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哲学多选题汇总

马克思主义哲学多选题汇总

马克思主义哲学多选题汇总
马克思主义哲学多选题汇总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下列选项中,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组成部分的有(BCD)

A.民主社会主义B.科学社会主义C.马克思主义哲学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解析】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体。P4-5页。

32.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主义基本形态的有(ACD)

A.朴素唯物主义B.庸俗唯物主义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解析】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P37页。

33.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的积累引起质变这一哲学道理的有(ACD)A.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B.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C.绳锯木断,水滴石穿D.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解析】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ACD三项都体现了这个哲学原理。“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未涉及质变与量变的关系。P66页。

34.下列各项属于党的思想路线内容的有(ABCD)

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解析】《中国***章程》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P125页。

35.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ABCD)

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C.产品的分配方式D.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解析】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它包括: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②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包括交换关系);③产品的分配方式。,P139页。

36.货币的基本职能有(AB)

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支付手段D.贮藏手段

【解析】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P189页。

37.以机器设备形式存在的资本,属于(AC)

A.不变资本B.可变资本C.固定资本D.流动资本

【解析】以生产资料形式(如机器设备)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叫做不变资本。固定资本是指产业资本家用于机器、工具、厂房、设备等劳动资料上的那部分资本。,P201、229页。

38.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调控货币量的政策手段有(BCD)

A.税收政策B.公开市场业务C.再贴现利率政策D.最低准备金率政策【解析】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调控货币量方面,主要运用三大手段或三个法宝:一是公开市场业务;二是最低准备金率政策;三是在贴现率政策。P281页。

39.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合理性表现在(AB)

A.它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

B.它认为资本主义必须要为一种更好的制度取代

C.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D.它认为无产阶段是埋葬资本主义的革命力量

【解析】空想社会主义者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但因为他们没有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不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和客观必然性。他们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找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他们憧憬社会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P304页。

40.下列各项属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有(ACD)

A.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B.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C.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D.阶级消灭和国家自行消亡

【解析】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①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②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③经济的计划调节管理和商品经济的消失;④阶级的消灭和国家自行消亡;⑤精神境界极大提高;;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⑦全人类的彻底解放。P341-349页。

二、不定项选择

1、下列各项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有( )

A.政治学

B.文学

C.道德

D.宗教

E. 修辞学

2、以下观点属于形而上学的有( )

A.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B.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

C.同一就是与差别对立并排斥差别的同一

D.一切斗争都是不可调和的、你死我活的斗争

E.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是由外力推动和引起的

3、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 )

A.动中有静,静中含动

B.否极泰来,物极必反

C凡是存在的都是要灭亡的

D.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E.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4、“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

A.颠倒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B.把理论当成实践的来源和动力

C.揭示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D.规定了理论对实践的决定意义

E.肯定了理论应走在实践的前面

5、相对静止的重要意义在于( )

A.它是事物分化形成多样性的条件

B.它是人们理解事物运动的前提

C.它是认识和区别事物的基础

D.它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E.它是辩证法革命本质的根本体现

6、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 ( )

A.同—性和斗争性不可分离

B.同—性是斗争性的基础

C.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

D.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E.斗争性重要,同一性不重要

7、辩证唯物主义作为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因为( )

A、它批判继承了以往哲学的积极成果,克服了它们的缺陷

B.它在实践基础上科学地回答了哲学基本问题

C、它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D、它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E、它开辟了绝对真理的时代

8、“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

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

C.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

D.历史是人的思想发展史

E.历史规律作用的实现离不开人的自觉活动

9、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 )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C.评价和被评价的关系

D.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E.审美关系

10、质变量变的复杂性体现在( )

A.质变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B.量变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C.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D.质变和量变唯以区分

E.量变中包含部分质变

二、选出2—5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1.下列说法中,正确体现意识能动性的有( )

A. 胸有成竹,料事如神

B. 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C.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D.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E.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2.下列观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有( )

A. 普遍联系的观点

B. 永恒发展的观点

C. 对立统一的观点

D. 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E. 辩证否定的观点

3. 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表现在()

A.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C.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E. 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条件制约

4.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有(ADE )

A.磨擦生热,热胀冷缩

B.冬去春来,夏尽秋至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勤学出智慧,实践出真知

E.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5.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ABCD )

A.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人们的认识提供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E.实践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种物质生活需要

6.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人的本质(ABC )

A.是后天的,不是先天的

B.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C.是变化的,不是不变的

D.是主观的,不是客观的

E.是自然的,不是社会的

7.下列选项中属于科学的社会功能的有(ABCDE )

A.科学可以使人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B.科学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C.科学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管理社会

D.科学可以推动物质生产力的发展

E.科学可以引起社会关系的变化

8.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是因为( )

A. 个人为社会作贡献,能够得到社会的赞扬和好评

B. 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为了从社会获得更大的利益

C. 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需要

D. 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

E. 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9. 社会发展是社会内部各种动力合力作用的结果,这些动力是:( )

A. 社会基矛盾

B. 社会革命和改革

C. 阶级斗争

D. 科学技术

E. 人民群众

10.下列选项中,属于政治结构的有()

A.军队、警察

B.政党制度

C.政权制度

D.法律制度

E.法庭、监狱

二、多项选择题答案

1.ACE

2.AB

3.ABCDE

4.ADE

5.ABCD

6.ABC

7.ABCDE

8.ACDE

9.ABCDE 10.ABCDE

二、在下面各题的5个选项中,请选出2-5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是( )

A.世界统一于存在

B.世界是观念的集合

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D.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E.物是感觉的复合

2.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

他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尽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

A.头脑中主观自生的

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C.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

