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沙市加快发展大数据产业(—2020年)行动计划

长沙市加快发展大数据产业(—2020年)行动计划

长沙市加快发展大数据产业(—2020年)行动计划
长沙市加快发展大数据产业(—2020年)行动计划

长沙市加快发展大数据产业(2017—2020年)行动计划

为贯彻落实国家《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要求,将长沙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大数据经济集聚区,夯实长沙市大数据发展基础,推进长沙创建国家中心城市新格局,实现基本现代化目标,特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按照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要求,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把长沙打造成全国重要的大数据经济集聚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数据资源建设为基础,以应用创新为引领,以产业政策为支撑,以信息安全为保障,优化大数据产业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大数据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应用带动作用,将大数据培育成为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新的增长极,为“创新长沙”和“智慧长沙”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二)基本原则

1.顶层规划、协同推进

加强战略布局和规划引领,整体筹划培育大数据应用和产业发展生态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手段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传统工业、农业、商业等产业的转型提升和结构调整。政府引领并充分做好对接、协调和服务工作,积极培养引进一批大数据企业和项目,深化互联网在社会经济各领域的应用,发挥企业在大数据发展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市场化方式充分激发产学研资用等各方面的积极性。

2.政策集成、机制再造

以国家和湖南省政策为指引,整合长沙市现有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等方面的应用和产业政策,形成长沙市实施大数据行动的专项政策,并通过成立长沙市大数据研究院和长沙市大数据专家咨询委员会,构建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协同推进大数据应用和产业发展的新机制。通过构筑大数据公共平

台,实现为大数据应用和产业发展解决共性问题的机制创新,实现基础设施不重复投资,产业环节不重复建设。政府要加快职能转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新模式创新,推进大数据产业的深化应用。

3.应用示范、分类推广

在长沙市支柱产业、政务、民生等领域积极开展“大数据”试点示范,推进新技术、新应用、新模式发展,促进大数据在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入应用。要积极培育发展一批大数据示范园区、示范平台、示范企业、示范项目和创业创新模式,带动大数据深入实施通过在各行各业的试点示范,打造各行业的大数据应用标杆,以此形成各行业大数据的产品、装备和服务,并通过政府和企业用户的购买、租赁和政府引导等方式,在各行各业推广大数据的产品、集成方案和服务。

4.财政引导、资本运作

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多种资本形式共同参与的大数据资金保障新体系,包括设立大数据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大数据孵化资金、大数据产品认定及补贴、大数据产品和服务本地采购补贴、大数据服务租赁公司等,为大数据的深化应用和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在“十三五”期间,夯实长沙市大数据发展基础,推动大数据产业生态体系的初步建成,并逐步扩大大数据产业成果在长沙市经济社会重点领域的应用。全面打造长沙市“13125”的大数据产业发展行动体系。

——创建一个示范区:全面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将长沙市建设成为全国大数据产业创新应用示范区,培育近千亿规模的大数据产业。

——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完善大数据基础设施,加强基础核心软硬件研发;优化大数据资源建设,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深化大数据行业应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实施十二大重点工程:实施宽带长沙、大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基础科研大数据服务、智慧时空基础设施、大数据安全保障五大工程,强化数据资源建设;实施工业大数据、政务大数据、警务大数据、农业大数据四大工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大数据信用监管服务、大数据创新创业服务、大数据经济集聚区建设三大工程,繁荣产业生态。

——完善五大保障措施:从组织、制度、创新、资金、人才五个方面,优化资源配置,保障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2.具体目标

2018年大数据信息资源中心基本建成,行业应用开始试点,相关法律体系和安全措施基本建立。2020年大数据产业链初步形成,产业带动作用和辐射能力开始显现,大数据对政府服务、产业发展、社会治理、城市建设的促进作用明显提高,行业规模达到500亿。具体而言,分领域建设目标如下:数据建设方面:到2018年,长沙市成为全省最大的数据资源中心,建成国家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集聚区和引领地,服务范围覆盖全省。到2020年,建成立足中南、辐射全国的数据资源中心、数据加工中心和数据服务中心,全市数据资源采集整合能力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成为“一带一路”中部地区的数据枢纽和战略高地。

行业应用方面:到2018年,大数据在政府公共服务、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能农业、民生服务、公共安全等领域得到重点应用,有效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到2020年,大数据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领域的应用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深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作用显著提升。

产业生态方面:到2018年,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10家以上,大数据相关企业200家以上,建设完善互联网大数据科技产业园、中部中国联通IDC 中心、长沙中兴软创、证通电子等大数据产业园,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到2020年,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20家以上,大数据相关企业300家以上,大数据产业链进一步延伸,生态环境进一步完善。

(四)重点任务

1.完善大数据基础设施

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依托长沙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整合资源,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优化3G和4G网络,引导推进5G发展。加快宽带网络建设,扩大光纤到户网络覆盖范围。推进无线网络建设,扩大全市主城区、县城、中心镇等重要公共区域和重点场所无线局域网(WLAN)覆盖率。推广基于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应用系统。整合已有数据中心资源,建设安全、绿色的高性能数据中心。

加强基础核心软硬件研发。着力提升传统信息产业对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加快集成电路、关键电子元器件、基础软件、数据分析应用软件等技术突破。重点支持FPGA、PLC等集成电路产业,传感设备、工业嵌入式软件、数据挖掘软件等基础产品研发,为大数据资源深度汇聚和广泛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2.优化大数据资源建设

加快公共大数据资源建设。强化地理信息和全市政务数据资源建设,衔接湖南省电子政务发展,推进人口、交通、教育、医疗、科技、文化、公共安全与服务等重要领域数据资源建设。支持企业和公共机构采集和汇聚区域、行业数据,加强社会资源汇聚。

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加强政府数据资源建设和管理,促进政府内部数据共享工作,明确责任主体。推进全市公共数据资源建设和适度开放,贯彻落实《长沙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建立数据开放共享的具体实施细则,率先推进政务数据规范统一、资源开放共享。探索开展数据资源交易,推进数据交易相关平台建设,促进数据资源流通,释放数据红利。

完善各类数据中心建设。结合智慧城市、智慧园区建设,以地理信息大数据中心为核心逐步关联、完善社会服务各领域的数据中心。以交通运输、公共安全等社会服务为切入点,加速各部门、各领域

信息资源的融合共享。通过智慧城市、智慧园区的建设,逐步完善社会服务各领域的数据中心,为建设国内一流的数据中心打下良好的基础。

3.深化大数据行业应用

政务大数据应用。建设和完善公共数据库,构建科学高效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将大数据与电子政务工程相结合,以公民身份证为唯一标识,推广市民一卡通,形成统一的数据信息库,利用大数据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

民生大数据应用。优化整合信用、医疗、教育、社保、等与民生保障服务相关领域数据资源,建设民生服务大数据平台,加快民生数据的开放共享,引导鼓励企业和社会机构开展创新应用研究,深入挖掘公共服务数据,提升民生服务能力、激发社会活力。

