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吴见非_中医_十二讲

吴见非_中医_十二讲

吴见非_中医_十二讲
吴见非_中医_十二讲

第一讲:怎么学中医

中医

“善者,吾之师;不善者,吾之资。”从古到今有无数学医之人,他们之所以成功、失败,可以给我们提供师资。先看看现状。彭佩云说:“新中国五十年来没有培养出一个真正的中医”。几乎所有的中医论文都相当于垃圾。全军尽墨呀!几个老的死去以后,良医一个也没有了,合格的中医师也是凤毛麟角。江湖骗子或者南郭先生遍地都是。若说某某是个庸医,已经抬举了,绝大多数连庸医都不够格。我常说父亲是个标准的庸医,就他这样的也都不多见了。这不是愤世嫉俗的说法,这是中医客观的标准。传统的针灸没有几个会的了,电针、针刀、砭石、刮痧之类招摇过市。有人针灸甚至埋线,连到乌龟身上,使人挥汗如雨。“造作杂术,谬言为道”,如此之流,炽盛世间!中药呢,成份分析、提纯、静脉注射、经方派、时方派、火神派等等,捡个芝麻就当西瓜,乱哄哄你方闹罢我登场。傅景华先生说目前的中医界是“高位截瘫”,中央的头脑还是清醒的,想振兴中医,可是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一帮人给卡壳了。他形容眼下的中医师很多是“人妖”,三不像的都出来了。整个中医界已经乌烟瘴气、邪师充斥,学医的人要是钻进这个迷魂阵出不来,也就离丧魂落魄不远了。医道旁落到今天这种地步,其来有渐。我们上溯去找歧途所在。

我有个舅爹,是个残疾,刻苦学习,连中药的药典他几乎都背会了。中西医都学了,参遍了一个县的名师。早年第一次给人用针灸,下手

太重,把自己吓着了,就只用药。晚年在县城很有名气,县医院想方设法要关他的诊所,因为医院的生意受了影响。他是旧社会很多学医之人一生勤勉的写照。我有个姑父则不然,看曾祖父的针灸厉害,就跟着学,因为针灸赚钱少而且危险性大,又羡慕起某个老师的中药本事,也没学多久,西医来了,又去跟风,最后一样也没学到,穷困潦倒、夸夸其谈,成为江湖郎中。如今很多学医的人与他神似。他们二位的差别在于是否专心致志。

不要说现在邪说纷纭之际,就是明清以降,如果不是特别的根器,即使你专心致志,穷一生之力,也难有良医的成就。请看裘沛然先生的《瘦因吟过万山归》。穷一生之力,也只有个“一间微明”的所得,这是师道的终结呀!这个局面从金元四大家之时就开始了。中国文化也是从宋末就开始剥落的,“五四运动”就是摧枯拉朽,现在则是剥极来复之时。四大家之后,各执己见、互相针砭,就都有所知障了。“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已经成为学医的人几乎都要经历的过程。甚至读方多的还不如守几个方子一门深入的。医道分崩离析,落入了“流散无穷”的境地,学人开始了绕圈子、瞎转悠,争讼、没落之象显现,到了今天外道介入,开始妖变。这种衰败在秦汉就埋下伏笔了。秦越人、华佗遇害,针灸从此生弊,伤贤之祸,流传后世。“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蔽贤之过,药方之谛遂致暗而不彰,后人只得余绪。幸有孙真人出,一时方术全盛,但是祸根已埋,至金元四大家开始了分歧。正法就是这样式微的。由真而正而邪,由大明而明亏而晦暗。到了没落之极的时候,“大师”

遍地,头头是道,各说蹊径,而真正的医道就弃绝了。黄帝为何要“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因为教授非人,未得云得,欺世盗名,就会衍生旁说,遮蔽大道。医是道术,有德可能成苍生大医,无德可能成含灵巨贼。一旦道德不够,根器不具,“小人负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那就会有心生邪见、惑乱师教、引人入暗的事情了。“君子不可以小得,而可以大受”,如果“乐于小法,则蔽大道”,很多不究竟的东西把人从大道上拐走了。就如修行,根本在心地,对于气功、神通之类,应当不赞也不毁。中医医道的式微,由来已久,如果不是大心求道之人,好的结果是在不究竟中转悠一辈子而一间微明,坏的结果是如人入暗则无所见。罗大伦先生写了一本《古代的良医》,那些良医的成就历程值得我们借鉴。张景岳、朱丹溪、徐灵胎(我象)等,没有哪一个不是文理兼备,而后半途涉医,最后在《内经》、《伤寒杂病论》上勤求经旨而有得。“秀才学医,笼中抓鸡”,是经历了印证的。最后不约而同要回归到经典上。如同学佛“不见本性,修行无益”,学医不溯本源,多闻无益。天资好,勤学拜师,都只是积聚资粮而已。张仲景、扁鹊他们有几本医书?为何他们成就?因为他们从源头上来的。

再说说我的学医路。到目前为止,我仍然只是中医的门外汉。从小我就拒绝学医,一直屏蔽自己。妈妈劝我:“艺多不压身”,我说:“艺多是累赘”。傅景华先生说你学一下中医多好,我说万一学会了怎么办。谭晓阳先生是知道我的,在我们一起讨论医学之后,有几次我拿起《内经》、《伤寒杂病论》,又放回去了。我不打算改变自己的初衷。

很多人拼命学一辈子也学不会,我却唯恐学会了。为什么有这种天壤之别呢?只在于道路不同。我是从心而不从人的,因此天真任运而不受庸师之欺。就说自己学《易经》,一拿起就觉得这是象的简明推演,如果去看很多后人注解的,说这个卦是哪个变来的,越看越糊涂,你就会在里面瞎转悠,一辈子学成个神秘兮兮的。我根本不看后人著作,自己用心,反而通达。这种个性在学校就形成了。给你们讲一段故事。以下摘录自《上学记》:

我在高一迷上了赌博,被老师抓住后,跑到乌鲁木齐,后来就开除去了二中。二中那两年也考上了几个大学生,老师们都牛气起来了。可我偏偏是个不服管的。我自己心想,把命运悬在你们这群庸师手里,还不如我自己来呢。根本不愿意去跟着老师做那些无用功。慢慢地又开始玩了,从来不做作业,后来连课堂都懒得去打瞌睡,天天跑到野外找个草堆晒太阳睡觉。老觉得高中学业有几个月就行了,来日方长。读高三了。我越玩越管不住自己。到后头老师都没人理我。我当时暗自得计,跟着你们学习那不是死路是什么。整个高中课程我知道该怎么办,实际上半年就可以让大家都上大学。在学校连影子都找不到我了。谁知道心一野,就成了野马无疆,再也收不回来了。莫说原计划成为空纸,就是想在最后一个月背诵政治、生物都做不到。到了临近高考一周才急急忙忙死记硬背。同学们都在吃补药。我心生一计。我也吃。我是典型的狮子座,书上说最好的生物兴奋剂是蜂王浆,我早就想知道那是什么感觉了。也多点劲把晚上时间利用利用。于是一下

子吃了四支。你猜怎么着,脑筋蹦蹦跳得响,睡不着。那时候的东西没有次品假货。我根本就没看说明。后来才知道正常人一次最多一支,重病号才能两支呢。我那时身体非常好,爆发力惊人,虽然个子不高,比那些力士同学力气差得远,但扔标枪、丢石头却最远。这一下子哪里受得了。我也犯糊涂了,怎么脑袋里象潮起潮落呀。我还疑神疑鬼,难道我病了?我再吃几支看看,如果加重了就是这东西作怪。又下去三支。于是直到高考完毕没有睡过觉,除非是瞌睡过去了不知道。脑血管跳动的声响不停,哪里还能思考、睡觉。上考场了。我心想,这回算是玩完了,但我不能乱,乱就彻底毁了。我努力把自己的思维理成一条线,不让它断,就这样慢慢答题。我原来做题速度很快的,有充沛时间检查,结果这次总是最后一分钟确定最后一个选择题,根本就谈不上检查,而且画蛇添足的事情都做出来了。考试完了,松了一口气。日后经常做梦梦见要赶考,要复读,很害怕。标准答案出来了,大家估计分数报志愿。每个人都一道道题回忆统计,有的甚至估计580-590等等,乐观的不少。我根本就不对答案,直接说,依照我感觉,大概560-570,但是我习惯过高估计自己一点,降一点就应该是真实,540-550吧。他们把这话去告诉班主任,班主任哈哈大笑,怎么可能?因为班主任知道我玩疯了。他只看重自己关心的几个尖子。分数出来了,我548分,正好压着第一批线。整个年级520分以上的除我外再无一人,就是说第三批都没有一个。到底还是讨厌的我给班主任带来了奖金。教务主任对我爸爸说,如果我每天用半小时功,600分挡不住,就可以去清华。其实如果没有那个插曲,也差不多了。从

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我每科分数都是平平的,没有一门特出。但是我在学校有两三科在期末总是第一的,现在竟然都是中游。后来我把复习资料留给了下一届的几个朋友,一科给一个,并且指点他们应该如何如何。这几个第二年都考上第四批的了,那一科都是全校甚至全县第一,但是其余的科一塌糊涂。我如果都给他一个人就好了,他们后来都这样埋怨我。我那时候就想,庸师真是误人子弟呀,让我一个人教一所学校,只需自学两年全上大学。没有人会相信我判断的。感到愉快的是我的话后来有了注脚。前几年我看到一篇报导,有个大学生不读了回去包一个班教,统上重点。我那时就是这样想的。那时候考上大学还是稀罕事。一到大学,发现自己与同学们不是一个层次的,感到孤独。这时心病也开始了,我逐渐笼罩在灰云惨雾中。从来不上课,连课本都没有,更不要说做作业了。期末考试,有个老师到寝室来找我,他对我说:平时点名从来没你,考试却有。我敷衍他。言谈之间,他发现我压根不认识他,我猜他是刚考完的另一科老师了。于是算平时成绩而没及格。还有两周要考两科。我急着回家去和哥们儿见面,一刻也不想停留。不是有补考吗?我就跑了。第二年春节后来补考。同班补考的笑话我:还不是乖乖来提前补考?于是我干脆不补考。反正还有大补考。第一学期就挂起三科,其中两科零分。这是学校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当时规定,一个学期五科不及格退学、总计四科补考不及格也退学。我以后就一直处在临界点上。每学期都四科不及格。走钢丝一样走到毕业。有一次,朋友来信说自己对高考没有信心,我想回家帮他。就让他写电报来谎称家里有事。结果电报迟迟未

