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研究方法重点背诵版

教育研究方法重点背诵版

教育研究方法重点背诵版
教育研究方法重点背诵版

第一章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第一节教育研究方法的界说

1,教育研究方法的内涵

教育研究:与所有科学研究一样,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客观事实、科学理论和方法技术。它是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突出的特点是富有创造性。(1)方法与科学方法的含义

所谓方法,语意学的解释是“按照某种途径”(沿自希腊文“沿着”和“道路”),指的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必须遵循的调节原则的说明。

在自然科学的研究活动中,所谓科学的方法,主要是一种诉诸观察与实验,将归纳与演绎结合起来,以试图结实现象背后的因果律或自然法则的方法。

另外一种说法是西方著名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提出的,在他看来,所谓的科学方法不过就是“假设—证伪法”。波普尔认识,客观真理虽然存在,但是不可能被人们的归纳推理所证实,只能通过反驳证伪的方式,逐步排除错误接近客观真理。原因在于证实与证伪是不对称的,不论多少次证实都可以被一次证伪所推翻。

(2)教育研究方法: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

(3)教育研究方法的特性:

⑤有创造性:对原有的理论体系、思维方式及研究方法有所突破,这是研究最重要的特点。

(1)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

我们可以把教育科学的研究意义大致归纳为三个方面:

①改善教育实践:教育研究是教育变革自身的要求。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各级教育的实践模式,包括办学模式、管理模式、教学模式、教育模式、师生关系等,也因环境、对象、内容等因素的变化发展而被要求更新。要为教育教学的新观念、新模式、新方式找到科学根据,就必须通过科学研究。以教学模式为例,我国近十余年中各地小学教师自发地或自觉地由理论工作者指导或独立探索出来的许多富有成效的教学新模式,如目标教学、学法指导和愉快教学等第,都是长期大量的实践研究的结晶。

②推进理论建设:要解决教育工作中的新问题、新情况,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体系。人们一般认为中小学教育实践性强,研究往往偏于应用,但实际上中小学教育是典型的教育现象,对其开展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揭示某一时段的特殊规律,更在于中从中提炼一般教育原理。比如,教材知识结构、教学过程结构与学生认识结构三者的内在联系,从知识到能力的内在转换机制。总之,无论是揭示培养中小学生的特殊规律还是培养人的一般规律,在中小学教育这片广阔天地是大有可为的。

③提高教师素质:教育研究是新世纪教育工作者的必备素质:是教师专业化的要求;是教育创新的要求;是提高教育质量、形成独立教育教学风格的要求。

中小学教师是中小学教育的基本力量,其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中小学教育的质量。传统的师范教育仅仅着重学科训练和教学规范,轻视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在欧洲一些国家,至今都不主张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1965年就批评过大学里对中学教师缺少教育学训练的现象。合作教育学派的实验教师也因其锐意改革、敢于向传统教育学挑战而文明全国,并引起国际关注。各国尽管对小学教师应否参加教育科研的看法不尽一致,但行业劳动的技术含量日益提高相应要求从业者具备科学的头脑和开拓进取意识,已是大趋势无疑。从我国中小学现实看,我们正处于改革时代,要求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以改革推动教育事业发展,首先就要以科研来引导改革方向、加大改革力度、提高改革的效益。

教师劳动本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但在表面上又显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重复,容易滋生匠气和惰性,只有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保持探究的精神和革新意识,才能在平凡中尝出不平凡,才能从教育科研成就中发现自身价值而激发起继续开拓创新的愿望。正同有人说道:实验的学校是最好的教师进修学校。

(2教育研究的价值(可能以论述题的方式出现,适当加些举例,可能与意义出在一起)

教育研究应当是“科学地”研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命题,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共识,科学研究也越来越接近生活并给人们带来直接的益处。社会科学的只能扩大了,像经济科学、管理科学、行为科学、心理学在这方面的功能尤其突出。概括地说,科学研究的社会价值主要表现在深化认识和改善实践两个方面。

①深化认识的价值:科学研究帮助人们深化认识这一价值,主要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表现出来的:

一是发现并揭示规律;

二是对已有的反映规律的原理(学说)不断进行检验。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科学研究就是以寻求各种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揭示隐藏于现象背后的的本质为自己的任务的,不仅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还将其准确客观地陈述出来。

但是,科学研究也不会在已有的学说或原理上停步不前,它必须随着条件的变化和情境的转移而对已有的学说(原理)进行不断地检验,考察在新条件新情境下规律存在和起作用的真实性,从而使人们对规律的描述更准确、对本质的刻画更深入。

②改善实践价值:科学研究不仅有助于人们弄清“是什么”、“为什么”一类问题,即认识问题,还能帮助人们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即实践问题。认识问题的明确,是人们决定如何行动的前提。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深化认识的价值表现为深化对教育活动的综合生成和动态转化过程,揭示其特点及一般规律,既推动教育理论建设也知道教育的应用研究。改善实践的价值,表现为运用事理研究揭示一般规律认识和改进教育活动实践,寻找有效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途径等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此外,教育科学研究还有它独特的价值,那就是锻炼培养教育科学研究者主体——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第二节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1.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

如何对研究方法历史发展进行考察,同样需要有科学方法论指导。各国的科学家对科学史发展过程中的方法论形态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其中前苏联的学者尤金认为科学史上可以区分三种方法论认识形式,这就是:

①19世纪中叶之前的古典科学时期的本体论主义,特点是旨在反映“知识——客体”的联系;

②19世纪中至20世纪,认识论时期,集中反映“主体——客体”的联系;

③当代科学的方法论主要特点是十分重视“主体——知识”的联系,即强调主体和知识的相互决定性。

尤金还提出了对方法论研究的方向和形式作分类的几个方面因素,这些因素是:科学研究极其阶段和结构;科学研究的程序、方法和手段;研究的原理、途径和概念;科学史的具体情况和分期;科学的逻辑研究。

从教育整个历史发展看,两千多年前来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大的历史发展阶段。基本线索是:从古代、近代到现代,从经验到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与实验研究,再到现代系统科学方法研究的发展过程。

(1)直觉观察时期

从古希腊到16世纪,在近代科学产生以前,教育研究方法论是在朴素唯物论基础上的知觉观察时期。

在古代中国,两千多年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大批教育大师,他们在总结教育实践经验基础上,不仅形成了中国古代丰富的教育理论,而且提出了他们研究教育的种种方法论观点。从总体上分析,反映出以下特点:

①教育研究的起点,是从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则以道德教育为主。

②采用观察以及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思维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并形成理论。因此,教育理论观点的表达方式是以描述性的记述为主,较分散零碎,没有形成严谨的理论系统。③辩证法的初步运用以及朴素的系统观。④各种学派基于不同的哲学观、自然观、社会观和教育观,而形成不同的教育研究方法思想。总体分析,这个时期是以直觉观察为主的方法论时期。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和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人们还不能对自然界、社会、教育进行解剖分析,他们把教育当作一个整体进行观察研究。无论唯物论或辩证法思想都带有原始的、自发的、朴素的性质。总体分析,有以下特点:A.考察教育问题的立足点,是从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则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主。

B.采用观察法以及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思维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并形成理论。

C.辩证法的初步运用以及朴素的系统观。这一特点突出表现在先哲们关于文与道、言与行、知与行、学与思,师与生等辨证关系的分析论述中。

D.各种学派基于不同的哲学观、自然观、社会观和教育观,而形成不同的教育研究方法思想观点。

(2)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

个派别的形式以及实践中重思辨、逻辑和分析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研究方法论时期。

总括分析这个时期教育研究方法论发展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机个方面:

①从经验描述上升到理论的概括,把教育作为一个发展过程来研究,不仅描述现象的特点,而且着重揭露现象间的联系和发展历程。如卢梭、福禄倍尔强调个性研究,强调教育的内在因素。

②教育研究方法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同认识论揉合在一起的,并初步形成了以不同哲学理论指导的两种不同的研究方式和研究风格,这就是归纳法和演绎法。或重思辨轻实践经验或重局部具体经验而轻理论思维,从哲学方法论角度分析,都是以分析

(3)形成独立学科时期

20世纪以来,是现代教育科学的发展和教育研究方法形成为独立学科的时期。这个时期,新兴科学飞速发展,科学内部分工日益精密和专门化,数学和数理逻辑的广泛应用,对物质结构的愈来愈深入的研究以及更加重视理论的模式和结构的作用等,都要求对各门学科的共同问题,特别是科学的方法论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

关于这个时期教育研究方法论及方法的发展,以下几段是值得注意的:

①构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大部分方法是从其它学科移植而来的。如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调查法、文献法、历史研究

法,自然科学研究的归纳法、实验法、比较法等。一定程度上缺乏“教育化”,还未形成教育科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结构体系。

②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理论中的基本派别——进步的与传统的、实证的与思辨的、实用的与理论的流派进一步分道扬镳,各自的发展研究为方法论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领域。

③考察这个时期研究方法的哲学基础,由于受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唯科学主义思潮及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影响,在研究方法的探讨中,明显地表示出实用主义倾向。

④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形成独立学科的同时,教育科学领域内分科的学科研究方法取得显著进展。如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已从介绍外国教育状况的事实描述(报导——描述)发展到采用一定的研究方法说明其特征,目的是“借鉴——改善”。

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还受到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产生和广泛传播、为教育学家们探讨教育的规律,研究教育现象提供了普遍有效的科学方法论指导。二是心理学及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

(4)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变革

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科学哲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冲破了对科学理论的静态的逻辑分析,把对方法论的研究同科学发展的历史联系起来。关于现代科学发展与方法论的关系,不少学者作了精辟的分析。一般认为,现代科学发展的时代特点对方法论产生的深刻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科学对自然和社会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使科学研究中直观性的程度减少,抽象化的程度提高,产生了逻辑思维方法高度发展的必要性。

②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应用一门学科的方法去研究另一门学科的现象,使不同的科学方法和不同的科学对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原有学科的邻近领域产生了新学科的生产点,这已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③现代科学发现了一系列原有科学理论体系不能解释和说明的新事实,出现了一些详谬,破坏了科学体系原有的原则和思维前后一贯的逻辑严密性,产生了现代科学范畴体系的许多根本性的变化,同时也促使逻辑方法向前发展。

④科学研究课程的复杂性,综合性在日益加强,随之而来的科学研究手段日益复杂,精密,科学研究日益成为集体的、综合的事业。由此产生了科研课题的各个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必要,从而也产生了协调科学研究的并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的方法论。

现代科学方法论的产生和发展,是在传统方法论基础上,完整地把握方法论发展史上几个历史阶段的经验教训,吸收其中合理因素又避免了以往的片面性。正是由于科学的发展和方法论的深刻变革,给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需要解决和回答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当代科学走着既分化又综合的发展道路,在方法论方面产生了共性与个性的不同要求,如何处理好一般方法与具体方法,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另外,还有关于教育科学理论的形式结构分析,教育科学理论的形成发展和它们的逻辑有效性的条件等。

2.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及研究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1)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教育研究取得了积极进展,出现许多新气象。

【重大理论突破与新的学术观点】二十一世纪教育理论界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局面,无论是从研究的领域、视角和方法还是从所提出的理论、观点和结论看,都有较重要的突破,给人以清新之感,反映了教育理论界创新、进取的新景象。就理论层面而言,主要表现如下:

①.“三个代表”和教育创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学者们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的特征,这一方面体现在研究者对“三个代表”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所作的深入探讨,还有研究者对教育创新的时代意义及其核心内容作了探讨,提出教育研究要全面创新,与时俱进,为教育创新作出切实贡献。

②.社会转型中的教育定位

随着政治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整体深入,教育的外部和内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全新的背景下,教育面临着新的定位和挑战。如何对社会转型时期的教育以科学合理的定性和定位,是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工作的前提。关于教育的定位,研究者提出教育是介于市场领域和政治领域之间的第三部门,学校及其教育机构是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教育产品是非垄断性的公共物品,可以通过政府和非营利性机构两种资源配置机制来向社会提供。为此,应当鼓励市场有限介入,并保持适当的政府调节功能。

