培养的具体环节和过程,包括实现方式、实现方法和实现手段等。

二、学校培养标准的重要性

“卓越计划”的实施是以标准为引导,而整个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实质上就是学校标准的制定和实现过程,因此,学校培养标准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的重要性异常突出。

1.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在学校层面的具体化和特色化。

作为国家层面对各行各业各种类型卓越工程师培养在宏观上提出的基本质量要求,“卓越计划”通用标准是制定行业标准和学校标准的基础。作为通用标准的具体化,体现出行业要求和专业特点的各行业主体专业领域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必须达到的中观要求,“卓越计划”行业标准是学校标准制定的依据。

由上可见,学校标准的制定既不能脱离通用标准的国家基本质量要求,也不能脱离行业标准提出的行业方面的具体质量要求,更不能将参与高校以往的培养标准简单地修改后就作为“卓越计划”的学校标准。否则,参与高校就失去了按照“卓越计划”要求进行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前提。因此,在制定学校标准时要清晰地明确其与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关系,使学校标准不仅涵盖了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要求,而且是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在学校层面的具体化,同时凸显出学校的办学优势和人才培养特色。

2.制定专业培养方案的依据。

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是一个条理清晰、逻辑缜密、相互关联的过程。在学校标准制定完后,不论是标准细化为知识能力大纲、课程体系改革与重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式改革,还是培养标准实现矩阵的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制等都是在不同的环节为相同的目标,即学校标准的实现而逐步地落实。每一环节工作的具体要求都是围绕着如何有效地实现学校标准为依据。因此,学校标准就成为整个专业培养方案制定的依据,学校标准也就在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得以逐步实现,如图2所示

图2 “卓越计划”学校标准的实现过程

3.制定毕业标准与学位授予实施细则的标准。

参与高校要根据本校“卓越计划”的培养标准制定各层次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毕业标准和学位授予实施细则。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毕业标准和学位授予实施细则与以往的区别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在学分的要求上;二是在毕业设计和学位论文的要求上。

对参与“卓越计划”专业学生的学分要求中要着重强调企业培养方案和工程实践两方面,即:学生必须在企业完成企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或其他教学环节后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以及工程实践环节学分占毕业或获得学位所需总学分的比重要足以保证学生在整个培养阶段有足够的工程实践。

对参与“卓越计划”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和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都要求源于企业的生产实际。本科毕业设计要求结合企业实际项目“真刀真枪”地做;硕士论文选题要源于企业的实际问题或现有课题;博士论文选题要结合企业的实际问题、重点项目或发展需要。

4.评估检查“卓越计划”实施情况的根据。

为了稳步扎实地推进“卓越计划”的实施,需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1年第4期

要对参与高校专业培养方案的落实情况予以分阶段检查与评估。除了在申请阶段,教育部要组织专家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论证外,在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还应该对课程体系的改革与重组、教学方法的改革和企业学习方案的落实等进行检查。最为重要的是,在第一届学生毕业后,教育部要组织专家通过专业论证的方式,对参与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质量进行评价,评价不合格的专业要退出“卓越计划”。

按照“卓越计划”的“分类实施、形式多样、追求卓越”的基本原则,对参与专业的评价不应设置统一的评估标准。那么,各校参与专业以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为基础制定出来的,反映学校办学优势和人才培养特色的学校标准,就将成为评价参与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标准和根据。这对于鼓励参与高校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要求,结合本校的办学目标、办学优势、人才培养定位和特色,采取多种形式和不同培养模式培养满足“卓越计划”要求的卓越工程师,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工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的要求是至关重要的。

三、课程体系改革与重组

1.课程体系改革与重组是“卓越计划”的必然要求。

如果不清楚地理解“卓越计划”改革的实质,在编制培养标准实现矩阵前容易忽略的一件重要工作,就是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与重组。作为工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课程和教学环节是细化后的学校标准得以落实的着力点,关系到培养标准中所规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否真正得到落实,是能否培养出符合培养标准要求的工程人才的关键。因此,从实现培养标准的角度,需要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重组。

从实现“卓越计划”主要目标的角度,即实现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的主要目标,课程体系的改革与重组是落实“卓越计划”各项改革和创新的基本点。这些改革和创新包括:“卓越计划”提出的由国家、行业和学校三级培养标准构成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体系;“卓越计划”建立的行业指导、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新机制;“卓越计划”创新地将学生学习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卓越计划”提出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国际化的战略等。因此,从根本上说,课程体系改革与重组是“卓越计划”的必然要求。

课程体系改革与重组是一项涉及面广、需要整个专业的校内专任教师、企业兼职教师以及相关学科专业教师的共同参与才能完成的系统、复杂而细致的工作。

2.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现代高等教育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的一种发展趋势,也是参与高校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一种有效途径。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不仅能提高每门课程及其他教学环节功效,而且能够使得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这方面需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要改革通识教育,强化通识教育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使通识教育在人文知识传授、个性品质训练、公民意识陶冶、非职业能力培养方面成为成功进行专业教育的必需,成为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基础。如通过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技能,为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终身学习做准备;又如通过通识教育,提高学生对团队合作价值的认识和对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理解,为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工程师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做准备;再如通过通识教育,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准备。

(2)专业教育的改革要注重与通识教育的衔接,使专业教育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专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且是通识教育基础之上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提升的延续。如采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组织专业课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对通识教育中形成的团队合作意识的实践,也能够培养学生团队交流、沟通和合作能力。又如学生到企业的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工程经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再如学生在企业进行的毕业设计,除了是对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能力的综合训练和提升外,也是对学生社会责任感、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是通识教育的继续。

(3)要从实现培养目标的角度,明确每一门课程或其他教学环节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上的作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

用,以及相应的教学方法或实现方式。每一门课程或其他教学环节,不论是通识课程还是专业课程,都是通过各自的实现方式在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上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而每一个标准细化指标的实现往往是多门课程或其他教学环节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课程体系改革与重组中,要认真分析和确定每一门课程的作用,以及采取何种实现方式最有效地发挥该门课程的作用。

(4)要从系统和整体的高度,注重每一门课程或其他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尤其是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在多门课程或教学环节之间的延续性和系统性,使在某一教学环节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延伸到后续教学环节中并得到强化和拓展,使培养标准要求的各种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够在整个课程体系的执行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实现,从而发挥课程体系的整体效用。

3.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

参与高校要注重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和相应的课程内容。这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另一方面是为日后参与专业申请国际化的工程专业认证、得到国际互认打好基础。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要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1)以发达国家同类型院校为主要学习和借鉴对象。这是因为,不同类型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规格、模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可借鉴性差;而同类型院校不仅具有较大的相似性,而且可比性强,容易学习和借鉴,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2)要研究国外同类院校相近学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模块设计、课程结构,重点关注每门课程在实现培养目标中的作用、通识教育如何与专业教育融合、课程模块间的相互关系和整体作用,以及各种课程的教学方法等。