到,我按捺不住,决心次日就走。这时候同学告诉我,明天一早理论力学结业考试。这时已经上午8点了。我赶紧借课本、笔记本,临时抱佛脚。到了下午5点的样子,我坐在上铺说:到6点就60分,7点就70分,10点就100分。到了7点多,我说60分够了,多学没用,玩去了。同室三人都笑死了,并且告诉了大家。他们认为我死到临头了还嘴硬。我平时从不学习的,都是考试前几天忙活,这次太仓促了。第二天考试,我头一个交卷。交卷前拿一个硬币在手里抛着玩,要决定根号3等于多少。我没有计算器,开方的办法也忘记了,记不清到底是1.732还是1.742。硬币往上抛一下,老师的嘴角就往上动一下,把我逗乐了。第二天一清早,大门还没开,我就翻出宿舍楼,从旁边的收发室逾墙而下,被保安发现了。一看没有脏物,才放行。回家后被爸妈骂。农家送一个孩子读上大学容易吗。只好又回校。这一折腾就是10天。回来后大家都惊讶地望着我。他们说我考了93分,第一名。有很多人不及格。有几个人问我有何秘诀?我说:我用的是囫囵吞枣法,你们学不了!班主任来了,要我交代为何人走了电报才来,我说自己有预感,眼皮跳。日后我有些同学最听不得别人吹嘘自己成绩如何如何,他们说:你牛什么,我有个同学压根不学习。

在大学的时候,我看《道德经》也是很吃力的,以后陷入身心黑暗,与心病作斗争,慢慢就有感觉了。这实质上是一个损之又损的过程。一切都失去了,在身心废墟上重建自己,完成了一个归根复命的过程,也与道有了契合。与中医的接触始于妈妈的一场病,我在书中写过了。

后来又救了朋友的母亲。去年年底决定对中医探求宗旨、追溯本源,这个意愿也达成了。我甚至不曾学医,现在却要来给中医播种。这一切都顺理成章发生了。我知道自己只是个先行者,只要人们从我的路来,在这条中医路上每个人都会比我走得远。这条路也不是我的,是张仲景、孙思邈、邵雍等先贤早就铺好了的。宗旨、本源既彻,以此慧眼就可以入于经典了,对《内经》、《伤寒杂病论》的探赜索隐、光明大昭只在目前。门看得见,钥匙也有了,我怕没有人拿钥匙开门进去,只好多走一程,进到门里招呼人。因此就要组织参学小组,带头学习二部经典。这条道路的创始是不易的,后人走起来就轻松了。从古今学人和我的经历,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首先,学医必须要有文化资粮。中国文化是土壤,中医是树木,土不厚积是长不了乔木的,只能长出灌木荆棘。学习古文就是工具,进一步才能学习人文经典,而有形象、会意思维,培养悟性、理智,形成慧眼。再进一步才能从人事参悟天道,进于道而得法。在医道的学习途中,有四种境界:肉眼、天眼、慧眼、法眼。西医形而下的就是肉眼,科学手段只是肉眼的延伸。像刘力红先生羡慕的内视,以及一些“道医”等,都是神通、巫医之类,相当于天眼。就是一个鬼神,碰到了大疾病也要求医,可见那些都是不足以为道的。中医是从根本、从究竟处来的,道无鬼神,如果“信巫不信医”,无药可救。从《道德经》、《易经》等经典能培植出慧眼,就是通过悟性、智慧,明理而求达宗旨。法眼就是《内经》之义谛,《伤寒杂病论》是其引申。不到法眼,都是不究竟的,处于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状态中。因此,学医必须要空怀、归宗、回溯,

以进于道。空怀就是去除所知障,归宗就是求其真要,回溯就是回向经典之根源,这是一条“为道日损”之途。

越学越简单,执一而御万。现在的人学医则是“为学日益”的,留意于一些繁杂失真的知识,“不知其要,流散无穷”,这是背道而行的。我目前能贡献大家的有两点,一是指明学医的路,二是提其宗旨,给人一颗龙珠,若有龙象,就被点睛。有了这两点,不想学医、业余的立刻超出一世庸医,能除自己和亲人身病,因为人最关心自己;有志学医的再进一步,参学《内经》、《伤寒杂病论》,即入其门,无不成就,成就的大小就看愿力了。这个学医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渐和顿的过程,我送朋友们一程。以前的见识都是渐得的,是在反省感悟中随机缘而生的,处在找不到堂寝安隐的路上;现要顿悟根本,自己有眼,甚至有无师智,可以登堂入室而受法了,然后再去“学思益,出才人”。

第二讲:世界观

世界观

大家知道,中医的理论是脏象经络学说,而其基础则是阴阳五行。也就是,阴阳五行是古人的世界观,脏象经络则是这种世界观下的人体观。我们学中医,要从源头上来,就要先明白阴阳五行是什么,它的所以然,有何深刻意义。

这就要从我们怎么看世界谈起了。对于意识、物质的不同偏执,有了唯心、唯物两种主义,却没有人肯去追溯意识与物质的本原。如果不

清楚世界是怎样来的,做到知根知底,就武断地对世界加个判决,那是容易自欺欺人的。世界太大,因缘太复杂,每个人的感知都是非常有限的,如同瞎子摸象。因此在你不具备超凡入圣的智慧之眼时,你只能是盲从的。爱因斯坦揭开了真相的一角,在没有相对论之前,人们不易理解时间、空间的相对性,无法设想质量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同理,如果没有古代的圣人教导我们去看世界的真相,我们也就局限在自己本能的认知中。唯心、唯物是不能简单地说谁对谁错的,在世俗谛上对于执持唯心见解的,唯物就是相对的真理;对于执持唯物见解的,唯心就是相对的真理;在殊胜谛上则两者都不究竟,一偏于空,一偏于有,都是边见。古人不去这么分别,而是把世界的本原归于道。“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一有“唯”字,就偏离于道了。对于人们悟道的途径而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是一种自然的次第。唯物、科学具有地的德性,可以作为基础;唯心、宗教具有天的德性,可以进一步作为引领;道就代表真理、本原。“道,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道,我不知道是什么衍生出来的,好像是在上帝之前就有了。先有虚空,后有实质,先有天,后有地,在天地诞生之前道就存在了。道是一切现象的根本,无名无相,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而又不即不离。所谓修道,就是让品德与道相合。“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美丑、善恶都是现象,都是本真所取的相,对于本真而言,原本是无所谓什么名相的。“若离诸相,即名诸佛”。山河大地就不是虚幻的么?如果从不生不灭的角度看,沧海桑田,成住劫空,也只是变化的现象而已。

古人用道来看世界。问题出现了,我们怎么知晓道就是真理呢?这是否需要验证?那我们必须用自己的智慧结合无可辩驳的道理,来进行推究。如果道理是如同1加1等于2的公理,也就没有争议,更谈不上验证。如果道理是真实不虚的,你验不验证它都存在,验证也就失去了意义,只是让不了解的、狐疑的一些人醒悟而已。站在道理的角度看世界,就是对一切现象加以分析。一棵树的一片叶子发生了枯败的现象,你可以拿这片叶子进行显微观察、化学分析,得出一个结论。但是这个结论只是一叶障目的。因为这片叶子与枝干、土壤、空气、昆虫、气候都有关系,你如果对全局不了解,对一个局部的专注并不足以让你找出究竟的原因。甚至你还得分析这棵树的种性,看它的基因有无变异。同理,如果对世界没有根本的了解,就不足以分析其中的一个现象。因此不推究世界是怎么形成的,我们的认识就都是受局限的、片面的,所谓的道理就都有欠缺、不究竟。一旦打破沙锅问到底,推究到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就不行了。道既然能说世界的缘起,而且“其精甚信”、“不出户,知天下”,那是怎样的一种眼光和推演方式呢?它是正确的吗?我们是否也能信受奉行?

我们从童蒙时期开始认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从象开始感知的,慢慢开始识数,长大了开始懂理。象、数、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我们的认知是从形象上标注万物,又从实质的数量上加以衡量,然后分门别类区别对待。例如我们接触到黄金,首先从形象上感知与铜相似,然后知道比铜要重实得多,然后归类到贵重金属的范畴中。任何一个现象,都可以加以表述,这种表述就是信息。信息就是对于空的

一种进驻。在空里有了象,这个象占据一定的空间,就有了数,这个象、数属于哪个分类就有了理。我们的认知规则与世界的森罗万象是一致的。意识与物质是同一个游戏规则的产物。人类为什么能知世界?就因为我们的认知与世界是如出一辙的,可以模拟。如同电脑屏幕上的显示,五花八门,都是现象,这些虚拟现象是在屏幕上演示的。世界的现象则是在时空背景上演示的。我们的意识则是在心体上演示的。电脑屏幕上的显示实质上是背后的二进制编码所演绎的。这个二进制编码就是信息。世界现象的纷纭变化也是信息的演绎。我们的意识也是一种信息流。信息流是象、数、理的融合。因此,从信息去推演现象就是顺理成章的思维方式,中医和中国文化都是以信息学的视角去看世界,就如同从基因的编码信息去看会有什么人身现象一样。电脑的编码流是受程序支配的。世界变迁的信息是否也有程序支配?我们的心理、意识是否也有程序支配?这个程序就是道,追溯这个程序就是天人之学。我们的思维规则总是把现象进行分类,一直归类到某个种性,这就是理的根本。例如,树木可分成灌木、乔木,又可加上热带的、寒带的等等标记,然后是具体什么松、柏之类。树木就是大类,就是种性。因此,古人的形象思维、类比思维模式是非常自然的。形象思维是信息的模拟,类比思维是理智的运用,本来就是我们天生的本领。逻辑只是帮助分别的,但是正如一句名言所说:“逻辑的心虽然有趣,却是迷惑的种子”,为何?逻辑是为了严谨地分别,把一切建立在是与非的基础上,假如有一种存在既不是也不非,那就有根本问题。在我们对自己审视之后,我们知道自己除了见多识广之