D.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

E.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

3.哲学上把未经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一自然”,把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二自然”。关于二者的正确的哲学判断是( )

A.第一自然是物质的,第二自然部分是物质,部分是意识

B.第一自然是脱离人的物质世界,第二自然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C.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第二自然是人类实践创造的物质新形态

D.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它们都是由原子、分子在三维空间中排列而成的

E.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界,都是人类认识与改造的对象。

4. 1BM公司制造的“深蓝”计算机战胜了世界顶级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这一事实表明() A.电脑具有比人脑更高级的运动形式

B.电脑是人脑的延伸,是人类扩展自己智力的工具

C.人脑的运动与电脑一样,归根到底是电子等物质粒子的运动

D.电脑是物化了的人的意识,电脑战胜人脑,实质上是人类自己战胜自己

E.电脑和机器人也能进行某些实践活动

5.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

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C.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

D.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E.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6.1999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 )

A.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

C. 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而使自身获得发展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E.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7.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E.意识建构认识对象

8.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公德是( )

A.具有法定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B.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

C.个人道德修养的起点

D.协调阶级关系的基本原则

E.维护社会秩序的永恒法则

9.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 )

A.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B.是一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C.是社会发展的目的D.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

E.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

10.2003年6月23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正式发布,并于8月

1

日正式实施。1982年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被废止。这一变化

体现了( )

A.政治文明的进步B.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维护

C.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D.上层建筑不断变革完善的要求

E.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二、多项选择题答案

1.CD

2.BDE

3.CE

4.BD

5.DE

6.ABDE

7.ABD

8.BC

9.ABCDE 10.ABCD

二、在下面各题的5个选项中,请选出2-5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20分)

1.二元论的错误在于( )

A.否认物质世界的存在

B.坚持精神决定物质的观点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D.否认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的观点

E.主张世界存在着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

2.下列各项属于意识形态的有( )

A.哲学、宗教

B.物理学、数学

C.逻辑学、思维科学

D.小说、诗歌

E.政治、法律思想

3.认识中的非理性因素主要有( )

A.分析和综合

B.情感、意志、欲望

C.幻想、灵感、直觉

D.归纳和演绎

E.猜测、顿悟、想象

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C.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E.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眼里是木材,画家眼里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

A.人的感觉受理性的指导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选择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认识结果是由认识主体决定的

E.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6.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

A.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D.否极泰来,月盈则亏

E.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

7.“时势造英雄”的观点说明

A.英雄是时代的产物

B.英雄是随意的产物

C.历史是由人的意志决定的

D.英雄的出现有其必然性

E.每一个时代都需要自己的英雄

8.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深刻含义主要是( )

A.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过程

B.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合乎规律的发展过程

C.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是由内在矛盾推动的发展过程

D.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发展规律毫无区别

E.社会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9.从个人和社会统一的观点出发,人的自我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劳动

A.把自己仅仅当作目的而决不作为手段

B.实现不受任何制约的自由选择

C.在对社会奉献中实现自我需要的满足

D.满足社会和自我多方面的需要

E.纯粹为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

10.人类解放就是

A.实现绝对的自由

B.摆脱自然的奴役和社会的压迫

C.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

D.摆脱客观规律的支配

E.实现共产主义

二、多项选择题答案

1.CE

2.ADE

3.BCE

4.ACDE

5.ABE

6.ABCDE

7.ADE

8.ABC

9.CD 10.BCE

二.选出2-5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1.下列选项中,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 )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物质世界是否运动发展的问题

C.物质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

D.物质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问题

E.矛盾是不是事物发展源泉的问题

2.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说法( )

A.坚持了世界的物质性

B.包含一定的合理因素

C.是十分荒谬没有意义的观点

D.具有直观性、简单化的缺陷

E.是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3.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运动含义的有( )

A.运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C.运动是物体位置的移动

D.运动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E.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4.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

A.它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完全同步

B.它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C.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彼此独立,互不相关

E.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5.在意识能动作用问题上,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有( )

A.意识在一切条件下都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B.只有正确的思想才有能动作用

C.意识能够指导实践改造世界,为人类造福

D.意识能够引导人们破坏生态环境,使人类受害

E.意识越符合客观规律能动性越大

6.下列表述中,体现重视矛盾特殊性的有( )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C.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E.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7. 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世界观和方法论关系的有()

A.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B.方法论影响世界观

C.世界观是方法论的总和

D.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E.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完全相同的

8. 下列选项中属于科学的社会功能的有()

A.科学可以使人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B.科学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C.科学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管理社会

D.科学可以推动物质生产力的发展

E.科学可以引起社会关系的变化

9.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即社会存在的内容有( )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D.政治上层建筑

E.社会意识形态

10.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 )

A.人民群众可以创造社会规律

B.人民群众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D.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E.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二、多项选择题答案

1.AC

2.ABD

3.BDE

4.ABCE

5.CDE

6.ACE

7.ABD

8.ABCDE

9.ABC 10.CDE

二、多项选择题

1. 联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表现为

A.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B.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C.真实联系和虚假联系

D.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

E.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2.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不同于其他哲学,就在于它实现了

A. 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B.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C.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E.唯物论和形而上学的统一

3.下列观点中,重视矛盾特殊性的有

A.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B.乐极生悲,苦尽甘来

C. 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D.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E.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4.人工智能的出现证明