(3)要密切关注工程学科的发展动向,把握经济全球化对工程人才的根本要求,了解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对工程人才要求的动态变化,构建能够满足国际化和未来需求的科学的课程体系,设置融入前沿工程学科知识的课程,保证课程体系的先进性和有效性以及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实践性。

4.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和进行教材建设。

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卓越计划”企业学习阶段的设立和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教育的要求,使得课程体系必须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与重组。这方面不仅要大刀阔斧地摒弃陈旧的、脱离实际的课程和教材,而且要开发一些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和先进性的课程和教材。这类课程的开发和教材的建设需要学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这是因为企业及其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不仅最了解工程人才需要学习什么知识、应该具有哪方面的能力以及如何获得这些知识和能力,而且拥有高校所没有的大量工程教育的宝贵资源和素材,例如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实用的工程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很强的研发能力、充足的实验场地等等。因此,企业参与开发课程和进行教材建设是至关重要的,直接关系到“卓越计划”实施的效果。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和进行教材建设可以按照逐步推进、分工合作和不断完善的原则进行。逐步推进指的是学校与企业先由简单的合作开始,逐步过渡到深层次的合作。如校企可以首先合作开发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性课程,并编写相应的教材,然后逐步发展到企业全面参与专业课程的改革与设计,并编写专业课教材。分工合作指的是学校与企业在合作中要有分工,在分工中要有合作,发挥各自的特色,做到优势互补。如校内教师主要负责课程和教材的理论部分,而企业教师主要负责课程和教材的实践部分,但在理论部分的编写上要满足实践部分的需要,而在实践部分的编写上又要与理论部分相结合。不断完善指的是课程设计和教材内容需要不断地修改、充实和提高,需要经过多次的教学活动和教材使用才能使课程大纲和教材内容得以趋于完善。

四、企业培养方案

1.企业学习的目的。

“卓越计划”关于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培养阶段中,每个阶段累计要有一年左右在企业学习的要求,既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延长在企业的实习时间,也不能认为是传统三大实习,即认识实现、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拓展。企业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完成校内学习所无法完成的培养任务,与校内学习形成优势互补,是卓越工程师培养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是“卓越计划”能否成功的关键。

企业学习的核心在于发挥企业在工程实践条件先进性和真实工程环境的优势,从而弥补高校在这些方面的严重不足。企业学习的目的包括四个方面: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1年第4期

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研究与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因此,企业培养方案的制定要围绕这四个目的进行。

除了要重视工程知识和工程能力的培养,包括实践性强的专业课,各种工程实践活动,关于先进的生产方式、系统、工艺、技术和设备的专题报告或现场教学,技术创新和工程研发外,企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尤其要重视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包括先进企业文化的学习和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等。而工程素质的培养往往在参与高校的企业培养方案中易被忽视。

2.企业培养方案的制定者和实施者。

“卓越计划”将行业企业的参与作为实施该计划的前提,强调企业是卓越工程师的共同培养单位。这个“共同”应理解为企业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全过程,即始于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的制定,终于学生毕业离校。具体而言“共同”包括四个方面的内涵,即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和共同评价培养质量。

按照“卓越计划”对企业参与的要求,从广义的概念上说,企业应该参与整个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从狭义的概念上讲,企业必须与高校一道成为企业培养方案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因此,参与高校必须突破以往的思维定势,不应该简单地把企业作为学生实习场地的提供者,而应该赋予企业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面应有的责任:将企业作为制定和实施企业培养方案的主体,将企业导师作为企业培养计划制定和实现的主要责任人或直接责任人。这种做法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提高企业培养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企业或企业导师不仅清楚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什么,而且更了解企业和自己能够为学生做些什么。这样在制定企业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和其他教学环节时,不仅充分考虑了它们的效用和针对性,而且也认真考虑了实施它们的可行性。

(2)有利于企业培养方案的实施。企业或企业导师在调配企业教育资源、协调企业内部关系、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处理一些突发事件等方面,较高校教师而言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些是顺利实施企业培养方案的根本保证。

具体而言,企业培养方案的主要教学环节应由企业导师负责完成,包括实践性强的专业课教学、现场教学、专题报告以及相应的成绩评定方面。由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负责的主要是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指导或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指导。从减轻企业和企业导师负担的角度考虑,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日常管理应该由高校的教师负责。

3.按照目标功能,模块化设计企业培养方案。

作为一种全新的培养模式,“卓越计划”中的企业培养方案不能简单地成为传统的校内使用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翻版,更不能成为高校参与“卓越计划”前学生在企业进行的各种实习的汇编,而应该根据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并结合实施企业的具体实际予以制定。按照不同的目标或功能,模块化地设计企业培养方案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做法。

按照模块化设计企业培养方案需要遵循整体设计、目标明确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整体设计指的是要按照企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的要求,整体地进行模块设计,不仅使企业培养标准的各项要求能够落实到具体的模块,而且模块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和依存关系,从而使所有模块的整体作用就是实现企业培养目标。目标明确指的是模块之间应该相对独立,每一模块要有明确的目标,即明确模块在实现企业培养标准方面的作用。因此,模块的教学内容应围绕着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去设计。循序渐进指的是要遵循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规律,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即前一模块是后一模块的基础,后一模块是前一模块的提高。

模块化设计企业培养方案有几方面的优点:一是有利于实现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目标。模块的目标就是企业培养标准的某项指标,模块的功能就是为了实现这项指标,这样,某一模块的成功实施就是企业培养标准某一指标的具体实现。二是有利于企业培养方案的实施和管理。除了大型企业,参与高校的企业培养方案要在一家企业完全实施是不容易的。也就是说,多数高校的企业培养方案的实施需要在不同的企业中进行。因此,按照模块化设计的企业培养方案就能够通过对不同企业软硬件条件的优劣比较,选择到最有条件实施某一模块的企业,去完成该模块的教学任务。

例如,本科层次的企业培养方案可以由认知学习、专题学习、岗位学习和项目学习模块构成。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

