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汉思维差异与翻译

英汉思维差异与翻译

英汉思维差异与翻译
英汉思维差异与翻译

英汉思维差异与翻译

思维:指理性认识,即思想;或指理性思考的过程,即思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应。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常指逻辑思维。它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思维的工具是语言。人借助于语言把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和综合,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揭露不能直接感知到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思维是反应客观现实的能动过程。它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辞海》1979 年版本,第1676 页)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相互作用。“倘若没有语言,思维则无以定其形,无以约其式,无以正其实。反之,若没有思维,语言也就不具备其多功能性和丰富性”张海涛(1999:21)。语言是思维的载体,通过一个民族的语言,我们可以观察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特点。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英汉两个民族因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生活条件、风俗习惯各异,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在翻译实践中,因为没有认清英汉思维之间的差异,学生很容易犯错误,出现“汉语欧化,英语汉化”的现象。英汉思维差异的比较研究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刘宓庆(1993),张海涛(1999),连淑能(2002)等,但较少涉及到翻译教学。目前,对句子翻译,很多学者,如张培基(1980),陈宏微(1998),冯庆华(2002),陈定安(1998)等在专著中辟专章讲解,但涉及更多的是对翻译技巧的介绍和解释,对深层次原因的探讨并不多见。本文试图从英汉思维差异的角度出发,通过学生译文分析,指出在翻译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树立英汉思维差异意识的必要性,以提高译文质量,促进翻译教学。

一、英汉思维差异及其在语言上的表现

1.思维方式不同——抽象思维与形象

思维语言表达各异——抽象与具体

西方人较注重抽象思维,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开始,一直注重哲学思辨。而汉民族却偏向形象思维,运用形象的表达手法描绘抽象的概念。体现在语言层面,英语多用抽象表达法,汉语多用形象表达法。英语大量使用抽象名词,同时,英语是构形语言,有丰富的词义虚化手段,如词缀;英语中介词的使用频率远远超过汉语。而在汉语中,常用具体表抽象。“如果说中国有抽象名词的话,就只有这极少数的几个了”(王力,1984:21-22)。同时,汉语也不具有构形形态。

2.思维风格不同——焦点思维与散点思维

语言表达各异——聚集与流散

英民族在表达思想时,逻辑严密,先陈述主要思想,再延伸出去。英语句子先说出主要信息,然后介绍其它辅助信息,如时间、地点、原因等。英语有严谨的主谓结构,主谓结构统领全局,提纲挈领。英语句子就如一棵树,由树干延伸出去,形成无数的分叉。因此,英语句式呈“聚集型”。而汉民族是散点思维,思维按逻辑事理,时间顺序,因果关系排列,如行云流水,洋洋洒洒,但形散而神聚,“它没有西方句子的中心动词,而是随着事理的进程,句法中的视点也随之流动开去”(申小龙,2003:336)。

3.思维指向不同——客体思维与主体思维

语言表达各异——物称与人称

英民族严格区分主体与客体,强调用客观、理性、冷静的态度对待客观世界,寻求自然规律,探索科学真理。连淑能(2002:43)指出“理性主义将主体作为旁观者,对客体尤其是本质世界进行探究”。而汉民族的传统思维注重主体意识,常常以“我”为视角,以“我”的情感、态度、观念为依据做出价值判断,以“我”为认识的出发点和归结点。这种思维差异在语言上体现为英语重物称,汉语重人称。英语中有很多句子,不以人做主语,而以抽象名词或事物名称做主语,而汉语经常用表“人”的词、词组、短语作主语。

4.思维侧重不同——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

语言风格各异——形合与意合

英民族注重形式逻辑,而汉民族重辩证思维。表现在语言上,英语用各种形式连接手段,而中国文化历来注重意合,“刘勰(465-532)所谓…意授于思,言授于意?(《文心雕龙?神思》)就是说意思受思维支配,语言受意念支配” (陈定安,1998:38)。汉语很少或几乎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汉语中少用虚词,只是将句与句排列起来,让读者去了解其内在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几种思维差异并不是绝对的,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不同思维和语言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上述差异只是指某个民族更侧重某一方面而已。

二、英汉思维差异在句子翻译中的体现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间的转换,更是思维的转换。因此,上述思维差异会对学生的翻译实践造成一定的障碍。下面从四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1、抽象与具体

由于学生不了解英汉思维差异和语言差异,在英译汉时,往往局限于字面转换,使得汉语译文晦涩难懂。下面的句子是从英语专业大三学生的翻译作业中选取的。

(1)I talked to him with brutal frankness。

S1:我用近乎冷酷的直率和他谈了话。

S2:我以近乎残忍的坦诚跟他谈了话。

参考译文:我对他讲的话,虽然逆耳,却是忠言。在上述例句中,英语句子用了“brutal frankness”这个抽象的名词词组,学生基本是按原文结构翻译的,如S1 将其译为“近乎冷酷的直率”;S2 将其转换为“近乎残忍的坦诚”。学生译文比较拗口,反映出他们在抽象和具体间相互转换的意识还不太强。

(2)The absence of intelligence is an indication of satisfactory developments。

S1:信息的缺失表明发展很顺利。

S2:信息的缺乏是发展充分的表现。

原文短短一句话,就有“absence”、“intelligence”、“indication”、“developments”四个抽象名词,学生译文基本上还是以抽象的方式译出,并没有表达出原文真正的含义。

参考译文:没有消息即表明有令人满意的进展。

2.聚集与流散

由于对英汉差异的敏感性不强,英译汉时,学生仍选择英语句式,摆脱不了形式束缚;汉译英时仍是流散句式,即使用连接词连接,也有很多错误,逻辑关系混乱。如以下例句:

(1)Now the integrated circuit has reduced by many times the size of the computer of which it forms a part, thus creating a new generation of portable minicomputers。

S1:目前,电脑组成部分之一的集成电路已经被缩小了好几倍,因而创造出了新一代的便携式微型电脑。

S2:经过多次的综合线路的简化,在体积上使电脑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因此新一代便携的迷你电脑已经问世。

原句的主干是circuit has reduced the size,其他部分均是对基本成分的修饰。原句由连词(which)、介词(of)、分词(creating)连接,十分紧凑。而S1 的译文首先理解有误,由于受到by many times 的干扰,理解为“集成电路已经被缩小了好几倍”;S2 的译文很难懂,将“the integrated circuit”误解为“综合线路的简化”,导致前半句理解错误。

