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练习及答案

古代汉语练习及答案

古代汉语练习及答案
古代汉语练习及答案

习题1:常用工具书

·填空题:

1.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是东汉_ 许慎_编著的《说文解字》,共分为540部首,收9353单字,重文1163个;主要用于查检字的本义。

2.《_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词典,共分19篇,其中前三篇分别是释诂、释言、释训。

3.专门解释唐宋元明人诗词曲中习见语辞特殊用法的辞书是近人张相的《诗词曲语辞汇

释》;其中提到两类词语需要研究,分别是字面生涩而义晦的词和字面普通而义别的词。4.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书是东汉班固撰的《汉书?艺文志》,其后,较为完善的有《隋书?经籍志》等。

5.我国大规模的目录学著作是清乾隆年间永瑢、纪昀等人奉诏编撰的《四库全书总目》二百卷,其编排顺序是按经,史,子,集,四部目次;语言文字学属于四部之经部?小学类。6.清代高邮王氏父子的四部重要文献分别是,王念孙的《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王引

之的《经义述闻》《经传释词》。

7.古汉语常用工具书的检字法主要有音序,部首和笔画,四角号码检字法。

8.王引之的《经传释词》、刘淇的《助字辨略》、杨树达的《词诠》和今人裴学海的《古书虚字集释》等都是研究古汉语虚词的工具书。

9.汇集唐以前对古典文献解释的大型古汉语字典是清代阮元、臧庸等编的《经籍籑诂》;在此基础上,今人宗福邦等主编的一部汇辑从先秦至晚清的古籍文献中的注释材料的重要工具书是《故训汇纂》。

10.汉代运用“声训”原理而编纂的训诂专书是刘熙的《.释名》。

11.第一部研究汉语方言的著作是汉代扬雄的《方言》,全称是《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目前该书最新、最详的校释本是华学诚著《扬雄方言校释汇证》。

12.儒家的十三部经典著作称为“十三经”,它们分别是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

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13.唐代学者陆德明撰写的一部用于解释儒家经典文字音义的著作是《.经典释文》,后世治文字、音韵、训诂之学者,均十分推崇此书。2006年,中华书局出版该书汇校本,即黄焯《经典释文汇校》。10.释名。

14.,,。

15.。

16.,。

14.唐代两位僧人编撰的解释佛教词语的音义书分别是玄应《一切经音义》和慧琳《一切经音义》。辽代又有希麟编撰的《续一切经音义》。

15.蒋礼鸿所著考释敦煌文献的疑难字词的工具书是《敦煌变文字义通释》,是研究敦煌学的必备工具书。

16.今人所编写的查检汉语字词的大型工具书分别是《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

习题2:文字学1

一、“六书”释义:

1.象形

“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用简单的线条描摹客观事物的形状,使人一看就能把字形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知道它所代表的事物。比如:

人月

2.指事

“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用一种特殊性符号,标记某一客观事物和表示某一概念,这种标记符号或是加在独体象形字的某个部位,或是加在代表某种事物符号的特殊位置。比如:上 "上"字下面的一长横代表水平线,上面的一短横是指示性符号,表示位置在水平线以上这样一个概念。本 "本"字是在象形的"木"字之下加一个指示性的小横,表示树根。

3.会意

“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把意义可以相互配合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象形字或指事字结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比如:

从(甲骨文)

两个人形组合在一起,一个人站在另一个人后面,表示跟从。

相(甲骨文)

左边是一棵树的象形,右边是一只眼睛的象形,二者组合后,表示用眼睛观察树木。因此"相"的本义是"仔细察看"。

4.形声

“以事为名,取譬而成,江河是也”。用一个字作形旁,表示意义类别,用另一个字作声旁,表示读音。两者结合成为一个形声字。比如:

河。左边是" (水)",作形旁,表示与水有关;右边是"可",作声旁,表示读音。

谋。左边是" (言)",作形旁,表示与语言有关;右边是"某",作声旁,表示读音。

5.转注

“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指同一部首的字可以互训(互相解释)。比如《说文解字》:"老,考也。"

6.假借

“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借用已有的字,表示同音而不同义的字。比如,借当小麦讲的"来"作来往的"来",借当毛皮讲的"求"作请求的"求"。[3]

二、分析下列形声字(查《说文》),注意其形、声符的位置及隶变、楷化造成的变化。1.雖2.垂3.更4.旗5.修

6.穎7.荆8.強9.徒10.嘗

11.題12.聞13.罕14.急15.粗

16.春17.賊18.责

19.寺20.布

豆所承額心息頗肯胡兵

交醜暴陽除光旨信

亦見聖膏叔歸夫字鄙原郎析眉碧它羔秋恬防解武敗

集益朱大母習卒弃降夜逐封糞甜表莫疫吕队理在

前雨姐甘讓來利之佞宅亭寒迪及訪止卽戍列行綱果特

习题3:文字学2

一、解释下列术语,并各举三例:

1.异体字——指古今同词异形而又有区别意义的一组字。古字先出,今字是为承担古字的某一部分意义而早的字。古今字是文字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孳乳现象。一字多义是古今字产生的重要原因。

2.繁简字——也叫或体字。指意义完全相同而形体不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也特指与正字音义相同而形体不同的字。

3.通假字——也叫通借、假借,同音借用。古书中以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子的现象,有三种情况:1)同音,2)双声,3)叠韵。

二、写出下面例句中加点字的今字:

1.齐师败绩,知伯亲禽.颜庚。(《左传·哀公二十三年》)

禽通“擒”

2.不辟.死伤,不畏众强。(《荀子·荣辱》)

辟通“避”

3.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乎? (《孟子·梁惠王上》)

采通“彩”

4.责.收毕,以何市而反.? (《战国策·齐策四》)

责通“债”反通“返”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说通“悦”

6.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弟通“悌”

7.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孟子·公孙丑上》)

然通“燃”

8.昔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墨子·兼爱》)

要通“腰”

9.虽为庶人,取.妻必告,死必赴.。(《礼记·文王世子》)

取通“娶”赴通“讣”

10.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暴通“曝”

三、查阅工具书,写出下面简化字对应的所有繁体字:

摆——擺才——財丑——醜冲——沖复——複

筑——築历——歷获——獲台——臺干——乾

四、仔细阅读,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

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蚤一早

2.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论语·阳货》)

归一馈时一伺

3.需弱者用,而健者不用矣。(《战国策·秦策二》)

需一懦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生一性

5.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庄子·秋水》)

辩一辨

6.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魏风·硕鼠》)

逝一誓

7.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贾谊《治

安策》)厝一措

8.薄伐玁狁,以奏肤公。(《诗·小雅·六月》)

公一功

9.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史记·大宛列传》)

更一经

10.老而无妻谓之矜,老而无夫谓之寡。(《礼记·王制》)

矜一鳏

11.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诗·小雅·棠棣》)

务一侮

12.未见君子,惄(nì)如调饥。(《诗·周南·汝坟》)

调一朝

13.

