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部分 专题六 第三讲 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部分 专题六 第三讲 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部分  专题六  第三讲  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部分  专题六  第三讲  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幻灯片1

专题六区域地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三讲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抓主干

研考点

幻灯片2

幻灯片3

幻灯片4 [考什么]

链时事

提能力

高频考点考情扫描考向前瞻

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与可持

续发展2011·安徽文综T27~28

2011·新课标全国卷T37

1.以区域图为背景材料结合

相关图表资料,考查区域特

征、区域农业发展、工业化

与城市化的特点、发展中出

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产业

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对地理环

境的影响,这一考点出现的

频率将会加大。

2.以热点区域或典型区域的

发展为背景材料,突出表现

地理知识在解决区域发展中

的应用仍是今后高考命题的

热点,特别关注我国西部地

区的农业发展,东部城市的

工业化与城市化问题及产业

转移。

区域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2011·天津文综T13(4)

2011·江苏地理T28(2)、(3)

2010·山东文综T26(3)、(4)、

(5)

幻灯片5

高频考点考情扫描考向前瞻

产业转移的原因及影响2011·江苏地理T28(4)

2011·安徽文综T33(3)

2010·福建文综T2 1.以区域图为背景材料结合相关图表资料,考查区域特征、区域农业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特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考点出现的频率将会加大。

2.以热点区域或典型区域的发展为背景材料,突出表现地理知识在解决区域发展中的应用仍是今后高考命题的热点,特别关注我国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东部城市的工业化与城市化问题及产业转移。

幻灯片6 [学什么]

幻灯片7

[怎么学]

1.分析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时,首先需要分析该区域

的地理背景,找到发展的优势条件,对劣势条件进行改造,在开发的过程中,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

2.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有些是共

性的,其解决对策,要注意从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层面进行分析,与存在的具体问题相对应。

3.对于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般要从转出地和转入

地两个地区、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幻灯片8

幻灯片9

1.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

(1)自然地理条件的分析:

农业发展必须建立在自然条件基础之上,气候、地形、土壤条件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面对不同的区域,要找出发展某种农业生产所需的条件,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例

如,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的条件,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优势条件表现在:①温带季

风气候,雨热同期;②地形平坦,耕地面积广大;③热量、水分条件可以满足农作物两年

三熟的需求。劣势条件表现在:①水资源短缺;②盐碱地,涝洼地占较大比例;③易受低温冻害的影响。

幻灯片10

(2)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

主要从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工业基础、交通条件、劳动力状况、开发时间、市场、科技等方面分析。

2.农业布局特点的分析

农业布局必须因地制宜,在不同区域存在自然条件的差异,同一区域内部同样差别较大,如何合理利用土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般而言,平原地区适宜发展耕作业,形成专业化生产基地;山区适宜发展林业、水果种植业、畜牧业等;水资源丰富地区适宜发展淡水养殖业;气候相对干旱地区应该从育林、护草,改善生态,适当发展畜牧业等角度考虑;城镇周边地区应该布局面向城镇市场的蔬菜种植业、观光农业等城郊农业。

幻灯片11

3.农业发展方向的分析

农业发展方向要符合生态农业特点,要追求综合效益最大化,应该把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作为发展重点。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加以分析,在以上原则的基础上,找准重点发展的方向。

幻灯片12

[例1] (2011·安徽高考)下图表示辽宁西北部某地土地利用的变化。将该区域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1979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完成(1)~(2)题。

幻灯片13

1—耕地2—居民地3—湖泊

11 33 33 31 11

11 33 33 31 22

31 31 31 11 12

31 31 11 11 11

31 11 11 11 11

幻灯片14

(1)图中所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 ( )

A.土地次生盐渍化加剧

B.空气湿度明显增加

C.干旱、洪涝频率减小

D.水生生物种增加

(2)目前有利于促进图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是( )

A.推广蔗基鱼塘B.推广水稻种植

C.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D.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幻灯片15

[考点定位]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名师精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图例对图中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对比分析,找到土地利用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从而“对症下药”采取可持续发展措施。第(1)题,从图中可知该地土地利用变化主要是围湖造田,湖泊面积减小导致水生生物物种减少,空气湿度减小,干

幻灯片16

旱、洪涝频率增大,土地次生盐渍化加剧。第(2)题,从材料中可知该地位于辽宁西北部地区,纬度较高,不利于种植水稻和甘蔗,所以该地不能推广蔗基鱼塘和水稻种植,该地有湖泊水灌溉,耕地较多,不适宜发展大牧场放牧业,应该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答案] (1)A (2)C

幻灯片17

[易错提醒]

本题失误的原因主要有两种:

(1)对图中数字代表的含义不明确,从而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判断不准而出现错误。

(2)没有注意题干中“辽宁西北部某地”这一有效信息,对第(2)题选项判断出错。

幻灯片18

1.中国不同区域城市化的主要模式

城市化模式城市化的

主要推动力

具体过程

珠江三角洲

模式工业化在外资的推动下工业化与城

市化不断发展

苏南模式工业化大城市经济向外扩散,促进

了乡镇企业的发展,推动了

城市化的发展

幻灯片19

城市化模式城市化的

主要推动力

具体过程

温州模式工业化由于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带

来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市化东北模式工业化随着资源的开发,产生的劳

动力职能变化促进城市化的

发展

云南德宏模式边贸发展由于沿边开放、边贸发展,

大量农村人口到这里务工、

经商,推动了区域城市化的

发展

幻灯片20

2.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有些是共性的,如环境问题、城市发展空间

不足问题、水资源供给问题、就业问题等;由于区域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产生的问题也各不相同。关于问题的解决对策,要注意从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层面进行分析,与存在的具体问题相对应。 幻灯片21

下表是珠江三角洲与江苏省城市化问题与对策的对比:

珠三角

江苏省

问题

产业升级面临困境,城市建设相对落后,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对城市化的内涵认识不够全面,出现了环境问题,城市化质量有待提高

措施

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加强规划与管理

调整行政区划,加大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力,“组团式”地发展城市群,建设三大“城市圈”,以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