③教育政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

20世纪90年代后期,教育政策研究开始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走向教育政策研究”、“走向教育政策分析”已成为教育学界的共识。

④教育主体间性

学者们在对教育主体性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吸纳了后现代主义和哲学解释学对教育的理解,运用主体间性理论对教育和德育予以了新的诠释和解析,并开始关注教育与交往、教育与理解、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在主体间性问题上,研究者开始关注主体之间在语言和行动上相互平等、相互理解和融合、双向互动、主体对话的交往特点和关系等问题,有关教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进一步深化为不同主体间的共识,以及不同主体通过共识表现的一致性等新的领域。

1、【具体研究领域】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及教学改革

在素质教育的理论方面有两个明显的突破。一是提出了素质教育对生命发展的意义。二是探讨了人作为活动主体的素质结构,认为这是当代教育突出人的主体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要求的前提性问题。

在课程方面,学者们主要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原则,比较典型的观点有,一是从课程实施的角度提

出“综合实践活动”的独特价值是智慧统整与知识统整;二是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意义进行了研究,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为新型教学结构的设计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三是探讨了“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提出二者由截然分开开始走向相互融合和趋向统一,从而形成了以建构主义课程观为基础的“学生本位课程”。

在教学论和教学改革研究方面,学者们对教学论体系在新的教改和课改形势下所遭遇的冲击和挑战及未来走向,教学转型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系,课堂教学价值观、过程观等内容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提出教学论从传统向现代的发展走向是建立开放的现代教学论体系,实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论研究模式的转换,加强网络时代的教和学的研究的观点。

2、【教育平等和教育公平研究】

发展再到高等教育的公平性问题的研究。从教育政策的层面探讨教育平等和公平问题,是一个新的视角。论文提出追求教育平等和教育公平是当代我国教育政策基本的价值选择。

3、【“教育产业化”、“教育市场化”研究】

在观念层面,指出教育的事业性抑或产业性,并不是教育的固有属性,而是对教育活动在某一历史阶段运行特征的规定,取决于人们对它是作为事业来运行有利还是作为产业来运行有利的主观判断。在制度层面,认为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和加入WTO的过程中,我国公办高等学校作为第一部门组织在政府体制中运作的社会经济基础已经丧失。解决公办学校存在的问题,需要的不是修修补补的改良,而是深刻的转型,比较可行的方向选择是转向第三部门领域。在体制层面,关于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则运用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提出未来的改革将是政府主导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刘亚荣,第8期)。在高等教育的拨款机制方面,提出要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产出型拨款机制的观点。

领域中“假问题”的出现。二是问题研究已成为重要的教育研究范式。如教育创新问题、教育与交往问题、教师培训问题、教育公平问题、义务教育经费问题、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教育理论建设或教育实践中确确实实存在的“真问题”。三是研究主体问题意识的增强进一步体现为政策意识的增强。研究者力求通过参与教育政策的制定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2.研究视角的多元化

多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教育研究也遵循了这个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者的研究视野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他们从多角度、多学科出发来研究教育问题,使教育研究内容更加丰富、视野更加开阔,理论论证更加全面、有力。

3具体研究方法有新的发展

教育研究工作者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期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比较单一,文献法、历史法、测验法等类似方法常被人们所采用,但这并不意味着研究者在研究方法上没有发展。实验法与调查法、用个案法进行案例分析、行动研究法、质的研究方法为广大教育研究者所采用。

综观世界教育科学研究,正在显现基础学科与边缘学科融合、多学科领域相互交叉、注重实证分析和应用成效、积极影响决策等态势。因此,当前我们特别需要全面总结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努力提高教育科研的理论性、科学性和实践性,不断为教育科学创新开掘不竭的源泉。我们要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胸怀,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教育科学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为我国教育科学提供营养,扩大视野。我们要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育目标的实现途径,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战略,剖析阻碍教育事业持续均衡发展的体制性因素,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制度相适应的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的新特点,研究课程教材、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乃至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尤其是力争在符合国情的教育信息化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缩小不同区域、群体之间教育水平的差距,加快教育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3、教育研究方法演进的主要趋势

在当代教育研究中,直观性的程度降低,抽象化的程度提高,高度发展了逻辑思维方法。在20世纪初,教育研究主要关心的是搜集有关的描述性资料、编制测验工具,强调经验在检验理论中的作用。多种教育理论流派的形成导致教育研究方法的统一性和多元性,教育规律的复杂性要求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当代科技革命所带来的自然科学方法的发展,大量新学科的形成,随之而产生的新方法将再次冲击教育研究。教育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有助于更好的把握教育现象及其发展过程。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不仅是方法论范畴中的一个分支学科,而且是教育科学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近几十年来,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对人才研究的重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广泛深入地发展,带来了教育了领域一系列的根本变革。它标志着研究方法的发展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经验科学向理论科学的转化,无论在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研究范围的深度和广度、研究的方法手段还是所采用的思维方式等方面,都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变革的中心问题

设计阶段的方法:确定课题的方法、查阅文献的方法、研究设计的方法;

实施阶段的方法:形成事实的方法、形成理论的方法。

理论方法(归纳、演绎、类比;分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理论研究是对复杂的教育问题的性质和相互关系,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以发现其内在规律或一般性结论。

实证方法(观察、问卷、访谈、测量等);

实验研究方法(真实验、准实验等);实验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根据一定的假设,在教育活动中创造能验证实验假设的系统和环境,主动控制研究对象,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

历史研究方法(文献法、内容分析法等)。历史研究涉及对过去发生事件的了解和解释。它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以往事件的原因、结果或趋向的研究,帮助解释目前事件和预测未来事件。

3.其他分类

1教育价值研究与教育事实研究;

2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是根据它们各自不同的目标或目的来区分的。基础研究的基本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通过研究,寻找新的事实,阐明新的理论或重新评价原有理论,它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与建立教育科学的一般原理有关;应用研究旨在应用或检验理论,评价理论在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它的目的是解决当下的、实际的问题,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3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第四节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2.创新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分别反映客观事物的质与量的关系。针对教育的特点来运用定量的研究方法,重要的在于要发现潜在的量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描述有关对象数量关系及规律的相应的数学方法。5.伦理原则

第五节

1

一、研究假設概述

1.研究假設的概念

假设是根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问题的规律或原因作出的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释,是在进行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定的结论。

3.好的研究假設必须具备的基本特点

(1)科学性。假设要建立在明确的概念、已有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之上,并得到一定的科学论证。

(2)推测性。它要对一定的行为、现象或事件作试验性的、合理的解释,有一定的预测性。

(3)表述的明确性。假设的概念要简单,表述要清晰、简明、准确,条理分明,结构完整,假设命题本身在逻辑上无

(1)归纳假设。归纳假设是基于观察基础上的概括,是人们通过对一些个别经验事实材料的观察,得到启示,进而概括、推论出的经验定律。

(2)演绎假设。演绎假设是从教育科学的某一理论或一般性陈述出发推出的新结论,是根据不可直接观察的事物现象或属性之间的某种普遍性联系,通过理论综合和逻辑推演而提出的理论定律和原理。

(3)研究假設。研究假設是陈述的是两个变量间所期望的相关(或不同)。

2.按性质和复杂程度划分

(1)描述性假设:对事物外部联系和大致数量关系的推测,是对对象大致轮廓或外部表象的一种描述。

(2)解释性假设:试图解释事物内部联系,指出事物质的特征,说明事物原因,它是比描述性假设高一级的形式。(3)预测性假设:对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是在对现实事物更深入、更全面了解的基础上作出的更复杂、更困难的一种预见。

三、教育科学研究假設的形成

1.研究假設的形成及其步骤

科学研究假设的形成是从观察发现到理论发现的中介环节,是由特殊的发现到普遍一般发现的方式。一般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1)在搜集一定数量的事实、资料基础上,提炼出科学问题。

(2)寻求理论支持,形成初步假设。

(3)充分运用各种有关的科学知识,灵活的展开各种思维活动,形成解答问题的基本观点,可将这种观点表述为新的

科学概念,并以此构成假设的核心。

(4)推演出各相关现象的理论性陈述,使假设发展成比较系统的形态,具有严谨的系统和稳定的结构。

2.研究假設形成的条件

(1)科学观察和经验归纳是形成研究假設的基础(经验基础)。

(2)科学假设的形成需要科学的思想方法论,要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1)撰写研究报告或学术论文

(2)鉴定和评价研究成果

这是对教育科学研究所取得的总体效益的评价。评价时,首先要鉴定其是不是教育研究的成果,作为研究成果,应具有理论性、学术性、创新性、实践性以及目标实现后的效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般表现为理论性研究成果和应用性研究成果两种基本类型,不同类型的研究成果评价侧重点是不同的。理论性研究成果包括对教育科学新思想的解释论证,提出新的教育科学概念,补充和发展新的教育理论、新的思想,提出有生命力的研究课题以及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上的创新等。应用性研究成果包括学生素质的培养,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新措施的提出,以及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研究能力的提高等。

第二章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第一节选题的主要来源

1.社会变革与发展对教育研究提出的问题(从教育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中提出课题)

2.学科理论的深化、拓展或转型中产生的问题(从教育教学的疑点或困惑中提出课题)

3.研究者个人在教育实践中观察与思考产生的问题。

4.从成功的教育经验中提出课题,从报刊杂志和他人研究成果中提出课题。

第二节选题的基本要求

【问题本身、教育问题与课题】

“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问题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首先要能创造性地发现问题,提出科学问题。一般来说,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成为科研课题。科研课题的确立过程一般首先要明确科研任务要达到的目标,然后提出科研问题,对问题进行分解、分析,使问题不过于笼统,不过于超前,使其范围确定、含义确定,问题具体明确,在当前的条件下能够实施研究。切忌大而空、虚而玄、泛而散。

判断问题是否值得研究的标准:

1问题本身要新颖、有研究价值(问题是不是尚未解决)。选定的问题应是前人未曾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通过研究应有所创新,有新意和时代感。为此,要把研究课题的选择放在总结和发展以往实践成果和理论思想的基础上,否则,任何新发展、新突破都是不可能的。选定的问题应该对本学科领域有好的内部价值(即理论上要有新突破,实践

A.客观条件。除必要的资料、设备、时间、经费、技术、人力、理论准备外,还有科学上的可能性。

B.主观条件。指研究者本人原有知识、能力、基础、经验、专长,所掌握的有关这个课题的材料以及对此课题的兴趣。

C.时机问题。选题必须抓住关键性时期,什么时候提出该研究课题要看有关理论、研究工具及条件的发展成熟程度。选定的问题一定要具体化,界限要清,范围宜小,不能太笼统。问题是否具体、适度,往往影响研究全局的成败。

第三节课题研究的设计

1.选择研究对象

总体,即研究对象的全体。凡是在某一相同性质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体,当它成为统计研究对象时,就叫总体。总体是一定时空范围内研究对象的全部总和。

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有一定代表性的一部分个体,也称为样组。它使能够代表总体的一定数量的基本观测单位。样本中所包含的个体数量称为样本容量。

取样,是遵循一定的规则,从一个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个体进行研究的过程。目的在于,用一个样本去得到关于这个总体的信息及一般性结论,从样本的特征推断总体,从而对相应的研究作出结论。

2.确定研究方法

(1) 根据研究课题的目的和要求选择研究方法

(2)注意各种方法的独立性及相互联系

3.制定研究计划

研究计划是在进行研究基础上对整个研究过程的全面规划,对研究的各项主要工作进行安排。

研究计划应回答的问题是:研究的目的、意义是什么;如何安排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用什么样的方法研究;如何搜集所需的资料;研究成果的形式以及如何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鉴定;研究人员的组织与分工及所需的研究经费等。

完整的研究计划的主要包括:研究题目;对研究课题及意义的简要说明;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预计突破哪些难题;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工作方案和进度计划;研究课题已具备的工作基础和有关条件;研究成果的预计价值及

使用范围;经费概算以及需购置的仪器设备。

第四节课题论证的基础内容

1.课题选题的价值

2.对同类研究和相关研究状况把握的准确性与全面性。

3.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及内容框架的科学性。

4.课题研究步骤、方法及手段的合理性。

5.课题研究基本条件上的可行性。

事实依据及限制,研究的可能性,研究的基本条件(包括人员结构、任务分配、物资设备及经费预算等),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⑤课题研究策略、步骤及成果形式的妥当性。

