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体验性阅读教学

试论体验性阅读教学

试论体验性阅读教学
试论体验性阅读教学

试论体验性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

摘要:体验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与个体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主体把握和理解事物的本来意义及其引申意义的心理过程。体验超越经验,它体现了人们心灵的丰富性,揭示了人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的根本规定,也揭示了个性的根本规定。人类两种最基本的学习形式是认知学习和体验学习。认知学习旨在发展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体验学习不仅对学生的感性认知有帮助,而且在发展学生的态度、情感、意志和价值观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

关键词:体验性语文教学应用

引言

雪化了以后是什么?

雪化了以后是什么?这是一堂语文课上老师给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一位同学站起来富有诗意地回答:“雪化了以后是春天!”没想到老师一本正经地说:“错了。正确的答案应该是——雪化了以后是水。”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位语文老师竟用了物理学的答案来解释文学上的问题,张冠非要李戴,自然要出现令人遗憾的结局。

雪化了以后是什么?答案应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学生的体验,学生的理解。对乡村学生来说,雪化了以后可能是松软的土地、泥泞的道路,可能是绿油油的麦田、忙碌的春播;对城市学生来说,雪化了以后可能是油亮的柏油马路、穿梭的车辆,可能是公园里青翠的草坪、彩色的碰碰车;对北方的学生来说,雪化了以后可能是欢乐的笑声;对南方的学生来说,雪化了以后可能是伤心的眼泪……只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才能挥洒出富有灵性的语言,富有个性的想像,才能拓展丰富自己的见识,才能避免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存在着许多弊端。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倪文锦曾深刻地指出:一是教法不当,所谓“标准答案”僵化了学生思维,所谓“讲解”、“分析”,把血肉丰满文章支解成七零八碎的知识拼盘,败坏了学习语文的胃口;二是学法不当,不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大量时间耗费在无意义、无必要的,甚至是错误荒唐的练习之中;三是阅读面窄,学生课外阅读受到种种限制,很少阅读文学名著及报刊文章;四是考法不当,扼杀了学生创造精神等等。”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

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爱和体验。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气质都不同,所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做出反应;对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做出富有想像力的反应,甚至“突发奇想”;将自己的感受与文本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及表达另行设计等。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

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构建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一、体验性教学的内涵

“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述课程理念时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之一。什么是体验呢?体验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与个体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主体把握和理解事物的本来意义及其引申意义的心理过程。体验超越经验,它体现了人们心灵的丰富性,揭示了人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的根本规定,也揭示了个性的根本规定。人类两种最基本的学习形式是认知学习和体验学习。认知学习旨在发展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体验学习不仅对学生的感性认知有帮助,而且在发展学生的态度、情感、意志和价值观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

美国孩子的一节课,对“体验学习”做了最好的阐释。

谁都知道美国的独立战争。学生的教科书在说明战前英国同北美殖民地人民日益紧张的关系时,喻之为“家长和长大了的孩子的关系”,并提示孩子们:通过回想他们的父母颁布新规定和强行让他们做什么事的感觉,来领会这一关系。

老师是怎么讲的呢?开始上课,老师宣布:“由于教学经费紧张,本来是免费提取的课堂用纸,今后5分钱一张。现在大家拿钱来领纸,准备小测验。”教室里一片喧哗,孩子们纷纷嚷嚷:“这不公平,为什么事先不通知我们?”“我的钱,买了纸就不够午饭了。怎么办?”“怎么别的老师不收我们的钱?”看着学生的各种表情——沮丧、吃惊、生气、不知所措,有的甚至小脸都憋红了,老师低下头,一再说:“对不起,可是我不得不这样办。”

孩子们持续不安,老师坚持要收钱发纸测验。一些平时的乖孩子,无可奈何地拿出零用钱,取了纸。接着又有一些孩子垂头丧气地说:“我会还钱。”也领了纸。一个叫艾丁的女孩开始很坚决地表示:“我就不交钱。”到了这份儿上,也只好许诺以后还钱,领了纸,老师发了试题,学生们闷头作答。只见最后一道题写道:“关于花钱买纸的事,不是真的,写出你当时的感受。”

老师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那种感受:当美国议会决定向殖民地强行征收“印花税”时人们的心情。

这就是“体验学习”。

二、体验性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引导学生有创意、多角度地体验性朗读。

语文阅读教学要根植于情感,朗读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像。”小学语文教材在编排上,给孩子们阅读的情感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园地:在内容的选择上,多是韵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图文并茂,吸引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在意境上,饱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及人文精神,这些都必须经过学生反复朗读、吟诵、想像才能理解和感受。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为孩子们的情感发展创设情景,尊重并鼓励他们独特的阅读感受,挖掘情感因素,升华情感体验,引导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山东省胜利油田教研室张义敏老师在设计《月光曲》(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一课时,

充分利用体验朗读,帮助学生领悟课文大体内容以后,张老师启发说:“同学们,《月光曲》的谱写过程是多么感人啊!快读一读,把文中的“贝多芬”换成“我”,边读边把自己的所思所感尽情地表达出来!”学生们好奇地捧起课本,细腻的情感如涓涓细流汩汩涌出。当读到“盲姑娘渴望亲耳听到贝多芬的演奏,却又怕哥哥难过,安慰哥哥:“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一段时,有的学生动情地说:“多么善良的姑娘啊,她是那么通情达理、善解人意。”有的学生说:“没想到在这个偏僻的小镇上,依然有人那么喜欢我的音乐。她虽然穷,但我一定要满足她的愿望,亲自为她弹奏一曲。”当学生读到“贝多芬……推开门……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时,震惊地说:“是她吗?这就是那位善良的好姑娘吗?那断断续续的琴声是出自她的手吗?她真是身残志坚啊!——这不正反映了贝多芬对盲姑娘的同情、关爱,反映了盲姑娘坚强、善良的品性吗?”

朗读是一种极具个性,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章的体会即使一样,表达出来也肯定有所差异。因此在朗读指导中,应充分尊重学生,应该允许并鼓励学生通过各自独特的视角去体会、去解读课文。惟妙惟肖地再现其情其境,把文中人物的所思所感活脱脱地表达出来。这时,学生才是一个真正的阅读主体,他们在阅读中才能真正体验到自己的精神劳动所带来的快乐,他们才可能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多角度、有创意地进行体验性朗读,不仅有利于语感形成,而且能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创设情景,把画,唱、演等活动形式引人课堂

小学生因情感经验不足,知识储备有限,往往难以“入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形象思维占主体,对于直观事物感兴趣,喜欢游戏。唱歌、绘画、表演等都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活动形式。教材中的课文体裁多样,有情节生动的故事,韵律感较强的诗歌,语言优美的散文……教师采取各种有效的办法来展现课文内容,将学生带入意境中去充当角色,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课文中表达的意境再现出来,使学生在语言上得到感染,在情感上得到陶冶,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案例1]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片断①

这是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小稻秧脱险记》(江苏版小学语文第四册)一课的教学片断。

师:谁知道“团团围住、气势汹汹”是什么意思?(老师喊了几位举手的学生到前面)师:这几位同学都懂了,没有懂的同学请看我们表演。你们看了以后就会懂的。现在,我当小稻秧,你们几个当杂草。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你们应该怎样站?(学生从四面把老师团团围住,笑声)

师:你们要干什么?

