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财政支出概述

财政支出概述

财政支出概述
财政支出概述

第四章财政支出概述

案例1

中国历史上的“量入为出”和“量出为入”财政原则

一、本案例服务的教学内容

在第四章第一节,我们分析了财政支出原则,并提到了两个看似矛盾的概念:“量入为出”和“量出为入”,虽然“量入为出”原则长期以来一直是主要的财政支出原则,但实际上“量出为入”原则在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并对当时的财政的平稳运行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案例将介绍我国历史上的这两种财政支出原则。

二、案例内容

(一)夏、商、周三代的“量入为出,多有结余”的财政原则

夏,商、周,史称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奴隶制社会时期(主要包括夏、商、西周,东周为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在经济上以农业为主要生产部门,土地的产出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收入,国家财政状况几乎完全依赖并取决于农业生产状况。然而,三代奴隶制时期,生产工具简陋落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季节转换,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都对农业收成的丰歉有严重影响。因此,三代时期的国家财政分配只能在可能取得收入的基础上来安排支出,即根据收入的数量来确定支出的规模,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制国用,量入以为出”的财政原则,据此达到以收抵支,收支平衡的目的。但是,三代的财政收支平衡,又不是简单的平衡,而是要求多有结余。其原因在于早期农业社会对自然灾害缺乏抵御能力,农业生产靠天吃饭,不可能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如果没有足够的结余,势必造成国家的社会经济危机。在周代,财政遵循多有结余原则,即“三年耕,必有一年之余,八年耕,必有三年之余”。按“耕三余一”来制定财政支出总额。如果“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由此可见,三代时期“量入为出,多有结余”的重要地位。同时,周代还有专项储备,以待急用,即“凡邦国之贡,以待吊用,凡万民之贡,以充府库”,是为

保证国用的充足和社会生活的安定。

自秦以后,我国进入封建社会时期,经济体系仍然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量入为出”的财政支出原则始终居于统治地位。

(二)历史上的“量出为入”原则

虽然在我国历史上“量入为出”的国家理财思想始终居于主导地位,但“量出为入”的原则在某些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也能成为国家的基本财政原则。

三代时期,国家财政的主要收入来自于田赋,财政状况完全取决于农业生产状况,然而三代的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天灾人祸严重地影响到农业的收成,因此,其理财原则,只能“量入为出”。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这为增税开辟了财源。同时,由于各诸侯国兼并、争霸和统一导致的战争连绵不断,军费开支浩大,支出增长惊人,财政入不敷出,国库捉襟见肘。为维持财政收支平衡,各诸侯国不得不实行“量出为入”的财政原则,根据支出来确定收入。用调整收入来弥补支出,以求财政平衡。因此,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竞相修订税制,纷纷提高税率,传统的“什一税”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鲁国的“什二税”,魏国的“什三税”,齐国的“什六税”,秦国则“二十倍于古”,加倍课征以积累财富,横征暴敛已成为这一时期的普遍现象。

另一个实行“量出为入”原则的例子出现在唐朝。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土地荒芜,人口逃亡,国家财政所能课征的“租庸调”收入非常有限,而各地节度使在内地各占一方,形成藩镇割据,任意截留中央赋税,使国家财政收入雪上加霜。加上当时浩繁的军事开支,最终给唐政府造成了的财政危机。以至于京师官吏的俸禄也不能按时发放,令政府不得不“税天下地青苗钱(附加税)以充百官课料”。同时,京师粮价猛涨,已直接影响到唐王朝的政治经济稳定。为扭转这一局面,唐德宗采纳了宰相杨炎的建议,改革税制,实行两税法。两税法是唐朝重要的税税制改革,但其指导思想是“量出为入”。据《旧唐书·杨炎传》记载:“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两税法的“量出以制入”,即“量出为入”的原则,是指根据国家的财政支出数,匡算财政收入总额,再分摊给各地,向民户征收。在具体的课税对象、课税标准、纳税期限与纳税形态上都进行了改革

三、简要点评

(一)中国“三代”时期在财政上强调“量入为出,多有结余”原则,有其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其基本内涵不仅重视“量入为出”,而且强调“多有结余”,这种理财思想,是与当时国民经济对农业的依赖,农业对自然的依赖一致的。事实上,在长期落后的农耕社会中,“以丰补歉,多有结余”一直是国家必须遵循的治国理财之策。这与亚当·斯密时期提倡的“量入为出”思想,以及现代社会的“量入为出,略有结余”的财政思想均有本质的区别。但从不同时期的“量入为出”的财政原则分析,均有一个共同之处,即无不强调财政收入对财政支出的限制,这对财政分配的稳定与社会经济的稳定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二)总体上讲,在农耕社会中,国家实现“量入为出”财政原则更有利于国家社会的巩固与稳定。而“量出为入”财政原则的选择一般有特殊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大多出于财政的巨大压力而采用,对国家政治经济基础稳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如“两税法”改革由于其适应了唐中期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转变,因而对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一是简化了税制,减少了纳税项目,集中了纳税时间,简化了纳税手续,便于农民缴纳,便于政府征收;二是扩大了纳税面,增加了财政收入。两税法规定“户无主客”都要纳税,不仅官吏世族地主要纳税,连同被其庇荫的客户,不定居的商贾,甚至世代享有免税特权的寺院僧尼都要负担税收。纳税户增加,从而扩大了纳税面,给国家带来更多的财政收入;三是调节了税收负担,有利于税负公平。两税法以田亩资产为本,即“以贫富为差”。资产田亩多者则多征,资产田亩少者则少征,商人同农民一样纳税。这种按贫富等级课税的方法,符合公平的原则;四是加强了中央集权。两税法集财权于中央,整顿了以前混乱不堪的财政局面,打击了地主豪强势力,限制了税吏随意苛剥勒索农民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巩固了中央集权。但是,两税法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制度本身的缺陷和执法者枉法而暴露出不少缺点和弊病,更重要的是在封建制度下,量出为入,直接导致横征暴敛(如春秋战国时期因“量出为入”而使横征暴敛成为这一时期的普遍现象)。两税法以“量出以制入”的办法,来确定赋税收入总额,这个原则直接导致支出常无准则,故而收入日趋扩大。一遇军兴,政府财力匮乏,即任意加征税课,如建中二年(781年)唐德宗“以军兴十一而税”,自建中三年(782 年)起“两税钱每千增二百”。②贞元八年(792年)两税征收额又增加了五分之一。

既有政府明令加征,又有地方非法苛敛,各种横征暴敛,纷至沓来,苛捐杂税越来越多,最终导致“两税法”归于失败。应当说,“量出为入”的财政原则以基本财政支出来确定财政收入本身并没有理论上的障碍,但在实践中如果没有严格的制度约束,的确可能给国家带来更大的危害。因此,现代国家实施“量出为入”的财政原则,应当吸取历史教训,科学合理地加以运用。

四、思考题

1、我国历史上的国家理财思想以“量入为出”为主,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本案例素材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财政教研室,《财政学课程教学案例》