交通大数据应用。提升交通数据的智能化采集水平,推广不停车电子收费(ETC)、智能泊车、电子客票等。加强交通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应用,实现全市路况实时监控、动态管理,开展实时交通出行分析、预测,为优化交通规划和管理提供智能化分析决策支撑。

警务大数据应用。在积极推动政府和公共部门内部数据共享以及四大基础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充分统筹政务数据资源和社会数据资源,将最新的大数据挖掘技术与警务实践相结合,拓展“一体化”警务之路。

城市建设管理大数据应用。统筹规划城市建设大数据平台,推动城市建设管理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构建面向未来的新型城市形态。开展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城市建设,利用大数据优化城市建设规划,提升决策能力和服务水平。

惠农大数据应用。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强化农业农村大数据的整合应用,开展单品种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建立完善的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数据服务机制,探索农业大数据技术在农业领域集成应用,增强生产经营的科学决策能力。

工业大数据应用。围绕《中国制造2025》,加快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促进工业云、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等融合发展,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建设一批工业云和工业大数据平台,在工程机械、汽车、医疗设备等装备制造领域,开展大数据的在线检测、实时监控、在线维护、位置服务等新业态应用示范和推广,实现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升级;在食品、药品等消费制造领域开展基于大数据的智能检测、全产业链追溯等新模式、新应用。

商务大数据应用。利用大数据支持商业品牌创建、产品定位、精准营销、认证认可、质量诚信提升和定制服务等,研发面向服务业的大数据解决方案,鼓励创新商业模式、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利用大数据提升企业竞争力。

创业创新大数据应用。鼓励大型企业和公共服务机构向社会开放数据资源和技术能力,激发创新活力,降低创新创业门槛,支持企业开展基于数据的创新创业,培育一批典型特色企业。

旅游大数据应用。运用大数据、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打造智慧旅游平台,培育旅游新业态,整合交通、气象、旅游、公安等公共管理和服务数据,发展在线度假租赁、旅游网络购物、在线旅游租车等互联网旅游新业态。借助大数据的精准分析价值,开展旅游市场营销和智能导游、导览、导购等服务,提升旅游智能化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地理信息大数据应用。智慧城市与地理信息时空云基础设施结合,建立完整的地理信息大数据服务标准体系,将地理信息时空云基础设施与政务、民生、交通、警务、城市管理、旅游、商务等紧密结合,深度应用。通过时空大数据运算,放大各行业大数据应用的价值。

二、重大工程

(一)数据建设

1.宽带长沙工程

推进宽带城市建设和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加快宽带网络升级改造步伐,实现光纤到户全覆盖。推进无线城市建设,加快构建以移动通信网络和无线局域网络(WLAN)为主体的无线宽带网络和全覆盖。

对于网络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地区给予政策倾斜,因地制宜采用光纤、3G/4G等多种手段加快网络宽带从城市向乡镇、行政村、自然村的延伸,实现光纤到学校到农户。

2.大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工程

打造大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充分挖掘现有人口库、法人库和空间地理信息库,以及涉及社会和民生的交通、教育、医疗等重要行业数据资源的潜力,构建大数据产业发展必需的基础服务设施。建立健全大数据共享交换机制,明确交换平台在供需信息管理、数据交割、交换平台运维等方面的职能和责任,推进各部门和行业贯彻落实统一的数据标准,并且编制和不断完善数据交换共享目录。通过分阶段、分领域的方式推进平台建设和完善,先在政府部门试点推进政务数据的交换共享,然后逐渐扩大,引入市场机制,推进政府与行业、社会机构、企业及其相互间的数据共享交换。

3.基础科研大数据服务建设工程

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的科研设施和仪器设备等科技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共享,构建布局合理、开放高效的科技基础平台体系及协作共用网络。主动参与国际科技合作,鼓励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在长沙设立研发总部或地区性研发总部,集聚基础科研创新资源和数据资源,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实现更有效率的配置。

基于中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的优势资源,尤其是发挥全国三大超算中心之一的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的核心优势,与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合作,建立基础科研大数据服务中心,为本市北斗导航、基因工程、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重大前沿技术攻关做基础支撑服务,并逐步与外围省市基础科研实现平台资源开放和共享协同,辐射中部地区乃至全国。

完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研发机构与企业、产业园区的科研成果衔接机制,积极发展信息咨询、检验检测、技术交易、融资贷款等科技服务业,为企业提供全流程、全链条的科技共性公共服务。

4.智慧时空基础设施

智慧时空基础设施是指带有时间和地理空间特征的众源数据,及其感知、存储、处理、共享、集成、挖掘分析、泛在服务所涉及的标准、技术、机制和硬环境的总称。建设时空大数据集成共享其他各类大数据,通过地理位置信息,各部门、各行业数据才能够叠加在一起使用,进一步挖掘分析大数据潜在的知识,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服务。建设时空信息云平台要以时空大数据为基础、云环境为支撑,依托泛在网络,按需智能提供的数据服务(DAAS)、接口服务(PAAS)、功能服务(SAAS)和基础设施服务(IAAS)。通过时空信息云平台提供智能化服务,丰富服务资源池,让用户能够用非常简单的方法手段,如输入关键字、核心词汇等,提出自身的需求,通过知识驱动时空信息云平台,自动实时获取服务资源。部门依托时空大数据和时空信息云平台,在智能感知、自动解译、无线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开发本部门的智能化应用系统,为用户提供智能服务。

5.大数据安全保障工程

构建坚实的数据中心网络基础设施,实行分区、分层、分级建设。加强数据安全保护技术攻关,加强数据保护关键技术手段建设,加快身份管理、APT攻击防御、DDoS攻击溯源等关键技术研发。加快数据安全监管支撑技术研究,提升针对敏感数据泄露、违法跨境数据流动等安全隐患的监测发现与处置能力。

健全数据安全标准体系和评估体系。加快大数据安全产品研发和标准制定,进行数据分级分类管理的原则,建立相关安全评估体系。针对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产业园区、骨干企业等,建立健全大数据安全绩效评估机制,开展大数据平台可靠性及安全性评测,确保应用安全。

加强大数据安全的运行和管理保障。综合协调政府、企业、个人以及第三方机构的关系,着力加强数据治理、身份认证、访问控制以及风险管理和责任控制等。尤其注重大数据隐私保护,采用PDCA 方式建立起贯穿整个数据生命周期的可持续的安全能力。

(二)行业应用

6.工业大数据工程

结合长沙市“一带五区七园”的制造业产业发展布局,加快推进“长沙工业云平台”建设,提升长沙市工业大数据分析应用综合服务水平。

着力打造“长沙工业云平台”五大模块。包括: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云智造模块;促进创新创业资源汇聚和协同的云双创模块;宏观呈现企业生态环境与供给能力的云全景模块;助力企业产经融合的云金融模块;为企业服务的云政务模块。通过不同模块的综合建设,着力实现应用服务、信息服务和政务服务三大功能。

