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年上海高考作文批改标准

2012年上海高考作文批改标准

2012年上海高考作文批改标准
2012年上海高考作文批改标准

高考评分标准:从审题、立意、选材、内容、结构、语言六个方面阅卷

2012年上海市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70分)评分标准

一类卷(63—70)基准分67分

能准确把握题意,立意深刻,选材恰当,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有文采。

一类上(68—70):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一项者:

1.能从材料中引发深刻的道理并富有说服力,文采优美的。

2.能从材料中引发深刻的道理并富有说服力,语言朴实无华而有一定功力的。

3.在立意、构思、文体应用等某一方面有创新的。

4.思考角度独特且富有说服力的。

一类中(65—67):基本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条件者:

1.能从材料中引出有深度的道理,但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的。

2.在立意、思考角度、结构、文体某一方面有创新,但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

足的。

一类下(63—64):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条件者:

能从题意中引出有意义的道理,

角度比较独特,

但在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的。

二类卷(52—62)基准分57分

符合题意,立意较深刻,选材较恰当,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二类上(59—62):基本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条件者:

有灵气、有新意,但在思想内容、行文结构、语言表达等某一方面有不足的。

二类中(55—58):基本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一项者:

1.有独特的思考,但在思想内容、行文结构、语言表达等某一方面有缺陷的。

2.新意不够,但平稳充实的。

二类下(52—54):基本符合总体标准

三类卷(39—51)基准分45分

基本符合题意,立意一般,选材尚恰当,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病句。

三类上(48—51)符合总体标准。

三类中(44—47):符合总体标准但故意拔高(升华不自然)之感的。

三类下(40—43):符合总体标准但罗列现象,泛泛而谈,缺乏思考或认识肤浅的。

四类卷(21—38)基准分29分

偏离题意,立意或选材不恰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四类上(30—39):

虽基本符合题意,但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空洞,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的。四类中(25—29):参照总体标准。

四类下(21—24):符合总体标准但无中心。

五类卷(20分以下)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

(1)脱离题意。(2)文理不通。(3)全文不足400字。

五类上(17—20):符合下列一项者:

1.脱离题意,内容单薄空洞但完整成文的。

2.全文不足400字的。

五类中(10—16):

文理不通、不知所云,有文章之形,而无文章之实的。

五类下(0—9):

不成文的:9分以下。

经查证为全文抄袭的:0分。

说明:

(1)未写题目扣2分。(2)错别字1个扣1分,至多扣3分。(3)标点错去多,酌情扣1—2分。(4)文面不整洁,酌情扣1—2分;文面整洁美观,酌情加1—2分。

二、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的写作

1、西风东渐材料: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风”渐盛,其中最明显的一个表现就是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日,而中国传统节日的味道却越来越淡。对此有人在网络上喊出了“保卫春节”的豪言壮语,但也有人认为国人不必太过紧张,年轻人喜欢过洋节,也就图个开心与热闹,中国传统节日的地位依然坚固……那么同为年轻人的你,怎么看待传统节日和西洋节日间的关系呢?

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的本论部分的写作思路总结:

2、符号

人是符号的动物。我们习惯用“企业家”、“民工子弟”、“90后”、“残疾人”……不同的符号来标识人的不同,自己也常常为“符号”所累。当人被“符号”遮蔽时,容易忽视人共有的本性,也易忽视自己的存在。

3、分享:

这个时代的关键词是“分享”。在社交网络,我们分享所有的东西:今天天气怎么样,我去过哪里旅游,我在哪里吃饭,我最近遇到什么事情……我们详细记录从早到晚干过的事,不仅有文字记录,还有图像。但这些东西真的值得分享吗?别人爱看吗?奇怪的是,我们还真爱看。到底怎么回事?对此你有何思考?

1、西风东渐材料: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风”渐盛,其中最明显的一个表现就是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日,而中国传统节日的味道却越来越淡。对此有人在网络上喊出了“保卫春节”的豪言壮语,但也有人认为国人不必太过紧张,年轻人喜欢过洋节,也就图个开心与热闹,中国传统节日的地位依然坚固……那么同为年轻人的你,怎么看待传统节日和西洋节日间的关系呢?

兼“听”则明

“洋节日”的流行使不少人产生担忧之情,更有甚者提出“保卫春节”的口号。今年又正值“一日双节”,是否当排斥洋节日,成为大家所议论的热点。

是否该排斥“洋节日”呢?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正所谓兼“听”则明,对待良言我们要择善而从,对待节日我们要简优而推行。节日往往是人们因为心中美好的感情或对崇敬先人感情的集中爆发,这一点是不分古今中外的。中国古代传统节日如端午、清明,弘扬的都是忠、孝、仁、义的优秀民族精神,而西方之节日又何尝不是宣扬作为一个人所该拥有的优秀品质呢?感恩节的感恩与重阳节的“孝”精神不也是殊途同归吗?既然都为传播正能量,又何须分你我?为何不能兼容并包?

人们又说,推崇洋节会冲击中国文化。可是你可知中国文化自古就有兼容并包的精神?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胡服骑射,就连坐着的椅子也是自外传入的。文化发展本身就是融合的过程。中国节日就因博取百家之长,在进步的时代中也随之进步。

兼“听”则明,借鉴彼之所长应该是一个大国所应拥有的心态。国粹京剧的进步就是兼听的一个极好例子。现代京剧团巧妙地将古典京剧与现代剧场的光影效果和西方现代电子音乐技术相结合,其丰富的展现形式也使古老的京剧散发出了新的活力。兼容并包,不断进步才能屹立于世界而不消亡。《黄帝内经》中有“身正而御外邪”的说法,就是指在只有一个人身体强壮的时候,外邪才不会入侵。中国传统节日又何尝不是如此,吸收外国优秀元素,并不断发展,自然就不会受到外敌的侵入!一味的固步自封,建立文化壁垒,只会加速文化的消亡!

虽是要兼“听”,但也不是什么都听,一味的生搬硬套。子曰:“君子尚中庸,审势而时中“。吸收和排斥是要保持好“度”,不能纠枉过正。学习西方的节日优点仍是要以中华自古以来的思想文化为主体,而从西方的精神中去糟粕取精华,作为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一种延伸,而不是主体。不能邯郸学步、生搬硬套。在双节共临之日也应以传统节日为主、兼顾西洋节日的心态来过节,这才是一个天朝人所应该做的。

兼“听“则明,偏取则废。吸收外国节日并不是崇洋媚外,而是作为一个大国应有的气度,一种取优壮己的心态。所以,对外国节日会取代传统节日的担忧实为杞人忧天。

(903字)

传统节日遇冷背后

高二(1)班吴烨玮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近年来,西方节日在中国受到热捧,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 …相当一部分中国人虽对这些洋节的由来与传统一概不知,却照样模仿外国人,过得有声有色。相反的,中国传统节日却持续遇冷,这着实值得我们警惕与反省。

传统节日遇冷,是我们传统文化传承脱节的体现。洋节传入中国,的确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更值得警惕的是给了洋节可乘之机,最终会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承缺失。如今有多少人知道过新年时怪兽“年”的故事?又有多少人了解中秋节起源于先民祭天、农民庆丰收的活动?恐怕少得可怜。当节日变成了一种仪式,停留在享受节日美食,进行特色活动,却不知这美食、活动的由来与意义时,节日的文化气息如何融入过节之人的骨血!传统节日的地位

也由于这一问三不知而岌岌可危。这也就不能怪被洋节更新鲜,更有特色的美食、活动吸引过去的人的见异思迁。而我们,只有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下来,让它成为灵魂的一部分,那么传统节日的地位自然就稳固了,根植于灵魂的东西,不用说洋节的冲击了,就是原子弹的冲击也无法撼动它一丝一毫的地位。