案例2

xx市采购人行步道铺设用方砖

一、本案例服务的教学内容

本案例主要服务于第四章第四节――财政支出形式中政府采购制度相关内容。政府采购在我国近些年有了较大发展,取得了多方面的效果,但政府采购的规范性尚需提高。

二、案例内容

(一)项目背景

作为XX市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XX市街路人行步道方砖铺设工程得到了XX市政府的高度重视,XX市2004年的方砖铺设工程量约为30万平方米(含维修面积)。为此,市财政拟从城市建设资金中拨出专项资金,其中方砖采购资金300万元。项目由XX市城建局负责,方砖采购则由XX市政府采购中心通过公开招标方式进行采购。

(二)准备阶段

(1)招标公告。XX市政府采购中心在得到该项采购任务后,于5月份在《XX日报》刊登了招标公告,12家方砖生产厂家报名表明参加本次招标的意图。随后,政府采购中心派专人对各供应商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对各供应商进行了资格预审。

(2)标书制作。商务条款方面,由于该采购中心此前完成了多项招标项目,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所以制订相对比较顺利;技术条款方面,中心有关人员到有关单位如XX市城建局、XX市技术监督局、XX市建委、个别方砖生产厂家对方砖的有关质量、技术要求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在此基础上完成技术条款的初步编制,然后请有关专家进行了审查确认后定稿。

招标文件如下:

招标文件

标书编号:2004004

项目名称:XX市人行步道铺设用方砖

编制单位:XX市政府采购中心

编制日期:2004年X月X日

第一部分投标人须知前附表

第二部分投标人须知

(略)

第三部分方砖需求一览表

(略)

第四部分技术规格一览表

(略)

第五部分方砖供货合同书(格式)

(略)

第六部分投标书

(略)

(三)开标与评标

经过资格预审,12家供应商全部合格。随后,采购中心向其正式发售了标书。

1.开标

方砖招标会于6月份在XX市财政局会议室召开。除供应商外,参加者还有财政局有关领导,XX市建委、XX市城建局、XX市技术监督局也派有关人员出席。招标会由XX市公证处全程公证。

2.评标

采购中心组织了由5人构成的评标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XX市建委、XX市城建局、XX市技术监督局、XX市财政局、XX市政府采购中心派员(其中专家3名)组成。开标结束后,评标委员会对各投标人进行了认真评标。评标方式为百分制综合评分法。经评标委员会评定,XX市政建设材料厂等7家供应商中标。

方砖招标评分表

方砖招标计分说明书

本次招标评价采取百分制综合计分法,具体计分办法如下:

1.报价。总分30分,以0.95元/块为底价,单位报价0.95元/块的供应商得满分30分,单位报价每高0.01元扣1分;

2.服务承诺。

总分20分,以下各项每项可得5分:

(1)保修期1年以上;

(2)不合格的原材料不生产;

(3)质量三包(包退、包换、包赔);

(4)不合格的产品不销售。

3. 1999年技术监督局质量检验合格证。

该项总分5分,能够提交的供应商得5分,不能提交者不得分。

4.生产能力。

总分10分,生产能力达到100万以上者得10分,低于100万者每低10%扣2分,不足10%的按10%计算。

5.方砖样品印象分。

总分10分,评委可凭感观酌情给分,但最终不得超过10分。

6.已建工程质量信誉分。

总分15分,由评委参观各供应商已建工程后已工程质量酌情打分,但最终不得超过15分。

7.机械设备及技术人员配备。

总分5分,液压设备两台以上、技术人员1人以上者可得满分5分,否则扣2分。

(四)签订合同

中标通知书发出之后,采购中心组织业主分别与供应商签订了供货合同。方砖铺设工程同时启动。

中标通知书

XX市XX水泥制品公司:

本中心高兴地通知贵公司,贵公司在本中心举办的XX市人行步道方砖招标中经评标小组评定,被确定为中标人。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贵公司可先生产方砖2万块供本次工程使用,经技术监督部门和本中心确认质量和服务后,本中心再行确定具体供货量;

二、按照招投标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本中心将向贵公司收取占合同金额1%的招投标管理费;

三、本中心将会同XX市技术监督局对贵公司第一批供货进行检测;

四、本中心将根据对贵公司方砖的检测结果和贵公司标价确定贵公司最终供货量,并签订正式供货合同。

XX市政府采购中心

2004年X月X日

(五)资金结算

方砖采购资金由财政局先拨付到XX市政府采购中心,具体结算时由采购中心依照合同条款拨付给供应商。

(六)节支效果

本项目采购资金为300万元,参照往年情况,节支率在20%左右,共节约资金60万元。

三、简要点评

(一)招标人

本项目采用了集中采购方式,由XX市政府采购中心作为招标人,承担了组织招标、与供应商签订合同、向供应商直接支付货款、履约验收等全部工作。这是政府采购与分散采购的一个重要区别之一。该采购中心直接承担采购的全部工作,有利于工作的连贯性。但是,从材料上看不出该采购中心与负责本项目的市城建局之间的职责分工,采购中心似乎承担了过多的职责,作用和定位不够明确。采购中心在总结中也感到“投入到监督合同实施过程中的人力不够,合同实施仍有不尽人意之处”。

(二)发布招标公告

本项目在《XX(市)日报》上刊登了招标公告,体现了公开的原则,有利于各相关厂商了解采购信息。但是本项目为公开招标,应在全国性报刊如《中国财经报》上刊登招标公告,否则对没有获得该项采购信息的国内其他供应商显然是不公平的。政府采购信息在统一媒体上发布,既是国际经验,也是国际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政府采购协议》的要求,目的是方便供应商公平地获得采购信息。虽然该市人行步道铺设用方砖采购有其特殊性,但对供应商是否便利,应由供应商在了解有关要求后自行决定,招标机构在发布招标公告时则应遵守有关规定和惯例。

(三)投标

从评标的表格看,有12家厂商参加投标,竞争还是较激烈的。在确定参加竞标的厂商之前,政府采购中心对各厂商的情况进行了初步了解,这保证了只有

那些由实力的合格厂商才能进入政府采购市场,从而确保政府采购活动的顺利开展,但也可以看出,该市并没有建立起供应商准入制度,每次政府采购开始之前,都需要对各厂商的资质进行认证,效率不高。另外,从投标单位的名称看,都是本市的厂商,说明这种公开招标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开标

开标仪式在公证机关、供应商和有关部门的监督下,公开进行。公开开标形式符合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规定。

(四)评标

评标委员会由建委、城建、技术监督、财政和采购中心5个部门的5人组成(其中专家3名)。评标方式为百分制综合评分法。评委会5位成员中有3位专家(未见名单),符合规定的专家比例,但专家都是各部门的官员似有不妥。评分的因素较全面,7部分的分值分配合理、详细,可以较为公正全面地评价各厂商的资质。

(五)通知招标结果、签订合同

共有7家厂商中标。中标通知书中规定先生产2万块砖供工程使用,验收合格后再行确定具体中标数量,采购中心与其签订合同。针对本标的的特点,先生产2万块砖供工程使用,验收合格后再行确定具体中标数量的做法,有利于保证投标产品与供货产品一致,可以避免给工程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实行首批(件)检验的做法值得推广。

(六)内部监督机制

跟其他一些省市一样,该市采购中心既是政府采购的管理机关,同时又是一个集中采购机关,具有双重职能。这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机构在执法和开展采购活动时很难做到真正的公正,会引起供应商的怀疑。因此,在以后采购活动中,政府采购中心把自己的位置摆正,明确职责,或转变为采购办,行使政府采购管理职能;或进一步明确自己的集中采购机关的职能,搞好采购操作,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纠纷。

四、思考题

1、政府采购与传统的分散采购相比,有哪些优点?

