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项痹单病种

项痹单病种

项痹单病种
项痹单病种

项痹(颈椎病)

(ICD-10:M47.121+ M47.225+)

项痹是因颈部的闪挫、劳损、寒湿侵袭等原因,使经气阻痹所致的疾病。

项痹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据统计我科门诊就诊率约为45%,该病可影响患者肢体功能,使患者丧失劳动能力,甚至丧失生活自理能力。该病多采用保守治疗,治疗难度大、易复发,即使采用近年多种新的治疗手段也存在诸多问题。我科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形成了一整套极具中医特色的治疗方案,其中手法推拿、小针刀松解术、自制中药外敷、臂丛神经阻滞、小关节错缝整复术等特色治疗已形成诊疗规范。因我科治疗项痹具有疗效好、疗程短、复发率低、治疗费用相对西医治疗低等优点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2010年底,门诊颈椎病治疗10800人次,住院病人1600人次。

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

以颈痛向上肢放射,麻木、疼痛、头晕、头痛等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疾病。本病常见于西医学所指的颈椎病。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1)风寒袭络证

颈部痛连及头、肩部、上臂,颈部僵直,活动受限,冷痛沉重,喜温恶寒,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风寒湿阻证

颈部痛及头、肩部、上臂,颈部僵直,活动受限,冷痛沉重,喜温

恶寒,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3)瘀血阻络证:头颈肩背麻木,刺痛,痛有定处,拒按,夜间加重,伴有头晕眼花,视物模糊,失眠健忘,惊惕不安,胸闷胸痛,精神烦躁,面色无华,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多细或涩。

(4)瘀痰内阻证

颈部刺痛连及前沿、肩、上臂,入夜尤甚,痛处拒按,麻木,颈部僵直,转动不利,头晕,胸闷,舌质紫暗或有斑点,苔白腻,脉涩或滑。

(5)肾阳亏虚证

颈痛连及头、肩、上臂、上肢乏力,肌肉萎缩,头晕,耳鸣,畏冷肢凉,腰膝酸软,小便清长,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2、西医诊断标准

[诊断依据]

诊断要点与依据(朱文峰主编《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湖南医科大学出版,国家标准)(《黄家驷科学》第五版,《中医伤科学》第五版,[诊断]

颈椎病系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伤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

[诊断要点]

(1)、多数无明显外伤史,但少数因外伤而诱发,好发于中老年人,长期伏案工作者多见。

(2)、患者渐感一侧肩、臂、手的麻木疼痛,或以麻木为主或以疼痛为主,颈部后伸,咳嗽,甚至增加腹压时疼痛可加重,部分患者可有头晕,耳鸣,耳痛或握力减弱及肌肉萎缩。

(3)、检查患者下段颈椎棘突或患侧肩胛骨内上角部常有压痛点,部分患者可摸到条索状硬结,颈部活动受限,僵硬,以麻木为主者,可有疼痛减退区或握力减弱。

(4)、牵拉试验:患者可有放射痛或麻木。

(5)、压颈试验:部分患者出现颈部痛或放射性痛。

(6)、辅助诊断:X线摄片:颈椎(正位、侧位、斜位、过伸及过屈位)平片,脊髓造影,椎动脉造影,CT、MRI及核医学等检查。

[临床分型]

根据受累组织和结构的不同,颈椎病分为:颈型(又称软组织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动脉型、其他型(目前主要指食道压迫型)。如果两种以上类型同时存在,称为“混合型”。

1、颈型颈椎综合征

①颈型颈椎病是在颈部肌肉、韧带、关节囊急、慢性损伤,椎间盘退化变性,椎体不稳,小关节错位等的基础上,机体受风寒侵袭、感冒、疲劳、睡眠姿势不当或枕高不适宜,使颈椎过伸或过屈,颈项部某些肌肉、韧带、神经受到牵张或压迫所致。多在夜间或晨起时发病,有自然缓解和反复发作的倾向。30 ~ 40 岁女性多见。

②临床表现

1、颈项强直、疼痛,可有整个肩背疼痛发僵,不能作点头、仰头、及转头活动,呈斜颈姿势。需要转颈时,躯干必须同时转动,也可出现头晕的症状。

2.少数患者可出现反射性肩臂手疼痛、胀麻,咳嗽或打喷嚏时症状不加重。

3.临床检查:急性期颈椎活动绝对受限,颈椎各方向活动范围近于零度。颈椎旁肌、胸1 ~胸7 椎旁或斜方肌、胸锁乳头肌有压痛,冈上肌、冈下肌也可有压痛。如有继发性前斜角肌痉挛,可在胸锁乳头肌内侧,相当于颈3 ~颈6 横突水平,扪到痉挛的肌肉,稍用力压迫,即可出现肩、臂、手放射性疼痛。

2、神经根型颈椎综合征

①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椎间盘退变、突出、节段性不稳定、骨质增生或骨赘形成等原因在椎管内或椎间孔处刺激和压迫颈神经根所致。在各型中发病率最高,约占60 ~ 70%,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多为单侧、单根发病,但是也有双侧、多根发病者。多见于30 ~ 50 岁者,一般起病缓慢,但是也有急性发病者。男性多于女性1 倍。。

②临床表现

1.颈痛和颈部发僵,常常是最早出现的症状。有些患者还有肩部及肩胛骨内侧缘疼痛。

2.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这种疼痛和麻木沿着受累神经根的走行和支配区放射,具有特征性,因此称为根型疼痛。疼痛或麻木可以呈发作性、也可以呈持续性。有时症状的出现与缓解和患者颈部的位臵和姿势有明显关系。颈部活动、咳嗽、喷嚏、用力及深呼吸等,可以造成症状的加重。

3.患侧上肢感觉沉重、握力减退,有时出现持物坠落。可有血管运动神经的症状,如手部肿胀等。晚期可以出现肌肉萎缩。

4.临床检查:颈部僵直、活动受限。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

肩胛骨内侧缘以及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有压痛。椎间孔部位出现压痛并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或者使原有症状加重具有定位意义。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仔细、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

3、脊髓型颈椎综合征

①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率占颈椎病的12 ~ 20%,由于可造成肢体瘫痪,因而致残率高。通常起病缓慢,以40 ~ 60 岁的中年人为多。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时,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比无椎管狭窄者小。多数患者无颈部外伤史。

②临床表现:1.多数患者首先出现一侧或双侧下肢麻木、沉重感,随后逐渐出现行走困难,下肢各组肌肉发紧、抬步慢,不能快走。继而出现上下楼梯时需要借助上肢扶着拉手才能登上台阶。严重者步态不稳、行走困难。患者双脚有踩棉感。有些患者起病隐匿,往往是自己想追赶即将驶离的公共汽车,却突然发现双腿不能快走。

2.出现一侧或双侧上肢麻木、疼痛,双手无力、不灵活,写字、系扣、持筷等精细动作难以完成,持物易落。严重者甚至不能自己进食。

3.躯干部出现感觉异常,患者常感觉在胸部、腹部、或双下肢有如皮带样的捆绑感,称为“束带感”。同时下肢可有烧灼感、冰凉感。

4.部分患者出现膀胱和直肠功能障碍。如排尿无力、尿频、尿急、尿不尽、尿失禁或尿潴留等排尿障碍,大便秘结。性功能减退。

病情进一步发展,患者须拄拐或借助他人搀扶才能行走,直至出现双下肢呈痉挛性瘫痪,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

5.临床检查:颈部多无体征。上肢或躯干部出现节段性分布的浅感觉障碍区,深感觉多正常,肌力下降,双手握力下降。四肢肌张力增高,可有折刀感;腱反射活跃或亢进:包括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桡骨膜、膝腱、跟腱反射;髌阵挛和踝阵挛阳性。病理反射阳性:如上肢Hoffmann 征、Rossolimo 征、下肢Barbinski 征、Chacdack 征。浅反射如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减弱或消失。如果上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提示病损在该神经节段水平。

4、椎动脉型颈椎综合征

①正常人当头向一侧歪曲或扭动时,其同侧的椎动脉受挤压、使椎动脉的血流减少,但是对侧的椎动脉可以代偿,从而保证椎- 基底动脉血流不受太大的影响。当颈椎出现节段性不稳定和椎间隙狭窄时,可以造成椎动脉扭曲并受到挤压;椎体边缘以及钩椎关节等处的骨赘可以直接压迫椎动脉、或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纤维,使椎动脉痉挛而出现椎动脉血流瞬间变化,导致椎- 基底供血不全而出现症状,因此不伴有椎动脉系统以外的症状。

②临床表现:

1.发作性眩晕,复视伴有眼震。有时伴随恶心、呕吐、耳鸣或听力下降。这些症状与颈部位臵改变有关。

2.下肢突然无力猝倒,但是意识清醒,多在头颈处于某一位臵时发生。3.偶有肢体麻木、感觉异常。可出现一过性瘫痪,发作性昏迷。

5、交感型颈椎综合征

①由于椎间盘退变和节段性不稳定等因素,从而对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

末梢造成刺激,产生交感神经功能紊乱。交感型颈椎病症状繁多,多数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少数为交感神经抑制症状。由于椎动脉表面富含交感神经纤维,当交感神经功能紊乱时常常累及椎动脉,导致椎动脉的舒缩功能异常。因此交感型颈椎病在出现全身多个系统症状的同时,还常常伴有的椎- 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的表现。

