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建筑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2012年全数字TCP/IP可视对讲行业与建筑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可视对讲行业发展现状
中国内地可视对讲系统的发展历史已有近十年的时间,时至2012年今日,TCP/IP全数字楼宇可视对讲已成为现代数字智能社区安防标配系统之一,而中国智能建筑市场总投资每年以40%-50%的速度增长、给楼宇对讲系统建设提供了巨大的商机、刚刚过去的2011年里TCP/IP全数字楼宇可视对讲达到48%左右增率增长,TCP/IP全数字楼宇可视对讲2011年达到800万台/年;主要厂家有:美国Honeywell、瑞迅(香港RISEN)、澳大利亚悉雅特(MOX)、西班牙弗曼科斯(FERMAX)、德国BOSCH、韩国三星及commax、ABB振威、日本爱峰、意大利欧蒙特、德国特思(TCS)、瑞讯(亚洲)、法国罗格朗、兴天下、美格、正星特、松本智能、安居宝、视得安罗格朗、TCL、慧锐通、太川、进祯、柔乐、安天下、锐领、波创、真善美GKB等为主。
早期的智能小区实际上智能化程度很低,一般也仅仅有电话、宽带网、有线电视、可视门铃等入户,应用功能都很简单。开发商基本上是为了炒作智能小区概念才上这些子系统,同时为了控制成本,总是尽可能采用比较经济的产品和方案。
TCP/IP全数字楼宇可视对讲行业发展到今天,产品从简单的通话、开锁等功能发展到现在有了简单的防盗报警、信息发布等功能,从黑白可视对讲发展到彩色可视对讲,到智能灯光控制,窗帘控制,新风控制,空调控制,背景音乐,家庭影院,智能家电控制,应该说有了不小的进步。
TCP/IP全数字楼宇可视对讲产品市场受地产行业发展影响很大,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相对国外发达国家来说人民住房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发展潜力巨大。且中国内地智能建筑市场相对比较成熟,每年以48%的速度递增,相应带动了楼宇可视对讲产品市场的快速发展。尽管如此,行业发展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开发生产企业众多,规模普遍偏小,至今未有一家上市公司把TCP/IP全数字楼宇可视对讲业务作为主业。
(2)现有产品技术含量低,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竞争激烈;
(3)传统模拟可视对讲企业中已有一部分企业开始开发TCP/IP全数字楼宇可视对讲产品,部分还停留在假数字或半数半模;市场上缺乏功能综合化,产品质量过硬,而价格又合理的产品供应商,造成现有产品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随着人民对小区的安防管理和物业管理的要求的不断提高,仅仅提供以上功能已经不能满足智能小区继续发展的需要。经过市场调研,发现市场TCP/IP全数字楼宇可视对讲的主要需求有:
(1)安全性
TCP/IP全数字楼

