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洞庭湖区城镇体系发展研究

环洞庭湖区城镇体系发展研究

环洞庭湖区城镇体系发展研究
环洞庭湖区城镇体系发展研究

文章编号:1003Ο2363(2001)01Ο0032Ο06

环洞庭湖区城镇体系发展研究

刘 明1,2,谢光辉1,谢炳庚1,罗为检2

(1.湖南师范大学国土学院,湖南长沙410081;2.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湖南长沙410125)

摘要:通过对环洞庭湖区城镇体系发展的历史背景以及现状特征分析,指出其发展过程存在着城市空间格局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重复严重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发展措施,确保环湖区内城镇体系的持续、快速发展,并最终实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目的。

关 键 词:环洞庭湖区;城镇体系;历史背景;社会基础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0-10-23;修回日期:2001-01-15

作者简介:刘明(1972-),男,湖南城步人,硕士,主要从事区域发展与区域开发研究。

环洞庭湖区地处湘北,为长江中下游平原向江

南丘陵的过渡地带。它以洞庭湖为中心,包括其水系尾闾水域、冲积湖积平原、滨湖阶地、环湖丘岗及外围山地。有土地8.3万km 2,除西部属山地外,其余部分地势平坦;1999年末人口2952余万,人口密度353人/km 2;工业总产值近1006亿元(含郊县),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68.4%。区内有长沙、株洲、湘潭、岳阳、益阳、常德、张家界7个省辖市,下辖浏阳、醴陵、湘乡、韶山、汨罗、临湘、津市、沅江8个县级市和453个建制镇。

环湖区综合经济实力较强,城镇体系发展基础好。但由于近年来经济增长缓慢,加之原有城镇体系发展过程偏重于规模扩张,忽视质量内涵,且受自然灾害影响等,许多大中城市发展水平低,城市(镇)“农村化”现象严重,对区域经济带动力弱,最终制约了自身的发展。优化环湖区城镇体系,可以调动区内大、中、小城市积极性,促进其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的合理化,构筑出区域发展轴心,带动地域经济发展,推进城镇体系升级,加速城市文明扩散,并最终实现地区现代化[1,2]。

1 城镇发展的区域基础

环湖区城镇体系发展历史久远,自秦设长沙郡始,长沙、湘潭就已成为全省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但当时城镇规模小,且集中在水运交通便利之地,属消费型。鸦片战争后,城镇数目增长迅速,新型城市萌芽。解放后,以株洲市兴起为代表,长株潭成为全省城镇体系核心,地方小城镇数目猛增,初步形成了沿

铁路、公路、水路布局为主的城镇格局[3]。

环湖区发展城镇体系的各类资源丰富,绝大部分矿种均有分布,部分矿种如钒、铅锌、锰、磷、钨等在省内乃至国内都占有优势。气温适宜、降雨适中;光能资源丰富,自然资源异常丰富且南北兼有。土壤类型多样,垦殖指数较高,是“鱼米之乡”和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尤以山川湖泊和名胜古迹见长,开发潜力大[4,5]。

地处长江中游南岸,南临两广,北靠湖北,西接川渝,东邻江西,既是长江经济带与湖南的结合部,又是长江诸省(市)从陆路通往华南、下游诸省(市)通往大西南的交通要道。京广、枝柳两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贯穿南北,长江航道、石长铁路、319国道横贯东西,有承东启西,南联北进之利。即将建设的洛湛铁路把环湖区与娄邵冷工业区紧密相连,为湖南的另一出海通道;此外,长常、常张、京珠高速公路即将竣工,环湖区基础设施条件还将显著改善[4,6]。

工农业发达,第三产业基础较好。近年来,环湖区内城市工业总产值均超过全省工业总产值的半数,并接近2/3。产业结构的变动方面,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比重逐年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明显,且从第一产业流向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稳步增加,结构不断优化。

当前湖南省正加大投资力度,加快长株潭核心城市一体化进程;国家在环湖区实施退耕还湖和移民建镇工程,以及西部大开发所引起的东西向大幅度迁移的资源流、能源流、物质流等,将会显著改善区内大中城市的流通功能、信息职能和综合层次,推动区内城市第二、三产业发展,并成为长江开发开放的一部分。

第20卷 第1期2001年 3月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 RESEARCH AND DEV ELOPMEN T Vol.20 No.1Mar.2001

2 城镇体系发展现状特征与问题

2.1 城市空间格局发展极不平衡

东线有特大城市长沙,大中型城市岳阳、株洲、湘潭和小城市临湘、浏阳、湘乡、韶山、醴陵,城市数占区内城市总数的60%,等级体系完备,职能互补性强。文化、教育、科技、经济实力雄厚,处省内领先地位。中线有大中等城市常德、益阳和小城市津市、沅江,均为地区性中心城市,规模和经济实力达一定程度,但尚未形成为颇具辐射力的中心城市;4城市中,沅江、常德、津市属轻工业城市,占城市数的75%,产业互补性差,“趋同”有余而“趋异”不足。西线地区仅有小城市张家界,在区内、省内均处落后位置;城市综合发展水平低,吸引力弱,自身经济成长能力有限。小城镇密度小,可作为地区经济增长点、轴的甚微。区内7个省辖市(含郊县区)工农业结构与城市化水平的差异见表1、表2。

2.2 城镇整体综合实力弱

1999年,环湖区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644元,

表1 1999年区内7个省辖市(含郊县区)

工农业结构与城市化水平地区差异

T ab.1 Difference comparison of the structure

of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and the level of urb anization among the seven cities in the region in1999

区域

城市

人口

/万人

工农业

总产值

/亿元

工农业总产

值构成/%

农业工业

工业总

产值

/亿元

工业总产值

构成/%

轻工业重工业

长沙186.85409.1028.0271.98294.4652.1147.89株洲90.56257.3828.9571.05182.8620.6179.39湘潭79.44160.1832.4767.53108.1724.8475.16岳阳104.61358.6435.0764.93233.0234.6963.51常德158.56278.2253.1946.81130.2469.7230.28益阳137.61128.4362.4137.5948.2746.8453.16张家界45.8531.8473.3326.678.5016.6683.34

表2 1999年区内7个省辖市(含郊县区)

城市密度的地区差异

T ab.2 Difference comparison of the city density

of the seven cities in the region in1999

区域总人口

/万人

城市化水平

在全省的位次

城镇总量

/个

城镇密度

/个?(万

km2)-1

城镇密度在

全省的位次

长沙582.47172604株洲370.09365537湘潭278.54235721岳阳519.22789595常德596.561098546益阳449.24563508张家界155.2011313313较全省平均水平高近2551元。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构成比为20.2∶41.7∶38.1,较全省第一、二、三产业产值比23.4∶39.0∶37.6更优,逼近同期全国平均水平。该区是资源大区和省内乃至国内的农业精华地带,但大部分剩余劳力滞留农村,传统农业经济思想根深蒂固,制约了现行产业结构及宏观机制的运行;片面强调生产规模,忽略资源加工增值,事实上成为沿海发达省市原材料产地和产成品销售市场。小城市多,县改市多,新建市多,受资金技术的地域实际水平限制,不可能成为有能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城镇建设规划指导不力,或缺乏规划,在数量、布局、规模、时序安排、职能结构等方面缺乏系统和长远考虑,自序性和随意性大。以益阳市为例, 1992~1994年建制镇为50个左右,1995年猛增至62个,1995~1999年仅增加1个。小城镇建设重数量、轻质量,功能不完善,生态环境堪忧;基础设施投资成本高,回报率低,对人口和投资吸引力弱(见表3、4),资源特色难以发挥,小城镇建设陷入低水平恶性循环。

对区内15个城市的非农业人口、国内生产总

表3 湖南省14个市、地区和自治州经济社会综合评价

T ab.3 A synthetical evalu ation of the economical and social conditions of the fourteen regions in H unan province

地区综合得分序位地区综合得分序位

长沙市 2.62121邵阳市-0.32668

岳阳市0.40762益阳市-0.35599

株洲市0.34123娄底市-0.357410

衡阳市0.25364怀化市-0.368711

常德市0.17965永州市-0.418912

湘潭市0.13926自治州-0.983013

郴州市-0.11077张家界-1.021714

表4 区内各城市投资环境评分得分情况T ab.4 Evalu ation results of the invesement environment

of each city in the region

城市

宏观投

资环境

评分

微观投

资环境

评分

投资环

境综合

得分

城市

宏观投

资环境

评分

微观投

资环境

评分

投资环

境综合

得分长沙85.887.586.3醴陵49.015.547.3株洲80.078.879.4湘乡41.538.540.0湘潭78.071.874.9韶山28.347.337.8岳阳77.084.080.5汨罗38.843.841.3益阳56.868.562.7临湘31.831.531.7常德56.075.365.7津市31.547.339.4张家界52.345.548.9沅江33.335.034.2浏阳40.842.041.4

?

