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二编 秦汉文学(下)【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二编 秦汉文学(下)【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二编 秦汉文学(下)【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二编 秦汉文学(下)【圣才出品】

第5章东汉辞赋

5.1 复习笔记

一、班固、张衡的京都赋

1.京都赋的缘起

(1)自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受社会生活和文化思想变化的影响,作家创作意识发生转变,汉赋尽管在体制和手法上仍未脱前期模式和模拟之习,但在思想内容和审美情趣方面却明显出现新的迹象和发展趋势,其鲜明标志之一便是京都赋的崛起。

(2)京都赋滥觞于扬雄的《蜀都赋》,其为赋的创作开辟出新的道路。而后有东汉初杜笃的《论都赋》,傅毅的《洛都赋》《反都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南都赋》,直至西晋左思的《三都赋》等,从而汇成京都赋创作这一潮流。其中代表性的是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这两大赋作一先一后,一脉相承,而又各具特色,互相辉映。

2.《两都赋》

(1)《两都赋》的创作背景

东汉光武帝定都洛阳,而非长安,这件事成为当时一大议论焦点,也引起了文学家们的普遍关注,班固的《两都赋》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的。这篇赋奠定了班固在辞赋史上的地位,也确立了京都赋的创作格局,成为后世效仿的典范。

(2)《两都赋》的内容

《两都赋》分为《西都赋》和《东都赋》两篇,实为上、下篇,作于汉明帝时期。作品

借“西都宾”和“东都主人”两个虚拟人物的对答结撰全篇。

(3)《两都赋》的艺术特点

班固的《两都赋》在艺术上基本是取法司马相如和扬雄,但同时又有突破和创新。

①突破了“劝百讽一”的结构模式。下篇《东都赋》通篇是讽喻、诱导,形成了“劝”与“讽”的均衡布局,虽然下篇中仍有不少劝的内容,但这劝的内容里已经融渗了作者严正的治国主张和政治见解,而非单纯的铺夸溢美。

②详略有致,繁简得当,层次分明,有力地凸显了创作主旨。

③空间方位调遣的别具匠心。《两都赋》采用的是回环往复的笔法,第一次由外到内,然后又由内到外,第二次再由内到外,如此循环两次,完成全部铺陈。整篇作品显得井然有序,错落有致。

3.《二京赋》

(1)《二京赋》的创作

张衡的《二京赋》是有感于“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于是模仿班固的《两都赋》而创作的。“精思傅会,十年乃成”。《二京赋》分《西京赋》与《东京赋》两篇,借“凭虚公子”与“安处先生”的对答结撰成篇。

(2)《二京赋》的价值

《二京赋》中的理性精神和充实的社会内容结合得非常完美,不但超过了司马相如和扬雄,也超过了班固。作者力求在作品的体制、规模上超越前人,铺写面面俱到。《二京赋》作为京都赋长篇之极轨,在思想和艺术上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对京都赋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二京赋》的内容

一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民俗事象;二是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笔触轻灵,意境清新,格调明丽,韵味隽永,开创汉赋前所未有之境,充满情趣,富于美感。

4.《二京赋》和《两都赋》的异同

(1)相同之处

①都用理性的态度描写京都,在民俗事象与朝政礼仪的处理上持相同的态度。作品中出现的民俗事象是符合生活实际的,却不符合他们的理想。

②这两篇作品均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抑客扬主。

(2)不同之处

①班固《两都赋》的题旨比较复杂,涉及东都和西京的许多差异;张衡《二京赋》的题旨则相对集中,主要突出东京和西都俭与奢的差异。

②班固、张衡虽然同是以京都为表现对象,但张衡在选材时尽量避免和《两都赋》过多重复,有自己的侧重面。

③《两都赋》在描写长安景观时采用回环往复的笔法,出现两次循环;张衡的《二京赋》则简化了一些程序,只经历从外到内,再由内到外的一次推移。

5.瑰颖独标的《鲁灵光殿赋》

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是一篇专写宫殿之雄伟壮丽的作品。这篇赋辞藻华美,刻画传神,层次井然,气势飞动,刘勰称其“瑰颖独标”“善图物写貌”,王延寿也因此而得入“辞赋英杰”的行列。

(1)《鲁灵光殿赋》的内容

《鲁灵光殿赋》从总体上看明显分为两个板块,前一个板块铺陈宫殿的本体特征,后一

个板块叙述宫殿的功能效应,是二元分立的格局。

(2)神异怪诞的审美风尚

王延寿擅长描写神异怪诞之物,他对宫殿本体特征所作的铺陈,对宫殿功能效应所作的渲染,虽然总体上分置于两个板块之中,但它们有着内在的联系,贯穿灵异怪诞之气,统一于尚奇尚怪的审美风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述行赋和抒情小赋

