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之父

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之父

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之父
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之父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逝世——

献给逝去大师的一朵玫瑰花

12

3月6日,87岁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生日时最后一次在公众前露面

本报记者傅小平

一个多月前的3月6日,87岁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和家人、朋友一起庆祝自己的生日。他穿了一身西装,胸前别一朵黄玫瑰,走出家门,向门外的记者和摄影师们问好。他接受了为他准备的生日蛋糕,与大家一道哼起墨西哥传统的生日小曲《拉斯马尼亚斯塔斯》。这是他生前最后一次在公众前露面。墨西哥当地时间4月17日,这位在世界文坛掀起拉美魔幻现实主义飓风的一代文豪,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马尔克斯逝世当天,哥伦比亚总统曼努埃尔·桑托斯发表电视讲话说,马尔克斯去世给哥伦比亚留下了一千年的孤独和悲伤!他宣布,哥伦比亚将举国哀悼3天,政府机构降半旗。奥巴马、普京等各国政要以各自的方式表示哀悼。墨西哥国家美术宫也于当地时间21日举行公开悼念仪式,总统培尼亚·涅托出席。马尔克斯年轻时代的好友,同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秘鲁作家巴尔加斯·略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达了对这位曾经绝交后又和好的老友的哀思,他说:“一位伟大的作家过世了,他的作品曾给西班牙语文学带来广泛的声望。”

据悉,马尔克斯的遗体已火化,但家属尚未表示如何处理其骨灰。哥伦比亚大使奥尔蒂斯暗示,骨灰可能一分为二,一部分安放在墨西哥,其余部分将送回哥伦比亚。马尔克斯在天堂里看不到对他的盛大纪念,他只是在自己的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里,写下了仿佛是对人世的临别赠言。“他写信时突然停下笔,最后看了她一眼,说:…请用一枝玫瑰纪念我?。”

事实上,对马尔克斯最好的纪念,就是阅读、理解他的作品。但对于这样一位经历丰富、作品意蕴复杂的作家来说,对他作品的“误读”与“解读”几乎也同时存在。作为“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一直对“魔幻”一词耿耿于怀,多次重申了同一个意思:他的写作并非魔幻,它就是现实。

在题为《拉丁美洲的孤独》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中,马尔克斯申明:“现实并非纸上之物,它就在我们身边,每天左右无数生死,同时也滋养着永不枯竭、充满了美好与不幸的创作源泉。现实是如此匪夷所思,生活在其中的我们,无论诗人或乞丐,战士或歹徒,都无需太多想象力,最大的挑战是无法用常规之法使别人相信我们真实的生活。”

1927年3月6日,马尔克斯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省阿拉卡塔卡镇。他八岁前一直居住在外祖父家。这位参加并指挥过哥伦比亚著名的“千日战争”的上校,退役回到故乡后,除了没完没了地追忆往事,就是望眼欲穿等待那笔有人许诺过的养老金。马尔克斯的中篇小说《没人写信给上校》便源于此。而外祖母则给他讲了大量的拉美神话传说、家族故事。她沉着冷静、绘声绘色的讲述,使故事听起来真实可信。马尔克斯后来回忆说:“她不动声色地给我讲过许多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仿佛是她刚亲眼看到似的。”

多年以后,马尔克斯采用外祖母的方式创作了《百年孤独》。小说里,姑娘可以被毛毯裹着飞上天,人与幽灵可以对话,甚至可以听到蚂蚁在月光下的哄闹声和蛀虫啃食东西的巨响……这些当然是他借助魔幻来表现现实,但在这种魔幻式的描写里,马尔克斯始终遵循着“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的原则,何况这些“奇思妙想”都可以在拉美大陆的宗教文化传统中找到有说服力的依据。

这就不难理解,何以马尔克斯强调要从真正的事实中去发现可能性。他讨厌虚幻,认为虚幻只是粉饰现实的一种工具。在他看来,归根结底,创作的源泉永远是现实。而虚幻或者说单纯的臆造,和想象之间的区别,就跟口技演员手里操纵的木偶和真人一样无可仿佛。世易时移,他甚至认为,文学作品中的臆造比现实生活中的谎言,还要后患无穷。也因为此,他特别珍重自己的记者生涯。“因为它让我与现实保持密切的联系。”

与文学理念一致,马尔克斯也以自己的行动深深介入了现实。早年担任《观察家报》记者时,他曾因披露事实而被迫远走欧洲;他为抗议智利政变,曾不惜封笔5年。马尔克斯始终认为,拉丁美洲有寻找自己解决问题方式的自由,而他自己心目中最成功的小说,是绝对自由的小说,“是以其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深入现实的力量让读者忧虑不安的小说”。马尔克斯还说,如果小说能够把现实翻转过来,让读者看到另一面的情形,那就更好了。

毫无疑问,马尔克斯的创作就像作家莫言说的,从根本上颠覆了他们这一代作家对文学的认识。马尔克斯把中国作家的创作“翻转”了过来。这不仅在于,很多中国作家都获得过“中国的马尔克斯”的美誉,还在于马尔克斯的灵魂已经渗透到他们的语法里。

《百年孤独》开头的“许多年之后……”,更是以一种深刻的诗意、命定与魔幻相交融的色彩,深深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至今,我们依然能从莫言、余华、苏童、陈忠实、贾平

凹、阎连科、韩少功、阿来等作家的作品中品味出马尔克斯的“语音语调”。然而马尔克斯的影响,也让中国作家始终背负着过度模仿的“原罪”。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出现过大量批评声音。迄今也只有少数人才愿意承认“马尔克斯语法”与自身书写的亲密关系。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马尔克斯从不讳言卡夫卡、福克纳、海明威及胡安·鲁尔福等作家对他的深刻影响。但读他的作品,却从来感觉不到他在模仿某个特定的作家,他鲸鱼一般的消化能力使得这种影响发生了内在的转化,正如他自己在1982年集结成册的谈话录《番石榴飘香》中说的,精选素材加工提炼出了番石榴的芬芳。实际上,体现在包括马尔克斯在内的很多拉美大作家的写作中,他们都像书评人思郁所说的那样,在吸收与继承之间找到了那个恰如其分的平衡点。

中国文学对马尔克斯乃至整个拉美文学的吸收与继承,却是极不平衡的。作家阿来提醒道,魔幻现实主义既不是马尔克斯首创,他也不是因此获诺奖的第一人。这一文学流派还涵括了一大批优秀小说,而马尔克斯也不只有《百年孤独》,他还写了《族长的没落》《没人写信给上校》等其他风格的著作。

某种意义上,正是源于《百年孤独》没有全然脱开《佩德罗·巴拉莫》的影响,马尔克斯从未承认这是他最满意的作品。而从“越是原创,越难被模仿”的角度理解,同为诺奖得主的美国作家辛格的说法或许不无道理。他认为马尔克斯是一位好作家,“但我不能说他是我这一类作家……我仍然敬佩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和福楼拜。如果他们今天还活着,马尔克斯将是一个蹩脚的选择”。

不管怎样,马尔克斯之于中国文学,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启示在于,全球化语境下,我们该如何参与世界文明的进程?有专家指出,以马尔克斯为代表的拉美作家在师法西方现代文学的同时另辟蹊径,以自己的方式很好地处理了传统与现代、想象与现实、“民族的”与“世界的”之间的关系,激起了中国作家对文学现代化的另一种想象。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尔克斯对中国以及很多后发国家的文学影响,并未随着他的逝世而结束,而将是另一种持续。

哥伦比亚总统桑托斯在他的电视讲话里,还说了一句被忽视的意味深长的话:“马尔克斯的作品神秘而繁复,只有愿意忍受孤独的人,才能静下心读懂他笔下人物的内心世界。”令人揪心的问题是,在喧嚣的时代里,有多少人愿意“忍受”这样的孤独?

