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_乡恋_心态与近年来的乡土小说创作

论_乡恋_心态与近年来的乡土小说创作

论_乡恋_心态与近年来的乡土小说创作
论_乡恋_心态与近年来的乡土小说创作

论 乡恋心态与近年来的

乡土小说创作

李琦

摘 要:考察近年来的乡土小说创作,探究潜隐在作品背后的作家创作动机, 乡恋心态是一个关

键因素,因为它直接制约着作家对生活的感悟、评价和艺术传达。而导致乡恋心态产生的原因,剥离开

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童年经验;价值取向;使命意识。 乡恋心态的不同表现使近年来的乡土小说显现

出了不同的个体形态。

关键词:乡土小说;乡恋心态;童年经验;价值取向;使命意识

动机,在心理学上指引起和维持个体行为,并将这一行为导向某一既定目标的愿望或意念。创作动机是作家从事具体的文学创作活动的目的和缘由。作为中国小说重要支脉的都市小说,其创作动机与中国社会的城市化进程息息相关。随着中国日益卷入全球化的经济循环系统,都市以物质财富为目的的生活方式已在最大范围内成了人们争相效仿的范本、人生奋斗的目标, 欲望成为都市叙事的真正主角和动力。中国小说的另一重要支脉是乡土小说。在上世纪90年代,曾有评论家认为,因受都市小说、网络小说的冲击,以及作家队伍异化等因素的影响,乡土小说的创作陷入危机。!但事实上,乡土小说的创作依然繁茂。究其原因,当然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传统密不可分。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促使乡土小说家进行创作的动力??? 乡恋心态。

乡恋在此是指脱离了乡土或远离土地的作家的一种文化心态或文化意识。 乡恋是乡土作家尤其是那些出身农村的 农裔城籍作家比较普遍的一种心态。这些作家与乡村的文化血缘关系使他们对家乡的山川草木、父老乡亲魂牵梦绕,而对乡村文化的认同使他们既把乡土当做他们现实生活的精神支柱,又把乡土作为他们灵魂的最后归宿。 乡恋是农裔城籍作家认同乡村文化、将乡土作为自己心灵依托等精神行为的重要表现。考察近年来的乡土小说,作家的乡恋心态是一个重要的审视角度,因为它直接制约着作家对生活的感悟、评价和艺术传达。

陈继会教授认为现代乡土小说作家如鲁迅、沈从文等人的乡土小说就流露出了虽形态不一却心态一致的 乡恋情结。#当代乡土小说作家们的乡恋心态如前辈一样,对家乡、对土地的眷恋是强烈而持久的。阎连科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我在河南农村出生成长,生活细节和人生经验长年累月地积累,逐渐形成你对世界的看法,你对自己人生的认识,你对中国社会的认识,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后来你通过读书改变或者巩固你的看法和见解,你的作品也因此更个人化,因此而深刻。那作为一个作家,这一块土地可能是你真正需要去体现的。所以,离开乡土我是无法写小说的,我对土地的认识和关注,是永远不会改变的。?阎连科的这段表白代表了当代许多乡土作家的心声。正因如此,阎连科一次次纠缠在 瑶沟人的世界中,刘醒龙的文笔总牵连着鄂东乡村的喜怒哀乐,孙惠芬魂系 歇马山庄,迟子建频频回眸 北极村,石舒清、郭文斌等宁夏作家也总念念不忘 西海固那片贫瘠的土地。乡恋心态是促使作家执着于乡土小说创作的关键因素。

一 童年经验与小说诗意温情的流溢

除阙迪伟等少数作家出生于城市外,大多数乡土小说作家都出生于农村成长于农村,他们熟悉农民的喜怒哀乐,也熟悉农民的生活方式,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 童年经验使乡恋心态成为必然。童年经验是 一个人在童年(包括从幼年到少年)的生活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括童年的各种感受、印象、记忆、情感、知识、意志等%。对于乡土小说的创作主体而言,童年经验至关重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童年是人生中的重要发展阶段,童年经验对一个人的个性、气质、思维方式等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现代心理美学研究发现:童年时的某种经验被纳入整个人生经验的整体长河之后,其自身的意义和价值会被不断地变换、生成。这种经验融入生命活动和心理结构的整体之后,能参与心理结构对于新的人生经验和行为方式的规范与建构。因此,对乡村小说创作而言,童年经验这种 心理资源使出身农门的乡土小说家对乡村具有 先天性的依恋情感。同时,乡村生活的经历也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写作资源。迟子建说: 没有大自然的滋养,没有我的故乡,也就不会有我的文学。我的文学启蒙于故乡漫长的

冬夜里外祖母所讲述的神话故事和四季风云骤然变幻带给人的伤感。一个作家,心中最好是装有一片土地,这样不管你流浪到哪里,疲惫的心都会有一个可以休憩的地方。在众声喧哗的文坛,你也可以因为听了更多大自然的流水之音而不至于心浮气躁。有了故土,如同树有了根;而有了大自然,这树就会发芽了。只要你用心耕耘,生机一定会出现在眼前。?正因为迟子建心中放不下童年时曾经生活过的北极村,所以在她的小说创作中一直深情地关注北极村、关注故乡。她以女性特有的温情,以浸染着乡土风韵的笔触,为我们营造了一个个和谐、宁静、温馨,充满伦理亲情、人间至爱的诗一般的乡土世界。迟子建的小说,尤其2000年家庭遭到变故以前的小说,几乎都在表达着生活的美好与诗意。她早期的(北极村童话)以儿童视角去描述北方山村宁静和谐的自然风物、人文风俗,在北方幽静的大自然中发现宇宙永恒的美,在淳朴的村民身上发现人性永恒的美。90年代的(亲亲土豆)把农民夫妻之间朴素而又炽热、平凡而又感人至深的爱情写到了极致。(清水洗尘)借年前洗澡除尘这一乡间节日风俗,把一个家庭中祖孙之间、夫妻之间、兄妹之间的伦理亲情写得逗人发笑又温情四溢。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河柳图)、(百雀林)、(一坛猪油)等中短篇小说虽然比以往的作品多了对现实图景的言说,然而作家仍没有摒弃对乡土世界人性温暖的书写。在迟子建的小说里,底层百姓的生活大都比较简单、困苦,他们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经常要面对各种不期而至的天灾人祸,但是他们总是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命运,对生活和生命依然充满了深情的渴望与敬重。故乡大自然的美丽、人性的美好成为了迟子建执着的叙述信仰。

宁夏青年作家群的创作近年来备受评论界关注。石舒清、郭文斌、季栋梁、张学东、漠月等都有力作面世,其中石舒清的(清水里的刀子)、郭文斌的(吉祥如意)先后获鲁迅文学奖。宁夏青年作家群中的大多数作家都出生在宁夏南部山区农村。由于环境与气候的恶劣,地理位置的偏僻闭塞,使得这里的经济与文化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农民的生活非常贫困。但这一片贫瘠的黄土地却养育了文学的生长。石舒清是回族作家,经常出现在他笔端的是回族人的生活。他的(清水里的刀子)、(农事诗)、(恩典)、(果院)等都是文字朴实而又诗意盎然的优秀之作。郭文斌的乡土小说大多是写西海固这片土地上的真实生活的,但是读他的小说并不因乡土生活的苦难而让人产生怜悯、同情这样的情感,反而会被乡土生活以及乡土人物身上所含蕴的如诗的浪漫气息和浓郁的人伦亲情所打动与感染。(开花的牙)、(大年)、(雨水)等短篇把对西部乡土的记忆、乡土的情感、敦厚的人情、纯朴的风俗,通过家庭、童年、孩子,表达得非常富有诗意。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的短篇小说(吉祥如意)更是作家诗意风格的集中体现。作家借助儿童视角,以优美的笔调和诗意的语言把民间过端午节的风俗写得极有韵致。简单的情节中灌注了浓浓的人情之美。从中可看到郭文斌乡土小说中一贯的诗意温情。曾有论者对郭文斌的乡土小说提出不满与批评,认为 把农村大面积的饥饿说成田园牧歌,把残缺的生活化作一幅风俗画,作家以画中人的身份充当画外解说员,我们不知道获得的是正解呢,还是对生活及其理念的歪曲。?对此,郭文斌的文章(回家的路:我的文字)中有很好的解释: 对于西海固,大多数人只抓住了她的+尖锐,的一面,+苦,和+烈,的一面,却没有认识到西海固的+寓言性,,没有看到她深藏不露的+微笑,。当然,也就不能表达她的博大和安详。?身为土生土长的西海固人,作家对苦难有自己深切的体会和独到的解悟,也许这种解悟更接近生活的本真。在同一篇文章里,郭文斌还说他 越来越贪恋于那段最初的时光,那段比蜜还甜的最初的时光。属于我的文字常常在那里降落。..当有一天,我的文字不由自主地返回故乡,我才发现生命的黄金就在而且一直就在最初的地方。可以说,是童年记忆与乡土经验成就了郭文斌,成就了石舒清,也成就了宁夏青年作家群。河北作家关仁山曾坦言: 我想自己写城市不如+晚生代作家,,写言情不如女作家,写官场不如周梅森,写反腐更写不过张平、陆天明,自己的阵地还是在农村。我熟悉变革中的当代农村,我有鲜活的人物和鲜活的故事。我在乡村经历和可能经历的最美好的事情,不仅对我的创作有用,而且对我的人生态度有深远的影响。/还有多位作家都有类似迟子建、郭文斌、关仁山这样的言论。乡土生活经历与童年经验成了他们文学乃至生命的根。