2、我国目前政府采购过程有哪些不规范之处,如何矫正

本案例素材来源:

政府采购网:https://www.doczj.com/doc/4017962071.html,/web/casebase/case031113.htm

案例3

棉花:怎样跳出“周年波动的”怪圈?

一、本案例服务的教学内容

本案例服务于《财政学》第四章第五节――财政支出效益。在本节中,对主要存在于农产品中的“蛛网效应”进行了理论性描述。所谓蛛网效应指生产时间主要受自然力影响,使供给对需求的反应比较迟钝,导致在不同生产周期间市场价格和供求数量大幅度波动的市场状况。价格高涨――盲目扩大种植规模――供给量大增――价格下跌――缩减种植规模――供给量下降――价格上升――扩大种植面积……。

二、案例内容

河南省农调队在分析了近些年我国棉花市场的供求状态后,认为我国棉花市场出现了典型的“蛛网效应”。我国自1998年放开棉花市场后,棉花生产一直极不稳定,始终跳不出“周年波动”的蛛网怪圈。一旦国内棉花紧缺,纺织企业就大量进口,从而拉高国际、国内市场棉价;第二年受棉价上扬信号驱动,棉农开始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又造成新的过剩,如此循环往复,给棉花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2004年3月至年底,国内棉花价格经历了连续9个月的下降,落至每吨11000元的低谷。据河南省农调队统计,2005年河南种棉面积减少了236万亩,比上年下降17%。

经济日报记者在豫东地区采访,也发现许多农民不再种棉。棉农们说,这些年棉价大起大落,像“过山车”,农民坐晕了头,今后实在不敢再种棉花了。2004年麦播时,河南西华县奉母乡沟东村农民王爱国预留了4亩棉田,2005年又忙着改种小辣椒。王爱国说:“去年(2004年)棉价最高时每斤籽棉卖3.1元,今年(2005年)2元钱也没人要。自1998年以来,棉价涨一年跌一年,农民总跟不上趟,今后说啥也不种了。”

棉价大起大落也使河南棉花收购、加工企业损失惨重,不敢入市收购,从而加剧了棉花市场的低迷。据河南省方城县农调队调查,2005年第一季度该县4家国有棉花加工企业棉花收购量比上年同期减少41%,而调查的50个植棉户中,一斤棉花未卖的有31户。

但从2005年1月份开始,棉花价格开始缓慢回升。2005年4月11日,标准级棉价突破每吨12000元,比年初上涨了1000多元。受现货市场价格上扬支撑,棉花期货价格也小幅上涨,一直在每吨14000元层面上。据业内人士分析,棉花后市走向上涨的可能性依然很大。从生产来看,由于上年粮价上涨,棉价下跌,种棉比较效应下降,农民种棉积极性受到影响。据有关部门种植意向调查,2005年我国棉花种植面积可能缩减10%以上,导致棉花产量较大幅度下降。而从需求来看,自2005年起,全球取消纺织品出口配额,我国纺织品出口将继续保持一定程度的增长,棉花需求量将持续攀升。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即便按照上年纱产量14%的增长速度测算,2004年棉花需求将达800万吨以上,当年产需将有近200万吨的缺口。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棉麻局局长史建伟表示,2006年棉花供需缺口将达到300—340万吨,由此会导致棉花市场价格继续走高。2005年3月28日,国家发改委决定,将国家储备棉收购价格从每吨11500元提高到12000元。

我国是世界产棉大国,年植棉面积7000多万亩,占世界棉花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同时也是棉花消费大国。我国棉花产业涉及农民近2亿,相关的纺织与服装加工业每年出口创汇500多亿美元。可以说,棉花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棉花市场的蛛网效应应该得到有效控制。

三、简要点评

(一)棉花及其他农业产业是弱质产业。自然力作用时间长,价格波动,比较效益低等是棉花等农业产业的基本特征,这样的产业不能单纯依靠市场机制自发调节。我国从1998年开始放开棉花市场,作为“大棉商”的国有棉麻公司系统基本解体,私商小贩成了收购主体,他们讲究快进快出,导致整个棉花流通市场缺失了“蓄水池”,也失去了价格稳压器,在信息服务上也严重缺位,致使棉花市场自发性、周期振荡。

(二)国家有必要采取多种手段调控棉花市场,尤其是棉花保护价格制度。

保护价格是保证棉农基本收益水平,从而是控制棉花市场波动幅度的重要工具。美国棉花之所以能长期保持稳定产量,是因为美国政府通过棉花保护价格制度等方式,投入巨额补贴。据美国农业部资料,1999年8月至2003年7月间,美国为棉农提供了约124.7亿美元的补贴,而同期美国棉花的产值是139.4亿美元,补贴率为89.5%。我国应该从农业减灾基金、棉纺织品出口收入中提取一部分资金,建立棉花风险基金,在市场价格低于保护价格时,相关棉农提供补贴,使棉农吃一颗定心丸,稳定棉花生产。

四、思考题

1.请查找其他农产品周期性波动的事例,分析其产生机理,探索其缓解方式。

2.国家在稳定棉农收益和棉花产量上采取了哪些举措,效果如何,如何更好地实现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的协调?

本案例素材来源:

林冕张兴军:《棉花;怎样跳出“周年波动”的怪圈》,“经济日报”2005年4月13日

财政收支审计的概述和法律依据

财政收支审计的概述和法律依据财政收支审计是审计机关依照《宪法》和《审计法》对政府公共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所实施的审计监督。当前我们了解更多的可能是财税审计。下面来看看财政收支审计的详细概述、其涉及的法律依据和财政收支审计的意义。 关于财税审计的相关问题,可以找财税咨询公司进行咨询。 一、财政收支审计的概述 根据我国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和审计机关的组织体系,财政收支审计包括本级预算执行审计、下级政府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以及其他财政收支审计。 财政收支审计借以确定各级财政收支是否正确、真实、合规、合法、有效,并对其履行财政、财务管理和监督责任的状况作出评价。 根据《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监督暂行办法》的规定,中央预算执行审计主要对财政部门具体组织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国税部门税收征管情况、海关系统关税及进口环节税征管情况、金库办理预算资金收纳和拨付情况、国务院各部门各直属单位预算执行情况、预算外收支以及下级政府预算执行和决算等七个方面进行审计监督。 二、财政收支审计的法律依据

