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长度单位教案

最新长度单位教案

最新长度单位教案
最新长度单位教案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及练习一1、2题。

教学目标

1. 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3.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4. 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渗透应用意识,在他人的帮助下,初步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乐趣。教学重点

1.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1.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测量同一物体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 用厘米测量物

体。

2.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情境图,搜集数学信息。然后引导学生看图说一说测量长度的方法。师:怎么测量巨石的宽度?怎么测量布的长度?怎么量竹竿的长度?生:用庹量巨石,用拃量布,用脚长量竹竿。

师:老师和小明在干什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师:是呀,这是怎么回事呢?二、讨论要解决的问题

师:有的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谁想说给大家听?生1:老师的手大,小明手小。生2(提出问题):他俩的拃不一样长。师:那么谁的结果正确呢?生:都对。

师:选谁量的结果?

生:无法选择,因为都可以。

师:那么怎样做才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生:用尺子量一量。

师:这个主意不错。对,为了测量的准确和交流的方便,人们发明了尺子,通常用它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三、认识直尺

引导学生观察直尺上都有什么?

师:你们的直尺上有数吗?看尺子的最左端这些数是从几开始的?在尺子上0表示起点。(板书:0起点。)引导学生找小竖线。

师:大家都来看这些竖线有什么不同吗?这些长短不一样的小竖线都叫刻度线。(板书并读:刻度线)请看这些长刻度线,规定每相邻两条长刻度线间是1大格。指指你直尺上的1大格。

四、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

看老师的直尺上有两个字母。师:cm表示厘米,(板书: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厘米。 1. 猜1厘米长。

师:同学们,猜猜看1厘米有多长呀?生:(1)比划;(2)说;(3)用身边的物长表示;(4)找直尺上的。师:在直尺上找1厘米,试着找找看? 2. 找直尺上的1厘米。

师:那么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能在直尺上试着找到1厘米吗?师:从0到1。

3. 比划直尺上的1厘米。

师:对照尺子比划一下,举起来。生:(活动)

4. 借助小棒比划、感觉1厘米。

师:为了让同学们比得更准确些,老师为你准备了1厘米的小棒。来借助小棒再来比划一下;用另一只手也来试一试?请轻轻地放下小棒。来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呀?

生:(回想)

师:想起来了吗?好,能用手势直接比划1厘米长吗?生:(比划)

师:通过摸、想、比划,你感觉1厘米怎么样?生:短、小、又短又小。

师:你用的词真好。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5. 生活举例。

师:其实在我们身上或周围有许多物体的长度、宽度或厚度大约是1厘米。比如:(师伸出食指)老师食指的宽度、(举田字格本)这田字格的宽度、(举图钉)图钉的长度。

师:你能再想几个例子吗?生:(举例)

师小结:只要你留心认真地观察,相信你会找得更多。

五、测量物体的长

1. 测量纸条的长。

师:这张纸条有多长呢?怎么用直尺测量?让学生自主测量,教师巡视。 2. 汇报。

师:你是怎样测量的?

生:一端对着0,另一端对着6。

师:对,我们测量的时候一定要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 3. 测量自己的数学教材。教师指导学生测量。

六、总结评价,深化认识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例4、例5。

教学目标

1. 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米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通过动手操作知道1米=100厘米。

2. 能运用所学知识初步测量物体的长度。

3. 结合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识1米,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引导学生测量铅笔的长度(比一比看谁量得最快)。

2. 谁来测量一下黑板的长度。

通过测量黑板你们有哪些感想,谁想说?(体会小尺子量比较费劲)提出问题“有比较长点的尺子吗?”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出示米尺,说明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1. 认识米,建立1米的实际概念。

师:“米”也是用来测量物体的长短的,它是比厘米更大的一个长度测量单位,“米”也可以用m表示,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感受一下吧!拿出1米尺。

2. 小组交流、比划1米的长度。(伸开双臂,量一量身高)