第三章教育文献检索

文献检索是教育科研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它贯穿于研究的全过程。

第一节教育文献的含义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

1.教育文献的基本概念

教育文献:记载教育科学的情报信息和知识的载体。教育文献的数量和质量,是判断一国或一地教育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2.教育文献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

(1)选定研究课题、确定研究方向。全面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情况;

(2)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和研究方法。为教育科学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和研究方法;

(3)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

第二节教育文献的种类及主要分布

1.教育文献的三种等级

一次文献:包括专著、论文、调查报告、档案材料等以作者本人的实践为依据而创作的原始文献,是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文献,具有创造性,有很高的直接参考和借鉴使用价值。

二次文献:是对原始文献加工整理,使之系统、条理化的检索性文献,一般包括题录、书目、索引、提要和文摘等。二次文献具有报告性、汇编性和简明性,是对一次文献的认识,是检索工具的主要组成部分。

三次文献:是在利用二次文献基础上对某一范围内的一次文献进行广泛的深入的分析研究之后综合浓缩而成的参考性文献,包括动态综述、专题述评、数据手册、进展报告、年度百科大全以及专题研究报告等。

2.教育文献的主要分布:

(1)书籍:包括名著要籍、教育专著、教科书、资料性工具书及科普通俗读物,它是教育科学文献中品种最多、数量最大、历史最长的一种情报源。

(2)报刊:报纸和期刊均属于连续出版物。报纸是以刊登新闻和评论为主的定期连续出版物。期刊,是定期或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有周刊、月刊、双月刊、季刊等。

(3)教育档案类:是人类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并且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文献资料。教育档案类包括教育年鉴、教育法令集、教育统计、教育调查报告、学术会议文件、资料汇编、名录等。

(4)专家询问:是通过个人交往接触的非正式渠道搜集资料,研究者与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研究人员、学者进行交谈,交流讨论学术问题。

(5)电子信息检索系统。

第三节教育文献检索的基本过程及主要方法

1.教育文献检索的基本过程

分析和准备阶段;搜索阶段;加工阶段

2.教育文献检索的主要方法

顺查法:按时间范围,按事件发生、发展时序,由远及近,由旧到新的顺序查找。

逆查法:与顺查法相反,按由近及远,由新到旧的顺序查找。

引文查找法:以已掌握的文献中所列的引用文献、附录中的参考文献作为线索,查找有关主题的文献。

综合查找法:将各种方法结合使用,以达到检索目的。

正确的检索资料方法要达到四点要求:准,高的查准率;全,高的查全率;深,占有资料的多样性及内容的专深;快,要迅速。

3.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文献检索中的应用

运用计算机检索文献的主要途径:光盘检索与在线检索

一般方法:确定检索的问题和范围;选择数据库;选择并联合主字码;从资料库中查找参考资料的数目;如果需要,扩大查找范围。

第四节教育文献检索的要求

1.进行内部评论与外部评论

2.全面、准确地检索教育文献

3.以分析概括为基础,撰写教育文献综述报告。

第四章教育观察研究第一节教育观察研究概述

1.教育观察的含义:

观察法(observation method)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教育观察的类型:广义的观察和科学观察。广义的观察(日常观察):通过研究者的亲身感受或体验来获得有关研究对象的感性材料,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偶然性。科学观察:研究者按照预定计划,对于观察对象的范围、条件和方法作明确选择,有目的地直接观察处于自然条件的研究对象的言语、行为等外部表现,搜集事实材料并加以分析研究从而获得对问题的较为深入的认识。

2.教育观察研究的基本特点:

教育研究中的观察法属于科学观察,科学观察的基本特点:

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对观察对象不加任何干预控制;有翔实的观察记录。

(1)目的性。为了解决某一问题而进行的,因此,观察前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并确定了观察的范围,形式和方法。

(2)客观性。自然状态下进行,不干预研究对象的活动,确保客观性、真实性。

(3)能动性。作为研究手段的教育观察是按事先制定的提纲和程序进行,同时规定了观察的时间和内容,是从大量的教育现象中选择典型对象、典型条件,力求全面把握研究对象的各种属性,并用科学理论去分析、判断和理解观察结果,因此,同样具有能动性。

3.教育观察研究的基本原则

(1)目的性。要按照研究课题的目的,撇开那些无关的内容和次要的过程,排除干扰因素,使研究的主要对象以及主要过程得到充分的暴露。

(2)客观性。为保持观察的客观性,必须注意克服先入为主的偏见、无意过失、假象与错觉。

(3)自觉性。要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提高收集事实材料的可靠性,提高从事实材料中概括提炼的结论的可靠性。

第二节教育观察研究的基本类型

按观察的情境条件分类,自然情境中的观察和实验室中的观察

按观察的方式分类,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按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所从事的活动,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

按观察实施的方法,分为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第三节教育观察研究的实施程序

1.教育观察的实施程序

(1)界定研究问题,明确观察目的和意义,确定观察对象、时间、地点、内容和方法。

(2)编制观察提纲,进入研究情境。

(3)实施观察,收集、记录资料,搜集有关观察对象的文献资料,并进行阅读分析,对所要求的观察条件有一定的认识,为观察做好充分准备。

(4

1,选择你所要观察的行为的某一方面(selecting the aspect of behavior to be observed)2,确定所要观察的范围(defining the behaviors that fall within a category) 3,训练观察人员(training observers) 4,量化观察(quantifying observation) 5,发展可行的记录程序(developing procedure of facilitate recording) 基本程序如下:①明确观察的目的和意义,确定观察对象、时间、地点、内容和方法;②通过检索资料,专家访谈等,搜集有关观察对象的文献资料,并进行阅读分析,对所要求观察的条件有一个最一般的认识,为观察做好准备;

③ 编制观察提纲;④实施观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全面而系统的观察;⑤资料收集记录;⑥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2. 教育观察研究的记录方法

(1)描述性记录

①日记描述法:用日记的方法详细描述,裴斯泰洛齐最早使用。

②轶事记录法:记录某种有价值的行为,可以是有主题的,也可以是无主题的。随时记录感兴趣的问题,不受任何时间和条件限制,事先也不需要作特别地编码分类。

③连续记录法:在校长的时间内做连续不断的记录。

(2)取样记录方法

①时间取样:以时间为取样标准,专门观察和记录在特定时间内所发生的行为,主要记录行为呈现与否,呈现频率及持续时间。

②活动取样:以活动作为选择标准。

③事件取样:选取特定样本对象进行观察。

(3)行为核对表

主要是用来核对重要行为的呈现与否,观察者将规定观察的项目预先列出表格,当出现此行为时,就在该项上划“√”。表格上要列出一些具体要求,项目应有一定的顺序性。

第五章教育调查研究第一节教育调查研究概述

1.教育调查研究的含义

调查(survey),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客观事实材料;研究(study)对所搜集得来的事实材料进行整理和理论分析。

教育科学的调查研究法:指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观察、列表、问卷、访谈、个案研究以及测验等科学方式,

(2)是一种间接的观察,调查可以对不能直接观察的对象和现象,进行事后追踪研究。

原因。

(2)调查中所获得的材料是第二手的,其真实性和可信度有时可能会受到一些环境条件、客观因素的影响;

(3)调查对象必须有一定的代表性,如果任意确定对象或调查样本太小,都会影响结果的可靠性。

5. 教育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

确定调查课题——选择调查对象——确定调查方法和手段,编制和选用调查工具――制定调查计划――实施调查——整理、分析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

(二)、问卷调查

优点:调查过程的标准化、调查形式的匿名化、调查的范围广效率高、省时间、省人力、省费用,取样大,收集资料多,定量分析可信度高。

缺点:

(1)问卷调查时,有一部分对象会不愿做回答,或任意填写。由于问卷采取的是无记名,就难以知道他们不配合的原因,也不知道他们与其他人的区别,这样就会破坏样本的代表性。

(2)问卷中的问题一定要清晰易懂,稍有含糊,就会得不到正确的回答。

(3)问卷中的题目不宜太多或太少,要适量。

适用范围:偏重于意见、态度或看法的调查,并往往以个人或一群人为对象。

2. 问卷的结构:指导语、问题、结束语。

问卷的编制技术:没有统一的格式,在长期使用中,形成一个可供参考的一般结构,由标题、前言、指导语、问题和备选答案四个部分组成。

B明确问题的范围;

C问题的内容符合课题研究目的和假设的需要,所列项目具有较好的覆盖面,且不交叉重叠;

D问题数量适度;

E问题的文字表达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易于回答,措词讲求礼貌,避免冷僻或专业性太强的术语;

F结构上一般一个问题只含一个疑问;

G问题的分类清楚、层次分明、合乎逻辑;

H注意问题中隐含的心理因素,问题不应具有暗示倾向性,不要涉及个人隐私以免填答者不愿直接回答问题。

问题的形式;按回答的方式可以分为开放式、封闭式和半封闭式。

(1)开放式如“当前教育改革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对回答类型不作具体的规定,也不作回答范围的限制,故称为开放式。)

(2)封闭式研究者在问题提供可选择的答案,要求作答者在答案中任选一个或几个。如“上课注意力分散的原因:A 外界因素的干扰B 对课的内容不感兴趣C听不懂D已经掌握E无法控制自己”

(3)半封闭式部分限制,还有一部分让对象自由回答,如其他、为什么……

(4)综合型问卷一般以封闭性问题为主,根据需要加上若干开放性问题。

开放式问卷对被试的回答不作限制,允许对象有更多的创造性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充分发挥被试的主动性,方法简便,易作定性分析。但有不足之处,答案中混杂相当多的无价值的、不确切的信息;所得到的数据常不是标准化的,难以进行统计分析;回答所用的时间多,致使问卷回收率降低。

封闭式问卷的优点:可以把不恰当的回答降低到最低限度;答案标准同意,回答方式一致,便于分析比较,也可以转化成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被试回答简单,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可以完成,省力、省时,而且心理干扰小,回答较为真实。缺点:缺乏灵活性和深入性。

问题答案的格式

interview)

局限性:费人力、费时间、费钱物是访谈法最大的缺点;访问调查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访问者的素质和被访者的合作态度。难以保证被访问者匿名。

访谈的技巧:谈话前应建立双方信任、友好的关系,取消被试的戒备心理;要找到谈话的突破口;必须有意识地控制节奏及主题不能由对方天马行空;善于挖掘语言中的深层含义。

调查研究survey study、ex post facto research 事后追溯研究、survey designs 调查设计、longitudinal design 纵向设计(trend study 趋势研究cohort study 群体研究panel study专门对象研究)、cross-sectional design 横向设计、methodology

依据在调查访问时的控制程度不同,划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一种称为结构型访问法,半结构访问法,另一种称为无

择答案。

(2)半标准(半结构)型访问法,这种方法只是将要问的有关问题交给访问者,但无一定的问题顺序,这种方法访问时比较方便,被试易于合作。

(3)非结构型访问法,又称非标准型访问法。这种方法是指事先不预定表格,也不按固定的问题顺序去问,自由的交谈,适合于探索性研究。分为:①引导式访问。②谈话式,即访问者事先拟好腹稿与被访问者进行自由交谈。③非引导式访问法,事先完全没有拟定调查标题,可以进行深度访问。这种方法要求访问者具备一定的访问技术。

3.访谈调查的过程

选择访问对象:社会上的名人、专家学者、企业领导等,校长,其他教师,学生,家长。以对学生和家长为主要对象。准备访谈提纲和访谈计划:

访谈调查的设计与准备

1.根据目的设计访谈提纲(根据研究的目的,分析、设计出具体的访谈提纲。)

2.联系商洽访谈的时间和地点

3.对访谈对象的材料搜集和特点分析

面(摄像机、录音机等)的准备工作。

2.提问是访谈中主要的活动,提什么样的问题,如何提问,决定能够获得什么样的信息和访谈的质量。

3. 追问(访谈者就受访者交谈中出现的某些概念、事实、观点、疑问等进一步进行询问,以达到深入了解的目的。)