除了传统文化传承的不到位,民族自卑感与崇洋媚外的病态心态更是一大原因。西洋节日的入侵助长了这不良的社会现象。我们忘了传承好本民族文化,在对外来文化产物的迎合之下,我们又何曾了解它的民族文化?或许是由于历史上多次被洋人轰开国门,又或许是由于如今悬殊的国力差距,中国人对外国人的商品,文化总有特殊的崇拜心态,苹果手机、星巴克咖啡、哈根达斯冰淇淋在中国的售价远高于制造商本土价格,中国人心知肚明却仍趋之若鹜,这是洋节受热捧的另一表现形式。我们只有在保护自己不受外来文化侵蚀的同时,不断壮大自己,才能真正把外来文化侵蚀带来的伤害拒绝在国门之外。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蚀,提防洋节的冲击,才能防止本民族文化被异化,变得不伦不类!我们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度,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没有信仰,我们的信仰应该把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放在重要位置。(852字)

2、符号

人是符号的动物。我们习惯用“企业家”、“民工子弟”、“90后”、“残疾人”……不同的符号来标识人的不同,自己也常常为“符号”所累。当人被“符号”遮蔽时,容易忽视人共有的本性,也易忽视自己的存在。

符号之伤

符号是现代社会中人与物的标识。它的产生是出于便捷概括、区分差异的需要。符号的好处自是不必多言,简短几个词素,词组便代表一个个体。然而,随着符号的普及,其本身的弊端及相应产生的社会异象,也值得我们关注警戒并慎重使用。

符号的流行性易形成群体的不当划分,引发不良的集体行为,是符号划下的一道伤疤。不可避免的,符号,无论是否符合自己的认识与定位,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对自己及他人的看法。正因如此,类似“白富美”“高富帅”“屌丝”“官二代”等流行符号的出现势必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一部分人由于对社会现状的愤慨和不满,产生了一些偏激行为。当这样一股力量被划分、被定义甚至被集结时,便会产生其让人遗憾的后果。如几年前安徽池州群体性事件中,孩子划了一位老板的车,老板打了孩子。这个普通纠纷由于一方身份是老板,激怒了更多非直接利益群众加入到这个事件中,最后发展到冲击政府、烧砸警车。近年发生的多个重大群体性事件都带有这样的特点,带有个人情绪,针对一定的符号对象。不得不说,这样盲目贴标签组团搞破坏的行为是幼稚可笑而毫无素质的。但在可笑的背后,让人警醒的是符号所带来的集体冲动。而这种集体冲动未必是正义的,大多数时候出发点只是个人情绪的宣泄。更为讽刺的是,关于社会热点“扶不扶”一题,竟有人称“我是富二代,我敢扶”。啼笑皆非后,方才发觉这带有优越感的符号何尝不是一种捧杀?

如果说群体的不当划分有人为因素的话,那么符号另一大弊端则是其固有的属性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同一道陈年旧伤,虽不致一刻致命,却时刻侵蚀着社会的肌理。符号的固定性容易使人忽视个体的独特性和群体的共性。在“80后”当道时,人们若提起“90后”必是论快餐电脑且言语间满是后继无人的慨叹。“90后”正如如今的“00后”一般,成了一个贬义词。这样的符号不仅限制人群,更限制了我们的评价与发现。真正有益于社会的符号是不该带有特定的感情色彩和褒贬的,至少不该是这样对错分明。否则符号便会成为粗鄙的代名词,脏话的替身,这无疑也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我们应该看到,符号所代表的虽是一类

人,但这类人也都是由一个个个体组成的,不应该简单地一概而论。因符号而看不到每一个人的不同,看不到个人的闪光点,既是符号创造之初的隐患也是一种盲从,缺乏思考的悲哀。任由这样麻木的符号到处粘贴标记,社会环境也会受到影响。因为符号的概括性而懒于思考,庸于思考,终究会让整个文明随着符号麻木不仁。如印度的种姓制度,等级的符号几乎限制了所有人,符号的高下代表了人的尊卑。发展到后来,从出生便活在符号的框架中的印度人只知顺从于命运,顺从于符号所带来的种种歧视与“不允许”。种姓的起源是为了保证种族不被同化,而其结果却促使整个社会形成思维定式甚至是行为定式。没有突破的思考,没有有力的反抗,更没有自我的意识。生就变成了一项卑微的使命,无论是高贵者还是低贱者。社会的止步不前乃至倒退成了一种必然。古印度文明最终在工业文明的冲级下不断淡化,失去了原有的光辉。

而另一方面,如果说忽视个体是错误的积累,那么忽视共性则是走向愚钝和野蛮。诚然,符号区别着群体,符号反应不同,而我们也习惯于关注差异。不要忘了,即使符号不同,我们都生活在同一星球,呼吸着同样的空气,同样被时间催逐,最重要的是有着同一些优秀纯净的品质,其中不乏为人所最基本最重要的几点;更不要忘了,互相体谅与换位思考。如果缺少这样两个过程,那么最初的文明无法升起,如今的辉煌更无从谈起。符号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而请不要让它成为文明衰败的标志与导火线。

符号的影响优劣并存,然其孰好孰坏取决于人们对待它的态度,方式。便利和隐患是符号不可避免的两面性。而平衡利弊最好的方式就是理性的思考。理性并不仅仅指听说或是面对符号事物时的信与不信,接受或不接受,更重要的是意识到可能的后果并防患与未然,如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相关法律制定,个人言论负责制度等等。符号是一种有用工具,但也只是一种工具。不要让工具主导思想,理性地使用符号,才能“尽其用”。

符号之伤是日积月累的,辩证地看待符号,才不会让符号之伤成为社会之伤。

认清本质、拒绝符号

已不止一次在报纸采访中看到这句话:“我不喜欢被叫做农民工”,也常常看到网络舆论几乎一边倒地嘲讽“专家指出”。无论专家的言论是否有道理,这些标志性的词语一次次的出现在新闻里、交谈中,将人群分裂甚至对立。而我,却只想拨开各式各样的“符号”,审视这个世界,看看我的同胞。

标注在人身上的符号学往往是独立成章的,譬如“90后”的身后就跟了“狂妄”浮躁“冷漠”;“网民”的身后则是“暴躁”、“无知”、“爱起哄”;“农民工”的身后多有“没素质”、“脏乱”……例子不胜枚举,但显而易见的符号,使我们不再同情弱者,甚至无形中消磨了对他人的信任和对未来的希望。是时候做出改变了,因为我们不远被支配和蒙蔽。

网络媒体的发达让我们看到了空前庞大的外部世界,而媒体整合海量信息的方式方法就是浓缩和概括。去除符号现象的首要途径,应该是发展出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的能力。仍以“90后”为例,如果抛开那些指责,自主了解,你会看到众多的90后正展现着他们风华正茂的才能和热情:从高举“理性爱国”纸牌的游行队伍中的高中生,到组建“环保少年派”的学生团体,90后做的善事,体现的出责任感应当足以摘掉几个强加其上的标签。但可惜的是,当下人们似乎习惯了跟着媒体走,思维能力和观念看似多元化,实则单一化。缺少独立思考,盲目跟风,盲目评判,实为“符号化”的一大主因。

符号现象放大了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其危害,在我看来,这起群体之间互相指责所带来的伤害是显而易见的。“天下大同,世界和平”的愿望多么美好,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大同”应是求同存异,相互包容,而当下的符号化使得融合差异变得非常的困难,我仍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却仿佛坚冰般越结越厚,人们拒绝信任任何“经济评论员”,人们坚信所有与钱打交道的人都是私心膨胀;人们拒绝信任任何一个下乡考察

的市长,脑海里条件反射地跳出“作秀”一词。符号化的身份蚕食了人们对于某一特定人群的信心,而结果只能是矛盾深化、激化,“大同”遥不可及,坚冰坚不可摧。

世界因差异而多彩,但符号却使差异变得尖锐;社会因不同群体共同创造而充满活力,但符号却分隔了群体的交流和融合。只有抛却符号,我们才有足够理智和清醒的头脑去认识世界,了解他人。只有消去符号,我们才有宽阔的眼界和心胸包容异己,和平共处。

3、分享:

这个时代的关键词是“分享”。在社交网络,我们分享所有的东西:今天天气怎么样,我去过哪里旅游,我在哪里吃饭,我最近遇到什么事情……我们详细记录从早到晚干过的事,不仅有文字记录,还有图像。但这些东西真的值得分享吗?别人爱看吗?奇怪的是,我们还真爱看。到底怎么回事?对此你有何思考?

