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演化及前沿问题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演化及前沿问题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演化及前沿问题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演化及前沿问题

2011年第5期No.5,2011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1年10月

Oct.2011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演化及前沿问题①

[英]戴维·麦克莱伦1,孟高峰译2

(1.肯特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系,英国;2.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1)

【摘要】在这篇讲演中,麦克莱伦考察了过去九十多年间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欧洲和北美的发展。他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都是时代的产物,他们往往通过自己时代占支配地位的思想范式来解释马克思主义。他认为这是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变化的一种有益方式。他重点考察了当前的三个主题:全球化、帝国主义和生态问题。尤其是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可以为生态问题的解决提供资源。最后,他再次提到《共产党宣言》中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他认为:“人类拥有个人权利和义务的尊严不是来自于契约,或者个人所有的或是所做的,而仅仅是因为他们是人。”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全球化帝国主义生态问题

【作者简介】戴维·麦克莱伦,男,英国肯特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系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客座教授。

孟高峰(1970—),男,河南驻马店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1-05-09

【中图分类号】B08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455(2011)05-0005-05

我演讲的主题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我将在广义上谈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并探讨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及其之后的发展,及有关帝国主义的最近的理论。也就是说,我将考察在过去九十多年间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欧洲和北美的发展。

一、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

简要回顾和评介

鉴于这一时期动荡的社会性质及较长的时间跨度,我演讲的主题的多样性也就不足为奇。其实,在多元的情况下谈论西方马克思主义会比较好。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像我们一样)都是时代的产物,他们往往通过自己时代占支配地位的思想范式来解释马克思主义。我认为这是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变化的一种有益方式。别忘了,马克思本人就是在伟大的黑格尔的影响下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的。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的时代的不稳定,黑格尔的精神复活了。这体现在列宁晚期的作品中,尤其在早年卢卡奇的著作里。弗洛伊德对法兰克福学派思想的主要影响体现在赖希(Reich)、马尔库塞(Mar-cuse)以及早期的哈贝马斯的著作中。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及其结果将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心转移到了法国。存在主义是当时主要的哲学样式。这样,就出现了萨特版的马克思主义(Sartrean Marx-ism);随后,又被迅速兴起和衰落的结构主义所取代。阿尔都塞版的马克思主义是其典型代表,然后是后现代主义的系统化的无政府主义以及各种各样马克思主义者附和了后现代主义对于他们“宏大叙事”的攻击。在20世纪80年代,新自由主义兴起了。与之相伴的是独特的盎格鲁-撒克逊的马克思主义。这种马克思主义是以明显的矛盾的“理性选择”的形式出现并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由于前苏联的解体,美国成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并且随着国际电子交流重要性的提升,“全球化”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反映了经济和军事力量在全球的真实分配,全球化逐渐以帝国主义和帝国的形式被人们谈及。

这会给当代马克思主义留下什么样的历史遗产呢?很明显,法国的学术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已经减少的相当多了。萨特把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

①本文是根据英国马克思主义学者戴维·麦克莱伦教授

2010年11月16日在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所作的演

讲整理而成的,并经过其本人同意和授权本人翻译出版。

麦克莱伦教授是国际知名的马克思主义专家,其多部著作

被翻译成中文,例如《马克思传》、《马克思之前的马克思主

义》、《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导

论》、《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等。译者曾有幸在其指导下用

英文完成有关哈贝马斯生活世界殖民化理论的博士论文。

义相结合的努力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这也就不足为奇了。结构主义尝试的结果也同样如此:它的极端的理智主义和反人文主义体现在后现代主义里。后现代主义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结构主义由于其所具有的相对性和不合理性的特质,并没有对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的问题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在幻想物上做宏大叙事的热情的下降,导致了对于品位和选择的强调。超市作为一种对社会理解和分析的模型就变得至关重要。这种模型通过顾客对商品的挑选分析其政治行为。确实,稳定的社会现实和稳固的自我概念的消失与最近经济学上反计划的观点的发展密切相关。这种反计划的观点突显在里根和撒切尔时代。占支配地位的“自由”市场导致了经济上的无政府状态和道德上的混乱,用马克思的著名的话来说,“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的资金周转率的加速,使社会和经济生活更加缺乏稳定性。这种“后现代主义”,正如人们逐渐了解的,用一位最著名的分析家的话来说,可以视为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在这样一种社会中,“信息社会”不仅产生了新的语言理论,而且“今天的美学生产已经整合到一般的商品生产中:生产新的大量的看起来更新奇的商品(从衣服到飞机)的发疯似的经济上的紧迫性,给美学上的革新和试验赋予越来越重要的结构功能和位置”。在这样的社会里,包装和外观在政治兜售上如同啤酒的推销一样重要;时间和空间越来越被信息高速公路所压缩;新闻报道被作为“故事”讲;蓄意谋杀的武装起来的民族国家被称为“玩家”;好不奇怪,现实虚拟化了,人们开始失去对于他们个性特征的任何稳定的理解。顺便提一句,最好的解释后现代主义的两部著作都来自马克思主义者的传统:法兰克福学派詹姆逊(Jameson)的《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和早期恩格斯早年经验性研究的哈维(Harvey)的《后现代性的条件》(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这并非偶然。

盎格鲁-撒克逊的马克思主义的情况略微好些。这种做法尽力地把美国和英国语言哲学分析的严谨性和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结合起来。例如,这产生了一些精彩的有关市场社会主义的多种形式的可能性的讨论。这种探讨以柯亨(Cohen)、埃尔斯特(Elster)、罗默(Roemer)的著作为代表。他们强调个人的理性选择是理解所有社会和经济现象的必要基础。随着自由个人主义上升的影响和对市场力量的强调,可以预料到马克思主义者将尽力采用和使用他们主要对手的方法论原则来服务于他们自己的目的。这一过程的前兆是柯亨的《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Karl Marx’s Theory of History)。这是一部使用英国分析哲学完整的严谨性去捍卫一个传统的尽管是功能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智慧的杰作。这种“分析的”或者“理性选择”的马克思主义,其重要的倡导者,除了柯亨,就是罗默和埃尔斯特。他们持有这样一种观点:马克思主义没有———或者确实也不需要———一种自己的哲学。无论这些马克思主义者希望去捍卫什么,唯一的方式就是通过使用与主流社会和政治思想相同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原则去处理。他们尤其强调的是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这种方法论反映在诸如帕雷托和哈耶克等人的著作中。在20世纪80年代,源源不断的著作采用分析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方法。在这些著作中,给人影响最深的是罗默的将马克思的剥削概念转化为在当代对分配公正的探讨的《剥削和阶级的一般性的理论》(A General Theory of Exploi-tation and Class)和埃尔斯特的通过方法论的个人主义的任意使用来张扬马克思的《读懂马克思》(Making Sense of Marx)。在最近大约十年间,很多分析主义马克思主义者倾向于放弃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的更极端的形式。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们同时放弃了马克思自己的社会理论。

二、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三个前沿问题

审视一下当今知识界,我想集中在两个方面:弗里德里克·詹姆逊的著作和全球化与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帝国主义理论。