加快提升工业云平台的大数据技术和服务能力。依托本地高校、科研机构集中的优势,加强大数据技术研发和攻关,重点研发区块链、数据智能化展示、智能化分析等关键技术。并逐步提升平台运维管理、网络安全保障等方面的能力。同时,引导加强工业云平台内部的数据资源管理能力,加快系统数据资源集成整合。

全面加强“长沙工业云平台”的应用推广。一是面向不同区县(市),选择典型地区的重点行业和企业,开展应用试点示范。二是面向行业、产业链不同环节,以骨干企业为核心,通过平台的数据共享、制造资源共享,提升骨干企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管理水平,并打造形成省内、国内工业大数据应用的典型案例。三是加强应用的普及,面向长沙市广大中小企业,通过政府扶持引导、大企业示范所产生的影响,带动制造业产业链的中小企业加快应用,促进中小企业的壮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育。

7.政务大数据工程

以推行电子政务、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等为抓手,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推进政务大数据发展,充分释放数据红利,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激发创新活力,改善民生。

基于长沙市“政务云”为核心的电子政务总体架构,依托云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全市统一的政务大数据平台,推动跨部门、跨层级的大数据平台共享共用。通过加强领导决策、政府监管、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城市发展等方面,推动政务大数据应用,避免重复建设,实现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

协同管理和服务。在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政务管理、公共服务服务等过程中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和技术,进行科学决策,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推动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研究制定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建立政务信息资源标准规范体系,统一全市政务数据标准,明确各级各部门的信息共享责任,统一数据标准,保障信息资源共享。优先推进信用、交通、医疗、社保等领域的政府数据向社会开放。通过政务数据开放共享,引导全社会主动采集并开放数据,形成大数据的开放氛围。

开展基于公共数据的创新创业。建立公共数据资源试验池,鼓励企业和个人基于政府开放数据进行创新创业,逐步促进相关领域的大数据应用向商业应用转变。

8.警务大数据工程

注重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打破警种壁垒,突破分散开发、重复建设,标准不一、难以共享的瓶颈。继续遵循“警务云”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总体架构,以及“共建共享,边建边用”的原则,完成“警务云”大数据平台的建设规划,并加速建设和推广应用,使之成为长沙市功能强大、高度集成的“一体化”警务综合应用和决策支撑平台。

加强警务相关信息基础设施保障。把统筹警务数据和社会大数据资源共享相结合,进一步深度挖掘和应用现有数据,积累管理经验和成功案例,灵活支撑上层业务应用,分阶段推进警务大数据应用的全面覆盖,让警务工作步入以数据为基础的精确管理阶段。

采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建设长沙公安”警务云”;加强警用物联网建设,推进实有房屋、地址二维码建设;创新数据经营思路,实现内外网数据融合、高低密数据融合、业务工作数据和队伍建设数据融合等,建成长沙公安大数据服务中心,为应急指挥、侦查破案、警务预测、治安防控、反恐维稳、社会管理、惠民服务、内部管理等各项公安工作提供全新、高效的大数据服务保障体系,实现“预测警务”、“智慧警务”。

加强联动衔接。作为保障“十三五”期间“平安长沙”建设深化落实的重要手段之一,将“警务云”大数据平台与完善“天网工程”等治安防控平台建设相结合,构建立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9.农业大数据工程

加强农业大数据的挖掘和标准化。基于农村农业信息化云数据中心,综合使用农业大数据的相关技术,对农业大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展示,并将所得结果应用到农业的各个环节。尤其注重推动建设农业数据标准化工作,即统一数据标准和规范,构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基准数据。

建设农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围绕“二区三圈四园五廊”的农业生态经济圈,重点建立面向农产品全程监管和责任追溯、农村各局部地区地理墒情和自然条件信息咨询、农业产业动态布局情况查询、农业电商服务四大领域的大数据服务平台。农业主管部门掌握和使用大数据资源的同时,需面向农民或农业工作者有效使用和适度开放农业精准数据。一方面,为农业生产智能化、农业资源环境监测、农业自然灾害预测预报、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产品产销信息监测预警等提供可靠的数据服务;另一方面,在农业生产、灾害预报、质量追溯、信息查询、农业电商等领域培育第三方农业大数据服务企业。

开展农业大数据应用示范试点工作。建设农村农业信息化和大数据示范园,并有目标、有步骤地开展面向农民、农村工作者以及相关人员的应用类培训,鼓励农民在农业领域的创业创新。

(三)产业生态

10.大数据信用监管服务平台工程

部署市级信用大数据平台。政府牵头示范建设和应用,依托本地等大数据骨干企业,整合银行、工商、税务、交通、教育、民政、社保、卫生计生等多个领域数据资源,构建信用大数据监管模型,面向个人和企业将市场监管、违法失信、企业生产经营、物流销售、投诉举报等数据进行汇聚整合、关联分析和预警,提高服务市场主体和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针对小微企业贷款“缺乏高效率、低

成本、高精度基础征信服务”的瓶颈问题,重点建设面向中小微企业的信用大数据模块,与中小微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相结合,帮助其解决融资难题。

成立标准化的信用大数据服务联盟。以信贷机构、征信机构、评级机构、互联网各大平台以及企业内部征信等为重点,由大数据骨干企业牵头,成立标准化的信用大数据服务联盟,面向市场汇聚信用大数据资源。基于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对数据进行挖掘与分析,提供企业个人征信、精准营销与风险防控等多方面的优质可信的信用大数据服务。

11.大数据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工程

依托长沙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骨干企业“双创”平台、科研机构和重点高校等载体,为大数据领域的中小微企业和创业者提供法律、知识产权、资金等全方位支撑服务。重点在产业聚集区建设一批大数据和云计算创新创业平台,支持互联网龙头企业构建数据创客空间。

利用开展竞赛、设立基金和孵化器等形式,激发大数据领域的创新创业活力。搭建大数据试验床,孵化创业团队,大力支持开展基于大数据的创新创业。

鼓励高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及社会各界积极开放创新资源,推动建立政产学研用联合推进机制,以企业为主体,支持联合建立创新中心。

12.大数据经济集聚区建设工程

围绕打造全国重要的大数据产业创新应用示范区的总体目标,推进大数据资源能力建设。依托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建设一批大数据研发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应用中心和交易市场,构建立足长沙、辐射全国的中南数据资源中心、数据加工中心和数据服务中心。

加快推进大数据产业集群发展。发挥本市“一带五区七园”既有产业集聚优势,持续推进中电软件园、中国联通IDC中心、欧智通智能终端等大数据相关产业园建设,以中兴通讯长沙基地等重点项目为主要载体,以长城信息等企业为先导,培育和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和中小创新企业,推动大数据

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促进大数据产业生态快速形成。同时,搭建政企合作平台,建立长沙市大数据产业发展联盟,整合优势资源,打造新的发展优势。

