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二语文39赤壁赋同步练习

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二语文39赤壁赋同步练习

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二语文39赤壁赋同步练习
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二语文39赤壁赋同步练习

赤壁赋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学习理解本文“文赋”的文体特点及所运用的“赋”的表现手法(主客问答的行文结构、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2、能力目标:

(1)、体会本文情、景、理交融的技巧;

(2)、培养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及其“”外儒内道”的思想。

二预习方案

(一)基本任务:

1、生字注音

壬戌(rén xū)酾酒(shī)桂棹(zhào)横槊(shuò)

余音袅袅(niǎo)渔樵(qiáo)幽壑(hè)扁舟(piān)

嫠妇(lí)匏樽(páo)愀然(qiǎo)蜉蝣(fúyóu)

山川相缪(liáo)无尽藏(zàng)狼籍(jí)旌旗(jīng)

舳舻千里(zhúlú)枕藉(jiè)属客(zhǔ) 斗牛(dǒu)

窈窕之章(yǎo tiǎo)相与(yǔ)扣舷而歌(xián)溯流光(sù)

倚歌而和之(hè)少焉(shǎo)江渚(zhǔ)洗盏更酌(gèng)

冯虚御风(píng)曾不能(zēng)肴核(yáo hé)

2、通假字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属”通“嘱”:劝人饮酒。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冯”通“凭”:乘。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泝流光】“泝”同“溯”:逆水而上。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通“缭”:连结,盘绕。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

3、字词活用

【舞】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动词的使动用法。

【泣】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词的使动用法。

【西】西望夏口:向西,名词用作状语。

【东】东望武昌:向东,名词用作状语。

【侣,友】侣鱼虾而友麋鹿侣:以……为伴侣,名词的意动用法。

友:以……为朋友,词的意动作法。

【下,东】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下:攻占,方位名词作动词用。

东:向东进军,名词作动词用。

【渔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渔砍柴,名词作动词。

4、词语古今异义

【徘徊】古义:这里指明月停留。如:徘徊于斗牛之间。

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美人】古义:文中指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如:望美人兮天一方。

今义:美貌的女子。

【白露】古义:白茫茫的水汽。如:白露横江。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如:凌万顷之茫然。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5、特殊句式

(1)、定语后置:

客有吹洞箫者。

凌万顷之茫然。

(2)、被动句: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宾语前置: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4)、状语后置:

徘徊于斗牛之间。

月出于东山之上。

(二)挑战任务:

1.文体与作者简介

赋,始于两汉魏晋,刘翩在《文心雕龙》中就总结了赋的特点:“赋者铺也,铺采搞文(舒展散布),体物写志也。”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贾谊的《鹏鸟赋》,张衡的《两京赋》等。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上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洵子。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佑(仁宗年号之一)二年(1057)进士乙科。诗、文、书、画俱成大家。墨竹师文同,所作喜从地一起至顶,米元章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也。”文同虽谓:“吾墨竹一派,近在徐州。”。而子瞻亦自谓:“与文同拈一瓣香”,还云:“吾为墨竹尽得与可之法。”然运笔情拨,其英风劲气,往来逼人,使人应接不暇。作成林竹亦甚精。作枯槎古木,丛条断山,笔力跌宕,於风烟无人之境。尝以书告王定曰:“予近画得寒林,已入神品。”兰陵湖世将家收其所画蟹,琐屑毛介,曲隈芒缕,无不备俱。尝画临阁壁作丑室风篁,以易刘氏园中灵壁石。并作应身弥勒,以寄秦观,笔法奇古。

2、文章整体解读

《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元丰五年(1

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全文分作五段:

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并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贯。“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风飞行,悠悠忽忽地离开人世,超然独立;又像长了翅膀飞升入仙境一样。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了。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第3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此段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文理转折自然。但文章并不是直陈其事,而是连用了两个问句。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问道:“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胜问道:“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接着,追述了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当年,浩浩荡荡的曹军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里呢?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我辈!因而,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又何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

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那么什么为我们所有呢?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我们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此情此景乃缘于李白的《襄阳歌》:“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进而深化之。

第5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清代古文家方苞评论这篇文章说:“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岂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如此适调而畅遂也。”(引自《评注古文辞类纂》)苏轼通过各种艺术手法表现自己坦荡的胸襟,他只有忘怀得失,胸襟坦荡,才能撰写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赋》来。

三、自主学习方案:

(一)方法导引

1、通读课文,了解内容

2、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

(二)重点指津

1、划出第一段写景的句子,两人讨论,形成一个整体画面。要求能按照由上到下、由远近

的顺序,将这个画面描述出来。可以打腹稿,也可以拟个简单的提纲,目的在于通过想象再现东坡先生的此时此地此景。

2、如此幽美的自然环境中,作者的心情如何?请在此段找一个词概括。

3作者写了饮酒放歌之乐后,接着写谁?箫声如何?请找四个词概括,并分别组词。

4、第三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

(三)难点解读

1、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2、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3、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四)思维点击:

1、说说课文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赤壁赋》是一篇游记散文,但作者绝不是为了记游,而是重在抒情和说理。苏轼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将抒情和说理都依托于景物描写,因景而生情,借物而喻理,写景、抒情、说理三者结合得非常紧密。

文中描绘清风、江水、明月的写景句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文中抒情的部分,始终不离开这几处景物描写,这就是因景而生情。作者正是在看到江上的清风明月之后,产生了“遗世独立”之情:“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之情。

文中说理部分也紧紧扣住这几处景物描写,用自然景物来隐喻哲理,阐发哲理。这就是借物而喻理。如第二段中“客”关于人生无常的议论,都离不开自然景物,“羡长江之无穷”一句扣住江水,“抱明月而长终”一句扣住明月,“托遗响于悲风”一句扣住清风。这几句表明了“客”虚无消极的人生观,它的内涵无不借助这一具体而实在的自然景物表达出来。

2、就感情线索而言,课文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具体说说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入悲,又是怎样转悲为喜的。

本文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内在线索,这就是:“于是饮酒乐甚”──“托遗响于悲风”──“客喜而笑”,也就是由乐而悲、由悲而喜,课文一开头便表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如此良辰美景,作者油然而生飘飘欲仙之喜。

接下来顺转:由饮酒放歌的欢乐中伴入了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嫠妇泣,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入悲哀。

紧接着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在此借主客问答的形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以明月江水作比,完成了由悲转喜的过渡;世界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进而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四、反思与测评

能级一: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壬(rén)戌窈窕(tiǎo)桂棹(zhào)冯(féng)虚御风

B.嫠(lí)妇愀(qiǎo)然舳(yóu)舻山川相缪(liáo)

C.酾(shī)酒横槊(shuò)江渚(zhǔ)正襟(jīn)危坐

D.匏(páo)樽枕藉(jí)蜉(fú)蝣一叶扁(piān)舟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凌万顷之茫然(旷远的样子)冯虚御风(驾)

B.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正襟危坐(身体斜着坐)

C.击空明兮溯流光(月光下的清波)扣舷而歌之(敲击)

D.倚歌而和之(循,依)而卒莫消长也(到底)

3、下列句中的“如”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B.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C.如日中天

D.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也

4、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举酒属客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D.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5、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纵一苇之所如②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③而又有何羡乎④虽一毫而莫取

A.①任凭②如果③然而④虽然

B.①任凭②如果③然而④即使

C.①假如②大概③然而④即使

D.①假如②大概③然而④虽然

6、对下列各句加点词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B.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④不同,②③相同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徘徊于斗牛之间

B.白露横江

C.凌万顷之茫然

D.挟飞仙以遨游

8、下列句子与“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B、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C、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D、古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能级二:

9、对“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以桂树木兰做桨,用美好的事物寄托高雅的情调。

B.“击空明”与“渺渺兮予怀”写景抒情,以景的空明衬人的胸怀广阔。

C.最后一句,点出“予怀”所思慕的对象是那在“天一方”的美人。

D.全歌落脚到“美人”身上,具有象征意义。

10、对下列各句的翻译,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的万物(时刻都在变动),连一瞬间都不停止。

B.泣孤舟之嫠妇——(那箫声像是)为孤舟中的寡妇而哭泣。

C.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希望)同飞升的仙人一同遨游长空,哪怕在明

月下死去(也心满意足)

D.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轻盈飘逸啊,像长了羽毛的鸟儿一样,远离尘世,飞升仙境。

1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既望:已经过了望日,即阴历每月十六日。既:已经。望:阴历每月十五日。

B.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本文作者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八大家中另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司马光、王安石。

D.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六宿之一。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

12、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是豪放派的创始人。

B.本文与《后赤壁赋》都是元丰五年苏轼被贬到黄州所作,这期间他还写了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C.本文通过主客问答,议论风生,表现出主人公乐观豁达的胸怀。