宇可视对讲产品属于安防产品,其基本功能仍然是满足家庭和社区对安全的需要。因此,用户希望TCP/IP全数字可视对讲系统在提供可视通话和远程开锁的同时,提供进一步的安全功能。如主人不在时可远程监视家里老人和小孩的活动情况,住户家里发生火警、煤气泄露或有窃贼进入住户家里时能即刻通知管理处或住户本人(比如以短信方式)。
(2)稳定性
TCP/IP全数字楼宇可视对讲产品属于要求24小时运行的安全系统,因此用户要求产品有卓越的稳定性,只有稳定才能保证安全。
(3)实用性
只有实用的产品才有旺盛的生命力。
市场现有产品实用性不高,有的家庭装的TCP/IP全数字可视门铃一两周可能都只会用一次,原因在于功能太简单,不实用。如果让住户自主选择购买与否,相信很多消费者会选择“不”。要使TCP/IP全数字可视对讲产品能够受到家庭的欢迎,其实用性是关键。,如果能通过室内可视分机浏览自己的照片集,查阅常用的电话,收取每月的费用支出信息等,其设备利用率和被关注程度将大大提高,也只有提高了设备利用率,该产品市场才能真正繁荣。
(4)标准化和开放化
目前TCP/IP全数字楼宇可视对讲产品基本上没有标准可言,不同厂家的产品不能互相兼容,TCP/IP全数字楼宇可视对讲虽然可以与其它智能化全数字小区的弱电子系统互联,原因就在于都是基于标准TCP/IP协议框架下,特别是2010年至2011年在中国国家主要部门大力推广“EPON”即原先独立设计运营的传统电信网、计算机互联网和有线电视网将趋于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的背景下。这些都是基于TCP/IP传输协议的智能化小区解决方案,将整个智能化数字化小区里的TCP/IP全数字楼宇可视对讲、TCP/IP门禁一卡通系统、家居安防系统、周界防盗系统、TCP/IP背景音乐系统、TCP/IP车辆管理系统、巡更系统、信息发布系统、多表抄送系统、物业管理系统等多个系统多个独立的网络融为在一个标准的TCP/IP网络中,提供一站式小区智能系统建设解决方案。
根据社区智能系统建设需求,市场非常期待标准化和开放的产品出现。能提供一套高性能、高性价比及代表智能化系统发展趋势的---全数字智能化系统,并把此系统划分为七个子系统:一,综合布线;二,楼宇可视对讲系统(含TCP/IP全数字可视对讲系统、TCP/IP门禁一卡通系统、家居报警系统、周界防盗系统);三,TCP/IP网络监控系统;四,TCP/IP全数字小区背景音乐;五,巡更系统;六,车辆管理;七,信息发布系统。
国标《建筑及住宅社区物业管理数字化应用》征求意见稿的推出,是值得业界欢呼鼓舞的一

件大好事,它为产业的健康发展指出了方向。比如,《标准》征求意见稿指出:
综合安防管理要将建筑及社区内的周界报警子系统、巡更管理子系统、闭路电视监控子系统、家庭安防报警子系统、车辆管理子系统,以及公共广播子系统集成在统一的网络化集成综合安防管理平台上(SMS)。通过建筑及社区内集中和分布的安全及防盗报警监控管理中心(包括远程报警监控管理中心),实施对报警信息的监视、报警确认、操作控制、报警信息记录与查询。
国标《标准》强调综合安防管理(包括可视对讲系统)要将各子系统集成,标准化和开放性是关键,在大的方向上,IP协议将是集成各子系统的关键标准所在,也是最容易实现集成的途径。
从需求市场来看,总线结构技术层面产品已进入需求量平缓期,但总体市场需求仍然是持续升温。楼宇对讲产品的需求量始终和房地产业的发展紧密相关。近年来,大城市新建商品楼盘90%以上都设计了这一系统,从发展趋势上来看,楼宇对讲系统是新建住宅小区的必配系统。另外,一些旧楼、单位住宅等亦需要改造配置该系统,多数县城一级新建楼盘还未涉及这一系统。由此可见,目前市场仍有许多空白点需开拓。
网络化趋势即有些产品全业务IP数据业务网发展:在现有的可视对讲系统基础上,利用已有的宽带网络数据传输平台或单独搭建小区以太网,以语音、视频完全数字传输为手段,以实现信息存储、转发、共享为应用目标,通过可视终端,向每个用户分配一个基于IP地址的可视通话号码,向用户提供网络可视电话、VOIP、视频监控、小区内/楼宇内对讲、小区公共信息发布、视频点播、可视远程教育、IPTV等多种个性化多媒体服务,并可以实现与“多网合一”网络的互联互通。智能化趋势是在系统内集成了整套家居智能化功能(包括可视对讲、闭路监控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三表抄送系统、背景音乐系统、电子巡更系统、门禁一卡通系统、物业管理系统、宽带网及接入系统等。智能家居趋势简单来说是采用ARM嵌入式技术接入互联网和电话信号,转化为控制信号,通过家庭内部数据总线;无线通讯,电力线载波等方式与配套的家电控制系统实现互联互通。
就市场产品而言,这两种不同技术路线的产品发展速度都很迅猛,智能家居化的产品可以看作是以前智能家居专有领域与现在TCP/IP全数字可视对讲领域的大融合,技术逐渐在成熟。这块阵地既有一些国外知名品牌,又有一些国内知名品牌如美国Honeywell、瑞迅(香港RISEN)、澳大利亚悉雅特(MOX)、西班牙弗曼科斯(FERMAX)、德国BOSCH、韩

