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节 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

第三节 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

第三节  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
第三节  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

第三节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

一、历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从历史上看,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从精神方面探讨,二是从客观现实方面探讨。

(一)从精神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1、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绝对精神即理念,客观世界里存在的一个种所谓的“美本身”,它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超现实、超感性的永恒的“理式”。他说:“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所以,现实中美只是“美本身”虚幻的影子。

德国古典美学大师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显现,这个理念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绝对精神。

黑格尔(德、古典美学集大成者)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德国近代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政治哲学家。他对德国资产阶级的国家哲学作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完整的阐述。

?马克思在青年时代是个黑格尔的信徒,他在自己的完成了的学说体系中保留下来若干重要的黑格尔派特色。即使(据我个人认为)黑格尔的学说几乎全部是错误的,可是因为他是某种哲学的最好代表人物,这种哲学在旁人就没有那么一贯、那么无所不包,所以他仍然保持着不单是历史意义上的重要地位。

2、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直觉即表现” ,直觉是来源是情感,因此艺术归根结底是情感的表现。——直觉说。认为美是心灵作用于事物而产生的“直觉”,即对对象的“直觉”。自然事物无所谓美与不美,只提供形象,美只能来自于心灵的创造。

我国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完全否认美的客观性。有次一位朋友指着山中的花树问他:“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可是像这

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与我的心有什么关系呢?”王阳明回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8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属性,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

?德国心理学派美学家普斯倡导“移情说”,认为客观事物的美丑是由人的感情“移入”或“外射”的。

(二)从客观现实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古希腊伟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美要倚靠体积与安排”,要把“原本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统一体”。这是从事物本身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事物有明确的形式,比例、匀称、大小安排等等表现出事物的“整一”性。这种观点虽坚持了朴素唯物论,却失之于一味从形式上探讨美。

?英国18世纪美学家博克认为美是属于物本身的属性,提出:“美大半是借助于感观的干预而机械地对人的心灵发生作用的物质的某种品质。”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是生活”,认为高于普通实际生活的艺术美比不上生活本身。从美学角度讲这是错误的。

?这些观点着重从客观事物的感性特征、自然形式结构、性能中去寻找美个本质和规律的见解和主张,肯定了美的客观存在性,坚持了唯物主义基本原则,在美学上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但是否定了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的内在联系,给人造成一种“见物不见人”的印象。

二、我国当代美学研究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我国当代美学研究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大讨论,关于美的本质问题形成了四大派别,这次辩论及其形成的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对以后我国美学理论的影响十分巨大。

(一)主观论,认为美是主观的,“美是观念”

这种观点以吕荧为代表。他认为美是人的观念,不是物的属性。人的观念是主观的。他认为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本身无所谓美丑,美丑完全是人对它们的一种评价。

(二)客观论,认为美是客观的,“美在物本身”

我国当代美学家蔡仪是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他认为美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在于这事物本身,不在我们的意识作用。这种观点强调了美的客观性的存在,但却否认了美的依存于人类社会的根本性质。

(三)主客观统一论,认为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朱光潜。解放前朱光潜曾认为美是主观的,后来他提出了主客观统一论。他主张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

(四)客观性与社会性统一论,认为美的本质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这一观点以李泽厚为代表。他认为,美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这是其客观性。但是这种客观性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它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没有人类社会,就没

有美。这是其社会性。

?李泽厚认为,美就是包含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而且有可以感性形态的现实生活想象,简言之,美是蕴藏着真正的社会深度和人生真理的生活形象(包含社会形象和自然形象)。美是真理的形象。

三、关于美的定义

美是一种捉摸不定、变化无常甚至稍纵即逝的东西。它分别体现在自然美、社会生活和艺术作品中,几乎存在于一切对象的所有范围中,各自又有非常复杂的审美感受。

关于美是本质,认为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这一观点。

美的定义: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形象。这一定义的提出根据马克思关于劳动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在对人类实践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揭示了人的本质,首先从探讨劳动的本质开始。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为了改造自然、改造客观世界。