生:快把营养交出来。

——————————————————

①鞠勤《经典教学案例与创新课堂设计》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

师:“气势汹汹”这个词你们没有懂。你们应该怎么说?做什么动作?想一想。要凶,声音要大,把腰卡起来。

生:(卡腰,大声、凶恶的)快把营养交出来!

师:我们搬到大田来不久,正需要营养,怎么能交给你们呢?(学生不知所措)

师:(面向全体同学)他们应该干什么?

生:他们应该去抢营养。

师:对,要抢。营养在地上,快——(“杂草们”一拥而上,抢起了营养。“稻秧”没精打采地垂下了头。下面的同学哈哈大笑)

师:杂草厉害不厉害?凶不凶?(生:厉害,凶)这就是“气势汹汹”。

师:杂草野蛮不野蛮?(生:野蛮)讲理不讲理?(生:不讲理)这就叫“蛮不讲理”!

师:杂草让稻秧发言了吗?(生:不让)这就是“不由分说”。各位“杂草”请回去。(笑声)

在这里,教师充当小稻秧,学生表演杂草。通过动作的指点、语言的点拨,师生共同表演了“稻秧据理力争,杂草气势汹汹抢营养”的情境,学生真切理解了“团团围住、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等词语的形象内涵,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这正是学生学习语言得以成功的重要前提。

(三)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体验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生活就有语文。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边有广告牌;买东西,有附带的说明书……”传统的语文教学以课堂为主阵地,教师不离三尺讲台,学生被封闭在狭窄的教室之中,为了考试而学,为了升学而学,这很难让教师施展自己的才华,很难让学生发挥出自己的个性。因此,为丰富学生的情感,增加生活的体验与积累,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应该多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比如,教学《秋天》①一课,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公园或田野中观察天气、周围景色、人们穿着以及动植物的变化,引导学生汇报自己的观察及人们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应该进行哪些力所能及的环保举措,口头汇报之后写一份建议书上交给少先大队;教

学《邓小平爷爷植树》②一课,可以让学生到图书室查阅一下有关邓小平爷爷的介绍以及植树造林的意义,带领学生进行植树活动,进行亲身体验;教学《影子》③一课,可以组织学生来到室外观察自己和别人影子,观察影子的特点、变化等。

总之,生活处处皆语文。在阅读教学中,要“以学定教,以人为本”,合理开发课外学习资源,勇于冲破教室的樊笼,带领学生走出教材,走进社会生活参与实践活动。教师要以明确的目的、多样的方法、随机的点拨、及时的调控,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用语————————————————

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

感去连接课文与学生的感觉、感受和情感,把学生带入神奇的语文学习境界,使学生获得更

多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和心理体验,这也是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四)引导学生充分想像,丰富体验

阅读活动中,一方面读者受读物的客观制约,另一方面读者又不是简单的接受读物内容,

而是自觉地参与对读物内容的补充完善和创造,特别是对阅读材料中由于省略号或空白等造

成的模糊现象更会做出种种补充和拓展。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关键处的拓展空间,在

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课文做合理的续想,从而开拓学生思维,产生更有新意、更独特的语

言,使学生充分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蒙蒙细雨》①一文记叙的是一件平凡的事:一个细雨蒙蒙的早晨,“我”那当老师的妈

妈冒雨去上班,快到校门时突然想起忘了带准备借给小燕的蓝制服。为了不影响学生演出,

妈妈不顾路滑体弱,冒雨赶忙回家。她不来及换下湿透的衣服,特别是文章结尾处的雨势描

写,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后,让学生根

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像,续写“我”的妈妈冒雨赶到学校后的情境。学生有的想到小燕

手捧制服感动得热泪盈眶的情境;有的想到妈妈因淋雨而加重病情,昏倒在讲台前的情境;

有的想到同学们演出成功后围在妈妈周围时的情境……通过想像,课文的情节更完整,人物形

象丰满,而且整个过程,学生凭借的是各自的生活积累,因此更具独创性。

以上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但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而且还丰富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获得思想的启迪,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阅读

教学的热情。

三、体验性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环视我们周围,很多孩子恰恰缺乏对知识的自我发现和亲身体验,缺乏探究的动机、兴趣和习惯。他们失去了自我,没有张开自己观察世界的慧眼,对某一问题的理解,如果老师没有说过,他们就束手无策。原因何在呢?请看这样一个故事。

外国的孩子和中国的孩子,都在学习画苹果。

外国教师给每个学生一个苹果。孩子们摸摸、闻闻、看看、尝尝,兴奋极了。可是他们

第一次画出来的苹果根本不像苹果,有的像梨,有的像桃……第二次渐渐有了点样子,到了第

三次,他们终于完成自己的作品。孩子们画的苹果有的大,有的小,有的通红,有的表绿——

因为他们得到的苹果各不相同。

中国教师一上课,就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苹果,并仔细分析了它的形状,讲解了作

画的步骤。结果中国孩子第一次就成功地完成了作品。他们画的苹果大小、形状甚至颜色都

与黑板上的一模一样。外国孩子三次才画好的苹果,中国孩子一次就完成了。

但是,外国孩子画的是自己的苹果,中国孩子画的是老师的苹果。

这是中国孩子的悲哀,更是中国教育的悲哀。教师只注重对知识技巧的“分析”与“灌输”,

忽视了孩子们情感的需求、个性的发展。在孩子心目中,只要老师说的就是对的,只有老师

————————————————

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江苏教育出版社)

说的才是正确的。在这种教育模式的熏陶下,孩子们成了拷贝高手,惟独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自由体验的要求。这样的学生所接爱的知识,所形成的对世界的认识都是教师意志的影子。

同样,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们过于注重理性的分析,深恐教材挖掘不深,生怕学生理解不透,从导语层层递进到揭示中心乃至于总结全文,设计得滴水不漏,牵引着学生步步入瓮。教者把教材掰开,揉碎,嚼烂,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抛锈球一般投向学生,把一篇好端端的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学生呢,完全处于被动接收的“容器”地位。学生的独立思考可怕地消失了。有人曾说,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就像一串闪耀着美丽光环的珍珠项链,它的美在于整体的和谐、完美的搭配。而“条分缕析”式的阅读教学,犹如把这串美丽的珍珠项链拆解开来,一个个珍珠散落在地上,蒙上尘埃,令人无法追寻它动人的光彩。这反映了以学科知识为本位而非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课程观,在总体上存在着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的情感荒漠与精神世界的空虚。