二 价值取向与小说城乡二元对立主题的凸现

诚然,现代文明体现了人类历史的进步,但它是以对传统文化甚至包括传统美德的冲击与破坏为代价的。正像恩格斯所说的,历史的每一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以往某种神圣事物的亵渎。古代宗法制乡村社会固然有它落后、愚昧、保守的一面,但古朴的民风、良善的人性、纯净的自然又确实显示出它的美好,为多情文人所留恋、痴迷。这使他们在感情上本能地拒斥现代都市文化,怀念逝去的乡村生活。被诺贝尔文学奖评委、汉学家马悦然称为 真正的乡巴佬

的曹乃谦说: 村里的人好,房子好,炕好,院子里的狗好,猫好,土坷垃好,我看着啥都好。0张宇的(乡村情感)一开篇就满怀深情地写道: 我是乡下放进城里来的一只风筝,线绳儿还系在老家的房梁上。在城里由于夹紧着尾巴做人, 20年前的红薯屁还没放干净。1不管是张宇,还是曹乃谦,他们情感的天平永远在乡村这一边。刘醒龙也曾有如下表述: 乡下人抽鸦片赌博是被认作愚昧,城市人吸毒玩游戏则是一种文明病。乡下人养外室而遭制裁,城市人找情人则被默默提倡。乡下人按自己的意愿于宅前雕龙塑凤,却招来城市人认作是对中国文化的糟践的一派骂声。没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地理解中国乡村。 从刘醒龙这番犀利的话语中,我们很容易看出他的价值取向。刘醒龙的长篇代表作(生命是劳动与仁慈)通过对陈东风这个朴实的农村青年的刻写(陈东风最终回到了淳朴敦厚的乡村),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社会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现象的强烈不满。在预

设的城乡二元对立的背景之下,作家往往通过书写乡村的苦难人生,礼赞乡土的温暖、宽厚、善良、真诚。刘庆邦的长篇小说(平原上的歌谣)写了一个平凡的女性在丈夫死后独自带着六个未成年的孩子,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把他们培养成人的辛酸里程。小说通过回忆苦难、咀嚼苦难,透发出对母爱、对忍辱负重、对生命本源的追寻和尊重。郭文斌的短篇小说(剪刀)写得了重病的妻子为了不拖累丈夫用尖刀结束自己生命的凄惨故事。作家在这里反映出了西部乡村里一对农民夫妻朴素深厚的爱情生活,更表达了对苦难生活中乡土人物身上所闪耀着的生命尊严与人性光辉的深深认同。

近年来农民工成为许多作家书写的对象。罗伟章的(故乡在远方)写一个叫陈贵春的农民怀着美好的人生理想外出打工,却在打工过程中饱尝灵与肉的双重折磨,最终被逼成了杀人犯并在异地被枪决;(我们的路)描写了郑大宝在广东的打工经历和春节的回家之旅,同时穿插了一个叫春妹的16岁同乡少女在城市里的际遇和她的回乡之旅。打工出身的作家荆永鸣在(白水羊头葫芦丝)里写了打工仔马欢令人同情的遭遇。餐馆老板看中的是马欢的吃苦耐劳和一副好嗓子。一旦倒了嗓子,不能再为餐馆招徕生意时,老板就一脚踢开了他。陈继明的(粉刷工吉祥)写吉祥在邮局汇款时,与营业员发生争执,遭受侮辱后愤而反击,被保安扣下,接下来是漫长的惩罚过程。差点丢掉性命的吉祥在走出医院后仍旧回到工地,平静地继续工作,没有一点愤怒与不平。是什么清除了吉祥对人之为人的正当权利的秉持?陈继明通过吉祥的遭遇展示了合法性道德语境对城市外来者、一个处于弱势的民工的本性的彻底摧毁。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大多来自穷乡僻壤,他们怀着通过劳动改善生活的单纯梦想走进城市,但他们付出劳动后收获的却是苦涩、失望、甚至绝望和屈辱。他们在城里 站着干活,跪着做人,就是为了看到钱。((我们的路)),就是为了让那点辛苦钱顺利到手,去支撑孩子的学业和改善他们的生活。可是就算他们将尊严放到最低,他们那微薄的血汗钱也依旧被拖欠、被蒙骗、被克扣,他们付出的汗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而且还经受着冷漠的歧视和人格侮辱,承受着肉体的折磨和尊严扫地的痛楚。孙惠芬的(民工)、(歇马山庄)、(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狗皮袖筒),邓一光的(怀念一个没有去过的地方),荆永鸣的(外地人)等许多作品也都写出了农民进城后生存的艰辛。在作品中,作家的道德评判是非常明显的。乡下人吃苦耐劳、善良憨厚,而城里人自私虚伪、冷漠势力。城里人心安理得地享受着乡下人的劳动成果,却看不起乡下人。乡下人拿着最微薄的工资,干着最苦最累的活,为城市建着最漂亮的大楼,在城里却找不到自己的立足之地。有许多乡下人为了几个工资不得不在城里继续挣扎,也有许多人带着满身的伤痛重回乡土,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温暖与安宁。孙惠芬在(自述)中说: 可以说进城对我来说是多年来一直向往的事,可是没有想到城市却给我带来压抑和苦恼。 在乡下的时候,盼望进城,当进城以后,又觉得理想愿望在乡下,觉得能温暖内心的地方还是乡村,是我多年生活的乡村。所以,我的(歇马山庄)是带着对乡村的怀念来写的。 此前,孙惠芬多次谈到以上的想法。 !这是(歇马山庄)写作时的心理背景,也是孙惠芬一系列乡土小说创作的心理背景。她代表了许多乡土作家的创作心态。作家进入城市受到的压抑与痛苦自然投射到他们的作品之中,于是, 城市与 乡土、 城里品性与 乡下人性在道德上的高下之分立刻显现了出来。与其说是乡土人生引起作家的注意,不如说是作家自己有农村进入城市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以及由此所形成的价值标准牵引着作家的目光,引领着作家的创作。

三 作家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与小说的启蒙意识

乡土作家们尤其是 农裔城籍作家,他们的血管里流淌着农民的血液,他们的思想经受过乡村文化的熏陶,尽管他们通过奋斗或因某种机遇有幸脱离乡村而成为令乡村人羡慕的城里人,但他们的灵魂之根永远长在乡村。乡村文化对他们的精神寄托以及他们对乡村文化的深深认同,使他们对乡村产生一种责无旁贷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刘庆邦说: 一个作家写什么,不写什么,肯定与这个作家的经历和敏感点有关。而不管写什么,只要有人喜欢,就有存在的理由。作品确有小悲欢、小情趣和大胸怀、大悲悯之分。无论怎么说,在诸多的社会存在中,工农大众毕竟是一个巨大的存在,在工农大众的疾苦面前,一个有良知的作家不能闭上眼睛。 ?关仁山说: 在今天的形势下,+三农,问题越来越急迫地摆在我们面前。农民可以不管文学,但是文学永远不能不关心农民的生存。 #有些作家眼睛只盯着自己,甚至只盯着 下半身,只关心自己的悲欢和自己的内心感受,从而创作出所谓的 个人化写作、 欲望写作那样具有 小悲欢、 小情趣的 小作品,与此相反,乡土小说家受强烈的知识分子的使命感驱使,更多地看到了 工农大众的悲欢和疾苦,他们的眼界更开阔、胸襟更宽阔,情感也更高尚。正是基于此,我们看到了过去农民的饥饿与贫穷、看到了农民的愚昧落后,也看到了当下农民的美善与坚强。