参考译文:现在集成电路成了计算机的组成部分,使计算机的体积大大缩小,从而产生了新一代的袖珍式微型计算机。

3.物称与人称

由于没有深刻地意识到汉语以主体为主,英语以客体为主的思维习惯,在翻译过程中,译文表达不太自然。

如以下例句:

(1)The thick carpet killed the sound of my footsteps。

S1:厚厚的地毯掩去了我的脚步声。

S2:厚厚的地毯使我的脚步声变轻了。

虽然学生译文并没有错误,但仍可看出学生没有在物称与人称间转换的意识,用原句中的物“The thickcarpet”做了译文主语,而参考译文的表达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参考译文:我走在厚厚的地毯上,一点脚步声也没有。

(2)必须调整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改进教学方法。

S1 :We should arrange the major offered in the institution of high learning, to reform our teaching way。

S2:We must adjust the arrangement of specialty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method in high school。

参考译文:Specialti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adjusted and teaching methods improved。

同样,在汉译英中,虽然学生补上了原句主语“我们”(we),以人做主语,但我们知道英语在表达政策、法规、规定时倾向于以物做主语。可见,学生还没有培养起在物称和人称间相互转换的意识。

4.形合与意合

学生在翻译实践中,往往受到语言形式的影响。在英译汉时,译句常常冗长呆板;而汉译英时,结构混乱,组句没有条理,译文支离破碎。如以下例句:

(1)It had been a fine, golden autumn, a lovely farewell to those who would lose their youth, and some of them their lives, before the leaves turned again in a peace time fall。

S1:这个秋天叶子还未完全凋零。秀丽、平和的金秋,是对那些可能耗去青春,甚至献出生命的人们的美好祝福。

S2:那是一个美好的金秋,在告别了那些可能丢失他们的青春甚至生命的人之后,树叶才慢慢地落下。

原句用了“who”、“and”和“before”来连接句子。

S1 和S2 的译文并没有完全传达出原文的含义。主要原因是原文出现了两个“autumn”,并用过去完成时“had been”和一般过去时“turned”标明时间先后,而学生几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参考译文:那是个天气晴朗,金黄可爱的秋天,美好的秋色为那些青年们送别。待到战后和平时期,黄叶纷飞的秋天再度来临时,当日的青年已经失去了青春,有的丧失了生命。

(2)当前,车辆横冲直闯,严重地威胁着城市生活,路上行人无不提心吊胆。

S1:Nowadays, cars dash around like mad on the road, it imperils the city life, and pedestrians are in constant fear。

S2:Nowadays, the clashing and rushing car seriously menaces the citizens? life. No one can across the road without fear。

汉语句子没用一个连接词,但原文语义关系很明确,“车辆横冲直闯”表示原因,后面的分句表示结果。S1和S2 的译文基本按汉语的语序组织译文,几乎不用连接词,译文显得很松散,不太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参考译文:The present onslaught of vehicles poses a serious threat to urban life and pedestrian peace of mind。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对英汉思维差异和语言差异认识不清。在翻译

过程中,摆脱不了形式束缚,不能准确、灵活地在两种语言间转换。

三、

不同的民族,不仅有各不相同的民族文化,而且还有彼此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特征、思维风格等,这便是思维差异[1](P38)。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2](P11)。世界上讲汉语的人最多,而英语的分布最广。因为英汉两民族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而两民族的思维差异所带来的困扰一直影响着两民族间的对话。翻译作为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转换的活动,本质上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还是一种思维活动[3](P28)。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入手,通过思维差异的表现形式,揭示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四、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交际最重要的工具,它是人类所特有的、用任意创造出来的符号系统来表达感情和愿望、交流思想的方法。简单地说,它是人们思维和认识的组织者。思维即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具体地说,它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它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作为构成思维模式的材料符号中的一个部分,语言通过音、形、义的结合,系统地储存于人脑的皮层细胞内,参与思维活动。由此可见,思维和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思维离不开作为材料的语言。倘若没有语言,思维则无以定其形,无以约其式,无以证其实。反之,若没有思维,语言也不具备其多功能性和丰富性。因此,我们可以说,思维作用于语言,语言也作用于思维。思维的发展推动着语言的发展,而语言的发展同时也推动着思维的发展。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4](P53)。

五、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人有别于动物的最大特点是人类的思维活动。世界各民族间的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相差甚远,思维也存在很大差异,但各国人民对于客观事物本质属性认识的思维活动却是一致的,所以不同的语言才有了互译的可能[5](P41)。翻译过程包括译者对原文的理解过程和译者用目的语再创作的过程。精确的翻译源自对原文的正确理解[6](P86)。思维的差异肯定会影响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懂得不同民族的思维差异。在思维方式上,英民族理性思维发达,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与此相反,汉民族直觉思维发达,具有较强的情感性和直观性[7](P103)。思维方式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思维方式不同,词汇视点不一,使译文出错。

两种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英汉民族在观察某些事物现象时,所取的角度是很不同的,如果翻译时不加倍小心,很容易出错。例如,中国人出于礼貌请对方先走、先吃、先做某事时,常说“您先请!”,而英语的说法却是“After you !”。就是说,同一举动,同一意思,由于视点不一,英汉的表达方式完全相反,汉语中用“先”表达的意思,英语中却用“后”表示。又如,在时间的先后概念上,英民族和汉民族在思维方式上也是截然不同的。英语中分别用back和forward指称过去和未来的时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此相反。唐诗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中“前”是指“过去”,“后”指“未来”。简而言之,中国人是面对着过去来区分时间的先后的,而英民族是向着未来来区分时间先后的,英汉民族对时间坐标存在不同的思维方式,稍不注意,就会使译文出错[8](P100)。再如,汉语中的“九折”,英语常说“A ten percent discount”,这是因为汉语着眼于打折后的实际付款比例,而英语着眼于折扣的比例,两者视点不一[9](P144)。而“淤青”一词,用汉语说是“青一块,紫一块”,英语中则说是“be black and blue”。汉语中的“红茶”,译为英语则是“black tea”,这是因为汉语着眼于茶水,而英语着眼于茶叶,“black tea”在英语中指还没泡过的茶。汉语中的“大雪”,英语中的说法却是“heavy snow”,而不是“big snow”。由此可见,不同的词汇视点对英汉语的互译有很大的影响。