培育发展大数据应用新兴商业模式和新兴业态。引导企业参与,开展数据监测、数据分析、商业决策等软硬件一体化的行业示范应用,发展数据服务业。引进和培育大数据产业咨询、服务、运维企业,整合优质公共服务资源。

三、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一是建立健全大数据产业领导小组协调机制,协调解决大数据产业发展和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区县、园区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

二是建立绩效考核机制。明确目标责任,将大数据产业发展有关指标纳入领导干部年度考核指标体系。

三是建立部省市联合推进机制。加强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信办等部门的沟通衔接,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和积极性。

四是建立专家咨询体系。组建成立大数据专家咨询委员会和长沙市大数据研究院,开展大数据相关重大问题、关键技术、发展对策等方面的研究,为政府发展大数据产业提供决策支撑服务。

(二)制度保障

研究制定长沙市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相关制度、规范。一是贯彻落实国家《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和《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制指南》等政策法规要求,制定“长沙市政府数据资源统筹管理和共享复用制度”“政府数据资源及公共数据资源共享开放管理制度”,推动政府和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二是研究推动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建设,实现对数据资源采集、传输、存储、归档、共享、开放、利用的规范管理。三是制定出台数据资源开放指导办法和数据资源安全开放标准规范,按照“开放优先、安全例外、分类分级”的原则,对大数据中心的数据资源进行梳理和开放风险评估。四是推

动数据资源权益和数据流通、交易相关制度、规范和标准的建设和完善。五是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包括财政扶持、用地保障、产品研发、示范项目、招商引资等制度和规范。

(三)创新保障

推动大数据融合技术率先在部分重点领域的深度应用,明确方向,重点突破云存储、云计算虚拟化和分布式技术、IDC资源调度、数据挖掘和分析、数据安全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并加速研究成果产业化,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动力支撑。

在提升基础技术支撑能力方面,着重建设大数据系统计算技术工程、大数据系统软件分析,以及大数据协同安全技术等工程实验室。在大数据应用方面,以智慧城市建设和广泛的社会化应用,推动大数据技术创新。

(四)资金保障

在长沙市产业投资基金下设立大数据产业发展投资子基金,额度控制在10亿元,由市经信委会同市财政按相关要求提出成立方案报批,根据数据种类及来源的不同,分别采用PPP模式、政府投资和社会融资的方式,优先支持重大创新类和应用型项目,引导各类风险投资机构加大对大数据领域的投资力度,拓宽大数据企业融资渠道。设立长沙市大数据孵化基金,支持创业创新项目;建立长沙市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加大对大数据企业的贷款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大数据企业和大数据产品享受相应优惠政策;积极支持中小企业上市、挂牌融资。此外,加大各类专项扶持资金对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投入,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的相关工程项目申报。

(五)人才保障

加强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合作,支持相关单位建立大数据研究机构,开展大数据理论和基础研究,培养领军人才。健全引才、留才、用才和服务人才的工作机制,大力引进并支持大数据领域高层次人才创业;对于符合引进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可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创新人才评价体系,以更加开放的政策,重点引进一批活跃在大数据技术发展前沿、国际领先水平的高端专业人才和团队。大力培

育大数据专业技术人才,依托丰富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通过整合学术界和工业界在该领域的相关优势资源,建设大数据科学研究中心或实验室,培养大数据工程师和数据科技应用科学家。探索建立健全“人才旋转门”机制,鼓励大数据人才在高校、企业、科研机构之间转换,推动大数据科研成果转化。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一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经请示建设部同意,长沙市人民政府决 定对《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1990-2010)》(简称上版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1、城市性质:长沙是湖南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全国历史文化 名城。 2、规划期限:近期规划至1995年,远期规划至2010年,远景设想至2030年。 3、城市规模:2010年市区非农业人口规模控制在160万人左右,市区城市建设用地规 模控制为155。1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总面积966平方公里。 4、城市用地布局结构形式为“一主体、两翼、两组团”。一主体为城市旧城区周围集 中联片发展地域;两翼指马坡岭泉塘为东翼、望城坡天顶乡为西翼;两组团指捞霞组团和坪 塘组团。 第三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其它有关法律;(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其它有关国家规范标准;(3)《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 计划》及《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十五”发展规划》;(4)《长沙市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

略纲要》及《长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纲要》;(5)《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1990-2010)》以及长沙市的实际情况。 长株潭、市域、规划区、都市区、主城区。 1、长株潭指长沙、株洲、湘潭三市行政区域。 2、市域包括长沙市区、长沙县、望城县、宁乡县和浏阳市。 3、规划区包括市区全部,长沙县暮云镇、黄兴镇、榔梨镇、黄花镇、星沙镇、跳马乡、 干杉乡、安沙镇、北山镇以及望城县全部,总面积2893平方公里。 4、都市区是由集中的规划建设用地及这些用地之间的自然环境共同构成的区域,以乡 镇为基本单位,包括市区、长沙县星沙镇、暮云镇、榔梨镇、黄花镇、望城县高塘岭镇、坪 塘镇、丁字镇、雷锋镇、星城镇、含浦镇、黄金乡,总面积1450平方公里。 5、主城区包括城市主体(即中心城区)、河西新城、星马新城。 1、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5年; 2、中期规划:2006—2010年; 3、远期规划:2011—2020年; 4、远景设想:2021年及以后。 第六条本规划是长沙市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凡在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土地 空间利用各种规划以及一切建设活动,均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遵 循本规划。 第七条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规划说明书三部分组成。

长沙大规划来了-到2020年-你所在的片区会有什么变化

长沙大规划来了-到2020年-你所在的片区会有什么变化

长沙大规划来了到2020年你所在的片区会有什么变化 提示:'长沙观察'为长沙电视台新闻频道微信官方平台今天继续来聊长沙的发展,《长沙市“十三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透露,到2020年,将长沙建设成为中部一流、国内领先的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全力打造国家创新创意中心、国家交通物流中心,打造成为有特色、强辐射、高品质的文化创意之都、移动生活之都、现代物流基地、旅游休闲基地、现代金融基地、科技服务基地、健康养老基地。看到这些,你是不是有些兴奋了。来,再看看具体如何布局的。实施“一核、一轴、十片”的服务业发展空间布局。“一核” 是指长沙市中心城区,以市域级服务业中心、城区型服务业中心和社区性服务业中心为层级,以江、河、城市干道为轴线,以商业中心、专业市场、交通枢纽、景点景区为支点,形成多点支撑、轴线辐射、点线面相结合的空间架构,重点发展现代金融、商贸商务、文化创意、信息消费、科技服务、电子商务等产业。“一轴”是指湘江现代服务业发展轴。南起天心区暮云、经过长沙主城区、北至望城区,直达长江水道,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商贸流通、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相关业态。“十片”包括星沙片、望城片、浏永片、宁金片、麓谷片、金霞片、空港片、高铁片、暮云片、坪浦片。星沙片以长沙县主城区为主体,重点发展现代商贸、服务外包、科技

