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煤化学复习资料汇总

煤化学复习资料汇总

煤化学复习资料汇总
煤化学复习资料汇总

1.煤是由什么物质形成的?

答:煤是由植物(尤其是高等植物)遗体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和物理化学作用演变而成的沉积有机岩。

2.成煤植物的主要化学组成是什么?它们各自对成煤的贡献如何?

答:组成:碳水化合物( carbohydrates )、木质素( lignins )、蛋白质( proteins )、脂类化合物( lipids/lipidic compounds )

贡献:木质素>碳水化合物>脂类化合物>蛋白质

原因:数量上,碳水化合物最多,木质素次之,蛋白质和脂类化合物较少;结构上,木质素、脂类化合物结构较稳定,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易分解。

3.为什么木质素对成煤作用的贡献最大?

答:含量仅次于碳水化合物;

结构为三维空间大分子,抵抗微生物分解的能力较强,且结构中含有酚类的结构,具有杀菌作用,所以木质素更容易在成煤过程中保存下来。

4.为什么木质素抗微生物分解能力较强?

答:结构为三维空间大分子,且结构中含有酚类的结构,具有杀菌作用,所以抵抗微生物分解的能力较强。

5.什么是腐泥煤、什么是腐植煤?

答:腐泥煤:主要由湖沼或浅水海湾中藻类等低等植物形成。

腐植煤:由高等植物经过成煤过程中复杂的生化和地质变化作用生成。

6.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是什么?

答:低等植物主要由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组成,脂肪含量比较高,没有木质素;

高等植物以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为主,植物的角质层、木栓层、孢子和花粉中还含有大量的脂类化合物。

7.煤炭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1)大量植物的持续繁殖 (生物、气候的影响)

(2)植物遗体不能完全腐烂--适合的堆积场所 (沼泽、湖泊等)

(3)地质作用的配合(地壳的沉降运动--形成上覆岩层和顶底板--多煤层)

8.什么是沼泽?按水的补给来源分,沼泽分为几类?

答:沼泽是在一定的气候、地貌和水文条件下,常年积水或极其潮湿的地段,内有大量植物生长和堆积。(1)按水分补给来源的不同,可划分为三种类型:

低位沼泽:主要由地下水补给、潜水面较高的沼泽;

高位沼泽:主要以大气降水为补给来源的泥炭沼泽;

中位沼泽或过渡沼泽:兼有低位沼泽和高位沼泽的特点,其水源部分由地下水补给,部分又由大气降水补给的沼泽。

9.什么是成煤作用?它包括哪几个阶段?

答:由植物转化为腐植煤要经历复杂而漫长的过程,经过复杂的生物、物理、化学作用转变成煤的过程。

可分为泥炭化作用和煤化作用。

10.什么是煤化程度?

答:在褐煤向烟煤、无烟煤转化的进程中,由于地质条件和成煤年代的差异,使煤处于不同的转化阶段。煤的这种转化阶段称为煤化程度,有时称为变质程度,或煤级(rank)。

11.什么是泥炭?什么是泥炭化作用?

答:植物经过生物化学作用,组织器官基本消失,细胞结构遭到破坏,变成颗粒细小、含水量极大、呈胶泥状的膏状物——泥炭。

高等植物死亡后,在生物化学作用下,变成泥炭的过程称为泥炭化作用。

在这一阶段,植物首先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和水解为分子量较小的性质活泼的化合物,然后小分子化合物之间相互作用,进一步合成新的较稳定的有机化合物,如腐植酸、沥青质等。

12.从植物到泥炭,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其本质是什么?

答:组织器官(如皮、叶、茎、根等)基本消失,细胞结构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变成颗粒细小、含水量极大、呈胶泥状的膏状体--泥炭;

组成成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植物中大量存在的纤维素和木质素在泥炭中显著减少,蛋白质消失,而植物中不存在的腐植酸却大量增加,并成为泥炭的最主要的成分之一,通常达到40%以上。

本质:生物化学作用过程。

13.泥炭化作用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多氧、缺氧),各阶段的化学变化有何特点?(生物化学、分解、再化合)

答:一、植物遗体暴露在空气中或在沼泽浅部的多氧条件下,由于喜氧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的作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化合物,经过氧化分解和水解作用。一部分被彻底破坏,变成气体和水;另一部分分解为简单的化学性质活泼的化合物,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化合成为腐植酸,而未分解的稳定部分则保留下来。

二、在沼泽水的覆盖下,出现缺氧条件,喜氧微生物被厌氧细菌所替代。分解产物相互作用,进一步合成新的

较稳定的有机化合物,如腐植酸、沥青质等。

14.为什么在泥炭沼泽中,植物遗骸不会被完全分解?(水、酸性、杀菌成分)

答:(1)泥炭沼泽水的覆盖,使正在分解的植物遗体逐渐与大气隔绝,进入弱氧化或还原环境。

(2)微生物要在一定的酸碱度环境中才能正常生长。在泥炭化过程中,植物分解形成酸性产物,使沼泽水变为酸性,则不利于喜氧细菌的生存。所以泥炭的酸度越大,细菌越少,植物的结构就保存得越完好。

(3)有的植物本身就具有防腐和杀菌的成分,如高位沼泽泥炭藓能分泌酚类,某些阔叶树有丹宁保护纤维素,某些针叶树含酚,并有树脂保护纤维素,都使植物不致遭到完全破坏。

15.泥炭的成分有哪些?有机质中包括哪些?(腐植酸、沥青质、木质素、脂类及植物残体)

答:泥炭主要由有机物、矿物质和水组成,其中含水量70%~90%,矿物质含量随泥炭产地不同差异很大。

有机物的组成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腐植酸:它是泥炭中最主要的成分。腐植酸是高分子羟基芳香羧酸所组成的复杂混合物,具有酸性,溶于碱性溶液而呈褐黑色,它是一种无定形的高分子胶体,能吸水而膨胀。

(2)沥青质:它是由合成作用形成的,也可以由树脂、蜡质、孢扮质等转化而来。沥青质溶于一般的有机溶剂。

(3)未分解或未完全分解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和木质素。

(4)变化不多的稳定组分,如角质膜、树脂和孢粉等。

16.由高等植物形成煤,要经历哪些过程和变化?

答:泥炭化作用和煤化作用。

泥炭化作用参见11~15题

煤化作用:

煤化作用包括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

成岩作用diagenesis

泥炭在沼泽中层层堆积,越积越厚,当地壳下降速度较大时,泥炭将被泥沙等沉积物覆盖。在上覆沉积物的压力作用下,泥炭发生了压紧、失水、胶体老化、固结等一系列变化,微生物的作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缓慢的物理化学作用。这样,泥炭逐渐变成了较为致密的岩石状的褐煤。

变质作用 metamorphism

当褐煤层继续沉降到地壳较深处时,上覆岩层压力不断增大,地温不断增高,褐煤中的物理化学作用速度加快,煤的分子结构和组成产生了较大的变化。碳含量明显增加,氧含量迅速减少,腐植酸也迅速减少并很快消失,褐煤逐渐转化成为烟煤。随着煤层沉降深度的加大,压力和温度提高,煤的分子结构继续变化,煤的性质也发生不断的变化,最终变成无烟煤。

17.煤化程度由高到低,煤种的序列是什么?

答:无烟煤、贫煤、贫瘦煤、瘦煤、焦煤、肥煤、1/3焦煤、气肥煤、气煤、1/2中黏煤、弱黏煤、不黏煤、长焰煤、褐煤。

18.泥炭化作用、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的本质是什么?

答:泥炭化作用本质:生物化学作用

成岩作用本质:物理化学作用

变质作用本质:化学作用

19.变质作用有哪几种类型?请解释深成变质作用的特点(垂直分布、水平分带)

答:煤的变质作用可以分为深成变质作用、岩浆变质作用和动力变质作用三种类型。

特点:

垂直分布:指在同一煤田大致相同的构造条件下,随着煤层埋深的增加,煤的挥发分逐渐减少,变质程度逐渐增加。

水平分带规律:因为在同一煤田中,同一煤层或煤层组原始沉积时沉降幅度可能不同,成煤后下降的深度也可能不同。这一煤层或煤层组在不同深度上变质程度也就不同,反映到平面上即为变质程度的水平分带规律。

20.希尔特定律?(水平或近似水平煤层的不同煤层表现出的规律);水平分带规律是指同一倾斜煤层中的规律。

答案参见19题

21.什么是岩浆变质作用?

答:在岩浆作用下发生的变质作用,可分为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和接触变质作用两种类型。

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是指聚煤坳陷内有岩浆活动,岩浆及其所携带气液体的热量可使地温场增高,形成地热异常带,从而引起煤的变质作用。

接触变质作用:是指岩浆直接接触或侵入煤层,由于其所带来的高温、气体、液体和压力,促使煤发生变质的作用。

22.区域热变质和接触热变质的区别?

答:前者岩浆与煤层不接触,后者岩浆与煤层接触。

23.什么是动力变质作用?

答:动力变质作用是指由于褶皱及断裂运动所产生的动压力及伴随构造变化所产生的热量促使煤发生变质的作用。根据对构造挤压带煤的研究证明,动压力具有使煤的发热量降低、比重增大、挥发分降低等特点。煤田地

质研究表明,地壳构造活动引起的煤的异常变质范围一般不大,一条具有几十米至百余米断距的压扭性断裂,引起煤结构发生变化的范围不过几十米。因此动力变质只是局部现象。

24.影响煤变质作用的因素有哪些?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为什么?

答:影响煤变质的因素主要有温度、压力和时间。

温度的影响

促成煤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是温度。温度过低(<50~60℃),褐煤的变质就不明显了,如莫斯科煤田早石炭世煤至今已有3亿年以上,但仍处于褐煤阶段。通常认为,煤化程度是煤受热温度和持续时间的函数。温度越高,变质作用的速度越快。因为变质作用的实质是煤分子的化学变化,温度高促进了化学反应速度的提高。

时间的影响

时间是影响煤变质的另一重要因素。时间因素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温度、压力大致相同的条件下,受热时间越长,煤化程度越高。第二,煤受短时间较高温度的作用或受长时间较低温度(超过变质临界温度)作用,可以达到相同的变质程度。

压力的影响

压力可以使煤压实,孔隙率降低,水分减少;并使煤岩组分沿垂直压力的方向作定向排列。静压力促使煤的芳香族稠环平行层面作有规则的排列。

尽管一定的压力有促进煤物理结构变化的作用,但只有化学变化才对煤的化学结构有决定性的影响。人工煤化实验表明,当静压力过大时,由于化学平衡移动的原因,压力反而会抑制煤结构单元中侧链或基团的分解析出,从而阻碍煤的变质。因此,人们一般认为压力是煤变质的次要因素。

25.什么是煤层气?煤层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答:煤层气是赋存在煤层中以甲烷(CH4)为主要成分、以吸附在煤基质颗粒表面为主、部分游离于煤孔隙中或溶解于煤层水中的烃类气体,是煤层本身自生自储式非常规天然气。

主要成分:甲烷。不含乙烷、丙烷等烃类,还含有二氧化碳、氮气等气体。

1、煤大分子结构单元是如何构成的?结构单元之间如何构成煤的大分子?

答:研究表明,煤大分子结构单元类似于聚合物的聚合单体,它可分为规则部分和不规则部分。规则部分由几个或几十个苯环、脂环、氢化芳香环及杂环(含氮、氧、硫等元素)缩聚而成,称为基本结构单元的核或芳香核;不规则部分则是连接在核周围的烷基侧链和各种官能团。多个结构相似的“基本结构单元”通过桥键连接而成煤的大分子。桥键是连接相邻基本结构单元的原子或原子团。

2、随煤化程度的变化,煤分子结构呈现怎样的规律性变化?

答:随着煤化程度的提高,构成核的环数不断增多,连接在核周围的侧链和官能团数量则不断变短和减少。从褐煤开始,随煤化程度的提高,煤大分子基本结构单元的核缓慢增大,核中的缩合环数逐渐增多,当含碳量超过90%以后,基本结构单元核的芳香环数急剧增大,逐渐向石墨结构转变。研究表明,碳含量为70%~86%时,平均环数为2左右;碳含量为83%~90%时,平均环数为3~5;碳含量大于90%时,环数急剧增加,碳含量大于95%时,平均环数大于40。煤的芳碳率,烟煤一般小于0.8,无烟煤则趋近于1 。

3、从煤的生成过程来分析,为什么煤的大分子结构以芳香结构为主要特征?

