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化学课程复习资料(2015年)

环境化学课程复习资料(2015年)

环境化学课程复习资料(2015年)
环境化学课程复习资料(2015年)

《环境化学》课程复习大纲

第一章绪论

1、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有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三个方面,其中化学物质引起的占80﹪-90﹪。

2、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

的科学。

3、简介环境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我国当前优先考虑的几大环境化学问题。

①主要研究内容: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

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②我国优先考虑的几大问题:以有机物污染为主的水质污染问题;以大气颗粒物和SO2为主的城市空气污染

问题;工业有毒有害废弃物和城市垃圾对大气、水和土地的污染问题。

4、环境污染物主要来自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和生活等四方面。

5、污染物的环境效应可分为环境物理效应、环境化学效应和环境生物效应。

6、污染物的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主要有机械迁

移、物理-化学迁移和生物迁移等。

7、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有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三个方面。

8.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因素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异而产生的后果。

9、污染物的性质和环境化学行为取决于它们的化学结构和环境生物效应。

10、人为污染源可分为工业、农业、生活和交通运输。

11、环境污染物:是环境化学研究的对象,是指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改变,直接或间接有害

于人类和生物的物质。

12、环境污染:是指污染物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所引起的污染。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

1、根据大气的温度层结、密度层结和运动规律,可将大气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逸散层。

2、大气逆温可分为近地层逆温和自由大气逆温两种,其中近地面层的逆温可分为辐射逆温、平流逆温、融雪逆

温和地形逆温等;自由大气的逆温有乱流逆温、下沉逆温和锋面逆温等。

3、MMD表示最大混合层高度,当其小于1500米时,城市会普遍出现污染现象。

4.自由基:由共价键均裂所形成的化学碎片,其上有未配对的电子,所以十分活跃,反应性强。

5.简述光化学烟雾的定义,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理和特征。

6、.简述大气中SO2转化的主要过程

7、硫酸烟雾型污染?

8、酸沉降:是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迁移到地面的过程,它一般可以分为干沉降和湿沉降两个类型;干沉降是指

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在气流的作用下直接迁移到地面的过程;湿沉降是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以降水形式迁移到地面的过程。

9、酸雨的形成过程或机理:

(1)、氧化成核作用(或过程):简称氧化成核,是指大气中的SO2和NO X等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反应生成硝酸、硫酸及其盐类的过程;

(2)、云内消除作用(或过程):又称雨除作用,是指大气中的NO X和SO2等气态污染物在大气中经过一系列的氧化过程形成硝酸、硫酸及其盐类,后者在大气中成为凝聚核,再吸收NO X、SO2或水蒸气,形成云滴,云滴再长大,并吸收SO2、H2O,同时凝聚核相互碰撞合并形成雨滴的过程。

(3)云下清除过程:又称冲刷作用,是指大气中NO X、SO2的等气态污染物经过氧化成核、云内清除作用形成雨滴,在大气中因重力的作用下降过程中吸收大气中的NOX、SO2、H2O,同时增加大气中凝聚核冲刷一并带至地表的过程。

10、大气颗粒物/气溶胶(Aerosol):大气是由各种固体或液体微粒均匀地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一个庞大的分散

体系,这一体系即称之为气溶胶体系。

(1)、一次颗粒物:直接从污染源排放出来的颗粒物

(2)、二次颗粒物:从污染源产生的一次颗粒物或一次污染物之间的相互反应,或这些组分与大气成分(包括受太阳光线照射)之间发生反应,而产生的新的颗粒物。

(3)、TSP :即总悬浮颗粒物,是指大气中颗粒直径在100um 以下的大气颗粒物的总和。TSP 一般可分为:降

尘(φ在100um -10um 之间)、飘尘(φ小于10um )和可吸入粒子(或颗粒物),一般用IP 表示:是指易于通过呼吸过程而进入呼吸道的粒子,目前国际标准组织(ISO )建议将其定义为Dp ≤10um 的大气颗粒物。

(4)、Whitby 等人依据大气颗粒物的表面积与粒径分布的关系得到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粒度模,并用它来解释

大气颗粒物的来源与归宿。按这个模型,可把大气颗粒物分成三种模结构:即爱根核模(Dp <0.05um )、

积聚模(0.05um ≤Dp ≤2um )和粗粒子模(Dp >2um )。

(5)、大气颗粒物对酸雨的形成有2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对SO 2等气态污染物转化有促进作用;二是对大气

中的酸性物质有中和或缓冲作用。

(6)、大气中颗粒物的去除过程,包括干沉降和湿沉降两种方式。

11、常见的温室气体主要有CO 2、CH 4、CO 、CH 3CHCL 2、O 3和氟利昂(CFC 11和CFC 12)等。

12、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最短波长为290nm ,问大气中NO 2分子在吸收该波长光量子后,能否引起分子中

N-O 键断裂?已知N-O 的键能为3.01×105J/mol ,Planck 常数为6.626×10-34J ·s ,光速为3.0×108m/s 。

解:E=N 0=λhc 9

102903410626.6-?-?×3.0×108=6.85×10-19J E’=NE=6.02×1023×6.85×10-19

=4.12×105

E’>3.01×105 J/mol

故可引起N —O 键断裂。

13.大气中颗粒物的三模态是指 爱根核模 、积聚模和粗粒子模。

14. MMD 表示 最大混合层高度 ,当其小于 1500米时,城市和工矿区常出现污染现象。

15.共价键的均裂产生 自由基 ,异裂则产生离子。

16.自由大气的逆温有乱流逆温、下沉逆温和 锋面逆温 等。

17. 光化学烟雾?

18. 为什么排放到大气中的CFCs 能破坏臭氧层,写出有关化学反应式并举例说明。

答:因为CFCs 可催化O 3分解,使O 3转变成O 2,如F-11(CFCl 3)和F-12(CF 2Cl 2),它们在波长为75-220nm 紫外

光照射下会产生Cl 。

CFCl 3+hν→CFCl 2+ Cl

CF 2Cl 2+ hν→CF 2Cl+ Cl

光解产生的Cl 可破坏O 3。其机理为:

Cl+ O 3→ClO+ O 2

ClO+O→Cl+ O 2

总反应 O 3+O→2 O 2

19.硫酸烟雾:是指由SO 2和烟尘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反应后所形成的硫酸及其盐类的混合物,它为黄色烟雾。

20.环境污染物的光解过程可分为直接光解、敏化光解和 氧化反应 三种类型。

21.大气中的颗粒物对酸雨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大气颗粒物促进气态污染物的转化,另一方面大气

颗粒物可以对酸性降水起 缓冲或中和 作用。

22.辐射一定时间后,下列哪种物质的量可以衡量光化学烟雾的严重程度。( )

A.O 3

B.NO 2

C.碳氢化合物

D.SO 2

23.随温度升高气温的降低率称为大气垂直递减率(T ),对于逆温层的大气垂直递减率:( )

A.T >0

B.T =0

C.T <0

D.不确定

24. MMD 表示 最大混合层高度 ,当其小于 1500米时,城市和工矿区常出现污染现象。

25.具有温室效应的气体是:( )

A.甲烷、SO 2

B.甲烷、H 2O

C.O 3、CO

D.CO 2、SO 2

26.大气中重要的自由基是:( )

A.R ? 、ROO ?

B.HO ? 、R ?

C.HO ? 、HOO ?

D.R ? 、HOO ?

27. 光化学烟雾是一个链反应,链引发反应主要是NO 2光解

28. 目前地球上南极上空、北极上空和西藏上空等地方上空以经发现了臭氧层空洞。

29.由大气的逆温有乱流逆温、下沉逆温和锋面逆温 等。

30.导致臭氧层破坏的物种主要有NO X ?、HO X 、ClO X 三类。 31.气团的稳定性与密度层结和温度层结两个因素有关。

32.在大气对流层中污染物易随空气发生垂直对流运动,在平流层中污染物易随地球自转发生水平运动。

33.自由大气的逆温有乱流逆温、下沉逆温和锋面逆温 等。

34. 简要说明温室效应产生的机理及大气温度升高的原因?

35. 气溶胶:指大气中以固态或液态形式存在的颗粒物均匀地分散在大气中所构成的分散体系。

36. 温室效应?

37. 大气中颗粒物的去除过程包括:干沉降和湿沉降

38. 酸性降雨:指通过降雨,如雨、雪、雾、冰雹等将大气中的酸性物质迁移到地面的过程。

39.干沉降:是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以气流方式达到地面的现象

40.简述伦敦烟雾的类型、起因和发生条件。

41.O 3的键能为101.2 kJ/mol ,计算可以使O 3分子光化学反应裂解成O 和O 2的最大波长。

(光速c = 3.0?108m/s ,普朗克常数h = 6.63×10-34J.s/光量,阿伏加德罗常数N 0 = 6.02?1023)。

解:λhc N hv N E 00==

E

hc N 0=λ KJ

J mol KJ s J /10/2.101100.31063.61002.638

3423???????=-λ =1.183 ?10-6m

=1l 8.3 nm

答使O 3分子裂解成O 和O 2的最大波长118.3 nm 。

第三章 水环境化学

1、天然水中常见的八大离子:K ﹢、Na ﹢

、Ca 2﹢、Mg 2﹢、HCO 3-、NO 3-、Cl -、SO 42-

TDS 的含义:总的溶解性盐或总的溶解性固体。

2、水体富营养化?