(一)法兰克福学派与全球化问题

詹姆逊的作品可被视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当代巅峰。提及法兰克福学派不得不先提一下尤根·哈贝马斯。他起初作为阿多诺的弟子,而后成为第二代法兰克福人物中最为杰出的一位。从他1968年的《知识与人类利益》(Knowledge and Human Inter-ests),到他80年代早期巨大的两卷本的《交往行为理论》(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再到他随后的很多重要的著作,哈贝马斯都试图将语言学的东西引入马克思主义。他的基本思想就是把演说行为植入一个假定可能的理想演说环境里。在其中,比较好的辩论本身就能对问题作出决定。但只有社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会的所有成员具有同等参与讨论的机会,这点才有可能。这也涉及这样一个思想,即社会的转变要朝向能够使这样一种交往能力成为社会所有成员的特征。因此社会解放的最终目标蕴含在所有的和每一个交往行为里。

这一思想在《交往行为理论》中得到了最基本的表达。在这一著作里,哈贝马斯分析他称之为被越来越多的起重要作用的工具理性造成“生活世界的殖民化”(the‘colonization of the life-world’),并且试图借助于强调所有参与交往行为的人承诺通过一个合法性的商谈从而克服交往的歪曲来建构一种对语言的解释。从这一核心概念出发,用一种自由法学的转向,去创立民主、道德和法律的理论,并致力于发展现代性未尽的事业,从而去实现某些普遍的、经得起检验的启蒙价值。对当前西方而言,这些考虑导致哈贝马斯采用一种可以将之描述为社会民主的立场。但是这样一来,就将他排除出甚至是广泛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也就超出了这篇演讲的范围。

现在回到对詹姆逊的分析上。正如上面所提到的,他已经在他的《后现代主义: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Postmodernism: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里给出了对后现代主义的出色解释,以及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达到顶点的深刻反思。但是《政治无意识》(The Political Unconscious)一书是詹姆逊的基本理论的代表作。在这本著作的前半部分,在对巴尔扎克和康拉德的详细阐述之前,詹姆逊概述了他的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谈到《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时,詹姆逊认为,对我们来说,过去的文化事件只有在一个单一的宏大的集体叙事的同一性中,才可以恢复它们原先的紧迫性;也只有在伪装的或象征性的形式中,这些文化事件才被看作分享一个基本的主题———对马克思主义来说,集体的抗争去争取一个从必然的王国到自由的王国;也只有在一个单一的未完成的存在于在阶级斗争的历史情节中作为重要事件去把握。为了揭示这种“政治无意识”,詹姆逊认为这里存在着“能够标示出一个文本的社会基本意义的三个中心环节”:第一个是“历史被简化为一系列的时间中的守时的事件和危机”;第二个是“社会被认为是由在社会阶级间的连续不断的矛盾和斗争构成的”;而第三个无所不包的中心环节是“历史现在被设想为一系列的生产方式的最重要的本质,以及从远古时期以至于遥远的将来,我们人类多种人类社会形式的更迭和命运”。詹姆逊以对意识形态和乌托邦的讨论结束他的书。其中,他认为“到目前为止所有类型的乌托邦的阶级意识都是集体单位的表达”,并声称“所取得的集体活动或任何的有机体———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不仅其自身都是乌托邦的而且所有这些活动都是他们自身为了取得一个乌托邦或无阶级的社会的最终的集体的生活的混合物”。詹姆逊思想的来源很广泛,从心理分析到人类学,方式的广泛性实现了将它们结合在一种当前不再受欢迎的“宏大叙事”里。从一种比较严格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詹姆逊明显受到了阿尔都塞的强烈影响,但是设法用一种黑格尔主义的扬弃(Aufhebung)方式,将他包括在一种更大的、整体性的叙事之中。詹姆逊后期的著作已经包含了一种异乎寻常的重新认可和利用阿多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传统,并重新强调空间作为理解全球化了的世界的重要因素。

因此,詹姆逊思想的主要特征就在于它的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框架,诸如阶级、异化或者生产方式到一种对当代社会里多种截然不同的理论立场的开放态度的能力。他的意图是通过批判的参与多种处理来激活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这种参与致力于通过用真正的黑格尔的精神历史化他们的具体话语来整合这些问题。

(二)全球化和帝国主义

正如上面所谈到的,詹姆逊对全球化的探讨,可引到我想谈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第二个主题:全球化和帝国主义。首先介绍一点背景知识。什么是全球化?我想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最直接的显著特征是世界金融市场的业务活动的数额巨大。我们知道在货币交易中有超过1兆英镑的货币被卖掉的。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的15年间,国际金融交易的份额相对于贸易已增长了5倍。当政府的作用下降时,金融投机商的作用反而上升———正如英国在1992年的黑色星期一从欧洲汇兑机制中不光彩地撤出来以及2007-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化的第二个中心方面是世界贸易的增加和越来越综合的特征。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全球贸易,特别是服务业有巨大的增长。贸易中所涉及的商品和服务的生产与经销已经变得越来越整合———汽车和飞机在两到三个不同的国家里进行生产,在第四个国家里进行组装,经销被控制在第五个国家里进行。这种流程是由于跨国公司的势力和影响力的增长造

◆学术观察(马克思主义研究专题)

成的。许多跨国公司每年的营业额现在已经超过一些小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第三,也许更为基本的是,全球化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进程。它是那些受其影响的人的生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转变和压缩。电视的普及、信息技术的兴起、卫星和计算机的结合、电子交流传递瞬间达到世界的每个角落的冲击等等,所有这些对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以及与他人的关系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也许在所有解释全球化的人物中,最具有全球化的是麦克尔·哈特(Michael Hardt)和安东尼奥·奈格里(Antonio Negri)。直到21世纪初,随着美国对外的军事干预,全球化的讨论被一个全新审视的古老的概念———帝国主义所补充。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哈特和奈格里的成功之作《帝国和民众》(Empire and Multitude)。在某种意义上,哈特和奈格里把全球化的思想推进到极至:他们声称民族国家会终结,而美国帝国的统治也会结束———或者说可能把美国的模式延伸到全球。对帝国来说,全球化的政治形式没有中心和边界。如同福柯的权力,它自动地蔓延到整个全球社会。像他们的书中所提出的问题一样,哈特和奈格里的著作表述得不是很清楚,因而很难把握。他们没有集中在具体到政治和经济的分析,而是比马克思主义更无政府主义,把政府的权力而不是经济关系视为人类解放的主要障碍。

与哈特和奈格里截然不同,艾伦·伍德(Ellen Wood)以一种清晰的马克思主义的方式,把全球化看作是对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生产过剩的危机的反应。它与自由贸易或者统一的世界市场无关:由社会和经济破裂造成的不同的生产成本和生产条件可能会增加收益。民族国家的角色将是在全球资本开放和阻止一定程度的整合中担任公正的协调工作。被阻止的整合也许在拉平全世界范围内工人的社会处境方面做得太过分。在这个过程中,民族国家在创造和维持资本积累的状况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因为没有其他的机构或跨国组织能够代替民族国家在管理上和强制力上对社会秩序、财产关系、合约的稳定性,或者在日常生活中资本所需要的其他任何基本生活条件作担保。这种对于民族国家的依赖,加上相对的经济下滑,说明了美国复活的军国主义,以及它对战争的无休止的追求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军事干预的威胁。

