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科用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要则及中药评价的特殊性_孙祖越

儿科用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要则及中药评价的特殊性_孙祖越

儿科用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要则及中药评价的特殊性_孙祖越
儿科用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要则及中药评价的特殊性_孙祖越

基金项目:上海市男性生殖与泌尿疾病药物非临床评价专业技术服务平台(15DZ2290400);上海市实验动物创新行动计划项目(14140901302)

通迅作者:韩玲,E -mail :hanl@https://www.doczj.com/doc/3b16943031.html,

儿科用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要则及中药评价的特殊性

孙祖越1,周莉1,韩玲2

(1.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药理毒理学研究室,中国生育调节药物毒理检测中心,上海200032;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北京100038)

·中药毒理学前沿——发育毒性·

利用动物来评估药物毒副作用是保障人类临床用药安全和评估用药风险的一个重要步骤。许多传统的毒理研究设计仅能提供成年动物给药的安全性评价(安评)资料,无法充分提供儿科用药的安全性数据。此外,许多药物儿科临床数据的缺乏也是导致儿科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缘由[1]。

越来越多的学者逐步认识到,儿科人群是临床用药风险评估中的敏感人群,属于特殊群体。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强调药物和生物制品在儿科人群中使用的监管[2-4]。例如,2006年美国FDA 颁布的《儿科药品的工业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指南》(Guidance for Industry Non?clinical Safety Evaluation of Pediatric Drug Prod?

ucts )[5]

,2008年欧洲药品管理局(EMA )颁布了《利

用幼龄动物开展治疗儿科适应证人用药品非临床试验指南》(Guideline on the Need for Non -clinical Testing in Juvenile Animals on Human Pharma?

ceuticals for Pediatric Indications )[6]。

儿科用药非临床安评归根到底还是考察儿科用药的非临床发育毒性。然而,目前我国尚未发布儿科用药非临床安评指导原则,仅有相关的临床指导原则颁布。如201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颁布了《化学药物儿科人群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

指导原则》[7],2015年药品审评中心发布了《儿科人群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8],针

对用于发育中儿科人群的临床研究及评价的药品进行了原则性规定。

近年来,随着儿童用药需求的增加,已越来越重视幼龄动物非临床发育毒性的研究[9]。本文就儿科用药非临床安评的本质、评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评价的设计原则与指标设定逐一阐述。另

孙祖越,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生育调节药物毒理检测中心(世界卫生

组织人类生殖研究合作中心)主任,复旦大学药学院博士生导师。从事药物生殖药理毒理学、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和前列腺疾病药理毒理学研究。主持了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等15个国家及省部级课题,服务企业258个合同项目;主持并荣获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及1项三等奖、1项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科技二等奖和1项中国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作为发明人申请了24项国内专利,其中17项已授权,11项为发明专利;6项科技开发产品,并都投放市场;发表285篇学术论文;主编出版了《前列腺药理学》和《药物生殖与发育毒理学》等5部专著。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上海领军人才”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担任亚

洲毒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毒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毒理学会生殖毒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和该会中药与天然药物毒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摘要:目前新药研发过程中,对新生和幼龄动物非临床发育毒性研究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本文对儿科用药非临床安全性技术评价的本质、重要性和必要性、研究设计考虑、种属选择、年龄匹配、给药途径、给药持续时间和观察指标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并针对中药新药儿科用药的安全性评价特点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我国儿童用药非临床安全性研究提供支持和参考,为制定我国相关指导原则积累素材。

关键词:儿科用药;幼龄动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发育毒性;中药中图分类号:R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3002-(2016)01-0013-08

DOI:10.3867/j.issn.1000-

3002.2016.01.003

外,考虑到中药新药儿科用药的特殊性以及安评的

难度,也在此文中一并阐述,并尝试提出参考性建议。

1开展儿科用药非临床安全性技术评价的本质

19世纪,美国儿科之父Abraham Jacobi 医生认为“儿科学不是通过降低剂量来治疗小型男性和女性,也不是治疗较小身体中的同类疾病,而是有其

自身独立的范畴”[10]

。他提出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可

能存在明显差异,有必要根据年龄进行药物差异化治疗。有关儿童人群特定年龄范围的界定,正如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议(ICH )指南E11《儿科人群中药品的临床研究》(E11,Clinical Inves?tigation of Medicinal Products in the Pediatric Popu?lation )中所描述:①早产新生儿,孕38周前出生;②足月新生儿:0~27d 之间;③婴儿/幼儿:28d~23个月之间;④儿童:2~11岁之间;⑤青少年:12岁至16~

18岁之间(根据地域不同)[11]

。虽然儿童按年龄分

类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但上述分类为儿童人群的发育差异提供了年龄分类的基础。

实际上,药物发育毒性研究是指机体受精前、出生前或后,直到性成熟过程中暴露于药物,产生的发育过程中的不良作用

[12]

。主要表现为死亡、形

态变化(畸形或变异)、生长发育改变和功能性损伤。虽然发育过快或早熟可能也被认为是生长发育的改变,但生长发育改变通常是指发育迟缓。功能性损伤可包括任何正常生理或生化功能的持久性改变,通常代表性地评价包括自发活动、学习和记忆、反射能力的变化、性成熟时间、交配行为和生育力。如图1所示,幼龄动物指出生至刚成年之间的一个阶段,它的使用填补了围生期发育毒性和一般毒性研究之间的“间隙”。因此,本文“儿科用药

非临床安评”其实属于发育毒理学研究的范畴,一般应利用幼龄动物开展评价,这也许就是儿科用药非临床安评的本质。

2开展幼龄动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性

儿童发育中的器官、系统或代谢途径与发育已成熟的成人相比,可能会对药物产生完全不同的反应。婴儿和儿童身材娇小,往往被认为更易受环境中药物或化学物质的毒性作用的影响。

尽管临床医师已认识到从幼儿到成年存在生理发育的差异,儿童的组织和器官的成熟和功能差异取决于发育的不同阶段,一些早期发育过程中的异常与儿童的特有疾病进展可联系起来。但目前的临床用药并未充分考虑儿童整个发育过程药物剂量的个性化原则。

另外,医师应综合幼龄动物或儿科临床试验的安全性数据考虑具体给药方案,否则很有可能使儿科医师陷入伦理困境。换言之,医师要么剥夺了儿童使用潜在有效药物的权利,要么在缺乏充分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的基础上给予儿童治疗。而后者的结果就是,或者剂量不足导致疗效不佳,或者剂量过大导致毒性出现或增加。

医学史上曾有过多次儿科用药不良反应的悲剧,提醒我们开展幼龄动物非临床安评的重要性。

例如,新生儿服用磺胺类药物引发的核黄疸[13]

;局部麻醉剂布比卡因导致的癫痫发作和心脏骤停[14];含有六

氯酚的沐浴液通过婴儿皮肤吸收对神经系统产生的影响[15];作为药物制剂配方中的防腐剂苯甲醇,对新生儿产生的致命反应[16];≤2岁儿童采用丙戊酸进行抗惊厥治疗,引发致命的肝毒性[17];蒽环类药物(如多柔比星)在治疗儿童癌症的同时产生的心脏毒性[18];给新生儿注射氯霉素治疗严重细菌感

染引起的心血管衰竭(即“灰婴综合征”)[19]

。上述这

些毒性或不良反应产生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未充分观察药物潜在损害的情况下,进入临床用于儿科人群。

临床上,以往儿科人群药物剂量是依据年龄或体质量的基本公式计算而得,如杨氏法(Young′s Rule )、柯氏法(Cowling′s Rule )或克氏法(Clark′s

Rule )[20],也就是说这些剂量推算是来自成人的非

临床和临床研究的基本信息。其实,这些做法只是基于一个默认的假设,即对于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或药效学特性,假设为儿童和成人之间没有发育方面

的差异,并认为儿童和成人的疾病发展过程也是类

图1

幼龄动物非临床发育毒性研究阶段

似的。这些偏颇的概念也许就是造成儿科用药错误或失误的根源。

2.1发育中和成熟后的系统毒性敏感性差异

儿童(出生后到成年之间)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能对药物更加敏感,从生理学和解剖学的角度看,许多因素也会导致药物毒性作用的差异,包括儿童早期发育阶段细胞的快速增殖、与年龄相关的身体组成差异(例如脂肪、肌肉、骨骼组成、水的含量和分布)、肝脏代谢酶的发育水平、与年龄相关的胰腺和胃肠道中蛋白合成和功能的差异、循环中与游离药物结合的血浆蛋白数量和组成、肾功能的成熟、免疫系统功能的成熟程度、受体表达的个体差异、肠道蠕动和胃排空以及血脑屏障的成熟差异等。

由于儿童生长发育迅速,许多细胞、组织和器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在儿童和成人之间有很大差异。这些发育的差异可能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均产生不同的结果,影响着药物的毒性和疗效。例如,由于新生儿期的基础胃酸排出量和胃液分泌物量较低,胃液的pH值(>4)高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和成人,给新生儿口服遇酸分解的化合物则可产生更高的生物利用度[21]。相反,弱酸性药物在新生儿可能需要更高的剂量,以达到在大龄儿童或成人中的治疗水平。此外,随着年龄变化,身体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可能会改变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与成人相比,新生儿和婴儿一般有相对大的与脂肪储备相关的细胞外和总体储水空间,因此具有较高的水脂比例[22],这可能会导致药物分布量的变化,从而影响药物在游离血浆中的水平。

出生后,人类的各器官仍需继续生长和发育至逐步成熟,例如脑神经发育至青春期仍在持续进行,肾至1岁、大多数肺泡至2岁、生殖系统至青春期后、骨骼系统至25~30岁才发育成熟。正常认知和运动功能方面,从出生到3岁,神经发育过程变化会较快,如小脑神经元的迁移,联络皮质突触的形成,血脑屏障的闭合,大脑躯体感觉、视觉和听觉区神经髓鞘的形成等。治疗早产儿肺支气管发育不良时,在上述这些神经发育发生的关键期间若吸入类固醇药物等则可能影响到幼儿发育,由此产生的毒性作用被认为与脑麻痹的发生有关。此外,从功能性角度看,儿科人群缺乏完全成熟的免疫系统,至5~12岁时IgG和IgA的应答水平才达到成人水平[23]。因此,值得关注的是,儿童给药后免疫系统的不良反应比成人表现得更严重或持续时间更长。