3、含镉废水通入H 2S 达到饱和并调pH 值为8.0,请计算该水中剩余镉离子浓度(已知CdS 的溶度积为7.9×10-27,

H 2S 离解常数K 1=8.9×10-8,K 2=1.3×10-15,H 2S 在水溶液中达到饱和时的浓度为0.1 mol/L)。

解:H 2S→H ++HS - K a1=[H +]·[HS -]/[H 2S] [HS -]= K a1[H 2S]/[H +]

HS -→H ++S 2- K a2=[H +]·[S 2-]/[HS -]=[H +]2·[S 2-]/ K a1[H 2S]

[S 2-]= K a1* K a2[H 2S]/[H +]2=8.9×10-8×1.3×10-15×0.1/(10-8)2=1.157×10-7mol/L

CdS→Cd 2++S 2- Ksp= [Cd 2+][S 2-]

[Cd 2+]= K sp /[S 2-]=7.9×10-27/1.157×10-7=6.8×10-20 mol/L

4.水体硬度通常分为暂时硬度(又称碳酸盐硬度)、永久硬度(又称非碳酸盐硬度)和总硬度三种。暂时硬度是

指水中Ca 、Mg 的碳酸盐和碳酸氢盐含量之和;永久硬度是指水中Ca 、Mg 的氯化物、硫酸盐和硝酸盐等的含

量;总硬度是碳酸盐硬度和非碳酸盐硬度之和。

5、PAH S :多环芳烃类化合物,PCB S :多氯联苯类化合物;POP S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6、水环境中颗粒物的吸附作用主要有3种:表面吸附、离子交换吸附和专属吸附。所谓专属吸附是指在吸附过程中,除了化学键的作用外,尚有加强的憎水键和范得华力或氢键在起作用。专属吸附作用不但可使表面电荷

改变符号,而且可使离子化合物吸附在同号电荷的表面上。在水环境中,配合离子、有机离子、有机高分子和

无机高分子的专属吸附作用特别强烈。

7、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释放

诱发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释放的主要因素有:①盐浓度升高;②氧化还原条件的改变;③降低pH 值;④增加

水中配合剂的含量;⑤某些生物化学迁移过程。

8.pE=-lg(e), pE 0 为标准状态下(即1个大气压,25o C 时)体系中电子活度的负对数。 pE=16.9Eh (Eh 的单

位为伏特)。

9.从湖水中取出深层水,其pH=7.0,含溶解氧浓度为0.32mg/L.请计算pE 和Eh.

10.在某水处理厂的厌氧消化池中,若与pH=8.0的水接触的气体中含有80%的CH 4和20%的CO 2,请计算该厌氧消化池的pE 和Eh.

11.已知某水体的pH 为7.0,总碱度为2.0×10-3 mol·L -1,求CO 2溶于水后体系中H 2CO 3*、HCO 3-、CO 32-的浓度及C T ,CO 3为多少?若体系中又存在Fe 2(CO 3)3,并已知[Fe 3+]为1.0×10-5 mol·L -1,求K SP ,Fe 2(CO 3)3(s)为多少?

解:∵pH=7.0 ∴[OH -]=1.0×10-7 mol·L -1, [H +]=1.0×10-7 mol·L -1

而Tb=[HCO 3-]+2[CO 32-]+[OH -]-[ H +]

∴2.0×10-3= [HCO 3-]+2[CO 32-]+10-7-10-7 ①

按碳酸平衡式有:

K a1=4.7×10-7=+-3*23[H ][HCO ][H CO ]=-7-3*2310[HCO ][H CO ] ② K a2=4.5×10-11=+2-3-3[H ][CO ][HCO ]=-72-3-310[CO ][HCO ] ③ 将③式简化成:[CO 32-]=4.5×10-4[HCO 3-] ④

将④式代入①得

∴2.0×10-3= [HCO 3-]+9.0×10-4[HCO 3-]+10-7-10-7

[HCO 3-]=2.0×10-3 mol·L -1

[CO 32-]= 4.5×10-4×2.0×10-3=9.0×10-7 mol·L -1

[H 2CO 3*]= -7-310[HCO ]Ka1=737107.4100.210---??

?=4.26×10-4 mol·L -1 C T ,CO 3=[H 2CO 3*]+[HCO 3、-]+[CO 32-]=4.26×10-4 + 2.0×10-3 + 9.0×10-7=2.43×10-3 mol/L.

又∵[Fe 3+]=1.0×10-5 mol/L

而Fe 2(CO 3)3(s)?2Fe 3+

+3CO 32- 据K SP ,Fe 2(CO 3)3(s)= [Fe 3+]2×[CO 32-]

3 ∵[Fe 3+]=1.0×10-5 mol/L, [CO 32-]=9.0×10-7 mol/L

∴K SP ,Fe 2(CO 3)3(s)=(1.0×10-5)2×(9.0×10-7)3=7.29×10

-29 答:[H 2CO 3*]=4.26×10-4 mol/L ,[HCO 3、-]=mol/L ,[CO 32-]=9.0×10-7

mol/L ,

C T ,CO 3=2.43×10-3 mol/L ,K SP ,Fe 2(CO 3)3(s) =7.29×10

-29

12.配合作用:污染物特别是重金属污染物,大部分以配合物形态存在于水体,其迁移、转化及毒性等均与配合作用有密切关系。

形成配合物的2个条件是:中心离子中应有空轨道,配位体中应有孤对电子。天然水体中重要的无机配位体

有OH -、Cl -、HCO 3-、CO 32-、F -、S 2-等;有机配位体主要有动植物组织的天然降解产物,如氨基酸、糖、腐植酸,

以及生活废水中的洗涤剂、清洁剂、农药、EDTA 和大分子环状化合物等

13.若某水体中[Cd 2+]=1.0×10-3 mol/L,[Cl -]=1.0×10-5 mol/L.且知β1=34.7,β2=158.6,β3=501,β4=1000,请

计算该水体中[CdCl +]、[CdCl 20]、[CdCl 3-]、[CdCl 42-]各为多少?

解:∵[Cd 2+]=1.0×10-3 mol/L ,[Cl -]=1.0×10-5 mol/L

且 Cd 2++ Cl -= CdCl + β1=34.7

∴[CdCl +]=β 1 ×[Cd 2+]×[Cl -]

=34.7×1.0×10-3×1.0×10-5=3.47×10-7 mol/L

而Cd 2++ 2Cl -=CdCl 2o β2=158.6

∴[CdCl 20]=β 2 ×[Cd 2+]×Cl -]

2 =158.6×1.0×10-3×(1.0×10-5)2

=1.586×10-11 mol/L

而Cd2++ 3Cl-= CdCl3- β3=501

[CdCl3-]=β 3 ×[Cd2+]×[Cl-]3

=501×1.0×10-3×(1.0×10-5)3

=5.01×10-16 mol/L

又Cd2++ 4Cl-=CdCl42- β4=1000

[CdCl42-]=β 4 ×[Cd2+]×[Cl-]4

=1000×1.0×10-3×(1.0×10-5)4

=1.0×10-20 mol/L

14.腐殖质一般可分为3类:腐殖质(即胡敏酸)—指可溶于稀碱溶液但不溶于酸的部分;分子量又数千至数万;富里酸(即富非酸)—指可溶于酸又可溶于碱的部分;分子量又数百至数千;腐黑物(即胡敏素)—指不能被酸和碱提取的部分。

15.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有机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主要取决于有机污染物本身的性质及水体的环境条件。有机污染物一般通过吸附作用、挥发作用、水解作用、光解作用、生物富集和生物降解作用等过程进行迁移转化。

有机污染物在土壤(沉积物)中的吸着存在2种主要机理,即分配作用和吸附作用。

16.Sw—化学物质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

Koc—标化的分配系数,即以有机碳为基础表示的分配系数。

Kow—(正)辛醇—水分配系数,即化合物质在正辛醇中浓度和在水中物质的比例。

BCF—生物浓缩因子。

一般来讲,当Sw小时,Koc、Kow、BCF的值就较大;当Sw大时,Koc、Kow、BCF的值就较小。

17.生物降解作用可分为二类:生长代谢和共代谢。

生长代谢:当微生物代谢时,一些有机污染物可以作为微生物的食物源提供能量和提供细胞生长所需的碳源,即这类有机污染物可以像天然化合物一样作为微生物的生长基质。

共代谢:某些有机污染物不能作为微生物的唯一碳源与能源,必须有另外的化合物存在提供微生物碳源或能源时,该有机污染物才能被降解,这种现象即称为共代谢。

影响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的主要因素是:有机化合物本身的化学结构,微生物的种类与特征,环境条件如温度,pH,反应体系中的溶解氧。

18.今有一个含有Hg2+的工业废水,拟排入某一河流,请你简要分析Hg2+可能发生的迁移转化途径。

19.简述水体富营养化产生的原因与危害?

答:天然水体中由于过量营养物质(主要是指氮、磷等)的排入,引起各种水生生物、植物(特别是藻类等)异常繁殖和生长(疯长),这种现象称作水体富营养化。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外源输入氮、磷等营养物质(农田施肥、农业废弃物、城市生活污水和某些工业废水))以及沉积物中营养物质的再释放。

水体富营养化引起藻类过度生长繁殖或爆发赤潮,某些藻类能够分泌藻毒素,污染水源并威胁饮用水安全。引起水中溶解氧的急剧减少,影响鱼贝类等的生存或导致其死亡等。

20. 设大气压力为 1.0130×105Pa(25℃),空气中水蒸气的分压为0.03167×105Pa(25℃),氧溶于水的亨利常数为1.26×108,请计算25℃时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为多少。

解:P O2=(1.01325-0.03167)×105×0.21

=0.2056×105(pa)

O2(aq)=K H×P O2=1.26×105×0.2056×10-8

=2.6×10-4(mol/L)

O2(aq)= 2.6×10-4×32×1000

=8.32(mg/L)

答:25℃时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为8.32 mg/L。

21.优先污染物:是指在众多的环境化学物中筛选出来的、加以优先研究和控制的污染物,其潜在危险性和毒性一般较明显。

22.生物富集:是指生物通过非吞食方式,从周围环境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有机体内浓度超过周

围环境浓度的现象。

23.水中颗粒物对污染物质的吸附作用包括:表面吸附、离子交换吸附和专属吸附。

24.累积稳定常数:中心离子同时与两个以上的配体结合而得到的形成常数。

25.水体自净作用:污染物进入水体后被稀释,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转化,污染物浓度降低、性质发生变化,并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

26.Kow:正辛醇-水分配系数。

27.BOD5的含义:五天生物化学需(耗)氧量的英文缩写。

28.非碳酸盐硬度:是指水中的Ca2+、Mg2+等与SO42-、Cl-、NO3-等形成存在所形成的硬度。

29. 用Langmuir方程描述悬浮物对溶质的吸附作用,假设溶液平衡浓度为3.00 × 10-3 mol·L-1,溶液中每克悬浮

物固体吸附溶质为0.50 × 10-3 mol·L-1,当平衡浓度降至1.00 × 10-3 mol·L-1时,每克吸附剂吸附溶质为0.25 × 10-3 mol·L-1,问每克吸附剂可以吸附溶质的限量是多少?