在政治经济上,马克思主义者(和其学者)所面临的两个问题是如何解释美国重新出现的的经济危机,以及是否会造成长期的下滑结果。罗伯特·布伦纳(Robert Brenner)认为,战后资本主义的危机是由于过分竞争造成的。他认为:“考虑到资本主义的无计划性以及竞争的本质,实现平稳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通过消减成本来创造总收益增加的公司,同样也可能会造成总收益的下降,从而会导致宏观经济的瘫痪。”这种解释声称资本主义危机是市场直接造成的而不是为盈利导致的工资压力造成的。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世界资本主义难以驾驭的风云变幻中,去改革和超越资本主义的阶级斗争只可能使事情更好,而不能是更坏。这样,布伦纳的出发点与美国生产行业的下降与股票市场的肯尼迪主义及其倡导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即“廉价的信用更容易获取,资产价格泡沫的不断破灭,债务草率地无尽地增加,信用卡驱动下的消费的增加,以及造成美元贬值的令人头晕眼花的进口的增加”。

尽管布伦纳主要关注竞争效应和美国制造业的下降,即来自于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从而导致那些落后的资本主义赶上领先的,而其他的学者强调金融资本在理解全球经济的的重要性。例如,基欧瓦尼·阿瑞格黑(Giovanni Arrighi)认为“资本的金融化而不是制造业中持续的生产能力过剩和生产过剩作为主导,是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于利益和霸权的双重危机的反应”。他认为:“考虑到美国外债的空前的巨增,很难说,在没有变成完全的贡金或保护费的情况下,这种情况长时期内如何能够重现。美国每天需要大概10亿美金去平衡它与世界的其他部分的往来账户。”对于所有美国的军事统治,阿瑞格黑认为他的霸权地位正在瓦解。鉴于美国发行的债券被日本和中国大量购买,他指出“依赖于美国的能力展现他自己履行全球市场作用的这最后一个策的和不可或缺的政治—军事霸权的良性但潜在的恶性的循环的脆弱性;还有让其他国家去提供美国所需的资金并继续在很大程度上行使这些功能的能力和意愿性”。美国经济竞争力的下降不可能永远被美金贬值所弥补。在对先后兴起和衰落的经济帝国的历史分析后,即从拜占庭到荷兰,从英国到美国,阿瑞格黑把中国这个“反恐战争的真正赢家”,看作是当前潜在的接任美国的经济帝国。

阿瑞格黑的分析和大卫·哈维在《新帝国主义》中的分析有紧密的相似之处。建构在他以前关于资本积累的著作之上,哈维把他的分析称之为“时空解决方法”。这是一个通过时间上的延缓和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空间上的拓展来解决资本主义危机的暗喻。但是考虑到“固定资产增加的数目……阻碍了无拘无束的流动的能力……这样资本主义地理上的不平衡的发展采取了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完全与在区域内或是在全球内的持续的积累不相一致”。其中的一个解决方法是使用金融手段把脆弱的地区出现的贬值的危机清除出过分积累的体制。他的观点是:“如同战争与外交的关系,由国家权力支持的金融资本干预通常相当于通过其他手段的积累。国家权利和金融资本在掠夺性的方面的有害结合形成了资本主义的趁火打劫的利刃。这种掠夺性的做法和强制性的货币贬值是和它想取得和谐的全球发展一样多的”。他把这种过程称之为掠夺性的积累。在这里,“连接掠夺性的积累和扩大的再生产的脐带像以往一样被金融资本和信贷机构持有的国家权力剪断了”。美国巨额的外债增加了掠夺性积累的相关性和资本风险规避自身的脆弱性。

毫无疑问,我们上面所着重谈论的无论哪个方面,这些作者都对当前资本主义危机作出了深刻的、各不相同的分析。

(三)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的生态问题

最后提一下与之相关的当今世界面临的危机———生态问题。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很少(绝不是没有)直接提到这个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的传统里也不占据主要位置,但是我认为值得引起人们的注意。最近,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者,如约翰和乔纳森等已经写出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和生态的关系的书。他们关切地指出,尽管主流的马克思者强调生产力发展,马克思本人并不迷信生产力的无休止发展。这种解释由马克思的有关共产主义社会的论述所支持。这样的社会在它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口号。这里的需求和想要是相对应的。如果我需要某个东西,总是有某种目的的。它经常是为其他的东西(我需要牙刷,是为了刷牙)相应的,想要是除了占有没有其他的进一步的目的(我不想要一个电动牙刷刷牙———我想要它只是因为它是电动的),并且对人们所需有一个很清楚的界定。

马克思所探讨的共产主义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劳动的作用,尽管马克思对此有不同的说法。在1844年《手稿》里非异化的劳动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核心。在《哥达纲领批判》里劳动被描绘为必然的王国,与之相对应,“自由的王国,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在成为人自身的需要,这一阶段始超于超越异化劳动……每天工作的重新调整是基本的前提”。无论如何,对马克思来说,很清楚的是,生态问题的解决不仅仅依靠财富的再分配。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形成这样一个社会,人们过一种全面发展的和没有异化的生活。马克思的整个的人性观点表明,无论面临什么样的政治和经济问题,我们都应该把重点放在建设一个新型社会的可能性上,而技术使用的增加,应该是社会进步的仆人而不是主人。

三、结论

在自由市场和它后现代知识分子的破坏下,西方进步的思想家已经倾向于放弃曾经是启蒙思想的两个重要方面。这两个方面曾经是他们的祖先最关注的,即对普遍价值的信念,或者说人文主义和人权的信念,以及对进步的可能性的信心。

所以,如果这样的事情成为事实,即全球经济的发展不仅毁掉了社会联系和关系,而且产生了新的问题,那么对启蒙人文主义的传统来说,我们要么寻求对进步的可能性的信心作令人满意的表达,要么需要有一个更深的对由真正的自由、平等和博爱构成的解放思想的解读。主张人人平等的措施不仅促进了真正的自由和平等,而且二者都是社会繁荣的前提条件。从小的互助储金会到巨额的退休基金(毕竟,它们的钱来自做出贡献者),从世界范围内的绿色和平运动或者国际特赦这样的人权组织,再到削减一些供应给特殊照顾的人们的住宅区和社区的自主经营权———所有这些都是不乏启发我们思考的例子。这些例子给我们提供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价值观:人类拥有个人权利和义务的尊严不是来自于契约,或者个人所有的或是所做的,而仅仅是因为他们是人;社会的团结和共同的利益回荡着卢梭的的主张,即我们应直接追求社会整体利益,而不是希望从个人或利益集团的竞争中产生;我们不反对服从的原则,但是应鼓励个人和群体掌管自己的命运,而不是依赖于国家的自行决定;再次,提一下《共产党宣言》中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即“代替那个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将是这样的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责任编辑:王建平,于尚艳】

◆学术观察(马克思主义研究专题)

2011年第5期No.5,2011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1年10月

Oct.2011

ABSTRACT

The Evolution of Western Marxism and Leading Issues D.McLellan(translated by MENG Gao-feng)Abstract:In this speech,McLellan examines evolution of Marxist thought i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over the past90years.He thinks that Western Marxists are all the products of their time and they tended to interpret Marxism through the dominant intellectual paradigm of their own time.He argues that this is a useful way of understanding the evolution of Western Marxism.He explores three themes,namely,globalization,imperialism and eco-nogy issues.He emphasizes that Marxism could provide useful resource to solve ecological problems.In the end,he mentions again the idea of“integral human development”in the Communist Manifesto.He calls for the dignity of the human beings'individual rights and duties that do not arise from contract or what individuals have or do,but simply in virtue of their being human.

