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怎样使食品中的维生素保持稳定

怎样使食品中的维生素保持稳定

怎样使食品中的维生素保持稳定
怎样使食品中的维生素保持稳定

怎样使食品中的维生素保持稳定

人们通常在计算食品中的维生素含量时,只注意到了食品在加工前原料中的含量或者强化食品时所添加的量,但是食品在加工、贮藏过程中其含量往往有所降低,这样便不能满足人们对维生素的摄取量,还造成经济损失。各种复杂的因素如光、热、酸、碱、氧等都能引起维生素的损失。比如鲜牛奶中每升含维生素C5.1mg,杀菌后只含3.8mg,制成奶粉只含2.2mg,已损失了54%。强化脱脂奶粉在加工中损失维生素A6%,在室温中贮藏2年又损失65%。采用适当方法提高食品中维生素的稳定性有很重要的意义。那么常用的方法有哪些呢?

改变维生素的结构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研究表明,某些维生素变为其衍生物后,可以提高稳定性。如天然食品中的维生素正在空气中不稳定,而生育酚的酯类(如醋酸酯)对空气的氧化作用有较强的抵抗力,在油脂烹调时的高温中也很稳定。维生素A的熔点为62~64~C,而维生素A的衍生物熔点高,如维生素A—苯腙熔点为181~182~C,这样就提高了其稳定性。在常用的添加剂中,维生素A 棕榈酸酯比维生素A醋酸酯更为稳定。维生素E1是一种很易损失的维生素,过

去人们用维生素B1的盐酸盐作强化剂,添加到食物中,但效果也不理想。后来试制合成了10多种各有特点的维生素B1衍生物,它们的生理效果与维生素El 的盐酸盐相同,但更加稳定适用。如用二苄基硫胺素强化面粉,贮藏11个月后,面粉中仍保留维生素B197%,在烤制面包时,尚保存80%左右;而用维生素B1(即硫胺素)的盐酸盐,贮藏2个月后其含量就减至60%以下。维生素C是最易分解的一种维生素,在金属离子铜、铁存在下煮沸30分钟就要损失约70%~80%,而维生素C的磷酸酯在同样情况下基本无损失,因而常用于饼干、面包等的加工过程。比如当强化压缩饼干时,将饼干置于马口铁罐内充氮,在40~C、相对湿度85%的条件下贮存6个月,维生素C磷酸酯镁或钙保存率为80%~100%,而普通维生素C保存率仅为4%。通过改变维生素结构的方法,其营养健康功效并无改变,又增强了维生素的稳定性,故很受人们欢迎。

添加稳定剂也是保护维生素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方法。比如维生素A和维生素C等对氧气极为敏感,遇氧很易破坏损失,加上抗氧剂、螯合剂等物质作为稳定剂后便可减少其损失。据克洛次等报道,维生素A贮藏4个月,未加稳定剂的损失为30%~40%,而加上果糖、甘油、蔗糖或其他物质后,仅损失5%一10%。有

人在强化乳儿粉中加入螯合剂EDTA(乙二胺四乙酸),一段时间后,维生素C保存率为?1.5%,而未加的对照乳儿粉中其维生素C只剩下5.5%。维生素的稳定剂也可用天然食物,比如有研究表明,黄豆、豌豆、扁豆、荞麦、燕麦等粉末和牛肝都对维生素C有保护稳定作用。我国有关单位的研究发现,添加绿豆粉对小白菜维生素C的保存率比对照组提高31.9%,对大白菜的保存率提高26.9%,对白萝卜的保存率提高32.3%,对卷心菜的保存率提高19.2%。甚至连某些维生素本身也可成为另外一些维生素的稳定剂,最典型的例子是维生素E和维生素C,这两种维生素可作为抗氧化剂使用。有人试验在以牛乳、大豆为基础的代乳粉强化食品中,加入维生素E和其他稳定剂,经半月快速氧化保温后,其维生素A含量仍可高达67.63%,而对照组只剩29.22%。维生素E还可保护胡萝卜素的稳定性。

食物在加工、烹调过程中的方法不当,也会造成维生素的大量流失。因而,改进方法是保护维生素稳定性的重要措施,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在蔬菜烹调时,急火快炒可减少维生素C的损失,淘米次数减少,不要用力搓洗可减少维生素

B1、B:等的损失。在罐头制作过程中预先钝化食品中含有的酶,可防止酶促反应对维生素的分解破坏。如氧化酶能促使食物中维生素C的分解,60~C加热1

小时或85~95~C加热30秒钟,就会使氧化酶失去活性,从而提高维生素C的稳定性。食品加工过程中所用的水,如果能采用离子交换树脂除去其中所含的金属离子,就可保护易于氧化的维生素A、C及B族维生素。有的国家在强化米的外层包以粒胶物质,或者将强化的维生素夹于面条之中,都可减少维生素在烹调中的损失。

贮藏条件的改善也有利于维生素稳定性的提高。如在低温冷冻条件下贮藏可使维生素的损失率大大降低。草莓在低于-18~C的温度下贮藏1年或更长的时间,其维生素C几乎不变,随着贮藏温度的升高,维生素C迅速转化。大气中的含氧量为2l%,这种情况下易于引起某些维生素的损失,如果降低含氧量,则可延长维生素的保存时间,其中一种方法就是在罐中充人氮气。强化乳儿粉采用铁罐充氮,在60~C中贮藏10天,其维生素A、B、C的损失比普通密封法减少10%以上。

食品加工以后的贮藏、运输直到最后送到消费者手中,往往离不开包装。包装环节也就构成了维生素稳定与否的一个重要步骤,包装应该有益于食品,至少无害于食品的质量。包装技术的革命也为提高维生素的稳定性作出了贡献。放眼食品市场,各种类型的新式包装方法不断涌现。除前述充氮罐装外,也有真空法、

充二氧化碳法等,均可减少维生素的损失。在包装材料上,有铝箔、塑料复合材料、软管、蜡纸等,好的包装材料和方法应防潮、防腐等,最大限度地控制食品同外界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从而提高维生素的稳定性。

模块六维生素及激素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模块六 维生素及激素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二、不定项选择题答案 1.ACD 2.AD 3.BD 4.ABD 5.AC 6.ABCD 7.AB 8.ABC 9.AD 10.AC 11.ACD 12.ABD 13.BD 14.CD 15.ABC 16.ACD 17.ABC 18.ABC 19.BCD 20.BCD 21.ACD 22.AD 23.ABC 24.ACD 25.AB 26.ABD 27.BD 28.ACD 29.ABC 30.ABC 三、填空题 1、 1,25-二羟基衍生物 2+ 2、 K 、 Ca 3、萜、糖、固醇 4、吡哆醇、吡哆醛、吡哆胺、转氨酶 5、11-顺视黄醛 6、坏戊烷多氢菲 7、焦磷 酸硫胺素 8、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 10、泛酸、- SH 11、吡哆醇、吡哆胺、吡哆醛 12、羧化、 CO 2 13、 B 2、PP 14、叶酸、 B 12 15、 C 、A 、E 16、B 1、A 17、 A 、D 、E 、K 18、维生素 D 、维生素 A 、维生素 E 19、生育酚、a —生育酚、维生素 B 5 20、水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食物、饮用水、食盐 21、3-胡萝卜素、夜盲症 22、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黄素单核苷酸、辅酶I 、辅酶n 1.A 2.C 3.D 4.A 5.B 6.A 7.A 16.A 17.A 1 8.D 1 9.D 20.A 21.B 29.A 30.C 31.C 32.C 33.D 34. 8.C 9.B 10.D 11.A 12.D 13.A 14.B 15.D 22.A 23.C 24.A 25.B 26.D 27.D 28.D 35.C 36.A 37.C 38.A 39.C PP 9、黄素单核苷酸、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 B 2 、单选题答案