3. 汇报,体会大约1米的有多长。

4. 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米的物体。

5. 仔细观察一下米尺?有什么特点。米可以用“m”来表示。讨论:1米=100厘米。

三、用米测量

1. 指名学生:黑板的长度、课桌的长度、凳子的长度、门的高度。

2. 交流测量方法。

3. 小组合作估测一下教室的长度,再用卷尺实际量一量。

4. 说一说米尺的好处。

四、做一做

引导学生量的时候应注意:把绳子拉直才是正确的。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例6、例7。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主要特征,能把物体直的边看成线段。

2.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教学重难点

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出示一截细绳,让学生测量。

1. 说一说测量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拉直)。

2. 汇报测量结果。

3. 比划绳子的长度。

4. 沿着米尺把绳子的长度在黑板上画下来,让生观察这一条线就是绳子的长度。这条线数学上有一个名字

就是线段,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二、自主探索课件演示绳子拉直的过程(从直观物体抽象出线段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线段。 1. 观察线段的特征。

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线段是“直的”。

2. 刚才我们量了这条绳子的长度是多少?那么这条绳子拉直后我们就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那么这条线段的长度也是……,引导学生体会线段的另一个特征:可以量出长度。

3. 找一找我们周围的哪些物体可以看成线段(黑板、书桌、教材的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三、解决实际问题

1. 课件出示几条线,区分线段。

2. 在黑板上画出一些线段让学生量一量长度。

3. 汇报结果,交流量的方法。四、画线段

引导学生画线段必须用到直尺才能确定线段的直。 1. 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比一比谁画得最快。 2. 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3. 如果直尺上的0刻度不清楚了,谁能想个办法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小组讨论)(课件演示)

4. 画一条比3厘米长1厘米的线段。(说说应该画几厘米?)

5. 教师小结。五、总结评价

本节课你的表现如何,掌握了那些知识,还有那些疑

问?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7页例8。、

教学目标

1. 在建立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2.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3. 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能正确估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和1米的长度吗?(学生用手比划)教师口头出题。

(学生比划: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

厘米)

小结: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8。

教师谈话:同学们看操场上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让学生猜测。)

降低难度: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l3米?(1)小组交流讨论。(2)指名回答,说想法。(3)教师引导。

方法一:排除法。l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类比法。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4)小结: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三、巩固深化

1. 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题目。

(1)让学生讨论: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引导:60米是多大?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6米,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大吗?(不会)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让学生自己推算:操场的长是28米。

(2)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学生交流)指名汇报,说说理由。

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大,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

(2)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5()黑板长2()小红身高124()课桌面长150()

四、课堂评价

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有哪些收获?五、布置作业练习二第8~11题。

第一章认识长度单位教案

第一单元 1.1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一庹( tuǒ)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生1:5拃。生2:5拃半。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1单元《第一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 人教版

《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量物体的正确方法,知道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摆放,要放平摆直。 2.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3.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4.鼓励学生先估测再测量,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测量方法。 教学重点 学会用实物测量,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并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 讲授、小组合作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硬币、曲别针、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小裁缝”的故事。请同学们仔细听,小裁缝遇到了什么问题?认真想一想,你能帮助他吗?从故事中,你能明白什么道理?(课件演示,教师口述故事)有一天,裁缝店里来了一位顾客要做一件衣服,小裁缝热情地接待了客人。紧接着,裁缝师傅认真的量出了衣服的长是3拃,小裁缝也认真的在布料上拃了3拃,裁出了衣服,并缝制好了。过了几天,客人来取衣服了,穿在身上一试,新衣服太小了。这时师傅走过来,用手量了一下,生气地对小裁缝说:“告诉你身长