3

3

?

第1期刘 明等:环洞庭湖区城镇体系发展研究

值、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财政收入近年来的数据进行比较[7],并运用最短距离法进行聚类分析,结合模糊综合评判和实际,区内15个城市可分为以下4类。

Ⅰ核心城市(长株潭)

Ⅱ湖区中心城市(岳阳、常德、益阳)

Ⅲ综合实力较强的地方性城市(湘乡、醴陵、浏阳)

Ⅳ综合实力一般的地方性城市(韶山、汨罗、沅江、津市、临湘、张家界)

运用城市金字塔-规模法则以及城市实力聚类分析可看出:一方面各城市规模和实力差别很大。另一方面小城市数量增加较快,规模不断增大;中等城市人口增加较快,向大城市晋级趋势明显;城市规模体系趋向完善。用位序-规模法则研究区内城市体系发现,区内50~100万人口的城市规模较小,可适当发展其规模;10~2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有较大的发展潜力,10万人口以下规模的城市过多。

2.3 产业结构重复现象严重

以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来衡量:≥80%为超重工业城市,60%~80%为重工业城市, 40%~60%为综合性工业城市,20%~40%为轻工业城市,<20%为超轻工业城市。据有关统计资料计算,得到区内城市分类[4]。

Ⅰ超重工业城市(株洲)

Ⅱ重工业城市(湘潭、湘乡、岳阳、韶山)

Ⅲ综合性工业城市(长沙、汨罗、张家界、益阳、临湘)

Ⅳ轻工业城市(浏阳、醴陵、常德、津市、沅江)

15个城市中,分别有轻工业城市、综合性工业城市、重工业城市5个,各占区内城市总数的33.33%。城镇体系表现出明显的重工业偏“重”和轻工业偏“轻”的倾向。按纳尔逊统计分析法,分析各城市内部的工业结构,以及其在区内、省内工业地域结构中的地位,并综合其它实际情况,得出各城市的工业主导部门,见表5。

从表5可知,区内城市工业仍以传统工业部门为主,缺乏高层次和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产业结构雷同现象严重。

2.4 发展轴线呈“H”型

1999年末,区内城市密度为1.8个/万km2;小城镇密度为53.5个/万km2,分别较全省平均水平高31.4%和13.4%,是省内特大城市与中等城市的主要集中地。但区内城镇空间结构演变正处于极核发展阶段,格局现状东密西疏,以交通指向为主。“H”的右轴为一级开发轴线京广和枝柳两铁路。京

表5 区内15个城市的工业主导部门

T ab.5 The leading industry of the f ifteen cities in the region 城市工业主导部门

长沙市食品及烟草业、机械工业、电子通信、交通设备制造业

株洲市化学工业、交通设备制造业、有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

湘潭市黑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机电制造业、机械工业

浏阳市化学工业、皮革制品业

醴陵市建材及非金属采矿业

湘乡市化学工业、建材及非金属采矿业、黑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韶山市纺织业、电子设备制造业、建材及非金属采矿业

汨罗市纺织业、饲料工业

岳阳市化学工业、饲料工业、造纸及纸制品

临湘市化学工业、有色金属采矿业、食品及烟草业

常德市食品及烟草业

津市市交通设备制造业、食品及烟草业、化学工业

益阳市机械工业、纺织业

沅江市食品及烟草业、造纸及纸制品

张家界市食品及烟草业、交通设备制造业、旅游业

广铁路沿路有岳阳、长沙、株洲、湘潭4城市和临湘、汨罗、浏阳、醴陵等小城市。长株潭经过综合开发和一体化建设,已成为湖南的经济发展核心。岳阳市北靠长江,南扼洞庭及湘资沅澧四水,境内有京广铁路和107国道及京珠高速公路,为湖南的首位门户城市。“H”的左轴为枝柳铁路,贯穿常德和张家界两市,沿路仅有津市和张家界两市,且该线城市尽管其属重点投资开发地区,但在地域开发时序上居后,发展水平低,规模小。“H”的横轴为石长铁路,及与石长铁路平行的长常、常张高速公路。但作为京广线与枝柳线两大干线间的重要联络线,其贯穿的城市仅有益阳、沅江等。

2.5 城镇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

1999年底,区内人口密度达353人/km2,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2倍。长株潭人口平均密度为433人/km2,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湘潭、长沙两市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分别是土地总面积的10.37%和8.24%,居全省第一和第二;长株潭3市,土地总面积占全省的13.26%,其城镇用地、工矿用地及交通用地面积却占全省同类用地面积的22.5%和16.28%。每年汛期,环湖区内除个别城市外,几乎所有城镇均遭受洪涝威胁;纯湖区和四水下游地区,更是洪涝频繁。张家界属国内旅游胜地,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为首要任务。在实施退耕还湖、退耕还林,保护生态的情况下,通过移民建镇,加快和优化区内城镇体系发展与缓解土地利用供需矛盾。

?

4

3

?地域研究与开发第20卷

3 环湖区城镇化发展趋势分析

目前,区内城镇化水平为32.29%,采用以下方法对城镇化水平进行预测:①联合国城市化水平预测模型

U(n+1)=U(t)e g(n)n/[1+(e g(n)n-1)U(t)]。

②时间序列分析预测。通过计算历年城镇化水平,用回归方法,确定未来城镇化趋势。③灰色预测。选定1978~1998年的城镇化水平建立GM(I,I)模型[8]。④相关分析的方法。利用历史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选取相关程度或关联程度较高的指标项,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基本建设投资总量、社会从业人员及各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粮食产量、第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等,建立城镇化水平预测的逐步回归模型。考虑到区内城镇化过程主要发生在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城镇化水平及其与工业化的关系并不能完整反映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真实关系,因此,预测还采用了世界银行建立的亚洲城市化模型,不同预测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城镇化水平预测结果表%

T ab.6 T able of forecasting results of urb anization

年份联合国

模型

时间序列

模型

灰色预测

模型

逐步回归

模型

世界银行

模型

200535.334.736.134.534.5

201047.646.748.340.243.1

201556.758.262.648.951.2

从世界城市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历程来看,不同国家(地区)城镇化水平提高相同幅度所经历的时间差别很大,但距现在越近,所需时间一般也越短,这说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镇化进程速度逐步加快。其次,社会及经济制度等的改革,各种阻滞城市化进程的因素已经或正在或将要得到改观;此外,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政策的进一步放开等,都将有力地推动区内城镇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优化。综合区内城镇发展现状及外部社会经济发展趋势,2015年区内城镇化水平可望达到54%左右。

4 城镇体系发展优化对策与措施

4.1 积极推进城镇体系升级

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就是从以小城镇为主的数量扩张转向城镇体系的全面发展。农村工业化外延式扩张的外部环境已不再存在,经济发展转向以产业升级为支撑。产业升级要靠第三产业的发展,而第三产业发展的优势在于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市场经济讲求的是比较优势,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比小城镇更易于取得集聚、规模、区位和外部经济的比较优势,因而大中城市的超前发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化的普遍规律。受该规律支配,城镇化重心必然转移,大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小城镇发展步入速度趋缓的调整期。当前区内农村人口基数大,发展小城镇可以实现农村人口的部分分流,防止大城市过度膨胀。但在发展小城镇的过程中,要认识到小城镇不是越多越好,规模越小越好。小城镇效率明显低于大中城市,小城镇用地高出大中城市的1/3。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污染控制的成本高,在算好人口账的同时,还要考虑到经济、环境效益,走出小城镇发展的误区,推进城镇体系升级[9~13]。