4. 听与回应

听的态度,从认知层面上看,有三种:

第一种,主观判断式的听,即访谈者把受访者的回答内容,按照自己的观念、价值观、思维习惯等去理解,用自己的观念体系理解对方的话,迅速做出自己的判断。

第二种,客观接受式的听,即访谈者尽量把自己的观念暂时存放起来(“悬置”),客观地接受被访者的话,尤其重视被访者自己使用的一些独特的概念(“本土概念”),尽可能理解其真实的意义。

第二,重复、重组和总结。重复是把受访者的话重复一遍,表示确认没有听错。重组是把受访者的话按照自己的理解的话重新组织一下,以便检查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总结是把受访者的话进行归纳概括,一方面突出中心和主要的思

想,另一方面,检验是否理解正确。

第三,自诉。指访谈者在受访者的话能够引起自己的共鸣的时候,适当地诉说自己的相关情况和自己的感受、体验。第四,适度的积极性评价。

第六章教育实验研究第一节教育实验研究概述

1.教育实验研究的含义

教育实验研究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是一种特殊的科学实验活动。

2.教育实验研究的基本特点

首先,教育实验研究首先是一种科学实验活动,它区别于教育研究的其他方法,而具有科学实验的基本特征:因果关系的探讨;自变量的操作(进行实验处理);合理控制无关变量。

其次,教育实验研究是一种特殊的实验活动。由于教育现象和对象的独特性,教育试验又具有与自然科学实验相区别的特征:①从总体上分析,教育实验基本上属于社会科学实验范畴。②研究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科学的事实,而是为了通过假设检验和归因分析,形成教育的科学理论。③研究的对象不是静态的自然事物而是动态的,渗透着复杂的人的因素的教育活动。④在具体方法上不是以完全的定量描述去追求变量的精确度,而是通过定量描述与定性描述相结合来描述教育变量之间的某种确定性关系,注重对教育变量的变化进程进行纵向的相关分析和因果分析。

3.教育实验研究历史发展的两条基本线索

借鉴、模仿自然科学实验:从自然科学实验经由心理学而引进教育领域,就是物理学→生物学→实验生物学、实验心理学→实验教育学的发展过程。

从一般教育活动分化发展而形成。

4.教育实验研究的主要功能

教育实验是发展教育科学理论和检验科学理论真理性的重要手段,其主要功能是:

①检验、修改和完善教育理论,检验教育理论的科学性、先进性,发现和揭示新的教育特点合规律,对引进的教育理论进行检验、变通、改造和发展;

②促进教育实践的改革与发展,改进教育教学过程与方法;

③为新的科学理论假说应用于教育实践寻求操作程序。

局限

①实验研究适合于研究自变量数目较少且清晰、可以分解并可以操作的问题;

②教育研究对象是人,教育研究涉及的价值判断将对实验的客观性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

③实验设计离不开现有分析手段所达到的水平,当现有的测量工具还不能十分正确恰当地测量教育情景下的复杂行为时,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也必然受到限制。

5.教育实验研究的基本程序

1.准备阶段(教育实验研究的设计)。

选定实验研究的课题,形成研究假说;明确实验目的,确定指导实验的理论框架;确定实验的自变量;选择适合的测量工具,统计方法,明确评价因变量的指标;选择实验设计的类型,确定控制无关变量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补充:前测与后测

在一项实验设计中,通常需要对因变量(或结果变量)进行前后两次相同的测量。第一次在给予实验剌激之前,称为前测(pretest)。第二次则在给予实验剌激之后,称为后测(posttest)。研究者通过比较前测和后测的结果,来衡量因变量在给予实验刺激前后所发生的变化,反映实验刺激(自变量)对因变量所产生的影响。这种测量既可以是一次问卷调查,也可以是一项测验。

实验组与控制组

实验组(experimental group)是实验过程中接受实验剌激的那一组对象。即使是在最简单的实验设计中,也至少会有一个实验组。控制组(control group)也称为对照组,它是各方面与实验组都相同,但在实验过程中并不给予实验刺激的一组对象。控制组的作用是向人们显示,如果不接受实验刺激那样的处理,那么将会怎样,与实验组形成比较。在实验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不仅观察接受刺激的实验组,同时他们也观察没有接受实验剌激的控制组。并通过比较对这两组对象的观察结果,来分析和说明实验刺激的作用和影响。

2.实施阶段。3.总结推广阶段。

第二节教育实验的基本类型

1.按实验进行的场所分为实验室实验与自然实验;

在实验室实验中,实验背景和变量都相对容易控制,实验环境可以较好地“封闭”,实验者能够比较清楚确切地观察到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这是实验室实验的主要优点。但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内容上局限性比较大,即许多教育研究者感兴趣的内容常常无法在小小的实验室中人工地制造出来。与此相联系的另一个缺点是,实验室实验的结果在推广性、普遍性和概括性上往往较差。原因之一是较多的实验室实验都是以一定区域学生的有限取样为实验对象,而他们与众多的不同区域的学生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别。其二是实验室的环境与现实的教育环境之间的差别也很大。

2.按实验研究的目的分为确认性实验、探索性试验与验证性实验;

3.按自变量因素的多少分为单因素实验与多因素实验;

4.按实验控制程度分为前实验、准实验与真实验。

前实验涉及通常是一种自然描述,用来识别自然存在的临界变量及其关系。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实验,对无关变量不能控制,但可以操纵变化自变量,是真实实验设计的组成部分或重要元素。

准实验设计是指运用原是群体,而不是随机的安排被试进行实验处理。用于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不能用真正的实验设计来控制无关变量,不能采用随机方法分派被试的情况。

真实实验设计中的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都能得到比较严格地控制,能较好的控制内外部无效因素,并有效的操纵研究变量。

补充:所罗门四组实验设计

这一设计实际上是上述等组前后测设计和等组后测设计的综合,是由所罗门(Solomon,1949)首创,故称为所罗门四组设计(Solomon four group designs)。其设计模式是:

这种设计包含有两个实验组和两个控制组,四组受试者均由随机方法选择而来。其中,有两个组接受前测,两个组则无。实验处理后,四组均接受后测。

实验效果的测定,可用相关样本或独立样本的Z检验或t检验(N>30用Z检验,N<30用t检验)的方法,检验下列四种平均数的差异显著性:

①第一组前测和后测平均数的差异(O2-O1);

②第一组和第二组后测平均数的差异(O2-O4);

③第三组、第四组后测平均数的差异(O5-O6);

④第一组、第二组前测平均数和第三组后测平均数的分别差异(O5-O1或O5-O3)。

如果上述四个差异的检验都获得一致性的效果,研究者将更有信心确定是实验处理产生了效果。因为这等于重复做了四次实验(若以有前测和无前测比较,则等于重复做了二次实验)。有关前测经验的单独效果之检验,可比较第二组和第四组后测平均数的差异(O4-O6)。这种设计对影响内在效度的八个因素均可控制,而且,可以控制和测量前测的主要效果,可以控制和测量前测与实验处理间的交互作用效果(通过第一组和第三组的比较),可以测量“成熟”和“历史”的综合影响效果(根据第四组的后测平均数O6和第一、二组的个别前测平均数O1、O3的比较)。可见,这种设计是最严谨控制的实验设计之一。但是,由于有四个组,需要大量的样本,研究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缺乏实用性。因此,在一般的教育研究中,这种设计的应用并不广泛。

第三节教育实验研究设计的效度与变量控制

1.教育实验研究效度

(1)【教育实验研究效度】进行实验设计,首先必须要考虑实验效度。所谓效度,就是指实验设计能够回答要研究的问题的程度。实验效度一般有两种: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在实验过程中,这两种效度可能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2)【内在效度】

内在效度(internal validity)指研究结果能被明确解释的程度。实验者所操纵的实验变量对因变量所造成的影响的真正程度。实验内在效度高低,取决于对无关变量控制的程度。控制的越好,实验的效果越能解释为由实验处理所造成.反之,控制的越差,实验结果越无法解释。其结果究竟是由实验处理所产生,还是由其他无关因素所导致的,将难以确定。对于影响内在效度的因素,美国学者坎贝尔和斯坦利(Cambell & Stanley ,1963)认为有八项因素是影响内在效度的无关变量。

①偶然事件,在实验进展过程中没有预料到的影响因变量的事件。

②成熟程度,时间在被试身上发挥的作用。

③测验,一次测验对随后另一次测验的影响。

④测量手段,测量手段不统一会产生错误的结果。

⑤统计回归,挑选被试的误差,如用极端分数进行回归。

⑥被试的选择差异,被试未能随即分配或挑选,而其中一个因素起了作用从而产生了组的不对等性。

⑦试验的偶然减员,非随即挑选的被试脱离实验,会产生不良影响。

⑧取样,由于取样不一带来的成熟程度的不一致。

(3)【外在效度】

外在效度(external validity)指实验结果的概括性和代表性。换言之,就是指实验结果是否可以推论到实验对象以外的其他受试者,或实验情境以外的其他情境。一个实验越能实现这个目标,就表示该实验越有良好的外部效度。如果用于男生实验的结果,只适用于中学生男生,而不能推论到女生,用于中学生的实验的结果,只适用于中学生,而不能推论到小学生,那么,这个实验设计的外部效度(群体效度)就比较低。如果在试验室里实验的结果,只是用于实验室环境,而不能推论到日常生活情境,在城市实验的结果,只适用于城市,而不能推论到农村,这个实验设计的外部效度(生态效度)也不高。

美国学者坎贝尔和斯坦利(Cambell & Stanley,1963)认为有四个因素是影响外在效度的无关变量。

①测验的交互作用,前测与实验处理发生作用,并导致结果不能推广到未经过前测的群体中。

②抽样偏差和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根据实验处理的需要而挑选现成班级进行实验,其结果不能推广。

③实验安排的副效应,被试知道他们要参加实验并对其具有新鲜感,也称霍桑效应。

④多重处理干扰,一个被试受两项或两项以上的处理,会产生一种后遗效应,导致不能推广到单独处理中。

2.教育实验的变量控制

实验控制有一个基本原则,这就是最大最小控制原则。意思是使自变量产生最大变化,使其他干扰的变量与误差产生最小的影响。这个原则在英文上称为maximincon principle,前一字是由maximize,minimize,control三个字缩写组合而成。这个原则包括三层意思:

①控制实验变量

要使实验变量有系统而且尽量的(maximized)使前后的变化显出差异。例如,要研究时间(自变量)与遗忘(因变量)的关系时,时间的选择应采用1、3、5、7、9、11等不同日期的变化顺序,而不宜采用1、2、3、4、5、6、7、8等不同小时的变化顺序。因为后者变化间差异太小,所产生结果影响不易辨别。

②控制无关变量

要控制自变量之外一切可能影响结果的其他变量,使其保持不变或达到最小变化甚至排除在实验情境之外,务必不致

随机控制是将参与实验的受试者以随机分派的方式,分为实验组与控制组或各个不同的实验组。从理论上说,随机法是控制无关变量的最佳方法。因为在概率的原则下,各组受试者所具备的各种条件机会均等。在实际使用时,随机分派法可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是用随机的方法将参加实验的所有人员进行分组;

第二步是再以随机的方法决定哪一组为实验组,哪一组为控制组。

随机控制的方法,虽然在事实上未必各方面都完全相等,但理论上他们相等的机会是比较多的。

②物理控制法

物理控制就是注意实验情境的物理条件是否保持恒定,刺激的呈现是否标准,以及反应的记录是否客观一致等物理性因素的控制。例如,为了使实验情境保持恒定,以免干扰实验变量对因变量的效果,要设法控制声音、灯光、气氛、周围环境等物理因素。

③排除控制法

排除法是在设计实验时将可能影响结果的变量,预先排除于实验条件之外,使自变量简化,免受其他变量的影响。例如,在试验发现式教学法和演讲式教学法的优劣时,如果认为智力因素会影响结果,则只选高智力生为受试者(或只选中等智力生或只选低智力生为受试者),这样智力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被排除掉了。同样,如果认为性别因素对实验有影响,则可采用单一性别(如只用男生或只用女生为受试者),这样,性别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可排除掉。