答:在成煤植物化学组成中,木质素含量较高,木质素是具有苯基丙烷芳香结构的高分子聚合物,含甲氧基、羟基等官能团。木质素的单体以不同的链连接成三度空间的大分子,比纤维素稳定,不易水解,易于保存下来。

在泥炭沼泽中,在水和微生物作用下发生分解,与其他化合物共同作用生成腐植酸类物质,这些物质最终转化成为煤。所以木质素是植物转变为煤的原始物质中最重要的有机组分。由于含量较少或不易在成煤过程中保存下来,成煤植物中的其他化学组成对成煤的贡献均不如木质素,因此,煤的大分子结构芳香结构是主要的特征。

4、希尔施结构模型和两相模型分别反映了煤物理结构哪些特征?

答:

5、煤分子结构现代概念是什么?

答:1、煤是三维空间高度交联的非晶质的高分子缩合物,2、煤分子基本结构单元的核心是缩合芳香核,3、基本结构单元上的不规则部分包括烷基侧链和官能团,4、基本结构单元之间通过桥键连接成煤的大分子,桥键是连接相邻基本结构单元的原子或原子团,5、氧的存在形式除了官能团外,还有醚键和杂环;硫的存在形式有巯基、硫醚以及噻吩等;氮的存在形式有吡咯环、胺基和亚胺基等,6、在煤的高分子化合物的缝隙中还独立存在着具有非芳香结构的低分子化合物,它们主要是脂肪族化合物,7、随着煤化程度的提高,构成核的环数不断增多,连接在核周围的侧链和官能团数量则不断变短和减少

1、煤岩学的研究方法有哪几类?薄片和光片有何区别?

答:宏观方法-用肉眼或放大镜观察煤,根据其颜色、条痕色、光泽、裂隙和断口等,识别煤岩宏观煤岩成分判断煤的性质;微观方法-用显微镜研究煤,分为在透射光和在反射光下观察。薄片的规格为2×2 cm,厚 0.02 mm。薄片是用于在透射光下根据颜色、形态和结构识别显微煤岩组分、判断煤的性质。光片的规格为直径 2 cm,厚 1.5-2 cm 圆柱体。光片是用于在普通反射光或油浸物镜下,根据颜色、形态、结构、突起、反光性等特征识别煤岩组分、判断煤的性质。

2、什么是宏观煤岩成分(lithotype)?煤的宏观煤岩成分有哪几种?

答:根据煤的颜色、光泽、硬度、裂隙和断口等,利用肉眼或放大镜可以区分的煤的基本组成单位,包括镜煤、亮煤、暗煤和丝炭

3、区分煤的宏观煤岩成分需要利用煤的哪些外观性质或特征?各自在煤中的存在形态怎样?

答:需要利用煤的颜色、光泽、硬度、裂隙和断口等特征,对于镜煤,其颜色最黑、光泽最亮、质地均匀、常具有内生裂隙、性脆易碎成小立方块、具贝壳状断口;内生裂隙发育,垂直于条带,裂隙面呈眼球状。对于丝炭,其外观象木炭,颜色灰黑,性脆,具有明显的纤维状结构和微弱的丝绢光泽。对于亮煤,其光泽仅次于镜煤,较脆,内生裂隙也较发育,程度次于镜煤,比重较小,有时也有贝壳状断口。对于暗煤。其光泽暗淡,一般呈灰黑色,结构致密或呈粒状,比重大,硬度和韧性都大,断面比较粗糙,一般不发育内生裂隙。

4、什么是宏观煤岩类型?与宏观煤岩成分有何区别与联系?

答:通常根据煤的平均光泽强度,煤岩成分的数量比例和组合情况划分出宏观煤岩类型,作为观察煤层的单位。

5、有机显微煤岩组分组有哪几种?它们的成因是怎样的?

答:腐植煤的有机显微组分分为三组:镜质组vitrinite 、惰质组inertinite和壳质组exinite。成煤植物的组织在气流闭塞、积水较深的沼泽环境下,产生极其复杂的变化。主要发生两方面的变化:一方面是植物组织在微生物作用下,发生:分解、水解、化合形成新的化合物并破坏植物组织器官的细胞结构;另一方面植物组织在沼泽水的浸泡下吸水膨胀,使植物细胞结构变形、破坏乃至消失,或进一步再分解为凝胶的过程。(成岩作用过程也要答,自己补充)。壳质组来源于高等植物的孢粉外壳、角质层、木栓层等较稳定的器官、组织、树脂、蜡、脂肪和油等植物代谢产物以及藻类、微生物降解物。壳质组是成煤植物中化学稳定性强的组成部分,在泥炭化和成岩阶段保持在煤中的组分几乎没有发生什么质的变化。惰质组的成因多种多样,植物组织的火焚作用,植物组织的腐解。受真菌侵袭和氧化脱水作用(丝炭化作用)以及地球化学煤化作用等都能导致惰质化,但以丝炭化作用和火焚作用为主。丝炭化作用fusinization:成煤植物的组织在积水较少、湿度不足的条件下,木质纤维组织经过:脱水作用dehydration和缓慢的氧化作用后,又转入缺氧的环境,进一步经煤化作用后转化为惰质组分。

丝炭化作用也可以作用于已经受不同程度凝胶化作用的组分上,但经丝炭化作用后的组分不能再发生凝胶化作用成为凝胶化组分。火焚作用burning:有的丝炭化组分是由于古代沼泽森林火灾后,由烧焦的炭化组织转化而来的,称为火焚丝质体。

6、从煤的生成过程分析凝胶化作用和镜质组的形成。

答:在泥炭化作用阶段,成煤植物的组织在气流闭塞、积水较深的沼泽环境下,产生极其复杂的变化。主要发生两方面的变化:一方面是植物组织在微生物作用下,发生:分解、水解、化合形成新的化合物并破坏植物组织器官的细胞结构;另一方面植物组织在沼泽水的浸泡下吸水膨胀,使植物细胞结构变形、破坏乃至消失,或进一步再分解为凝胶的过程。凝胶在成岩作用阶段,凝胶发生了压紧、失水、胶体老化、固结等一系列变化,微生物的作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缓慢的物理化学作用。这样,凝胶逐渐变成了镜质组。

7、什么是丝炭化作用?惰质组的成因有哪几种?

答:丝炭化作用fusinization:成煤植物的组织在积水较少、湿度不足的条件下,木质纤维组织经过:脱水作用dehydration和缓慢的氧化作用后,又转入缺氧的环境,进一步经煤化作用后转化为惰质组分。丝炭化作用也可以作用于已经受不同程度凝胶化作用的组分上,但经丝炭化作用后的组分不能再发生凝胶化作用成为凝胶化组分。

惰质组的成因多种多样,植物组织的火焚作用,植物组织的腐解。受真菌侵袭和氧化脱水作用(丝炭化作用)以及地球化学煤化作用等都能导致惰质化,但以丝炭化作用和火焚作用为主。

8、壳质组是如何形成的?

答:壳质组来源于高等植物的孢粉外壳、角质层、木栓层等较稳定的器官、组织、树脂、蜡、脂肪和油等植物代谢产物以及藻类、微生物降解物。壳质组是成煤植物中化学稳定性强的组成部分,在泥炭化和成岩阶段保持在煤中的组分几乎没有发生什么质的变化。

9、从成因角度分析惰质组与凝胶化组分的关系。

10、答:丝炭化作用也可以作用于已经受不同程度凝胶化作用的组分上,但经丝炭化作用后的组分不能再发生凝胶

化作用成为凝胶化组分。

11、从煤的生成过程分析煤有机显微组分多样性的原因。(起始物料、水位高低、空气流通、季节变换、水流特点)

答:(1)腐植煤:由高等植物经过成煤过程中复杂的生化和地质变化作用生成。

(2)腐泥煤:主要由湖沼或浅水海湾中藻类等低等植物形成。储量大大低于腐植煤,工业意义不大。

(3)残植煤:由高等植物残骸中对生物化学作用最稳定的组分(孢子、角质层、树皮、树脂)富集而成。

(4)腐植腐泥煤:由高等植物、低等植物共同形成的煤。

(还没有答完)

12、煤的无机显微组分有哪些?

答:煤的无机显微成分主要是指粘土矿物、黄铁矿、石英、方解石等

13、什么是显微组分的反射率?研究煤的性质时为什么采用镜质组的最大反射率?

14、答:在反射光下,显微组分表面的反射光强度和入射光强度之比称为反射率。在三种有机显微组分中,随煤化

程度的变化,只有镜质组呈现较为均匀的变化。因此,一般将油浸物镜下测定的镜质组最大反射率Romax作为分析比较的指标。

15、煤岩学有哪些方面的应用?(科学目的、指导煤炭加工利用目的)

答:煤岩学在选煤中的应用,煤岩学在炼焦工业中的应用(p76)

1.什么是煤的工业分析?

工业分析是确定煤化学组成的最基本的方法,它是在规定条件下,将煤组成分成水分、灰分、挥发分和固定碳四种组分。它是一种条件实验,除水分外,灰分、挥发分和固定碳是煤在测定条件下转化的产物,不是煤固有组分,其测定结果依测定条件变化而变化。

2.煤的工业分析将煤分为哪几个组分?煤的全水分是否包含在工业分析中?

水分、灰分、挥发分和固定碳四种组分。不包括。

3.煤的工业分析的方法特点是什么?

粗略、将煤中的无机质和有机质转化

4.煤中水分的存在状态有哪几种形式?、

物理态、化学态

5.什么是煤的外在水分、内在水分和全水分?外在水分、内在水分分界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煤中游离水中吸附在煤粒外表面和较大的毛细孔中的水叫外在水分,而存在于较小的孔隙中的水叫内在水分。煤中内在水和外在水质量之和就是全水分。关键因素是水分在常温的大气条件下是否容易失去

6.外在水分、内在水分的含义是什么?

煤的外在水分是指吸附在煤颗粒表面上或非毛细孔穴中的水分,在实际测定中,是指煤样达到空气干燥状态时所失去的水分。

煤的内在水分是指吸附或凝聚在煤颗粒内部毛细孔中,在实际测定中,是指煤样达到空气干燥状态时所保留的那部分水。

7.在计算煤的全水分时,为什么不能将内在水分和外在水分直接相加来计算?

基准不同

8.什么是风干煤样?什么是空气干燥煤样?什么是分析煤样?什么是一般分析试验煤样?什么是收到煤样?

失去外在水分的煤样称为风干煤样或空气干燥煤样。粒度小于0.2mm的空气干燥煤样(分析煤样,一般分析实验煤样)。按照一定的·采样标准从商品煤堆、商品煤运输工具或用户煤场等处所采煤样送到化验室后称为收到煤样

9.什么是空气干燥基水分?什么是收到基水分?表示符号各是什么?

空气干燥煤样的水分称为空气干燥基水分(M ad)。收到煤样的水分占收到煤样的质量百分数称为煤的收到基水分(M ar)

10.空气干燥基水分与内在水分有何关系?

理论上都属于内在水分,数值上应该相等,但实际上测值不一定相同,因为煤样处理时的条件不会完全相同,主要是空听说的湿度上会有差别导致测值上不一定相同

11.水分的测定方法有哪些?

干燥失重法、共沸蒸馏法、微波干燥法

12.加热失重法测定煤中水分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要通氮气?

原理:首先通过加热把煤中的水分驱赶出来,然后对驱赶出来的水分进行计量。在氮气流中干燥可防止煤样氧化。

13.什么是煤的最高内在水分?表示符号是什么?

最高内在水分是指煤样在30℃、相对湿度达到96%的条件下吸附水分达到饱和时测得的水分符号MHC

14.煤的最高内在水分与煤化程度有何关系?为什么?

见书本第八十二页(三)煤中….

15.影响煤的内在水分含量的因素有哪些?影响煤的最高内在水分的因素有哪些?

煤的最高内在水分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其内表面积,所以它与煤的结构和变质程度有关。

16.什么是煤的灰分?它与煤中的矿物质有何关系?

灰分是指煤在一定条件下完全燃烧后得到的残渣,量的多少与测定条件有关。灰分不是煤的固有组分,是煤中矿物质在高温下经分解、氧化、化合等反应转化而来的,灰分的产率要比相应的矿物质的含量要低,且其组成成分变化很大。

17.测定煤的灰分时,仲裁法为什么要用慢速法?