13.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史记·平津侯主父偃列传》)

情—诚

14.君有此士也三万人,以方行于天下,以诛无道,以屏周室。(《国语·齐语》)

方一横

15.15.有成德者,有达财者。(《孟子·尽心上》)

财一才

16.倍韩,攻梁,一举不得,前功尽弃。(《史记·周本纪》)

倍—背

17.苟富贵,无相忘。(《史记·陈涉世家》)

无一毋

18.父去里所,复还。(《史记·留侯世家》)

许—所

19.伊尹之状,面无须麋。(《荀子·非相》)

麋一眉

20.张良出,要项伯。(《史记·项羽本纪》)

要一邀

习题4:文字学3

一、名词解释:

二、1.古今字

古今字:某多义字的几个义项中,有一个意义后世用另一个字来表示,这个多义字就是“古字”,后世所用的另一个字就是“今字”,而在这一个意义上它们又形成一对“古今字”。例如:“莫”的本意是太阳落在草丛中,表示日暮、傍晚,后来“莫”字被假借作否定性无定代词和否定副词,为了在书面语中不至于混淆,就又在“莫”字下再加形符“日”成“暮”字来表示“傍晚”的意思,“莫”和“暮”就成了一对古今字。

2.六书

六书:指古人归纳的六种汉字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周礼》。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第一次对“六书”的含义作了解释,并举了例字。他说:“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许慎的解说是后世六书说的依据。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说法不科学。实际上,汉字的造字

方法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假借只是一种用字方法。至于转注,文字学家对它的解释众说纷纭,很难作出定论。

3.《说文》四大家

《说文》四大家指的是清代研究许慎《说文解字》的四位大家:段玉裁、桂馥、王筠和朱骏声。他们的主要著作分别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4.隶变

指汉字形体由篆书演变为隶书。隶变的特点是把篆书圆润弯曲的笔画变为隶书方折波磔的笔画,把篆书的形象表义形态变为点画符号形态。隶变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次质变,汉字经过隶变由古文字阶段转变为今文字阶段。

5.战国文字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所使用的文字,包括这一期的金文、玺印文、货币文、陶文、简牍文、帛书、石刻文字等。由于诸侯国各自为政,不统于东周王室,所以各国的文字在形体结构和书写风格上都有许多差异。战国文字可以分为“六国文字”和“秦国文字”两大系统。“六国文字”主要指韩、赵、魏、齐、楚、燕六国文字,“秦系文字”指秦国使用的文字。战国文字上承甲骨文、金文,下启小篆、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

6.今隶

隶书分古隶和今隶,古隶又称秦隶,今隶又称汉隶。汉隶的结构和秦隶相同,只是笔画形态略有不同,有波势和挑法,以示区别。此外,后人为区别于汉魏时代通用的隶书,又别称楷书为“今隶”。

7.隶古定(隶定)

汉末人用隶书的笔法书写古文字的字形,人们称之为“隶古定”。后来有人把用楷书的笔法书写古文字字形称作“隶定”。“隶定”和“隶变”不同,所形成的字形也不同。参裘錫圭《文字學概要》(2005,78页)。

二、写出下列古文字的楷书,并说明属于六书的哪一书:

1.安(会意).车(象形)3.下(指事) 4.禾(象形)5.朝(会意).犬(象形)7.春(形声)8.雉(形声或会意)

9.臣(象形)自(象形)11.宝(会意)12.齿(象形)

13.来(象形)14.竹(象形)15..并(会意)16.而(象形)

17.初(会意)18.秉(会意)19.为(会意)20.效(形声)

三、回答下列问题:

1.举例说明假借字与通假字的区别。

(1)假借字是本无其字,而通假字是本有其字。假借字指用“六书”中的假借造成的字,即“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也就是本来没有正字,而借用某个字。例如艰难的“难”,借用表鸟名之“难”;自己的“自”,借用表鼻子之“自”。假借字与被借字字形上是一个字,属于用字法的范畴。通假字是指古代汉语书面语中,依据音同或音近的关系而用另一个字代替本字或通用字的现象。例如“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用跳蚤的“蚤”代替早晨的“早”,这是音同通假;“之死矢靡它”,用箭矢的“矢”代替发誓的“誓”,这是音近通假。通假字与本字之间均是已经造好的字,二者同时存在。(2)从时间长短来看,假借字则是一经借用便借而不还,永久替代。而通假字则是临时替代,离开特定语言环境后,通假字便不复存在。艰难之“难”借表鸟之“难”,借用后一直在使用,其使用范围超过其本义。“蚤”离开具体的语境,会认为是跳蚤之“蚤”,而不会被认为是早晨之“早”。

(3)假借字虽不能造出新字,但却能够产生新义,而通假字则不具备这一特点。例如“乌”本指乌鸦,假借为乌乎之“乌”,于是“乌”产生了叹词的义项。而“蚤”就无表早晨的义项。

2.举例说明汉隶与小篆从笔形到结构的不同。

3.试举例说明古今字产生的途径。

(1)本原字(古字)后来用作假借义,后起字(今字)表本义。例如:莫—暮。莫,本义为“日暮(mù)”。后来无定代词“莫(mò)”因音近假借“日莫”的“莫”字形,古字“莫”反倒专作假借义,今字“暮”专表本义。(2)本原字(古字)表示引申义,后起字(今字)表本义。例:丞—拯。丞,甲骨文象一人陷落阱中,另一人伸手拯救,本义“拯救”,后引申为“辅助”,古字表引申义,今字表本义。(3)后起字(今字)表示某一引申义,本原字(古字)表示本义及其余的引申义。例:道—導。道,本义为“道路”,引申为“道理”、“引导”,后另造今字“導”专表“引导”这一引申义。(4)本原字(古字)产生的一些假借义,由本原字增添形旁构成后起字来表示。例:辟—避—僻。辟,甲骨文象人受凌迟刑罚之形,本义“刑法”;假借为躲避之“避”,另加形符辶(辵)构成今字“避”;又假借为偏僻之“僻”,另加形符“亻”构成今字“僻”。

4.举例说明异体字形体构造差异的几种情况。

○解释下列成语中斜体加下划线的词的意义:

1.运斤成风斤,斧子。

2.不刊之论刊,删改、修订。

3.口诛笔伐诛,责备。

4.家给人足给,丰足,富裕。

5.苟且偷安偷,得过且过,马马虎虎。

6.不足为训训,法则,准则,规范。

7.7.洞若观火洞,透彻。

8.8.尾大不掉掉,摇动。

9.9.日薄西山薄,迫近。

10.10.比肩继踵比,并。

1.2.3.4.5.6.7.8.9.10.○解释下列双音词中斜体加下划线的语素的意义:1.楷模楷,法式,典范。

2.逗留逗,停留,停顿。

2.讽诵讽,背诵。

4.树艺艺,种植。

5.攻伐伐,功劳。

6.劝勉劝,勉励,奖励。

7.7.字孕字,生育。

8.8.法则则,准则。

9.9.容止止,仪容,礼貌。

10.10.丰登登,庄稼成熟。

○解释下列句中斜体加下划线的词的意义,并根据同义联合的构词方式另写出一个含有其字的双音词:

1.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孟子·公孙丑上》)

赡,充裕,足够。丰赡。

2.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

损,减少。亏损。

3.以防止水,以沟荡水。(《周礼·地官·稻人》)

防,堤岸,堤坝。堤防。

4.文繁而义诡,意局而辞野。(《晋书·潘岳传》)

局,限制,拘束。局促。

5.二人相憎,而欲相贼也。(《韩非子·内储说下》)

贼,杀害,虐害。戕贼。

6.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贾谊《过秦论》)

揭,高举。揭举。

7.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史记·淮阴侯列传》)

慢,傲慢不敬。怠慢。

8.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世说新语·德行》)

造,往,到。造访。

9.力不足者中道而废。(《论语·雍也》)

废,停止。废止。

10.马逸不能止。(《左传·成公二年》)

逸,奔跑。奔逸。

○说明徒字在句中的意义:

1.舍车而徒。(《周易·贲卦》) 徒步,步行。

2.帅徒以往。(《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步兵。

3.倒戟以御公徒。(《左传·宣公二年》) 徒众,手下人。

4.是鲁孔丘之徒与?(《论语·微子》) 徒弟,门人。

5.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 只,仅仅。6.齐师徒归。(《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徒然,空空的。

7.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孟子·公孙丑上》) 但。

8.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在也。只,只是。

○指出下列句子中斜体加粗的词的古义与今义,并说明古今义的差异:1、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河:古义专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词义范围扩大;

2、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臭:古义泛指各种气味,今义专指臭味,词义范围缩小;

3、缪公怨此三人,入于骨髓。

怨:古义指痛恨,今义指埋怨,词义程度由重变轻;

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谤:古义指背后议论人,今义指诽谤,词义感情色彩由中性变贬义;

5、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

涕:古义指眼泪,今义指鼻涕,词义范围转移。

○指出下列句子中斜体加粗的词的古义与今义,并说明古今义的差异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诛:古义指责备、今义指杀掉、杀死,词义程度由轻变重;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羹:古义指带汁的肉、今义指汤类食品,词义范围转移

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宫:古义泛指房屋、今义专指宫殿,词义范围缩小

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坟:古义指大土堆、今义指坟墓,词义范围缩小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爪牙:古义指得力的助手或勇猛的干将、今义指坏人的帮凶词义感情色彩由褒义变为贬义

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谷:古义泛指各种粮食作物、今义专指谷子一种作物,词义范围缩小

○解释下列各句斜体加粗的词的意义,并指出该意义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①昔楚灵王好细要。要:腰,本义

②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发:出发,引申义

③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过:超过,引申义

④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防:防备,堵塞,引申义

⑤其御之妻自门间而窥其夫。间:门缝,本义

⑥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本:树根,本义

⑦庖丁为文惠君解牛。解:分解牛、杀牛,本义。

10、○指出下列句子中斜体加粗的词的古义与今义,并说明古今义的差异。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股:古义大腿,今义机关组织名,词义范围转移;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恨:古义指遗憾、今义指痛恨,词义程度由轻变重;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汤:古义指热水、今义指汤类的食品,词义范围转移;

突,犬从穴中暂出也。暂:古意表示突然,忽然;今义表示表示时间短,暂时,词义范围转移。

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怨:古义指痛恨、今义指埋怨,词义程度由重变轻

○根据字形分析,指出下列句中斜体下划线标注字(词)的意义,并说明是本义还是引申义:1.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易·屯》) 字,生孩子,本义。

2.北山愚公长息曰。(《列子·愚公移山》) 息,叹息,引申义。

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 英,花,本义。

4.黄河如带,泰山若厉。(《汉书·功臣表第四》) 厉,磨刀石,本义。

5.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史记·李斯列传》) 逐,放逐,引申义。

6.狄人归其元,面如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元,头,本义。

7.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 集,鸟停息在一起,本义。

8.塞向墐户。(《诗·豳风·七月》) 向,朝北的窗户,本义。

9.王子搜援绥登车,仰天而呼曰……(《庄子·让王》)

绥:车中把也,即车中的绳子,作扶手用的,本义。

10.雕题黑齿,得人肉以祀。(《楚辞·招魂》)额。

○解释斜体下划线词或词组,说明其古今意义变化的类型:

1.饮于河渭。(《山海经》) 河,黄河,今扩大

2.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论语·微子》) 丈人,老人,今缩小。

3.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 响,回声,今扩大。

4.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洛阳伽蓝记》) 恨,遗憾,词义加重。

5.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去,离开。今转移。6.鞠狱故不以实。(《汉书·赵广汉传》) 狱,官司,案件,今转移。

7.父母闻之,清宫除道。(《战国策·秦策》) 宫,房屋,今缩小。

8.下流之人,众毁所归。(杨恽《报孙会宗书》)

下流,地位或处境低下,今指品德恶劣,感情色彩由中性变贬义。

古代汉语试题6及答案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6)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古代汉语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2×10) 1、在古汉语中有许多谦词,如:辱、敝、孤等,除此之外,下列是谦词的有:() A 不谷 B 惠 C 令 D 陛下 2、许慎所谓“视而可识,察而见意”指的是:()A 象形B 指事C 会意D 形声 3、从古汉语词汇复音化的语言现象分析下列句子的加点词,不属于联绵词的是:() A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B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C凡民有丧,匍匐救之D子慕予兮善窈窕 4、下列句中不属于判断句式的句子是:() A 制,严邑也。 B 是皆秦之罪也。 C 南冥者,天池也。 D 颖考叔为颖谷封人。 5、下列汉字中,形符相同的一组形声字是:() A 然煮烹烧 B 遵道建造 C 鄙阶阵都 D 物特牢牺 6、《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 A 贾逵 B 郑玄C许慎D 马融 7、“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之“已”的用法或意义是:() A 动词“停止”B同“矣”,语气词。C 副词“已经”D 而已、罢了 8、下列几组字中属于异体字的有:() A 迹、跡 B 知、智 C 详、佯 D 沽、酤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属于意动用法的有:() A 王者贵乎?士贵乎?B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C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D 小国寡民 10、下列句子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是:() A姜氏何厭之有?B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C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D莫之夭阏者。 二、填空题(把正确的答案写在空格上)(1ⅹ10) 1、我国第一部专门解释词义的辞典是(),它共分十九篇,包括: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等等。 2、《老子》一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下篇《德经》,所以又称为()。 3、在《北冥有鱼》一文里,庄子运用()的艺术手法刻画了鲲鹏的高大形象,使之与渺小的斥鴳形成强烈对比。 4、词义引申的方式主要有链条式引申和()。 5、《诗经》的语言以()为主,兼用杂言,显得参差变化,错落有致,有一种形式美。 6、汉字产生的途径有记号和()。 7、“为酒甚美,縣帜甚高”的“縣”与()构成古今字。 8、《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选自(),原书本无题目,这一题目是选者后来加的。 9、尽管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但它仍然是汉字的(),而不是源。 10、“離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的“離”与()构成通假字。 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1×10) 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2、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3、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4、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5、宋人有酤酒者。 6、泾以渭浊,湜湜其止。 7、多行不义,必自斃,子姑待之。8、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9、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10、水击三千里,摶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四、指出下列汉字属于“六书”中的哪种类型(1×10) 自:北:眉:上:莫:吠:雲:三:其:霜:

古代汉语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 一、单项选择题: 1.“六书”名称最早见于 [ ] A.《左传》 B.《汉书》 C.《周礼》 D.《说文解字》 2.作为书面语的文言文,其基础是 [ ] A.先秦口语 B.两汉口语 C.先秦书面语 D.两汉书面语 3. 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书注释的大型工具书是 [ ] A.《康熙字典》 B.《经籍籑诂》 C.《辞源》 D.《词诠》 4.列出“六书”细目,并且下了定义,做出了界说的是 [ ] A.《周礼注》 B.《汉书》 C.《左传》 D.《说文解字》 5.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考求本义的字典是 [ ] A.《康熙字典》 B.《说文解字》 C.《尔雅》 D.《正字通》 6.《诗词曲语辞汇释》的作者是 [ ] A.杨树达 B.张相 C.朱起凤 D.符定一 7.下列四组字中全是指事字的一组是 [ ] A.亦寸甘下 B.犬上本州 C.夕末刃及 D.朱又曰目 8.下列四组字中全是衬体象形字的一组是 [ ] A.页须瓜果 B.犬牢本州 C.夕末刃文 D.聿眉曰目 9.下列四组字中全是会意字的一组是 [ ] A.亦降甘下 B.犬信本州 C.牧末刃及 D.敝寇逐取 10.下面几个部首,可以表示房屋意义的是 [ ] A.宀 B.厂 C.示 D.邑 11.下列为古今字的一组是 [ ] A.泪淚 B.早蚤 C.後后 D.责债 12.“夫寒之于衣,不待輕煖”中“煖”是“暖”的异体字,其结构上的差别是 [ ] A.一为会意字,一为形声字 B.同是会意字,成分不同 C.同是形声字,形符不同 D.同是形声字,声符不同 13.下列为通假字的一组是 [ ] A.寶宝 B.村邨 C.无毋 D.竟境 14.汉字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主持推行的规范化字体是 [ ] A.小篆 B.楷书 C.大篆 D.隶书 15.被称为古汉字与今汉字分水岭的是 [ ] A.楷书 B.隶书 C.大篆 D.小篆 16.“缤纷”一词是 [ ] A.叠韵联绵词 B.双声联绵词 C.双声叠韵联绵词 D.音译外来词 17.下列四句中有偏义复词的是 [ ] A.苟富贵,无相忘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从左右,皆肘之 D.无羽毛以御寒暑 18.下面列举的词义变化的例子,其变化类型属词义缩小的一例是 [ ] A.色:臉色—颜色 B.汤:开水—菜汤 C.狱:案件—监狱 D.子:子女—儿子 19.“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句中“莫”的詞性是 [ ] A.副词 B.名词 C.形容词 D.无定代词 20.下面各句,“之”是结构助且用于主谓之间的是 [ ] A.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B.今陛下能得项籍之头乎 C.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 D.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大学古代汉语练习题答案

古代汉语练习答案 练习四 一解释下列名词: 疏: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除了解释古书原文(经)之外,还给前人的注作注解,这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就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 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 读若:古人注释字、词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用来说明假借字。 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 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两者合称句读。 正义:又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义疏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出于思想统一和科举考试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为基础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这种新的注疏唐人称之为“正义”。 十三经注疏: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即《十三经注疏》。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包括:《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的一部古文选集,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辞赋等,依据文体分为十三类:论辨类、序跋类、奏议类、书说类、赠序类、诏令类、传状类、碑志类、杂记类、箴铭类、赞颂类、辞赋类、哀祭类。所选古文大部分是应用文,而且多数选文社会意义不大。书首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特点及其义例,书中并有评点,宣扬桐城派的文学观点。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带△的词或词组(教材引文下加△处,此处改为下加点): 1.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论语·侍坐》) 译文: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解词:安,疑问代词,怎么。 2.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庄子·逍遥游》) 译文:穿过云层,背负青天,然后计划着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 解词:绝,动词,穿过。 图,动词,计划、谋划。

古代汉语练习题与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上册) 练习一 四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如:目、舟、鸟、手、网。 指事的主要特点是用记号指出事物的特点。如:亦、寸、本、刃、上。 会意的主要特点是组合两个以上的形体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如:从、北、莫、休、明。 形声的主要特点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意符表示意义畴,声符表示读音。如:吐、忙、胡、破、故。 关于转注,学术界看法还不一致。一般认为,它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同部,字义同源。如:考与老,呻与吟,讽与诵,空与窍,谀与谄,忧与愁等。它不是一种造字方法,而是一种释义条例。 假借的主要特点是有词无字,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如:“然”是“燃”的古字,本义是燃烧,后假借为代词“然”;“新”是“薪”的古字,本义是砍柴,后假借为新旧之“新”;“莫”是“暮”的古字,后假借为无定代词;“其”是“箕”的古字,本义是簸箕,后假借为代词;“而”本义是胡须,后假借为连词。

五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有什么意义?怎样辨别词的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由于汉语历史久远,我们所说的本义只能是有语言文字材料所证明的本义。所谓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发展、演化出来的意义,它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 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重要意义是:其一,可以辨析古今词义的异同,精确地掌握词义。其二,可了解词义演变的不同情况及其规律,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其三,可详知一个词意义的古今演变情况,明白它为什么有这样的意义。其四,可以了解字形与意义、古义与今义的联系,理性地掌握词的意义。 辨析词的本义,首先要从分析字形入手。因为汉字的形体结构与意义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字形所反映出来的意义往往是其本义。这就需要了解字形演变的历史,特别要当心字体传讹的情形。其次,确定词的本义,还必须要有实际的语言资料加以证实。一般说来,一个字的字形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与实际语言中作为词的意义相符合时,就是它的本义。必须把以上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较为准确地辨别词的本义。 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属于六书的哪一类?根据字形判断它们在句子中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1.北山愚公长息.曰。(《列子·汤问》) 息,会意字,从自从心。“自”即“鼻”,古人认为心气必从鼻出,所以字形表示的本义是呼吸。此处是“叹息”义,为引申义。