?人的本质力量就是指人显示出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意志、力量、智慧、气质等品格。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形象这个定义体现着美的三个基本特性:

第一,客观性,美是体现人本质力量的对象物的形象,存在于人的生活生产实践中。

第二,社会性,美是体现人本质量对象物的形象,它对人才有意义。美是一种价值,这种价值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打着社会性的烙印。第三,可感性,美是事物的形象,则必然诉诸人的感官,使人获得“美感”。因此,美必然具有直观感受。

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不一定都美,也有不美的甚至丑的。

“真”提供给人的以一个确实存在的客观世界,“善”提供给人的是一

个满足人生理要求(包括一切功利要求)的确实存在的客观世界,“美”提供给人的是一个能满足人生理、心理要求的确实存在的客观世界。

因此,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最高形象才是美的形象。美定义为:美,我的对象的最高价值。

第四节美的种类

一、按照审美对象的不同种类来划分

按这种方法可以把美划分为现实美和艺术美两种。现实美又可划分为自然美和社会美两种。这样把美分为两级层次是因为艺术美是对现实美的反映,而现实美中又有自然美与社会美之不同。

(一)自然美

自然美,是指自然界诸事物之美。自然美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情况:

?第一种,是经过人加工的自然,如西湖、苏州园林等,直接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

?第二种,是还未经过人加工的自然、如月光、九寨沟等,则间接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它不属于现实美,而又在现实中普遍存在。

(二)社会美

社会美,是具有明显社会内容的事物形象之美。这种美与善的关系尤为密切。人的善的行为、道德面貌、精神状态通过具体形象表现出来就成为社会美。

但是必须指出,只表现善的思想意识、精神而不具备形象的抽象观念不能视为社会美。

所谓美,必有形象,包含强烈社会内容的形象、行为、场面、事迹等,即具有进入“镜头”的课摄性的社会事务才是社会美的对象。(三)艺术美

艺术美,指艺术作品的美。这种作品一方面指纯粹艺术美,一方面指实用艺术美。艺术美是人有意识地“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创造物,它以现实美为反映的对象。而这种反映是经过艺术家的典型

化创造,比艺术美比现实美更强烈、更集中。但是这种反映是否真正成为艺术美,取决于艺术家对现实的认识、素养、技巧和表现能力等。?例如鲁迅的“阿Q”,罗丹的《欧米哀尔》中的老妓女,都是以现实中的“丑”为反映对象的,但却展示了巨大的艺术美。人们没有仅仅因为丑陋而产生厌恶、憎恨之感,相反他们被无情的社会摧残了的形象,使人们内心产生了一种深切的同情和对社会恶势力的憎恨。

?《欧米哀尔》这座雕塑是罗丹根据法国诗人维

龙的《美丽的欧米哀尔》所创作的。

?在欧米哀尔的雕像中,罗丹尽情使用着造型的

语言,大胆淋漓地描绘了一个衰老的生命体。

她只是一个接近生命终极的活脱脱的血肉之

躯,带着无尽的生活遗憾,在残然的寂寞中无

奈地等待丧钟敲响。《欧米哀尔》至今被普遍

评价为是一座在艺术上“化丑为美”的雕像。

二、按照美的不同风格特点来划分

这种划分法打破审美对象存在形式方面的区别,着重从对象所表现的不同特征、风格及其诉诸人的不同审美感受来区分。

(一)优美和壮丽

优美和壮丽,即姚鼐在《惜抱轩文集·卷六·复鲁絜非书》中所称的“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有些美学家亦称优美和崇高。这是风格明显相对的两种不同特征的美。

(二)崇高和谐趣

崇高是一种“庄严的美”,包含一定程度的“神圣性”或“圣洁性”。崇高和谐趣又是相对比而存在的两种美的形态。

美学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美学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