幻灯片22

[例2] (2011·天津高考节选)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幻灯片23

S 市由制造业中心向国际金融、贸易中心的发展促进了周边地区的城镇化进程。 S 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如何带动周边地区城镇化发展的? 幻灯片24

[考点定位] 本题主要考查产业结构调整对城市化发展的 影响。

[名师精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首先确定图中S 市为上海市,再联系城市化的知识进行分析。由图可知,S 市是上海,该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制造业被迁往周边地区,从而促进了周边地区的工业化,进而推动了周边地区在人口、用地方面的城市化进程。 幻灯片25

[答案] S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使某些制造业向周边转移,促进了周边地区工业的发展;周边地区的工业发展,促进了当地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化;周边地区的工业发展,促进了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的转化。

幻灯片26

[易错提醒]

本题失误的常见原因主要有两种:

(1)知识迁移能力差。未能迁移教材中工业化与城市化的

相关知识。

(2)概念内涵不全面。城镇化的考查使考生往往只注意到

“人口”城市化,而忽略“用地”城市化。漏答“工

业化发展也促进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的转化”要点。

幻灯片27

1.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一般规律

(1)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

某一地区工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般有以下规

律:

幻灯片28

(2)区域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先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

轻工业,进而转移资金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最后是

技术密集型产业,一般方向是由发达国家(地区)转移

到发展中国家(地区)。

幻灯片29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幻灯片30

产业转移的目的是寻找最佳区位,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在分析影响因素时,需从转移的产业部门的主导因素入手,对比分析转入地和转出地的区位条件,具体思路是:

幻灯片31

幻灯片32

[例3] (2011·江苏高考)图甲为广东省佛山市产业分布示意图,图乙为佛山市顺德区家具

生产专业镇联系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幻灯片33

幻灯片34

(1)佛山市工、农业空间分布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革开放初期,港商在佛山市投资建厂,主要考虑的区位条件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顺德区家具业高度集聚,并且形成了分工明确的专业镇,其优点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近年来,佛山市工业出现向外地转移的趋势,其对佛山市的有利

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幻灯片35

[考点定位] 本题主要考查工业区位与工业集聚及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名师精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对图示信息进行准确解读并联系教材主干知识。第(1)题,从

图来看,佛山市玩具、陶瓷、五金等工业分布在东部地区,而养殖业、蔬菜种植等分布在

西部。第(2)题,改革开放初期,佛山成为港商投资建厂地区,其区位条件从政策、交通、劳动力等几方面优势来分析。第(3)题,顺德成为家具业的专业镇,相关联企业空间集聚便于企业交流与协作,降低成本,取得规模效益。第(4)题,佛山向外转移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工业及资源消耗大、污染重的工业,有利于佛山产业升级和环境改善。

幻灯片36

[答案] (1)工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农业主要分布在西部

(2)政策支持;劳动力充足;临近香港;交通便利

(3)便于企业间交流与协作;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4)有利于产业升级;改善环境

幻灯片37

[易错提醒]

本题失误的常见原因有三种:

(1)知识调动和表述能力差,教材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例如(3)、(4)题考查工业集聚的优点和产业转移对产出地的影响。调动教材

知识,运用教材语言概括即可。

(2)未能形成“思维建模”。工业区位条件可从原料、市场、政策、

交通、劳动力、科技、环境等方面对照实际区域筛选即可。第(2)题往往会漏答要点。(3)信息获取不准,解读不全,把工业分布于“东部”答成“东南

部”等。

幻灯片38

幻灯片39

材料1:2000年与2005年大陆沿海省区城镇化水平及变动

幅度。

材料2:江苏省南部某城镇工业产值构成图和外来劳动力在各部门中的比重图。

幻灯片41

材料3:东方网2011年6月24日消息最新出炉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2011》提出,

在中国新型城市化进程中,正面临着“城市化高速发展与现代化城市管理水平的不适应”“城

市规模的适度控制与流动人口的过度集聚的不协调”“城市规模快速扩张与城市建设、资源、

供应、生态环境的不协调”等多方面的挑战。

幻灯片42

[命题视角]

2011年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进程及可持续发展成为关注的热点,以上述材料为背景,可

以考查如下内容:

1.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2.城市化推进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幻灯片43

阅读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2000~2005年,我国大陆沿海省区(市)的城镇化发展的特点。

(2)结合材料2分析该镇的经济要实现持续增长,应重点发展________产业部门,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幻灯片44

与苏南地区相比,苏北和皖中地区发展电子装配业有何优势?

(3)结合材料1、2、3,分析江苏省如何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幻灯片45

解析:第(1)题,2000~2005年,我国大陆沿海省区(市)的城镇化发展的特点,读图分析即可。第(2)题,读图可知应重点发展电子产业,其原因是区内科技发达,人才集中,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电子装配业属于劳动力指向型,苏北和皖中地区劳动力丰富廉价,且地价便宜。第(3)题,从材料1中可以看出江苏省城市化发展快,从材料2中可分析出城市化发展快的原因,从材料3可以推测出江苏省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根据以上问题及原因提出针对性措施。

幻灯片46

答案: (1)城镇化水平较高;各省(区、市)城镇化水平差异很大;城镇化发展速度不均衡。

(2)电子该镇地处沪宁杭工业基地,区域内科技发达、人才集中、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劳动力价格较低,地价较便宜。

(3)大、中、小城市与城镇协调发展,组团式发展城市群;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和转移;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城市化管理水平等。