A.意识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

B.人脑是可以认识的

C.思维是可以模拟的

D.人类的思维将进一步发展为机器的思维

E.随着机器人的发展,会产生出比人类更高的思维

5.下列观点中,表明时间一维性的有

A.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B.莫说年纪小,人生容易老

C.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复回

D.一寸光阳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E.失落黄金有份量,错过光阴无处寻

6.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A.空气污染严重

B.世界性水源危机

C.臭氧层变薄

D.森林惨遭毁灭和物种减少

E.地球的生物圈已经不复存在

7. 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

A.社会人口结构

B.社会消费结构

C.社会经济结构

D.社会政治结构

E.社会意识结构

8.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的区别在于

A.前者是阶级社会的历史现象, 后者不是阶级社会的历史现象

B.前者是某一社会制度的根本质变, 后者是同一社会制度的部分质变

C.前者的发动者是被统治阶级, 后者的发动者是统治阶级

D.前者一般都是暴力的形式, 后者一般是非暴力的形式

E.前者是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后者是同一社会制度的自我

9.真理和价值的关系表明

A. 真理是客观的,价值是主观的

B. 真理具有普遍性,价值具有特殊性

C. 真理中包含着价值因素,价值中也包含着真理因素

D. 真理是主体认识与客体实在之间的符合关系,价值是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的满足关系

E.真理的追求以价值为目的,价值的实现以真理为条件

10.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人权的观点有

A.人权即人的基本权利

B.人权是抽象的

C. 人权是具体的

D.人权就是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

E.在阶级社会里,人权是有阶级性的

多项选择题答案

1.ABDE

2.CDE

3.CD

4.BC

5.ABE

6.ABCDE

7.CDE

8.ABCDE

9.ACE 10.ACE

1.下列各项属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有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有

A.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研究课题

B.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经验

C.实践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

D.实践不断为人们的认识提供新的物质手段

3.下列各项属于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的有

A.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B二认识主体具有社会性

C.认识主体具有历史性

D.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

4.下列各项属于认识客体的含义或性质的有

A.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B.认识客体是指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C.认识客体具有客观实在性

D.认识客体具有对象性

5.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概括揭示了

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

B.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D.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

6.下列选项中属于理性认识形式的有

A.概念

B.感觉

C.判断D.推理

7.下列各项属于感性认识的形式的有

A.感觉

B.概念

C.知觉

D.表象

8.下列各项正确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区别的有

A.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各个片面,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整体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

D.感性认识包含错觉,理性认识则正确可靠

9.下列各项正确说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的有

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D.是否承认认识具有能动性

10.下列各项正确说明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关系的有

A.二者具有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B.二者具有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C.二者具有相互作用的关系

D.二者是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关系

11.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会导致

A.经验论的错误

B.唯理论的错误

C.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错误

D.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错误

12.下列各项正确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联系的有

A.感性认识可以自然而然地上升到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C.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进行的

13.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比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更重要,这是因为

A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

B.认识的目的在于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C.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可以使认识得到检验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可以使认识得到丰富和发展

14一个正确的认识常常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

A.客观事物是多种矛盾的复杂的统一体

B.事物的矛盾有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

C.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D.认识受主体的生理因素和认识能力的限制

15.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A.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

B.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

C.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D.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16.真理具有绝对性。下列各项正确说明真理的绝对性的含义的有

A.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

B.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各个方面的正确认识

C.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会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

D.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向着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17.真理具有相对性。下列各项正确说明真理的相对性的含义的有

A.任何真理都包含错误成分,需要修正

B.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没有普遍性

C.任何真理都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正确认识,需要进一步扩展

D.任何真理都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和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有待于深化

18.下列各项正确说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的有

A.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

B.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C.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D.人的认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

19.在关于真理标准的问题上,下列说法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符合圣人之言的就是真理

B.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C.多数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D.对我有用的认识就是真理

20.下列各项正确说明真理的价值的表现的有

A.真理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

B.真理具有再认识的功能

C.真理具有教育的功能

D.真理具有激励的功能

21.下列各项属于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的有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2.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相统一的具体表现的有

A.党的思想路线坚持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

B.党的思想路线坚持的理论联系的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始终坚持的原则

C.“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认识论的精髓

D.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马克惫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考试大收集整理

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D

3.ABCD

4.ACD

5.BCD

6.ACD

7.ACD

8.ABC

9.CD10.ABC11.ABCD

12.BCD13.BCD14.ABCD15.BD16.AD17.CD18.ABCD19.ABCD20.ABCD21.ABCD22.ABCD

二、多项选择题

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CD)。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E、马克思主义法学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CD)。

A、德国古典哲学

B、德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D、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E、法国启蒙思想

3、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CE)。

A、辩证法

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

D、阶级斗争学说

E、剩余价值学说

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可以概括为(ABCDE)。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好方法论

B、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D、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E、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5、运动和物质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 AD )。

A、根本属性

B、普遍状态

C、主观形式

D、存在方式

E、唯一特性

6、列宁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在于(ABCD)。

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B、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C、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

D、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E、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7、意识的本质是(AD)。

A、人脑的机能

B、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C、“绝对观念”的产物

D、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E、人脑中进行的各种生理过程

8、下列哪些说法反映了意识的能动性(ABE)。

A、心静自然凉

B、审时度势

C、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D、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E、运筹帷握

9、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B )。

A、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B、无条件和有条件的关系

C、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D、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E、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10、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ABDE)。

A、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D、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

E、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11、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BD)。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E、限制事物自身的发展

12、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ADE )。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E、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1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它(BDE )。

A、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D、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本质内容

E、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主线

14、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ACE )。

A、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联系

B、主要和次要的关系

C、相对和绝对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E、有条件和无条件的关系

1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CE )。

A、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B、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C、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

D、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

E、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6、“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句话意味

着(BE )。

A、任何真理都不存在绝对的因素

B、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C、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D、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E、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17、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会导致(AC )。