拉美文学研究专家陈众议也有同样的疑虑。马尔克斯的逝世,让他感觉“很不舒服”,“文学巨匠的离开是一种伟大的文学传统消失的标志”。他担心,在全球化语境下,将来会是村上春树、丹·布朗和郭敬明这一类作家的一统天下。

实际上,马尔克斯也曾担心自己小说的命运,他不知道未来的年代会对他做出什么样的裁决。毕竟文学史上曾有过无以数计的作品,出现时如雷贯耳,此后都成了明日黄花。也因为此,他总是在写作中不断求新,不断地叩问时代,揣度世界,变化文风和写法,尽可能拓展自己的极限。

而今马尔克斯、略萨及以他们为代表的“文学爆炸”的一代,其神话般的超然地位依然无可代替,但新一代拉美作家并没有因此陷入“影响的焦虑”,他们正如他们的前辈一样,在继

承与叛逆,模仿与超越中寻找适合自己发出的声音。同时期的作家科塔萨尔、萨瓦托的作品,如《动物寓言集》《隧道》等,已然体现了对文学异样性的追求。此后,柯艾略小说中对故事的纯净的追求,乃至对文学的宗教性和神秘性的崇拜,已与传统的拉美文学相距甚远。波拉尼奥更是开辟了拉美文学的另一种路径,他的小说里,那些对传统不感兴趣的诗人们,不停地寻找自己的根源,他们的行走仿佛一则寓言,是对拉美文学爱恨交织的情感流露。

拉美作家里的后起之秀更是认为,影响了两代拉美作家和整个世界的“马贡多时代”已经过去。1996年,一本包括了18位35岁以下年轻作家的小说集出版,号称“麦贡多的一代”,亦即“麦当劳、苹果电脑和小型公寓”的混合的一代诞生。这些作家在作品里即兴重复着性、药、流行音乐、好斗、自毁和厌烦享乐的调子。被称为“弑父者”的年轻智利作家阿尔贝托·弗戈特创造的这个令人发噱的词,似乎也在表明,曾经象征了拉美现实的魔幻现实主义,正让位于年轻一代作家对这一片大陆的另一种更为现代的理解。

诚如学者阿方勒所言,魔幻现实主义一直有它的重大缺陷:它热衷于描述一个沉睡的,田园风格的最终消失不见的世界。然而现实中的拉美大陆却早已苏醒。弗戈特说:“21世纪的拉丁美洲,有着不断爆炸的电视画面、音乐、艺术、时尚、电影和新闻报道。它依旧相当文学,发着热病、难以管理,几乎像一部小说,但它不是寓言和民间故事集。它是19世纪与21世纪混合的动荡不安的大陆。”虽然他们依然热爱马尔克斯,只是不想再模仿他了。而更准确的说法,他们是在以另一种方式向这位逝去的大师致敬:玫瑰并未凋谢,他只是悄然隐去。

加西亚·马尔克斯与魔幻现实主义(二)

加西亚·马尔克斯与魔幻现实主义(二) 得知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文学奖的消息后,哥伦比亚举国欢腾,这位作家被人民誉为民族英雄。在其他国家,他的获奖也得到一致拥护。评论界普遍认为他的获奖会使每一个人为之高兴,许多报纸也为瑞典文学院将荣誉授予这位大受欢迎的作家而欢呼。“诺贝文学奖评选者们以向都垂青于那些少为人知、深奥难懂的作家。通过授奖给这样一位其作品以三十种文字销售千百万册的作家,他们突破了招来许多非议的那种陈旧套式。”。 大多数评论认为此奖授予加西亚·马尔克斯是毫不奇怪的。有些报道仅仅是对他如此快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感到惊讶:“这位哥伦比亚的小说家年仅五十多岁,因为看来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近几年内不大有可能将诺贝尔奖再次授予拉美作家,所以有人觉得这次奖金应授予年长的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许多文章讨论博尔赫斯未能获奖的原因,但所有的评论家都一致同意加西亚·马尔克斯是一位才能非凡的作家,“其作品有着永恒的魅力”。一些评论家还指出:“加西亚·马尔克斯是当代作家的佼佼者——不仅现代主义和实验小说的拥护者欣赏他,托尔斯泰和旧式小说的忠实读者也会为之倾倒。” 对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奖的否定评价,能使人看出评论者

的个人好恶。艾萨克·巴希维斯·辛格——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称赞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选中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同时,又痛惜本世纪缺少真正伟大的作家。“我认为他是一位好作家,”辛格先生在纽约说,“但我不能说他是我这一类作家……我仍然敬佩托尔斯泰、陀思妥夫斯基和福楼拜——如果他们今天还活着,马尔克斯将是一个蹩脚的选择,可是他们今天已不在人世了。” 评论家欧文·肖在评论马尔克斯获奖时说:“这是一个果断的选择。他是个强有力的作家,有着丰富的想象。马尔克斯善于将个人生活与历史危机联系在一起。从他的作品中,你得不到关于拉丁美洲问题理论上的系统阐述,但当它们以活生生的形象出现在你面前时,你会看到它们。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继承了欧洲政治小说的伟大传统,其结果是历史剧与个人戏剧合二为一。” 《美国学者》的主编约瑟夫·爱泼斯坦得到消息后,马上写文章论述加西亚·马尔克斯得奖的合理性。他宣称这是“真正辉煌无比的《百年孤独》应得的荣誉,”但在分析这位哥伦比亚作家作品中知识分子的道德责任感水准时,他下了这样的结论:加西亚·马尔克斯“从严格的字面意义上来说,是超凡的。遗憾的是他不是更好”。 爱泼斯坦的疑虑是针结道德和政治责任感而言的,而正是作品中的上述责任感使评论家们对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获