幻灯片47

点击下图

进入

提能力

最新-党校专题课教学调研报告 精品

党校专题课教学调研报告 专题课是县级党校主体班教学的主要形式,党校专题课是针对某一方面的理论及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分析综合、提炼加工后,通过理性思维形成理论联系实际、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内容体系。 专题课教学内容的时效性、教学对象的针对性都比较强,并且科研含量高,讲授难度大。 上好专题课是提高县级党校教学质量的关键,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科学选题选题能力也是教师要强化的基本功之一,精心选择有意义的专题题目是能否上好专题课的先决条件。 (一)选题要注重实践性。 实践性是专题课最显著的特点,脱离实际对社会实践不具有指导作用的专题课没有任何价值。 所选的题目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要把握县级党校教学对象是乡科级领导干部,遵循服务现实,增强指导意义这一原则。 首先,选题要突出两大主题:一是突出重大理论问题,二是突出现实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其次,实现三个结合:教师选题必须把对重大理论问题与现实的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本地实际相结合,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壮大我市集体经济问题。 (二)选题要有新意。 专题课时效性较强,所选题目内容要新,需要教师熟练掌握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把握国家的发展形势,了解最新的中央会议精神和各项改革措施和政策,从干部及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中选题目,如农村合作医疗问题等。 既便是老问题如党性修养等也要求要独到,从不同的角度讲出新意。 (三)选题要找准切入点。 教师要关注中央会议精神,了解国家各项改革方针政策的颁布及贯彻落实到基层后的效果和产生的相关问题,着重从县(市)党委和政府的工作思路中选择题目。

新形势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1

新形势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摘要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文化相近、体制相同、水 平相似的地理近邻国家建立区域经贸合作组织,促使资本、技术、劳动、信息、劳务和商品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它以牺牲一定的国家主权为代价,以期获得更多的比较成本收益和社会经济福利,直至形成区域内统一的经贸政策和经济体制。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它对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及社会发展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和作用。本文在阐述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最近二三十年来,结合当前的国际形势,区域经济出现的新的特点,在此大环境的影响下,中国应该怎样去适应新形势下的世界经济区域化。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

引言……………………………………………………………………… 1、新形势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及特点………………………… 1.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及其原因………………… 1.2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的新阶段,新特点…………………………… 1.3区域经济一体的实践,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 发展概况…………………………………………………………… 2、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2.1经济一体化对世界经济贸易的积极影响……………………………… 2.2经济一体化对世界经济贸易的消极影响……………………………… 3、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的影响……………………………………… 4、中国与国际区域经济的合作………………………………………… 5、结束语………………………………………………………………… 6、参考资料……………………………………………………………… 7、英文摘要………………………………………………………………

区域经济发展协调问题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协调问题研究 【摘要】重庆市直辖以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区域之间很不平衡,“一圈”与“两翼”在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上的差距很大,这既有地形地貌的原因,也有工业布局和具体经济政策方面的原因。要实现经济协调发展,就要重视规划,按照十八大提出的“新四化”要求,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并贯彻好成渝经济区的相关具体政策。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差异均衡发展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指针。重庆市是我国目前行政区域最大、人口最多的直辖市,也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重庆经济的协调发展,将为西部地区各省份的协调发展提供实践经验,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 重庆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差异性分析 重庆区域经济发展现状。重庆经济区域划分为“一圈两翼”,即以主城为核心、以大约一小时车行距离为半径范围的城市经济区(“一小时经济圈”),以万州为中心的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北翼”)和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城镇群

(“渝东南翼”)。自直辖以来,重庆的经济一直呈稳步发展的态势,GDP从1997年直辖之初的1509.75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0011.37亿元①。但是,重庆市各区(县)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直辖以来,区域经济差异变化具有以下特点②:第一,总体绝对差异扩大;第二,总体相对差异有所扩大;第三,两极差异不断扩大;第四,从经济差异变化的空间特征来看,主要表现为一小时经济圈增长比较快,与渝东北经济、渝东南经济区差异扩大。因此形成了“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典型二元结构。 2011年,重庆“一圈”的GDP达到了4368.49亿元,大约占重庆市GDP总量的43.63%;而相对发展滞后的渝东南经济带,其GDP总量仅为537.98亿元,仅占重庆市GDP总量的5.37%。2011年重庆“一圈”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35万元,“两翼”实现2.01万元③。由此不难看出,都市经济圈与周边的渝东南、渝东北经济带,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增长优势。 重庆区域经济差异分析。地区经济水平差异大。从2008~2011年,重庆市三大区域GDP总值(表1)可以得知,每年一小时经济圈的生产总值远远大于渝东北和渝东南两翼。即使不从“一圈”和“两翼”对比,仅从渝东北翼和渝东南翼的GDP总值来比较,二者也存在明显差距。这无疑体现出重庆市三大经济区域在发展上的巨大差距,而这种差距

党校教师如何上好主体班的专题课

浅谈如何上好主体班的专题课 党校是教育培训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教学是党校的中心工作,而主体班教学又是教学的中心,它集中地体现了党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怎样搞好主体班教学,是我们每一位党校教师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作为一名党校教师,深感上好专题课之难,现结合自己的一点教学实践,总结名家、大家的经验,就如何讲好党校主体班专题课,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强化终身学习意识,提高知识积累能力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厚重的知识积淀,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广博的跨学科知识是讲好专题课的基础。目前,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曾有人说,在农耕时代,读几年的书,可以管用一辈子;到了工业经济时代,读十几年的书才能够用一辈子;到了知识经济时代,只有终身学习,才能够用受用知识更新速度如此之快,作为吃"知识饭"、与知识终生相伴的党校老师,只有不停地学习,才能使我们的信息量不断扩大,知识面不断拓宽,才能始终保持知识的前沿性和创新性,才能适应新世纪高素质大规模干部教育与培训的需要。 知识的获取是多途径的,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1、要善于从书本上上获取知识,读书是学习最基本的方法,书籍是文化知识成果的结晶,党校教师虽然书本知识较多,掌握理论较为系统,但不应该满足于已有的知识,而应当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力争成为当地的理论权威、才识出众的教学工作者除了读专业书籍和相关的学科书之外,为了拓宽知识视野,每年都应该泛读一些书籍,无论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