上文提到的书写农民工生活的作品,反映了当下时代生活的一个侧面,是作家的责任与使命意识的体现。除此而外,还有许多作品其主题更多的表现出作家的启蒙意识。陈应松的(马嘶岭血案)中的官九财贫困得交不起每年仅两元的特产税,三个女儿合盖一床像渔网一样的破棉被。在给勘探队当挑夫的过程中,因为愚昧、自私、残忍、贪婪,官九财杀死了六个勘探队员和一个伙夫,最后连自己的侄子也不放过。(望粮山)一开始就写了望粮峡谷极端恶劣的气候环境。那里狂风、冰雹、山洪等自然灾害不断,土地贫瘠,再加上生产方式落后,贫穷和饥饿困扰着望粮山人。但是,在望粮峡谷,缺少的不仅仅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还有人间之爱。匮乏的物质生活销蚀了他们的情感,磨灭了他们心中的爱,使他们对亲情、爱情、友情都十分淡漠。季栋梁的短篇(觉得有人推了我一把)主人公是屠夫阿三。

阿三兄妹因为穷,与另一对兄妹换亲才成了家,阿三娶上了媳妇,但不久发现媳妇与其昔日恋人偷情。在 面子心理促使下,阿三表演着一个丈夫对妻子不忠之后的惩罚,本想继续与妻子过日子的阿三一步一步走上了一条生命的不归路。季栋梁借助小说反映了当代的农民 阿三们依然按照传统的乡土社会的道德规范生活,现代法律在这些道德规范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这一乡土社会现实。作家从物质与精神两个纬度书写着乡村中让人触目惊心的生存现实。杨争光的(老旦是一棵树)、季栋梁的(觉得有人推了我一把)、刘庆邦的(平地风雷)、(五月榴花)、(人畜)、阎连科的(生死老小)、(黑猪毛白猪毛)、(受活)等乡土叙事都属于此类作品。

当然,人性并不总是如此不堪。王祥夫的(上边)集中描写展示了并无血缘关系的刘子瑞女人与其养子之间感人至深的亲情。面对不可阻挡的社会经济大潮,在人们纷纷向 钱看的时候,仍有许多人恪守传统乡土的美德。陈应松的(松鸦为什么鸣叫)就表现了人性中的这一侧面。农民伯纬无数次对车祸受害者伸出援手,被救者中许多人都想报答他,给他钱,但在伯纬看来,背死者、救伤者是他自发的行动,没有任何功利目的,没有任何附加的条件和要求,就像松鸦看到了死尸就要鸣叫一样自然。伯纬虽然身处一个物欲横流的现实世界,但他超然物外,不为金钱利益驱动,恪守传统道德,成为了一个现代乡土中美好人性的符号。

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不仅给予作家一副大同情、大悲悯的心肠,使他们书写乡土苦难的同时,还用理性去思考问题。以知识分子的启蒙理性精神,用近似黑色幽默的笔法,叙写了乡土世界的闭塞、乡土人性的愚顽。这些作品是对于乡村文化以及整个民族 国民性的思考、批判,明确承担着启蒙的使命,与 五四作家的启蒙所不同之处就是改换了上帝般高高在上的姿态,选取了与被叙述者平等的姿态。阎连科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我对土地的爱和关注,是永生都不会改变的。不过爱的方式不一样了,以前就是爱,现在爱里面充满着恨。恰恰充满着恨使这样一种爱非常深刻。 ?阎连科所代表的乡土作家对底层人的关注以及对乡土爱恨交织的复杂深沉的情感态度,凸显了一种较为切实的关怀,创作中涌动着救赎的热情。而作家们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也就在于他们从乡土世界的立足点出发,表现出对人类命运前途的大悲悯、大关怀。

无论作品的主旨是什么,无论作家取何种角度,这些作家始终关注着乡村,全面而深入地写出了乡村的喜怒哀乐,展示了乡村的风土人情,描绘了乡村的发展与变化,同时也揭示了乡村的缺陷与不足。丰富的童年经验、深沉的童年记忆、对乡村生活的熟稔、与乡村文化的血缘关系,这一切成为了作家不愿割舍也难以割舍的乡恋情结,影响着作家的价值取向,使他们在乡土小说创作方面具备了先天的优势,但同时也给这些作家的创作设置了其他作家不会遇到的精神障碍。文化批判(对乡土小说创作而言,文化批判主要是指对乡村文化的挑剔与审视)是时代赋予中国当代乡土小说的历史使命,然而许多作家对乡土的精神依恋、对乡村文化的认同干扰着他们的思考与创作。有些作品往往给乡土的日常生活主观地蒙上诗意的美妙面纱,而无视生活在贫困与艰难中的农民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有些作品确实仍在担负着启蒙与批判的责任,却对乡土人格的千年痼疾送去温情的理解。有些书写当下农民生存现实的小说,一味渲染苦难,在激情的掩饰之下,作家真正表达的只是自己的同情、怜悯、愤世嫉俗,很难公正客观地评价城市文化、认定乡土文化在现代文明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因此,如何在保持 乡恋心态的同时能够有所超越,使乡土小说在全面书写当代乡土世相的同时又能够在作品中融入深刻的人文理想与哲学思考,成为许多作家今后创作中需要跨越的精神障碍。

注释:

!丁帆:(90年代乡土小说的危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4页。

#陈继会:(中国乡土小说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6?11页。

?南方周末网,http://www.s ou t h cn.co m/w eekend/cu lt u re/ 200404040040.h t m,2006年3月20日。

%童庆炳:(现代心理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03页。

?迟子建、胡殷红:(人类文明进程的尴尬、悲哀与无奈???与迟子建谈长篇新作2额尔古纳河右岸3),(艺术广角)2006年2期。

?王清淮:(画外人),(作品与争鸣)2004年5期。

?郭文斌:(回家的路:我的文字),(大年),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25页。

/舒晋瑜:(在时代变革中抒写乡村情感),(中华读书报)2003年1月29日。

0曹乃谦:(到黑夜想你没办法),新华网,h tt p://www.yn.xi nhua n et.co m/peop le/2006-08/22/con t en t_7844433_4.ht m,2006年10月3日。

1张宇:(乡村情感),(人民文学)1990年5期。

转引自程世洲:(刘醒龙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57页。

孙惠芬:(自述),(小说评论)2007年2期。

!胡殷红:(胡殷红与孙惠芬关于乡村的对话),h tt p://s ports. east day.co m/eastday/w xhg/z jft/u serob ject1ai1976523.ht m,l2006年5月12日。

?周南焱:(刘庆邦谈2平原上的歌谣3),(文汇报)2004年8月23日。

#舒晋瑜:(在时代变革中抒写乡村情感),(中华读书报)2003年1月29日。

?罗雪挥、荣郁:(我希望我的创作充满疼痛),(中国新闻周刊), 2006年1月30日。

(作者单位:宁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本文为 宁夏教育厅高等学校科研项目之 近十年来中国乡土小说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宁教高[2006]237?78)