其中认知学习模块可以通过现场参观、企业教师讲解、观看录像、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整个工程学科及其各个方向和领域的感性认识,并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专题学习模块是通过在企业的现场教学、专题报告和某项专题活动的参与等方式,使学生对一些重要的内容进行专门的学习和探讨,如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工程师的社会责任、生产工艺装备的改造、新产品的研发设计等。岗位学习模块可以有轮岗学习和定岗学习两个阶段。轮岗学习是学生在企业的生产部门和管理部门中的各主要岗位依次进行体验式的学习,使学生熟悉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了解企业各部门的职能和运行机制。定岗学习是在轮岗学习的基础上,选择个别岗位进行专门深入的学习,这些岗位可以是生产加工、装备维护、生产组织、产品设计、技术开发等。项目学习模块是通过安排学生参与企业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生产、运行与维护的全过程,使学生接受全面而综合的训练。学生的毕业设计可以安排在项目学习阶段,结合企业的实际工程问题进行。

又如,硕士层次的企业培养方案可以由工程素养、工程实践、工程设计、工程创新和工程综合模块构成。工程素养模块是通过在企业的学习,了解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熟悉本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工程实践模块是通过参与企业的各项工程实践活动,掌握工程基础知识,熟悉本专业领域生产流程和实际问题,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模块是通过在企业设计岗位的顶岗学习,掌握本专业领域的设计规范和技术标准,提高工程项目或产品的设计能力。工程创新模块是通过参与企业项目的研发活动,熟练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工程综合模块是通过在企业参与或承担实际的工程项目,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技术,培养独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组织管理、交流沟通和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学位论文的完成可以安排在工程综合模块阶段,以企业实际工程项目的内容为题进行。

五、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国际化

工程教育的国际化是“卓越计划”的一项重点任务,其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沟通和合作的能力,以及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然而,究竟什么是国际化和如何进行国际化,不同的参与高校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这在一定层面上影响了参与高校在卓越工程师培养国际化的进行。

1.国际化不一定要走出国门。

提到工程教育国际化,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走出去”,即到发达国家去、到海外跨国企业去、到国外大学去。这些举措是国际化的重要形式,而且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迅速发展,“走出去”不仅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而且也受到接受国家和国外大学或企业的积极欢迎。作为教师层面的“走出去”,对提高参与高校教师从事工程教育的胜任力是十分重要的。对于研究生层次,尤其是博士生层次的“走出去”,对培养他们的合作竞争能力也是重要的。但是,参与专业大量本科学生的“走出去”,将面临着教育资源,尤其是经费资源严重不足的障碍。

然而,经济全球化形成的客观局面是,国际化不一定要走出国门,国际化也可以在国内进行。相对于“走出去”而言,受益面更广的国际化方式是“请进来”。通过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聘请高水平的工程教育师资,能够使得更多的学生享受到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服务,也将促进和推动参与高校教学方法的改革、课程教材的建设以及教学效果的提高。但这种“请进来”只能请来有限的教育资源,却“请”不来境外真实的工程环境。这对于十分强调企业学习的“卓越计划”而言,显然是很不够的。

因此,参与高校应该主要通过“国内找”的方式,在境内寻找能够接受学生进行工程教育的真实的国际化环境,包括境内的外资企业、跨国公司甚至港澳台企业。这种“国内找”的方式对于大批量本科层次学生工程教育的国际化,尤其对一些参与“卓越计划”的省属院校而言,是十分必要的。它不仅节约了大量的出境学习费用,而且使得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国际化既可行又有效。

总之,参与高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以及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需要,将“走出去”、“请进来”和“国内找”三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扎扎实实地推进和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国际化。

2.各种类型的参与高校都能够开展国际化。

一些参与“卓越计划”的省属高校可能认为,工程教育国际化是对高水平大学的要求,而自己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1年第4期

学校尚不具备条件。事实上,各种类型的参与高校都能够开展工程教育的国际化,只是不同类型的参与高校有着不尽相同的途径和方式。然而,以下几种是所有参与高校都能够采用的开展工程教育国际化的方式。

(1)加强与发达国家同类型院校的交流与合作。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巨大成就,不仅吸引了大量海外投资,也吸引了大批发达国家的高校希望与中国同行进行交流与合作。为了达到可持续和双赢的合作效果,参与高校应该主要选择那些类型基本相同、办学水平略高于自己的发达国家高校,进行深层次的工程教育的合作。

(2)积极引进国外高水平的工程师资。聘请国外水平高、经验丰富的从事工程教育的教师,担任参与专业主要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具有积极的意义。这不仅能够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而且也将促进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教学内容的更新。但这些教师往往不可能接受太长的聘期,而且聘用成本高,因此,可以考虑那些刚退休、身体条件好、具有丰富经验的国外教师。

(3)安排学生到服务面向所在地区的外资企业学习。参与高校应该主动与学校服务面向所在地区的外资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安排学生到这些企业学习。虽然,一些设备先进、技术水平高、管理规范的本地外资企业可能有一些非本地的办学水平高于本地高校的潜在的合作高校,但是,地域的优势、潜在的生源和希望与本地高校建立良好关系的愿望,使得与这些外资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成为可能。

(4)主动参与本地区国际工程项目活动。高校在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对于涉及本校工程学科的国际工程项目,参与高校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这不仅给高校带来重要的社会效益,而且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国际化创造了先进、真实、难得的学习机会和环境。

3.努力营建国际化的办学环境。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国际化还需要参与高校在校内营建国际化的办学环境。除了聘请境外教师授课外,参与高校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营建国际化的办学环境。

(1)采取措施招收更多的留学生来校接受工程教育。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资格的参与高校应该充分利用教育部的支持政策,创造更好的条件,招收更多的留学生来校接受工程教育,通过将留学生与中国学生混合编班的方式,在这些班级形成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良好氛围。

(2)邀请更多的境外师生交流团。积极创造条件,采取短期交流、夏令营活动、语言学习等多种形式,邀请更多的境外师生交流团来校交流学习。通过共同学习、共同活动、共同生活等方式使中外学生不仅在知识学习和能力提高上受益,而且在相互理解、不同文化包容以及相互合作等方面也受益匪浅。

(3)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国际交流。积极组织参与专业的学生参加各种国际竞赛和其他国际交流活动,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丰富多元文化知识,训练和提升学生的国际交流沟通、合作与竞争的能力。

“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持续的改进和不断的完善。在方案制定阶段,培养标准细化到知识能力大纲的程度和课程体系改革与重组的力度之间需要反复地进行,以达到二者之间的平等对接;而在编制出培养标准实现矩阵时,如果发现标准细化后的指标要求不能够很好地通过一些课程和其他教学环节来实现,则要返回到知识能力大纲处,或者对标准的细化进行调整,或者对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如图2所示。在培养过程中,一些新的问题的出现,或者由于在方案制定阶段一些问题考虑的不具体,也需要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完善。在一届学生毕业后,根据社会对毕业生培养质量的监督评价以及教育部对参与专业的认证评估,还需要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完善。此外,随着外部环境和人才需求的变化,需要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进行调整,这样也需要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因此专业培养方案的完善贯穿着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全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清

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年第2期。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高等工

程教育研究》2010年第4期。

[3]林健:《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质 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第6期。

[4]林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全面质量管理探析》,《高等教育研

究》2001年第6期。(下转第57页)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

Analysis.13(3):221~255.