1.述行赋

(1)抒发历史沧桑感

从西汉后期开始,相继出现一批纪实性的述行赋。赋作者往往都有深厚的史学功底,是史学家兼作家,又都有过漫游的经历,而且途经的地点又多是前朝故地,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因此,汉代纪实性述行赋在融会古今、抒发历史沧桑感方面有许多新的开拓。

(2)衰世、乱世和治世之叹

由于述行赋作者的遭遇和所处历史阶段客观形势的差异,这些述行赋所抒发的感受又不尽相同,按其性质可划分为治世之作、衰世之作和乱世之作。衰世叹治乱,乱世叹兴亡,治世叹存没,它们各有自己的基调和主题。

(3)空间位移、时间顺序和感情脉络的契合

①刘歆的《遂初赋》是汉代纪实性述行赋的开山之作。他经历的主要是三晋旧地,作品中所描写的前朝旧事和西汉哀帝朝的情况极其相似。《遂初赋》具有明显的借古讽今的性质,是衰世文人的慨叹,关注的是社会治乱问题。

②班彪的《北征赋》是乱世叹兴亡之作。作者的行程是从长安至安定,由近及远,而追溯历史则是由远及近,首叙先周,接着是秦,最后是西汉。时空顺序交错,呈逆向对应,两

条线索非常清楚,又相互缠绕。

③班彪之女班昭的《东征赋》。班昭从洛阳出发,一路东行,行经的都是成周故地。她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生价值的实现上,这是承平之世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努力实现的目标。其感情波动是由强到弱,呈递减趋势,和行程的时空推移相呼应。

④蔡邕的《述行赋》是一篇衰世叹治乱的作品。东汉桓帝朝面临的尖锐矛盾,即外戚、宦官把持朝廷政权。蔡邕基于这种现实,怀着深重的忧患意识,选取相关的历史事件写入作品,用以唤起社会的关注。

2.抒情小赋的出现

(1)楚辞与抒情赋

楚辞是汉赋的重要源头之一。楚辞长于抒情言志,汉代骚体赋继承楚辞的这种特点,除依傍屈原的“九体”之外,又陆续产生一批带有自传性质的骚体赋,如东汉冯衍的《显志赋》等。班固的《幽通赋》以抒情言志为主,它和张衡的《思玄赋》一起,为抒情小赋的最终勃兴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抒情小赋的诞生

真正宣告抒情小赋的诞生并充分展示其迷人魅力的作品是张衡的《归田赋》,它以非凡的艺术创造在赋坛上独领风骚。

(3)《归田赋》

①艺术魅力

《归田赋》的艺术魅力集中体现在“真”字上,它从始至终抒发的都是真感受、真情怀、真渴望、真志向,体现了一个耿介多才的士大夫于心身俱疲、对现实失望之后的真实想法和真切心愿。作者非常高明地将诸多情愫浓缩到这篇体制短小的赋中,表现出来却显得从容闲

淡。

②语言特色

《归田赋》的语言清新晓畅、挥洒自如,与内容意脉相通、和谐一体,中间虽颇含骈偶成分,但恰到好处,毫无板滞雕饰之感,为后世的骈体赋开创了一个良好范例。

③评价

无论就内容讲,还是就艺术形式讲,《归田赋》都有很高的价值;无论从张衡的全部创作看,还是从汉赋的发展过程看,《归田赋》都有很高的地位。

(4)《刺世疾邪赋》和《鹦鹉赋》

①赵壹的《刺世疾邪赋》是针对汉末昏暗邪恶的社会现实而发,赋中对污浊现实的批判尖锐深刻,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揭露批判的力度和深度都是空前的;其语言激切沉痛,肆意骋情,痛快淋漓,有如一篇笔锋犀利的讨伐檄文。

②祢衡的《鹦鹉赋》虽是一篇咏物赋,但咏物即是咏人,因物入情,物我合一。该赋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借鹦鹉之奇姿妙质、聪明慧辩以自喻,复以其因材致祸、身困笼槛以自况,细腻委婉,苦情哀绝。出色运用比喻和侧面烘托的手法,是借物言志赋的上乘之作。

3.汉末小赋的感伤情调和批判精神

(1)感伤情调

汉代的抒情赋通常都是理胜于情,东汉的纪行赋和述志赋也不例外。和西汉抒情赋稍有不同的是,西汉赋家把“悲士不遇”作为抒情的主题,感慨自己未能遭逢历史的机遇。而东汉的抒情赋则以知命为解脱,反映出对人生的理性态度,同时流露出个人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惆怅。

(2)批判精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