服务等产业。望城片以望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载体,重点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浏永片以浏阳市主城区为中心,以金阳新区、大瑶、镇头、沿溪为副中心,发展电子商务、旅游产业、文化创意等产业。宁金片以宁乡县主城区为中心,以沩东新城为载体,加快发展文化创意、现代物流、旅游产业等产业。麓谷片依托长沙高新区,重点发展信息消费、检验检测、动漫游戏等产业。金霞片以金霞经济开发区为主体,依托“一区三港”优势,重点发展现代物流、跨境电商、健康养生等行业。空港片以黄花镇为主体,发挥航空、地铁、磁悬浮轨道等交通资源优势,发展临空经济,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商务服务、住宿餐饮等行业。高铁片以黄兴镇和黎托乡为主体,以长沙南站高铁枢纽为依托,发展高铁经济,重点发展商贸流通、商务会展、现代物流等行业。暮云片以暮云经开区为主体,突出地理信息、商务商贸、生态旅游等行业发展。坪浦片以洋湖湿地公园为依托,凭借岳麓科技园的优势,重点发展总部经济、旅游休闲、科技研发等业态。重点发展十大行业构建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现代金融大力支持长沙银行、湖南湘江新区农村商业银行等本地法人金融机构发展,积极发展金融控股集团、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民营银行等新型地方性金融机构,搭建期货交易中心、股权交易中心,积极引进一批国际国内知名金融机构,构建“全牌照”发展格局。重点建设芙

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 55页)

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 55页)

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修订) 二00九年二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五章建筑离界及退让 第六章建筑设计相关规定 第七章停车场配建规定 第八章建筑环境与配套设施 第九章市政工程 第十章附则 附件: 附录一名词解释 附录二长沙市建筑间距I类地区范围示意图 附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附表二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控制指标表 附表三各种管线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最小水平净距表附表四地下管线交叉时最小垂直净距表 附表五市政管线的最小覆土深度(M)表

第一章总则 第1.1条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湖南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和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及有关规范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1.2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临时建设、城乡个人居住用房修建、危房翻建及装修工程不适用本规定。 第1.3条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下同)应符合本规定。各项工程建设应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

第二章 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2.1条 按照主要用途和功能,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在长沙市进行规划编制及实施规划管理需符合如下用地分类和代码标准要求: 类别代号 类别名称 范围 大类 中类 小类 R 居住用地 基层社区、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的用地 R1 一类居住用地 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低层住宅为主的 用地

长沙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修改论证报告成果规定(试行)

长沙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修改论证报告成果规定 (试行) 长沙市规划管理局 二O一O年七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修改原则 第三章修改论证 第四章修改论证报告成果一般要求 第五章用地及指标修改论证报告成果要求第六章道路修改论证报告成果要求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局部修改工作的管理与技术审查,保证控规修改论证报告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凡在我市行政辖区范围内修改经批准的控规,编制控规局部修改论证报告应遵守本规定。 第二章修改原则 第三条控规修改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专项规划、近期建设规划提出的规划原则,并应当与其他相关规划相协调。 第四条控规修改范围面积累计占原控规总面积50%以上,或修改范围总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应重新编制控规,不作为局部修改处理。 第五条原则上不予修改的控规内容按照《长沙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修改规定(试行)》执行。 第三章修改论证 第六条控规局部修改,原则上应结合该项目申请修改的内容和周边地区的现状、规划情况,进行控规修改论证。 第七条控规修改论证应由申请单位委托具有城市规划编制乙级以上资质(含乙级)的单位进行。由市规划局承担控规修改论证设计费用的,从定点单位中按采购程序确定项目承担单位。 第八条控规修改论证应以该片控规范围为主要研究范围,并结合控规编制单元进行分析论证。 第九条控规修改论证结论应不突破由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论证要点通知单的规定。 第十条控规修改论证内容应根据项目的不同情况有所侧重。主要包括: 一、城市公共配套设施和市政设施承载能力论证。其中必须包括是否满足国家规范、地方标准及解决方案等。 二、城市交通影响论证。如交通量、交通组织(含静态交通)等。

长沙市色彩规划

长沙市建筑色彩控制技术导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塑造统一和谐、丰富有序的城市建筑色彩景观,根据《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年至2020年)》、《长沙市城市色彩规划》及《长沙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导则。 第二条长沙市城市色彩规划总体目标 1.贯彻本市构筑城市山、水、洲、城空间格局的规划指向,创建和谐、统一、 有序的城市视觉形象景观。 2.深入专业挖掘本市历史文化色脉,并加以创新运用与推广,进一步弘扬城市 历史文化特色。 3.优化城市视觉形象景深层次,形成“文明城市”良好形象。 4.创建长沙市城市建筑色彩规划科学管控工具,确保城市建筑色彩景观的合理 建设与持续发展。 5.形成城市魅力色彩景观,创建“城市个性名片”,提升城市品牌战略地位。第三条长沙市建筑色彩规划定位、主题词与主色调 1.本市建筑色彩规划定位为通过合理运用与科学管控“长沙市基本色调”,形成 切合长沙市“山、水、洲、城”的城市空间景观特征,顺应城市创意之都、宜居城市的全新发展定位的长沙市建筑色彩新景观。 2.本市色彩规划形象主题词确立为“碧水红城,魅力长沙”。“碧水”是指湘 江、岳麓山等城市代表性自然景观。“城”指长沙城,同时“城”字也谐音“橙”。“红城”二字谐音“红橙”,也喻指长沙市建筑色彩的主色调—“红橙”色调。 此外,“红”字还喻指长沙是红色革命经典的开创地和孕育中心,同时也切合湖湘文化中博采众长、优化思维、积极进取、锐意革新的精神内核。 以主题词为引导,规划分别对构成中心城区的以下三大区域确立了色彩主导风格:

①长沙市中心城区中位于二桥(银盆岭大桥)以南、二环线以内的河东区 域色彩主导风格定位为“古韵今晖、幸福长沙”。即要充分诠释和展示 该区域历史景观与现代景观相交织融合的风貌特色,深刻反映长沙市人 民引以为幸福的城市魅力印象。 ②长沙市中心城区中位于二桥以南、二环线以内的河西区域色彩主导风格 定位为“玉带青罗、红典长沙”。即要充分尊重与依托该区域以湘江和 岳麓山为代表的,若玉带青罗般葱翠滋荣的自然景观,营造与自然景致 和谐共融,并具备统一印象与良好品质感的区域景观。“红典”二字意 指该区域的建筑色彩将以红砖的红色调为主,营造出古典、典雅、温馨 的特色景观印象。 ③“长沙市中心城区中位于二桥以北、二环线以内的河东与河西先导区色 彩主导风格定位为“璀璨星城、浪漫长沙”。即围绕该区域内的新河三 角洲和滨江新城等新兴开发区块与项目,打造极富时代气息与新生活力 的国际性都市景观,充分体现长沙市新生代建设的繁荣与富贵。 3.本市城市建筑色彩规划确立的城市主色调为暖色系的“红橙色调”。导则要 求在色彩规划控制色谱与推荐色谱的指导下,通过合理科学地运用“红橙色调”,形成既能充分体现长沙市现代景观魅力与活力,又能营造出温馨、浪漫与欢快氛围的城市综合景观。此外还要求在历史文化保护类建筑上通过良好运用该色调,营造出与城市丰厚的历史景观相契合的品质高雅的景观印象。第四条长沙市建筑色彩规划适用范围包括中心城区(即天心区、芙蓉区、雨花区、岳麓区和开福区五大行政区)与城市外围区(包括浏阳市、长沙县、望城县和宁乡县及城市周边村镇等)。按照建筑功能分类包括:居住类、历史文化保护类、行政办公类、商业金融类、教育文化类、工业科技类、运动设施类、生态保护类(含风景旅游区)、交通枢纽类等九类。另外,湘江两岸滨江风光带和岳麓山周边区域属规划重点控制区域。市委市政府行政中心区、橘子洲区域、湘江二桥北段区域属规划特殊控制区域。