古代汉语课后练习答案

练习一 一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得部首: 丹(丶部) 之(丿部) 亚(二部) 常(巾部) 卍(十部) 受(又部) 严(口部) 隣(邑部) 巡(巛部) 希(巾部) 幽(幺部) 胡(肉部) 怡(心部) 攻(攴部) 书(曰部) 民(氏部) 煎(火部) 者(老部) 茁(艸部) 贰(贝部) 郊(邑部) 望(月部) 平(干部) 术(行部) 按:繁体字“隣”与“鄰”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与《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就是否一致?“行窳”得“行”读什么音? “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其中xíng、xìng、háng 、hàng就是一致得。《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得一条注音“乎监切”(读音为xián)。“行窳”得“行”读xíng。 三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得虚词在句中得意义: 1.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列子?汤问》) 曾,副词,乃、竟。 2.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 3.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陶渊明《桃花源记》) 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 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水经注?巫山、巫峡》) 或,无定代词,有得。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巫山、巫峡》) 自,假设连词,苟、如果。常“自非”连用。 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一,副词,皆、都。 四什么就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就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就是古人对汉字得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得理论总结。 象形得主要特点就是字形像它所表达得事物之形,就是以简单得线条把事物得轮廓或具有特征得部分描画出来。如:目、舟、鸟、手、网。 指事得主要特点就是用记号指出事物得特点。如:亦、寸、本、刃、上。 会意得主要特点就是组合两个以上得形体来表示一个新得意义。如:从、北、莫、休、明。形声得主要特点就是由意符(也叫形符)与声符两部分组成,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如:吐、忙、胡、破、故。 关于转注,学术界瞧法还不一致。一般认为,它得主要特点就是字形同部,字义同源。如:考与老,呻与吟,讽与诵,空与窍,谀与谄,忧与愁等。它不就是一种造字方法,而就是一种释义条例。 假借得主要特点就是有词无字,借用音同或音近得字来表示。如:“然”就是“燃”得古字,本义就是燃烧,后假借为代词“然”;“新”就是“薪”得古字,本义就是砍柴,后假借为新旧之“新”;“莫”就是“暮”得古字,后假借为无定代词; “其”就是“箕”得古字,本义就是簸箕,后假借为代词;“而”本义就是胡须,后假借为连词。 五什么就是词得本义与引申义?了解词得本义与引申义有什么意义?怎样辨别词得本义?所谓词得本义,就就是词得本来意义。由于汉语历史久远,我们所说得本义只能就是有语言文字材料所证明得本义。所谓引申义,就就是从本义发展、演化出来得意义,它就是造成一词多义得根本原因。 了解词得本义与引申义得重要意义就是:其一,可以辨析古今词义得异同,精确地掌握词义。其二,可了解词义演变得不同情况及其规律,提高阅读古文得能力。其三,可详知一个词意义得古今演变情况,明白它为什么有这样得意义。其四,可以了解字形与意义、古义与今义得联系,理性地掌握词得意义。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模拟题和答案

九、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大案 古代汉语试题(A) 一.填空题(每空2分,10空,共20分) 1.许慎六书“假借”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异体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字学家辨别汉字的本义主要依靠汉字的_________。 5.我国第一部字典是东汉许慎着的_________________。 6.判断句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作谓语。 7.上古汉语判断句很少用判断词_______来表示。 8.教材第一篇文章《郑伯克段于鄢》选自《十三经》中的_______。 9.“莫”的本义是______,“莫”的今字是________。 二.解释下列词语意义并指出词性(每题1分,共20题,共20分)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雉: 2.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诸: 3.一之为甚,其可再乎? 其: 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 5.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焉: 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克: 7.贼民之主,不忠。 贼: 8.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殿: 9.虽然,必告不谷。 不谷: 10.晋侯问嗣焉,称解狐。 称: 11.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过: 12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 发: 13.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顾: 14.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 诚: 15.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 息: 16.君子于其言,无所茍而已矣。 茍:

古代汉语 课后习题答案18

1 1古代汉语课后习题答案 练习五 四、分析下面两组句子中的对仗: 1.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王勃《滕王阁序》)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与“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双双相对,在句法结构上是主谓结构两两相对,即“北海虽赊”对“东隅已逝”,“扶摇可接”对“桑榆非晚”。词性上也基本上是相对的,即实对实(“北海”对“东隅”,“扶摇”对“桑榆”),虚对虚(“虽”对“已”,“可”对“非”),动对动(“赊”对“逝”,“接”对“晚”),静对静(“北海”对“东隅”,“扶摇”对“桑榆”)。 2.巡曾楹而空揜,抚锦幕而虚凉。(江淹《别赋》) 上下联的句法结构都是“而”字连接两个动词性结构。“巡曾楹”和“抚锦幕”是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空揜”对“虚凉”是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词性上是实词相对:动词对动词(“巡”对“抚”)、名词对名词(“曾楹”对“锦幕”)、形容词对形容词(“空”对“虚”);虚词相对:连词对连词(“而”对“而”)。 五、利用工具书查出下列典故的出处: 1.徐孺下陈蕃之榻。(王勃《滕王阁序》) 徐孺榻:《后汉书·徐稚传》:“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陈)蕃在鄙不接宾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后以徐孺榻表示对贤士的礼待。这里用来指洪州出人才。 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三径:东汉·赵岐《三辅决录·逃名》:“蒋诩,字元卿,舍中三径,唯羊仲、求仲从之游,皆挫廉逃名不出。”后因以三径代指隐士的家园,也指家园。 古代汉语课后习题答案18

古代汉语 课后习题答案18 2 2 六、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修辞方式: 1.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诸葛亮《出师表》) 并提:“侍中”指郭攸之、费祎,“侍郎”指董允,并提为“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 代称:“良实”本都是形容词,这里指代贤良诚实的人,是以事物特征代本体。 2.将军身被坚执锐。(《史记·陈涉起义》) 代称:“坚”代“坚固的铠甲”,“锐”代“锐利的武器”,是以性质代本体。 3.鳏寡不闻犬豕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洛阳伽蓝记·王子坊》) 对偶:即“鳏寡不闻犬豕之食”对“茕独不见牛马之衣”。 互文:“鳏寡”与“茕独”、“不闻犬豕之食”与“不见牛马之衣”文义互相补充。 引用:改引董仲舒语:“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语见《汉书·食货志上》。 比喻:“犬豕之食”比喻食物粗劣,“牛马之衣”比喻衣着粗劣破旧。 4.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司马迁《报任安书》) 委婉:“不测之罪”,这里指死罪;“不可为讳”,这里指任安被处死刑。 省略:“仆又薄从上雍”句省略述语“之(到……去)”,即“仆又薄从上之雍”。 5.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文心雕龙·情采》) 代称:“轩冕”代称官爵,“皋壤”代称隐者居住之地。 引用:“皋壤”见《庄子·知北游》:“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 6.未尝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萧统《文选序》) 倒置:“心游目想”是“目游心想”的倒置。 代称:以“目游心想”指代读书,以“移晷”指代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 7.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