A、唯理论

B、诡辩论

C、经验论

D、反映论

E、宿命论

1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ABCDE)。

A、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B、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认识的基础是实践

D、认识是思维对存在的无止境的接近

E、认识是曲折反复的过程

19、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 AD )。

A、反映论

B、能动的反映论

C、先验论

D、可知论

E、不可知论

6、做工作“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一思想说明(DE )。

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

B、上级指示和决议作为行动的依据

C、要事事取得直接经验

D、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E、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20、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重大意义在于(ABCDE )。

A、检验和发展理性认识

B、发挥理性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C、变精神力量为物质力量

D、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

E、推动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21、列宁说:“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思想可理解为(CDE )。

A、真理是具体生动的形象

B、真理的形成不需要抽象概括

C、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D、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E、真理体现了主观认识和客观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为实践是( BCDE )

A、认识的主体

B、认识发展的动力

C、认识的目的

D、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E、认识的来源

23、真理和谬误是( ABCE )

A、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B、相比较而存在的

C、相斗争而发展的

D、没有本质区别的

E、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

24、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没有(BDE )。

A、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

B、考察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

C、找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D、揭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E、发现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5、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于它(ABCD)。

A、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发展的自然前提

B、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

C、制约生产部门的分布和发展方向

D、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E、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26、人类社会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动态系统,其基本结构有(CDE )。

A、家庭结构

B、民族结构

C、社会意识结构

D、社会物质经济结构

E、社会政治结构

27、生产工具是(AC)。

A、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

B、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C、凝结着科学技术的成果

D、生产力中唯一起作用的要素

E、经济基础中的决定要素

28、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表现在(BCD )。

A、社会意识被动地反映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C、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

D、在阶级社会中,同社会经济基础有联系的那部分社会意识形式有鲜明的阶级性

E、统治阶级的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它是统治与被统治的社会关系的反映。

29、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有(ACE )。

A、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的原理

B、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共同创造历史的原理

C、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

D、群众的意见和要求都必须遵从的观点

E、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人类认识总规律

30、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作用是(BCE)。

A、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因

B、迫使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的重要手段

C、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D、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E、社会形态更替的杠杆

31、生产力对社会的决定作用表现在(ABCD )。

A、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变革的前提和基础

B、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建立的

C、生产力的变化规定着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

D、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E、生产力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唯一起作用的力量

32、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它(ABC)。

A、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B、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C、排除对立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D、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E、决定经济基础的变化

3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BCE)。

A、杰出人物对创造历史没有作用

B、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D、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创造者

E、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4、商品价值是(ABCDE)。

A、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B、商品的社会属性

C、由抽象劳动形成的

D、交换价值的基础

E、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35、商品价值量是(CD )。

A、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决定的

B、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C、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D、同生产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E、由商品的使用价值决定的

36、决定和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ABCDE)。

A、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B、生产过程的社会组织水平

C、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程度

D、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效能

E、自然条件的优劣

37、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主要包括(ABCE )。

A、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B、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C、劳动者的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D、劳动者的其他生活费用

E、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38、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最基本方法有(CD )。

A、内含扩大再生产

B、外延扩大再生产

C、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D、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E、超额剩余价值生产

39、超额剩余价值是(ABDE )。

A、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B、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C、由于延长工作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

D、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E、企业中存在的一种暂时现象

40、资本积累(ACDE)。

A、是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B、目的是为了增加社会财富

C、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D、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E、源泉是剩余价值

41、资本周转速度加快对资本价值增殖的影响表现是(ACE )。

A、剩余价值率的提高

B、剩余价值率的降低

C、年剩余价值率的提高

D、预付资本量的增加

E、预付资本量的节省

42、垄断的条件下竞争的形式有(ABCD )。

A、非垄断企业之间竞争

B、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C、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

D、垄断组织与局外企业之间的竞争

E、垄断组织与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

43、垄断是( CDE )。

A、帝国主义经济的实质

B、帝国主义经济的基础

C、帝国主义最本质的经济特征

D、生产集中的必然结果

E、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44、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有(ABCDE )。

A、调节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比例关系

B、调节国民经济产业结构

C、调节劳资关系

D、“反危机”和保持经济增长

E、防止通货膨胀和保证“充分就业”

45、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和调节国民经济的主要方式有(ABCD )。

A、实施宏观财政支出

B、实施宏观货币政策

C、实施社会福利政策

D、采用法律和行政手段

E、实行“经济计划化”

46、经济全球化本质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其内容大体可以分为(ABCDE )。

A、生产的全球化

B、贸易的全球化

C、金融的全球化

D、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E、分工的全球化

47、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是(AB )。

A、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

B、对未来社会作出了天才的设想

C、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客观规律

D、找到了变革社会的革命力量

E、找到了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48、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有(ABCD )。

A、剥削制度的消灭和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

B、按劳分配

C、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D、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E、实行计划经济

49、社会主义实现模式多样化的原因在于(AB )。

A、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不同

B、历史传统不同

C、指导思想不同

D、地域环境不同

E、经济制度不同

50、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文化不发达国家首先进入社会主义是(ABCD )。

A、帝国主义时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B、帝国主义时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必然表现

C、帝国主义新变化带来的必然结果

D、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矛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作用的必然结果

E、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次特例

51、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形式的基本观点(BD )。

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

B、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形式

C、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争取革命的和平发展

D、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革命和和平两种形式

E、暴力是不得已的手段和最后的选择

52、社会主义民主是(ABCDE)。

A、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B、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C、绝大多数人的民主

D、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E、由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53、下列选项种属于共产主义含义的有(ABC )。

