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市高中政治哲学部分知识点整合

上海市高中政治哲学部分知识点整合

上海市高中政治哲学部分知识点整合
上海市高中政治哲学部分知识点整合

前言生活与哲学

关键词:哲学

哲学含义: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

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哲学不同于具体科学

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世界某一特定领域、某一局部问题,揭

示的是自然界或社会的特殊本质和规律

哲学把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揭示的是世界万事万物

的共同本质和最一般规律

联系:哲学同具体科学有密切联系,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

马克思主义哲学

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客观世界的最普遍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普遍规律(最重要、最具革命性)特点:高度科学性:正确阐明整个世界发展的最普遍规律,给人们提供正确地认识客

观事物及其规律和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方法高度实践性: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

辩证唯物论(第一课、第二课一三节)

最根本的观点: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物质含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可以被人们所认识的

意识含义:

从生理基础来说,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从内容来说,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小结:意识就其形式来说是主观的,就其来源和内容来说是客观的,意

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作用:能动作用

表现:能动地认识世界反映客观事物的外表现象

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变化发展的规律性

能动地改造世界——以对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性的知识为指

导,采取正确的行动,对事物的发展和

社会的进步起推动作用

结果:不同意识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正确的意识——促进作用

错误的意识——阻碍作用

实现途径:实践

两者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对它的不同回答,产生两条不同的世界观和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世界观:物质第一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认识路线:从物质到意识,即从客观实际出发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充分肯定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唯心主义:世界观:意识第一性,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认识路线:从意识到物质,即从意识、精神出发

错误根源:把意识的能动作用片面夸大和绝对化

两者根本区别:对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要求: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方法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

含义: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按照实际情况办事

具体要求:尊重客观事实(首要前提)

重视调查研究(根本途径和基本方法)

出以公心

求真务实

物质是以运动的方式存在的

运动含义: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和物质的关系:宇宙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宇宙中没有离开物质的“纯粹”运动

小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

物质的存在方式

特殊状态:静止含义:

两种情形:事物运动的平衡状态——某事物相对于一定参考

系来说,没有发生空间位置变化

事物运动的稳定状态——事物保持着自身的性

质,尚未变成他物

与运动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绝对的动中包含着暂时的、相对的静

相对的静中又包含着永恒的、绝对的动基本形式: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思维运动等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含义: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特点:

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联系(隐藏在事物内部)

是事物发展中的必然联系(确定不移、必定如此)

科学认识的任务是揭示物质运动的规律

科学体系本质上规律体系的理论反映

探索规律的过程: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区别:现象是事物外在的表现,规律是事物本质

的联系,是深藏其内的

现象表现为“多”,本质则是“一”

现象是变动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

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

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

假象:以歪曲、颠倒的方式从反面

表现本质

小结: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本质

联系: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

任何现象也都是本质在某一方面的表

小结:认识事物,既不能抛开现象直接认识本质,

也不能使认识停留在表面现象,而必

须通过现象认识本质把握规律方法论要求: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原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可抗拒的,人只有尊重它,按规律办事,

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取得成功

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

认识和利用规律

人类认识和利用规律的表现:

借助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

向,指导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

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

的范围,使其变害为利

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

才能通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形

成计划、方案等指导人们的行动

才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方式,使其有利于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才能坚持不懈去夺取胜利

两者关系: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小结:将求实精神和革命热情结合起来,既反对墨守成

规的保守思想和听天由命的宿命论,又反

对片面夸大主观能动作用的唯意志论

坚持实事求是

含义:直译:“实事”——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

“求”——研究

“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即规律性

小结:从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规律

性,作为行动的向导

意译: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

体现

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高度概括

党的思想路线: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世界

实事求是(核心)

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本质要求:解放思想

行为要求: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积极参加实践,科学地认识和掌握规律

尊重客观规律,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

学会具体分析,努力做到按规律办事

有规律的、运动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唯物辩证法(第三、四课)

两个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

最根本的观点:矛盾的观点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和它周围的其他事物存在着联系。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联系含义:

特点:

横向联系:任何事物同其周围事物(空间方面的联系)

每一个事物同周围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

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纵向联系:事物自身在其发展过程中(时间方面的联系)

事物的发展,都有时间上的前后相继的关系

小结:联系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具有普遍的性质

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真实的联系

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人们对事物的联系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

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事物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多样性:事物的无限多样性,决定了事物的普遍联系也是无限多样的

联系的内容是无限多样的

联系的特点各不相同

小结: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研究事物的联系就是研究

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具体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