(2)思维方式不同,表达结构不一,使译文生硬欠妥帖,甚至出现错误。

在英语和汉语中,对事物都有肯定和否定的表达方法。一般情况下,英语为肯定表达时,汉语也首先考虑肯定表达,英语为否定表达时也是一样[10](P141)。但是,受两民族的不同的思维方式的影响,翻译中一种语言的肯定形式常常表达的是另一种语言否定的意思,反之亦然。如果不注意,就会使译文与原文意思完全相反。例如,“He is the last man to reach there.”这句话如果译为“他是去那里的最后一个人”就错了,应该译为“他决不是会去那里的人。”原句中并没有否定词,也没有含否定意义的词,但被译为汉语时却要用否定形式,也就是说英语和汉语的表达结构不一致。又如“Don?t you want to go?”回答为“Yes, I do.”(不,我想。)或“ No, I don?t.”(是的,我不想。)如果把“ Yes, I do.”译为“是的,我不想。”把“ No, I don?t.”译为“不,我想。”就与原文意思完全相反。再如,“The patient had a serious stomach.”不能用汉语的“病人有严重的胃痛。”这样的句子来表达,而应译为“病人胃痛得很厉害。”。可见,英汉思维方式不同,表达结构不一,对翻译的影响很大。

(3)思维方式不同,句子语序各异,影响译文的顺畅、优美。

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在语序安排上多有不同。汉语句子语序以逻辑为序,往往先因后果,先假设后推论,先叙事后表态,先说以前发生的事,再说最近发生的事,空间上,一般是从上到下,从大到小,由远及近,从大范围到小范围。谈问题由重要意义到次要意义,由程度强者到程度弱者,由一般到具体的顺序排列。而英语可以借助它的形态和丰富的关联词语,按意思和结构的需要,灵活安排,且英民族在叙事时往往先说最近发生的事,再说以前发生的事[11](P61)。例如,“Mike did not remember his grandmother who died of cancer when he was three years old .”(迈克三岁时祖母死于癌症,所以不记得她。) 汉语先说以前发生的事即事情的原因——迈克的祖母死于癌症,再说最近发生的事即事情的结果——迈克不记得他的祖母。又如,“I was unhappy when I heard the bad news.”(听到那个坏消息,我很不高兴。)如果把它译为“我很不高兴,当我听到那个坏消息时。”就显得很不顺畅,也不符合汉语的逻辑顺序。再如,“一知道明天可以看电影,他就十分开心。”(He was very delighted when he knew he could see a film tomorrow.)如果把这句话生硬地译为“When he knew he could see a film tomorrow, he was very delighted.” 就不是地道的英语。在地名的排列顺序上,汉民族是由大到小,而英民族是由小到大,“中国福建”译为英语是“Fujian, China”在地理方位的表达上,汉语习惯说“东、西、南、北”,而英语习惯说“east,west,north,south”。可见,思维方式不同,英汉句子语序不同,对译文的影响不容忽视。

(4)思维方式不同,句式结构各异,使译文显得啰嗦。

思维方式不同不仅表现在语言内容上,受思维方式的影响,英汉句子结构有很大的不同。英语句法结构特点重形合(hypotactic),主要通过连词、关系词、分词、动名词以及不定式等连接来构成句子,以表示其结构关系。而汉语则不同,汉语句法结构特点重意合(paratactic)。汉语句子从时间顺序、逻辑文理顺序层层推进,逐层展开。所以英汉语言句子结构受思维方式的影响,这种结构上的差异,翻译时常遇到,需调整句子结构[12](P183)。例如,“机遇只留给有准备的头脑。”译成英文为“Opportunities are only for the prepared minds.”汉语省略掉动词“是”,即“机遇只(是)留给有准备的头脑。”,意思表达清楚,而且很简洁。但是英语重形合,所以必须加上谓语动词“is”才能使一个句子完整。英国诗人雪莱曾经说过:“ If winte 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翻译时并没有把“if”也翻译出来,这样不但符合汉语的逻辑且显得更简洁。再如,“ Since it was early, let?s have a rest.”(时间还早,就休息一会儿吧。)翻译时可以译为“既然时间还早,我们就休息一会儿吧。”但这样就显得太啰嗦了。可见,思维方式不同,句式结构各异,会影响译文。

5、思维习惯不同,造成词义理解困难,进而影响译文的准确性。

词汇的联想意义最能反映出思维差异,同时也对词汇的理解产生干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

常常根据自己先前获得的文化经验和思维习惯进行联想。例如,当中国人谈到“狗”(dog)时,脑海中常出现“癞皮狗、走狗、狗娘养的、狗杂种、猪狗不如、狗仗人势”等贬义色彩的词,而在英民族的眼里“dog”除了是个中性词外,主要具有褒义词的特征,他们把狗看成是自己的朋友,像“a 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its day.”(人人都有得意之时),“ 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13](P36)。再如,“龙”在汉语中是“威严、权威”的象征,而按英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思维习惯,“龙”却成了“邪恶”、“魔鬼”的象征。“牛”在中国人的眼中是“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象征,鲁迅的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很好的体现,而英民族的思维习惯是把buffalo与“恐吓、愚弄别人、令人讨厌的人”联系在一起。fox(狐狸)在英语中指那些“聪明、机灵的人”,而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把“狐狸”和“阴险、狡猾、卑鄙的人”联系起来。vinegar(醋),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把“醋”同“嫉妒”联系起来,尤指男女关系方面时,称做“吃醋”,而在英民族的联想中是指人的“坏脾气、不高兴、尖酸刻薄”等[14](P102)。如果生般硬套地进行翻译的话,一定会使译文费解。可见,思维习惯不同,对词义的错误理解会影响译文的准确性。

6、思维中心不同,语态误用,造成误译。

汉民族的主体性思维方式,只强调主观感受,将理性功能和交流目的融于直觉,而忽视了对客观现实进行符合逻辑的形式表现,以致在翻译中体现不出语态的变化,而造成误译。例如,“They were beaten, refused anything to read.”