维生素E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及其生理作用

维生素E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及其生理作用 专业班级:姓名:课程名称: 天然维生素E来自于绿色植物的油脂,食用安全,生物活性高,是一种性能优良的食品添加剂,天然维生素E作为食品添加剂主要起抗氧化和补充营养的作用,目前天然维生素E已在食用油,乳制品,烘烤食品,婴儿食品,饮料中得到广泛应用。一、维生素E的化学性质 Evans最初从麦胚油中分离出的维生素E是一种天然混合物,1933年同Karrer首次阐明其结构并成功地进行了化学合成。在这之后,经众多研究者的共同努力,分别从自然界中发现了生育酚的δ-、ε-、δ-和ε-等存在形式,并分析了其结构组成。随后,红Green和 Pennock等人研究证实,ε-、δ-和ε-形式实为生育酚的同族体,属于三烯酚类。 迄今为止,公认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有α-、β-、γ-和δ-生育酚和α-、β-、γ-和δ-三烯生育酚,这样共有8种同族体,它们统称维生素E,均有维生素E生理活性。结构上支链无双键的为生育酚,有双键的为三烯生育酚。按环上甲基数量及位置的不同。分别有α-、β-、γ-和δ-等不同存在形式。α-生育酚在5,7,8位上有3个甲基,β-生育酸在5,8位上有2个甲基,γ-生育酚在7,8位上有2个甲基,而δ-生育酚只在8位上有1个甲基。α-生育酚是己知生物活性最大的一种生育酚,其他几种生育酚的活性只有它的1%~50%左右,如β-型为10~50%,γ-型为10%,δ-型仅为1%。生育酚和三烯生育酚均是浅黄色的粘性油状物,不溶于水,可溶于醇和油脂中。它们对酸和热较稳定,但暴露在氧、紫外线、碱或盐等环境中极易被氧化而破坏。在正常烹调温度下维生素E的损失不大,但在长期高温或酸败的油中维生素E会被大量甚至完全破坏掉。 二、维生素E的生理功能 对抗氧化维生素E是机体中重要的抗氧化剂.对线粒体、内胞浆、网状组织或浆膜的磷脂有着特殊的亲和性,在这些膜的特定部位.能预防或阻止诱发的脂质过氧化,使作为老化因子的过氧化脂质无法生成。因为,这种过氧化脂质可与蛋白结合为蜡样色素,进而再从分解微粒形成可谓衰老标志的脂揭质,从而对于神经细胞、心脏细胞、

食品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实验

实验3 食品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2,6-二氯酚靛酚滴定法) 一、实验原理 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还原型抗坏血酸能还原染料2,6-二氯酚靛酚钠盐,本身则氧化成脱氢抗坏血酸。 2,6-二氯酚靛酚的钠盐水溶液呈蓝色,在酸性溶液中呈玫瑰红色,当其被还原时就变为无色,因此,可用2,6-二氯酚靛酚滴定样品中的还原型抗坏血酸。当抗坏血酸完全被氧化后,稍多加一点染料,使滴定液呈淡红色,即为终点。如无其他杂质干扰,样品提取液所还原的标准染料量与样品中所含的还原型抗坏血酸量成正比。 二、试剂和器材 偏磷酸醋酸溶液:取15g(用时研细)溶于40mL醋酸及20mL水的混合液中,然后用水稀释至500mL,过滤后储入试剂瓶中。 标准2,6-二氯酚靛酚溶液:取0.25g2,6-二氯酚靛酚溶于700mL蒸馏水中(用力 搅动),加入300mL磷酸缓冲液(预先配制9.078g/L KH 2PO 4 -11.867g/L Na 2HPO 4 ·2H 2 O水溶液,用时以KH 2 PO 4 :Na 2 HPO 4 ·2H 2 O=4:6的比率将其混合,pH 值为6.9-7.0),翌日过滤,滤液储于棕色瓶中,临用时,以抗坏血酸溶液标定。 标准维生素C溶液:以少量偏磷酸醋酸溶液溶解0.1g维生素C于100mL容量瓶中,再以该液稀释至刻度。 2,6-二氯酚靛酚液的标定:在3个100mL锥形瓶中,各置5mL偏磷酸醋酸液,再各加2mL标准维生素C溶液,摇匀。用上面所制的标准2,6-二氯酚靛酚液滴定,呈玫瑰红色保持30s不褪色为止。记下所用2,6-二氯酚靛酚溶液体积平均值,再以同样方法做一空白实验,取7mL偏磷酸醋酸液加水若干毫升(相当于以上所用的2,6-二氯酚靛酚溶液的低定量),仍用2,6-二氯酚靛酚溶液滴定。将第一次滴定的量减去空白实验的量,即为标准维生素的反应量,求出1mL 2,6-二氯酚靛酚对应于维生素C的质量(mg)。 研钵、容量瓶、剪刀、锥形瓶、微量滴定管 三、实验步骤 1、用自来水冲洗果蔬样品,再以蒸馏水清洗,用纱布或吸水纸吸干表面水分,然后

食品加工、贮藏中维生素发生变化及其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食品加工、贮藏中维生素发生变化及其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应091-4 任晓洁 2 一.水溶性维生素: A. 维生素C 1、成熟度:果实不同成熟期,抗坏血酸含量不同;未成熟含量较高;蔬菜相 反,成熟度越高,维生素含量越高——辣椒成熟。 2、部位:(不同部位含量不同)根部最少、其次果实和茎,叶含量最高;果 实:表皮最高,向核心依次递减。 3、采后、宰后处理的影响——变化很大:室温处理或放置24h,Vc损失。所 以正确处理方法:采后、宰后立即冷藏,氧化酶被抑制维生素损失减少。 4、加工程度(修整和研磨)的影响:植物组织经修整或细分(水果除皮)均导 致维生素损失;谷物研磨过程,营养素不同程度受到破坏 5、浸提:水溶性维生素损失的主要途径:切口或易破坏表面流失;洗涤、漂烫、冷却、烹调等:营养素损失;损失程度:pH、T、水分、切口表面积、成熟度 等有关 6、热加工的影响:淋洗、漂烫:水溶性维生素损失严重;微波:加热升温快,无水分流失,维生素损失少;热处理:维生素大量损失 7.化学药剂处理的影响: (1),添加剂——漂白剂或改良剂(面粉),降低A、C、E含量;亚硫酸盐 (或SO 2) 防止果蔬变,保护C,对B 1 有害;硝酸盐、亚硝酸盐:破坏胡萝卜素、 B l 、叶酸、C等;碱性提取Pr 、碱性发酵剂:B 1 、C、泛酸被破坏。 8、变质反应的影响: (1),脂质氧化产生H 2O 2 、过氧化物、环氧化物;氧化类胡萝卜素、生育酚、 抗坏血酸,导致损失。糖类非酶褐变:生成高活性羰基化合物,B 1、 B 6 、 泛酸等损失。 (2),食品加工配料:引入一些酶(V C 氧化酶、硫氨素酶)导致C 、B 1 等损 失。 B. 维生素B 7 (生物素) 稳定性:相当稳定,加热少量损失; 空气、中性微酸性稳定. 生鸡蛋:抗生物素糖Pr,VB 7 损失。 C. 叶酸 (1).热、酸较稳定,中、碱性很快破坏,光照易分解