解:设每克吸附剂可以吸附溶质的限量是G°,

根据:G=G°C/(A +C)

且知道当C1=3.00 × 10-3 mol·L-1时,G1=0.50 × 10-3 mol·L-1

当C2=1.00 × 10-3 mol·L-1时,G2=0.25 × 10-3 mol·L-1

故G1 = 0.50 × 10-3 mol·L-1 = G°×3.00 × 10-3/(A + 3.00 × 10-3 ) ①

G2 = 0.25 × 10-3 = G°×1.00 × 10-3/(A + 1.00 × 10-3 ) ②

联立方程①和②可以求出:

G°=1.00 × 10-3 mol·(g·L)-1

A = 1.00 × 10-3 mol·L-1

答:每克吸附剂可以吸附溶质的限量(G°)为1.00 × 10-3 mol·(g·L)-1。

30. 简介多环芳烃(PAH)的天然源和人为源。

答:其天然源是:陆地和水生植物、微生物的生物合成,森林、草原的天然火灾以及火山活动等。其人为源:各种矿物燃料、木材、纸以及其他含碳氢化合物的不完全燃烧或在还原气氛下热解形成的。此外,食品经过炸、炒、烘、烤、熏等加工后也会生成多环芳烃。

31.某一氧化-还原反应体系的标准电极电位0.80,其pE0为:()

A.13.52

B.13.32

C.13.02

D.12.80

32.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痛痛病是由哪种元素超标引起的水体污染:()

A、As

B、Hg

C、Pb

D、Cd

33.在氨氮的检测中,氨能与下列哪种试剂反应产生黄色的络合物,并可在425nm波长下比色测定:()

A、乙酸萘乙二胺显色剂

B、纳氏试剂

C、混合试剂

D、二磺酸酚试剂

34.在一封闭的碳酸体系中加入重碳酸盐,下列指标不发生变化的是:()

A.总碱度

B.Ph

C.酚酞碱度

D.苛性碱度

35.测定总磷时,下列哪组物质均会产生干扰,使测定结果偏低?()

A.亚砷酸盐、Cr(Ⅲ)、Cu(Ⅱ)、亚硝酸盐

B.砷酸盐、Cr(Ⅵ)、Cu(Ⅱ)、硝酸盐

B.砷酸盐、Cr(Ⅵ)、Cu(Ⅱ)、亚硝酸盐 D.亚砷酸盐、Cr(Ⅲ)、Cu(Ⅱ)、硝酸盐

36.根据Whittby三模态模型,爱根核膜粒子的粒径小于多少 m?( )

A. 0.05

B. 0.1

C. 1

D. 2

37.河水中阴、阳离子的含量顺序为:( B )

A. Na+>Mg2+>Ca2+HCO3->SO42->Cl-

B. Ca2+>Na+>Mg2+HCO3->SO42->Cl-

C. Na+>Ca2+>Mg2+Cl->HCO3->SO42-

D. Na+>Mg2+>Ca2+Cl->SO42->HCO3-

38.腐植质胶体是非晶态的无定形物质,有巨大的比表面,其范围为:( B )

A. 350-900 m2/g

B. 650-800 m2/g

C. 100-200 m2/g

D. 15-30 m2/g

39、属于我国酸雨中关键性离子组分的是:( C )

A. NO3-、SO42-

B. Cl-、SO42-

C. NH4+、SO42-

D. Na+、SO42-

40、有一个垂直湖水,pE随湖的深度增加而( A )

A. 降低

B. 升高

C. 不变

D. 无法判断

41、在某个单位体系的含量比其他体系的含量高得多,则此时该单位体系几乎等于混合复杂体系的PE,称之为

“决定电位”。在一般天然水环境中,其“决定电位”物质是( B )

A. 溶解CO2

B. 溶解O2

C. 溶解SO2

D. 溶解NO2

42、下例说法错误的是:( B )

A.光解作用是有机物污染的真正的分解过程;

B. 自由基具有强还原性,能去氢夺氧;

C. 控制臭氧浓度,可以缓解光化学烟雾;

D. 重金属在天然水体中主要以腐殖酸配合形式存在。

43、在水中颗粒物对重金属的吸附量随pH值升高而( A )

A. 增大

B. 减小

C. 不变

D. 无法判断

44、降低pH值,水中沉积物重金属的释放量随之( B )

A. 降低

B. 升高

C. 无影响

D. 无法判断

45、大气逆温现象主要出现在:( )

A. 寒冷的夜间

B. 多云的冬季

C. 寒冷而晴朗的冬天

D. 寒冷而晴朗的夜间

46.MMD表示最大混合层高度,城市普遍出现污染现象时。其值小于:( )

A. 1500米

B. 3000米

C. 6000米

D. 10000米

47.大气颗粒物的去除与颗粒物的粒度和化学组成及性质有关,去除方式有干沉降和湿沉降

48.水环境中胶体颗粒物的吸附作用有表面吸附、离子交换吸附和专属吸附。

49.TP、TN 和COD 是常衡量水体富营养化的指标。

50.pE系指体系中电子活度的负对数,对于同一个体系,其pE= 16.9 E (V)。

51.暂时硬度:是指水中Ca2+、Mg2+等以碳酸盐、碳酸氢盐形式存在而产生的水体硬度

52.分配系数:反映了溶质在两相中的迁移能力及分离效能,是描述物质在两相中行为的重要物理化学特征参数。

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

1、土壤的组成: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组成的多相体系,其中土壤固相包括土壤矿物质和土壤有机质。土壤矿物质可分为两类: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原生矿物是指各种岩石受到程度不同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都没有改变。另一类是次生矿物,它们大多数是由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后形成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都有所改变。

岩石化学风化主要分为三个历程,即氧化、水解和酸性水解。

2、土壤的可交换性阳离子有二类:一类是致酸离子,包括H+和Al3+;另一类是盐基离子,包括Ca2+、Mg2+、K+、Na+、NH4+等。盐基饱和土壤:是指土壤胶体上吸附的阳离子均为盐基离子,且已达到吸附饱和时的土壤。土壤盐基饱和度是指土壤中交换性阳离子中盐基离子所占的百分数。

3、土壤酸度可分为二大类:活性酸度和潜性酸度。

4、试解释稻田CH4的理论排放量比其实际排放量大得多的原因。

5、污染物由土壤向植物体内迁移的方式主要有被动转移和主动转移两种。

影响土壤中的重金属向植物体内转移的因素主要有重金属元素的种类、价态、存在形式以及土壤和植物的种类、特性等。

植物对重金属污染产生耐性的几种机制(即耐受机制):

①植物根系通过改变根际化学性状、原生质泌溢等作用限制重金属离子跨膜吸收;

②重金属与植物的细胞壁结合;

③酶系统的作用:某些耐性植物的酶活性在重金属元素含量高时仍能维持正常水平,而非耐性植物的酶活性在重金属含量高时即明显降低;

④形成重金属硫蛋白或植物络合素;

此外,人们认为植物耐重金属污染的重要机制之一是金属结合蛋白的解毒作用。

6、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主要有扩散和质体流动两个过程。

7.土壤及沉积物(底泥)对水中有机物的吸附作用(sorption)包括表面吸附和分配作用。

8.土壤盐基饱和度:是指土壤胶体所吸附的盐基离子占该土壤胶体所吸附的阳离子总和的百分比。

9、土壤中重金属向植物体内转移的主要方式及影响因素。

答:重金属由土壤向植物体内转移的方式主要包括被动转移与主动转移。

影响因素包括(1)重金属的种类、价态、存在形式。以不同形态存在的、价态存在的金属,由于其溶解度存在很大差异,向植物体内迁移的能力显著不同。(2)土壤种类和植物种类。土壤的酸碱性和腐殖酸的含量都影响重金属向植物题内的转移。不同植物种类或同种植物的不同植株从土壤中吸收转移重金属的能力存在差异。10.土壤的缓冲性能:指土壤具有缓和其酸碱度发生激烈变化的能力。

11.次生矿物:是由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后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都有所改变。

12.土壤的可交换性阳离子有两类,即致酸离子和盐基离子。

13.影响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迁移的因素包括:重金属的种类、价态、存在形式及土壤和植物的种类、特性等。

14.重金属是具有潜在危害的重要污染物,因为它不能被微生物分解,相反可以发生生物转化作用,并能将某些重金属转化为毒性更强的金属有机化合物。

15.盐基饱和土壤:是指土壤胶体上吸附的阳离子全部为盐基离子的土壤,其盐基饱和度为100%。

16.土壤盐基饱和度:是指土壤胶体所吸附的盐基离子占该土壤胶体所吸附的阳离子总和的百分比。

17.简介砷在水和土壤中存在的主要化学形态有哪些?并分析砷污染土壤作旱地优于作水田的原因。

18.土壤中重金属向植物体内转移的主要方式及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污染物(包括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方式主要有:被动转移和主动转移两种。影响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中迁移方式的因素有:重金属的种类、价态、存在形式以及土壤和植物的种类、特性。

19.下例说法正确的是:( )

A. 代换性酸度和水解性酸度属于活性酸度

B. 潜性酸度是指土壤胶体吸附的可代换性Al3+

C. 土壤潜性酸度往往比活性酸度大得多

D. 水中的无机氮在较低的pE 值时(pE<5)、NO3-是主要形态。

20.下例吸附现象属于离子交换吸附的是:( )

A. 土壤胶体吸附碱土金属粒子

B. 土壤颗粒吸附非离子有机化合物

C. 金属水和氧化物吸附过渡金属离子

D. 腐殖质吸附非离子型农药

21.土壤的可交换性阳离子有两类,一类是致酸离子;另一类是盐基离子。下面离子属于致酸离子的是:( )

A. H+、Ca2+

B. H+、Mg2+

C. Na+、Al3+

D. H+、Al3+

22.在一封闭的碳酸体系中加入重碳酸盐,以下参数不发生变化的是:( C )