这里如果忽视了语态,就很容易误译成:“他们受到毒打,拒绝阅读任何书籍。”其实句中的“refused”是表示被动的过去分词,应译为“不准”。再如汉语

“2004年中国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事件。”译成英语,若不注意到英民族强调客体,就很难译成

2004 saw a series of great events happened in China.”这种用时间作主语的符合讲英语人们口味的地道英语[15](P119)。又如

“信写好了,但还没有发出去。”译为英语时,如果不清楚主客体意识,很容易译

“The letter finished, but it hasn?t sent.” 其实应该译为

“ The letter has been finished, but hasn?t been sent.”汉语说“车修好了”用英语表达时必须说“ The car has been repaired. ”用现在完成时态表示动作已经完成。类似的句子还有很多,如:“碗洗好了”必须说“The bowls have been washed.”“作业做完了”必须说“The homework has been finished.”可见,思维中心不同,语态误用,对译文也有非常大的影响。

7、思维风格不同,句子重心各异,影响译文质量。

英汉民族各自独特的思维风格造成了各自的句子重心,如在翻译中不加以调整,一定会影响译文的畅达。如

“What I saw that day in Marrid was tame compared to what happened in Italy and Brazil when their two favoured teams was shamefully defeated in early rounds.”(《大学英语》第四册P.72),这句英文翻译时若不进行重新调整,

译为“那天我在马德里之所见可算是温和的了,与在早先的比赛中,意大利人和巴西人喜爱的球队不光彩地踢败时在意大利和巴西引起的轰动相比。”会让人觉得很蹩脚[16](P15)。这句话正确的译法应为

“与在早先的比赛中,意大利人和巴西人喜爱的球队不光彩地踢败时在意大利和巴西引起的轰动相比,那天我在马德里之所见可算是温和的了。”在复合句子中,英语的主语为主要部分,一般放在句首,即重心在前,而汉语则一般按照逻辑和时间顺序,把主要部分放在句末,即重心在后。

例如“A stone smashed harmlessly on the ground when it dropped from the building.”

(一块石头从那座大楼上掉下来,砸在地上,没伤着人。)这句话的重点是“石头砸在地上,

没伤着人”,但用汉语表达时,必须把它放在句末,才符合逻辑。由此可见,思维风格不同,句子重心的不同对翻译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8、思维侧重点不同,造成表达形式各异,进而影响译文的自然、顺畅。

由于英民族注重形式逻辑,其句式结构呈主从扣接式,而汉民族不太重形式逻辑,因而汉语的句式结构呈流散铺排式。在翻译中如果译者忽视了这种思维差异而造成的句式特点,那么得到的译文很可能会是英译句支离破碎,汉译句冗长板结。

例如“学得有趣,效率就会高;学得很苦,效率就低。”这句汉语如果顺着汉语的思维,按照汉语原有的句式结构套译,就一定会

译成“Learn with fun, efficiency will high, learn very drudgingly, efficiency will low.”这样成了既不合英语词法,也不符合英语句法的残句。

正确的译文应该是“Learning is more efficient when it is fun, less efficient when it is drudgery.”

又如把“Mary didn?t remember her mother who died when she was two years old.”

译作“玛丽不记得她那在她两岁时死去的母亲了。”同样有悖于汉语表达法。

这句话应译为“玛丽两岁时丧母,所以不记得她。”[17](P23)。英汉语中有些表达形式看似极为相似,其实际含义很可能相差甚远。例如,英语“find one?s legs”如果望文生义地被译为“发现自己的腿”那就太离谱了,“find one?s legs”其实是“发现自己的价值。”类似的还有像“拖某人的后退”不能译为“ pull someone?s leg”而应译为“ set somebody back”“ pull someone?s leg”是“开玩笑”的意思。汉语的“隐形眼镜”,英语称之为“contact lenses”,汉语侧重外形,英语侧重方式。英语中叫做“wall clock”的东西,汉语则译为“挂钟”,英语中的“desk clock”,汉语则译为“座钟”,一个侧重地点,一个侧重方式[18](P93)。由此可见,思维侧重点不同,表达形式不同,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译文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思维是翻译活动的基础。在翻译过程中,英汉民族的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准确性有很大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随着英汉民族的交流的不断深入,对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的研究,能使汉民族更深层地了解英民族,也能使英民族对汉民族有更深层的了解。因此,译者应当充分重视思维对语言的影响,理解思维与语言的关系,熟悉英汉思维差异的表现形式,并在翻译时重视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才能在透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使译文自然、顺畅。

六、一些建议

1.培养学生英汉思维差异的意识,应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认识到英汉思维的差异及其在语言中的体现。这样,学生在翻译中就能多角度地思考,更准确地理解原文所传达的信息。

2.进行两种语言之间的对比,应该专门讲解英汉语言对比,从各个层面分析两种语言的异同。当然,思维差异和语言差异是相辅相成的。通过思维差异,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语言差异的生成机制;通过语言差异,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思维差异。

3.加强实践练习,提高翻译能力。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学生才能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将翻译技巧内化;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翻译实践中自由、灵活地进行两种语言的转换,使译文准确、自然、流畅、优雅。

英汉翻译的8大差异

翻译中的英汉8大差别 一、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 Children will play with dolls equipped with personality chips, computers with inbuilt personalities will be regarded as workmates rather than tools, relaxation will be in front of smell television, and digital age will have arrived。 译文:儿童将与装有个性芯片的玩具娃娃玩耍,具有个性内置的计算机将被视为工作伙伴而不是工具,人们将在气味电视前休闲,到这时数字时代就来到了。 二、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 Interest in historical methods had arisen less through external challenge to the validity of history as an intellectual discipline and more from internal quarrels among historians themselves. 译文:人们对历史研究方法产生了兴趣,这与其说是因为外部对历史作为一门知识学科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还不如说是因为历史学家内部发生了争吵。 三、英语多从句,汉语多分句 On the whole such a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with a certain degree of confidence but only if the child can be assumed to have had the same attitude towards the test as the other with whom he is compared, and only if he was not punished by lack of relevant information which they possessed. 译文:总的来说,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是有一定程度把握的,但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能够假定这个孩子对测试的态度和与他相比的另一个孩子的态度相同;他也没有因缺乏别的孩子已掌握的有关知识而被扣分。 四、主语,宾语等名词成分“英语多代词,汉语多名词” There will be television chat shows hosted by robots, and cars with pollution monitors that will disable them when they offend. 译文:届时,将出现由机器人主持的电视访谈节目及装有污染监测器的汽车,一旦这些汽车污染超标(或违规),监测器就会使其停驶。 五、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 And it is imagined by many that the operations of the common mind can by no means be compared with these processes of scientists, and that they have to be required by a sort of special training. 译文:许多人认为,普通人的思维活动根本无法与科学家的思维活动相比,认为这些思维活动必须经过某种专门训练才能掌握。 六、英语多变化,汉语多重复 The monkey's most extraordinary accomplishment was learning to operate a tractor. By the age of nine, the monkey had learned to solo on the vehicle. 译文:这只猴子最了不起的成就是学会驾驶拖拉机。到九岁的时候,这只猴子已经学会了单独表演驾驶拖拉机了。