我国《宪法》第九十一条和《审计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审计机关应对本级各部门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审计法》第十六条规定,审计署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对中央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向国务院总理提出审计结果报告;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分别在本级政府行政首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对本级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提出本级审计结果报告。 《审计法》第十七条还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审计机关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三、财政收支审计的意义 我国各级审计机关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实践,勇于探索,创造性地开展财政审计工作,完善财税政策。对于整顿经济秩序,严肃财经纪律,加强预算管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对国家财政收支实行审计监督的制度,对强化审计监督在国家财政经济工作中的地位,健全和完善政府审计监督机制,提高审计监督工作的层次和水平,树立审计机关权威,推进审计工作走向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有关财税审计,也可以委托财税代理公司进行委托办理。

财政学第四章财政支出练习题及答案[优质文档]

第五章财政支出 一、判断以下各陈述的正误 1、财政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其经济职能,对其从私人部门集中起来的,以货币形式表示的经济资源的支配和运用。在财政预算上,支出是指政府各部门可以支配的预算金额,即政府可以支配的总钱数。() 2、与财政支出(Fiscal Outlay)有关的另一概念是财政开支(Fiscal Spending),后者指政府各部门在一定时期里实际上花掉的钱。如果“Fiscal Spending”大于“Fiscal Outlay”,则政府财政结算上会出现财政盈余;反之,如果“Fiscal Spending”小于“Fiscal Outlay”,则政府财政结算上会出现财政赤字。() 3、政府提供的最适公共产品规模也可以按以下规则来确定:将公共产品提供到这样一点上,在此点社会成员各自的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边际替代率相加后恰好等于(以放弃的私有财来计算的)公共产品的边际成本。() 4、某甲愿意放弃$1公共产品换取$1/2的私人产品,而某乙则愿意放弃$1公共产品换取$1/4私人产品。今设单位私人产品成本为$1,那么为改善甲、乙的经济福利,经济社会最好不放弃$1公共产品。() 5、如果公共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大于1,会导致政府财政开支占国民收入的份额不断缩小,客观也上反映了政府在国民经济中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

6、社会福利保障性支出的增长不仅有助于提高国家的人力资本存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善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社会收入分配不平等、不公平状况。实际上,提高社会公平程度与增加人力资本存量均有利于经济社会的稳定。() 7、依据世界银行的定义,国防开支包括国防部门与其它部门所有用于维持武装部队,武装力量的费用,如购买军需品、军事设备、军事建筑、征兵,以及训练费用。对外军事援助项目,一般不属于国家的国防开支。() 8、公共支出按支出的性质可分为国防支出、教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环境支出等。() 9、国防支出是纯消费性支出,不形成资本。() 10、教育是纯公共产品,只能由政府提供。() 二、选择题(从以下各题所给答案中挑选出所有被认为是正确的答案) 1、一般来税,个人收入中至少有三项得自于政府支出:()。 A、个人劳务收入的一部分 B、大部分转移支付

财政学题库

《财政学》习题库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财政概述 二、单项选择题 1. (A )有效率的供给通常需要政府行动,而私人物品则可以通过市场有效率地加以分配” A、公共物品 B、私人物品 C、消费品 D、固定资产 2.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是社会产品中典型的两极。但也有些物品是兼备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特征,因而可称之为(A )。 A、混合物品 B、公共物品 C、私人物品 D、准私人物品 3. (A )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A、财政 B、税收 C、货币政策 D、国际贸易 4. (D )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 A、竞争性 B、排他性 C、非竞争性 D、非排他性 5. ( C )是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即多一个消费者引起的社会边际成本为零,或者说,一定量的公共物品按零边际成本为消费者提供利益或服务。 A、竞争性 B、排他性 C、非竞争性 D、非排他性 三、多项选择题 1. 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也就是说,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某些方面是无效或缺乏效率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ABC )。 A、垄断 B、信息不充分 C、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D、自由竞争 2. 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通常应用两个基本标准:(AB )。 A、排他性和非排他性 B、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C、私人性与非私人性 D、垄断性与非垄断性 3. 政府介入和干预市场的手段或政府的经济作用是( ABCD )。 A、行政手段 B、组织公共生产 C、财政手段 D、法律手段 4. 财政的基本特征(ABC )。 A、阶级性与公共性 B、强制性与无直接偿还性 C、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 D、固定性 第二章财政职能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的职能包括( C ) A、筹集资金,供给资金,调节经济 B、资源配置,调节经济,发展经济 C、资源配置,收入再分配,经济稳定 D、收入分配,稳定经济,发展经济 2.收入分配的含义通常指对(C )的分配 A、国民总产值 B、国内总产值 C、国民收入 D、社会个人收入 3.财政收入再分配职能主要调节(C )的分配

第五章财政

第五章 一、单项选择题 1.最早提出公共支出规模不断增长具有一定规律性的是() ①皮科克②马斯格雷夫③萨缪尔森④瓦格纳 2.梯度渐进增长理论认为() ①财政支出不会出现突然上升 ②只有当社会经历“激变”时,财政支出才会急剧上升 ③财政支出总是按比例增长 ④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一起按比较增长 3.发展阶段增长论提出,在经济发展中期,() ①转移支出会减少②公共积累支出在整个社会总积累中所占比重会上升 ③公共积累支出在整个社会总积累中所占比重会下降 ④公共积累支出在整个社会总积累中所占比重不变 4.控制公共支出增长总量的基本前提是() ①科学界定政府的职能范围②满足政府支出的需要 ③确定保证经济增长的需要④确定社会发展的需要 5.财政支出规模与增长的总量的确定,从根本上讲() ①要根据财政支出的需要来确定 ②要看一定经济发展阶段上的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 ③要由财政收入的总量来确定 ④要根据财政收支的对比关系来确定 6.当财政收不抵支或有赤字、国债时,() ①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大于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 ②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小于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 ③财政分配的数量不能超越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④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等于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 7.当财政支出弹性小于1时,() ①反映财政支出增长慢于GNP的增长 ②反映财政支出增长快于GNP的增长 ③反映财政支出增长快于财政收入的增长 ④反映财政支出与GNP同步增长 8.一般情况下,在发展中国家,财政支出中() ①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大而用于社会发展与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比重小 ②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小而用于社会发展与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比重大 ③购买支出比重小而转移支出比重大 ④用于社会发展与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比重大 9.边际财政支出倾向是指() ①财政支出/GNP增加额②财政支出/财政收入 ③财政支出增加额/GNP增加额④财政支出增加额/财政收入 10.在公有制度社会制度下,如果一国同时选择了计划经济制度,() ①财政支出结构中经济建设投资可能占较低比重 ②财政支出结构中的社会福利支出可能占较大比重