排除法能很有效地控制无关变量,但所得的研究结果缺乏普遍的推论性。例如,只用男生为研究对象,将来结果就不适用于女生。因此,在实验设计时,排除法并不常用。

④纳入控制法

纳入法是弥补排除法缺点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把影响将来实验结果的某种(或某些)因素也当作自变量来处理,将其纳入实验设计中,成为多因子实验设计。这样,不但可以收到控制之效,而且还可以进一步了解变量间的交互作用结果。例如,上例中,可将智力因素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纳入设计中,这时,原设计就变成为2(教学法)×3(智力)的二因子实验设计。在这一设计中,一方面可了解不同智力间的差别,另一方面又可了解智力和教学法之间的交互作用,亦即教学法的效果是否因不同智力层次而有所差异。假如同时考虑智力和性别两个因素,就成为:2(教学法)×3(智力)×2(性别)的三因子实验设计。

⑤配对控制法

配对法是企图使实验变量之外其他变量发生相等影响的一种方法。具体做法是:首先认定与因变量有明显关系的变量,然后决定所要控制的变量,并据此选择同等分数或相同特质的受试者配对。配对后,再以随机分派的方式,将其中一个分派到实验组,另一个分派到控制组。例如,为了使两组学生的智力相等,研究者可从智力测验分数中,选择分数相同的受试者配成对,然后随机分派到实验组和控制组。常用以配对的变量有性别、年龄、社会经济地位、智力、学业成绩、个性特征和前测分数等。必须注意的是,配对变量的决定,一定要以和因变量有高度相关者为根据。

在理论上,配对后,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受试者,在所据以配对的特质方面,可达到相等的程度。但在实验上是很难使用的。因为:首先,配对的变量若超过两个以上时,要找到这几个变量同时相等的受试者是十分困难的;其次,配对的变量虽然可保证会相等,但其他因素却未必会相等。再次,对于中介变量,如动机、态度等内在的因素,根本无法找到可靠的根据去进行配对。只有随机控制法才能克服配对法顾此失彼的缺点,而且对难以观察测量的中介变量如动机、性向、态度、疲劳、注意等因素,也同样发生控制作用,这也许是在实际中人们多用随机法而少用配对法的重要原因。

⑥测量选择控制法

测量选择法是把参加实验的对象全部测量一下,然后根据测量的结果,予以合理的选择与分配。为了使各组均等而编制或采用的测验,必须合乎实验处理的要求。例如,如果打算采用两个组做实验,以比较两种数学教学方法的效果,那么所要测量的就是学生原有的数学水平。测量的结果出来后,就按分数多少的顺序排列好,然后再按排列顺序上的位置,把他们均等地分派在各组里面。为了使各组均等,在实行分组时可采取“弓”字排列式。如下A、B两式,若

按顺序连结,则是两条“弓”字形的曲线。

根据上述分组法,组数再多时仍可依此类推。为了使各组的均等更接近于理想水平,可在依上述方法分组后,再求得各组的平均分数而加以比较,若仍发现有彼此悬殊的情况,则可把这一组中分数较高的人和那一组中分数较低的人加以调换。此外,仅仅在平均分数上相等还不算相等,还必须在差异量数〈如平均差,标准差等〉上也力求相等。只有这样,才能使两组在原有水平上更接近于真正均等。控制无关变量是实验研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但这里所说的“控制",只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只有程度之分。要想对人类行为和对复杂多变的教育现象,像物理化学实验那样达到绝对控制而又肯定变量问因果关系的程度,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教育实验研究中要正确理解“控制"一词,才能正确解释所得的实验结果。

3.提高教育实验效度的主要措施

主要是通过随机设置控制组,设计控制,统计控制等多种方法控制无关变量。

匹配(matching)指的是依据各种标准或特征,找出两个完全相同或几乎完全相同的实验对象进行配对,并将其中一个对

随机指派(randomization)的方法是研究者用来解决实验中两组对象相同性问题的另一种办法。随机指派的逻辑和程序十分简单,即完全按照随机抽样的原理和方法来将实验对象随机地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中。

第四节教育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1.教育实验设计的主要内容

研究假設;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实验处理;实验设计的方案。

教育实验的基本结构:即实验要改变的教育因素或教育条件,要控制的不被改变的相对稳定的要素条件,要观测的结果。这三个因素分别被称为:自变量(Independent V ariable)、因变量(Dependent V ariable)、无关变量(Irrelevant V ariable)。

变量(V ariable)又称为变数,是实验方法论的一个术语。指某个与实验相关的因素或条件,如果变成了可以观测的、数量化的东西,都可称为变量。

(1)自变量:是由研究者操纵对被试产生影响的条件或变量,是研究者呈现给被试的刺激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材内容、师生关系、管理制度等,都能作为一项实验的自变量。

(2)因变量:是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被试行为或有关因素、特征的相关反应的变量,它是研究中所需观测的指标。(3)控制变量(无关变量):泛指除自变量以外的一切可能影响研究结果,对实验可能起干扰作用的因素。无关变量对实验不是真的“无关”,它只是研究实验中作为自变量的不打算研究的变量。无关变量不仅仅是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它与实际结果是有关的,在一定程序上影响着实验的结果,因而在实验中需要对无关变量加以控制。

(4)实验做法:操纵自变量、观测因变量,控制无关变量:消除、平衡、抵消。

(1)教育实验研究的目标评价:

基础性-即该实验研究所确定的总课题将对教育科学有关领域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为这一领域其他问题的解决奠定基础;创新性-即该课题的研究对原有理论框架、思维模式或实践方式将有所突破、更新和再创造;操作性-即该实验研究将抽象的理论研究假设转化为操作化的经验,提供一套可行的操作方式,能在一定的范围中推广;变异性-

(2)教育实验研究的过程评价

改革教育教学的措施,以验证假设,从而使实验结果纳入一定的理论框架;而是遵循教育实验的规范要求,在选择被试、操纵自变量、评价因变量、控制无关因素方面,尽可能达到科学的要求。

(3)教育实验研究的结果评价从测验的效度与信度上来检验;用实验系数进行检验;用重复试验来检验;与其他有

第七章教育研究报告的撰写第一节教育研究成果表述的基本结构

1.教育调查报告

一般由题目、前言、正文、总结及附录五部分组成。

教育调查报告的正文部分写法多种多样,一般有两种写法:

(1)把教育调查的基本情况按种类分成并列的几个部分或方面来写;

(2)将调查的基本情况按照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演变过程加以排列,分成互相衔接的几个部分,层层深入地来写。2.教育实验研究报告

基本结构包括:题目、前言、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和附录。

前国内外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现状、问题及趋势;该项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的理论框架。前言字数不宜太多,

要让他人了解研究结果是在什么条件和情况下、通过什么方法、根据什么事实得来的,以评价实验研究的科学性和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同时,也便于他人用同样地方法进行重复实验。

这部分内容包括:

①研究课题中出现的主要概念的界定和阐述;

②被试的条件、数量、取样方法;

③实验的设计、实验组与控制组情况,研究的自变量因素的实施及条件控制等。

④实验的程序,通常涉及实验步骤的具体安排、研究时间的选择;

⑤资料数据的搜查和分析处理,实验结果的检验方式。

①对研究中所搜集的原始数据、典型案例、观察资料,用统计表、曲线图结合文字进行初步整理、分析。

②在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一些逻辑的或统计的技术手段,得出研究的最终结果或结论。

结果部分的撰写,要注意:①实事求是,真实可靠。叙述作者本人的实验研究结果,以数据资料说明问题,不应夹杂他人或前人的工作成果,也不应加入作者的主观议论和分析。②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③资料翔实,层次清晰,前后连贯,文字

讨论的基本内容包括:

①对实验结果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和论证;

②对本实验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局限性的探讨;

③提出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以及本实验研究中尚未解决或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对未来的研究以及如何推广研究提出建议。

3.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科学研究成果的文字表述,具有学术性、创新性、科学性、实践性的特点。

基本类型:理论探讨性、论证性论文;综合论述性论文;预测性论文。

学术论文框架结构包括:A标题、B内容提要、C序言、D正文、E结论与讨论、F引文注释与参考文献。

第二节教育研究成果撰写的基本要求

1.在科学求实的基础上创新2.观点和材料的一致

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借鉴吸收4.书写格式符合规范,文字精炼、间接,表达准确完整。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 第一章是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教育研究方法论导论--教育研究的定义。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的对象和特点。 教育研究方法论概论--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 教育研究方法论导论--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方法的方法论。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方法的层次。 第二章是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选题的基本要求。 教育研究方法论导论--教育研究假设的形成。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课题研究的设计。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项目研究计划的基本内容。 第三章是教育文献的检索。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教育文献综述。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文献的类型与主要分布。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文献检索的基本过程和主要方法。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文献检索的要求。 第四章是教育调查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概况综述。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调查的基本类型。 教育研究方法论导论--教育研究调查实施程序。 第五章教育调查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调查研究综述。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问卷调查。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访谈调查。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调查。 第六章教育实验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实验研究综述。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实验的基本类型。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实验的有效性。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实验研究的变量控制。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实验研究的主要形式。 第七章教育行动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论导论--教育行动研究综述。 教育研究方法论导论--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 第八章是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资料的定量分析。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SPSS在教材定量分析中的应用。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资料的定性分析。 第九章教育研究报告的撰写。

《教育研究方法(专科必修)》2015期末试题及答案

《教育研究方法(专科必修)》2015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合计20分) 1.下列关于观察法中编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策略编码指对人们完成一定任务所用方法、策略的编码。 B.常见的一些编码有:过程编码,活动编码,策略编码和行为编码。 C.过程编码指对事物过程的编码,其编码名称是阶段和步骤。 D.活动编码指按照一定的种类进行的内容编码。 2.对于调查访问,下面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 A.在访问时,与被访者谈得越投机越好。 B.在访问时,调查者用眼睛、神态与被调查者交流是不礼貌的。 C.在访问时,座位的安排无关紧要。 D.-般情况下,只要受访者允许,访谈者应该尽可能使用录音机。 3.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一般情况,研究计划的形式分为七个部分,对于特定的研究项目不可能提出其它一 些研究计划的形式。 B.研究计划的准备是研究过程的重要一步,许多研究在开始进行之后都要求提交研究计划。 C.具体到不同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尽管存在着性质和层次上的差异,研究工作的程序是一成不变的。 D.研究计划应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研究目标和理论框架,以往研究的考察,研究的设计与方法。 4.关于实验设计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将被试分为两组,一组施以实验处理称作实验组,另一组不给实验处理,然后测定他们对某种刺激的反应。比较两组反应上的差异不能被认为是实验处理的结果。 B.组间设计的优点是:可以进行比较;缺点是:两组被试相等的假设难以得到保证,各种无关变量的控制,两组也难以做到完全相等。因此,对实验结果的解释上,可靠性就要降低。 C.事前测定和事后测定比较设计是按照测定被试的方式来分类的设计类型。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_裴娣娜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著)树图

1.按适用围和概括程度分 适用于某一科学研究领域的特殊方法:具体点科学方法论 适用于各门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归纳法、演绎法、系统科学方法等 适用于一切科学研究领域的哲学方法论:唯物论和辩证法 2.按研究目的功能和作用分 ①基础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 ②应用研究:用于应用和检验理论,评价它在教育解决实际中的作用。(回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 ③发展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发展用于学校的有效策略。(回答的是“如何改进”) ④评价研究:通过收集和分析资料收据,对一定教育目标和教育活动的相关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 ⑤预测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分析事物未来发展的前景和趋势。(回答的是“将会怎样”的问题) 3.按研究方法分 ①历史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遗忘时间段原因、结果或趋向的研究,有助于解释目前时间和预测未来事件 ②描述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等手段搜集资料以验证假设或回答有关现实研究的问题 ③相关比较研究:相关研究目的在于建立相关或用于与预测,比较研究按一定标准对彼此有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分析,从而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 ④实验研究:目的在于主动控制研究对象,排出无关因素的干扰,从而探索事物的因果联系 ⑤理论研究:对复杂的教育问题的性质和相互关系,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和概括,从而发现它的在规律 1,教育研究是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力。 通过教育科学研究,转变教育观念【科技意识,人才观,全面发展观】 探索教育体制、教育容、教育方法改革的途径,并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育政策和提高教育质量 2,教育研究是发展和完善教育科学理论的基础。【核心:教育规律】 3,教育研究能够增强研究者的能力,是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的中重要战略措施。