第三章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在讨论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问题的看法之前,首先要问的一个问题:在中国先秦时期,有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索吗我的看法是否定的。因为这种不满足于美的现象,而试图追问美本身是什么的思维方式,在我看来,主要是希腊哲学才有的。 而且,正如我们在下面将要看到的,美的问题,在关于先秦思想家们的文献中,并不处于特别突出的地位。或许我们可以说,对美的看重和敏感,是古希腊人的一个特色。 第一节结合善(功利)研究美 这里想提示一点,所谓结合善(功利)研究美的提法,其实是有问题的。这正好说明,美的问题,在先秦思想家那里,并不占有重要地位。 墨子,《非乐》。“墨子对美持否定的态度。”(页34)在我看来,墨子是一个卓越的社会批评家,同时是一个行动者,他在一个意义上批评有钱人的奢华无度,但这并不表明他完全否定美。“故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为可行,行可久,先质而后文。此圣人之务。” 孔子,“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子谓《韶》:‘尽善矣,又尽善也’。” 致天下太平,则尽善尽美。 孟子,“充实之为美”:“人有了仁、义、礼、智等品德,才谓之‘充实’,‘使之不虚,是为美人,美德之人也。’” 焦循的《孟子正义》解释说:“充满其所有,以茂好于外,故容貌硕大而为美。美指其容也。”(页37)

荀子,“人性恶”。“美是后天学习和教育的结果,是和社会环境、伦理道德密切相关的,在这里,美和善也是有密切联系的。” 第二节结合艺术研究美 王国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吹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空波澹澹起,百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页39-40) 刘勰要求“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情采》)。 张彦远:“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欧阳炯:“有气韵而无形似,则质胜于文;有形似而无气韵,则华而不实。” 中国画论中讲“形神兼备”作为艺术美的重要标准,顾恺之所谓“以形写神”。 荆浩,《笔法记》:“度物象而取其真”。 中国美学史上关于艺术美的研究与探讨,有这样几个特定,参见教材第45页。第三节结合现实研究美 人物品藻,第46-47页。 刘勰关于美的观点建立在“自然之道”的基础上。所谓“自然之道”的“道”,指的是万事万物之理,这个“理”近似我们现在所说的万事万物的客观规律。 柳宗元认为美在于自然。“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刘禹锡,认为美在于有形的客观物质。

关于美的本质的看法

关于美的本质的看法 美学原理课即将结束,在这最后的时刻我又想起了刚开课时那个问题,美是什么?有人说美在比例,美在对称,美是和谐,美是无害,美是美德,充实为美等等。将美归结于一个客观存在的概念,对于这些我无法评论什么。自柏拉图提出了千古疑问“美是什么”之后的几千年,漫漫人都对这个问题提出了无数的见解,但至今都不能有一个准确的定义。我也即将成为一条这样的过江之鲫,虽然是条极其幼小的鱼苗。 我并不认为美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准确的有明确定义的感念,我认为美是更加唯心的,是出于人类的主观感受。每个人是不同的,审美观也是有差异的,没有人能否定别人的审美观如何,我认为没有人能真正批判别人的审美如何。因为你不是他,你批判的出脚和他人是对不上号的,就类似于用不同体系的东西去强行解释其他体系的问题。 美是个人的主观感受,不论美的对象是如何,这是我对于美的认识。 音乐有美,才让人为之倾倒。有人爱宁静悠远的音乐,有人爱磅礴大气的交响,有人爱清新脱俗的空谷回响,有人爱疯狂嘶哑的摇滚,也有人爱抒情的慢歌。人人都是自私的,都想要肯定自己的,但他却是不能真正否定别人的,因为你不是他。喜欢的音乐带给了自己美的享受,这就是美,哪来的这么多条条框框,哪来的必须的高雅大气,接地气通人情又哪不美。 人们会对彼此的外貌品头论足,认为她美认为他帅认为他酷认为他丑陋。但你认为其美丽的对象,别人却不一定会这么认为;你认为丑陋的对象,别人也不一定这样认为。因为你们不是在同一个标准下看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你们不是同一个人。人们自出生以来与生俱来的大脑所决定的很多东西,决定了看待问题上与他人的不同。他认为她美,她在你眼里就是美;他认为她不美,她在她眼里就不具有美。同是她,却不同具有美。这就是我眼中美的些许意义。