实用英汉对比与翻译

第二章英汉句式结构对比与翻译 一. 英文句式结构 基本上为主谓结构,可以扩展为5种: 主+谓、主+谓+宾、主+谓+宾+宾补、主+谓+宾+间宾+直宾、主+系+表。汉语中有部分句子与上述英文句子是对应的。 二. 中文句式结构 (一)主谓结构。(可分为主动和被动) (二)主题—评述句 1. 很多汉语句子是“话题性”很强的句子,即句子的前面是一个话题,后面是对话题的评述或陈述、描述。 如:他处境很危险;楼上住着个女工。 2. 其中话题跟后面的动词只是对这个话题所作的说明,不一定表示主语所指称的实体的行动或性质,或者后面根本就没有动词。 3. 结论:将此类句子翻译成英文时,需进行句式结构的调整,在整个句中找到可以在英文中作主语的词,然后再根据主语选择合适的动词,如果找不到主语,就需要添加主语,或将句子中动作的承受着作主语,变为英文的被动语态。 4. 主题—评述句可归纳为如下几种: ⑴动作承受者作话题。如:那件事我已经办好了。 ⑵双话题。如:我头疼。 ⑶动词或动词短语作话题。如:加入世贸组织利大于弊。 ⑷从句作话题。如:张三明天去美国,我觉得很奇怪。 ⑸地点作话题。如:桌上搁着一碗饭。 ⑹时间作话题。如:今天风和日暖。 (三)无主句 1.即“非主语句”,一种是没有主语的,叫无主句,还有一种是由一个词构成的,叫独词句,如:火!注意!这种句 子可以直译。 2.一般来说,无主句主要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⑴表达客观、科学、公正的语气。汉语的一些科技材料或法律条文中往往使用无主句,目的是使表达的内容更科学、公正。这种情况下,无主句要以为英文的主谓结构时,一般都转化为被动语态,也就是使用原文的宾语做主语,因为被动语态不强调动作的发出者,可以比较准确地表达原文的语用效果。 如:要制造飞机,就要考虑空气阻力问题。Air resistance has to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when an airplane is to be made. ⑵表达不满又不失礼貌地语气。汉语中无主句多用来表达一种微妙的情感,在不强调施事者的情况下,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满等。在英语中,遇到同样的情况,一般较为广泛地使用被动语态。这样说话人可以避免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听话人也不会感到说话人在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自己。所以,此类无主句可以译为英语的被动句。有时也可以用形式主语it,避开主观语气。 如:为什么总把这些麻烦事推给我呢?Why are these troubles always left to me? 有时也可以用形式主语it,避开主观语气。 如:学这一套,不如去学照相。It is better to learn photographing than to learn this stuff. ⑶省略第一人称主语“我”或“我们”。有时候为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说话人刻意省去了“我”或“我们”。这些无主句往往出现在较为正式的场合或正式的书面报告中,翻译成英文时可根据集体情况添加主语“我”或“我们”,最好不要将其转译为英语的被动语态。 如:希望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I hope that all the problems will be readily solved.

英汉翻译的差异

地域政治与社会生活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把情人比作夏天可爱而温柔Shall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Rough wind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译文:我可否将你比作夏日?你更可爱,更温柔:暴风摇撼五月钟爱的嫩芽,而夏日的周期太过短暂)。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夏天”带给中国人和英国人的联想和感受是不相同的。在中国,情人象夏日,有你受的。 风俗习惯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同一件事物, 不同的文化背景, 看法大相径庭。在汉文化中龙(dragon) 凤( phoenix) 是一个图腾形象。在封建社会, 龙比喻是皇帝, 凤比喻皇后, 帝王成婚称龙凤呈祥。在汉语中, 龙和凤都用于好的意思。如龙凤, 龙虎、凤毛、山窝里飞出金凤凰。汉语中还有不少表示欢乐、愿望而气势磅礴带龙的成语: 龙飞凤舞、龙盘虎跃、生龙活虎、藏龙卧虎、攀龙附凤、望子成龙。龙在中华民族的心目中是顶礼膜拜的, 所以称自己是龙的传人。但在圣经中, 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San tan) 被称为the Great Dragon. Dragon 总是代表邪恶, 令人感到恐怖。说一个人象龙不是一句好话, 尤其是讲女人象龙, 指的是又凶恶又歹毒、令人讨厌。She is a bit of a dragon around this place. (她是一个很专横跋扈的人)。Phoenix 在西方的传说中是一种鸟, 在沙漠中生存了五、六百年后, 将自己烧成灰烬, 然后从中又诞生一只的Phoenix, 所以英语中Phoenix, 有再生、复活的意思。英语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 最典型的莫过于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西方人把狗当作宠物来养, 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 所以, 英语中大部分用狗的形象词语比喻的是普通人的形象, 毫无侮辱的意思。如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it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He works like a dog.他干得十分卖力。Dog doesn’t eat dog. 同类不相残。Y ou lucky dog . 你这个家伙真走运!中国人当然也养狗, 但对狗的看法大不相同, 与狗的成语总是含贬义, 表示坏人恶行,典型的如走狗、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狗嘴里长不出象牙来、狼心狗肺、狗急跳墙、狗头军师、狗改不了吃屎、狗娘养的、狗屁等。孔雀(peacock) , 汉文化中,peacock 是吉祥的象征, 孔雀开屏是大吉大利的事。傣族人跳孔雀舞来表达自己美好的愿望。在英语中, 孔雀的意义基本上是否定的, 强调它骄傲的一面。如: He attempted to peacock his way through the world。他想名扬世界。Mary was peacocking about in the classroom. 玛丽在教室里趾高气扬地走来走去。 3宗教信仰与历史典故、谚语对翻译的影响 中西文化的历史渊源不同, 宗教信仰不同, 典故、谚语的来源不同。汉英语言中涉及宗教的词语数目庞大,蔚为壮观。大多数西方人信基督教, 崇拜的神称为上帝(God) , 上帝只有一个, 但包括三个位格(Person) 即: 上帝圣父(God the Father)、上帝圣子(God the Son )、上帝圣灵(God the Holy Ghost ) , 统称为三位一体(Trinity). 这三位不是三个神, 而是同具一个本体的独一真神。中国有盘古开天、道教的玉帝, 有佛教的阎王和观音(Buddhism Guan Ying, the Goddess of Mercy) 有神话的龙王。典故、谚语是每个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常常在不自觉运用各民族文化遗产的典故、谚语。中国人常说“东施效颦”“叶公好龙”“真是马后炮”“原来又是个空城计”。中国人的典故多来自于《诗经》和中国的四大名著等。西方人的典故则来自于《圣经》和莎士比亚及希腊、罗马神话和传说。若缺乏对中西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和历史典故、谚语的个性深刻了解, 难以翻译出词语中的文化内涵。比如“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at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 ”要翻译出这个句子, 首先要弄清上帝之创造(Creation of God)。上帝用六天的时间创造了世界。第一天, 创造光, 划分昼夜。第二天, 创造空气, 划分天地。第三天, 划分海陆, 使陆地长植物。第四天, 创造日月星辰, 划分季节。第五天, 创造鸟类与鱼类。第六天, 创造昆虫、兽类, 并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第七天, 安息日(Sabbath)。其次要明白(clay) 指的是人体(clay figure)。据圣经记载, 上帝用泥土造一个人形, 再在人体的鼻孔吹一口气, 人体就