4.2 培育新的城镇化动力机制

加速工业化进程,提高工业化质量,奠定城镇化发展的经济基础。要优化城市体系结构,积极参与中南“武汉-长沙城市圈”的建设,“先优后大”,重点发展中心城市,合理发展中小城市。处理好城市经济综合发展与专业化发展的关系,职能结构分工与协作的关系,形成合理的城镇等级体系结构,带动区域经济,参加长江开发开放。形成以长株潭为核心,其它中小城市为依托、庞大数量的小城镇为基础的现代化地方性城镇网络。充分发挥各地域增长极对城镇体系建设的推动作用,带动整个区域城镇化进程。实现对城市系统中心化趋势的强化,通过重点发展中心城市来提高整个城市系统的水平与层次,增强城市等级系统的有序性,保证区域历史特色的延续性。要切实考虑区内自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现状与未来的发展趋势,将区内资源配置优势发挥到最佳程度。

振兴区域经济,建立跨世纪的城镇发展动力系统。充分利用区域城镇发展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优势,技术、区位、政策和行政势能,以及中心城市和产业扩散力、区外投资、外来人力资源等外部动力,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依靠科技进步,走科技赶超型的发展道路。

调整行政区划,改革户籍制度;改革投资体制,拓展资金筹措渠道;加快城市基础建设,提高城市运营效率;加强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改变区内城镇土地利用现状,为城镇迅速发展提供保障。4.3 建立城市大循环体系

重点发展长沙、株洲、湘潭和岳阳。长株潭先实现经济一体化,条件成熟后再实施行政一体化;3个市要统一规划,切勿各自为政。在重点发展3个市主城的同时,要加大力度开发周围卫星城镇和开发区。岳阳要发展成为带动全省参与长江开放开发的

?

5

3

?

第1期刘 明等:环洞庭湖区城镇体系发展研究

首要口岸。次重点发展常德、益阳和张家界。常德要发展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中心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益阳市开发建设要充分借助长株潭城市群的综合优势。张家界为著名的观光城市,规模不宜过大,可作为高水平的旅游生态城市来规划建设。积极发展浏阳、醴陵、湘乡等中小城市。浏阳作为长株潭重要的卫星城,应扩大与长株潭特别是与长沙市的经济联系;醴陵作为湖南的“东大门”和著名瓷业城市,是长株潭的卫星城;湘乡作为湘中重工业基地,要注重与长株潭的产业匹配。一般性发展汨罗、临湘、沅江等中小城市。沅江市地处湖区腹地,洪涝威胁相对突出,城镇建设要注意自然灾害的影响。对韶山、津市两市进行调整。韶山为区内规模最小的设市城市,是实际意义上的旅游镇,基础设施欠账多,今后应突出其旅游职能,将其作为专业旅游城镇来建设,成为湘潭的旅游卫星城。要量力而行,有计划地将宁乡、桃源、石门改县为市。

强化、优化省会长沙及其它中心城市核心职能,突出大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优化协调各大、中、小城市的职能,形成合理的群体职能结构。根据各城市的自身优势、市场条件和发展趋势,确定区内15个城市的优势经济职能如下(①为最重要,②为重要,③为较重要)。

长沙市:省会①;高技术开发②;综合性深加工和旅游③。

浏阳市:农副产品加工①;皮革和烟花为主的轻工业②;非金属开发③。

株洲市:铁路枢纽①;重化工②;综合性深加工③。

醴陵市:以陶瓷和烟花为主的轻工业①;建材和非金属②。

湘潭市:钢铁①;机电②;综合性深加工③。

湘乡市:重化工①;建材和非金属②;农副产品加工③。

韶山市:旅游①;综合性加工②。

岳阳市:港口①;石油化工②;轻纺和旅游③。

汨罗市:纺织①;农副产品深加工②;旅游③。

临湘市:石油化工①;纺织和农副产品深加工②;有色金属矿采选③。

常德市:以食品为主的农副产品深加工①;机械②;棉纺③。

津市市:轻工和农副产品加工①;纺织②。

张家界市:旅游①;农副产品加工②。

益阳市:机械①;麻纺②;交通枢纽③。

沅江市:农副产品加工①;水运枢纽和商贸中心②。

4.4 分片实施

重点发展中心城市,合理发展中小城市。优化东线地区,从现实基础条件出发,遵循城镇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巩固、完善东线城市带,同时,借西线地区开发的大好时机,积极向中、西线地区拓展,努力形成东、中、西三大地区性城市群。

东线建设采取“网络”开发模式。网络中的“结点”是指具有一定社会经济实力的城市,联结“结点”的“轴线”是指有较高通过能力的交通运输线路。“结点”作为地域经济增长极重点培育,让其增长脉冲不断向周围地区传递,使处于同一轴线的城市间技术经济联系得以加强。长株潭城市群为东线发展重心,岳阳为东线南北开放口。湖南的首位门户城市,是以开放和集疏职能为主的口岸型城市,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的重要窗口。岳阳就城市职能而言,“门户”职能必须摆在第一位,工业职能可放在第二位,旅游职能则居第三位。实现长株潭城市群与岳阳市双星式开发,规划布局上呈哑铃状开发。

中线石长铁路带,在和长沙的呼应下,常德和益阳分别建设成中线地区的两个中心城市。澧县、津市两城相距不远,且同处澧水之滨,可合并为一个城市;沅江应发挥湖区水运枢纽的优势,在现有基础上,在城市规模和质量上有大的发展;桃源侧重于发展食品、纺织、机械和旅游,并沿沅江北岸与武陵一线共同构成开发走廊。

当前国家正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对西部城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将产生显著的推动作用。张家界市城镇体系建设应采取增长极模式。在经济落后、资金不足的大面积区域内,在一定时期内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区域内投入—产出效益较好的城镇,在这些城镇选择优势产业部门,实现地域经济的重点突破,待取得较好的效益后再去开发其它相关的点,进而辐射扩散到整个区域。石门为西北部门户,地处长江流域中部地带,为枝柳、石长铁路以及规划中的洛湛铁路、重石铁路的交汇点,应把石门尽快撤县建市,并与张家界、常德共同构成环洞庭湖区西北部的“金三角”,以此对应湖北中西部宜昌、荆门、荆沙3市的联袂开发。同时石门作为我国未来长江大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未来重要的铁路枢纽,应发挥出其门户型枢纽的优势。张家界应确定为西线一级增长极,二级增长极为石门,其余的城镇或其它建制镇确定为三级增长极。张家界作为湖南首要的旅游经济增长极,要通过大力发展以武陵源为核心的旅游业及第三产业,建设成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并带动区内其它二、三级增

?

6

3

?地域研究与开发第20卷

长极地区的共同发展。参考文献:

[1] 张启成.城市发展与城市科学[J ].城市发展研究,

1999(2):2-7.[2] 李绍清,朱翔,唐宇文.长江开发开放与湖南经济发展

研究[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71-99.[3] 谢炳庚,李晓清.湖南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和对策研究

[J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4,17(2):79-84.[4] 李万.正在崛起的洞庭湖环湖经济带[J ].探索与研

究,1999(5):18-20.[5] 王克英,郭辉东,朱翔,等.洞庭湖治理与开发[M ].长

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546-572.[6] 施岳群,陈志龙,庄起善.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报告[M ].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63-85.

[7] 周国华.湖南省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评价[J ].湖南师范

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4,17(1):88-92.[8] 唐承丽,周国华.湖南省城镇化的特点与发展水平的预

测[J ].经济地理,1997(5):244-248.[9] 朱英明,姚士谋.我国城市群发展方针研究[J ].城市

规划汇刊,1999(5):28-30.[10] 叶裕民.中国城市化滞后的经济根源及对策思路[J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5):1-6.

[11] 吴妍.推进浙江城市化进程理论研讨会综述[J ].观

察与思考,1999(6):7-8.

[12] 冯桂林.我国中部地区五省城市化进程及其发展战略

[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19(1):50-53.

[13] 甄峰,韩明清.对中西部城市跨世纪发展战略的思考

[J ].学术论坛,1999(4):23-26.

Study on U rban Development Around Dongting Lake R egion L IU Ming 1,2,XIE Guang 2hui 1,XIE Bing 2geng 1,et al

(1.L and and Resource College ,Hunan N orm al U 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Chi na ;2.Changsha Instit ute of A gricult ure Moderniz ation ,CA S ,Changsha 410125,Chi na )

Abstract :The region around the Dongting Lake is an important base of commodity and pork in Chin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system around the Dongting Lake region from the angle of ur 2ban geography ®ional geography ,and analyses the development conditions &urban scale system ,functional system and spatial system of the cities and towns in the Dongting Lake region.With respect to the scale system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tendency of centralization and sequentialization ,and to emphasize the driving effect of central cities to bring along small cities and towns into action.The devel 2opment scale of large cities at varied stages should be determined scientifically ,giving rise to a coordinated con 2struction of middle and small cities to form a reasonable hierarchy system.With regard to functional system ,the principle of “making best of the advantages and bypassing the weak points ”should be followed.As to spatial system ,it is important to adopt a style of non 2balanced development and growth of key enterprise ,and at the present stage to construct the regions along Jing 2guang railway and Zhi 2liu railway to strengthen the driving function of central cities .