5.Chiswick,B.R.,and M iller,P.(2009).T he international

transferability of immigran ts'h uman capital.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28:162~169.

6.Li,F.L.,Zhao,Y.D.and Tian,Y.P.(2010).Job search

and over-edu cation:Eviden ce from Chin a's labou r market for pos tg raduates.Perspectives in Education,28(2):41~50.

7.Rosen,S.(1972).Learning and E xperience in the Lab ou r

M arket.J ou rnal of Human Resources.12(3):326~342.

8.范皑皑:《高等教育毕业生过度教育的范围和影响:基于首都

劳动力市场的实证研究》,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9.孙志军:《过度教育:西方的研究与经验》,《比较教育研

究》2001年第5期。

10.武向荣:《中国过度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

年。

Professional Knowled ge and E ngineers′Over-education

Li Fengliang,Li Manli

To take a new ro ad to industrialization and build innov ation-o riented co untry,China should m ove fo rw ard to train a large number of hig h-quality engineers.We have thus formulated and started to car-ry out the“outstanding eng ineers′training plan”.H ow ever,how to av oid the problem that large-scale training engineers w ould lead to widespread incidences of engineer′s over-education?This paper empir-ically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 een the professional know ledg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stage and engineer′s over-educatio n afte r employment.It finds that adequate preparation fo r profe ssional know ledg e in higher education w ill greatly reduce the probability of engineer′s over-educatio n.Based on this empirical re sult,the paper sug gests that the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 n sho uld stick to the guidance of professional know ledge and set the training of the engineers w ith hig h deg ree of specializa-tion as its goal.

(上接第17页)

R estudy o n th e Profession al Trainin g Pro gram of

“A Plan for Edu cating and Trainin g Outstan ding En gin eers”

Lin J ian

Participating in the fo rmulatio n and pe rfection of“the plan for educating and training outstanding engineer s(PETOE)”is going th ro ug h the w hole pro cess of the outstanding engineer training.This paper analyze s and discusses ho w to embody and practice the reform focus of PETOE,innov ation model and specific requirements from the per spectives of the constituted elements of PETOE,the im-po rtance of the training standard of the school,the reform and reo rg anization o f cur riculum sy stem, enterprise training pro gram a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outstanding engineers'training etc.It trie 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univer sities to develop,im plement and perfect PE TO E pro fessional train-ing prog ram.

专业知识与工程师的过度教育

电气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

长沙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方案 (2012年6月修订稿) 一、培养目标 本着“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以工程企业为依托,着力培养拥有扎实的工程科学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基础,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人文与环境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并具有创新素质、创业精神、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国际视野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按照本方案培养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可从事电气工程技术研究、电力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电力工程设计与施工建设、电力生产技术运行管理、电力企业管理及市场经营等工作,具有成为卓越电气工程师的潜质,在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大潮中和国际竞争的环境下,勇于担当电气工程师的角色,能够承担电气工程师的责任。 按照本方案培养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在完成本科四年学业、达到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培养要求后,可获得工学学士学位;在达到见习电气工程师技术能力要求时,可获得见习电气工程师技术资格。 二、基本要求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社会责任感。 2.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3.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以及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4.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工程基础知识。掌握电气工程专业领域宽广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基础以及必要的专业知识,并了解其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熟悉掌握以数学、力学和相关科学学科与电气工程学科的综合为基础的工程原理,了解电气工程领域的标准、规章和法律法规。 5.具有较坚实的计算机基础和从事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基本知识,能运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解决相关科研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6.掌握一门外国语,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具有一定的外文听、说、写的基础,能在工作时用外语与同行进行有效沟通;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7.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功底;了解科技与社会创新的基本

【大学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管理办法】

【大学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管理 办法】 大学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管理办法(20xx年修订)第一条为深入推进学校卓越工程师、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规范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简称“卓越班”)教学管理,提高卓越人才培养质量,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卓越班以“强化基础、加强实践”为办学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为依托,努力形成与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适应的卓越人才教育培养模式。 第三条卓越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工程类专业培养能站在国际技术发展前沿、了解我国国情,掌握关键技术并能结合企业实际提出和解决问题,国际认可的研究型工程师或工程领域领军人才; 法律类专业培养具有复合型、应用型知识结构与国际视野的精英法律人才。 第四条卓越班学生在第六学期末进行筛选分流,一部分学生以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形式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本硕卓越班),未获得推免资格的卓越班学生完成本科学业后获得学士学位(本科卓越班)。 本科卓越班:本科卓越班培养模式以“3+1”为基本框架,3年为本科阶段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1年为本科阶段的实践能力

训练。 本硕卓越班:本硕卓越班培养模式以“3+1+X(“X”工程类卓越班为3年,法律类卓越班为2年)”为基本框架,3年为本科阶段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1年为实践能力训练和硕士公共基础课程学习,X年为硕士专业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环节以及学位论文阶段。 第五条学院应依据“卓越计划”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制订本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简称“学校标准”)。学校标准应高于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体现专业办学定位、优势与特色,体现行业背景和服务面向。学校标准应细化到可实施、可检查的程度,并落实到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 第六条学院应制定科学、先进的培养方案和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要体现“三个并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并重、强化基础与注重个性并重。 卓越班学生在本科期间实现“三个一”,即至少一次出国(境)学习经历、参加一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一年(不少于32周)企业(法律实务部门)学习经历。 第七条学院应加强课程建设,以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着力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包括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 学生本科阶段修读产学合作共同开发工程实践类(法律实务类)课程学分总数应不少于该阶段总学分的1/3。本科阶段课程中至少要有6门专业课是由具备一定年限企业(法律实务部门)工作经历的教