18.在比较不同煤种灰分时为什么要用干燥基的灰分产率进行比较?

由于空气干燥煤样中的水分随空气湿度的变化而变化,造成灰分的测定值也随之变化。对绝对干燥的煤样而言,其灰分产率是不变的

20.什么是煤的挥发分和固定碳?实际测定时,煤样减少的重量主要由哪些因素引起的?

煤样在高温条件(900℃)下隔绝空气加热,煤中的有机物质受热分解出一部分分子量较小的气态产物,这些产物称为挥发物。该挥发物占煤样质量的百分数叫煤的挥发分。以固体形式残留下来的有机质占煤样质量的百分数叫固定碳。挥发分中可能还包括矿物质的热分解产物,如CO2等,还有热解水,主要是有机质热解形成的小分子化合物。

21.从挥发分测定的角度看,为什么空气干燥基挥发分无需对碳酸盐CO2进行校正,而干燥无灰基挥发分却应该对碳酸盐CO2进行校正?

挥发分是指从挥发物中扣除水分后的质量,空气干燥基中包含碳酸盐。

22.就工业分析来说,空气干燥基的基准物包含哪些组分?干燥基的基准物包含哪些组分?干燥无灰基的基准物又包含哪些组分?

空气干燥基的基准物包含空气干燥基水分,挥发分,固定碳,灰分。干燥基的基准物包含挥发分,固定碳,灰分。干燥无灰基的基准物包含挥发分,固定碳。

23.为什么要对挥发分进行基准换算?一般情况下,煤的挥发分应该用那个基准表示?

挥发分由煤的有机质热解产生,挥发分的高低反映了煤的有机分子的特性。但挥发分的测定结果用空气干燥基表示时,由于水分和灰分的影响,既不能反映这种特性,又不能准确表达挥发分的高低。因此采用干燥无灰基为基准表示。

24.为什么说焦渣中的灰分与灰分测定时的灰分产率是一致的?

焦渣时测定完挥发分后的固体残渣,包括固定碳与灰分,在900的条件下,矿物质一般都能稳定存在,因而有矿物质转化的灰分的产率不会有影响。

25.煤的挥发分是如何产生的?

煤样在高温条件(900℃)下隔绝空气加热,煤中的有机物质受热分解出一部分分子量较小的气态产物。

26.煤的挥发分与煤化程度有何关系?为什么?

挥发分因煤化程度提高而降低。原因见书本86页(二)的2.

27.煤的挥发分与煤分子结构有何关系?

随着煤分子结构的紧密化,缩聚度的提高,环数的增加,侧链的减少,挥发分也越来越低。

28.煤的挥发分与煤岩组成有何关系?为什么?

见书本86页(二)的3.

29.煤的挥发分与煤的成因类型有何关系?为什么?

见书本86页(二)的3

30.为什么腐泥煤的挥发分高于腐植煤的挥发分?

见书本86页(二)的3

31、为什么壳质组的挥发分产率最高,而惰质组的挥发分产率最低?

在高温条件下,将煤隔绝空气加热一定时间,煤的有机质发生热解反应,形成部分小分子的化合物,在测定条件下呈气态析出,其余有机质则以固体形式残留下来或固定下来。呈气态析出的小分子化合物称为挥发分,挥发分主要由煤分子上的脂肪侧链、含氧官能团断裂后形成的小分子化合物和煤有机质高分子缩聚时生成的氢气。壳质组是链式化合物顾其的挥发分最高,而惰质组性质较为稳定高温下热解的少,顾挥发分少。

32、按矿物质的成因分为哪几类矿物质?

(1)原生矿物(2)同生矿物(3)后生矿物(4)外来矿物

33、干燥无矿物质基的含义是什么?

以假想无水、无矿物状态的煤为表示分析结果的基准。

34、煤灰成分是什么意思?

煤的灰分(ash) :煤样在规定条件下完全燃烧后所得的残渣。该残渣的质量占测定煤样质量的百分数称为:灰分产率,简称为灰分。

35、煤灰中常见元素是哪些?

硅、铝、铁、钙、镁、钛、钾、钠、硫、磷

36、煤中的有害元素有哪些?

硫、磷、氯、砷、汞、铅、氟、铬

37、煤中硫、磷元素在煤炭加工利用中的危害有哪些?

在煤炭应用的过程中产生有害的物质,对人体造成损害,对环境造成污染,对产品质量造成危害。

38、什么是煤的元素分析?煤的有机质主要由哪几种元素组成?

元素分析是对组成煤的有机质主要元素的化验分析,煤的元素组成是指煤的有机质的元素组成

煤的有机质主要由碳氢氧氮硫五种元素组成。

39、C、H、O三元素随煤化程度有何变化规律?为什么?

煤化程度提高,煤中的碳元素逐渐增加,从褐煤的60%左右一直增加到年老无烟煤的98%。

随煤化程度的提高而呈下降趋势。从低煤化度到中等煤化程度阶段,氢元素的含量变化不十分明显,但在高变质的无烟煤阶段,氢元素的降低较为明显而且均匀,从年轻无烟煤的4%下降到年老无烟煤的2%左右。

随煤化程度的提高,煤中的氧元素迅速下降,从褐煤的23%左右下降到中等变质程度肥煤的6%左右,此后氧含量下降速度趋缓,到无烟煤时大约只有2%左右。

40、简述三节炉法测定C、H元素含量的原理,如何消除杂质气体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41、煤中氮含量测定方法原理是什么?

开氏法测定煤中的氮元素含量的基本原理和步骤是:首先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将煤在沸腾的浓硫酸中进行消化反应,煤中的碳氢被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氮的极大部分被转化成氨并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氢铵;然后在上述反应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中和硫酸,并使铵盐转化为氢氧化铵;第三步是将前一步的反应液用水蒸气加热,将氢氧化铵分解为氨,并被汽提蒸馏出来,在另一个有吸收剂(硼酸溶液或稀硫酸溶液)的三角瓶中被吸收。最后通过酸碱滴定,计算出氮的含量。

42、煤中的硫可分为哪几种形态?

分为有机硫和无机硫,无机硫又分为硫化物硫和硫酸盐硫

43、有机硫的形成有哪些来源?(植物源和硫酸根还原成H2S再与有机质反应进入有机质)

1,成煤植物本身所含的硫2,古泥炭沼泽的水介质中的硫3,成岩阶段从上覆水得到的硫酸盐硫,转化为有机硫44、黄铁矿硫如何形成的?(SO42-、Fe2+及有机质)

铁通过水流以粘土矿物等方式搬运至沼泽中,与粘土半生的铁在矿物的情况下能够保持稳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尤其是PH和Eh值的变化,铁从粘土矿物中迁出,并且随着PH的继续升高和Eh的继续降低,Fe3+会还原成Fe2+,从而引起铁的迁移,其中一部分以低价存在的可溶于盐酸的Fe2+与H2S反应生成黄铁矿。

45、煤中全硫含量测定方法有哪几种?其原理各是什么?

艾氏卡法的基本原理:将煤样与艾氏试剂(2份轻质MgO和1份Na2CO3混合而成)混合后缓慢加热到850℃,使煤中的硫全部转换为可溶于水的硫酸钠和硫酸镁。冷却后用热水将硫酸盐从燃烧的熔融物中全部浸取出来,在滤液中加入氯化钡,使硫酸盐全部转化为硫酸钡沉淀。过滤并洗涤硫酸钡沉淀,然后在坩埚中干燥、灰化滤纸。称量硫酸钡的质量,即可计算出煤中全硫含量。

电解法又称库仑滴定法。基本原理:将一定量分析煤样(有三氧化钨催化剂存在)置于1150℃洁净的空气流中燃烧,煤中各形态的硫转化为二氧化硫和少量的三氧化硫,并随燃烧气体一起进入电解池。二氧化硫与水化合生成亚硫酸,电解液中的碘立刻与亚硫酸反应,将其氧化生成硫酸,I2被还原为I—,反应式为I2+ H2SO3+ H2O → 2I—+H2SO4+ 2H+由于碘离子的生成,碘离子的浓度增大,使电解液的碘-碘化钾电对的电位平衡遭到破坏。此时,仪器立即自动电解,使碘离子生成碘,以恢复电位平衡。电极反应如下:阳极:2I--2e →I2阴极:2H++2e → H2↑

燃烧气体中二氧化硫的量越多,上述反应中消耗的碘就越多,电解消耗的电量也就越大。当亚硫酸全部被氧化为硫酸时,根据电解碘离子生成碘所消耗的电量,由法拉第电解定律,可计算出煤中全硫质量。

46、煤质分析指标的计算基准有哪几种?各基准中的相应基准物包含哪些物质?

(1)空气干燥基(分析基):M ad+A ad+V ad+FC ad=100%

或者M ad+A ad+C ad+H ad+O ad+N ad+S ad =100%

(2)干燥基(干基):A d+V d+FC d =100%

或者A d+C d+H d+O d+N d+S d =100%

(3)干燥无矿物质基(有机基):

V dmmf+FC dmmf =100%

或者C dmmf+H dmmf+O dmmf+N dmmf+S dmmf =100%

47、不同每种的M、A、V、FC、C、H、O、N、S t,进行比较时各使用什么基准?

M空气干燥基A空气干燥基、V干燥无灰基、FC干燥无灰基、C干燥无矿物基、H干燥无矿物基、O干燥无矿物基、N干燥无矿物基、S t干燥基,

五、

1、煤的密度有哪几种表示方式?其含义有何区别?

真相对密度的概念:20℃时煤的质量与同体积(不包括煤的所有孔隙)水的质量之比。

视相对密度的概念:20℃时煤的质量与同体积(仅包括煤粒的内部孔隙)水的质量之比。

散密度的概念:煤的散密度又称堆密度,是指20℃下单位体积煤的质量 (包括煤的内外孔隙和煤粒间的空隙)。

2、煤的密度随煤化程度有何变化规律?为什么?

从低煤化度开始,随煤化程度的提高,煤的真相对密度缓慢减小,到碳含量为86%~89%之间的中等煤化程度时,煤的相对真密度最低,约为1.30g/cm3左右,此后,煤化程度再提高,煤的真相对密度急剧提高到1.90g/cm3左右。原因:煤真相对密度随煤化程度的变化是煤分子结构变化的宏观表现。从化学结构的角度看,煤的真相对密度反映了煤分子结构的紧密程度和化学组成的特点。其中分子结构的紧密程度是影响煤真相对密度的关键因素。年轻褐煤分子结构上有较多的侧链和官能团,在空间上形成较大的空隙,难以形成致密的结构,所以密度较低,随煤化程度的提高,分子上的侧链和官能团呈减少趋势,同时分子上的氧元素也迅速的减少,虽然侧链和官能团的减少有利于密度的提高,但氧的相对原子质量比碳大,氧的减少造成密度下降占优势,总体上使媒的真相对密度有所下降。到无烟煤阶段后,煤分子结构上的侧链和官能团迅速的减少,使媒的分子结构缩聚成为非常致密的芳香结构,从而煤的真相对密度也随之迅速增大。

3、煤的显微硬度随煤化程度的变化规律?为什么?

从褐煤开始,显微硬度随煤化程度提高而上升,在碳含量为75 % ~80 %(长焰煤、气煤)之间有一个极大值;此后,显微硬度随煤化程度提高而下降,在碳含量达到85%左右最低;煤化程度再提高,显微硬度又开始上升,到

无烟煤阶段,显微硬度几乎随煤化程度提高而直线增加。

硬度变化规律的原因:(1)由于褐煤富含腐植酸和沥青质,这些成分的塑性高硬度小,因此褐煤的显微硬度低,随着煤化程度的逐渐提高,腐植酸的含量迅速的下降,导致煤的显微硬度上升,在碳含量78%左右的烟煤阶段达到极大值。碳含量大于78%的烟煤阶段,其硬度变化与O/C和C的关系相似。随着氧原子及氧桥的减少,煤分子间结合力降低同时侧链缩短,使分子的交联力减弱,反应在硬度上就是自不粘煤转为粘结性酶的硬度的渐次降低,在碳含量在87%达到最低点。此后,煤分子结构的缩合程度迅速的增大,煤结构趋于致密化,分子内部的化学键力远大于分子间力,煤的硬度也随之急剧增大。

4、煤的导电性和介电常数随煤化程度有何变化规律?为什么?褐煤导电与无烟煤导电的性质有何不同?