3拃,怎么做成了两拃。”小裁缝心里想:“我明明量的是3拃,怎么变成了2拃?这是怎么回事?”同学们,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二、合作探究 1.感受古人的测量方法 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 师:同学们,这幅情境图中都有什么? 生1:大石头。 生2:长方形布。 生3:竹竿。 …… 师:古人是怎样来测量它们的长度呢? 生1:把两臂伸直测量。 生2:用拃去测量。 生3:用脚去测量。 师:也就是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 2.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 (1)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事先准备的学具中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测量课桌的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去量的?用了几个东西?(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提问:你们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同一边用拃去量,有同学们的5拃长,老师的3拃长;用一角硬币去量有24个那么长;用回形针去量有18个那么长;用粉笔去量却有7支粉笔那么长,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3)全班交流汇报。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第1课时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4.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目标解析: 创设测量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在测量中通过观察、比划、比较、测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测打好基础,并让学生在观察尺子和用尺子测量时体会到物体的长度实质上是由几个相同长度单位组成的。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尺子、小棒等。 页 1 第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一)介绍“1拃”的长度。 1.课件出示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用1拃测量课桌宽的图,这样测量出的长度一致吗? 2.教师示范1拃(从大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叫做“1拃”),学生亲自动手体会“1拃”。 (二)学生测量。 学生动手测量课桌长有几拃?指生汇报。 (三)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2.讨论: (1)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 (因为有的同学手大,有的同学手小,所以导致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2)当测量相同的物体出现测量结果不一致,那该怎么办呢? (四)统一长度单位。 1.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2.归纳总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选用相同的长度单位,也就是要统一长度单位(板书:统一长度单位) (五)了解古代人测量物体的方法。

长度单位教学教案

《第一单元(章节)教学设计》 一、课题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三、教材说明 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时,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发现两种情况:一是虽然测量的是同一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二是虽然测量的是不同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可能相同。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教材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3)培养估测意识。教材在学生积累了足够的实际测量经验后,给他们提供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第1课时)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第 1 课时)教学目标: 1. 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 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 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4. 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目标解析: 创设测量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在测量中通过观察、比划、比较、测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测打好基础,并让学生在观察尺子和用尺子测量时体会到物体的长度实质上是由几个相同长度单位组成的。 教学重点:掌握 1 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尺子、小棒等。教学过程 一、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一)介绍“1拃”的长度。 1. 课件出示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用1 拃测量课桌宽的图,这样测量出的长度一致吗? 2. 教师示范1 拃(从大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叫做“1拃”,)学生亲自动手体会“1 拃”。 (二)学生测量。 学生动手测量课桌长有几拃?指生汇报。

(三)汇报交流。 1.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2. 讨论: (1)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因为有的同学手大,有的同学手小,所以导致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2)当测量相同的物体出现测量结果不一致,那该怎么办呢? (四)统一长度单位。 1.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2.归纳总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选用相同的长度单位,也就是要统一长度单位(板书:统一长度单位) (五)了解古代人测量物体的方法。课件播放教材第 2 页上的三种古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看了上面的三幅图,我们知道了古代的人们就是选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用这个标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中实例,通过动手实践制作认知冲突, 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通过介绍古代 的人们测量物体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古代人的聪明才智。】 二、实践中认识厘米 (一)认识尺子。 平时我们测量物体长度时要使用什么工具啊?课件出示尺子图,同时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仔细观察,你能在直尺上发现什么?结合课件进行说明。 1. 刻度线。 尺子上的这些竖线是厘米尺的刻度线,刻度线很整齐,排列得很均匀

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二年级长度单位—-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实际物体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 2、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熟悉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对比、推想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合适的长度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长度观念,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突破方法:借助已有的测量物体的经验突破重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突破方法:借助已有的测量物体的经验,想一想,比一比。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同时,在前几课时的学习中,也已经基本建立了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本节课再以学生身边熟悉的物体做参照物,运用合适的方法,更进一步的帮助学生合理的运用正确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情境创设法、点拨指导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答题卡等。 学生:学具袋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1、说说我们所学过的长度单位。 2、对于这两个长度单位你都知道些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有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知识,为后面估测物体的长度作铺垫。】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活动:猜一猜老师的身高是160()。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说说自己的想法,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解决问题)1、探究旗杆的高度。 师:现在老师想请大家用我们学过的长度知识来解决一个生活中问题。(课件定格:旗杆图片,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板书问题) (1)说说看,我们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2)要解决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呢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反馈。 生1:(用手比划)1厘米这么长,13厘米就这么一点高,旗杆不可能是13厘米这么矮,所以,一根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长度单位的换算(教学设计)

