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太上感应篇原文

太上感应篇原文

太上感应篇原文

选择字号 1215182124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月晦之日,灶神亦然。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长;遏恶扬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宠若惊;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苟或非义而动,背理而行;以恶为能,忍作残害;阴贼良善,暗侮君亲;慢其先生,叛其所事;诳诸无识,谤诸同学;虚诬诈伪,攻讦宗亲;刚强不仁,狠戾自用;是非不当,向背乖宜;虐下取功,谄上希旨;受恩不感,念怨不休;轻蔑天民,扰乱国政;赏及非义,刑

及无辜;杀人取财,倾人取位;诛降戮服,贬正排贤;凌孤逼寡,弃法受赂;以直为曲,以曲为直;入轻为重,见杀加怒;知过不改,知善不为;自罪引他,壅塞方术;讪谤圣贤,侵凌道德。

射飞逐走,发蛰惊栖;填穴覆巢,伤胎破卵;愿人有失,毁人成功;危人自安,减人自益;以恶易好,以私废公,窃人之能,蔽人之善;形人之丑,讦人之私;耗人货财,离人骨肉;侵人所爱,助人为非;逞志作威,辱人求胜;败人苗稼,破人婚姻;苟富而骄,苟免无耻;认恩推过,嫁祸卖恶;沽买虚誉,包贮险心;挫人所长,护己所短;乘威迫胁,纵暴杀伤;无故剪裁,非礼烹宰;散弃五縠,劳扰众生;破人之家,取其财宝;决水放火,以害民居;紊乱规模,以败人功;损人器物,以穷人用。

见他荣贵,愿他流贬;见他富有,愿他破散;见他色美,起心私之;负他货财,愿他身死;干求不遂,便生咒恨;见他失便,便说他过;见他体相不具而笑之,见他材能可称而抑之。

埋蛊厌人,用药杀树;恚怒师傅,抵触父兄;强取强求,好侵好夺;掳掠致富,巧诈求迁;赏罚不平,逸乐过节;苛虐其下,恐吓于他;怨天尤人,呵风骂雨;斗合争讼,妄逐朋党;用妻妾语,违父母训;得新忘故,口是心非;贪冒于财,欺罔其上;造作恶语,谗毁平人;毁人称直,骂神称正;弃顺效逆,背亲向疏;指天地以证鄙怀,引神明而鉴猥事。

施与后悔,假借不还;分外营求,力上施设;淫欲过度,心毒貌慈;秽食餧人,左道惑众;短尺狭度,轻秤小升;以伪杂真,采取奸

利;压良为贱,谩蓦愚人;贪婪无厌,咒诅求直。

嗜酒悖乱,骨肉忿争;男不忠良,女不柔顺;不和其室,不敬其夫;每好矜夸,当行妒忌;无行于妻子,失礼于舅姑;轻慢先灵,违逆上命;作为无益,怀挟外心;自咒咒他,偏憎偏爱;越井越灶,跳食跳人;损子堕胎,行多隐僻;晦腊歌舞,朔旦号怒;对北涕唾及溺,对灶吟咏及哭;又以灶火烧香,秽柴作食;夜起裸露,八节行刑;唾流星,指虹霓;辄指三光,久视日月;春月燎猎,对北恶骂,无故杀龟打蛇...如是等罪,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算尽则死;死有余责,乃殃及子孙。

又诸横取人财者,乃计其妻子家口以当之,渐至死丧。若不死丧,则有水火盗贼、遗亡器物、疾病口舌诸事,以当妄取之值。

又枉杀人者,是易刀兵而相杀也。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

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胡不勉而行之?

一、《对太上感应篇》原文的解读

第一句: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短短一句话,却是整篇文章的总纲。在这里太上老君告知世人:人的祸与福原无一定的门路,它都是人的自作自受。善恶的报应,就象人的影子跟定人的身体一样,不曾差了些。以此警醒世人,多行善,勿作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原文:?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之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

司过之神,是上天安排的专门监督人的过恶的神,他也是无处不在,如影随形。人但有恶行,即时录奏定罪,?以夺人算?。这个?算?字,解读起来还有点复杂。它原指?数?,如寿数、运数,因?数?在?算?内,又指盘算、筹划,按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计划?、?理想?。在《感应篇》里,又特指人的寿命,人活100天称为?一算?。人如果有过恶,司过之神便依其轻重,夺人的寿命。当然也包括?运数?。所以说算减则贫耗。行恶人,人人厌恨,无地自容,如触犯刑法,?刑?必随之而来,因此,凡吉庆之事,发达之事,欢喜之事都会远而避之,代之而来的便是灾星降临,甚至?算尽则死?。