转移

方法论要求: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含义:

必须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两者关系: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由于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是无限的链条,在一种

关系中是原因,在另一种关系中是结果;

反之亦然

由于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有时在

同一关系中,两种现象互为因果

意义: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整体与部分,全局与局部)

含义:

两者关系:整体与部分有严格的界限

两者不能混淆

整体高于部分,部分隶属于整体,两者功能不

同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

整体由部分组成,离不开部分

部分是整体中间的一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

小结: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意义: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有全局观念和整体观念,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

整体的最优目标

办事情也要重视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部分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变化,有时甚至还会对全

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小结:既要通观全局,又要抓住关键性的部分,只有这

样,才能达到整体的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

的理想结果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都有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事物的发展是普遍存在的)发展含义:

过程:从量变到质变

量变:含义:事物数量的变化

特点: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地位: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质变:含义: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特点:显著的变化

地位: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两者关系: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小结: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

复,构成事物无限的变化和发展过程,使事物不

断地由低级阶段进到高级阶段

基本途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的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前进性是事物发展的总方向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是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

小结: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基本途径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

旧事物:

区分的客观标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无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

前途

小结: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要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过程

小结: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方法论要求: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

要把事物的发展作为过程加以考察

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位置

要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飞跃

要有走曲折道路的思想准备,善于在曲折中前进

自觉树立科学发展观,切实提高自身素质

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发展(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

核心:以人为本(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和人的全面

发展)

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

用整体性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人与自

然关系)

根本方法:统筹兼顾(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观点)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在的矛盾性)矛盾含义: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基本属性:斗争性含义: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对立双

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表现:多种多样的

同一性含义: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表现: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

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的方向转化

小结: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事物内部的矛

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的结果。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相结合,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形式:

内因:含义:事物的内部矛盾

作用:事物变化的源泉和根据(第一位,根本原因)

决定着事物变化发展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外因:含义:事物的外部矛盾

作用:事物变化的必要条件(第二位)

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有时对事物的发展还起着非

常重大的作用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因通过增强内部矛盾的一

个方面,制约其另一个方面而发生作用)

两者关系: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同时存在,缺

一不可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决定着事物变化发展的性

质和发展方向

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有

时对事物的发展还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普遍性:含义: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处处有矛盾,事事有矛盾)

表现:从空间上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一切事物都是由矛盾构成的,不包含矛盾的

事物是不存在的

从时间上说,矛盾存在于每个事物发展过程的始

终,事物发展的全过程贯穿着不间断的矛盾

运动

特殊性: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表现:不同事物的矛盾各具有特殊性(事物千差万别的

根据)

同一事物在其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矛盾具有特殊

性(区分不同阶段的依据)

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

面各有其特点

意义:是世界上诸种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构成这

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情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含义:

地位:支配地位

作用: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

定作用

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

盾的存在和发展

次要矛盾含义:

地位:从属地位

作用: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

决定作用

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

和解决

两者关系:区别:各自的含义、地位、作

联系:相互联系、依赖、影响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

互转化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

含义:

地位:支配地位,

作用:主导作用

决定事物的性质

矛盾的次要方面

含义:

地位:被支配地位

作用:不起主导作用

对事物的性质有一定的影响

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

两者关系:区别:各自的含义、地位、作

联系:相互联系、影响、作

在一定条件下,双方

可以相互转化,

转化了,事物的

性质也就改变

两者关系(又称为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不可分割的,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

是相互联结的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

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

没有的

在不同的场合是可以变化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要求:用矛盾的观点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

要全面观察和分析问题(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

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要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

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流

同时要注意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做到统筹兼顾,适当安

小结:既要坚持两点论,坚持全面的看问题,又要坚持重点论,善

于把握重点和主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看世界

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和全面的观点看世界

两者的分歧表现: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

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原因(最根本的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

发展的源泉

行为要求: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把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含义:

内容: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归纳与演绎相结合:

增强创新意识

含义:

意义:

要求:

创新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扬弃”: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

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

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二课二节、第五课)

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的观点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认识从哪里来?——实践

实践含义: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特征:是客观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和结果,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存在

实践的过程和实践的深度、广度要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

律的支配

是自觉、能动的活动

人通过实践活动,给客观世界打上人类意志的“印记”,即能

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是社会、历史的活动

人们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实践

实践的对象、范围、规模和方式都要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小结: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形式:生产实践——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

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调整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科学实验——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带有探索性、创造性的实践