《财政概论》作业及答案

一、单选题(共15 道试题,共60 分。)V 1. 消费者不购买补贴品仍然可以享受到的财政补贴是(C) A. 企业亏损补贴 B. 财政贴息 C. 明补 D. 暗补 满分:4 分 2. 我国预提所得税的税率是(C) A. 30% B. 33% C. 20% D. 25% 满分:4 分 3. 尚未用债务收入弥补,还有缩减的可能,被称为(A) A. 软赤字 B. 硬赤字 C. 周期性赤字 D. 结构性赤字 满分:4 分 4. (C)是税额占课税对象数额的比重。 A. 纳税人 B. 课税对象 C. 税率 D. 违章处理 满分:4 分 5. 当国债的票面利率低于市场利率时,通常采用的发行方式是(A) A. 折价发行 B. 平价发行 C. 溢价发行 D. 定价发行 满分:4 分 6. 财政分配的主体是(D) A. 个人 B. 家庭 C. 企业 D. 政府 满分:4 分 7. 疾病预防与控制属于下列产品中的(A) A. 纯公共产品 B. 准公共产品 C. 私人产品 D. 准私人产品 满分:4 分 8. 已经用债务收入弥补以后仍然存在的赤字被称为(B)

B. 硬赤字 C. 周期性赤字 D. 结构性赤字 满分:4 分 9. 一国政府取得国债收入的凭据是(C) A. 所有权 B. 使用权 C. 国家信用 D. 政治权利 满分:4 分 10. 凭借国家信用取得的财政收入是(B) A. 税收收入 B. 公债收入 C. 国有资产收益 D. 收费收入 满分:4 分 11. 财政的产生是以(A)为前提的。 A. 国家的产生 B. 私有制的产生 C. 阶级的产生 D. 公有制的产生 满分:4 分 12. 我国增值税的征收率是(B) A. 13% B. 3% C. 17% D. 0% 满分:4 分 13. 下列项目属于准公共产品的是(C) A. 公共卫生 B. 国防 C. 教育 D. 食品 满分:4 分 14. 当国债的票面利率高于市场利率时,通常采用的发行方式是(C) A. 折价发行 B. 平价发行 C. 溢价发行 D. 定价发行 满分:4 分 15. 国家取得税收收入凭借的是(D) A. 所有权 B. 使用权

财政学作业3和4答案

2011年5月财政学作业(3、4)答案 第一章财政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 ()有效率的供给通常需要政府行动,而私人物品则可以通过市场有效率地加以分配” A、公共物品 B、私人物品 C、消费品 D、固定资产 2.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是社会产品中典型的两极。但也有些物品是兼备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特征,因而可称之为()。 A、混合物品 B、公共物品 C、私人物品 D、准私人物品 3. ()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A、财政 B、税收 C、货币政策 D、国际贸易 4. ()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 A、竞争性 B、排他性 C、非竞争性 D、非排他性

5. ( )是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即多一个消费者引起的社会边际成本为零,或者说,一定量的公共物品按零边际成本为消费者提供利益或服务。 A、竞争性 B、排他性 C、非竞争性 D、非排他性 二、多项选择题 1. 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也就是说,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某些方面是无效或缺乏效率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 A、垄断 B、信息不充分 C、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D、自由竞争 2. 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通常应用两个基本标准:()。 A、排他性和非排他性 B、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C、私人性与非私人性 D、垄断性与非垄断性 3. 政府介入和干预市场的手段或政府的经济作用是()。 A、行政手段 B、组织公共生产 C、

财政手段D、法律手段 第二章财政职能 一、单项选择题 1、交换效率的含义是: A、在给定资源和技术的条件下,产出最大化的资源配置状态。 B、在给定的产出水平条件下,产品结构能使消费者满意程度最大化的资源配置状态。 C、在给定的产品结构条件下,当某个消费者的效用给定时其他消费者效用达到最大化的资源配置状态。 D、产出水平最大化且消费者满意程度最大化的资源配置状态。 2、产品组合效率要求满足()条件。 A、每一产品的资源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 B、每一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相等 C、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产品的边际转换率 D、资源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产品的边际转换率 3、生产效率的含义是:

第四章财政法规制度习题及答案

第四章财政法规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由征税机关按有关法律规定,将所收的应缴收入汇总缴入国库单一账户或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的财政收入计费方式是()。 A、集中汇缴 B、直接缴库 C、统一缴库 D、分级缴库 2、在不可预见的紧急情况发生时,对于不能从其他供应商处采购的货物或服务,可以采用的采购方式是()。 A、公开招标 B、单一来源采购 C、竞争性谈判 D、邀请招标 3、以下不属于指定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和采购限额标准的部门是()。 A、国务院 B、国资委 C、自治区政府 D、直辖市政府 4、根据《政府采购法》的规定,下列各项关于政府采购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政府采购具有保护民族产业的功能 B、政府采购中采购人具有审查政府采购供应商资格的权利 C、邀请招标是政府采购的主要采购方式 D、政府采购中采购代理机构具有依法发布采购信息的义务 5、对预决算的监督按照监督的种类不同进行分类,不包括()。 A、对预算编制的监督 B、对预算执行的监督 C、对预算审核的监督 D、对预算调整的监督 6、《预算法》规定,()对中央和地方预算、决算进行监督。 A、全国人大及常务委员会 B、国务院财政部门 C、国资委 D、公安机关 7、根据《预算法》的规定,下列各项中,负责定期向国务院报告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的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国务院统计部门 D、国务院财政部门 8、与财政部直接发生预算缴款、拨款关系的国家机关、军队、政党组织和社会团体属于()体系。 A、中央预算 B、地方预算 C、总预算 D、部门单位预算 9、预算单位按照财政部门的授权,自行向代理银行签发支付指令,代理银行根据支付指令,在财政部门批准的预算单位的用款额度内,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资金支付到收款人账户,这种支付方式称为()。 A、财政直接支付 B、财政授权支付 C、财政委托支付 D、财政集中支付 10、预算单位或缴款人按规定,直接将收入缴入国库单一账户,属预算外资金的,则直接缴入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不再设立各类过渡性账户,这种财政收入的收缴方式称之为()。 A、直接缴库 B、集中汇缴 C、汇总缴库 D、分期缴库 11、下列关于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不得设置集中采购机构 B、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不得评价政府采购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 C、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不得参与政府采购项目的采购活动 D、采购代理机构与行政机关不得存在隶属关系或者其他利益关系 12、下列各项关于政府采购方式的表述中,属于单一来源采购的是()。 A、采购人或其委托的政府采购代理机构以投标邀请书的方式邀请三家或三家以上特定的供应商参与投标的采购方式 B、采购人或其委托的政府采购代理机构通过与多家供应商就采购事宜进行谈判,经分析比较后从中确定中标供应商的采购方式 C、采购人或其委托的政府采购机构以招标公告的方式邀请不特定的供应商参加投标竞争,从中择优选择标中标供应商的采购方式 D、采购人采购不具备竞争条件的物品,只能从唯一的供应商取得采购货物或服务的情况下,直接向该供应商协商采购的采购方式