煤导电性的随煤化程度的变化规律:褐煤的电阻率较低,随着煤化程度的加深电阻率增加,到长焰煤时达到最大,此后煤化程度加深,煤的电阻率呈缓慢下降趋势,到碳含量达到90%以上的无烟煤时,电阻率迅速下降。褐煤以离子导电为主,无烟煤以电子导电为主。

5、什么是煤的透光率?它有何用途?为什么煤的透光率随煤化程度提高而增大?

是指煤样在100℃的稀硝酸溶液中处理90min,所得有色溶液对一定波长(475nm)的光的透过率。有色溶液透光率的测定有分光光度计法和目视比色法两种。

P M的用途:年轻煤煤化程度指标,用于分类。一般年轻褐煤的P M小于30%,年老褐煤在30%~50%之间;长焰煤的P M通常大于50%;气煤的P M一般大于90%。

6、煤的润湿性随煤化程度有何变化规律?为什么?

随煤化程度变化规律:对水而言:随煤化程度加深,接触角增大,润湿性降低;对苯而言:随煤化程度加深,接触角减小,润湿性提高。

7、煤的润湿热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

润湿热的影响因素:介质的种类、矿物质的含量等均有影响,但主要与比表面积有关。

8、煤的孔隙度随煤化程度有何变化规律?为什么?

煤的孔隙率随煤化程度的变化规律 :随着煤化程度的加深,总孔容积呈下降趋势,到碳含量大于88%以后煤的孔容积又有所提高。碳含量小于75%的褐煤,大孔占优势;碳含量75%~82%的煤,中控微孔明显增加,碳含量为88%~91%的煤微孔占优势。

原因:年轻煤中的孔隙主要是由胶体孔隙转化而来的,由于成煤作用中受到的压力较小,孔径也就较大;到了中等煤化程度的煤,由于煤化作用,分子的结构的变化会使分子变得紧密,因而孔隙会减小;到了高煤化程度的无烟煤,煤分子缩聚加剧,使煤的体积收缩,由于收缩不均,产生的内应力大于煤的强度时,就会在局部形成裂隙,这些裂隙基本以微孔为主。

1、什么是煤的氧化?煤的氧化程度分为哪几级?各级氧化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煤的氧化是在一定条件下,氧化剂氧化了煤分子,使结构从复杂到简单的转化过程。氧化的温度越高、氧化剂越强、氧化的时间越长,氧化产物的分子结构就越简单,从结构复杂的腐植酸到较简单的苯羧酸,直至最后被完全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分为:煤的表面氧化、煤的轻度氧化、煤的中度氧化、煤的深度氧化、煤的深度氧化、煤的完全氧化

本质:煤的表面氧化:对分子结构无破坏

煤的轻度氧化:破坏分子结构中的桥键

煤的中度氧化:对芳环进行开环降解

煤的深度氧化:降解较完全多环变单环

煤的完全氧化:完全反应

2、什么是煤的风化?煤风化后性质有何变化?

煤的风化是指离地表较近的煤层,经受风、雪、雨、露、冰冻、日光和空气中氧等的长时间作用,使煤的性质发生一系列不利变化,如发热量下降、灰分增加、粘结性消失、强度块度下降等,这种现象称为煤的风化。被开采出来存放在地面上的煤,经长时间与空气作用,也会发生缓慢的氧化作用,使煤质发生变化,这一过程也称为风化作用。

煤风化的本质是煤的氧化作用过程。

化学组成的变化:碳元素和氢元素含量下降,氧含量增加,腐植酸含量增加;

物理性质的变化:光泽暗淡,机械强度下降、硬度下降,疏松易碎,表面积增加;

工艺性质的变化:干馏时的焦油产率下降、发热量降低,粘结性煤的粘结性下降甚至消失,对水的润湿性增大使煤的可浮性变差,精煤脱水困难。

3、煤的加氢有何用途?

煤的加氢: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化学反应在煤的有机质分子上增加氢元素的比例,以改变煤的分子结构和性质。用途:制备液体燃料

1、什么是煤的发热量?氧弹法测定发热量的原理是什么?

答:单位质量的煤完全燃烧后释放出的热量,单位:kJ/g或MJ/kg。

氧弹法测定发热量的原理是:

(1)称量 1g左右粒度小于0.2mm空气干燥煤样置于氧弹中,并将氧弹充入纯氧2.6~3.0MPa,然后放入有水的内桶中;

(2)利用电流点燃煤样,煤样燃烧释放的热量传给内桶中的水;

(3)测定内桶水温,校正热损失,即可计算弹筒发热量,用Q b, ad表示。

2、煤在氧弹中的燃烧与在大气中的燃烧有何区别?对煤的实际发热量有何影响?

答:煤在氧弹中的燃烧与在大气中的燃烧区别可分为条件区别和结果区别。

条件区别:氧弹中燃烧是在高压纯氧恒容条件下,大气中燃烧是在低压空气恒压条件下;结果区别:1.氮的反应及产物差异2.硫的反应及产物差异3.吸附水及氢燃烧生成水的影响4.恒容燃烧热与恒压燃烧热的区别;弹筒发热量大于实际发热量。

3、为什么要对弹筒发热量进行校正?

答:由弹筒发热量与煤在实际条件下燃烧释放的热量有较大的差距,为了得到接近实际的发热量值,需对弹筒发热量进行校正。

4、什么是高位发热量、低位发热量、恒湿无灰基高位发热量?

答:从弹筒发热量中扣除稀硫酸和稀硝酸生成热,称为高位发热量;

从高位发热量中扣除水(煤中的吸附水和氢燃烧生成的水)的汽化热,称为低位发热量;

煤的恒湿无灰基高位发热量不能直接测定,需用空气干燥基的高位发热量进行换算,公式如下:

5、为什么硝酸生成热的校正系数随弹筒发热量而变化而硫酸生成热不随弹筒发热量而变化?

答:硝酸生成热的校正系数随弹筒发热量增大而提高的原因主要是:p154

6、哪个发热量最接近煤在空气中燃烧时实际释放出的热量?

答:低位发热量。

7、低位发热量基准换算时应注意什么问题?为什么不能采用基准公式直接换算不同基准的低位热量?为什么无水基准的低位发热量之间的换算可以采用基准公式直接计算?

答:低位发热量基准换算时基准不同;

8、影响煤炭发热量的因素有哪些?煤的发热量随煤化程度有何变化规律?为什么?

答:影响煤炭发热量的因素有:

成因类型的影响:腐泥煤和腐植煤

煤岩组成的影响:镜质组、壳质组、惰质组

矿物质的影响:矿物质分解吸热、矿物质不发热

风化的影响:氧含量增加、灰分增加

煤化程度的影响:元素组成的变化。

煤的发热量随煤化程度变化规律及原因:P156

9、粘结性烟煤热解过程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变化的特点是什么?产物是什么?

答:(1)干燥脱吸阶段(室温~300℃)

~120℃:煤炭脱水、干燥;120~200℃:解吸,脱除吸附的CH4、CO、CO2等气体;300℃:低变质程度的煤开始热解,生成CO2、CO等,生成放出热解水和微量的焦油。

(2)胶质体的生成和固化阶段(300~550℃)

300~480℃:煤分解、解聚,析出大量焦油和气体

其中:在450℃左右的温度区间,焦油的析出量最大。在该阶段由于热解,生成了气(煤气和呈气态的焦油)、液(胶质体)、固(未分解的煤)三相共存的物质,称为胶质体;450~550℃(600℃)胶质体固化成为半焦:胶质体分解加速,开始缩聚,生成分子量很大的物质,胶质体固化为半焦。

(3)半焦转化为焦炭的阶段

该阶段以缩聚反应为主,由半焦转化为焦炭。

550~750℃,半焦分解析出大量的气体,主要是H2和少量的CH4,称为热解的二次气体。半焦分解释放出大量气体后,体积收缩产生裂纹。在此阶段基本上不产生焦油;750~1000℃,半焦进一步分解,继续析出少量气体,主要是H2,同时半焦发生缩聚,使芳香碳网不大增大,结构单元的排列有序化进一步增强,最后半焦转化成为焦炭。

10、煤的粘结机理是什么?(p171生成、迁移、融并、固化)

11、煤的成焦机理是什么?(p171)

12、中间相最重要的特征是什么?

答:镜质组变为胶质体时开始形成很微小的球体,这些小球体逐渐接触、融并、长大,最后聚结在一起,形成了类似于液晶的具有各向异性的流动相态,这就是中间相。

(1)中间相的形成是不可逆的;

(2)中间相的形成是化学过程。中间相形成以后,内部发生连续的裂解、缩聚等化学变化;

(3)中间相在形成过程中C/H比逐渐增大;

(4)中间相在形成过程中,分子量是逐渐增大的。

13、什么是粘结性?什么是结焦性?

答:煤的粘结性是指烟煤在干馏时产生的胶质体粘结自身和/或惰性物料的能力。

煤的结焦性是指单种煤或配合煤在工业焦炉或模拟工业焦炉的炼焦条件下(一定的升温速度、加热终温等),粘结成块并最终形成具有一定块度和强度的焦炭的能力。

14、罗加指数法的方法要点是什么?它的缺点是什么?适用于哪些煤?

答:方法要点:称取1g煤样与5g标准无烟煤放入特制坩埚内搅拌均匀并铺平,放上钢质砝码,在6kg负荷下压实30秒,加盖,连同砝码一起放入已预热至850℃的马弗炉灼烧15min,取出,冷却后称量焦渣总质量为m0,用孔径为1mm的圆孔筛筛分,称量筛上物质量为m,然后进行每次5分钟的转鼓转磨(转鼓转速为50±2rpm),共3次,每次转磨结束后将焦渣用1mm圆孔筛筛分,并称量筛上物质量,分别得到m1、m2和m3。

缺点:罗加指数也有缺点,如加热速度远远高于工业炼焦的加热速度,使粘结性测值偏高,对强粘结性煤区分能力差,对弱粘结性煤的重现性差,不同的标准无烟煤导致测定结果的不一致,使得各国间的测值不具可比性。

适用性:中等粘结性的煤。

15、粘结指数对罗加指数作了哪些改进?为什么作这些改进?(或改进后有哪些优越性?)

答:(1)将标准无烟煤的粒度降为0.1~0.2mm,一方面与试验煤样粒度接近,可防止发生煤样粒度偏析,影响测定结果,另一方面,降低无烟煤粒度,可增加其吸纳胶质体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对强粘结性煤的区分能力;(2)根据煤样的粘结性强弱灵活改变配比,粘结性较强的煤用1:5的比例,粘结性较弱的煤用3:3的比例,可以提高强粘结性煤的区分能力和弱粘结性煤的测定准确性和重现性;(3)转鼓试验由3次改为2次,提高了测定效率。结果计算公式:煤的配比为1:5时,粘结指数G按下式计算:

如果结果G < 18,煤样的配比改为

16

答:测定要点是:将煤样装入特制的煤杯中,并在上面加一可移动压盘,压盘通过杠杆和重锤相连,使压盘对煤样产生0.1MPa的压力。然后模拟煤样在焦炉中的受热过程,以3℃/min的升温速度从煤杯底部单侧加热,使煤杯中的煤样形成一系列温度不同的等温层。等温层的温度从上到下依次递增。当温度升到煤的软化点时,煤开始软化形成具有塑性的胶质体,当温度升到固化温度时,胶质体开始固化形成半焦。这样,煤杯中的煤样就逐层软化、熔融再固化。在试验过程中要用特制的探针定时测量胶质层的厚度,以胶质层最大厚度作为Y值梯度。

适用性:胶质层指数法较适合于中等粘结性的煤;

优点:其优点是Y值具有可加性;

缺点:(1)胶质层厚度只能反映胶质体的数量,不能反映胶质体的质量;(2)测定过程的规范性强,影响测定结果

的因素多;(3)测定时所需煤样量大;(4)对弱粘煤(Y≤7 mm)和胶质体流动性大的煤(Y﹥25 mm)测定的精度差、

重现性差。

17、奥阿膨胀度的测定要点是什么?其适用范围是什么?它的缺点是什么?