外,并不见得比孩子聪明。“下下人有上上智”,一个教授比一个老农可能愚蠢多了,因为他可能偏执于有遗漏的逻辑,却丢掉了本能的认知。我们既然明白了古人是用信息学的眼光来看待世界,运用对象、数、理的形象、类比来进行模拟,从而追溯于道的,现在我们就来看古人追溯出了一个什么来。

请参看《文明的对话》335页。世界是怎么来的,穷其本始,必然先有一个最初的1。如果以0表示无、虚空,1表示最初的有,定义这个1为一个实点,占据同样虚空的一个0为一个虚点,这个实点与虚点就有了1个1和1个0的现象差别。也就是二进制的11与10的差别。是在空的基础上先分1、0,又有了1个、0个的分别,进行了两次区分。11的实质是3,10的实质是2,也就是实有和虚无的差别。世界就是实点和虚点累积而成的。实点累积成实有,虚点累积成虚空。这就是老子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皆生于有,有即三,有生于无,无即二;有名万物之母,无名万物之始,同归于玄,玄即本初的一,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真正的1不可见,是真正的无象,可见的是3与2,显示出1有、0无的表象。这个1先天地而存在。这个1不可见,非空非有,即空即有,无所从来,也无所去。这一推演,我们知道了世界的本源是1、2、3,太极1不可见,可见的有2、3两仪。2的虚象就是阳,3的实象就是阴。阴阳贯穿于一切的现象中,互相交流而相依存,太极则作为生生不息的根本。站在我们栖息的这个天地之间来看,天主要是虚的,也有些星辰是实的,地主要是实的,也隐藏着虚,因此天为阳,阳中有阴,地为阴,

阴中有阳。以阴阳言天,以刚柔言地,刚者充实而象气多,柔者不充而象气少,就有了阴阳、太少的差别。假如天地不交流,也就没有天地之中的纷纭万象。天地之间的一切物象都是天地气交的产物,因此就有了四象。四象继续分演,就有了先天八卦。乾属天,坤属地,处天地阴阳之交的有六个卦,就是我们所处天地之间的六种变化,也就是说在天地之间将演生出六种大象。风寒暑湿燥火是这六种大象的表现。这六种大象可以通过六个卦来表述,而卦象又是三才的阴阳,因此把我们所处的这个天地之间分为三才,三才各分阴阳,就有了与六种大象对应的三阴三阳,天地的交流就通过这三阴三阳的流转而实现。这就有了厥阴风、少阳火、少阴热、太阳寒、太阴湿、阳明燥的匹配。三阴三阳匹配的气化现象有多有少,就成了十二地支。

这个阴阳是就象而言的。世界的本源是1、2、3,相继还会生成4、5、6、7、8、9、10。1是无象而有的,2是虚的,3是实的。1在于3中生出了4,这个1是多的,故4是实而有余的。2与3结合成5,5是虚实之中的界,也是成形的基础。请参看《文明的对话》336页。界上载1的无象而实有就是6,界上载虚就是7,界上载实就是8,界上载实而有余就是9,界复制而成空间就是10。接着又在空中继续这个生成的循环。以这十个数为基础,可以衍生出不同的数值,显示出实质的千差万别。这十个数都有一定的个性和现象,可以参照八卦来理解。1为坎卦,是隐没不见的;2为坤卦,是容纳的,虚就是含一而孕生的;3为震卦,是能动的,实就是动于虚空无碍的;4为巽卦,是发散的,实而有余要逸散;6为乾卦,为天,界上无象而实有;7

为兑卦,为泽,界载虚;8为艮卦,为山,界载实;9为离卦,为热,界上实而有余要辐射。这十个数既然生成了,它们各有性格、品质,是否杂乱无章地漫游在虚空之中呢?不是的,它们会按河图的形式组织起来。1与6居于北,2与7居于南,3与8居于东,4与9居于西,5与10居于中。这五对为何配合在一起?一个是奇数一个是偶数,阴阳类别不同;相差是五,个性类同。我们可以理解为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志同道合走到一起。这是我们从人事的通理去领悟的。究竟为何会发生这种组合?首先1与6是一对生成关系,1结合了5成为6,就像成家有居室了,若离开家还是1,1与6是以家5为媒界而聚的,由于5的寓意是有无得失之间,故1与6同宗共处。余皆类此。为何这五对有五方的部署?这是由四象的分布原理决定的。请参看《文明的对话》340页、341页。8代表实的增加虚的减少,7代表实的减少虚的增多,5代表虚实的中和,9代表实的极限,6代表实的隐遁。以四象而言,8应少阳,7应太阳,9应太阴,6应少阴,太少是多少的意思,8、7应虚的少多,9、6应实的多少。由于在对我们这个小世界的观察中,北极星是不动的,星系围绕北极而左旋。轻虚者动为阳,重实者静为阴,众星有向心归附之势,阴而内凝,故北极应少阴之象。北极又名太一,就是因为其象为天中之一。少阴既然位北,对应的太阳就在南,左旋而动阳进阴退,故少阳在东,太阴在西。5是阴阳的和合分界,故在中央。

这五对组合就是五行。行是什么意思?是运行的意思。运行意味着状态、趋势以及对状态、趋势的主导。例如我们常关心某个事体行进得

如何了,就是想知道其状态、趋势以及怎样去主导。在这种变趋之中会派生出很多现象。五行就像是主干,现象就像是分支。这就是天干地支的由来。五行主导时有太过有不及,故为十天干。如果仅有阴阳的现象,变化就没有根本;如果仅有五行的代谢,也就失去了变化的灵活。既有现象的变迁,又有实质的规范,才导致了世界变化的多姿多彩而又合乎规律。我们用阴阳之象、五行之数去看世界,也就把住了世界的脉搏。例如一个周期性的现象变化我们认为是阴阳五行的一次往复。一年地球围绕太阳一周,对于万物既有生长化收藏的一个主干代谢,又有一个从属三阴三阳现象的支派轮回。从象、数两个角度能够准确表述一个信息,因此阴阳五行就是从信息角度表述现象的根本。天地之间没有现象不在它的范畴、不在它的经纬之中。信息与现象一一对应,信息的变化也意味着现象的变化,因此从信息角度发起变化,就会影响到该信息所类属下一系列现象的相应变化。这就如同改变基因,最终会改变生物的形态。

我们这个世界是在怎样的一个程序下演绎出来的?五行的实质、阴阳的现象,是信息流的根本。然而又是什么决定了阴阳的分演、往复与平衡以及五行的生成、部署与代谢?这就是道了。观于太极图可知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相交流又保持动态的平衡。河图五行是太极图阴阳部署数的响应。先天八卦图是太极图在三才之象中具体的分演示意,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阴阳保持对立平衡。太极图代表了道。只要有分别,此与彼、是与非就是相对立相依存的。道法自然,自然而然,我们不必知道为何世界的根本原理是这样的,因为这与一

分为二是公理一样无需求证。太极图是一切信息的源程序,是公理,阴阳五行是这个世界的根本信息,也是从公理推导出的这个世界的定理。

正因于此,才有了《太始天元册文》:“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我们这个婆娑世界从本初的1开始造化,取法于道而生成世界。太极图之道先天地就存在了,所以说“道,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佛家有五方佛之说,也许与五行的信息有某种关系。既成天地之后,因为太一的移宫,又有了后天八卦图对世界的转运。这就像成人以后,行为会受到国家、社会的支配与转化。阴阳、五行、八卦、六十四卦这个信息系统成了古人推演世界一切现象的纲领,是道的演绎。

第三讲:阴阳

阴阳

“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阴阳是这样的深刻简易而又无微不至,真是大明呀。一明阴阳,立刻就不是“一间微明”的状态了,而是恍然大悟、豁然贯通。对这样根本的学问不得其要,就是“受以明为晦”。

阴阳源于3、2之数,一个是实点,一个是虚点。我们就以实点、虚点作为基本来理解阴阳。天为阳,地为阴。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阳

中杂阴为气,阴中杂阳为质。轻虚而浮者易动,重实而沉者易静,故动为阳、静为阴。火为阳,水为阴。上为阳,下为阴。阳主充塞,阴主凝实,如天与地,故阳在外包,阴在内凝。“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阳有阴牵故不脱走,阴有阳化故生机不竭。阴阳不即不离,相吸引又相排斥。离则不能统一相须而用,即则不能对立而行分化。在人阴阳相脱、关格、阴阳交都会死。故曰:阳者卫外而为固,阴者藏精而起焏。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观于原子核与电子关系即知。对于一个生命而言,阴作了阳的归附,故为之主;阳作了阴的消息和守护,故为之正。阴阳如同夫妻,妻把夫套牢,夫为妻的保护。生化出入是阴阳的往来,因此乾坤立而生化无穷。

以上是阴阳的基本原理。由于水火、寒热为阴阳的征兆,外为阳,内为阴,当我们判断一个人的阴阳虚实(此虚实是少多之意)的时候,从寒热就知道了。阳实则表热,阳虚则表寒,阴实则里寒,阴虚则里热。八纲辩证与此相关。喜就热则阳虚,喜就寒则阳实,喜热饮则阴实,喜冷饮则阴虚。等等,皆可阴阳观之。

在天地之间阴阳变化最鲜明的现象就是昼夜、春夏秋冬。我们现在知道昼夜是地球的自转造成的,春夏秋冬是地球的公转造成的。研究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是天文学的范畴。支配它们的原理还是阴阳五行,具体怎样的一串连锁反应我不清楚。只知道站在我们人的参照角度,这种日月的往来远近正是阴阳规则的体现。天人地三才有了空间的划分,昼夜、春夏秋冬有了时间的划分,一定的时间在人的视角会有什么主要的现象,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