财政支出的概述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概述 本章重点: 1。财政支出的组成 2。财政支出的四种分类 3。财政支出的三条原则 第一节财政支出的含义与组成 本节主要内容: 财政支出的含义 1.财政支出的含义 财政支出是各级政府在财政年度内的支出总和(不包括政府间的转移支出,以避免重复计算)。 财政支出的内容是由法律、法规确定的。 财政支出是由“社会公共需要”决定的,收入是按照支出的需要来组织的。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出现财政盈余;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出现财政赤字。 2.财政支出的范围 根据我国的法律法规体系,我国的财政支出由公共预算支出和预算外资金支出组成。 注意:预算外资金也是财政性资金,是公共部门按照法律法规收取或者提取的收入。公共部门来源于预算外收入安排的支出也是财政支出。 3.我国的财政年度 采用自然年度,即从当年的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有些国家采用跨年历制,例如美国。 4.公共部门及其类型 (1)履行政府职能的单位也是财政会计中的核算单位,称之为公共部门。 (2)公共部门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政府的职能机构,或称行政部门(单位),另一类是事业单位。

【例题·单选题】我国财政年度的起止时间是()。 A.1月1日至当年l2月31日 B.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 C.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 D.10月1日至次年9月30日 答案:A 解析:我国的财政年度采用自然年度,即从当年的1月1日起至12月止。 【例题·单选题】财政支出的内容是由( )决定的。 A.法律法规 B.财政收入 C.国民经济 D.经济活动 答案:A 解析:财政的内容是由法律、法规确定的。 二、财政支出的组成 财政支出的内容组成: (1)行政事业单位的经常支出。是指中央政府或者地方政府为公共部门的日常活动所安排的支出。 (2)国家投资性支出。是指中央政府或者地方政府为公共部门的固定资产安排的投资。 (3)财政补贴。是指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对公共部门或者市场机制主体(单位)的补助支出,在我国,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府对国有企业的计划亏损补助,二是价格补贴,三是政府支援农业生产的支出。 (4)社会保障支出。这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等支出。 (5)政府债务的还本付息支出。 【例题·单选题】在我国,财政补贴包括的内容有() A.政府对国有企业的亏损补贴 B.价格补贴

财政学第五章 财政投资性支出习题集

第五章财政投资性支出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部门提供的大多数基础设施的产品性质通常是( )。 A.公共产品 B. 私人产品 C.混合产品 D.奢侈品 答案:B 2.下列属于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是( )。 A.服装业 B.农业 C.餐饮业 D.家具业 答案:B 3.根据投资乘数原理,乘数与()同方向变化,与()呈反方向变化。 A.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 B.边际储蓄倾向;边际消费倾向 C.边际投资倾向;边际储蓄倾向 D.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投资倾向 答案:A 4.下列关于政府支出乘数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政府支出乘数越大,国民收入增量越大 B.边际消费倾向越小,政府支出乘数越大,国民收入增量越大 C.边际储蓄倾向越大,政府支出乘数越大,国民收入增量越大 D.边际储蓄倾向越小,政府支出乘数越小,国民收入增量越小 答案:A 5.财政投融资主体是()。 A.政府 B.企业 C.居民 D.国外公司 答案:A 6.以融物形式达到融资目的的筹资方式是()。 A.借贷 B.抵押 C.透支 D.租赁 答案:B 7.在投资修建高速公路时,能体现出公共财政非盈利性的方式是()。 A.招标 B.贷款 C.引进外资 D.政府补贴 答案:D 8.下列项目不属于投资性支出的是()。 A.财政部对于西部大开发的资金支持 B.国防科工委对于两文卫星测控中心某项新技术发明的资金拨款 C.国家对东南亚海啸灾害的捐款 D.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为长江三峡工程的某项技术论证所提供的资金支持 答案:C 9.投资性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的变动趋势是()。 A.持续上升 B.持续下降 C.基本保持不变 D.随国际形势变化而波动

财政支出概述

第四章财政支出概述 案例1 中国历史上的“量入为出”和“量出为入”财政原则 一、本案例服务的教学内容 在第四章第一节,我们分析了财政支出原则,并提到了两个看似矛盾的概念:“量入为出”和“量出为入”,虽然“量入为出”原则长期以来一直是主要的财政支出原则,但实际上“量出为入”原则在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并对当时的财政的平稳运行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案例将介绍我国历史上的这两种财政支出原则。 二、案例内容 (一)夏、商、周三代的“量入为出,多有结余”的财政原则 夏,商、周,史称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奴隶制社会时期(主要包括夏、商、西周,东周为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在经济上以农业为主要生产部门,土地的产出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收入,国家财政状况几乎完全依赖并取决于农业生产状况。然而,三代奴隶制时期,生产工具简陋落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季节转换,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都对农业收成的丰歉有严重影响。因此,三代时期的国家财政分配只能在可能取得收入的基础上来安排支出,即根据收入的数量来确定支出的规模,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制国用,量入以为出”的财政原则,据此达到以收抵支,收支平衡的目的。但是,三代的财政收支平衡,又不是简单的平衡,而是要求多有结余。其原因在于早期农业社会对自然灾害缺乏抵御能力,农业生产靠天吃饭,不可能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如果没有足够的结余,势必造成国家的社会经济危机。在周代,财政遵循多有结余原则,即“三年耕,必有一年之余,八年耕,必有三年之余”。按“耕三余一”来制定财政支出总额。如果“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由此可见,三代时期“量入为出,多有结余”的重要地位。同时,周代还有专项储备,以待急用,即“凡邦国之贡,以待吊用,凡万民之贡,以充府库”,是为

第三章--财政收入(财政学)教学提纲

第三章财政收入 第一节概述 一、涵义 1、概念 政府为满足支出的需要,依据法律规定的权力或经济对等原则,通过国家财政集中的一切货币收入。 两层意思: 其一,公共资金 分为:a、广义的财政收入——政府的一切收入。 b、狭义的财政收入——政府在一个财政年度内的各项定期收入。 其二,活动:政府组织财政收入、筹集财政资金。 2、作用 第一,公共财政的基础环节。 第二,政府理财的重要活动。 第三,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 第四,对经济主体影响重大。 二、分类 (一)按取得收入的具体方式分——财政收入的形式 1、税收收入 政府以社会服务者的身份,凭借其权力,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参与国民收入分配而无偿取得的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 2、债务收入 也称公债或国债收入,是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通过信用方式有偿取得的财政收入。 方式:发行债券、直接借款 财政收入的特殊形式—— 与税收比: 与私债比: 3、非税收入 除税收收入、债务收入以外的财政收入,主要包括公共收费、罚没收入、国有资产收益和其他非税收入等。 (二)按收入稳定程度分 1、经常性收入 在财政年度可稳定获得的收入,包括税收、公共收费等; 2、临时性收入 在财政年度不稳定的收入,如公债收入和捐赠收入等。 (三)按收入来源分 所有制 按企业的 产业与部门 好处:体现不同经济主体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程度,有助于寻求增加财政收入的最佳途径。(四)按收入征收的政府级别分 中央财政收入 省(直辖市、自治区)财政收入 市(地级市)财政收入 地方财政收入县财政收入 乡镇财政收入