国内外卓越教师计划文献综述

国外卓越教师内涵与培养文献综述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国际间的竞争总体上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从根本上来说其实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最终要通过教育来实现,由此一来,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卓越人才呼吁卓越教师,20世纪80年代以来,“培养卓越教师”逐渐成为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普遍共识,也成为各国政府、社会公众以及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广泛关注的焦点。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收集整理,旨在了解与该领域相关的研究成果,分析当下该领域的研究现状。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笔者将目前的已有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国外各个国家有关卓越教师计划的建立与发展,这里主要介绍了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卓越教师计划的发展历程;第二,收集国外学者关于卓越教师的内涵理解与把握,旨在分析各个国家在国外卓越教师内涵理解上的异同点;第三,主要是分析国外各个国家对于卓越教师培养途径的选择。 一、国内外卓越教师计划 1999 年,澳大利亚政府创建《21 世纪教师》( Teachers for the 21st century) 计划,意在提高澳大利亚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努力追求教育的卓越及公平,使学生的学习成就得到提高。2001 年,新加坡出台《教师事业发展计划》( Teachers’ career development plan),旨在鼓励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也为新加坡教师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保证。2007 年,日本颁布《教育职员正法》 ( Staff education amendment act),以法律的形式对教师提出要求,旨在提高教师必要的资质和能力,使教师能够习得最新的知识及技能,做到自信、自豪地从教,从而赢得社会的尊敬和信赖。(李贵安,2016)2011 年,英国出台《培养我们下一代的卓越教师》( Training our next generation of outstanding teachers) 计划,规定中小学为优秀教师设置卓越教师岗位,并大力拓展卓越教师在校内发挥作用的空间。2012年,联邦德国实施了“卓越教师教育计划” ( Excellent teacher scheme),旨在激励大学教师改革教育方式,推动教师的州际流动,从而整体提高教师教育质量。2014 年,美国教育部启动“让所有人拥有优秀教育者”( Excellent educators for all initiative) 项

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doc资料

化学工程与工艺(卓越工程师) 2010级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基 础理论、实验技能、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方面的系统知识,获得化工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的能力,以石油和天然气加工为特色,能在炼油、化工、能源、环保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过程的控制、化工过程软件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 二、业务要求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在学习数学、物理、化学、外语、计算机等课程的基础上,主要学习物理化学、单元操作、化学反应工程及化工热力学等基础理论知识。受到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本专业不仅是通用的过程工程学科,而且是高新科技和新兴工业的重要支撑学科。实验班学生培养注重过程工程和产品工程,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加工过程中的过程工程和产品工程两个方面的均衡发展,并以通用过程工程为主线培养,营造应用型工程师培养的良好基础。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2)掌握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掌握化工装置工艺与设备设计方法,掌握化工过程模拟优化方法; (4)具有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 (5)熟悉国家对化工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6)了解化学工程学的理论前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动态;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8)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和学位课程 主干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 学位课程:高等数学、基础外语、大学物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程序设计语言(C)、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石油炼制工程。 四、毕业要求及学时、学分分配

电子信息工程卓越计划班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班)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2013级) 一、学制 四年 二、培养目标 面向工业界,培养素质、知识、能力协调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优秀的职业道德,能够系统地掌握电子与信息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取电工与电子技术、信息与信号处理、自动检测与控制、现代电子电路设计技术与应用等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了解产品从构思、市场调查与方案论证、制订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研发团队组成分工及进度安排、样机的测试定型、产品的生产和认证、市场销售和维护支持等基本流程,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技术管理、应用与开发、运行维护等方面的工作,适应珠三角地区制造业产业升级需要的、具备国际化视野和现代工程师素质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业务培养要求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 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工程师职业道德,具有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 具有高尚的科学人文素养和精神,能体现哲理、情趣、品位、人格方面的较高修养,养成认真、严谨、求实、敬业的工作精神和学习态度,具有自信、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_^|||具备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广博的人文知识、良好的文化修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_^|||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合格标准,形成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_^|||具备电子与信息工程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工程实践和设计能力,具有认真、严谨、求实、敬业的工作精神和学习态度,具有自信、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_^|||具有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和素养,具有必要的哲学及方法论、法律等知识,对文学、艺术、美术、历史、社会学、公共关系学等方面进行一定的修

某某大学关于本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

**大学关于本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 案 秘24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努力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提高人才社会竞争力,推进我校“国际知名、国内一流高水平大学”建设,学校决定从2011级本科生起,结合我校在学科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和特色,启动****本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全面发展和多样化的人才观念,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和行业企业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立与社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二、培养目标 通过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培养造就基础宽厚,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在专业及相关领域具有国际视野和持久竞争力的研究型创新人才、行业领军人才和高素质专门人才。其中,在基础文理科专业重在培养“厚基础、强研究、重创新”的学术研究类人才;在应用文理科专业重在培养“宽口径、强实践、高素质”,能够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行业领军人才;在工科专业(包括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贯彻教育 1

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精神,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工程师能力培养为主线,依托学校、企业两个支撑,通过学校培养、企业培养、自身培养三个维度,培养造就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三、组织实施 1.成立学校“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教学副校长担任,成员包括教务处、学生处、科技处、文科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校团委等职能部门负责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教务处,办公室主任由教务处处长兼任。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和规范“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组织实施与管理工作,制定卓越人才培养的有关政策,协调解决培养和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成立院系“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工作小组。负责组织并制定适应本院系相关学科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学生遴选办法和考核评价办法等管理办法,具体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安排与教务管理、团学活动的开展等。 3.成立院系教学指导专家组。专家组成员由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和行业经验丰富、在国内外具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共同组成,负责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的制定,并对教学情况进行全程监控与指导。 4.成立院系导师组。院系选派教学科研水平高、具有指导经验、认真负责的教师担任“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试点班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研究和实践活动。 四、实施途径与培养标准 2

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样本

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 案 1 2020年4月19日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试点方案 二○一一年十二月

目录 1. 专业基本情况 (2) 2. 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础 (5) 3. 合作培养依托单位 (6) 4. 培养方案 (7) 4.1 本科阶段 (7) 5. 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 (17) 5.1 校内学习阶段 (18) 5.2 企业学习阶段 (20) 5.3 学生校外学习期间相关要求及注意事项....... 错误!未定义书签。 6. 工程教育改革理论研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 工程教育思想和教学规律研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2 工程教育理论提升..........................................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件1:武汉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校企联合培养协议书 ...........................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件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标准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件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29) 附件4: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工程师企业培养方案 (36) 附件5: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39) 2 2020年4月19日

1. 专业基本情况 发展历史: 武汉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的重点建设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我校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开办的最早专业院系之一,我校计算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创办和建设能够追溯到1979年,是国内较早创办计算机专业的院校之一,迄今已有30年的办学历史。1984年开始招收计算机应用专业本科生,1986年开始招收计算机应用方向研究生,1992年获计算机应用硕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获计算机应用博士学位授予权,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正在申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当前已经过第一轮评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被授予武汉理工大学本科品牌专业。 经过30年的发展与建设,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当前已具备“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学位授予权、“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学位授予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计算机软件工程”学士学位授予权,“计算机应用技术”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形成了从本科到博士的培养体系。 专业特色: 坚持计算机专业特色教育方向,要根据计算机相关专业的特点决定,其特点是:知识更新快、与其它学科交叉多、应用面 3 2020年4月19日