原文:?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月晦之日,灶神亦然。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

中国有句成语,叫?不欺暗室?,就是说,即使在不为人见的暗

室之中,也不做坏事。,因为?举头三尺有神明?。《感应篇》中的三台北斗、三尸神、灶神都是监察人的善恶功过的神,凡做了亏心事,大则夺纪(人寿十二年为一纪),小则夺算(人寿100天为一算)。坏事有很多种,所以分为?数百事?。人要活得健康、长寿,首先就不要做干事。

原文:?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矝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长;遏恶扬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宠若惊;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这一段话,说的是君子之行的一些行为准则,归纳到一点:就是要合于?道?。有几个字可能少数人会不大理解,我这里解释一下?不履邪径?的?履?字,原指人穿的鞋子,这里引申为?脚踏?。?径?原指小路,邪径就是歪道。矝孤恤寡的?矝?通?怜?,即同情体恤孤寡老从。不彰人短,不炫己长,?彰?在这里是?揭?或宣扬的意思,?炫?从火,原指火光照耀,这里引申为自我炫耀。就是说,不要到处宣扬别人的短处,不要自夸自己的长处。推多取少,推指推让,凡事不争小便宜。?与?指?赠予?或?施舍?。

原文: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苟或非义而动,背理而行;以恶为能,忍作残害;阴贼良善,暗

侮君亲,慢其先生,叛其所事,诳诸无识,谤诸同学;虚诬诈伪,攻讦宗亲;刚强不仁,狠戾自用;是非不当,向背乖宜;虐下取功,谄上希旨;受恩不感,念怨不休;轻蔑天民,扰乱国政;赏及非义,刑及无辜;杀人取财,倾人取位;诛降戮服,贬正排贤;凌孤逼寡,弃法受赂:以直为曲,以曲为直;入轻为重,见杀加怒;知过不改,知善不为;自罪引他,壅塞方术;讪谤对贤,侵凌道德。

这段话,首先讲到积善之人,神仙可冀(冀就是希望),但仍是有标准的,这个标准,就是想要成为?天仙?,当立一千三百善;想要成为?地仙?,当立三百善。如果?非义而动?就必然受到恶报。以下列举了种种的?恶?,大家可以认真地看,我就不做解说了。其中有一句?阴贼良善?可能会难懂一些。?阴?指?阴暗?或?暗中?,?贼?是害。这句话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自己不要暗箭害人,召祸极大。另一方面,如发现良善之人,可暗中帮助他、荐扬他,但不必要让他知道。?向背乖宜?的乖,有两种含义,一为违背,二为机警,在这里是说要分清是非,不要违背正道。其他几句,比较浅显,大家都可以看懂,就不多说了。

原文:身飞逐走,发蛰惊栖;填穴覆巢,伤胎破卵;愿人有失,毁人成功;危人自安,减人自益;以恶易好,以私废公,窃人之能,蔽人之善;形人之丑,讦人之私;耗人货财,离人骨肉;侵人所爱,助人为非;逞态作威,辱人求胜;败人苗稼,破人婚姻;苟富而骄,苟免无耻;认恩推过,嫁祸卖恶;沽买虚誉,包贮险心;挫人所长,护己所短;乘威迫胁,纵暴杀伤;无故剪裁,非礼烹宰;散弃五縠,

劳扰众生;破人之家,取取财宝;决水放火,以害民居;紊乱规模,以败人功;损人器物,以穷人用。

这一段是概括性地讲了人世间的种种恶行,文字精炼,也不太难懂。我只解释一下个别字句:如射飞逐走,发蜇惊栖,是讲伤害飞禽走兽的恶行;愿人有失是指嫉妒心;形人之丑,讦人之私,是讲揭露人的隐私,有的还添油加醋,损害别人的名誉。苟免无耻,是讲包庇罪恶。苟免是无原则附和的意思。

原文:见他荣贵,愿他流贬;见他富有,愿他破散;见他色美,起心私之;负他货财,愿他身死;干求不遂,便生咒恨;见他失便,便说他过;见他体相不具而笑之,见他材能可称而抑之。