答:测定要点是:测定要点:将煤样按规定方法制成形状和大小类似于粉笔的煤笔,放入专用膨胀管内,煤笔上部

放置一根能自由滑动的膨胀杆。将上述装置放入专用电炉后,在膨胀杆上端连接一枝记录笔,记录笔与卷在匀速转动的转筒上的记录纸相接触,以3℃/min的升温速度加热,在记录纸上就记录下膨胀杆上下移动的位移曲线。测量并计算位移的最大距离占煤笔原始长度的百分数,作为煤样的膨胀度,即奥阿膨胀度指标(b)。

适用性:强粘结性煤;

缺点:对弱粘结性煤区分能力差,以及实验仪器加工精度要求高,规范性太强。

18. 煤灰熔融性一般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煤灰熔融性取决于煤灰成分的组成比例及气氛的氧化还原性。高温条件下,煤灰所在部位的氧化还原气氛对煤灰熔融性有很大的影响,在相同的气氛下条件下,煤灰熔融性由其灰分的化学组成决定。

19. 为什么铁含量高的煤灰熔融温度低?

答:高温条件下,煤灰所在部位的氧化还原气氛对煤灰熔融性有很大的影响,在相同的气氛下条件下。氧化、弱还原和强还原气氛下,Fe元素分别以Fe2O3、FeO和Fe的形式存在,其熔点也各不同。Fe2O3的熔点是1560℃,FeO 是1535℃,Fe是1420℃。在弱还原性气氛下,FeO能与SiO2形成一系列低共熔混合物,如4FeO·SiO2,2FeO·SiO2和FeO·SiO2等,它们的熔融范围均在1138~1180℃之间。

20. 反映煤灰熔融性的温度指标有哪些?一般哪个温度可以被称为灰熔点?

答:变形温度、软化温度、半球温度、流动温度。

软化温度作为衡量煤灰熔融性的指标。

21. 什么是煤的灰粘度?煤灰黏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煤灰黏度是指煤灰在熔融状态下的内摩擦系数,表征煤灰在高温熔融状态下流动时的物理特性。煤灰黏度是动力用煤和气化用煤的重要指标,特别是对于液态排渣炉来说,仅靠煤灰熔融温度的高低已经不能正确判断煤灰渣在液态时的流动特性,而需要测定煤灰在熔融态时的黏度特性曲线。

煤灰成分中,影响煤灰粘度的主要因素是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和三价铁百分率、氧化钙以及氧化镁。其中SiO2和A12O3能提高灰的粘度;Fe2O3、CaO和MgO能降低灰的粘度;三价铁百分率增加时,灰粘度增加,临界粘度温度升高。但当Fe2O3含量高、SiO2含量低时,增加SiO2含量反会降低粘度。此外,Na2O也能降低粘度。

灰渣的流动性不仅取决于它的化学成分,也取决于它的矿物质组成。化学成分相同但矿物组成不同的灰渣,完全可能有不同的流动性。真液范围内灰渣的粘度完全取决于它的化学成分,与矿物质组成无关。

22. 什么是煤的结渣性?结渣性与煤灰熔融性有何关系和区别?煤的结渣性为什么不称为煤灰的结渣性?结渣性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答:煤的结渣性:在煤的气化、燃烧过程中,煤中的碳与氧反应,放出热量产生高温使煤中的灰分熔融成渣。

结渣性与煤灰熔融性关系:煤的结渣性与煤灰熔融性有一定关系,一般来说,灰熔点低的煤容易结渣,灰熔点高的煤不容易结渣。

结渣性与煤灰熔融性的区别:煤灰熔融性主要与煤灰的化学成分及炉内的气氛有关,煤的结渣性受煤灰成分及煤灰含量双重因素的影响。

煤的结渣性为什么不称为煤灰的结渣性?

结渣性影响因素:主要是煤中矿物质的含量及其组成,一般矿物质含量高的煤容易结渣,矿物质中钙、铁含量高容易结渣,而三氧化二铝含量高不易结渣。此外,结渣性还随鼓风强度的提高而增高。

23. 什么是煤的反应性?反应性随煤化程度有何变化规律?为什么?

答:煤的反应性的定义:是指在一定温度条件下,煤炭与不同气化介质(CO2、O2、H2O等)相互作用的反应能力。

煤炭反应性与煤化程度有关。煤化程度高,煤的反应性低。

由于煤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是气、固两相反应,所以反应速度和固体表面积有关。褐煤的较其他煤多,因此在相同温度下,其还原二氧化碳的能力最大。

24. 什么是煤的着火温度?着火温度与煤的反应性有和关系?

答:煤的着火温度旧称着火点,是指煤加热至开始燃烧的温度。

着火温度与煤的反应性有和关系?

25. 什么是煤的热稳定性?煤的热稳定性随煤化程度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

答:煤的热稳定性的概念:煤的热稳定性是块煤在高温下保持原来粒度的能力,用TS(Thermal Stability)表示。

一般褐煤的热稳定性最差,其次是无烟煤,烟煤则最好。

26. 什么是煤的落下强度?

答:煤的落下强度原称为机械强度或抗碎强度,是指煤对外力作用时的抵抗能力

27. 煤的可磨性是什么?与煤化程度有怎样的变化规律?

答:煤的可磨性是指煤磨碎成粉的难易程度。

在低煤化度阶段,随煤化程度的增加,煤的可磨性缓慢增加,在碳含量为87%~90%时,可磨性迅速增大,在碳含量为90%左右达到最大值,此后随煤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而迅速下降。

28. 什么是煤的粒度组成?工业上煤的粒级一般有哪几种?

答:煤的粒度组成是指煤料中各粒度范围物料的重量占总煤料总量的百分比。

煤炭企业通常使用筛分分析的方法来检查筛分和破碎过程的物料粒度组成,并使用尺寸为100mm、50mm、25mm、13mm、6mm、3mm和0.5mm等筛子。

1.什么是煤炭分类?

答:按煤的煤化程度和工艺性能,对中国褐煤、烟煤和无烟煤进行的分类与编码。

2.煤炭分类常用哪些指标?我国煤炭分类使用了哪几个分类指标,各指标反映了煤的什么性质?

答:反映煤化程度的指标主要有干燥无灰基挥发分(Vdaf)、干燥无灰基氢元素含量(Hdaf)、目视比色透光率transmittance of coal (PM)、恒湿无灰基高位发热量(Q gr, maf)等。此外,在研究煤质时,还经常用到碳元素含量(Cdaf)、镜质组最大反射率(R max)等。

该分类方案的分类指标是煤的干燥无灰基挥发分(Vdaf)和胶质层最大厚度(Y值)。

干燥无灰基挥发分(Vdaf)反应煤化程度

胶质层最大厚度(Y值)反应粘结性

3.我国煤炭分类方案中,各种煤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合适的用途是什么?

答:p212-214.

最新初级药士考试试题药士专业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汇总

2011初级药士考试试题药士专业知识模拟 试题及答案

2011初级药士考试试题_药士专业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A1型单选题,题干以论述题形式出现,或为叙述式,或为否定式。答题时,要求在5个备选答案中肯定或否定1项,作为正确答案。 1、氯苯那敏常与下列哪种酸成盐后供药用 A.盐酸 B.枸橼酸 C.马来酸 D.硫酸 E.醋酸 答案:C 2、肾上腺素的氧化变色是因为含有 A.酚羟基 B.巯基 C.芳香伯氨基 D.醛基 E.羧基 答案:A 3、盐酸异丙肾上腺素遮光、密封在干燥处保存是为了防止 A.水解 B.氧化 C.差向异构化 D.聚合

E.吸收二氧化碳 答案:B 4、氯贝丁酯为 A.抗高血压药 B.抗心绞痛药 C.降血脂药 D.抗心律失常药 E.强心药 答案:C 5、遇高温或撞击有爆炸性的药物是 A.硝苯地平 B.硝酸异山梨酯 C.盐酸普萘洛尔 D.氯贝丁酯 E.卡托普利 答案:B 6、复方新诺明中含有的磺胺类药物是 A.磺胺嘧啶银 B.磺胺嘧啶 C.磺胺嘧啶钠 D.磺胺甲噁唑 E.磺胺醋酰钠

答案:D 7、磺胺类药物遇光易氧化的功能基是 A.芳香伯氨基 B.苯环 C.磺酰胺基 D.嘧啶环 E.异噁唑环 答案:A 8、诺氟沙星属于下列哪类抗菌药 A.异喹啉类 B.季铵盐类 C.喹诺酮类 D.重金属类 E.磺胺类 答案:C 9、乙醇未指明浓度时,是指 A.95%(ml/ml) B.85%(ml/ml) C.75%(ml/ml) D.100%(ml/ml) E.50%(ml/ml) 答案:A

10、异烟肼为 A.镇痛药 B.抗真菌药 C.抗结核药 D.抗高血压药 E.抗酸药 答案:C 11、可用于药物制剂或食品防腐剂的是 A.水杨酸 B.苯甲酸 C.氧化锌 D.苯扎溴铵 E.高锰酸钾 答案:B 12、属耐酶青霉素的是 A.青霉素V钾 B.氨苄西林钠 C.苯唑西林钠 D.阿莫西林 E.磺苄西林钠 答案:C 13、下列哪类抗生素具有如下基本结构

自考美学复习资料汇总

柏拉图 1,柏拉图《大希庀阿斯篇》讨论美的本质的论著。2,理念论(柏拉图)回忆说、迷狂说(柏拉图) 3,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最早明确谈到了“崇高”并且把崇高和优美并举的西方美学家;, 4,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美是理念; 5,柏拉图首次提出“美本身”问题; 劳动先于艺术是普列汉诺夫提出的; 杜威《艺术即经验》以审美经验为美学研究对象的美学代表作。 蒋孔阳先生《美学新论》主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尼采《悲剧的诞生》认为悲剧的诞生与古希腊人的两种精神即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有关; 尼采把生活中的悲剧与审美意义上的悲剧明确的区别开来的美学家。 朗吉弩斯认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绝对精神论(黑格尔)先验主体论(康德)基本本体论(海德格尔)时间存在论(马克思)解释学理论(狄尔泰)尼采和克尔凯郭尔是的哲学是理性怀疑论的代表。康德最早提出天才论,强调艺术是天才的创造和表现。 康德提出“反思判断力” 康德认为崇高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数学的崇高,一种是力学的崇高;认为崇高对象的特征是无形式,美学著作《判断力批判》 艺术表现说的代表人物是克罗齐、德拉克洛瓦; 焦虑说是由丹麦哲学家克尔凯戈尔提出的有关悲剧情绪的观点;焦虑的首要特征表现为它是一种否定性的精神。展示了自由的可能性。(罪孽说)

西方存在主义之父的丹麦著名哲学家克尔凯戈尔 审美形态与人的思维方式的关系: 惨的对象变成有趣的东西”; 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荷加兹、哈奇生、休谟 新自然主义派人物:托马斯.门罗 传统思想家:克罗齐 法国美学家阿尔贝.加托从艺术审美特征出发把艺术分为三类即:美的艺术、机械艺术、既有实用目的又使人获得审美愉悦的艺术; 马克思对人的存在的认识,包括三个阶段:自我意识-人自身-现实的人; 亚里士多德是真正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的,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这是悲剧理论史上的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 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可以划分为呈现阶段、构成阶段、评价阶段; 日本学者中江肇民1883年从西方翻译的《威氏美学》出版;1750年美学之父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专著《感性学》; 意象主要类型包括:仿象、兴象、喻象、抽象;

煤化学复习参考题

复习思考题 一 1.煤是由什么物质形成的? 2.成煤植物的主要化学组成是什么?它们各自对成煤的贡献如何? 3.为什么木质素对成煤作用的贡献最大? 4.为什么木质素抗微生物分解能力较强? 5.什么是腐泥煤、什么是腐植煤? 6.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是什么? 7.煤炭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8.什么是沼泽?按水的补给来源分,沼泽分为几类? 9.什么是成煤作用?它包括哪几个阶段? 10.什么是煤化程度? 11.什么是泥炭?什么是泥炭化作用? 12.从植物到泥炭,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其本质是什么? 13.泥炭化作用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多氧、缺氧),各阶段的化学变化有何特 点?(生物化学、分解、再化合) 14.为什么在泥炭沼泽中,植物遗骸不会被完全分解?(水、酸性、杀菌成分) 15.泥炭的成分有哪些?有机质中包括哪些?(腐植酸、沥青质、木质素、脂 类及植物残体) 16.由高等植物形成煤,要经历哪些过程和变化? 17.煤化程度由高到低,煤种的序列是什么? 18.泥炭化作用、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的本质是什么? 19.变质作用有哪几种类型?请解释深成变质作用的特点(垂直分布、水平分 带) 20.希尔特定律?(水平或近似水平煤层的不同煤层表现出的规律);水平分带 规律是指同一倾斜煤层中的规律。 21.什么是岩浆变质作用? 22.区域热变质和接触热变质的区别? 23.什么是动力变质作用? 24.影响煤变质作用的因素有哪些?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为什么? 25.什么是煤层气?煤层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二 1、煤大分子结构单元是如何构成的?结构单元之间如何构成煤的大分子? 2、随煤化程度的变化,煤分子结构呈现怎样的规律性变化? 3、从煤的生成过程来分析,为什么煤的大分子结构以芳香结构为主要特征? 4、希尔施结构模型和两相模型分别反映了煤物理结构哪些特征? 5、煤分子结构现代概念是什么? 6、 三 1、煤岩学的研究方法有哪几类?薄片和光片有何区别?