“文章不是无情物”。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都是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都与孩子们生活息息相关,折射出彼时彼地的人生态度和社会理想,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因素。这一切主要通过言语、动作、神态等表现出来。而体验的前提和要素也正是以感性活动为基础的感受、感知。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获得对文章情感、内容、审美独特而积极的体验,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纵观我国

传统的语文教育,“吟诵”“品味”“体悟”等,都包含了“体验”的过程。新课标中强调“体

验”,也正是对当前一些阅读教学中过分追求“理性分析”造成的弊端的抛弃,是符合语文及语文学习的特点和规律的。

现代阅读教学应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每个人都必须经过自己创造、理

解、构建、体验,才能形成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

的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环境,通过参与对话,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加强学生对

语言文字探究过程的体验。教学中,我们要珍惜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他们的多元理解。通

过诵读、游戏、角色扮演、观察、想像等活动,将学生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让

学生站在语文学习的最前沿,积极促成体验性学习。

结语

学生通过入情入境的体验性活动,感受文学作品丰富的情感,生动的情趣,丰满的形象,

优美的语言,不仅能引发他们探求真知,形成能力,唤醒创造潜能,增长解决问题的才干,

而且对于培养学生语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探索精神,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理解语

言、运用语言的能力都起到重要作用。体验性阅读教学就是要自觉纠正目前阅读教学中的“条

分缕析”式弊端,担当起丰富学生体验与构建学生精神世界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韩自鸿; 创设情境丰富体验——浅谈新课程下的体验性阅读教学; 宁夏教育; 2005年09期

[2] 曹恩尧; 体验式阅读教学“三部曲”河北教育; 2005年19期

[3] 辛继湘; 试论体验性教学模式的建构; 高等教育研究; 2005年03期

[4] 王海燕; 体验性阅读教学探微; 语文学刊; 2005年04期;

[5] 钱叶飞; 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转换; 池州师专学报; 2005年06期

[6] 蒋建妹; 让阅读教学灵动起来;常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04期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阅读教学是近年来学校教育中比较重视的一个语文教学项目。由于时代的快速发展,信息量的猛然骤增,人们的生活步伐变得越来越快。大部分人每天都在想如何去超越更多的人,如何让自己能跟时代走的更近。这种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很大,这也就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没有时间静下心来去研读一本好书,去寻找更多的精神食粮。这种社会现象需要我们的孩子去改善,我们需要的有品质的生活,而不是一味快速输出的生活。小学教学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对对学生日后的成长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生的品质发现,文学习惯的养成有很重要的培养作用。我们需要在这样的一个阶段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在阅读中寻找生活的乐趣。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很重要的一个任务。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阅读教学不是一步而成的,是需要我们在教学任务中一点点的去帮助学生积累和学习的。小学生的阅读教学尤为重要,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目标。过去可能条件不允许我们给学生太多时间去阅读,教师自然也没有办法展开阅读教学。但如今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快,我们的教学条件也不同往日。有如此优良的教育资源,

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应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上多花费一些时间,给学生更多有品质的阅读。让学生能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从而能够更多的自主展开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在学生的阅读上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是阅读教学中很重要的因素,没有兴趣的阅读过程是没有灵魂和思考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得到更多有用的知识经验和操作技能。小学语文开展阅读教学的目的有很大一部分是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为我们只有在学生有兴趣的基础上才能将教学的效果发挥的更好。例如,我们阅读一篇文章《太空生活趣事多》,在这里我们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文章中的内容。比如可以让学生观看视频,太空上的走路、吃饭、睡觉等等一些日常活动都是什么情形。学生在观看视频后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刻,对阅读的感受也会比较丰富。通过这样一种有趣的文章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二、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的阅读习惯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很重要 的影响。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越是努力的人越会找时间去阅读,在阅读中去不断地充实自己,给自己的精神一个安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阅读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在语文课程总目标中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改变纯“接受性”学习,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读文本。下面就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探究,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巧置情境,激起探究之欲 (一)营造和谐氛围 语文是人文学科,是诉诸丰富情感的一门功课,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需要,重视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学生的探究、发现做好准备。一堂课的开始如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一种和谐、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更要重视对学生的激励评价,使学生保持探究热情,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二)设置故事悬念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往往能使学生产生急切期待的心理和

极为关注的感情。我教学《惊弓之鸟》时,开篇就布疑阵:“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学生凭经验纷纷说,用箭射,用枪打……至此,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但话峰一转,说:“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赢,却是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和探究。 (三)引发认知矛盾 在阅读教学中,激发起学生内部已知和未知的矛盾,将学生引入到一种认知矛盾的状态,能使之产生特殊好奇心,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究欲望,激发他们主动地探求未知领域。我教学《草船借箭》时,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后,让学生再齐读课题,然后说说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说:“诸葛亮明明是用草船去骗曹操的箭,使曹操损失了十万枝箭,课题应该改为‘草船骗箭’才对”。我并没有马上给予反驳,而是因势利导:“这位同学这种的想法不无道理,对啊,课题中为什么没有用‘骗’,而是用‘借’字呢?”这样,抓住学生这种认知上的矛盾,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的阅读探究。 (四)引导质疑问难

体验式阅读是学生内心情感与生活经历共同作用的一种策略

体验式阅读是学生内心情感与生活经历共同作用的一种策略,体验式阅读能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融为一体,它是学生理解文本语言、感悟文本情感的重要策略,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教材是学生进行体验式阅读的重要载体,而学生作为体验式阅读的主体,其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直接影响着他对作品的感悟与理解,影响着学生情感和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一、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1. 有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每个学生由于生活经历和认知基础的差异性,他们对教材的理解也会呈现出差异性,阅读体验必须正视学生的认知差异,并意识到学生的阅读体验是其把握作品内涵、学习语言的重要基础,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将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在构建体验式的阅读教学时,教师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紧扣教材的内涵和意蕴,围绕学生的主动学习制定方案,并巧妙挖掘教材中的情感体验因素,使学生能更好地参与体验,并在体验中积极思考,从而真正与作品产生共鸣。 2. 让学生的情感体验更丰富 情感体验是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核心要素,学生在文本学习的过程中,对作品的感悟离不开情感体验,而情感体验又是微妙的,是课堂的隐性因素,它需要教师细心引导才能逐步挖掘出来的,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情感体验要以作品的情感基调为基础,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搭建体验平台,使学生深刻理解文本内涵,感受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精妙。同时,教师应借助体验式阅读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运用不同的教学评价,注重学生作为单独个人的差异性,唤醒他们不同的内在情感体验,从而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3.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根据相关的研究和实践证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初次阅读文本的体验最具强烈感与鲜活性。为此,教师要意识到阅读体验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组成,要为学生的阅读体验搭建平台,留给学生足够的阅读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文本,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学生能利用学习经验和知识积累去联想、认知、感知文本的深刻内涵,从而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与作者进行情感对话和思想交流。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反复体验式阅读与自主思考,就能理解和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从而感知作者的内心世界,获得特殊的情感体验,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并将其运用到自身的作文创作中,这就是学生语文素养逐步提升的过程。 二、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1. 深入朗读文本,奠定体验基础 在体验式阅读中,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体验,而朗读是一种心境体悟,通过将静态的文字内容转变为有声朗读,可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