D.本文通过叙事,把景与情交融在一起,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

13、《赤壁赋》是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年游黄冈赤壁后所作。第一段写的是“_____”,月出东山,“_____”之景;第二段歌的是“_____”那样一种渴求;第三段问的是人生“_____”的一种奥秘,客作答则表现出“_____”“_____”“_____”的消极悲观;第四段作者又借阐发“变”与“不变”的人生哲理,表达了自己欲寄情于“_____,_____”的一种超脱,一种乐观旷达的情怀。就感情线索而言,全文表现出作者“_____—_____”的感情变化及“_____—_____”的思想斗争历程,而这正是他政治上失意,想在不能满足的人生中求得解脱的复杂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由此可见,本文过渡性的枢纽段落是第段。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19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4、下列词语中加点词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苏子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正襟危坐(端正)

下江陵(向下游到)

顺流而东(向东进发)

酾酒临江(斟酒)

渔樵于江渚之上(江中小岛)

驾一叶之扁舟(小船)

渺沧海之一粟(眼泪)

15、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此非曹孟德之诗乎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固一世之雄也④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⑤驾一叶之扁舟⑥渺沧海之一粟

⑦哀吾生之须臾⑧羡长江之无穷

A.①②⑦⑧/③④⑥/⑤B.②⑦⑧/①③⑤⑥/④

C.①③④⑥/②⑦⑧/⑤D.②④⑥/①③⑦⑧/⑤

16、下列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A.终葬于先人之北,然后惟其所愿

B.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C.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7、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何为其然也

A.托遗响于悲风

B.石之铿然有声者

C.君欲何往

D.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18、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

C.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D.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急欲建功立业的豪情。

19、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②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能级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5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

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20、加点字意义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顾而乐之B.顾安所得酒乎

C.四顾寂寥D.道士顾笑

21、下列加点词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适有孤鹤,横江东来B.玄裳缟衣

C.掠予舟而西也D.羽衣蹁跹

22、下列各项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歌相答——一边走一边唱,互相酬答

B.凛乎其不可留也——感到害怕,不敢停留

C.如此良何夜——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D.听其所止而休焉——随它停在哪里就在哪里休息

23、对文中“玄裳缟衣”的“孤鹤”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象征身遭贬谪,孤独寂寥的作者本人。

B.象征作者出世的理想

C.象征因“客去”而感觉孤寂的作者

D.象征作者“羽化”的游仙思想

24、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一句,既是写实,又多少带有作者对人世沧桑的感慨。

B.文中的“孤鹤”和“道士”是以不同形象出现的同一对象。

C.本文中道士化鹤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在出世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赤壁赋》中“苏子”的议论表达了他乐观旷达的思想。

D.本文和《赤壁赋》都表现出一种虚无思想,这正是作者的思想局限造成的。

五自主探究指导

综观苏轼一生,其精神世界始终受着儒道佛的影响,出世与入世思想支配其立身行事。课外阅读苏轼的《后赤壁赋》,结合本文,你从两篇赋中发现了出世与入世的思想印记吗?请作思考。然后与同学讨论交流。

自主学习方案:

1、(第一段的景物特征:澄澈、幽美。)

2、(乐)

3、(哀怨、思慕、啜泣、倾诉)

4、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

能级一

1、C(A冯píng虚御风B舳zhú舻D枕藉jiè)

2、B(危坐:端坐)

3、A(“到,往”,BCD解释为“像”)

4、D(A“属”通“嘱”,劝人饮酒;B“冯”通“凭”,乘;C“籍”通“藉”)

5、B

6、C(①②都是名词作动词,③是名词意动用法,④是名词作状语)

7、D(A“斗牛”古义是星宿名,今义是一种游戏方式;B“白露”古义为白茫茫的水气,今义是二十四节气之一;C“茫然”古义是旷远的样子,今义是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8、C(都是介宾短语后置)

能级二

9、B(应为“既写景又写人”)

10、A

11、C(没有司马光,应是曾巩)

12、D(景、情、理交融)

13、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望美人兮天一方何为其然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人生之须臾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乐悲乐追求绝望放二

14、A(B下,攻占;C渚,江中小洲;D渺,渺小得像)

15、C(①③④⑥都是助词,的;②⑦⑧主谓间取消独立性;⑤助词,无义)

16、B(都表被动)

17、C(都是宾语前置句)

18、D(流露的是不能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苦闷)

19、①这里不是曹孟德被周郎围困的地方吗?