②临床表现:

1.头部症状:如头晕或眩晕、头痛或偏头痛、头沉、枕部痛,睡眠欠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易集中等。偶有因头晕而跌倒者。

2.眼耳鼻喉部症状:眼胀、干涩或多泪、视力变化、视物不清、眼前好象有雾等;耳鸣、耳堵、听力下降;鼻塞、“过敏性鼻炎”,咽部异物感、口干、声带疲劳等;味觉改变等。

3.胃肠道症状:恶心甚至呕吐、腹胀、腹泻、消化不良、嗳气以及咽部异物感等。

4.心血管症状:心悸、胸闷、心率变化、心律失常、血压变化等。5.面部或某一肢体多汗、无汗、畏寒或发热,有时感觉疼痛、麻木但是又不按神经节段或走行分布。

以上症状往往与颈部活动有明显关系,坐位或站立时加重,卧位时减轻或消失。颈部活动多、长时间低头、在电脑前工作时间过长或劳累时明显,休息后好转。

6.临床检查:颈部活动多正常、颈椎棘突间或椎旁小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压痛。有时还可伴有心率、心律、血压等的变化。

[西医鉴别诊断]

依据《现代颈椎病学》2001年9月第1版。

一、颈型颈椎综合征

(1)落枕:由于在睡眠中颈部体位不良以致局部肌肉被扭伤或颈部小关节紊乱。此病多发于晨起。

a、压痛点多在胸锁乳突肌及两侧肩胛内上方处多见,且急性期时疼痛剧烈,用手压之难以忍受。

b、肌肉痉挛有明显压痛点可触及条索状肌束。

c、抗牵引试验使原本痉挛的肌肉更加紧张,痉挛加重而疼痛加剧。

d、封闭疗法使症状立即消失或明显缓解。

(2)肩周炎:又名冰冻肩,因多在50岁前后发病,故又称“五十肩”。

a、疼痛点在肩关节处。

b、肩部活动范围明显受限,以外展为甚,呈“冰冻”状。

c、封闭疗法使肩周炎的局部疼痛立即消失或明显减轻,同时对肩部活动范围也会相应地增加或明显增大。

(3)风湿性肌纤维织炎以腰骶部为多见,而颈、肩部亦可发生。

a、全身表现关节肉酸痛,且可呈游走性,其发病初期或风湿活动期可伴有咽喉部(或扁桃体)炎症,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类风湿因子阳性和抗“O”多在500u以上等。

b、应用抗风湿药物对疾病进行试验性治疗时,风湿性肌纤维织炎在短期内可有明显疗效。

二,神经根型颈椎综合征

①尺神经炎:由颈7、8和胸1脊神经参与组成。本病以老年者多见。

a、肘后尺神经沟压痛,且常可触及条索状变性的尺神经。

b、感觉障碍分布区较颈8脊神经分布区为小,前臂尺侧处多不涉及。

c、骨间肌受累所致“爪形手”

②正中神经受损:正中神经由颈7~胸1参与构成。因外伤或纤维管受卡压所致。

a、背侧指端及掌侧1~3指处,感觉障碍。

b、大鱼际肌萎缩所致“猿状手”。

c、自主神经症状表现为潮红、多汗等,疼痛常伴有“灼痛”感。

③桡神经受损:桡神经由颈5~7和胸脊神经组成。

a、伸腕及伸指失去支配出现垂腕征。

b、除指尖部以外的手背侧(1~3指)及前臂背侧感觉障碍。

④胸廓出口综合症:臂丛和锁骨下动脉、静脉在胸廓出口受压产生的症候群称为胸廓出口综合症。本病主要包括三组征候群,即前斜角肌症候群、颈肋综合征和肋锁综合征。

a、臂丛神经受累疼痛呈间歇性,夜间多较重,可痛醒,常累及颈、肩部,上肢抬高可见症状加重,但与咳嗽、打喷嚏无关。颈肋综合征尚可出现上肢下垂,负重或上肢抬高时出现类心绞痛症状。

b、锁骨上窝多呈饱满状,可触及条索状之前斜角肌或骨性颈肋,向深部加压可诱发或加剧症状。

c、Adson征:多属阳性。

d、X线片可见颈肋和第7颈椎突过长等。

⑤腕管综合症为正中神经通过腕管时受压所致。

a、腕中部加压试验阳性

b、腕背屈试验阳性

c、封闭治疗有效

⑥肿瘤:侵及脊神经根的肿瘤,可引起根性或丛性症状。

a、疼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重,并夜间加重,疼痛多为烧灼性疼痛、麻痛、锐痛。休息、卧床及头颈部体位的改变不能减轻。往往较早的出现恶病质及贫血。

b、颈部可能触及到肿块或脊柱畸形,颈椎附近可触及到淋巴结。

c、X线能显示病变的范围及较小的病灶及被邻近组织掩盖的病变。CT能显示出肿瘤对椎管的压迫、椎体轻度边缘破坏、各个突起的异常等。三,脊髓型颈椎综合征

①脑萎缩型的脊髓侧索硬化征,以上肢为主或四肢性瘫痪。

a、发病年龄40岁左右

b、无感觉障碍

c、无任何原因突然发病先从肌无力开始,且病情发展快。

d、肌萎缩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以上肢先发者多,尤以手部小肌肉明显。

②脊髓空洞症多见于青壮年,病程进展缓慢,早期影响上肢,呈节段性分布。

a、感觉分离痛觉、温觉丧失,触觉及深感觉基本正常。

b、营养性障碍出现夏科关节

c、CT、MRI显示可见中央管扩大

③颅底凹陷症属先天性畸形,可引起脊髓压迫症。

a、发病年龄较早,可在20~30岁开始发病,临床上多表现为四肢痉挛性瘫痪,且部位较脊髓型为高,程度较重;多伴有短颈外观。

b、X线示上颈椎动力性点片

④颈椎结核:颈部疼痛活动受限,尤其出现脊髓压迫样症状。

a、全身症状一般有持续性的发热、盗汗等症状。

b、颈部棘突叩击痛。

c、化验室检查:淋巴细胞增高,血沉增快,咳嗽、脓肿穿刺液及窦道分泌物可见抗酸杆菌阳性。

d、X线平片颈椎结核一般可见溶骨性破坏,可有圆环状和不规则形的破坏区,早期可表现为骨质疏松,呈磨砂下斑样改变,椎体可呈楔形或扁平样改变。CT能更早的显示出颈椎结核早期椎体破坏的程度、范围、椎旁脓肿的大小,可以准确显示出X线平片上不易发现的病灶。

⑤周围神经炎由于中毒、感染,以及感染后变态反应等引起的周围神经炎性病等。

a、运动障碍表现为对称性的四肢末端为主的弛缓性不全瘫痪。

b、感觉障碍出现上肢或下肢双侧对称性似“手套”或“袜子”样感觉减退。

四,交感型颈椎综合征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有相同的心前区别痛,心律失常等表现,但前者没有上肢节段性疼痛和感觉异常,心电图检查有病理性改变,用血管扩张剂可缓解症状。

五、椎动脉型颈椎综合征

脑血管疾病(出血、梗塞、硬化)、颅内肿瘤、颅底畸形、前庭神经元炎、内耳眩晕症、眩晕性癫痫、眼源性头晕、鼻源性头晕、神经官能症眩晕、疲劳综合征(不定陈述综合征)、其他全身疾病,如高血压、低血压、腰穿后眩晕、中毒、贫血、糖尿病等。

[类证鉴别]

1、肩痹:以肩关节疼痛、屈伸活动不利为主症。

2、三痹:多个关节游走性疼痛,不局限于颈部,无颈痛连及肩、臂等特征。

3、落枕:因睡时头颈姿势不当所致,起床后感项强作痛,病短而易愈。特色治疗

我科室在传统牵引、穴位注射、针灸、物理治疗、中药内服等治疗的基础上灵活采用手法推拿、颈椎小关节错缝整复术、小针刀松解术、自制中药外敷、奄包、熏蒸、灸法、药罐、火针、刺络拔罐、穴位埋线、星状神经阻滞、臂丛神经阻滞等特色治疗,极大地缩短了疗程、提高了疗效。

中医特色治疗:

1、手法推拿。

临床意义通过临床实验,证明按摩及推拿治疗颈椎病疗效明显。其主要治疗作用为:

①疏筋活络,减轻疼痛

②缓解肌肉紧张及痉挛

③通过手法牵引增大椎间隙和椎间孔

④整复滑膜嵌顿和小关节半脱位

⑤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及松解粘连

手法操作的基本要求手法操作时,必须掌握“轻、稳、准”的原则,切忌暴力强行屈伸和旋转头颈。因手法不当造成颈椎骨折脱位损伤脊髓引起截瘫甚至猝死中已屡有报道,应吸取教训。按摩推拿每次约15min 左右,每日1~2次,10次为1疗程,一般对神经根型及颈型颈椎病效果较好;对脊髓型效果较差,最好不要应用或禁用。