A、共产主义是一种科学理论

B、共产主义是一种现实运动

C、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

D、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理想

E、共产主义是一种理论空想

54、下列属于必然王国的社会状态有(ABCD)。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E、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及答案1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及答案1 2009-06-20 14:21:09|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请将项填写在下面对应表格中。 1、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指_______ A、世界的本原性 B、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C、世界的物质性 D、世界的精神性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_______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3、“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_______ A、决定性 B、预见性 C、能动性 D、主动性 4、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_______ A、事物质变的临界点 B、事物保持一定量的质的限度 C、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 D、事物质变的关节点 5、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_______ 1

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B、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C、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体 D、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6、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_______ A、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 B、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C、由低级到高级转化 D、由坏向好的方面转化 7、“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_______ A、人的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B、感性认识的局限性 C、感性认识对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 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8、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_______ A、劳动工具的状况 B、劳动者的本质 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9、社会运动最主要的物质基础是_______ A、自然环境 B、阶级关系 C、生产方式 D、从事物质生产和自然生产的人们的总和 10、社会形态是 A、存在与意识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C、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下列各题给出的五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请将选项填写在下面对应表格中。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 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反映论和先验论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这指的是() 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9、柏拉图的“理念论”是()的理论 A.唯物主义 B.二元论 C.唯心主义 D.怀疑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问题及要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问题及要点整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1836-1848) 问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 一、时代背景 二、思想背景 (1)、时代背景(实践条件)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的政治权利,资产阶级革命蓬发展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作为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思想背景(理论条件) 1.马克思主义的德国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 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 2.马克思主义的英国理论来源:英国政治经济学 3.马克思主义的法国理论来源:法国社会主义学说圣西门、傅利叶等人的思想的影响 问题2: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基本内容和哲学史意义? 参见:教材16页到17页 问题3:名词解释物质利益难题 参见:教材16页到17页 问题4:简答在黑格尔那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 参见:教材22页到23页 问题6:马克思恩格斯如何在莱茵报时期开始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的? 回答:在《莱茵报》期间,马克思开始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特别明显地表现在他对国家、法和社会现实的关系问题的认识的发展上。在马克思参加《莱茵报》工作期间,恩格斯在思想趋向上和马克思一致,同

主义立场,对普鲁士君主专制制度展开了尖锐的、无情的批判,积极投身于现实的政治斗争;在哲学上,当时恩格斯虽然还把世界历史看作是精神的辩证发展,但他坚持哲学和行动、主体和客观力量的结合,强调实践上的批判是必要的。 在这一阶段,恩格斯也和马克思一样,还处在开始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阶段。在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源问题上,看到了“工业国”所必然引起的矛盾,看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冲突,但还没有进一步同资本主义私有制联系起来,因而也还没有指明这种革命的性质。在物质利益和思想原则的关系问题上,看到了在英国现实生活中物质利益对人们思想、行动的支配作用,但还没有得出物质利益决定思想原则是普遍规律的结论。 而且,1843-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了一系列的著作,表明他们已实现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具体来说,有(1)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揭示“市民社会”对国家和法的决定作用(2)马克思批判鲍威尔,揭示“人类解放”和“政治解放”的区别,论证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3)马克思从针对“副本”的批判,进到针对“原本”的批判,揭示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4)恩格斯在深入工人和研究经济学中,完成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问题7:论述异化劳动的含义及其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作用? 答案要点如下: 1、异化劳动概念的提出及其规定。在《手稿》中,马克思把哲学的研究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结合起来,这使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同资本家尖锐对立这一经济事实,看到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深刻矛盾;进而又把异化和对劳动的分析结合起来,指出上述对立和矛盾的根源在于劳动的异化.从而创造性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和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劳动是人的“类生活”,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了。由此出发,马克思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首先,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其次,劳动行为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第三,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第四,人与人相异化。马克思还指出,劳动的对象化不等于异化,只有在私有制条件下,才表现为异化,从而把劳动异化和私有制联系起来,因而要消除异化就必须消灭私有制;异化是现实的、客观的。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异化劳动概念及其四个规定就是对现实劳动异化的概括。 马克思还认为,“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因为正是自我异化的发展为自我异化的扬弃创造了条件;而自我异化的扬弃、人的本质的复归是自觉的,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因而异化和异化的扬弃是一种客观的辩证发展过程。人类的历史就是劳动对象化、异化和扬弃异化的历史。 2、异化劳动理论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作用。异化劳动是《手稿》的核心概念。异化劳动理论是当时马克思全部思想的基础。马克思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分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各种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取得了对于唯物史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成果。首先,由于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把社会历史归结为劳动异化和扬弃这种异化的历史,因而也就很自然地把生产劳动看作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他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 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而这两者统一的基础就是劳动。其次,由于《手稿》把生产劳动看作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因而在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人的自觉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费尔巴哈哲学的直观性;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强调人的社会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然属性的缺陷。第三、《手稿》在阐发异化劳动理论的过程中,还提出物质生产在构成社会诸因素中起支配作用的思想。第四、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贯穿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总的来说,马克思首先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他说:从异化劳动这一概念的分析表明.“与其说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还不如说它是外化劳动的结果,……后来,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马克思还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批判地研究了各种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论述了共产主义的基本思想。他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杨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是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 3、异化劳动理论的局限性:首先,就其实际思想内容来说,虽然在许多方面已经超越费尔巴哈而向唯物史观接近,但是作为说明历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却还没有摆脱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的人本主义模式。其次,就其与旧哲学的关系来看,马克思对自己的哲学思想同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区别是明确的,对费尔巴哈也有所批评和保留,但还没有从哲学体系上同费尔巴哈区别开采,因而对费尔巴哈哲学作了过高的评价、直到1844年8月还认为费尔巴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即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性革命性阶级性科学性 唯物论 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社会形态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发展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是直接关系到党的盛衰性兴亡的大事。 毛泽东思想主要内容 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3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思想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学说 7统一战线理论 8国际关系和外交方针理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是实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根本保证, 是毛泽东一贯倡导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工作方法, 是党的生命线和一切工作的准则。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路线也是各三个的精髓。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简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国两制”基本方针为解决国际争端和 世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新的途径。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遇到的挑战和考验, 在解决实践中新问题的时候形成的新观点新理论。 “科学发展观之所以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 是因为要完成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必须解决好影响小康社会原定指标完成的…三农?和社会建设滞后等问题。 党的十七大主题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到二0二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 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 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 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 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 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试题(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C) A.古希腊罗马哲学 B.中世纪唯名论哲学 C.德国古典哲学 D.近代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经济和政治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结束了(A) A.作为“科学之科学”的哲学 B.一切唯心主义哲学 C.一切唯物主义哲学 D.一切思辩的哲学 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C ) A.掌握基本理论 B.亲自参加实践 C.理论联系实际 D.虚心向人求教 5.物质的惟一特性是(D ) A.实际存在 B.运动变化 C.可感知性 D.客观实在性 6.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D )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B.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 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D.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 7.时间和空间(C ) A.同物质运动无关 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 C.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D.是运动着的物质自身 8.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B)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对外界事物的正确反映 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A.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 B.实践第一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10.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B ) 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B.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 C.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D.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11.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尽管在发展中曾遇到和仍将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它已经取得并将继续取得巨大的成就和胜利。这说明(D ) A.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B.事物的发展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模拟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 模拟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物质范畴是( B )。 A ?—切哲学的基石 B ?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石 C .辩证法的基石 D .世界观的基石 2 ?把物质理解为某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 C )。 A .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C .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D.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 原子是“宇宙之砖”的观点属于( D )。 A .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 .庸俗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4.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 。 A .客观实在性 B .可感知性 5. 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 A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B .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D .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6. 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和纯粹的抽象,这是属于( B ) A .唯心主义的观点 B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7.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是( C )。 A .互不相关的两回事 B.物质对运动来说可有可无 C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运动对物质来说可有可无 8.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的观点是对运动的( D )。 A .朴素唯物主义理解 B .机械唯物主义理解 C .庸俗唯物主义理解 D .辩证唯物主义理解 9. 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D )。 A .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B.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C .否认静止 D .设想无运动的物质 10. 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是( A )。 A.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B.设想无运动的物质 C .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D .夸大静止的绝对性 C .具体性 D .真实性 A )。