Key words:Western Marxism;globalization;imperialism;econogy issues.

On the Hierarchy Structure of Marxist Theory and Its Hard-core(by CHENG Ben-xue)Abstract:The issue of levels has been a hard problem in the study of Marxist theory.To solve this problem,an effective way is to borrow Lakatos 's methodolog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gram..Through the analysis of Marxist philosophy,political econom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tific social-ism,with the unity of history and logic approach to Marxist theory,we can take as the“hard-core”those ideas that play a supportive role and are quite consistent in Marxist theories,so as to clarify the Marxist hierarchy.Through analysis we can see that in the Marxist theoretical system,the basic hard-core principle is just Marxist philosophy.It is only the Marxist philosophy that is the soul and essence of the whole Marxist theory.Key words:Marxism;hierarchy;hard-core

The Process of Localiz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Party's Governing Philosophy(by LIU Tong-fang)Abstract:In the great historical process of revolution,construction and reform in China,our party always persists in combining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with the concrete realities of China and continually promoting the process of localiz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Our party has produced four ma-jor theories including Mao Zedong Thought,Deng Xiaoping Theory,“Three Represents”thought and the view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Corresponding to the four major theories,our party has formed four governing philosophies including“revolution for the people”,“realiz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for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people”and“people-oriented approach”.The process of localiz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evolution of the party's governing philosophy:localiz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 is the right approach to achieve the continuous innovation and maturity of the party's governing philosophy;the implement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party's governing philosophy further promote the process of localiz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It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building the great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f we can deeply understand and have comprehensive grasp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ocaliz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 and the party's governing philosophy.Key words:Marxism;the localization in China;governing philosophy

Cognition of Social Nature and Chinization of Marxism(by LIN Miao-shan)Abstract:Chinization of Marxism is a process of combining Marxist basic theories with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of China.Social nature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national condition.Cognition of social nature provides premise for Chinization of Marxism and specifies the theory theme,theory contents and theory style for Chinization of Marxism,thus it has great importance for Chinization of Marxism.To advance Chinization of Marxism in line with social na-ture,it is necessary to select appropriate approach.

Key words:social nature;Chinization of Marxism;condition;prescription;approach

Marx's Critique of Anthropology and His Ultimate Concern:Textual Unscrambling On Marx's Anthropology

(by HUANG Qiu-sheng,LUO Cheng-yi)Abstract:Marx not only carried out economic verification of his own philosophy,but alos did critical research of anthropology according to the e-merging new experiences and new materials.Taking Russian society as an example,he very carefully put forward the idea of“Crafting Gorge”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ast,which embodies Marx's ultimate concern of human liberation.

Key words:“Crafting Gorge”;critique of anthropology;ultimate concern

About the Spiritual World of the“Southwest Giant Confucianism”(by ZHANG Jian)

A Study on the Geographical Change And Its Reasons about the Economic Aid of Overseas Chinese for the1911Revolution

(by WU Hong-qi,YU Ya-juan)Abstract:The success of the1911Revolution mainly depends on the support of the overseas Chinese,especially economic support.It is found that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 of the revolution,overseas Chinese economic aid presents different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geography.In the beginning period of the revolution(November1894-August1905),the United States,Japan and Hong Kong were the centers of the aid;in the development period(August1905-May1908),Southeast Asia became the main source of the aid;in the high tide period(May1908--April 1911),the aid spread from Southeast Asia to America;in consolidating revolution achievement period(April1911-May1912),along with the widening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revolution,overseas Chinese all over the world became more enthusiastical in donations.Further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he overseas Chinese economic aid experienced much geographical change,due to the comprehensive function of many factors,such as the revolutionary leaders'over-seas experience and personal contacts,the geopolitical relations between overseas Chinese residence and the motherland,the number and economic strength of overseas Chinese,and the change of forces between reformists and revolutionaries.

Key words:the1911Revolution;overseas Chinese;economic aid;geographical change;reasons

The Friendship and Its Influence between XV Guang-qi and Matteo Ricci(by TANG Kai-jian,ZHANG Zhong-peng)

The SWOT Analysis of the Realization of Demographic Dividend(by MA Bin,ZHANG Jing)Abstract:As China's aging intensifies,how to realize demographic dividend has become a new challenge at present.In the paper,the SWOT mod-el is used to analyze the realization of demographic dividend in China.The analysis finds out that there are many strengths in realizing demographic divi-dend,such as a demographic dividend window,demographic dividend root in the old,and so on.However,it is also confronted with some weaknesses,such as low national quality,misunderstanding of demographic dividend,etc.The paper also indicates that the realization of demographic dividend faces an external environment with both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for instance,great emphasis on the employment,a good economic environment,more costs of transferring rural surplus labors,lack of public policy,etc.

Key words:demographic dividend;SWOT analysis;demographic dividend window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知识点

9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上)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代表作家及其主要论著,掌握其理论 的要点。 二. 课程内容 9.1理论背景和发展概况。 9.2卢卡契的现实主义文论。 9.3葛兰西的“民族—人民的文学”论。 9.4 马舍雷和戈德曼的结构主义文论。 9.5伊格尔顿的新马克思主义文论。 三.考核知识点 9.1部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代表作家及其主要论著。 9.2 卢卡契论艺术本质、艺术发生和艺术功能。 9.3 葛兰西论“民族—人民的文学”。 9.4 马舍雷的“沉默论”。 9.5 戈德曼论“有意义的结构”。 9.6伊格尔顿的艺术生产理论。 四.考核要求 9.1 识记:卢卡契的主要论著《历史与阶级意识》、《审美特性》;葛兰西的主要论著《狱中札记》、《狱中书简》;马舍雷的主要论著

《文学生产理论》;戈德曼的主要论著《文学社会学方法论》;伊格尔顿的主要论著《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学原理引论》。 9.2领会:卢卡契论艺术本质:文艺的内容来自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这种反映又是对客观现实的超越;卢卡契的艺术发生说:一方面接受并发挥了马恩的劳动起源论,另一方面又用巫术起源论加以补充;卢卡契论艺术功能:激发情感与认识世界统一论。 9.3领会:葛兰西论“民族—人民的文学”:要求文学作为“新文化”的一部分,成为“精神、道德革新的表现”,为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 9.4 应用:马舍雷的“沉默论”:作品中的空白和沉默是意味深长的,它们间接地表现了意识形态。 9.5领会:戈德曼论“有意义的结构”:文学创作是作家通过自身的努力,制造一个由其思想、情感和行为组成的有意义的连续结构。这种结构一方面涉及到某一文学作品的各部分内容要素之间的整体 关系,另一方面又与整个社会有着内在的联系。 9.6应用:伊格尔顿的艺术生产理论:(1)把文学艺术看作商品,文艺既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意识形态,又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社会经济生产的形式;(2)从艺术生产和艺术消费的相互关系看艺术形式,艺术生产和消费既可以改变艺术形式,也可以改变艺术家与欣赏者的关系,还可以改变艺术家之间的关系。 10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下)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部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代表作家及其主要论著,掌握其理论的要点。 二.课程内容 10.1布洛赫乌托邦式的幻想艺术论。 10.2布莱希特以理性为本的戏剧理论。