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

就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 广告0602班潘蔚 12号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以及美起源于什么,尽管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作出了多种多样有关美的本质的学说如:“美在形式”说、“美在主观”说、“美在统一”说等等,但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以下是三种中外美学家对美的本质的代表性学说,以及我的粗浅看法。 一、“美在形式”说: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角度探求美的本质。 西方美学史中,美在形式即形式美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美学思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早在18世纪,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创建美学学科的时候,就在感性学的意义上关注美的问题。此后,形式与感性的关系就一直是美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自费希特以来,在审美与艺术研究中,“自下而上”的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审美经验受到了重视。康德把美与崇高相区分,认为与美基于形式不同,崇高是无形式的,因为它是混乱的、不规则的与无秩序的。在康德那里,真、善、美之间有了明晰的分界,艺术也不等同于真理。康德为西方形式美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而在现代,西方形式美学又有了新的发展,如结构主义美学、分析美学与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等的产生。贝尔的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的见解,是一种“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既不同于纯形式,但也没有完全放弃形式,然而也有别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格式塔”概念更强调经验的整体性。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代表阿恩海姆在其《艺术与视知觉》中把美归结为某种“力的结构”,认为组织良好的视觉形式可使人产生快感,一个艺术作品的实体就是它的视觉外现形式。以塞尚为代表的后期印象主义艺术既强调形式感,也看重色彩感。现代美学倾向于把美看成是情感的形式,但这种观点也有自身的问题,难免被超越。 我的看法:“美在形式”这一学说观点是从客观事物的自然特征角度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本质就在对象的自然物质形式中,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某种关系。我认为这种观点在肯定美在客观事物本身方面有合理之处,就如一幅画并不意味着什么,它的图形结构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它形式美或不美完全是人类主观的产物。当人们见到对称,平衡,比例,节奏及多样统一的事物外

第一章 美及美的本质

第一章美及其本质 美是什么? 第一节美学史上的几种观点 一、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1.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 2.苏格拉底:美是合适,美是有用 3.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学生。美就在事物之中,主要是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 4.博克:18世纪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认为:“我们所谓美,是指物体中能引起爱和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5.羊大为美。 二、从精神本体和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1.美是理念 2.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3. 休谟:美是主观观念 4. 美恶皆在其心 三、从主客二体关系考察美的本质 1.狄德罗的美在关系。 2.朱光潜:美在心与物的关系上。 3.李泽厚先生: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第二节美的根源 一、劳动使劳动过程和劳动动作成为审美对象 二、劳动使劳动工具成为审美对象 三、劳动使劳动产品成为审美对象 四、社会生产实践是美的终极根源 第三节美的本质 一、什么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 人的本质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 1.从人不同于动物的物种特征来理解,在于“自由”“自觉”。 2.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美的本质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 第四节美的特征 一、非功利性 (一)客观对象不直接唤起主体的实际利益需要。 (二)主体对客体不作实际功利性评价 二、形象性 (一)美以形象呈现 (二)美的形象依赖于人的直觉感悟 三、感染性 四、创造性 第五节美与真、善的关系 一、美和真、善的区别 二、美与真、善的联系 1.美以真为基础,离不开真。 2.美以善为依托,表现了善。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了解美产生的根源及其本质,掌握美的特征及其与真、善的关系,培养学员的审美能力,使学员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审美的眼光发现美、欣赏美,提高学员鉴赏美的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美的本质及根源 2、美与真、善的关系 课后练习: 1.试举例说明如何理解美的本质。 2.试论美与丑的关系,如何理解波特莱尔的“以丑为美”? 阅读书目:1.宗白华《美学散步》 2.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 - 2 -