责任编辑 鄢然

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1

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摘要 张爱玲的小说表现的是衰颓时代所独有的悲凉和深刻的苍凉感,她描写了一系列女性的生存悲剧,心理分析出神入化,同时还能巧妙运用意象手法,她以清贞绝决的生活态度,苍凉华丽的末世视野,奇崛冷艳的雅俗之美,凄婉的笔调,带我们走进苍凉的小说世界,本篇论文联系作家生平小说,对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进行简要分析,从而较为完整地展示张爱玲小说艺术世界的特征。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苍凉艺术特色 一概述 张爱玲的作品,从短篇到长篇始终把自已时代已经发生和正要发生的破坏作为大背景,由此开掘个人的情感世界,特别是乱世男女孤注一掷的爱情和注定要被现实所嘲弄的欲求,纵观她的小说,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是《金锁记》、《倾城之恋》、《传奇》、《流言》、《红玫瑰与白玫瑰》等。我们细读张爱玲的文字,不难看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非常独特,在主题思想上,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在选材上,张爱玲的作品以言情为主,张爱玲对人物塑造以及人物之间种种微妙复杂的关系,也把握得极为准确和深入,张爱玲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十分吸引人,总体结构独特,这与她娴熟的写作技巧有关,以奇秀精当四字形容她无疑是相宜的。 二平民化的叙事视角 张爱玲出生在一个动荡的时代,然而引起她极大关注的不是历史中那些英雄人物、重大事件以及历史变化中的强烈的民族意识,也不是传统的才子佳人故事,而是日常生活中那些琐屑的人物、琐碎的事件,也就是世俗人生里饮食男女的生存状态、婚恋生活等世俗化生活。张爱玲在《传奇》初版扉页上曾说过,我“目的是在传奇里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也强调在自己的小说中多是写不彻底的人物,“他们不是英雄,他们可是这时代的广大负荷者,因为他们虽不彻底,究竟是认真的。”不仅如此,在潜意识里,张爱玲认为历史是由无数凡人的生存组成的历史,“他们虽然不过是软弱的凡人,不及英雄的有力,但正是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时代的总量。”因此,在她的作品里满是俗庸的普通人的男女私情、家长里短。《倾城之恋》里白流苏迫于无奈与寄人篱下,以妖媚的身姿赢取了妹妹的恋爱目标范柳原的青睐,以逃离那个已容不下她的家。 纵观张爱玲小说的人物,无不是平凡尘世中的普通人。对普通人物的描绘透视出了张爱玲对生活的特别理解,“生命即是麻烦”,[1](P12)因为现实生活中总是充满了形形色色的大大小小的烦恼,不如意。同时也传达了张爱玲在时代变动

庄子的文学特征

庄子》的文学特征 先秦说理文,最有文学价值的是《庄子》。《庄子》33篇,分为内、外、杂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杂篇出于庄子后学[1]。庄子的身世不可确考,从《史记》本传和《庄子》一书的记述中,可以大略知道一些。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2]。曾作过漆园吏[3]。生活贫穷困顿,但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道”也是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既是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至人的认识境界。庄子人生就是体认“道”的人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精神上冲出渺小的个体,短暂的生命融入宇宙万物之间,翱翔于“无何有之乡”(《逍遥游》),穿越时空的局限,进入无古今、无死生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大宗师》)。庄子的体道人生,实为一种艺术的人生,与艺术家所达到的精神状态有相通之处[4]。这种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 《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天下》)。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人们习惯于以“我”为是非标准,为避免主观片面,把道理讲清,取信于人,必须“藉外论文”(《寓言》)。重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接受,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5]。《庄子》一书,大都是用“三言”形式说理。这三种形式有时融为一体,难以分清。“三言”之中,“寓言十九”(《寓言》),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6]。《庄子》内篇及外、杂篇中的许多篇目,都以寓言为文章的主干[7]。大量运用充满“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天下》)的寓言,使《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如《逍遥游》前半部分,不惜笔墨,用大量寓言、重言铺张渲染,从鲲鹏展翅到列子御风而行的内容,并非作品的主旨,只是为了用他们的有待逍遥来陪衬、烘托至人的无待逍遥,而“至人无己,圣人无功,神人无名”这个题句,却如蜻蜓点水,一笔带过。《庄子》结构线索上的模糊隐秘,并不意味着文章结构缺乏内在联系,而是深邃的思想和浓郁的情感贯注于行文之中,形成一条纽带,把看似断断续续的孤立的寓言与寓言之间,段与段之间联结在一起,融为一个有机体。《逍遥游》的主题是追求一种“无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8]。文章先为主题作铺垫,然后是主题的阐发,最后结束在至人游于无何有之乡的袅袅余音之中。内篇中的其他作品,也是在明确的内在主旨的统领之下,以各种各样的寓言,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以形象的展示,最后完全避开逻辑推理下判断,而以抒情诗般的寓言作结。《庄子》内篇,可以说是哲理抒情散文。 《庄子》一书的文学价值,不仅由于寓言数量多,全书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集,还在于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庄子》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深奥玄妙,具有高深莫测、不可捉摸的神秘色彩,用概念和逻辑推理来直接表达,不如通过想象和虚构的形象世界来象征暗示。同时,从“道”的立场来看待万物,万物等齐一体,物与物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而且,庄子认识到了时间的无限,空间的无限,宇宙的无穷,他不仅站在个人的立场看待世界万物,也站在宇宙的高度看待世界万物,因而,《庄子》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北溟之鱼,化而为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逍遥游》)任公子垂钓,以五十头牛为钓饵,蹲在会稽山上,投竿东海,期年钓得大鱼,白浪如山,海水震荡,千里震惊,浙江以东,苍梧

浅谈墨子的文艺思想(一)

浅谈墨子的文艺思想(一) 【摘要】:传统的观点认为,墨子与老子一样,都对文艺持否定、排斥的态度。《荀子》书中“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1]的论调,则道出了墨子文学思想的实用性和功利性。这显然与孔子所提倡的文章宜“文质彬彬”的文学主流思想背道而驰。《墨子》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记录,可看作反映墨子言论、思想的主要作品。因此近代对《墨子》一书文艺思想的论调多有偏颇,认为其全面否定美和艺术的社会价值。笔者通过熟读《墨子》一书,认为《墨子》一书拥有丰富的文艺思想,并没有全面否定文学和艺术的存在价值。本文试图从《墨子》一书中墨子对文学的论述来探讨和梳理其文艺思想。 【关键词】:墨子;功利;三表;天治。 我国著名诗人闻一多曾说:“懂得诗的唐朝,才能欣赏唐朝的诗。”2]林继中先生也认为,要体味“作为独特的唐人生活再现之唐诗”,就不能不先了解那“诗一般的唐人生活”3]。这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研究作家的作品,先要了解作家所处的时代。要了解《墨子》一书的文艺思想,就要联系墨子所生活的时代特色。 1、《墨子》产生的社会背景 墨子,名翟,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其生活的年代略晚于孔子。《日知录》中有一段对孔子死后百余年间社会剧变的精彩概括: 自《左传》之终以至此(指周显王三十年),凡一百三十三年,史文阙佚,考古者为之茫昧。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日知录集释》卷十三) 由上可见,墨子生活的战国时代,奴隶社会建立起来的各种制度已破坏殆尽。各诸侯大国间竞相争霸,连年混战。而诸侯国的统治者们不但不奋发图强、与民休养生息,反而务为耳目之娱乐、穷凶极奢致使民不聊生。《墨子》一书中对此也有所披露: 今王公大人,虽无造为乐器,以为事乎国家,非直掊潦水,折壤坦而为之也,将必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墨子·非乐》) 今天下为政者,其所以寡人之道多。其使民劳,其籍敛厚,民财不足、冻饿死者,不可胜数也。且大人惟毋兴师,以攻伐邻国,久者终年,速者数月,男女久不相见,此所以寡人之道也。与居处不安,饮食不时,作疾病死者,有与侵就橐,攻城野战死者,不可胜数。(《墨子·节用上》) 今王公大人之为葬埋,则异于此。必大棺、中棺,革阓三操,璧玉即具,戈剑、鼎鼓、壶滥、文绣、素练、大鞅万领、舆马、女乐皆具,曰:必捶差通,垄虽凡山陵。此为辍民之事,靡民之财,不可胜计也,其为毋用若此矣。(《墨子·节用下》) 在封建制度发展、生产力大为提高,各诸侯国间割据混战、相互吞并的战国时代,孔子那种以“仁义”治天下的做法,已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急需对其进行反思和改造。墨家学说由此应运而生。 2、《墨子》所反映的墨子主要的文艺思想 古代“文艺”一词,与我们现在的文艺概念不同,主要指撰述和写作方面的学问,如《大戴礼记·文王官人》中:“有隐于知理者,有隐于文艺者。”。今天“文艺”一词的含义则更为广泛,不仅指写作,也包括音乐、表演、绘画、装潢装裱等各种文化表现形式。本文是就此义谈墨子的“文艺”思想。 2.1“功利”的文艺价值观。 面对战国时代诸侯混战、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尖锐的社会,墨子主张礼乐文章必须从功利角