英汉对比与翻译

华 中 师 范 大 学 本 科 生 课 程 论 文 论文题目 English-Chinese Contrast and Translation 完成时间 2013.05.31 课程名称 英汉对比与翻译 专 业 辅修第二学位英语专业 年 级 2010英语第二学位辅修本科生 注:本科生须在规定期限内完成课程论文,并用A4页面打印,加此封面装订成册后,送交评审教师。教师应及时评定成绩,并至迟在下学期开学后两周内将此课程论文及成绩报告单一并交本单位本科生教学秘书存档。 姓 名 郭培斌 学 号 2010210596 成 绩 评卷人

English-Chinese Contrast and Translation I. Introduction I have learned the “Comparison of English and Translation:An Introduction ” for a semester and I would like to talk about some of my own understanding of this course here . II. Native Language Transfer in first language learning : Interference or Facilitation ? Some people may ask what is language transfer . Transfer is the influence resulting from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any other language that has been previously acquired . (Od-lin , 1989 : 27 ) We could divided translate into two part : Negative Transfer and Positive Transfer . By awareness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can facilitate first language learning . 2.1 Negative Transfer To sum up , there are probably three causes would form negative transfer . Firstly , analogical use of one’s prior knowledge of the mother tongue makes us study Chinese-style English easier . Secondly , Confusion comes from scanty knowledge of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 Thirdly , we always unconscious falling back on the mother tongue since customary . For a few example : 2.1.1 The writer likes writing at light (night) . The sound /n/ does not exist in some Chinese dialects and /l/ serves as a substitute . 2.1.2 He only eat two meal a day . Neither nouns nor verbs have inflections in Chinese . 2.1.3 Shanghai is said to have thirteen million population . The noun renkou , the Chinese equivalent of “population ”can have a numerical pre-modifier . 2.1 4 He suggested me to accept this offer . The verb jianyi , the Chinese equivalent of “suggest ” can be used in VOC pattern in Chinese . 2.1.5 --Your English is wonderful . --No , no . My English is still poor . The negative reply to a compliment is considered in Chinese as modest and courteous . We could turn negative transfer into positive by making analysis on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and arouse the learner’s awareness of avoiding or reducing errors from analogy . III. Contrast and Translation : Enlightenment on translation from the contrast

英汉对比与翻译作业答案

The Assignment of a Contrastive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 III ) 翻译下列句子或语段: 1.Only the thought of his mother gave him the strength to go on doing it. 想起母亲,他才鼓足勇气继续做了下去。 2.It was only my capacity for hard work that saved me from early dismissal. 要不是我能干重活,早就给辞退了。 3.China’s support is constant source of encouragement to us in the pursuit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maintenance of national independence. 中国的支持始终鼓励我们去追求社会和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独立。 4.Robots have found application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outer space. 机器人已用于探索外层空间。 5.He’s a big eater. 他这人非常能吃。 6.Of the girl’s sensations they remained a little in doubt. 译文一:姑娘的心思他们一时还无法断定。 译文二:他们一时还无法断定姑娘的心思。 7.He is inexperienced in driving. 译文一:开车他没有经验。 译文二:他开车方面没有经验。 8.And am I not indebted to you for the bread I eat? 译文一:我眼下有口饭吃,还不是多亏了你吗? 译文二:还不是多亏了你,我眼下才有口饭吃。 9.I’ll make my own decision in marriage. 译文一:婚姻的事我自己做主。 译文二:婚姻上我要自己做主。 译文三:我的婚姻我做主。 10.父母爱护子女无微不至。 译文一:Parents’ love of their children is perfect and minute. 译文二:Parents love their children perfectly and minutely. 译文三:Parents are perfect and minute in loving their children. 11.一定要少说空话,多做工作。 译文一: There must be less empty talk and more hard work. 译文二:We should talk less and do more hard work. 12.德国入侵波兰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译文一: German’s invasion of Poland caused an enormous sensation throughout the world. 译文二:German invaded Poland and it caused an enormous sensation throughout the world. 13.上下班他一般坐地铁。 He usually rides subways to and from work. 14.端午节吃粽子。 People eat rice dumplings on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15.这会儿正下着毛毛雨。 It’s drizzling at the moment. 16.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译文一: I have not seen autumn in the North for over ten years. 译文二: It is more than a decade since I last saw autumn in the North. 17.众庄客一头笑着,扶了洪教头,羞颜满面,自投庄外去了。 The tenants burst into laughter and supported the fully shamefaced Master Hong in going out of the house. 18.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Silence, silence! Unless one bursts out, he shall perish in this silence. 注意:请大家在做作业之前,仔细阅读课本中“刚性与柔性” (Rigid vs. S upple)、“静态与动态” (Static vs. Dynamic)两章内容。