②(我)知道这是不可能忽然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悲凉的秋风。

能级三

20、B

21、A(名词作状语,其余为名词作动词)

22、C(怎么度过这个美好的夜晚呢)

23、C(作者的孤寂并不是因“客去”,而是因身遭贬谪的缘故,即使“客”也只是陪衬而已)

24、D(“虚无”思想在本文中有,在《赤壁赋》中没有)

赤壁赋(必修一)高中苏教版原文对照翻译

赤壁赋 苏轼 壬(r?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shǎo)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杯向同伴敬酒,吟诵着与明月有关的文章,歌颂窈窕这一章。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徘徊在斗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 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íng) 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我的情思)浩荡,就如同凭空乘风,却不知道在哪里停止,飘飘然如遗弃尘独立,羽化而登仙。 世,超然独立,成为神仙,进入仙境。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 这时候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 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有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歌而和(ha)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niǎo),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凄切、婉转、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苏轼的容色忧愁凄怆,(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 同伴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 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持酒而饮,横执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代枭雄,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zūn)以相属(zhǔ)。渚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我们)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我们)如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yú),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 (不由)羡慕长江没有穷尽。(我想)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我)知道这些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不可能屡屡得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苏轼说:“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像这月,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

《赤壁赋》必修一

《赤壁赋》必修一 浙江省临海市大田中学鲁金会 【教学目标】赏析苏东坡的《前赤壁赋》。 【教学设想】 在落实字词的基础上,运用朗读、涵咏、探究的方法赏析这篇经典赋文,解读苏轼。 【教学过程】一、放录音 (著名播音员夏青的朗诵) 学生听,谈谈《赤壁赋》有什么感觉。 二、整体感知 板书: 景情理 乐悲喜 (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 三、赏析要点1、赏景:学生用散文化的笔调改写第一自然段。 参考: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东西。景象澄沏,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于是,羽化登仙、飘然世外。 2、品情:悲从何来? 参考:乐极生悲为人之常情。 ⑴悲从“歌”中来:3 2019-10-09 浙江省临海市大田中学鲁金会 【教学目标】赏析苏东坡的《前赤壁赋》。

【教学设想】 在落实字词的基础上,运用朗读、涵咏、探究的方法赏析这篇经典赋文,解读苏轼。 【教学过程】一、放录音 (著名播音员夏青的朗诵) 学生听,谈谈《赤壁赋》有什么感觉。 二、整体感知 板书: 景情理 乐悲喜 (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 三、赏析要点1、赏景:学生用散文化的笔调改写第一自然段。 参考: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东西。景象澄沏,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于是,羽化登仙、飘然世外。 2、品情:悲从何来? 参考:乐极生悲为人之常情。 ⑴悲从“歌”中来:3 2019-10-09 浙江省临海市大田中学鲁金会 【教学目标】赏析苏东坡的《前赤壁赋》。 【教学设想】 在落实字词的基础上,运用朗读、涵咏、探究的方法赏析这篇经典赋文,解读苏轼。 【教学过程】一、放录音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同步检测:(9)赤壁赋

赤壁赋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 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川相缪. ||,郁乎苍苍 缪:盘绕 B .举匏樽以相属. 属:劝酒 C .知不可乎骤. 得 骤:快速 D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享有 解析:选C C 项||,“骤”||,屡次||。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B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C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D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逝者如斯,而. 未尝往也 B.???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C.??? 寄蜉蝣于.天地托遗响于. 悲风 D.??? 固一世之.雄也夫人之. 相与,俯仰一世 解析:选C C 项||,都是介词||,在||。A 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B 项||,形容词词尾/语气词||,表示疑问||。D 项||,结构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4.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他们的协查请求并没有得到积极回应||,不免感慨系之:“他们没义务反馈||,我们没权利去过问||。有些情况就不了了之||,有些线索就浪费了||。”