卓越人才培养计划(1)

我校正式启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试点工作 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力推进我校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提升我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学校日前正式启动了我校“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积极探索出符合我校实际、具有我校特色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示范,为学校“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积累经验、创造条件和奠定基础。 我校“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内容之一,是从2010年起,在我校办学基础好、办学优势明显、办学特色鲜明的国家特色专业中试办“陶行知创新实验班”(以下简称“陶行知班”)。就读“陶行知班”的学生由学校统一组织在全校范围内公开进行选拔,符合选拔条件的本科学生自愿报名申请,学校按所在学院进行资格审核、举办“陶行知班”的学院进行选拔、教务处审批的程序进行。 为贯彻“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学校将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按照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在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创新教育、学生考核等诸多方面进行系统改革,在“陶行知班”的培养过程中锐意创新,切实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陶行知班”学生将拥有一流的课程资源。各“陶行知班”学生将在开办专业的2009年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之上,享受以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五个一流”标准(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为要求的课程资源。同时,“陶行知班”学生还能选择研究方法、思维训练、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等类别具有针对性的高水平选修课程。 “陶行知班”学生将拥有更多的实践锻炼。各“陶行知班”将在实验(实训)教学、科研实践、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专业实践等不同实践环节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源和锻炼机会,在四年本科学习期间进行不间断的实践教学训练。学生

中小学卓越教师培养方案

中小学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个人专业发展方案 教师专业化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也是当今教育改革所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和深化,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问题被提到一定的高度,各地普遍重视教师专业化发展。对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化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仅仅能够恪守职责、有崇高的事业心显然已经不够了,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让自己拥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主动地引领新课程,去实现自己的专业化发展。那教师的专业发展到底是指什么呢 我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人在专业生活中的成长,包括信心的增强、技能的提高、对所任教学科知识的不断更新拓宽和深化以及对自己在课堂上为何这样的做的原因意识的强化。 教师专业发展意味着:教师已经成长为一个超出技能的范围而有艺术化的表现的人;成为一个把工作提升为专业的人;把专业知能转化为权威的人。教师专业发展是个长期的过程,是个终身学习的过程,体现了信息时代教师的高度责任感、积极的进取心和令人钦佩的职业追求。教师专业要求专业教师具备以下素质: 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文化知识;有丰厚的教育学理论素养;有职业理想和追求;热爱教育事业,有较高的道德素养,并且能够把进入更高的境界作为自己修身的自觉追求;经过专门的专业训练,而且有终身学习的迫切愿望和实际行动。 教师专业成熟包括这样三方面的内容: 专业眼光——能用发展的眼光、教育的眼光看待学生和用整体的、和谐的眼光看待教育性活动; 专业品质——建基于教育理想与信念的、体现于日常的细微的行为之中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专业技能——课堂监控、演示讲解、练习指导等方面的技能。 所以我一直想让自己成为一个专业成熟的教师。 一、自身专业发展生涯回顾 从1995年踏上工作岗位至今,已经快二十年了。在这二十年的时间里,我较顺利的完成了社会角色的转换,从一名师范生到一名合格的中学教师再到一名成长中的小学数学教师。在此过程中,我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刻苦钻研专业理论,细心揣摩教学方法,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也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对教材和课程标准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在此期间,我先后获得高新区小学数学优质课二、三等奖,数学优秀论文一等奖,被评为小学数学高级教师,珠海市先进教师,学校数学科科组长,我

贵州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制定原则试行

贵州大学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培养方案制定原则意见 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的有关要求,为探索我校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使“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的教学组织管理有序开展,特制定贵州大学“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编制原则意见。 一、指导思想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及人才强国战略,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2.秉承“明德至善、博学笃行”的办学传统,以“兴学育人”为根本,以“立足贵州、服务地方”为宗旨,以培养“能吃苦、能适应、能创造、能奉献”的“四能人才”为己任,通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致力于实现: (1)教育理念、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与运行机制的综合改革与创新,符合人文、科学与工程教育并重,单一学科向综合学科、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单一专业人才培养向复合型人才培养转变的发展方向,体现科学与技术基础之上的包括社会、经济、文化、道德、环境等多因素的“大工程观”。 (2)学生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扎实的基础知识、过硬的工程设计与工艺研发本领、较强的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宽阔的国际视

野与胸怀、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二、培养目标 贵州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坚持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统一发展的现代工程教育理念,以培养工程一线的栋梁、输送工程领域精英的后备人才为立足点,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人格健全、知识面宽、应变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开拓创新精神突出、研究潜力大、擅长技术开发和应用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培养方案制定基本要求 “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含专业培养标准的制定与实现和企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其基本要求为: 1.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引进、借鉴国内外同类学校相近或相同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大胆探索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形成层次清晰、模块多元、保障有力的工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2.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从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标准入手。人才培养目标、标准要按照国家“卓越计划”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根据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办学优势与特色等制定;培养标准要细化为知识、能力和素质大纲,明确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的培养要求;将知识、能力和素质大纲以矩阵表的形式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环节。 3.根据专业培养标准进行课程体系的梳理与调整。贯彻“优化基础、强化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鼓励创新”的应用设计型人才

校合作共建卓越教师培养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校合作共建卓越教师培养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发布日期:2017-02-20 16:13:00 【字体:大中小】【关闭窗口】【打印该页】 “校—校合作共建“卓越教师”培养机制的研究和实践”项目是由刘岸英教授主持的,与洛阳市教育局联合进行的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该项目以培养卓越中小学教师为目标,以师范专业“卓越实验班”为实验平台,通过强化高校与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开展校--校合作共建培养基地的研究和实践。通过激发双方合作意识,设定双方合作内容,完善双方的合作方式,探索合作的策略与途径,拓展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教学技能指导、教育见习实习、入职指导、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合作,全面介入,深度参与师范生职前、职后培养全过程,构建师范生协同育人机制。 一、主要解决的问题 本项目确定了校校合作培养卓越教师的“一核心、二平台、三途径、四协作”的协同育人模式。一个核心:培养适应基础教育的卓越教师和基础教育的领军人物;二个平台:建立“高校与中小学校”教育联盟平台,培育协同育人平台;三个途径:实施“卓越实验班”,实施“双导师制度”,建立“名师工作室”;四方面的深度协作: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协作,课程建设与开发的协作,职业技能培养和实训的协作,教师专业发展和培训的协作。 本项目完善了卓越教师培养的管理制度和保障制度。为进一步促进“卓越教师培养实验班”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卓越教师实验班”的教学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和保障制度。形成了以省聘任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教师80名为主体的培养团队。 本项目在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建构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该项目的负责人及课题组成员,主持并参与了15项省部级教师教育的相关课题,课题组成员承担了省级相关研究课题,发表了8篇学术论文,1部学术著作。积累了大量的实验素材和研究成果,保证了本研究成果得以高水平完成。 二、成果解决问题的方法 1、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校、教育局成立教育联盟 为更好实施协同育人培养机制。学校与洛阳市教育局、济源市教育局、三门峡市教育局、义马市教育局、平顶山市教育局及基础教育学校等,成立了教师教育联盟工作委员会。委员