教育研究方法模拟试题一

三人行预测模拟题系列-----教育研究方法部分 教育研究方法模拟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科研选题存在可行性的条件中,除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外,还有一个条件是() A、必要性问题 B、可能性问题 C、能力问题 D、时机问题 2、在历史研究法的运用中,主要确定文献资料本身的意义、价值和准确可靠程度的评论被称为是() A、外部评论 B、内部评论 C、辨伪评论 D、证真评论 3、在教育观察研究中,帮助研究者获取观察资料的重要工具是() A、观察计划 B、观察提纲 C、摘要笔记 D、观察记录表 4、题录、索引、文摘等属于文献等级中的() A、零次文献 B、一次文献 C、二次文献 D、三次文献 5、在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中,考察教育现象的起源、形成、变化发展过程及其本质,常用方法是() A、教育观察法 B、发生学方法 C、教育调查法 D、教育实验法 6、以教育事实为主的科学研究成果主要包括() A、教育观察报告、教育调查报告、教育实验报告等 B、学术论文、教育观察报告、教育调查报告等 C、学术论文、教育实验报告、教育调查报告等 D、学术论文、教育观察报告、学术专著等 7、选择研究问题的首要原则是() A、需要性原则 B、科学性原则 C、创造性原则 D、可能性原则 8、教育研究方法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 A、教育观察法 B、教育实验法 C、教育调查法 D、教育测量法 9、提高问卷效度的关键是 A、正确选题 B、写好指导语 C、问卷题目的行文技巧 D、设计目标体系 10、实验安排的反作用效果也称为() A、霍桑效应 B、马太效应 C、皮格马里翁效应 D、消散效应 二、辨析题: 1、教育研究的新手适合运用结构性调查方法 三、论述题: 1、某中学进行“运动处方”式教学实验,取初二两个班为样本。首先对这两个班学生进行体质、体能测查,并对测查数据进行了常模参照分析。由同一教师任教,对比班,按常规体育课进行教学。实验班学生按测查结构,分为耐力、速度、灵敏、力量等不同小组,有针对性地制定“锻炼处方”,每周进行三次以上“处方”式锻炼。三个月后,对两个班再次测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判断“运动处方”式教学对学生体质、体能是否有影响。 请回答: (1)这个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是什么? (2)这个实验是如何控制无关因素的? (3)这个实验属于哪类实验设计?

《教育研究方法》2017期末试题及答案

《教育研究方法》2017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2分。合计30分) 1.在假设检验过程中允许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又称为事件。 2.外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的性,或推论、应用之范围的准确性。 3.结构型问卷又称封闭式问卷,即在研究者事先规定的各种答案中,填答者选择认为符合 当时意见、态度的一个或几个答案。 4.测验的性是关于测验系统化过程好坏程度的指标。包括以下诸方面:测验刺激的客观性、量化的客观性、推论的客观性。 5.取样是选取某一段时间作为观察记录的对象。 6.测验是一种系统化了的程序和一种测量的。 7.文献法的一般过程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分别是:提出课题或假设、研究设计、搜集文献、整理文献和进行文献。 8.无结构型问卷的结构较松懈或较少,并非真的完全没有结构,只是不将资料,但必须向有关人士问差不多相同的问题,被访问的人数一般较少,自由回答。 9.成就测验是指经过一定的数量化或测验编制程序化的各类教育测验。 10.用专业语言来说,某一个随机事件在n次实验中出现的情况称为该随机事件的次数,各种随机事件在n次实验中出现的次数分布情况称次数分布。 11.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都能用于文献的研究,同属于非接触性方法。内容分析法与文献法相比更侧重于分析。 12.以结构形式为标准,问卷法可划分为型和无结构型两种类型。 13. 变量又称调节变量,是自变量的特殊类型,是研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而选择的次要自变量。 14.结构型访问法、半结构访问法、无结构型访问法又被称作封闭型、半封闭型、型。 15.在实验设计中可以采用两种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他们分别是无关变量的和无关变量保持恒定。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合计l5分) 1.下列关于观察法中编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策略编码指对人们完成一定任务所用方法、策略的编码 B.常见的一些编码有:过程编码,活动编码,策略编码和行为编码

(完整版)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笔记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复习笔记 各章节重点难点 4个要点) 1、教育研究的类型 (1)客观性原则:是指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尊重事实,一事物的本来面目为依据,反对主观臆测,王子论断。她是科研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创新性原则:指在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应该在借鉴和继承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在教育研究中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或结论,产生新的认识,文人们提供新的知识。(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从教育的实践需要和实际情况出发,形成和发展教育科学理论,并努力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的研究,以推动教育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4)伦理原则:要求研究者的科研活动应遵循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不侵犯研究对象或研究参与者的权益,避免对其造成身心伤害。 3、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6个) (1)选题阶段 (2)研究设计阶段 (3)搜集资料阶段 (4)整理与分析资料阶段 (5)撰写研究报告阶段 (6)总结与评价阶段 4、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4个) 理论方法(归纳、演绎、类比、分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 实证方法(观察、问卷、访谈、测量) 实验研究方法(前试验、准实验、真实验) 历史研究方法(文献法(定性)、内容分析法(定量)) 二、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5个要点) (一)选题的主要来源 1、社会变革和发展对教育研究提出的问题 2、学科理论的深化、拓展或转型中产生的问题 3、研究者个人在教育实践者观察与思考产生的问题 (二)选题的基本要求 1、问题本身要新颖、有研究价值 新颖表现在:(1)课题内容是前人未涉及或者探讨不深入的

(2)课题研究角度不同与以往研究 (3)研究方法上有创新之处 2、问题提出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3、问题表述必须具体明确 4、问题研究要有可行性 (三)教育研究假设涉及的主要变量 (1)研究假设是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时的理论,是对研究课题设想出的一种或几种可能的结论或答案 (2)自变量=刺激变量=输入变量=实验处理,事实严重对实验对象发生影响的因素和实验对象在这些影响下发生变化的因素。 (3)因变量=反应变量=输出变量=实验结果,是通过自变量的作用而产生变化的结果因素,是实验观察和记录的内容。 (4)无关变量=干扰变量,是指除自变量意外,一切可能影响因变量、因而对实验可能起干扰作用的变量。 (四)选择研究对象(抽样) 1、总体、样本和抽样的概念 (1)总体:研究对象的全体。凡是在某一相同性质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体,当它成为突击研究对象时,就叫做总体。 (2)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有一定能够代表性的一本分个体,也称为样组。 样本所包含的个体的数量叫样本容量。 (3)抽样:遵循一定的规则,从一个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个体进行研究的过程。目的是用一个样本去得到关于这个总体的信息及一般性结论,从样本的特征推断总体,从而对相应的研究作出结论。 2、抽样方法: (1)简单随机抽样。如抽签、随机数目表,每个个体被抽取的概率均等。简单易行,适用于总体异质性不是很大却样本数较小的情况。当样本规模小时,样本的代表性差一些。 (2)随机系统抽样,也叫等距抽样、机械抽样。先将总体各个观测单位按某一标志排列编号并分成数量相等的组,使组数与样本数相同,然后从每组中依照事先规定的机械次序抽取对象。(抽样比率的计算公式:k=N/n,k为抽样间距,N为总体规模,n为样本规模) (3)分层随机抽样:也成类型抽样,配额抽样。将总体按照一定标准分成若干层次或类型,然后再依据事先确定的样本大小及其各层次类型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提取一定数目的样本单位。 (4)整群随机抽样:抽样的单位不是单个的个体,而是成群的个体。 (5)有意抽样法。即按照研究者一定的目的要求去抽取样本,也叫有偏的抽样。 (五)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 1、选题价值论证 2、先关研究文献综述 3、课题研究基本思路论证 4、课题研究步骤、方法及手段论证 5、课题研究可行性论证 三、教育文献检索(4个要点) (一)文献的作用 1、全面正确的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情况,帮助研究人员选定课题和确定研究人员

教育研究方法模拟考试题(五套)

第一套教育研究方法模拟考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2分,合计30分) 1.一个具有信度的研究程序,不论其过程是由谁操作, 或进行多少次同样的操作,其结果总是非常( ) 的。 2. 量化处理是对经过编码分类的资料,运用()方法进行加总、求平均、求百分比、进行差异检验等。 3. 在假设检验过程中允许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又称为()事件。 4. 参与性观察指参与到被观察者的生活和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地观察。 5. 量表是一组符号或一组数量,经过某种建构过程,使之依一定规则描述该量表所测量的()特性,可分为四种量化水平:名称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等比量表。 6.两种变量值变化方向无一定规律,即一种变量值变化时,另一种变量值可能变化也可能不变化,并且不变或变大、变小的情况为()的,这两种变量之间的关系称为零相关。 7. 外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的()性,或推论、应用之范围的准确性。 8. ( )文献即曾经历过特别事件或行为的人撰写的目击描述或使用其他方式的实况纪录,是未经发表和有意识处理的最原始的资料。 9. 广义的教育科学研究设计是为解决()问题所拟定的比较详细的规划及付诸实施的全部过程。 10. 测验是一种系统化了的程序和一种测量的()。 11. 结构型问卷又称封闭式问卷,即在研究者事先规定的各种答案中,填答者选择认为符合()当时意见、态度的一个或几个答案。 12. 自变量的不同水平称为()点或实验处理。 13. 测验法又称测验量表法,主要用于人的个性及其它个别心理差异和人的行为个别差异方面的的定量化研究,具有评估、()与预测三种功能。

14.对于自己了解较多的问题,可以选择封闭型访谈;而对于自己了解较少的问题,可以选择()型访谈。 15. 测验的()性是关于测验系统化过程好坏程度的指标。包括以下诸方面: 测验刺激的客观性、量化的客观性、推论的客观性。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合计15分) 1. 下列不属于观察的设计和准备内容的是()。 A. 问题、目的与对象的确定 B. 理论准备、内容、项目与表格设计 C. 试探性观察与观察取样 D. 组成评价专家组 2. 下列关于区分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区分度又称鉴别度,指每一题目对所测量的心理特性(或学习成绩) 的有效程度。 B. 区分度分析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题目内部一致性分析,另一个是外在效度的分析。 C. 外在效度的分析与区分度分析无关。 D. 题目内部区分度分析指检查个别试题与整个测验之内间的一致性。 3. 下列关于观察法中编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策略编码指对人们完成一定任务所用方法、策略的编码。 B. 常见的一些编码有:过程编码,活动编码,策略编码和行为编码。 C. 过程编码指对事物过程的编码,其编码名称是阶段和步骤。 D. 活动编码指按照一定的种类进行的内容编码。