(完整版)自考美学简答论述题复习资料

自考美学问答题复习资料 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1)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也就是说,不是美,而是审美活动,才是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2)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包括四方面:①艺术美(如唐诗宋词的美);②自然美(如高山大川的美);③科技美(如细胞结构的美);④日常生活中的美(如服饰的美)。 2、美学的性质是什么? 答: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包括三个层面: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是审美活动;②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③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怎样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 答:①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②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不一样。 4、怎样理解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基础? 答:①首先要看到,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存在、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这一点为美学提供了实践存在论的根基; ②美学以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还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畴作为中介,因为自由乃是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也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 5、为何说美学是一种人生实践? 答:①首先,美学之所以产生和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是由于人的生存发展的实践需要审美;②其次,美学实践一方面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以人生实践为源泉。 6、审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 答:①它是情景交融、人与世界一体的人生形象;②它是主体能通过它“直观自身”,并与之产生精神情感交流的意义形象;③它是超个体及眼前功利的、气韵生动的自由形象;④它是能唤起主体联想、想象,使主体产生超越的超越形象。

7、审美经验的特点是什么? 答:①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是一种感性体验;②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在审美经验中,美感提升着欲望满足的快感;③在审美经验中主体也追求对象,但这种追求是与特定对象展开的精神性对话与交流,而不是实际的占有、利用对象。 8、请简要回答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答:①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②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③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④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9、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及其特殊性是什么? 答:(1)共性:首先,都表现为以主体为根据、为目的、为趋向的一种特殊的主客体关系,客体自身的属性成为主体需要的价值对象,而主体的需要则是客体自身属性的价值确证。因此,审美活动的展开,即是客体对象被人性化、内在化的过程,也是主体审美需要的对象化、现实化的过程;其次,都必然要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制约,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特殊性:首先,审美活动所追求的是能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主体主要运用自己的审美感官去直接把握对象的审美特性,并进行情感体验;其次,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从日常操劳着的世界进入到一个深蕴着生命意义的特殊世界,所追求的是能启迪人领悟人生真谛,并激励人不断去创造自己生活意义的一种特殊的精神价值。 10、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础,为审美主体、审美对象的存在提供了现实依据? 答:因为:①首先,美并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一种东西,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相互作用所生成的一种特殊价值;②其次,只有在主客体关系中才能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③再次,就审美而言,正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建构起现实的审美对象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主体,确定了主客体间审美关系的规定性。总之,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是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审美活动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相互激荡的矛盾运动过程。 11、请简要说明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 答: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表现在惊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

深圳市2019年小升初模拟试题及答案汇总

深圳市 2019年小升初模拟试题及答案汇总语文——————————— 2 数学——————————— 8 英语———————————15 科学———————————22 品德与社会—————————27

2019年小升初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温馨提示:请小朋友仔细审题,细心答题,相信你一定会有出色表现。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共35分) 1. 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上画“√”。(3分) 勾勒.(1ēilè)目的.(dì de)漫.卷(juǎn juàn) 束.缚(sùshù)碣.石(jié xiē)氧.气(rǎng yǎng) 2. 看拼音写词语。(6分) zāo gāo() dǎo méi () tǎn tè bù'ān()xīmiè() qī zi () xiōng yǒng péng pài()3. 查字典。(3分) 益:用音序查字法,先查音序( ),再查音节( );用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 ),再查 ( )画。 “益”的字义有:①增加;②利,有好处的;③更。下面词语中的加点字应选哪种解释? 延年益.寿( ) 良师益.友( ) 4. 选词填空。(4分) 挺立屹立耸立矗立 (1)我们伟大的祖国( )在世界的东方。 (2)人民英雄纪念碑( )在天安门广场。 (3)发射塔架高高地( )在航天发射场上。 (4)他虽然年老体弱,但依然( )在抗击手足口病的第一线上。 5. 写出下列句子中省略号的用意。(4分) (1)古老的钟嘶哑地敲了10下, 11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5个孩子已经够他

美学专题复习题答案

2013年秋期成人教育(专科) 《美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 第三部分综合练习题 一、填空题 1.鲍姆嘉通在1750年出版的专著《美学》中首次提出“美学”这一名称,这被认为是美学学科产生的标志。 2.俄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依据唯物主义哲提出了“美是生活”这一著名的美学命题。 3.马克思说,“(人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 4.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题,为从理性上探讨美学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5.在认识论美学的五种形态中,德国古典美学最为重要,它的代表性人物是康德、席勒、黑格尔。 6.在中国现代的美学家中,李泽厚认为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7.提出“有意味的形式”美学观的是英国艺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 8.王维国从20世纪初年起关注“美学”问题,借鉴西方自学观念和术语陆续撰写一系列美学与美育论文,由此被视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创始人。 9.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宗白华倡导并亲身实践体验美学,提出了“艺术意境(意境或境界也对)”、“节奏”等重要概念,产生了重要而广泛的影响。 10.清末明初著名学者王国维接受了德国唯意志论思想家叔本华的“审美静观说”,发挥了审美无功利观念。 11.在《古代社会》一书里面,(美国)摩尔根(L.H.Morgan)依照物质生产方式中技术发展的程度,将人类历史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 12.我国在上世纪 50年代出现过短暂而热烈的“美学讨论”,围绕美的本质问题形成了客观论、主观论、主客观统一论和社论等多种不同学说及其争鸣场面。 13.美的四个基本特征是符号性、无功利、形象性和感染性。 14.美的形式是具体审美对象的感性形态,是同美的内容直接相联系的;而形式美则是从各个具体的美的形式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美。 15.“泛审美”指的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审美趋向生活化、实用化、通俗化、和商业化,变成了人们生活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 16.美感不是心灵所固有的,也非天然的禀赋,更不是神赐的迷狂,美感来源于

煤化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习题 1. 中国能源结构、煤炭资源的分布特点及生产格局、能源发展战略是什么?P1 答:中国能源结构:煤炭资源比较丰富,油气资源总量偏少。(富煤、贫油、少气) 煤炭资源的分布:东少西多,南贫北丰,相对集中。 生产格局:北煤南运,西煤东调。 能源发展战略:节能优先、结构多元、环境友好。 2. 煤炭利用带来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答:煤炭利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如酸雨、臭氧减少、全球气候变暖、烟雾等。 3. 何谓洁净煤技术?有哪些研究内容? 答:洁净煤技术是指从煤炭开发到利用的全过程中旨在减少污染排放与提高利用效率的加工、燃烧、转化及污染控制等新技术。 洁净煤技术的主要包括:煤炭开采、煤炭加工、煤炭燃烧、煤炭转化、污染排放控制与废弃物处理等。如:选煤,型煤,水煤浆,超临界火力发电,先进的燃烧器,流化床燃烧,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烟道气净化,煤炭气化,煤炭液化,燃料电池等。 4. 煤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P4 答:煤化学是研究煤的生成、组成(包括化学组成和岩相组成)、结构(包括分子结构和孔隙结构)、性质、分类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广义煤化学的研究内容还包括煤炭转化工艺及其过程机理等问题。 第二章习题 1. 煤是由什么物质形成的?P6 答:煤是由植物生成的。 在煤层中发现大量保存完好的古代植物化石和炭化了的树干;煤层底板岩层中发现了大量的根化石、痕木化石等植物化石;在显微镜下观察煤制成的薄片可以看到植物细胞的残留痕迹以及孢子、花粉、树脂、角质层等植物残体;在实验室用树木进行的人工煤化试验,也可以得到外观和性质与煤类似的人造煤。这就有力地证实了腐植煤是由高等植物变来的。 2. 按成煤植物的不同,煤可以分几大类? P12 答:按成煤植物的不同,煤主要分为腐植煤、腐泥煤、腐植腐泥煤。 腐植煤:高等植物 腐泥煤:低等植物 腐植腐泥煤:高等植物+低等植物 3. 简述成煤条件。P20-21 答:煤的形成必须具备古植物、古气候、古地理和古构造等条件。 古植物:大量植物的持续繁殖 古气候:温暖、潮湿的气候环境 古地理:沼泽和湖泊 古构造:合适的地壳升降运动