K ey w ords :around Dongting Lake region ,urban system ,historical condition ,base of society ,prob 2lems ,countermeasure

?

73?第1期刘 明等:环洞庭湖区城镇体系发展研究

中国和各大发达国家城市规划运作体系

1.澳大利亚的城市行政体系 2.新加坡的城市行政体系 3.日本的城市行政体系 4.加拿大的城市行政体系 5.美国的城市行政体系 6.中国的城市行政体系 澳大利亚的城市行政体系——规划行政体系 一、联邦政府及首都的规划行政 堪培拉 在联邦制的条件下,联邦政府一般不干预及州以下的城市规划行政事务。但联邦政府某些部门的职责与地方规划事务有一定的关联性,这些部门主要有:建设部、环境、住房和社区发展部、交通部。此外,在1972-1975年的惠特拉姆政府中曾设有城市和区域发展部,联邦政府通过行政和财政等手段介入地方城市发展的事务。 在联邦直接管辖下的堪培拉市,在1988年以前,国家首都发展委员会是规划行政的单一主体,联

邦政府设有主管首都地区事务的部长,部长会同国家首都发展委员会处理城市规划布局的调整、土地使用管理等的具体的程序性工作。1988年以后,根据新的立法,堪培拉分别成立了属于联邦国家的首都规划署(The National Capital Planning Authority),及属于堪培拉市的地方规划署(Territory Planning Authority)。国家首都规划署负责制定“国家首都规划”,这个规划中要包括整个首都地区的规划原则、政策及标准,在规划中划出具有国家首都特征的指定区域,在指定区域内制定详细的规划和设计文件,对指定区域实施建设管理。 “国家首都规划”由首都规划署按法定程序编制或修订,经由联邦政府主管部长批准,经政府官报公布生效。规划生效后,政府须在国会两院会议期间的6天内提交给两院,在提交后6天内如果国会任何一院通过动议不同意这个规划或规划中的部分内容,则这个规划或规划中的一部分内容即为无效。 首都地方规划由地方规划署按法定程序编制或修订,并征询首都规划署的意见,书面报地方政府行政长官。联邦法律规定,地方规划与国家首都规划不符为无效。 二、州级政府及规划行政 澳大利亚各州的城市人口主要都集中在州的首府。州的首府都是大都会区,由几十个地方政府行政单元的组成,如悉尼大都市区有30余个地方政府行政区,墨尔本大都市区含50多个地方政府区域。由于首府在各州的经济、政治中的重要地位,州政府一般都对首府的整个都市化地区施以较直接的管理。 维多利亚州的规划行政体系在各州中最为复杂,并随经济、政治条件而不断变化,经过了多次的调整变迁,但长期以来州级政府机构在规划行政中的主导地位没有改变过。 悉尼港 在维多利亚州的州政府设有规划和环境部(1993年后改为规划与发展部),作为州的规划行政主管部。在州的层面,通过立法设有墨尔本及大都会工务局(The Melbourne and Metropolitan Board of Works,以下简称MMBW)。MMBW被赋予了广泛的权力来编制和实施墨尔本大都市区规划(Melbourne Metropolitan Planning Scheme,以下简称MMPS)。在墨尔本以外的其他城市化地区也通过州立法设立了几个区域性的规划行政机构,以负责跨地方行政区的规划事务。 根据1981年的州城市规划法修正案,位于墨尔本大都市区内的地方政府可以申请编制自己辖区的法定规划。地方政府编制的规划必须与MMPS相符合,且不涉及具有全局性的问题。地方政府的规划必须经MMBW同意才能生效。规划一旦生效,即取代MMPS中的有关部分内容。一个地方政府一旦有了自己的法定规划,相应的规划审批权限就从MMBW转移到这个地方政府。 规划的行政涉及与各方的协调。有许多州的行政机构与规划事务有关,它们有的为规划提供咨询,有的在实施自己的行政行为过程中将对规划产生影响。维多利亚州与规划有关的行政机构包括:州协调委员会,其职责是协调州政府几十个部门的政策和行政行为,确定优先程序及规划方向;规划咨询委员会,其任务是为规划部长提供咨询意见,特别是关于规划的政策问题;历史建筑保护委员会,其工作是制定和调整历史建筑的登录;环境保护署,其职责是保护和改善环境及控制污染;城市更新署负责重建或改建旧区;政府建设顾问委员会,负责为主管公共工程的政府部长提供关于保护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公共建筑的建议。此外还有公共工程部、港口署、土地保护委员会、农业部、住房部、卫生局、林业局等机构也都与规划行政有关。

荷兰空间规划体系研究

基于垂直协调视角下的空间规划体系研究 ——以荷兰国家空间规划为例摘要 作为重视政府干预的国家,荷兰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了国家层面的基于公共和市场干预的战略规划,逐步建立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统筹完善协调机制,以管制性而著称。本文将以荷兰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垂直协调为重点,阐述各层级规划内涵以及规划新动向,最后提出我国可以从规划模式、规划体制、协调机制等方面参考和借鉴荷兰经验,从而完善和优化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关键词 荷兰;空间规划;纵向协调

1背景 1.1研究背景 我国的空间规划开展之初就建立了相应的规划体系,但是随着各部门越来越重视空间规划,现有空间规划体系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大多数的空间规划和相关规划由不同等级不同部门组织编制,以致于空间规划类别虽多但规划内容与职能常常相互重叠冲突,空间规划分级明确但下级规划受限且不能结合实际,最终导致空间规划难以协调和衔接。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对现有空间规划体系进行调整,总结国外先进国家和地区规划的经验教训,建立和完善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完善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寻求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平衡 荷兰国土空间规划历史悠久,特点鲜明,在欧洲乃至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尤其规划思想和追求的生态理念对世界规划界产生深远影响,实现了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研究学习荷兰的空间规划理念,对于推进我国城镇化背景下节约用地、经济建设和绿色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启发和借鉴价值。 2汲取荷兰国土空间规划经验,在有限土地资源中创造宜居环境 荷兰国土面积只有4.15万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408人/平方公里,却承担了欧洲水路运输门户、世界重要空港、国际金融中心等重要职能,是欧美世界中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本次研究旨在更好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在保证良好生态环境和农业空间的基础上满足城镇发展需求,建设高水平宜居环境。 3探讨荷兰规划垂直协调机制,优化我国空间规划纵向协调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各层级政府的规划权、决策权、审批权及财权混乱而僵化,部门规划权限范围自我膨胀、互相重叠,加之缺乏统一的编制标准和目标体系,多种空间规划自成一体、各自为政现象明显。荷兰作为一个非中央集权的国家,却有着非常有效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互协调的规划体系,强调横向和纵向的沟通、协商和共赢的原则。因此研究荷兰空间规划纵向协调对解决我国规划垂直衔接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2荷兰空间规划体系的垂直构建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2012年11月13日 编者按: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进程始终以两倍于世界同期平均速度的步伐高速发展。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城市化发展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是否可以一直持续下去,明晰这些问题对于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走向、提升国家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入到加速发展的新时期。但长期实施的城市化方针却严重阻碍了中国城市化向更高层次迈进。 我国当前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背景链接 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意味着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这必将引起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的城市化道路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非均衡道路;是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的非规整道路;是以抑制农村、农业、农民的经济利益来支持城市发展,导致不能兼顾效率和公平的非协调道路;是片面追求城市发展的数量和规模,而以生态环境损失为代价的非持续道路;是以生产要素的高投入,而不是投入少、产值高,依靠科技拉动经济增长的非集约道路。 传统的城市化存在着诸多弊端,中国未来的城市化必须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关于《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 该报告是由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担任主编,组织多名专家历时1年完成的研究成果。这是继2009年之后专门研究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第四部年度报告。 城市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的非同步 投资与消费失衡: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拉动GDP增长的百分点数,尤其2009年,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达到95%以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达到了8.7个百分点;而同期的消费贡献率只有45.4%,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点数只有4.1%,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为-40.6%,拉动经济增长百分点也出现了负值。在我国城市化发展中,一直存在着高投资、高出口、低消费的发展问题。按照国际惯例,发展中的转型国家,投资与消费的比例正常水平为30∶70,正常的下限是35∶65,但是我国的投资消费比接近1∶1。可见,我国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投资与消费比例的失调是我们重建设、轻消费、居民收入水平低下、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原因。 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如果按照三大产业投资水平来看,第二产业投资一直保持较高水平,长期以来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向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倾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始终没有取得突破,2010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整个GDP的比重只有43.1%,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只有34%。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我国主要以商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为主;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基础性服务业以及信息咨询、科研开发、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新兴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比重仍不高,发育仍不足。此外,我国服务业产品创新不足,服务品质和技术水平不高,在组织规模、管理水平与营销技术上与国外服务业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