超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 神奇现实小说区别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兴起是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其出现具有不可复制性。 一、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在拉美有其独特的背景。 政治上:拉美长期处在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下,受到经济掠夺。20世纪初,欧美资本主义,通过垄断公司的形式,控制拉美各国经济命脉,造成了国家经济长期处于依附外国资本主义的地位。发展停滞,资金外流,人们生活困苦不堪。而后来拉美国家虽然名义上赢得独立,但政治上仍受帝国主义的操控,政局动荡不安。外国政府和垄断财团暗中支持反动政客,依靠外国势力提供武器,频繁反动武装政变,政局动荡。 而与此同时,二十世纪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潮到来,也促进拉美人们的觉醒。拉美各国尽管政治经济上存在差异,但共同经历过被殖民和外国资本对本国的剥削,使得拉美人民在维护民族权益的斗争中,使拉美意识上升。有责任的作家不仅反映本国的历史,还反映整个拉美被奴役的历史。他们试图通过文学手段把拉美的真实历史通过文学反映出来。用文学反映现实、干预现实性。马尔克斯的《族长的没落》《百年孤独》都有对拉美历史象征性地呈现。 另外古巴社会主义革命给拉美人民带来希望,加西尔·马尔克斯在《番石榴飘香》中说他是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 拉美的现实是除了政治上长期受奴役外,地理和文化上有其独特性 文化上,混血,多种文化并存。 拉美本土文化有其独特性。历史上,拉美就曾创造出辉煌的古印第安文化。15世纪,就有玛雅,阿兹台克和印加三大文化中心,有源远地文化传统。另外,拉美还是一个种族混杂的地区,除土著印第安人,还有被贩卖到此的非洲黑人,从欧洲移民的白人。他们的生活形态十分复杂。既有殖民者带来的西方科技文明的现代化生活,又有存在大量宗教迷信甚至原始部落图腾崇拜式的生活模式。这种跨度极大、差异迥然的生活形态又和谐地混合在一起,构成拉美“神奇”的现实。直至今天,拉美土著印第安人还盛行神灵崇拜,相信神话传说,并用神话知识认知和解释客观世界。古印第安文化,非洲文化,阿拉伯文化、西班牙文化以及《圣经》并存。马尔克斯对别人将他作品认定为“魔幻”是很不满的,他认为他表达的是现实中存在的,用现实中的人们思考方式进行创作的。 地理上位于热带,自然条件特殊。 文学上,拉美作家面对贫困落后的现实,作为有责任心的作家,针砭现实迫切希望找到拉美的出路。他们也意识到自身文学与欧美文学之间的巨大差距,进行大量的艺术实验。当然,首先就面对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问题。 在三、四十年代发生一场大争论:发展民族文学是否一定要排除西方文学的借鉴;吸取西方文学的艺术技巧是否一定破坏了文学的民族性? 讨论的结果是如果要使拉美文学尽快赶上去,并超出西方文学的水平,必须先把对方的精华吸收过来再加以改造。墨西哥著名诗人奥克塔维奥·帕斯:为了回到原地,首先要敢于走出去,只有浪子才谈得上回头。(这一点与寻根文学面临的处境颇为相似) 但是他们借助现代手法进行创新时,着眼点落实到拉美的现实。如何用文学寻找到本民族的特质,反映现实?六、七十年代拉美文坛主要有四个文学流派:社会

魔幻现实主义

浅谈历史背景与作家经历对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的影响 摘要:魔幻现实主义是在二十世纪中期首先出现,而后影响到世界范围内作家创作的一种文学流派,对世界文坛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寻根文学流派的影响尤为深远。其中魔幻现实指的是“试图借助魔幻来表现现实,而不是把魔幻当成现实来表现”,其原则是“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实。”即可以概括为在作品中加入了魔幻的元素,通过这种方式来集中表现现实,本质仍然为现实。本文中讨论了魔幻现实主义的主要特征,着重强调了魔幻现实主义与后现代派中的荒诞主义,超现实主义的区别,然后介绍了魔幻现实主义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并简单介绍了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一大批杰出的作家及其代表作品。随后对本文探讨的核心,历史背景与作家个人经历对于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的影响,次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先集中讨论了拉美与中国整体的环境对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的影响,然后选取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梦中的欢快葬礼和十二个异乡故事》《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三部作品以及莫言的《红高粱》《檀香刑》进行具体的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历史背景与作家个人经历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创作。 关键词:魔幻现实主义马尔克斯魔幻因素百年孤独莫言 本篇文章讨论的是针对魔幻现实主义作家背景即个人经历对其创作作品的影响。因此在讨论问题之前需要对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和有哪些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作品有必要了解。 魔幻现实主义与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作品 谈到现实主义,很多人都耳熟能详,而魔幻现实主义的受众相比之下就要少一些。魔幻现实主义不像现实主义,从古至今一直被作家无意识地不断的使用,而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盛行起来的文学流派,不同于传统的文学集团,他是一种群体性的倾向,是拉美作家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结合个人经历创作出的,主要集中在小说领域。魔幻现实主义被提出后引发了剧烈的反响,后渐渐演变为一种跨越地域与时代的文学流派,并多次获得了诺奖等奖项,因此不可否认的一点是魔幻现实主义在文坛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魔幻现实主义一词最早是由德国文艺评论家弗朗茨·罗发表的一本评论后期表现派绘画的专著《魔幻现实主义,后期表现派,当前欧洲绘画的若干问题》中提到的,他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是表现主义的一种。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区分魔幻现实主义和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荒诞派。魔幻现实主义和现实主义较好区分,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中加入了魔幻的元素来反映现实。而魔幻现实主义和超现代主义的区别可以用安徒生·因佩特的话来解释“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作者的根本目的是试图借助魔幻来表现现实,而不是把魔幻当成现实来表现。”阿伯利纳尔曾说到“当人类试图模仿行走时,他创造了与腿并不相像的轮子”,即超现实主义中的现实指的应是自然而非现实主义中的现实,这一点与魔幻现实主义有很大区别。而荒诞派则是利用有原因与结果的悖逆,愿

浅谈《檀香刑》中的魔幻现实主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e13224305.html, 浅谈《檀香刑》中的魔幻现实主义 作者:都仁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01期 摘要:《檀香刑》是中国当代著名小说家、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莫言的代表著作之一,发表后曾引起文學界的热议,以一票之差落选第六届茅盾文学奖。《檀香刑》故事发生的背景是上世纪初,1900年德国侵略者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同 时义和团的农民运动也如火如荼。在这样的时代历史下,分别以五个人的视角讲述了一段跌宕起伏的民间故事。作为莫言写作偏中后期的作品,《檀香刑》少了很多早期刻意模仿西方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子,更多地结合了本土的民间故事与历史环境,形成了莫言特有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本文将从《檀香刑》中人物形象的魔幻性、艺术手法的魔幻性及呈现缘由等角度分析,希望能为阅读《檀香刑》的读者和研究莫言作品的魔幻现实主义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檀香刑;魔幻现实主义;莫言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0)01-0086-04 魔幻现实主义最初是研究欧洲后期表现主义绘画的概念,后来慢慢变成文学流派的名 称。第一次使用“魔幻现实主义”定义拉丁美洲地区当代小说的,是美国文学批评家安赫尔·弗 洛雷(Angel·Flores)。他在1954年的一场名为《西语美洲小说中的魔幻现实主义》(“Magical Realism in Spanish American Fiction”)的发言中,将博尔赫斯《世界性丑闻》1935 年的发表,看作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产生。他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是“现实与幻想融为一体”。{1}在中国,1976年2月,内部刊物《外国文学情况》上介绍了马尔克斯的作品《家长的没 落》,认为小说在研究拉美地区专制独裁政治的根源时,用“魔术现实主义手法将独裁者神奇化了”。{2}“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名称开始被慢慢使用。 马尔克斯在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984年,中文版本的《百年孤独》在国内出现。总的来说,魔幻现实主义是在现实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的理论基础及复杂的西方文化和殖民社会背景下成长起来的。{3}莫言曾坦诚地说过,自己在初期创作时,借鉴模仿过马尔克斯的创作手法:“我在一九八五年中,写了五部中篇和十几个短篇小说。它们在思想上和艺术手法上无疑都受到了外国文学的极大影响。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两部著作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和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4}虽然莫言在创作后期一直在尝试着摆脱这种影响,但我们仍能在他后来的作品中看到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 当然,在莫言的笔下,魔幻现实主义发展出了不同于拉美地区的、另一种独特的风貌。 瑞典皇家文学院在授予莫言的颁奖词中曾说,莫言的作品是“用虚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他除了借鉴外来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外,还融合了大量中国特定时期的