活动

认识含义: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途径:直接经验:通过亲身实践获得

间接经验: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读书、听讲等方式获得

两者关系:是相对而言:在我为间接经验,在前人或他人为直接

经验

一切真知最终来源于实践,来自于直接经验

要求: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才能真正理解书本知识

才能对所学书本知识进行验证

才能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过程:从感性认识开始

含义:

形式:感觉

知觉

表象

特点:生动、丰富、具体

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没有揭示事物本质和

规律

认识的低级阶段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含义:

形式:概念

判断

推理

特点:间接性、抽象性

更深刻、更正确、更全面、更可靠地反映客观事物

认识的高级阶段

两者关系:辩证统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没有感性认识提供的

感性材料,就不可能形成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从而达到对事物

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条件:掌握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

所获取感性材料必须合乎实际

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制作(关键)

科学思维方法: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

小结: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人的认识便

实现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飞跃

割裂两者关系,会导致的错误经验论

唯理论小结: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

认识到哪里去?——实践

认识世界的目的:改造世界

内容:改造客观世界内容:改造自然界(人与自然)

改造社会(人与人)

我国现阶段的历史任务:

改造主观世界内容:改造人的思想观念

改造人的认识能力

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关系

核心: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观(其中起决定作用的

是世界观)

两者关系: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改造客观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

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能提高改造客观世

界的能力

要求:

理论含义:

分类:正确的——科学理论

错误的

与实践的关系: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理论基础,

理论产生、发

展、受检验和

归宿,都离不

开实践

理论对实践有反作

用,科学理论对实

践有指导作用

科学预见作用

科学方法作用

解放思想作用认识是否正确,必须到实践中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决定的

真理含义: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正确的认识)

特点:客观性(根本属性)

认识

是从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

提出发得出的必然结论

发展性

决定人们对客

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真理性认识是发展的

人们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人们在实践

中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小结:真理是随着客观事物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真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真理在同谬误斗争中发

展,真理的发展是

真理不断克服和

战胜谬误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小结:真理的本性是主观认识与客观对象相符合检验真理的

标准,必须具有把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联结接起来的特

征——实践

这是由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实践含义:

特点:

小结: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小结:只有实践能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比较,

从而判明这一认识是否正确

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实践标准

小结:寻求真知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不断发展过程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对人的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小结:认识的发生、发展、受检验和归宿,

都离不开实践,实践是认识的

基础

行为要求:

人民群众含义:

地位: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创造了物质财富

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创造精神财富的源泉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小结:社会实践是人民群众的实践,人民群众是历

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行为要求:向人民群众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要求:弘扬科学精神内容:求真务实精神

理性思考精神

勇于探索精神

大胆创新精神等

小结:概括说,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

精神

作用:有助于人们自觉接受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和价值观

有助于形成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助于培养献身真理的精神

弘扬人文精神内容:以人为本

为人民服务

奉献社会

热爱祖国

关爱人类等

小结:民族精神、人生价值观是核心内容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核心词:人生价值观

价值观含义:

作用: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含义:

作用:对人的行为有引导作用

引导人们认识世界的活动

指引人们有效地选择认识对象

形成不同评价,影响人们的认识过程和认识

结果

引导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坚持正确价值取向,正确判断利弊,促使实

践活动获得成功

要求: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最高价值的判断标准:人民的根本利益

具体要求: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

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

义的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

地位:

作用:

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共同理想

内容:

作用: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

内容:

作用:

社会主义荣辱观

内容:

作用:

小结:

意义:形成全民族奋发向

上的精神力量

和团结和睦的

精神纽带,对

于推进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伟

大事业,具有

重大而深远的

意义

人生价值观

含义:

人生价值含义:

科学内涵:人生的社会价值,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经济贡献(物质贡献)

道德贡献(精神贡献)

人生的自我价值,即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社会尽可能尊重个人的正当要求和合法权益,满足个

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两者关系:密切联系着

个人必须向社会索取,才能满足自己生存

和发展的需要

个人必须为社会、他人做贡献,才能获得

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生存和发展需要

的满足

两者比较,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第一位的,

是人生价值的主要标志

创造有价值人生的根本途径:劳动和奉献

行为要求:做一个有理想的人

理想含义:人生追求的目标,以客观可能性作为根据的关于未来的

美好构思、设计或愿望

内涵:生活理想

职业理想

道德理想

社会理想(最根本,起主导作用)

与现实的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

区别:理想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是

现实的升华

现实孕育着理想,是理想的基础,

但又不同于理想

统一:理想来源于现实,现实是理想的基

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将理想转化

为现实的条件是奋斗、实践

要求:将个人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结合起来

我国现阶段社会共同理想:

并不等于抹煞个人理想,个人理想

体现社会共同理想

社会共同理想包含着个人理想,社

会理想的实现要靠社会个体的

共同努力奋斗

小结:只有把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

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

个人理想才能真正得到

实现,也才能推动国家

和民族发展,实现国家

民族的共同理想

正确选择人生道路

以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指导,正确选择人生道理

在关键时刻,对人生道路做出正确选择

既要考虑自己的主观条件,又要考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关键:个人的愿望和目标要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符合广大

人民群众的利益

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顺境和逆境

要有走曲折道路的思想准备,善于在曲折中前进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走好人生每一步

肩负时代使命

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求:以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全面提高素质,发展健康个性全面提高素质思想道德素质(首要因素,灵魂)

科学文化素质

身体心理素质

劳动技能素质

积极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

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传承先进文化

先进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即以马克思主

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

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

的文化

自觉承担历史使命,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朝社

会主义“四有”新人的目标迈进

高中政治哲学生活所有哲学原理

高二哲学有关原理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第二、三单元) 唯物论原理(第二单元第4——5课) 1.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有本身固有的规律的,因此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用于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问题)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原理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物质的,因此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必须承认社会的物质性。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时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4.物质决定意识原理——最重要的唯物论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形势、背景、情况……,制定出台实施政策、方针、规划等) 5.意识能动作用原理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动认识世界: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能动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要求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往往会从政策、思路、理念的作用和效果角度挂钩) 6.规律客观性原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 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创造和消灭。要求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7.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原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①从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出发,寻找规律;②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③把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反对思想僵化或盲目蛮干。(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上述三点展开,材料一一代入) 认识论原理(第二单元第6课)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要求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包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的角度)、动力(认识变化发展角度)、目的(认识回归指导实践的角度)和检验标准(判断认识正确与否的角度)】要重视实践,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会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会阻碍实践的发展。要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有重大指导作用。 2.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谬误有严格界限,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行的,要正确对待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3.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原理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是一个无

浙江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条目)

《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2018.10) 姓名: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二、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关系 2.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二)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具体科学的分类、特点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含义、内容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一)唯物主义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基本观点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合理性及不足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合理性及不足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及意义(二)唯心主义 1.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举例 (2)客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举例 2.夸大感觉和夸大概念的后果p.13专家点评 3.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和“两大阵营”p.14 4.“二元论”的错误性p.15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世界的物质性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物质性的原因 2.物质的含义、唯一特性、意义 3.哲学上的“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物质性的原因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p.30专家点评 3.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意识)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含义、基本形式、特点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3.静止的含义 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5.诡辩论p.32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特点(客观性、普遍性)、方法论要求 2.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一、意识的本质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物质基础、产生前提)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注意】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生理基础) 2.意识活动的实现方式p.36相关链接 (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意识反映的对象(源泉):客观存在 2.意识产生的途径:社会实践 3.意识的含义(起源、生理基础、内容、形式) 4.表达意识的概念p.37相关链接、专家点评 5.物质决定意识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认识层面) 1.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含义、重要性) 2.每个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人类认识发展是无限的p.39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实践层面)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原因)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原因、表现)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总的要求]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具体要求]2.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3.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4.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反对错误观点)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汇总

哲学 一、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1、唯物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认为金木水火土等是世界的本原。例:“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范缜 “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例:“天不变,道亦不变。”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属性。 2、唯心主义 (1)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例:“存在就是被感知”、“心外无物”、“物是观念的集合” “我思故我在”、“万物皆备于我” “宇宙便是吾心”、“万物是我们的表象” (2)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例:“理生万物”、“未有这事,先有这理”、“理在事先”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 “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 二、(辩证)唯物论 1、世界的本质 (1)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世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认识运动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2)运动和静止关系 (1)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2)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上海市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直线运动 知识点拨: 1. 质点 用一个只有质量没有形状的几何点来代替物体。这个点叫质点。一个实际的物体能否看作质点处理的两个基本原则:(1)做平动的物体。(2)物体的几何尺寸相对研究的距离可以忽略不计。 2. 位置、路程和位移 (1) 位置:质点在空间所对应的点。 (2) 路程: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它是标量。 (3) 位移:质点运动位置的变化,即运动质点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 向线段。它是矢量。 3. 时刻和时间 (1) 时刻:是时间轴上的一个确定的点。如“3秒末”和“4秒初”就 属于同一时刻。 (2) 时间:是时间轴上的一段间隔,即是时间轴上两个不同的时刻之差。 21t t t =- 4. 平均速度、速度和速率 (1) 平均速度(v ):质点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即v = s t ?? 。它是矢量,它的方向与Δs 的方向相同。在S - t 图中是割线的斜率。 (2) 瞬时速度(v ):当平均速度中的Δt →0时,s t ??趋近一个确定的值。 它是矢量,它的方向就是运动方向。在S - t 图中是切线的斜率。 (3) 速率:速度的大小。它是标量。 5. 加速度 描写速度变化的快慢。它是速度的变化量与变化所用的时间之比值,即:

a =t v ??。 它是矢量,它的方向与Δv 的方向相同。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 方向一致时,质点作加速运动;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时,质点作减速运动。 6.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特点:加速度是一个恒量) (1)基本公式: S = t + 12 a t2 = v0 + a t (2)导出公式: ① 2 - v02 = 2 ② S t - a t2 ③ v == 2 t v v + ④ 初速无论是否为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连续相邻的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一常数: S Ⅱ-S Ⅰ=2 (a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T 可导出: - =(M -N) ⑤ A B 段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⑥ 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注:无论是匀加速还是匀减速直线运动均有: 2 < 2 ⑦ 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在第1s 内、第 2s 内、第3s 内……第内的位移之比为: S Ⅰ:S Ⅱ:S Ⅲ:……: = 1:3:5……:(21); 1、 2、3、…… ⑧ 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第1米内、第2米内、第3米内……第n 米内的时间之比为: t Ⅰ:t Ⅱ:t Ⅲ:…:=1:( )21-:()23-……(n n --1); 1、2、3、 7. 匀减速直线运动至停止:

高中政治哲学提纲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提纲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得导向 一、哲学得涵义 1、哲学就是人们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得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得实践中逐步形成与发展得。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得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得追问与对世界得思考。 3、哲学就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得艺术。哲学就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之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得学问。 4、哲学得任务:寻找光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二、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

第二课百舸争流得思想一、哲学得基本问题 2

2、哲学上得“两个对子” 2. 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得脉搏,正确地总结与概括时代得实践经验与认识成果。 △ 注:1、并不就是所有哲学都就是自己时代精神上得精华,只有真正得哲学才就是 2.真正得哲学不一定就是科学得哲学,要判断其就是否就是真正得哲学,关键瞧它就是否正确反映了自己时代得要求、就是否代表自己时代得先进思想。 二、社会变革得先导 1、通过对旧制度与旧思想得批判,更新人得观念,解放人得思想 2、预见与指明社会得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得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得未来,动员与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得巨大物质力量。 总之,任何反映自己时代得客观要求与历史趋势得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得先导,推动时代得步伐,指导社会变革。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1、产生: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 ②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与自然科学得其她进步 ③理论来源: 黑格尔辩证法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基本内核=马克思主义 哲学 个统一得关键在于实践得观点。实践观点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与基本观点。

上海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整理下(全)

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一、DNA分子的复制 1. 概念: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 时间: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因突变就发生在该期) 特点:边解旋_________ 边 _______________ ,半保留___________ 复制 条件:模板DNA 两条链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料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 _________ 、酶、能量意义:遗传特性的相对稳定(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复制能够准确进行。) 例:下图是DNA分子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5〕脱氧核苷酸____________ 。 (2)若〔3〕为胞嘧啶,则〔4〕应是鸟嘌吟 (3)图中〔8〕示意的是一条多核苷酸链____________ 的片断。 (4)DNA分子中,由于〔6 〕碱基对具有多种不同排列顺序,因而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 (5)DNA分子复制时,由于解旋酶的作用使〔7 〕氢键断裂,两条扭成螺旋的双链解开。 二、RNA分子 R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一分子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核糖、一分子磷酸和一分 子碱基。由于组成核糖核苷酸的碱基只有4种:腺嘌吟(A)、尿嘧啶(U)、鸟嘌吟(G和_ 胞嘧啶(C),因此,核糖核苷酸有4种: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尿嘧啶核糖核苷酸、鸟嘌呤核糖核苷酸和胞嘧啶核糖核苷酸。 由于RNA没有碱基T (胸腺嘧啶),而有U (尿嘧啶),因此, A-U 配对,C-G 配对。 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通常是单链结构,我们所学的RNA有mRNA 、tRNA _、rRNA 等类型。 三、基因的结构与表达 1、基因----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基因携带遗传信息,并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2、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包括两个阶段-----转录和翻译 (1)转录 场所:细胞核 ______________ 模板:DNA —条链 __________________ 原料:核糖核苷酸 ________________ 产物:mRNA _______________ (2)翻译