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docx

第三章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第十二条自治区城镇化和城镇发展指导思想是: 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与优化,促进产业和人口的空间集聚,形成合理的、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城镇空间网络, 推进城镇化和城镇现代化进程。注重区域和城镇的合理、健康发展,促进经济、社会、资 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十三条自治区城镇化和城镇发展方针是: 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分类指导、兼顾南北、强化重点。优化 乌鲁木齐的综合功能,强化乌鲁木齐都市圈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培育区域中心城市,有 重点地发展各具特色的小城镇。 第十四条自治区城镇化和城镇发展战略目标是: 充分发挥自治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后发优势和资源优势,逐步建设成我国西部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政治稳定,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经济强区和具有一定国际意义的商贸 活动中心区域。逐步建立一个职能类型协调,规模等级和空间布局合理、城乡协调发展、 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城镇体系。 第十五条自治区城镇化发展道路是: 走以大中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以及重点小城镇优先发展、注重城市功能的扩张和完善、集约化和内涵型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使城镇成为各级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通过城镇 要素的聚集与扩散功能的充分发挥,带动城乡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北疆(指天山以北地区) 依靠城镇的集聚效应,走城乡协调发展的扩张型城镇化道路;南疆(指天山以南地区)强化 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走点轴开发的集中型城镇化道路。 第十六条自治区城镇化战略步骤是: 近期,新疆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是天山北坡经济带,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实质是以乌鲁木 齐市为核心,以吐 -乌-大高等级公路、乌 -奎高速公路和北疆铁路为发展轴的天山北坡城

(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武汉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战略目标 聚焦中部崛起,打造中国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创造更具凝聚力的资源环境和更好的创新氛围,建设区域性的国际化大都市。 战略导向找回武汉,重塑江城。抓住国家交通体系重构、国际产业转移和有利的政策环境等三大机遇,重点解决三大关键问题:一是如何打破区域封闭,领导区域发展;二是如何确立城市中心,再现中心城市辉煌;三是如何完善体系,找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战略选择 战略之一——“都市内核,国际中枢”,建设整合武汉三镇的中央都市核心空间(UC,即Urban Core),引导武汉快速建立起华中金融、贸易、产业服务和现代物流的区域精密控制内核,作为武汉迈向国际化的载体。 战略之二——“智力先导,产城一体”,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导向的“十字型” 产业空间布局构想。 战略之三——“滨江而展,一带多心”,突破当前城市圈层构架,构筑沿长江两岸的综合城市发展走廊,通过带形的跳跃式增长提供城市持续的发展框架。 战略之四——“破环成带,轴向拉伸”,强化滨江道路交通建设,形成区域式组团发展构架。战略之五——“以江为脊,连湖成网”,充分发挥武汉水优势,打响“百湖江城”全球品牌的思路。 战略之六——“产业整合,价值链接”,以研发销售为核心,实现武汉区域“1+8”产业和区域契合发展,构成主导产业加工为依托的新城发展模式; 战略之七——“近展双翼,远视三极”,向东连接,武汉城市圈沿京广线和沿京九线两个带状区域,近期横跨京九京广的武汉都市走廊,未来构筑武汉、长沙和南昌为基点的三角经济区,继而形成中国的第四极三角经济区的目标。 战略之八——“多元并蓄,文化凝聚”,把汉正街为代表的汉味市民文化等传统型文化和UC 新都市文化、高科技文化等提升型核心文化转化为具有鲜明地缘识别性的城市形象。 场景分析

关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建议-2013-11-4

关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建议 2013/11/4 来源:光明日报 “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城镇化的持续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何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是事关我国现代化事业成败的重大战略。由中国工程院和清华大学共同组织的重大咨询项目“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日前正式结题。项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担任负责人,20多位院士、100多位专家参加。经过一年多的广泛调研和深入研究,该项目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性建议。这份报告也成为项目组就城镇化问题向中央提建议的重要依据之一。该报告包括1个综合报告和8个课题。 城镇化是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过程,也是新中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结果。随着当前国家改革开放事业的进一步深入,如果顺势而为、妥善引导,城镇化将会释放巨大的内需潜力,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走得不好,现有的“城市病”将蔓延,影响现代化进程,无法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是事关我国现代化事业成败的重大战略。 传统的城镇化模式不可持续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持续发展,截至2012年底,城镇化率已达52.57%,城镇人口约7.2亿。中国正在从一个传统农业大国,转变为城镇化水平与世界基本持平的城市型国家。13亿人口大国的城镇化持续发展,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得到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 但是,囿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城镇化多年所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已越来越突出。一是城镇化质量不高,城镇化率统计指标高于实际的户籍非农业人口比重15个百分点左右,城镇人口中1/3的流动人口群体无法享受城镇待遇;农民工整体上技术能力缺乏,难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新生代农民工无务农意向,“不融入”或“半融入”的城市现象突出,成为提高消费、拉动内需的制约瓶颈和社会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农村精英流失、农业现代化发展受限、农村空心化的现象日益显现。二是资源环境约束瓶颈突出,生态环境形势严峻,区域性复合型

黄冈市城市发展战略

黄冈市城市发展战略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添加日期:10年01月21日 黄冈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 一、战略篇 1 宏观背景 都市圈是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条件下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间竞争与协作组织形式。武汉处于我国南北大通道和长江流域经济带的交叉点,区位优势突出。以武汉为核心构建都市圈,不仅是武汉以及湖北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全国的经济发展及国家城市体系结构的优化升级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武汉都市圈在全国城市体系中的战略区位图

黄冈处于武汉都市圈城市体系中,必须站在全局高度,调整自身的发展定位、积极参与武汉都市圈的构建,实现区域联动,促进自身发展。 2 黄冈在武汉都市圈的定位 武汉都市圈空间结构总体呈现为大“十”字结构。 武汉都市圈空间结构分析图 黄冈处于武汉都市圈的“第二重心”区位以及汉鄂黄黄发展轴的主轴区位,并与鄂州、黄石一起共同构成武汉都市圈“大十字”结构的东部城市密集区。 在武汉都市圈东部城市群中,黄冈所辖人口最多、版图面积最大,能够带动的县市最多,是东部城市密集区中具有极大开发潜力和极高带动效应的重要的地区增长极。 3 总体发展目标

依据上述定位,总体发展目标确定为:积极参与武汉都市圈的构建,加强与武汉及周边城市的联系与协作,共同打造武汉都市圈的“第二重心”。 4 黄冈市城市性质 以黄冈市总体发展目标和战略定位为依据,城市性质初步拟订为:武汉都市圈第二重心区位和沿江发展轴的重要节点,都市圈城市协作与联动的重要的产业集聚区,以食品、医药、纺织等为主的地区性中心城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5 现状问题 5.1 产业经济 黄冈市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总体特征是市域和市区发展水平双低。 黄冈市市区经济总量低,产业高度低,而市域面积大、人口多。市区现状发展水平及模式难以带动整个市域经济发展。 5.2 城市体系 现状城市体系总体是一个松散、欠发育的结构,以农业生产力为依据的城镇体系的原始形态不利于现代生产方式的培育。这与黄冈在武汉都市圈层面的重要地位极不相称。 5.3 基础设施 黄冈未来发展必须要加强与中心城市武汉的联系,而交通体系与城市发展要求不协调,基础设施支撑乏力。

中国城市青年生活形态的调查报告正式版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中国城市青年生活形态的调查报告正式版