长沙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

第3章城市用地分类和建设用地标准 3.1 城市用地分类和适建范围 3.1.1 科学的用地分类是促进城市土地合理使用的重要基础工作。本用地分类遵循适应长 沙未来城市发展、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以及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要求的修订原则,参照相关国家标准,并结合长沙市近年来的规划实践而制定的。 3.1.2 城市用地分类以土地的使用功能作为分类的主导因素,兼顾用地的使用目的、出让 方式及所有权属等相关因素。在编制本标准与准则时,充分考虑到长沙市土地管理体制的要求,协调分别由国家建设部颁布的侧重于城市建设用地分类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与由国土资源部颁布的侧重于非建设用地分类和管理的《全国土地分类》(试行)两个标准,并结合长沙城市用地的实际利用情况,力求用地分类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在规划和土地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并能与两套各有侧重的国家用地分类标准基本衔接。 3.1.3 本标准与准则将城市用地分为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共10大类、48中类、 84小类,以反映城市用地的实际情况,满足城市规划、地政管理及规划研究等工作使用的需要。与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结构相比,大类未变,中类、小类结合长沙实际有所调整。 3.1.4 在编制不同层次的规划以及在规划管理、地政管理和规划研究的不同环节中,对城 市用地的分类要求的深度不同,本标准与准则中确定的大类、中类和小类的三级用地分类体系,可适应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中对用地类型不同深度的要求。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规划及管理工作的性质、内容及深度的具体要求,采用本“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表”中的全部或部分用地类别。在确定一个从土地使用权权属或功能地块角度不能再细分的地块的用地性质时,如果地块上包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独立占地的主要用地性质或使用功能时,在确定地块的用地性质时应按照本“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表”,通过并列列举各用地类别来描述该地块的用地性质。 3.1.5 为使各用地类型具有较好的识别性,便于用地类型在规划图纸及相关文件中的使用, 本“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表”使用英文字母与阿拉伯数字混合型代号。大类用地的代号采用用地类型名称英文译名中一字母表示;中类用地和小类用地的代号分别在大类e用地代号后增加1~2位阿拉伯数字,形成新的代号来表示。 本“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表”中同层级用地类别之间存在着并列关系,而在大类——中类——小类这个层级序列上,存在着一个大类包含若干并列的中类、一个中类包含着若干并列的小类(部分中类用地没有再细分小类用地的情况除外)的逻辑关系。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目录 前言 (1) 一、总则 (7) 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8) 三、城市性质及规模 (9) 四、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 (10) 五、城市形象规划 (12) 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13) 七、生态保护与园林绿地规划 (17) 八、综合交通规划 (20) 九、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24) 十、防灾减灾规划 (26) 十一、分区发展与规划控制导则 (27)

前言 长沙,古称潭州,别名“星城”,素有“楚汉名城”、“屈贾之乡”、“革命圣地”之美誉。悠悠湘江,巍巍麓山,见证着这座千年古城的变迁。如今的长沙,是湖南省省会、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南地区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和交通枢纽,更是著名的山水洲城、幸福之都。 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沙市先后六次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2003年11月,国务院批复的第六版总体规划——《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简称03版总规),对长沙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近年来,03版总规的实施面临新的形势与背景:一是2007年国家正式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长沙在城市发展模式转变方面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赋予了长沙新的历史使命;二是2009年国务院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要求中部地区加快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对长沙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三是2008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和《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要求长沙进一步发挥区域带动能力;四是长沙城市社会经济超常规发展,03版总规提出的2020年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大部分已经在2008年底提前实现,需要对总体规划进行修改使其更好地指导城市的发展;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已经实施,要求维护和强化城市总体规划的法律效力。 按照国家有关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工作的要求,长沙市人民政府组织开展了本次总体规划修改工作: 2009年10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向国务院提出关于修改《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的请示,经过部际联席会议审查,2010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关于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工作意见的函》(建规函〔2010〕330号)函复湖南省人民政府,同意长沙市开展《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的修改工作; 2011年5月-6月,长沙市城乡规划局组织对总体规划修改方案进行了为期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2014年修订)》 (2)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 (2014年修订) 目录 九、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错误!未指定书签。 前言 长沙,古称潭州,别名“星城”,素有“楚汉名城”、“屈贾之乡”、“革命圣地”之美誉。悠悠湘江,巍巍麓山,见证着这座千年古城的变迁。如今的长沙,是湖南省省会、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南地区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和交

通枢纽,更是着名的山水洲城、幸福之都。 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沙市先后六次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2003年11月,国务院批复的第六版总体规划——《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简称03版总规),对长沙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近年来,03版总规的实施面临新的形势与背景:一是2007年国家正式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长沙在城市发展模式转变方面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赋予了长沙新的历史使命;二是2009年国务院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要求中部地区加快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对长沙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三是2008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和《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要求长沙进一步发挥区域带动能力;四是长沙城市社会经济超常规发展,03版总规提出的2020年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大部分已经在2008年底提前实现,需要对总体规划进行修改使其更好地指导城市的发展;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已经实施,要求维护和强化城市总体规划的法律效力。 按照国家有关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工作的要求,长沙市人民政府组织开展了本次总体规划修改工作: 2009年10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向国务院提出关于修改《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的请示,经过部际联席会议审查,2010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关于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工作意见的函》(建规函〔2010〕330号)函复湖南省人民政府,同意长沙市开展《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的修改工作; 2011年5月-6月,长沙市城乡规划局组织对总体规划修改方案进行了为期一个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 》

目录 前言.......................................................... 一、总则................................................. 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三、城市性质及规模.......................................... 四、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 五、城市形象规划............................................ 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七、生态保护与园林绿地规划.................................. 八、综合交通规划............................................ 九、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十、防灾减灾规划............................................ 十一、分区发展与规划控制导则 ................................