莫言作品中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研究_李威

第33卷第4期湖北科技学院学报Vol.33,No.4 2013年4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pr.2013文章编号:2095-4654(2013)04-0057-03 莫言作品中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研究* 李威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09) 摘要:莫言成为了首个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大陆作家。莫言的作品在中国变得炙手可热。诸多文章和专著之前也详细地讨论过莫言作品中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本文首先分析了莫言作品中通过描述魔幻现实主义中所展现出来的“真世界”,其次讨论了莫言在魔幻现实主义中的主观色彩,并对此开展了详细分析。文章还详细地论述了莫言作品中的魔幻故事情节。这些情节大多数都是奇幻,文章就魔幻情节风格的作用做出了特别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莫言;魔幻现实主义;风格 中图分类号:I207.42文献标识码:A 瑞典文学院在2012年10月11日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颁奖理由是因为莫言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社会,创造出独特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 莫言对农村生活描写的时候,运用了“屎尿横飞”般残忍而绸子般华丽的语言来进行。比如在他的作品《红高粱》中,让人们感受到一种艳丽、血红,并且充满血腥的气息;在《酒国》中,给人们展示出较浓的浪漫色彩。同时,莫言创作出来的《丰乳肥臀》,受到大家广泛的争议,以及创作的《檀香刑》这样有着魔幻色彩的作品,受到大家的欢迎。在莫言的具体作品中,读者领略到了莫言式的语言,是一种激情澎湃的感情倾诉,想象力极为丰富以及富有穿通力的语言。莫言的这种语言风格得以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受到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莫言魔幻现实主义的“真”、主观以及魔幻风格的作用。 一、魔幻现实主义中的“真世界” 莫言笔下有不少关于战争题材的作品,但是这些作品同以往的战争作品有着很大的区别。对中华民族来说,抗日战争是人们在寻求生存过程中最为惨痛的经历,中国人民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所以,在中国文学创作史上,关于抗日战争题材的作品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比如说莫言的《红高粱》就是展现了抗日战争背景下的具体生活场景。但是,在以往的抗日战争作品中,很多作品有着明显的套路,有着极其浓厚的政治性色彩,没有太多的个性,作品中的主人公大多是共产党员或者革命英雄,这些人物都足智多谋,正直勇敢,是典型的英雄。并且作品主要是为了歌颂共产党或者共产主义的革命路线。在莫言看来,他描写的历史都是来自民间口述,人们总是歌颂那些有着较强意志力的人才,而这些人是没有特定的阶级观念,没有阶级斗争的。 莫言主要是从民间口述中书写历史,将那些被人们广为传诵的人进行了描写,这些特定的人是没有阶级观念的,是没有阶级斗争的,有的只是超凡的意志和体力。在莫言看来,历史上那些有名气的人,和普通人是差不多的,他们展现出来的英雄事迹是人们在不断的传授过程中添加而来的。所以,莫言写抗日并不是真正为了写抗日,将视角放到平民化上,将生命遇到虐待和摧残时候的悲壮暴烈的场面描写出来,将战火连天中最为感人的人性展示出来。 莫言在他的小说《红高粱》中,采用第一人称的笔法,通过“我”的视角来将作为土匪的爷爷的生活描绘出来。故事讲述了我爷爷、我奶奶、我父亲的历史生活,这样的文学作品同以往的抗日战争题材作品有着很大的区别,让人们在阅读过程中有着特定的亲近感,能够较好地进入作品意境。在作品中,爷爷领导的队伍平时与冷支队等团体之间进行着激烈的争斗,这是因为他们有着各自的政治倾向。但是,当日本人来了之后,各个团体之间有彼此合作起来抗击侵略者这样的一种自发的、无序的抗战形式给人们展示出一种最为真实的感觉,最大程度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莫言的战争题材小说有着独特的风格,主要是受到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莫言曾经说到,要对拉美作家的思想境界和意识进行学习,同时要借鉴他们对艺术表现的方式方法。莫言认为,我们要对他们作品的内涵进行深入研究,要深入理解他们观察生活的方式,以及要学习他们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等等。 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莫言在对这些形式进行借鉴的时候,同时在努力摆脱魔幻现实主义对他的影响。莫言在创作作品的时候,有意减轻魔幻因素,增强现实因素。比如从一些具体的服装上、行动上来看出是属于民间起义的队伍,比如抗日别动大队,可以从他们的服装、武器和作风上看出是美国支持下的国民党军队。甚至有些作品中直接利用历史上的名称,比如“日本人”、“红卫兵”等等,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名称。 *收稿日期:2012-12-19

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一词最早见于德国艺术批评家弗朗茨·罗在1925年发表的一本论后现代绘画的著作《魔幻现实主义、后期表现主义、当前欧洲绘画的若干问题》,后经西班牙的《西方》杂志社翻译转载,才进入包括拉丁美洲在内的西班牙语文学领域。在拉丁美洲第一个引进这一术语的是委内瑞拉著名作家彼特里。他在1948年出版的论著《委内瑞那的文学与人》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著名的话:"在故事情节中一直占主导地位并给人以深刻印象的东西,就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神秘的看法。对现实抑或是一种富有诗意的猜测,抑或是一种富有诗意的否定,在没有找到更确切的表达方式之前,姑且可称之为'魔幻现实主义'。" 一般认为,魔幻现实主义与神奇现实主义同出一源,因此,卡彭铁尔可以算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创始人。1949年,卡彭铁尔发表了魔幻现实主义小说《这个世界的王国》,他自己称这部作品就是"神奇现实"。在此之前,阿斯图里亚斯也发表过两部具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作品《危地马拉传说》(1930)和《总统先生》(1946),他的小说《玉米人》更是被认为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作。1955年,墨西哥作家鲁尔福发表中篇小说《佩德罗·帕拉莫》,标志着魔幻现实主义的成熟。1967年,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发表长篇小说《百年孤独》,引起了世界性的轰动,将魔幻现实主义推向高潮,使该流派风靡一时。1974年和1975年卡彭铁尔和马尔克斯又分别发表了著名小说《方法的根源》和《家长的没落》。总之,魔幻现实主义始于20世纪30、40年代,成熟于50年代,60、70年代达到高潮,到了80年代后,魔幻现实主义的发展势头有所衰退,但其在题材、内容、艺术手法上对当代拉丁美洲文学、乃至于世界文学的影响却仍经久不衰。 魔幻现实主义究竟属于现代主义文学,还是属于现实主义文学,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而造成这种分歧的原因就在于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概念内涵的模棱两可。安赫尔·弗洛雷说,魔幻现实主义就是现实主义与幻想相结合的产物。这一界定虽然抓住了魔幻现实主义两方面的主要特征,但似乎过于简单。路易斯·莱阿尔说:"魔幻现实主义的主要特点并不是去虚构一系列的人物或者虚幻的世界,而是要发现存在于人与人、人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神秘关系。具有神秘色彩的现实的客观存在,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源泉。"这一论断显然强调了魔幻现实主义的现实主义因素,现实就是魔幻,神奇就是现实。对神奇现实的如实描写就是现实主义的真实再现。而安徒生·因贝特则说:"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作者根本目的是借助魔幻表现现实,而不是把魔幻当成现实来表现。小说中的人物、事物和事件本来是可以认识的,合理的,但是为了使读者产生怪诞的感觉,作者便故意写得不可认识,不合情理,不肯给以合理的解释,象魔术师那样变动了它们的本来面貌。"这里突出的便是魔幻现