A. 总碱度

B. pH

C. 酚酞碱度

D. 苛性碱度

23.土壤是由气、液、固三相组成的,其中固相可分为土壤矿物质、土壤有机质,两者占土壤总量的50%。

24.土壤对农药的吸附作用可分为物理吸附、氢键吸附和离子交换吸附

25.土壤中的大部分是有机氮,约占总氮的90 %,有机氮能变成无机氮的过程叫做氨化。

26.次生矿物由物理分化和化学分化而成。

第五章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迁移与生物效应

1、被动易化扩散:有些物质在高浓度侧与膜上特异蛋白质载体结合,通过生物膜,至低浓度侧解离出原物质,

这一转运过程即称为被动易化扩散。

2、污染物质在机体内的运动过程包括吸收、分布、排泄和生物转化。前三者称为转运,而排泄和生物转化称为

消除。

3、生物放大:是指在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生物,通过吞食低营养级生物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

在有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提高而增大的现象。

4、蛋白质的微生物降解途径:蛋白质水解成氨基酸、氨基酸脱氨脱羧成脂肪酸。

5、糖类的微生物降解基本途径:多糖水解成单糖、单糖酵解成丙酮酸、丙酮酸的转化等。

6、微生物降解脂肪的基本途径如下:脂肪水解成脂肪酸和甘油;甘油转化成丙酮酸、脂肪酸转化(经β-氧化后

进入三羧酸循环)。

7、氮在环境中的主要形态:空气中的N2、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和核酸等有机氮化合物及生物残体变成的各种有机氮化合物、胺盐和硝酸盐等无机氮化合物。

这三种形态可在自然界中相互转化(微生物作用下),其中主要的转化有同化、氨化、硝化、反硝化和固氮等。

8、汞在环境中的存在形态有金属汞、有机汞化合物和无机汞化合物三种。

它们的毒性大小,按无机汞、金属汞、有机汞顺序递增,其中以烷基汞的毒性最大。微生物参与汞形态转化的主要方式有甲基化作用和还原作用。

9、砷在环境中的重要存在形态有五价无机砷化合物、三价无机砷化合物、一甲基胂酸及其盐、二甲基胂酸及其

盐、三甲基胂氧化物、三甲基胂、胂胆碱、砷甜菜碱和砷糖等。

砷是一种毒性很强的元素,但是不同形态的砷毒性可以有很大的差异,一般地讲,A S(Ⅲ)>A S(V)>甲基砷化合物,大致呈现出砷化合物甲基数递增毒性递减的规律。

10、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pH值、温度、抑制剂的存在与否等有很大关系。

12、影响微生物反应速率的因素:污染物质的结构特性(链长规律、链分子规律、取代规律等)、微生物本身的

特性(专一性微生物代谢、共代谢)和环境条件(包括温度、pH值、营养物质、溶解氧、共存物质等)。

13、非离子型有机物可通过溶解作用分配到土壤有机质中。

14、腐殖质中不能被酸和碱提取的部分称为腐黑物,可溶于稀碱但不溶于酸的部分称为腐殖酸,既溶

于碱又溶于酸的的部分称为富里酸。

15.下列各种形态的汞化物,毒性最大的是:( A )

A. Hg(CH3)2

B. HgO

C. Hg

D. Hg2Cl2

16.降低pH值,水中沉积物重金属的释放量随之( B )

A. 降低

B. 升高

C. 无影响

D. 无法判断

17.LD50表示的是:( C )

A. 半数有效剂量

B. 半数有效浓度

C. 半数致死剂量

D. 半数致死浓度

18.重金属从悬浮物或沉积物中重新释放属于二次污染问题,下例哪种原因可能诱发重金属释放。

( B )

A. 颗粒物聚沉

B. 降低水体的pH值

C. 水流速度加快

D. 富营养化加重

19.下列芳香族化合物中,最难被微生物降解的是:( C )

A. 苯酚

B. 苯胺

C. 二氯甲苯

D. 苯甲酸

20.重金属从悬浮物或沉积物中重新释放属于二次污染问题,可能诱发重金属

释放的原因是:( B )

A. 颗粒物聚沉

B. 降低水体的pH值

C. 水流速度加快

D. 富营养化加重

21.LD50表示的是:( C )

A. 半数有效剂量

B. 半数有效浓度

C. 半数致死剂量

D. 半数致死浓度

22.下列芳香族化合物中,最难被微生物降解的是:( C )

A. 苯酚

B. 苯胺

C. 二氯甲苯

D. 苯甲酸

23.LC50表示的是:( D )

A. 半数有效剂量

B. 半数有效浓度

C. 半数致死剂量

D. 半数致死浓度

24、下例说法正确的是:( B )

A. 水中无机氮在较低pE值时(pE<5),NO3-是主要形态;

B. 对于挥发性较小的毒物,可以忽略其挥发作用;

C. 自由基具有强还原性,能去氢夺氧;

D. pE值越大,体系夺电子能力低,体系中重金属以还原态形式存在。

25下列芳香族化合物中,最难被微生物降解的是:( C )

A. 苯酚

B. 苯胺

C. 二氯甲苯

D. 苯甲酸

26.有机磷农药的非生物降解过程主要包括水解和光解。

27.环境中某一重金属的毒性与其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和其他物质的作用有关。

28.碳水化合物生化水解的最终产物为醇、醛、脂肪酸,在氧气充足时,能进一步分解为CO2和H2O。

29.测定正辛醇-水分配系数的方法有振荡法、产生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

30.污染物的慢性毒性作用,一般以阈剂量(浓度) 或最高允许剂量(浓度) 来表示。

31.腐殖质分子中含有多元环状结构,其上联接有羟基、羧基、酚基等官能团;

32.非离子型有机物可通过溶解作用分配到土壤有机质中。

33.拮抗作用:是指几种污染物质同时存在时,他们的危害比这几种污染物质单独存在时的危害之和小的一种现象。

34.正辛醇-水分配系数:有机化合物在水和正-辛醇两相平衡浓度之比。

第六章重要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即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

1、重金属是具有潜在危害的重要污染物,因为它不能被微生物分解,相反却可以在生物体中富集,有些生物甚

至能将某些重金属转化为毒性更强的金属—有机化合物。

2、汞污染的特点有三:能以单质汞存在于环境介质中、汞及其化合物特别容易挥发、汞及其化合物易发生甲基

化作用。水俣病的致病物质为:甲基汞,乙基汞和丙基汞。

3、砷在天然水中以H2AsO4-、HAsO42-、H3AsO3和 H2AsO3-存在。在土壤中,砷主要与铁、铅水合氧化物胶体结合的

形态存在,水溶态含量极少。

砷污染土壤作旱地优于作水田的原因有三:①土壤Eh降低时,As5+还原为As3+,后者溶解度增大;②As3+毒性大大地大于As5+;③As5+易被土壤胶体吸附,所以As5+的植物吸附性较小,而As3+则难被土壤胶体吸附,植物比较容易吸收As3+。

4.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水俣病是由何元素污染水体后引起的?( B )

A. Cd

B. Hg

C. Pb

D. As

5.分析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原理,简介表面活性剂在修复石油污染环境中的应用机理。

答: 表面活性剂因有一个极性(亲水)基团和一个非极性(亲脂)基团,它们能增加某些难溶于水的有机污染物在水中的溶解度,这就是增溶作用的原理。表面活性剂可增加石油等污染物在水溶液中的溶解量。一方面可使之在水环境中分散良好,增加其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加环境中微生物与之接触的界面,增加微生物降解它们的机会;另一方面还可以改观外在表现,改善视觉和景观的污染。

6. 表面活性剂有哪些类型?它的生物降解机理主要有哪些?

答:表面活性剂按亲水基团结构和类型可分为四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剂、两性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等;其中阳离了表面活性具有杀菌能力,所以研究其微生物降解时必须注意负荷量和微生物的驯化。表面活性剂的生物降解机理主要是烷基链上的甲基氧化( 氧化)、β氧化、芳香环的氧化降解和脱磺化等。表面活性剂在有机污染物的修复治理中又重要价值和应用。

7.碳原子数大于1的正烷烃,其微生物降解的途径有三种:烷烃末端氧化、次末端氧化和双端氧化。8.影响水体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物再释放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主要因素有:(1)盐浓度;(2)氧化还原条件;(3)pH值;

(4)水中配位剂含量;(5)生物化学过程。

9.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主要有扩散和质体流动两个过程。

10.环境污染物的光解过程可分为直接光解、敏化光解和氧化反应三种类型。

11.简介多环芳烃(PAH)的天然源和人为源。

答:其天然源是:陆地和水生植物、微生物的生物合成,森林、草原的天然火灾以及火山活动等。其人为源是:各种矿物燃料、木材、纸以及其他含碳氢化合物的不完全燃烧或在还原气氛下热解形成的。此外,食品经过炸、炒、烘、烤、熏等加工后也会生成多环芳烃。

12. 简述植物对重金属污染产生耐性的几种机制。

答:植物对重金属污染产生耐性的几种机制(即耐受机制):

①植物根系通过改变根标化学性状、原生质泌溢等作用限制重金属离子跨膜吸附;

②重金属与植物的细胞壁结合;

③酶系统的作用(耐性品种或植株中有保护酶活性的机制) ;

④形成重金属硫蛋白或植物络合素。

第七章的复习题目

1、微生物修复技术:指通过微生物的作用清除土壤和水体中的污染物,或是使污染物无害化的过程。

2、超积累植物(hyperaccumulator)指对重金属的吸收量超过一般植物100倍以上的植物。

3、植物修复去除污染物的几种方式及其优点:

方式:(1)植物提取(phytoextraction),(2)植物降解(phytodegradation)

(3)植物稳定(phytostabilization),(4)植物挥发(phytovolatilization)

植物修复技术是一项高效、低廉、非破坏性的土壤净化方法,可以替代传统的处理方法。

优点:(1)对环境基本上没有破坏;(2)不需要废弃物处置场所;

(3)具有很高的公众接受性;(4)避免了挖掘和运输;

(5)具有同时处理多种不同类型有害废弃物的能力。

4.表面活性剂容易使不溶于水的物质分散于水体,而长期随水流迁移,其原因是表面活性剂含有很强的( A )