分享的浪费

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随时随地都能接受到他人的信息。但也正因为这样的信息发达,伴生了不少的问题,其中,信息的纷杂与混乱便一直困扰着众多步入社交网络的人。每天打开微信,刷一刷朋友圈,立刻就会跳出各式各样的信息。不知为何,就算别人分享的信息再繁琐、再凌乱,有些甚至没有丝毫意义,我们仍旧爱看,这是怎么回事?

人的求知欲是可怕的,其可怕不是在于人们“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气势,而在于只要是关于自己认识的人的事情,不论是什么,大部分人都愿意知道。有很多信息其实是无意义的,可是我们就是乐意知道,并将其拿捏一番,点几个赞或是评论一下,以示自己阅览过了。同时,人们还会将这种点赞或是评论看作一种维系关系的行为,表示我关心过别人,也可以看成一种示好,从而乐衷于这种交流。这,便是社交网络。

所有这一切看上去都很美。不是吗?点几个赞就能维护友情,评论一下就能关心别人,何乐而不为?然而,现实不如想象的那般美好,用几个赞撑起的友情可能经不起一语不合的冲突,而评论带出的关心又流于表面,稍纵即逝。在社交网络中,信息流动过快,以至我们很容易便忘记了这样的“快餐信息”。久而久之,可能某天你浏览了一个小时的信息,到了晚上,你已经基本将其遗忘。也就是说,在那一个小时中,你等于什么都没有做,这也映衬出了社交网络“快餐交流”的悲哀。

由此,人们应该警惕这样的社交网络信息,及时辨别垃圾信息,并置之于无物。如此,方能充分利用社交网络的优越性,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处理垃圾短信上,不将交流仅仅流于表面。真正的社交,在我看来应该是人与人面对面交流,坦诚相待,深层次的交谈。在社交网络中,无法做到眼观鼻、鼻观心,撒谎便如吃饭喝水般容易,如何称得上是真正的交流?所以,我们在分享,抑或是被分享的时候,便应筛选处理,警惕分享的浪费,让我们的分享能更有价值,不让时间在浪费中流逝。

分享的无奈

拿出手机,打开微博,一键刷新,或会心一笑,会滑动屏幕。这是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天都在做的事。在社交平台上,开放自己的生活全貌,编排写或真或假的日常趣事。我们分享着所有,真的或假的,值得或不值得;与此同时,也被关注着。当这一行为成为社会普遍现象时,不禁让人思考这“分享”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心理与社会危机。

“分享”所映射出的个人孤独感,是时代的无奈。对于大多数80后90后而言,大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除了学校,少有与同龄人接触交流的机会,高楼大厦也阻隔了亲近的脚步,因此普遍更为“内向”而孤独。而网络社交平台恰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让他们自由交流,结识更多的同类。于这方面而言,社交分享弥补了一块心灵的缺失。但“过多”的自由,网络与现实的对比,也容易让人产生心理落差,从而逃避现实,沉溺于社交网络分享,甚至为了

“分享”与“关注”而刻意打扮起现实生活。而郭美美事件以及很多微博关注而“假割腕”事件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网络“分享”应予以管理与限制,否则随着网络的关注越多,显示的关心越少,就会让“孤独感”陷入死循环。

“分享”的风靡不仅个人孤独感心里所引发的倾向,也有社会环境变化发展的结果。信息时代,我们能做的事越来越多,不屑于做的事也越来越多。书信,诗词,旅行都不再“原汁原味”。与科技产品相比,这些活动都显得麻烦而拖沓了,也与现代人快速,便捷,高效的理念不符。但我们总需要娱乐,网络平台便是很好的方式。老实说,这种方式也是毫无意义而令人厌烦的,但我们却别无选择。不断向前的时代冲力,信息的疯狂涌现,高速时代的来临都影响着人们的想法,选择“分享”的高效娱乐也就不足为怪了。

“分享”若只作为一种娱乐与填补恐怕还不会如此普遍,在另一方面,它还体现着更深的无奈---社交危机感。不由自主地刷新浏览,更新状态,很大程度上都是心理暗示的行为体现,担心不合群,担心错过了什么共同话题,担心平淡的生活无法提供谈资……社交危机感让我们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分享,急于分享。这何尝不是一种迎合与自我证明?这两者并不互相矛盾,相反地,却共同印证了人们精神信仰的缺失。缺乏信仰,才会让危机感牵制我们的思想与心理,主导我们的行为。也许我们都该反思,毕竟了解自己比了解他人,更为重要。

“分享”的无奈,也是社会的无奈。如果不对此采取必要的措施就会出现更多沉迷网络或利用网络分享诽谤他人的行为。关注“分享”背后的无奈,比关注“分享”要有价值得多。而“无奈”背后的“危机”需要每一个人的意识与行动去克服解决,从自身做起。

2020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目及解析

江苏卷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试题特点: 2020年江苏省高考作文立足于青年自身的成长、发展与反思,引导学生思考青年人在智能互联网时代应该关注什么、选择什么,应该把自己塑造成怎样一个理想状态的人,如何在未来遇见更好的自己。试题注重对考生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的考查,结合时代特点,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题目解析: 作文材料贴近生活实际,考生有话可说。但有话可说不代表漫无边际,试题具有一定的限定性,材料将写作范围限定在智能互联网时代个人对信息的甄别与选择这个范围内,引发考生有关智能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如何对待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以及如何塑造自我的思考。写作角度: 既要立足于现在,又要着眼于未来。既要有对现实的思考,又要有对未来的展望。 写法指导: 1、写作之前,要读懂材料,抓住材料核心内容立意。抓住关键词“关注”“环绕”“塑造”进行思考:每个人的关注和选择塑造了人本身的价值取向,如何更好的选择来源于对自我的认知和对周围事物的评价。 2、写作之中,要论证深刻而有条理,同时还要进行辩证分析,思考如何看待那些与自己不同的声音和选择、不喜爱的人和事是否值得关注,如何避免被同类信息“投喂”,浏览、点赞、分享信息是否应该谨慎对待,等等。 3、以侧重思辨的议论文为最佳文体选择。 切题立意: 1、学会选择和甄别网络信息。环境塑造是无需意志力参与的自我鞭策,我们要学会优化自己的成长环境。勿将时间蹉跎于八卦、电视剧以及没营养的聊天等等。 2、塑造更好的自己,关注更有价值的信息。无友不如己者,拒绝垃圾信息对自己的“投喂”。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及细则