尤其是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学等知识,做到宏观宇宙,微观生物,三皇五帝,当今热点,都略知一二。只有这样,才能在备课、讲课时,做到“思接千载,祝通万里”;也只有这样,才能进入毛泽东要求的“遇到屠夫谈猪,遇到秀才谈书”的境界。同时 每年也要能精读两本书,用心攻读,潜心钻研,在学懂弄通的基础上,要敢于打破他人和前人的思维定势或思想框架,力争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建立起自己新的观点。 2、向同行学习,博采众长。古人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不同年龄、不同专业的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对提高教学水平大有裨益,通过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互相交流教学经验,切磋教学方法,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才能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善集优者成大家,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应该打开门户,一个人也是如此,为此,一要多向同行的名家学习,学习他们做学问的态度和方法,学习他们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技巧,学习他们对理论和现实真灼独到的见解;二要向身边的同事学习,要注意学习周围有理论见底的同行,他们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备课时拿不准、弄不懂的地方,平时和他们多讨论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多听他们的见解和观点,多听听他们的课,在听中多体会、多领悟、多琢磨,从中发现党校教学的规律。三是向优秀的青年教师学习,他们有新思想、新观点、新创意,新的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手段,聚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将会使你在课堂上更加耀眼。目前,我校二五讲台就是互学博采的方式 3、向到党校学习的学员学习。学员是流动的智力资源库,这是党校的一大优势,主体班学员一般都是各级领导干部,来自实践第一线,是各行各业

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及中国的对策

摘要: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一直都是经济发展的主线,目前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出现了空前的发展热潮,在如此快速的发展之下,中国不仅要在贸易合作和贸易自由上做出相应的战略调整,更是在经济教学这一容易被忽略的层面上也做出了深刻的反思。本文就是从经济教学中关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着手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对于中国关于这一全球性发展趋势的对策做出相应分析。 关键词:区域经济;经济教学;对策 全球经济不断扩张、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和范围也在发生改变。很多主权国家开始注重区域内外经济的联合和发展,随着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融合,自由经济贸易、贸易集团浪潮、区域经济教学都随之发展并不断的被强化和推广。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征 (一)贸易主张开放自由。经济的发展最主要的保障就是它的发展可持续性以及自由性,想要保障经济发展的稳定和可持续性,开放无疑是最佳的方法。一般而言,贸易主张开放自由就是其将发展单边贸易自由化和对外资源开放密切联系在一起,两者共存的经济发展就是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特征的最好诠释。 (二)加强自我扩张意识。贸易的发展已经走到一定的顶峰时期,必然会出现佼佼者与失败者,贸易经济要有足够的风险意识和自我扩张意识,当两者同时被重视的时候,成功的贸易集团就将在这其中脱颖而出,所以当区域贸易集团出现后,其贸易伙伴将因担心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传统市场遭到侵蚀,而采取相应行动。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加强自我扩张的意识和积极的行动。 三、区域经济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的对策 (一)教学计划理论性强缺乏实践性。区域经济教学是属于应用型教学,很多西方对于区域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是给予高度重视的,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西方国家会有充分的实践教学环节,而我国的区域经济学教学则比较注重理论性,缺乏教学的实践性,在教学内容上,教条性质的知识比较多,很少回去关注比较热点的问题和话题,实践性的缺乏不仅仅会使区域经济学教学面临无趣,更重要的是会破会学生对于经济学教学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自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教师对于授课缺乏主动性。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核心课程,它不是独立存在的一门学科,区域经济学与其它经济学内容息息相关,区域经济学的教学应能够让学生明确各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综合所学各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区域经济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毕业论文撰写打下基础。尽管如此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往往围绕课本照本宣科,对于区域经济学教学的内容严重缺乏调理和理论性,在很多问题上模棱两可,导致学生最后只具备应对考试的能力。 (三)中国应积极做出战略调整明确目标。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变革应该积极做出政策和战略的调整。目前,在自由贸易区域的谈判中,中国的方向性和目的性并不是非常的明确,缺乏整体的战略规划,没有立足长远的发展目标。中国应尽快明确战略目标,加快自由贸易区域的实施,对于相对落后和发展中薄弱的环节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最大限度的明确战略目标并向着目标前进。 (四)站稳脚跟开拓领域。在能够确保亚洲地位稳固的同时,尽快确保能够长远的立足,将目光集中到全球的经济发展上,在全球网络的构件上,力求构筑我国区域与全球的联系与合作。最佳的选择就是海峡两岸的区域经济合作,大陆与之强强联手一致对外共同挑战,尽快构建一个涵盖大陆以及海峡两岸的经济贸易区域,用共同的市场、共同的资源实现对外的经济政策,积极的参与全球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变革。

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问题探讨

目录 一、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 ㈠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1) 1.农业生产的耕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紧缺等 (2) 2.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就业不充分 (2) 3.农村资金供求矛盾突出 (2) 4.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 (2) ㈡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存在主要问题 (3) 1.土地城镇化大于人口城镇化 (3) 2.城市就业和城市贫困 (3) 3.当前收入差距问题 (3) 二、城乡统筹一体化,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 (3) 三、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根本出路探索 (4) 1.经济增长与农业的关系 (4) 2.人口的增长与经济问题 (5) 3、如何(怎样)解决三农问题? (5) 主要参考文献 (7)