国三星及commax、ABB振威、日本爱峰、意大利欧蒙特、德国特思(TCS)、瑞讯(亚洲)、法国罗格朗、兴天下、美格、正星特、松本智能、安居宝、视得安罗格朗、TCL、慧锐通、太川、进祯、柔乐、安天下、锐领、波创、真善美GKB等为主;TCP/IP数字化网络化的技术瓶颈则相对较高,现在技术上成熟并推出产品的有瑞迅(香港RISEN)、韩国LG、韩国三星等。按照技术成熟度而言,IP网络化的可视对讲产品则已经实现了音视频信号的数字化采集、传输、压缩过程,布线也可直接用一根RJ45网线和一根电源线来完成。
可视对讲行业竞争格局
智能小区的建设还是带动了可视对讲系统的快速发展,集团购买的商业模式催生了一大批企业从事可视对讲产品的开发和集成,其中有自己开发生产的,也有 OEM的。由于技术门槛不高,目前全国存在几百个可视对讲品牌,其中年销售额在1000万以上的约100多家,但销售额上亿的仅五到六家,……未完待续。

2012智能化小区系统工程市场预测

根据《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 ,“智能建筑”的定义是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
建筑智能化领域,建筑类型包括民用建筑和通用工业建筑两大类。民用建筑包括办公建筑、商业建筑、文化建筑、媒体建筑、体育建筑、医院建筑、学校建筑、交通建筑和住宅建筑,其中住宅建筑又称居住建筑,其余的建筑合称公共建筑。每种建筑类型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均包含了智能化集成系统(IIS)、信息设施系统(ITSI)、信息化应用系统(ITAS)、建筑设备管理系统(BMS)、公共安全系统(PSS)、机房工程(EEEP) 六个系统,但包含的子系统可能有些不同。
建筑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指的是为建筑工程领域提供全面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可行性研究、方案设计、项目实施等一系列服务。通过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设置,可以增强建筑物的科技功能,以及提升建筑物的应用价值等。
建筑智能行业发展潜力极大,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产业,其产业带动作用更是不容小觑。据统计,目前,智能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美国为70%,日本为60%,而中国,2006年仅为10%左右, 2012年有望提升至33%左右。
图表1 智能建筑面积占新增建筑面积比

数据引用来源:国家统计局历年统计年鉴、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汉鼎咨询
一、建筑智能化行业特点
1、建筑

智能行业的发展和建筑行业发展密切相关
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房地产开发商和投资商对建筑智能化日益重视,高档商业楼盘、政府办公楼、智能化家居、体育场馆等建筑对智能化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智能化功能的要求也更趋向多元化和综合化,建筑智能化市场前景十分乐观。
2、建筑智能化是涉及面极广的系统工程
智能化系统是属于高科技的产物,技术性强,系统多,结构复杂,功能齐全。涉及的领域多,包括从电气、电子、计算机、自动化、暖通空调、系统集成多方面的内容,其实施更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的项目。
3、建筑智能化技术朝着数字化、网络化、标准化等方面发展
目前,建筑智能化技术朝着数字化、网络化、标准化等方面发展,产品和解决方案日新月异。
二、建筑智能化行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国家政策影响:工程设计和施工资质将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
建筑智能化工程涉及到多个行政主管部门,目前根据《建筑法》和《建筑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工程设计和施工资质将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这样建筑智能化各种单项工程资质需要得到公安、消防、电信、广电和建设等部门批准的状况有望得到改变,这有利于把建筑智能化系统作为统一的系统来实施。同时管理的手段将从控制市场准入、行政审批转为制订技术标准、规范市场公正竞争,这些都需要调整和完善现行的政策和法规,以促进建筑智能化的发展。
建筑智能化行业的发展与新增建筑和基础设施,以及城市化进程加快高度相关。
中国工程建设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峰期,大量的住宅和公共建筑和城市基础设施等建设和投入使用,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新的建设工程仍将不断涌现。
据住宅与城乡建设部预测,中国建筑业每年新增的建筑面积约16~20亿平方米,到2020年,中国将会新增各类建筑大约三百亿平方米,而且,中国智能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在持续增长,因此建筑业仍将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趋势。另外,都市圈、城市群、城市带和中心城市的发展预示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高速起飞,也预示了建筑智能化领域更广阔的市场即将到来。
集成商将会更多地向总包服务管理的方向发展
总包管理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看,从设计的角度看,现代智能建筑工程是复杂工程,涉及技术广泛、全面,如果没有统一设计和综合集成,就难以保证系统的完整性,也难以实现这种统一设计带来的功能提升和扩展,以及一体化管理与服务给用户带来的先进与方便性。