古代汉语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 选择题: 1.下面几种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成熟的隶书产生于秦代。 B.行书是由楷书发展而成的。 C.小篆的产生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D.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 2.下列四组字中全是指事字的一组是() A.亦、寸、甘、下B.犬、上、本、州 C.夕、末、刃、及D.未、又、曰、目 3.“太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中,“兵”的词义保留在下列成语中的是()A.先禮后兵B.窮兵黷武C.短兵相接D.兵不厭詐 4.以下各项关于词义变化的例子,属于词义扩大现象的一项是() A.獄:原义为“案件”,引申为“监狱”。 B.丈夫:原义为“成年男子”,引申为“女子的配偶”。 C.臭:原义为“气味”,引申为“难闻的气味”。 D.裁:原义为“裁衣”,引申为“裁断,裁决”。 5.下列各句中的“也”,用在句中表示提顿语气的一句是() A.寡人之於國也,盡心为耳矣 B.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奚谷,不知地之厚也。 C.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謂也。 D.故言有召禍也,行有招辱也。 6.下列句子,含有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一句是() A.脩道而不貳,则天下能禍。C.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 C.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D.沛公旦欲從百餘騎來見項王。 7.以下韵书中,作为近体诗押韵所遵循的诗韵、由南宋人根据唐诗用韵情况归并而成的一部是() A.《切韵》B.《廣韵》C.《平水韵》D.《中原音韵》 8.下列句子中,“以”作连词,表示后一动作是前一动作的目的或结果的一句是( ) 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不忍殺之,以賜公。 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 9.下列句子中,属于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 許子奚爲不自織? 沛公安在? 且焉置土石? 臣實不才,又誰敢怨? 10.下列句子“責”用本义的一句是 亦恐二世誅之,故欲以法誅將軍以塞責。 責畢收,以何市而反?

古代汉语胡安顺第一单元思考与练习答案

第一单元练习题 一、请说明下列工具书之间的差别。 (1)字典与词典。 字典主要是以解释单个字的形、音、义为出发点的。“字典”一词出现在《康熙字典》问世以后,在此之前,凡是解释汉字形、音、义的书,都笼统地称为字书。 词典是以词为解释对象的工具书。词典的类型有多种,如普通词典、专科词典、分类词典。 (2)类书与政书。 类书是一种分类汇编各种资料的工具书。其体例都是先分大类,后标子目,各种材料类聚于子目之下。类书的内容无所不包,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成为类书的大类或子目,所以有人将其比作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政书是记载历代政治经济、典章制度沿革变化的书籍。政书原本是一种历史着作,由于其中集中记载了典章制度,具有资料汇编的性质,人们就当做工具书来使用了。政书的特点是分门别类地加以叙述。一种典制系统是一个门类,每个门类之下再区分子目,与一般类书相同,只是一般类书门类子目无所不包,而政书的门类子目一般局限在典章制度的范围内。 (3)“十通”与会要、会典。 “十通”是通记历代典制的十部政书的总称,包括《通典》、《通志》、《文献通》等十部书。 会要、会典都属于断代政书。 (4)会要与会典。 会要以事类为纲,分门别类地记载一代典章制度;会典则一般以官署机构为纲,重点记述国家政令、官吏职掌,汇编有关事例。前者以类相从,后者以官统事。 二、常见的字典、词典中标出古音的主要有哪几部指出其标古音的方法。 常见的字典、词典中标出古音的有以下几部,其标音方法如下所述; (1)《说文解字》。部分字用“读若”这一术语注出了读音。 (2)《康熙字典》。其释字体例是先列本音本义,再列别音别义。注音以罗列《唐韵》、《广韵》、《集韵》、《韵会》、《洪武正韵》等古代韵书中的反切为主,辅以直音。 (3)《中华大字典》。在注音上,它以《集韵》的反切为准,每音只加一个反切,《集韵》中没有的字,再用《广韵》或其他韵书中的反切。反切之后加注直音和平水韵韵目。 (4)《汉语大字典》。其中对每个字,依次注出了今音、中古音和上古音。如一字多音则分列。其中,今音用汉语拼音字母标注;中古音用《广韵》或《集韵》的反切标注,同时表明声、韵、调;上古音只标韵部,采用的是近人考订的古韵三十部。 (5)《王力古汉语字典》。注音中不仅标出了上古的韵部,同时标出了中古的韵部、声母和声调。 (6)《辞源》。其注音同时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标注今音,用《广韵》的反切标注中古音,同时标出了中古的声调、韵部和声母。 (7)《汉语大词典》。单字的注音分为二段式:用汉语拼音字母注现代音,用《广韵》的反切标注中古音,同时标明声调、韵部和声母。凡产生于近代的字,一律依近代韵书、字书中的反切标音,只标明声调和韵部,不标声母。 (8)《中文大辞典》。注音先列反切,后列平水韵目,最后列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

古代汉语练习题答案

古代汉语(1)练习题答案 练习题一 一、论述题 1、什么叫宾语前置论述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并举例分析说明。 宾语在谓语后面,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句式。但古代汉语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宾语可以放在动词谓语或介词的前面(2分) . 主要有四种情况: (1)、疑问代词作宾语时。疑问代词可以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前置. 如《孟子·滕文公上》:“‘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奚冠,即“冠奚”,戴什么帽子的意思)。 (2)、否定句里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前,宾语前置。 如《左传·宣公元年》:“我无尔虞,尔无我诈。”(无尔虞,即“无虞尔”,不欺骗你;无我诈,即“无诈我”,别欺诈我;现在的“尔虞我诈”就是这种用法。) - (3)、用助词“是”、“之”“焉”把宾语提前。即将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前,在宾语和动词或介词之间插进助词“是”、“之”、“焉”等。 如《墨子·公输》:“宋何罪之有” (4)、介词“以”的宾语提前。 如《左传·僖公四年》:“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此道题20分,概念2分,下面四点中每点的理论部分3分,每个例子分,若只举例不分析给1分) 2、什么是隶变论述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并举例分析说明。 隶变是指隶书对汉字形体的改变.汉字的隶变使汉字由象形的音节表意文字阶段,过渡到符号的音节表意文字阶段,彻底地改变了古汉字的象形面貌,进一步声化和符号化(2分)。最重要的标志是: 1、改曲为直(2分):把曲折婉转的线条变成了点、横、直、撇、捺、挑、钩的笔画,极大地摆脱了线条的束缚,整个字体方正平直,棱角鲜明,成了不象形的象形字(2分)。例子(2分) 如: “大”小篆中“横”还是一条象人双臂连在一起的弯曲的弧线,到隶书中变成平直的横.(2分) (只列出例子不分析扣1分,下同)