食品中常见维生素的分类和主要作用

食品常见维生素种类、主要作用 应091-4 任晓洁 200921501428 一.脂溶性维生素 A.维生素A: 1.简介:维生素A不饱和烃:VA1(视黄醇)、VA2(脱氢视黄醇) (1).VA1:β-紫罗酮环、不饱和一元醇组成,脂链四个双键,顺、反异 构体,食品中多全反式构象,生物效价最高. (2). VA2:3-位脱氢,淡水鱼肝脏,生物活性为A140%胡萝卜素在动物 的及肠壁转化 (3).A原:凡在体内转化成视黄醇的胡萝卜素α、β、γ-胡萝卜素 β胡萝卜素生物活性最高 2.性质 淡黄结晶,易溶于脂肪溶剂;易氧化破坏、高温和紫外线促进破坏;油脂氧化酸败,VA、A元严重破坏;食物含磷脂、VE等天然抗氧化剂,VA、A元较稳;VA、A元一般情况下对热烫、碱性、冷冻等处理比较稳定;无氧:VA、A元120℃加热12h仍无损失;有氧:同样温度4h全部丧失活性 3.作用 维生素A最主要作用(生理功能)包括:促进生长发育;维持上皮结构的 完整与健全;加强免疫能力;清除自由基。保持皮肤弹性,保证骨骼、牙齿、毛发健康生长,促进视力和生殖机能良好的发展,增强免疫,治夜盲症,降低血压。 B. 维生素D :具有胆钙化醇生物活性的类固醇的统称 1.主要作用: 维持血清钙磷浓度的稳定,促进怀孕及哺乳期输送钙到子体,促进钙磷的吸收,并将钙磷从骨中动员出来,使血浆钙、磷达到正常值,促使骨的矿物化, 并不断更新。 2.缺乏症: 儿童会引起佝偻病,成年人可引起骨质软化病。有人认为,心脏病、肺病、 癌症(包括乳腺癌、结肠癌、卵巢癌和前列腺癌等)、糖尿病、高血压、精神 分裂症和多发性硬化等疾病的形成都与缺乏维生素D密切相关。 C. 维生素E

明确各类食物中维生素含量的多少

明确各类食物中维生素含量的多少,以下列出主要维生素的食物来源,以供参考。 1、维生素A:动物肝脏、蛋黄、奶油和鱼肝油中天然维生素A含量最高;在植物性食品中,深颜色(红、黄、绿色)的蔬菜如番茄、胡萝卜、辣椒、红薯、空心菜、苋菜及某些水果如香蕉、柿子、橘子、桃等中含有较多的胡萝卜素。 2、维生素D的来源:充足的光照可产生维生素D3。鱼肝油、蛋黄、牛奶等动物性食品中含有维生素D3。 3、维生素E在自然界分布甚广,一般不易缺乏。植物油中维生素E含量较多,与亚油酸等多烯脂肪酸含量平行。某些因素可能影响食物中维生素E含量,如牛奶因季节不同则含量不同。此外,维生素E不太稳定,在储存及烹调过程中都会有损失。 4、维生素B1的食物来源:粗粮、豆类、花生、瘦肉、内脏及干酵母等都是维生素B1的良好来源。但须注意加工、烹调方法,避免破坏。某些鱼及软体动物体内含硫胺素酶,可分解破坏硫胺素,而硫胺素就是维生素B1。如加热就可使维硫胺素酶破坏,故不生吃鱼类和软体动物,就可维持食物中的维生素B1的含量。 5、维生素B2的食物来源:维生素B2又称核黄素,植物能合成核黄素,而动物则一般不能合成。肠道菌虽可合成少量维生素B2,但不能满足需要,故维生素B2主要须依赖食物供给。维生素B2自然界中分布不广,只集中于肝、肾、乳、蛋黄、河蟹、鳝鱼、口蘑、紫菜等少数食品中。绿叶蔬菜中的维生素B2含量略高于其他蔬菜。干豆类、花生等食物中维生素B2含量尚可。烹调及谷类加工可损失较多维生素B2,应加以注意。 6、尼克酸:食物中尼克酸含量较高的有动物肝脏、瘦肉、粗粮、花生、豆类、酵母等。 7、叶酸:动物肝、肾及水果、蔬菜、麦麸等食物中含量丰富。肠道功能正常时,肠道菌群也能合成一部分。故一般不致缺乏。 8、维生素B12:植物性食品含量甚少,其食物来源主要是动物性食品,肉、乳及动物内脏中含量较多,豆类经发酵可含维生素B12。人体结肠中微生物可合成维生素B12,但不能被吸收,只能随粪便排出。 9、维生素C的食物来源:新鲜植物中维生素C较多,如柿椒、苦瓜、菜花、芥蓝等蔬菜以及猕猴桃、酸枣、红果、沙田柚等水果。某些野菜、野果中维生素C含量高于常用蔬菜。维生素C在储存、加工及烹调处理过程中极易被破坏,而植物中的有机酸及其他抗氧化剂能够对维生素C起保护作用。 维生素B1,又称硫胺素,长期缺乏可引起脚气病易患人群:长期以精白米为主食,而又缺乏其它副食补充者;婴儿型脚气病通常发生在2~5个月的婴儿。脚气病的临床表现:干性脚气病:食欲不振、烦燥、全身无力、下肢沉重、四肢末端感觉麻木。肌肉酸痛,有压痛,以小腿肚的腓肠肌最明显,上、下肢肌无力,出现手、足下垂,严重者出现肌肉萎缩、麻木,膝反射降低或消失,常表现为对称性。婴幼儿还可引起声音嘶哑和失音。湿性脚气病:表现为浮肿,多见于足踝,严重者整个下肢水肿。同时出现活动后心悸、气短,并有右心室扩大,常可导致心力衰竭婴儿型脚气病(脑型):食欲不佳、呕吐、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心率快甚至突然死亡 脚气病的预防: 合理安排膳食,所吃主食不要过于精细,并注意各种副食的补充。同时,采用正确的烹调方法--不要加碱,尽量不用高压锅蒸煮,以避免维生素B1遭到破坏 维生素B1的食物来源: 谷类、豆类、坚果类、瘦猪肉及动物内脏等食物是维生素B1的丰富来源部分常见食物的维生素B1含量:食物名称 VB1含量mg/100g 食物名称 VB1含量mg/100g 猪肉(瘦) 0.54 花生仁(生) 0.72 猪肝 0.21 黄豆 0.41 猪心 0.19 小米 0.33 羊肉(瘦) 0.15 小麦粉 0.28 牛肾 0.24 大白菜 0.06