同时,集成商本身在技术上也会更专业更全面,与设备厂商的关系更加简单,对设备厂商的依赖度会逐步降低。
IT网络技术将成为影响智能建筑的主要技术因素
从国内众多大型工程的服务经验来看,大型综合智能化项目建设,不仅需要满足客户提出的要求,还需要解决方案提供商帮助挖掘更多对智能化应用的需求,需要解决方案提供商以整体规划意识为指导去发现并满足这些需求。
未来的建筑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要用IT手段实现建筑智能化的应用创新,应该超越工程设计、实施等单一层次。如果没有IT技术的创新应用来引领客户需求,那样的建筑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值得商榷了,更谈不上发展。
技术影响因素:建筑智能化行业的功能将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
建筑智能行业的功能将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建筑智能由于用途、规模不同,所需要的功能系统也不尽相同。因而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表现出不同的类型:智能化办公建筑、智能化体育建筑、智能化医疗建筑、智能化学校建筑、智能化住宅建筑等。
建筑智能化技术从最初的各子系统独立向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技术方向发展
建筑智能化系统,从最初的各子系统独立,发展到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将不同功能的建筑智能化系统,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集成,以形成具有信息汇集、资源共享及优化管理等综合功能的系统。
三、2010年建筑智能化领域的市场规模
根据中国住宅与城乡建设部数据显示,中国现有建筑总面积400多亿平方米,每年新增建筑面积约20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达到700多亿以平方米。根据2006年建筑年鉴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建筑业总产值达到40975亿元。
图表2 2006年-2012年中国建筑行业总投资建筑面积

数据引用来源:国家统计局历年统计年鉴,汉鼎咨询
随着"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提出,节能效应明显的智能建筑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国建筑智能化领域市场规模在2005年首次突破200亿元,2006年达到238.5亿元,预计2010年前将维持20%以上的增长态势,到201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861亿元。

图表3 中国建筑智能化领域市场规模
数据引用来源:中国国家住宅与城乡建设部科技司、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汉鼎咨询
截至2008年12月,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工业建筑建筑面积发展变化情况如下图
图表4 2001年~2008年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工业建筑建筑面积发展变化情况表
单位:亿元
年份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

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工业建筑 40.12 41.32 69.77 72.39 75.22 78.41 87.67 91.3
居住建筑 221.93 228.56 221.03 229.34 238.32 248.42 276.84 288.3
公共建筑 107.04 110.23 101.59 105.41 109.53 114.17 96.89 100.91
 
 数据引用来源:中国国家住宅与城乡建设部科技司、汉鼎咨询
2009年-2012年,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工业建筑面积在未来三年将平稳发展,到2012年工业、住宅、公共建筑面积将从2008年底的91.3、288.3、100.91亿平方米增长到2012年的105.93、334.50、117.08亿平方米,2009年-2012年公共、居住、工业建筑面积预测情况如下:
图表4 2009年~2012年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工业建筑建筑面积预测情况表
单位:亿 平方米
年份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工业建筑 95.10 98.52 102.13 105.93
住宅建筑 300.30 311.10 322.50 334.50
公共建筑 105.11 108.89 112.88 117.08