浅谈探究性阅读教学

浅谈探究性阅读教学 摘要: 探究性阅读教学指的是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讨、化知识注入为思想沟通、化单向吸收为多方面交流的阅读教学。细读文本是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前提,质疑是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关键,理性分析是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深入。探究性阅读教学有利于学生获取、巩固和深化知识,使学生在参与的全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关键词:探究性阅读教学;细读文本;质疑;理性分析 探究性阅读教学是指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讨,化知识注入为思想沟通,化单向吸收为多方面交流的阅读教学。它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自主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逐步学会对信息进行质疑、分析和判断。因而,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知识与能力的获得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和亲身体验得来的。 探究性阅读教学强调开放性、自主性、交互性和探究性,这与文学阅读的要求不谋而合。因为文学作品不仅具有模糊性和未定性的特点,而且还是阅读者感觉、理解、思想和观念的生长点,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本身就是立体的、多维的。因而,在文学课上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不仅是可行的,而且大有裨益。 一、细读文本——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前提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见微知著是细读文本的根本。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与欣赏时,要求学生不要看任何参考资料,直接读原文,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文学作品,重视与珍惜自己阅读的第一印象,在此基础上,进行文本(或部分文本)的细读,细心揣摩作者的语言与写法,激活学生感受体验和直觉想象文学文本的能力。这种细读是一种精心细致、逐字逐句逐段的钻研体味,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从文学作品中提取信息的阅读。 《祝福》是学生中学就学过的作品,开篇即写“我”在回到鲁镇后与鲁四老爷的话不投机,我们让学生对“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这句话进行讨论。鲁迅为什么用一个“剩”字?主人已离去,客人还在书房,完全可以用“留”字,但一个“剩”字,已把“我”的尴尬处境披露无疑:留下吧,明摆着不受欢迎;离开吧,这是回故乡的第一天,真的是留也不是,走也不是。在这样的解读之后,学生开始品味文字。因为,它不仅仅是对字面意义的理解,还要领会文字的“弦外之音”,捕捉到人物的微妙心理及尴尬境地。 《阿Q正传》中写阿Q欺负小尼姑时,也有这样的句子:“‘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十分”与“九分”一字之差,说明了什么?阿Q在受了屈辱之后以欺负弱者的行径获得精神上的胜利,兼之又赢得酒店里“鉴赏家”们的赏识,自然是“十分得意”,而酒店里的看客们在“看”的过程中获得了满足,但由于未能像阿Q那样“亲自”对小尼姑动手动脚,这得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发表时间:2013-08-19T16:39:15.797Z 来源:《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2年6期供稿作者:刘书霞 [导读] 教师无目标意识。教学无非是要解决“教什么”与“怎样教”的问题。 刘书霞(大名县旧治乡胡庄联办小学河北大名 056900)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因文本内涵的丰富性、多义性,知识体系的非明晰性等特点,其教学的效果多年来一直被诟病,成为历次教学改革首当其冲被批判和改革的对象。实际上是文本的潜在性和张力,使得对文本的有效利用成为阅读教学最大的问题,于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总是在纠偏中进行,主要纠阅读教学价值取向上的偏差。当阅读教学的工具性遮蔽了思想性、人文性时,就主张思想性和人文性。当阅读教学思想性和人文性遮蔽了工具性时,就主张工具性。其结局却总是矫枉过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既未能在理论上被澄明,也未能在实践上修成正果。阅读教学陷入这种两难境地的关键是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那么,阅读教学的效果应该如何衡量呢?当然是要依据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否达成来判别。或许有人要怀疑,此时还讨论阅读教学目标这个问题是不是显得很幼稚,因为新课程改革已经明确规定学科教学目标应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立,语文教师都知道从这三个维度设计教学目标。值得注意的是,目标的设立与达成不是必然的,它既取决于语文教师有无目标意识,也取决于语文教师能否真正地从阅读文本中生成和落实这些目标,并在阅读课堂中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和获得。 观照当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目标的落实还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教师无目标意识。教学无非是要解决“教什么”与“怎样教”的问题。但长期以来,我国的教研制度与教研文化都是“防教师”的。语文教师手里有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教材是阅读教学得以进行的中介,教学参考资料主要为教师教学提供教学建议和资料等,是要告诉教师“教什么”。而大大小小的观摩课和公开课则又告诉教师们应该“怎样教”。这种教研体制与文化假设教师是没有能力来做这些工作的,于是代替教师做或者告诉教师怎样做。久而久之,教师习惯于在专业不自主的状态下教学,形成了一种依附和依赖,形成一种惰性。比如,阅读教学提倡按照从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进行,许多教师并不知道每一环节的功用和目的到底是什么,只借助一些观摩课、公开课所看到的方法就机械地作为模式来套用。拿到一篇课文,不问内容,不问文体,不问结果,教师们会不折不扣地走同一种模式。或者误以为改革就是在课堂上变换教学方法,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变换课堂的过渡语来体现改革的理念,而唯独忽视了文本本身的内容和价值,以及教学的目的。于是,不管什么样的课听下来都如出一辙,机械地分割课文,平面地梳理课文,索然无味,效果不佳。 语文教师不能在阅读文本中生成和落实教学目标。阅读教学首先需要教师把文本的意义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经验中去,把文本的意义与自己的知识经验相沟通,在这个基础上,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实际制定具体的阅读教学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和落实。事实上,阅读教学反映出的诸多问题,诸如师生浅层互动、学生对阅读课的漠然态度、教学的流畅性差等等,都可以归结为是教师对文本解读得不够。如果教师解读文本的思维水平基本上和学生在同一层次上,如何能实现有效的引领呢?只有教师作为和学生不同的教材解读者,站在更高的高度上,而且是与学生有着相当的差距的位置上,才能促使学生知识和情感的生发。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预期的教学结果,是师生双方据此展开各种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评定教学活动效果的依据。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合理地确定阅读教学目标,并落实到阅读教学中去呢? 重塑目标意识。首先,语文教师要懂得,阅读教学目标不是“给定的”,它一定是在分析理解教学的任务、内容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确立的,它不是外在于教师的,而是内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并能付诸实践的。其次,衡量教师是否具有目标意识,要看教学目标对于教师和整个教学活动是否具有真实的意义和价值。有效的教学目标是指向教学内容的,也就是说教师要清晰地知道通过哪些教学内容来实现教学目标。再次,教师要拥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就要走出经验的、惯常的、模仿的教学生活状态。不可否认,每个语文教师随着教龄的增加都会积累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这些教学实践经验可以使教师在文本的解读、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上有熟悉感,对课堂教学出现的各种常规问题有基本的判断和回应。因为经验和惯例就像脚本一样保存在教师的记忆中,使得教师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能够按图索骥地从记忆的图式中寻找策略来完成教学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经验对于教师是一笔财富,它可以使教师的教学变得经济。但是,教学工作制度化、日常化的特点,容易使语文教师因循惯常的经验和模式从事教学工作,以不变应万变,当阅读教学变得容易驾驭和得心应手的时候,许多教师就会忽视教学应有的旨归而陷入一种机械和重复,丧失教学本应具有的目的性、生成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学经验也可以成为教师有效教学的一种阻碍,成为教师迷失教学目标的盲目行为。 