怎样使食品中的维生素保持稳定

怎样使食品中的维生素保持稳定 人们通常在计算食品中的维生素含量时,只注意到了食品在加工前原料中的含量或者强化食品时所添加的量,但是食品在加工、贮藏过程中其含量往往有所降低,这样便不能满足人们对维生素的摄取量,还造成经济损失。各种复杂的因素如光、热、酸、碱、氧等都能引起维生素的损失。比如鲜牛奶中每升含维生素C5.1mg,杀菌后只含3.8mg,制成奶粉只含2.2mg,已损失了54%。强化脱脂奶粉在加工中损失维生素A6%,在室温中贮藏2年又损失65%。采用适当方法提高食品中维生素的稳定性有很重要的意义。那么常用的方法有哪些呢? 改变维生素的结构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研究表明,某些维生素变为其衍生物后,可以提高稳定性。如天然食品中的维生素正在空气中不稳定,而生育酚的酯类(如醋酸酯)对空气的氧化作用有较强的抵抗力,在油脂烹调时的高温中也很稳定。维生素A的熔点为62~64~C,而维生素A的衍生物熔点高,如维生素A—苯腙熔点为181~182~C,这样就提高了其稳定性。在常用的添加剂中,维生素A 棕榈酸酯比维生素A醋酸酯更为稳定。维生素E1是一种很易损失的维生素,过

去人们用维生素B1的盐酸盐作强化剂,添加到食物中,但效果也不理想。后来试制合成了10多种各有特点的维生素B1衍生物,它们的生理效果与维生素El 的盐酸盐相同,但更加稳定适用。如用二苄基硫胺素强化面粉,贮藏11个月后,面粉中仍保留维生素B197%,在烤制面包时,尚保存80%左右;而用维生素B1(即硫胺素)的盐酸盐,贮藏2个月后其含量就减至60%以下。维生素C是最易分解的一种维生素,在金属离子铜、铁存在下煮沸30分钟就要损失约70%~80%,而维生素C的磷酸酯在同样情况下基本无损失,因而常用于饼干、面包等的加工过程。比如当强化压缩饼干时,将饼干置于马口铁罐内充氮,在40~C、相对湿度85%的条件下贮存6个月,维生素C磷酸酯镁或钙保存率为80%~100%,而普通维生素C保存率仅为4%。通过改变维生素结构的方法,其营养健康功效并无改变,又增强了维生素的稳定性,故很受人们欢迎。 添加稳定剂也是保护维生素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方法。比如维生素A和维生素C等对氧气极为敏感,遇氧很易破坏损失,加上抗氧剂、螯合剂等物质作为稳定剂后便可减少其损失。据克洛次等报道,维生素A贮藏4个月,未加稳定剂的损失为30%~40%,而加上果糖、甘油、蔗糖或其他物质后,仅损失5%一10%。有

模块六维生素及激素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模块六维生素及激素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单选题答案 1.A 2.C 3.D 4.5.B 6.A 7.A 8.C 9.B 10.D 11.A 12.D 13.A 14.B 15.D 16.A 17.A 18.D 19.D 20.A 21.B 22.A 23.C 24.A 25.B 26.D 27.D 28.D 29.A 30.C 31.C 32.C 33.D 34. B 35.C 36.A 37.C 38.A 39.C 、不定项选择题答案1.ACD 2.AD 3.BD 4.ABD 5.AC 6.ABCD 7.AB 8.ABC 9.AD 10.AC 11.ACD 12.ABD 13.BD 14.CD 15.ABC 16.ACD 17.ABC 18.ABC 19.BCD 20.BCD 21.ACD 22.AD 23.ABC 24.ACD 25.AB 26.ABD 27.BD 28.ACD 29.ABC 30.ABC 三、填空题 1、1,25-二羟基衍生物 2+ 2、K、Ca 3、萜、糖、固醇 4、吡哆醇、吡哆醛、吡哆胺、转氨酶 5、11-顺视黄醛 6、坏戊烷多氢菲 7、焦磷酸硫胺素 8、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PP 9、黄素单核苷酸、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B2 10、泛酸、-SH 11、吡哆醇、吡哆胺、吡哆醛 12、羧化、CO2 13、B2、PP 14、叶酸、B12 15、C、A、E 16、B1、A 17、A、D、E、K 18、维生素D、维生素A、维生素E 19、生育酚、a—生育酚、维生素B5 20、水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食物、饮用水、食盐 21、3-胡萝卜素、夜盲症 22、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黄素单核苷酸、辅酶I、辅酶n 四、名词解释 1、维生素是参与生物生长发育和代谢所必需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这类物质由于体内不能合成或者

保健食品中9种脂溶性维生素的测定BJS201717

附件5 保健食品中9种脂溶性维生素的测定 BJS 201717 1范围 本方法规定了营养素补充剂类保健食品中维生素A、维生素A醋酸酯、维生素D2、维生素D3、维生素E、维生素E醋酸酯、维生素K1、维生素K2、β-胡萝卜素含量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营养素补充剂类保健食品中维生素A、维生素A醋酸酯、维生素D2、维生素D3、维生素E、维生素E醋酸酯、维生素K1、维生素K2、β-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 2原理 试样经混合溶液(异丙醇:二氯甲烷:甲醇=10:10:80,v:v:v)提取后,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检测,外标法定量。 3试剂和材料 除非另有规定,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GB/T 6682规定的一级水。 3.1 试剂 3.1.1甲醇:质谱级。 3.1.2乙腈:质谱级。 3.1.3异丙醇:色谱纯。 3.1.4丙酮。 3.1.5二氯甲烷。 3.1.6提取溶液(异丙醇:二氯甲烷:甲醇=10:10:80,v:v:v):取异丙醇50mL、二氯甲烷50mL,用甲醇稀释至500 mL,混匀。 3.1.7 0.1%甲酸水溶液:取甲酸1 mL用水稀释至1 000 mL,用滤膜(3.4)过滤后备用。 3.1.8 0.1%甲酸甲醇溶液:取甲酸1 mL用甲醇稀释至1000mL,用滤膜(3.4)过滤后备用。 3.2标准品 维生素A、维生素A醋酸酯、维生素D2、维生素D3、维生素E、维生素E醋酸酯、维生素K1、维生素K2、β-胡萝卜素标准品的中文名称、英文名称、CAS登录号、分子式、相对分子量见附录A表A.1,纯度≥98%。 3.3标准溶液配制 3.3.1标准储备液(100μg/mL) —41 —