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东华理工大学通信工程专业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方案 Ⅰ培养目标 遵循立足专业、贴近行业、服务企业培养宗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着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坚实的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相关专业学科理论,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在通信行业、政府机关和国民经济各部门中从事3G及各类移动通信设备和系统的研究、设计、应用开发、分析、制造、运营及管理的高级通信工程技术人才。 Ⅱ培养标准 一、具备运用通信3G工程师所必需的工程技术及专业基础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中相关问题的能力 1.1具备较扎实的移动通信基础知识,以及从事通信工程项目工作所需的工程科学技术基础 1.1.1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交流能力;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理解工程专业及其服务于社会、职业和环境的责任; 1.1.2 具有运用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建立通信系统数学物理模型并进行分析、求解的基本能力; 1.1.3 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备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和交流能力,熟练掌握资料查询、文献索引及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1.1.4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遵纪守法。 1.2具备运用电子技术基础知识解决通信系统工程实现过程中相关硬件电路的设计与调试、分析与解决故障的基本能力

我对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本科阶段有什么建议

我对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本科阶段有什么建议? 对于卓越法律人才,从我的角度来说,我把他归类为两种,第一类是学术型人才,法学教育的深入需要理论性人才和新理念的支撑,所以学术型人才的培养,绝对不可少。我觉得现在中国培养模式来说,是走的学术型人才的培养道路。大学法律本科生的课程重点是讲解法律理论,倾向于应然法和实然法的对比,对现有法律条文和法律制度的批判,培养法律本科生的法律思维、法律意识以及对日常法律现象的反思与质疑。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教学的系统讲授,旨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法学教育不在于提供解决问题的技术,而在于对基本要领和原理的教导。法学教育所要求的内容并不是对实际情况的分析而是对法律组成部分的分析。法学院不是职业训练学校而是将法学当作一门科学来教导的文化机构。法学教学的方法反映了大陆法系的法律传统。大陆法系的成文法和法学家立法、释法的传统决定了法学教学方法的理性化和正规性。法律注释主义成为法律教学的主要特色。第二种,是实践性人才,类似于美国的JD培养模式,大学法学院主要对学生进行法律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了解与熟悉法律案例,通过掌握必要的法律程序上的技能来培训其解决法律实务的能力。很遗憾,我们中国的教育很少涉及到这方面,当然这和我们是大陆法系的国家有关的。 所以我认为,大学法学教育应该分为两类,培养两种人才。当然这两类学生的分类,需要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性格。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是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重点。适应多样化法律职业要求,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化学生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强化学生法律实务技能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法学与其他学科知识方法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促进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深度衔接。把培养涉外法律人才作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的突破口。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国家对外开放的需要,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法律事务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涉外法律人才。 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来说,我认为我们中国做的还是很好的,我们也是一直是这样做的。首先,需要优秀的师资队伍,大学老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来说非常重要,其实需要有着不同学术观点的老师。法学是个开放性学科,我们学生不必拘泥于一种观点,不同观点对于我们的思考和辨识能力的考验是很有帮助的,其次,多开些讨论课。在讨论学课中,由教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去搜集材料,到讨论学课上报告。同班的同学根据他的报告,各自发挥自己的意见,详细讨论,再由教授加以评点。所有讨论的问题,大都是社会上重要的事件。这种讨论课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最后,加强学校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互请老师来开课或来做讲座,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是必要的,高校之间应该多做这方面的工作。 对于实践性人才,我觉得完全可以借鉴美国的JD教育,作为普通法系国家,美国的法学教育主要以案例教学法为主。“案例教学法”很大程度上与美国属于普通法系国家有关。由于受美国的普通法传统和实用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大部分法学学者们认为法律的生命是经验而非逻辑,因此对案例相当重视。学生从业需要“律师式”思维,判例教学法比较适用该种思维的训练。在上课之前老师通常会将选集的许多案例分发给学生,让学生预先熟悉案例,然后在正式上课时老师采用“苏格拉底教学法”进行提问,设定许多不同于原案例的许多假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求学生进行回答。然后老师从学生的回答中寻找破绽并与学生进行激烈的辩论,从论辩中寻找解决案例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国法学教育还有一大鲜明的特色,就是由美国律师公会和美国法学院协会两个行业机构控制着法律职业的道德和专业训练的最低标准,对美国法学院进行统一的行业化管理,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备的行业规章,并为有效地组织、协调和促进法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美国的JD教育对于我们实践性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我们可能不能不能迅速的改革,但是注重实践首先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首先可以建立“高校—实务部门联合培养”机制。加强高校与实务部门的合作,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共同开发优质教材,共同组织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践基地,探索形成常态化、规范化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机制。其次,加强法学师资队伍建设。探索建立高校与法律实务部门人员互聘制度,鼓励支持法律实务部门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到高校任教,鼓励支持高校教师到法律实务部门挂职,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法学师资队伍。鼓励法学骨干教师到海外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南昌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进展情况报告 南昌大学是教育部批准的全国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的61所高校之一。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大力推进我校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我校在工程教育方面取得的经验和优势,我校先后召开了校长办公会、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相关工科学院“卓越计划”专题研讨会,并邀请行业、企业代表共商大计。目前,我校“卓越计划”的实施正稳步进行,进展顺利。主要做法有: 一、召开各类研讨会 为了实施好“卓越计划”,学校分管教学副校长带领教务处及专家组先后多次到学院调研专业情况和教学情况。9月27日,分管副校长带领教务处有关人员到机电学院调研实践教学情况,明确指示要抓好有利时机,利用专业优势,切实加强与省内知名汽车企业(江玲)友好合作,加快建设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和机会,为“卓越计划”打好坚实基础。10月17日,学校邀请了工科学院相关行业企业的专家、代表召开了南昌大学“卓越计划”研讨会,与会人员就如何实施“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会者一致认为,校企双方要乘“卓越计划”的东风,进一步加强合作,做到合作双赢。同时,也只有做到合作双赢,“卓越计划”才能顺利实施。11月15日,分管副校长带领专家组和其它申报“卓越计划”的负责人,来到机电学院检查实施“卓越计划”专业的整体建设情况。在听取和研讨了专业建设问题后,要求申报单位抓紧时间,针对各自专业在实施该计划中存在的不足,加快建设,特别是合作企业的选定和培养基地建设要尽快落实。