魔幻与现实交融——浅析马尔克斯小说中的场景描写

魔幻与现实交融——浅析马尔克斯小说中的场景描写我曾经一度认为魔幻与现实是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无法在同一部作品中融合。然而正是由于马尔克斯这位作家和他的诸多作品,我才对所谓“魔幻现实主义”有了初步的了解。“魔幻现实主义”其实是一种写作手法,他所描绘的场景或许是魔幻的、离奇的甚至荒谬的,但联系现实则不难发现其均有所指,这一点在马尔克斯小说的场景描写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马尔克斯小说中的场景描写往往极具魔幻色彩。就以其作品《巨翅老人》为例,小说开头就描绘了一幅天气阴沉,水天苍茫的不寻常的景象:“苍天和大海连成一个灰茫茫的混合体,海滩的细沙在三月的夜晚曾象火星一样闪闪发光,而今却变成一片杂有臭贝壳的烂泥塘。连中午时的光线都显得那么暗淡,使得贝拉约扔完螃蟹回来时,费了很大力气才看清有个东西在院子深处蠕动,并发出阵阵呻吟。贝拉约一直走到很近的地方,方才看清那是一位十分年迈的老人,他嘴巴朝下伏卧在烂泥里,尽管死命地挣扎,依然不能站起,因为有张巨大的翅膀妨碍着他的活动。”除了这位老人之外,马尔克斯还创造出了更多奇怪的场面,譬如少女变成蜘蛛,又如病人伤口里长出向日葵等等,这些未必都是凭空杜撰的。天使虽有翅膀却难以起飞甚至被人贩卖,这或许象征了人间虚伪残酷的现实,同时这种“天使”的精神又暗喻了对未来的憧憬。这样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针对离奇场景的描绘往往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 现实性是马尔克斯小说中场景描写的另一特点。小说《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讲述的是主人公受一个孩子之托制作了精美的鸟笼,却因其父亲不肯出钱购买而又不认孩子伤心最终将鸟笼赠送给孩子的故事。结尾有这样一段场景描写:“差不多半夜了,巴尔塔萨还在灯火通明的台球房里,一步也动弹不得。他花了不少钱,只得留下手表抵押,保证次日还清欠款。过了一会儿,他劈腿坐在街上。清晨五点钟,赶去望弥撒的妇女们看见他还坐在那儿。”——从来没喝过酒的主人公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从场景描写的角度来看,小说由三个场景构成:首先是人们在主人公家赞赏鸟笼的精美,第二是主人公到买主家中送鸟笼,最后则是主人公在台球室醉酒。不难看出这样的叙述是从私人场景移换至公共场景,给人以现实感,表现了社会下层百姓的生活状态。可见马尔克斯的小说也不乏现实性的场景描写,而且往往都反映了真实的社会现象或者社会问题,这也使这些作品更加饱满。 马尔克斯小说中的场景描写通常影射出人性的特点。小说《礼拜二午睡时刻》的开头便是关于火车和沿途的场景,无论是“震得发颤的橘红色岩石的隧道”“令人窒息的煤烟气”“光秃秃的空地”还是“狭窄的小道”或是“沾满尘土的棕榈树和玫瑰丛”,都一致地渲染着灰暗压抑的氛围,而后大篇幅火车上的场景描写同时也暗示着人物的心情——不是绝望和悲痛,而是沉重和安详。这种心境是从一个母亲的角度出发的,是一种超越道德的人性。作家余华曾这样评价这篇小说:“马尔克斯留下的疑问十分清晰,疑问后面的答案也是同样的清晰,让我们觉得自己已经感受到了,同时又觉得自己的感受还远远不够。”原本母亲的儿子是人们口中的“小偷”,而神父在她面前反而局促不安,这样的描写更是突出了人性的力量。马尔克斯的许多小说即是将这种令人震撼的人的精神注入一个个场景之中,揭示现实,反思社会,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总而言之,马尔克斯惯于将现实投放到虚幻的场景中,使其披上一层光怪陆离的魔幻外衣,这种将现实与幻境融为一体的描写即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精髓。这些场景描写在每一部小说中分别承担着不同的功能,譬如象征、隐喻、渲染气氛、揭示人物心理……这些一概是围绕“魔幻”展开,而又映射了“现实”。马尔克斯巧妙的场景描写无疑使其小说显得愈加生动而不浮夸,充实而不繁杂,深刻而不乏味,我想这便是人们热爱其作品的缘由。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风格

小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文学风格 魔幻现实主义是30-50年代在拉丁美洲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创作方法。其特点是把现实放到一种魔幻的环境和氛围中客观地、详细地加以描写。换言之,也就是给现实披上一层光怪陆离的魔幻外衣,却又始终不损害现实的本质。它是拉丁美洲几代有作为的作家不断耕耘的结果。 魔幻现实主义的发生与发展是拉丁美洲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不断碰撞和交融的结果,特别得力于拉美作家那股强烈的拉美意识。它来源于印第安古老的传统文化,扎根于拉美的历史与现状,努力谋求拉美大陆的独立与发展。这种自觉的民族意识使得拉美作家能够充分关注现实,挖掘本地区、本民族文化的精华,并以饱满的激情描绘拉美大陆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反映民族的深重苦难。这一流派的作家意识到拉美文学要走向世界,就不能追随欧洲现代派文学。而要保持拉美文学的奇幻色彩,既要从古老的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中吸取养分,又要按照拉美人民独特的思维模式去反映现实,让现实披上神奇的色彩。 但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并未向传统回归,他们除了具有强烈的拉美意识外,还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他们在立足于本土文学基础上,积极吸取欧美文学的精华,尤其是欧美现代派文学的表现手法。就这样,作家们将西方的与本土的、传统的与现代的文学糅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反映拉美特殊的现实与历史的文学形式——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充满了神奇的色彩,这种神奇色彩是由拉美地区特殊的现实和思维方式所决定的,是远古神话、信仰、巫术、魔法向文学的积淀;同时也是由于拉美统治的严酷性,不允许作家们去直接描写现实,所以才迫使他们以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魔幻世界来间接地反映现实。 分析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我们便可发现三个明显的特征:1.现实主义的特征;2.非现实主义的特征;3.反现实主义的特征。 现实主义的特征体现在魔幻现实主义继承了拉美现实主义小说的传统。作品坚持反映拉丁美洲的现实生活,反映社会、政治等方面的问题。魔幻现实主义的魔幻色彩只是其表象,它的目的是反映现实。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采用印第安人的传统观念,通过奇特的艺术想象将现实变为神话或梦幻,创造一种富有神奇色彩的新“现实”。因而,人们透过迷离恍惚的面纱,不难发现拉美的历史。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弗的《佩德罗·帕拉莫》,从头至尾都是通过鬼魂之间的对话来曲折地反映拉美严酷的现实。胡安受母之托去寻父,为他领路的人,招待他的人全是鬼魂,他进入的村子是一个鬼蜮世界。然而,小说所描绘的一切都极具现实