B.党员要做到勤俭节约||,就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和党性锻炼||。一是要把好思想关||,谨防自腐蜕变;二是要把好情感关||,谨防情随事迁;三是要把好小节关||,谨防穴蚁毁堤||。 C.同样的探索||,不同的命运||,多少反映出住房公积金制度面临的尴尬:用来看病||,涉嫌违规;用来买房||,沧海一粟||。 D.马克思说过:“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日益发达的互联网让这些声音时常响起||,不绝如缕||。 【答案】C 【解析】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不合语境||,此处应为“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无济于事)||。A项||,感慨系之:感慨的心情联系着某件事||,指对某件事有所感触而不禁慨叹||。B项||,情随事迁:思想感情随着情况的变迁而发生变化||。D项||,不绝如缕: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A.西.望夏口||,东.望武昌B.顺流而东.也 C.侣.鱼虾而友.麋鹿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解析:选D A项||,“西”“东”||,名词作状语;B项||,“东”||,名词用作动词;C项||,“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D项||,“藏”||,宝藏||,没有活用||。 6.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宋神宗时||,王安石推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被调往杭州等处担任地方官||。 ②《念奴娇·赤壁怀古》正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赏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时所作||。 ③元丰二年在湖州太守任上又因被新党污蔑作诗讽刺新法||,而遭到御史弹劾、论罪||, 被捕入狱||。之后||,他再次被贬||。 ④这首词历来被视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 ⑤苏轼为官关心政治||,但思想比较保守||。 A.②④⑤①③B.⑤②④①③C.⑤①③②④D.②④①③⑤【答案】C 【解析】通读供排句可知||,⑤句是总句||,应为首句||。①③两句都是对总句的解说||,根据③句中的“又”可知||,①句在③句前||。④句中的“这首词”指的是②句中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因此②句在④句前||。故正确选项为C||。

《赤壁赋》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二)

《赤壁赋》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二) 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学习本文景、情、理交融的写法。 2、感悟作者豁达乐观的精神,培养学生直面挫折的能力。 教学重点:把握全文感情线索,了解景、情、理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直面痛苦后的达观。 突破方法:朗读与分析结合突破重点; 比较与探讨结合突破难点。 导入新课 在中国诗人中,李白太高,瑶台仙阁高不可攀;陶渊明太远,桃花源里忽隐忽现;杜甫较近,却显太实而缺空灵;比较起来我更喜欢苏轼,他的诗,随手拈来如飞天袖间散落的花朵,气韵生动,神思逸飞。有豪迈酣畅的“老夫聊发少年狂”,也有缠绵多情的“十年生死两茫茫”;有慷慨纵横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也有冷静直观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有旷达洒脱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有“若把西湖比西子”的浪漫细腻…… 苏轼在文学上是个旷世奇才,然而因为太优秀、太耿直,他在仕途却很不得意,一生屡遭贬谪。公元1080年,苏轼便遭遇了北宋历史上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出狱后,他被贬往偏僻、荒凉的黄州。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凄苦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脱胎换骨真正走向了成熟—“与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投影以下文字):“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高中】2018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9赤壁赋word导学案教师版

【关键字】高中 《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3、熟读并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 1、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2、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学法指导:朗读法、质疑探究法。 知识链接: 1、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人称“一门三父子,娥眉共比高。”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关于“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

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3、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课题导入: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 学习过程: 一、朗读第一自然节解答下列问题: 1、疏通文句落实文言知识 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十六日), ②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句式为:介宾短语后置)

赤壁赋 必修一原文对照翻译

赤壁赋 苏轼 壬(ré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 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shǎo)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着与明月有关的文章,歌颂窈窕这一章。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 浩浩乎如冯(píng) 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我的情思)浩荡,就如同凭空乘风,却不知道在哪里停止,飘飘然如遗弃尘 世,超然独立,成为神仙,进入仙境。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这时候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 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有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niǎo),不绝如缕。 洞箫呜呜作声: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苏轼的容色忧愁凄怆,(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同伴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 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 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

赤壁赋必修一原文对照翻译

赤壁赋必修一原文对照 翻译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赤壁赋 苏轼 壬(rén)戌 (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 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shǎo)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着与明月有关的文章,歌颂窈窕这一章。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 浩浩乎如冯(píng) 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我的情思)浩荡,就如同凭空乘风,却不知道在哪里停止,飘飘然如遗弃尘 世,超然独立,成为神仙,进入仙境。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 溯流光。 这时候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 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有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niǎo),不绝如缕。

洞箫呜呜作声: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 )妇。 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苏轼的容色忧愁凄怆,(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同伴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 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 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 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 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持酒而饮,横执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代枭雄,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 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zūn)以相属(zh ǔ)。 渚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我们)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我们)如 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yú),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二赤壁赋教学设计33