A. 亲水基团

B. 疏水基团

C. 吸附作用

D. 渗透作用

5.试述化学氧化修复技术的定义及其主要类型。

答:化学氧化修复技术是利用化学氧化剂的氧化性能,使污染物氧化分解,转变成无毒或毒性较小的物质,从而消除土壤和水体环境中的污染。

主要包括:高锰酸钾氧化法;臭氧氧化技术;过氧化氢;Fenton氧化技术等。

第八章的复习题目

1、环境保护经历的三个时期

(1)20世纪中期以前——稀释废物来防治污染时期

(2)20世纪中期至八十年代末——末端治理时期

(3)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污染预防为主,末端治理为辅时期

目前,世界各国对绿色化学与化工技术的研究十分重视,进展非常迅速,已出现一批生产大宗有机化学品的绿色化学技术。可以预见,绿色化学将成为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2、环境问题是在工业化过程中产生的,具体原因包括污染物排放和过度开发资源。

3、工业生态学是基于系统工程和生态学原理结合的一种科学方法,它将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包括产品设计、生产、使用和产品的报废以及对资源、能源乃至资金利用最佳化和使用中产生的环境影响要最小等多种因素进行一体化综合考虑。

《环境化学》(第二版)(戴树桂)知识点总结和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环境化学 第一章绪论 1环境环境是指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相适应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中心事物是指被研究的对象对人类社会而言环境就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能量社会自然因素的总和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 2构成环境的四个自然圈层包括土壤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 3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联合国将每年的4月22定位世界地球日 6月5日定位世界环境日 4环境保护的主要对象是由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所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主要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环两个方面 5环境问题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称为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自然力引发也称第一类环境问题火山喷发地震洪灾等次生环境问题人类生产生活引起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反过来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也称第二类环境问题目前的环境问题一般都是次生环境问题生态破坏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显著减少和结构显著该变如草原退化物种灭绝水土流失等当今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几个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空洞酸雨等是由大气污染所引起的 6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个方面其中化学物质引起的约占8090环境污染物定义进入环境

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称为环境污染物污染物的性质和环境化学行为取决于它们的化学结构和在环境中的存在状态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痛痛病是由镉Cd 污染水体后引起的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水俣病是由 Hg 污染水体后引起的 重要污染物 1 元素CrHgAsPbCl 2 无机物CONOxSO2KCN 3 有机化合物和烃类烷烃饱和芳香烃苯环不饱和非芳香烃不饱和不带苯环多环芳烃 4 金属有机和准金属有机化合物四乙基铅三丁基锡 5 含氧有机化合物环氧乙烷醚醇醛酮酚有机酸等 6 有机氮化合物胺腈硝基苯三硝基苯TNT 7 有机卤化物氯仿四氯化碳PCBs氯代二恶英氯代苯酚 8 有机硫化合物硫醇类甲硫醇硫酸二甲酯 9 有机磷化合物有机磷农药磷酸二甲酯磷酸三乙酯 按受污染物影响的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土壤污染物等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气体污染物液体污染物和固体废物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化学污染物物理污染物和生物污染物优先控制污染物概念基于有毒化学物的毒性自然降解的可能性及在水体中出现的概率等因素从多种有机物中筛选出的优先控制物 7认识过程 20世纪60年代人们只把环境问题作为污染来看待没有认识到生态破坏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 1972年联合国瑞典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

环境监测第四版复习资料_完整版教材

第一张绪论 1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3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4环境监测按监测目的分类有三种 监视性检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 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检测) 根据特定目的环境监测可分为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 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 监测数据的五性:(P498) 1)、准确度:测量值与真实值的一致程度; 2)、精密度:均一样品重复测定多次的符合程度; 3)、完整性:取得有效监测数据的总数满足预期计划要求的程度; 4)、代表性:检测样品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的代表程度;5)、可比性:检测方法、环境条件、数据表达方式等可比条件下所得数据的一致程度。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 可疑数据的取舍方法及适用条件:修约规则:四舍六入五考虑,五后非零则进一,五后皆零视奇偶,五前为偶应舍去。五前为奇则进一。 (二)、可疑数据的取舍 1.Dixion 检验法 步骤: ①将一组测量数据由小到大顺序排列 ②根据测定次数计算Q 值 ③查表Q α(n ) ④判断Q ≦Q0。05 正常;Qo 。05Q0.01离群值,舍去. 2.Qrubbs 检验法 步骤: ①将一组测量数据由小到大有序排列,求x ,s ②计算统计量 s x x T min -= 或s x x T -=max ③查表)(n T α ④判断:若T ≦T0。05正常离群值;T0。05T0.01离群值,应舍去; ⑤在第一异常数据剔除后,可重新检验新的离群数据。 t 检验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四)均数置信区间和“t ”值,置信区间表示以样本均数代表总体均数的可靠程度。t 值是

环境化学期末考试试卷

华南农业大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一填空题(14*1.5’=21’) 1.对于生物来说,任何物质包括机体需要的宏量和微量元素,只有 时才是有益的。过量和不足对生物都会引起危害,这就是化学物质的生物效应。 2.积聚膜的粒子不易被干、湿沉降去除,其归宿主要是。3如果在光化学系统的初级过程中,激发态分子分解产生了后,可引发进一步的暗反应。 4在大气污染物的颗粒物中,可吸入颗粒物的粒径范围是< μm。 5在水环境中,溶质离子以的形式与胶体物质进行作用,从而被吸附的过程被称为专性吸附。 6多氯代二苯并二恶英和苯并a芘的化学结构式分别为 和。 7 水中含有机质的固体物质对溶解在水中的憎水有机化合物的吸附特征 是。8从根系和叶片吸收的F最终会积累在植物的部位。 9一般地,砷酸盐的沉积量与水中磷酸盐含量成比例关系。 10生物转化和是多氯联苯的主要转化过程,随取代的氯原子数目的增加,降解和转化都会越来越难。 11 氟对牙齿和骨骼的形成与结构均有很重要的功能,因在牙齿中会形成, 在牙齿表面形成坚硬的保护层,但摄入过量的氟化物会出现症状。 12 在常规的简单化学沉淀物中,以各类金属离子的形态沉淀的溶度积最低,常用来去除污水中的重金属。 13 硒是人体必须的营养元素,原因是 。 14 环境激素的阻碍对象主要是,它可能抑制该类物质合成过程中某些酶的活性,使酶的功能丧失,致使该类物质不能合成。

二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或多个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入括号中。(10*1.5’=15’) 1 以下关于气溶胶粒子的三模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爱根核模的粒径小于2.5μm, 积聚模的粒径为2.5~10μm, 粗粒子模的粒径为大于10μm; B爱根核模的粒径小于0.05μm,积聚模的粒径为大于2μm, 粗粒子模的粒径为0.05~2μm; C爱根核模的粒径为0.05~2μm, 积聚膜的粒径小于0.05μm, 粗粒子模的粒径为大于2μm; D爱根核模的粒径小于0.05μm, 积聚模的粒径为0.05~2μm, 粗粒子模的粒径为大于2μm; 2 对流层大气中最重要的吸光物质是( ) A. NO2 ; B. O3; C. HCHO; D. HNO2 ; E. SO2; F. ROOR’. 3 SO 2被氧化成SO 3 形成酸雨的方式主要有() A.SO 2 的气相氧化; B.SO 2 的间接光氧化; C.微生物氧化; D.SO 2 的液相氧化; 4若水体中的酸碱度只是以碳酸和碳酸盐构成,则关于酸度可表示为下式( ) A酸度[ CO 32 -]+[HCO 3 -]+[ OH-]-[H+] B. 酸度=2[H 2 CO 3 ]+[HCO 3 -]+[H+]-[ OH-] C酸度=2[ CO 32 -]+[HCO 3 -]+[ OH-]-[H+] D. 酸度= [H 2 CO 3 ]+[HCO 3 -]+[H+]-[ OH-] 5 重金属污染最大的一个特点是( ) A. 会在生物体内蓄积富集; B.毒性大,污染严重; C. 不能被降解而消除; D.迁移转化的形式多种多样. 6 以下元素已经证实属于会干扰内分泌的环境激素包括() A.Cd; B. Cr; C. Pb; D. Hg; E. Cu. 7当亨利常数在下列哪个范围内,挥发作用受液相控制()。 A. K H > 1.013*102 Pa·m3/mol ; B. K H > 1.013 Pa·m3/mol ; C. K H <1.013*102 Pa·m3/mol; D. K H < 1.013 Pa·m3/mol。

生态系统知识点的总结1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考纲知识梳理】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范围 1、概念: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2、范围:有大有小,其中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是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成分构成作用(主要生理过程)营养方 式 地位 非生物成分非生物的物 质和能量 光、热、水、土,气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生物成分生产者 绿色植物、光合细 菌、化能合成细菌 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 (光合作用化能合成用) 自养型 生态系统的 基石 消费者 动物、寄生微生物、 根瘤菌 消费有机物(呼吸作用) 异养型 生态系统最 活跃的成分分解者腐生微生物、蛔虫分解动植物遗体(呼吸作用) 生态系统的 关键成分 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2、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形成的复杂的营养结构。 3、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 动的渠道。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分析 1、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如课本中的阳光不能纳入食物链,食物链终点是不能被其他生物所捕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食物链中间不能做任何停顿,否则不能算作完整的食物链。 2、食物网中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称为一个营养级,如书中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食草昆虫、鼠。 3、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4、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的类型,如书中青蛙和蜘蛛的关系既是捕食又是竞争关系。 5、食物网中,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大量减少时,对另外一种生物的影响,沿不同食物链分析的结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为依据。 6、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种类,而非取决于生物的数量。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考纲知识梳理】 一、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 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能量流动的过程: (1)输入 ①源头:太阳能。 ②总值: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2)传递 ①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