论张爱玲小说的女性形象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特征 中文 04本函滨海点掌成龙 [摘要]: 张爱玲是上海最时髦,最前卫的文学才女,是漂泊不定的流浪者。张爱玲的生命在不断的放逐中越来越流离,一路不断跌落,这注定张爱玲的书写是一连串被压抑的历史。张爱玲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的艳异女性,描写的女性人物都生活在病态社会里,这样笔下的女体形像是丰满的,她不但丰富了女性书写体,更丰富了女性美学,是女性书写体中一道亮丽的“文学风景”。 [关鍵词]:张爱玲小说女性形象虚无 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中国女性文学,响应“个性解放”口号,多是激进而亢奋的,塑造的多是从旧的封建牢笼里脱身而出的新女性的形象,她们或追求婚姻自主,或崇尚爱情至上,或加入了轰轰烈烈的社会革命中,非常鲜明地印着那个如火如荼时代的烙印。然而在40年代低气压的上海孤岛,张爱玲为我们展现的,却是一个内囿的女性世界。与这一时期的文学主流相比,它显得阴暗和晦涩。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们,是生活在古老中国屋檐下最普通的女性。她们历经多少世代,却一如既往地生活在她们几千年已经习惯了的挣脱不开的心牢里。她们全然没有为时代气息所掀起的骚动和憧憬。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受过新式教育,过着“新时代”的女性们享受的现代都市生活,她们各具不同时代所赋予的色彩,间或也有受过西洋教育的知识女性。她们坦然地,无所困惑地接受现代文明的馈赠,或做职业女性,交际花;或跳舞,谈西式恋爱,但是她们与左翼作家笔下新女性不同,大多只是具有“新女性”表象的旧女性。她们大都是生长于旧家庭,生活于行将破灭或已经破落的书香门第,没有新的思想,甚至丝毫没有受到当时革命运动和革命思潮的影响,满脑子都还是封建主义的东西,都是深深陷在中国传统意识型态之中卑微可怜而平风庸俗的小角色。在她们的骨子里,却都惊人一致地拥有一颗女奴的灵魂,在她们身上,总一样弥漫着一种阴暗的气息,整个心态和生存状态都充满了鬼魅之气,她们仍是为男性世界所苦恼、抽泣,她们“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1],依赖男人成为她们表达自立的方式,自尊成为自卑外化的表象。刚刚过去不久的火热时代留给她们的,仅仅是生活形式上的变革。她们的意识仍被男性世界所支配和控制,仍旧只属于生活在阴暗中的女奴。正如张爱玲在《谈女人》中谈到的,“在上古时代,女人因为体力不济屈伏在男人的拳头下,几千年始终受支配,因为适应环境,养成了所谓妾妇之道。”[2]她们全被一只巨手扼制着,这只巨手来自代代相传的封建传统意识,来自女性生生世世因袭的

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 学生姓名 学号 类型网络教育 专业汉语言文学 层次专升本 指导教师

日期 目录 摘要 (3) 一、绪论 (4) 二、研究目的和现实意义 (4) (一)人物创造 (6) (二)语言描写 (12) (三)意象象征 (14) 三、结论 (17) 四、参考文献 (18) 六、致谢 (19)

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 摘要 张爱玲是现代小说史上的重要作家。本文从人物创造、语言描写、意象象征三个角度去谈这个问题。第一人物创造,小说的成就,是以人物为准,不仗着事实。”张爱玲在创造意境时, 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地步, 当她用意象来形容人物及各种各样的场景时, 亦同样处处妙笔生花。作者创造的这些众多人物形象群像,组合在一起,完全就是作者的形象——作者通过作品再塑了自身。第二语言描写,她的思想与语言,都在古典与现代之间架设起了一座桥,同时留下了成熟的写作技巧,可供参考与学习。第三意象象征,张爱玲营造的意象,既有层出不穷的创新,又有不厌其烦的袭旧,在新旧雅俗之间游刃有余,而且,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月亮”、“镜子”,还是“墙”和“乌壳虫”,都是与作品"苍凉"的主调是一致的。 关键词:张爱玲;人物创造;语言描写;意象象征

一、绪论 张爱玲是一个天才的作家,天才的作家往往是孤独的。张爱玲的小说很少写英雄豪杰之类的大主题,更不会涉及敏感的政治,她只写城市小资男女的日常生活,主要是恋爱与婚姻生活。她善于在平常生活中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心理变化,却又能保持清醒,不陷入小说人物的情感中。她的文字优雅而舒畅,看起来是一种享受。读她的小说,你仿佛看到一个优雅的小资女人在冷冷地看着这个世界,嘴角挂着淡淡的嘲笑味道。可就是这样一个前半生异常成功的女人,后半生却是沉寂的,连死都是静悄悄的,不惊动身边任何人。 二、研究目的和现实意义 1920年,张爱玲降生于一个望族世家。贵族的出身使她的血液里不可避免的闪着贵族的色彩。张爱玲的父亲好吸大烟,嗜赌,浪荡成性,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而母亲却是一个时代女性,受五四影响,向往自由。两人的巨大差异最终导致家庭的破裂。这给她一个残破的童年回忆。而在她十七岁时,因与后母争吵,被父毒打并被囚禁达半年之久。这对张爱玲的影响可以说是一生的。她后来在文章中这样回忆到“我希望有炸弹摔在我们家,就是同他们死在一起我也愿意。”(见散文《私语》)

文学的创作过程

文学的创作过程 一、创作的必要条件 (一)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生活素材和广博的生活知识 1.有多样的生活兴趣,广泛地了解生活。 2.对所写的生活内容?烂熟于心?。 3.在开阔生活视野的同时,对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做深入的体察。 4.依靠直接经验的同时,还要掌握大量的间接经验,做到知识广博。 (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审美观、艺术观 1.世界观是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也叫宇宙观。世界观影响着作家基本的创作原则和创作道路。 2.审美观和艺术观是对艺术的本质、特征、价值和使命的基本看法,它直接影响作家的审美个性、艺术趣味和创作质量。 (三)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和熟练的艺术技巧 1.艺术修养是作家进行艺术创造所必需的艺术气质、素养与才能。 获得艺术修养的途径:⑴开发自己的艺术禀赋。 ⑵汲取前人艺术杰作中的艺术营养来构建自己特殊的智能结构。 2.艺术技巧是熟练地运用创作手法与技术去创造活的形象,艺术地表现生活的能力。 作家要掌握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所独有的艺术表现技巧。因为艺术技巧是: ⑴使生活变成艺术的必要途径。 ⑵使艺术形象具有深厚意蕴的必要手段。 ⑶提高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条件。 丰厚的生活基础、正确的世界观和熟练的创作技巧,是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条件。生活经验是创作的基础,世界观是创作的灵魂,艺术技巧是创作的手段,三者相辅相成。 二、创作过程 文学创作活动的过程,即艺术积累、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三个阶段。理论上三者有先后次序,但在实际创作过程中,三者并非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错的。 (一)艺术积累(材料储备)阶段 艺术积累是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和心灵去把握生活素材的实践活动。 陆文夫说:?不写小说的人观察生活,较多的着眼于事,人是作为事的参与者而存在的。小说作者较多的着眼于人,事是作为人的一种连续性表现而存在的。? 艺术积累应该把?人?当作第一目标。 作家进行艺术积累和情感酝酿的基本途径,是对生活的观察、记忆、感受与体验。 1.观察:用审美的眼光,去观看和审查创作对象。 ⑴观察要有广度。⑵观察要有深度。 罗丹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2.记忆:把观察得来的信息、素材储存在头脑中。 ⑴艺术积累中的记忆,是经过作家筛选的印象。 ⑵记忆在艺术积累中,起酝酿、孕育、发酵的重要作用。 ⑶艺术积累中的记忆,不仅是外部材料的累积,更重要的是主体自身在观察中获得的情绪心境的聚积。《契诃夫手记》 3.感受:作家运用自己的感官去承受外物的刺激,从而产生属于艺术家自己的艺术感觉