2019人教版高中政治哲学生活知识点总结

2019人教版高中政治哲学生活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一、哲学的产生 1.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二、哲学是什么 (一)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智慧) 哲学的任务: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1.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 3.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①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②世界观(看法想法)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做法)体现世界观 ③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三)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①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个性、个别、具体) ②哲学对其进行概括和生活,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共性、一般、抽象) ③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不可取代具体科学),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易错句:哲学是科学的时间观和方法论(×)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内容 (一)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谁决定谁) ①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为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为唯心主义 (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①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②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高中政治哲学部分整理版

辩证唯物论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 〖原理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 ? 〖反对〗:在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2、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 〖原理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 〖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 主义 3、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或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 〖原理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 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 〖方法论〗: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 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 〖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 唯心主义观点。 4、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 〖原理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 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又要重视意识 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 〖反对〗: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 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5、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 〖原理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 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 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坚持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 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 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 〖反对〗: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 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6、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上海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整理下(全)

二.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一、DNA分子的复制 1.概念: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 时间: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基因突变就发生在该期) 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 条件:模板 DNA两条链、原料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酶、能量意义:遗传特性的相对稳定(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复制能够准确进行。) 例:下图是DNA分子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5 〕脱氧核苷酸。 (2)若〔3〕为胞嘧啶,则〔4〕应是鸟嘌呤 (3)图中〔8〕示意的是一条多核苷酸链的片断。 (4)DNA分子中,由于〔6 〕碱基对具有多种不同排列顺序,因而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 (5)DNA分子复制时,由于解旋酶的作用使〔 7 〕氢键断裂,两条扭成螺旋的双链解开。 二、RNA分子 R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一分子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核糖、一分子磷酸和一分子碱基。由于组成核糖核苷酸的碱基只有4种:腺嘌呤(A)、尿嘧啶(U)、鸟嘌呤(G)和胞嘧啶(C),因此,核糖核苷酸有4种: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尿嘧啶核糖核苷酸、鸟嘌呤核糖核苷酸和胞嘧啶核糖核苷酸。 由于RNA没有碱基T(胸腺嘧啶),而有U(尿嘧啶),因此, A-U 配对, C-G 配对。 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通常是单链结构,我们所学的RNA有 mRNA 、 tRNA 、 rRNA 等类型。 三、基因的结构与表达 1、基因----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基因携带遗传信息,并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2、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包括两个阶段-----转录和翻译 (1)转录 场所:细胞核 模板: DNA一条链 原料:核糖核苷酸 产物: mRNA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什么是哲学?(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2、什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两者的关系如何?(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方法论(3)关系: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什么?(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什么?他们的根本分歧是什么?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6、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7、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8、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9、什么是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1)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2)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2)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最主要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2)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3、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4)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4、什么是运动?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世界上不

最新上海高中生命科学全部知识点归纳(会考)全)

主题一走近生命科学 1.1 走进生命科学的世纪 学习内容 1.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生命科学的早期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以及西方国家的科学家对生命科学早期研究的重要成果。 ?春秋《诗经》北魏贾思勰《齐 民要术》明代李时珍《本草纲 目》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对动植物广泛观察 ?古罗马盖仑解剖动物 2.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研究手段。 ?早期——描述法与比较法 ?后期——实验法,以孟德尔、摩尔根等 为典型 3.生命科学发展中具有里程碑作用的伟大成就。 ?17世纪显微镜发明——生命科学进入 细胞水平 18世纪瑞典林耐“生物分类法则”,制定生 物命名的方法 ?19世纪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 ?1859年英国人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提出“进化论” ?1865年奥地利人孟德尔发表《植物杂交 试验》,建立遗传学 ?美国人摩尔根进一步研究分子遗传学 ?20世纪以来生命科学发展方向——宏 观:生态学微观:分子生物学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 结构——生物学进入分子水平 ?我国合成具有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蛋 白质)和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 (tRNA) ?多利羊的意义——通过高度分化的体 细胞(乳腺细胞)来克隆动物 ?人体胚胎干细胞研究——生命科学“阿 波罗登月计划” ?2000年,人类基因组草图绘制成功,具 体内容为人类基因组的碱基对序列的 测定 4.生命科学发展对人类经济、生活和科学发展的贡献。 5.技术的发展对推动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6.21世纪生命科学面临的重大课题与未来的发展前景。 ?脑科学未解之谜最多 ?转基因技术 ?后基因组计划 ?自己总结 1.2 走进生命科学实验室 学习内容 1.生命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步骤。 ?提出疑问提出假设设计实验 实施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新的疑问 2.生命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实验室规章制度和安全守则。 ?重视观察和实验 3.“细胞的观察和测量”实验。 ?显微镜操作注意点:对光明亮先低 倍镜观察再高倍镜高倍镜下只能 使用细调节器,如果光暗,可以调节聚 光器和光圈转换物镜要使用转换器 ?两个保卫细胞之间是气孔 主题二生命的基础 2.1 生物体中的化合物 学习内容 1.水在生物体中的含量、作用、存在 形式。 ?含量最多