第3单元测量 第3课时长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目标: 1、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 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2)提问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是什么。把这些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达的顺序进行排列。 2、学生口答下列问题。 1厘米=()毫米10毫米=()厘米 1分米=()厘米10厘米=()分米 1米=()分米10分米=()米 3、思考后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2个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 (2)5个10厘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 4、谈话:刚才我们复习了前面学习的知识,接着就来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单位之间的换算)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厘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5角硬币的图片。 提问:从图中我们知道一个5角硬币的直径长度是多少?(板书:2厘米)如果换成用毫米作单位又是多少呢?(板书:2厘米=()毫米) 我们可以怎样想?根据提示讨论。 (1)1厘米是()毫米? (2)2厘米是()个10毫米? (3)就是()毫米? 让学生讨论,并指名回答。(让同学连起来说一说。) (4)学生回答2厘米就是2个10毫米,即20毫米厚,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2厘米与20毫米的长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毫米微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厘米等于10毫米,想几厘米就是几个十毫米,也就是几十毫米就可以了。 2、厘米与分米之间的换算。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长度单位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安排了8个例题:例1(统一长度单位);例2、例3以及相关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例4、例5以及相关内容(认识米,用米量);例6、例7以及相关内容(认识线段,量画线段);例8(估测、解决问题)。 1.统一长度单位。 在呈现测量情景时,先让学生观察一个长度单位(1庹、1拃、一个脚长)的长度;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长度单位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同一单位“拃”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同样是一拃,但长度也因人而异,测量结果也会不同,从而得出结论:统一长度单位很有必要; 2.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1)认识厘米。 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再让学生量一量一个田字格的宽度和图钉的长,让每个学生都清楚1厘米到底有多长,建立1厘米的直观表象。 (2)用厘米量。 注意指导学生具体量的方法:要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这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从而领会测量时,尺的刻度“0”要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 3.认识米,用米量。 (1)认识米。 借助米尺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实际表象。如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知道1米=100厘米。 (2)用米量。 通过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身高、黑板、教室门等建立米的长度概念。 4.认识线段。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时应注意用语的科学性。不能将实物或实物的“边”等同于“线段”。让学生体会到:线段是直的。用尺子画给定长度(限整厘米)的线段时,要注意画法的指导:注意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几厘米的地方。 5.解决问题。 利用长度单位的表象,引领学生以熟悉的长度为标准判断物体的长度。在学生积累了足够的实际测量经验后,让学生尝试进行长度估测,并通过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观察,亲身体会1庹、1拃、1个脚长活动,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使学生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和整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会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 5.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6.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建议 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2.应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 3.应全面了解学生对长度单位观念建立的能力。

长度单位认识教案

第1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课本P1、2,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 容或课 题 教材第2~3页。 教学目 的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 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 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流 程 师 生 互 动 设计意 图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 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 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 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 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 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教学流 程教学流程及课堂练习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在古代,没有尺子时,人们用什么进行测量?(手脚)回

新人教版长度单位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课本P2、3,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

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 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同步测试D卷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同步测试D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亲爱的小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掌握了多少知识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检测一下吧!一定要仔细哦! 一、口算 (共1题;共5分) 1. (5分) (2020二下·麻城期末) 直接写出得数。 34+26= 35+48= 3000+600= 8600-500= 50-37= 23+39= 370+80= 5000+ 1600= 72-39= 62-37= 10000-4000= 1200-600= 29÷8=56÷9= 60÷8= 38÷7= 二、填空 (共5题;共16分) 2. (2分)用________作单位量课本的长度;用________作单位量黑板的长度; 3. (2分) (2020二下·邳州期末) 下面这支铅笔长________毫米,接近________厘米。 4. (10分)量一量,填一填。

(1) (2) 5. (1分)铅笔的一端对齐0刻度,另一端对齐9刻度,铅笔的长度是________厘米。 6. (1分)橡皮擦一端对齐的尺子刻度是1刻度,另一端对齐4厘米,橡皮擦长度为________厘米 三、挑战题。 (共1题;共5分) 7. (5分) (2020三上·新会期中) 量下面图形每条边的长度,用毫米作单位。