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摘要]文化对语言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语言与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中西文化的差异可以在各自的语言上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出来,并且对英汉翻译过程中的语义理解和传达产生一定的干扰和影响。本文主要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差异,社会风俗习惯差异和宗教文化差异这三个主要方面,分别论述了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造成的影响,提示大家要充分了解中西文化背景,在真正理解原文内涵的基础上,精确译出原文。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汉翻译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等。而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外在形式,人们通过语言来表达内心的丰富思想,进行相互间的思想感情交流。文化对语言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事实上语言并不是一种隔离的现象孤立地存在,语言是文化的一个整体的部分。文化是语言的内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可以体现在地理环境、社会习俗、宗教信仰、历史典故等多方面。这些差异可以在各自的语言上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出来,并且对英汉翻译过程中的语义理解和传达产生一定的干扰和影响。所以在英汉翻译活动中,必须要考虑到中西文化差异的问题,从各自文化的角度充分理解原文的涵义,并采取适当的语义表达方式,精确地译出原文。在本文中,将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分别探讨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由于所处的地域不同,相应地就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不同会引起文化上的个性和差异,形成一些独特的文化概念。这些文化差异都会体现在语言中,对英汉翻译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中国东临大海,西部为高山,所以在中国,“东风”是“春天的风”,“西风”却是凛冽的。而英国的地理环境与中国相反,英国西临大西洋,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西风在英国人心中是温暖宜人的。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就是对温暖西风的讴歌:“It’s a warm wind, 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那是温暖的风,温暖的西风,伴随着百鸟欢唱)。在英汉翻译中要充分理解这些差异,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再如,英国的天气变化无常,所以人们见面爱谈论天气。“Lovely day, isn’t it? ”(天气多好啊)。而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则会说,“去哪儿啊?”,“吃饭了吗?”。 与地理环境一样,中西文化的历史背景也会反映在语言中。在英语中,与Dutch有关的词语往往带有贬义。如Dutch act(自杀),Dutch courage(酒后之勇),I got mad and I talk like a Dutch uncle.(我勃然大怒,于是就严厉地训人),If it is the fact, I’m a Dutchman(如果这是事实,我就不是人)。因为在17世纪初,英国和荷兰曾经激烈交战二十多年,使英国大伤元气,所以英国普通民众对荷兰人恨之入骨。这一历史背景,使英语带有了民族性,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些英文的真正含义了。 二、社会风俗习惯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在社会风俗习惯方面,欧美人和中国人也存在很多差异,这对翻译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一件事物,不同的文化背景,看法大相径庭。比如,龙是古代汉族人崇拜的图腾形象,象征着吉祥、尊贵、权势和奋发向上。我们自称是龙的传人,意思是一个伟大而杰出的民族。龙是比喻皇帝,凤是比喻皇后。在汉语中,有关龙和凤的词语大都是褒义的,如藏龙卧虎、龙飞凤舞、生龙活虎、龙凤呈祥等。但是在英语中,dragon却含有不好的意思。这是因为在《圣经》中

英汉对比翻译

Unit1 Some scientists speculate the reduction in mental function often attributed to getting old may really be a penalty of neglecting to stay physically active, in addition to related factors such as medicines and poor diet. 一些科学家推测,除了药物作用和饮食不当等因素外,大脑功能下降并非源于往常以为的衰老,实际上它可能是对不注意保持体育运动的一种惩罚。 If you venture just a little way into the woods, your menu can become even more varied. The roots of Jerusalem artichokes (耶路撒冷洋蓟) are often dug in spring and fall at the edges of woods, where the grounds may once have been tilled or farmed. 如果稍微冒点险,进到森林不远处,你的食谱就能变得更为多样。在翻耕过的林地边缘,春秋季节会采到耶路撒冷洋蓟。 Under . law all aliens seeking admission are presumed to require an immigrant visa unless they establish that they are entitled to receive a visa in one of the nonimmigrant categories. 根据美国法律,所有申请入境的外国人都会被认为是在申请移民签证,除非他们能够证实自己有足够的理由,是在申请一种非移民种类的签证。 “I believe that the staging of ‘Turandot’ in Beijing will further demonstrate that the arts, whether opera or film, are the best media for people of different cultures and histories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to share their feelings and emotions”, said Zhang Yimou, the director of the production. “我相信,图兰多在北京上演,将进一步说明,无论歌剧还是电影,艺术是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人们互相交流,分享情感的最佳媒介”,图兰多的导演张艺谋如是说。 I spent three or four hours on two short chapters ––savoring each paragraph, lingering over a sentence, a phrase or even a single word, building a detailed mental picture of the scene. 书中的短短两章,我就读了三、四个小时。对每个段落,我都仔细品玩,一唱三叹;对每个句子、每个短语、甚至每个词,我都流连徘徊、依依不舍;书中胜景在我脑海里历历如画,一览无余。 Unit2 午后便步行至鹊华桥,雇了一只小船,荡起双桨。朝北不远,便到了历下亭前。上岸进去,入了大门,便是一个房子,油漆已大半剥蚀完了。 After lunch he walked to the Que Hua Bridge, where he hired a small boat and paddled along towards the north. Soon he reached the Li Xia Pavilion, so he stepped ashore and went in, and when he entered the gate he saw a house, the paint of which was practically all worn away. 外婆最喜欢的是二舅。这不仅是五个儿女中二舅与外婆长得最像,而且他曾是外婆的全部希望。那时外公先是失业在家,后来,又得病瘫痪在床,家境十分困难。而二舅生性活泼,天资聪颖,从小就学习成绩优异。所以,外婆便把家庭的全部希望寄托在二舅身上,节衣缩食地供着二舅上学。 Of all the children, granny loved her second son, my uncle, best.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摘要]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之外,还必须深刻理 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本文拟从文化与翻译的关系的角度、以中西文化差异为突破口,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一些文化差异较大的语言现象提出建议性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文化;文化差异;翻译 根据《现汉》,“文化”有三个定义: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 / ∽水平。 而美国1974年出版的The New World Encyclopedia给“Culture”一词下的定义是:It is the totality of the spiritual, intellectual, and artistic attitudes shared by a group, including its tradition, habits, social customs, morals, laws and social relations. Sociologically, every society, on every level, has its culture. The term has no implications of high development.对比这两种定义,不难发现中国人与英美人对“文化”的理解不是完全相同的。英语的Culture定义排除了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高低,它只强调艺术、文学、观念、习俗等精神财富,而汉语的“文化”则包括“物质财富”。 据上所述,文化包括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包含了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而语言是人类最杰出的创造物之一,因此,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发展能促进语言的发展,而文化要靠语言来传播和继承。作为记录人类思想和历史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而翻译就担负着在语言和文化中进行转换、促进交流的重任。正如刘宓庆(1995,316)所说:“语言中几乎处处有所谓‘文化符号’,留待译者‘解码’(decoding)。”在翻译中,译者首先要对原文中的文化符号进行解码。这些文化符号源自我们身处的社会环境,只有悉心分析,敏锐观察才不会有所错漏。在解码之后,译者还需用译语将原文的文化信息重新编码。这一过程则更为不易,要求译者对译语语言和文化有精深通透的了解和把握。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言,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面对的却是两大片文化。(1984:34)美国翻译理论学家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语言只有在其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因此,在翻译工作中,译者除了深厚的语言功底外,还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才能使两种语言达到真正的交流。尤其是掌握汉英两种语言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这方面的知识更加重要。由于这一问题的广泛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要进行全面探讨是不可能的。本文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一下论述:

70-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 课程描述 要想学好翻译,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充分了解两种语言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指出:“我相信,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在每一个具体问题——词形、词义、语法范畴、句子结构上,都尽可能用汉语的情况来跟英语作比较,让他通过这种比较得到更深刻的领会”。只有对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有了深刻的体会,才能培养出语言之间的转换意识,翻译也才能够顺利进行。可以说,双语认知能力与差异观念、语言对比与转换意识构成了翻译能力的基本要素。一切翻译理论、方法和技巧均建基于此。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法、句法、语篇和文体层面迥然有别,英语是综合语,可以充分利用形态变化、虚词、复句等表情达意,而汉语属于分析语,在表达同样意思时,主要借助语序、短句、散句、紧缩句、省略句、流水句、并列句,按照时间顺序或事理顺序,逐层叙述。在句法层面,英汉两种语言在主谓结构、局部与整体、形合与意合等方面不尽相同;语篇层面, - 7 -

英汉两种语言在时间性和空间性、连贯与衔接等方面均有差异。本课程将从英汉语之间的显著差异切入,探究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机制与转换方法。 The most effective way of mastering translation is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s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Lv Shuxiang, a famous linguist once remarked: “I firmly believe that the most useful way for Chinese students is to make them be aware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on every category including lexicon, semantics, grammar, and sentence structure. Only by this way can they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This remark holds truth.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ensures a sense of shift and successful translation. We can safely conclude that the bilingual cognition between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the sense of comparison and shift constitute the basic elements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ll translation theories, strategies and techniques are based upon them. There are huge differences on morphology, syntax, discourse and stylistic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English belongs to synthetic language, conveying meaning by means of formal devices, function words and complex sentences while Chinese, an analytic language, conveys meaning chronologically and logically through word order, short sentence, loose sentence, contracted sentence, ellipsis sentence and coordinate sentence. At the syntactic level, English and Chinese differs in subject-verb structure, ways of expressing partiality and wholeness, and ways of connection. At the discoursal level, the two languages differ in temporality and spatiality, cohesion and coherence. The course will start from the most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exploring the shifting mechanism and methods. - 7 -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摘要: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信息和风格忠实、流畅、艺术地再现出来的实践活动。文化的共性使翻译成为可能,但其语言文化的个性又给翻译活动设置了障碍。本文从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文化风俗、地理环境等方面论述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英汉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翻译;文化;差异 文化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活动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时建立起来的,是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翻译与文化有着密可不分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赖以传播的物质表达形式。要将某一民族的语言及文化传播和扩散到异域。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借助翻译。因此,文化、语言同翻译三者之间处于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英汉民族有着截然不同的历史发展背景,在地域生存环境、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别,使得英语和汉语在应用中出现很多差异。 一.思维模式的不同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是处于统一和谐的整体结构中,表现为人对自然的顺从及崇拜,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体现在思维模式上就是整合型思维,是一种整体优先的认知活动,体现在语言上就是整合型句式,它首先注重整体形象,然后再注重细节,为先整体后局部。汉语承受细节上的模糊,取得整体上的清晰。与此对应,西方文化坚持“天人相分”即“主客相分”的哲学观点。认为人是万物的中心,人与自然是相对分立的,人应处于支配和改造的地位。西方人认为整体是由个体构成,思维时往往以个别部分为起点,然后把这些部分拼合成一个整体,即分异型思维,也称解析式思维,体现在语言上就是分异型句式。例如: (一)我常见许多青年的朋友,2)聪明用功,3)成绩优异,4)而语文程度不足以达意,5)甚至写一封信亦难得通顺,6)问其故则曰其兴趣不在语文方面。倘若完全按原文的句法特征将其译成英文,可能是: (二)I have come across a great many young friends, 2)Bright and diligent,3)Do exceedingly well in studies, 4)but they are rather weak in Chinese, 5)even can’t write a smooth Chinese letter. 6)When asked why, they’ll say they are not interested in Chinese. 请看张培基先生的译文: I have come across a great many bright and diligent young friends who have done exceedingly well in their studies, but are rather weak in Chinese. They cannot even write a letter in correct Chinese. When I asked them why, they said they were not interested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英语的从句前必须根据其语法功能用when, where, who,that, an等表示关联词将其与主句衔接起来.这也是汉语语法隐含性(covertness)的一种表现。而英语的语法呈外显性(overtness),体现了英美人重个体,重分析的思维方式。 二.价值观念的不同 西方人空间对抗感很强,特别注重个人空间,也称“个人隐私”(privacy).他们认为个人的事不必让别人知道,更不愿别人干涉。所以,英美人的话题常从无伤大雅、公开性的天气谈起,年龄、收入、体重等都是很敏感的“privacy”。在个人隐私方面,中国人的观念比较淡薄,因此常常引起cultural shock。 这种不同还表现在对待其它事物方面,比如在中国人眼中龙象征着吉祥、权威、高贵和繁荣,“龙腾虎跃”、“龙飞凤舞”、“龙凤呈祥”、“生龙活虎”、“龙马精神”都带有褒义色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