【免费下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教学大纲History of Marxism Philosophy 课程编号:0223324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专业:政教专业先修课程: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后续课程:西方哲学思潮评介总 学 时:54 总 学 分:3教学目的和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描述150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发展及其在欧洲的传播,在世界各国的传播、发展以及多样化的探索和研究的全过程,对其发展中的是非曲直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从而使学生能如实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线索,并能对今天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对建构其当代形态有所促进。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信念,锻炼理论创新思维的能力,增强对各种错误思潮的辨析力、免疫力,为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服务,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学时分配学时分配序号 章目名称讲授实验序号章目名称讲授实验 1绪论65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848年欧洲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时期的验证和发展62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产生的历史条件46第五章 马克思在经济学和人类学研究中哲学思想的发展73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新世纪观的探索167第六章 恩格斯晚年对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特贡献94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和问世6绪 论(10学时)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对象和任务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特点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意义 四、分期和主要内容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产生的历史条件(4学时)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政治经济条件、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电气课件中调试,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

马克思主义多选题库

第一章三、多项选择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②③)。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C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论的“基本内核”D英国18世纪唯物主义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②④)。 A物质世界是否发展变化的问题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3)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是(①②③)。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现代辩证唯物主义D唯物辩证法(4)辩证法发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是((①②③)。 A朴素辩证法B唯心主义辩证法C唯物辩证法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5)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是(②③)。 A历史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D先验唯心主义 (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②④⑤)。 A科学之科学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C具体科学的综合 D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E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7)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是(①②③④)。 A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要求B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果 C马克思主义哲学富有强大生命力的表现D共性与个性的统一E真理多元化的表现 (8)当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有(①②③④)。 A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B证明、充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C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新的课题D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新的课题E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过时 (9)有人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到了20世纪已经不适用了。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①②③④⑤) A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是封闭的体系B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是僵化的教条 C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D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E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0)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窃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诗在哲学上表达了(②③④⑤) A多元论的思想B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C朴素辩证法的思想D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的思想E物质与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 (1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①③④) A毛泽东思想B胡锦涛提出的“兴起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 C邓小平理论D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 (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①②③) A解放思想B实事求是C与时俱进D活学活用E立竿见影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试题6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 1、解放思想体现着()。 A.唯心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B.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C.唯心主义与认识论的统一 D.唯物主义与可知论的统一 2、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A.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D.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过程 3、白天和黑夜之间的先后相继现象是()。 A.必然联系 B.偶然联系 C.因果联系 D.间接联系 4、经济基础是指()。 A.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了的总和 B.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了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一定历史阶段上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的总和 D.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5、一切真知都来源于()。 A.间接经验 B.社会实践 C.人的意识 D.客观事物 6、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 A.事物双方之间的相互斗争 B.事物双方之间的相互转化 C.矛盾双方互相调和的结果 D.矛盾双方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7、真理就是()。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B.大多数人同意的观点 C.对人类生存有用的理论 D.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8、社会历史规律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共同点是()。 A.它们都是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B.它们都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C.它们的实现都是元需人参与的客观过程 D.它们都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客观过程 9、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认识看成()。 A.人们纯思维的理性活动 B.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认识过程 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照镜子似的、直观被动的反映 10、马克思主义从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规定实践的科学含义()。 A.把实践归结为纯主观的、纯精神的活动 B.把实践看成个人的生活实践或犹太人的利己主义活动 C.认为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D.把实践看成人为应付环境所采取的生物性的活动 11、所谓系统是指()。 A.组成事物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 B.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统一整体 C.