常规手法:

①、颈部推法:患者坐位、术者立身后,用手指或掌侧小鱼际臵于颈部两侧,着力适度,自颈上部向肩部推动z,然后以双手拇指自肩井穴向风

池穴推按或以拇指点揉上星穴,并沿两侧发际推至头维穴,每穴按压片刻,以使局部有酸胀感,皮肤发热发红为宜。

②、颈部拿法:患者坐位,术者立身后,用单手或双手捏拿颈后及颈两侧肌肉组织,在捏拿时双手交替用力。

③、颈部揉搓法:患者坐位,术者10~20次立身后,以双手拇指或掌侧小鱼际肌部臵于颈部两侧,着力均匀,上下揉捏

④、颈部运摇法:患者取坐位,两上肢反抱于背后,术者立身后,放松局部肌肉,两眼向前平视,双手臵于颈颌部,并用力向上提颈,慢慢用力使头部向左右两侧各旋转30~40度,重复8~12次。

⑤、颈部侧屈法:患者坐位,双上肢反抱于背后,术者立身后,双手掌侧小鱼际部紧贴于颈部两侧,然后双手交替着力,使头部向右左作侧屈动作,反复8~12次。

⑥、揉肩搬头法:患者坐位,双上肢反抱于背后,术者立于后侧,左手按于右肩,右手臵于头顶,用力将头颈向右侧搬动,然后用同样手法,右手按于左肩,左手臵于头顶,用力将头向左侧搬动,双侧交替施8~12次。

⑦、旋转复位法:患者取正坐位,术者立身后,稍微侧身,以右旋为例,用右手或右臂臵于患者颌下,左手托住枕部,轻提举旋转颈部活动2~3次,使其放松颈部,然后上提牵引颈部并使其后伸,牵引的同时,将患者的头颈右旋至有固定感时,右臂再稍加用力,右旋颈部,此时听到一连串弹响,一般响声清脆者为佳,立即以同样的手法向左侧旋转1次,用力应稳、准、轻柔、切忌粗暴。

⑧、提端摇晃法:患者取坐位,术者立身后,双手虎口分开,拇指顶着枕部,其余双手四指托住下颌部,双手臂压住患者肩部,双手向上提端,

同时手腕立起,在维持牵引下,双手腕做回旋活动6~7次,使患者颈部肌肉放松后,将其头部在屈回时旋转至左(右)侧。

⑨、劈法:双手五指分开放松,以手掌尺侧劈打双肩及肩胛约1分钟。⑩、散法:用双手掌指挠侧在两侧颈部交错散之,用力按压之后,再从上到下至肩部,用掌侧散之做2~3遍。

颈型颈椎综合征手法:

①、预热手法:用轻手法行颈肩背部揉捏滚动放松肌肉

②、治疗手法:颈部重手法行颈部拿法、推法、提端摇晃法及侧屈后行轻手法(散法)

③、指压穴位:风池、天柱、肩井、天宗、大椎、颈夹肌

④、善后手法:轻手法行散法、劈法

神经根型颈椎综合征手法:

①、预热手法:轻手法揉捏滚按颈肩部肌肉。

②、治疗手法:重手法行颈部揉搓,拿法推动侧屈法、旋转复位法、提端摇晃法。

③、指压穴位:风池、肩髎、肩井、外关、少海、期门、后溪。

④、善后手法:劈法、散法。

脊髓型颈椎综合征手法:

①、预热手法:轻手法行颈肩部揉捏、滚法放松肌肉。

②、治疗手法:轻手法、拿法、揉捏法、推法。

③、指压穴位:肩井、翳风、肩中俞、肩俞、阳陵泉、阳溪。

④、善后手法:散法。

交感型颈椎综合征手法:

①、预热手法:轻手法行颈肩头部揉捏滚法放松肌肉。

②、治疗手法:重手法行颈肩部推法、拿法、运摇法、侧屈法、

按肩搬头法、提端摇晃法、旋颈复位法。

③、善后手法:劈法、散法。

2、奄包:中药奄包疗法是将一发热的中药臵于身体的患病部位,或身体的某一特定位臵上(如穴位),使局部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局部肌肉松弛,起到消炎、消肿、驱寒湿、减轻疼痛、消除疲劳等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中药奄包可以利用其温热发汗解表、温经散寒、调气和血、疏通腠理、开通毛孔、活血通络,从而祛湿去寒、驱除肌痹,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

我科自制的中药奄包主要药物成分为独活、羌活、川芎、伸筋草、舒筋草、川乌、草乌等;既可通过奄包热蒸气祛湿去寒、驱除肌痹,又可以通过热蒸气促进奄包内中药离子渗透到患者病痛所在,更好的疏通经络,消炎止痛。临床主要用于腰背肌筋膜炎、颈椎病、膝、踝关节术后康复,骨关节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膝、踝关节运动损伤等,取得较好疗效。

3、熏蒸:

(1)适应症:适用于各型颈椎病

(2)禁忌症:高血压、心肺疾病、体质虚弱、皮肤过敏,有皮损者不宜使用。

辨证分型熏蒸

①风寒湿阻型项痹。祛风除湿散寒,温经活血止痛。熏洗颈项部,处方:荆芥100g,防风100g,苏叶50g,麻黄40g,羌活100g,独活100g,秦艽60g,苍耳子50g,干姜100g,伸筋草40g,菖蒲根500g,葱白300g,细辛30g,苍术100g,川芎80g,白芷40g。上药臵锅中煮沸15分钟,

使其温度保持在45-55度之间,每次30-60分,以大汗淋漓为度。

②瘀血阻络型项痹。活血通络,消肿止痛。

海桐豨莶汤:海桐皮15g、豨莶草15g、伸筋草30g、透骨草30g、三棱15g、莪术15g、青皮15g 、牛膝15g 、红花15g、黄柏15g,水煎洗,一日二次。

③肾阳亏虚型项痹。补肝益肾,温筋通络。肉桂50g、吴茱萸100g、生姜150g、葱头50g,纱布包裹,放入热浴。

④风寒袭络型项痹。疏风散寒通络。麻黄100g、桂枝100g、葛根60g、芍药60g、甘草20g、生姜60g、海桐皮15g、生筋草15g,水煎洗,一日二次。

⑤瘀痰内阻型项痹。祛痰化瘀。半夏20g、陈皮20g、当归50g、生地50g、红花50g、川芎50g、茯苓50g、赤芍50g、旋覆花50g,水煎洗,一日二次。

4、灸疗:灸疗是用灸草炷或灸草条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的治病防病的一种疗法。灸疗有温通经脉,调和气血,调理体素,增强抵抗力,以防治疾病的功能。

我院所用为自制灸条,药物成分较传统灸条更多,处方如下:

艾叶50g,麻黄40g,羌活100g,独活100g,苍耳子50g,干姜100g,伸筋草40g,葱白300g,细辛30g,苍术100g,川芎80g,白芷40g,麝香1g。

5、药罐:

药罐疗法是以中药浸煮的木罐或竹罐吸拔于相应的穴位上到达治疗疾病的效果。药罐疗法依据中医理论,施治于经脉、腧穴、肌腱,可达到行气活血、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柔筋缓急的临床作用,药罐疗法具有拔

罐和药物治疗的双重效果,即有拔罐疗法的物理治疗效果又有药物渗透治疗的生化效果,取拔罐和药物治疗之长,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腰椎疾病、胃肠疾患、疲劳症、肥胖症、关节疾患、腰脊劳损、软组织损伤、顽固性疼痛等有疗效好、见效快的独到效果。

6、火针疗法:

1)操作方法

①选用22-28号不锈钢针,针柄用布包裹,以不导热为宜。施术时,在患部及其周围用碘酒、酒精消毒,然后将针在酒精灯上烧红,左手固定患部,右手持针。迅速刺入患部或其周围,然后立即将针拔出。

②针刺的深度,视病变深浅而定。每次针数的多少,根据病变局部面积的大小而定,一般1-3针。

③针刺间隔,1-2周针1次为宜。

2)禁忌症

①火针刺激强烈,孕妇及年老体弱者禁用。

②火热证候和局部红肿者不宜用。

③高血压、心脏病、恶性肿瘤等禁用。

3)注意事项

①施行火针后,针孔要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②使用火针时,必须细心慎重,动作敏捷、准确,避开血管、肌腱、神经干及内脏器官,以防损伤。

③火针必须把针烧红,速刺速起,不能停留,深浅适度。

④用本法治疗前,要做好病人思想工作,解除思想顾虑,消除紧张心

理,取得病人配合,然后方可进行治疗。

4)作用

火针疗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经洛络作用。临床多用以治疗寒性疾病。7、小针刀松解法

适应症:适应于各型颈椎病。

禁忌症:①有皮肤感染、皮损、皮肤病;②有妇女经期;③体质虚弱;

④严重脏器功能衰竭;⑤不配合的病人;