美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美学试题及参考答案(一)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40、41小题每题7分,42小题6分,共20分) 40.简述美育的特点 41.简析“美感是性本能的升华” 42.简述罗丹的雕塑“欧米哀尔”“丑得如此精美”的原因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43.为什么说“技”与“道”是艺术创造中的重要因素?“技”与“道”的关系是什么? 44.以王昌龄《采莲曲》为例试阐述美感作为一种感觉的一般特点。 附诗:荷叶罗裙一色载,芜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参考答案 40.(1)美育是感性的,是通过潜移默化的途径作用于人的,是一种感化。(2)不需要强制和勉强,是心甘情感、乐而忘返的。(3)使人不得不然,是动之以内,从情感角度打动人的。(4)不仅满足每个欣赏者个人的情感生活,而且还激励欣赏者满足自身独创性的需要。(5)美育可以与德育相结合,可以陶冶性情,泄导身心。 41.(1)“美感是性本能的升华”有对也有错。(2)对在它指明了美感与动物性性选择的关系。(3)错在它没有看到人类的美感来源于动物性本能却超越了动物性本能。 42.(1)艺术作品美不美不在于所表现的生活是丑还是美,生活中的美、丑,均可成为美的艺术品的表现内容,艺术的创造性是最美的。(2)生活中的丑创造成艺术的美,不是把丑变成了美,而是把丑变得更典型了。(3)艺术能将生活真实地表现出来,可以使欣赏者明辨美丑,本身就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感染力就是美。 43.(1)“技”与“道”是艺术操作中的概念,而艺术操作是艺术意象生产的重要方面。(2)“技”与“道”是艺术操作中的艺术技能与技巧的运用与发挥。不掌握这些技能和技巧,就不可能进入自己的艺术创作过程将自己孕育的意象物态化。因此,它们是艺术创作中不可逾越的环节。(3)“技”与“道”中,技侧重于技巧、技能方面,而道则侧重于艺术意象创造和传达中无碍和充满生气的至高境界。(4)“技”与“道”是相互依赖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5)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是技与道之间界限消除。 44.(1)美感包括着客观的美的刺激和主观对于美的反应这两个方面。(2)美感同样离不开刺激感觉的光、色、形、声、味、气息和触觉等这样一些永远在变化的形式因素。(3)美感体现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导意向。 美学试题(二)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0.简述审美关系的特征。 31.简述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32.简述意象的物态化和物化。 33.悲剧的基本特征。 34.美育的基本特点。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35小题14分,36小题12分,共26分) 35.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36.举例说明艺术中技巧的审美价值。 参考答案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0.(1)审美关系不是理智认识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 (2)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 (3)审美关系是是人与世界间的自由关系; (4)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客体而存在,而不是审美主、客体逻辑上先于审美关系存在。31.(1)审美经验的第一个阶段是呈现阶段,指的是主体借助感知对对象的感性特征加以把握,从而使对象在主体的意识之中呈现出来; (2)审美经验的第二个阶段是构成阶段,指的是主体在想象等心理要素的作用下,完成审美对象的构 成活动; (3)审美经验的第三个阶段是评价阶段,指的是主 体对已经构成的审美对象进行感受和评价的过程。 32.(1)审美意象是精神性的,存在于心理活动中, 还未呈现为形式符号,有待凝定于一定的物质实在 中; (2)意象的物态化指先把意象的心理层次牵引出 来,赋予—定的形式符号; (3)意象的物化则指直接运用物质手段,使意象在 物质实在意义上得到凝定; (4)意象经过物态化和物化,便构成了现实的艺术 品,形式符号和物质实在便是意象物态化和物化的 直接结果。 33.(1)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从而展现 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 (2)悲剧的审美冲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 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 (3)悲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 验。 34.[参考答案] (1)诉诸感性。(2)潜移默化。(3)能动性。 35.(1)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在日常生活 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 (2)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异化活动中的存在, 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 (3)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 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36.(1)艺术技巧是意象孕育的继续与完成。 (2)艺术技巧的运用与发挥是艺术操作的过程。 (3)艺术操作技能与技巧是艺术中不可逾越的环 节。 (4)艺术意象的创作过程不能孤立地追求操作技能 与技巧,否则就会沦为匠艺。 美学试题(三)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6分,共30分) 30.如何理解美学研究方法的多层次性特点? 31.简评朗吉诺斯的崇高观。 32.简述美育与德育的区别与联系。 33.简述形式因素在美感中所起的重要中介作用。 34.艺术的接受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35小题14分,36 小题12分,共26分) 35.为什么说否定给美和艺术下定义的做法既是不 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 36.结合苏东坡谈文与可画竹:“其身与竹化,无穷 出清新”,来谈审美感受的特征。 答案: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小题,36、37小题每题3分, 38、39小题每题4分,共14分) 36.(1)古罗马贺拉斯提出。(2)把美育看成娱乐 与道德教育的统一。(3)要求文艺具有魅力,通 过感动给人以教益。 37.美学研究的对象:(1)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2)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3)研 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 和美学思想。 38.(1)法国学者柏格森提出。(2)他认为生命的 本质在于不断创造,而生命的反面,则是僵硬、呆 滞、机械化。(3)喜剧性产生的原因,正在于动 作、姿态、形体的机械化。(4)这种说法不能囊 括所有喜剧产生的原因。 39.(1)集体无意识说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 (2)他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 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 (3)艺术家正是在“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进行创作 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4)这是一种从起 源的角度界定艺术的学说。四、简答题(本大题小 题,40、41小题每题7分,42小题6分,0分) 40.(1)生活中有美也有丑,有悲也有喜,不能简单 地把一切生活都看作是美的,更不能把美定义为生 活。(2)车尔尼雪夫斯基一方面说凡是能够显示 现实生活的都是美的,另一方面说只有依照我们的 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才是美的,这样,同一个命题 就出现了矛盾。(3)主观上的喜欢与生理上的满 足是“美是生活”在理论上的两根支柱,前一方面容 易滑向主观唯心主义,后一方面则容易走向庸俗的 生理学观点。 41.(1)喜剧性的笑是人类才有的心理现象。(2) 笑的感情必须与是非判断无关,与强烈的憎恶之情 不相容。(3)笑要有共鸣,是在一定的社会圈子 里产生的。 42.(1)区别:①方式不同,体育以锻炼身体为主, 美育以情感教育为主。②目的不同,体育的目的 在于增强健康体质,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审美能力。 (2)联系:①现代健康的特征是身心协调,体育 不仅有生理学特征,而且有心理学特征。身体的运 动促进着心理的发展和提高。②美育中的情感活 动促进着身心的全面发展。③体育本身也是美育的 一种途径,使运动者和观赏者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 五、论述题(本大题小题,43小题12分,44小题14 分,6分) 43.(1)联想使得美感比一般动物的快感更加丰富多 彩。(2)联想使得既有对象变成含蕴丰富、生生 不已的审美意象。(3)联想使得美感在时间和空 间两个领域得到拓展。(4)分析出“瞿塘贾”与“弄 潮儿”的对比联想。 44.(1)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郑板桥的话 即描述了这一过程。(2)艺术意象的生成过程可 以分为两个阶段:意象的孕育与意象的生产。(3) 意象的孕育起源于主体与客体的感性相遇。客观事 物在这种相遇中从美的角度展示自己,主体则激发 起创作的冲动。(4)意象的生产意味着艺术家心 中的意象得到了物态化和物化,内在的意义转化成 了外在的形式符号。 美学试题(四)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什么是优美?其特征有哪些? 2.美感的产生是哪些因素的因缘汇合? 3.丑的美学意义是什么? 4.马克思主义美学有哪些基本特点? 五、论述题(每小题11分,共22分) 1.结合艺术作品,分析艺术意象的基本特征。 2.结合具体事例,论述美育是如何转移人的心理气 质和精神面貌的。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又称秀美、阴柔美、典雅美等,是人类活动中目 的和现实的一致,是真与善的统一,作为社会实践 的产物,它表现了人与现实自然的一种和谐关系; 优美的本质在于人与世界的和谐,是人对这种和谐 关系的情感肯定。 (1)优美是建立在人与客体世界的最终的和谐共 存关系之中。 (2)就整体而言,优美对象是内外关系的和谐, 是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相互协调,以及个体形态 与普遍内容完美有机的结合。 (3)优美的事物在感性形式方面多具有小巧、轻 盈、妩媚、秀雅、圆润、清新等品格。 2.美感的产生是有条件的,从逻辑上看,它是多种 因素因缘汇合的结果,这些因素有: (1)以人的审美能力的存在为前提。 (2)以人的审美心理的存在为基础。 (3)与人的审美态度密切相关。 (4)一定的审美环境。 3.丑是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有碍于人生的一种否定 性价值形象,丑的美学意义主要有: 首先,就在于它是美的对立面,从而能以丑衬美, 没有丑就没有美,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其次,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丑是刺激人 们前进的一种重要动力。 再次,审丑历来都是人们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 面,历来的文学艺术都有表现奇丑怪异的杰作。原 始艺术和现代主义艺术就充满了以丑为美的审美现 象。 最后,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心灵点化,可 转为艺术中的美,进而成为抨击丑的巨大 的艺术力量。 4.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主要有: (1)把美学问题与人类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2)把美的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紧密联系在一 起。 (3)唯物辨证地解决了美学中的主体和客体之间 的关系问题。 (4)有巨大的历史感。

人力资源考试模拟题及其参考答案

人力资源考试模拟题 1-5题 A人才资源 B培训 C评价中心技术 D失业保险 E劳动合同 F是一种程序而不是一种具体的方法,在这种程序中主试针到特定的目的与标准采用多种评价技术评价被试的各种能力。 G使那些不是自愿失去工作的员工在没有工作期间获得一定的收入补偿。 H就是员工与组织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是组织和员工之间确立劳动关系的法律凭证 I是帮助员工获取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的重要手段,是人力资源开的的重要工作。 J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有较强的管理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和专门技术能力的人口的总称。 1、A AF ( ) B AG ( ) C AH ( ) D AI ( ) E AJ (√ ) 2 A BF ( ) B BG ( ) C BH ( ) D BI (√ ) E BJ ( ) 3 A CF (√ ) B CG ( ) C CH ( ) D CI ( ) E CJ ( ) 4 A DF ( ) B DG (√ ) C DH ( ) D DI ( ) E DJ ( ) 5 A EF ( ) B EG ( )

C EH ( √ ) D EI ( ) E AJ ( ) 判断题 6、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为其组织提供劳动,并从组织获得报酬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 7、培训强调的是帮助培训对象获得目前工作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以便更好地完成现在所承担的工作。(√) 8、职业生涯是指个体的职业工作经历。(√) 9、为了评估规划的有效性,规划人员有必须首先确定评估标准。(√) 10、员工考评只能由员工的主管对其进行考评。(×) 11、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既要研究如何计量在获得和开发人力资源方面组织的投资,又要研究如何计量目前录用人员的重置成本。(√) 12、我国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人不属于现实的人力资源。 ( × ) 13、工作分作为一种活动,其主体是工作分析者,客体是工作环境。(×) 14、产品数量主要取决于机械设备的性能的行业适宜采用计件工资制。(×) 15、依据中国法律规定,未满16周岁的人不能参加劳动,即便参加劳动也不属于真正的人力资源。(×) 16、要搞好员工保障管理体系建设,就必须保障人权,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生活要求。 ( √ ) 17、招聘程序的第一步是招募。(×) 单选题 18、从目标的角度看,你喜欢目前所从事的工作,主要原因之一是(C) A领导信任我 B自己的愿望能够实现 C 心理充实 D 工作灵活 19、某企业为招募新员工,派遣人力资源部的两名员工赴外地某高校进行招聘。其中,差旅费3000元应从人力资源成本的哪个项目中列支?(A) A获得成本 B开发成本 C使用成本 D保障成本 20、员工离开组织之前由于工作效率地下而造成的损失费用应从人力资源成本的哪个项目中列支?(C) A保障成本 B开发成本 C使用成本 D离职成本

(完整版)自考《美学》简答题复习资料

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1)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 动。也就是说,不是美,而是审美活动,才是美 学研究的真正对象2)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的现实 展开。包括四方面:①艺术美(如唐诗宋词的美)② 自然美 (如高山大川的美)③科技美(如细胞结构的美) ④日常生活中的美(如服饰的美)。 2、美学的性质是什么? 答: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包括三个层面: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是审美活动②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③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怎样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 答:①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 不一样;②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 方法不一样。 4、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础,为审美主体、审美对象的存在提供了现实依据? 答:因为:①首先,美并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一种东 西,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相互作用 所生成的一种特殊价值;②其次,只有在主客体关系 中才能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③再次,就审美而言, 正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建构起现实的审美对象及与 之相适应的审美主体,确定了主客体间审美关系的规 定性。总之,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是构成审美活动的 两个基本要素,审美活动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 间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相互激荡的矛盾运动过程。 5、审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 答:①它是情景交融、人与世界一体的人生形 象;②它是主体能通过它“直观自身”,并与之产生 精神情感交流的意义形象;③它是超个体及眼前功利 的、气韵生动的自由形象;④它是能唤起主体联想、 想象,使主体产生超越的超越形象。 6、审美经验的特点是什么? 答:①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是一种感性 体验;②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但不同于感官欲 望带来的快感。在审美经验中,美感提升着欲望满足 的快感;③在审美经验中主体也追求对象,但这种追 求是与特定对象展开的精神性对话与交流,而不是实 际的占有、利用对象。 7、请简要回答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答:①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② 最具个 性化的精神活动;③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 一;④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8、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及其特殊性是什么? 答:1)共性:首先,都表现为以主体为根据、 为目的、为趋向的一种特殊的主客体关系,客体自身 的属性成为主体需要的价值对象,而主体的需要则是客体自身属性的价值确证。因此,审美活动的展开, 即是客体对象被人性化、内在化的过程,也是主体审 美需要的对象化、现实化的过程;其次,都必然要受 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制约,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而发展。领悟人生真谛,并激励人不断去创造自己生 活意义的一种特殊的精神价值。 2)特殊性:首先,审美活动所追求的是能满足 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主体主要运用自己的审美 感官去直接把握对象的审美特性,并进行情感体验; 其次,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从日常操劳着的世界进 入到一个深蕴着生命意义 9、怎样理解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 在论为基础? 答:①首先要看到,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存在、 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中双向建 构、同步发展的。这一点为美学提供了实践存在论的 根基;②美学以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还需要借助 自由概念和范畴作为中介,因为自由乃是通向审美的 根本途径,也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 10、审美形态的特征是什么? 答:①生成性——一指审美形态的历史生成, 二指审美形态的个体相对性生成。审美形态的生成性 也就是广义的美的生成性,是关于美在审美实践活动 中生成的总规律的一个缩影; ②贯通性一一指民族文化,尤其是植根于其文 化土壤中的哲学思想对审美形态的统摄性。在特定文 化背景下产生的审美形态,从表面上看,往往只是特 定的艺术形式或艺术风格。但在这种体裁和风格的背 后,实际上潜藏着文化,尤其是哲学思想的制约性, 这种制约性导致了审美形态的贯通性; ③兼容性——指审美形态是多种审美因素构成 的有机体的感性凝聚。审美形态就是以一定的存在形 式和审美风格为特征,以人生样态和人生境界为底 蕴,以审美情趣贯彻其中的有机整体; ④二重性——主要指的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 一。掌握审美形态的二重性特点,可以避免以西统 中,或以中排西的简单化做法,从而在审美形态的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两极对立中保持必要的张力。 11、请简要说明审美主体在审美活 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 答: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表现在惊 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及其起伏运动的状态 中。①惊异:从日常生活中的跃出。审美惊异就是人 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 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既表 现为客体对主体的召唤,也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向 往。②体验:沉浸在与对象直接的相处中。审美体验 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 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 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 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③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 只有在审美中人才以完整的“我”与完整的世界直接 相遇,人与世界之间的一切遮蔽、晦暗不明均被敞 开,从而使主体进入一种光明无蔽的澄明之境,一种 最高的生存状态。 12、确定审美形态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答:①广泛性或普适性一一即不仅在某一种 类或某一体裁中使用,而且还在其他一般艺术形式中 使用,还在现实生活的审美中使用;②统摄性一一即 集杂多于统一。如中国古代审美形态术语颇多,且 有零散性特点,就需要概括和统摄。按照这种统摄性 原则,我们就会比较容易地发现中国古代审美形态 的基本脉络;③历史性一一有些审美形态积淀在民族 的审美文化中,产生了长久而持续的影响,已经在某 种意义上构成了本民族审美文化的识别标志。 13、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对审美 活动的发生有什么意义? 答:①工具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人原有的生物 性肢体、器官和能力的狭隘性与固定性②工具不仅包 括物质性的劳动手段,而且也包括人所独有的运用语 言符号的能力;③ 人类只是通过运用工具的劳动,才 越来越广泛、深入地学会认识自然的,真正形成人的 意识④工具作为人的智力的一种物化形式,它既是人 所创造的一种物质产品,又是人借以实际地改造自然 的一种物质手段⑤人类使用工具的劳动活动,不仅造 成外在自然的人化,而且也同时造成人本身内在自然 的人化。由上可知,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是人的生 产不同于动物生产的一种最本质的规定性,也是审美 活动得以发生的真正前提。 14、审美形态的历史性表现在哪 里? 答:①表现为审美形态是特定历史社会文化发 展阶段的产物;②审美形态的具体内涵在历史发展中 不断演变。 15、比较中西审美形态与语言的关系。 答:审美形态与语言密切相关。首先,中国文 字表意,高度重视词汇;西方文字表音,高度重视语 法;其次,由此引发的审美形态的区别是:中国文字 长于抒情,具有诗性;西方文字长于叙事和论证, 具有逻辑性 16、优美的特征是什么? 答:①是超然优雅的人生境界的真实表现;② 是秀雅协调的外在形式特征;③是和谐化一的内容; ④是心旷神怡、愉悦轻快的审美体验。 17、崇高的内涵和特征是什么? 答:内涵:①人与自然的对立与超越; ②人与社会的对立与超越;③艺术作品的崇高风 格。 特征:①雄伟壮阔的力量之美;②社会价值实 现的昂扬之美;③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④恢宏豪迈 的尊严之美。