高中上海政治哲学部分(必背全)

哲学常识 前言 1、哲学来源于生活。 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3、哲学是把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揭示的是世界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和最一般的规律。 5、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①辩证唯物主义和②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最重要和最 具革命性的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6、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把读书思考和实践探究结合起来。 第一课《认识世界尊重实际》 1、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认为宇宙多样而统一,其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是可以为人们所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已被认识的事物和有待于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可认识的物质。 3、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就其起源来说,它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就其生理基础来说,它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就其形式来说,它是主观的;就其来源和内容来说,它是客观的。 4、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不仅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能力和作用,还具有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5、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6、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按照实际情况办事。其理论依据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即唯物主义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7、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反面是从主观出发,主要表现为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一切从书本的条文出发)和经验主义,即一切从自己的狭隘的局部经验出发。 8、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高考政治知识点物质的哲学含义

高考政治知识点:物质的哲学含义 一、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哲学中的物质是自然和社会中万事万物的共性,不是指事物本身,事物本身只是这一共性的载体。所以我们把自然和社会中万事万物叫物质现象或物质的。很多人没有搞清这一点,说明他还不知道什么叫哲学。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领域的一般问题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哲学上“物质”定义以及“矛盾”的定义,都必须从“一般”意义上去理解。不能把哲学上的“物质”等同具体的物质形态,也不能把哲学上的“矛盾”等同于生活中的矛盾。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明白了哲学。 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指出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相对于意识现象来说只有物质现象才具有这种属性。因此称“唯一”。这也是物质和意识的区别。凡是物质现象必然有客观实在性。无论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还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也不管它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无论是自然界中的还是人类社会中的;只要具备了“客观实在性”就属于物质范畴。“客观实在性”是所有物质现象的共性。不具有这一属性的就是意识范畴。“客观实在性”是判断一种现象是不是物质现象的依据。如有人提出:“我的思想不依你的意识为转移”,于是得出思想是“客观”的结论。并且为证明这一结论的正确性给所谓“客观思想”取名为:“客观存在”。因为不敢取名叫“客观实在”,结果叫了“客观存在”。“物质的当然还是物质的,而意识的也成了物质的”是典型的庸俗唯物主义,是拉美特利的哲学在21世纪的再现。 三、“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 说明物质具有独立性,意识没有这种属性。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但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就算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也是要加上“相对”二字的。“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也意味着单纯的意识活动是不会使物质现象发生变化的,但通过人的意识指导下的物质行为可以改变它的存在状态或具体形态。“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是理解物质定义难点所在,有人提出:一条不好走的路,他想变得好走一些,后来政府真的修了这条路。于是得出:这路变得好走是以他的意识为转移的结论。试想这个人或政府主要领导就是单纯凭“想”而不实际去做,路会不会修好?这个修路的过程是物质运动的过程,不是单纯的意识活动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是有意识指导的过程。意识的指导和单纯的意识活动是不同的。 四、“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说明物质是可以被人们所认识的。这是可知论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者是可知论者。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是认识客观存在的物质现象,然后才发现了他们的“客观实在性”这一共性。这正是遵循了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认识规律。但这种“客观实在性”无论是人们认识事物之前还是之后,它都以具体物质形态做载体而呈现着自己的属性。

上海版高中地理系统复习(知识点梳理)

高中地理复习 第一篇宇宙和地球 专题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一:天体系统 1、宇宙的范围:150亿光年 2、宇宙的特点:不断运动的物质世界 3、宇宙的组成:天体,弥漫物质 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 4、天体系统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二:太阳系 1、太阳系的基本构成:恒星(中心天体)、大行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 恒星(中心天体):太阳 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质量小,密度大中心有铁核) 木星,土星:巨行星(体积大,质量大密度小) 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 最大:木星 最多卫星:土星 矮行星:谷神星、冥王星、卡戎、2003UB313(齐娜) 2、太阳系的运动:运动速度:250千米/秒,周期:2.5亿年 八颗行星绕日运动具有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 3、太阳 (1)基本特点 组成成分: 氢和氦 (2)太阳的外部结构