以天之征象而言阴阳,则寒热、日月为阴阳的征兆。因此昼为阳、夜为阴;春夏日来近为阳,秋冬日去远为阴。以地之气化而言太少,则冬春地气在下而为少,夏秋地气在上而为太。这个地气的盈缩是因为地热的张弛。当日靠近时,地气得热而升,当日远离时,地气失热而缩。天地交流,就有了少阳春、太阳夏、太阴秋、少阴冬的四象。天为阳,阳中有阴,故天有寒,真空寒;地为阴,阴中有阳,故地有热,地核热。因为寒热的推荡构成了四季变化。当春日渐增,地气升而寒冰化;当夏日渐盛,地气张而天气盈;当秋日盛极而减,地气浮弛而同天气降;当冬日渐衰,地气缩而天寒沉。天地间气的这种升降浮沉造成了春夏秋冬物候的变化。南方烤炭火,立春之前,火种要放在炭上,立春之后,火种要放在炭下。

为何少阳对应8,太阳对应7,太阴对应9,少阴对应6呢?八为加法,实增,艮山象,地气增而天气减;七为减法,实减,兑泽象,地气减而天气增;九为乘法,暴实,离浮象,地气大张而天高远;六为除法,暴虚,乾大寒象,地气大缩而天寒凝。因此四象与8796所代表的春夏秋冬各个对应。春夏秋冬实际上就是四象在天地间的一个轮回推移。

我们知道了四象是天地或者说阴阳交流发生的四种大象,既代表了一个周期的四个阶段,即四时;也代表了天与地的阴阳原配,天气为太阳中含少阴,地气为太阴中含少阳,因此天有星辰,有寒,地有空隙,有热。这虽然说明了四季,却还未说明人间的昼夜,虽然说明了阴阳在天地间的支配,却未详细说明人间发生的现象。这还不是就三才角

度而立论的。从先天八卦图可以看出,阴阳在三才中分演成为八卦,除去乾坤二卦在天地定位,有六子卦六种阴阳杂糅的象在天地之间呈现,风寒暑湿燥火是这六象一种气的呈现。先天八卦、六子卦就是阴阳在三才中的具体分演。

从先天八卦图我们可以看出,阴阳按一阳、二阳、三阳、一阴、二阴、三阴的次第衍生,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阴阳之道路。西北为艮,东南为兑,西北阴多故山高,天不足西北,天之星辰往焉,东南阳多故泽深,地不满东南,潦水归焉。这个先天八卦总天地阴阳的分演而言之。那么它与三阴三阳是个什么关系呢?

我们先看看中医是怎样看三阴三阳的。天有太阳、少阴,地有太阴、少阳,天地交汇,在人之位,少阳、太阳两阳合明,为阳明,少阴、太阴两阴交尽,为厥阴。怎么理解这个阳明、厥阴呢?少阳之热升于天之太阳,犹如火得虚空而明照,故言阳明。因天之虚能容少阳之虚热,故合而盛明。少阴之寒降于地之太阴,犹如水土相交,土中之虚热尽丧,故嫌于无阳;水为土壅而逆其沉凝下趋之性,故名厥阴。故阳明当昼,厥阴当夜。昼则日丽于天,夜则月交于地。厥阴、阳明有寒暑之异、幽明之配,故而昼暖夜凉、昼明夜暗。春夏秋冬四象的变化反映在昼夜阴阳交合的程度上,则昼夜出现长短变化。这样,按照三才就分出了三对阴阳。这三对阴阳代表了阴阳之气的多少。少阳为阴之衰阳之始,太阳为阳之壮、阳之纯粹,阳明为两阳之杂合故而大盛,厥阴为两阴交尽,故而为阳之衰阴之微,少阴为阴之壮,太阴为

中医养生学 考试重点知识讲解

中医养生学考试重点

简答: 1.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 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为与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二是中医养生学隶属中医学;三是中医养生学是千百年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实用性科学。整体动态;和谐适度;综合实用;适应广泛。 包括四个因素:整体动态(天人相应,形神合一); 和谐适度(以和为贵,养生以不伤为本); 综合实用(要应人、因时、应地制宜,综合辩证施养,可以通过药膳、针灸、按摩、敷贴等各种方法) 适应广泛:养生包括在无病之时,未病之时、患病之中、病愈之后。 2.中医养生学的意义:于己是维护健康,追求长寿。与人是提供促进健康,提高素质的方法。 中医养生学的目的:保持健康,益寿延年。 3.中医养生学分为精神养生法;体育养生法;饮食养生法;睡眠养生法。 4.四维健康观:包括形体、心理、道德、社会的四维健康观。 健康的标准:形体生理健康,精神心理健康。 5、形体生理健康的特征:眼睛有神,呼吸微徐,二便正常,脉象缓均,形体壮实,面色红润,牙齿坚固,双耳聪敏,腰腿灵便,声音洪亮,须发润泽,食欲正常、 6、精神心理健康的特征:精神愉快,记忆良好,心态平和,适应良好。 7、喝烫水为阳虚,手心脚心烫为体内虚火,郁火阴虚,手脚冰为阳虚。健忘是心脾亏损。

8、精神养生包括主动的修德养怡、积精全神、调志摄神。心脏神,心是民主之宫。 修德怡神包括长存仁爱之心,常怀坦荡之胸,常作乐善之事,长省修德之身,常以恬淡为务。 9、如何做到仁爱之心:1.)学会微笑2.)由衷赞美3.)关注倾听4.)接纳包容5.)远离小人6).为所有人鼓掌7.)说好话、做好人、存好心 10、聚精、养气、存神,聚精——寡欲、节劳、息怒、戒酒、慎胃 11、聚精途径:一.节欲保精二.饮食养精三.方药补精 12、情志包括七情和五志。七情包括怒、喜、思、悲、恐、忧、惊。喜伤心者,以恐胜之。思伤脾,以怒胜之;悲伤肺,以喜胜之;恐伤肾者,以思胜之;怒伤肝者,以悲胜之。 13、相生顺序:木生水、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14、相克的顺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15、过激情志产生时选用的方法有:一、移情法二、暗示法三、开导法四、节制法五、疏泄法六、调气法七、情志相胜法。 16、起居养生包括起居环境(室外环境:空气清新,安静清幽。室内环境:坐北朝南,居室结构合理,通风采光良好,选择少污染的装饰材料。)、 作息常规(定时休息、定时工作学习 、定时用餐、定时锻炼、定时洗澡、定时排便)、 劳逸适度(过劳:劳累太过,劳倦所伤,包括体劳、神劳、房劳等。致病的特点有二,一是耗损脏气,尤其是肺、脾之气;二是可致形体组织的损伤,主要

中医养生学概论

中医养生学概论 第一讲绪论 1、养生的概念:所谓养生,就是根据人体生命规律,通过各种养生方法保养身体,促进身体健康的一种综合性强身益寿活动。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文惠君曰: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2、中医养生学的特点: 1)强调整体性 中医养生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四肢百骸、脏腑经络,共同组成一个整体。每一个局部都密切联系着整体。每一个局部保健都包含着灌溉全身、补益性命的深刻含义,如保护牙齿、按摩脚掌等。 2)注重心性修养 古代养生家都非常注重心性的修养、注重养性、养德,注重调摄情志、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中国古代哲学——精神养生的理论基础 l 追求而不贪婪,进取而不自伤; l 因时治宜,顺自然之性; l 保持心安气畅、体泰神清。 3)注重天人协调 l 人与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平衡。——环境

养生 l 日月星辰、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密切关系。——四季养生、起居作息养生、睡眠养生 4)和谐适度、道法自然——动静互涵、协调平衡 5)综合、辨证的调摄 养生个体化,“三因制宜”。——体质养生、四季养生、区域养生、因人养生 6)强调养生生活化 l “道不远人” l 养生勿求速成 3、学习养生的目的: l 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科学的健康观念; l 积极参加养生实践活动,增强身心健康; l 完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在社会实践的竞争力; l 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和品位; l 生命数量和生命质量的综合提高; l 乐观进取,当好社会角色,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第二讲中医养生学的简史 一、先秦时期 1、《周易》与养生 1)〈周易〉书名的含义 “周”————周期,周而复始,无有穷期。

中医基础知识讲解虚

中医基础知识讲解-虚 我们平时在生活中经常听到或者说步:“你这个人身子有点虚。”那么什么是虚呢?虚证是中医里病证类型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一,是以正气不足为主要倾向的证候。《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按照中医的辨证分类,虚证分为“气、血、阴、阳”四个不同的类型,即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怎么分别这四种虚证呢?聂文涛说过:“阴虚发热;阳虚怕冷;血虚发燥;气虚无力。”这四句话虽然不能涵盖这四种虚证的全部,确实很多人从最基本的角度理解了不同的虚症。 虚证是非常常见的症状,特别是现代都市人,不再从事重体力劳动,又由于工作杧,锻炼身体的机会少。同时应酬多,饮食不规律,且多油腻,因此出现各种虚证的概率非常高。因此我今天借这个机会把我查阅到的关于这方面的文献和资料,进行稍微的汇总,把这四种虚证症状一一罗列,希望能让大家有所了解和认识。 1、气虚 气虚是指机体活动能力减退的症状,常常是因为久病体弱,劳累所致。主要又可分为肺气虚和脾气虚。中医认为,肺主一身之气,脾为后天之本。 肺气虚的症状包括:少气懒言、动则气喘、易出虚汗、容易感冒。 脾气虚的症状包括:食欲减退,脘腹胀满、大便溏泄、甚至水肿、脱肛甚至脏器下垂。 脾气均虚的症状包括:四肢无力、容易疲倦、舌质淡、舌苔薄白、脉象无力。 在这里,讲到一个虚汗,再解释一下。汗证也是中医的重要病症之一,在中医里,从产生的原因来看,可以分为阴虚导致的汗症和阳虚导致的汗症。其中阴虚导致的为“盗汗”,阳虚导致的是“自汗”。盗汗是指睡中汗出,醒来即止。而自汗是指时时汗出,动则益之。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其实肺气虚跟后面的阴虚和阳虚也有关联。 气虚的改善主要通过补气益肺和升阳等手段,首选中药材是黄芪,为补气之首,其次可选用附子和甘草及大枣。《局方》有方为“黄芪六一汤”:“黄芪六两、甘草一两,细切,每日二钱,水一盏,大枣一枚,煎七分,去渣,温服,不拘时。”又有《魏氏家传方》“芪附汤”云:“附子二钱,黄芪一钱,共为一服,姜汁水煎。” 两,按古时16两秤计算,1两为33.3克,1钱为3.3克。所谓一服,就是和在一起作为一个药。