方法:完善相关检查,包括心电图、三大常规、血糖、凝血时间,患者取埋头俯卧位,额前垫枕,常规定定点消毒铺巾,于每点注入2%的利多卡因1ml+无菌注射用水2ml+维生素B12针0.5mg+地塞米松针2.5mg混合液各2ml,行针刀纵行疏通横向剥离横突周围筋膜及椎间外孔及小关节周围筋膜,针松解后出针,邦迪敷盖创口,并嘱患者3天让创口不沾水,以免感染,同时颈托护颈。

8、中药外敷疗法

1号(消炎散):黄柏15g 姜黄5g白芷5g厚朴2g陈皮2g 苍术2g甘草2g独活2g荆芥2g薄荷2g 青黛2g 山慈姑2g

2号(新伤1号):大黄5g 栀子3g 黄柏3g 白芷1g 黄芩3g

3号(姜桂散):干姜5g 肉桂5g

4号(香附散):生香附3g 酒香附3g 醋香附3g

5号(通筋散):木香10g 羌活15g 独活15 g当归25 g厚朴10 g官桂5 g自然铜10g小茴5 g木瓜20g

辩证施治

①风寒袭络证通筋散+消炎散

②风寒湿阻证香附散+姜桂散+消炎散;

③瘀血阻络证活血散+消炎散;

④瘀痰内阻证活血散+香附散;

⑤肾阳亏虚证姜桂散+通筋散+消炎散

9、中药灌肠:通过辨证选用中药汤剂以直肠灌入,具有吸收好,避免胃肠刺激,对胃肠功能差者尤其适用。

10、耳穴贴敷:运用全息疗法原理,通过辨证选穴,局部王不留行颗粒贴敷,刺激穴位,起到调节全身经络作用。

西医治疗:

1、臂丛神经阻滞:对神经根症状明显患者,可选用臂丛神经阻滞治疗,阻滞液为曲安奈德针10mg+利多卡因针2ml+注射用水针2ml+维生素B12针0.5mg,操作时间为5-7天一次,同一部位可连续进行3次。

2、星状神经阻滞:对交感神经兴奋症状明显者,可选用星状神经阻滞,阻滞液为利多卡因针2ml+注射用水针2ml+维生素B12针0.5mg,操作时间为3天一次,双侧不可同时进行。

3、药物治疗:

a、镇静镇痛药物,选用口服非甾体消炎镇痛(尼美舒利分散片、美洛昔康片、双氯芬酸缓释片)或(曲马多胶囊、卡马西平片),缓解肌肉痉挛(氯唑沙宗片),必要时,选用镇静药(阿普唑仑片、艾司唑仑片),静滴(氯诺昔康),肌注(双氯芬酸利多卡因针、平痛新针)。

b、解痉扩血管、改善循环。口服(地芬尼多片、尼麦角林片、山莨菪碱片、尼莫地平片、氟桂利嗪胶囊、血塞通分散片等)输液(利多卡因针、山莨菪碱针、天麻素针、丁咯地尔针、香丹针等)

c、营养神经:(维生素B1、维生素B12、甲钴胺、烟酸片)

4、颈椎牵引

颈椎牵引是治疗颈椎病常用且有效的方法。颈椎牵引有助于解除颈部肌肉痉挛,使肌肉放松,缓解疼痛;松解软组织粘连,牵伸挛缩的关节囊和韧带;改善或恢复颈椎的正常生理弯曲;使椎间孔增大,解除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拉大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内压力。调整小关节的微细异常改变,使关节嵌顿的滑膜或关节突关节的错位得到复位;

颈椎牵引治疗时必须掌握牵引力的方向(角度)、重量和牵引时间三大要素,才能取得牵引的最佳治疗效果。

(1)牵引方式:常用枕颌布带牵引法,通常采用坐位牵引,但病情较重或不能坐位牵引时可用卧式牵引。可以采用连续牵引,也可用间歇牵引或两者相结合。

(2)牵引角度:一般按病变部位而定,如病变主要在上颈段,牵引角度宜采用0-10 °,如病变主要在下颈段(颈5 ~ 7),牵引角度应稍前倾,可在15°~ 30°之间,同时注意结合患者舒适来调整角度。

(3)牵引重量:间歇牵引的重量可以其自身体重的10%~ 20%确定,持续牵引则应适当减轻。一般初始重量较轻,如6 kg 开始,以后逐渐增加。

(4)牵引时间:牵引时间以连续牵引20 分钟,间歇牵引则20 ~ 30 分钟为宜,每天一次,10 ~ 15 天为一疗程。

(5)注意事项:应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年老体弱者宜牵引重量轻些,牵引时间短些,年轻力壮则可牵重些长些;牵引过程要注意观察询问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或症状加重者应立即停止牵引,查找原因并调整、更改治疗方案。

优势病种总结分析模板

附件2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样稿 缺血性中风(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科 一、基本情况 缺血性中风(脑梗死)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1年5月到2011年10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科开展了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82例,完成81例,平均住院日17.2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推拿、中药薰洗、药浴、刮痧、拔罐以及康复训练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完成临床路径的81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93.3%,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100%,特色疗法使用率96.7%,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

汤剂76例(93.8%),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22例(27.1.%),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76例(93.8%),针灸治疗65例(80.3%),推拿治疗41例(50.6%),中药熏洗治疗23例(28.4%),康复治疗81例(100%),内科基础治疗79例(97.5%),其他疗法46例(56.8%)。 (二)应用情况分析 按照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75%),中等(25%—75%)和差(<75%),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均为好或中等。具体而言,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中药汤剂、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康复训练和内科基础治疗等;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口服中成药、推拿、中药熏洗和其他疗法。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1.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因此临床医生的依从性好,如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疗效比较肯定,应用较好;2.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如康复治疗逐渐被患者广泛接受,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恢复期均得到很好的实施;3.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分析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某些治疗方法有其临床应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可应用,只有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才能够采纳,因此应用比例较低,如中药熏洗方法,适用于中风后手足肿胀、肢体痉挛、疼痛的患者; 2. 某些疗法虽然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但尚未经过大样本临床

中医优势病种治疗难点分析(眩晕、中风)

一、中风(脑梗死)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1.难点分析 脑梗死属于中医“中风”病的范畴,临床上以突然昏倒、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艰涩等为主症。目前,对脑梗死的治疗,单纯中医或西医均有局限性。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脑梗死病因病机是在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上,在情绪变化、活动、寒冷等因素诱发下,导致大脑局部血运障碍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治疗主要从重建血供、抗炎、神经元保护三方面进行干预。药物主要有溶栓剂抗凝剂、抗炎剂、自由基清除剂、神经元保护剂,有一定的疗效,但其副作用、疗效一般等影响应用。 对于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目前多认为是由于患者脏腑功能失调,或气血素虚,加之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酒饱食、用力过度,导致淤血阻滞、痰热内蕴,或肝阳化风、血随气逆,导致脑脉闭阻或血溢脉外,引起昏扑不遂,发为中风。病机归纳起来不外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病性多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证,气血逆乱。中风病的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脑梗死的中医药治疗也具有局限性,如:对于如何使脑梗死灶迅速在通、以减轻缺氧缺血对于脑组织的损害,中医药也力不从心。 据有关资料统计,即使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能够接受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也只有4%-6%。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发病时间窗的限制,以及出血并发症的影响。在我国,有条件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就更少。因此u,大部分脑梗死患者可以接受中医药治疗。中风病的研究已经从一方一药的研究发展到综合治疗方案的研究,其研究模式和研究成果与临床实际结合的更加紧密。多项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药的治疗在脑梗死上具有一定优势,主要体现在降低病死率、减轻病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但临床中在脑梗死病程的某些时段采用单一中医药治疗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问题如下: 1.1脑梗死急性期 1.1.1西医指南的尴尬:假设某患者入院时间超过6小时,急查纤维蛋白原不高或偏低,无心脏病史,无低灌注,似乎除了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之外,没有什么可以治疗的。目前,在国内活血化瘀的中成药针剂广泛的运用于脑梗死患者,疗效是可以感受的到的,但是中医药的询证医学证据一直是中医药临床应用的一块短板。规范化的临床观察评价是非常必要的。还有就是中药疗效的评价。 1.1.2大面积脑梗死急性期多存在脑水肿的温柔,脑水肿往往是导致脑疝等恶性后果的主要原因,西医固然可以用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脱水药,但该类药物的心肾毒副作用常会限制其在老年患者身上的使用,还有对于肾衰竭患者,西医除了透析治疗并无更多良策,而中医理论有可能通过活血利水、通府逐水等手段改善患者脑水肿;或中西医结合,减少甘露醇等脱水剂的用量,以期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但目前有关中医药抗脑水肿研究并不多。