(3)太阳活动 主要标志:黑子和耀斑 周期:11年 太阳活动的对地影响:气候变化(降水、气温) 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 太阳风在极地形成极光 三、地球宇宙环境的意义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日地距离:1.5亿千米(一个天文单位)地球体积与质量适中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运动周期适中

专题2 地球的伙伴——月球 一、月球的表层环境与运动 1、微弱的引力 2、月球地貌 平原、盆地 高原、山地 环形山 3、月球的运动 公转与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公转周期与自转周期:27.32天(恒星月) 二、月相 月相——因日地月三者位置不同而产生的。 月相:新月,上娥眉月,上弦月,上凸月,满月,下凸月,下弦月,下娥眉月朔望月:从一次新月到下一次新月所经历的时间29.53 天。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原理整理 1.哲学的来源和作用 (1)来源:①产生于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作用:①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②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 (1)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同一问题两个方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 (1)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思维科学知识,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4.哲学的内涵和基本问题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各种哲学由 此分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问题的肯定与否回答,形成了可知 论和不可知论。 6.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1)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包括古代朴素、近代形而上学、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 (2)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的,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包括: ①主观唯心主义:个人的主观精神,如个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 ②客观唯心主义:众人的共同(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 7.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1)哲学来源于时代,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①哲学是社会和时代的政治和经济在精神的反映;②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2)哲学反作用于时代,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和推动力量:①哲学批判旧制度和旧思想,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

高中政治哲学必背详细知识点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哲学常识》 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 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原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2、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从主观出发。 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且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正确处理主客观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5、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1、事物是普遍联系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诸要素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叫做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 2、整体和部分关系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全局高于局部、统帅局部。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一定的条件下,关键性的部分对整个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方法论】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3、事物是发展变化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物质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着

上海教材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最全)

. 精品 目录 一、集合与常用逻辑 二、不等式 三、函数概念与性质 四、基本初等函数 五、函数图像与方程 六、三角函数 七、数 列 八、平面向量 九、复数与推理证明 十、直线与圆 十一、曲线方程 十二、矩阵、行列式、算法初步 十三、立体几何 十四、计数原理 十五、概率与统计 一、集合与常用逻辑 1.集合概念 元素:互异性、无序性 2.集合运算 全集U :如U=R 交集:}{B x A x x B A ∈∈=且 并集:}{B x A x x B A ∈∈=?或 补集:}{A x U x x A C U ?∈=且 3.集合关系 空集A ?φ 子集B A ?:任意B x A x ∈?∈ B A B B A B A A B A ??=??= 注:数形结合---文氏图、数轴 4.四种命题 原命题:若p 则q 逆命题:若q 则p 否命题:若p ?则q ? 逆否命题:若q ?则p ? 原命题?逆否命题 否命题?逆命题 5.充分必要条件 p 是q 的充分条件:q P ? p 是q 的必要条件:q P ? p 是q 的充要条件:p ?q 6.复合命题的真值 ①q 真(假)?“q ?”假(真) ②p 、q 同真?“p ∧q ”真 ③p 、q 都假?“p ∨q ”假 7.全称命题、存在性命题的否定 M, p(x )否定为: M, )(X p ? M, p(x )否定为: M, )(X p ?

. 精品 二、不等式 1.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 若0>a ,02 =++c bx ax 有两实根βα,)(βα<,则 02 <++c bx ax 解集),(βα 02>++c bx ax 解集),(),(+∞-∞βα 注:若0a 情况 2.其它不等式解法—转化 a x a a x <<-?a x a x >或a x - 0) () (>x g x f ?0)()(>x g x f ?>)()(x g x f a a )()(x g x f >(a >1) ?>)(log )(log x g x f a a f x f x g x ()()() >--x x x f x f f(x)减函数:? 注:①判断单调性必须考虑定义域 ②f(x)单调性判断 定义法、图象法、性质法“增+增=增” ③奇函数在对称区间上单调性相同 偶函数在对称区间上单调性相反 3.周期性 T 是()f x 周期?()()f x T f x +=恒成立(常数0≠T ) 4.二次函数

高二政治必修四哲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

政治必修四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1)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着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5、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客观唯心 ※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1、哲学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哲学是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为什么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牢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 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时间经验和认识成果。 3、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①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直接理论来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