中医:气虚

****************************************形成原因**************************************** 泛指身体虚弱、面色苍白、呼吸短促、四肢乏力、头晕、动则汗出、语声低微等。 包括元气、宗气、卫气的虚损,以及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功能的减退,从而导致机体的某些功能活动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等衰弱的现象。 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劳伤过度而耗损(“劳则气耗”),或久病不复,或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减退,气的生化不足等所致。 ****************************************病理反应**************************************** 可涉及全身各个方面,如气虚则卫外无力,肌表不固,而易汗出;气虚则四肢肌肉失养,周身倦怠乏力;气虚则清阳不升、清窍失养而精神萎顿,头昏耳鸣;气虚则无力以率血行,则脉象虚弱无力或微细;气虚则水液代谢失调,水液不化,输布障碍,可凝痰成饮,甚则水邪泛滥而成水肿;气虚还可导致脏腑功能减退,从而表现一系列脏腑虚弱征象。 ****************************************常见气虚**************************************** 一般气虚:全身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少气懒言,语言低微,自汗怕动,舌质淡,胖嫩,脉虚无力。 肺气虚:呼吸短促、少气懒言、音低等症突出,并有咳嗽、咯痰等症。 心气虚:气短、心悸怔忡、精神萎顿等症突出,并有脉结代、或迟或数,但虚软无力、心神不宁等症。 脾胃气虚:面色萎黄、精神疲惫、四肢倦怠,食欲减退等症突出,并多伴有脘腹胀闷、消化不良、大便溏薄及中气下陷脱肛、尿意频频等症。 肾气虚:面色晦暗,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并有腰膝酸软、便清长、性机能减退、舌淡润、尺脉虚弱等症。 ****************************************五脏气虚**************************************** 各种原因所致的脾脏病变均可导致脾气虚衰,并继而导致心、肺、肾气虚。 致心气不足 心主血脉,主神志,“得气则生”;脾统血,主运化与升清,为气血生化之源。在五行中,心与脾为母子关系。脾胃化源充足,则脾气充实,元气充沛,营行脉中,能滋养资助心血,心血充则心有所主,神有所安,母子安和而不病。因“气虚为阳虚之渐,阳虚为气虚之甚”,故脾气虚弱可致脾阳不足,脾阳虚则不能温化水谷,输布精微,气血不生,心血衰少,血不充心,血为气母,心气亦随之不足。 心气不足,心阳不振,则出现心悸、失眠、多梦、食少、体倦等心脾两虚的表现;心阳虚衰日久,阳损及阴,心阴不足而虚热内生,阴火为害。 脾气虚而致心脾两虚者,治当以健脾气以养心血为法;“阴火”之治,东垣着眼于脾胃,因心为其标,脾为其本,补脾胃以生精气,脾气充则心得养,阴火即不能为害。从东垣治“阴火”思想可以看出:阴火的产生仍是脾气虚致心阴不足,脾为其立意之本,治疗自应本于脾。 致肺气虚衰 脾肺同属太阴,主行于人身胸腹,两经密切相连,经气相通,气血相贯。脾肺关系紧密,功能上相互为用,肺主气司呼吸,脾主运化水谷,二者在气的生成特别是在宗气的生成过程中相互协调,缺一不可。气依靠肺从外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相合而成。

学第一讲(精)_New

中医养生学第一讲(精)

中医养生学概论 04级讲稿 第一讲绪论 1、养生的概念:所谓养生,就是根据人体生命规律,通 过各种养生方法保养身体,促进身体健康的一种综合 性强身益寿活动。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文惠君曰: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2、中医养生学的特点: 1)强调整体性 中医养生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四肢百骸、脏腑经络,共同组成一个整体。每一个局部都密切联系着整体。每一个局部保健都包含着灌溉全身、补益性命的深刻含义,如保护牙齿、按摩脚掌等。 2)注重心性修养 古代养生家都非常注重心性的修养、注重养性、养德,注重调摄情志、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中国古代哲学——精神养生的理论基础 追求而不贪婪,进取而不自伤; ● 因时治宜,顺自然之性; ● 保持心安气畅、体泰神清。 3)注重天人协调

● 人与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平衡。——环境养生 ● 日月星辰、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密切关系。——四季养生、起居作息养生、睡眠养生 4)和谐适度、道法自然——动静互涵、协调平衡 5)综合、辨证的调摄 养生个体化,“三因制宜”。——体质养生、四季养生、区域养生、因人养生 6)强调养生生活化 ● “道不远人” ● 养生勿求速成 3、学习养生的目的: ● 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科学的健康观念; ● 积极参加养生实践活动,增强身心健康; ● 完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在社会实践的竞争力; ● 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和品位; ● 生命数量和生命质量的综合提高; 乐观进取,当好社会角色,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二讲中医养生学的简史 一、先秦时期 1、《周易》与养生

中医讲的虚症

中医讲的虚症有什么现象? 气虚症泛指全身无力,极易疲乏,呼吸气短,说话声音低,甚至懒言少语,平日出汗多。本症在临床上,可随疾病出现的脏腑部位不同而可以兼见: 肺气虚者:症状为咳嗽声音低、咳痰无力,易得感冒。 心气虚者:症状为面色苍白、健忘、心烧等。 肾气虚者:遗精、夜尿多。 脾气虚者:饭后胃部胀满不舒,大便稀、不成形,消化功能差,饭量少。阴虚症往往表现为体形消瘦,口干、鼻干、咽干,午后发热或手心、足心发热。具体又分为:肺阴虚:干咳、痰少而粘,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睡眠状态下出汗,醒后出汗自止(俗称盗汗)。 脾阴虚:不思饮食,食后不易消化,干恶心,口干、口渴,大便干结,消瘦。肾阴虚:腰困腿软、足跟痛,手足心热或兼有心烦热,失眠盗汗,遗精,脱发、齿摇。肝阴虚:头晕、头痛,眼干,怕光,两眼昏花或夜盲,失眠多梦,指甲光泽度差。 值得一提的是,肝肾阴虚常常同时并见,肝阴虚可到肾阴虚,肾阴虚常可致肝肾虚。 阳虚症常常怕冷,四肢尤其是手足发冷、发凉,口中无味、不渴,小便色淡、量多,尤其是夜尿较多,浑身无力,易疲乏等。阳虚症在夏季症状较轻,冬季症状则加重,且常由气虚症进一步发展为阳虚症。 脾阳虚症:食欲减退,胃部喜欢温热,按压后胃部舒适,口淡无味,喜欢热饮,大便稀或含有不消化的食物,伴有水肿,面色虚白,女性白带清稀而量多,甚至胃痛,得温痛减,遇冷加重。 肾阳虚症:腰部、膝部酸困、发冷,肢体怕冷,小便清长或遗尿,浮肿(以腰下多见),阳萎遗精,女性表现为不孕或黎明前脐周围作痛,肠鸣腹泻,泻后痛减消失。 心阳虚症:心慌,胸闷,胸憋气短,心中空虚,易受惊吓,惊吓后心中惶惶不安,甚至心前区疼痛。

中医案例分析

案例一: 郭XX,男,2岁3月,1959年4月10日住某医院。 住院检查摘要:肺水泡音较密集,血化验:白细胞总数6,800/立方毫米,中性49%,淋巴47%,单核4%,体温40℃以上。 病程与治疗。发热已十三日之久,高烧不退,周身无汗,咳而微烦,诊其脉数,舌质微红、舌苔黄腻,此属表邪未解,肺卫不宣,热不得越,治宜清宣透表,邪热乃有外出之路。 处方: 苏叶一钱僵蚕一钱五分银花二钱连翘一钱五分杏仁一钱桔梗八分牛蒡子一钱五分苡仁二钱淡豆豉四钱黄芩一钱竹叶二钱苇根五钱一剂。 二诊:服药后微汗而热减,但仍咳嗽,白血球总数4,000/立方毫米,中性76%,淋巴20%,单核4%。舌苔灰腻,脉沉数,原方去银花、豆豉,加枳壳一钱再服。 三诊:热全退,咳嗽息,肺水泡音减少,舌苔减为灰薄,脉缓,此风热虽解,肺胃未和,湿热未净,以调和肺胃并通阳利湿为治。 处方: 连皮茯苓二钱法半夏一钱五分陈皮一钱苡仁四钱桑皮二钱冬瓜仁三钱通草一钱谷麦芽各二钱服二剂而愈。《蒲辅周医案》P165 按语:风热久羁,表气郁闭,故法取清宣透表,用苏叶、僵蚕、牛蒡子辛以散风,银花、连翘、黄芩苦以清热,竹叶、苇根凉而能透,杏仁、苡仁理肺去湿,桔梗为肺经引药,豆豉挥发郁热,所以得药即汗而热减。否则肺气郁闭,表终不解,前者用清热之剂及各种抗菌素强制降热而发热持续十三天之久者以此。 辩证分析:风邪袭表,肺卫不宣,热不得越,故高热无汗,则热扰心神,稍见烦躁;舌质微红、舌苔黄腻,脉数,明显的热象表征;风邪侵袭肺系,肺气失宣,鼻窍不利,故见咳嗽;故定位为肺,综上表征,个人认为该病为风热犯肺证。 心得体会:由于前医见热投凉,不顾表征的存在,而致其邪冰伏,所以发热十三天之久。医者,必小大方圆全其才,仁圣工巧全其用。能会精神於相与之际,

中医养生练习题讲解学习

中医养生 一、单选题 1.中医认为正确的四季养生是 A.春秋养阳 B.夏季养阴 C.秋冬养阳 D.春秋养阴 E.春夏养阳 2.根据中医理论五味适量有益五脏,适量的苦味食品有益于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3.阴阳学说认为,机体健康时,阴阳之间的关系为 A. 阴阳对立 B. 阴平阳秘 C. 阴阳消长 D. 阴阳转化 E. 阴阳互根 4. 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 寒与热 B. 上与下 C. 动与静 D. 邪与正 E. 表与里 5.七情致病,引起“气结”的情志是 A. 恐 B. 惊 C. 悲 D. 喜 E. 思 6.下列有关情志相胜的论述中错误的是 A. 悲胜怒 B. 怒胜思 C. 思胜恐 D. 恐胜喜 E. 喜胜怒 7.关于劳伤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久立伤骨 B. 久视伤精 C. 久卧伤气