古代汉语(四练习题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四)练习题一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纪传体,司马迁,八书、世家。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 2.32.30 3.发音部位 1.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 2.吕不韦,纪,论,览,八览 3.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1.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 2.吕不韦,纪,论,览,八览 3.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1.战国末期,吕不韦,纪,论,览,八览,吕览 2.32.30 3.发音部位 二.选择题 ADCBBCADDA 三.概念题 1.按照韵尾的不同,古韵学家把韵分为三大类。一类是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叫“阴声韵”. 2.古无轻唇音,即上古时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中古时的轻唇音“非、敷、奉、微”来自于“帮、滂、并、明”,由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 3.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使用“貌”字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 4.这个术语一般是用来注音,但有时也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5.所谓拗救,就是指在律诗的一个句子中,本该用平声的地方却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 1.按照韵尾的不同,古韵学家把韵分为三大类。一类是以鼻辅音[-m]、[-n]、[-?]收尾的,叫“阳声韵”; 2.我国传统语音学按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分为: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这就是音韵学上所谓的“五音”。 3.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使用“貌”字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 4.正义:即注解经书而得义之正。唐人称“义疏”为“正义”,义疏即取疏通经注意义的意思。 5.所谓“粘”,指一首律诗中相邻两联的上联对句和下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相同。所谓“对”,是指一首律诗中同一联内的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必须相反。 1.按照韵尾的不同,古韵学家把韵分为三大类。一类是以清塞音[-p]、[-t]、[-k]收尾的,叫:“入声韵”。 2.叠韵:双声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语音现象,就是两个字的韵相同。

古代汉语试题以及答案

《古代汉语》模拟试卷一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时间:120分钟 站点:_________ 姓名:学号:成绩: ___ 一、选择题(共20分) (以下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序号填入题后的括号里) 1、1、下列各组字,都是形声字的一组是(A ) A、條倍脩休 B、特牧福祈 C、盆簋益孟 D、颖颍顿颈 2、2、下列各组字属于通假字的一组是( D ) A 说——悦 B 矜——鳏 C 歌——謌 D 昏——婚 3、3、下列各组字属于异体字的一组是(A ) A 遁——遯 B 脩——修 C 辟——避 D 罢——疲 4、4、下列句子,有疑问代词做介词宾语而前置的一句是( C ) A A 姜氏何厌之有? B B 敢问何谓也? C C 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D D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5、5、下列句子,具有动词用作使动用法的一句是(D) A A 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 B B 上帝临女,无贰尔心。 C C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D D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6、6、下列句子,具有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一句是(A ) A A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B B 从左右,皆肘之。 C C 乃幽武,置大窖,绝不饮食。 D D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7、7、下列句子,属于双宾语句的一句是( B) A A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B B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C C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D D 盍各言尔志? 8、8、下列句子,“于”为介词引进行为主动者的一句是(B ) A A 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B B 卻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C C 克于先大夫,无能为役。

大学《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大学《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一、选择题1、下列字具有相同义符的一组是(A)A、條脩倏修B、福视神祈C、脾胡肺胃 D、颖颍顿颈2、下列字属于异体字的一组是(D)A信——伸B遁——遯C说——悦D距——拒3、下列各组字属于通假字的一组是(C)A矜——鳏B歌——謌C辟——避D昏——婚4、下列句子,属于疑问代词做宾语而前置的一句是(B)A姜氏何厌之有?B敢问何谓也?C夫执舆者为谁?D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5、下列句子具有形容词用作意动用法的一句是(D)A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B上帝临女,无贰尔心。C恕思以明德,则令名载而行之。D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6、下列句子,属于双宾语句的一句是(C)A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B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D盍各言尔志?7、下列句子,属于被动句式的一句是(B)A象有齿以焚其身。 B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C 空自苦无人之境,信义安所见乎。D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8、下列句子为判断句的一句是(B)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B是非君子之言也。C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D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9、下列句中,“于”引进比较对象的一句是(D)A克于先大夫,无能为役。B卻克伤于矢,流血及屦。C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0、下列句子,属于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工具的一句是(C)A惠等哭,舆归营。B文人相轻,自古而然。C收族陵家,为世大戮。 D 君为我呼入,吾将兄事之。二、填空题(共20分)1、《说文解字》的编排方式是按照部首,全书共分540个部首。2、《经传释词》的作者是王引之。3、近人张相所编,汇集唐宋元明清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语辞并加以解释的一部工具书是《诗词曲语辞汇释》。4、古书旧注中见到“东,德红切”的注解,这是采用了反切的注音方法,其中“东”和“红”两字在语音上具有叠韵的关系。4、根据“四书”分析,“綱”字的构造类型是形声,本义是鱼网上的总绳。5、根据“四书”分析,“亦”字的构造类型是指事,本义是腋窝。6、《说文解字叙》关于“六书”中的“象形”的解释是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7、从造字结构分析“之”字的本义,可以知道在“姜氏欲之,焉辟害”句中,“之”用的是它的假借义;至于在“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句中,“之”字用的是它的本义。8、在《左传?子产说范宣子轻币》“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句中,“之”的词性是代词,其语法功能是复指前置宾语无贿无令名。9、在“文以五月五日生”句中,“以”的词性是介词,其语法作用是表示凭借某种原因。10、在“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句中,“与”的词性是介词,其语法作用或意义是介进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11、在“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句中,“其”的词性是代词。三、释词题(共30分)(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20分)1、收族陵家,为世大戮。戮:羞耻2、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3、载玄载黄,我朱孔阳。阳:鲜明4、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贿:财物5、有先君之明与先大夫之肃,故捷。肃:敏捷6、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焚:毁灭7、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物故:死亡,“物”通“殇”,死8、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绝:穿过9、惟天为大,惟尧则之。则:效法10、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贳:赦免,宽大(二)说明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的词性和意义,如无实在意义,则说明其语法作用(共10分)(1)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莫:莫: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谁没有什么(2)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所以:介词“以”和辅助性代词“所”结合构成的习惯格式表示用来……的方式、手段(3)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乎:表示处所(4)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为:介词在被动句中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被”。(5)吾孰与徐公美?孰与:疑问代词“孰”和介词“与”组合,表示比较,“哪一个更”。四、古文标点题(共10分)给下面一段短文加上新式标点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