环保设备2012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澄清池——主要依靠活性泥渣层达到澄清目的。当脱稳杂质随水流与泥渣层接触时,便被泥渣层阻留下来,使水获得澄清。 快滤池——一般是指以石英砂等粒状滤料层快速截留水中悬浮杂质,从而使水获得澄清的工艺过程。 生物脱氮——指利用好氧微生物去除污水中呈溶解性的有机物,主要是利用氨化和消化的方式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 AB 法和A/O 法——AB 法处理工艺,系吸附__生物降解工艺的简称,A/O 法是厌氧和好氧工艺的结合简称。 二、问答题: 1、理想沉淀池应符合哪些条件?根据理想沉淀条件,沉淀效率与池子深度、长度和表面积关系如何?答:应符合3 个条件:1)颗粒处于自由沉淀状态;2)水流沿着水平方向流动;3)颗粒沉到池底即认为已被去除。根据理想沉淀条件,沉淀效率与池子深度、长度无关,与表面积成反比。 2、影响平流沉淀池沉淀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沉淀池纵向分格有何作用?答:影响的主要因素有:1)沉淀池实际水流状况;2)絮凝作用。沉淀池纵向分格可以减少水力半径R,改善水流条件,降低Re和提高Fr数。 3、沉淀池表面负荷和颗粒截留沉速关系如何?两者涵义有何区别? 答:颗粒的截留沉速u0 与沉淀池表面负荷Q/A 相等。但含义不同,表面负荷代表自池顶A 开始下沉所能全部去除的颗粒中的最小颗粒的沉速;而截留沉速u0 反映了沉淀池所能全部 去除的颗粒中的最小颗粒的沉速。 4、设计平流沉淀池主要根据沉淀时间、表面负荷还是水平流速?为什么? 答:设计平流沉淀池的主要控制指标是表面负荷或停留时间,从理论上说,采用前者较为合 理,但是以停留时间作为指标所积累的经验较多。在实际设计中应两者兼顾。水平流速对设计平流沉淀池不是主要根据。 5、平流沉淀池进水为什么要采用穿孔隔墙?出水为什么往往采用出水支渠?答:平流沉淀池进水采用穿孔隔墙是为防止絮凝体破碎,而出水采用出水支渠是使水尽量均匀流出,同时是为了降低堰口的流量符合。 6、斜管沉淀池的理论根据是什么?为什么斜管倾角通常采用600?答:斜管沉淀池的理论依据是采用斜管沉淀池既可以增加沉淀面积,又可以利用斜管解决排泥问题。斜管倾角愈小,则沉淀面积愈大,沉淀效率愈高,但对排泥不利,实践证明,倾角 为60 °最好。 7、澄清池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点是什么?答:澄清池是主要依靠活性泥渣层达到澄清的效果。当脱稳态杂质随水流与泥渣层接触时,便被泥渣层阻留下来,使水获得澄清。澄清池最大特点是充分利用了活性泥渣的絮凝作用。澄清池的排泥措施,能不断排除多余的陈旧泥渣,其排泥量相当于新形成的活性泥渣量。 9、为什么粒径小于滤层中孔隙尺寸的杂质颗粒会被滤层拦截下来? 悬浮颗粒与滤料颗粒之间的粘附作用使得粒径小于滤层中孔隙尺寸的杂质颗粒被滤层拦截下来。 10、从滤层中杂质分布规律,分析改善快滤池的几种途径和滤池发展趋势。答:双层滤料上层采用密度较小、粒径较大的轻质滤料,下层采用密度较大、粒径较小的重质滤料,双层滤料含污能力较单层滤料高一倍。在相同滤速下,过滤周期增长;在相同过滤周期下,滤速增长。 三层滤料上层采用密度较小、粒径较大的轻质滤料,中层采用中等密度、中等粒径滤料,下层采用密度较大、粒径较小的重质滤料,三层滤料不仅含污能力较高,而且保证了滤后的水质。 均质滤料是指沿整个滤层深度方向的任一横断面上,滤料组成和平均粒径均匀一致。这种均质滤料层的含污能力显

环境化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环境化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环境问题:人类各种活动或自然因素作用于环境而使环境质量发生变化,由此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生存与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的问题称为环境问题。 2、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叫做环境污染。 3、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它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4、分配系数:非离子性有机化合物可以通过溶解作用分配到土壤有机质中,并经过一段时间达到分配平衡,此时有机化合物在土壤有机质和水中的含量的比值称为分配系数。 5、标化分配系数:达分配平衡后,有机毒物在沉积物中和水中的平衡浓度之比称为标化分配系数。 6、辛醇-水分配系数:达分配平衡时,有机物在辛醇中的浓度和在水中的浓度之比称为有机物的辛醇-水分配系数。 7、生物浓缩因子:有机毒物在生物体内浓度与水中该有机物浓度之比。 8、亨利定律常数:化学物质在气——液相达平衡时,该化学物质在在水中的平衡浓度和其水面大气中的平衡分压之比。 9、水解常数:有机物在水中水解速率与其在水中浓度之比称为水解常数。 10、直接光解:有机化合物本身直接吸收太阳光而进行分解反应。 11、敏化光解:腐殖质等天然物质被光激发后,将激发的能量转移给有机化合物而导致分解反应。

12、光量子产率:进行光化学反应的光子占吸收总光子数之比称为光量子产率。 13、生长代谢:微生物可用有机化合物(有机污染物)作唯一碳源和能源从而使该化合物降解的代谢。 14、共代谢:某些有机污染物不能作为微生物的唯一用碳源和能源,须有另外的化合物提供微生物的碳源和能源,该化合物才能降解。 15、生物富集(Bio-enrichment):指生物通过非吞食方式(吸收、吸附等),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16、生物放大(Bio-magnification):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生物,通过吞食低营养级生物富集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数提高而增大的现象。 17、生物积累(Bio-accumulation) :指生物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和食物链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中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18、半数有效剂量(ED50)和半数有效浓度(EC50):毒物引起一群受试生物的半数产生同一毒作用所需的毒物剂量和毒物浓度。 19、阈剂量:是指长期暴露在毒物下,引起机体受损害的最低剂量。 20、最高允许剂量:是指长期暴露在毒物下,不引起引起机体受损害的最高剂量。 15、基因突变:指DNA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包括碱基对的转换、颠换、插入和缺失四种类型。 16、遗传致癌物:1)直接致癌物:直接与DNA反应引起DNA基因突变的致癌物,如双氯甲醚。 2)间接致癌物(前致癌物):不能直接与DNA反应,需要机体代谢活化转变后才能与DNA反应导致遗传密码改变。如二甲基亚硝胺、苯并(a)芘等。

水环境化学氧还整理

? 4.5 天然水中的氧化还原平衡 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计量关系 例:在测定某水样的CODCr时,50ml水样中加入25ml的重铬酸钾溶液和其他试剂,加热回留2h后,以硫酸亚铁铵溶液滴定,消耗19.06ml。以50ml蒸馏水为空白,经过同样的测定步骤,消耗滴定液20.70ml。已知硫酸亚铁铵的浓度经标定为0.311 mol/L ,求该水样的CODCr值。 氧化还原半反应 任一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看成由两个半反应组成。氧化还原半反应都包含着同一元素不同氧化态的两种物质,其中氧化态高的称氧化型,氧化态低的称还原型。氧化型+ ne 还原型? ? 4.5.1 天然水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和平衡 ? ? 体系的氧化还原平衡有两方面的含义: 1)表示体系中电子给予体和受体间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电子势位发生无限小变化时,随即发生可逆性的电子迁移;2)包含在系统中的所有氧化还原电对的电极电位都相等。 ? 4.5.2 水体氧化还原反应的类型 水体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分为化学氧化还原反应、光化学氧化还原反应和生物氧化还原反应。 ? 4.5.3 电子活度和氧化还原电位 (1 )氧化还原电位 半反应发生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的倾向可以用氧化还原电位(电极电势)值反映。这个数值越大,表明该体系内氧化剂的强度愈大。故又称之为氧化电位或氧化势。 用一种元素的氧化型和还原型组成氧化还原电对,简称电对,如Zn2+/Zn。

标准电极电势(电极电位、氧化还原电位) 在标准状态下测定的电极电势称标准电极电势。以单位E0表示,单位为伏特(V )。 ? E0(H+/H2)= 0.0000V E0(Cu2+/Cu )= 0.337V E0(Pb2+/Pb )= -0.126V 标准条件下,一个体系的标准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是设标准氢电极的电位为零。 在25℃、[H +]为1.0 mol/L (pH =0)、一个大气压的氢气压力下,硬性规定标准氢电 极的氧化还原电势为0,即E0=0.0000V 。 判断氧化剂,还原剂的强弱 标准电极电势数值越小,其还原型的还原性越强,氧化型的氧化性越弱,反之亦然。 强氧化剂 + 强还原剂 弱氧化剂+弱还原剂 Zn + Cu2+=Zn2++ Cu E0(Cu2+/Cu )= 0.337V E0(Zn2+/Zn )= -0.762V 若使原电池在恒温、恒压条件下放电,原电池所做最大有用功(电功)应等于化学反应中Gibbs 自由能变的降低,即 由电学原理,任意一个原电池所做的最大电功等于电极之间的电势差(即电动势ε )和通过的电量(Q )的乘积:电功(W) = 电量(Q) × 电势差(E) ε — 电动势(V ),F — 法拉第常数 96485(C·mol-1),表示每摩尔电子所带的电量 。n — 电池反应中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 当半反应中还原型物种含量增加,则氧化还原电位减小,还原型的还原性增强。 当半反应中氧化型物种含量增加,则氧化还原电位增加,氧化型的氧化性增强 正确书写Nernst 方程式: ① 气体物质用分压(Pa)表示并除以 p (105 Pa),溶液中的物质用浓度(mol L -1)表示并除c°(1mol L- 1)。 ② 纯固体或纯液体物质不写入。 ③电极反应中电对以外物质也应写 入,但溶剂(如H2O )不写入。 Z n n -0.76280.00000.3370.5350.7701.0851.3583 Fe 22H 22Ni -0.232Cu I - Fe 2+Br --氧化型还原型+n e - /V 氧化型的氧化性增强 还原型的还原性增强 2