浅谈美的本质

第一节美的本质问题的追问史 就像上述剧中人物一样,人们似乎都可以非常自信地谈论“美是什么”的问题,并且都可 以得出自以为正确的答案。然而,美学史上的情形却正相反。自古希腊时代的柏拉图以来,美 的本质问题已成了美学中最深奥、最困难的问题之一,美学家们一直深感讨论和回答这个问题 的艰难,甚至望而生畏。由于美的本质问题直接与有关世界的存在、人的存在等最基本的哲学 问题联系在一起,因此,要理解美的本质问题,我们有必要首先了解一下有关这一问题的探讨 历史。 一、作为美的定义问题的美的本质问题 从美学史上看,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包括了三个方面,即“什么是美”、“美是怎样存在的”以及“为什么美”。 首先谈“什么是美”。 “什么是美”涉及了美的定义。从柏拉图开始,就不断有学者试图给“美”下一个定义。 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柏拉图从各种美的事物如美的花、美的人、美的制度等,一直追溯到“美本身”,希望求得有关“美是什么”的一个确切答案。只是到了最后,他也没有获得一个 明确的观念,只能慨叹“美是难的”①。但是,正如我们在第一章里曾经指出的,柏拉图就此 却开启了一条寻找美的定义的基本思路,即美的本质的探讨应能寻找出那个导致一切美的东西 之所以美的共同本质。除了柏拉图之外,著名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西塞罗(Ciceron)、维特罗维奥(Vitruvius)、普洛丁(Plotinus)、奥古斯丁(Augustine)、托马斯·阿奎那(T.Aquinas)等人,都曾给美下过定义。一般说来,在古希腊罗马时代,人们普遍认为美是和谐(这其实也 是直到19世纪西方美学家的共识);在中世纪,人们认为美是完善(这个观点也一直延续到欧洲大陆的启蒙运动时期);近代英国经验派美学家则认为美是快感。而自从美学学科诞生以后,关于美的定义更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黑格尔所谓“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就是一个最著 名的定义。 应该说,这种从“美是什么”的角度来理解、探讨美的本质问题的做法,在现代西方美学中已 基本消失了。但由于它在前苏联的美学研究中影响极大,而当代中国美学又主要是借鉴前苏联 美学来讨论这个问题的,因此,我们在当代中国美学中不难发现很多关于“美”的定义,如 “美是自由的形式”(李泽厚)、“美是自由的象征”(高尔泰)、“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 象化”(蒋孔阳)等等。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把“美的本质”等同于“美的定义”,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很显然, 这条由柏拉图开启的思路,带有鲜明的柏拉图主义色彩。柏拉图假定存在着一个可以脱离具体 的美的事物的“美本身”,然后再询问“美本身”究竟是什么。这里,柏拉图其实是忽视了实 体与属性之间的根本区别。就像我们说一个人长得美,这与说一个人长得白在逻辑上是同一类 型的陈述。其中,人是实体,“美”或“白”只是实体的属性;属性可以千千万万,可以定义 实体,但实体则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东西,属性不能变成实体。当柏拉图提出“美本身”的时候,他就无意中把作为属性的美换成了作为实体的美。这种把“美”实体化的做法,显然是有问题的。我们不妨可以反问一下:“真的存在‘美本身’这样一种东西吗?”回答一定是“不存在”。虽然,我们不能说美学史上所有替美下定义的美学家都与柏拉图一样,都认为存在一个