政治学前沿问题

论全球化背景下的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发展 刘甲0841071017 【内容提要】拉克劳、墨菲与齐泽克虽然同属后马克思主义的阵营,但他们在如何理解全球化背景下革命的新形势和左派所应采取的政治策略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拉克劳和墨菲主张“回到领导权斗争”中去,建立多元的激进民主策略,齐泽克则主张“回归”阶级斗争。两者的差异体现了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潜在地反映了后现代政治叙事逻辑的转变。 【关键词】激进民主/对抗/阶级斗争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及社会斗争形势的多样化,以拉克劳、墨菲和齐泽克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遭遇了严重的危机。为了化解危机,他们运用了后现代主义的一些理论成果来解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试图建立符合当今新形势下革命斗争的新策略。虽然同属于后马克思主义的阵营,但他们的政治策略却存在着差异。拉克劳和墨菲建立了以领导权为核心的激进的和多元民主的策略,齐泽克则主张从这种激进民主回归阶级斗争。 一、拉克劳和墨菲的“激进民主” 拉克劳和墨菲认为随着社会主义斗争形势的变化以及整个社会斗争形式的丰富性和多元化,我们必须对社会主义的构想以及道路进行重新思考。“现在正处于危机之中的是整个社会主义概念,它停留在作为大写革命角色的无产阶级本体论中心之上,作为从一种社会类型到另一种社会类型转变的基本因素,依赖于会导致要素空洞化的完美集体和同质化集体意志的幻想前景。当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化特征不可改变地消解了那种政治虚构的最后基础。”①在他们看来,要对社会主义概念进行变革,首先必须取消无产阶级在本体论上的中心地位,破除对政治主体的本质主义理解。这一方面是因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多样化和不平衡的发展,工人阶级的斗争形势日益复杂,工人阶级出现了分化和分层;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无产阶级在社会变革中不再具有特权地位,政治斗争并不必然都是阶级斗争。因此,他们认为必须取消无产阶级的中心地位,重新引入领导权的概念。 领导权最初起源于俄国的革命实践。由于俄国资产阶级无力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无产阶级就必须担负起这一使命。于是在任务的阶级本质与执行它的代表之间就形成了一种错位和断裂。这种外在的和偶然性的关系就是领导权关系。它与阶级关系不同,阶级关系是“被领导的任务与它的‘自然的’阶级代表之间的关系”;而领导权关系是“被领导的任务和领导它的阶级之间的关系”。②领导权关系是为了增补阶级关系而存在的,它并不因此而改变任务的阶级本质。但是领导权可以实现任务的转移,重组政治斗争的领域。 拉克劳和墨菲对领导权的概念进行了某种改造。在他们那里,领导权这一概念与社会和主体这两个概念密切相关。可以说,拉克劳和墨菲的领导权概念正是他们解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和主体的必然性的主要武器。具体说来,正是因为拉克劳和墨菲取消了阶级的主体地位,主体不再是社会关系的本源,而是话语构造的“主体位置”。主体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作为本源和基础的主体之间固定的关系,而是话语情境下的分散的、去中心化的主体之间松散的联系,不同的主体通过话语实践“连接”起来。这一方面意味着没有中心,各种主体的话语立场之间都是平等的;另一方面,正是由于话语立场的平等性和去中心性,它们又是可以相互置换,可以不断地重新组合的。因此,拉克劳和墨菲就不再把无产阶级看作领导权力量的核心,在他们看来,由于主体形式的增多及新的对抗形式的出现,就需要领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0305)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0305)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爱国守法,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2、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具有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宽的知识面,具有正确的理论方向和良好的学风; 3、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 4、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4、思想政治教育 5、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三)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全日制硕士生学习年限为2-4年,在职硕士生学习年限为3-5年。对于提前完成规定的全部学业,成绩特别优秀者,经专家推荐和严格考核,可以提前毕业,但学习年限不得少于两年。 (四)课程设置 开课单位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开设 学期 学时 学分 考核方式 研究生处 公共

必修 课程 (7学分) 政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1 36 2 考试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 18 1 考试 外语(英语) 1-2 180 4 考试 培 养 单 位 专业 必修 课程 (12学分)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2 72 4 考试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1 72