某些药物的代谢方式在儿科人群与成人也有所差异,因此不能简单地从成人的经验来推断儿科

人群的不良反应。儿科人群和成人间酶活性和(或)浓度成熟程度的差异导致由成人剂量推算到幼儿,给药剂量不会是按比例降低,即相同或较轻的暴露程度下,儿科人群可能更加敏感。如<1月龄新生儿给予氯霉素导致的“灰婴综合征”,此毒性作用可能是致命的,它所引起的循环衰竭,可能与过度和持续的非结合血药浓度过高有关。新生儿由于缺乏Ⅱ相酶,无法通过结合反应,将活性药物转变成无生物活性的水溶性化合物,因而新生儿对氯霉素更加敏感。由于属于剂量依赖性毒性,因此新生儿给予氯霉素的剂量要比婴儿以及成年更低[24]。

儿科人群与成人存在的上述机体结构、功能、代谢特征等诸方面的差异,告诫我们“小儿不是小型成人”。

2.2难于开展儿科用药临床毒性的研究

众多原因使得药物在儿科群体中未得到充分评估,主要涉及传统观念、道德问题、技术的限制、经济和实用性的考虑、长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以及之前的法律和法规的缺乏。给儿童开具未经充分毒性评价的药物是不道德的。美国联邦法规认为儿童是弱势群体,作为研究对象需要额外保护。此外,获得儿童本人的同意以及家长或监护人的许可,不同于有完全认知能力的成年人获得知情同意。在临床试验中用于监测儿童的健康和安全的参数主要涉及到技术和伦理问题。

成人资料通常是儿童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加强版,然而,儿童药物的安全性不能总是从成人获得的数据外推,药物和疗程可能在儿童身上产生或多或少的毒性。基于这些问题,政府部门和专业机构需要采用类似于成人的方法来开展儿童药物的安评。然而,在知情的情况下,父母的担忧会导致开展儿科用药临床毒性研究的难度。

所以,在非临床阶段,开展药物发育毒性的研究就显得更加重要。

2.3幼龄动物非临床毒性研究的预测价值

以往用于预测儿童患者危险的传统模型多半是考虑成人研究资料(安全、有效和暴露),以及成年动物的非临床重复给药毒性、生殖毒性和遗传毒性等研究资料。然而,这种模式是默认为(无论正确或错误)儿科人群和成人之间疾病进程是类似的,即对于某适应证的药物会有一个相似的反应,成人和发育中的儿童在药物安全性的方面没有差异。但实际上,既已了解了儿科人群和成人患者之间风险效益评估方面存在差异,同时也接受成年动物与成人之间药物毒性预测的一致性,那么理所应

当在儿科用药临床试验开始前启动非临床幼龄动物安全性研究以预测潜在的毒性或不良反应。

通常,一些幼龄动物(如啮齿类、犬、小型猪和非人灵长类)表现出类似于儿童与年龄相关的发育特点,即适合于毒性实验。幼龄动物与相关年龄儿童发育的相似之处,已证明非临床幼龄动物安全性研究用于识别、评估或预测与年龄相关的儿童毒性是有价值的。

同时,某些对婴幼儿有毒性的药物在幼龄动物上已得到了复制,如婴儿对六氯酚神经毒性的敏感性增加已在相同发育阶段的幼龄大鼠得到复制;发育中的啮齿类动物给予茶碱,其促癫痫作用也印证了儿童所出现的类似风险。此外,对于减少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复发的预防性治疗(加或不加化疗药物的放疗),采用幼龄大鼠模型可评价对儿童颅面生长发育的毒性效应等等。但不幸的是,大多数情况下,非临床幼龄动物安全性研究显示的对不良反应或毒性的预测作用,都是这些反应在儿童用药得到证实之后。

3开展幼龄动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必要性

一个药物是否需要开展幼龄动物非临床安评,要考虑以下几点:①首先要提供拟评价药物的毒性特点资料,获得现有的临床和非临床数据的信息以及特定的观察终点。如明确成人临床试验是否有毒性、前期的成年动物毒性评估中是否有明确的毒性靶器官、生殖毒性实验中是否存在发育毒性现象等。②明确药物的预期作用和预期的目标人群,如是否仅仅是儿科用药,其药理学作用特点,服药儿科人群的最小年龄(如新生儿或>2岁儿童)等。③考虑到临床药物的使用期间、给药的持续时间(如单次还是多次)、动物研究是否有合适的暴露时

间、动物模型中受试物的给药方案能否对应预期目标人群的给药途径和给药时间。④在可能的情况下,应清楚种属内和种属间的生理、药理和毒理特点,是否存在种属特异性毒性(如仅仅作用于犬),不同种属成年动物(如大鼠、犬或其他种属)和人类的药代动力学和代谢情况的支持依据等。

上述问题回答了开展幼龄动物非临床安评的必要性、相关的种属选择、给药开始时间以及动物的年龄是否合适等问题。此外,还需了解和预判给药途径的技术因素、毒动学中获取样本的可能性以及临床病理学评估等。幼龄动物研究需仔细研究现有数据,以便获得有价值的新信息,又要考虑非临床实验是否支持儿科临床试验。还要注意的是,为了企业或委托机构获得更好的研发计划和更多的建议,与监管机构进行良好、及时的相互沟通也是至关重要的。同样,因为幼龄动物非临床安评设计是为临床试验计划提供参考,故非临床研究学者与临床医师之间的密切联系也是非常关键的。

4开展幼龄动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设计技巧

有很多因素影响幼龄动物非临床发育毒性研究的设计,最典型的是年龄,在不同动物上是不一样的,如图2是基于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 )和生殖系统差异的跨种属年龄[25]。同时,开展幼龄动物非临床安评设计还要考虑以下主要因素:①初始给药时动物的发育年龄需与儿科用药目标人群的年龄匹配;②出生后发育毒性研究中所关注的器官系统与目标儿科人群经历同一阶段或相似的发育过程;③预期会对靶器官产生潜在影响的化合物,设定特异性的在体或解剖后评价指标。使得所关注的器官系统能进行有效和深入的研究;④需区别对待药物的急性毒性影响和发育毒性。

图2

基于中枢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差异的几个种属年龄发展比较

如前文所述,经典的幼龄动物实验要覆盖标准的动物生殖与发育毒理学安评以及跨越一部分成年动物一般毒理学评价之间的年龄范围(图1)。围生期发育毒性研究中,母鼠给药,幼仔首次接触受试物是在宫内,接下来就是间接的哺乳暴露。但其哺乳期暴露具有不受控和不确定性,可能导致暴露水平的程度不同,甚至动物因血乳屏障而未能暴露。而幼鼠出生后的给药,因幼龄动物处于哺乳阶段,窝内不同幼鼠与母鼠乳头的接触可能导致药物交叉污染,使窝内幼鼠暴露不均衡。因此,设计任何幼龄动物毒性实验时,要重点考虑母鼠和子鼠潜在的相互影响。

5幼龄动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指标设定

5.1选择敏感动物种属实验系统

合适的种属选择需要考虑药物的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和毒理学特性,甚至是临床特性,同时对研究中所关注的重要器官的发育状态进行幼龄动物和患儿之间的比较,考察其对特定毒性的敏感性以及开展研究的可行性等。啮齿类(大鼠)和非啮齿类(犬)两个传统的种属是常规选择。

特殊情况下,大鼠不合适时,必须考虑其他种属。如药物代谢远不同于人类或在非啮齿类动物已确认了药物的药理活性或毒性靶器官,而在大鼠并未观察到时;此时另一种属,如小鼠、犬[26]、小型猪[27]、兔[28]或非人灵长类动物[29]可能更相关。小型猪也越来越被认为是一个可接受的对犬和灵长类等非啮齿类动物的替代动物[30]。

5.2动物年龄须匹配临床用药人群

幼龄动物研究中的给药周期、首次给药时动物的年龄,取决于可能受到药物影响的器官系统的发育情况以及拟定儿科人群年龄和暴露的持续时间[4-6]。

开始给药的动物年龄应代表儿科人群的预期年龄。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和21世纪初,幼龄大鼠研究常用的起始年龄是出生后第4天(postnatal day4,PND4),使用小的灌胃针对出PND4的大鼠幼仔给予黏稠性悬液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不可取,因易致动物损伤。可在哺乳中期(如PND15)灌胃较稀释的液体。自2006年FDA新的指导原则颁布以来,考虑更多的是目标儿童的年龄。因此有一种趋势,将给药推迟到幼鼠出生后7~10d,甚至21d[31]。例如,治疗儿童中多动症目标人群不可能是<3岁的幼儿,3岁幼儿等同于3~5周的幼鼠。考虑各种因素包括可能的母鼠排斥,不推荐动物断乳前皮肤给药;

而孕鼠经胃摄入,可能导致幼仔通过乳汁而暴露。5.3给药途径力求与临床一致

理想情况应与临床给药途径一致,除非对成年动物的研究已证明另一途径更贴近人类使用。然而,幼龄动物给药途径的选择,必须考虑可行性、给药方法和器具、给药体积、配方和技术人员的经验。每种给药途径的具体技术挑战取决于所涉及的种属和动物的年龄。

5.4给药频率和持续时间需参考临床

断乳前常见的给药频率是每天1次,剂量取决于动物每天的体质量。前期的成年动物研究,包括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为给药频率及持续时间提供设计参考。研究者需重视药物在幼龄和成年动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差异,例如关键代谢途径的存在和(或)激活的差异。不同年龄啮齿类幼龄动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其清除率、药物峰浓度和曲线下面积等参数可能存在明显不同。这些差异表明,发育过程中代谢通路的改变可能使暴露系统产生定量差异,并且影响给药频率的选择。5.5剂量选择与给药方式区别于成年动物