庄子的文学言意观对后世中国文论的影响

论文题目:庄子的文学言意观 对后世中国文论的影响

目录 一、庄子简介 (3) (一)生平 (3) (二)思想 (3) (三)精神 (4) 二、《庄子》作品介绍 (4) 三、庄子文论思想 (5) (一)“言不尽意”说 (5) (二)“得意忘言”说 (6) 四、后世文论的体现 (7) (一)《易传》“立象以尽意” (7) (二)西晋陆机《文赋》 (7) (三)严羽“言有尽而意无穷” (8) (四)王弼《周易略例.明象》 (9) (五)苏轼《答谢民书》 (9) (六)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 (10) (七)司空图“四外说” (10) (八)王士祯“神韵说” (11) (九)梅尧臣“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11) (十)王国维“意境论” (12) 五、对庄子文论思想的理解 (12) 参考文献 (14)

摘要 作为我国古代最具有思辨精神的哲学家之一,庄子提出了“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由此而引申出后世对于这一思想的传承,长久以来一直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中的热门话题。具体到艺术和审美上来,作者、鉴赏者的语言究竟能否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心意,古今多数派文论家的观点是:言不尽意。庄子还提出一个与“言不尽意”论密切相关的“得意忘言”说,主张接受者大可不必太看重“言”,应该只将其当作获得“意”的工具即可,这和上述“言不尽意”之论相统一。我国古代文论言意之论从“言不尽意”的承传轨迹,可以看出:从晚唐开始,“言不尽意”论得到凸显,延展到宋代蔚为大盛,之后,虽在理论阐说上原创性和新意不多,但一直导引着后世文学批评的取向,成为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最重要的审美原则之一。 关键词:庄子言不尽意得意忘言传承

试论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艺术特色

摘要:张爱玲笔下有着无数充满个性色彩的意象。在《金锁记》中,象征女性命运的月亮意象反复出现,点染出人物的命运和心理。此外,华美的语言、出色的人物刻画、细腻的心理描写、比喻、通感也在其小说中如鱼得水。《金锁记》的语言技巧就是非常高妙的。 关键词:意象;语言;心理 《金锁记》写于1943年,是张爱玲最出色的中篇小说。傅雷称为“张女士至目前最完满之作,颇有《猎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至少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①张爱玲以过人的写作技巧与想象力、洞察力和对生活、对人性近乎残酷地剖析,把她对人生、对世界的独特感悟诉诸笔端,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旨在从意象、语言、修辞、心理描写等几个方面,试着对《金锁记》的艺术特色进行探究,力求通过分析、论述,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张爱玲的艺术风格。 一、意象 读张爱玲的小说感受最深的就是她笔下众多的意象。在《金锁记》里就有白团扇、月亮、酸梅汤、longlong ago的调子、长安那美丽而又苍凉的手势等众多缤纷的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包含着隐喻、象征等深层意蕴的一个个有着色彩、光泽、声音的物象形态。张爱玲的小说大都有着鲜亮的视觉效果,她善于运用意象化的手法,使许多原本抽象的东西具有具体的形态,如人物的命运、心理、情绪、感觉等像一幅幅流动的画面,从而给小说带来浓郁的诗意。她在进行小说创作中意象艺术的探索实践,所使用的意象都是人所共见、俯拾皆是的,但她却能够在意象的运用上匠心独运,获得了超越意象本身的意义内涵,使作品中的数量众多的意象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小说的内涵意蕴,将小说的题旨传达得更为含蓄、隽永,给读者留下无限广阔的探索和思考的空间。 (一)月亮意象 《金锁记》开篇便是:“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②如今,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永远沉下去了,然而半个世纪前的张爱玲笔下的月亮却在人们心中永垂不朽。直到今天歌手品冠还唱:这月色有点张爱玲。张爱玲的月亮不会衰亡,它是她意象世界里一盏奇异的灯,又是上帝的眼睛和夜晚的太阳。今天我们打开《金锁记》惊喜于其中竟流淌着一条动人的月亮河。在这里月亮统领全部的其余意象,显示了故事的悲剧性和悲剧的深刻性。全篇九处写到月亮,有些言简意赅,一笔带过,有些则浓墨重彩,精雕细刻。 作品开头一段:“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③这段文字历来为评论家们所称道。傅雷曾认为是“新旧文字的糅和,新旧意境的交错”,④“这一段引子,不但明月的描写是那么新颖,心理的观察那么的深入,而且轻描淡写地呵成一片苍凉的气氛,从开场起就罩住了全篇的故事人物。”⑤以后月亮这个意象又多次出现。

论余华小说创作的特点

在先锋派小说家当中,余华是较为独特的,他的小说对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美学风格给予彻底的否定,传达出对现实世界异于常人的认识和感受。他的小说不断地叙说着对自己现实世界中人及人的命运思考、怀疑、迷惑……讲述着一个个人们无法逃离的厄运,展示一幕幕的人生悲剧。以下笔者尝试从哪些方面来阐述余华的小说创作特点。 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形式的意义,在于它对内容的塑造作用。恰当的形式能使内容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不恰当的形式,不仅不能使内容充分表现出来,而且会损害内容的表达。 艺术表现形式一般是指叙述手法和语言的运用,余华的作品对形式的偏好和新形式的创作极大地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其实好的故事并不排斥适当的形式,鲁迅的作品就是形式和故事内容的巧妙结合。余华在写《活着》时,由于形式上的装饰意味消失了,叙述重心倾向到人们的命运本身。《活着》以平实的手法,将富贵的苦难一生娓娓道来,尽管他经历了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外孙众多亲人死去的打击,饱尝着孤独无依的痛苦,终日与老牛为伴,但仍以豁达坚韧的人生态度生活在世间。尽管这篇小说与余华八十年代的作品一样,写出许多死亡和那令人发指的暴虐残忍的场面,但往昔梦幻、神秘的感觉已经消退,也摆脱了那阴暗的氛围,从虚幻天空回落到现实大地,小说中完整的故事,清晰的情节线索,达观乐生的生活态度与冷静平实的写作手法,把生存的人生价值包容在从容的形式叙述之中。 随着《许三观卖血记》的出版,人们又一次惊叹,余华不仅把故事讲述得精彩绝伦,而且形式感也很强。余华自己也坦言:“我觉得我是从内心深处把握分寸去写作,这不是技巧能够解决的。”[1]《许三观卖血记》昭示了余华崭新的精神气象,悲悯、温情接纳勾销了冷漠无端的暴力,彰显了人生存的艰难和价值。而且余华为表达“这是一本平等的书” [2]而采取取消作者身份的叙述方式,这也是决定了叙述的节奏和规律,像民歌般迁流漫衍,流淌着作者平民化、生活化的平和节奏。《许三观卖血记》的形式中最值得提的是幽默的叙述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幽默不仅是一种缓解苦难的方式,而且又是一种叙述策略。因而有了乐观、智慧和平等的思想。通过幽默的方式余华缓解了文本与内容的紧张关系,并建立了文本与现实的新型关系。选择了幽默意味着余华自己经历了与现实的各种冲突之后,开始获得某种宁静、平和与宽广的境界。小说当中,许三观在天灾之年为儿子们炒红烧肉;许三观因与林芳芳的私情被揭露后,天天被罚在家煮饭炒菜的情形;许三观和阿方及根龙因卖血而喝了太多水之后的走路情形;这些对苦难所进行的喜剧化处理,有效地缓解了八十年代余华的暴力与叙事的紧张关系,形成自己艺术的又一次突破。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相继面世标志着余华在小说创作中的某种突破。当血肉充盈的意义深度支撑起小说丰满的身躯之后,人们又一次感到在余华的小说中新的形式大厦正拔地而起,旧日的砖瓦仍然使用,但余华已经盖出别样的大厦。余华不但追求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而且,在他内心的深处,还苦苦寻觅着一种宝贵的东西——人性善。