人教必修二《赤壁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解题,介绍“赋”的特点,鉴赏本文的音韵美与意境美。 2.分析本文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 3.结合作者的处境,体验作者的感情,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教学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第三单元中我们就学过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石》,今天我要学习的课文仍然是苏轼的另外一篇与赤壁有关的作品。在元丰5年作者写了“两赋一词”,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苏轼的“赤壁”情结。 二、写作背景 北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反对变法,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州)任练副使。因政治上屡受挫折,很不得志,便在一块被称为"东坡"的土地上耕耘,自食其力,于是自号"东坡居士"。他在黄州生活了四年零三个月,经常到黄州西北角赤鼻山下的赤壁漫游,饮酒吟诗,抒思古之幽情。 元丰五年七月十六日的夜晚,东坡与四川籍道人杨世昌在赤壁下的一叶小舟上喝酒吟唱。江上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不及,月亮出来了,徘徊在北斗星与天牛星之间,白雾飘过白茫茫的大江,水光和月光、雾气连成一片。他们乘坐的小舟缓缓地飘游在波光粼粼的大江之上。仿佛在空中航行。苏东坡和道人自我陶醉般地一边扣击着船舷,一边吟唱着一首古曲:“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三、文体介绍及诵读指导 本文为一篇“赋”,不是纯粹的散文,却也不是诗,更不是散文诗。它是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的韵脚的散文,却又有着浓浓的诗意。与汉、魏时期的“赋”相比,本文没有过多的堆砌辞藻。本文有许多押韵的字与对偶句,诵读时要注意语音的轻重缓急。 指导学生注意以下押韵字换韵情况。 第一段间天然仙 第二段桨光方 慕诉缕妇 第三段稀飞诗\昌苍郎\东空雄\鹿属粟 穷终风 第四段往长\主取\ 四、整体把握课文。 给大家十分钟时间浏览课文,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 (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2. 客与苏子的人生看法有什么不同?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二赤壁赋教学设计15

篇光耀千古。 【建构新知】 1.导入新课: 2.简介苏轼及其创作《赤壁赋》的背景: 文“三苏”“八大家”“欧苏”,诗“苏黄”,词“苏辛”。“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这对苏轼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打击,可对中国文艺来说实在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这段时间苏轼的创作达到了巅峰。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3.学习“赋”的文体知识。 4.检查预习效果: ●按课本段落,学生按照自然组分别齐声朗读课文,看哪个小组读音准,情感变化把握得好。 ●字词句疏理(第一节)。 ①给加点字注音 属.客( ) 窈窕 ..( ) ..( ) ( ) 壬戌 ( ) 御.风( ) 徘徊于斗.牛之间( ) ②重点实虚词词:望、下、如、斗牛、白露、茫然、窈窕、既望、徘徊、冯虚御风、遗世独立。 ●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明确各段内容,概括各段段意: 明确(参考): 第一段,写作者游赤壁的情景,展示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5.学习第一段: ⑴情景设置:学生朗读课文。 (说明:文章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幅优美

高中语文赤壁赋3人教版必修1

赤壁赋 第三课时 研讨思想 (一)梳理读本上的《后赤壁赋》并理清思路 (二)写作背景 学生介绍: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何正臣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诗句进行诬陷),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1082年,被贬黄州已经两年。“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江城的一切,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这年四月,他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乘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比较分析苏轼黄州时期的心路历程(读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时,使学生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 1、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我们能读出什么?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见景生情,壮怀激烈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少年英雄,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不世伟业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自叹自怨,无奈虚度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沧海一粟,人生虚无 看苏轼思想,积极乐观还是消极悲观?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三咏赤壁”的第一篇,词中包含着苏轼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壮阔的江山与悠远的历史,小我的忧患显得多么无足轻重!