理性地、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所谓理性地、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就是指教师在全面理解和思考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作出合理的价值选择,既表现为教师的自主精神,也表现为教师客观务实的科学态度。可以肯定地说,教师一旦拥有教学理性,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在日常教学生活中的不良积习,消除对学科认识的偏狭,减少盲目和功利性行为。首先,教师应该正确理解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其文本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不仅具有知识的和智力的价值,还有情感的价值、美学的价值、品德的价值。阅读文本一方面要教给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知识,另一方面还要让学生体验语言文字的意义。人文内涵丰富的文本使阅读教学在涵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有独特的、直接的作用。问题是文本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阅读文本中不是独立显现的,而是相互渗透、无法分割的。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应注意体现文本蕴含的整体价值,避免倾向性和随意性,更应避免超越文本的边界随意生发。其次,合理地确定单篇课文的教学目标。阅读教学是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实现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安排在一定的学段和教材的特定单元中的。所以当教师在对语文课程有正确的认识、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的基础上时,更重要的是通过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来逐步落实课程的目标。那么,教师就要认识到每一篇课文都是独特的,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角度、着眼点是不一样的。教师越是对文本有深入的钻研,所提出的教学目标就越明确具体,就越能在教学中得以实施。再次,理性、合理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一定是有生命力的。因为阅读教学的目标不是给定的,而是基于教师对文本深入的解读和理性思考而设立的。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有的放矢,收放自如,教师才可能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展示自信和真诚,实现教学的交往和基于文本的对话。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阅读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阅读 所说的探究性阅读,就是在教师的“导引”启发之下,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 题的过程。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发现,从阅读材料中筛选信息、处理信息、独立思考、推论验证、形成诠释的阅读方式。 从发展的角度看,探究性阅读不主张消极的接受,而是强调自主参与、主动探索,探究阅读 材料深层次的问题,探究阅读材料深邃的内涵,从中寻找出规律性东西。现代教学论认为, 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密切的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探究性阅读就是要引导学生把 阅读与人生、阅读与社会、阅读与自然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并加以整合。具体说来,探究性 阅读就是引导学生联系内部语境与外部语境,对阅读材料进行思考与感悟,加深理解与体验,从中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思想启迪。 2.语文教学中怎样实施探究性阅读呢?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认为,语文阅读能力,必须通过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来提高。传 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授、分析来促进学生对语言材料的认知与理解,应该说,这种接受式的阅读教学对于学生获取一些必要的语文知识是有一定益处的,但是由于学 生是被动接受,没有自主阅读、主动探究,因而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悟,对语言的推敲、揣 摩与品味,以及对人文内涵及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都是不够的,或者说影响不大。任何能力 的形成与提高都应该是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锻炼出来的。由此说来,探究性阅读的能力也 只有在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理解、自主鉴赏的过程中才能够得到促进和提高,学 生才真正能够在探究阅读中获得真切的体验与独特的感受。 探究性阅读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为基础,一切要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坚 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探究性阅读主要以学生个体或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实施,学生 的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就是探究的过程;理解了问题,达成了共识,就是探究的目的。探究 性阅读是个体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对阅读材料进行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 体的探究过程。在探究阅读过程中,学生要探究自己是否能够提出问题,是否能够求得进一 步的理解,获得更深层次的认识。在探究性阅读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一个管理者,而是一个 参与者,与学生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教师也不再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组 织学生围绕阅读材料自主阅读进行探究;同时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还是一个导引者,在探究 阅读过程中起到导学、引路、搭桥的作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质疑 问难,学生发现不了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巧设台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期待与 探究热情。《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十分 鲜明的突出了“探究”、“讨论”的特点,这些“研讨与练习”既遵从语言学科的规律,又符合语 言学科的性质;既注重拓展性,又注重开放性。一般情况下,不搞一个问题一个答案,而是 倡导多元化思维,倡导探究性学习,促使学生在探究阅读中,在不同意见的碰撞中,激发灵 性与悟性,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创新意识十分有利。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呢?例如,学习《在山的那边》一诗时, 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这样来探究:“请同学们通读课文,试探究诗中的‘海’与‘山’的含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可能答不好,或者答不上来,这时教师可以点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一下作者在诗中是怎样说的?”学生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就很容易找出来“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教师可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什么是全新的世界呢?”学生稍经思考 就可以说出“全新的世界就是美好的世界,就是理想的世界”。教师可以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合 作探究:“请同学们进行拓展思考,以小组为单位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什么样的世界是全新的世界呢?”学生经过合作讨论探究,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1“从小的方面说,我们家由棚户区搬进新的小区,住进新的房子,这对于我们家来说就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因为搬进新的小区,住进新的房子给我们一个全新的感觉,感到家更宽阔了,连天都显得更为广阔了,这可 真算得上是一个全新的世界”。2从大的方面说,今天我们这个兴旺繁荣的社会主义国家,相 对于半个世纪以前的革命老前辈来说,就是他们为之奋斗的“全新的世界”。由此推论,我们