庄子论论文

浅谈庄子之“忘”与“游” 学院:西南大学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班级:2009级汉教三班 姓名:石秀诗学号:222009308011201 【摘要】:“忘”是庄子美学的一个核心,是庄子神行于宇宙遨游于四海的关键所在;“游”可谓是庄子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庄子心灵与精神世界所向往的自由生活。以“忘”而“游”谓之庄子。 【关键词】:庄子、忘、游、庄子思想 引言 有人说:“没有老子,就没有道家思想;没有庄子,道家将被遗忘”这诚然说出了庄子在道家的地位之高。“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无物不然,无物不可”的观点是庄子相对主义的态度。我们知道道家思想以“道”为核心,乃如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那么庄子之道又是什么呢?我们从庄子之道能看到的庄子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历来人们对庄子思想的评论是丰富多彩的。本文以庄子思想中的“忘”与“游”来对庄子本人及庄子道家思想进行浅论。 一、庄子与《庄子》 庄子,闻一多说他是一个“真实的诗人”,郭沫若则说他是一个厌世的思想家,那么庄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又是在那种社会背景下生活的一个人,庄子的《庄子》玄妙的人生哲理是怎样产生的?以上种种都得先从庄子这个人入手。 庄子,这位道家的先圣,生活于春秋战国时代,与孟子生活于同一个时间。在政治混乱、战争频繁、思想活跃的年代里,庄子的生活是多样的。物质上,他是一个编织草鞋为生的穷光蛋;文化上,他是学富五车道家思想的泰斗。他是一个贫穷而富足的人,诚如这段评价说的“他的形象太丰富了,可以一会是敏锐的

人生解剖师,一会儿又是沉淀往事的诗人;一会儿是濮水上悠游的垂钓者;一会儿又是土屋前闲坐的穷汉”○1,当然,他还是一位口才雄辩大师,他与惠子的“鱼之乐”之论以及“枯鱼之肆”、“涸辙之鲋”的故事便是最好的证明。这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庄子,其人生如梦一场般千变万化。 《庄子》出世以后,与《老子》《周易》于魏晋南北朝被世人列为“三玄”,从此倍受人们推崇,那时文人们“废六经,谈老黄”赋诗论道以“玄”为美为善。《庄子》这一本奇书蕴含了中国古典哲学、美学、艺术学等多方面的思想内容。《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个部分。“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观点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 庄子与《庄子》都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当中的是与非、虚与实、对与错之精神观是为后人看待现实世界开拓的一个窗口。 二、庄子之“忘” “忘”即是“心亡”——忘记自我意识之意,简而言之为“忘我”。然而,庄子之忘的内容是丰富的,它不仅仅在于“忘我”。 “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忘”,是庄子高妙人生的条件关键,诚如武林高手般“忘我”之境才是武功最高之境,手中无剑才是剑招之至。但是,庄子强调的“忘”应该是《逍遥游》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之意,他

试论张爱玲小说语言创作的成就

试论张爱玲小说语言创作的成就 杨晓莉 (大连铁道学院 留学生处,辽宁 大连 116022) [摘要] 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优秀作家。其小说语言创作成就突出,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 和高超艺术水准。 [关键词] 张爱玲;小说;语言 [中图分类号] I20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695(2000)01—0045—04 张爱玲是三四十年代上海文坛上红极一时的女作家,在经历了五十多年的沧桑岁月后,其作品的艺术魅力及影响力竟然呈现出上升趋势,不仅仅吸引着众多海内外华人读者,也引起越来越多的现当代文学研究者的关注和探讨。无庸讳言,在现代小说作家的创作群体中,张爱玲不可能与鲁迅、茅盾、老舍等大家相提并论,但是她却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优秀作家,其小说中对市民生活和心理的透彻展示,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真切的人物系列形象,尤其是那高雅、优美、流畅而又通俗、生动、有趣的语言,无不透露出张爱玲这位女作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美学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手法、艺术结构形式的创造性运用,造就了张爱玲的小说创作。而丰富精巧的语言艺术技巧、手法则是体现 张爱玲小说高超的艺术水准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的重要一环。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张爱玲小说语言创作的艺术风格和成就。 一、高雅严谨规范的书面语与浅白活泼的口语完美巧妙的融合,形成了张爱玲小说语言创作的雅与俗,传统与现代的谐调统一。 人人都认为,文学创作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如果我们把语言创作提高到艺术性这一高层次上,就应理所当然地对语言运用中的艺术规律和技巧加以重视和研究。而中国现代小说创作中,几乎任何一位在创作上取得成就的作家都很重视研究探索语言创作的规律和技巧。他们或是向传统文学借鉴,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学作品的语言;或者向现实生活中 [收稿日期] 2000-01-06 [作者简介] 杨晓莉(1960-),女,辽宁大连人,大连铁道学院留学生处讲师。 [参考文献] [1]池莉.你是一条河[J ].小说家,1991,(3).[2]盛英.解读与希望[J ].小说家,1991,(4). [3]王干.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J ].小说 家,1991,(4). [4]朱伟.为难的评判[J ].小说家,1991,(4).[5]木弓.多有得罪[J ].小说家,1991,(4). [6]潘延.对“成长的倾注”———近年来女性写作的一种 描述[J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7,(11). Looking closely at ‘maternal love ’again from Chi Li ’s novel of You Are A River TAN Xiu -hua (Party School ,Working Com mittee of the Depart ments Directly under L iaoning Province ,S henyang 110032,China ) Abstract :In Chi Li novel of You A re A River ,the author ,in a wamon ’s sight and from a mother ’s angle ,looks closely at ‘mater 2nal love ’with reasonable colouring and mixes dialectical thoughts into the opposites in the contradiction of maternal criticism and ma 2ternal love eulogy.Through the relations of the leading character ,Lala ,and her eight children ,as well as the background and experi 2ences of the children ’s growth ,the auther vividly introspects the subject of ‘maternal love ’in the speech enviornment centered in the patriarchy culture of traditonal Confucianism ,reveals the great cultural influence on one ’s growth ,and expresses her ultimate concern to society and life. K ey w ords :Chi Li ;novel ;maternal love ;cultural tradition ;criticism Vol.22,No.1 丹 东 师 专 学 报 总第79期 Mar.2000 JOURNAL OF DANDON G TEACHERS COLL EGE SUM NO.79

论艺术创作中的灵感

论艺术创作中的灵感 灵感源于生活,这句话,已被千千万万人传诵,灵感不仅仅来源于生活,它还渗透到各个方面。首先从生活开始。 画家必须深入生活,随时留心观察自然景色、周围环境、各阶层人物、各民族风情、各种建筑、社会现象、特别是人情世故、风俗习惯、历史渊源等。将这些观察、感受、分析、研究的信息储存在脑海中,形成许多艺术显现,成为日后创作的积淀。伴随着创作思路,逐渐从已有的积累中迅速地搜索出有关信息,并将其范围逐渐缩小,向创作思维靠拢、逼近、诱出若干思想火花,当突然爆发出一个偶然的奇想时,点燃了整个思路而突然贯通,形成灵感。这就是灵感产生的过程,生活中看到的景物,有的当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有的是一时没悟出合适的表现形式。在冥思苦想进行创作的构思时,这些潜藏在脑海深处的东西,在翻阅速写的偶然启示下,会突然爆发出来。如果创作时没有真实甘受,就应该放下画笔去感受生活,等充实后再回到画架前。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也是灵感的源泉,一切灵感都是生活经验的产物。所以说生活的积累是产生灵感的基础源泉。 灵感源于文化底蕴:艺术各门类是相通的、交叉的、互动的,文学、诗歌、绘画、音乐、雕塑、舞蹈、建筑都有相互融通和渗透的界面。文学的美和境界有助于提高绘画的品味。诗歌与绘画更是关系密切。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的作品既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音乐中的标题音乐如贝多芬的田园交响乐既是音画,以音乐语言表现田园风光。雕塑的表现手法也与绘画有许多相通之处。舞蹈也是一种造型艺术,生动绚丽的舞姿是绘画的丰富素材。叶浅予的画表现舞姿最为传神。建筑艺术中的对称、高耸、曲线、直线的协调、凝重、流畅等要素对绘画都有借鉴价值。作为一个画家,要对文学、诗歌、音乐、舞蹈、建筑等学科都要涉猎,加深研究以拓宽自身的文化底蕴。 灵感源于勤奋:灵感只是创造性活动中认识的飞跃和升华,他只是提供了解决问题,取得成功的契机,起到催化的作用,并不能代替整个创作过程,还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画家的成长必须经过艰苦的学艺过程。齐白石画鱼虾经常每日观察鱼虾的动态。刘海粟曾遍游国内名山大川,在自然环境下作画,年逾九十仍上黄山。通过长期观察、临摹、体验、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掌握画法的奥秘,达到浑然天成,出手不凡。无论走到哪里我都喜欢手拿一个速写本,记录自己喜欢的人与物,在创作时也多了很多素材和灵感。俄国大画家列宾写到:“灵感是对艰苦劳动的奖赏”。柴可夫斯基也说过:“灵感是这样的一个客人,他不爱拜访懒惰者”。所以没有勤奋就难以产生创作灵感。 灵感源于独立思考:画家的作品所表现的是自己独特的思路、见识、表达和感受,是具有个性的产物。因此,不能止于摹仿名家、名作。要从大家的作品中吸取营养,经过消化吸收,依自身的人生观和艺术感触来进行创作,独立思考才能触发灵感。深藏的苦难岁月刻记跃然画上,是源于画家对生活的深切感受和想象的迸发,突出其个性;是源于心灵的再创作;是思想、理念、观察和情感结合后的升华;是超越自然物表层向提炼出来的更高层次的情感倾诉。 灵感源于个性:“个性,从广义讲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的、独特的、整体的特性。”它包括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和能力等。画家的个性不同,他们对生活的兴趣、关注点也不同,对生活的感受、心理体验也不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也不一样,灵感的形成和产生也有很大差异。绘画创作灵感的激发和降临,因人而异,因个性不同而有别。一些画家在创作实践中,形成了一些独具个性的、