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之父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逝世—— 献给逝去大师的一朵玫瑰花 12 3月6日,87岁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生日时最后一次在公众前露面 本报记者傅小平 一个多月前的3月6日,87岁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和家人、朋友一起庆祝自己的生日。他穿了一身西装,胸前别一朵黄玫瑰,走出家门,向门外的记者和摄影师们问好。他接受了为他准备的生日蛋糕,与大家一道哼起墨西哥传统的生日小曲《拉斯马尼亚斯塔斯》。这是他生前最后一次在公众前露面。墨西哥当地时间4月17日,这位在世界文坛掀起拉美魔幻现实主义飓风的一代文豪,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马尔克斯逝世当天,哥伦比亚总统曼努埃尔·桑托斯发表电视讲话说,马尔克斯去世给哥伦比亚留下了一千年的孤独和悲伤!他宣布,哥伦比亚将举国哀悼3天,政府机构降半旗。奥巴马、普京等各国政要以各自的方式表示哀悼。墨西哥国家美术宫也于当地时间21日举行公开悼念仪式,总统培尼亚·涅托出席。马尔克斯年轻时代的好友,同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秘鲁作家巴尔加斯·略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达了对这位曾经绝交后又和好的老友的哀思,他说:“一位伟大的作家过世了,他的作品曾给西班牙语文学带来广泛的声望。” 据悉,马尔克斯的遗体已火化,但家属尚未表示如何处理其骨灰。哥伦比亚大使奥尔蒂斯暗示,骨灰可能一分为二,一部分安放在墨西哥,其余部分将送回哥伦比亚。马尔克斯在天堂里看不到对他的盛大纪念,他只是在自己的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里,写下了仿佛是对人世的临别赠言。“他写信时突然停下笔,最后看了她一眼,说:…请用一枝玫瑰纪念我?。” 一

事实上,对马尔克斯最好的纪念,就是阅读、理解他的作品。但对于这样一位经历丰富、作品意蕴复杂的作家来说,对他作品的“误读”与“解读”几乎也同时存在。作为“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一直对“魔幻”一词耿耿于怀,多次重申了同一个意思:他的写作并非魔幻,它就是现实。 在题为《拉丁美洲的孤独》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中,马尔克斯申明:“现实并非纸上之物,它就在我们身边,每天左右无数生死,同时也滋养着永不枯竭、充满了美好与不幸的创作源泉。现实是如此匪夷所思,生活在其中的我们,无论诗人或乞丐,战士或歹徒,都无需太多想象力,最大的挑战是无法用常规之法使别人相信我们真实的生活。” 1927年3月6日,马尔克斯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省阿拉卡塔卡镇。他八岁前一直居住在外祖父家。这位参加并指挥过哥伦比亚著名的“千日战争”的上校,退役回到故乡后,除了没完没了地追忆往事,就是望眼欲穿等待那笔有人许诺过的养老金。马尔克斯的中篇小说《没人写信给上校》便源于此。而外祖母则给他讲了大量的拉美神话传说、家族故事。她沉着冷静、绘声绘色的讲述,使故事听起来真实可信。马尔克斯后来回忆说:“她不动声色地给我讲过许多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仿佛是她刚亲眼看到似的。” 多年以后,马尔克斯采用外祖母的方式创作了《百年孤独》。小说里,姑娘可以被毛毯裹着飞上天,人与幽灵可以对话,甚至可以听到蚂蚁在月光下的哄闹声和蛀虫啃食东西的巨响……这些当然是他借助魔幻来表现现实,但在这种魔幻式的描写里,马尔克斯始终遵循着“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的原则,何况这些“奇思妙想”都可以在拉美大陆的宗教文化传统中找到有说服力的依据。 这就不难理解,何以马尔克斯强调要从真正的事实中去发现可能性。他讨厌虚幻,认为虚幻只是粉饰现实的一种工具。在他看来,归根结底,创作的源泉永远是现实。而虚幻或者说单纯的臆造,和想象之间的区别,就跟口技演员手里操纵的木偶和真人一样无可仿佛。世易时移,他甚至认为,文学作品中的臆造比现实生活中的谎言,还要后患无穷。也因为此,他特别珍重自己的记者生涯。“因为它让我与现实保持密切的联系。” 与文学理念一致,马尔克斯也以自己的行动深深介入了现实。早年担任《观察家报》记者时,他曾因披露事实而被迫远走欧洲;他为抗议智利政变,曾不惜封笔5年。马尔克斯始终认为,拉丁美洲有寻找自己解决问题方式的自由,而他自己心目中最成功的小说,是绝对自由的小说,“是以其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深入现实的力量让读者忧虑不安的小说”。马尔克斯还说,如果小说能够把现实翻转过来,让读者看到另一面的情形,那就更好了。 二 毫无疑问,马尔克斯的创作就像作家莫言说的,从根本上颠覆了他们这一代作家对文学的认识。马尔克斯把中国作家的创作“翻转”了过来。这不仅在于,很多中国作家都获得过“中国的马尔克斯”的美誉,还在于马尔克斯的灵魂已经渗透到他们的语法里。 《百年孤独》开头的“许多年之后……”,更是以一种深刻的诗意、命定与魔幻相交融的色彩,深深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至今,我们依然能从莫言、余华、苏童、陈忠实、贾平