环境地学知识点整理

环境地学知识点整理 1、 环境地学概念:环境地学属于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以人-地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地系统的组成、结构、发展变化规律,并运用地球科学一系列分支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调节和控制、改造和利用人—地系统的科学。 2、 环境地学分支学科:环境气象学、环境水文学、环境土壤学、环境海洋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地质学、环境地球化学、环境物理学 3、 太阳系是由恒星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矮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其他天体都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绕其公转。 4、 太阳大气层从内到外可分为光球、色球、日冕3层。 5、 开普勒三大定律:①行星沿椭圆轨道运动,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②在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过程中,它的向径(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③行星公转周期T 的平方与行星轨道长半径a 的立方成正比,即: 6、 地球圈层结构表 7、 地球表层系统是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和人类智慧圈所组成的复杂开放系统,也是环境科学、环境地学和地理科学重要的研究内容。(补充30页图2-11) 8、 大气要素:①气温:华氏温度(F )与摄氏温度(C )的换算关系为C=5(F-32)/9或F=32+9C/5。大气的温度一般以百叶箱中干球温度为代表。②气压;③湿度:a 、相对湿度(f )是指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条件下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即f=e/E ,相对湿度直接反映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B 、露点(T d )在气压一定的情况下,并保持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使空气

设备腐蚀复习资料

走进腐蚀世界 1.什么叫腐蚀? 腐蚀是指材料与它所处环境介质之间发生化学-物理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变质和破坏2.材料失效的形式有哪些? 机械破坏磨损腐蚀 3.腐蚀的类型按腐蚀反应机理来分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化学腐蚀:金属与非电解溶液发生化学作用而引起的破坏。 电化学腐蚀:金属与电解质溶液因发生电化学作用而产生的破坏。 4.腐蚀的类型按腐蚀环境来分有哪些? 大气腐蚀水和蒸汽腐蚀(海水腐蚀)土壤腐蚀化学介质腐蚀:酸、碱、盐 5.腐蚀的类型按腐蚀形态来分有哪些?其特点如何? 全面腐蚀:腐蚀分布在整个金属表面上,腐蚀的分布和深度相对较均匀。设计时需考虑腐蚀余量。 局部腐蚀:腐蚀主要集中在金属表面某些极其小的区域,腐蚀分布、深度很不均匀。6.金属产生电化学腐蚀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反应过程中均包括阳极反应和阴极反应 在腐蚀过程中有电流流动(电子和离子的运动) 7.写出锌、铝等活泼金属在HCL、稀H2SO4中的腐蚀反应式。 8.写出锌、铁在FeCl3及CuSO4溶液中的腐蚀反应式。 9.铁在水或空气中,那一种情况更容易生锈,为什么? 水因为水中也有一定量的空气,铁能够同时与水以及空气反应。而单纯置于空气中的铁由于所接触的水蒸气有限不易生锈。 10.金属的阴、阳极反应实质是什么? 金属的阳极反应:氧化、失去电子、成为阳极 溶液的阴极反应:还原、得到电子、称为阴极 11.常见的去极剂有哪些? 氢离子溶解在溶液中的氧氧化性的金属离子 12.腐蚀与冶炼的关系。 腐蚀是治金的逆过程 13.能量差与电极电位之间的关系。 能量差(△G) 与电极电位(E) 之间成正比关系 14.什么叫电极和电极电位? 在电化学中,把金属与电解质溶液构成的体系称为电极体系,简称电极 电极体系中金属与溶液之间的电位差称为称为该电极的电极电位 15.金属材料发生电化学腐蚀的性能取决于什么? 金属材料发生电化学腐蚀的性能首先取决于金属本身的电化学特性,即电极电位。16.如何利用标准电极电位判断金属的腐蚀倾向?

(1)--环境化学期末考试(试卷1)

示范试卷一 一 、名词解释(本题共18分,每小题 3 分) 1. 环境化学 2. 大气的温度层结 3.K OW及其环境学意义 4.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5.水体富营养化 6. 绿色化学 二 、填空(本题共16分,每小题 0.5 分) 1、在对流层中,当大气的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则出现了逆温 现象。 2. 大气颗粒物湿沉降去除包括 和 两个过程。 3. 大气中主要氧化性自由基为 OH,请用方程式表达其主要反应途径 ; 。 4. 请列举一种CO2以外的温室气体 。 5. 颗粒物在酸雨的形成过程中具有双重作用:1)催化SO2的氧化;2)。 6. 冰的密度 水,是因为在两种状态下,水分子形成 的结构不一样。 7. 写出水体总酸度的表达式 。 8. p E的一般表达式为 。 9. CH3OCONHC6H5的水解反应产物为 、 和 。

10.林丹是 ,与其外消旋混合物相比,林丹具有较 的生物富集性。 11. 土壤颗粒是以为骨架,附着着和 的混合体,其中有机质因为结构不均一,在研究吸附时,有学者提出将其分为和 ,来表示其结构变化的难易性。 12. 土壤的理化性质主要通过影响重金属在土壤中 而影响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土壤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土壤的质地、有机质含量、 、pH等。(尚有很多答案) 13. 土壤胶体是主要的吸附剂,农药在其上的吸附机理很复杂,包括 、、范德华作用力、氢键作用等。 14. 是产生肿瘤细胞的分子基础。 15. QSAR的全称是 ;其中一个结构参数E lumo的含义为 ;代表分子 电子能力。 16. 例举一个可被还原有机污染物 。 17. 写出一个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式 。 18. 影响Fenton反应的主要条件有:pH值、H2O2浓度、 、反应温度。 19.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可分为:植物提取、植物稳定、 。 20. 为了提高修复现场的微生物修复效率,接种活性微生物,并为其提供适宜条件,这一技术称为 。 21. 请例举一个绿色溶剂 等 。 三 、简答题及计算题(本题共66分,每小题 6 分)

高中化学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非常详细非常好)

2015高中化学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物质的分类、结构、反应及实验基本操作 一、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溶液 混合物胶体 浊液有机化合物 物质 纯净物无机化合物 非金属 金属 二、化学反应的类型 1、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2、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 3、氧化还原反应 本质:电子的转移(得失或者偏移)特征:化合价的改变(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 概念:升(化合价)---失(电子)---氧(氧化反应)------还(还原剂) 降(化合价)--- 得(电子)---还(氧化反应)------ 氧(还原剂) 表示方法: 单线桥双线桥 2e- 失去2e- -1 0 -1 0 0 -1 2 KBr + Cl2====Br2+2KCl 2 KBr + Cl2 ==== Br2+2KCl 得到2e- 三、物质的量 1、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符号:n 单位:摩尔 2、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C-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用N A表示。约为6.02x1023 N 3、微粒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n= NA 4、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用M表示单位:g/mol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式量

5、质量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n= M m 6、体积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n=Vm V 标准状况下 ,1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 7、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 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8、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 的物质的量。符号C B 单位:mol/l 9、物质的量浓度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C B = V nB 10、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配制前要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 步骤:①. 计算 m=c ×v ×M ②.称量③. 溶解 ④.转移 (洗涤2---3次 洗涤液转入容量瓶) ⑤.定容⑥.摇匀⑦. 装瓶贴签 四、分散系 溶 液 胶体 浊液 1、分散质大小(nm ) <10-9 10-9 ~10-7 >10-7 2、胶体的性质:丁达儿现象(光亮的通路 ) 用于 区分溶液与胶体 3、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者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4、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蔗糖 酒精 SO 2 CO 2 NH 3等 强酸HCl H 2SO 4 HNO 3 5、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全部电离的电解质 强碱NaOH KOH Ca (OH )2 Ba (OH )2 大多数的盐 弱酸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弱碱 水 五、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1、过滤法:适用于分离一种组分可溶,另一种不溶的固态混合物 如:粗盐的提纯 2、蒸发结晶:混合物中各组分物质在溶剂中溶解性的差异 3、蒸馏法:适用于分离各组分互溶,但沸点不同的液态混合物。如:酒精与水的分离 主要仪器: 蒸馏烧瓶 冷凝器 4、分液:分离互不相容的两种液体 5、萃取: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不同 溴水 CCl4 分层 上层无色 下层橙红色 不用酒精萃取 六、离子的检验 焰色反应 钠焰色:黄色 钾的焰色:紫色 (透过蓝色钴玻璃) Cl-检验 :加硝酸银产生的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SO42-检验: 加Ba(NO3)2产生的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NH 4+ 检验:加入NaOH 加热产生气体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Fe 3+检验:加入KSCN 溶液出现红色 Fe3++3SCN-==Fe (SCN )3 Al 3+检验:加入NaOH 先出现白色沉淀后沉淀消失 七、原子结构 质子 Z 原子核 1、原子 A Z X 中子 N = A-Z 核外电子 Z

东华理工大学地球化学复习题

第一篇地球化学知识点整理(狼图腾) 整理方法:课本+笔记+参考资料 注:有些并非很重要! 一、名词解释 1?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包括部分天体)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学科。 2?元素的丰度值:指各种化学元素在一定自然体系中的相对平均含量。 3?陨石:是降落在地球上的行星物质的碎块。 4?克拉克值:指地壳中元素重量百分数的丰度值。 5?丰度系数:指某一自然体的元素丰度与另一个可作为背景的自然体元素丰度的比值。 6?克里普岩:是岩浆分异或残余熔浆结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元素的岩石,其富K、REE 和P。 7?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指在地球化学作用过程中,元素形成阳离子的能力和所显示出有选择地与某种阴离子结合的特性。 8?类质同像:指矿物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结晶时,晶体结构中某种质点(原子、离子、配离子、分子)被其他类似的质点所代替,结果只引起晶格常数的微小改变,晶体的构造类型、化学键类型等均保持不变的现象。 9?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是借助各种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基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微量元素在地球及其子系统中的分布、化学作用及其演化的学科。 10. 微量元素:指在所研究体系中(地质体、岩石、矿物、流体/熔体等)的含量低到可 以近似地用稀溶液定律描述其地球化学行为的元素。 11. 稀溶液定律(即亨利定律):在极稀薄溶液中,溶质的活度正比于溶质的摩尔浓度。 12. 分配系数:微量元素i在平衡共存的两相之间的质量浓度比值。 13. (1)相容元素:(表述1)在岩浆结晶过程中,那些容易以类质同像的形式进入固体的微量元素。(表述2)岩浆结晶或固相部分熔融过程中偏爱矿物相的微量元素 (2)不相容元素:岩浆结晶或固相部分熔融过程中偏爱熔体或溶液相的微量元素。 14. 元素地球化学迁移:元素从一种赋存状态转变成为另一种赋存状态,并经常伴随元素组合和分布上的变化以及空间位移的作用。 15. 地球化学障:在元素迁移过程中,如果环境的物理化学条件发生了急剧变化,导致 介质中原来稳定迁移的元素其迁移能力下降,元素因形成大量化合物而沉淀,则这些影响元 素沉淀的条件或因素就称为地球化学障。 16. 原始地幔:地核形成以后,地壳形成以前的地幔。 17. 亏损地幔:原始地幔经过部分熔融形成地壳以后残余的地幔。 18. 富集地幔:由于板块俯冲作用将地壳物质再循环返回地幔后所形成的地幔。 19. 五重简并:在一个孤立的过渡金属离子中,五个d轨道的能级相同,电子云呈球形 对称,电子在五个d轨道的分布概率相同,称为"五重简并”。 20. 晶体场分裂:当过渡金属离子处在晶体结构中时,由于晶体场的非球形对称特征,使d轨道的能级产生差异,称为“晶体场分裂”。 21. 晶体场分裂能:将一个孤立的过渡金属离子放在正八面体配位的晶体中时,五个d 轨道都受到配位体负电荷的排斥,轨道总的能级提高;由于正八面体配位场中配位体质点处 于直角坐标的三个垂直轴方向,故dr轨道电子云的瓣指向配位体,使两个dr轨道电子的被 排斥力比d?轨道的被排斥力大,dr轨道的能级要比d?轨道电子的能级高得更多,dr轨道电子的能级与d?轨道电子能级间的能量差,称为“晶体场分裂能”。 22. 晶体场稳定能:d轨道电子能级分裂后的d电子能量之和,相对于未分裂前d电子 能量之和的差值,称为“晶体场稳定能”。 23. 八面体择位能:离子八面体配位的晶体场稳定能减去其四面体配位的晶体场的稳定能。