煤化学复习专地的题目

第五章习题 1. 煤质分析中常用的基准和符号。 煤质分析中常用的基准:收到基ar、空气干燥基ad、干燥基d、干燥无灰基daf、干燥无矿物质基dmmf。 煤质分析中常用的符号

2. 什么是煤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 答:煤的工业分析:M、A、V和FC。煤的元素分析:C、H、O、N、S。 3. 什么是M f、M inh、MHC、M t?M inh随煤化程度有何变化规律,为什么?煤中的水分对煤炭加工利用有何影响? 答:外在水分M f:指附着在煤的颗粒表面的水膜或存在于直径>10-5cm的毛细孔中的水分。 内在水分M inh:指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空气干燥状态时所保留的水分,即存在于煤粒内部直径<10-5cm的毛细孔中的水分。 最高内在水分MHC:指煤样在30℃,相对湿度达到96%的条件下吸附水分达到饱和时测得的水分。 全水分M t:指刚开采出来、或使用单位刚收到或即将投入使用状态下煤中的全部水分(游离水)。 内在水分与煤化程度的关系: MHC与煤化程度的关系

从褐煤开始,M inh随着煤化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到中等煤化程度的肥煤和焦煤阶段,M inh最低,此后,M inh随着煤化程度增加而增大。 这是因为:M inh吸附于煤的孔隙内表面上,内表面积越大,吸附水分的能力就越强,M inh就越高。此外,煤分子结构上极性的含氧官能团的数量越多,煤吸附水分的能力也越强。 低煤化程度的煤内表面发达,分子结构上含氧官能团的数量也多,因此M inh就较高。随着煤化程度的增加,内表面积和含氧官能团减少,因此M inh降低,到无烟煤阶段,煤的内表面积有所增大,因而M inh也有所提高。 煤中的水分对煤炭的加工利用过程通常是有害的或者是无利的。 ⑴运力浪费煤是大宗商品,水分高,则浪费运力。特别是在寒冷地区,水分容易冻结,造成装卸困难,解冻又需要消耗额外的能耗。在煤炭贸易中,水分成为一项重要的计价依据,煤价随着水分含量的增加而降低。 ⑵贮存负担煤中水分随空气温度而变化,易氧化变质,煤中水分含量越高,要求相应的煤场,煤仓容积越大,输煤设备的选型也随之增加,势必造成投资和管理的负担。 ⑶增加机械加工的困难煤中水分过多,会引起粉碎,筛分困难,既容易损坏设备,降低生产效率。 ⑷延长炼焦周期炼焦时,煤中水分的蒸发需消耗热量,增加焦炉能耗,延长结焦时间,降低焦炉生产效率。水分过大,还会损坏焦炉,缩短焦炉使用年限。此外,炼焦煤中的各种水分(包括热解水)全部转入焦化剩余氨水中,增加焦化废水处理负荷。一般规定炼焦精煤的M t <12%。 ⑸降低发热量煤作为燃料,气化和燃烧时,煤中水分的蒸发需消耗热量,每增加1%的水分,煤的发热量降低0.1%,例如粉煤悬浮床气化炉K-T炉要求煤粉的M t在1%~5%。 但煤中适量的水分有利于减少运输和贮存过程中煤粉尘的产生,可以减少煤的损失,降低煤粉对环境的污染。 在现代煤炭加工利用中,水分也有有利的一面,如煤中水分可作为加氢液化和加氢气化的供氢体。燃烧粉煤时,若煤中含有一定水分,可适当改善炉膛辐射,有效减少粉煤的损失。 4. 煤中矿物质按成因分为哪几类?什么是煤的灰分?煤的灰分应该用什么基准表示?煤灰

十套模拟试题详细答案及解析

第十一套模拟试题参考答案及解析 1. 算法的设计可以避开具体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但算法的实现必须借助程序设计语言中提供的数据类型及其算法。数据结构和算法是计算机科学的两个重要支柱。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算法在运行过程中需辅助存储空间的大小称为算法的空间复杂度。算法的有穷性是指一个算法必须在执行有限的步骤以后结束。 本题答案为C。 2. 所谓完全二叉树是指除最后一层外,每一层上的结点数均达到最大值;在最后一层上只缺少右边的若干结点。 具有n个结点的完全二叉树,其父结点数为int(n/2),而叶子结点数等于总结点数减去父结点数。本题n=699,故父结点数等于int(699/2)=349,叶子结点数等于699-349=350。 本题答案是B。 3. 要形成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主要应注重和考虑下述一些因素:符号名的命名应具有一定的实际含义,以便于对程序功能的理解;正确的注释能够帮助读者理解程序;程序编写应优先考虑清晰性,除非对效率有特殊要求,程序编写要做到清晰第一,效率第二。 本题答案为A。 4. 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能实现的专门关系运算,包括选择运算、投影运算、连接运算。 本题答案为B。 5. 确认测试的任务是验证软件的功能和性能及其他特性是否满足了需求规格说明中的确定的各种需求,以及软件配置是否完全、正确。 本题答案为A。 6. 数据库概念设计的过程中,视图设计一般有三种设计次序,它们是: 1、自顶向下。这种方法是先从抽象级别高且普遍性强的对象开始逐步细化、具体化与特殊化。 2、由底向上。这种设计方法是先从具体的对象开始,逐步抽象,普遍化与一般化,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视图设计。 3、由内向外。这种设计方法是先从最基本与最明显的对象着手逐步扩充至非基本、不明显的其它对象。 本题答案为D。 7. 数据流相当于一条管道,并有一级数据(信息)流经它。在数据流图中,用标有名字的箭头表示数据流。数据流可以从加工流向加工,也可以从加工流向文件或从文件流向加工,并且可以从外部实体流向系统或从系统流向外部实体。 本题答案为C。 8. 软件设计包括软件结构设计、数据设计、接口设计和过程设计。其中结构设计是定义软件系统各主要部件之间的关系;数据设计是将分析时创建的模型转化为数据结构的定义;接口设计是描述软件内部、软件和操作系统之间及软件与人之间如何通信;过程设计则是把系统结构部件转换成软件的过程性描述。 本题答案为B。 9. 当数据表A中每个元素距其最终位置不远,说明数据表A按关键字值基本有序,在待排序序列基本有序的情况下,采用插入排序所用时间最少。 本题答案为B。 10. 在文件系统中,相互独立的记录其内部结构的最简单形式是等长同格式记录的集合,

2019年自学考试《美学》复习资料第七章

2019年自学考试《美学》复习资料第七章 第七章审美教育论 1.概述中国美育思想的基本历史线索。 答:中国古代以乐感化的传统,最早可追溯到舜时代。战国时的 中和思想,对我国美育有着重要影响。 到先秦儒家,审美活动包括艺术活动为目的,则多指两种和谐: 天人关系和人际关系。从《乐记》开始,认为乐和其他艺术具有潜移 默化的感化特征。儒家美育的目的就是中和。建安时期,徐干首次提 出了“美育”一词。其义基本上是指用礼乐为主的先王之教来培养文 质兼备的君子。 美育目标实现的过程,便是朱熹“消融渣滓”的过程。其类似于 亚氏关于悲剧效果的净化思想。 明清时期的美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当时的小说、戏曲论著中。金 圣叹要求读者见文观心。 近代蔡元培率先把“美育”一词引入中国。他倡导“以美育代宗教”;梁启超,是近代美育思想的另一先驱者。他认为美育是一种 “趣味教育”。王国维,把西方的美育理论较为全面地介绍到中国来,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为“四育”。 2.结合中西方美育思想说明美育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答:美育内涵: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 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 教育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 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美育的特点:诉诸感性、潜移默化、能动性。

诉诸感性——审美对象的基本特点首先在于,审美对象以其感性 特征,通过丰富的形象,以情感为中介,悦耳悦目,并打动人的心灵,从而激发共鸣,达到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心灵的目的。美育 以感性的方式,来陶冶人的精神,转移人的气质。在艺术作品中,感 性形象是情感的载体。美育的过程就是使人的感情得到表现和升华的 过程,而艺术作品正是通过感性意象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诉诸感必的 美育意味着人的感受水平的丰富,用直观、个性的形式来把握审美对象,从而折射出某些价值观,蕴含着对人生和人性的感悟和体会。 潜移默化——美育主要是“化育”。中国儒道禅三家均采用此方式。美育的终极目的是要培养自由发展的人,具备敏锐的审美水平, 良好的审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态度、完善的生理结构、丰富的个性魅力,并具有自由的超越精神的和炽热的理想追求的人。 能动性——第一,在美育过程中,主体不但为外物和艺术所感动,同时也在这种感动中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这决定了美育的方 式多种多样,适合着审美主体的多种需要。第二,主体在美育中的能 动性还表现在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能有自觉的追求。第三,审美是人与 物的自由关系中形成的,主体在参与审美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充分体 现了自己的能动性。 3.审美教育与人格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的主要区别。 答:对美育内涵的三种意见: 第一,美育是人格教育——把美和善二者混为一谈。导致善恶不 分的原因,一是在人类文明的初期,社会处于低级阶段,统治者所更 为关切的是等级、秩序,所有的教育都是巩固统治地位的手段。二是 因为在古代,学科尚未分化,真善美难以廓清。 第二,美育是情感教育——体现了近代西方二元分立的思维特点,即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有、感性与理性的对立。把美育界定为情感 教育在学理上是不妥的。将美等同于美感,而美感又泛化了情感。美 与情感相关,但不等于情感。审美情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情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