中国城市青年生活形态的调查报告正 式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与改革同步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孩子如今已经到了就业、“适婚”的年龄。与上一代人相比,当今的城市青年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以及生活方式有了怎样的变化? xx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和《父母必读》杂志对当代中国城市青年价值观念及生活形态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和研究,并于近日公布了调查结果。 中国城市青年基本概况 当代城市青年研究关于城市青年的界定具体描述为:生于1978年-1981年,现在年龄在23岁-26岁之间的青年;包括:

大学生、研究生、已参加工作人群等等;在所在的城市至少居住三年,并且以后长期在城市生活。 之所以对城市青年进行这样的界定,并把其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提出来进行专门的研究,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是由于这个群体有其独特的成长背景,而且他们即将成为社会的主流,他们是一个孕育社会未来的群体。参与此次调查的1040人中,年龄分布均匀,男性为53.8%,女性为46.3%,其中独生子女占57.8%。从就业情况看,80.4%的人有固定工作,6.1%的人有临时工作,有5.1%是学生,还有8.5%的人没有工作。 从收入看,34.6%的人月收入在XX元

(完整版)城市规划资料集电子版

城市规划资料集电子版 篇一:城市规划资料集内容详述 (第1分册总论概论)目录 第一部分城市规划概述第二部分城市规划体系 第三部分城市规划重要文件、法规资料索引附件《开发区规划管理办法》(1995年6月1日建设部令第43号发布)各章引据的文件、法规和技术标准目录后记(第2分册城镇体系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目录 第一部分城镇体系规划 1 概述 2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 3 跨行政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4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实例简介 5 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二部分城市总体规划 1 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2 城市发展条件分析 3 城市性质、城市规模 4 城市总体布局 5 城市用地规划 第三部分城市分区规划 1 概述 2 常用表格 3 实例 第四部分城市总体规划实例共计60个实例 附录城市空间发展战备规划研究(或称“概念规划”) 1 概述 2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实例后记 (第3分册小城镇规划)目录 1 小城镇界定、类型和发展 1.1 小城镇界定 1. 2 小城镇的类型

1.3 小城镇的作用、发展理论和现状 1.4 国外小城镇建设 2 小城镇规划特点、依据和原则 2.1 小城镇规划特点2.2 小城镇规划依据 2. 3 小城镇规划原则 2. 4 小城镇建设指导思想 3 小城镇规划的内容、程序与审批 3.1 小城镇规划的一般任务 3.2 小城镇规划编制程序 3.4 小城镇镇域规划的任务、内容、深度和成果 3.5 镇区总体规划任务、内容、深度和成果 3.6 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任务、内容、深度和成果 3.7 小城镇修建性详细规划任务、内容、深度和成果 3.8 小城镇规划的编制管理与审批主体 4 小城镇规范的基础资料 4.1 基本要求 4.2 小城镇总体规划阶段基础资料 4.3 其他相关资料 4.4 详细规划基础资料 5 镇(乡)域村镇体系规划 5.1 镇域村镇体系 5.2 镇域村镇发展条件的评价 5.3 镇城镇化发展水平预测 5.4 镇域职能结构 5.5 镇域村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 5.6 镇域村镇空间分布结构 5.7 镇域村镇体系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5.8 镇域基础设施及社会设施 6 小城镇的性质与规模

专题20城市体系和城市群

专题20 城市体系和城市群 一、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 本专题有“城市体系”和“城市群”两部分组成,介绍了世界与中国的城市体系划分以及城市群的特征、形成条件及意义。 2、地位与作用: 本专题是在上个专题介绍城市个体内部空间特征基础上,探讨城市之间空间关系,前后存在互为因果关系,城市群既是社会经济发展到较高程度后,在一定范围内出现的一种城市集聚现象,也是当代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点,为下一个专题“城市化”学习打下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说出城市体系分类方法,列举出不同等级的典型城市。 2、根据“中国城市的体系等级层次系统表”和“中心地模式图”,学生归纳出不同等级城市数量。 3、阅读“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分布图”等系列图表,说出城市群的特征和有利条件。 4、阅读“世界六大城市分布图”和“世界人口密度图”,分析出世界的六大城市群共同优越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1.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体系为案例,学生在对我国最大城市群中的城市分类中,知道城市体系分类方法以及对应的典型城市。 2、通过阅读“世界六大城市群分布图”和“长三角城市群分布图、等级体系图”以及相关资料,懂得读图分析地理现象的方法。 3、学生以课前小组合作形式通过书籍、互联网等途径搜集世界重要城市群的经济、人口、交通等相关资料,提高其地理信息搜集、整理、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对我国不同等级城市等相关资料的搜集,让学生关心我国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重视、关心城市发展意识,提高学习城市地理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城市体系及其划分、城市群形成的条件、特征、意义 2.难点:中心地理论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1、案例教学——“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体系” 【背景思想】“城市体系”划分级别多,知识琐碎、枯燥,对于我国唯一的世界级城市群,又是生活在该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上海的学生,教材却只是以专栏的形式作了简单介绍,教师以此地为例来让学生学习身边熟悉的城市等级,更能体现二期课改“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理念。 2、图表教学 【背景思想】“城市群”这一部分知识图表资料多,可以通过读图来培养学生学科能力,强化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及空间关系。 3.多媒体教学:在重点和难点环节探讨活动中运用幻灯片演示辅助释疑。 五、教学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展示长三角地区这几年建造好和正在建造的世界级桥梁雄姿 东海大桥江阴长江大桥润扬大桥 苏通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崇启大桥效果图【背景思想】学生们在了解时事地理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可引导学生思

中国新型城镇化转型发展的战略方向

中国新型城镇化转型发展的战略方向 发布时间:2014-4-6信息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中国城镇化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同时进入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既是对国家做贡献,也是对世界做贡献。正由于如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连续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坚定不移地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综观我国已经走过的传统城镇化过程,是一种高资源消耗、高经济增长、高碳排放、高污染的不可持续城镇化过程,与此相对应的新型城镇化过程是一种高效低碳、生态环保、节约创新、智慧平安的可持续健康城镇化发展过程。要实现中国城镇化由传统模式转变为新型模式,需要实现以下五大战略转型,即:由数量型城镇化转向质量型城镇化,由激进式城镇化转向渐进式城镇化,由被动城镇化转为主动城镇化,由以地为本的城镇化转向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由政府主导的城镇化转向市场主导的城镇化,最终实现由提速转为提质、由亚健康转向健康的城镇化。 由“坐小汽车”转为“骑自行车”,由数量型城镇化转向质量型城镇化 健康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是城镇化速度与质量的全面提升与统一,是城镇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而且城镇化质量比速度更为重要。如果把过去追求速度和数量的城镇化过程比作“坐小汽车”过程的话,那么新型城镇化过程就是“骑自行车”的过程。 1。数量型城镇化是一味追求速度的“坐小汽车”过程。 “坐小汽车”的快速城镇化过程可在原料充足的前提下无限加速,但这种加速过程受到了燃料加速枯竭的限制,比如遇到了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保障瓶颈和高发高危的城市病。中国城镇化水平的“数字游戏”表明这种“坐小汽车”的数量型城镇化过程不可能再沿袭下去,现行城镇化水平的数值存在很大水分,真实的城镇化水平只有不到40%。 2。质量型城镇化是追求质量和效益的“骑自行车”过程。 “骑自行车”的城镇化过程是一种积极稳妥的城镇化过程,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过快了自行车会崩溃,过慢了自行车会摔倒,只有正确把握好自行车的速度和节奏,才能匀速稳定前行。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中国新型城镇化过程需要“骑自行车”的城镇化过程。新型城镇化的国家战略要求正确处理好城镇化提速和提质的关系,把提升城镇化质量作为重中之重,逐步淡化城镇化的数量指标,强化城镇化的质量考核指标,推进国家城镇化由数量型城镇化转向质量型城镇化,不断提升城镇化的空间质量、经济质量和社会质量,把城市病问题缓解到最低程度。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20中国科学院内容完整版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20中国科学院内容完整版 《报告》负责人、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张文忠介绍,他的研究团队选取了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等全国40个城市,开展了新一轮全国宜居城市问卷调查,重点分析了中国宜居城市指数综合评价结果和分维度评价结果。 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宜居指数整体不高。40个代表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准的城市,城市宜居指数平均值仅为59.92分,中位数为59.83分,均低于60分的居民基本认可值,反映出中国和谐宜居城市建设道路还很漫长。 根据评价结果,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的五座城市为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和威海。其中,青岛市城市的综合宜居性评价,位居全国第一位;昆明具备舒适宜人的自然环境和特色的社会文化环境,位居第二位;三亚市以空气环境健康取胜,位居第三位;大连市在城市安全性和自然环境宜人性上表现突出,位居第四;威海市自然环境舒适性和宜人性优势明显,位居全国第五位。 同时,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最低的五座城市为南昌、太原、哈尔滨、广州和北京。其中,北京位居倒数第一位,离居民认可度尚有较大差距。此外,郑州、南宁、呼和浩特、拉萨和银川宜居指数也相对较低。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本次《报告》评价指标共包括城市安全性、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自然环境宜人性、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交通便捷性和环境健康性等6大维度和29个具体评价指标。 研究表明,居民评价得分的是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其次是自然环境舒适度;然后是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而城市安全性评价得分最低,为55.76分,其中交通安全短板制约最为明显;环境健康性评价得分次低,为58.23分,并以雾霾污染要素评价最低,仅为56.4 分;交通便捷性评价也相对较低,为58.59分,停车便利性和交通运行通畅性是居民不满意的症结所在。 “城市安全性、环境健康性和交通便捷性已成为当前制约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三大’短板。”不过,张文忠同时解释,“在29个具体评价指标上,尽管房价与宜居城市有直接关系,但我们特意回避了房价这一评价指标,这主要是为了避免评价结果被房地产商用来炒作。” 《报告》还指出,北京城市宜居指数之所以倒数第一,主要受制于环境健康性、交通便捷性和居民对自然环境的认可度三大维度瓶颈制约。其中,环境健康性维度成为北京宜居城市建设的短板。 宜居城市的构成要素 《GN中国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由包括生态环境健康指数、城市安全指数、生活便利指数、生活舒适指数、经济富裕指数、社会文明指数、城市美誉度指数在内的七项一级指标,四八项二级指标,七四项三级指标组成。总结一下城市宜居性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安全要素 安全是人的需求层次中除了基础生理需求之外的首选。目前城市的物质生活水平使绝大部分城市居民已无需过多地关注基础生理需要, 安全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维护公共安全是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 是居民安居乐业的必要条件和创造宜居环境的保证。因此, 宜居城市需要有完善的预防与应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05-2020年度)