埋蛊厌人,用药杀树;恚怒师傅,抵触父兄;强取强求,好侵好夺;掳掠致富,巧诈求迁;赏罚不平,逸乐过节;苛虐其下,恐吓于他;怨天尤人,呵风骂雨;斗合争讼,妄逐朋党;用妻妾语,违父母训;得新忘故,口是心非;贪冒于财,欺罔其上;造作恶语,谗毁平人;毁人称直,骂神称正;弃顺效逆,背亲向疏,指天地以证鄙怀,引神明而鉴猥事。

这一段也是讲人世间的种种恶行的。《太上感应篇》的最杰出之处,就是深入社会,深入生活,用批判的眼光,仔细地观察社会的丑恶阴暗面,然后加以高度的概括,发人警醒。这段里面也有几个字稍微解释一下:如?干?字,在这里指求人不成,?白求?的意思;埋蛊厌人,埋蛊是指害别人时,用刻木像人或纸人,写上被害人的生庚八字,调以符咒,去魇魅他人。此是妖法,古律当斩。其他就不用解释了。

原文:施与后悔,假借不还;分外营求,力上施设;淫欲过度,心毒貌慈;秽食餧人,左道惑众;短尺狭度,轻秤小升;以伪杂真,采取奸利;压良为贱,谩蓦愚人;贪婪无厌,咒诅求直。

嗜酒悖乱,骨肉忿争;男不忠良,女不柔顺;不和其室,不敬其夫;每好矜夸,常行妒忌;无行于妻子,失礼于舅姑;轻慢先灵,违逆上命;作为无益,怀挟外心;自咒咒他,偏憎偏爱;越井越灶,跳食跳人;损子堕胎,行多隐僻;晦腊歌舞,朔旦号怒;对北涕唾及溺,对灶吟咏及哭;又以灶火烧香,秽柴作食;夜起裸露,八节行刑;唾流星,指虹霓;辄指三光,久视日月;春月燎腊,对北恶骂,无故杀龟打蛇……如是等罪,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算尽则死;死有余责,乃殃及子孙。

这是一段继续讲述社会中的一些恶行。先解释几个疑难句。施与是济急救危的好事,但做过了又后悔,这便是断了善根。力上施设,是指有一种人,不顾自己的能力、能量、拼命敛财,这种人如只是终生劳累,尚不称恶,一旦超越权力、无视法规、贪渎致罪,则悔之晚矣。谩募愚人,简单解释就是?诈骗?。咒诅,是指告阴状或阳世之诬告。晦腊是指节令,?对北?是指面对北方。北方为众神所在,故人常拜北斗。八节行刑,八节指八个特定的节日,立冬、立春、立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八节是不能行刑的,如违则亵渎神灵。

在这一段中,我们可以发现,加入了一些宗教因果报应,承负相应内容。道的经典中,有一种学说叫?承负?说。即自身行恶,罪不能当,便会殃及子孙。这看起来好像不合情理,其实,这里指的是一个大的

天道循环之理,例如今天的人们无节制地掠夺资源,必然殃及子孙。人类本身在上辈子种下的罪孽,必然累及子孙,这并不是合不合理、应该不应该的问题。而是一种因果关系。大到人类社会,小到家庭个人,概莫能免。

原文:又诸横取人财者,乃计其妻子家口以当之,渐至死丧。若不死丧,则有水火盗贼、遗忘器物、疾病口舌诸事,以当妄取值。

又枉杀人者,是易刀兵而相杀也。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

百恶之中,大半是争财,故特别提出来讲。枉杀人者,也大多因私欲而起,也特别提出来讲。这都是要受到报应的。

原文: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胡不勉而行之?

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结,与开头一段前后呼应,形成严密的逻辑。结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二、学习《太上感应篇》的重要意义

《太上感应篇》收入在《正统道藏》中,有李昌龄传、郑清之赞共三十卷。李昌龄是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进士,官至户部侍郎。李清之是宋宁宗十年(1204)进士,号安晚,官至丞相之位。根据对这两人的考证,《太上感应篇》约成书于北宋末及南宋初年,至今已

