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的读后感

《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的读后感

《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的读后感

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读后感(一)看完这本书已经有一个多月了,但是现在要让我说出书中的内容,还是略有些牵强,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读后感。

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读后感(二)最近两天看了白落梅的《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仓央嘉措诗传》。这本书以散文诗的笔法记载了六世达1赖喇嘛仓央嘉措传奇而短暂的一生。其中穿插了很多作者个人的评论,仓央嘉措的生平线索不明显,更加不能说是他的诗传。现整理如下:仓央嘉措被誉为情僧,他写了很多情诗。作为五世达1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的转世灵童,因为政治斗争一直到十五岁都生活在民间,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他是读着经文、唱着情歌长大的。在藏传佛教史上,罗桑嘉措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平定战乱,重建布达拉宫,确立了格鲁派在西藏的统治地位。这是一个雄韬武略的人物,一位建功立业的英雄,接受万民虔诚的朝拜,同时也历经硝烟的洗礼。晚年他把政事交给年轻的第巴桑结嘉措。六十六岁的五世达1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病逝于布达拉宫。但桑结嘉措为了稳定局势,决定秘不发丧,利用五世达1赖的名义继续掌控政权。暗地里又悄悄查访、寻找五世达1赖的转世灵童的下落,后来在喜马拉雅山南坡一个叫做门隅的地方,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门巴族。这里天蓝水美,草绿羊肥,乡情淳朴,民风奔

放,远离尘嚣,与世无争。他们生活散漫,不拘小节,喝烈酒,唱情歌,生活幸福,恋爱自由。公元1683年,六世达1赖喇嘛仓央嘉措就出生在这片美丽宁静的土地上一个小山村里普通农家,是家中的长子。据说出生之日,有七日同升,黄柱照耀异象,为莲花生转世。在他不满周岁的时候,桑结嘉措派使者告知他父母他们的长子是五世达1赖的转世灵童,并且让他们死守这个天大的秘密。因此仓央嘉措从小就被安排在巴桑寺学习经文,经师都是桑结嘉措派去的得道高僧。但仓央嘉措从小就有一颗善感的心,他俊朗的面容上,少一份吐纳烟云的凌然霸气,多一份温和如水的眷眷柔情,深邃的双眸里,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忧伤。十四岁之前的他,和少年玩伴一起放牧羊群,嬉笑打闹,他热爱这片土地,眷恋微风中轻轻摇摆的野草,和邻村女孩悄悄私会。他们互唱情歌,热烈地表白心中的爱恋,无所顾忌。他的心愿就是和自己心爱的姑娘,守在这片熟悉浪漫的土地上,和一湾溪水,一剪白云,一片草滩,几只牛羊相依,平静度日,相安无事。他们一起放牧,一起写诗,生一双儿女,拥有世间最平凡的幸福。

1696年,康熙在平定准噶尔的叛乱中,从一个俘虏的口中得知五世达1赖早已去世多年的消息,对桑结嘉措隐匿不报的做法非常愤怒,欲发兵征伐问罪。桑结嘉措极力镇定,一面与五世班禅筹划,尽快公布转世灵童的身份,并派使者将

其接到布达拉宫,准备坐床大典;另一面发书函奏报朝廷,说明不发丧是遵从五世达1赖的遗嘱,是为了稳定西藏政局,待尘埃落定时,再将转世灵童的身份告白天下。他措辞恳切,语调谦卑。康熙从大局出发,也只好作罢。十五岁的仓央嘉措来不及和乡亲邻里道别,来不及和心爱的姑娘说一句离别的话语,就被使者一路风尘地带到了遥远的拉萨。1697年10月,在拉萨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坐床大典。按照活佛转世的章程规定,转世灵童要年满18岁才能亲自主持政事。因此所有的政事都将由第巴和班禅共同处理。每天他要读着枯燥的经文,参悟繁琐的佛法,经师对他格外严格,稍有松懈,都会引来第巴的严惩。他常常手捧经书,坐卧不宁,时刻想着如何才能脱离束缚,回归他往日的逍遥。但他毕竟是转世灵童,骨子里带着佛性和灵慧,学业突飞猛进。三年的忍耐,三年的修炼,三年的煎熬,终于迎来了十八岁,仓央嘉措从一个俊朗的少年长成一个睿智的青年。但桑结嘉措仍旧掌握着决策权,他只不过是个傀儡的活佛。仓央嘉措在等待和隐忍中又度过了两年。这时候母亲和邻里从遥远的门隅来看他,既给他带来了恍若隔世的惊喜,也带来了一个令他悲伤不已的消息:那个与他海誓山盟的姑娘做了别人的新娘。多情的活佛的心被这个消息彻底击碎,自从离开门隅,在布达拉宫这个美丽的牢笼里,只依靠着从前美好的回忆度日。他苦苦痴守的爱情,为什么变得那么微不足道?于是写下了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

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

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

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

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后来,扎西拉姆·多多写下了《见与不见》的诗作: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默然相爱/寂静欢喜

就在他经历失恋的痛苦之时,在一个不经意的日子里,发觉有一个小小的侧门无人通行、无人把守,通过这里可以抵达拉萨古城,读后感《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读后感》。在拉