浅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浅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美学中美有很多含义,如优美,审美对象,美得事物,美感的含义等等。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以及美起源于什么,尽管两千多年来,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为了揭开美的奥秘,曾经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艰苦探索,提出了种种关于美的本质的见解,但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他们提出的观点,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4种: 一、从客观精神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客观理性、绝对精神等。 主张从美的事物本事去寻找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说成是事物的某种属性、形式、结构或法则等。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只有美的理念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美。他认为美的理念是不依赖具体的美的事物的“美本身”,一切具体事物只有以美的理念才能成为美。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认为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但在这个统一体中感性形式是从属于理性内容的,是绝对精神的一种显现,美的本质在于理念,在于绝对精神。亚里士多德强调美在于事物“体积与安排”的“整一性”,认为美在于事物的形式、比例。英国威廉荷珈兹指出,构成美的事物有六条原则,即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他认为曲线是美的线条,比任何直线更能创造美,在优美的形体上直线最少,最美的线条是蛇形线。英国博克认为美是事物本身的性质。他说“所谓美,是指事物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莫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上述哲学家、美学家肯定美是来自客观事物本身,坚持了美的客观质性,引导人们到客观事物中区探求,美的本质,这是正确的,有积极作用。但是,他们仅仅把美看做事物本身的某种特性,割断了美和人、社会的联系,对没的本质的认识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相当空洞肤浅。 二、从主观心理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主观意识、审美感受等。 有的美学家、哲学家不是从客观精神方面而是从主观精神方面去寻找美的本质,认为美是人的主观感受。例如休谟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情感愉快;康德认为美的本质是主观情感;叔本华认为是意志;弗洛伊德认为是性本能;桑塔耶那认为是快感;克罗齐认为是直觉。这些观点虽然涉及到审美心理学问题,并在揭示美的社会性能方面有合理之处,但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他们抽象地发展了主观能动的方面,而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没有看到主观心理是客观物质现实的反映。 三、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出发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本质就在对象的自然物质形式中,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某种关系。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就在于事物的感性形式,在于事物外在形式的“秩序、匀称、明确”,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某种形式规则;博克认为美是事物的某些属性——细小、光滑、比例匀称等。这种观点在肯定美在客观事物本身方面有合理之处,但由于他们离开了人的社会性,离开了人的社会生活和实践,只从事物的感性特征和自然性质方面探讨美的本质,因而带有明显的直观性。 四、从主观精神和客观事物的统一中去探讨美的本质。

对美的本质的理解

结合优秀作品谈谈你对美的本质的理解 首先我想说美的本质是一个探索过程。对美的本质的理解,我认为美的本质没有一个固定的完全的定义。在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意见分歧,归根到底是哲学观点上的分歧。美的本质历来存在着很多看法。我认为美是人的自由创造形象的生动表现,人的创造劳动生产并不是所有的都是美的他需要一个尺度就是所谓的“内在的尺度”即使人本身客观要求的尺度一方面认识客观规律,一方面符合人的本身需要,是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 美不能凭空产生,它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客体,客体的形式可以有多种,但必须存在。同时美是人类的一种特殊情感,离开人这个主体,美也就不存在了。美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也不是主观和客观的融合或统一。是两个外在的东西的合一,是一种关系属性。这种结合时需要说明理由。 例如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大卫》,《大卫》的创作倾注着作者的思想,同时也是作者自己对艺术追求的一种表现,这来源于社会实践,也是美的根源,如车尔尼雪夫斯基:凡是能使我们想起和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则是美的。对于作者正是如此。 从主客观关系上《大卫》是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与当时的历史典故的贯通交融创作的能引起欣赏者得想象,具有感染力。 从内容与形式上观者会被大卫这个肌肉发达,体格匀称英姿飒爽的青年形象所表现的美所感染是从内容与形式上的美的统一 从风格上《大卫》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典型代表作。这也说明了美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时代性、变化性以及普遍性和稳定性。同时美是一种发展的文化共识,所以美具有许多文化的特性,如社会性,阶级性,知识性,相对性等等 总之需要我们明白的是美是存在的,切实存在的,应该明白美既不是单纯的客观性也不是单纯的主观性,是人的主观的感受,他具有上述的性质,就像对与错没有具体的定义,对的定义就是与错相对,那这样解释在我看来也是没有什么大的意义,对错需要辩证的看待需要主客观的分析,是一种主观感受,就像美的定义,有了感知存在的东西才有美不是么,就像大道之美,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以上是我对美的本质的理解,可能有不对的地方也可能理解较为粗浅,但我觉得美对于我们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也并不在于发现它的本质,而在于我们对他的理解,理解后对他的发现与运用为了更好的生活,让生活充满美。