一种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_体验式阅读

[内容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什么”、“怎么阅读”应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所在。本文从体验的角度解读阅读教学,重点论述了“体验什么”和“怎么体验”的两个方面,以期对体验式阅读教学从操作层面进行整体把握,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阅读教学教学策略体验式阅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语文课标标准关于阅读教学都提出了一些重要理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从这些理念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知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体验,要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学习提高发展自己。窦桂梅老师也说过“最好的读者要提炼出属于自己的东西。读书在于读自己,发现别人的时候发现自己。因此,要读出人家的味道,更要读出自己的人生思考①。”发现自己、读出自己的人生思考这与进行体验式的阅读分不开。因此,阅读教学应结合学生的实际,使得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能够与文本知识相契合,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文本建构新的知识系统,体验式阅读教学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阅读教学策略。体验式阅读教学应重点解决“体验什么”和“怎么体验”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体验阅读,在体验的基础上获得独特的个人体验。 体验式阅读首先要解决“体验什么”的问题,只有明确体验的对象,才能使学生的体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提高阅读的效率。没有体验对象的阅读是盲目而没有效率的阅读。笔者认为“体验什么”应从以下三个体验对象着手。 1.体验选文 “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这些事不能凭空着手,都得有所凭借。凭借什么?就是课本或选文②。”可见选文或者课本应是学生所应凭借的,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选文或者课本应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个体验对象,是阅读教学的起点。文本是师生进行交流的一个媒介,学生可以凭借对选文或者课本体验,形成自己的原初体验,为下一步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打下基础。例如在《背影》的教学过程中,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应当让学生充分了解文本的基础,结合自己的实际表达出自己的独特体验,以便进一步理解原文时更加深刻。 2.体验他人的体验 每个人的知识经验都是不同的,存在于每个人大脑中的知识都是有限的,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也都是存在着差异的,这就是阅读时产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直接原因。同样“阅读是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的,会因每个人的知识、经验和阅历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理解。”③这就需要我们阅读时进行对话交流,从阅读的方式方法以及认知的过程等方面进行交流,借鉴他人的体验,完善自己体验中的不足,提高自我的认识。体验他人的体验可以使得每个阅读者的体验更加的深刻,突破自我认识的局限性。体验了他人的体验我们就可以对同一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有利于加深我们对文章主旨各个方面的理解。在体验他人体验(可以是别人的看法以及教参上呈现的助读性的材料等等)的同时,其实也是一种交流对话,有利于打开学生的阅读的定向思维的局限,从而更好的理解文章。3.体验自我的体验 在以上两种体验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最为重要的一种体验:体验自我的体验,即元体验。学生只有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体验过程以及体验的思路,才能认识出自己思维的局限以及体验的不足之处,更好地完善自我的认知过程。元体验不单单是对自我体验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对所进行的文本体验以及他人体验进行总结,并最终进行扬弃,内化为自己独特的体验、认识以及深刻的理解。如何进行体验自我的体验,在下文将会重点论述。 在解决了“体验什么”之后,“怎么体验”则尤其重要,它是学 一种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 体验式阅读 安徽尹良顺 113 ·欢迎投稿·本刊E-mail:zwjxyj@https://www.doczj.com/doc/44315108.html,

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素质教育虽是当今教育的重中之重,但是,应试教育也依然存在,学生的高分仍然在升学中不可取代,为此家长要求学生考高分,学校要求教师抓高分,教师教导学生考高分。部分教师在受外界“分数评价”的影响下,在教学中对学生一股脑儿地“费尽心机”、苦口婆心,阅读教学中一篇文章通过对学生的再三分析、再三强调、再三讲解、再三练习巩固,学生得到了“全面的知识”,考试也许会得心运手考个理想学分,这无异于让学生成了“消化面包的机器”。 这样下去,学生就会越发讨厌阅读,本身枯燥的阅读教学便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一种负担、一种枷锁,从此便在他们好奇活泼的心灵种下了苦果,学生畏惧阅读的心理由此产生,教师、学生、阅读文本三者的教学关系随之步入了紧张而又不和谐的局面。 在教学中,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与教学反思,我浅谈几点感悟,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要让学生喜欢“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喜欢阅读,认为阅读是一种乐趣,有一种想读的冲动,这才是成功的阅读教学所产生的效应。一般说来,要让一堂阅读教学课堂成功进行,首先教师在教学导语的设置上是很讲究的,导入的方式很多,但如何在课文教学的开始因地制宜、清楚恰当地导入,同时又能吸引学生步入课文学习是很重要的,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开篇导入时,一位教师采用的是直接导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安徒生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另一位教师是这样导入的“大年三十,要过年了,同学们心情怎么样?你们在年三十都做些什么?(当然很高兴了,可以得到父母亲人给的压岁钱,可以吃许多鲜美的食物,可以玩得很开心…….)丹麦作家安徒生笔下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做些什么呢?她跟你们一样过得开心幸福吗?(学生产生猜想)就让我们带着疑惑进入课文学习吧!”这两则导入,后面一则更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教师的导语不单单只是课文开篇的导语,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知识的引导都离不开教师有效的导语。其次,阅读教学中要倡导学生多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通过多读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的速度和阅读的质量,读的方式很多,可以默读、小组读、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学生对文本多读的重要性。再次,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加强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协调和发展,阅读是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读,不可盲目,如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前,可以阅读一些关于作者信息、同类文章等的相关资料书籍,丰富知识面,扩大阅读视野,以便在学习课文时增加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最后,掌握良好的阅读的方法,在阅读时不要只偏重知识能力的学习,更要注重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培养,一篇文章既要让学生从中学到基础的文本知识,又要从中领悟到学习的方法,同时提升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与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二、要让学生学会“读”,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学生提出一些好奇、新颖的问题,有时这些问题老师都无从回答,当问及这些问题的来由时,往往听到的回答是从某某书上看到的,某某杂志上知道的之类。这些都是课外阅读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阅读量的明显差异导致了他们之间的知识面的参差不齐的主要原因之一。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善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阅读教学中,在调动学生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质疑,带着问题深入理解分析,交流反馈,汇报总结。我在教学《聪明的使者》一文时,一学生读后质疑到:陆东赞怎么