幼龄动物非临床安评的主要目的是识别药物潜在的安全问题以及评价药物对幼龄动物发育系统的影响。因此,在儿科治疗范围,剂量水平应体现合理的暴露倍数,在可能的情况下,高剂量应该出现一些可识别的毒性(如体质量轻度减少)。此外,在幼龄非临床发育毒性研究设计中,为了与成年动物研究数据比较,剂量组应包含成年动物的“未观察到作用剂量(no observed effect level,NOEL)”或“未观察到不良作用剂量(no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NOAEL)”。幼龄动物采用不断升级的剂量而追求产生明显毒性(如超过成年动物的NOAEL)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这可能导致正常发育过程中出现次要的、非代表性的影响。FDA[5]和EMA[6]对于有关高剂量的选择也采纳类似的观点,然而还是建议研究开始前在剂量方面选择与特定的监管机构达成一致意见。在开展明确的良好实验室操作规范(good laboratory practice,GLP)幼龄动物非临床发育毒性研究前,通常会开展剂量选择研究或为解决特定问题而进行的耐受性和剂距研究。

5.6单独进行药代动力学和毒代动力学研究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在儿科人群和成人之间以及动物和人类之间可能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因此,首先应进行幼龄动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与成年动物药代动力学数据进行比较,以评价各年龄段可能存在的潜在暴露差异,这种差异可指导临床儿

科人群的用药设计,根据不同年龄选择不同的剂量。其次,还可以评估幼龄动物和成年动物中药物的分布差异及代谢差异等。另外,若伴随进行幼龄动物的毒代动力学研究可提供特定的毒性数据,但并未为最终全面评价幼龄动物的安全性提供参考。

5.7侧重发育毒性的特殊指标选择

众多学者普遍认为利用幼龄动物开展研究的目的,是要确定药物是否影响动物的整体发育,以及特殊关注的器官或系统。最基本的指标应检测重复给药毒性研究相同的终点,至少包括临床体征、体质量、临床病理(如可行),增长指标的测量(体质量和终末胫骨长度)、身体的外部指标和性成熟、主要器官系统以及出生后发育器官质量的大体检查和光学显微镜检查。实际中,幼龄大鼠毒性研究通常还应包括一些评价CNS发育和功能(如评估个体发育反射、感觉功能、运动活动与学习记忆测试等),以及生殖发育和功能[32]。

6中药儿科用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特殊性

中药新药安评的原则与化学药相同,但作为特殊的受试物具有不同于化学药的如下特性:独特的中医药理论体系、有一定的临床用药经验、多为复方用药、成分复杂、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不甚明确、有效成分或毒性成分不清、工艺与以往临床用药可能发生改变等等。因此,安评与化学药也有所不同。另一方面,因中药复方制剂多源于临床,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用药经验及有效和安全性数据,一定程度上为中药新药进行临床研究提供了参考,但也因此使部分研发者产生了中药无毒或低毒,而不重视中药新药安评的现状。应考虑到尽管中药有临床应用的经验,但大多数的药味甚至已上市的药物并无更多或更全面的儿科人群用药的安全性信息。此外,因中药复方制剂成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动物的药代动力学和毒动学研究难度增加,也无法通过代谢差异的研究进行敏感动物的筛选,加之目前复方新药申报并未要求进行药代动力学和毒动学研究,故无动物及人体药代动力学数据的支持,也无法像化学药一样从成人临床药代动力学数据推测儿科人群的用药剂量等。

中药安全性研究及评价中除存在许多毒性研究的“黑箱”资讯外,儿科用药的发育毒性研究更显薄弱,实际操作中还存在许多技术上的难点或瓶颈,如给药剂量设计中,因载药量及黏稠度较高,增大给药量较为困难或难以做到充分暴露或更长时间的暴露;中药的特殊异味可导致母鼠对哺乳期幼鼠的排斥等等。

上述这些现状也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开展儿科用中药新药非临床安评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诚然,开展中药非临床幼龄动物的安评是一项具有挑战性、难度较大的工作,在遵循上述安评要则的基础上,不但需有较雄厚的生殖与发育毒理学研究的基础,还需对中药特点有全方位的深入了解,更需要有一段较长时间的探索研究。相信通过国家的立法和监管,药物开发人员的意愿和要求,以及我们众多安评人士的研究和努力,儿科用中药新药的非临床安评工作将步入正轨。

7结语

儿童是人口健康风险评估中的特殊人群,他们暴露于某些信息尚不明确的药物时需要特殊考虑。不少悲剧案例证明了儿童群体在人口科学、医学和公共舆论中的巨大影响力,尽管目前关于风险评估的儿科临床试验更加普遍,但是早期风险识别中越来越多地推荐或要求开展非临床幼龄动物的安评。相信随着研究者的不断探索和不断实践,我国儿科用药的非临床安评的水平会越来越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Roberts R,Rodriguez W,Murphy D,Crescenzi T.

Pediatric drug labeling:improving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pediatric therapies[J].JAMA,2003,

290(7):905-911.

[2]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FDA.

Regulations requiring manufacturers to assess

the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new drugs and

Biological products in pediatric patients-FDA.

Final rule[J].Fed Regist,1998,63(231):66631-

66672.

[3]FDA.Best Pharmaceuticals for Children Act.Public Law,2002:107-109[EB/OL].(2011-01-10)

[2015-12-18]http://https://www.doczj.com/doc/3b16943031.html,/regulatoryinfor?

mation/legislation/significantamendmenttothefdcact/

ucm148011.htm

[4]Guideline ICH Harmonised Tripartite.Guidance on nonclinical safety studies for the conduct of

human clinical trials and marketing authorization

for pharmaceuticals M3(R2)[C/OL]//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armonisation of 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Registration of Pharmaceuticals

for Human Use,(2009-06-11)[2015-12-18]

http://https://www.doczj.com/doc/3b16943031.html,/fileadmin/Public_Web_Site/CH_Prod

M3_R2_Guideline.pdf

[5]FDA.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Guidance for Industry:Nonclinical Safety Evaluation

of Pediatric Drug Products[EB/OL].U.S.Depart?

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Rockville,

MD,(2006-02)[2015-12-18].http://https://www.doczj.com/doc/3b16943031.html,/

downloads/drugs/guidancecomplianceregulatory?

information/guidances/ucm079247.pdf.

[6]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EMA),Committee for Human Medicinal Products(CHMP).Guide?

line on the Need for Non-C linical Testing in Juve?

nile Animals on Human Pharmaceuticals for Pedi?

atric Indications[EB/OL].(2008-01)[2015-12-18].

http://www.ema.europa.eu/docs/en_GB/document_library/

Scientific_guideline/2009/09/C500003305.pdf

[7]CFDA.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 Studies of Chemical Medicine in Pe?

diatrics(化学药物儿科人群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

导原则)[EB/OL].(2014-07-11)[2015-12-18].

http://https://www.doczj.com/doc/3b16943031.html,/zdyz.do?method=largeP?

age&id=201

[8]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of CFDA.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Population Drug Clinical Trials

in Pediatrics(exposure draft)〔儿科人群药物临床试

验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EB/OL].(2015-07)

[2015-12-18].http://https://www.doczj.com/doc/3b16943031.html,/zdyz.do?method=

largePage&id=22207)[2015-12-18].http://www.

https://www.doczj.com/doc/3b16943031.html,/zdyz.do?method=largePage&id=222[9]Leconte I,Bailey G,Davis BK,Hew KW,Kim J,Lima BS,et al.Value of juvenile animal studies

[J].Birth Defects Res B Dev Reprod Toxicol,

2011,92(4):292-303.

[10]Beck MJ,Macginnis G,Padgett EL,Parker GA,Toot JD,Varsho JS.Nonclinical juvenile toxicity

testing[M]//Hood RD Developmental and Repro?

ductive Toxicology:A Practical Approach.3rd ed.

London:CRC Press,2012.

[11]FDA.Guidance for Industry E11.Clinical Investi?gation of Medicinal Products in the Pediatric Pop?

ulation[Z].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and Research(CDER),

Center for Biologicals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CBER),2000:9-12.

[12]Sun ZY,Zhou L.Drug Reproductive and Develop?mental Toxicology(药物生殖与发育毒理学)[M].

Shanghai:Sha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2015:118-124.

[13]Andersen DH,Blanc WA,Crozier DN,Silverman

WA.A difference in mortality rate and incidence

of kernicterus among premature infants allotted to

two prophylactic antibacterial regimens[J].Pedi?

atrics,1956,18(4):614-625.

[14]Gunter JB.Benefit and risks of local anesthetics in infants and children[J].Paediatr Drugs,2002,

4(10):649-672.

[15]Anderson JM,Cockburn F,Forfar JO,Harkness RA,Kelly RW,Kilshaw B.Neonatal spongioform my?

elinopathy after restricted application of hexachlo?

rophane skin disinfectant[J].J Clin Pathol,

1981,34(1):25-29.

[16]Lovejoy FH.Fatal benzyl alcohol poisoning in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s.A new concern for pedi?

atricians[J].Am J Dis Child,1982,136(11):

974-975.

[17]Dreifuss FE,Santilli N,Langer DH,Sweeney KP,Moline KA,Menander KB.Valproic acid hepatic

fatalities:a retrospective review[J].Neurology,

1987,37(3):379-385.

[18]Kremer L C M,Caron H N.Anthracycline cardio?toxicity in children[J].N Engl J Med,2004,351

(2):120-121.

[19]Weiss CF,Glazko AJ,Weston JK.Chlorampheni?col in the newborn infant.A physiologic explana?

tion of its toxicity when given in excessive doses

[J].N Engl J Med,1960,262(16):787-794.[20]Xing LM,Xing KG.Pediatric clinical drug dose calculation method[J].J Math Med(数理医药学杂

志),1999,12(3):221-222.

[21]Huang NN,High https://www.doczj.com/doc/3b16943031.html,parison of serum levels following the administration of oral and parenteral

preparations of penicillin to infants and children of

various age groups[J].J Pediatr,1953,42(6):

657-658.

[22]Kearns GL,Abdel-Rahman SM,Alander SW,Blowey DL,Leeder JS,Kauffman RE.Develop?

mental pharmacology-drug disposition,action,

and therapy in infants and children[J].N Engl J

Med,2003,349(12):1157-1167.

[23]Holladay SD,Smialowicz RJ.Development of the murine and human immune system:differential

effects of immunotoxicants depend on time of

exposure[J].Environ Health Perspect,2000,108

(Suppl3):S463-S473.