参考答案一、口算 (共1题;共5分) 答案:1-1、 考点: 解析: 二、填空 (共5题;共16分) 答案:2-1、 考点: 答案:3-1、 考点: 解析:

答案:4-1、 答案:4-2、 考点: 解析: 答案:5-1、 考点: 解析: 答案:6-1、 考点: 解析: 三、挑战题。 (共1题;共5分)

数学二年级上册统一长度单位教案

长度单位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学会量物体的正确方法,知道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摆放,要 放平摆直。 2.使学生了解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 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3、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4、鼓励学生先估测再测量,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测量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对生活的重要意义,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实物测量,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并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难点: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教具: 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正方体、正三角形、文具盒、橡皮、铅笔等。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小裁缝”的故事。请同学们仔细听,小裁缝遇到了什么问题认真想一想,你能帮助他吗从故事中,你能明白什么道理(课件演示,教师口述故事)有一天,裁缝店里来了一位顾客要做一件衣服,小裁缝热情地接待了客人。紧接着,裁缝师傅认真的量出了衣服的长是3拃,小裁缝也认真的在布料上拃了3拃,裁出了衣服,并缝制好了。过了几天,客人来取衣服了,穿在身上一试,新衣服太小了。这时师傅走过来,用手量了一下,生气地对小裁缝说:“告诉你身长3拃,怎么做成了两拃。”小裁缝心里想:“我明明量的是3拃,怎么变成了2拃这是怎么回事”同学们,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请生自由回答) [设计意图]以小故事的形式开始上课,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统一长度单位,初步做了铺垫,同时,也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

最新长度单位教案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及练习一1、2题。 教学目标 1. 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3.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4. 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渗透应用意识,在他人的帮助下,初步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乐趣。教学重点 1.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1.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测量同一物体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 用厘米测量物 体。 2.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情境图,搜集数学信息。然后引导学生看图说一说测量长度的方法。师:怎么测量巨石的宽度?怎么测量布的长度?怎么量竹竿的长度?生:用庹量巨石,用拃量布,用脚长量竹竿。 师:老师和小明在干什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师:是呀,这是怎么回事呢?二、讨论要解决的问题 师:有的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谁想说给大家听?生1:老师的手大,小明手小。生2(提出问题):他俩的拃不一样长。师:那么谁的结果正确呢?生:都对。 师:选谁量的结果? 生:无法选择,因为都可以。 师:那么怎样做才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生:用尺子量一量。 师:这个主意不错。对,为了测量的准确和交流的方便,人们发明了尺子,通常用它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三、认识直尺 引导学生观察直尺上都有什么? 师:你们的直尺上有数吗?看尺子的最左端这些数是从几开始的?在尺子上0表示起点。(板书:0起点。)引导学生找小竖线。 师:大家都来看这些竖线有什么不同吗?这些长短不一样的小竖线都叫刻度线。(板书并读:刻度线)请看这些长刻度线,规定每相邻两条长刻度线间是1大格。指指你直尺上的1大格。 四、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 看老师的直尺上有两个字母。师:cm表示厘米,(板书: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厘米。 1. 猜1厘米长。 师:同学们,猜猜看1厘米有多长呀?生:(1)比划;(2)说;(3)用身边的物长表示;(4)找直尺上的。师:在直尺上找1厘米,试着找找看? 2. 找直尺上的1厘米。 师:那么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能在直尺上试着找到1厘米吗?师:从0到1。 3. 比划直尺上的1厘米。 师:对照尺子比划一下,举起来。生:(活动) 4. 借助小棒比划、感觉1厘米。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本班有学生35人,其中男生有18人,女生有17人,二年级的学习,最主要的还是习惯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把握。 3.教学内容分析:内容是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观察、操作和估计的水平,要多提供学生身边的素材,给予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交流的时间。 4.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点。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实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5.教学难点分析: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6.教学课时:一课时 7.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4、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能够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理解米用米量 二、自主探究: 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第3课时)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观察、实践等活动,学生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尺子量线段和按要求画整厘米的线段。 2.让学生在操作中,形象、直观的感受线段的特征。 3.尝试同学互助的学习方式,会用语言正确阐述发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欣赏数学中图形的简洁美。 目标解析: 创设有趣的游戏情境,让学生体验线段是直的。在一系列的找一找、摸一摸、量一量的动手操作中,进一步体验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的特征,为后面的画线段作好铺垫。“我是小小设计师”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将所学知识与图形有机地结合起来,感受数学美,从而想学、乐学。 教学重、难点: 感受线段的特征,会用厘米尺量和画整厘米的线段。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每人一根30厘米的绳子,一把尺子(厘米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一)游戏 名称:玩绳子。