浅谈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 发表时间:2015-07-23T11:23:46.323Z 来源:《素质教育》2015年8月总第183期供稿作者:王振坤[导读] 这一环节是阅读教学的优秀传统,我们不能借口把一切空间都还给学生而放弃这一有生命力的东西。王振坤福建省安溪县祥华中心小学362400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开展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那么,怎样正确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课前充分激活兴趣,提高探究欲望 兴趣决定阅读效果,这是不争的事实。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课前激趣是很重要的,教师在学生学习每一篇文本前都要设计一点精美的导语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这一环节是阅读教学的优秀传统,我们不能借口把一切空间都还给学生而放弃这一有生命力的东西。当然,仅这一点激趣还远远不够,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还告诉我们,他们的注意力很难持久,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如教师需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语言亲切精练幽默,并适当辅之以形体语言;教师要多鼓励、多肯定学生,经常性地让学生品尝发现的快乐;教师要能灵活运用变式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如多媒体)要灵活多变等。总之,教师要能调控课堂节奏和情绪,力求让学生在亢奋状态下完成阅读任务。 二、课堂中点学议相结合,重视探究过程 探究性阅读教学要给学生提供“内化知识技能”的时间和空间。要以学生自读为主,把读书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要少讲,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讲授课文,而是引导学生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教师要发挥的是主导作用,而不是替代作用。学生在自读中“自为理解”,主动探究,因为个人的智慧毕竟有限,况且学生处在学习提高的过程中,“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形是常有的,因此独立思考必须与集体讨论结合起来。集体讨论是一种合作学习方式,可以发挥课堂学习的集体性优势。在集体讨论中,学生集思广益,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启智开悟,可以化解独立思考碰到的疑难和障碍,还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结合起来,两者相得益彰,思维训练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组织学生讨论,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讨论欲望,让每一个学生都产生发表观点的兴趣和动机,积极参与集体讨论。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讨论的问题有些来自学生。一般来说,来自学生的问题比较容易激发讨论欲望,因为青少年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当同学提出问题时,他们往往会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冲动,以满足自尊心和好胜心。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围绕教学中心,不一定都切合教学要求,有些问题可能是钻牛角尖的,有些问题可能是言不及义的。这时,教师就要加以引导、点拨,概括出符合教学要求、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 其次要创设师生平等、民主研讨的课堂情境。在讨论中,教师不要轻易作优劣正误的评判,对学生的发言要尽可能给以正面评价。哪怕是极微小的合理成分,都要充分肯定。即使完全错误,也不要直接驳斥,而应从发言的勇气、态度等方面加以鼓励。错误要指出,不能模糊过去,但语气要委婉,态度要恳切,措辞让人容易接受。在讨论中,教师要尽可能以讨论者的身份参与,尽量淡化“裁判”色彩。这样,课堂气氛平等、民主、融洽,探究才能顺利进行。 三、思维训练与记诵积累相结合,提高探究能力 探究性阅读教学是一种以理解为核心的思维训练,而思维的工具是语言,思维离不开语言,因此思维训练必须和语言训练结合起来。学习语言就必须积累语言,多读多背。 叶圣陶先生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训练语感的最佳途径是熟读背诵。按照生理学、心理学的理论,熟读背诵能让书面语的一切言语因素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系统的印象。诵读多了,印象就会深刻起来,最终就会在头脑中形成牢固的网络系统。有了这个网络系统,就有了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即语感。有了语感,无论听话还是读书,都能理解其含义,感受其形象,判断其正误,体察其具体应用中的细微差别;有了语感,提笔作文,便能表情达意得心应手,遣词造句左右逢源,体味到“神来之笔”、“妙笔生花”的快感。 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记诵积累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熟读背诵的意义,并给以具体的指导。 一是背诵的内容必须典范精粹。可指导学生背诵古诗文名篇和优秀现代白话文。背诵古诗文对人的语言训练作用是全方位的,从语辞的典雅到文脉的贯通到思想的睿智,无不浸染熏陶着读者。不过人们易于感觉的还是文字的典雅精练。背诵现代白话文则主要是领悟其哲理,学习其生动性、形象性。 二是背诵的方法需要讲究。背诵时不要贪多求快,而是要仔仔细细地读,读懂意思,重要的是背熟,使它成为自己的东西。背会的东西还需要隔一段时间进行巩固。 相信随着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的习惯的养成,随着学生自主探究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与鉴赏水平会不断得到提高,他们能够自主探究出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多,学生们的阅读会逐渐走向深刻与成熟。而这正是学生最大的收获,也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体验式阅读教学,让孩子行 走在“悦读”之中》

体验式阅读教学,让孩子行走在“悦 读”之中 两个故事留给我们的思考: 一天,希腊的大学者、大教育家苏格拉底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长满麦穗的田地边,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弟子们走进麦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必要过早地定夺。直到苏格拉底大喝一声:“你们已经到头了!”弟子们才如梦初醒。苏格拉底问:“究竟地里有没有一穗是最大的呢?”弟子们说:“肯定有。”苏格拉底点了点头:“是的,但你们未必能碰到它。——即使碰到了,也未必能做出准确的判断。”“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找到最大的一穗?”“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人的一生不也是在麦地里行走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呀。 ( 在研读《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一书时,这篇《最大的麦穗》引起了我们的思索:这是苏格拉底式的体验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怎样的教学方式也会让学生有体验式的收获呢?让孩子实实在在地收获最大的麦穗呢?) 另一个故事: 外国的孩子和中国的孩子,都在学习画苹果。外国教师给每个学生一个苹果。孩子们摸摸、闻闻、看看、尝尝,兴奋极了。可是他们第一次画出来的苹果根本不像苹果,有的像梨,有的像桃……第二次渐渐有了点样子,到了第三次,他们终于完成自己的作品。孩子们画的苹果有的大,有的小,有的通红,有的表绿——因为他们得到的苹果各不相同。中国教师一上课,就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苹果,并仔细分析了

体验式阅读教学实践及思考

体验式阅读教学实践及思考 塘下一中钱秀丽 内容提要在在语文教学中,把引导学生体验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方式,把内涵式阅读体验与外延式阅读体验结合,在有序、可探、开放的教学系统中,灵活安排操作方式,让学生沉浸在课堂学习之中,又让学生的心灵放飞。 关键词体验内涵式阅读外延式阅读 正文2001年,教育部颁发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体验”一词出现了17次之多,贯穿了《语文课程标准》三个部分的主要方面,可以说这是新的课程标准吹出的又一阵清新之风。体验教学是现代育人哲学的深刻思考,也是当代世界母语教育新的价值取向,特别是针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体验”是打开通向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成功之门的一把钥匙。夸美纽斯曾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体验,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有利于抽象知识的感性化、形象化,使具体感知与抽象思维相结合,它还能激起学生理解记忆并引起对学习问题探索的兴趣,增进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只有让学生自己体验,他的感受才能深刻,也才能真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有了自己的感受,生命才会产生共鸣,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把引导学生体验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方式。 我认为体验式教学是一个有序、可探、开放的教学系统,灵活安

排操作方式,让学生沉浸在课堂学习之中,又让学生的心灵放飞。 我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从学生对课文或事物的认知和理解的规律和方式来看,主要可有两种体验阅读方式:首先是内涵式阅读体验,即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课文,然后能合理推出对课文新的理解,赋予课文新的意义,从而逐步加深对所读课文的认识。其次才是外延式阅读体验,即在学生阅读课文时,努力使学生拓展课文的外延,先把作者没有说出的东西理解出来,进行合理演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和阅读经验,评价课文,扩展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我在本学期的体验式阅读教学实践探索中,内涵式阅读体验有 8种基本方式。 1、在词语学习中体验。我们可以让学生把一篇课文中的词语整合起来去理解和应用,在合成运用中加深对词的体验和感知,这比单个词语的学习效果好得多。首先是在揣摩词义中体验学习。如学习文言文,词语如单个单个地学习,显然会使整个学习过程枯燥、乏味,学生就不乐意学,而且学习效果差。而用来初学的文言文往往带有点故事性,大概的意思学生基本知道,具体的个别的词语则难以明白,如放到一定的语境中时,学生联系上下文则基本可以揣摩其意义,而且在揣摩推测其意义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领略到快感,如果再展开抢答赛,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体验成功的乐趣。如我在教刘义庆的《咏雪》时,学生对文中的“儿女”一词难以理解,我就问他们:“下文的兄子是谢太傅的什么人?”学生自然知道,那么对文中的“儿女”一词的意思自然就理解作是“子侄辈”了。其次是