[精选]中医优势病种肠痈疗效分析、评估、总结及优化治疗方案(三年)资料

2012年中医药治疗肠痈(阑尾炎)疗效分析、评估、总结 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急腹症的首位,转移性右下腹痛及阑尾点固定压痛,反跳痛为其常见的临床表现。但急性阑尾炎病情变化多端,临床表现为: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多数病人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而右下腹阑尾区点固定性压痛是该病的一个重要体征。阑尾炎属祖国医学“肠痈”范畴,本病多有进食厚味,恣食生冷等因数,致脾胃受损,胃肠传到失职,气机壅塞而成:或因饱食后剧烈运动,导致肠腑血络受损,淤血凝滞,痰热互结,导致血肉腐败而成痈脓。我科采用西医基础治疗上加上中医综合治疗,效果有明显提高。 一、中医诊断(诊断要点) ①病史:暴饮暴食,寒温不适,劳逸损伤病史: ②转移性右下腹疼痛:腹痛初期于上腹部或脐周,数小时或 1 —2天内转 移到右下腹。初起腹部隐痛,或阵法性加重,化脓性阑尾炎开始多为持续性跳痛,坏疽后即变为持续性剧痛: ③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食物残渣,多伴有纳差,便秘: ④腹部体征:右下腹局限性压痛,反跳痛,腹痛拒按,按之坚硬,或右下腹可触及包块; ⑤全身表现:早期体温正常或轻度升高,可有头晕、头疼,乏力等症状; 体温持续升高,应考虑阑尾化脓或坏疽穿孔的可能。少数热营入血、可有寒战、高热、神晕,谵语等表现。 ⑥舌脉:初期舌多红,苔薄黄;后期舌红降,苔黄燥,脉象早期浮数,晚期滑数或细数; 二、西医诊断 ①转移性右下腹疼痛;②可有恶心、呕吐;③右下腹压痛、反跳痛;④可有发热;⑤白细胞计数增高;

3纳入标准: ①确诊为阑尾炎;②可发生于任何年龄;③常规检查排除其他急腹症; ④入院评估患者依从性好; 三、疗效评估(中医证候判断标准): 1、痊愈:腹痛腹胀消失,进食无特殊不适; 2、显效:腹痛腹胀消失,食欲欠佳或腹痛腹胀明显缓解,进食无特殊不 适; 3、有效:腹痛腹胀减轻,食欲改善; 4、无效:腹痛腹胀无明显改善、食欲无明显改善; 2012年我科接诊肠痈18例,住院期间转院0例,其中瘀滞型9例,治愈率90%,湿热型7例,治愈率100%,热毒型2例,治愈率83.3%,我科按照诊疗方案,对该病进行诊治,手术切除阑尾后,在辅以中药内服治疗方式:按照上述辩证应用中药综合治疗,总有效率达100%。临床实践显示该治疗方案实施有一定疗效。 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经手术治疗后,在辅以中药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患者病情有一定的缓解。因此,中药在术后改善病情症状有独到优势。我科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临床经验为基础,对肠痈进行了临床观察,在以前的基础上,再次归纳、总结,统一证型、证候、治发、方药,使之更加规范化。最终将本病分为瘀滞型、湿热型、热毒型三型。本病早期以瘀滞型、湿热型多见,多因瘀血内阻或湿热下注,致肠俯血络受损,瘀血或痰热互结,导致血肉腐败而成痈脓。风热毒邪侵袭胃肠,日久热毒炽盛而发病者较少见,最后,除了口服中药治疗,对于其他中医特色疗法,我科发展较少,因此丰富我科治疗手段,将是以后我科需要大力发展的。 四、难点分析及优化 1、中医治疗难点: 我科收治的肠痈患者病情多样,轻重不一,常合并有其它器官或系统疾病,

中医优势病种中医

中医优势病种中医(针灸推拿)诊疗方案 一:颈椎病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颈椎骨质增生,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脊髓、神经根、血管及交感神经,并由此产生颈、肩、上肢一系列表现的疾病,简称颈椎病。 颈椎病分为五型,即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和交感型。 中医理论认为,感受外邪、跌扑损伤、动作失度、可使项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颈部疼痛、僵硬、酸胀;肝肾不足,气血亏损,督脉空虚,筋骨失养,气血不能养益脑窍,而出现头痛、头晕、耳鸣、耳聋;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导致上肢疼痛麻木等症状。 【治疗】 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治则。采用: 1.针刺治疗:穴取双侧:风池,颈夹脊穴,肩井,肩中俞,肩外俞,T1夹脊。椎动脉型加脑空,太阳,角孙,脑户,百会,后顶,强间等;神经根型加肩髃,肩髎,肩贞,曲池,合谷等。每日交替取一定数量以上腧穴上电,平补平泻,留针30min qd 2.TDP照射:局部,30min qd 3.拔罐:适量,5min qd 4.中频脉冲电治疗:颈部及患部适当部位,30min qd 5.颈椎病推拿:30min qd①准备手法:先用滚法放松患者颈、肩背部的肌肉;接着,用拇指与食中三指拿捏颈项两旁的软组织由上而下操作。②治疗手法:用拇指指腹点揉风池、太阳、百会、风府、天宗、曲池、合谷等穴;弹拨缺盆、极泉、小海等穴;牵引颈部。③结束手法:拍打肩背部和上肢;搓揉患肢肌肉;牵抖上肢。

【按语】 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结合2ml当归注射液+2ml骨肽注射液于C5-C6颈夹脊穴穴位注射。qd,左右交替用,10日为一疗程,疗效较好。 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务必配合颈部牵引3-5分钟,qd,疗效较满意。针灸推拿结合治疗颈椎病可明显改善症状,尤其对颈型、椎动脉型、神经根型有较好的效果。二:肩周炎 肩周炎是以肩部长期固定疼痛,活动受限为主症的疾病。 中医认为风寒是本病的重要诱因,故中医常称为“漏肩风”、“五十肩”、“肩凝症”、“冻结肩”等。 【治疗】 以活血化瘀,散寒止痛,解除肩关节粘连为治则。采用 1.针刺治疗:穴取:肩井,肩中俞,肩外俞,肩髃,肩髎,肩贞,曲池,合谷及痛点明显阿是穴等。每日交替取一定数量腧穴上电,平补平泻,留针30min qd 2.TDP照射:患部,30min qd 3.拔罐:适量,5min qd 4.中频脉冲电治疗:肩部及患部适当部位,30min qd 5.肩周炎推拿:30min qd①准备手法:用滚法或拿揉法施术,重点在肩前部、三角肌部及肩后部,配合患肢的被动外展、旋外和旋内活动,以缓解肌肉痉挛,促进粘连松解。②治疗手法:点压肩井、秉风、天宗、肩内陵、肩贞、肩髃等穴,并于粘连部位施弹拨手法,剥离粘连。作环转摇动,拿捏法于肩周,然后上举搬法和后背搬法。③结束手法:用搓法从肩部到前臂,反复上下搓动结束治疗。 【按语】

中医优势病种外科

附件3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 一、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TCD编码:BGG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ICD-10编码:S52.5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2009年)。 2.疾病分期 (1)早期:伤后2周以。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分型 (1)无移位型 (2)伸直型 (3)屈曲型 (4)半脱位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桡骨远端骨折(TCD编码:BGG000)和桡骨远端骨折(ICD-10编码:S5 2.501)的患者。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桡骨远端骨折,有闭合复位穿针固定适应证。 3.除外以下情况: (1)桡骨远端骨折无移位者; (2)并发血管神经损伤者; (3)局部肿胀严重者可能需手术减治疗者; (4)患处严重皮肤疾病影响局部手术者; (5)合并其他无法耐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的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糖、血脂 (2)尿常规 (3)凝血功能 (4)肝功能、肾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 (5)心电图 (6)骨折部位X线片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骨折部位CT、MRI,骨密度测定等。 (八)治疗方法 1. 手法整复闭合穿针固定 2. 药物治疗 3. 康复治疗 4. 并发症的防治 5. 护理 (九)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局部肿痛好转,X线片复查达到功能复位标准,

{最新文档}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及中医疗效分析11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及中医疗效分析、总结、评估报告 2011年 我科自2009年对专科中医优势病种制订了常规治疗方案,并按方案指导这些病种的中医治疗,要求本科医生在临床医疗中尽量使用中医药参与,对于本科中医优势病种要求全程按方案实施,并于2010年原有方案进行了优化及总结。通地近一年的实施,取得了不少成绩和经验也积累了一些教训,本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讨论,以尽量完善方案,现就优势病种的疗效进行总结分析和评估,对方案的实施作出年度总结。 一.总结: 1.进一步提高认识,努力继承发掘发扬整理中医药优势。通过近一年对方案的实施,全科的医生基本掌握了本科中医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并用此方案指导治疗,提高了广大患者对祖国医学的认识和了解,使部分年轻患者也乐于接受中医药治疗。 2.实施方案一年多来,临床疗效明显提高,同时降低了医药费用,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了本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诊疗方案实施情况、疗效分析及优化方案 A腰痛病: ①诊疗方案实施情况: 门诊实施率: 83."9%,住院实施率:99% ②疗效分析:

中医治疗方法:368例病例中,中药汤剂258例,用中药静脉制剂108例,超短波325例。就治疗方法看,中药汤剂使用广泛,下一步继续注重特色 疗法的使用。 ③辨证分型: 血瘀证164例,寒湿证98例,湿热证70例,肝肾阴虚证36例,因此有必要进一步修改分型。 ④治疗效果: 症状改善率、体征改善率、理化指标率均为87%; ⑤治疗周期: 平均10天; ⑥实施诊疗方案后疗效: 临床痊愈率40%,显效率35%,有效率24%,无效率1%、恶化率、死亡率均为0%。 ⑦中医特色: 中药使用率70%,特色疗法使用率,100%,辩证施治率100%,中医药治疗比例及去年同期中医药治疗比例提高5%。 ⑧存在问题及建议: 腰痛患者进行治疗时,由于对病情不了解、私人诊所片面夸大治疗效果, 对中医中药的不信任等原因;我科室中医特色不明显,患者对治疗方法依从性 差。在以后工作中将加大宣传力度,尤其对患者病情进行耐心、细致解释。进 一步提高治疗有效率。 ⑨优化方案: (1)腰椎间盘突出症重视康复治疗,住院期间指导及协助病人做康复锻 炼,开展腰背肌功能锻炼。

内科中医优势病种重点难点分析

难点分析 咳嗽 1.对于咳嗽的证治,各家均有所长,所谓难治之咳嗽,有些却是调 护不利,辨证用药是治病根本,但病后调护尤为要紧。 解决办法:咳嗽一证,处除对症用药外,必须谨记忌食辛辣、肥甘,远烟酒及房事等,有助于人体正气的恢复,是非药物疗法中重要的一环。 2.干咳无痰,咽痒及咽部刺激感往往多见于咳嗽的后期,可缠绵不愈,此是营卫二气不通和,肺气不利,现代医学解释为过敏,一般止咳药和抗生素无效,较为棘手 解决办法:可用桂枝汤或者脱敏煎(防风、乌梅、五味子、徐长卿、玄参等)加减治疗,收效甚捷。 3.久咳而成咽部不利,如有异物感,现代医学称为咽炎,是为难治 解决办法:经验方剂利咽汤加减,方药如下:郁金、苏叶、牛蒡子、夜交藤、诃子等,扁桃体慢性肿大加穿山甲、浙贝母,咽部滤泡加玄参、半夏。 胸痹 1.患者多以胸痹常自用活血理气之品,导致气散而不聚,难以推动血行,而心痛难愈

解决办法:详细了解患者用药史以及服药习惯,能更好的帮助诊断,纠正其服药之偏。 2.胸痹不典型者表现为与胃痛、牙痛、胸痛等证难于区分 解决办法:详细了解患者情况并配合相关检验,不能妄下诊断,耽误病情。 3.胸痹者久病多半有不寐或者郁证,而后两者成为胸痹的诱发的加重因素。 解决办法:用药中适当顾及安神、解郁之品,不同病却同治,使人的整体气血阴阳调和而病愈。并注意移情易性,减少复发。 眩晕 1.肝阳所致的眩晕,宜化为动风,病情严重者可猝然昏倒,有发展成中风的可能,故应注意防治 解决办法:平时节制肥腻酒食,忌辛辣,戒躁怒,节房事,适当增加体力活动,锻炼身体,辨证调治,防患于未然。 消渴 1.消渴多因“肥美所发”,久治不愈者,需强调饮食、情志等致病因 素。《临证指南医案·三消》:“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

骨伤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沛县中医院骨伤科2016年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骨伤科 二〇一六年一月修订

目录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1) 一、病名 (1) 二、诊断 (1) (一)疾病诊断 (1) (二)疾病分期 (2) (三)证候诊断 (2) 三、治疗方案 (2) (一)手法治疗 (2) (二)辩证使用中药和中成药 (3) (三)牵引疗法 (4) (四)针灸疗法 (4) (五)手术治疗 (4) (六)护理 (4) 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5) 五、疗效评价 (5) (一)评价标准 (5) (二)评价方法 (5) 桡骨下段骨折(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8) 一、病名 (8) 二、诊断 (8) (一)疾病诊断 (8) (二)证候诊断 (8) (三)骨折分期与分型 (9) 三、治疗方案 (9) (一)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 (9) (二)手术治疗 (11) (三)药物治疗 (11) (四)康复治疗 (12) (五)护理 (12) 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12) 五、疗效评价 (13) (一)评价标准 (13) (二)评价方法 (13)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腰痹病TCD编码:BMY091 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ICD-10编码:M51.202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4)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5)腰部活动受限,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踇背伸或趾屈肌力可减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腰痛合并“坐骨神经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2)在L4、L5或L5、S1棘间韧带侧方有明显的压痛点,同时有至小腿或足部的放射性痛。 (3)小腿前外或后外侧皮肤感觉减退,趾肌力减退,患侧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4)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中医优势病种总结

中医优势病种总结 我院骨科自2009年对骨科中医优势病种制订了常规治疗方案并按方案指导这些病种的中医治疗要求本科医生在临床医疗中尽量使用中医药参与对于本科中医优势病种要求全程按方案实施并于2010年原有方案进行了优化及总结。通地近一年的实施取得了不少成绩和经验也积累了一些教训本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讨论以尽量完善方案现就优势病种的疗效进行总结分析和评估对方案的实施作出年度总结。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努力继承发掘发扬整理中医药优势。通过近一年对方案的实施全科的医生基本掌握了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方案并用此方案指导治疗使中医疗参与率明显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广大患者对祖国医学的认识和了解使部分年轻患者也乐于接受中医药治疗。 二实施方案一年多来在中医药治疗参与率提高的前提下临床疗效也明显提高同时降低了医药费用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了本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了部分我科的中医优势病种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这些病种使用中医药治疗有明显的疗效优势和经济优势。同时也发现一些中药对部分常见病的疗效也存在明显不足需要不断总结和优化诊疗方案及时进行完善和舍失。所以我

们进行经验总结后对于不同的病种和不同疗效制订进一步不同的改进措施现分述如下 一颈椎病颈椎病是我科传统的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病种我们在原有颈椎病的中医分型上进一步优化将颈椎病中医辨证分型为风寒痹阻证、气滞血瘀证、肝肾不足证并相应制定方药规定为协定处方。分型进一步规范后使中药治疗颈椎病的效果进一步提升。 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我科传统中医优势病种运用中医方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取得较好效果我们在原有基础上运用科室协定中药熏洗方对伴急性滑膜炎的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中药熏洗配合原有的金黄散外敷治疗较好的解决了关节肿胀疼痛的症状避免了对关节的反复穿刺 三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是我科病人较多的病种对需手术内固定的患者我们对椎弓根钉的植入点进行反复研究将小关节间隙下外缘作为进针点既准确又操作方便简化了手术过程缩短了手术时间。 2011年宜昌市中医院骨伤科中医优势病种优化方案及实施总结 我院骨科自2009年以来对骨科中医优势病种制订了常规治疗方案并按方案指导这些病种的中医治疗要求本科医生在临床医疗中尽量使用中医药参与对于本科中医

2018年肿瘤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分析、总结及评价

2018年肿瘤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分析、总结及评价 肿瘤科优势病种即我科常见病种共有三种:胃癌、肝癌与肠癌.我科自建科以来,通过对收治病人进行诊疗观察总结。现将2018年我科三个病种得诊疗情况总结如下. 一:胃癌 1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及疗效分析 2018年1-12月份共收住院胃癌病人50人次,按照胃癌中医诊疗方案进行诊治,50例病人全部完成治疗方案,中医诊断符合率100%,中医治疗总有效率97%,未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病人满意度达97%。全部病人均采用中药口服、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穴位注射、穴位敷贴、穴位免疫治疗、高频热疗、中药灌肠抗肿瘤等综合治疗方式。中药包括中成药辨证施治与中药饮片辨证施治;穴位注射、穴位敷贴、穴位免疫、中药灌肠等治疗方法均在辨证施治得基础上给于用药,外贴膏剂我科主要应用中草药协定得处方.应用中医中药治疗晚期肿瘤患者不仅能改善肿瘤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而且对于大部分肿瘤患者能延长生存期,对于术后降低术后复发率,与化疗配合减毒增效,整体调节带瘤生存,在临床中取得了可喜得效果.由于治疗方案不断改进与优化,我们发现治疗效果得到明显得提高。 2难点思路及解决措施胃癌与中医学得“反胃"、“膈症”等症状相类似,《金匮要略》谓:“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医宗全鉴》对胃癌得发病原因、临床现象更有详细描述:“三阳热结,谓胃、小肠、大肠三府热结不散,灼伤津液也。胃之上口为贲门,小肠之上口为幽门……贲门干枯,则放出腐化之道路狭隘,故食入反出为翻胃也.”由于癌细胞得侵蚀,引起胃部病变,使胃功能紊乱,出现了恶心、呕吐、宿食腐臭,疼痛出血等一系列症状,临床上主要表现局部梗阻、术后复发、远处转移。其发病率、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缺血性中风(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研究院针灸康复科 一、基本情况缺血性中风(脑梗死)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研究院针灸康复科自2011 年至2013 年12 月开展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以来,共依照路径管理住院患者共72例,完成70 例,平均住院18.2 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推拿、中药薰洗、烫熨、拔罐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完成临床路径的81 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 下:中药饮片使用率93.3%,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100%,特色疗法使用率96.7%,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76 例(93.8%),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22例(27.1.% ),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76 例(93.8%),针灸治疗81例(100%),推拿治疗41 例(50.6%),中药熏洗治疗23 例(28.4%),烫熨治疗81 例(100%),