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问题探讨 【内容提要】加快发展,加快西部贫困地区的脱贫步伐,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及西部大开发的总目标。西部地区幅员广阔,农村人员比重大,是我国农产品的重点产区,经济基础差,农村经济发展和小康,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农村区域进而整个国家小康目标的实现。要加快西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我们首先要深化认识贫困地区的生态资源、农村劳动力供求及转移、教育事业、城市贫困、就业不充分和收入差距等问题及原因。“三农”问题是我国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关系到改革开放的全局,是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解决西部贫困地区脱贫的根本出路。本文就城乡一体化、解决“三农”问题发展新农村经济,提出了一些想法。 【关键词】贫困、农村经济、统筹、三农问题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在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中,需要经济、技术、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创新、发展,去赶超发达国家,提升综合国力,建成一个现代化的文明的富强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建国以来,我国在促进和调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方面多以政策倾斜、经济扶持为主,东西部地区经济大联合,用经济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由原来的“输血方式”逐步向“造血方式”转化,国家在很久以前就已经下定决心,下大力量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并且为此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进程仍旧相当缓慢。要加快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我们首先要深化认识贫困地区贫穷的现状和原因,从而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摆脱贫困。 一、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反贫因是人类面临的一项共同历史任务。贫困不是社会主义,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消灭贫困、消除两极分化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城乡差距、东西差距越拉越大,西部农村贫困问题非常严重,并成为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西部大开发的第一仗便是要消灭贫困。 ㈠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不少贫困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财政极度困难,尤其是县、乡镇一级,国家机器运转吃力,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可以列出一个很长的单子:官员腐败、下岗失业、性比失调、医患矛盾、三农问题、收入差距扩大、城市贫困、大学生就业难、劳工权益得不到保障等等。在这些问题中,有些是阶段性的、有些是长期性的、有些是其他问题派生出来的、有些则是许多问题的根源,都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问题的存在,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收入差距扩大,导致社会整体消费不足,有些问题是一时解决不了的,只有长期性或通过其他方面来加以缓解。 1.农业生产的耕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紧缺等。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西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原因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原因 文献综述 :杜春勇 学号: 班级:国贸1304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领域,对于形成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学者们也各有解释,如资本流动、发展战略等。但这些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突出地表现在对欠发达地区的研究和形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动力机制的研究上。针对上述问题,文章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提出了 4 个方面的展望:扩大研究围、细化研究对象、提炼动力机制、创新研究方法。 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研究 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形成的原因,国众多学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从总体上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假说: (1)人口迁移与人力资本假说 人口迁移与人力资本假说认为,经济利益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动机,对于迁出地而言,不仅减少了可分享地方国生产总值的人口,还获得了迁移者在迁出地工作而转移到迁出地的部分收入,从而使迁出地人均经济水平得到提高;而对于迁入地,由于迁入人口分享了当地经济增长的成果,必然使迁入地人均经济水平有所降低。该假说还认为,由生产中的专业化知识积累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会产生溢出效应,研究发展部门的人力资本开发应对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从人口迁移角度分析,王桂新、黄颖钰(2005)考察了 1995-2000 年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与东部地带经济发展的关系,发现省际迁移人口(外来劳动力)已成为推动东部地带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因素。正是大量外来劳动力的迁入,弥补了东部地带本地劳动力供给的不足,推动东部地带的 GDP 增长了 10%以上,对东部地带 GDP 增长的贡献度几乎达 15%。杜小敏、建宝(2010)利用面板数据的变系数模型实证考察了人口迁移和流动对我国各地区(省域)经济的影响,结果发现:对东部人口迁入和流入大省来说,人口迁入对经济的影响大于短期流入人口;对于中部的绝大部分地区以及西部的一些人口输出大省,伴随人口迁出而引起的人力资本流失对当地经济的负面影响开始凸显。 金相郁、段浩(2007)在卢卡斯模型的基础上从人力资本角度分析,利用 1997-2004 年全国各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进行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高等人力资本能对区域经济发展作出很好的解释。孔宪香(2007)认为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及城市群的形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等方面。高素英、曙明、王雅洁(2010)根据省 1978-2006 年的样本,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了

区域经济一体化

中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文献综述 摘要: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显著特征,至2011 年,中国已经与五大洲的28个国家和地区建设了15个自由贸易区,已签署了10个自由贸易协定,加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如期建成,中国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本文对经济一体化代表性理论及中国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现状进行评述,最后对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战略性对策。 关键词:中国;国际经济一体化;综述 国际经济一体化正向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拓展,各国集团与宏观经济主体的区域合作趋势也在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全球化的初级形态,也是一种局部性的全球化,自此过程中,随着中国对外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中国已成为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积极参与者与推动者。本文将对我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关文献作出回顾与评述。 1.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含义界定: 对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界定,国内外学者持不同意见。主流表述如下: 从手段角度,国际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社会再生产的某些领域实行不同程度的经济联合和共同的经济调节。 从状态过程角度,经济一体化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就过程而言,它包括旨在消除各国经济单位之间的差别的各种举措;就状态而言,其表现为各国间的各种不公平的差别待遇的消除。 从目的角度,应定义为自由贸易、统一市场、共同繁荣等等。 2.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关理论基础 2.1 关税同盟理论 关税同盟即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缔结协定,建立统一的关境,在统一关境内缔约国相互间减让或取消关税,对从关境以外的国家或是地区的商品进口则实行共同的关税税率和外贸政策。该理论在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中居于主导地位,其强调自由贸易可以给各国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在同盟内部的关税减免,必然导致成员国的福利增加,就世界范围而言,总体福利也是增加的。 1950年,美国经济学家雅各布维纳在其著作《关税同盟理论》提出了关税同盟理论,并认为任何形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于成员国以及外围集团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具体得益取决于“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的最终结果。继维纳之后,米德、维纳克、科登等人在其基础上提出了3*3模型,后经麦克米兰、麦克兰和劳埃德对该模型进行了总结与归纳。 除了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两个效应外,经济一体化的静态效应还包括贸易扩大效应、减少行政开支、减少走私、增强集团的谈判力量等。此外,关税同盟建立之后,会对成员国经济结构产生较大影响,就是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会使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是成员国获得规模经济利益,以及有利于扩大投资促进技术进步。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其他论文文档]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1)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1)论文 【论文摘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在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更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与时共进的特征。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 引言。 1958 年美国发展经济学艾伯特·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率先提出“发展战略”这一概念,重点讨论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自己的潜力、资源与环境,谋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自20 世纪60 年代开始,联合国先后制定了60 年代、70 年代、80 年代三个10 年的“国际发展战略”,它使得“发展战略”一词逐渐越出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范围,也广泛运用于发达国家。 2 国外研究现状。 2. 1 理论贡献。 (1)区域平衡增长论。 均衡增长的主要涵义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行业和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增长。主要包括赖宾斯坦(H. Leibenstein)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纳尔森( R. R. Nelson)的低水平 陷阱论、罗森斯坦和罗丹( P. N. Rosenstein- Rodan)的大推进论,以及纳克斯(R. Nurkse)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2)区域不平衡增长论。 区域不平衡增长论认为增长过程在实质上是不平衡的。其代表理论有佩鲁(Perour)的 增长极发展理论、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和赫希曼(A. O. Hi rschman)的依附理论。 (3)区域阶段发展论。 倒U 型理论(Reversed U - Shaped Theory) 1965 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 J. G. Williamson)把库兹涅兹的收入分配倒U 型 假说应用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提出区域经济差异的倒U 型理论。他通过分析24 个 国家的国际横截面数据和10 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认为国内不同发展阶段区域不平等 的变化趋势,地区间收入差异的长期变动趋势大致呈倒U 型。 (4)钟型发展理论( Bell Shaped Theory)

区域可持续发展知识点..