D. 久行伤筋 E. 久坐伤肉 8.下列中何项不属于房事养生的运用原则 A. 禁欲或纵欲 B. 注意房事卫生 C. 遵守房事禁忌 D. 杜绝性生活混乱 E. 节欲 9.下列穴位中,哪一个是最常用的保健穴 A. 大椎 B. 合谷 C. 足三里 D. 委中 E. 列缺 10.四气调神是指人们为了顺应()更迭的自然变化而主动采取各种调摄形神的方法。 A. 阴阳 B. 寒暑 C. 时令 D. 冷然 E. 昼夜 11.以下食物属于热性的是 A. 银耳 B. 韭菜 C. 猪肉 D. 带鱼 E. 香菇 12.五劳所伤,久视伤 A. 血 B. 气 C. 筋 D. 肉 E. 骨 13.由国家体委普及的“简化太极拳”是在谁的基础上改编的 A. 陈氏 B. 吴氏 C. 杨氏 D. 孙氏 E. 武氏 14.枸杞子属于下列哪类药 A. 补气药 B. 补阳药 C. 养血药

中医四大经典题目及答案

. 《黄帝内经》试题 单选题 1、《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皆属于肝”的病证为( C ) A.诸热瞀瘛 B.诸痛痒疮 C.诸风掉眩 D.诸禁鼓傈,如丧神守 2、《素问·至真要大论》对“诸寒之而热者”宜采用的治法为( D ) A.取之热 B.取之寒C取之阳 D.取之阴 3、《素问·脉要精微论》“转摇不能”是哪一府精气将夺( D ) A.胸中之府 B.血之府 C.髓之府 D.肾之府 4、《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皆属于肺”的病证为( D ) A.诸热瞀瘛 B.诸痛痒疮 C.诸躁狂越 D.诸气膹郁 5、《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B ) A.气缓 B.气上 C.气消 D.气乱 6、《素问?百病始生》:三部之气,所伤异类,喜怒不节则(A ) A. 伤藏 B.伤上 C.伤下 D.伤脉 7、《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中“伤寒”一词的含义是( C ) A.外感风寒 B.包括寒邪在内的六淫之邪 C.外感热病的总称 D.外受寒邪 8、据《素问·痿论》所述,筋痿发生的脏腑在( B ) A.心 B.肝 C.脾 D.肺 9、下列治法除哪项外均属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因势利导的治则( A ) A.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B.其下者,引而竭之 C.因其重而减之 D.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0、《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喜则(A ) A.气缓 B.气下 C.气消 D.气乱 11、《素问·脉要精微论》提出诊病的最佳时间是( C ) A.夜半 B.日中 C.平旦 D.黄昏 12、某未婚女青年,形体瘦弱,头昏目眩,心悸,面色萎黄,唇舌甲色淡白五华,月经闭止数月,脉象细弱。对此闭经病,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正确的治疗当用下列何种方法( B ) A.通因通用 B.塞因塞用 C.寒因寒用 D.热因热用 13、《灵枢?脉度》:五藏常内阅于七窍也,心和则( B ) A.鼻能知香臭 B.舌能知五味 C.目能辨五色 D.口能知五谷 14、《素问·平人气象论》提出“虚里”可测候( D ) A营气 B.卫气 C.元气 D.宗气 15、据《素问·至真要大论》论述,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反治法( A ) A.寒的症状者用四逆汤 B.寒的症状者用白虎、承气辈 C.腹胀用四君子汤 D.火旺用知柏地黄丸 16、《素问?举痛论》所记载的“卒然痛死不知人”是因寒邪客于( C ) A.经脉 B.心包络 C.五脏 D.六腑 17、《素问·平人气象论》认为“乳之下,其动应衣”是( B ) A.中气外泄B宗气外泄 C.阳气外泄 D.营气外泄 18、《素问·五常政大论》“能毒者”的“能”是指(C ) A.能力 B.能够 C.耐受 D.开始

中医里讲的中气虚

中医里所谓的"中气"是指什么? 一个人如果"中气"太虚会有哪些症状,对身体影响大吗? 要怎样才能增强"中气"? 中气 1、脾胃等脏腑对饮食物的消化转输、升清降浊等生理功能。又称脾胃之气。有时仅指脾主升清的功能。脾胃功能产生中气,中气又支持脾胃之气。中气充足,即脾胃功能健旺;中气不足,即脾胃功能虚弱,运化失常。可见面色萎黄,食欲不振,食后腹胀,气短乏力,便溏。严重者,因中气不足,升举无力,出现久泻、脱肛、子宫脱垂、小儿囟陷等,称中气下陷。 2、太阳每年在黄道上移动360°,从冬至起,每隔30°为一中气。农历把一年分为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其中中气为: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3、戏曲演唱上指呼吸量,唱的时候呼吸量大,能够自由控制,叫做中气足。 中气①生理学名词。泛指中焦脾胃之气和脾胃等脏腑对饮食的消化运输、升清降浊等生理功能。②生理学名词。指脾气。脾气主升,脾虚下陷可致脱肛、子宫脱垂等病症,治宜补中益气,即补脾和升提下陷的脾气。③运气术语。指中见之气。《素问·至真要大论》:“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气者。”《类经》:“中气,中见之气也。如少阳厥阴互为中气,阳明太阴互为中气,太阳少阴互为中气,以其相为表里,故其气互通也。” ④病证名。类中风之一。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附《指南总论》。又名气中。详见该条。 益中气 益中气就是对补足中气有益。 中气不足调养宜忌 中医认为,身体太虚弱,尤其是中气不足,脾肾亏虚,才会造成子宫下垂及胃下垂等毛病。当一个人站立的时候,所有的器官都会受地心引力影响而向下垂。如果这个人的内脏肌肉开始松弛,承托力不够的话,像胃部、子宫等肌肉厚的器官,就会有下坠倾向。这种情形,中医谓之“中气不足”。 “中气不足”的症状主要有:①胃下垂。胃经常鼓胀不适,吃了东西后更甚。原因是胃部蠕动能力下降,消化不良,加上食物的重量,令原已松弛的胃部更觉重坠。②子宫下垂。肌肉和韧带无力,导致子宫下坠,造成小腹等不舒服。③呼吸不畅。肺部本身不会运动,呼吸的动作是靠胸肌及横膈膜拉开肺部,然后才能顺利吸气、呼气。气虚之人连吸一口气也仿佛要很用力,胸口部位有重物压住一般。④腰酸背痛是肾气虚所致。所谓“肾虚膝先软”、“肾主骨”,

中医经典活动策划

中医经典活动策划 各学院团委: 为弘扬优秀校园文化,增彩校园文化生活,中医经典活动策划典(金匮、伤寒、温病)学术内涵,展望中医经典发展前景,融合经典创新。现决定于2013年3月-4月举办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届中医经典活动。现将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弘扬经典、继承创新 二、活动对象 湖南中医药大学全体在校学生 三、活动时间 2013年3月—2013年4月 四、活动安排 1、3月25日,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届中医经典活动月启动仪式。 2、“诠释经典”征文大赛。(详见附件一) 3、3月25日-4月25日,中医经典讲座。(详见附件二)

4、3月25日-4月30日,湖南中医药大学“经典在我心”中医经典(金匮、温病、伤寒)诵读大赛。 (详见附件三) 请各单位、组织做好相关工作。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仲景学说教研室、温病学教研室 2013年3月14日 附件一: 中医经典月“诠释经典”征文大赛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与宗旨 传承中医经典文化精髓,提升鉴赏领悟之能力; 诠释中医经典学术内涵,探讨临床实践之价值; 展望中医经典发展前景,引领回归经典之风尚。 二、征文主题 围绕“诠释经典”的主题,或畅谈对中医经典的见解; 或对中医经典原条文进行诠译;或展望中医经典未来的发展之路;或撰录中医经典之切身临床实案,内容紧扣中医经典温病,伤寒,金匮。 三、主办单位 主办:校团委、学生处、教务处、中医学院 承办:温病学教研室、仲景学说教研室、内经教研室、中医学院学生科、中医学院团委 协办:中医学院团委学生会 四、征文对象 全体在校学生 五、截稿时间 2013年4月18日 六、投稿要求 1、体裁、题材不限,字数要求:2000字以上。 2、文章内容积极向上,必须为自我原创作品,不得 抄袭、套改。(如涉及版权问题,后果自负) 3、稿件请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学院、班级、学号 及详细的联系方式。 4、请自留底稿,来稿一律不退。 5、纸质稿件(东塘校区学生不需要交纸质稿)由各

中医气的作用

中医气的作用 文章目录*一、中医气的作用*二、中医气运动的意义*三、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 中医气的作用1、中医气的作用 1.1、推动作用:气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各脏腑经络等的生理活动,血的生成和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均起着推动和激发其运动的作用。 1.2、温煦作用: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人体的体温、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的循环运行等均需气的温煦作用来维持。 1.3、防御作用:主要体现于护卫全身的肌表,防御外邪的入侵。 1.4、固摄作用:主要是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如固摄血液、汗液、尿液、精液等)。 1.5、气化作用: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说,是指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气化过程,实际上就是体内物质代谢的过程,是物质转化和能量 转化的过程。 2、中医解释什么是“气” 气,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这里的气是存在于人体的无形的 精微物质,维持着脏腑功能,常常与“血”对举,并称“气血”。中

医运用的“气”分为以下几种: 2.1、先说卫气。卫气是与营气相对而言,卫气是运行在人体体表,起到护卫周身、防御外邪的气。如果卫气虚,人就很容易感受外邪而生病。 2.2、营气是运行于人体脉道中的,具有营养作用的气,与卫 气互相依存,互相补充。《黄帝内经》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 之于脉,化以为血。”意思是营气与津液调和,注于脉中,化成血液,并保持了血液量的恒定。 2.3、中气是特殊的概念,严格说来,是脾胃中焦之气,中医把存于肾中的肾精称为先天之本,相对的脾胃之气就称为后天之本。所以,中气在人体有重要的意义,直接决定一些疾病的预后。 3、人体的气从哪来的 3.1、双鼻 通过呼吸,我们可以吸进氧气,与血结合,使人体产生能量和 动力。 3.2、双眼 双眼会让我们得气吗?是的。当你看到赏心悦目的东西时, 你会兴奋,你会感觉精气十足;当你看到恐怖之事时,你会吓得屁 滚尿流;当你看到不愉快的事情时,你会怒火中烧,正是怒从心头起,气自胆边生。 3.3、双耳