前言 长沙,古称潭州,别名“星城”,素有“楚汉名城”、“屈贾之乡”、“革命圣地”之美誉。悠悠湘江,巍巍麓山,见证着这座千年古城的变迁。如今的长沙,是湖南省省会、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南地区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和交通枢纽,更是着名的山水洲城、幸福之都。 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沙市先后六次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2003年11月,国务院批复的第六版总体规划——《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简称03版总规),对长沙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近年来,03版总规的实施面临新的形势与背景:一是2007年国家正式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长沙在城市发展模式转变方面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赋予了长沙新的历史使命;二是2009年国务院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要求中部地区加快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对长沙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三是2008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和《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要求长沙进一步发挥区域带动能力;四是长沙城市社会经济超常规发展,03版总规提出的2020年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大部分已经在2008年底提前实现,需要对总体规划进行修改使其更好地指导城市的发展;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已经实施,要求维护和强化城市总体规划的法律效力。

长沙市雨花区规划报告书15年版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环境规划报告书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 二O一五年十二月

编辑人:许嘉鑫指导老师:刘丽

目录 1. 总则 (1) 1.1 任务由来 (1) 1.2 编制依据 (1) 1.3 规划范围与期限 (2) 1.4 规划的指导思想与技术路线 (3) 1.5 规划与评价执行标准 (6) 1.6环境保护目标和主要指标 (9) 2. 区域概况与经济、人口发展预测 (11) 2.1自然环境概况 (11) 2.2社会环境概况 (12) 2.3区域总体规划概况 (13) 2.4社会经济、人口发展预测 (13) 3景观生态环境规划 (14) 3.1景观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15) 3.2环境功能分区 (20) 3.3绿地规划及原则 (20) 3.4生态工程建设投资估算 (22) 3.5景观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22) 4大气环境规划 (23) 4.1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 (23) 4.2规划区燃料结构与污染源现状 (24) 4.3区域污染气象特征分析 (28) 4.4环境空气功能区划与规划目标 (29) 4.5污染物总量控制计算与规划指标 (29) 4.6规划目标可达性分析 (31) 4.7大气环境规划的综合防治措施 (31) 5地表水环境规划 (33) 5.1水资源评价 (33) 5.2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34) 5.3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36)

5.4污水及其污染物排放量预测 (38) 5.5圭塘河水环境容量 (40) 5.6水环境规划目标可达性分析 (42) 5.7圭塘河综合整治规划方案 (43) 6环境噪声控制规划 (45) 6.1规划区噪声源分布现状及影响调查 (45) 6.2环境噪声质量现状评价 (49) 6.3 噪声污染源及影响预测 (51) 6.4声环境功能区划与规划目标 (55) 6.5环境目标可达性分析 (56) 6.6环境噪声控制与综合整治方案 (56) 7固体废物控制规划 (64) 7.1固体废物现状 (64) 7.2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规划 (64) 7.3规划区固体废物控制指标 (65) 7.4控制措施 (66) 7.5固体废物规划项目与经费估算 (66) 8结论与建议 (66) 8.1结论 (66) 8.2建议 (72) 附件 (73)

长沙市岳麓区含浦镇总体规划

长沙市岳麓区含浦镇总体规划

长沙市岳麓区含浦镇总体规划(2008-2020) 一、规划层次与适用范围 本次规划分为镇域和镇区村庄两个层次。镇域规划范围为镇域行政范围,总面积89.5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2个(社区)委会。镇区规划范围为望雷大道与丰秋路以东,众新路以北与镇界围合的范围,包括白鹤社区、联丰村、东山湾村、官埠口村(部分)、学士村(部分)、玉江村(部分)、大坡村(部分)、含浦社区(部分),镇区规划面积22.3平方公里,村庄规划范围为芝字港村、干字村、新田村、九江村、学士村(部分)、玉江村(部分)、大坡村(部分)、含浦社区(部分),村庄规划面积67.2平方公里。 二、城镇发展定位 含浦镇应立足于区域空间发展,强调在岳麓区乃至长沙市城镇体系中的职能作用,充分发挥自身山水环境特色、结合已形成优势产业,把含浦镇建设成为:知识创新、文化创意、科技成果孵化、工业化示范、高新产业配套、生态宜居”的现代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名镇。 三、城镇规模 全镇2015年总人口为22.5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9.85万人,农村人口2.70万人。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为1762.62公顷。 全镇2020年总人口为25.2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2.85万人,农村人口2.38万人,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为2330.41公顷。 四、总体规划布局结构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根据预测,按近期1762.62公顷,远期2330.41公顷控制。 依据《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本区位于先导区的科研文化产业发展轴和创新创意产业发展轴上。在此基础上,本区将形成“一心、一廊、六区”的规划结构。 一心:基于含浦老镇区的综合服务中心 一廊:贯穿规划区南北的绿廊,即把北部的象鼻窝和南部的大王山通过中部成片的丘陵串联起来,形成生态绿廊。

关于《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的补充规定

长沙市城乡规划局关于《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的补充规定 为了加强规划管理,统一规划许可审批标准,根据本市实际情况,对《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下称《技术规定》)未明确的内容以及概念易模糊、产生歧义的条文作出如下补充规定。 第一条城市建设应按规划成片实施,一般应以街坊为单 位,以规划道路为界限,规划蓝线原则上应划至用地周边规划道路中心线。无单独建设条件和规划部门认为不适合单独建设的,必须按规划要求整合周边用地。(新增-修改《国土与规划协同工作会议纪要》长规纪[2009]186号)第二条多个控规地块组合的项目,各地块规划指标经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可在用地范围内部总量平衡。(新增) 第三条居住或商住用地的容积率一般不得小于1.0。(新增-修改《规划审查规定(试行)》长规发[2008]93号第十九条) 第四条工业项目的建筑容积率原则上不得低于1.0,绿地率不高于15%,生活设施、后勤保障、办公服务等配套设施用地面积一般不得超过项目总用地的7%。(新增-摘录《政府办公厅关于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长政办发[2010]6号) 第五条非居住建筑(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以及幼儿园、托儿所生活用房和大、中、小学教学楼除外)位于居住建筑北向时,其建筑间距按该非居住建筑在居住建筑南向同型布置的建筑间距控制,其间距最小值低层不小于6米,多层不小于9米,同时须满足消防和各专业规范要求(两栋建筑间距值内插建的情况除外)。(新增-修改《居住建筑间距和日照管理规定》第十一条(二))