好处: 有利于分清各级政府的财权与事权; 有助于了解各级政府的经济实力和宏观调控能力。 (五)按收入管理方法分 1、预算(内)收入 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财政收入,如税收收入等,是国家的主导财力。 2、预算外收入 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财政收入。 按国家1996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规定,预算外资金,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是国家财力的补充。 3、制度外收入 又称非预算收入,预算外收入之外的乱收费、乱罚款和乱摊派所形成的收入。 三、财政收入规模 1、概念 一定时期内政府通过财政集中的一切财政资金量。 2、判断最优财政收入规模的标准: (1)最小化的财政收入规模 (2)最能体现现有财政收入分配制度要求的财政收入规模 (3)与实现“以支定收”与“以收定支”财政分配原则相适应的财政收入规模 (4)实现社会投资、社会资源利用效率、社会福利等最大化目标,正确处理公共部门经济与私人部门经济关系,并处于经济社会均衡状态下的财政收入规模。 3、财政收入规模的衡量 A、衡量财政收入规模的指标 财政收入绝对规模:一定时期内政府各种财政收入的总量,主要反映政府的财力大小。 财政收入相对规模:一定时期内政府的财政收入占GDP(或国民收入)的比重,主要反映政府集中财力的能力。 B、财政收入规模的合理界限 (1)最高限: 财政收入规模增长< 国民收入增长量 (2)最低限: 财政收入数量>上年财政收入数量 4、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1)剩余产品率 经济发展水平 生产技术水平 (2)财政集中度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国有企业——高 非国有企业——低 政府职能大——高 小——低 ●经济管理体制模式计划体制——高 市场体制——低 ?政府分配政策与制度 (3)价格因素

财政学第一单元 概要 试题

Chapter 1 Problems and Solutions 1.The United States Treasury borrows money on behalf of the federal government all the time. One type of government borrowing, called a Treasury bill, promises a fixed payment at some number of months in the future. The Treasury receives less for a promise to make a payment of $100 in six months than it does for a promise to make a payment of $100 in three months. Why? Explain how this arrangement illustrates the core principle that time has value. Answer: Since time has value, a promise to make a payment of $100 three months from now is worth less than $100 today. 2.Describe the links between the five components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and the five core principles of money and banking. Answer: a.Money economizes on the need to obtain information. Sellers don’t need to know who buyers are. b.Financial instruments promise payment that may or may not be made in the future. Pricing them uses the first two core principles: time has value and risk requires compensations. c.Financial markets are where financial instruments are bought and sol d. They provide information, and they set prices. Core principles #3 and #4 come into play. d.Financial institutions collect and process information. They are based on then fact that information is the basis for decisions. e.Central banks are engaged in stabilizing the economy and averting financial crisis; their behavior is based on the core principle that stability improves welfare. 3.Socialists argue that, to reduce the power exerted by the owners of capital, the state should control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Thus, in a socialist system, the state allocates investment resources. In a market-based capitalist system, financial markets do that job. Which approach do you think works better, and why? Relate your answer to the core principle that markets set prices and allocate resources. Answer: Markets allocate use the price system to allocate resources to their most efficient uses. Markets aggregate information from a multitude of sources. Command economies do not aggregate information as well, and do not allocate resources as efficiently. 4.Most investment advisers tell their clients to purchase shares in one or more mutual funds rather than to buy individual stocks. They argue that this practice reduces risk. Explain why.

财政学选择题

财政学选择题 第一章财政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 ( A )有效率的供给通常需要政府行动,而私人物品则可以通过市场有效率地加以分配” A、公共物品 B、私人物品 C、消费品 D、固定资产 2.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是社会产品中典型的两极。但也有些物品是兼备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特征,因而可称之为(A )。 A、混合物品 B、公共物品 C、私人物品 D、准私人物品 3. (A)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A、财政 B、税收 C、货币政策 D、国际贸易 4. (D )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 A、竞争性 B、排他性 C、非竞争性 D、非排他性 5. (C )是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即多一个消费者引起的社会边际成本为零,或者说,一定量的公共物品按零边际成本为消费者提供利益或服务。 A、竞争性 B、排他性 C、非竞争性 D、非排他性 二、多项选择题 1. 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也就是说,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某些方面是无效或缺乏效率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ABC )。 A、垄断 B、信息不充分 C、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D、自由竞争 2. 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通常应用两个基本标准:(AB )。 A、排他性和非排他性 B、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C、私人性与非私人性 D、垄断性与非垄断性 3. 政府介入和干预市场的手段或政府的经济作用是( ABC )。 A、行政手段 B、组织公共生产 C、财政手段 D、法律手段 4. 财政的基本特征(ABC )。 A、阶级性与公共性 B、强制性与无直接偿还性 C、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 D、固定性 第二章财政职能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的职能包括(C ) A、筹集资金,供给资金,调节经济 B、资源配置,调节经济,发展经济 C、资源配置,收入再分配,经济稳定 D、收入分配,稳定经济,发展经济 2.收入分配的含义通常指对( C )的分配 A、国民总产值 B、国内总产值 C、国民收入 D、社会个人收入 3.财政收入再分配职能主要调节(C )的分配 、集体收入与国家收入B 、国民收入与个人收入A. C、企业利润与个人收入 D、国家收入与个人收入

第三章财政支出概述

第三章财政支出概述 一、基本概念 1.公共定价2.瓦格纳法则3.公共定价法4.财政支出效益 5.二部定价法6.负荷定价法7.最低费用选择法8.成本——效益分析法 二、填空题 1.公共定价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__________,二是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 2.二部定价方法是由两种要素构成的定价体系:一是与使用量无关的按月或按年支付的“基本费”;二是按使用量支付的“__________ ”。 3.政府的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最大的差异在于。 4.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政府的公共支出主要以支出为主,而到市场经济的成熟期,则多以处理社会矛盾的转移支出为主。 5.用以表明GDP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同时财政支出增加多少的财政支出发展变化指标是。 6.经常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有经济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等方面。7.我国依据国家职能的分别,将财政支出区分为经济建设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五大类。 8.我国目前主要使用的财政支出统计方法是按分类的。 9.财政支出规模通常表现为财政支出的总量,表现财政支出总量可以是支出数量的,也可以是财政支出占国民收入的。 三、判断题 1.财政支出根据经济性质分类可以分为补偿性支出、积累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2.根据财政支出所产生收益的时间可把财政支出分为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3.转移性支出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的影响。() 4.与财政收入相比,财政支出更能全面而准确地反映财政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能力。() 5.负荷定价法在需求处于最高峰时,收费最低;而处于最低谷时,收费最高。()6.正确处理收入差距与效率的关系,公平不等于平均。() 7.政府的公共财政支出对市场经济没有任何影响。() 8.在公共支出中,政府应主要加强对债务利息支出的有效控制。() 9.一个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主要体现在私人支出的增加上。() 10.政府的公共支出,可以介入市场有效领域中。() 11.国债还本付息支出是一项经常性支出。() 12.瓦格纳法则可以简单表述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随之相应提高。() 13.根据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经济达到成熟阶段后,财政支出增长应当放缓,并逐渐慢于GDP的增长。() 14.社会文教费包括用于文化、教育、科学、卫生、出版、通信、广播、文物、体育、地震、海洋、计划生育等方面的经费、研究费和补助费等。()