规则:将一根绳子摆放出不同的形状。 学生汇报:摆放出绳子的形状,特点。(如果有学生摆出直的,则直接导入新课。如果没有,教师可以直接展示直的,说明这样摆放用的时间最短,而且最简洁。) (二)板书:直的 (三)导入新课。这样拉紧的一段绳子,可以看作一条线段。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四)学生动手拉一拉,说说拉直后是什么?(线段) 强调两手之间直的一段看成线段。 (五)板书: 【设计意图:二年级的孩子年龄小,注意力集中的慢。设置课前的摆绳子游戏,难度不大,可以迅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通过摆、拉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感知曲与直的不同,形象、直观地认识到线段是直的。强调“看成、作为”,注重数学语言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同时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知线段有两个端点。】 二、创设活动,探究新知 (一)找一找,摸一摸:寻找生活中的线段。 1.小组合作,找一找,摸一摸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 2.全班汇报。(注意纠正学生口头叙述的错误,保证叙述的准确性。) 3.课件依次出现黑板、桌子、书。它们的线段在什么地方? 4.学生边回答,电脑边演示。(抽出线段) 5.教师小结:黑板边、桌子边、书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6.欣赏生活中的线段。(课件演示)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1)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 为什么?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线段。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就叫做线段。 问: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 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2、线段可以度量吗?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师总结: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3、画线段。 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是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总结: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 讨论:用断尺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三、拓展运用: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 .. . 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长度单位》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长度单位》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内容为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页至第7页的教学内容包括:(1)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2)认识线段、量画线段。本课时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身边的物品、学习用具等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这一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这年龄段的学生认知能力已达到一定水平,在学习长度单位前对长、短概念已有初步认识基础,但怎么测量物体长度学生还不了解,对长、短的概念的理解也还不够透彻,需要系统学习来认识厘米、米的长度观念等。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勤观察、多动手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的正确表象。 3、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和画线段。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 【教学用具】: 回形针一盒、30厘米尺子一把、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题 1、老师:新学期开始老师发现许多同学长高了,来,谁能跟大家说说自己的身高。 请学生发言,将自己的身高说出来。 2、老师:老师相信还有部分学生还不知道自己的身高,我们这堂课的学习内容为《长度单位》,同学们要是认真听讲这堂课,课后就可以同桌之间互量身高了。(板书课题:长度单位) 学生思考自己的身高高度并踊跃发言。 设置悬念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引出学习课题。 探究、学习新知 1、老师:老师看到大家课桌上都有一块橡皮擦,下面我们来玩个游戏,请大家把自己的橡皮擦那出来量一量我们手中的数学课本的宽度有几个橡皮擦那么长? 请学生起来回答自己的测量结果。(板书学生的测量结果,同时PPT播放我测量的结果课件) 2、老师:同学们是不是存在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数学书的宽度是一样的但大家测量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3、老师:我听到有同学说是因为大家测量用的橡皮擦不一样长,在这里老师把它说成同学们测量的标准不一样,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那下面老师老统一一下标准。老师手上有一盒回形针,现在发给每位同学一个,同学们再用它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度有几个回形针那么长。 4、老师想学生展示真是的尺子并同步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尺子,分析尺子上数字、线段和线段与线段之间的含义,

《统一长度单位》教案

主备教师备课时间2013. 学科数学授课教师授课时间2013. 年级二年级教学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课时数1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多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净胜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 学 难 点 培养学生初步估测意识。 教学 准备 多媒体、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我的教学调控 (个性化备课)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统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师生活动 我的教学调控(个性化备课)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 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 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看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