内科基础治疗79 例(97.5%),其他疗法46例(56.8%)。 (二)应用情况分析按照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 >75%),中等(25%—75%)和差(<75%),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均为好或中等。具体而言,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中药汤剂、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和内科基础治疗等;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口服中成药、推拿、中药熏洗和其他疗法。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 1. 治疗方 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因此临床医生的依从性好,如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疗效比较肯定,应用较好; 2. 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如康复治疗逐渐被患者广泛接受,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恢复期均得到很好的实施; 3. 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分析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某些 治疗方法有其临床应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可应用,只有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才能够采纳,因此应用比例较低,如中药熏洗方法,适用于中风后手足肿胀、肢体痉挛、疼痛的患者; 2. 某些疗法虽然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但尚未经过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其疗效,从而限制了其临床使用,如其他疗法中的一些特色疗法,未被广泛接受; 3. 国家医保政策限制了某些治疗方法的临床实施,如推拿治疗在医保规定的适应症中不包括脑梗死。

中医优势病种分析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2.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串麻疼痛,可以忍受。 3.康复期: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存,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三)证候诊断 1.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血瘀气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苔,脉弦。 5.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二、治疗方案 (一)手法 1.松解类手法 (1)基本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法、滚法、拿法、揉法、推法、叩击法等,可选择上述手法一种或几种放松颈项部的肌肉,时间可持续3-5分钟。 (2)通调督脉法:患者俯卧位,医者以大拇指指端按顺序分别点按风府穴、大椎穴、至阳穴、命门穴,每穴0. 5-1分钟,点揉第1胸椎至第12胸椎两侧夹脊穴、膀胱经输穴,反复三遍,力量以患者出现局部温热、酸胀、传导为度。 (3)间歇拔伸法:患者仰卧位,一手托住颈枕部,一手把住下颌,纵向用力拔伸,持续2-3分钟,可反复3-5次。 (4)牵引揉捻法:患者坐位,医者站在患者身后,双手拇指置于枕骨乳突处,余手指托住下颌。双前臂压住患者双肩,双手腕立起,牵引颈椎,保持牵引力,环转摇头部3-5次,然后保持牵引力,作头部前屈后伸运动各1次,最后医者左手改为托主下颌部,同时用肩及枕部顶在患者右侧枕部以固定头部,保持牵引力,用右手拇指按在右侧胸锁乳突肌起点处(或痉挛的颈部肌肉处),右手拇指沿胸锁乳突肌自上而下作快速的揉捻,同时将患者头部缓缓向左侧旋转,以颈部的基本手法结束治疗。 (5)拔伸推按法:(以右侧为例)患者坐位,医者站在患者右前方,右手扶住患者头部,左手握住患者右手2-5指,肘后部顶住患者肘窝部,令患者屈肘,然后医者右手推按患者头部,左手同时向相反方向用力。

常见病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一、喘病 喘病是因久患肺系疾病或他脏病变影响,致肺气上逆,肃降无权.出现 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等症。多见于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心肺功能不全等。. 诊断依据 1、以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 绀为特征。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疾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3、呈桶状胸。叩诊胸部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捎失,肝浊音界下移。 肺呼吸音减低.可闻及干、湿性罗音或哮鸣音。或肝肿大、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 4、合并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必要时查血钾、钠、二 氧化碳结合力及x线胸部摄片,心电图,心、肺功能测定,血气分析等。 证候分类 1、风寒束肺:喘急胸闷,咳嗽痰多清稀,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症。舌苔 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肺:喘促气粗.咳嗽痰黄而稠粘.心胸烦闷.口干而渴,可有发 热恶风。舌边红,苔薄黄,脉浮数。 3、痰湿蕴肺:喘咳胸闷,痰多易咯,痰粘或咯吐不爽.胸中窒闷,口腻, 脘痞腹胀。舌质淡,舌苔白腻,脉弦滑。 4、水气凌心:气喘息涌,痰多呈泡沫状,胸满不能平卧,肢体浮肿,心悸 怔忡,尿少肢冷。舌苔白滑,脉弦细致。

5、肺脾两虚:喘息短促无力.语声低微,自汗心悸,面色晄白,神疲乏力, 食少便溏,舌淡苔少,脉弱。或口干咽燥,舌红,脉细。 6、肺肾两虚:喘促日久.心悸怔忡,动则喘咳.气不接续。胸闷如窒,不 能平卧.痰多而粘,或心烦不寐,唇甲紫绀。舌质紫或舌红苔少,脉微疾或结、代。 辩证施治 风寒束肺:宣肺散寒、平喘止咳,射干麻黄汤。 风热犯肺:清热泻肺、化痰止咳,方用麻杏石甘汤。 痰湿蕴肺:化痰行湿、止咳肃肺,方用三子养亲汤。 水气凌心:温阳利水、益气宁心,真武汤合五皮饮。 肺脾两虚:补肺益气、健脾温阳,生脉散合六君子汤加减。 肺肾两虚:滋补肺肾、百合固金汤,二冬二母汤。 疗效评定 1、治愈:喘息及其它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 2、好转:喘息及其它症状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3、未愈:主症未改善或恶化者。 二、肺胀 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 致肺管不利,肺气壅滞,气道不畅,胸膺胀满不能敛降。临床表现见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等症。重者可出现昏迷、喘脱等危重症候。肺胀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 诊断依据 1、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胀闷如塞,喘咳上气,痰多及烦躁,心悸

优势病种中医治疗难点及解决难点的思路与措施简化

优势病种中医治疗难点及解决难点的思路与措施 优势病种一:中风病: 在2009年度治疗过程中主要存在卒中后偏瘫痉挛、失语2个难点。 1、卒中后偏瘫痉挛 难点分析: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是脑卒中恢复期出现率极高的后遗综合征之一,发病率达80%。 解决思路:我们选取临床上治疗本病疗效较好的头针、夹脊穴配合Bobath康复技术,克服传统体针针刺的弊端,从神经电生理角度出发,究其根本病因制定选穴原则,使电针头针、电针夹脊穴、Bobath 康复技术三要素优化组合,形成治疗脑卒中后患者偏瘫肢体痉挛状态的新方法---通督解痉法。 采取措施: 通督解痉法: A.针刺取穴:主穴:颈4~胸1夹脊穴,腰1~骶l夹脊穴,左右交替蛇形刺,左右交替。头针选取头皮针国际标准线:偏瘫肢体对侧顶旁1线、顶颞前斜线。 B.针刺体位:坐位或俯卧位。 C.操作方法: 取穴后,用75%酒精对皮肤常规消毒,选用0.25×40mm毫针,颈4~胸1夹脊穴斜刺(针尖向脊柱方向,针身与皮肤呈45°~75°角)0.5~O.8寸、腰2~骶1夹脊穴斜刺(针尖向脊柱方向,针身与皮肤呈45°~75°角)0.5~0.8寸。采用平补平泻手法,针刺以得气后采用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选择密波(100Hz)接于针柄进行电针治疗,强度以病人能承受为度,留针30分钟,日1次,周6次,1月为一疗程。头针选取头皮针国际标准线:偏瘫肢体对侧顶旁1线、顶颞前斜线,平刺至帽状腱膜下,快速捻转2-3分钟,约200转/分,采用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选择疏波(2Hz)接于针柄进行电针治疗,强度以病人能承受为度,留针30分钟,日1次,周6次,1月为一疗程。 2、卒中后失语 难点分析:失语、吞咽功能障碍是中风后常见症状之一,对脑卒中的致残率及死亡率均有很大的影响,并可独立影响死亡率。 解决思路:舌部取穴,重点针刺舌体或周围穴位治疗中风失语。 采取措施:我们在临床实践基础上查阅大量文献,逐步形成了“解语利窍”针法。该针法取穴:风府、哑门、百会、印堂、风池(双)、天柱(双)、舌尖(部位)、廉泉、金津、玉液、通里、健侧合谷。操作:梅花针循经叩刺头部诸经,“一虚一实”灵活弹刺,中度手法叩刺,重叩病灶侧语言区。毫针平刺百会、印堂寸,廉泉透金津、玉液,强刺激滞针手法,速刺不留针,以患者自觉舌根部酸、麻、胀、痛为宜,通里施捻转泻法;风池、天柱刺入约寸,针刺方向为刺向喉结方向,行滞针手法,留针30分钟。舌尖毫针散刺出穴,嘱患者进行吮吸,舌体少量出血为宜。风府、哑门直刺寸,行滞针手法,速刺不留针;在针刺过程中指导患者发音或者做吞咽动作。每日1次,1周为一疗程。该疗法具有操作简单、无毒副作用、安全有效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现代康复手法的应用