流传了近千年,甚至流传到日本、朝鲜等国,可见此书影响深远。为什么短短1200多字的文章影响这么深远呢?我想,大致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融合道经儒典,宣传道德思想。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思想是在上下五千年文明与野蛮、先进与落后、和平与战争的艰苦磨难中逐步形成的。中国人从现实的生活中形成了?善?和?恶?的固有观念。善者成人,恶者害人。在人伦教化基本理论和实践方面,儒、释、道三家是一致的,这就是忠、孝、节、义、仁、慈、俭、朴、诚、信。净明道的?垂世八宝?归纳为忠、孝、廉、谨、宽、裕、容、忍。这些统统成为?善?,而与之相反相悖的就是?恶?。二千余年来老子著《道德经》孔子作《春秋》,都是在宣扬一种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这种宣传和教化,是多渠道,多形式的。儒家注重正面教育,归其核心是:?仁者爱人?,释家说因果有因必有果,而道教则注重心灵教育,重在?检束身心?。《太上感应篇》正是从?检束身心?这一基本点出发,以?上天有司过之神?的警示,以?欲求天仙,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当立三百善?的说教,启发人的心智、良知,从宗教的角度成为?劝善第一书。

(二)全文逻辑严密,尚朴不事浮华,故有警世之功。《太上感应篇》如从古文的文体来审视,实在是非常通俗的读物,尽管在今天的人看来,也许还有些难懂的地方,但在成书的那个年代,可以说是妇孺皆喻的文字。该书从?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根,如影随形?展开演说,继而阐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至理,又高度概

括人世间的种种罪恶,演说者洞悉根源,明若观火,闻说者触目惊心,感受教化。所以说这本书,语虽浅近,大益身心,劝善止恶,功效显著。千余年来,流传不断,远弘国外,教化了无数众生,使他们知道敬畏天地神明,懂得是非善恶界限,从而做到拒邪淫、远罪业、脱苦海、享受幸福人生。

(三)该书贴近生活,例证有力,明察秋毫,使为善者知用,为恶者知惧。该书以十分精炼的文字,以非凡的洞察力,例举了人类社会的种种恶行,有人统计道?凡一百七十事?既是对现实社会客观存在的描写,又有其产生这些恶行的社会原因,都是活生生的现实生活,该书的作者,如果不能深入社会底层,深知民间疾苦,不作社会调查,大概是写不出来的。

所谓善恶悬于一念之间,这个?一念?十分重要。无论是?善念?还是?恶念?,?一念?刚起,神明已知,为恶者当得不惧?中国的成语中,有?一念之差?、?一失足成千古恨?,都是对各种?恶报?的经验总结。

现实生活中,阴与阳、善与恶、是与非、正与邪总是象?混血儿?一样缠在一起,说不清,道不明,理不顺,理还乱,《太上感应篇》则以非常具体,透彻的说教,使人知道什么是?善?,应怎样行善,什么是?恶?,应如何防止?为恶?,这就是该书的现实价值所在,直到今天,仍不失为极具魅力的教材之一。

三、怎样学好用好《太上感应篇》

据《藏外道书》第12册《太上感应篇图说》有附录一卷,题目

为《胡文焕感应纪述灵验》。胡文焕是明代钱塘江人氏,字德甫,号全庵,是有名的文人。他写的这篇文章,共述了八则《太上感应篇》灵验的故事,今摘录其一、二。可以作为我们今天学好用好《太上感应篇》的参考。

第一则说的是峨眉县令王湘,于绍兴辛已年(1161)因广行印刻《感应篇》焚香誓行10件事,功德感动冥府,死而复生,半空中有人说:这是真的乐善好施者,应该放还。

第二则说的是遂宁府周箎,本是穷人,生死蒲上注其必饥饿而死。但周箎一生不辞辛劳,为人演说《感应篇》,且身体力行,广行善事,感动天神,死而复活,添子添寿。其余数例皆言广积阴德,得到善报的故事。

我们今天学习《感应篇》,历史环境与生活条件已经与古代大不相同,但几千年文明史所形成的善恶观这是不会改变的。比如对于财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要是以正当的途径,正当的经营,积累财富,便不违善道,神必佑之;又如家庭朋友,待人接物,不离诚信,扶人之困,济人之急,体恤下人,尊敬老者,家庭和睦,朋友相助,这就是和谐社会。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社会开放,古人云:?饱暖思淫欲?,?美色关?对许多?英雄?来说,都是严峻的考验。如能做到洁身自好,不破坏别人的夫妻家庭,则对自身的身体健康,对自己的家庭幸福都有好处。

再就是一个?孝?字,百善孝为先。纵观社会上的人,凡不肯孝敬父母的,其他的是?善?根本就是毋庸谈及。不孝的人,肯定是不忠、

不仁、不义的。所以,我们还要认真地奉读《孝经》。

《太上感应篇》所举的罪业和善功有很多,不可能一项一项地说,总的来说就是结尾的一段话:?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