第六条高层建筑位于南侧,与相邻居住建筑为非平行布置时间距按下表: 注:①表中“S”为南北向布置时的标准间距值; ②表中“a”为相邻建筑的夹角。 ③表中“间距”为建筑南北向重叠部分的平均间距。 ④建筑间最近点距离在建筑间距Ⅰ、Ⅱ、Ⅲ类区分别为0.5S、0.6S、0.7S。 (新增-修改《居住建筑间距和日照管理规定》第十条(四)) 第七条高层建筑,临城市规划道路为建筑主朝向且建筑主体直接落地的(无裙房),退让规划道路可按《技术规定》要求减少2米。(新增)第八条在项目建筑基地内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开放空间的,不另奖励增加可建建筑面积。(修改《技术规定》第3.8条) 第九条居住及商住用地内商业建筑原则上应集中设置。临12米以上城市道路的商业应设置宽度不小于2.4米的骑楼(临城市道路仅设置集中的人流出入口的大型商业可不设骑楼),且应配建为其服务的相对独立的停车场(库)。(修改《技术规定》第6.9条) 第十条居住用地及商住用地临路幅宽度26米及以上城市道路设置的商业其建筑总长度(含建筑底层商业部分)不应超过用地临城市道路边线总长度的30%;临路幅宽度26米以下城市道路设置的商业其建筑总长度(含建筑底层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1990-2010).pdf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1990-2010)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经请示建设部同意,长沙市人民政府决 定对《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1990-2010)》(简称上版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第二条上版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1、城市性质:长沙是湖南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全国历史文化 名城。 2、规划期限:近期规划至1995年,远期规划至2010年,远景设想至2030年。 3、城市规模:2010年市区非农业人口规模控制在160万人左右,市区城市建设用地规 模控制为155。1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总面积966平方公里。 4、城市用地布局结构形式为“一主体、两翼、两组团”。一主体为城市旧城区周围集中 联片发展地域;两翼指马坡岭泉塘为东翼、望城坡天顶乡为西翼;两组团指捞霞组团和坪塘组团。 第三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其它有关法律;(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其它有关国家规范标准;(3)《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及《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十五”发展规划》;(4)《长沙市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纲要》及《长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纲要》;(5)《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1990-2010)》以及长沙市的实际情况。 第四条规划空间层次: 长株潭、市域、规划区、都市区、主城区。 1、长株潭指长沙、株洲、湘潭三市行政区域。 2、市域包括长沙市区、长沙县、望城县、宁乡县和浏阳市。 3、规划区包括市区全部,长沙县暮云镇、黄兴镇、榔梨镇、黄花镇、星沙镇、跳马乡、 干杉乡、安沙镇、北山镇以及望城县全部,总面积2893平方公里。 4、都市区是由集中的规划建设用地及这些用地之间的自然环境共同构成的区域,以乡 镇为基本单位,包括市区、长沙县星沙镇、暮云镇、榔梨镇、黄花镇、望城县高塘岭镇、坪 塘镇、丁字镇、雷锋镇、星城镇、含浦镇、黄金乡,总面积1450平方公里。 5、主城区包括城市主体(即中心城区)、河西新城、星马新城。 第五条本次规划的期限:

最新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五章建筑离界 第六章建筑高度控制 第七章市政工程 第八章建筑基地环境 第九章附则 附件: 附录一名词解释 附录二计算规则 附录三长沙市建筑间距I类地区范围示意图 附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附表二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控制指标表 附表三各种管线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最小水平净距表附表四地下管线交叉时最小垂直净距表 附表五市政管线的最小覆土深度(M)表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湖南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和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及有关规范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临时建设、城乡个人居住用房修建及装修工程不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下同)应符合本规定。 各项工程建设应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按分区规划(城市设计或特定地区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四条按照主要用途和功能,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本市建设用地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R); (二)公共设施用地(C); (三)工业用地(M); (四)仓储用地(W); (五)对外交通用地(T); (六)道路广场用地(S); (七)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

文物古迹用地(C7)指具有保护价值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墓葬、古建筑、革命遗址等用地。 其他公共设施用地(C9)指除以上之外的公共设施用地,如宗教活动场所、社会福利院等用地。 第七条工业用地(M)指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用地。工业用地分为3类: 第一类工业用地(M1)指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的环境基本无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 第二类工业用地(M2)指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的环境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 第三类工业用地(M3)指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的环境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 第八条仓储用地(W)指仓储企业的库房、堆场和包装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仓储用地分为3类: 第一类普通仓库用地(W1)指储存一般货物的普通仓库用地; 第二类危险品仓库用地(W2)指储存易燃、易爆和剧毒等危险品的专用仓库用地。 第三类堆场用地(W3)指露天堆放货物为主的仓库用地。 第九条对外交通用地(T)指铁路、公路、管道运输、港口和机场等城市对外交通运输及其附属设施用地。其中: 铁路用地(T1)指铁路站场和线路等用地; 公路用地(T2)指高速公路和一、二、三级公路线路及长途客运站等用地,不包括村镇公路用地; 管道运输用地(T3)指运输石油和天燃气等地面管道运输用地;

长沙市城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2005-2020)》(2011年修订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规划控制指标和标准 (4) 第三章城市商业发展战略、发展目标 (9) 第四章城市商业中心布局规划 (11) 第五章社区商业服务设施规划 (17) 第六章商业街建设规划 (19) 第七章商品市场建设规划 (22) 第八章商业零售业态建设规划 (27) 第九章物流配送业建设规划 (40) 第十章规划主要实施措施 (42) 第十一章附则 (44)

1、长沙市城市大型零售网点现状图 2、长沙市城市商品市场网点现状图 3、长沙市城市四、五星级酒店现状图 4、长沙市城市交通流向分析图 5、长沙市城市体系结构规划图(2005-2020)2011年修订 6、长沙市城市特色街规划图(2005-2020)2011年修订 7、长沙市城市商品市场规划图(2005-2020)2011年修订 8、长沙市城市大型零售网点规划图(2005-2020)2011年修订 9、长沙市城市四、五星级酒店规划图(2005-2020)2011年修订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更好地适应长沙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进一步规范商业网点的建设与管理,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实现对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建设的有效管理,长沙市商务局组织对《长沙市城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2005-2020)》进行修订。 第二条本修订主要对商业中心,社区商业服务设施,商业街,商品市场,大型商业零售网点,高星级酒店及餐饮,物流配送业等七部分进行规划。 第三条规划修订依据 1.《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2010年修订); 2.商务部《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商建发〔2004〕180号); 3.商务部、财政部和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制定和实施工作的通知》(商建发〔2005〕378号); 4.湖南省地方标准《商业分级设置规范》和《商业业态规划》(湘商建设〔2004〕6号); 5.《长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6.《长沙市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 7.《长沙市商品市场网点“十五”计划和到2015年长沙规划纲要》; 8.《长沙市现代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9.《长沙市城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2005-2020)》。 第四条修订期限 1.近期规划:2011年-2015年; 2.远期规划:2016年-2020年。 第五条规划修订范围 长沙市都市区:包括长沙市芙蓉区、天心区、雨花区、开福区、岳麓区(不包括莲花镇和雨敞坪镇),望城区的高塘岭镇、星城镇、黄金镇、雷锋镇、丁字镇,长沙县的星沙街道、泉塘街道、湘龙街道、暮云镇、黄花镇、榔梨镇、黄兴镇、安沙镇、跳马镇和干杉乡,总面积1930平方公里。2020年都市区城市人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