作文评分标准及细则 (中学满分值70,小学分值为30,取百分比值) 一、议论类文体, 一类卷(63---70) 总体标准 能准确理解材料,角度恰当,立意深刻,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有新意,有文采。 细则 一类上(68—70): 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一项者: 1、语言朴实无华而有一定功力的。 2、在文体应用、立意、构思等某一方面有创新的。 3、在结构或语言等方面有瑕疵的 一类中(65—67): 基本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条件者: 在结构、立意、文体某一方面有创新,但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的。 一类下(63—64): 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条件者: 在结构或语言方面有不足的。 二类卷(52—52) 总体标准 理解材料基本准确,角度较适当,利益较深刻,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细则 二类上(59—62): 基本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一项者: 1、能从材料中引出有意义的道理。 2、有灵气、有新意,但在内容、结构、语言某一方面有不足的。 二类中(55—58): 基本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条件者: 1、能从题意中引出一定道理。 2、有灵气、有新意,但在内容、结构、语言某一方面有不足的。 3、立意深度不够,但平稳充实。 二类下(52—54): 基本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条件者: 能从题意中总结出一定的道理,但语言有华而不实之处的。 三类卷(39—51) 总体标准 尚能理解材料,角度尚恰当,立意一般,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充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细则 三类上(48—51): 符合总体标准且不就事论事的。 三类中(44—47): 符合总体标准但有就事论事或故意把高(升华不自然)之感的。 三类下(39—43): 符合总体标准但罗列现象,泛泛而谈,缺乏思考或认识肤浅的。 四类卷(21—38) 总体标准 偏离材料,角度或立意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细则 四类上(30—38) 四类中(25—29) 四类下(21—24) 五类卷(0—20) 总体标准 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1)脱离材料(2)文理不通(3)全文不足400字 补充细则 五类上(17—20) 符合下列一项者: 1、脱离题意,内容单薄空洞但完整成文; 2、全文不足400字但完整成文的。 五类中(10—16) 文理不通、不知所云,有文章之形,而无文章之实的。 五类下(0—9) 不成文的:9分以下。 经查证为全文抄袭的:0分。 二、继续抒情类文体 一类卷(63—70)(总体标准参照议论文,以下省略) 一类上(68—70): 记叙类:紧扣题意,感情真挚,寓意深刻、有回味,结构严谨,情节丰富生动,描写生动形象,语言通畅,有文采。 抒情类:紧扣题意,感情真挚,寓意深刻、有回味,结构严谨,语言通畅,有文采。 一类中(65—67): 记叙类:紧扣题意,感情真挚,寓意深刻、结构严谨,情节生动,描写具体,语言畅达。 抒情类:紧扣题意,感情真挚,寓意深刻、结构严谨,感情真切,语言畅达。一类下(63—64):

2018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评析

2018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评析 2018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⑴自拟题目;⑵不少于800字。 2018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评析 口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任佳怡 今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与往年的不同之处,在于跳出了二元对立的范式,引导考生对人生价值进行思考。虽然题目中有“需要”和“被需要”,但两者并非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且从审题角度看,核心当在对“被需要”的心态的论述上。因为题目中的“对此”指的是对“这种被需要的心态”,而“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指的是“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所以最后立论应围绕“被需要”和“价值”展开。而人生的价值又是多元的,也许“被需要”可以体现某些价值,但是有些更高的价值不能通过“被需要”的途径来体现,对于人生价值的终极思考,最能看出考生境界的高低和胸怀的广狭,可见上海卷的作文题,能够考察思想、底蕴,人文色彩较为浓郁。 不出二元对立的题目,可以避免考生套用对立统一的思维模式,写出千篇一律的作文,从而开辟更为广阔的思辨空间。黑格尔在《逻辑学》一书中提出辩证法“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恰能在本题的写作中得到充分运用。乍看之下,人们渴望被他人需要,其意图是体现自己的价值,这是大多数人的想法,的确有其合理性,因而值得肯定。但我们还是要追问一下,以体现自身价值为最终目的的“被需要”,有没有不合理之处呢?经过思考可以发现,这种“被需要”是以利己为出发点的,因而是一种境界并不太高的常态化表述,这样就完成了第一重否定。既然人们都有被他人需要的渴望,那么更高的境界应该是个体由自己的渴望推知他人的渴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借此成就他人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并没有将“被需要”的意图建立在利己主义的心理基础上,而是推己及人,超越了自己原始的心理需要,从而进入了冯友兰先生所说的“道德境界”。 但是到这里为止,我们的思考还没有结束,可以进一步追问,不追求被他人需要,就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读书人的胸怀决定了杜甫自己身为“寒士”,能够忘却一己之私,抛却自身价值是否体现的利益考量,心系天下“寒士”的喜与忧。虽然在当时他无法在社会层面很好地体现自己的价值,但是经过历史风霜雪雨的洗礼之后,今人眼中的他无愧“诗圣”美名,其价值非但不容置疑,且也已超越个体范畴,成就了一种不灭的人类精神,这种精神本身亦拥有了独立的价值。 如此进行反复追问和思考以后,就完成了第二重否定。整个思维的过程就是“否定之否定”,每一次否定,都不是简单的对之前结论的推翻,而是在保留原有结论合理性的基础上,不断补充、修正、深化自己的思考。由“肯定——否定之否定——重新肯定”的逻辑循环完成思维的前进和发展。若推之极端,在重

2012年江苏省高考作文“忧与爱”写作指导及范文(精)

2012江苏高考作文“忧与爱”写作指导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量和强烈的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无须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事迹里,就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忧患时的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罗曼·罗兰 请以“忧与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写作指导】 江苏高考作文命题没有在审题上设置障碍,主要考察考生的写作能力。为了帮助考生打开思路,前几年江苏卷的命题者们常常要在题目前加上一段提示语,但提示语也是个双刃剑,提示语框死了或是提示得不周密,反而弄巧成拙。有人因提示语而打开了思路,有人也因提示语而误入歧途。 今年的高考作文的命题者打破常规,没有费尽心思拟什么提示语,而是在文题前提供了三则材料,这三则材料很有代表性,有中有外,有古有今;既有家庭人伦的忧与爱,也有国家民族的忧与爱,更有广泛意义上的忧与爱,给了考生诸多提示与启发。这种材料加命题的方式不知是不是将来转为材料作文的一个过渡,反正江苏的命题模式也应该有所改变,总是命题作文,命题者也会有江郎才尽的一天的。 文题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能引发考生对“忧”与“爱”的深层次的思考,而且这种关系型的作文题更有利于考查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忧”或“爱”的对象是什么?应该是同一的。忧是一种社会责任,历史使命,有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对生活、家庭、社会就会充满爱。“忧”中要有“爱”,“爱”中又要有“忧”,忧国与爱国,要写出忧与爱的逻

辑联系,先有忧后有爱,爱从忧中来。这是对学子们水平与智慧以及人性与品德的综合大考验,任何一个方面的肤浅与缺失,都或多或少影响着精彩作品的诞生。 同时,文题的发散性又很强,既可写小忧小爱,对亲人、对同胞,体现亲人、同学、师生、邻里之间的关心和爱护,对生命个体的忧与爱,也可写大忧大爱,写对祖国、对民族命运忧与爱,不同层次的考生也都有话可说。人们常说“居安思危”,实际上就含有“忧与爱”的意思,有了忧患意识,忧患的最终是为了爱,这样文章选材比较广阔,自然就会有深度。 在文体的选择上还是比较公平的,考生无论选择哪种文体都可成文。写记叙文,你可以叙写生活中的点滴片断;写议论文,你可以纵论“忧”与“爱”的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无 论是写记叙文,还是写议论文,都要扣住两点写,如果阅卷老师能从你的文章中感觉到你的“忧”是因爱而生的,而你的“爱”又因为“忧”而显得更加浓烈,那你的文章就一定能获得高分! 金陵中学特级教师、语文教学专家喻旭初认为,这个题目也对中小学的教学有一些启示。他认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观察、了解生活,引导学生理性地思考生活,增强公民意识。喻旭初认为,现在社会欠缺公民意识,对很多事情都麻木了。而有了忧患意识,就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也会促进生活中一些不良现象的改变。 南京一中特级教师孙芳铭如果考生在考场上不是胡编乱造,不是像往年一样靠引用古人、死人过日子的话,好好去写这个题目,写作过程就会是一次灵魂的洗涤。据我了解,今年考生中很多都是从大的方面来写,写忧国忧民的不少;也有一部分从小的方面来写,写忧父母,比如忧父母年龄大、责任重等,我觉得这些都可以写。但是这样写很可能写出来的就是“大路货”。考生写自己有真切体验的“忧与爱”会更好。例如一高二的学生作文《吃饭》,写的是他爸爸在一个大饭店请人吃饭,结果人一个也没来,他爸爸就打电话给他爷爷奶奶,谁知爷爷奶奶开心地一路跟别人说。直到回家后还在讲儿子今天请我吃饭。结果小作者看到爸爸回家后痛哭流涕,感触很深。这