[24]Barrington KJ.The adverse neuro-developmental effects of postnatal steroids in the preterm infant: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CTs[J].BMC Pediatr,

2001,1(1):1.

[25]Buelke-Sam https://www.doczj.com/doc/3b16943031.html,parative schedules of develop?

ment in rats and humans:Implications for devel?

opmental neurotoxicity testing[C]//Toxicological

Sciences.Great Clarendon St,Oxford Ox26dp,

England:Oxford Univ`Press,2003,72:169-169.[26]Robinson K,Smith SY,Viau A.Dog juvenile tox?icity[M]//Hoberman AM,Lewis E.Pediatric Non-

clinical Drug Testing:Principles,Requirements

and Practices.Hoboken,New Jersey:John Wiley

&Sons,2012:183-212.

[27]Mc Anulty PA,Barrow P,Marsden E.Reproduc?tive system including studies in juvenile minipigs

[M]//McAnulty PA,Dayan AD,Ganderup NC,

Hastings KL.The Minipig in Biomedical Research.

Boca Raton,FL:CRC Press,Taylor and Francis

Group,2012:263-276.

[28]Hoberman AM,Barnett JF.Juvenile toxicity study design for the rodent and rabbit[M]//

Hoberman AM,Lewis E.Pediatric Non-clinical

Drug Testing:Principles,Requirements and

Practices.Hoboken,New Jersey:John Wiley&

Sons,2012:141-182.

[29]Rasmussen AD,Nelson JK,Chellman GJ,Golub M,Mcanulty https://www.doczj.com/doc/3b16943031.html,e of barusiban in a

novel study design for evaluation of tocolytic

agents in pregnant and neonatal monkeys,in?

cluding behavioural and immunological endpoints

[J].Reprod Toxicol,2007,23(4):471-479.[30]Jacobs https://www.doczj.com/doc/3b16943031.html,e of nontraditional animals for evalu?ation of pharmaceutical products[J].Expert Opin

Drug Metab Toxicol,2006,2(3):345-349.

[31]Bailey GP,Mari?n D.The value of juvenile animal studies″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pre?

clinical juvenile toxicity studies?Ⅱ″[J].Birth

Defects Res B Dev Reprod Toxicol,2011,92(4):

273-291.

[32]Cappon GD,Bailey GP,Buschmann J,Feuston MH,Fisher JE,Hew KW,et al.Juvenile animal

toxicity study designs to support pediatric drug

development[J].Birth Defects Res B Dev Reprod

Toxicol,2009,86(6):463-469.

Key principles of nonclinical safety evaluation for pediatric drug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ateria medica evaluation

SUN Zu-yue1,ZHOU Li1,HAN Ling2

(1.Shanghai Institute of Planned Parenthood Research,National Evaluation Center for

Toxicology of Fertility Regulating Drugs,Shanghai200032,China;2.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China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Beijing100038,China)Abstract:In curre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new drugs,the demand for toxicological study using neonatal and juvenile animals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urgent.In this paper,we discussed the characteristics,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nonclinical safety evaluation for pediatric drugs,considerations for research design,selection of animal species and age,route and duration of drug administration and evaluation indexes.In addition,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nclinical safety evaluation of new traditional Chinese materia medica used for children were analyzed.It is hoped that these studies will not only provide support and reference for nonclinical safety evaluation of pediatric drugs but help accumulate material in formulating relevant guidelines.

Key words:pediatric drug;juvenile animal;nonclinical safety evaluation;developmental toxicity;traditional Chinese materia medica

Foundation item:The project supported by Shanghai Technical Services Platform for Non-clinical Evaluation of Drug Against Male Reproductive and Urinary Diseases(15DZ2290400);and Shanghai Experimental Anim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ve Action Plan(14140901302)

Corresponding author:HAN Ling,Tel:(010)68921402,E-mail:hanl@https://www.doczj.com/doc/3b16943031.html,

(收稿日期:2015-12-13接受日期:2015-12-17)

(本文编辑:齐春会)

小儿用药特点

小儿用药特点及护理 药物治疗是小儿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正确地用药在治疗中常常起到关键作用。但由于小儿具有许多和成人不相同的解剖生理特点,且小儿病情多变,因此,对小儿用药必须慎重、准确、针对性强,做到合理用药。 一.小儿用药特点 (一)肝肾功能及某些酶系发育不完善,对药物的代谢级解毒功能较差 小儿肝脏酶系统发育欠佳,延长了药物的半衰期,加大药物的血药浓度及毒性作用;肾功能不全,排泄缓慢产生毒副作用。例如氯霉素中毒产生“灰婴综合征”。 (二)小儿血脑屏障不完善,药物易通过血脑屏障到达神经中枢 药物进入小儿体内与血浆蛋白结合较少,游离药物浓度较高,通过血脑屏障容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例如可待因(镇咳药物)小儿易产生呼吸中枢抑制。 (三)年龄不同,对药物反应不同,药物的毒副作用有所差别 小儿不同年龄阶段,对药物反应不一样。3个月以内的婴儿慎用退烧药,可使小婴儿虚脱,,8岁以内的小儿,使用四环素易引起黄斑牙(四环素牙)。 (四)胎儿.乳儿可受母亲用药影响 药物通过胎盘屏障进入小儿体内循环对胎儿的影响与胎龄及成熟度有关。用药剂量越大.时间越长.越易通过血脑屏障的药物,到达胎儿的血药浓度也越高,越持久,影响越大。某些药物在乳汁中浓度很高,可引起乳儿发生毒性反应,如苯巴比妥、阿托品应慎用;抗癌药物.抗甲状腺素药物哺乳期禁用。 (五)小儿易发生电解质紊乱 小儿体液占体重比例较大,对水.电解质的调节功能较差,对影响水.盐代谢和酸碱代谢的药物特别敏感,比成人易中毒。因此小儿应用利尿剂后极易发生低钠或低钾血症。 二.小儿药物选用及护理

(一)抗生素:严格掌握适应证,有针对性的使用。通常应用以一种抗生素为宜,滥用可引起二重感染或耐药菌的发生。同时要注意药物的毒副作用。如链霉素对听神经的损害等等,此类药物剂量不要过大,疗程不宜太长。还有抗生素抗菌谱的宽窄,广谱抗生素易发生鹅口疮.肠道菌群失调和消化功能紊乱等。 (二)镇静药:(苯巴比妥、地西泮、水合氯醛)高热.兴奋.烦躁不安.频繁呕吐等镇静药使患儿得到休息,利于病情恢复。特别注意观察呼吸,以免发生呼吸抑制。 (三)镇咳.化痰.平喘药:呼吸道感染一般不用镇咳药,因为小儿呼吸道较窄,发生炎症时粘膜肿胀,分泌物较多,咳嗽反射较弱,易出现呼吸困难。使用祛痰药或雾化稀释分泌物。使用平喘药应注意观察有无精神兴奋,惊厥等。 (四)泻药和止泻药:小儿腹泻和便秘时都先调节饮食,必要时用缓泻剂,止泻药一般不用,因为可以加重肠道毒素吸收。 (五)退热药:退热药用后观察体温和出汗情况,及时补充液体。复方解热止痛片副作用多,对胃有刺激,可引起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过敏等,大量服用会出汗过多,体温骤降而致虚脱,婴幼儿禁用。 (六)肾上腺皮质激素:使用指征明确,避免滥用。不可随意减量或停药以防反弹。长期使用影响蛋白质、脂肪、糖代谢,抑制骨骼生长降低机体免疫力。水痘禁用,加重病情。 三.小儿药物剂量计算 (一)按体重计算:最基本的方法。 每日(次)剂量=患儿体重(Kg)×每日(次)每公斤体重所需药量 (二)按体表面积计算:由于许多生理过程(心搏出量、基础代谢)与体表面积关系密切故而更准确,但比较复杂。 每日(次)剂量=患儿体表面积(m2)×每日(次)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所需药量 <30Kg小儿体表面积(m2)=体重(kg)×0.035+0.1 >30kg 小儿体表面积(m2)=【体重(kg)-30】×0.02+1.05 (三)按年龄计算 (四)按成人剂量折算

中药制剂分析试题(含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中药制剂分析的任务是D A.对中药制剂的原料进行质量分析 B.对中药制剂的半成品进行质量分析 C.对中药制剂的成品进行质量分析 D.对中药制剂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分析 E.对中药制剂的体内代谢过程进行质量检测 2.中药制剂需要质量分析的环节是C A.中药制剂的研究、生产、保管和体内代谢过程 B.中药制剂的研究、生产、保管、供应和运输过程 C.中药制剂的研究、生产、保管、供应和临床使用过程 D.中药制剂的研究、生产、供应和运输过程 E.中药制剂的研究、生产、供应和体内代谢过程 3.中药制剂分析的特点B A.制剂工艺的复杂性 B.化学成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C.中药材炮制的重要性 D.多由大复方组成 E.有效成分的单一性 4.中医药理论在制剂分析中的作用是E A.指导合理用药 B.指导合理撰写说明书 C.指导检测有毒物质 D.指导检测贵重药材 E.指导制定合理的质量分析方案 5.《中国药典》规定,热水温度指A A.70~80℃ B.60~80℃ C.65~85℃ D.50~60℃ E.40~60℃ 6.中药制剂化学成分的多样性是指D A.含有多种类型的有机物质 B.含有多种类型的无机元素 C.含有多种中药材 D.含有多种类型的有机和无机化合物 E.含有多种的同系化合物 7.中药制剂分析的主要对象是B A.中药制剂中的有效成分 B.影响中药制剂疗效和质量的化学成分 C.中药制剂中的毒性成分 D.中药制剂中的贵重药材 E.中药制剂中的指标性成分8.中药质量标准应全面保证C A.中药制剂质量稳定和疗效可靠 B.中药制剂质量稳定和使用安全 C.中药制剂质量稳定、疗效可靠和使用安全 D.中药制剂疗效可靠和使用安全 E.中药制剂疗效可靠、无副作用和使用安全 9.中药制剂的质量分析是指E A.对中药制剂的定性鉴别 B.对中药制剂的性状鉴别 C.对中药制剂的检查 D.对中药制剂的含量测定 E.对中药制剂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等方面的评价10.中药分析中最常用的分析方法是C A.光谱分析法 B.化学分析法 C.色谱分析法 D.联用分析法 E.电学分析法 11.中药分析中最常用的提取方法是A A.溶剂提取法 B.煎煮法 C.升华法 D.超临界流体萃取 E.沉淀法12.指纹图谱可用于中药制剂的E A.定性 B.鉴别 C.检查 D.含量测定 E.综合质量测定 13.取样的原则是 C A.具有一定的数量 B.在效期内取样 C.均匀合理 D.不能被污染 E.包装不能破损 14.粉末状样品的取样方法可用B A.抽取样品法 B.圆锥四分法 C.稀释法 D.分层取样法 E.抽取样品法和圆锥四分法 15.中药制剂分析的原始记录要 E A.完整、清晰 B.完整、具体 C.真实、具体 D.真实、完整、具体 E.真实、完整、清晰、具体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有2个或2个以上正确答案,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中药制剂分析的任务包括ABCDE A.对原料药材进行质量分析 B.对成品进行质量分析 C.对半成品进行质量分析 D.对有毒成分进行质量控制 E.中药制剂成分的体内药物分析 2.中药制剂分析的特点是ACDE A.化学成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B.有效成分的单一性 C.原料药材质量的差异性 D.制剂杂质来源的多途径性 E.制剂工艺及辅料的特殊性 3.中药制剂分析中常用的提取方法有ABCE