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实施情况和临床疗效分析 总结和评估 (2013年—2015年) 2013年骨伤科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实施情况和临床疗效分析、总结和评估 2013年共收治腰腿痛、股骨颈骨折、急性腰扭伤患者例,其中腰腿痛例,股骨颈骨折例,急性腰扭伤例,现总结如下: 原 伤 效 很 此举意义不大,反而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目前我们常规对卧床患者应用活血药物预防血栓,如用西药对老年患者又增加了脑出血的风险,因此我们应用中成药,丹参川芎嗪注射液5ml每日一次15天一疗程,同时在受伤后1-3周应用伤科接骨片三片/次,3次/日,接骨七厘片, 1.5/次,3次/日,全年无一例血栓形成患者。 腰腿痛的患者单纯的西医以骶疗,手术为主,但通过观察发现手术后有大部分患者疼痛仍然存在,现在改变观念不轻易手术,以系统保守治疗为主,中医治疗为主要治疗,效果比单一的西医治疗明显。方药以“腰舒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腰舒汤”药用桑寄生10g、狗脊10g、党参10g、当归10g、熟地黄10g、丹参10g、川牛膝10g、全蝎3g(研末吞服)制川乌10g 存在问题:

1.由于西医治疗诊断明确、见效快,容易被患者接受,而中医方药煎服繁锁,中医治疗见效相对较慢不容易让患者接受纯中医治疗,很多患者都是在看西医无效的情况下被迫选择中医。 2.在确定常规病诊疗常规中医病种时,没有充分考虑病源情况,运行1年来发现骨质疏松症及股骨头坏死病例在我院门诊与住院患者中并不常见。 3、无专科实验室及专科研究人员,因此没有专科人员搞科研课题,学术论文论着少。 4、中医为我国传统医学,师承及家传现象明显;中医学习周期长、见效慢,年轻人不愿学习中医,在人才建设方面较吃力。 5、诊疗常规已经制定,但执行力度不够,不能完全按照常规进行。 改进措施和下一步工作思路 1、在社区做健康教育的同时加强中医宣传。在某些病种,应用中医理论方法确实做出特色疗效,让患者接受。对待疾病,不一味强调纯中医治疗,必要时加入西医内容。 2、下一步重新制定中医优势病种诊疗常规,初步设想把膝痹病加入诊疗常规。加强科室医护人员培训,将诊疗常规贯彻落实。 3.由张文元主任牵头,提高中医专科人员待遇,吸引年轻人加入中医工作。目前我科每天利用晨会后10分钟,全科学习中医基础知识、理论, 全院每周一次中医讲座。重点培养曹世苗主治医师,今年已脱产进修半年(中医针灸、推拿),10月25日到11月4日参加山西省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培训等。下一步要加大学习、培训力度,到有特色、确有疗效的中医医疗机构学习;加强名、老中医的师承学习,不要求多,争取在某几个病种做出成绩,让患者在就医时能第一时间想到我院的特色专科。 2013年骨伤科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实施情况和临床疗效分析、总结和评估 我科的优势病种有三个,腰腿痛,膝痹病,急性腰扭伤行。今年年膝痹病为我科中医优势病种,现一年的运行情况总结如下: 一、疗效评价: 我科的诊疗方案以中医内治加外治法为主,目前基本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疗法,包括了内服中药,外用推拿、针灸(电针)、牵引、中药熏蒸、中频、红外等,并配合口服中成药伤科接骨片,接骨七厘片等减轻了骨折患者

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和临床疗效分析 总结和评估 (2013年—2015年) 2013年骨伤科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实施情况和临床疗效分析、总结和评估2013年共收治腰腿痛、股骨颈骨折、急性腰扭伤患者例,其中腰腿痛 例,股骨颈骨折例,急性腰扭伤例,现总结如下:

在所收治的病例中中医参与率达到100%,所有病例中未出现无效病例原有的以西医治疗为主的疾病在加入了中医治疗后效果非常明显。急性腰扭伤以往西医认为是小关节突紊乱,以牵引、局部封闭、神经沮滞治疗为主,效果不明显,用中医手法治疗后立竿见影辅以推拿,中频,电针等疾病痊愈很快。骨伤科病人,受外伤卧床以后,以往西医均给予止血药物,临床观察此举意义不大,反而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目前我们常规对卧床患者应用活血药物预防血栓,如用西药对老年患者又增加了脑出血的风险,因此我们应用中成药,丹参川芎嗪注射液5ml每日一次15天一疗程,同时在受伤后1-3周应用伤科接骨片三片/次,3次/日,接骨七厘片, 1.5/次,3次/日,全年无一例血栓形成患者。 腰腿痛的患者单纯的西医以骶疗,手术为主,但通过观察发现手术后有大部分患者疼痛仍然存在,现在改变观念不轻易手术,以系统保守治疗为主,中医治疗为主要治疗,效果比单一的西医治疗明显。方药以“腰舒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腰舒汤”药用桑寄生10g、狗脊10g、党参10g、当归10g、熟地黄10g、丹参10g、川牛膝10g、全蝎3g(研末吞服)制川乌10g 存在问题: 1.由于西医治疗诊断明确、见效快,容易被患者接受,而中医方药煎服繁锁,中医治疗见效相对较慢不容易让患者接受纯中医治疗,很多患者都是在看西医无效的情况下被迫选择中医。 2.在确定常规病诊疗常规中医病种时,没有充分考虑病源情况,运行1年来发现骨质疏松症及股骨头坏死病例在我院门诊与住院患者中并不常见。 3、无专科实验室及专科研究人员,因此没有专科人员搞科研课题,学术论文

外科中医优势病种分析总结优化

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诊疗方案的疗效分析总结和优化 (2012年版) 一、诊疗方案实施情况 全年共收治病人13人次,按照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诊疗方案进行诊治,13例病人全部完成治疗方案,中医治疗总有效率84.6%,未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病人满意度达92%。 二、中医临床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治愈:全身症状消失,肿块消散,疮口愈合。 好转:全身症状消失,局部肿痛减轻,或疮口尚未愈合。 无效:反复“传囊”或形成乳漏。 (二)疗效分析及总结 2012年度外科共收治了乳痈(急性乳腺炎)患者13例,中医诊断符合率100%。临床治愈11例。13例病人全部完成治疗方案,中医治疗总有效率84.6%,未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病人满意度达92%。平均住院天数为7天。根据我科2012年制定的诊疗方案治疗乳痈(急性乳腺炎),效果明显。缩短了病人的平均住院时间,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三、难点分析 部分患者成脓期切开排脓后易形成乳瘘,影响局部治疗,使切口

愈合缓慢。 四、优化措施 中医药治疗乳痈(急性乳腺炎)具有悠久的历史,效果显著。借鉴中医葱管导尿术,置管引流。行乳房脓肿置管引流术,减少换药次数,可以减少患者痛苦,缩短愈合时间。同时方便医生观察引流量和引流物性质,使切口愈合加快,瘢痕减小,防止乳瘘形成。

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中医诊疗方案的疗效分析总结和优化 (2012年版) 一、诊疗方案实施情况 全年共收治病人21人次,按照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中 医诊疗方案进行诊治,21例病人全部完成治疗方案,中医治疗 总有效率95.2%,未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病人满意度达 96.3%。 二、中医临床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血、尿淀粉酶正常。 好转:症状体征改善,血、尿淀粉酶降低。 未愈:症状体征未改善,血、尿淀粉酶降低不明显。 (二)疗效分析 2012年度外科共收治了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患者21例,中医诊断符合率100%。临床治愈20例。21例病人全部完成治疗方案,中医治疗总有效率95.2%,未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病人满意度达96.3%。平均住院天数为7天。根据我科2012年制定的诊疗方案治疗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效果明显。缩短了病人的平均住院时间,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三、难点分析

优势病种中医疗效分析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疗效评估 一、诊疗方案疗效评估 为评估目前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的治疗效果,2008年~2009年选择病例76例,设综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前者在西医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中医治疗方案;后者采用西医内科常规治疗。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神经功能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综合治疗组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组临床疗效比较 综合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 二、2010年脑梗死急性期证型分布及疗效评估 2010年收治的缺血性中风病人438例,证型分类显示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型占比33%;气虚血瘀型占比25%;肝肾阴虚,风痰上扰证占比16 %;痰热腑实证占比21 %。闭证占比1 %。死亡2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96 %。比较可以发现,风痰瘀血痹阻脉络、气虚血瘀

及痰热腑实是最常见的三个证型,占总病例的79 %,又以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型为多。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型治疗有效率90%;气虚血瘀型疗有效率86%;肝肾阴虚,风痰上扰证疗有效率100 %;痰热腑实证治疗有效率95 %。闭证治疗死亡2例,有效9例,未愈4例,有效率60 %。总有效率96 %。 2例死亡患者分析:1例是大面积脑梗死,拒绝开颅减压,最终致脑疝死亡;另一例是合并糖尿病坏疽感染、急性左心衰、低蛋白血症,最终循环呼吸衰竭死亡。对进展性中风患者,积极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在双抗的基础上,应用通心络胶囊,配合中药汤剂应用,取得较好疗效。全年进展性中风13例,气虚血瘀型7例,风痰瘀血痹阻型4例,痰热腑实型2例。其中9例在发病3天内病情得到控制,出院时神经功能评分较病情最严重时改善大于50%。改善较差的患者中,有两例能够积极配合早期康复及后期有指导康复训练,在发病3个月后,患肢功能由2级改善至接近5级,生活可以自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