2005年高考作文试题

点评:很显然,全国卷作文试题实际上仍然继承了2004年高考作文“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的关系型话题作文的命题思路。这个作文题和去年相比又有了新的难度,要想写好这篇作文,就要根据材料准确把握“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两者的关系。玻尔能创造出世界一流的物理学派,与他勇于质疑和创新、不怕失败的科学精神有很大关系,他这种科学精神深刻地影响了他的学生们,才最后形成了世界一流的量子物理学派。其实生活中,有时候“意料之外”的行为却往往能得到正面的结果,仔细分析其前因后果,我们发现一切却又在“情理之中”。 这个话题不错,但是引出这个话题的作文材料显得有点生僻和勉强。要是能换个考生好理解的材料效果会更好。 北京卷作文题:以《说“安”》为题写一篇作文,“安”可以理解为“安全”“安宁”“安逸”“安于”……自行选取角度,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点评:相信大多数考生看到这个作文题和后面的提示之后,都会选择写“说安逸”。和“安全”“安宁”“安于”相比,这是个比较容易往深处挖掘的话题。“安逸”历来都是一个字眼暧昧的词,它代表着一种不思进取、乐于享受的生活状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都是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古训。在人人争作精英的时代,继续批判有“安逸”思想的人,仍然是一个不错的立意。 2004年北京卷作文题是《包容》,文体不限。从今年的作文要求来看,命题者实际上是在引导考生写议论文。回想起这几年因为文体放宽,引来了很多人对考场上个性创作的一味追捧和模仿。北京卷今年的作文要求对未来考生的备考方向是个很好的引导和纠正。但是这个题目和话题的引导方向,在考场很难让考生写出有新意的东西。 上海卷作文题:阅读以下提示,根据要求作文:近年来,在课堂教学之外,以下现象也大量进入我们的视野,请看一组社会广角镜—— 镜头一:武侠小说风靡了几代读者,其实以侠为人格理想,是一种由来已久的精神传统;言情小说则往往将花样年华与感伤情感交织在一起,这都是作品吸引众多青少年读者的原因。 镜头二:中学时代《同桌的你》流行歌曲,唱出了莘莘学子的生活,幼稚与成熟,青春与成长,追求与迷茫,是一种难解的情结,在校园的绿草地上总有它的一席之地。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卡通、音像制品、韩剧、休闲报刊及时装表演等等,因此需要对当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辨析。谈谈它们对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

上海2020年高考作文点评及解析

上海2020年高考作文点评及解析十年苦读为今朝,迎考心态很重要。不能临时抱佛脚,越看越想心越慌。考前定要休息好,从从容容发挥高。祝你高考顺利,金榜题名!高考资讯请关注高考网。 上海2020年高考作文点评及解析 2020年上海高考作文题公布:预测,是指预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今年高考题主要是谈对预测的看法,总体来说,延续去年高考作文命题的风格,既温和又大气,同时有理性思考的空间。 华师大一附中语文教师管维萍:今年的高考作文指向预测,生活可预测的吗,这实际上指向的是“必然和偶然”的关系,学生可以就此展开思考。题目又说,有的人乐于接受,有的人不以为然,不同的人,对此持不同的态度和视角,展现的是不同的生活视角,年轻学生又该怎么看待。对学生来说,题目有很深的哲学意味,既能引领学生深度思考,有能呈现学生的思维品质。无论是题型、难度或思维品质,今年命题和平时教学的契合度较好,对高中平时教学有很好的引领作用。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业松:这次作文题,不难。看了以后,整体上觉得蛮稳妥的,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年轻人正好处于这个时期,走进高考考场时,对未来会有自己的憧憬和思考,这也

令作文要求有了“情境化”特点。让学生有话可说,稳妥大气,不偏不怪。文章可以怎么写?可以天马行空,用什么样的题材都是可以的——预测,接受结果还是不接受结果,不同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说。科学思维更强的学生,可以从可预测性、不可预测性上来写;偏重人文思维的学生,可以从“信则灵、不信则不灵”来谈。当然,同样从实际出发,可以写自己的生活遭遇、某个时刻的心理过程,可以表达得非常生活化,非常感人,具备抒情性。虽然目前高考已经文理不分科,但学生在天性上、后天训练上,总有偏重,而这次的题目我觉得,不太容易写偏,只要有一定生活积淀的学生,都有话说,都可以写得出彩。更重要的是,也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三观,这也是高考选拔人才的初衷。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也关注到此次题目体现出“过渡性”特点。从继承的角度来说,上海近些年的考题,不是单向性的命题,而是提供了选择性,往下走的话,探索的方向是考察学生作为当代社会合格人才的必备素质,即科学性、人文性、规范性、思辨性等兼而有之。

2013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范文

2013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范文

2013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范文:不深不浅种荷花 犹记以前读川端康成的《雪国》,梦中都回荡着那和服女子的温润笑靥,便痴痴地到花市上买了株樱花来,也盼着一日如霞烟云可映着我家屋檐。 谁想不几日,那花竟死了。老农听着我的叙述,微微地笑:“樱花怎么能那么养呢?它有自己的种法。” 那一刻,我猛然间开悟,原来世间万事万物莫不如此,惟有适合自己才可开出一片繁华,否则生且不易,又何来的花团锦簇、万紫千红? 想来又有多少人沉迷于仿效他人的热潮,丢了自我?塞辛格《麦田上的守望者》风靡一时,大街上戴鸭舌帽穿风衣的年轻人也多了起来;歌德为慰藉自己的书出版,一时自杀又成为一种时尚。当时尚的潮流席卷于世,当喧哗与骚动潮水般涌来,你是否有足够的勇气与自信,坚持自己,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蝶翼翩翩,这群精灵懂得避开烛光,不做那扑火的飞蛾,而去尽情享受自己的幽暗。我们为人处世亦该如此。古人诗云:“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这便深谙为人之道。何处种

菱何处种稻与如何摆放我们的心灵原本是一个道理。大时代的喧哗与骚动原本与你无干,你只养一池心莲,自守一树清凉,便自得其所,岂不快哉? 人生如雪中观鹤,有清净,亦有混杂。前者心思明亮,不掺一丝杂质,如弘一大师一句“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天地间便盈满了纯净。后者则有污浊有沼气。人活于世,不求随波逐流,便如一朵墨梅,可静静绽放于生命的绢帛。 再想古代士子熬得十年寒窗,只求一举成名天下知,竟是痴了。生不用封万户侯,只求如徐霞客,遍览名山大川,一仆一驴,一笔一绢,任他世事烦扰,我自有天枕地床;更无需黄袍加身,便如蒲松龄“老于世情乃得巧,昧于世情则得拙”,他秉持一拙所自安的生命准则,在野狐鬼妖间荷有一颗天籁自鸣、童真满掬的心灵,给无数士子以“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想象。 天籁自鸣,不择好音。为人处世,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即使荆棘满生,亦可步步生莲,脚下生风。“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也痴了,且让那花睡去,明朝醒来,又可开得一片春天。