古代汉语复习题及答案填空1古代汉语是指以前历代的汉语答

古代汉语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 1、古代汉语是指以前历代的汉语 答:五四以前 2、汉语自代就有了比较完整的书面语 答:商 3、古代书面语包括和两种形式 答:文言文、古白话 4、文言文是指 答: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古代汉语书面语 5、古白话是指以来在北方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跟当时比较接近的一种书面语。 答:六朝、口语 6、古白话的代表作品有、、、等。 答:《朱子语类》《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 7、世界上最早的语法著作是公元前五世纪的。 答:《解释》 8、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语法著作是《》。 答:《笺书》(《班尼尼语法》) 9、古汉语中能够动化的名词包括。 答:事物名词,方位名词以及定名结构 10、古汉语中特殊的动宾关系包括、、。 答:使动、意动、为动 11、使动用法的本质就是。 答: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有致使性 12、意动用法的本质就是。 答:表示主语对宾语的认识和估计 13、为动用法的本质就是。 答:动词对宾语含有一种服务的性质 14、古代汉语的代词可以分为、、、四类,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无定代词。 二、简答题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于”字句和“被”字句中,“于”是否等同于“被”?为什么? 古代汉语被动句中的“见”字句和“被”字句中,“见”是否等同于“被”?为什么? 汉语语法学产生迟缓的主要原因是为什么? 词的兼类和词的活用有什么区别? 古代汉语中人称代词在整体上和现代汉语人称代词相比,有什么不同? 古代汉语中他称代词的不成熟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古代汉语为什么主语省略的现象那么多? 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 举例说明谦敬副词的特点。 举例说明现代汉语的“们”和古代汉语的“等”、“辈”、“曹”、“侪”有何区别。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并说明其活用方式。 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戚夫人注,上曰:“为我楚舞,事为若楚歌”。

古代汉语课后题答案全

练习二 一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哪一个是本义,哪一个不是请说明理由(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曹刿论战》)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鄙”在第二句中义为“边邑”,是本义。从字形看,其意符为“邑”,旧注训为“边”,字义与字形相合。在第一句中义为“浅陋”、“见识短”,为引申义。 2.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左传·齐桓公伐楚》)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共”是“供”的古字,在第一句中义为“供给”,是本义。在第二句中用的是副词“共同”义,是引申义。 3.故不能推车而及.。(《左传·鞌之战》)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鞌之战》) 从字形看,“及”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一只手抓住了一个人。《说文解字》:“及,逮也。”“及”在第一句中义为“赶上”,字形与字义相合,与《说文》释义相合,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到”、“至”,是引申义。 4.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史记·孙膑》) 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三国志·华佗传》)

《说文解字》:“疾,病也。”“疾”字在第二句中义为“病”,与字形以及《说文解字》释义相合,是本义;而在第一句中义为“快”、“急速”,是引申义。 5.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 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汉书·张骞传》) “乡”字甲骨文像两人对食之状,上古时代同一氏族部落的人在一起共食,故其本义是在一起生活的人或地方,即今所谓“家乡、乡里”。“乡”在第一句中义为“乡里”、“同乡”,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朝向”,是“向”的通假字,不是本义。 二什么叫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而使其具有另一类词的功能。这就叫做词类活用。例如:《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之。”“手”本是名词,句中是动词“拿”的意思,还带了宾语“剑”,临时具有了动词的意义和语法特点,就是词类活用。《水经注·巫山、巫峡》:“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句中的“东”字本来是个方位名词,这里临时具有了动词义“向东流”,作谓语,是词类活用。又如《蝜蝂传》:“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句

古代汉语试题库含答案

古代汉语试题(1) 一、名词解释:(10分)引申义、笺、读为、脱文、传 二、说明下列字的结构,并指出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10分) 本、裁、从、象、徒、泪、刃、堵、鼠、莫 三、单项选择题:(10分,每小题1分。请将所选择的答案填入括号内。) 1.许慎的“六书”解释中“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是对()所作的解说。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2.下列句子中,“及”用作本义的是()。 A.楚人为食,吴人及之。 B.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C.敌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D.及前王之踵武。 3.下列句子中宾语前置用“之”复指的是()。 A.我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B.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C.语曰:“唇亡而齿寒”,其斯之谓与? D.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 4.《说文解字》分析字形的主要依据是()。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5.先秦汉语中宾语前置规则最严格的是()。 A.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 B.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 C.宾语前置用“之”、“是”复指 D.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6.下列句子中为形容词意动用法的是()。 A.春风又绿江南岸。 B.君子之学以美其身。 C.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D.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7.下列句子中为名词做状语表示比喻的是()。 A.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B.童子隅坐而执烛。 C.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8.近体诗一般在()使用对仗。 A首联、颈联B.颈联、颔联C.颔联、尾联D.首联、尾联 9.《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赵岐注:“五谷____稻黍稷麦菽也。”赵岐所使用的术语是()。A.曰B.为C.谓D.谓之 10.下列句子中“间”用作本义的是()。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B.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C.愿足下假臣奇兵三千,从间路绝其辎重。 D.至曰:“楚有六间,不可失也。” 四、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并说明它古今词义的变化是属于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还是感情色彩不同。(10分) 1、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2、数以王命,取赂而还。 3、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也,未尝君之羹。 4、饮于河渭。 5、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时,因陵丘掘穴而处焉。 五、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是本义还是引申义。(10分) 1、振长策而御宇内。 2、惟草木之零落兮。 3、君子引而不发。 4、臣伏读圣旨。

古代汉语练习题(带答案版)

古代汉语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受”写作“授”不得分) 2、偏义复词:是由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的,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这种复音词叫做偏义复词。 3、间接引申义:由直接引申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做间接引申义。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了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5、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6、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代表的人或事物。 7、通假字:本有其字,若古人临文时用同音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它,那么这个用来暂代"本字"的字就叫做"通假字"。如:赵王少,不能蚤起。蚤,通"早",早早地。 8、古今字:古时字少,常用一个汉字兼职记录一些意义,后世为理解书面语言时不产生歧义,常为这种兼职字所记录的某项意义再造新字,新造的字与原来兼表意义的字合称为“古今字”。新造的字是“今字”,原来兼表意义的字是“古字”。莫\暮其\箕要\腰昏\婚 9、破读字:一个字因词性改变或意义转变而引起读音改变的字。如:好学、王天下、衣褐等。 10、联绵字:联绵字,又叫联绵词、连语,就是指双音节的单纯词,两个音节表示一个语素,这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来讲的词。 11、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 12、指事(要求举三例):许慎“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是一种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法。如:亦、本、末 13、会意: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合并成一个新字,它们的意义组合表示该新字意义的一种造字方法。例如,“信”字由“人”、“言”组合,表示人言真诚无欺,有“诚实”之意;“休”字由“人”、“木”组合,表示人靠在树上休息,有“休息”之意。 14、词义扩大: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采取了全面扩张的方式,使古义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范围扩大。 二、选择题 1、下列句中,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A晋侯饮赵盾酒。B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C今媪尊长安君之位。D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2、下列加线词中,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A范增数目项王。B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C失期法皆斩。D彼秦者……虏使其民。 3、下列句中,“且”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A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B若属皆且为所虏。C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D先生且休矣,我将念之。 4、下列句中,介词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A利泽施乎万物。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5、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B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学也。C子产而死,谁其嗣之?D未至,道渴而死。 6、下列词语属于“古义轻今义重”的是()。A诛B感激C怨D病 7、下列句中,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A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B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C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D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