基层医院门诊药学服务与患者合理用药分析

基层医院门诊药学服务与患者合理用药分析 发表时间:2019-09-23T15:14:33.963Z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5月10期作者:丁洁敏 [导读] 探究社区医院门诊的药学服务应用于患者合理用药的临床价值。 丁洁敏 (建邺区南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南京210019) 【摘要】目的:探究社区医院门诊的药学服务应用于患者合理用药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6年2月-2016年7月(无药学服务)与2017年2月-2017年7月(药学服务)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将接受过门诊就诊的15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两次研究的结果,记录和分析数据,总结出基层医院门诊药学服务对于患者合理用药的影响作用。结果:接受了药学服务的患者在用药认知、抗生素使用、用药剂量以及用药时间等方面的了解明显高于无药物服务时期的患者,p<0.05,研究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见药学服务应用在基层医院门诊工作 中,能够提高患者的用药合理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基层医院门诊;药学服务;患者合理用药 临床用药水平影响患者疾病的治疗效果,近年来我国提高了对临床用药合理性的重视,将临床合理用药的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医疗机构之上[1]。所以,基层医院的责任不仅在于治病救人,还承担着重要的药学服务义务,提高患者的用药知识水平。因为患者用药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所以应将科学的药学服务作用基层医院门诊的重点工作开展。本文研究了一段时间内基层医院门诊药学服务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有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6年2月-2016年7月作为我院未开展药学服务的研究时间段。将2017年2月-2017年7月作为我院开展门诊药学服务的研究时间段,将两个时间段内我院门诊接受的患者共15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来我院门诊接受治疗时间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有76例(2016年2月-2016年7月),其中共有男性40例,女性患者36例,年龄在23-67岁区间内,年龄平均值(43.37±3.24)岁。观察组76例患者(2017年2月-2017年7月)中男性34例,女性42例,最大年龄为72岁,最小年龄19岁,年龄平均值:(41.58±2.86)岁。经统计学分析得出,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不实施药学服务,向其发放调查问卷,对研究对象的合理用药情况进行调查[2]。观察组实施“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模式,利用医院内的相关设施宣传安全用药知识,包括宣传栏、电子屏幕等,在门诊处向患者发放安全用药手册,建立专门的安全用药咨询处,实施科学的用药服务工作,工作内容包括:对患者提供临床用药指导、咨询和决策;从药效学、药动学出发,结合患者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药物剂型、剂量管理;在患者治疗过程中,提供个性化的用药指导方案,检测患者的药物使用情况;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并发症等详细向患者阐述;对药物在使用过程中的效果、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监测与评估。向观察组患者发放同样的调查问卷。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调查问卷结果,问卷中主要包含的内容有:个人的日常用药认知情况;对抗生素等特殊药物的认知情况;对药物的使用剂量、用药时间等的认知情况;对其他药物知识的了解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确保数据准确无误后,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3.0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若p< 0.05,则表明研究结果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合理用药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差异明显,详见下表: 3.讨论 据相关统计,我国每年因疾病死亡的患者中,约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原因都是来自于不合理用药。受患者年龄、认知情况、受教育程度

中药新药一般毒理试验及评价

中药新药一般毒理试验及评价(上) 2004-08-18 药品在防病、治病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药品必须安全、有效。为确保药品的安全性,在新药的研究和开发中必须进行其毒性研究和安全性评价。在临床前阶段,药品的安全性评价主要采用动物体内及体外等方法进行预测,影响因素十分复杂,要保证实验数据的科学性、重复性和可靠性难度很大,对动物的选择、模型的建立、试验的设计以及检测的技术,评价的方法都要有严格的要求。技术上和管理上的差误,都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可能使潜在危险的药品未能被检出,不能为上临床把好关。反之,不可信的甚至是错误的数据和结论,会产生严重的误导,使一个有很好临床应用和市场前景的新药完全被搁置、被屏弃,甚至被可惜地淘汰。现根据多年来从事新药一般毒理试验的研究实践和组建符合我国GLP要求的新药安全评价机构的经历,针对新药一般毒理试验过程中各个环节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探讨。 一、样品的接收 这是一个易被忽略的环节,往往可影响对该产品的评价。化学药有杂质的影响,生物技术产品有效价和保存条件的要求,中药样品的质量可能会受到不同产地、季节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供进行毒理试验的样品应与药效学、质量标准制定用的样品属同一批,且供进行长期毒性试验的样品应一次性提供,决不能边进行试验边追加。另,样品接收时应详细记录与试验有关的一切信息(如化学药的性状、含量,生物技术产品的效价、赋形剂、载体,中药的处方、浸膏或药粉相当的生药量,以及各类药物的药效学资料、人临床拟用疗程及用量、保存条件及配制方法等),中药尤其应注意处方中有否含有毒药材及其含量,生物技术产品中若用病毒作载体的应注意活病毒的比例。试验结束时,把这些资料连同样品接收单位归档备查。 二、动物的准备 根据受试药物的特点及临床拟治疾病,选用敏感动物进行试验。一般毒理试验常采用年轻的小鼠、大鼠、狗或猴。化学药一般用小鼠、大鼠和狗;生物技术产品常用小鼠和猴;中药的临床拟用途径常为经口给药,胃肠道反应是常见的临床不良反应,Beagle狗是进行这方面试验的敏感动物。由于费用上的原因,目前国内多用大鼠来进行中药复方新药的长期毒性试验,经常无法将胃肠道反应表现出来,造成似乎安全的假象。例如,壮骨关节丸在临床应用中出现胃肠道反应、ATP升高等不良反应,但大鼠长期毒性试验未能观察到这些毒性反应,用Bergle 狗进行试验,则观察到明显的呕吐、稀便现象,ATP升高,胆汁量多,肝胆管有小胆栓等改变,与临床所见相当吻合。 目前国内的实验动物的检测标准主要集中在微生物检测上,而不大注意对正

中药制剂分析名解简答和论述

中药制剂分析 一、名词解释 1、对照品:指用于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的标准物质。是中国药 品生物制定检验所制备、标定和供应。11页 2、鉴别:通过应用合适的分析方法来确定中药制剂中原料的组成 及其所含化学成分的类型,来判断该制剂的真伪。 (包括显微、理化鉴别)18页。 3、显微鉴别:是利用显微镜直接观察中药制剂中原料药粉末的组 织、细胞或内含物等特征从而达到鉴别的目的。 (一般凡以原料药粉碎成细粉后直接制成的制剂或添加部分原料药粉末的制剂。显微鉴别方法操作简便、直观、耗费少。)20页4、制剂通则检查:根据不同剂型的不同存在形式、不同给药途径、 不同使用方法等特点,为保证药物的安全、有效及稳定,对中药制剂进行的理化检查或微生物学检查。32页 5、杂质的限量:药物中所含杂质的最大允许量。35页 6、一般杂质检查:在原药材的采收、加工以及制剂的生产或贮 藏过程中引入的杂质。如水分、重金属、硫酸盐等。35页 7、特殊杂质检查:某些个别中药制剂中存在的杂质,因制备工艺的 特殊性或药物本身性质的特殊性而产生的一类杂质。如大黄制剂中的土大黄苷、含乌头制剂中的酯型生物碱等。35页 8、重金属:在规定实验条件下,能与硫代乙酰胺或硫化钠作用而显 色的金属。通常以铅为代表。38页

9、干燥失重:药品在规定条件下,经干燥后所减失的重量,包括 水分和挥发性的物质如乙醇等。46页 10、总灰分:中药经粉碎,高温炽灼,所残留的非挥发性无机物, 称为总灰分。49页 11、酸不溶性灰分:中药经高温炽灼得到的总灰分加盐酸处理,得 到不溶于盐酸的灰分,称为酸不溶性灰分指泥土、砂石(硅酸盐)。 49页 (由于在盐酸中泥土、砂石等主要硅酸盐等成分不溶解,而钙盐等无机物可溶,因此对于那些生理灰分本身差异较大,特别是在组织中含有草酸钙较多的中药,酸不溶性成分的测定更能准确地表明其中泥土、砂石等杂质的掺杂含量。) 12、炽灼残渣:药物中的有机物经炽灼炭化,再加硫酸处理,高温 炽灼至完全灰化,所残留的无机物,成为硫酸盐,称为炽灼残渣。 48页 13、准确度: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一般用回 收率(%)表示。90页 14、专属性:在其他成分可能存在下,采用的方法能正确测定出被 测成分的特性。91页 15、检测限:供试品中被测物能被检出的最低量(信噪比大于3:1) 92页 16、定量限:供试品中被测成分能被定量测定的最低量(信噪比大 于10:1)92页