4 考试 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研究 2 72 4 考试 专业选修课程(至少选修8学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唯物史观与当代社会发展研究 1 36 2 考试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研究 2 36 2 考试 现代化与现代性问题研究 3 36 2 考试 《资本论》研究 2 36 2 考试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黎眩 (兰州大学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对马克思不同时期阐述的国家思想进行发挥和完善、在与各种资产阶级国家和权力学说的斗争以及马克思主义内部的思想争论中提出了一系列更具有国际视野的国家观。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是对马克思在不同时期阐述的国家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超越马克思。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概述 从20 世纪50 年代后期以来,在欧洲和美国,国家成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中心议题。在卡诺伊看来,有两个主要原因促成了这种变化。这一方面是因为二战之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出现了新发展,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自50 年代后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开始针对斯大林主义和苏联社会经济出现的问题对现实中的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反思。如何理解国家,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意义,而且具有现实的迫切性。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是丰富多彩的。从客观上看,这是由于二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诸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从理论者主观上说,个人的理论出发点、使用的方法和关注的领域不同,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有变化。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归纳出国家理论的几个流派。从对国家作用的判断可以区分出“工具主义”国家论、“结构主义”国家论、“调节者”国家论和“制度平台”国家论四类。 “工具主义”国家论是在马克思关于国家是阶级统治工具的观点上发展起来的,代表人物是英国学者米利班德。他认为国家并不是相互竞争的利益集团间的中立的裁判者,而是一个深深介入其中的不可避免的偏袒者,是统治阶级的重要 工具,维护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和资本主义生产与生产关系的再生产。“结构主义”国家论是以20 世纪60 年代在法国兴起的结构主义为分析工具的,代表人物是 法国学者阿尔都塞和希腊学者普兰查斯。它认为要理解资本主义应该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社会结构而不是人上。只有生产关系即社会阶级才是历史的主体。结构的存在和变化决定了个人的选择和历史的方向。可以区分出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三种结构,虽然经济结构有最终决定性,但是其他两种结构在一定时期也能成为特定生产方式的支配结构。“调节者”国家论把国家视为调节阶级矛盾、应对社会经济危机的主体,保持相对的自主性,通过缓和各阶级关系以及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维护了现有的社会结构。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学者奥菲。“制度平台”国家论在一定程度上与“结构主义”有相似之处,带有明显的制度主义色彩,代表人物是英国学者杰索普。他认为国家是一系列制度的集合体,为社会各阶层和力量提供了活动和斗争的制度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他们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自己的战略选择。从关注的领域可以划分为经济学、政治学、意识形态以及政治经济学四种国家理论。 比较而言,前三者强调的是从各自关注的领域来理解和解释国家。经济学强调的是国家与资本积累和再生产的关系。政治学和意识形态理论强调的是国家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研究的前沿问题-推荐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研究的前沿问题 刘德军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省级教学名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也是我们的老师和本学科点研究生必须认真对待与搞明白的问题。今天,我借学校论坛的机会,着重讲一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研究前沿的几个问题,以供老师与同学们参考。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发展概况 (一)学科发展现状 中共中央决定: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为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其中的五个二级学科之一。 据了解,全国目前已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博士点25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1个,总计46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硕士点95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含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73个,总计168个。 如此庞大的研究队伍,如此众多的招生数量,再加上在各地的宣传部、党校、社科院、军队院校中,还有一支颇为壮大的研究队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成为研究人员最多,招生规模最大的学科之一。 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其实也是一把双刃剑,搞得好会有助于提高马克思主义研究水平,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搞得不好,则只能适得其反。 目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术含量亟待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科建设亟待规范。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生命力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生命力所在。 (二)学科建设总体思路 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郭建宁教授,就如何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郭教授认为,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术品位,规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建设,已是当务之急。他提出的总体思路主要有以下五点: 1、以历史为线索。即在20世纪中国历史变迁、社会变革、文化转型的发展进程中,来考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从中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线索、发展格局、经验教训和当代走势。 2、以实践为基础。即紧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国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来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与当代特征。 3、以问题为中心。即认真研究与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重大问题,比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教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实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解读与文化反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方法论等。 4、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着力点。党的十六大以来,面对新世纪的新任务和新挑战,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两大重大战略思想。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当代中国的主题和主旋律,得到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广泛认同。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既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集中体现,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应当加强研究。 5、以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为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研究,仅靠单一学科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党史与国史、科学社会主义、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行政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相互配合与协同,进行多学科、多视角、多层次、多维度的总体性和综合性研究,力争取得一批高水平、有影响的创新成果。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研究简介 (一)学术专著 初步查阅,从1990年以来,国内已出版此学科学术专著有100多种。其中,冠名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学术专著,不下50余种。 (二)学术论文 初步查阅,从1990年以来,国内已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在1200篇以上。其中,被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的相关杂志转载的,至少在100篇以上。 (三)学术会议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研究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研究 1. 吴建国《科学知识社会学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科学化问题》,南京 社会科学,2005年12期 2. 闫顺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 2006年02期 3. 曹立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04 期 4. 乔世波《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科学性和时代性》,理论前沿, 2006年16期 5. 闫顺利《辩证视域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价值性》,广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05期 6. 屠文淑《马克思主义发展之路理论彻底性与科学性的统》,宁波大学学报(人 文科学版),2005年01期 7. 文小勇石颖《马克思主义公正理论的革命性变革》,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 报, 2005年02期 8. 伍志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后科学性和综合性》,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5年05期 9. 裴小革《论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的科学性》,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04年 02期 10. 郑忆石《科学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论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天 府新论,2004年04期 11. 曾世宏徐元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价值量决定与度量的科学性》,理论探

讨, 2003年01期 12. 张森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党政论坛, 2004 年09期 13. 赵家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4. 周中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5. 吴建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与科学性维护》,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6. 林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及其统一》,菏泽师范专科 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17. 李胜清《科学意识形态的科学性辨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3年05期 18. 胡贵勇王婷婷《论“与时俱进”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科学性》,遵 义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9. 陈根发《论日本法社会学的马克思主义因素及其科学性》,云南大学学报(法 学版), 2003年03期 20. 孙素岚杨孟著《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科学性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 发展》,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21. 黄楠森《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05期 22. 张西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不可否定》,求是,2001年05期 23. 闫晓勇《实践性与科学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由之路》甘肃

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思考题

2014级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思考题 第一次思考题 1.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方法论发展中的革命变革? 3.如何评价和借鉴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 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5.为什么说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思? 6.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不能停留在实践经验的水平上? 7.如何理解从实践出发与“价值中立”的根本区别? 第二次思考题 1.应当如何看待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方法论功能?它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何种关系?2.如何理解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这个大系统又由哪些系统构成?这些系统之间主要有哪些复杂的关系? 3.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的思想和经济社会形态和技术社会形态的划分,对于认识人类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4.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有哪些重要的方法论原则,这些方法论原则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有哪些指导意义? 第三次思考题 1.社会矛盾和社会和谐的关系。 2.联系自己的科学实际,谈谈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提炼出具有学科价值的理论问题? 3.结合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谈谈阶层分析方法的价值及角度。 1.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群体性事件,分析矛盾的复杂性。 2.联系国际关系的实际,分析“中介”的方法论意义。 第四次思考题 举例说明社会科学研究中事实描述与价值评价的关系。 1.简述社会认知的方法与途径。 2.怎样理解作为社会评价根本标准的生产力标准? 1.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 2.人是自我选择的产物。 3.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4.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 5.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况的最实际的呼声 6.人的本质是人的阶级性 二、简述或论述题 1.简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与问题意识 2.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3.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主体性原则? 4.论社会科学方法和自然科学方法的异同关系P3-5。 5.联系改革和建设的实际论述原则与现实的关系 6.结合改革的实践论述生产力标准与以人为本标准的统一性。 7.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8.试述马克思主义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 9.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之和。

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科前沿问题研究

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发展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是对当代国外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潮和流派进行研究的学科。马克思主义的存在和发展是世界性现象,因此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为我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和发展创新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教训和思想材料。借助各国学者对国外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进行的较为深入的和系统的研究,已取得的丰富研究成果,将大大推动世界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研究。 我国学术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始于对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所谓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大致是指产生和发展于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从卢卡奇到阿尔都塞的西欧马克思主义理论,后逐渐拓展到70年代的分析学、生态学和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这是学术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对象的通常理解。产生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而又不同于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归到“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所谓国外马克思主义则应该是国外出于各种目的研究马克思主义而形成的各种思想流派的总称。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曲折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当今世界已经并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苏东剧变后,世界历史前进的脚步并未停止,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正站在世界的战略全局,进一步阐明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