摘: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05-2020)(2012-01-03 16:29:05)转载▼标签:全国城镇体系分类:转:城乡规划与规划管理 导言 (1) 第一章指导思想与目标 (2) 1.1 指导思想 (2) 1.2 规划目标 (2) 1.3 城镇发展的阶段目标 (3) 1.4 技术路线 (3) 第二章城镇发展的背景与条件 (4) 2.1 城镇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 (4) 2.2 城镇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 (10) 2.3 城镇化与城镇发展特征 (15) 第三章城镇化与城镇规模预测19 3.1 城镇化的现状与趋势 (19) 3.2 城镇化总体策略 (20) 3.3 城镇化政策分区与发展指引 (20) 3.4 城镇化水平预测 (24) 3.5 城镇规模结构 (29) 第四章城镇空间规划 (35) 4.1 城镇空间发展策略 (35) 4.2 城镇空间布局 (36) 4.3 城镇空间发展指引 (41) 4.4 省域城镇发展指引要点 (44) 第五章城镇发展支撑体系 (47) 5.1 综合交通设施 (47) 5.2 市政基础设施 (57) 5.3 社会基础设施 (60) 5.4 公共安全体系 (62) 第六章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63) 6.1 生态保护 (63) 6.2 环境治理 (64) 第七章规划实施 (65) 名词解释 (66) 大都市连绵区 (66) 城镇群 (66) 全球职能城市 (66) 区域中心城市 (67) 门户城市 (67) 老工业基地城市 (67) 矿业(资源型)城市 (67) 历史文化名城 (67) 第一章指导思想和目标

1.1 指导思想 (1)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实现全面小康为目标,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合理把握城镇化进度,实现健康城镇化; (2)适应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发挥城乡规划对空间资源的宏观调控作用,实现协调发展,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 (3)进一步发挥城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发挥城乡规划的社会服务功能,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质量; (4)继承与发扬历史文化传统特色,弘扬民族精神,保护好珍贵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融传统与现代于一体的多样化的社会主义城市新文化。 1.2 规划目标 具体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落实“五个统筹”,实现城镇化和城镇建设的科学决策;实现国家发展战略在地域空间上的落实,协调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相互关系,形成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城镇化促进工业化的良性互动与循环;调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从全国层面出发,提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进一步完善的意见,促进跨区域的协调发展;导和规范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为城市规模的合理确定提供依据和指导。 1.3 城镇发展的阶段目标 (1)近期(2005-2010):与国家“十一五”规划相协调,提出城镇化和城镇建设的重点,确保健康城镇化战略的实施; (2)远期(2011-2020):与国家中长期规划相协调,确保城镇化的有序和健康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协调发展。 1.4 技术路线 重视前提条件分析。以人口、资源、环境分析为基础,以产业发展政策为指导,分全国城镇发展的条件,全面落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战略目标。 突出公共政策属性。以党和国家的政策为依据,体现城乡规划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和实现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根据一级政府一级事权的原则,针对中央政府对空间发展的要求,分层次、分类别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现决策的科学化。 高度重视调查研究,与国家批准的各级各类规划相协调,多种收集相关部门、专家和公众的建议和意见,利用航空遥感、卫星照片分析等手段,提高空间资源分析的科学水平,实现决策的科学化。 第二章城镇发展的背景与条件 2.1 城镇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 (1)经济全球化 (2)农业发展与农村政策 2003 年,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选择了专用小麦、专用玉米、高油大豆、棉花、“双低”油菜、“双高”甘蔗、柑橘、苹果、肉牛肉羊、牛奶、水产品等11 种优势农产品,规划了35 个优产区作为近期发展重点。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内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在农产品加工服务方面的专业将会较大水平提高。 (3)国家产业发展前景 (4)国家区域政策的要求 (5)小康社会的目标

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演变过程 城建1班张富彪 2011109042 我国对于城市做出的规划及其布局结构体系是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从考古发掘郑州商城、湖北盘龙城及安阳殷都等处的遗址看,城市规划思想虽处于模糊的萌芽时期,但其布局已有一定的分区,一些都邑自中心向外周多依次为宫署区、居住区、农业区、城防区、作坊区等。郑州商城城址规模据测已达周长约7公里,城内还发现有大面积夯土台基和大型房基以及手工作坊等遗址。这些遗址布局表明,城市是经过简单的规划的。 西周时期: 营城建邑以前人的经验为基础,根据实际,周人还制定了一套城邑体制,自觉地把城市规划应用于城邑营建实践,从而为建立我国古代城市规划体系奠定了初步基础;同时也确定了我国传统城市内部分布结构的基本格局。西周城邑规划布局,确立了我国城市以宫城为中心主体的基本结构,处于从属地位的其他各个组成部分,则按照各自功能和规划体制要求,分别布置在主体的周围,按分区尊卑,围绕宫廷区依次安排。王室、卿、大夫府第所在的“国宅区”近王宫而建民众多分处城之四隅,宫区之北多为市场区,工商业者居于近市,手工业作坊区置于外郭。在宫廷区内,即实行前朝后寝制和三朝三门制;另有与之相适应的网格。通过整个道路系统的联系作用,一方面将规划范围扩及广大的王畿,另一方面以显示宫廷区的核心地位。我国古代城市的这种布局传统,差不多贯穿了我国城市发展史的全过程 秦汉时期: 随着大统一专制王朝的建立,城市规划布局传统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其主要表现是:城市内部结构布局重视利用地形,不强求仿制周制在形状上的整齐划一,据地形以加强军事的防御功能,以致城垣、居住区等平面颇为曲折;同时,秦汉宫廷区范围相应大为扩展。西汉整个宫廷区分为五宫,各自独立,顺地势高低从南而北,沿南北中轴线交错布置,呈不规则状。市、作坊及居民闾里偏处城北与城周较低地带。上行下效,郡、县治城亦多仿此。能,以致城垣、居住区等平面颇为曲折;同时,秦汉宫廷区范围相应大为扩展。西汉整个宫廷区分为五宫,各自独立,顺地势高低从南而北,沿南北中轴线交错布置,呈不规则状。市、作坊及居民闾里偏处城北与城周较低地带。上行下效,郡、县治城亦多仿此。 汉魏时期: 洛都因受传统礼制的影响,其王城规划布局基本上以周制为蓝本,但又不完全受其局限。洛都分区布置井井有条,以宫廷为中心,凡与宫廷区有密切关系的,加上永宁寺,都分布在内城中,各按其性质,依方位主次,环绕在宫廷区的周围。外郭除正南设有辟雍、灵台及明堂外,主要辟作市、里及手工业区。内外城的功能,其分工十分明确。市、里统一规划布局,严格区分。这种区域结构,既是这一时期继承周制城邑传统经验的总结,同时又为确立唐、宋时期城市规划制度奠定了基础。 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的城市布局结构,除宫廷区、官署区没有多大的变化外,在商业区、居住区等其他分区布局结构方面,尤其是宋代,则有较大的改进。其主要表现是:为适应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传统的集中市制转变成以全市为市场领域,行业街市为骨干,联系分布各居民坊巷的商业网点和新型仓库区所组成的商业网,新兴的城市服务行业,如瓦子、茶馆、酒肆等,也纳入商业网内,聚合而为我国古代后期城市综合性的商业服务组织的新规划、布局体制。