维生素 C在食品加工和储藏中的变化

班级:应101-3 姓名:刘金全学号:201055501324 维生素C在食品加工和储藏中的变化 维生素C是最不稳定的维生素,容易以各种途径降解,尤其是它对的氧化 降解。维生素C固体在干燥条件下比较稳定,但在受潮、加热或光照时不稳定, 易降解、分解;在酸性溶液中(pH<4)中维生素比较稳定,但在中性以上的溶 液中(pH>7.6)溶液非常不稳定,但在酸性(Ph<4)溶液中很稳定。 一食品原料自身对维生素C的影响 1.成熟度:果蔬中维生素的含量随着成熟期、生长地以及气候的变化而异,如 番茄中维生素C在成熟前期的含量最高,而辣椒又在成熟期时维生素C含量 最高。 2.采后(宰后)食品中维生素的含量变化 食品从采收或屠宰到加工这段时间,营养价值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因为许多 维生素的衍生物是酶的辅助因子,易受酶,尤其是动植物死后释放出的内源 酶所降解。当细胞受损后,原来分隔开的氧化酶和水解酶会从完整的细胞中 释放出来,从而改变维生素的化学形成和活性。 二食品加工前的预处理 1、切割,去皮 植物组织经过修整或去皮,均会导致营养素的部分丢失。如凤梨的心比食用 部分有更多的维生素C,因此在修整蔬菜和水果以及摘一些蔬菜的部分茎、梗 和梗肉时,会造成部分洋洋素的损失。另外,在一些食品去皮的过程中,由于 使用强烈的化学物质,如碱液处理,将使外层果皮的维生素遭受损失。 动植物产品经过切割或其他处理而损伤的组织,在遇到水与谷物的制粉涉及 为除去糠麦麸和胚芽而进行的碾磨和分级过程都将产生维生素C的损失。 2、漂洗、热烫 大米在漂洗过程中会损失部分维生素,总维生素损失率为47%,淘洗次数越 多损失越多,淘洗力度越大,损失越多。 热烫是水果和蔬菜加工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工艺处理,目的在于使有害的酶失 活,减少微生物的污染,排除组织中的空气。热烫的方式有热水、蒸汽、热空 气或微波。热水的烫漂会导致水溶性维生素的大量损失。 三、食品加工和储藏过程中的影响 1、冷冻、保藏 冷冻是常用的食品储藏方法。冷冻的全过程包括冷冻、冷冻储存、解冻3个阶段, 维生素的损失主要包括储存过程中的化学降解和解冻过程中的水溶性维生素的 流失。如在-18℃储存6~12个月条件下,甘蓝、菜花的维生素C损失率为49%,

食品加工 贮藏中维生素发生变化及其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食品加工、贮藏中维生素发生变化及其对食品品质的影响一.水溶性维生素: A. 维生素C 1、成熟度:果实不同成熟期,抗坏血酸含量不同;未成熟含量较高;蔬菜相反,成熟 度越高,维生素含量越高——辣椒成熟。 2、部位:(不同部位含量不同)根部最少、其次果实和茎,叶含量最高;果实:表皮 最高,向核心依次递减。 3、采后、宰后处理的影响——变化很大:室温处理或放置24h,Vc损失。所以正确 处理方法:采后、宰后立即冷藏,氧化酶被抑制维生素损失减少。 4、加工程度(修整和研磨)的影响:植物组织经修整或细分(水果除皮)均导致维生 素损失;谷物研磨过程,营养素不同程度受到破坏 5、浸提:水溶性维生素损失的主要途径:切口或易破坏表面流失;洗涤、漂烫、冷却、烹调等:营养素损失;损失程度:pH、T、水分、切口表面积、成熟度等有关 6、热加工的影响:淋洗、漂烫:水溶性维生素损失严重;微波:加热升温快,无水分 流失,维生素损失少;热处理:维生素大量损失 7.化学药剂处理的影响: (1),添加剂——漂白剂或改良剂(面粉),降低A、C、E含量;亚硫酸盐(或SO 2 ) 防止果蔬变,保护C,对B 1有害;硝酸盐、亚硝酸盐:破坏胡萝卜素、B l 、叶酸、C等; 碱性提取Pr 、碱性发酵剂:B 1 、C、泛酸被破坏。 8、变质反应的影响: (1),脂质氧化产生H 2O 2 、过氧化物、环氧化物;氧化类胡萝卜素、生育酚、抗坏血 酸,导致损失。糖类非酶褐变:生成高活性羰基化合物,B 1、 B 6 、泛酸等损 失。 (2),食品加工配料:引入一些酶(V C 氧化酶、硫氨素酶)导致C 、B 1 等损失。 B. 维生素B 7 (生物素) 稳定性:相当稳定,加热少量损失; 空气、中性微酸性稳定. 生鸡蛋:抗生物素糖Pr,VB 7 损失。 C. 叶酸 (1).热、酸较稳定,中、碱性很快破坏,光照易分解 (2).与亚硫酸、亚硝酸盐作用,生成致癌物 (3).Vc大大增加叶酸稳定性

维生素在食品加工的储藏中的变化

维生素在食品加工的储藏中的变化 XX班 XX XX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品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多的将目光放在了食物上,而对于食品中营养的含量也越来越注重。维生素是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之一,而在储藏过程中,由于其本身的性质,它不可避免的在储藏过程中发生变化。 关键词:维生素;储藏;变化 维生素一共有13种,其中四种属于脂溶性维生素,能被储藏在人体脂肪里,包括维生素A、D、E已经K;另外9中则属于水溶性维生素,不能被人体储存,包括维生素C,B1、B2、B6、B12、叶酸、泛酸以及生长素。【1】 一、脂溶性维生素在食品加工的储藏中的变化 1.1. 维生素A:维生素A对氧和光很敏感,在高温和有氧条件下容易损失,添加抗氧化剂可以增加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的稳定性。 维生素A在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的变化 2.2维生素D:维生素D对热、氧、碱、氧均较稳定,冷冻、消毒、煮沸、高压灭菌均不影响活性,且不易氧化,但对光、氧、酸敏感,遇到上述因素时会被迅速破坏(不透光、密封),油脂的氧化酸败可以影响维生素D的含量。通常的加工和储藏或烹调不影响其生理活性。 2.3维生素E:维生素E对氧敏感。其主要损失点在于精加工,以及烹调的时候,或者脂肪氧化时也能引起维生素W的损失。在储藏过程中罐装灭菌等无氧加工对维生素E活性影响很小。

1.加工、贮藏中的变化: (1).维生素E大量损失(机械、氧化作用)氧化损失常伴脂类氧化. (2).金属离子(Fe2+)促氧化 (3). 产物:二聚物、三聚物、二羟基化合物、醌类 (4). 氧、氧化剂、强碱:不稳定 2.①易受分子氧、自由基氧化——抗氧化剂、自由基清除剂 α-生育酚的氧化降解途径 ②猝灭单线态氧 维生素E与单线氧反应的历程