专题区域可持续发展 一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荒漠化的防治 知识点一荒漠化成因. 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3)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的变率大。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知识点二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技术措施 ①交通技术措施主要是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 ②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深耕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作套种、地膜覆盖、温室栽培、喷灌和滴灌等 生活措施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以天然气作燃料等 经济措施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如开展多种农业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使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高科技、节约型转变;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等 政策措施主要有开发性移民,投入资金、劳动力,城市规划或旅游等 环保措施主要有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环保产业,控制、治理环境污染,立法进行环境监督、管理、保护,提高环保意识,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等 2湿地的开发和保护 知识点一湿地的主要功能 知识点二湿地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造成湿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时可主要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入手。 (1)自然原因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如沉积物的长期积累会自然充满湖泊,失去湿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所以从地球历史以百万年为单位的时间尺度看,一切湖泊和沼泽的存在都是一种过渡性现象。 人类活动影响导致的结果 土壤侵蚀外部物质进入,填充作用导致入湖泥沙量大增

``党校专题课设计与准备的几个要点

党校主体班专题课设计与准备的几个要点 科学发展观背景下的政府形象设计 专题课是党校主体班授课的主要形式。讲好专题课对提高教学质量、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至关重要。多年来,基层党校工作的实践使笔者深深体会到,要讲好主体班专题课,必须在以下几个环节中下功夫。 一、学科专题科学设置 在针对学科进行专题设置时,首先要考虑如何科学设置专题。专题设置内容的选择要概括和体现本学科的重点内容,体现这一学科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达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学科专题设置必须把握两个要点,一是要“全”,二是要“精”。重点内容不能丢,要保持知识体系和重点内容的完整性;其次内容不能列,要达到“精”的要求。如《邓小平理论概论》。其实,邓小平理论的内容十分丰富,邓小平同志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在专题课设置时就要注重概括和提炼,专题设置要精,体现这一理论体系中的“钢筋铁骨”。邓小平理论的重点内容除了概述、精髓论以外,还有四大理论支柱,即初级阶段论、改革开放论、本质论和市场经济论。那么,就要把这六部分分别设置为一个专题进行讲授,其它的内容可以在讲解概述部分时进行主要观点介绍。只要把这几个部分的内容讲深讲透,学员对邓小平理论就会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了解和掌握。 二、专题名称精心设计 专题课的命题要对本专题的教学内容进行高度概括。专题的名称无外乎有以下两种形式。 1.内容式标题。如“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我国生态环境的状况、挑战和对策”等等,专题名称只是点明了要讲什么内容,而不体现具体观点。 2.观点式标题。如“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依法行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利益协调,共享发展成果”、“尊重自然,尊重规律,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等。这种标题不但要体现授课内容,而且直接点出了对这一问题的观点。另外,专题课的命题很关键。一个好的专题名称可以让听课者通过标题就可以了解和掌握本专题中最精华的部分,更能体现执教者对这一问题的主要观点和看法。我建议大家尽量把内容式标题归纳成观点式标题,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把一部分知识的要点总结和归纳出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现知识精华的标题,需要执教者对本学科的知识体系,以及本专题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还要有较高的总结和归纳能力,只要大家勤思考、肯钻研就一定能做到。 三、专题引言综合概括 在教学工作中,部分教师不太重视引言部分,认为其可有可无,其实引言对于教学来说是十分必要和十分重要的。它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可以使你的教学内容不至于太突兀、太生硬,更为重要的是,它能使学员对你所讲授的学科和某个专题的内容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和了解,否则就会使教学内容缺乏整体性。引言有学科引言和专题引言两部分。以学科为一个教学单元的专题课教学,这两部分都有。而以单一专题为内容的教学只有专题引言就可以了。

浅谈中国经济区域一体化

浅谈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 2006221109100159 付群体育学院1.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情况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中国经济安全战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的内在需要。随着两岸四方的经济联系、要素流动日益密切,顺应经济发展规律,推动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中华自由贸易区”,是两岸四方的现实选择。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对于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所采取的一条主要措施就是适应开放经济的需要,促进贸易自由化,推进国内经济的结构性改革。在此过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越来越成为一种突出的趋势和现象。一方面,已存在的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目前是世界上最具实力的地区,还在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拓展其范围。另一方面,许多新的区域一体化组织正在孕育或已现雏形,越来越多的国家对区域一体化表示兴趣。如正朝贸易自由化目标努力的东盟十国自由贸易区,东盟"10+3"自由贸易区的构想,东盟与澳大利亚、新西兰自由贸易区的构想,拉美国家自由贸易区的构想等。这些现象说明,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得到进一步强化,并成为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各个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参与与本国经济有更紧密联系的本区域经济的整合和开放。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的影响与对策 现代生产力发展水平已经达到惟有以特定地理范围的国家集团为生产单位相适应的阶段。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实现其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快速发展,都必须借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合作的力量。因此,虽然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都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世界贸易和经济总量的增长,但在今天乃至今后半个世纪中,区域经济一体化都要比经济全球化实际得多,重要得多。 由于东亚经济最为引人注目的一点是“横向一体化”的飞速发展,形成了梯度发展格局及其有活力的内部贸易和投资网络,经济互利互补,各具不同的需求和比较优势。因此,东亚现已初步具备了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的条件和可能。最近几年,“10+3”、“10+1”及中日韩三国合作对话都在加速进行。但由于具有敏感性的农产品自由贸易等问题难以解决,制度化的中日韩合作,“10+3”合作及东盟分别与日、韩“10+1”合作,目前尚难以取得真正突破。笔者认为,比较可行的合作途径是建立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