素来有“胡巢何足恋,鹰隼岂能容”那种施展抱负、展翅高飞的万丈豪情;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古训早就使他确立了经时济世、身体力行、造福民生的宏伟目标。 所以,作者在这里体现更多的是儒家的济世情怀及找不到出路的苦闷。 2、从《前赤壁赋》中,我们可以读出什么? 山川美景,“羽化登仙”的山水之乐; 箫声悲戚,“客”发人生虚无之感慨,跌入现实人生的苦闷; “苏子”论眼前水月,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在旷达乐观中得到解脱。 稍晚的《前赤壁赋》,从乐到悲,又以乐作结。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 老师解说: 在难以忍耐的苦难环境中自得其乐,于“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当中亨受“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种乐观与洒脱,源于《庄子》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及齐物的自然观点。人原本是自然的一分子,人的生死与昼夜的变化是自然规律,生是人存在的一种形式,死是人存在的另一种形式,“物与我皆无尽也,又何羡乎”。苏轼年少读《庄子》时,就曾说过:“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他觉得《庄子》所讲的道理,是自己一向心中所想的:“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何者为贫?何者为富?何者为美?何者为陋?”“人生所遇无不可”,“我生百世常随缘”。苏轼常拿起从《庄子》中获得的思想武器捍卫自己的心灵,保持乐观的情绪,应对人生的坎坷。 《前赤壁赋》中主人对客人的劝慰正是苏轼用老庄思想与厄运抗争的表现。 3、从《后赤壁赋》中,我们可以读书什么? 山间草木,景色也由清幽转为峭拔。 记叙、描写为主,写奇景以抒怀,更像一篇游记。 诡异的道士化鹤的故事收束全文。 这里面是什么思想?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 苏轼 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学习本文景、情、理交融的写法。 2、感悟作者豁达乐观的精神,培养学生直面挫折的能力。 教学重点:把握全文感情线索,了解景、情、理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直面痛苦后的达观。 突破方法:朗读与分析结合突破重点; 比较与探讨结合突破难点。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诗人中,李白太高,瑶台仙阁高不可攀;陶渊明太远,桃花源里忽隐忽现;杜甫较近,却显太实而缺空灵;比较起来我更喜欢苏轼,他的诗,随手拈来如飞天袖间散落的花朵,气韵生动,神思逸飞。有豪迈酣畅的“老夫聊发少年狂”,也有缠绵多情的“十年生死两茫茫”;有慷慨纵横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也有冷静直观的“不识庐山真面目”;有旷达洒脱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有“若把西湖比西子”的浪漫细腻……

苏轼在文学上是个旷世奇才,然而因为太优秀、太耿直,他在仕途却很不得意,一生屡遭贬谪。公元1080年,苏轼便遭遇了北宋历史上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出狱后,他被贬往偏僻、荒凉的黄州。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凄苦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脱胎换骨真正走向了成熟—“与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投影以下文字):“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二、今天,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赤壁赋》,走进苏轼的心灵世界,与苏轼进行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 三、学生听配乐朗诵课文

人教出版语文必修二《赤壁赋》同步理解练习及答案解析

赤壁赋 一、课内双基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扣舷.(xuán) 舳.舻(zhú) 举酒属.客(zhǔ) B.渔樵.(jiāo) 潜蛟.(jiāo) 卒莫消长.(zhǎnɡ) C.匏.樽(páo) 遗.世(yí) 山川相缪.(liáo) D.肴.核(yáo) 溯.流光(sù) 倚歌而和.(hé) 【答案】C(A.舷:xián;B.樵:qiáo;D.和:hè。) 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逝者如斯.(这) 清风徐.来(慢慢地) 水波不兴.(起) B.一瞬.(一眨眼工夫) 冯虚御.风(驾) 溯.流光(逆流而上) (容色改变的样子) 正襟危.坐(端正) C.愀然 .. 何为其然.(这样) D.卒.莫消长(到底) 洗盏更.酌(更换) 东方之既.白(既然) 【答案】D(更:重新;既:已经。) 3.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舞幽壑 之潜蛟(深谷) .. 兮予怀(茫然的样子) B.渺渺 .. ,不绝如缕(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C.余音袅袅 .. 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盘绕) 【答案】B(悠远的样子。) 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举酒属.客属.予作文以记之 B.?????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顺流而东.也 C.?????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岁饥民困. D.????? 扣舷而歌.之白日放歌.须纵酒 【答案】 D(A.属:①劝人饮酒,②同“嘱”嘱托;B.东:①名词作状语,向东,②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东进发;C.困:①被围困,②贫困;D.唱歌。) 5.下列加点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白露.. 横江,水光接天 B .望美人.. 兮天一方 C .凌万顷之茫然.. D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答案】 D(A.古:白茫茫的水气,今:二十四节气之一;B.古:所思慕的人,今:美女;C.古:旷远的样子,今:①形容完全不了解或不知所措的样子,②形容因失意而神情恍惚的样子;D.古今都指凌乱。) 6.下列句式相同的两项是( ) A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B .客有吹洞箫者 C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 2、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 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 3、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解读苏轼情感变化的真实缘由。 2、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 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 3、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课时:3课时(本教案是第3课时)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前确定“走近苏东坡”主题阅读并制作语文 小报、 确立研读小组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 真文章在孤灯下’。这段话可以用来概括苏轼在黄州期间那段苦难而又 不平凡的经历。苏轼因“乌台诗案”含冤身陷囹圄一百三十天后,他以 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来到 满目荒凉的黄州,一代名人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苏轼感 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于是他多次来到人们传说中的 古战场赤壁,去寄情山水、凭吊古人。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 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他用《念怒娇.赤壁怀古》、《前、后赤 壁赋》为他苦难多变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诠释。那么今天就让我来欣赏 其中的《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美文,共同感受这位大文豪的心路历程吧 二、课文结构及鉴赏 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之一。 (一)结构全文共五段: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高一必修二《赤壁赋》原文和翻译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赤壁赋》原文及翻译 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译文: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友人敬酒,吟诵《诗经》中(赞美)明月的诗句,吟唱期中婉转优美的乐曲。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盘桓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听任苇叶般的小船自由飘流,浮在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多么辽阔呀,像是在天空中驾风遨游,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变成了神仙,遗弃尘世,登上仙境。 就这样喝着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的船棹呵香兰的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怀悠远啊,仰望着我思慕的人,好似远在天的另一方。”有善吹洞箫的友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丝丝缕缕缭绕不绝。(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又使孤舟上的孀妇为之饮泣。 我忧愁凄怆,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友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友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川缭绕,树木茂密,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对着江面斟酒,横转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如今又在哪里呢?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与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一叶小舟,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我们)像蜉蝣一样短暂地寄托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沧海中的一粒栗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想要)同仙人携手一起遨游,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不可能轻易得到的,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我说道:“你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月亮总