临床合理用药专项整治工作方案

临床合理用药专项整治工作方案 为加强我院合理用药管理,确保规范使用基本药物,保障人民群众用药的安全性、经济性、有效性,进一步提升我院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根据《山西省医疗机构临床合理用药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的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等文件要求,全面整治我院临床药物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避免因滥用抗生素、激素、静脉注射而产生的健康危害和过度经济负担,认真执行和落实基本药物制度相关政策,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二、工作目的 整治我院临床药物应用中可能存在的用药结构不合理及用药不规范等问题,进一步提高我院医务人员对合理用药的认识,强化合理用药的宣传和培训,加强合理用药管理,进一步提升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 三、主要任务 (一)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

事管理暂行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等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积极推进临床合理用药。 (二)以建立健全药事管理为重点,完善我院合理用药管理制度。进一步落实处方点评制度,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处方动态监测、超常预警和干预制度,麻精药品管理制度,制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处理应急预案;建立不合理用药警示、通报和公示制度以及合理使用基本药物考核制度。并将处方点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麻精药品使用管理纳入医师及科室年度考核,严格医师资质管理,对于存在临床药物不合理应用的医师,严肃处理;通过采取相应措施,使全院药费占医疗费用比例降至35%以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55%,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15%,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控制在38DDDs以下,抗菌药物费用占药费比例下降至15%以下,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24小时,科室单床日平均药费降至600元以下。 (三)以强化临床合理用药监测为重点,加强合理用药指导。着力开展药品使用动态监测、处方点评等工作,鼓励

基层医院门诊换药的相关注意事项

基层医院门诊换药的相关注意事项 发表时间:2013-06-07T15:53:30.12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2期供稿作者:张小红[导读] 在门诊换药室,护士每天要接触各种性质、各种类型的伤口,正确判断并妥善处理是伤口得以早日愈合的关键张小红(南京江宁区第二人民医院江苏南京 211103) 【摘要】在基层卫生院门诊外科工作中,给外伤病人进行有效的伤口换药是极其重要的工作之一。护士在此项工作中,要正确判断伤口的情况采取妥善的方法进行处理,同时做好门诊换药室的消毒隔离工作及物品的正规化管理,以促进病人伤口的早日痊愈。【关键词】基层医院门诊换药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2-0375-02 在门诊换药室,护士每天要接触各种性质、各种类型的伤口,正确判断并妥善处理是伤口得以早日愈合的关键。作为一个换药室护士,主要的任务还是以换药治疗为主,为病人实施正确有效的换药。本文就自身在换药室的实际工作经验,对门诊换药工作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1.加强门诊换药室日常管理,严格执行相关规章制度 基层医院门诊换药室往往因为医院规模较小,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分区不明确,且门诊病人来往频繁,清洁伤口和污染伤口不能分区进行,凡此种种,造成交叉感染极易发生。 针对以上问题,在院领导和医院感染相关部门干预下,我院对门诊换药室在布局上进行了合理分区,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进行了严格划分。同时对换药室工作做到管理规范化、制度标准化、监测常规化、检查安全化。 工作时,应注意保持换药室清洁整齐,每日用5%的来苏液拖地板1次,操作台及治疗椅分别用消毒灵液浸泡的毛巾擦拭,并对以下感染途径进行严格控制: 1.1空气污染:每天中午用紫外线照射消毒30~60分钟,每月空气培养1次,检查菌落的生长数是否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1.2接触感染: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用流动水洗手,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控制由于医护人员手的细菌污染造成换药时交叉感染。在进行各项操作时,要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即接触伤口的用物必须先清洗再送供应室灭菌;隔离病人用过的敷料要焚烧,用过的器械先消毒、清洗,再送供应室灭菌:操作者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戴好口罩帽子。接触伤口的器械用生理盐水将消毒液冲洗净,以免刺激伤口。 2.临床换药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1伤口内异物应彻底清除。 异物残留是伤口不愈的一大原因。换药时详细了解病史,仔细评估伤口,彻底清除伤口内异物和坏死组织,是伤口换药操作中要特别注意的,也是伤口得以愈合的重要前提[1]。 2.2创面保持新鲜。 创面新鲜是伤口得以尽快愈合的前提,肉芽组织水肿、过度增生或生长停滞等,应及时处理,以免日久变成慢性溃疡伤口或窦道。换药前应仔细观察伤口的变化,注意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发现肉芽坏死或陈旧,应给予刮除修剪;若创面出血较多,可用温盐水纱布略加压迫即可达到迅速止血的效果。 2.3引流合理适当。 引流是伤口处理中一个重要环节,引流物的选择和放置必须合理,否则会影响伤口愈合。应根据伤口感染情况,脓液、分泌物多少,伤口深浅,出血多少选择适当引流物。填塞引流物时松紧要适度,填塞太紧影响底部肉芽组织生长,填塞太松使伤口内肉芽并未长好,形成窦道。不管是要使用引流物或是要去除引流物都要根据伤口当时的具体情况来决定[2]。 2.4换药不宜过勤 伤口换药既要正确的引流,又要掌握好换药的间隔时间。有的病人在受到外伤后,为了使伤口早日长好,天天到门诊换药,实际上,这种做法是不对的。频繁对创面换药,对病人创面反而造成刺激,降低局部组织的再生能力;同时也增加了与外界细菌接触的机会,导致创面愈合不良[3]。 3.做好换药过程中的心理护理 为患者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治疗环境,正确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换药时认真仔细,给患者以信赖和安全感。处置前向患者说明换药的目的、操作过程、换药间隔时间、注意事项,伤口护理知识及处置时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疼痛和不适感等,以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取得患者的合作[4]。 作为一个换药护士所进行的换药治疗过程,是一种观察病情、治疗伤痛的过程。要做好换药工作,必须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同时还要协调好护患及患者家属的关系,以取得治疗上的合作,保证护理工作的顺利完成。参考文献 [1]秦淑君.伤口换药中需注意的问题[J].全科护理, 2010, 08:144-145. [2]郑孝炳。王继萍.外科换药的环境条件和应掌握的环节[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2(7):95—96. [3]颜长江,马清仙,史敬轶.换药间隔时间对创面愈合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08,37(2):131. [4]李齐.对门诊换药室工作的研究和探讨[J].中外医疗,2009,26:123

儿童用药特点和常用药的合理使用

儿童用药特点和常用药的合理使用 单选题:每道题只有一个答案。 1.口服退热药后不到用药时间体温又升高可以给予退热栓。() A.正确 B.错误 2.以下儿科抗菌药物品种选择的限制不正确的是() A.喹诺酮类抗菌药应避免用于10岁以下患儿 B.四环素类抗菌药物不可用于8岁以 下患儿 C.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应尽量避免使用 D.多肽类(多粘菌素、万古霉素、杆 菌肽等),应在明确指征下选用 3.儿童腹泻属于非感染性腹泻的是() A.细菌感染:大肠杆菌,沙门氏菌 B.病毒感染:轮状病毒、诺如病毒 C.过敏性 腹泻 D.真菌感染 4.抗菌药可根据当地药敏情况的经验性选用;用药后48 h,病情未见好转,可考虑更换抗菌药。() A.正确 B.错误 5.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两种退热药可以交替使用。()

A.正确 B.错误 6.国内某大型综合儿童医院门诊患儿超说明书用药发生率达( ) A.52.00% B.53.00% C.54.00% D.55.00% 多选题:每道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答案,多选漏选均不得分。 1.儿童适宜的口服剂型有( ) A.液体制剂 B.具有灵活性的固体制剂:分散片、颗粒剂…… C.刻痕片 D.咀嚼片 2.感冒的治疗原则是( ) A.普通感冒具有一定自限性 B.症状较轻无需药物治疗 C.症状明显影响日常生 活则需服药,以对症治疗为主 D.药物治疗首选口服途径3.儿童超说明书用药遵循的原则是( ) A.必须选择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的药物 B.进行充分的效益/风险分析 C.超说明 书用药须经医院相关部门批准并备案 D.超说明书用药需保护患者的知情权并尊重其自 主决定权 4.益生菌使用注意事项有( )

中药新药治疗流行性感冒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 中药新药治疗流行性感冒临床研究 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高,传染性强,容易引起暴发流行或大流行。临床特点是起病急,表现为发热、乏力、全身肌肉酸痛,可有鼻塞、流涕和喷嚏等症状。 流感病毒可分为甲(A)、乙(B)、丙(C)三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为人类流感的主要病原,常引起大流行和中小流行。乙型流感病毒变异较少,可引起暴发或小流行。丙型流感病毒较稳定,常引起散发病例。流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我国北方地区流行高峰一般发生在冬春季;而南方地区可全年流行,以冬春季和夏季为流行高发季节。本指导原则主要针对季节性甲型流感、乙型流感为主的药物研发和试验设计,对丙型流感也可参照实施。 根据流行性感冒的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与中医学医籍中记载的“时行感冒”“风温”“时疫”等近似,病因以时邪疫毒为主,常挟有时令六淫之邪“合邪”为患;病机为邪袭卫表,肺失宣降。临 —1—

床上常见的证候类型有风热犯卫证、风寒束表证、表寒里热证、湿热壅滞证等。 本指导原则是用于指导中药新药治疗流感的临床试验设计、实施和总结中的一般性原则,不能代替研究者的临床实践。由于不同年份或地域流行的流感病毒类型可能不同,流感病毒也可能出现变异,临床表现、证候类型、治则治法等各有不同。因此,临床试验应根据法规与技术要求,结合研究药物的临床背景情况、处方来源、立题依据、组方特点、临床定位以及非临床研究结果,确定临床试验目的,并在非临床研究结果基础上,结合学科进展以及临床实际,遵照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要求,以科学的精神、严谨的态度,合理制定临床试验方案,以确保能够评价试验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指导原则中所指流感仅包括自然情况下发生的,病因未明确者不列入本指导原则范围。同时,研究者要提供证明研究期间属地发生流感流行的依据,如辖区地(市)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提供的能证实本地发生流感流行的证明性材料,材料应载明研究期间属地流感流行的强度与流感毒株类型构成,以说明受试者属地流感流行的真实性。 本指导原则所提出的要求,只是药品监管部门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和认识,具有阶段性的特点;除了药品监管法规和技术要求中所规定的,不要求必须强制执行。采用本指导原则以外的方 —2—