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佩德罗·巴拉莫》

佩德罗·巴拉莫 我来科马拉的原因是有人对我说,我父亲住在这儿,他好像名叫佩德罗·巴拉莫。这是家母告诉我的。我向她保证,一旦她去世,我立即来看望他。我紧紧地捏着她老人家的双手,表示我一定要实现自己的诺言。此时她已气息奄奄,我打算满足她的全部要求。 “你一定要去看看他呀。”她叮嘱我说,“他时而叫这个名字,时而又那么称呼。我认为见到你他一定会高兴的。”我当时只能一个劲儿地对她说,我一定照她说的去办。我一而再、再而三地说着这同样的一句话,一直说到她的双手僵直,我这才费劲地抽回我的两只手。早先她也对我说过;“你千万别去求他办什么事。不过,我们的东西,也就是说他该给我们的东西你该问他要,他可从来没有给我应该给我的东西……孩子,他早把我们给忘了。为此,你可得让他付出代价。” “我一定照办,妈妈。” 不过,我一直没有打算实现我的诺言。近日,不知怎么我的幻想多起来了,头脑中老是爱想入非非,这时忽然出现了这样的念头,期望那位名叫佩德罗·巴拉莫的先生确是我母亲的丈夫。正因为这样,我才上科马拉来。 那时正值酷暑,八月的风越刮越热,还夹带着阵阵石咸草的腐臭味。道路崎岖不平,一会儿是上坡,一会儿是下坡。 “道路坎坷,人来人往。去者登坡,来者下坡。” “您说山坡下面的那个村庄叫什么来着?” “科马拉,先生。” “您能肯定这是科马拉吗?” “这儿的环境看起来为什么这样凄凉?” “是天气太热了,先生。” 往昔我是根据母亲对往事的回忆来想象这里的景况的。她在世时异常思念故乡,终日长吁短叹。她总是忘不了科马拉,老是想回来看看,但终于未能成行。现在我替她了却心愿,来到这里。我是带着她见到过这儿的东西的那双眼睛来的,她给了我这双眼睛,好让我看到:“一过洛斯科里莫脱斯港,眼前便表现一派美景,碧绿的平原上铺盖着一块块金黄色的成熟了的玉米地。从那儿就能够看见科马拉,到了夜里,在月光下土地呈银白色色。”她当时说话的声音异常轻微,几乎都听不见,仿佛在自言自语……我的母亲啊。 “如果能够让别人知道的话,请问您去科马拉干什么?” “去看我父亲。”我回答说。“啊!”他说。 于是,我们又沉默了。我们朝山坡下走去,我耳中响起驴子小跑时在山谷中传来的回声。八月的盛暑使人昏昏欲睡,我都困倦得连眼皮都抬不起来了。 “您上那里去,全村可要热闹热闹了。”我又听到走在我身边的那个人的声音。“这么多年没有人到这个村子里来,见到有人来,人们一定会高兴的。” 接着,他又说: “不管您是谁,大伙儿见到您一定会兴高采烈的。” 在阳光的照射下,平原犹如一个雾气腾腾的透明的湖泊。透过雾气,隐约地见到了灰色的地平线。远处是座座群山,最远处便是遥远的天际了。 “如果能让别人知道的话,请问令尊的模样是怎样的?” “连我自己也不理解他,”我对他说,“我只知道他叫佩德罗·巴拉莫。” “啊,原来是他!” “是的,我听说他是这么称呼的。”

莫言小说的魔幻现实主义写作特点

莫言小说的魔幻现实主义写作特点 一、引言 “魔幻现实主义”原本的源地就是拉丁美洲,在欧洲的20世纪由于资本成为当时欧洲主要思想,加上拉丁美洲成为了大多数欧洲殖民地,垄断经济,殖民地的资本主义成为了压榨当地人民的普遍现象,使得当地居民民不聊生处于社会低级地位,使得当时社会呈现了金字塔形状无形的等级制度,但就是资本主义的力量不能历史进步的脚步,拉丁美洲人民的觉醒,世界各殖民地的自我意识觉醒,使得各地独立的声音越来越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20世纪爆发了独立浪潮,组织起来反对帝国主要,反对垄断主要使得,在那时候各种思想萌芽也得到发展这时由于当地文化人对魔幻历史的思想影响慢慢就形成了“魔幻现实主义”流派在文坛这些作品运用典型的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该手法揭露社会弊端,抨击黑暗现实,表现具有鲜明而浓厚的拉丁美洲特色的现实生活,从而使本来几乎还就是一片空白的拉丁美洲文学得到了空前发展,出现了被称之为“文学爆炸”与“文学地震”的繁荣景象,这也就是拉丁美洲在文坛上最独特的写作手法。 而“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就是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传进我国,在当时由于文化差异原因我国对于“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就是一个不温不火的热度,使该写作手法在我国作家少之又少,“魔幻现实主义”在我国发展并不快但进入九十年代由于改革开放成为了当时主流思想,各种想法得到认可,包括了“魔幻现实主义”也得到大多数中

国人的认可,使不少作家也向这一方面发展,刘心武、双雪涛、贾平凹、莫言等一大批作家写出了丰富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 二、莫言简介 莫言就是一个魔幻现实主义展现乡土文化写作的农民作家,在她 的作品里有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她的好多作品都就是围绕着乡村气息,《红高粱》、《透明的红萝卜》等都有浓浓的乡土文化气息,莫言的乡土文化气息就是由于在小学五年级时因“文化大革命”辍学,在农村劳动长达10年之久,主要从事农业,种高粱、种棉花、放牛、割草,使她潜移默化接受了乡土文化的熏陶,在担任图书管理员期间阅读了大量的外国书籍使她打开了眼界,也为她的“魔幻现实主义”思想打下了基础。 三、莫言作品的影响 莫言作品主要就是以乡土文化为主,所以在作品当中很常见的就 是乡村文化因素如民间戏剧、乡音、民间仪式,这些都突出表现中国乡村的原貌,自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很大一部分人重视了乡村文化的写作方式,使得现在一部分作家形成受莫言的影响下作品中加入了乡村元素与魔幻元素,造就了莫言风格小高潮;虽然莫言的作品就是以魔幻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就是作品主要就是现实社会的现状莫言的作品使人们更加注重现实社会的陋习、缺点,为改变社会与社会的走向增添了方法,莫言的在中国的文学地位也就是不可撼动的,她就是第一个在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打破了中国无诺贝尔奖的现状,为民

十大魔幻现实主义电影

十大魔幻现实主义电影 TOP 1《地下》 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前南斯拉夫) 这部黑色喜剧跨度很大,从1941年一直到1992年,经历了二战到南斯拉夫的解体。影片讽刺了政治至上及英雄崇拜,把人性的黑暗狠狠挖苦了一番。影片用库斯图里卡特有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影射了南斯拉夫整个当代史,尤其是国家崩溃背后的道德危机。片中人物千奇百怪,颇有费里尼作品人物的超现实性。 TOP 2《灵异第六感》 导演:M·奈特·沙马兰(印度) 美国异惊悚影片,荣获奥斯卡、金球奖共8项提名!全美观众票选1999年最喜爱的影片。表面上是一部鬼片,里面有数个鬼现身的血淋淋镜头,还有一两处令人惊叫的恐怖场景,但骨子里是一部探讨家庭伦理道德的作品。本片构思巧妙,三位主演均有一流的表演威利斯的低调和科莱特的焦躁都拿捏得很准,而海利。奥斯蒙则是天才童星,把一个跨越阴阳两界洞察力的特殊儿童表现得惟妙惟肖。 TOP 3《小英雄托托》 导演:雅克·范·多梅尔(比利时) 《小英雄托托》成功地将史诗片、童话剧、侦探片、黑色幽默等各种元素巧妙地编织起来,人道主义最后战胜了偏狭,梦想着他人生活的小托托一辈子也没有成为英雄,也没有成为他人,可是他却始终活在一个人性化的世界里,并且从那里汲取生命的营养和滋润。《英雄托托》不仅获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摄影机最佳导演处女作奖,还赢得欧洲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奖。 TOP4《月亮情人》 导演:巴克迪亚·库唐纳扎洛夫(塔吉克斯坦) 这部中亚出品的喜剧小品具有浓烈的俄罗斯特色。《月亮情人》讲述一个美丽的少女生活在中亚的一个强盗横行的小城,她非常喜欢去看话剧,一次懵懂的她被一个自称是汤姆·克鲁斯朋友的家伙诱骗并失身于他,结果还怀了身孕,她被民风保守的小城居民痛骂为淫荡的妓女。于是少女与父亲和兄长三人共同展开了寻找孩子生父的曲折旅程。 TOP 5《大鱼》 导演:蒂姆·波顿(美国)