2010年1月国开(中央电大)专科《教育研究方法》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0年1月国开(中央电大)专科《教育研究方法》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马全力整理的电大期末纸质考试必备资料、盗传必究!) 说明:试卷代号:2044; 适用专业及层次:教育管理和小学教育、专科; 资料整理于2020年9月29日。 一、判断题 1.搜集教育科学研究文献的主要渠道有: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社会、科学、教育事业单位或机构,学术会议和个人资料交流,计算机互联网。 [答案]对 2.编制测验题目是编制测验的中心环节,测验题目是具体体现测验目的的重要内容,也是决定测验好坏的重要方面。 [答案]对 3.研究的效度是指研究在揭示所研究内容的本质或其规律方面的准确、客观、科学程度,或者说研究结果符合客观实际的程度。 [答案]对 4.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都能用于文献的研究,同属于非接触性方法。内容分析法与文献法相比更侧重于定量分析。 [答案]对 5.测验(或,测验量表)法是教育与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人的个性及其它个别心理差异的定量化研究。 [答案]对 6.在实验设计中可以采用两种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他们分别是无关变量的消除和无关变量保持恒定。[答案]对 7.在假设检验过程中允许犯第二类错误的概率又称为小概率事件。 [答案]错 8.两种变量值变化方向无一定规律,即一种变量值变化时,另一种变量值可能变化也可能不变化,并且不变或变大、变小的情况为随机的,这两种变量之间的关系称为零相关。 [答案]对 9.结构型问卷又称封闭式问卷,即在研究者事先规定的各种答案中,填答者选择认为符合自己当时意见、态度的一个或几个答案。 [答案]对 10.测验法又称测验量表法,主要用于人的个性及其它个别心理差异和人的行为个别差异方面的的定量化研究,具有诊断与预测二种功能。 [答案]无错,但不完备 11.随机取样法在理论上最符合概率论原理。当研究者对所研究总体中各类个体的比例不了解,或总体中的个体之间差异程度较小,或样本数目较大等情况下,它是一种很好的取样方法。但是,它有自己的限制要求和局限性:事先把研究对象编号,比较费时费力;如果总体中的个体分散,抽取到的样本的分布也比较分散,给研究带来困难;当样本容量较小时,可能发生偏差,影响样本的代表性。 [答案]完全正确 12.等距变量有相等单位,能用数量准确说明某一量比另一量大(或小)多少,但无绝对零点,像身高、摄氏温度、体重、百分制计分等都是等距变量的例子。 [答案]部分错误 13.操作定义的作用主要有4条:第一,它有利于提高研究的客观性;第二,它有助于研究假设的检验;第三,它有利于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统一性;第四,它有利于提高研究结果的可比性。 [答案]无错误,但不完备 14.次数分布也称为频数分布,指的是一批数据中各个不同数值所出现的次数情况,或者是指一批数据

教育研究方法复习资料 2014.12

《教育研究方法》期末复习题 一、选择题(共20分,每小题2分) 二、填空题(共10分,每空格1分) 1. 相关变量中实验者用以研究的变量被称为自变量。 2.教育科研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简称,是指人们以教育理论做指导,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探求教育事物的真相、性质和规律,并取得科学结论的活动。 3.教育调查法按途径可以分为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 4.按照实验的控制程度,可将教育实验分为、准实验设计和真实验设计 5. 按照中图参考文献格式规范要求,“论文集”对应的标识为[C]。 6. 教育科学研究的课题主要来源于教育实践和理论文献两大方面。 7.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D]代表学位论文。 8. 教育文献的属性包括信息性、存储性、教育性和载体性。 9. 教育观察法可以分为抽样观察法、隐蔽观察法、追踪观察法和综合观察法四类。 10.根据其结构化程度,教育调查研究中的访谈法可以分为结构性访谈、非结构性访谈与半结构性访谈。 11. 教育文献资料的分布极为广泛且形式多样,主要有书籍、报纸、期刊和教育档案。(非文字教育资料) 12. 根据研究问题和回答内容的标准化程度,教育调查可以分为结构性调查和非结构性调查。 13. 按照研究的目的,可以将教育科学研究区分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14. 在学校情境中开展的教育科研从研究范围上看,属于中观研究与微观研究。 15. 问卷调查结果的前后一致性与稳定性称之为问卷的信度。 17. 教育实验研究中的三个变量分别是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额外变量/控制变量。 18. 问卷调查是以书面形式提出问题的方式而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20. 教育调查法按搜集资料手段和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和。 三、判断题(共10分,每小题1分。正确的请打√,错误的请打×) (×)1. 基础研究是指在占有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思辨的方法,从哲学和科学方法论的高度分析教育诸因素之间的关系,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2. 应用研究是运用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研究。 (×)3. 总体愈大,样本容量也愈大。 (×)4. 在一项实验研究中,自变量越多越有利于分析最后的结果。。 (×)5.信度是对测量工具的有效性的反映,它是指测量的结果能够真正反映测量目的和意图的程度。 (×)6. 问卷调查法中涉及到的人口学变量越多越有利于调查的全面性。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袁振国主译资料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笔记,袁振国主译第一章教育研究的性质和特征 第一节教育研究的性质 一、研究的经验本质 二、研究的系统过程 三、教育研究的效度(结果的精确性和推广性) 四、教育研究的信度(研究的可重复性) 五、研究范式的多样性 第二节教育研究的分类 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目的不同) 二、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不同) 三、一般研究方法 第三节理论的作用 第四节研究过程中的活动 一、确定研究问题 二、收集资料 三、分析 四、总结结果和得出结论 第二章研究问题的确定 第一节研究问题的选择 第二节研究问题的陈述 一、常量、变量和操作性定义 二、假设与问题的陈述 三、假设的种类和形式 第三章查阅文献 第一节文献检索

第二节查阅文献活动 一、信息来源 二、图书馆 三、期刊文献 四、索引和摘要 五、教育资源信息中心(ERIC) 六、元分析报告 七、《教育研究评论》 八、论文 九、辞书 第三节运用计算机检索数据库第四节为文献综述选择研究资料第五节筛选和总结信息 一、摘要或小结 二、组织信息 第六节解释和利用信息 一、批判性阅读 二、写综述 三、参考文献 四、准备文献目录 第四章交流研究成果 第一节研究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问题的确定 二、文献综述 三、方法或步骤 四、研究的意义

五、研究计划的其他部分 第二节研究报告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导言,包括对问题的陈述 二、文献综述 三、方法或步骤 第三节研究报告的其他部分 一、摘要 二、参考文献和文献目录 三、附录 第四节研究报告的通稿 第五节会议论文指南 第六节在论文委员会上的论文答辩第五章评价研究报告 第一节报告中的错误和缺点的类型第二节对研究报告主要部分的评价 一、绪论 二、文献综述 三、方法或步骤 四、结果 五、结论、建议和启示 第三节评价报告时的总体印象 第四节期刊的审稿过程 一、提出的审稿意见 二、发表标准 第五节对研究计划的评价 第六章定量研究的研究设计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研究方法)模拟试卷28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研究方法)模拟试卷28 (总分:5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4,分数:48.00) 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 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某研究者设计的研究是用思辨的方法研究“对职业教育价值问题的理性审视”,这一研究属于 (分数:2.00) A.基础研究 B.应用研究 C.价值研究√ D.事实研究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研究的类型。对教育研究的类型的划分,主要有三个维度:(1)根据教育研究对象及任务,将教育研究分为教育价值研究、教育事实研究。其中教育价值研究是一种应然研究,揭示的是“为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教育事实研究是一种实然的研究,主要解释“是什么”的问题。(2)根据教育研究的目的不同,将教育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其中基础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通过研究,寻找新的事实,阐明新的理论或重新评价原有理论,它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与建立教育的一般原理有关。应用研究用于应用或检验理论,评价它在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应用研究具有直接的实际应用价值,解决某些特定的实际问题或提供直接的实际应用价值,解决某些特定的实际问题或提供直接有用的知识,回答“是什么”的问题。(3)按照教育研究的范式不同,将教育研究分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本题的命题是“对职业教育价值问题的理性审视”,采用思辨的方法。因此,本题的答案是C。 3.某研究者设计的研究是“高考改革的阻力分析——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这一研究属于 (分数:2.00) A.基础研究 B.应用研究 C.价值研究√ D.事实研究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研究的类型。对教育研究的类型的划分,主要有三个维度:(1)根据教育研究对象及任务,将教育研究分为教育价值研究、教育事实研究。其中教育价值研究是一种应然研究,揭示的是“为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教育事实研究是一种实然的研究,主要解释“是什么”的问题。(2)根据教育研究的目的不同,将教育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其中基础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通过研究,寻找新的事实,阐明新的理论或重新评价原有理论,它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与建立教育的一般原理有关。应用研究用于应用或检验理论,评价它在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应用研究具有直接的实际应用价值,旨在解决某些特定的实际问题或提供直接的实际应用价值,解决某些特定的实际问题或提供直接有用的知识,回答“是什么”的问题。(3)按照教育研究的范式不同,将教育研究分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本题的命题是“高考改革的阻力分析——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采用思辨的方法。因此,本题的答案是C。 4.某研究者设计的研究是“高考改革的家长阻力分析——一项质的研究”,这一研究属于 (分数:2.00) A.基础研究 B.应用研究 C.定性研究√ D.定量研究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研究的类型。对教育研究类型的划分,主要有三个维度:(1)根据教育研究对象及任务,将教育研究分为教育价值研究和教育事实研究。(2)根据教育研究的目的不同,将教育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3)根据教育研究的范式不同,将教育研究分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其中定量研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题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冲刺题 一、名词解释 1.研究变量 1)自变量:由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变化的量,是能够独立的变化并能够引起因变量变化的条件、因素。 2)因变量:由自变量的变化而引起被试行为或者有关因素、特征的相应变化的量,他是研究者需要观测的指标。 3)无关变量:又称控制变量,指与自变量同时影响因变量的变化,但与研究目的无关的 2.总体、样本、取样的概念 总体:即研究对象的主体,是在某一相同性质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体,当他成为研究对象时,就是总体。 样本:样本是指从总体中抽取出来进行研究的,对总体有一定代表性的一部分个体。 取样:即遵循一定的要求,从一个整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研究的过程。 3.调查研究法:指在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针对社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运用观察、问卷、访谈等多种形式在自然条件下搜集客观资料并分析处理研究资料的研究方法。 4.尝试性:指在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为了研究某个特定的研究(假设),在人为模拟的环境中,采用控制的手段对研究变量施加特定的影响,从而

验证假设以揭示研究变量之间的因果及相关关系的研究方法。 二、填空题 1.研究是一种认识活动,而起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他的特殊性在于 它是通过人类的理性参与,借助一定的研究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的认识活动,是一种试图克 服人类认识局限性,从而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活动。 2.由于人类自身认知活动的局限性,要求人们在认识过程中保持谦虚和 虔诚的心态,勤于学习和思考,这既是研究活动存在的必要性,也是 研究者应该具备的基本心态。 3.没有问题就是没有研究。 4.研究计划主要是回答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两个方面的问题,即通过 研究计划试图回答为什么研究和打算怎么研究。 5.研究问题的首要特征是问题的真实性,不是杜撰和空想出来的。即研 究问题首先需要是真问题。 6.观察法的类型分为参与观察法、非参与观察法、结构性观察法、非结 构性观察法 7.问卷问题设计时,问题的转化步骤:研究问题-研究假设-调查问题-具体指标-问卷问题。 8.调查问卷的结构为:前言、内容、结语。 9.教育实验的类型为:

教育研究方法期末考试重点

一、中小学教育研究的类别 1、以研究目的对教育研究所作的分类: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基础性研究以抽象、一般为特征,目的是揭示、解释、描述某些现象和过程,直接增加知识的价值;应用性研究以具体、特殊为特征,对基础性成果做进一步验证,目的在于解决某些特定的问题或提供直接有用的知识。(如相对论原理为基础性,核能应用研究为应用性。)学校情境中的教育研究大多为应用性。 2、以研究目的对教育研究所作分类: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a、探索性研究。进行新课题,对该课题进行初步了解。缺点是难以提供满意答案;b、描述性研究。对教育中出现的某一情况或事件进行描述,把过程中观察到的情形记录下来;c、对教育中某一现象做出解释。 3、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依教育研究性质或手段区分的两种范式:(1)定性研究:主要用文字来描述现象,从人文学科中推演而来,注重的是整体和定性的信息以及说明的方法。定性研究的5个特征:a、把自然情境作为资料的主要来源,其中研究者起关键作用;b、是描述性的(不采用数据形式);c、关心过程而非结果或产品;d、倾向于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自下而上,即通过资料找问题);e、关心的最基本的事情是人们对事物的理解。(2)定量研究:模仿自然科学,对教育现象进行观察,是经验的、可定量的研究,研究目的在于确定因果关系,并做出解释。优点:a、消除研究过程中主观性和各种偏向偏见,使研究保持客观、精确;b、把教育实践工作者以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加以检验。缺点:a、教育现象具有模糊性;b、不仅受物质条件限制,还受伦理上和社会条件的限制。(3)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关系——定性研究为定量研究提供框架,定量研究为进一步定性研究提供条件。 4、教育研究内容可分为宏观的、中管的、微观的。宏观教育研究主要研究社会现象;中观的对应机构;微观研究重点研究人与人之间。在学校情境中主要研究的是微观的。 5、按研究开展地点和资料收藏方式可分为书斋式研究和现场研究。书斋式以查阅资料为主,而非在实践中。现场研究在实践中进行。 6、研究方向尺度分为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横向研究-同一时间-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纵向-不同时间-趋势研究、各年龄组特征研究,定组研究。 7、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区别。①资料来源:定性研究来源于自然情境,定量研究来源于经过严密控制的情境;②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定性研究来源于图片文字,定量研究来源于数据;③对研究关注的方面:定性研究重过程,定量研究重结果;④分析资料的方法:定性研究采用归纳分析,定量研究采用演绎分析;⑤关心的基本项:定性研究关心意义和理解,定量研究关注变量与操作;⑥学术属性:定性研究属社会、历史、人类学类,定量研究属于心理、经济、物理范畴;⑦目标:定性研究目标在于描述现实现象提高认识,定量研究目标在校验理论证实事实;⑧设计:定性研究设计灵活、一般、可引申,定量研究设计有结构、预定的、正是具体;⑨技术和方法:定量研究重观察漫谈,定性研究重实验和有组织的交谈; ⑨与被试关系:定性研究者热情接触被试,视为朋友,定量研究与被试疏远;⑩工具或手段:定性研究重录音等,定量研究中项目表问卷占比重大。 8、在学校情境中开展的研究:是应用性、中/微观的、现场式的研究。 二、研究问题选择的三个基本准则:问题必须有价值,有新意,有可行性。主观条件:研究人员自身的素质。客观条件:物质条件。时机条件:理论、工具、技术手段等成熟度。 三、研究变量的类型 1、自变量:又称刺激变量,是引起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研究者操纵的假设的原因变量。 2、因变量:又称反应变量,也称依变量,是受自变量影响的变量,是自变量作用于被试后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裴娣娜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著)树图 第 一 章教育研究方法的概述第一 节 教育 科学 研究 方法 的界 说 教育研究的 含义 教育研究是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 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的过程。 教育研究方 法的含义 教育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教 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它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 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 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 教育科学研 究方法的特 点 ①研究目的在于探索教育规律,以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为导向。 ②有科学假设和对研究问题的陈述,研究的问题有明确的目标和可 供检查的指标。 ③有科学的研究设计,准确系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并搜集可靠的 资料数据。 ④强调方法的科学性:它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遵循一定的科学 研究程序,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活动。因此,方法本身是可辨认 的,运用过程和研究结果是可检验的,研究结果要回到实践中检验。 ⑤创造性:对原有的理论体系、思维方式及研究方法有所突破,这 是研究最重要的特点。 教育科学研 究区别于自 然科学、思维 科学研究的 独特性 ①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②研究的周期较长。 ③针对性、实践性强。 ④教育科研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积极参与,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教育科学研 究方法和方 法论涉及到 的主要课题 1.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基本过程,结构模式,研究程序、方 法、手段以及应遵循的逻辑和方法论规则 2.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建立,各类方法的含义、理论基础、 操作步骤、适用范围以及使用时应考虑的条件。 3.教育理论的形式化、证明和评价的一般认识论原理 4.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新方法的内容、特点以及在教育 研究中的应用

教育研究方法模拟试题

题目1 重复性访谈又称为()。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纵向访谈 B. 多次性访谈 C. 横向访谈 D. 焦点访谈 题目2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个案研究之局限性的是() 选择一项: A. 结果更具有针对性 B. 主观性较强 C. 结论缺乏普遍性 D. 难以重复验证 题目3 每一位教师所处的情境会随人、事、物以及时空的变化为不同,研究情境不仅不同而且都有明显的独特性,这体现了教育行动研究的如下哪项特征()。 选择一项: A. 研究的过程 B. 研究的主体 C. 研究的情境 D. 研究的目的 题目4 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深感小学生作文言之无物,于是设计“情景作文”方法在班上试行,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作文质量有较普遍的提高。在这个实验中,其设计特点是()选择一项: A. 单组仅后测设计 B. 单组前后测设计 C. 因素设计 D. 真实验设计 题目5 按照实验控制的程度划分,教育实验可以分为()。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真实验

B. 前实验 C. 探索性实验 D. 准实验 题目6 与传统教育研究式相比较,教育行动研究是在哪里做研究的()。选择一项: A. 任意环境中 B. 课堂情境中 C. 变量可以得到控制的环境中 D. 其它三个选项都不对 题目7 ()不属于访谈调查的特点。 选择一项: A. 准确性 B. 统一性 C. 真实性 D. 客观性 题目8 观察记录方式主要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描述记录 B. 标记记录 C. 等级记录 D. 时间取样 题目9 提出“没有无行动的研究,也没有无研究的行动”的是()。 选择一项: A. 科里 B. 麦克尔南 C. 勒温 D. 白金汉姆 题目10 观察法的设计主要包括的容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小学教育 教育研究方法试题 带答案

小学教育-教育研究方法试题(带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2分,合计20分) 1.分层随机取样是指对由性质并非完全相同的部分组成的总体,按照性质不同分层,然后对各层次按比例抽样的方式选择样本。 2.影响研究信度的因素主要有:被试方面的因素、主试方面的因素、研究设计方面的因素和研究实施方面的因素。 3.研究计划一般包括:课题表述,文献查阅,课题意义,定义、限制和界定,文献查阅,假设,方法,时间表等7部分。 4.影响研究信度的因素主要有:被试方面的因素、主试方面的因素、研究设计方面的因素和研究实施方面的因素。 5.加权算术平均数是具有不同比重的数据(或平均数)的算术平均数。 6.观察法具有目的性与计划性、自然性和观察的客观性、观察的直接性等特点。 7.随机化和配对法是将两组被试除自变量外其他条件尽量保持相等。 8.研究日志一般包括备忘录、描述性记录、解释性记录和深度反思四种。 9.内在效度是指实验数据偏离真值的程度或系统误差之大小。 10.半结构型访问法是把有关问题交给访问者,但无一定的问题顺序;这种方法访问时比较方便,被试易于合作。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合计10分) 1.研究变量的四种类型分别是( a )。 A.称名变量、顺序变量、等距变量和等比变量 B.称名变量、顺序变量、等距变量和随机变量 C.离散变量、顺序变量、等距变量和等比变量 D.称名变量、顺序变量、连续变量和等比变量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c )。 A.分类指标是反映研究变量的性质和类别的指标 B.顺序指标是反映研究变量所具有的不同等级或顺序程度的指标 C.等距指标是反应研究变置在数量上的差别和大小的指标 D.等比指标是反映变量的比例或比率关系的指标 3.下列不属于观察的设计和准备内容的是( d )。 A.问题、目的对象的确定 B.理论准备、内容、项目与表格设计 C.试探性观察与观察取样 D.筹备观察资金 4.“总数为N=500,样本容量是n=50,求出间隔500÷50=10,于是每隔10个抽取一个样本,连续抽样50次。”这是采用( c )。 A.简单随机取样法 B.分层随机取样法 C.等距随机取样法 D.多段随机取样法 5.下列关于区分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A.区分度指标等于o.2时,题目评价为优良 B.难度在o.5时,区分度最大 C.区分度分析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题目内部一致性分析,另一个是内在效度的分析D.一般讲,区分度越接近l时,难度越大。 6.关于实验设计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 事前测定和事后测定比较设计的优点是有了两次测定可以进行比较,缺点是由于先后两次是在不同的时间测定的,因而对于测量工具、评价人员标准及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等引起的变化,难以进行良好的控制,但不会降低结果解释的效度 B.区组设计是将被试按区组分类,使每一区组的被试尽量保持同样数量,然后将区组内被试随机分派到各个实验处理中去 C. 区组设计的一种方式是配对,即根据研究的要求,将影响研究结果的某些因素水平相同的被试配对,得到不同水平的被试对,然后随机让其中的一个,接受实验处理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总结第一、二章

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一、教育研究方法的界说 1、教育研究与教育研究方法 概念 教育研究:与所有科学研究一样,同样有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客观事实、科学理论(核心)、方法技术。同样执行者解释、预测和控制的功能,只不过是研究对象的特点不同。 教育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系统的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他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它的两层含义为:一种知识的体系(思维方式)一种行为准则(行为方式)【创造知识+整理知识】 教育科学研究的效度:结论的准确解释性(内在效度)和结论的普遍性(外在效度)。 内在效度:研究结果能被有把握的准确解释的程度。 外在效度【不宜过分强调】:研究结果能被推广到更大人群和其他条件中去的程度 教育科学研究的信度:研究的方法、条件和结果是否可以重复,是否具有前后的一致性,即研究的可靠性。它包括内在信度和外在信度。 内在信度:在给定相同条件下,资料搜集、分析和解释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 外在信度:一个独立的研究者能否在相同或相似的背景下重复研究并得到相同或相近的结论,指的是研究的可重复性。 特点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具有一般科学研究的特点(共同点): ●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规律,已解决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 ●有科学假设和对研究问题的陈述,研究问题有明确的目标和可供检查的指标。 ●有科学的研究设计,准确系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并收集可靠地技术资料数据。 ●强调方法的科学性。 ●具有创造性,及对原有的理论体系、思维方式以及研究方法有所突破。 教育科学研究区别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研究的独特特点(不同点): ●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研究的周期较长 ●针对性、实践性强 ●教育科研工作者与实践工作或者积极参与,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教育研究方法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 教育研究放法的对象包括教育研究方法学和教育研究方法论。

《教育研究方法》模拟试卷

《教育研究方法》模拟试卷(A)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谈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区别。 1、着眼不同。定量研究着重失误量的方面;定性研究着重事物质方面。? ?? 2、在研究中所处的层次不同。定量研究室为了更准确地定性? ?? 3、依据不同。定量研究依据的主要是调查得到的现实资料数据,定性研究的依据则是大量历史事实和生活经验材料 4、手段不同。定量研究主要运用经验测量、统计分析和建立模型等方法;定性研究则主要运用逻辑推理、历史比较等方法??? 5、科学基础不同。定量研究室以概率论、社会统计学等为基础,而定性研究则以逻辑学、历史学为基础。? ?? 6、结论表述形式不同。定量研究主要以数据、模式、图形等来表达;定性研究结论多以文字描述为主。定性研究室定量研究的基础,是它的指南,但只有同时运用定量研究,才能在精确定量的根据夏准确定性。 2、如何下操作性定义?试给“智力”下一操作性定义。 1、给变量下操作性定义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对研究课题中重要的变量要下操作性定义,如研究假设中涉及的变量、在整个研究中起关键作用的新概念、新名词等。其次,应根据研究目的、内容以及变量的性质来下操作性定义。操作性定义要与变量的原意相符,要与抽象性定义的内涵和外延相符。再次,

操作性定义的设计要具体、明确。所提示的测量或操作必须具有可行性,要使别人能理解操作内容和过程并能重复验证。操作性定义的指标成分应分解到能直接观测为止。最后,操作性定义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是独特的,它是研究者为了研究需要而规定的特殊解释,并非是对变量的全面的、唯一的解释。 可以从什么是操作性定义,下操作性定义应注意的方面出发思考“智力”的定义 2、智力:用智力量表测量所得的分数。 3、问卷调查具有哪些优缺点? 1、问卷调查的优点有: (1)是一种流行的研究形式,省时省力较经济(2)能迅速收集有关信息,便于统计处理(3)调查内容广泛,样本较大(4)问卷调查灵活性和通用性,简单易行,方便实用(5)资料便于整理归类,结论比较客观 2、问卷调查的缺点有: (1)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问题,真假难辨(2)难以评估因果关系,需要其他方法的配合(3)威胁和敏感问题,问题难以客观化(4)问卷调查对于问卷编制的要求高、难度较大(5)只能得到表面的东西,难以深入本质(6)很容易做出一个结果错误或无价值的调查(7)问卷调查的成功取决于被调查者的配合 4、写出一个单组前后测设计的实验模式,说说优缺点。 1.基本模式: O 1 X O 2 2.特征:(1)只有一个被试组且不是随机选择,无控制组;(2)仅一次实验处理;(3)有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