维生素C在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的变化

维生素C在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的变化 应101-1 中文摘要 坏血病,是几百年前人类就知道的疾病,但是由于以前人类对它发生的原因不了解,当时被称作不治之症,且死亡率很高。一直到1911年,人类才确定它是因为缺乏维生素C而产生的。现在,维生素C在人类的生命活动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维生素C 食品加工贮藏作用 维生素C简介 维生素C(Vitamin C ,Ascorbic Acid)又叫L-抗坏血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食物中的维生素C被人体小肠上段吸收。一旦吸收,就分布到体内所有的水溶性结构中,正常成人体内的维生素C代谢活性池中约有1500mg维生素C,最高储存峰值为3000mg维生素C。正常情况下,维生素C绝大部分在体内经代谢分解成草酸或与硫酸结合生成抗坏血酸-2-硫酸由尿排出;另一部分可直接由尿排 出体外。 维生素C的特点作用 维生素c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具有还原性(抗氧化性),缺乏的话会有坏血病。我们的身体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代谢废物,其中一种废物叫做氧自由基,维生素c可以将氧自由基还原,氧自由基的大量堆积会使人细胞衰老,减低代谢速率,所以维生素c可以抗衰老。 维生素C的来源: 主要来源于果蔬。如柑桔类、绿色蔬菜、番茄,辣椒、马铃薯、桨果含量较丰富。在刺梨、猕猴桃,蔷薇果、番石榴中的含量最高。同时不同部位VC的含量差别很大(苹果皮浓度比果肉高2—3倍)根部最少、其次果实和茎,叶含量最高,果实中表皮最高,向核心依次递减 唯一动物来源是牛乳、肝 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1)防止果蔬产生褐变、脱色 2)抗氧化剂(脂肪、鱼、乳制品) 3)稳定剂(肉制品色泽)

4)改良(面粉) 5)啤酒:氧气载体 维生素C在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的变化 1.维生素C采后、宰后处理的影响——变化很大:室温处理或放置24h,Vc损 失。所以正确处理方法:采后、宰后立即冷藏,氧化酶被抑制维生素损失减少。 2.加工程度(修整和研磨)的影响:植物组织经修整或细分(水果除皮)均导致 维生素损失;谷物研磨过程,营养素不同程度受到破坏 3.浸提:水溶性维生素损失的主要途径:切口或易破坏表面流失;洗涤、漂烫、冷却、烹调等:营养素损失;损失程度:pH、T、水分、切口表面积、成熟度等有关 4.热加工的影响:淋洗、漂烫:水溶性维生素损失严重;微波:加热升温快,无水分流失,维生素损失少;热处理:维生素大量损失 5.化学药剂处理的影响: (1),添加剂——漂白剂或改良剂(面粉),降低A、C、E含量;亚硫酸盐(或SO2) 防止果蔬变,保护C,对B1有害;硝酸盐、亚硝酸盐:破坏胡萝卜素、 B l、叶酸、C等;碱性提取Pr 、碱性发酵剂:B1、C、泛酸被破坏。 6.变质反应的影响: (1),脂质氧化产生H2O2、过氧化物、环氧化物;氧化类胡萝卜素、生育酚、抗坏血酸,导致损失。糖类非酶褐变:生成高活性羰基化合物,B1、B6、泛酸等损失。 (2),食品加工配料:引入一些酶(V C氧化酶、硫氨素酶)导致C 、B1等损失。 参考文献 1. 刺梨果汁维生素C保存的研究,《食品工业科技》,1992年01期 2. 食品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天津化工》,2002年04期 3.富含维生素C食品的保健功能,苏祖斐《食品与健康》1994 第2期 4. 维生素C的生理功能和对食品工业的特殊功用,尤新《中国食品添加剂》1996 第4期

维生素B6在健康食品和养生中的应用

重新认识维生素(5)--Vb6 ---臻之膳健康食品4000-520-017 中文名称: 维生素B6 英文名称: vitamin B6 定义: 所有呈现吡哆醛生物活性的3-羟基-2-甲基吡啶衍生物的总称。主要是吡哆醛、吡哆胺和吡哆醇,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其磷酸化形式是氨基酸代谢过程的辅酶,如转氨酶的辅酶。 维生素B6(Vitamin B6)又称吡哆素。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遇光或碱易破坏,不耐高温。一种含吡哆醇或吡哆醛或吡哆胺的B族维生素。1936年定名为维生素B6。维生素B6为无色晶体,易溶于水及乙醇,在酸液中稳定,在碱液中易破坏,吡哆醇耐热,吡哆醛和吡哆胺不耐高温。维生素B6在酵母菌、肝脏、谷粒、肉、鱼、蛋、豆类及花生中含量较多。维生素B6为人体内某些辅酶的组成成分,参与多种代谢反应,尤其是和氨基酸代谢有密切关系。临床上应用维生素B6制剂防治妊娠呕吐和放射病呕吐。 [分子式1]《中国药典》C8H11NO3 · HCl [分子式2] 常用分子式C8H10NO5P [分子式3] 吡哆醇C8H11NO3 [分子式4] 吡哆醛C8H9NO3 [分子式5] 吡哆胺C8H12N2O2 一般而言,人与动物的肠道中微生物(细菌),可合成维生素B6,但其量甚微,还是要从食物中补充。其需要量其实与蛋白质摄食量多寡很有关系,若吃大鱼大肉者,应记住要大量补充维生素B6,以免造成维生素B6缺而导致慢性病的发生。

男成人2.0mg 妇女1.6mg 妊娠2.2mg 哺乳2.1mg 婴儿0.3~0.6mg 11岁以下1.0~1.4mg 男孩、女孩1.4~2.0mg 最大使用量为4-50mg,毒性剂量未知。 生理作用及现象 维生素B6群很快地会被转化成辅脢pyridoxal phosphate 与pyridoxamine phosphate,此两种脢与蛋白质的代谢关系很密切,pyridoxal phosphate是下列脢的置换物质: 胺基酸代谢时胺基转移所需,尤其对甲硫胺基、胱胺酸、半胱胺酸等。 胺基酸代谢时的脱羧基(=COOH)作用所需。 转化含硫胺基酸所需(甲硫胺基、胱胺酸、半胱胺酸等),高胱胺酸是否缺乏维生素B6,要注意。 Methionine→homocyteine + serine(丝胺酸)→pyruvate(焦葡萄糖)+ H2S + NH3→TCA cycle (产生能量+ CO2 + H2O)。 甲硫胺基酸是提供甲基(methyl group)的重要胺基酸,若无维生素B6存在,此作用不能进行。很多的碳化作用不得进行,如要合成脂肪、胺基酸碳架等。 与色胺基转化成烟硷酸有关,tryptophan→nicotinic acid,若缺乏维生素B6时,即产生中间代谢物---黄尿酸(xanthurenic acid),此物质会在体内破坏胰脏β细胞,最后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在临床上,以验尿液中黄尿酸多寡来判断有无维生素B6缺乏症,若黄尿酸含量太多,即表示罹患维生素B6缺乏症。