萨旧城区有一条八廓街转经道,东南角有一幢涂满黄色颜料的两层小楼,这就是著名的玛吉阿米(意为”圣洁的母亲、纯洁的少女”或”美丽的梦”)酒馆。仓央嘉措化名宕桑汪波,戴上假发,穿上华服,成为这个小酒馆里最风流倜傥的美少年。这里是年轻人的乐园,人们纵情欢乐,喝酒嬉闹,唱歌跳舞,恣意妄行,将炽热的青春演绎到底。这是一场无心的约定,夜来相聚,天明散去,谁也不问谁来自哪里,又将归去何处。也是在这里,仓央嘉措结识了一位美丽的琼结姑娘——达娃卓玛。一段爱情的别离,需要另一段爱情的填补。仓央嘉措注定要沉陷,这是他命中的劫难。姑娘温柔的笑容,撩人的眼波太过让人痴恋,纵然是活佛,也经不起这温柔的诱惑。在小酒馆女店主殷勤地撮合下,他们就这样夜夜相会,缠绵缱绻,难舍难分。每天他都在编排同一个情节,白天他是布达拉宫的活佛,漫步云端,俯看众生;夜晚他是拉萨街头的浪子,落入红尘,服食烟火。这一切他做得天衣无缝,知情的只有那条忠实的老黄狗。可是人在河岸走,怎能不湿脚。几个月的尽情欢乐,怎能万无一失。一个美丽的冬夜,漫天雪花飞舞,洁白无瑕。厚厚的积雪将回山的路淹没,雪地上留下一行深深的脚印,一头抵达庄严的佛殿,一头通往纷扰的世俗。无瑕的白雪泄露了他的多情,无法抵赖的罪证证实了拉萨街头的浪子宕桑汪波就是布达拉宫的活佛仓央嘉措。

他的多情任性成了拉藏汗用来对付讨伐桑结嘉措的完美借口。拉藏汗上书康熙,指出它违反清规、欺瞒众生的劣迹,并阴狠的道出这样一个全无半点修行的浪子,不可能会是雄韬武略的五世达1赖的转世灵童,是桑结嘉措找来应付皇上的冒牌货,是他用来独揽西藏政权的棋子。之前康熙本来对桑结嘉措的行为就不满,现在不得不怀疑活佛的真实身份。但睿智的康熙并没有听信一面之词,派使者前往西藏查访。当使者看到气宇不凡、聪慧过人的活佛时,疑惑似乎有所更改。使者上书回报康熙帝:”此喇嘛不知是否是五世达1赖的化身,但确有圆满圣体之法相。”并附上流传拉萨的活佛的情诗。桑结嘉措只好求助五世班禅,希望他会听从班禅的规劝。班禅在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为仓央嘉措受比丘戒。仓央嘉措面容平静淡定,仿佛受戒的是一位与他毫不相关的僧人。跟随他身边的上师见他异样的神情心生不安。他的沉默犹如西边缓缓下沉的落日,带着一种遗世的孤独和寂寥的决绝。他要求还沙弥戒还俗,他无畏的眼神,有一种誓不罢休的决然。

桑结嘉措害怕了,害怕这个倔强的孩子做出至死的抵抗。他不能死,必须留下。拉藏汗听闻此事,亦匆匆赶来。制止仓央嘉措的决定,因为他担心仓央嘉措的离去,会令桑结嘉措有可乘之机。对于拉藏汗来说,这个有名无实的活佛并不是他的目标,只要击败桑结嘉措,对付他易如反掌。没有人

知道,仓央嘉措是因为何种理由收回成命。他继续留在布达拉宫做他的活佛。朝圣者也并不会因为市井的传闻而减少,在他们心中,一个可以写出如此美妙诗句的情僧就是神佛的化身。相反,那些生动的情歌,在拉萨城的街头传唱得更加响亮。

从扎什伦布寺回到布达拉宫,仓央嘉措更加沉默。有一天,他向桑结嘉措提出去一次八廓街。桑结嘉措答应了他的请求,并秘密派人去了小酒馆,将达娃卓玛送回了琼结,命令她的父亲,为她物色对象,尽快嫁出去,否则将给整个家族带来厄运。所以,当仓央嘉措来到小酒馆的时候,结果可想而知了。

在拉藏汗还没有对桑结嘉措发起进攻的时候,桑结嘉措提前采取行动。1705年,他买通汗府内侍,向拉藏汗的饮食中下毒,但被狡猾的拉藏汗识破,奸细出卖了桑结嘉措。一场战争拉开了序幕。桑结嘉措输了,头颅滚落在拉藏汗脚下。这时,仓央嘉措对拉藏汗就没有利用价值了。仓央嘉措第一次觉得自己像佛,慈祥、平和、安宁、淡定、悲悯。前往布达拉宫的朝圣者络绎不绝,他们不会因为桑结嘉措的死而背离活佛,不会因为活佛多情放浪而对他失去敬意,更不相信拉藏汗散播的谣言,不会相信写出这样浓情诗句的人会是假的活佛,他们将至死将他拥护、爱戴。但是隐忍多年的拉藏汗已经迫不及待了,他派亲信,奔驰进关,向康熙报告,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