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论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摘要:目前,学术界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阻力。而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全球多边经贸规则及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影响,使我们发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区域化阻碍全球化的观点缺乏充分的现实依据。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是目前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有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即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阻力。本文则认为,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仅没有阻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且还在许多方面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多边贸易体制;促进作用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多边贸易体制)的促进作用 1、区域经济一体化同样以贸易自由化为目标,与多边贸易谈判的目标相吻合,有利于促进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 2、区域经济一体化成员由于数量更少、地域较近、经济文化水平较为接近,因而更易协调各方立场和利益,能使有关参加方在多边贸易体制下暂时无法实现的自由化利益在小范围内得以实现,从而是多边贸易体制的有效补充。 3、区域经济一体化所涉成员远少于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各成员间就贸易自由化进程达成一致的难度相对较小,从而有利于在小范围内更快推动贸易自由化进程,进而坐在WTO谈判桌前的代表数量就可下降,从而有效地降低多边贸易谈判的复杂程度和难度。 4、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作为多边贸易自由化的“试验场”,通过小范围的“试验”可为多边贸易体制提供大有裨益的经验教训,为国际贸易自由化提供可供借鉴的先例,发挥示范效应。如在《服务贸易总协定》产生之前,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澳新自由贸易区等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已就服务贸易自由化进行了大量细致的规定。这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认识,有助于消除人们的疑虑,为多边规则的达成和实施提供一定的思想认识基础。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WTO发展并走向成熟的中间环节,有助于推动多边贸易体制向更深层次发展。 5、当前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具有重叠性,即某一国家是多个组织的成员国,这类国家能起到桥梁的作用,促进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进而推动全球多边贸易谈判。 6、区域组织的强大凝聚力,可在多边贸易体系中抗衡经贸超级大国,从而防止和避免多边贸易体制成为超级大国称霸的工具。

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黑龙江省做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出现了经济发展渐缓、工业化水平下降、技改收效甚微、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不多等诸多问题,严重束缚了黑龙江经济在21世纪发展。针对上述问题,应通过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提高创新投资、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等措施,抓住“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机遇,实现再崛起。关键词:经济发展;黑龙江;区域经济改革开放以来,赶超战略下建立起来的大量不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国有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缺乏自生能力的问题逐步由隐性变为显性,加上国有企业所背负的沉重的社会性包袱,使黑龙江经济在改革开放以后暴露出一系列比较严重的问题,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一、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经济发展渐缓黑龙江经济在国家建设初期的倾斜政策支持下,从无到有,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经济发展速度始终位居全国前列。直到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除京、津、沪三个直辖市以及台湾省外,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中,黑龙江的gdp总额位于全国的第二位,但到2007年,则名列全国第15位,且人均gdp 增长速度则下降到全国水平以下,全国为13.5%,黑龙江为12.1%,在全国的排序为第13位。值得指出的是,2007年,黑龙江省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平均为13 786元,黑龙江为10 24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 541元,已经位居全国倒数第2位。 2.工业化水平下降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曾经拥有令人称道的优势产业。但这些建设于计划经济时期的优势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或因资源限制,或因体制制约,或因技术落后纷纷失去昔日的光彩。如黑龙江的石油产业、林业产业因资源枯竭日益陷于困境;其他产业如矿山机械、金、轻工、纺织、制药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因产业结构老化、耗能严重,即将被市场淘汰出局。整个老工业基地中,除少数国家特殊政策保护的骨干企业外,大部分企业都已成为夕阳产业,呈现出日益衰落的景象。与此相伴随,工业化水平也出现下降趋势。改革开放前,黑龙江省工业在整个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改革开放后,黑龙江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出现下降趋势,这一现象并不是黑龙江所独有的,而是整个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个缩影。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工业所占比重较高,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总值规模小,比重低,缺乏对经济增长的整体带动作用。2007年,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237.27亿元,位居全国第15位,且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平均水平为1706.72亿元)。新技术产业规模小,导致东北老工业基地增长缺乏后劲,也难以充分发挥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作用。以上说明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有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 3.技改收效甚微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了进一步推进黑龙江地区的经济增长,先后投入了上千亿元的技改投资。但由于原有经济体制中一些制度因素制约,各自为政,分散决策,使得重复建设、相互掣肘的问题经常发生,投资效果并不明显。特别是在拨改贷以后,由于大部分国有企业自有资金有限,技改资金多为银行贷款,大大加重了企业负担。很多项目,几经讨论,多方论证终获批复。但在论证期间,失去了良好的市场机遇,加之贷款导致沉重的债务包袱,致使项目投产之日,即是亏损之时。 4.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不多黑龙江经济由于工业结构偏重,产业结构老化,导致工业经济效益急剧下降,且一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逐渐被淘汰出局,在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的条件下,由于企业的大量关停并转,使得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急剧缩减,其实际人数由1990年的504.7万人下降到2006年的374.9万人,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39.6%下降到2006年的29.1%。这部分从第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并不是全部转移到具有较大吸纳能力的第三产业,而是有相当一部分逆向回流到第一产业。二、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针对提出的上述问题,黑龙江省在发展区域经济的进程中,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发展,早日走出困境。 1.积极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坚持“有进有退”的原则,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增强国有经济的

如何上好党校主题班的专题课

如何上好党校主题班的专题课 党校主体班专题课究竟该怎么上?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每个人的情况差异很大,很难提供一种普适的经验。教学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应用过程,可以交流,但很难直接传授。今天,我就专题课教学讲点原则性的要求,供大家学习讨论。 党校主体班专题课讲授知易行难,没有什么立竿见影的办法,只有走渐渐成长之路。在座各位都希望成才、都是可造之才。你们都受过系统的学习训练,有比较好的专业基础,这是个人成才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俗话说“里子好不一定面子就好”,要保证“里子面子”都好,还需要认真“打磨自己”,苦练、苦熬。成功是熬出来的。“熬”的原意是煮,把食品煮浪成糊状,其深意是忍受、忍耐、坚持。熬的过程是去掉水分、杂质;忍受是熬夜、苦熬日子;忍耐是艰苦支撑。我体会“大师”都是“熬出来”的,没有磨砺,就不可能成就“一家”“一派”。俗语说,不经磨难不成佛。我相信,只要大家愿意“修行”,都能像弥勒佛一样,炼成“金身不朽”。 专题课是党校主体班授课的主要形式。作为一名党校教师,上好专题课是饭碗,也是使命和责任。但饭碗难端,责任难担,是党校老师的共同感受。我每次上课都如同练习“走钢丝”,都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有时真不敢去想结果。这就是我多年党校专题课教学实践的心得,请大家分享。 一、上不好党校主体班专题课的种种表现 1.浅或平淡(说理不透) 2.空或无用(不会结合) 主要因素:从客观上看,主要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常新,难以适应;从主观上看受学识、见识、经验所限。学识局限,主要是学习不够,积累不够,知识储备不足;见识所限,思维狭窄、