食物的维生素含量及功能一览表

食物的维生素含量及功能一览表 维生素功能缺乏症主要食物来源 维生素A (视黄醇)与视觉有关,并能维持粘膜正常 功能,调节皮肤状态。 夜盲症、眼球干燥, 皮肤干燥及痕痒。 红萝卜、绿叶蔬菜、 蛋黄及肝。 维生素B1 (硫胺素)强化神经系统,保证心脏正常活 动。 情绪低落、肠胃不适、 手脚麻木、脚气病。 糙米、豆类、牛奶、 家禽。 维生素B2 (核黄素)维持眼睛视力,防止白内瘴,维 持口腔及消化道粘膜的健康。 嘴角开裂、溃疡,口 腔内粘膜发炎,眼睛 易疲劳。 动物肝脏、瘦肉、酵 母、大豆、米糠及绿 叶蔬菜。 维生素B3 (烟酸)保持皮肤健康及促进血液循环, 有助神经系统正常工作。 头痛,疲劳,呕吐, 肌肉酸痛。 绿叶蔬菜,肾,肝, 蛋等。 维生素B5 (泛酸)制造抗体,增强免疫力,辅助糖 类,脂肪及蛋白质产生人体能 量。 口疮,记忆力衰退, 失眠,腹泻,疲倦, 血糖过低等。 糙米,肝,蛋,肉。 维生素B6保持身体及精神系统正常工作, 维持体内钠,钾成份平衡,制造 红血球。贫血、抽筋、头痛、 呕吐、暗疮。 瘦肉,果仁,糙米, 绿叶蔬菜,香蕉。 维生素B12 (钴胺素)防止贫血,制造红血球,防止神 经遭到破坏。 疲倦、精神抑郁、记 忆力衰退、恶性贫血。 肝、肉、蛋、鱼、奶。 维生素C (抗坏血酸)对抗游离基、有助防癌;降低胆 固醇,加强身体免疫力,防止坏 血病。 牙龈出血,牙齿脱落; 毛细血管脆弱,伤口 愈合缓慢,皮下出血 等。 水果(特别是橙类), 绿色蔬菜,蕃茄,马 铃薯等。 维生素D 协助钙离子运输,有助小孩牙齿 及骨骼发育;补充成人骨骼所需 钙质,防止骨质疏松。缺乏症:小孩软骨病、 食欲不振;腹泻等。 鱼肝油,奶制品,蛋。 维生素E (生育酚)抗氧化剂、有助防癌;生育相关。红血球受破坏,神经 受损害,营养性肌肉 萎缩,不育症,月经 不调,子宫机能衰退 等等。 植物油、深绿色蔬菜、 牛奶、蛋、肝、麦、 及果仁。 维生素F (亚麻油酸、花生油酸) 防止动脉中胆固醇的沉积,治疗 心脏病。帮助腺体发挥作用,使 钙能被细胞利用,从而增进健康 和成长,也有助于皮肤和毛发健 康生长。 心血管疾病等等。植物油(由亚麻、葵花 子、大豆、花生等榨 取的油)以及花生、葵 花子、核桃等坚果类 食品。 维生素H (生物素)合成维生素C的必要物质,是脂 肪和蛋白质正常代谢不可或缺 的物质;还具有防止白发和脱 发,保持皮肤健康的作用。 白发,脱发,皮肤干 裂等等。 牛奶、牛肝、蛋黄、 动物肾脏、水果、糙 米中。 维生素L促进乳汁的分泌。乳汁分泌不足等等。牛肝、蹲鱼、酵母、 野菜。

各种维生素的主要食物来源

各种维生素的主要食物来源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更为紧凑了。如何更好、更健康的饮食,成为大众关注的话题。但是对于维生素,对于平常人即使熟悉却又是陌生的。若是进补不当,反而对于人体是一种伤害。哪些食物中含有哪种维生素,不知道读者有没有了解过呢。如何更好的把握自己的健康,让我们不得不对各种维生素食物进行进一步的了解。沈阳军区疾病控制中心多动症抽动症治疗基地的专家夏主任为我们介绍下各种维生素的主要食物来源。 维生素A的主要食物来源 维生素A的食物来源主要为动物性食品,动物肝脏、奶类、蛋黄及鱼肝油等均含丰富的维生素A。胡萝卜素主要来自植物性食品,红色、黄色及绿色的水果与蔬菜中均含丰富的胡萝卜素,如胡萝卜、辣椒、红薯、油菜、杏和柿子等。 长期过量地摄入维生素A可引起体内蓄积,成人每天摄入2畅25万微克以上维生素当量,3~6个月后会出现中毒现象。中毒者如停止服用维生素A,其中毒症状可逐渐消失。 维生素D的主要食物来源 在正常生活条件下,如能经常接受阳光照射,体内合成的维生素D即可满足需要,人体一般不会发生维生素D缺乏。当机体因生理状况对维生素D的需要增

高或因工作条件不能经常接触日光照射,造成内源性的维生素D不能满足需要时,应由食物给予补充。少数动物性食品如动物肝脏、鱼肝油和禽蛋等,含有维生素D3,可作为维生素D的食物来源。植物性食品不能作为维生素D的食物来源,如水果和坚果类食物不含有维生素D。 维生素D长期大量摄入,可引起钙盐吸收增加,血钙浓度升高,钙在软组织内沉积,形成多发性的异位钙化灶。还可以表现为骨化过度、骨骼异位钙化以及骨质疏松等现象。患者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皮肤苍白,烦渴多尿,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严重者可出现肾衰竭。 维生素E的主要食物来源 维生素E广泛分布于动植物组织中,例如谷类、绿叶菜、牲畜肉、禽蛋、鱼类和奶类。另外,莴苣叶及柑橘皮中也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维生素E含量最丰富的食物是麦胚油、棉子油、玉米油和芝麻油等植物油。 维生素E是脂溶性维生素,可以在体内蓄积。若每日摄入300毫克以上,可引起胃肠道不适、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 维生素B1的主要食物来源富含维生素B1的食品有酵母、花生、黄豆、猪肉、动物内脏和粗杂粮等。我们日常膳食中维生素B1的主要来源仍然是粗杂粮和黄豆,精白面中维生素B1 含量较少,米、面中加碱或油炸可使维生素B1大量损失。 维生素B2的主要食物来源

维生素在烹饪中的变化

维生素在烹饪中的变化 维生素是一类重要的食品营养成分,存在于动植物性食品中。食品中的脂溶性维生素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品中(如肉类、乳类、血液、内脏),而水溶性维生素主要存在于植物性食品中(如各种蔬菜、水果、粮食)。在烹饪过程中,从原料的洗涤、初加工到烹制成菜,食物中的各种维生素会因水浸、受热、氧化等原因而引起不同程度的损失,从而导致膳食的营养价值降低。 一、烹饪中维生素损失的原因 维生素在烹任过程中的损失,主要是由于维生素的性质所决定的。引起其损失的有关性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1.氧化反应 对氧敏感的维生素有维生素A、E、K、B1、B12、C 等,它们在食品的烹饪过程中,很容易被氧化破坏。尤其是维生素C对氧很不稳定,特别是在水溶液中更易被氧化,氧化的速度与温度关系密切。烹饪时间越长,维生素C氧化损失就越多,因此在烹任中应尽可能缩短加热时间,以减少维生素C的损失。 2.溶解性 水溶性维生素在烹任过程中因加水量越多或汤汁溢出越多,而溶于菜肴的汤汁中的维生素也就越多,汤汁溢出的程度与烹调方法有关,一般采用蒸、煮、炖、烧等烹制方