莫言魔幻现实主义

莫言魔幻现实主义摘要:莫言是我国当代的着名作家,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写作风格素以大胆见称,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文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而莫言小说受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较多,他借鉴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技巧,以中国传统的人格结构和文化积淀为基础形成独具特色的东方魔幻现实主义。本文通过对魔幻现实主义的简介和对莫言作品的分析,在故事情节、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分析魔幻现实主义对莫言的影响。 关键词:莫言魔幻现实主义故事情节表现手法语言风格 正文:莫言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独具匠心的创新精神,深深的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坛。莫言获在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时,评委会给出的获奖理由是: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莫言深受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并且在借鉴魔幻现实主义的同时,广泛汲取民间文化的营养,在充满了神秘、诡异、朦胧的氛围中,来表现东方古老民族坚强而又懦弱、伟大而又卑微的品格,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的同时,赋予了中国当代文学新的美学欣赏价值。 一、魔幻现实主义概述 魔幻现实主义是20 世纪50 年代兴盛于拉丁美洲的一种文学流派,被看做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有机结合的产物。多以揭露社会弊端、抨击黑暗现实为创作目的,以小说为主要创作体裁。代表作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于1967 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具有如下的特征:一,用魔幻的手法反映拉丁美洲的社会现实

生活,具有鲜明的本土色彩。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多取材于拉美各国的现实生活。二,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是“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真实”。这里,最根本的核心是“真实”二字,借魔幻来表现现实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根本目的,所有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都是以此作为基本立足点的。不管作品采用什么样的“魔幻”、“神奇”手段,它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反映和揭露拉丁美洲黑暗的现实。三,深受欧美现代派文学的影响,成功运用“魔幻”的表现手法。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对于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等西方现代主义手法,采取兼收并蓄的积极态度,所以在他们的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魔幻现实主义于20 世纪70 年代进入中国,其独特的审美感受方式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国新时期的小说创作提供了可以仿效的模式。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中国的“寻根文学”,便是深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而发生、壮大起来的,并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如韩少功、贾平四、莫言等。莫言就曾坦言魔幻现实主义对他的影响极大,尤其是《百年孤独》这部作品,它有着“惊世骇俗的艺术力量和思想力量”,其中的表现手法令他拍手称绝,而这些表象之下透露出的深层的现实则令他赞叹不已,他表示自己在创作中甚至有明显的模仿马尔克斯小说的倾向。 二、莫言创作中的魔幻现实主义烙印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一种于虚无和想象中见真实的文学,是一种运用丰富的“魔幻化”表现手法的文学,同时也是一种颠覆传统审美的直面荒诞与丑恶的文学。下面从故事情节、表现手法、语言风格三个方面展现魔幻现实主义对莫言创作的影响。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探微_以马尔克斯_百年孤独_为例_蔡季愚

外国文学研究 C H A N G C H E N G /2011/3 (118)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探微 ———以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为例 蔡季愚 一、魔幻现实主义的内涵与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50年代前后在拉丁美洲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它不是一个有组织的文学团体,而是一些作家自由创作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共同倾向。他们的创作主要取材于当时的现实生活,但创作方法却与传统的现实主义有所区别,往往在小说创作中加入一些具有魔幻色彩的事物,比如说古老的神话传说、奇特的自然现象等,然后再经过作者主观的夸张、荒诞的描写,来使现实披上神秘的面纱。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是用魔幻的手法反映拉丁美洲的社会现实生活。在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笔下,拉丁美洲的社会现实与传统现实主义定义中的“现 实” ,有着根本的区别。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中所表现的是一种拉丁美洲充满着光怪陆离、虚幻恍惚的现实,也就是卡 彭铁尔所说的“神奇现实” 。在这种现实中,生死不辨,人鬼不分,幻觉和真实相混,神话和现实并存。 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是“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实” 。这里,最根本的核心是“真实”二字,所有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都以此作为基本立足点。不管作品采用 什么样的“魔幻 ”“神奇”手段,它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反映和揭露拉丁美洲黑暗如磐的现实。可以说,魔幻现实主义是传统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混合体,但对这两者又有所超越。 拉美出现的这些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具有鲜明的拉美特色,反映了当地人的精神意识状态,他们崇尚具有魔幻色彩的文化,因而这些作品在他们看来正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这些作品的出现也使拉丁美洲的文学得到了空前发展,出现了一片文学繁荣的景象,同时也使世界文坛上出现了魔幻现实主义这一崭新的文学流派。 在这些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中,尤以马尔克斯的《百 年孤独》最具代表性,成就也最为突出 。《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魔幻现实主义流派的经典作品。它以小镇马贡多为背景,叙述了它的百年变迁,尤其是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的坎坷经历,从而反映了当时拉美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思想状况。这部作品的现实性不仅体现在它具有史诗意识,同时也体现在它观念的真实。 说它具有史诗意识,是因为作品中马贡多的历史正好反映了当时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美的历史。小说刚开始时 的马贡多是一个安静祥和的小村庄 ,“活像史前的巨蛋”,形象地向我们说明了当时的马贡多甚至哥伦比亚在没有经过殖民侵略时的原始景象。后来,随着吉普赛尔人的到来,马贡多封闭的状态开始改变,他们带来了一些新奇的“发 明” ,同时也掠走了大量的财富,这就意味着西班牙殖民者的到来使哥伦比亚的大门敞开了。再后来,政府派来一位镇长,他下令把镇上所有的房子都刷成蓝色,只为显示他的权威。过了不久,内战便到来了,小说中这场战争是通过对奥雷良诺上校戎马生涯的描写来反映的。此后的马贡多,依旧灾难重重,继西班牙殖民者之后,美国殖民者也来了,同样是残酷地掠夺。这同样也反映了哥伦比亚的历史现实。在这里,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文学与现实的契合。 说这部小说反映的观念真实,是因为小说中出现的一些我们传统现实主义认为不可能的神奇魔幻的观念在拉美的生活现实中是的的确确存在的,迷信的思想已经在当地人的大脑中根深蒂固。比如说他们认为人死后灵魂是不会死的,黄色代表着不吉利的事情要出现,等等。作家在创作的时候,只是把这些观念作为现实进行描写,荒诞就是拉美的现实。 二 、《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百年孤独》所反映的现实是毋庸置疑的,而它之所 以被称为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之作,与它作品中反映的奇幻的现象也是分不开的。小说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说引用了大量古老的神话传说 神话传说对于我们来说,是不可信的,但对于拉美人 来说,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百年孤独》中引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使故事情节带有神奇的魔幻色彩。 比如说在小说中,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偷食 了禁果” ,导致他不得不离开村庄,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亚当和夏娃的影子;在作品的末尾,马贡多下了四年十一个月零两天的暴雨,被洪水包围,从这里我们又可以想到《圣经》中大洪水以及诺亚方舟的故事;俏丽姑娘雷梅苔丝乘床单飞升的情节则让我们想起《天方夜谭》中的情节。 此外,作者在创作中不仅引用外国的神话传说,还引用了拉美本土的灵魂不死等封建传说。作品中普罗登肖死后,他的灵魂没有死,一直在布罗迪亚夫妇的家里游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