浅谈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课程改革对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中介,追求走向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新天地。作为与新课程同呼吸共命运的语文教师,我们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他们的阅读欲望,使他们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努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以自主激发阅读兴趣 眼下,在许多学生看来,学语文的滋味是苦的。不是语文书里的文章不精彩,而是老师总让他们回答问题,分析课文,不能读个痛快。每个学生都应拥有学习和发展的自由,“快乐、自由”是学生在阅读上最大的心愿。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最大程度地解放学生,特别是解放学生的读,把阅读的自由还给学生:提供阅读目标的选择,倡导阅读方式的选择,允许合作伙伴的选择……让学生像小蜜蜂一样自由自在地采集“蜂蜜”。只有在这样一个自主的环境中,学生才能产生阅读兴趣。 比如,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时,教师可为学生设计几条“阅读提示”:(1)课文中儿子为父亲做了什么?父亲又教了儿子什么道理?(2)课文所描绘的春天花开的情景是怎样的?(3)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学生在“阅读提示”的帮助下,就能充分自主地读课文,有目的地搜集信息,筛选信息。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交流阅读感悟,相互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做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引导学生把阅读得到的信息汇总成文章的主旨,从而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 二、以期待增强阅读欲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里的阅读期待指的是一种探求未知的渴望,是读者阅读之前内心所预想的情景,包含的期望。教师只有充分适时地利用阅读期待,才能更好地增强学生的阅读欲望。 例如,教学完《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师可安排“水浒英雄会”这一语文实践活动。这样一来,课文内容便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就会主动去寻找、搜集相关的阅读材料来满足自己的期待。学生可以从《水浒传》中阅读更多的英雄故事,找出自己喜欢的英雄人物;也可以画画心中的英雄;还可以从网上下载英雄图片,并为英雄配上一段自述或是写写发生在英雄身上的事。这样,学生的阅读期待便会再次被激发,因为画画、写话需要学生潜心阅读。由于此时的“期待”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所以学生的“期待”多了针对性与目的性,阅读也就变得“扣人心弦”了。 三、以探究感受阅读的乐趣 旅行的刺激在于探险,阅读的乐趣在于探究。探究式阅读,是一种深层次的阅读,由于探究的问题源于学生,所以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还有利于革新学生的学习方式,切实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中的“探究点”,引导学生享受探究式阅读的快乐。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发表时间:2012-06-15T15:58:57.44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2年8月总第106期供稿作者:田青[导读] 语文课堂上,在阅读中进行探究性学习,一直是令部分孩子头疼的问题。 田青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起凤镇华沟小学256400 摘要:语文课堂上,在阅读中进行探究性学习,一直是令部分孩子头疼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除了给予学生必要的方法指导和鼓励扩大阅读面之外,更要引导、鼓励学生敢于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多方位、多角度探究,努力寻找与众不同而又合情合理的答案。关键词:阅读教学探究性学习方法指导观察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语文教育理念,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探究性学习”的内涵是“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从语文学习内容中选择和确定探索、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的学习”。 应用于语文课堂中,我们或许可以这样定义探究性学习,就是孩子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深入文本进行较深入的思索,并且最终能够基本解决问题,也就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在语文课堂生字教学中,班级中的孩子几乎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其中,表现出对生字进行探究的兴趣,思维相当活跃。比如,教学篱笆的“笆”字时,孩子们能提出是竹字头和巴组成的,有的孩子甚至对它进行拆分,说:去掉竹字头,加上提手旁,是“一把伞”的“把”。还有的孩子说:也可以去掉偏旁,加上口字旁变成我们曾经学过的“吧”。……组词时,除了篱笆,我又提出了一个词“笆篓”,有的孩子不理解,有的孩子就联系到“鱼篓”,来给同学进行形象化的解释。提到“篱笆”时,我说,在哪里见过这个“篱”字?有的孩子思考之后,想起来是课本前面《古诗两首》里面的一句诗“篱落疏疏一径深”。可见,孩子们在生字学习中,思维是非常活跃的,并且几乎所有的孩子参与的兴趣都非常高。 但是,在阅读教学中,大部分孩子的表现却差强人意。比如教学《丑小鸭》一课,讲到“一天傍晚,一群天鹅从空中飞过。丑小鸭望着洁白美丽的天鹅,又惊奇又羡慕”一段时,我提问孩子们:“如果此时你就是那只毛灰灰的丑小鸭,看到这一群天鹅,你会想些什么,又想说些什么呢?我感觉,这种问题往往是很简单的,换位思考,孩子们应该很容易谈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所以答案应该是五花八门、精彩纷呈的。可是事实上,班级里举手的孩子寥寥无几。其实,此时,提问没举手的孩子们,在鼓励他们“没有对错之分,只要谈出自己的感受即可”的情况下,他们也能说出自己的见解。于是,我就思索,为什么在识字教学中,孩子们能够发散思维、深入探究,在阅读教学中参与度却非常低呢?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过程其实就是孩子对文本进行探究的过程。那么,是什么禁锢了孩子们的思维、阻碍了孩子们与文本之间的深入交流,也使得教师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中扮演着一个尴尬又无奈的角色? 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或许能够给我们以启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这也适应了现在小学语文提倡的“从教会知识向教会方法的转变”。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除了引导孩子解决问题以外,或许更应该教会孩子如何去解决这一类的问题。教学《雷雨》一课时,课后有个题目是:“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为什么“垂”字用得好?其实,当我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联系语境觉得这个字是好,但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没想到,有几个孩子的答案给了我深刻的启发。记得几个孩子提到,用垂字好,因为它写出了蜘蛛是主动从网上下来快速逃走的,如果换成“掉”字,就可能是让风吹下来的。听到这里,我忽然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是啊,苦于没法解释,其实只要引导孩子们给“垂”字换个字来比较一下,就可以在对比中感悟到这个字的精妙之处了。 也是从这时起,我才深刻认识到换个字或者词语这种方法,在帮助理解句意上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果我们能够及时将这些好的方法总结归纳,相信孩子们在以后分析句子时会相对轻松一些。 其实,影响孩子与文本之间对话的原因还与孩子们的课外阅读量有关。孩子们阅读量少,了解得知识、积累的词汇量相对就少,视野也就闭塞、不够宽广。没有丰富的知识积累,他们在阅读中就无法从自己的知识储备库中提出有效信息,也无法与既有经验产生一种共鸣,从而极大地影响了他们与文本之间的对话。“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所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鼓励孩子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做好充分的知识积累,就显得非常必要而且重要。 对阅读教学而言,学生只有通过主动地思考探究,才能更好地实现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和语文素养。所以,为了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作为教师,除了给予学生必要的方法指导和鼓励扩大阅读面之外,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更要引导、鼓励学生敢于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多方位、多角度探究,努力寻找与众不同而又合情合理的答案。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页。 [2]《小学语文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的研究》.第4页。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7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