眼界不宽;经验受限,工作经历单一,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理论与实际结合不好。一种是自己本身没有理论,对理论掌握不够,应用不够,指导不够,根本谈不上结合。另一种就是理论指导实践过于教条,生搬硬套,千篇一律。 直接因素:专题名称设计不恰当,专题纲目逻辑不严谨,内容交叉重复,别人的东西多,自己的东西少。 结论:老和尚念经,自己念给自己听。 二、上好党校主体班专题课的几个要点 (一)专题名称要精心设计 从专题名称上分有两种形式。一是内容式标题。如“从县情出发,全面推进双柏小康社会进程”、“双柏县生态环境状况、挑战和对策”等等,专题名称只是点明了要讲什么内容,而不体现具体观点。二是观点式标题。如“发展问题和中国共产党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立足实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尊重自然,尊重规律,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等。一个好的专题名称可以让听课者通过标题就可以了解和掌握本专题中最精华的部分,更能体现执教者对这个专题的主要观点的把握和看法。专题名称设计非常重要,需要执教者对专题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还要有较高的总结和归纳能力。 (二)专题讲稿要认真撰写 写好引言。专题引言一般应包括问题的提出、背景,以及本专题各部分内容概要。内容要层次清楚、衔接转折顺畅自然,使各部分内容之间相互融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尽量做到体系完整、知识观点正确、信息丰富、数据翔实、论证充分。 (三)专题讲授要下真功夫

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研究

高达50%,这表明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变量对于环境投资效率具有相当显著的影响力。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效率值分析、敏感度分析、投影值分析三大步骤,本文对于我国财政投资效率,特别是环境投资效率的评价给出了操作方法与案例。本论文研究表明,我国环境治理与保护投资效率的整体状况令人堪忧,环保投资所取得的积极效果相对于环境投资自身的高速增长并不相互协调。我国在环境保护与治理投资方面的基础比较薄弱,环境投资效率在不同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加强我国环境投资效率跟踪、评比、监管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长期以来由于环保投资占GDP的比重成为对政府考核的引导性指标之一,导致一些地区着力于把环保投资金额人为地做大。一些地区甚至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片面扩大环境保护投资范围、增加环境保护投资绝对值作为环境工作的指导思想,导致一些城市环境保护投资普遍偏高,而环境污染没有得到根本遏制,环境质量没有得到根本好转,造成了环境投资与实际效果之间出现较大的反差(章轲2009)[9]。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建议建立环境保护与治理专项资金效率评价与监管的长效机制。对不同区域、不同时间的环境投资效率进行及时监管与评价,环保部门、财政部门要对环境投资资金进行必要的跟踪检查,提高评价与分析结果的惩罚刚性,将之作为环保项目承担单位今后年度申报项目资格 审查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国家审计部门 要加强对环境投资资金的审计。实践中我 国环境保护资金涉及面非常之广泛,资金 来源渠道很多,如何对环境保护与治理资 金进行效率审计,应成为今后我国财政支 出效率审计的研究方向及重点。 主要参考文献 [1]刘长翠.生态环保资金监管:基于政府投入效 应问题的研究[J].财政研究,2006(7). [2]张中华.论我国财政投资效率的制约因素及 其对策[J].财政研究,2002(8). [3]颉茂华,刘向伟等.环保投资效率实证与政策 建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4). [4]黄泉川,扈文丽.我国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创 新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5). [5]尹希果,陈刚.环保投资运行效率的评价与实 证研究[J].当代财经,2005(7). [6]王小玉,王晓萍.我国环境保护投资的现状及 改革建议[J].价值工程,2011(1). [7]黄志刚..浅谈国外环保投资的经验及对我国 的启示[J].经济前沿,2008(7). [8]李振东.环保投资的费用效益分析[J].中国环 保产业,2002(2). [9]章轲.中国环保投资虚火太盛专家呼吁提高 投资效率.第一财经日报,2009-12-14.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 (责任编辑纪燕渠) 一、引言 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学和 区域政策讨论的重要话题,在当前经济社 会发展的条件下,中国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有助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还有利于扩大国内 市场规模,扩大内需,缩小地区间的差距, 同时还可以促进国土空间优化,形成良好 的国土空间经济秩序等。 虽然国内很早就认识到中国区域经济 一体化程度不高或者说市场分割的负面影 响,并在相关政策和法规方面做出了很大 的改进,但当前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仍然相对缓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不同行 政区之间的要素流动不充分、产业结构趋 同、底线竞争、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和不衔 接、生态治理分割与跨界污染、公共服务体 系不衔接等。这导致了经济资源配置效率 低、不公平竞争和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 大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国区域经济的协 调发展。 区域一体化既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状 态,在这个状态下,一个完整区域内不同地 方的市场主体行为受到同一供求关系的调 节;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 中,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边界逐步消失(李 善同和侯永志,2008)。与此相对应,国内区 域经济一体化的建设过程也会包括多个阶 段,第一阶段通常是基础设施建设阶段,通 过大规模投入、逐步完善并最终形成密度 适当的网络型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体系, 为产品和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创造便利的条 件;第二阶段是区域合作逐步扩大阶段,地 理上相互毗邻的地区,通过政府间的协议, 消除产品和要素流动的政策壁垒,在地方 政府的引导和促进之下,区域合作不断增 强;第三阶段是制度建设和整合阶段,通过 完善维护市场有序竞争及有效竞争的法律 体系,建立合理的中央地方关系框架,消除 阻碍商品和要素流动的政策及制度根源, 实现国内区域一体化 。 34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