数据引用来源:中国国家住宅与城乡建设部科技司、汉鼎咨询
建筑智能行业未来几年将继续呈现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预测从2009年-2012年,建筑智能行业产值将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幅。
图表5 2009年~2012年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工业建筑建筑智能产值表
项目 年 份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公共建筑智能产值 261.30 324.42 408.00 516.60
居住建筑智能产值 108.88 135.18 170.00 215.25
工业建筑智能产值 65.33 81.11 102.00 129.15
总计 435.5 540.7 680 861
数据引用来源:中国国家住宅与城乡建设部科技司、汉鼎咨询
四、行业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分析
1、行业企业数量
据粗略估计,目前从事建筑智能化实施的企业至少3000家左右,产品供应商也将近3000家左右,具备智能化工程承包资质的有1100家左右。
图表6 中国建筑智能化领域代表企业主要资质情况
企业名单 业务范围 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设计 建筑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 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
同方股份有限公司 智能建筑领域的产品制造、工程实施和运营服务 甲级 一级 一级
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智能建筑电气 甲级 一级 一级
浙江浙大中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建筑智能 甲级 一级 一级
深圳达实智能股份有限公司 建筑智能、建筑节能 甲级 一级 一级
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 建筑智能、软件工程 甲级 一级 一级
北京中电兴发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建筑和信息系统 甲级 一级 一级
深圳赛为智能股份有限公司 建筑智能、轨道交通智能化 甲级 一级 一级
广州华南资讯科技有限公司 建筑智能、软件工程 甲级 一级 一级
上海华东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建筑智能 甲级 一级 一级
IBM全球服务(中国

)有限公司 建筑智能、软件工程 甲级 一级 一级
江森自控 建筑智能、控制产品 甲级 一级 一级
数据引用来源:住宅与城乡建设部
截至目前,同时具备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设计甲级资质、建筑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一级资质、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一级资质的3甲企业个数只有29家。
在中国从事建筑智能化业务的外资企业主要有西门子、江森自控、IBM、霍尼韦尔等,这些外资企业主要以产品生产和销售为主,他们更多的是将产品销售给国内的建筑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所以建筑智能化业务并不突出。
2、行业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分析
目前国内建筑智能化市场参与厂商包括少数国际厂商和大量的本土企业。目前市场集中度很低,国内建筑智能化业务收入超过1.3亿的企业所占市场份额为16.58%,今后市场集中度还会进一步提高,这主要是由于大型建筑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中标大型建筑智能化项目的能力越来越强,比如2006年,同方股份公司中标新的中央电视台建筑智能化项目。
据汉鼎咨询调研显示,今后类似于中央电视台这样的大型建筑工程会越来越多,据世界建筑师协会预计,今后10年内,世界有一半以上的大型智能建筑工程都在中国。
图表7 2008年中国建筑智能化领域收入排名靠前企业
序号 企业名单 2006年市场份额 2007年市场份额 2008年市场份额
1 同方股份有限公司 6.79% 6.76% 6.02%
2 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52% 3.32% 3.38%
3 中建电子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1.28% 1.32% 1.29%
4 浙江浙大中控信息技术公司 1.17% 1.24% 1.37%
5 中程科技有限公司 1.09% 1.08% 1.06%
6 上海延华智能科技股份公司 0.74% 0.58% 0.55%
7 南京东大智能化系统公司 0.67% 0.67% 0.66%
8 中国电子系统工程总公司 0.63% 0.65% 0.65%
9 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 0.59% 0.61% 0.62%
10 深圳达实智能股份有限公司 0.53% 0.56% 0.57%
11 深圳赛为智能股份有限公司 0.35% 0.38% 0.41%
数据引用来源:汉鼎咨询统计
对于未来的竞争格局,因为建筑智能市场正处于成长期,未来行业集中度将逐渐提高。低端市场的竞争将日趋激烈,规模较小不具备核心能力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将会被淘汰。高端市场的增长将超过行业平均水平,但对进入者的资金实力和技术能力都将提出很高的要求。未来本土一些具备较强资本实力和技术能力的企业将能充分分享行业的成长,获得较快的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