法,汤汁溢出量可达50%,因此水溶性维生素在汤汁中含量较大;采用炒、滑、熘等烹调法,成菜时间短,尤其是原料经勾芡下锅汤汁溢出不多,因此水溶性维生素从菜肴原料中析出量不多。 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D、K、E等只能溶解于脂肪中,因此菜肴原料用水冲洗过程和以水作传热介质烹制时,不会流失,但用油作传热介质时,部分脂溶性维生素会溶于油脂中。在凉拌菜中加入食用油不但可以增加其风味,还能增加人体对凉拌菜中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3.热分解作用 一般情况下,水溶性维生素对热的稳定性都较差,而脂溶性维生素对热较稳定,但易氧化的例外,如维生素A在隔绝空气时,对热较稳定,但在空气中长时间加热的破坏程度会随时间延长而增加,尤其是油炸食品,因油温较高,会加速维生素A的氧化分解。 4.酶的作用 在动植物性原料中,都存在多种酶,有些酶对维生素也具有分解作用,如蛋清中的抗生物素酶能分解生物素,果蔬中的抗坏血酸氧化酶能加速维生素C的氧化作用。这些酶在90℃-100℃下经10-15分钟的热处理,即可失去活性。如未加热的菜汁中维生素C因氧化酶的作用,氧化速度较快,而加热后,菜汁因氧化酶失活,维生素C氧化速度则相应地

食物中维生素B6的测定方法

食物中维生素B6的测定方法 微生物法 1.原理 维生素B6在酸性介质中对热比较稳定,但在碱性介质中对热不稳定。测量维生素B6比较经典的方法是"微生物法"它的优点是:1.特异性高、精密度好、操作简单(不需要特殊设备,易于推广,样品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提纯步骤)、准确度高。它的缺点是:耗时长、必须经常保存菌种、试剂较贵。 2.适用范围 GB/T 17407-1998,适用于药物、食物及饲料的检测 3.仪器 电热恒温培养箱 电热手提式压力蒸汽消毒器 液体快速混合器 离心机 722光栅分光光度计 硬质玻璃试管 4.试剂 (1) 0.22mol/L硫酸:于2000ml烧杯中加入700ml水,加入12.32ml H2SO4,用水稀释至1000ml。 (2) 0.5mol/L硫酸:于2000ml烧杯中加入700ml水,加入28ml H2SO4,用水稀释至1000ml。(3) 10mol/L氢氧化钠:溶200g NaOH于水中,稀释至500ml。 (4) 0.1mol/L氢氧化钠:取10ml 10mol/L NaOH,用水稀释至1000ml。 (5)溴甲酚绿:0.04%溶液,称取0.1g溴甲酚绿于研钵中,加1.4ml 0.1mol/L NaOH研磨,加少许水继续研磨,直至完全溶解,用水稀释到250ml。 (6)培养基:称取吡哆醇Y培养基5.3g,溶解于100ml蒸馏水中。 (7) 100ug/ml吡哆醇标准储备液:称取122mg盐酸吡哆醇标准溶于1L25%乙醇中,保存于4℃冰箱中,稳定1个月。 (8) 1ug/ml吡哆醇标准中间液:,取1ml吡哆醇标准储备液,稀释至100ml。 (9)琼脂培养基:吡哆醇Y培养基5.3g,琼脂1.2g,稀释至100ml。 (10) 1.5MOL/l生理盐水:取9gNaCl溶于1000ml水中。 5.菌种的制备与保存

食品中的维生素

食品中的维生素 班级: 12应化1班姓名:林智韬学号: 1206070302122 【摘要】维生素俗称维他命( Vitamin),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及细胞内特异代谢反应所必需的一类微量低分子有机化合物。维生素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维生素的缺乏与过量都会给人体带来伤害,其摄入量要适当。 【关键词】来源功能缺乏症过量与毒性 一.脂溶性维生素 (一)维生素A(抗干眼病维生素) 维生素A包括所有具有视黄醇生物活性的一类物质,目前已发现的具有维生素A活性的主要有玉米黄素、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γ-胡萝卜素,其中以β-胡萝卜素的生物活性最高,在人类营养中是维生素A的重要来源。它的功能是:能合成视紫红质,视紫红质能维持正常的视觉功能,防治夜盲症。参与上皮组织的正常形成、发育并维持其结构完整性,增加机体的抵抗力。促进骨骼、牙齿和机体生长发育和细胞的增殖,促进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与骨细胞的分化。有一定的抗上皮肿瘤发生、发展的作用。对生殖系统有影响,当维生素A缺乏时:使眼暗适应力下降,患夜盲症和干眼病。使粘膜、上皮组织结构破坏。生长发育受阻,特别是儿童的骨骼、牙齿发育受影响。味觉、嗅觉减弱,食欲下降。人体大量摄入维生素A后,由于排出比例不高,导致在体内积蓄引起中毒,一般摄入量超过需要量的5~10倍会引起中毒。表现为:(1)破骨细胞活性增强,导致骨质脱钙、骨脆性增加、生长受阻、长骨变粗及骨关节疼痛。(2)皮肤干燥、发痒、头痛、鳞皮、皮疹、脱皮、脱发、指(趾)甲易脆。(3)易激动、疲乏、头痛、恶心、呕吐、肌肉无力、坐立不安。(4)食欲降低、腹痛腹泻、肝脾肿大、黄疸。(5)血液中血红蛋白和钾减少,凝血时间 延长,易于出血。 (二)维生素D(抗佝偻病维生素) 维生素D是存在于动植物组织中的固醇类化合物,其中以维生素D3、维生素D2最重要。动物皮下的7—脱氢胆固醇及植物油或酵母中的麦角胆固醇经紫外线激活可分别转化形成维生素D3、维生素D2,哺乳动物对二者利用无区别。它的生理功能:(1)在体内肝、肾处转化为活性形式的维生素D(1,25-(OH)2VD),并被运至肠、骨和肾脏,与甲状旁腺素共同作用,维持血钙水平、调节血钙平衡。(2)能防止氨基酸通过肾脏时丢失。 (3) 能够促进Ca、P在小肠内的吸收,为调节Ca、P正常代谢所必需。(4) 促进牙齿和骨骼的正常生长,利用Ca、P的沉着促进骨组织的钙化,使Ca、P成为骨质的基本结构。(5)活性形式的维生素D能促进孕期及哺乳期将母体钙送到子体,维持胎儿及婴儿的正常生长。它的缺乏能引起钙、磷吸收减少,血钙水平下降,骨骼无机化受阻,导致骨质软化、变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