1.研究重心转移 自20世纪70年代起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主要领域开始由西欧大陆向英美转移。早期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出现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植根于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和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开始走下坡路之前的西欧大陆,目的在于探索一条不同于俄国的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既批判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又批评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但是随后相关研究开始走向衰落,与此同时,英美却不断涌现新的颇具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逐渐取代西欧大陆成为当今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心领域。 2.研究领域扩大,注重与实践结合 现当代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代表人物大多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新左派运动中成长起来的左翼知识分子,他们与所在国的共产党联系较远,且大都是各个学科的知名学者,他们的研究不再受到过多的政治限制,领域也不再局限于哲学,而是扩展到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生态学等众多领域。 而世界各地的马克思主义者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从而形成的不同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流派,不仅在角度上有所扩展,而且不断用新兴出现的思潮来解释、重构马克思主义,反对教条性。他们理解到,理论是不变的,而现实却是在日新月异的变化着的,如果不重新用当代的实践来补充、发展理论,那么理论就迟早会变得不合时宜,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例如,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渊源、代表、观点和评价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渊源、代表、观点和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其实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思想潮流,或者是理论体系,而是一个总体称谓,它其中包含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潮、流派和学说,不同的学派都有着各自的代表人物和其主流思想,对后世也有着不同的影响。西方马克思主义既有着某种共同的理论基础,又在具体的思想内容上变现得极其复杂和庞大。虽然有时候会与马克思注意的基本原理会有些许冲突,但是其中也包含着许多有创新性而且深刻的理论观点。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渊源 一方面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新纪元。在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和鼓舞下,西方的德国、芬兰、波兰、匈牙利和奥地利等国也相继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但都遭到了失败。于是,西欧马克思主义者纷纷从理论上进行反思,探讨西欧各国革命失败的原因。他们把革命陷于低潮的原因归于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机械化、教条化了,忽视了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在革命实践中的能动作用,削弱了历史进程中的主体功能。 另一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的飞速发展,给西方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后工业化”,不但经济迅速发展时期,还引起了社会结构、阶级结构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导致了对马克思暴力革命说、列宁的帝国主义垂死说、斯大林的集权主义的怀疑和不满,于是提出了种种不同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新理论。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代表及其观点 1、卢卡契的现实主义文论 卢卡契是现代匈牙利美学家、文艺批评家、哲学家。主要论著有:《美学》、《审美特性》、《美学史论文集》、《美学补遗》、《文学与民主》等。他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和重要代表,在20世纪影响很大、争议也很多。他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点:第一,艺术本质是审美反映论。卢卡契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人的心理是第二性的,任何反映都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结合,而不是机械的反映,强调社会、人类和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原则,坚持现实主义的立场。文学艺术作为审美反映是反映现实和超越现实的辩证统一,审美反映必然渗透着艺术家的主观成分;包含了主观辩证法,通过有意识的选择而超越客观现实;审美反映是一种拟人化的反映,通过典型来反映现实,典型是普遍性和个别性的有机统一。第二,艺术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巫术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是因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首先因为审美活动的主体条件是在劳动过程中历史地生成的,艺术创造的抽象形式与劳动密切相联;其次是因为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使人类有了闲暇,从而有了进行艺术创造活动的可能。最后是因为文学艺术的历史生成还借助于巫术的中介作用。巫术是现实生活的模仿,从而具有现实生活的现象形式;巫术能激发思想感情,这两点是产生文学艺术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第三,艺术功能是激

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概述

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概述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我们从两个角度界定义马克思主义。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体系以及后人对它的发展。我们现行党章上规定的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广义上说的。是指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和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加以中国化而发展了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在我国,我们又把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经列宁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称之为马克思列宁主义。 (二)21世纪为什么还要研究19世纪诞生的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2、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3、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理论又是科学信仰。 (三)新的历史条件下怎么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 1、要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有重点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 2、要认真研读一些马克思列宁主义原著。 3、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二、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特点 (一)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特点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和实践最丰硕的时期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始,我国理论界从此也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理论界最活跃、形成的成功也是最多的一个时期。 2、特点:出现了向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回归的趋势。 以20世纪70、80年代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起点,紧接着就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生产力的标准等问题展开了热烈地探讨和较为深入地研究。从90年代开始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激烈地讨论。世纪之交,理论界又就深化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调研。当前伴随着我们党提出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界关系等问题的研究继续升温。当前正在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把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的研究摆在很重要的位置,适应了我国

马克思主义文论课程阅读书目及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文论课程阅读书目及教学大纲(2008-08-30 10:12:40) 文化分类:咬文嚼字 马克思主义文论阅读书目 1、《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1-4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2、《列宁论文学与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3、《毛泽东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第四版。 4、《邓小平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5、(美)梅·所罗门:《马克思主义与艺术》,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 6、(英)柏拉威尔:《马克思和世界文学》,三联书店,1980年版。 7、(英)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8、(英)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马海良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9、《马列文论研究》(1-13册),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2002。 10、《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1-12册),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1989年版。 11、《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1-8辑)广西师大出版社,1998-2005;《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9-11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2008; 12、余虹、马元龙主编《主义与学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双年论文选(2005-2006年度)》,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 13、陆贵山、周忠厚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童庆炳、程正民、李春青、王一川:《马克思与现代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5、周忠厚、邹贤敏、印锡华、冯宪光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发展史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6、董学文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论教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7、张玉能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论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8、冯宪光:《“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重庆出版社,1997年版。 19、冯宪光:《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当代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0、冯宪光:《在革命与艺术之间——二十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文艺理论研究》,巴蜀书社,2008年版。 21、马驰:《“新马克思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2、李衍柱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山东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23、李益荪:《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新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4、张伟:《走向现实的美学——〈巴黎手稿〉美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5、景中强《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6、潘天强主编:《新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7、何志钧等:《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从经典到当代》,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版。 28、阎国忠、杨道圣《作为科学与意识形态的美学——中西马克思主义美学比较》,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7 年版。 29、(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 30、(德)瓦尔特·本雅明:《本雅明文选》,陈永国、马海良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31、(美)弗里德里克·詹姆逊:《快感:文化与政治》,王逢振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32、(美)弗里德里克·詹姆逊:《文化转向》,胡亚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专业代码:030501)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宽的知识面,具有正确的理论方向和良好的学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本专业的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和党政实际工作部门的高级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严谨的学风和合作精神,积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熟练掌握现代宣传教育技术、科研手段和管理方法。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3、具有健康的体格和心理。 二、学制 实行弹性学制,学制年限二年半至三年。在职研究生的学习年限可延长1—2年,一般不超过5年。对少数学业优秀、科研工作突出的硕士研究生,在完成培养要求的前提下,可适当缩短学习年限或提前攻博,具体操作程序按照学校有关规定进行。 三、研究方向 A、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B、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 四、培养方式和培养计划 采取以研究生为主体的教学和培养模式,注重发挥研究生的主体作用,重视研究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健康发展。采取系统理论学习、进行科学研究、参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研究生在切实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着力提高科研能力和从事教学、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实行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和导师组的整体优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 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30501) 一、培养目标 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比较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功底和专业基础知识,能够较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分析现实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成为本专业的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和党政实际工作部门的专门骨干人才。 二、研究方向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科学体系研究 本研究方向主要从整体上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届定、形成、构建和发展,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构成、特点,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科学精神在当代的运用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 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人的发展、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研究社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研究和回答当代社会发展提出的新问题。 (三)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评析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社会思潮,包括研究社会思潮的一般理论、马克思主义同社会思潮的关系、当代中国的主要思潮以及马克思主义引领这些思潮的方针和政策等,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 三、学习年限 (一)本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5年。 (二)要求前2个学期修满规定学分,此后时间主要从事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写作与答辩工作。 四、筛选、分流 (一)博士研究生实行中期考核制度,考核具体办法参照研究生院的有关规定。

(二)中期考核于第3学期初,由中期考核领导小组组织进行;中期考核领导小组由院部有关负责人、博士生导师、教研室有关负责人组成。 (三)考核内容包括思想政治表现、课程完成情况、科研能力、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健康状况、综合考试等。 (四)考试方式: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笔试采取开卷方式。 (五)考核合格者,进入博士学位论文准备阶段;考核不合格,按《山东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处理。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 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应修满的总学分不少于21学分,其中: (一)必修课 1.学位公共课2门,共4学分: (1)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2学分。 (2)专业外语,2学分。 2.学位专业课2门,共4学分: (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2学分。 (2)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问题,2学分。 3.前沿讲座,5学分。 前沿讲座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博士研究生本人在讨论班上作专题综述(不少于5次);二是听取国内外本学科或相关学科学术讲座(不少于15次)。 前沿讲座应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 前沿讲座考核分合格和不合格两个等级。 (二)选修课(至少选4门),8学分。 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2学分。 2.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及科学体系研究,2学分。 3.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研究,2学分。 4.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比较研究,2学分。 5.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专题研究,2学分。 6.当代社会主义前沿问题研究,2学分。 7.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2学分。 8.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专题研究,2学分。