庄子的文论思想

庄子的文论思想---《逍遥游》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宋国(今河南商丘)。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逍遥”一词,在《庄子》中出现三十六次,如“逍遥乎寝卧其下”,《逍遥游》),“逍遥乎无为之业”《大宗师》),“以游逍遥之虚”,“逍遥无为也”(《天运》),“逍遥乎无业之业”(《达生》),“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让王》)。关于“逍遥游”的解释很多,但是基本意思都是闲放不拘、怡然自得、了无牵挂。“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诗经·郑风》己有“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此外,《楚辞》、《离骚》、《礼记》等都提到过“逍遥”一词,这些所谓“逍遥”都是安然自得之意,且多与形体之怅然徘徊相关。但是《庄子》中的“逍遥”不拘泥于形体之逍遥飘摇,而主要是喻心态之逍遥自得。如“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逍遥游》)“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大宗师》)以纯粹之心态言逍遥,这是庄子所使用逍遥的独特之处,庄子之逍遥有现在精神自由的含义。“游”与“逍遥”意义相当,但使用更为频繁。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夫子与之游”,“吾王不游,吾和以休。”“若夫贯日而持详,一日而曲列之,是所使夫百吏官人为也,不足以是伤游玩安燕之乐也。”这些“游”指的是交游、游历。与庄子讲的“游”最接近的是孔子的“游”。这是孔子认为通往理想人格的道路,“游”是指一种富于自由感的人生体验和审美境界。闲暇无事之为游,从君子修养的角度讲,藏、修、息、游是必经的步骤,也是唯美人生的四个环节,其中的“游”表现出人的一种高度自由的欢乐状态。然而庄子讲的“游”其内涵更甚于孔子所指的“游”,更赋予哲学和美学涵义。 古人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每一部作品中所蕴含的感情,有的比较强烈,有的则比较隐蔽,作者笔下的大鹏,雄健美丽,才能无双,志向高远,它能够振翅飞向九万里的高空,能够背负青天而飞向遥远的南冥;然而有所待的大鹏

论《墨子·兼爱》

论《墨子·兼爱》 摘要: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是我国古代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墨子提出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十大思想主张中,“兼爱”思想是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墨子学说的理论之一,它代表了墨子理想社会中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德育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墨子兼爱内涵对等互报和谐社会 正文:墨子是我国先秦时代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思想家,与孔子、老子并称为中华民族三杰。他所创立的墨家,与儒家齐名,时称“儒墨显学”。梁启超说:“欲救今日之中国,舍墨学之忍痛则何以哉!”【1】 墨子的学说,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宗旨,以“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用”、“节葬”、“天志”、“明鬼”为内容。其中,“兼爱”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它代表了墨子理想社会中最基本的道德原则。 一、兼爱的内涵 “兼爱”是墨子十大主张的核心思想,其基本涵义是视人如己,不分亲疏远近、贫富贵贱,同等程度地爱一切人。【2】 “兼爱”的本义可以形象地阐述为“像爱自己一样地爱所有的人”。墨子的“兼爱”是把“爱”的观念社会化。“兼”有“兼顾”、“无差等”的意思,也有“相对”、“相互”的意思,“兼爱”便是相互无差等的一种普遍的爱。这要求人们相互地、平等地爱。做到爱人之国如爱己国,爱人之家如爱己家,爱人之亲如己亲,爱人之身如爱己身,无差别地泛爱他人。 “兼爱”是墨家学派最有代表性的理论之一。所谓“兼爱”,其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3】 墨子提出兼爱,并不是为了反对儒家的别爱,而是为了自己的政治目标。中国古代思想家大都是以平治天下为己任,而墨子创立学说、组织学派更是为了救世济民。《兼爱上》开篇就说:“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4】(P81)要使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首先要知道乱的原因。墨子将天下之人的“不相爱”看作是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认为国与国相攻,家与家相篡,人与人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这些“天下之害”皆源自“不相爱”。《墨子·兼爱上》中所说:“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子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再如《墨子·兼爱上》中讲到:“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诸侯各爱

论张爱玲的小说创作

论张爱玲的小说创作 赵艳 (xx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 论文摘要:内容 关键词:内容 On Zhang Ailing's Novels zhaoyan (xx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 论文摘要: 关键词: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称得上让人惊艳的女作家着实不多,但张爱玲算得上一个。她寂寞的生,寂寞的死,却为人类留下了永不寂寞的文学精品。 张爱玲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她的名字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只一夜之间,就迅速征服了上海滩。在她的文学创作中留下了《传奇》,《流言》和《十八春》等无尽的论说与回味,她卓著的才情,逼人的灵气使人们对于她的关注越来越深。在她成名的那个混沌的年代中,她的文字,她的故事仿佛一次夜晚的烟花,只对世人匆匆一瞥,就足以让人们永远无法忘怀她的美丽。解放后,由于她与胡兰成的恋情使然,她悄然离开大陆,她的名字和作品便在大陆上沉积下来沉寂

下来,从此?不见于目前的中国现代史?,但是这却?毫不见怪,国内卓有成就的作家,文学史家,比比皆是?,比如沈从文。然而,历史是公正的,?张爱玲文学上的功过得失,是客观存在,认识不认识,承认不承认,是时间问题。?今天,她能拥有大量?张迷?,其中有不少是作家,这完全是因为她小说创作的独特魅力在中国现代文学世上的熠熠光辉。 张爱玲是个彻底的悲观主意者,她的小说创作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着一个个悲凉的?传奇?,让男男女女如鬼魅般在读者眼中进进出出,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变态,在其笔下一览无余;情爱的虚假,无爱的婚姻,生命的残酷与脆弱,在其作品中处处可见。所以我们说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充满了悲剧意识。 (一)张爱玲小说创作的悲剧意识表现在对人性的探索中。 对于人性,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作过这样的阐述?我发现弄文学的人向来是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而忽视人生安稳的一面。其实,后者正是前者的底子。他们多是注重人生的斗争,而忽略和谐的一面。其实,人是为了要求和谐的一面才斗争的。强调人生飞扬的一面,多少有点超人的气质,超人是生在一个时代里的。而人生安稳的一面则有着永恒的意味,虽然这种安稳常是不完全的,而且每隔多少时候就要破坏一次,但仍然是永恒的。它存在于一切时代。它是人的神性,也可以说是妇人性。?所以她的作品都表现了斗争中的安稳,在安稳中展示生命的悲凉,人性的悲哀。她站在悲凉的基石上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