肾气虚

肾气虚 肾气虚症状及如何调理 中医里的气我包括1外气—自然的精气。2水谷精气—饮食,吃的饭的精气。两者为后天之气。后天之气经肾的纳气。肾能纳气,化乞成精。精字米之青者,为饮食的精。古汉字的“气”气下有米,说明它是一个精微的物质,不单单我们说的氧气,这两者混合成精,水谷精气和自然清气混合成精。这个精又不同于水谷精微的精。精和气之间是能相互转化的。肾相当于一个加工成,它把水谷精和自然清气加工成我们人体所需的精,就是人的精力。这个精在人体需要怕时候化成气,也可以化成血,又可以化气化血。 这是古代肾气的解释。现代医学只能部份解释肾气,如为什么气会发生在肾,为什么会有我们说肾气,肾其实它不是一个器官,它为什么会化生成气。肾还能纳气。我们说肾气虚有两个症状:一个是肾气不固;一个是肾不纳气。 肾和我们纳气有什么关系?肾分泌一个激素---促红细胞生成素,是肾阳分泌的,其作用使骨(mef) 髓生成血红细胞。血红细胞是由铁和蛋白质合成的,须靠肾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才能合成。血红细胞能携带氧气。当我们吸自然清气时,它不能直接进入人体,只有肺打开,通过肺(EGM)纤毛的细微的小孔,通过血红细胞带充促的氧气周流到我们全身(TMD)。肾的纳气就是这个功能。 肾又能如何化生水谷精微,化生水谷精气,化气成精的?人体有两个大的化学加工厂(dgt):肝和肾。我们吃的食物经过胃的受纳和脾的运化,生成水谷精微。这里讲一下脾的运功能,中医里的脾包括胰、小肠、十二指肠等器官,我们吃的食物进入胃,在胃酸和消化酶的作用下成液态进入小肠。胰分泌胰蛋白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等及肝分泌的胆汁作用下成氨基酸、甘油一脂、甘油三脂、麦ja糖、固醇等水谷精微,供我们人体吸收,进入人体又重新合成人体用的蛋白质、固醇、糖。谁帮助我们完成这个工作呢?第一,我们kang 肾和脾的关系,肾和胰消化酶的关系,我们讲脾肾阳虚,肾阳充促时脾阳足才能运化水谷精微,靠肾阳支撑来运化水谷精微。这些水谷精微进入血液,这些原料进入人体又合成身体所需要的精,包括精子,包括细胞代谢需要的物质。我们人体各器官和组织所需要蛋白质是不同的。如精子所用的蛋白质生头发用的蛋白质是不同的。怎么样变成不同的蛋抓白质,我们发现肾阳肾气它分泌一种促精子生成素、雄释二酮、睾酮或者生成黄体酮,这些由肾阳分泌的激素下一个命令才能把这些蛋质转化成人体需要的水谷精微,不同的蛋白质。从这全意义看肾阳分泌激素帮助脾把异类蛋白变成自体蛋白质,这个过程恰是肾纳气的过程,化气成精的过程。肾对于外物自然界进入人体的外物转化成人体有用的细胞,有用蛋白质过各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虽然我们不能现代生理学解释古人所说肾化气成精、化精成气支撑我们人体的生命活动非常重要的一个元素,它和我们的精力、智力都有着重要的关系。一旦肾气虚衰下一个直接导致我们气虚精亏,肾精的衰损。 肾气虚总体讲是肾气不固、肾不纳气。 肾气虚的症状: 肾气虚听起来抽象,其实它是肾阳虚的一分支,即所胃的阳虚不能纳气,阳虚不能化气。其症会有肾阳虚的一些症状:五更泻、畏寒肢冷等寒症。半断阳虚之后,再看看它肾气又有虚损,肾气又有虚衰,它有气虚特有的症头:第一听力的减退----气虚的一个明显标志。当我们精力充足时感官是非常敏感的。耳肯不是听不见,而是听不清,而是无法集中精力,听不精。一个班里的学生讲课,有的人记住很多,有的人这堂课无所收获,后者不是没听见,而是他的精力不集中。第二夜尿频多或者淋漓不尽或咳漏尿---肾气虚衰一个明显标志。 肾气虚的主要临床表现:

气虚体质讲解与调理方法

气虚体质详解与调理方法 今天来跟大家分享“气虚体质”的调理方法。 在谈调理方法前,还是先要把概念弄清楚。 气的概念,是中医独有的,而且中医非常重视“气”,人活一口气,没有气就没有生命。 那到底什么是气? 用四个字来概括:气主功能。 身体里面到处都是气,皮肤腠理里面有气,血管里面有气,经络里有气,脏腑里有气,正是因为全身都是气,气将全身连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气虚和阳虚 咱们昨天了解了阳虚,今天了解气虚。有不少人开始有疑惑:血为阴,气为阳。阳气阳气,阳和气不是一样吗?怎么还要分阳虚和气虚呢? 这是很多朋友的疑惑,搞不清阳虚和气虚的区别。 气为阳不假,但气不等于阳。 阳是个虚拟概念,泛指温度能量这些。而,气是真实概念,气是真实存在的,是实实在在的物质。 如果要将阳虚和气虚联系在一起来比较的话,我们可以这么理解:阳虚主要是指的温度不足,而气虚主要是指人体功能不足。当然,阳虚的概念范围比较广,也包括功能不足在里面。

有这样的一种关系,帮助大家去理解: 阳虚=气虚+温度不足。 这个公式大家去理解就好了,不要去钻牛角尖。 二、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气虚? 我们理解了“气主功能”这四个字,再来看自己是不是气虚就比较好理解了。 肺气虚的人,就理解成肺的功能不足。肺有些什么功能?肺主皮毛,负责毛孔开合;说话也需要肺气支持。 所以肺气虚的人,咱们就很好理解了。肺气虚,肺的功能不足,说话声音就低沉,不想说话,说多了话就累。皮肤毛孔开合之后,就容易出汗,出了汗之后毛孔还没关上,风寒邪气就容易进来,人就容易感冒。 脾气虚,就理解成脾的功能不足。脾有哪些功能?脾主运化,主要运化水湿,脾胃还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还负责统摄血液。所以,咱们知道了脾气虚,就代表脾的这些功能不足。脾运化水湿的能力差,身体的水湿就会多,脾气虚的人眼袋浮肿,身体也会肿。脾胃化生气血的能力差,导致身体的气血不足。脾统摄血液的能力差,血液就容易跑出脉外,身体就会无缘无故出现青紫色,月经来了就不容易走,淋漓不尽,这也是脾气虚,脾不摄血的原因。 肾气虚,就理解成肾的功能不足。肾有哪些功能?肾主生殖发育,肾还主排泄水液,肾还有纳气功能。所以,肾气虚的人就是肾功能差的人,肾功能差代表性能力差,男子不能勃起或者精子活力差,女子不能受孕不能生育。

血虚、血瘀、气虚等中医名词的西医对照及自然对照

血虚、血瘀、气虚等中医名词的西医对照及自 然对照 血虚是中医上常见的一个名词,可以简单理解为血容量的减少以及血液成分的减少。血容量的减少会导致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少,这种情况常见的比如失血,这个失血可以是急性失血,也可以是慢性失血。急性失血的比如外伤失血,后期营养不良或者消化系统功能欠佳,可以造成;慢性失血比如女性月经每次经期过长或者量过大;或者溃疡,比如消化道溃疡,泌尿系溃疡都可以,(就像河流上游截流导致下游 水量减少. 或者肿瘤都可以导致血液循环系统的有效血量减少。这 个可以是中医上的血虚范畴,当然中医的血虚还包括西医上其他类型,比如造血系统的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就像 天气干旱导致降水量的减少,从而引起自然界上游水量减少导致下游断流) 再比如脾功能亢进造成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减 少等也都属于血虚范畴。这些血虚可以引起人乏力,懒散,也可以四肢末梢血液减少导致肢体发冷。 血瘀也是中医上常见的一个名词,可以简单理解为血管 内流动的血液缓慢,四肢末梢单位时间内的血流灌注量减少,

对应的就是中医血瘀的范畴的范畴,比如动脉或者静脉的狭窄,甚至血栓形成,属于血瘀范畴,当然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都会导致血液粘稠,流速缓慢,也属于血瘀范畴,(就像河流含泥沙量多,导致平缓处河道淤积)。 气虚也是中医上常见的一个名词,常有无力困乏,懒言少语,四肢不温等症状,也可导致低血压,当低血压时,心脏每次搏动的力量不足,导致每搏出量减少,所以在四肢末梢的血量也会减少也会导致手脚冰凉,这个属于中医的气虚或阳虚的范畴(就像自然界河流水位差小形成湖泊,流不到远处一样)。 ?所以说中医上的名词要好好的理解,首先可以和自然界相似的物质结合起来理解,更容易学习。同时,在学习的过程当中,结合西医上的疾病或者生理、病理理解,能够更好的结合,为同一种病的治疗提供更宽的或者更合适的治疗方法和措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医和西医本不矛盾,都是为了人类的健康从不同角度不同纬度不同高度来解决问题,我们只有不断探索,尝试结合,在病人不同的阶段给出最合适的方法。