结合具体的审美现象谈谈你对美的本质的认识重点

美的本质美,是一个十分诱人的字眼儿,也是一个迷人的迷。古往今来,它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地连在了一起。大概所有的人都会同意生活中不能没有美,所以,人们说话,写文章也就经常要谈到美。于是,诸如“山河美”、“青春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等等,经常为人所道。但,这是否意味着人们对美已经十分清楚地了解了呢?不是的!古希腊圣哲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辩论“什么是美?”,最终未能给出一个终极而本质的定义,不得不慨叹:“美是难的”。直到科学昌明,哲学繁荣的现在,“美是什么”的问题仍是一个难解的“斯芬克司之谜”,仍在无休止的争论中。虽然无数的哲学家,美学家,思想家为了揭开美的奥秘,曾经从不同的途径进行过艰苦的探索,并提出了种种当时在他们看来最为理想的答案。但他们都未能最终摘下这颗美学皇冠上的明珠。回答“美是什么”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它所要求的并不是对个别对象作审美判断或作经验性的描述,而是要求在各种美的对象中找出美的普遍本质,或者在与非审美对象的比较中找出其特殊的本质。美并不是固定的,形而上的,在美的概念下,包含着各种性质上极不相同的事物。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如日月星辰,花草树木,各种劳动产品以至人物的品质、动作、相貌、表情、风度等等,都可以作为审美对象,都可以是美的事物。要在这些性质上极不相同的各种事物中概括出美的普遍本质,当然是极困难的。再则,美还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化而相应地发展和变化着。在动态的时空结构中,由于时代和社会的不同,美的内涵极其价值意义也就很不一样。综上,正是美的概念内涵的宽泛性、复杂性甚至变易性给美的本质笼上了一层神秘的难以揭去的面纱。有人认为美是主观的,他们认为只有人的主观情感,意识与对象结合起来,达到主客观的统一才能产生美,按他们的说法就是“椅子不为人坐就不成为椅子”。但这个观点遭到“客观论”者的反对,他们认为一个事物能不能成为审美对象,光有主体条件还不行,还需要对象上的某些东西,即这些事物本身具有的某种客观的审美性质或素质。于是他们反驳说:“为什么我们要坐在椅子上,不坐在一堆泥土上,因为泥土不具有椅子的可坐性。” 那么到底什么是所谓的“审美性质”或“素质”呢?为什么各种对称、均衡、节奏、秩序……能给我们美感,而丑陋、荒谬、芜杂却不能呢?把它归结为“无意”、“理性”、“鬼斧神工”吗?显然不行。传统的格式塔心理学派用主客

课程名称--美学与人生1145--第二章---西方对于美的本质的探讨2019

一、 单项选择题 1. 以下不主张游戏说的是( ) 席勒 卡西尔 斯宾塞 康德 2. 休谟主张“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这属于( )。 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 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 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探求美 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求美 3. 维特根斯坦通常被认为是以下哪个美学流派的代表人物?( ) 格式塔美学 实验美学 接受美学 分析美学 4. 提出"自下而上"的美学并有"现代美学之父"称号的美学家是( )。

黑格尔

鲍姆嘉通 费希纳 康德 5. 西方经验派美学家常把美看成是事物所引起的生理或心理上的快感和愉悦,真正严格地把美感与快感区别开来的是《判断力批判》的作者( )。 黑格尔 康德 歌德 席勒 6. 在实验美学的一系列研究方法中,以下不属于实验美学的研究方法的是()。 观察 思辩法 内省法 核对法 7. 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其最大的合理性就在于()。 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这一特点 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精神 强调了美的客观实在性

肯定了美就存在于人类的生活中 8. 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美在数的和谐”的美学家是( )。 苏格拉底 柏拉图 毕达哥拉斯 亚里士多德 9. 下列美学家中不主张模仿说的是( )。 席勒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贺拉斯 10. 鲍姆嘉登的《美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美学学科的独立,其时间是在()。 1775年 1757年 1755年 1750年 11. 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从美学理论上阐明了美是愉快的一些美学家是( )。 毕达哥拉斯学派

伊壁鸠鲁派 英国经验派 精神分析学派 12.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说明了( )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美是主观的 美是客观的 13. 最早区分“美本身”与“美的东西”的人是()。 毕达哥拉斯 德谟克利特 苏格拉底 柏拉图 14. 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现象”的人是()。 费希特 车尔尼雪夫斯基 黑格尔