2004年高考优秀作文选(福建卷),

2004年高考优秀作文选(福建卷), ziyunzhaizhu 福建卷 文题: 选择下面所列的一个人物或文学形象作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人物:孔子苏轼曾国藩鲁迅史蒂芬?霍金 文学形象:曹操宋江薛宝钗冬妮娅桑提亚哥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不得抄袭 例文1:咀嚼“桑提亚哥” ——读海明威《老人与海》 “人,并不是生来注定要被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可就是不能打败他。”——《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这部著名小说,我以前从未看过,只是在一些杂志上看到过有 关评述它的文章。从那时起,我了解到它的故事梗概,主要是描写一个老头捕到大鱼的故事。这次放暑假也算是为了完成老师交付的作业任务——读一本名著。 于是我又专门从书店千辛万苦寻来。捧着这本蓝白相间的书皮的小说,感觉它似乎在众书之中更显出类拔萃。我的心里陡然升起了一种崇敬与热爱,更有一种贴心的沉默和孤独。我感觉我与它的距离忽地近了——期末考试失败了,我的暑期生活便唯有如这书皮一样的深蓝与沉静! 这种深蓝,对于我,对于每个同龄人来说都应该是不陌生的吧。这蓝色,似 乎有分别的眼泪,有前进的荆棘坎坷,有残忍的红灯,有如头脑一样沉重的心情,脆弱得难以扛起寻梦之翅的双肩,将处世圆滑与世故奉承为圭臬的“成熟”抑或 是“经验”……有谁能抵挡住灯红酒绿的蓝色深渊?这种色彩,似乎早已成了人世生活的主色调,但眼前的《老人与海》意义更深。老人能捉到大鱼,又被鲨鱼 无情的呑噬,这些是不是都埋于这蓝色中呢?读海明威,读桑提亚哥,渴望找到一些提示。 晚上,倚着台灯微弱的光,我一边痛咀着自己的孤独与沉默,开始读这《老 人与海》。 其实《老人与海》并非一部情节起伏跌宕,离奇怪诞,什么巧合都有的书, 它是一篇看似质朴却寓意深奥的人生哲学。一个“独自漂流于波涛中的一条破烂

上海高考作文评分细则

上海高考作文评分细则 Revised by Jack on December 14,2020

上海市高考作文评分细则 一、议论类文体 一类卷(63—70分) 总体标准 能准确理解材料,角度恰当,立意深刻,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有新意,有文采。 补充细则 一类上(68—70): 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一项者: 1.能从材料中引发深刻的道理并富有说服力,文采优美的。 2.能从材料中引发深刻的道理并富有说服力,语言朴实无华而有一定功力的。 3.在立意、构思、文体应用等某一方面有创新的。 3.思考角度独特且富有说服力的。 一类中(65—67): 基本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条件者: 1.能从材料中引出有深度的道理,但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的。 2.在立意、思考角度、结构、文体某一方面有创新,但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的。 一类下(63—64): 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条件者: 能从题意中引出有意义的道理,角度比较独特,但在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的。 二类卷(52—62分) 总体标准 理解材料基本准确,角度较恰当,立意较深刻,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补充细则 二类上(59—62): 基本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条件者: 有灵气、有新意,但在思想内容、行文结构、语言表达等某一方面有不足的。 二类中(55—58): 基本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一项者: 1.有独特的思考,但在思想内容、行文结构、语言表达等某一方面有缺陷的。 2.新意不够,但平稳充实的。 二类下(52—54): 基本符合总体标准 三类卷(40—51分) 总体标准

上海高考2017年作文点评及解析

上海高考2017年作文点评及解析 导读:本文上海高考2017年作文点评及解析,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十岁月匆匆,又到高考时;豪情满怀,义薄云天志;同窗载载,探索比聪智;人生漫漫,拼搏有几时? 珍惜所有,莫待转眼逝。高考日,祝把握机会,拥抱成功!高考资讯请关注高考网。 上海高考2017年作文点评及解析 2017年上海高考作文题公布:预测,是指预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今年高考题主要是谈对预测的看法,总体来说,延续去年高考作文命题的风格,既温和又大气,同时有理性思考的空间。 华师大一附中语文教师管维萍:今年的高考作文指向预测,生活可预测的吗,这实际上指向的是“必然和偶然”的关系,学生可以就此展开思考。题目又说,有的人乐于接受,有的人不以为然,不同的人,对此持不同的态度和视角,展现的是不同的生活视角,年轻学生又该怎么看待。对学生来说,题目有很深的哲学意味,既能引领学生深度思考,有能呈现学生的思维品质。无论是题型、难度或思维品质,今年命题和平时教学的契合度较好,对高中平时教学有很好的引领作用。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业松:这次作文题,不难。看了以后,整体上觉得蛮稳妥的,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年轻人正好处于这个时期,走进高考考场时,对未来会有自己的憧憬和思考,这也令作文要求有了“情境化”特点。让学生有话可说,稳妥大气,不偏不怪。文章可以怎么写?可以天马行空,用什么样的题材都是可以的——预测,接受结果还是不接受结果,不同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说。科学思维更强的学生,可以从可预测性、不可预测性上来写;偏重人文思维的学生,可以从“信则灵、不信则不灵”来谈。当然,同样从实际出发,可以写自己的生活遭遇、某个时刻的心理过程,可以表达得非常生活化,非常感人,具备抒情性。虽然目前高考已经文理不分科,但学生在天性上、后天训练上,总有偏重,而这次的题目我觉得,不太容易写偏,只要有一定生活积淀的学生,都有话说,都可以写得出彩。更重要的是,也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三观,这也是高考选拔人才的初衷。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也关注到此次题目体现出“过渡性”特点。从继承的角度来说,上海近些年的考题,不是单向性的命题,而是提供了选择性,往下走的话,探索的方向是考察学生作为当代社会合格人才的必备素质,即科学性、人文性、规范性、思辨性等兼而有之。

历年上海高考作文题

历年上海高考作文题(1985~2013) 1985年《知足常乐与不知足常乐》 1986年《2000年回母校》 1987年《关于报考历史学科的意见》 1988年《清流与活源》 1989年《中学生活的回顾与思考》 1990年《时间啊时间》 1991年《我们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 1992年《遥望星空》 1993年《机遇》 1994年 (一)写作第一题 介绍一家街头(或乡间)小店,写—篇200字以内的说明性短文。(二)写作第二题 题目:父辈 要求:①不要写成诗歌。②全文700字左右。 1995年 (一)写作第一题 请就学校里最近举行过的一次活动(运动会、艺术节或主题班会),写一则简短的消息。 要求:①标题自拟。②150~200字。③如文中需出现区县名、校名、人名,一律用“XX”代替,否则扣分。 (二)写作第二题 题目:责任 要求:①不要写成诗歌。②全文700字左右。 1996年 (一)写作第一题 初夏时节,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时令特征请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题目:初夏的时令特征 (二)写作第二题