情志养生讲解

古代中医与社会科学 第一节情志是人类生命的第一杀手 中医认为,人生病不外乎外因性疾病与内因性疾病两大类:外因性疾病主要是“六淫”和外伤、疬气、劳逸、饮食、蚊虫致病。“六淫”即自然界过盛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内因性疾病主要指七情致病。是指由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失调引起疾病。 中医认为,外因致病轻,往往都是由表及里,逐步加重,如受了风寒或风热患了感冒,一般都是先有鼻塞流涕、嗓子痛等上呼吸道症状,影响到气管,出现咳嗽吐痰,进而发展到肺炎,如疾病不能很好的治疗,严重者甚至引起心肌炎、肾炎。这就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中医认为外因性疾病轻,而内因性疾病重,情志失调直接伤人内脏,对人的健康影响最大,所以中医看病非常重视情志。 七情致病气耗生命: 中医认为情绪对人的伤害最大,当情绪发生变化时,会直接损伤内脏,严重危害人的身体。 中医把情绪分为七种,也叫“七情”。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并认为喜伤心、怒伤肝、悲思伤肺、忧伤脾、惊恐伤肾。 下面我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中医七情与人健康的关系。 1、喜则气缓。包括缓和紧张情绪与心气涣散两个方面。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精神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心主神,人如果过分激动,不能控制好情绪等就会伤到心,具体表现为心神不宁、心慌、睡眠不安、消瘦、毛发枯悸、憔悴无精神等。许多心脏病人,往往就是过分激动,导致心肌梗死发作。如小说《隋唐演义》里说了一位唐朝大将程咬金,就是因战争胜利而过分高兴笑死的。 2、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并走于上。临床见气逆,面红目赤,或呕血,甚至于昏厥卒倒。肝主魂,人生气发怒、抑郁、悲哀会伤及肝

中药基地特色项目典型案例

创新中药特色教育助推学生全面发展——亳州中药科技学校中药基地特色项目建设典型案例 一、中医药人才供不应求,中药教育急需创新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得一部分,就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得瑰宝,蕴含着丰富得人文科学与哲学思想,就是人民在千百年得中医药事业奋斗发展中孕育出来得宝贵财富. 根据《安徽省(亳州)现代化中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以亳州“中华药都”之首得地方特色优势为依托,要求中药生产现代化与产业化。亳州目前大约有几百万得药业从业人员,有全国最大得药材集散地,因此需要较高得技术服务。 与此同时,中药种植、采收、炮制加工、提取等特色产业从小到大,快速发展。康美药业落户亳州,打造千亿级中药城,中药材生产、加工、营销体系基本形成。综上可以瞧出,创新中药特色教育,培养全面得中药技术人才刻不容缓。 二、文化熏陶、注重技能 1、传承中医药文化,陶冶情操 2、充分发挥学生得主观能动性 3、激发学生得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4、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得培养 5、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模式 三、技能为先、人格为本,培养德能双优得中药技术人才 (一)营造氛围,传承中医药文化 1、设立中医药文化诵读课程.经典诵读贵在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因此,学校开设了中医药文化诵读课程,每天早上学生到校后,第一项学习内容就就是参加《中药药性歌》、《中华医药颂》等诵读课。学校制定有完善得实施方案,学生在班主任与语文老师得带领下,按照学校计划进行中医药文化得学习与诵读,每学期并对活动进行总结评比。

图1中医药文化经典诵读 2、开展晨练五禽戏活动。晨练五禽戏贵在练,拳打千遍,身法自现。因此,学校开展了晨练五禽戏活动,学生每天除了经典诵读,还进行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得五禽戏活动,活动开展有序,有计划有方案,有过程有实施,并对五禽戏得开展活动进行总结,开展五禽戏比赛活动。 图2 五禽戏比赛 3、设立中医药文化长廊。中医药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得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得传承与发扬中医药文化,学校专门设立了中医

趣讲中医,看完你就懂中医的月经失调了……

趣讲中医,看完你就懂中医的月经失调了…… 中医的理论,在很多人印象里就是晦涩难懂,不知所云…… 其实,中医的理论非常贴近生活,因为它本身是一门经验医学,很多理论都是可以通过联系生活来理解的。 今天笔者就联系下生活,给大家趣味解释一番中医里的“月经失调”。 月经提前来了,就是月经先期;月经推迟来了,就是月经后期;连续几次月经要么提前要么推迟,就是月经先后不定期。 月经,在中医里,指的就是胞宫(中医里把子宫叫胞宫)每个月的周期性出血。 我们现在把这“血”比作关在家里的一条“狗”。 “狗”什么时候跑出来只取决于狗和你。

一、月经先期 月经提前来了,原因很明显,要么是狗疯了要跑出来,要么是你留不住狗。狗疯了是因为热,即中医常说的“血热”。狗在家里呆热了,自然会想要往外面跑…… 至于你留不住狗是因为你虚,能把狗关在家里的就是中医的“气”,所以月经先期的小姐姐们通常都有气虚的毛病。 二、月经后期 月经推迟那么久,肯定不是因为你愿意把狗留在家里。 狗在家里呆久了,会乱咬东西。血在身体里留久了,身体也是会出毛病的。所以月经后期的问题是出在了“狗”身上,“狗”跑不出去了,那么只有两种原因:第一种原因是“狗”虚,即血虚,狗病了,狗老了,不想跑了;第二种原因就是“狗”瘸了,即血瘀,瘸腿的狗当然跑不出去。

三.月经先后不定期 月经先后不定期,指的是连续几次月经要么提前要么推迟,就是月经先后不定期,没有固定规律。 很明显,问题不是出在于“狗”身上,就是出在人身上。 1.人的问题 前文提到过,把“狗”关在家里的是人体的“气”。先后不定期的问题如果出在人身上,那就是人的心情出问题了,也就是中医讲的“气郁”,心情好点了就放狗出来,心情不好就把它拴着。 2.“狗”的问题 “狗”指的是“血”。 这时候,就需要涉及到一个中医理论了:中医认为,人体中的“血”是由水谷之精和肾精生成的。

中医经典选读 学习心得 (3)

中医四大经典选读心得体会 姓名: 中医古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总有让人不知从何看起的感觉,但是在这么多年的医书中,也有我们必须学习的,那就是中医经典著作,可是现在很多人不重视经典的学习,认为经典学习已经过时,里面的文字意深难懂,千多年前的古书至今如宝收藏,但实际上,以《黄帝内经》为首的四大经典,还包括《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和“温病学”历来被奉为经典,能够被称为经典必经是经得起考验,大部分历代著名的医家,均能有效地帮助掌握中医理论。因此,中医本科课程中开始学习,使我重新认识了中医,中医古籍经典是一个中医生必读之作。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奠基之作,其丰富的理论至今还没有人能把它完全解析,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同时也是治未病等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其中针灸理论知识在今世界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它是一部伟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奇书,内容丰富,不仅涉及医学,而且涵盖了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人文学、社会科学等。当时先进的各项科学成就。因此,要读懂《黄帝内经》要追溯秦汉历史背景。《伤寒杂病论》是奠定中医辩证论治体系的重要著作,其中的理法方药,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代医籍的基本理论,以六经伤寒,以脏腑论疾病,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辩证和治疗的示范,它一直指导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其中刘河间依据《内经》有关“火”于“热”的病机条文,结合《伤寒》,首创“火热论”,世称“寒凉派”李东垣发挥《内经》“胃气”结合《难经》、《金匮》,提出“脾胃论”世称“补土派”,张子和发挥经文治责创立了“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金元时的学术,特色鲜明各自不同角度阐释经典,对明清及今后医家产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的一门独立学科,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大致可分为萌芽时期,成长时期,成熟时期,具有代表的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梦英四大温病学家的著作及学术成就,提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预防思想和“三焦”辩证的独特思想。 通过四大经典的朗读,老师的讲解,给我的认知是:一,树立中医学习的信心,众所周知,中医教育其实并未能培养中医人才,由于各种因素如课程培养目标过于广阔,培养模式过于单一,未能培养扎实的辩证论治思维,不注重中医经典的学习,欠缺方法及中西医比较课程,学习混淆中西医概念等,经过老师在课堂上深入浅出的讲解,很多都是老师经验介验,特别是感受到了老师对中医经典的热爱和绝对的支持,使自己受到感染,树立坚定的信心。二,培养自身辩证论治思维是理论核心所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已奠定了中医的辩证论治体系及发展出各种中医的辩证方法,现在学习经典就是要学好这些理论,培养这种思维,而真正的中医理论部分就是四大经典,因此,背诵原文理解是学习经典的前提。三,熟读诵读经典更要在实践中运用经典,在课堂上,老师很多次不厌其烦的要求我们背诵条文,可是我们都没有注重,总是对经典的学习以理解为主,看着老师随口而出的经典条文,所述的医案病例,两者结合如一,真的感觉惭愧,想在临床看病时候就想经典。可是头脑一片空白,不知从何下手,看不出个所以然,条文的熟记更重要是在实践中去运用才会有所获,也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 至今,课程已经结束了,收获不少不多,还希望继续开设这门课程,可是已经不现实,其中自身思考因素更重,问题和疑问全是,我只有自立熟读经典找答案,也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更深入的学习理解经典体会并加以解决。

中医养生学第一讲(精)

中医养生学概论 04级讲稿 第一讲绪论 1、养生的概念:所谓养生,就是根据人体生命规律,通 过各种养生方法保养身体,促进身体健康的一种综合 性强身益寿活动。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文惠君曰: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2、中医养生学的特点: 1)强调整体性 中医养生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四肢百骸、脏腑经络,共同组成一个整体。每一个局部都密切联系着整体。每一个局部保健都包含着灌溉全身、补益性命的深刻含义,如保护牙齿、按摩脚掌等。 2)注重心性修养 古代养生家都非常注重心性的修养、注重养性、养德,注重调摄情志、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中国古代哲学——精神养生的理论基础 追求而不贪婪,进取而不自伤; ● 因时治宜,顺自然之性; ● 保持心安气畅、体泰神清。 3)注重天人协调

● 人与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平衡。——环境养生● 日月星辰、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密切关系。——四季养生、起居作息养生、睡眠养生 4)和谐适度、道法自然——动静互涵、协调平衡 5)综合、辨证的调摄 养生个体化,“三因制宜”。——体质养生、四季养生、区域养生、因人养生 6)强调养生生活化 ● “道不远人” ● 养生勿求速成 3、学习养生的目的: ● 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科学的健康观念; ● 积极参加养生实践活动,增强身心健康; ● 完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在社会实践的竞争力; ● 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和品位; ● 生命数量和生命质量的综合提高; 乐观进取,当好社会角色,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二讲中医养生学的简史 一、先秦时期 1、《周易》与养生 1)〈周易〉书名的含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