滨水空间评价体系及开敞度研究研究(0630)

滨水空间开敞率和滨水区评价体系研究 一、滨水空间开敞率相关概念解析 (一)《武汉城市设计与管理技术要素库》 开敞率:城市边界内的非建筑用地与城市用地界面的比值。 (二)《城市公共滨水地区空间性控制指标体系》 滨水公共岸线用地比例:直接临水或临滨水道路一侧的公共岸线用地(公园、广场或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不包括城市道路部分)的面宽与统计的岸线长度(不包括城市道路部分)的比值。 “公共岸线用地比率”计算示意

以开发建设较成熟的珠江前航道滨水空间为例,按照管理单元不同的主导属性,从商务办公区、文化娱乐区到综合发展区、居住区,公共岸线用地比率从高到低逐渐转变。 珠江前航道滨水地区公共岸线用地比率统计 以商业办公、文化娱乐等功能为主导的滨水公共中心,P 值建议应在30%以上,以维护该区段滨水空间的公共性本质,并保证滨水活动的积聚程度。对于功能较为复合的滨水综合区,P 值建议在20%-30%之间,实现一定的岸线公共性,同时平衡市场开发效应的需求。市场主导的滨水居住地区,建议P 值应在10%-20%之间取值,避免滨水空间向私人社区异化以及滨水活动过于单一。 P 值的控制与引导除了数值上的要求外,还应考虑两种公共岸线PC/PG(PC-—公共岸线的绿地、广场部分;PG--公共岸线的公共设施部分)的配比。

不同数值的公共岸线用地比率的空间特征

(三)《“三线一路”保护规划》 环湖开敞空间:指湖泊周边除建筑实体以外存在的开敞空间体,主要包括公共绿地、城市广场、单位附属绿地、室外体育场地等,是保护湖泊生态和景观的重要屏障,也是人与社会、自然交流的重要场所。 环湖开敞空间平均控制宽度:指湖泊周边开敞空间面积与湖泊蓝线长度的比值,是反映湖泊公共开敞空间控制宽度的重要指标。 环湖开敞空间面积比:指环湖开敞空间面积与湖泊水面面积的比值,该指标是反映湖泊开敞空间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环湖开敞空间岸线率:指湖泊外围城市车行环湖路上能观看到水面的城市道路长度与外围城市车行环湖路总长度的比值,是反映湖泊公共开敞空间量度及滨湖周边建设围合程度的重要指标。 “中心城区”湖泊保护总体控制指标 “新城区”湖泊保护总体控制指标

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建设和发展条件 区域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条件应包括历史背景、区域基础和经济基础等方面。 (1)历史背景 分析的主要内容:分析该区域各个城镇的分布格局和演变规律,解释区域城镇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导致每个阶段城镇兴衰的主要因素,特别要重视历史上区域中心城市的变迁 目的:研究城镇体系发展的主要因素演变的历史规律的目的是解释当前城镇体系的形成特点,从而为预测未来影响城镇体系发展的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提供启示。 (2)区域基础 分析目的:研究区域经济和城镇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涉及到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劳动力、经济技术基础、区域交通条件、地理位置等广阔的领域。 (3)经济基础 分析内容:①要深入分析各产业部门的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②明确各城镇中主要部门的发展方向。 通常需要回答的问题:①区域的工业发展方向,工业结构的调整及时序安排,主要城镇的工业布局和工业结构; ②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农业结构的转变以及对城镇发展的影响; ③综合运输网的改善与城镇发展的关系;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城镇发展的关系; ④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等。 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 人口和城市化水平的预测所涉及的方面和影响因素较多,其中总人口的预测因资料丰富、方法成熟相对简单,城市化水平的预测则比较复杂,尤其是我国城镇人口统计口径不一致,前后年份的城镇人口资料缺乏可比性,给城市化水平的预测带来较大的难度。 确定城镇人口的实际含义和收集每个城镇最接近实际的城镇人口资料是准确预测城市化水平的关键。 应该从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可能性和城镇对农业人口可能的吸引能力两个侧面进行预测与互校。 3、确定本区域的城镇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 城镇在区域中承担的职能是影星城镇规模和增长的重要因素。城镇职能结构的规划首先要建立在现状城镇职能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各城镇之间职能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确定城镇的职能分类。 对重点城镇还应该具体确定他们的城镇性质,力求把他们的主要职能特征准确表达出来,使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有所依循。 有必要指出的是城镇体系的职能类型也应考虑未来一定年限内的新设城镇,确定其职能类型,使其与城镇体系原有城镇协同发展。 4、提出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和城镇分工 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确立应建立在分析现状城镇规模及分布的基础上,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20中国科学院内容完整版.doc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20中国科学院 内容完整版 中国科学院14日在北京发布《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显示,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威海、苏州、珠海、厦门、深圳、重庆宜居指数排名全国40个被调查城市前10名,而北京和广州宜居指数分别为56.24分和56.78分,分别位居倒数第一名和第二名。那么,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xx中国科学院内容是什么?下面我为大家揭秘。 《报告》负责人、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张文忠介绍,他的研究团队选取了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等全国40个城市,开展了新一轮全国宜居城市问卷调查,重点分析了中国宜居城市指数综合评价结果和分维度评价结果。 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宜居指数整体不高。40个代表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准的城市,城市宜居指数平均值仅为59.92分,中位数为59.83分,均低于60分的居民基本认可值,反映出中国和谐宜居城市建设道路还很漫长。 根据评价结果,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的五座城市为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和威海。其中,青岛市城市的综合宜居性评价,位居全国第一位;昆明具备舒适宜人的自然环境和特色的社会文化环境,位居第二位;三亚市以空气环境健康取胜,位居第三位;大连市在城市安全性和自然环境宜人性上表现突出,位居第四;威海市自然环境舒

适性和宜人性优势明显,位居全国第五位。 同时,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最低的五座城市为南昌、太原、哈尔滨、广州和北京。其中,北京位居倒数第一位,离居民认可度尚有较大差距。此外,郑州、南宁、呼和浩特、拉萨和银川宜居指数也相对较低。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本次《报告》评价指标共包括城市安全性、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自然环境宜人性、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交通便捷性和环境健康性等6大维度和29个具体评价指标。 研究表明,居民评价得分的是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其次是自然环境舒适度;然后是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而城市安全性评价得分 最低,为55.76分,其中交通安全短板制约最为明显;环境健康性评价得分次低,为58.23分,并以雾霾污染要素评价最低,仅为56.4 分;交通便捷性评价也相对较低,为58.59分,停车便利性和交通运行通畅性是居民不满意的症结所在。 “城市安全性、环境健康性和交通便捷性已成为当前制约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三大’短板。”不过,张文忠同时解释,“在29个具体评价指标上,尽管房价与宜居城市有直接关系,但我们特意回避了房价这一评价指标,这主要是为了避免评价结果被房地产商用来炒作。” 《报告》还指出,北京城市宜居指数之所以倒数第一,主要受制于环境健康性、交通便捷性和居民对自然环境的认可度三大维度瓶颈制约。其中,环境健康性维度成为北京宜居城市建设的短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