题目:我的财富 要求:①全文700字左右。②不要写成诗歌。 1997年 (一)写作第一题 推荐一部电影(电视剧或戏剧作品) 要求:①注意突出作品的特色;②250字左右。 (二)写作第二题 阅读下面材料,以“我看课外阅读”为题写一篇文章。 材料一:据调查,目前在“考分”压力下,不少青少年阅读面狭窄单一,无法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材料二:在一项“您最希望孩子买的书”的调查中,90%的家长都选择了“辅导读物”。 材料三:许多青少年在有限的课余时间里,读得最多的是漫画卡通、言情武侠等“休闲”作品。这类作品位于青少年图书消费量的榜首。 要求:①全文700字左右。②不要写成诗歌。 1998年 一、根据下面这首小诗的诗意,展开想象,从周围环境、花的性格、全诗寓意等方面着手,将该诗改写成一篇短文。不要超过250个字。(20分)春水(之一)冰心 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 二、阅读下列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文章。副标题为“读报有感”,正标题自拟。(50分) 一部美化日本头号甲级战犯东条英机的影片《自尊——命运的瞬间》,今天在此间日本记者俱乐部试映。 这是一部公然为日本军国主义招魂的影片。编导者出于反动的“自由主义史观”,否定侵略史实,极力鼓吹“太平洋战争是民族解放之战”的谬论。他们蓄意策划该片,目的是想通过电影误导日本国民对历史的认识,从而唤起所谓的日本民族的“自尊”。 影片《自尊——命运的瞬间》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1946年5月3日至1948年11月12日对28名日本战犯开庭审判为主线,由始至终宣扬这一公正的、历史性的审判是“胜者对败者的审判”,并公然宣扬“日本无罪”。影片极力粉饰东条英机,否定“南京大屠杀”,通过一系列情节,全面歪曲史实,否认和美化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 这部影片一出笼立即遭到日本各界有识之士的愤怒谴责。4月20日,由几百名赞同者和许多赞同团体支持的“批判电影《自尊》会”正式成立,并一致主张严厉声讨这一歪曲历史事实的影片。(摘自“新华社东京1998年5月9日电”)题目:——读报有感 1999年 写作第一题:

2017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研究报告

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报告(上海) 上海卷 题目 写作题目(分) 预测,是指预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有地人乐于接受对生活地预测,有地人则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地思考.b5E2R。 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字. 评分标准 上海市高考作文评分细则 一、议论类文体 一类卷(~分) 总体标准 能准确理解材料,角度恰当,立意深刻,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有新意,有文采. 补充细则 一类上(~分): 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一项者: .能从材料中引发深刻地道理并富有说服力,文采优美地. .能从材料中引发深刻地道理并富有说服力,语言朴实无华而有一定功力地. .在立意、构思、文体应用等某一方面有创新地. .思考角度独特且富有说服力地. 一类中(~分): 基本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条件者: .能从材料中引出有深度地道理,但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地. .在立意、思考角度、结构、文体某一方面有创新,但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地. 一类下(~分): 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条件者:

能从题意中引出有意义地道理,角度比较独特,但在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地. 二类卷(~分) 总体标准 理解材料基本准确,角度较恰当,立意较深刻,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补充细则 基本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条件者: 有灵气、有新意,但在思想内容、行文结构、语言表达等某一方面有不足地. 二类中(~分): 基本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一项者: .有独特地思考,但在思想内容、行文结构、语言表达等某一方面有缺陷地. .新意不够,但平稳充实地. 二类下(~分): 基本符合总体标准. 三类卷(~分) 总体标准 尚能理解材料,角度尚恰当,立意一般,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p1Ean。 补充细则 三类上(~分): 符合总体标准. 三类中(~分): 符合总体标准但有故意拔高(升华不自然)之感地. 三类下(~分): 符合总体标准但罗列现象,泛泛而谈,缺乏思考或认识肤浅地. 四类卷(—分) 总体标准

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分析

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分析 【篇一:2014上海高考语文作文分析及范文】 2014上海高考语文作文思路及范文 【作文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 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题目评价】 2014上海高考作文题秉承上海高考“海派”气质,一直延续材料作文 的形式,材料短小,有限制,有空间,灵活、开放。题目与前年“心 灵的微光”、去年的“重要的、不重要的”一致,都注重对学生结合关 键词语与材料整体发挥辩证思维进行审题立意的能力考查,以及对 当下生活的关注。 这个题目总体比较容易,和平时模拟考中的很多文题都很相近,让 学生有话可说,有素材可用,然而想要写出新意却不算简单。 【审题分析】 从审题角度来看,我们首先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然后再抓关键词。这个材料的整体意思是说我们可以有选择穿过沙漠道路的自由,但是没有不穿过的自由,所以这里的自由与不自由是在选择道路的 情况下出现的,自由与不自由是附属于这个选择的。通读材料不难 提取出关键词“自由”,材料也很容易想到“自由”和“不自由”的关系。“沙漠”又非常容易联想到困难、挫折、人生必须经历的各种无奈与 不快等等。总体来看考生比较容易在看到题目的最开始便想到一些 可以选择的材料。 另一个关键词是“选择”,矛盾在于“选择”和“不能选择”。我们可以 做出很多选择,例如人生该如何度过;但是我们又不能选择生老病死。 综合两组关键词来看,“自由”在于自己能否作出“选择”。 类似的很多话题在孩子们平时的练习中有较多的涉及。只是,“自由”这个关键词比较容易让人联想到哲学和政治,擅长这一学科或对此 感兴趣的学生比较容易写出深刻性。 【写作内容】 从写作内容分析,这个材料依然要求学生由内而外的思考。学生考 察这个材料的思路应该是从自身角度出发,体会这样的感受,然后

历年上海高考英语作文(题目汇总)

1999年 一些学生认为学英语很重要;一些学生则认为不必学英语;我认为……(观点、理由) 2000年 1。我最难忘的一课 2。具体说明为何难忘 3。感想 2001年 请你谈谈轿车大量进入家庭后,对家庭、环境和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 2002年 你们让我骑好吗? 简述图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就图片的主题谈谈自己的感想。 2003年 你的好友因家境一般买不起名牌而闷闷不乐。给他写信,谈谈你的看法和建议。 收信人:徐海青 寄信人:黄平 写信日期:2003年六月八日 2004年 老师要求你负责班级墙报(wall-newspaper)工作并征求你的意见。在日记中表述你的决定并谈谈想法。 2005年 古人云:“天生我材必有用”(There must be a use for my talent)。 通过描述你生活中一件事,说明人各有所长,无论才能大小都能成为有用的人。 2006年 下表提供了你所心仪的南、北两所大学的招生信息。通过比较作出选择,并结合个人情况说明理由。

南方大学北方大学 学费8000元/年5000元/年 招生人数20人10人 优惠政策无加20分 2007年 以“礼物”为主题写一篇作文。该文章必须包括以下内容: 1、你送礼物的对象及所送的礼物; 2、该礼物对他(她)可能产生的影响或带来的变化。 2008年 你班将组队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舞比赛(group dancing cooipetition),班长希望大家积极参加。对此谈谈你的看法。你的文章必须包括以下内容: ·你是否会参加比赛 ·你做出该决定的具体理由 2009年 某海外学校举办英语夏令营,开设了如下课程:园艺(gardening),烹饪(cooking),防身术(self- defence),护理(nursing)。假如你是王跃华(不可以用自己的真实姓名),写一封申请信,报名参加其中一门课程的学习。信的内容必须包括: 1、你感兴趣的课程 2、你期望从这门课程中学到什么 3、为什么想学这些内容 2010年 下图是小学新生的课堂一脚,对照你当时的上课情况,作出比较并谈谈你的感受。你的作文必须包括: ●描述图片里学生上课的场景 ●比较你同时期的上课情况 ●简单谈谈你的感受 2011年 假如你是启明中学(Ming Qi Middle School)的李明,想申请一个扶贫项目,帮助贫困地区的儿童。根据以下启事,写一封申请信(信中不能提到真实姓名和学校)。

高考作文: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细则及赋分诠释(整理精校版)