环境管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技术手段测定环境质量要素的代表值以把握环境质量的状况,这是获取环境管理基础数据的基础性工作。 2、环境监测的特点:系统性、综合性(检测对象的综合与监测手段的综合)和时序性 3、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类健康社会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指定的标准。 4、我国环境标准体系:六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注、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和环境保护仪器设备标准);二级(国家级标准和地方级标准,地方标准要严于并且高于国家标准);两种执行规定(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5、环境统计:用数字表现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对人类的影响的反映。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统计数字资料;二是统计分析报告。 6、环境评价模型:就是通过一些定量化的指标来反映环境的客观属性及其对人类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并将这些定量化的指标利用数学手段构建起相应的数学模型,从而定量评价和反映环境的优劣和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程度,并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7、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社会系统协调发展,对人类社会活动和行为作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其实质是一种克服人类社会活动和行为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而进行的科学决策活动。 8、环境规划模型:就是在环境模型、预测和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选用一些反映人类社会未来活动和行为的强度、性质的定量化指标构建的数学模型。 9、环境信息:是在环境管理的研究和工作上应用的经收集、处理而以特定形式存在的环境意识。 10、区域:是指其面积必须有一定的大小,同时其自然环境还必须能够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11、生态城市:是在20 世纪70 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中提出来的,其概念是指符合生态规律、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生态关系协调的城市。 12、生态需水:是指为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们在开发利用流域水资源时必须为生态系统的发展与平衡保证其需水量。 13、废弃物:或称环境废弃物,是指人类将从自然环境中开采出的自然资源进行加工、流通、消费过程中与过程结束后产生并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 14、土地的概念:是指地球表面陆地和陆内水域,不包括海洋;狭义的土地概念,是指地球表面陆地部分,它是由土壤,岩石及其风化碎屑堆积组成 15、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是指地球表层土地中,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能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经济价值部分 16、森林资源的概念:森林资源是森林,林地及生活和生长在林地上的生物的总称,包括,林木,林下植物,野外动物,微生物,土壤和气候等自然资源 17、环保投资的概念:环境保护投资是指社会各有关投资主体从社会的积累资金和各种补偿资金中拿出一定的数量用于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及于其相关的经济活动。 18 全球环境问题的概念:全球环境问题是指超越一个以上主权国家的国界和管辖范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换问题。 19、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有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0、核心区的概念:核心区是自然保护区内最重要的区域,是未受到人类干扰或紧受到最低限度干扰的,具有典型性的代表性,原生性生态系统保存做好的地方以及珍稀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 22、缓冲区的概念:缓冲区一般位于核心区的外围,可以包括一部分原生行动额生态系统和由演替类型所占据的次生生态系统,也可以包括一些人工生态系统。 23、实验区的概念:实验区位于缓冲区的外围,包括部分原生或次生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荒山,荒地等,也包括传统利用区和受破坏的生态系统的恢复区,它的地域范围一般较 大。

环境化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B

环境学院环境化学课程考试题 A盐度升高 B pH降低C增加水中配合剂的含量D改变氧化还原条件4、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水俣病是由___B—污染水体后引起的。 A Cd B Hg C Pb D As 5、由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在迁移过程中受到一、B、C、D _的影响。A风B湍流C天气形式D地理地势 6、大气中H0自由基的来源有A、C、D 的光离解。 一、填空(20分,每空1分) 1、污染物的性质和环境化学行为取决于它们的化学结构和在环境中的存在状态。 2、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归趋以及它们对生态系统的效应是环境化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3、大气中的N02可以转化成HNO? 、NO 3 和___ 2O5 o 4、大气颗粒物的去除方式有干沉降和湿沉降° 5、水环境中胶体颗粒物的吸附作用有_________ 表面吸附________ 、离子交换吸附________ 和专 属吸附。 6、有机污染物一般诵过吸附作用、挥发作用、水解作用、光解作用、生物富 集和生物降解作用等过程进行迁移转化。 7、天然水的pE随水中溶解氧的减少而降低,因而表层水呈氧化性环境,深层水及底泥呈还 原性环境。 & 一般天然水环境中,决定电位的的物质是溶解氧,而在有机物累积的厌氧环境中,决定电位的物质是有机物。 9、土壤是由气、液、固三相组成的,其中固相可分为土壤矿物质、土壤有机质 。 10、土壤具有缓和其_ ____ 发生激烈变化的能力,它可以保持土壤反应的相对稳定,称 为土壤的缓冲性能。 二、不定项选择题(20分,每小题2分,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 1、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痛痛病是由_A_污染水体后引起的。 A Cd B Hg C Pb D As 2、属于环境化学效应的是____ C ___ o A热岛效应 B 温室效应C 土壤的盐碱化 D 噪声 第 13、以下—A、B、C、D 因素可以诱发重金属从沉积物中释放出来? 古 A O3 B H2CO C H2O2 D HNO2 7、烷烃与大气中的HO自由基发生氢原子摘除反应,生成B、C 。 A RO B R 自由基 C H2O D HO2 &两种毒物死亡率分别是M1和M2,其联合作用的死亡率M0.10 C >1.00 D >2.00 10、气溶胶中粒径___ A ____ ym的颗粒,称为降尘。 A >10 B <5 C >15 D <10 三、判断题(10分,每小题1分,正确的请在括号内打“错误的请在括号内打“X”) 1、金属有机态的毒性往往小于无机态的毒性。(X ) 2、硫酸烟雾主要是由于燃煤而排放出来的SO2,颗粒物以及由SO2氧化所形成的硫酸盐颗粒物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现象。(V ) 3、干沉降是大气中NOx最主要的消除方式。(X ) 4、光化学生成产率白天高于夜间,峰值出现在阳光最强时,夏季高于冬季。(V ) 5、在天然水的碳酸平衡封闭体系中加入强酸或强碱,总碳酸量不受影响。(V ) 6、有机化合物吸附在颗粒物矿物质等组分的表面,等温线是线性的,存在竞争吸附,放出的 吸附热小。(X ) 7、腐殖质包括:富里酸、胡敏酸、胡敏素。其中,胡敏酸溶于稀酸稀碱;富里酸只溶于稀碱,不溶于稀酸;胡敏素不被碱液提取。(X ) &同价离子中,半径越大,被土壤交换能力越强,例如Al3+的交换能力大于Fe3+。(X )

环境化学知识点梳理

1影响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迁移的因素 土壤的理化性质(PH,土壤质地,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土壤中有机质含量) 重金属的种类、浓度及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植物的种类、生长发育期(4)复合污染(5)施肥 2生物富集biologicaNTRATION:指生物通过对环境(水、土壤、大气)中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的积累,使其在集体内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条件:1、污染物在环境中较稳定2生物能吸收3不易被生物转化分解的 3生物放大biomagification:指在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生物,通过吞食低营养级生物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数提高而增大的现象 4生物积累;生物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和食物链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数提高而增大的现象 5多氯联苯(PCBs)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光化学分解和生物转化 6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物为什么能够进行远距离传输 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具有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物,易于挥发至大气中,随大气进行传输2.POPs具有稳定性(或称为持久性),能在环境中长时间存在而不发生降解 正是由于其挥发性强流动性大,并且持久性强,导致其能能在环境中持续存在并远距离传播. 7全称是Pharmaceutical and Personal Care Products,简称PPCPs药物及个人护理品:PPCPs 作为一种新兴污染物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PPCPs种类繁杂,包括各类抗生素、人工合成麝香、止痛药、降压药、避孕药、催眠药、减肥药、发胶、染发剂和杀菌剂等。许多PPCPs 组分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旋光性和极性,大都以痕量浓度存在于环境中。兽类医药、农用医药、人类服用医药以及化妆品的使用是其导入环境的主要方式。由于该类物质在被去除的同时也在源源不断地被引入到环境中,人们还将其称为“伪持续性”污染物。城市污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其处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和受纳水体的水质。大多数PPCPs 以原始或被转化形式排人到污水中随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 8持久性有机物(POPs):是指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体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并长期存在于环境,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挥发性和高毒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 PCPBS多氯联苯,二噁英,多环芳烃。多溴联苯(PBBS) 特性:(1)持久性,能在环境中持久地存在(2)生物蓄积性,能蓄积在食物链中对有较高营养等级的生物造成影响(3)半挥发性,能够经过长距离迁移到达偏远的极地地区(4)有毒性,在相应的环境浓度下会对接触该物质的生物造成有害或有毒效应,在POPs公约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