高一语文必修二《赤壁赋》原文及文言文翻译

高一语文必修二《赤壁赋》原文及文言文翻译 本文是关于高一语文必修二《赤壁赋》原文及文言文翻译,感谢您的阅读! 高一语文必修二《赤壁赋》原文及文言文翻译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知,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

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翻译: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颂《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白??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任凭水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江在旷远啊,船儿象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象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果的神仙。 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十分快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唱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吹箫伴奏,箫声呜咽,象含怨,象怀恋,象抽泣,象低诉。吹完后,余音悠长,象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 《赤壁赋》 教案

《赤壁赋》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2.培养对精品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文赋特点。 2.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知识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3.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4.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结合作者的处境,体验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教学方法】 竞赛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过一位古人:“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教育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这里描述的是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就是苏轼,一个曾自嘲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人。然而,恰恰是黄州成就了他,使他在文学

上“成熟”了。在这里,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名篇光耀千古。 二.简介苏轼及其创作《赤壁赋》的背景: 文“三苏”“八大家”“欧苏”,诗“苏黄”,词“苏辛”,书“宋四家”。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这对苏轼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打击,可对中国文艺来说实在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这段时间苏轼的创作达到了巅峰。 三.检查预习效果:(各组间比赛,男女生比赛,激发学生积极性) ⑴按课本段落,要求学生分别齐声朗读课文,看哪个小组读音准,情感变化把握得好。 ⑵检查学生对文言字词句知识的把握。(通假字﹑多义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文言句式)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明确各段内容,概括各段段意。 明确: 第一段,写作者游赤壁的情景,展示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四.分析第一段: ⑴情景设置:展示苏子泛赤壁的画面;学生朗读课文。 (说明:文章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幅优美的秋江夜游图。将学生的思维带进泛舟游赤壁的优美意境之中) ⑵本段以写景为主,请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并朗读。 写景的三组对偶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⑶小组讨论,形成一个整体画面,用优美的语言将这个画面描述出来。请一个学生描述。 ⑷这样的美景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朗读出来)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乐)⑸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抓重点句子法和想象画面法背诵第一段。(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诵读中加深体验)

高中语文6 赤壁赋 教案1人教版必修1

〈赤壁赋〉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 2、比较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之战》 3、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故磊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相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仑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题解 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鼾矶;又因为山崖陡消如一而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宋神宗元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这时,他曾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二、写作背景 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 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直到今天,在黄冈东坡赤壁,仍有“二赋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胜。 三、内容结构 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之一。 全文共五段。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萧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