基层医疗机构不合理用药分析

基层医疗机构不合理用药分析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药的不断涌现,临床用药品种不断增多,面对繁多的药物,临床医师在选择药物时,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合理用药现象。相关研究报告指出,不合理用药已成为威胁患者生命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一份调查资料表明:全球每年约有近1/3的患者死于不合理用药,而非疾病本身。其中,用药品种最多、最不合理的首推抗生素,特别在基层医院这种现象更为普遍和严重。由此可见,不合理用药已成为当前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基层医院;不合理用药;分析 药品是一类特殊商品,在防病治病中起到重要作用。临床上药品的不合理使用,导致由药物引起的各种疾病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基层医疗单位要提高医疗质量,充分发挥药物疗效,减轻药物的毒副作用,防止药物源性疾病,避免重开药、滥用药,积极开展合理用药。笔者就临床中不合理用药的现象及对策作一分析,寻求改善和治理方法,以减少临床不合理用药的情况的发生,供临床用药参考。

1 临床不合理用药的现象 1.1 滥用抗生素的现象 1.1.1 试验性治疗和无规律性用药选用抗生素的原则是根据细菌学检查结果,结合临床选用敏感抗生素。在临床中部分医师对病因不明、不能确诊的病人,根据临床经验而非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试验性或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或忽视药物动力学特征,随意缩短或延长抗生素的使用时间或次数,致使抗生素达不到有效的血液浓度或是药物剂量增大,这样不但不能彻底杀灭细菌,反而会使细菌产生耐药。 1.1.2 不熟悉抗生素药理特点有些医师不清楚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盲目使用抗菌药。主要表现在:能用杀菌药却选用抑菌药,能用窄谱药却选用广谱药,能用短效剂却选用长效剂等,殊不知每种抗生素的抗菌谱不同,有药不当,轻则达不到理想疗效,或使药效降低,重则使药物毒副作用大增,危及健康。 1.1.3 不合理联合用药或配伍抗生素联合用药的目的是增强疗效,减轻毒副作用,减少耐药性的产生,从而有效的控制感染。但在临床中,有许多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发生。如青霉素与四环素合用;青霉素与磺胺类联用;同类抗生素同时使用,如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丁胺卡那+庆大霉素;甚至出现抗生素三联使用的现象,导致药物毒副作用增加及菌群失调,使临床治疗更加困难。 1.1.4 缺乏针对性,盲目使用抗生素部分医生不能根据病人体质和药物的全面情况适当选择药物,无法做到“对症下药”。对不

门诊药房药师在基层医院中的作用

门诊药房药师在基层医院中的作用 在我国传统的观念中,药房是医院后勤科室,药师似乎成了医生的附庸。特别是在基层医院,药师照医生处方拿药,看起来似乎没什么技术含量,其实不然。笔者在基层医院门诊药房工作了十几年,认为门诊药房药师的岗位非常重要,除了调配药方,毫不夸张地说,还几乎是联系各方的桥梁和纽带,下面就来谈一些心得和体会。 1面向患者 1.1非取药时:在上级医院就诊时经常一进门就会看到导医台,规模更大些的医院为方便不熟悉流程的患者就诊,还会设有总服务台,患者有任何疑问都可向导医台或总服务台咨询。基层医院因各种条件所限,没有设置这一岗位,门诊药房因为处于大厅醒目处,窗口开放,患者不由自主到此询问,药师经常承担这一义务,小到某位医生有没有上班、某个科室在何处,大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都必须一一耐心解答,哪怕一个小小鼓励的微笑,也会让患者无助的心安定一些,从而踏上愉快的求医之路,反之,如果药师态度生硬,一问三不知,势必会使患者心情更差,增加医患矛盾的发生率。 1.2患者取药时:患者取药时最能体现药师专业性,生活质量的提高,医疗条件的改善促进了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觉醒,对药学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从药品的用法用量、服药时问,到一些特殊人群如三高人群用药注意点无不考验一名药师的基本功和职业素养。而基层医院门诊就诊大部分为老年人,他们往往身患多种疾病,反应迟钝,文

化程度偏低,不识字,记忆力差,这就需要药师有更多的耐心给予他们特殊的帮助,如在药品包装上贴用药标签,标明用法、用量、次数,并将药品按次、按日进行分类,嘱咐患者家属积极配合,以防止错服、漏服或误服等。由于我院已实行电子处方,收方这一环节已基本省略,但查方、验方、配方,最后呼唤患者名字,交待药品用法必须一丝不苟,否则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差错事故。记得一次药品调配好后呼唤患者要交待用法,唤了好几遍没人应,处方上的名字经核对,与发票上的名字一致,可与拿此发票领药的患者名字不同,后来经查发现,该患者在化验室化验时错拿了另一患者的挂号单,凭挂号单上就诊号就诊时就出了差错,而另一患者已在另一医生处开了处方,医生开药和挂号处收费时都没有注意,如果药房没有把好关,张冠李戴的差错事故将不可避免。 2面向同事 2.1护士:每有新患者入院,医生开好医嘱,护士电脑输入医嘱,信息传递至药房(我院未设病区药房),药师签发打印医嘱并审核后进行调配,护士核对后领回病区给患者用药,在此过程中,护士与药师必须紧密配合。由于同一商品名的药品剂量、规格、价格经常会有变动,护士在录入医嘱时常会混淆,药师发现后及时与护士沟通,护士修改后才能保证患者正确安全用药。药品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所学专业的不同和新药物的不断出现,护士经常会就药品的用法、注射溶媒、滴注速度以及在配伍时的异常向药师咨询,药师在解答的同时还会告知药品的保管方法和储存条件,以保证药品的质量安全。在患者出院前,

儿科用药常识

儿科用药常识(摘录自首都儿科研究所) 儿童如何安全用药 药物治疗是小儿治愈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正确的用药常常会在疾病的治疗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因此应充分注意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1.家长对所用的药物要有较全面的了解,了解有效成分、适应症、用药剂量、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做到心中有数。以便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2.注意患儿的个体特点:在选择药物及用药剂量上,要考虑孩子的年龄、身体的强弱、病情轻重、肝功能好坏、以前用过什么药及有无过敏史等,并将有关信息告知医生,以便做到用药安全、有效、合理、经济。 3.小儿选择药物品种宜少而精,小儿用药种类不宜过多。如需要同时服用几种药,应注意避免体内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毒副作用,因此几种药物应隔开一定时间服用。 有些药物对新生儿、婴儿或幼儿是忌用的,下表列出了部分小儿忌用的药物,望家长们注意孩子的用药情况。 1.氨基糖甙类可引起小儿耳聋,肾脏功能损伤; 2.喹诺酮类可引起小儿软骨发育障碍; 3.磺胺类可引起小婴儿黄疸,肾脏功能损害; 4.氯霉素可引起灰婴综合征,粒细胞减少症; 5.氯霉素滴眼液不宜长期使用; 通常,新生儿指出生至28天的小儿;婴儿指出生到满1周岁以前的小儿;幼儿指1周岁后至3周岁的小儿。新生儿忌用的药物包括婴儿、幼儿所用的范围,婴儿忌用的药物包括幼儿所用的范围。 有些家长把小儿常用药称为―小药‖,认为小儿用―小药‖,对健康无妨,这种做法也不对。例如,一些消食化积的中成药,多含有大黄、牵牛子、朱砂等,大黄与牵牛子有泻下作用,用得不当会影响营养吸收;朱砂则会引起汞中毒。因此,无论服中药还是西药,都要问问医生,切不可随意服用。 即使补药、补品等营养药品,其实也是治疗药品。如鱼肝油、钙片、维生素等,擅自滥用这些药品会改变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后患无穷。据报道,早熟儿童中25%是滥补造成的假性早熟。在防治佝偻病的同时,严重存在着维生素D中毒的现象。专家告诫,纠正维生素D中毒比治疗佝偻病更复杂。 除此之外,为了小儿用药的安全保障,就医时还应主动向医生反映家庭用药史;用药时密切观察服药反应,如出现呕吐、过敏不良反应,要立刻停药,并及时就医。 为什么不能用牛奶、果汁送服药物 1.牛奶中含有蛋白质和脂肪较多,可在药片周围形成薄膜,包裹药物,使药物不易被吸收。牛奶中含多种钙、磷酸盐、铁等物质,能与某些药物生成络合物,使药物不易被吸收。 2.果汁中含有多种酸性物质,可使许多药物提前分解,不利于药物在小肠的吸收,影响药效。有些药物在酸性环境中会增加副作用。许多碱性药物,与果汁同服后可被酸性物质中和而降低药效。因此家长不宜在孩子服药时用牛奶、果汁送服,最好用温开水送服。 儿童吃剩的药物能否留着服用 一般不宜留着再次服用。药物的功效有一定的时间限制,或必须新鲜制剂才产生治疗效果,若储存过久,便会失效。另外儿童也不是每次服用同一种药物。因此不宜留用吃剩的药物。 儿童用药疗程 什么时候停药最好?就一般疾病而言,用药至症状消失后遵医嘱停药。如疾病稍有好转就匆忙减量或停药,会使治疗不彻底,留下隐患。

中药的安全性评价的研究进展

中药的安全性评价的研究进展 【摘要】在中药广泛用于医疗事业,且随之走向世界的今天,服用中药出现不良反应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中药是安全、有效、无毒的,正是由于人们对中药安全性问题存在片面认识,中药的毒副作用往往容易被忽视,本文将就中药安全性评价、中药安全性问题及中药不良反应等问题进行总结讨论。 【关键词】中药安全性、中药不良反应 1.中药安全性的进展 1.1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药正以它神奇的魅力和功效征服着整个世界。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中药是安全、有效、无毒的。有些中药药品广告也往往片面或夸大宣传疗效,而对其毒副作用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避而不提或避重就轻,而患者在用药时也往往忽视中药的用法用量及其毒性,形成了认识的误区。正是由于人们对中药安全性问题存在片面认识,中药的毒副作用往往容易被忽视。 1.2中药本身具有几个特点:纯天然、药性平和、毒副作用小,人们总是认为服用中药“有病治病,无病健身”,这种观念显然是错误的。长期、过量或者不恰当使用中药情况时有发生,这样必然会引发中药安全性问题。 2.中药的安全性问题 2.1近年来,国内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将中药安全性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如2000年马兜铃酸事件、2003年龙胆泻肝丸事件、2006年鱼腥草注射液事件、2014年云南白药事件;[1]不仅如此,国外也常常报道中草药的严重毒副反应。