10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下

0164、法兰克福学派是什么 (1)法兰克福学派是当代“新马克思主义”中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因其活动中心在德国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市而得名。 (2)这个流派发端于本世纪20年代初期,20世纪60年代达到鼎盛,70年代逐渐衰落。(3)主要代表人物:阿多诺、本雅明、弗洛姆、哈贝马斯、马尔库塞等人。 (4)法兰克福学派以社会哲学为主要研究方向,提出一种“社会批判理论”作为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批判其异化和反人性的武器。 (5)他们的具体文艺主张虽然不同,但在批判现代社会否定人性、强调现代艺术具有反抗社会、拯救人性、解放人类的特殊职能这一点上却基本一致,体现出鲜明的反异化的社会批判色彩。 0165、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理论课题 (1)其主要理论论题之一:从理性主义出发,从道义上对法西斯“独裁国家”进行了批判。 ①霍克海默尔和阿道尔诺合著的《启蒙的辩证法》一书,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利用科学技术进步对人的操纵控制。 ②马尔库塞在《理性和革命》一书中,把理性作为裁判一切的尺度,批判了实证主义哲学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维护,但这种批判离开了历史唯物主义基础,并对人类前景存在着浓厚的悲观主义情绪。 (2)其主要理论论题之二:搞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综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现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病态。 ①马尔库塞的《爱欲与文明》一书,接受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概念,把“爱欲”本能看作人的本质,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大弊害正是对于人的“爱欲压抑”。 : ②人的解放最根本的就是人的本质的解放,也即“爱欲的解放”。“爱欲解放”归根到底还是劳动解放,也就是消灭“异化劳动”,废除资本主义制度。 (3)其主要理论论题之三:揭露了当代资本主义对人民统治的特征。 ①资本主义对人的统治不仅采取政治恐怖手段,而且还利用科学技术进步形成的“合理化”原则来阻止人民参与政治,使工业社会成了“技术统治的极权社会”。 ②在文化方面,统治阶级竭力使精神产品“商品化”和“标准化”,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无孔不入地控制人们“内心自由”这块唯一的“私人天地”。 (4)意义:表现了一种积极的批判精神,反映了西方左翼知识分子对当代资本主义统治的不满情绪。 0166、恩斯特?布洛赫的乌托邦式幻想艺术论是什么 (1)以“希望”范畴为核心的乌托邦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与重大问题研究进展

近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与重大问题研究进展 作者:中国社科院哲学所马列室 字体:【大中小】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探索和争鸣。学者们普遍认为,历史上哲学理论的重大的或根本性的变革,总是集中地体现为哲学观的变革,体现为“哲学理念”的更新。在怎样认识和表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上,如下两个问题成为争论的焦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一个科学(知识)体系还是一种意识形态。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科学(知识)体系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提供的是对作为整体的世界的普遍知识。另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一种意识形态。这种观点力图依据唯物史观,把哲学看作一种社会现象和观念形态,揭示其在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看作是关于哲学的一种社会学理解。有的学者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无论“非意识形态化”还是“全意识形态化”,都是错误的和有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体系哲学”还是科学的革命的方法论。一些学者从学理上对“体系哲学”进行了反思,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就在于它彻底抛弃了任何“体系哲学”的构想,竭力反对并力图超越任何封闭、僵固的哲学体系,自然也避免去建构那种易于变得封闭的“严密完整的体系”,而坚持采取一种能动地面向生活实践、面向未来的开放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革命的方法论”。也有一些学者坚持,任何成系统的思想和学说都是一个体系;一门科学的体系的完整严密程度是它的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理顺体系的内部逻辑,将不够完全、不够严密的体系细致化、精密化。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变革趋向的新探索。通过重读马克思的哲学文本,正本清源,学者们发出了“回到马克思”、“走近马克思”、“走进马克思”的呼声。通过摒弃知识化、教条化、庸俗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强化了哲学的问题意识、解题意识,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取决于它把握、理解和解决时代重大问题的程度和水平。在重新理解马克思、从时代的重大问题中提炼马克思主义哲学,探索建构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究竟是什么”的探讨,出现了各种极具启发性的新形态的萌芽。我们以为,如下一些探索性思路是特别重要的:(1)马克思哲学就是“人学”; (2)“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合理形态;(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这些思路,包括“生存哲学”、“生活哲学”、“文化哲学”等探索,都基本走出了传统哲学“教科书体系”模式,克服了其割裂对自然的认识与对社会的认识、忽视人(主体)和人的实践的缺陷。一种基于科学的实践观、具有深厚人文关怀性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组成和哲学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似已呼之欲出。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存在论)”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存在论)”的关系问题,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中国哲学界分歧很大的焦点性问题之一。中国哲学界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主要是在如下两个层面上展开的。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原理薛广洲马克思主义研究前沿问题复试经验-复试分数线-复试辅导

中共中央党校薛广洲马克思主义研究前沿问题复试经验-复试分数线-复试 辅导 一、专业的设置 薛广洲老师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前沿问题方向是一个考博热门方向,一方面是因为薛老师在这一领域浸淫多年,很有造诣,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一个方向本身有研究的学术价值。这一个方向属于马克思基本发展史的一个下设方向,导师是薛老师,薛老师同时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历史与现实方向的导师。 二、导师介绍 薛广洲,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 薛广洲,男,汉族,1955年8月生,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王伟光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毛泽东哲学和当代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与马克思主义史、政治哲学等方面。代表作品有《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无神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 三、参考书目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1、《马列著作选编》(哲学部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2、韩树英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修订版),人民出版社。 3、杨春贵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教程》(第二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4、庞元正、董德刚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5、赵曜等主编:《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

版。 6、《马列著作选编》(有关政治经济学部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2月版。 7、李兴山主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8、王天义主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7月版。 复试加试科目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试加试科目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复试加试参考书目: 1、杨春贵主编:《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100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2、王怀超主编:《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四、党校考博英语 党校的考博英语满分100分,题型有20题20分的词汇,10分的完形填空,5篇40分的阅读理解,15分的英译汉翻译,15分的作文。党校考博英语的整体难度介于六级和老托福之间,对词汇量有很高的要求,特别注重对形近字、意近词和固定搭配以及语法的考察。做阅读理解一定要遵守“实事求是”的原则,翻译这一个题型很容易丢分,要想得高分,每一天都要遵循“八步法”练习三个句子。作文对于考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要求很高,要做到“厚重、灵动和美观”,复习资料建议使用育明教育考博分校编写的党校考博英语一本通。每年有大批的同学英语单科受限,对于英语基础比较差的考生,建议大家早做准备。 五、党校考博专业课 考博就是考专业课,专业课定生死。对于专业课的复习,可不仅仅是看看参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