卓越人才培养计划

` 大学卓越人才培养计划: 为深入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实施,2013年4月19日,教育部高教司在召开了卓越计划专家工作组2013年工作会议。理工处、部分专家工作组成员和特邀专家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专家工作组组长启元主持。 会议围绕进一步推进卓越计划实施的工作思路进行了深入研讨,就卓越计划通用标准、省级卓越计划的实施、实践基地的建设、卓越计划质量评价等形成以下共识。 一、发布卓越计划通用标准 专家们讨论了卓越计划本科通用标准与专业认证通用标准的关系,对卓越计划通用标准进行了修改完善。认为有必要发布卓越计划通用标准,建议尽快发布实施。 二、推动省级卓越计划实施 专家们认为,要进一步完善卓越计划三级体系,特别是要推动省级卓越计划的实施,加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省属卓越计划高校的管理、指导和支持;加强对各省负责支持和建设的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中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调研,了解经费落实情况和建设情况;加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间的交流,研讨推动省级卓越计划的具体措施。 三、加强实践基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 专家们认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和运行事关卓越计划实施的成败。要加强对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的研究和指导;调研已立项建设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进展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研究起草加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的政策措施。 四、卓越计划质量评价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衔接 专家们认为,卓越计划质量评价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虽然在实施目标和标准上有所差异,但在涵上存在着相同和相似之处。注重卓越计划质量评价与专业认证之间的衔接,一方面要利用现有的专业认证体系,引导和鼓励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申请具有国际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另一方面要促进这些专业集中精力实现卓越计划的主要目标并办出特色,发挥卓越计划在工程教育改革方面的示和引导作用。 Word文档

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

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有关高等学校:近年来,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教师教育改革持续推进,教师培养质量和水平得到提高,但也存在着教师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不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陈旧、教育实践质量不高、教师教育师资队伍薄弱等突出问题。大力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成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为推动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教师培养质量,现就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目标要求 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需求导向、分类指导、协同创新、深度融合的基本原则,针对教师培养的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深化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下同)协同培养新机制,培养一大批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各地各校要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抓手,整体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二、分类推进卓越教师培养模式改革 1. 卓越中学教师培养。针对中学教育改革发展对高素质教师的需求,重点探索本科和教育硕士研究生阶段整体设计、分段考核、连续培养的一体化模式,培养一批信念坚定、基础扎实、能力突出,能够适应和引领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卓越中学教师。 2. 卓越小学教师培养。针对小学教育的实际需求,重点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培养一批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知识广博、能力全面,能够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需要的卓越小学教师。 3. 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适应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要求,构建厚基础、强能力、重融合的培养体系,培养一批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综合素质全面、保教能力突出的卓越幼儿园教师。 4. 卓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面向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建立健全高校与行业企业、中等职业学校的协同培养机制,探索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培养一批素质全面、基础扎实、技能娴熟,能够胜任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卓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 5. 卓越特殊教育教师培养。适应新时期特殊教育事业发展需要,重点探索师范院校与医学院校联合培养机制、特殊教育知识技能与学科教育教学融合培养机制,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促进学科交叉,培养一批富有爱心、素质优良、具有复合型知识技能的卓越特殊教育教师。 三、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机制

西南科技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工作方案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工作方案

2011年5月 目录 一、前言 (2) 二、指导思想 (3) 三、培养目标 (3) 四、培养体系 (4) 1、试点范围与规模 (4) 2、选拔方式 (5) 3、培养模式 (5) 4、竞争机制 (6) 5、专业培养 (6) 6、学生管理 (6) 7、学籍管理 (6) 五、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计 (7) 1、培养目标和要求 (7) 2、教学计划 (7) 3、课程体系 (7) 4、教学模式 (8) 5、实践环节 (8) 6、考核方式 (9)

六、校企合作模式 (9) 七、组织管理体系 (10) 1、组织结构 (10) 2、经费保障 (11) 3、资源保障 (11) 4、教学管理 (11) 5、师资队伍建设 (12) 八、区域内的大中型企业 (12) 一、前言 高等教育肩负“科教兴国”的历史使命,必须主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技术服务。根据国家发展战略,为更好地发挥我校高等工程教育的优势,着力培养“品德优良、基础扎实、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多种类型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特制订西南科技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工作方案。 西南科技大学是以工学为主的多科性学校,现有在校研究生和普通本专科学生2.7万余人。在工学、农学、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等8大学科门类,设有67个本科专业、 3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有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2个部省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董事单位共建共享实验室17个。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学校已经成为“建材、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土建、地质、采矿、农业等行业的工程师摇篮”,培养出一大批杰出人才及业务骨干,具有“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有吃苦耐劳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抗震救灾期间,在心理援助,建筑检测、环境监测,重大设备应急处置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扎根西部,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法学专业涉外型法律人才本科培养方案

法学专业涉外型法律人才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按照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员会“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基本要求,统筹考虑本科与硕士、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专业学习与实务训练等连续培养的目标要求,培养能够表达中国立场、阐释中国话语、维护中国利益的国际法实践精英。这些高端法律人才应能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德才兼备、具备坚实的法学理论基础和扎实的国际法律知识,能够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建设需要、特别是对外开放事业需要,具有严谨科学学风和良好职业道德,在国际法学的某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领域具有良好素养和实践能力。 毕业生以适应领域广泛和择业竞争力强为主要特点。适宜从事国家立法机关、执法机关、司法机关、司法行政机关、政府国际组织及外交、外事、外经、外贸管理法律事务的工作;涉外律师、外贸、跨国公司及其他企事业单位法律顾问的工作;高等学校和科研部门的法学教育、法律研究、法律实务的工作等。 二、专业培养要求 1. 在业务素质方面,要求熟悉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理与专业知识,系统掌握国际法相关领域的基本范畴、法律规则与法律程序,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研究能力和一定的法律实务工作能力。 2.有熟练运用一门外语(主要是英语)的读、写、听、说、译各种能力。改变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运用外语进行阅读、写作和交流,树立国际法治观,具有国际视野、了解国际规则,具备运用国际法律维护国家权益、裁判涉外法律案件及提供涉外法律服务的基本专业能力。 3. 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把握正确的研究方向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实事求是,敢于坚持真理,理论联系实际,谦虚谨慎的优良学风。 4. 在掌握坚实的法学理论基础和全面掌握国内法知识的基础上,系统地掌握国际法各主要部门的知识,并对其中某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部门法有深入的把握,能够顺利地参加国际法律的实践活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