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 D.事物之间的复杂性和可变性 12、人的价值的最显著特点在于()。 A.人在价值关系中既可以是客体,又可以是主体的二重性 B.在价值关系中只能作为客体 C.在价值关系中只能作为主体 D.只具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满足自身和他人需要的特性 1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联余的观点 C.发展变化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C.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 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 物质的观点 B. 运动的观点 C. 实践的观点 D. 发展的观点 3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4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 .实践性 B .运动性 C .物质性 D .客观性 5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 .物质运动 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形而上学理解的矛盾的同一性是()A. 没有差别的同一性 B. 包含斗争性的同一性 C. 包含差别的同一性 D. 具体同一 7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唯物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 B.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C. 实践的观点和可知的观点 D.运动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 8.人们制造飞船,发射火箭,克服地球引力,是()A.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 B.对规律的辩证否定 C.对规律的根本改造 D.对规律的发展9.“先富——共富”和“台阶式”发展战略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中()A.总的量变过程中部分质变的原理B.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原理C.量变是质变的基础的原理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的原理 10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白马非马”命题的错误在于() A. 只看到共性和个性的区别,而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B. 只看到共性和个性的联系,而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区别 C. 既看到了共性和个性的区别,又看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 D. 既没看到共性和个性的区别,又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12 .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 A .抛弃 B .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 13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A. 方向和道路 B .形式和状态 C .结构和功能 D .源泉和动力 14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 .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 .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 .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15 .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 A .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 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 .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6 .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 A .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 .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 17“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 ) A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 C .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 D 割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 18 .“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A .归纳与演绎 B .分析与综合 C .抽象到具体 D .实践到认识 19 .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A .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B. 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 .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 [ 单项选择题答案] 1.D 2.C 3.A 4.C 5.D 6.A 7.B 8. A 9.A 10.D 11.A 12.D 13.A 14.A 15.C 16.D 17.B 18.A 19.D 二、多项选择题 1.辩证法经历的基本形态有()A.朴素辩证法B.唯心辩证法C.唯物辩证法D.自然辩证法 2 时间空间作为“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 A .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D.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 3 .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A 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C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4 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A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 .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5 .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 )A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B.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D.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6 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差异与融合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差异与融合 信仰,又作仰信。信心瞻仰之意。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由于这些变化对当代青少年的信仰产生了巨大影响。当代青年与以往的青年不同的是:以往青年的信仰往往是一元化的。而当代青年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信仰呈现多元化的发展,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哲学的信仰,对法律的信仰等积极的信仰,还对金钱的信仰,权力的信仰等负面的信仰。一个国家的未来是青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如何树立、改正这些青年的信仰?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首要的任务。 一、造成青少年对于信仰缺失和错误的原因 (一)当代青少年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前景认识模糊,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的不重视,对于哲学的概念的不了解。哲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当代青年在复杂的社会中很容易遇到挫折,对于这些困难,往往采取的是一种消极的态度。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的一些观点对于当代青年摆脱这些思想的困惑,促进自身的发展有很好的作用。可是当代青年不懂得怎么去运用。比如:马克思哲学中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哲学中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等。而往往去自我逃避和自我放逐,断章取义于一些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天生我材必有用等言论,对于这些言论的信奉,是因为对中国古代哲学的不了解,不能结合中国古代思想家当时语境,只从中选取让自己心里受到安慰的语句,一种掩耳盗铃的做法。 (三)是当代青年对于信仰的不坚定,当信仰和当前利益产生冲突的时候,往往会选择利益。信仰的作用日趋弱化,这种信仰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当代青年的发展,让当代青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扭曲。当年青年由于自身的不成熟,又不能自己树立正确的信仰和价值体系,对于社会上一些消极的信仰和价值体系选择了默认的接受,这样就造成了正确信仰作用力的弱化。可见必须加强对青少年正确的信仰和价值观的树立。 二、对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比 对于青少年应该掌握正确的哲学思想,正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通过认真学习,了解两个哲学体系的正确思想,从而取其精髓,去其糟粕。找到两个哲学体系中的冲突域融合,从而树立起自身的正确的信仰和价值体系。 (一)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观点 1.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哲学也在五千年间得到了发展,其发展历程是[1]: (1)先秦哲学:孔子的仁爱哲学、墨子的兼爱哲学、老子的道生万物哲学思想、庄子的相对主义哲学思想、孟子尽性知天的哲学思想、周易哲学、荀子天行有常的哲学思想。 (2)两汉哲学:淮南子的哲学思想、董仲舒神学目的论哲学思想、王充元气自然论哲学思想。 (3)魏晋玄学:王弼贵无论、裴頠崇有论、郭象的独化论、僧肇的不真空论。 (4)隋唐佛学:天台宗三地圆融、法相宗万法为识、华严宗四法界、禅宗自性顿悟。 (5)宋明时期:张载太虚即气、二程天即理、朱熹大成的理学思想、陆九渊心学思想、王守仁致良知。 (6)明清时期:王夫之理依于气、颜元的哲学思想、戴震的哲学思想。 (7)近代哲学:龚自珍和魏源的哲学思想、洪秀全的哲学思想、康有为的哲学思想、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2.在中国哲学的发展中主要产生了一下几个重要观点,这些观点对当代青年有很重要的