财政学第四章

第四章 财政支出总论 政府把钱都花到哪儿去了? 第一节财政支出规模 ?一、财政支出的内涵与外延 (一)财政支出的内涵 是政府为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在一个财政年度内耗费的资金总和。 ?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1、财政支出是政府职能和政策的最直接反映。 2、财政支出是政府行为的政府成本。 (二)财政支出的外延 1、预算内支出。即纳入政府预算管理的各项财政支出。 2、预算外支出。即不纳入预算管理的各项财政支出。 (三)财政支出规模的量度指标 1、绝对指标:一定时期内财政支出的绝对额 (1)在现实中,各国政府对财政支出的统计一般都仅限于政府的预算支出。 (2)一般企业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而财政支出的核算通常采用收付实现制,即以财政资金是否付出作为财政支出是否实现的标准。 (3)为避免重复计算,各级政府之间的转移支付不列入财政支出计算范围。 转移支出不计算在内 ?上级政府支出8000万,其中有2000万下拨给下级政府 ?下级政府支出5000万,其中有1000万上解给上级政府 ?总的财政支出=(8000万-2000万)+(5000万-1000万) 2、相对指标 ?将特定时期的财政支出绝对额与其他相关经济变量进行对比,如财政支出占GDP比重(财政支出率)或财政支出占GNP的比重、财政支出增长率。 3、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的比较。 绝对指标比较直观,而且它是计算相对指标的基础。但由于它不能反映财政支出与国民经济其他变量之间的变动关系。 因此,在进行理论分析时,人们通常更注重相对指标。 财政支出的相对指标是判断政府规模大小以及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介入程度的一个重要(但不是唯一)指标。二、财政支出增长理论

财政学练习题第五章

第五章 一、单项选择题: 1.最早提出公共支出规模不断增长具有一定规律性的是() ①皮科克②马斯格雷夫③萨缪尔森④瓦格纳 2.梯度渐进增长理论认为() ①财政支出不会出现突然上升 ②只有当社会经历“激变”时,财政支出才会急剧上升 ③财政支出总是按比例增长 ④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一起按比较增长 3.发展阶段增长论提出,在经济发展中期,() ①转移支出会减少②公共积累支出在整个社会总积累中所占比重会上升 ③公共积累支出在整个社会总积累中所占比重会下降。 ④公共积累支出在整个社会总积累中所占比重不变。 4.控制公共支出增长总量的基本前提是() ①科学界定政府的职能范围②满足政府支出的需要 ③确定保证经济增长的需要④确定社会发展的需要 5.财政支出规模与增长的总量的确定,从根本上讲() ①要根据财政支出的需要来确定 ②要看一定经济发展阶段上的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 ③要由财政收入的总量来确定 ④要根据财政收支的对比关系来确定 6.当财政收不抵支或有赤字、国债时,() ①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大于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 ②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小于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 ③财政分配的数量不能超越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④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等于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 7.当财政支出弹性小于1时,() ①反映财政支出增长慢于GNP的增长 ②反映财政支出增长快于GNP的增长 ③反映财政支出增长快于财政收入的增长 ④反映财政支出与GNP同步增长 8.一般情况下,在发展中国家,财政支出中() ①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大而用于社会发展与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比重小 ②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小而用于社会发展与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比重大

财政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财政学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 财政的本义: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他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财政的本质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1.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2.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避免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2.规范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3.市场失灵:外部性效应指某个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即外部效应有可以区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出现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收益大于成本)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4.财政学两个基础概念: (1)公共物品 1、公共物品含义: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2、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个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3、免费搭车: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2)公共需要 1、含义:社会的公共需要 2、特征: (1)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而是就整个社会而言,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生活,为了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也为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 (2)公共需要时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的共同享用的需要,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 (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如缴税或付费),但这里的规则不是等价交换原则,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谁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

财政学案例教学第三章公共财政支出第一节公共财政支出概论

第三章公共财政支出 第一节财政支出概述 一、公共财政支出规模扩张 公共财政支出,是公共部门为从事经济活动所消耗的一切费用的总和。因此,公共支出规模反映出公共部门从事经济活动的范围。由于公共支出是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又是公共支出的补偿来源,因而公共支出规模会对经济运行产生很大的影响。 1 、公共支出最优规模的局部均衡分析 2、公共支出最优规模的一般均衡分析 3、公共支出规模扩张 (1)公共支出增长:需求角度的解释 政府活动扩张理论 梯度渐进增长理论 发展阶段增长理论 (2)公共支出增长:供给角度的解释 非均衡增长理论 官僚垄断理论 二、公共支出规模控制 1、预算监管制度 2 、零基预算制度 3 、政府采购制度 政府采购又称公共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单位以公开招投标为

主要方式,从国内外市场上购买商品、劳务和工程的行为。 三、公共支出结构分析 公共支出结构是指各类公共支出项目在总支出中的构成及其比例。 1、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又称消耗性支出,是指公共部门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如行政管理支出、基础设施投资支出等。 转移支出是公共部门对私人部门的补助支出,如失业救济金、企业补助金等。 2、经常支出与资本支出 经常支出是维持公共部门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支出,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及社会保障支出。 资本支出是用于购买或生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久品所需的支出。如用于道路、办公楼建设的支出,用于购买汽车、复印机等办公设备的支出。

案例一 案例名称:广东省的预算透明度有多高 ——析论人大对政府预算的监督 案例来源:根据《南方日报》2003年1月16日及《钱江晚报》2009年10月25日的报道编写 案例内容: 预算透明度是公民知情权发展的结果。知情权对政务公开的要求,直接产生对政府财政预算透明度的要求。2001 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推出了《财政透明度手册修订版》,对财政预算透明度进行了一般性的总结与规范,并提出了政府预算财政透明度的四项基本要求:对政府作用和责任的澄清、公众获得信息的难易程度、预算编制执行和报告的公开与对真实性的独立保证。为了推动各成员国提高财政预算透明度的工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结相关经验,发表了《财政透明度良好行为准则》和《财政透明度问卷》。这为我们分析财政预算透明度状况、进行相关政策设计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工具。 多年来,各级政府向人大递交的预算报告很简单。但是,广东省在提高预算透明度方面一直走在前面。2001年政府首次向省人大提交部门预算,但只涉及7个部门;2002年扩展到27个部门;2003年提交的省级部门预算单位预算表有3厘米厚,605页,公开了102个单位220亿元的资金。 案例分析: 早就听说国外的政府递交给议会审议的预算十分详尽。德国预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