2.2随着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传统认为没有毒性的中药也发生了不良反应,如血栓通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等,因此中药安全性评价应该给予重视。目前我国中药安全性研究取得长足的进展:解决了一些中药毒性问题、也澄清了一些对中药的误解。但我们应该清醒得认识到,在中药安全性方面还存在一些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2.3中药不良反应指的是药物用于人体后,药物或代谢产物作用于机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发生的非治疗反应。[2]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也不能再局限于传统文献记载的那些毒性药材上,必须吸收、借鉴、研究中医药的临床不良反应的报道,科学的开展中药安全性评价,扩大中药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监测。 2.3.1我国自20世纪初就开始关注中药安全性问题,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显示,2003年收到不良反应报告3.69万份,中药占10%;2009年收到不良反应报告63.90万份,中药占13.3%;2012年收到不良反应报告120万余份,中药占17.1%;2013年收到不良反应报告131.7万份,中药占17.3%。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中药不良反应的报告数不论从所占比例,还是绝对数量都呈急剧攀升趋势。[3] 国际对中草药的毒副作用也予以空前的关注。同时各国对中药也采取不同程度的禁用措施,如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停止使用由碎杏仁制成的维生素B17制剂;新加坡禁止进口和销售含小檗碱的制剂;日本重新评估柴胡制剂的疗效与安全性等。 3.中药的安全性评价

小儿用药特点及用药中常见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小儿用药特点及用药中常见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邵保国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 2009年22卷3期《医学信息》Medical Information 起止页码:405-406 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许多脏器、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全,对许多药物极为敏感,故儿科用药时应按新生儿期、婴幼儿期和儿童期3个阶段正确选择药物,合理使用,以保证用药安全。 1 新生儿用药特点 新生儿期生理和代谢过程正处于迅速发展和变化阶段,药物代谢和药物动力学过程也随之迅速改变,故其药物剂量不能单纯用成人剂量机械地折算,否则药物会过量而引起毒 性反应,也可能因药量不足而影响疗效。 1.1 给药途径的影响 1.1.1 局部用药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成人大,皮肤角化层薄,局部用药透皮吸收快而多,外敷于婴儿皮肤上可引起中毒的药物有硼酸、六氯酚、萘、聚烯吡酮和水杨酸,故要防止透皮吸收中毒。 1.1.2 口服给药胃肠道吸收可因个体差异或药物性质不同而有很大差别,如氯霉素吸收慢而无规律,磺胺药可全部吸收。 1.1.3 注射给药皮下或肌肉注射可因周围血循环不足而影响吸收分布,一般新生儿不采用。 1.1.4 静脉给药静脉给药吸收最快,药效也可靠,但必须考虑到液体容量、药物制剂和静脉输注液体的理化性质及输注的速度。大多数静脉用药可安全地由护士给药,但戊巴比妥钠、地西泮等作用剧烈的药物在使用时有引起急性中毒的可能,应有医师配合。另外普萘洛尔、维拉帕米等少数药物较一般药物更易引起危险,故给药应更慎重。 1.2 体液分布的影响 新生儿总体液量占体质量的80%(成人为60%),相对较成人高,因此水溶性药物在细胞外液稀释后浓度降低,排出也较慢。早产儿的卡那霉素分布容积较成熟儿小,,因而血药峰浓度较成熟儿高,可见早产儿和新生儿一样较成熟儿更易造成卡那霉素中毒,对听神经和肾功能造成影响。 1.3 血浆蛋白结合率的影响 新生儿的血浆蛋白结合力低不仅是因为新生儿的低蛋白血症,主要是药物不易与血浆蛋白结合,因为新生儿体内血浆蛋白的性质有变化。另外由于胆红素、游离脂肪酸在血液中存在,就更减弱酸性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力。不易与新生儿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有氨苄青霉素、地高辛、吲哚美辛、苯巴比妥、保泰松、苯妥英钠、水杨酸盐等,磺胺药与血浆蛋白结合可与胆红素相竞争,且因磺胺药物对白蛋白亲和力比胆红素强,应用后黄疸患儿血中游离胆红素成分增多,代谢和排泄胆红素能力低下,加之新生儿血脑屏障功能差,

浅谈基层医院门诊药房的用药指导

浅谈基层医院门诊药房的用药指导 发表时间:2016-05-23T17:16:46.760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1月第1期作者:余静周晓红江春燕 [导读] 绵阳市中心医院药学部基层医院因条件限制无专门的科室和人员行用药指导工作,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以及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重. (绵阳市中心医院药学部 621000) 【摘要】对于基层医院来讲,由于规模相对较小,医护人员不足,因此,很少有专门负责用药指导的工作人员,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人们的健康意识有了显著的提高,门诊量迅速增加,因此对药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次研究通过对患者取药中常见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基层医院门诊药师在发放药物过程中为患者常见问题的相关措施,从而提高患者正确用药率。 【关键词】基层医院;门诊药房;用药指导 基层医院因条件限制无专门的科室和人员行用药指导工作,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以及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重,近几年来,基层医院的门诊患者数量明显增加,因此,对于门诊药师的要求也仅仅是快速准确的发配药物,还要求门诊的药师可以为患者提供常用药物的基本信息和使用的方法[1]。相关研究报道显示,对于基层医院的门诊药师,在发配药物的同时,可以用通俗的语言并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提供用药指导,从而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2]。本次研究通过对基层医院门诊药房的相关用药指导情况进行分析,现做如下综述。 1用药指导的意义 所有患者药物几乎均是通过门诊药房进行领取,因此,作为门诊的药师正确的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是非常重要的。门诊药师对药物的指导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如果门诊药师对药物知识了解不足,就不能予以患者正确的指导,严重的危险了患者的健康安全。相关文献显示,正确的用药指导,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降低意外风险的发生率[3]。 2用药指导相关内容 2.1基本的药物信息 告知患者药物的剂型、生产厂家、生产批号、保质期和生产日期等。 2.2药物的用法和用量 一般情况下,药师在发放药品时在药盒上会标明用药的方法,用药剂量等,大部分患者一看就可以了解,但是部分患者例如老年患者则需要口头重复。 2.3药物的相互作用 在向患者发配药物时可以向患者介绍药物的作用效果以及是否可以预防等,对于慢性疾病患者,可能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在用药期间,要注意不同药物之间的作用效果,例如有的药物联合应用具有协调作用、有的具有拮抗作用,有的具有增强作用。在用药中,药师要注意因拮抗作用引起的药物药效丢失,比如说降糖药物和糖浆不可以联合应用,降压药物和伪麻黄碱药物联合应用。除此之外,对于联合具有增强作用的药物来讲,需要注意的是要防止因为增强作用二产生的不良反应,例如将强心苷和钙剂作用会导致心律失常,将黄氨酸和甲氨蝶呤等药物共同作用会导致骨髓的抑制作用[4]。 2.4药物的使用 2.4.1服药时间的选择 不同的药物作用原理不同,在使用上有一定的区别,一般情况下,对于他汀类药物多在晚间服用,其原因是胆固醇的合成在夜间,对于长效的降压药物,多在清晨7点左右服用,对平稳血压具有积极的作用,其原因是在该段时间服用药物,可以使血压的自然波动规律和药物的峰时间吻合,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如果患者为高血糖患者,多应用二甲双胍治疗或者应用格列吡嗪治疗,其中二甲双胍服用时间为餐中或者餐后,其原因是胍类药物对患者的胃肠道有刺激作用。格列吡嗪服用时间需要在进餐前完成,其原因是格列吡嗪会促进胰岛素的活动,增加了胰岛素的分泌量。在临床治疗中,抗生素是最常见的药物,其服用的时间和治疗的效果息息相关。在用餐前的半个小时内服用,可以避免进餐的食物对药物的吸收造成干扰,从而保持了药物的作用浓度,利于药物的充分吸收,但是对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肠道具有刺激作用,因此多在用餐后服用,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对药物的吸收具有积极的作用[5]。 2.4.2特殊人群的用药 老年患者和儿童均属于特殊人群,老年患者因为记忆力差需要详细的写明药物的使用方法,服用剂量等,尤其是药物种类多时,要重复的叮嘱患者并详细的做好相关的交代,并告知患者回家要在家属监督下进行用药;婴幼儿要叮嘱患儿家属患儿用药期间要在家属监督下进行用药,如果服用的药物为胶囊类,患儿不可整粒吞食,防止发生窒息。大片的药片,家长要研磨后让患儿服用。 2.4.3特殊剂型用药 对于特殊的药物剂型,例如咀嚼片在咀嚼后可以增加药物作用,利于患者的体内吸收和溶解。对于止咳糖浆以及甘草合剂在服用后要少饮水,尤其是热水,防止因大量的水冲掉药物,降低药物的浓度,影响药效。 2.4.4药物的注意事项 大部分药物在服用后会出现心率加快,视力模糊、排尿困难等药物反应,一旦发现病情严重,要立即停止用药,对于服用青霉素类抗生素过敏的患者,会处心率加快,血压波动大,皮肤瘙痒等症状,一旦出现异常,要立即停药。 2.4.5外用药物的应用 药师在发放外用药物时要特殊的强调不可以口服,并交代其正确的应用方法。例如高锰酸钾药物,氧化性强,要小剂量应用,防止其浓度过高导致腐蚀。 2.4.6药物的储存 不同的药物储存方法不同,储存时要控制好药物的温度、湿度等,例如胰岛素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需要冷藏保存。临床调查显示,大部分的药物需要在阴凉干燥处储存,如果存放时间过长,要观察是否出现潮解、分解等现象,一旦出现沉淀和变色,则不可服用。 3小结 基层医院门诊药师为患者提供简单的用药指导是保证医院服务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药学服务的重要内容,为了提高用药指导,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