高考作文: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细则及赋分诠释作文辅导 0116 11:29 ::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细则及赋分诠释(一)基础等级40分 内容项(20分) 1、诠释 一等(2016分): A凡在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内均视为“符合题意”; B紧紧围绕中心主题构思作文视为“中心突出”; C材料丰富,充分表现主题,视为“内容充实”; D凡是思想积极向上,可视为“思想健康”; E行文合情入理,视为“感情真挚”。 二等(1511分): A符合题意同一等; B能够围绕主题构思行文视为“中心明确”; C所选材料基本能够表达主题,视为“内容较充实”; D凡是思想积极向上,可视为“思想健康”; E思想健康同一等;朴实、自然、不造作,视为“感情真实”。 三等(106分): A尚能把握材料,行文有所游离,视为“基本符合题意”; B尚有中心,但个别游离中心,视为“中心基本明确”;

C虽有材料,但不足以表现主题,视为“内容单薄”; D基本符合道德规范,视为“思想基本健康”; E有造作痕迹,总体尚自然,视为“感情基本真实”。 四等(50分): A仅仅抓住材料中枝节来立意行文,视为“偏离题意”; B无明确主题,或脱离材料含义作文的,视为“中心不明确”; C所选材料不能表现主题,视为“内容不当”; D观点有背与现行法律和道德规范,视为“思想不健康”; E行文矫揉造作,视为“感情虚假”。 2、操作 ①内容部分评分以A(题意)、B(中心)、C(内容)为重点,全面衡量,综合入等量分。在此基础上,参照D(思想)、E(感情)两项在等内浮动。 ②四等卷中,凡各项(ABCDE)均符合该等要求,字数满800字者,在35分内给分。不是空白卷,不给0分。 表达项(20分) 1、诠释 ①一等(2016) A、文体特征明鲜,可视为“符合文体要求”。 B、首尾呼应,文脉畅通,段落划分恰当,衔接紧凑,过渡自然,可视为“结构严谨”。 C、用词准确,句与句之间衔接自然,句式选择得当,可视为“语言流畅”。 D、字体书写工整、规范、方正,卷面干净,可视为“字迹工整”。 ②二等(1511) A、文体特征明显,可视为“符合文体要求”。

2018高考上海作文题 “被需要……”审题立意及范文

2018年高考上海作文题审题立意及范文 (五篇优秀作文是60-68分) 原题回放: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理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题目自拟;(2)不少于800字。 材料类型:社会现象类、评议对象型、任务驱动型(延续2016、2017的类型) 话题词:被需要/“被需要”的心态 材料侧重:对于“被需要”的心理普遍存在与“体现价值”这一现象的见解和认识,需要考生对材料深入解读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哲理思考。谈谈自己的认识,而并不是直接要求考生直接提出对不同见解的看法。“认识”除了侧重于对自己观点、见解、看法的陈述分析。还要有深入剖析反思。如思考:“被需要”心理是什么现象?“被需要”心理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中表述为“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一提示不可丢)。“被需要”心理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积极抑或消极影响)?然后选择自己思考感受最深的一点或几点来运思行文。

三.优秀的标题--好标题是作者自己的情怀催化剂,能唤醒写作情怀,引领写作思路

①当“被需要”成为一种执念②“被需要”的前世与今生 ③互联网时代的“被需要”力量④今天你“被需要”了吗 ⑤你离“被需要”有多远⑥“被需要”是怎样炼成的 ⑦如果没有这种“需要”⑧需要打假的“被需要” ⑨需要甄别的“被需要”⑩我们需要这样的“被需要” 四.积累素材 ①王昭君自愿出塞,是因为她心里明白自己是被民族所需要的,她的“被需要”,消弭了汉匈百年仇怨,为百姓换来了半个世纪的和平安宁。史可法坚守扬州,是因为他明白自己被身后的百姓所需要,为此杀身成仁而不惜。李时珍走遍山野,四处寻访,编著《本草纲目》是因为他明白自己被每一个百姓所需要,救助每一个百姓,是他作为医者的责任和信念。无无数英雄的存在,正是因为他们“被需要”,被他人所需要,被社会所需要,被民族所需要,因“被需要”,而绽放出自己的人生价值。 ②川航机长刘传建在飞机发生意外之际,他是在考虑自身的需要还是考虑乘客的“被需要”?叶嘉莹在94岁高龄之际損岀一千多万给到南开大学创立“迦陵基金”等,都是明确了自我的需要是要去不断提升自我,然后在一定的机缘中,他们更多的担起了一份责任或信念,去温暖社会,绽放价值。 ③在历史长河中,人们只有先行满足了自我的物质需要(比如人类的起源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衣食住行),才能更好的实现“被需要”,践行精神存在的升华燃烧自己,进而温暖社会,促进社会不断进步。 ④需要是一中索取,被需要是一种付出。两者是相互制衡的,相辅相成的,单纯的需要就会变成贪婪,而贪婪的人生最终将被毁于贪婪,单纯的被需要就变成了一种无畏的牺牲,这种牺牲是不可取的,任何人都不能被随意肆意地消费。 ⑤万事万物平衡。我们既要去付出,也要去勇敢地索取,去追求自己需要的,去追求自己幸福。我更注重关注自己的需要,因为我始终认为一个人只有先爱自己才能去爱别人。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都不爱,那他来谈爱别人都是妄谈。大河有水小河满,你必须自己先有满满的爱,被这个世界爱过,温柔以待过,你才知如何去爱人 1.“被需要”背后的自我需要(68分) ①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和他人交流必不可少,这其中便产生了“需要”和“被需要”的心态,可以说“被需要”心态,很大程度上源于“需要”。(由话题导入,明确观点)

2013上海高考英语作文范文欣赏

高考英语开放性作文的典范 ——1999—2013年上海高考英语作文及范例 1999年上海高考作文及范例 一些学生认为学英语很重要;一些学生则认为不必学英语;我认为……(观点、理由) Some students think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master English. They believe “A foreign language is a weapon in the struggle of life”. Others consider English useless. They feel learning English is nothing but a burden to them. In my opinion, English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ubjects we learn at school. Of all subjects I like English best. There are several reasons why English is my favorite subject. First, English i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used languages of the world. Near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and over half of the world’s technical materials are in English, thus a good command of English will greatly benefit me in my work. Secondly,it is believed that good English also leads to greater chances and opportunities. In the competition for a well-paid job, the one who can speak English has an advantage over those who cannot. For all these reasons we should not only learn English but master it in the shortest time possible. (166words) 2000年上海高考作文及范例 1、我最难忘的一课 2、具体说明为何难忘 3、感想 An Unforgettable Lesson In my life I have experienced many important things. But perhaps the most unforgettable thing which is really worth mentioning is the lesson given by my Chinese teacher just after she had an accident. One morning just before our Chinese lesson, we were told our Chinese teacher, Miss Liu, had had an accident. One of her legs was badly injured a nd she couldn’t come to teach us. While we were planning to visit her after school, we also thought that maybe we would be free to do whatever we wanted during our Chinese lesson, and hoped our homework load would be reduced. But to our surprise, shortly after the bell, Miss Liu, with the help of a stick, came to the door of our classroom. With great respect w all stood up and greeted her. She sat on a chair and began her lesson. She spoke slowly but forcefully. She prepared her lecture quite well and demanded that we do the same. Towards the end of the lesson, we got lots of homework from her. A good teacher is many things to many people. Everyone has definite ideas about what a good teacher is. In my opinion the teachers who demanded the most from the students are perhaps liked best. (210 words) 2001年上海高考作文及范例 请你谈谈轿车大量进入家庭后,对家庭、环境和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 Nowadays the number of people who own private cars is on the rise. Like everything else, private cars have both favorable and unfavorable aspects. Generally, the favorable aspects can be listed as follows. First, private cars can bring convenience and mobility to owners. A car allows a person to move comfortably and safely as well as quickly and freely. Because my family owns a car, we are able to make extensive journeys every year. Therefore, I believe the tourist industry in China will develop more quickly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private cars. Secondly, if more people buy cars, the automobiles industry will develop dramatic ally. What’s more, the growth of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