郑州大学马克思多选题

多项选择(每题2分) (每道小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两个是正确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正确选项的标码字母涂黑。 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这里所谓“真正的哲学”,……。(A、B、D) A.可能是唯物主义哲学 B.可能是唯心主义哲学 C.专指各种唯物主义哲学 D.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一生主要完成的重大理论发现是……。(B、C) A.阶级斗争学说 B.历史唯物主义C.剩余价值学说 D.劳动价值理论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的哲学。(B、C) A.康德 B.费尔巴哈 C.黑格尔 D.斯宾诺莎 4.德国古典哲学中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影响 最大的是……的哲学。(C、D) A.康德 B.费希特 C.黑格尔 D.费尔巴哈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要的自然科学前提是……。(B、C、D) A.康德星云假说 B.达尔文进化论 C.细胞学说 D.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6.促使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得以确立的自然科学新发现是……。(A、B、D)A.细胞学说 B.达尔文进化论 C.爱因斯坦相对论 D.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7.下列各项属于世界统一性问题的有,……。(A、C、D) A.唯物主义一元论 B.相对主义诡辩论 C.二元论 D.唯心主义一元论8.“世界是可知的”,这一观点是……都承认的。(C、D) A.一切哲学派别 B.一切唯心主义者 C.一切唯物主义者 D.彻底的唯心主义者 9.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C、D) A.绝对精神 B.理念 C.人的意识 D.自我感觉 10.哲学史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的有……。(C、D) A.黑格尔 B.孔子 C.贝克莱 D.王阳明 11.哲学史上不可知主义的代表人物是……。(B、D) A.黑格尔 B.康德 C.贝克莱 D.休谟 12.割裂精神和物质的关系,就会导致……。(A、B、D)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诡辩论 D.不可知论 13.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A、B、C) A.意识根源于物质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D.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14.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认为,……。(A、B) 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B.世界是以一定的时空形式,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永恒运动的物质过程 C.运动是绝对的 D.静止是相对的 15.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也就是说,……。(A、C、D) A.运动是由物质内在矛盾引起的 B.运动是由物质之外的东西引起的 C.运动根源于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D.运动根源于一切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16.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就会导致……。(B、D)

马克思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卷九 一、单项选择题:(选项中只有一个最为准确的答案。每题1分,计20分) 1. 理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是() 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 C.概念、计算、试验 D.概念、范畴、规律 2. 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基本形态是()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朴素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 C.古希腊唯物主义、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D.古中国唯物主义、近代欧洲唯物主义、现代西方哲学 3. “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这是() A.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 B.取消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观点 C.夸大了客观条件作用的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4.中国宋代著名哲学家陆九渊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这是()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古代朴素辩证法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5.认识的本质是()

A.人的精神的自我创造 B.是主体对于客体的直观反映 C.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是人脑分泌出来的一种特殊物质 6.唯物辩证法的“扬弃”是指() A.新事物彻底抛弃旧事物 B.事物发展过程的非连续性 C.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 D.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 7.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A.阶级斗争 B.改革开放 C.科学技术革命 D.社会基本矛盾 8. 主观唯心主义的极端形式是() A.唯我论 B.唯心论 C.唯理论 D.经验论 9.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A.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 B.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C.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D.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10.“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这是()

《公共基础知识》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事物、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哲学既是世界观的理论,又是方法论的学说。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在社会科学领域,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所提供的思想材料,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思想成果,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入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及时总结了工人斗争的经验,对前人的思想成果进行了积极的批判总结,特别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核”,经过艰辛的探索和研究,创立了崭新的科学的世界观。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的规律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第二章物质和意识 第一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世界万物的共同本原或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唯物主义哲学主要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列宁科学地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人的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 2.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畴,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3.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变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一、简答题 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条件? 2、 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转向黑格尔主义并超越黑格尔哲学 的? 3、 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超越费尔巴哈走向黑格尔哲学的? 4、 如何评价《关于费尔巴哈德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 意义? 6、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 7、 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开问世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 8、 马克思早期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是如何深化和发展的? 9、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848年欧洲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中 是如何得以验证和发展的。 10、《资本论》对唯物史观的意义如何? 11、简述《资本论》中的生产力思想。 12、《资本论》中马克思是如何发展社会形态理论的? 13、《反杜林论》在马哲史上的地位如何? 14、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是如何阐述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思想的? 15、分析《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构想。 16、分析马克思晚年理论研究是基本特点及其方法论意义。 17、《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在马哲史上有何独特的地位与意义? 18、《费尔巴哈论》中, 恩格斯是如何分析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及其方法与体系的矛盾的?如何分析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及其局限性的? 19、恩格斯是如何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20、《费尔巴哈论》中对唯物史观基本理论的阐述有何特点?

21、阐述19世纪90年代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发展。 22、普列汉诺夫在马哲史上的地位如何? 23、说明普列汉诺夫对唯物史观的重大贡献。 24、列宁是如何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思想的? 25、哲学基本问题理论在经典作家那里是如何深化发展的? 26、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是如何发展唯物史观的? 二、论述题 1、如何理解和评价异化劳动理论? 2、述评《资本论》中关于人的学说。 3、如何理解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规定的“现代唯物主义”? 4、阐述《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关于认识发展辨证发的思想。 5、恩格斯的如何阐述自然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 6、列宁是如何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 7、如何评价《唯物主义河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在马哲史上的地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