[美,本质,其他论文文档]美的本质探讨

美的本质探讨 美的本质探讨 美的本质探讨 美的本质探讨内容提要:美作为人类可以反映到的事物的一种属性,本质上是一种关系属性,是一种非物质性的客观存在。这种存在,与人类意念正方向指向有关。人类既是美形成条件中两种客观存在中的一方,又可作审美的主体。美在主体之外,不是主客观的统一。将美界定为关系属性,可最终揭开美的本质和审美现象的谜底。分析意念正方向指向和美的构成关系,可阐释美及美的观念的形成及其变化与异同。 关键词:关系属性意念正方向指向高度和合一身而二任 目前,美学界对美的本质尚无一致的结论。因此,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依然还有必要。 探讨美的本质,先要明确什么是事物的本质。就客观性来说,本质是事物之所以成为自身的独有的规定性(或曰特有属性的集合);就人的认识来说,本质是对这种独有的规定性的正确反映。这种反映形成概念,需用定义表述。根据逻辑学的原则,定义应符合“被定义项=种差+邻近的属”这一公式。其中的“种差’,即是在“属”中显示独有的规定性的最经济的表达形式。寻求美的本质,质言之,也就是要寻求美之所以成为美的质的独有的规定性。美,作为一种存在,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是独有的,所以,我们所寻求出的美的本质,也应该是唯一的。 有学者认为,美的本质不可能有终极结论,因为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永无穷尽的。本文不同意这种观点。诚然,人对物质的有无穷层次的事物,认识永难穷尽,永无终极。但是,人对“锁定”的事物对象的某一层面、某一性质,对事物间的非物质性存在,如成分结构、长短轻重等等,认识是可形成终极结论的。美,作为可找到固定层面(参见后表)的一种事物的属性,具有自身稳定的质的规定性,当人们排除其词性级次变动不居的干扰把它置于本原的事物属性的角度进行观照时,其本质是能被最终揭示的。 本文认为,美在本质上是事物的一种关系属性。下面,分四个部分来探讨。 一首先,我们对美的本质进行初步的推导。 美是怎样形成的呢?不难想见,善恶美丑的形成,无一不和人类的价值取向有关。善恶,主要形成于心理动机与伦理道德有关的对象:吻合人类伦理道德正价值取向的,谓之善;违逆人类伦理道德正价值取向的,谓之恶。美丑,主要形成于感性特性与情感喜恶有关的对象:吻合人类情感喜好正价值取向的,谓之美;违逆人类情感喜好正价值取向的,谓之丑。可见,善恶美丑都是对象因与人类的价值取向有关而形成的属性(逻辑学上亦称属性概念),即关系属性。美,本质上就是事物的一种关系属性。

美的本质与特征

第二章美的本质与特征 学习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从词义分析,美学史、我国美学界对美的本质探讨,以及从哲学层面对美的本质界定,使学生对美学中最大难题,即美的本质问题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进而了解美的各种特征。 第一节美的本质 一、美的词义分析 美的本质和特征问题是关于美的本体的重大理论问题。其中核心是美的本质问题,即回答美是什么的问题。 从词源学和日常生活用语两个角度分析“美”这个词的含义,虽然不能直接揭示美的本质,但可以对深奥的美的本质的哲学探讨提供通俗易懂的经验基础。 现代汉语的“美”字,最早见于甲骨文,由“羊”与“大”字组成。“羊大则美”,肥大的羊可作膳食(“主给膳”),满足人们饮食的需要,有实用价值,是善也是美,“美与善同意”。另有解释说,“大,人也”。“大”字像人形,所以“大”就是“人”,所以“羊大则美”也可以说是“羊人为美”。有人说“美”就是羊头或羊角为装饰的人,又有人说“美”就像头上戴羽毛装饰如雉尾之类的舞人之形。但都是装饰之美,都有功利价值。还有人说,“大”是由“火”演变而来,故“美”是火烧羊,是味美。无论是肥美、味美,还是饰美,都意味着美对人与社会具有价值。有人对《论语》作了统计,“美”字讲14次,竟有10次是“善”、“好”的意思。日本美学家今道友信对“美”的理解还有独到之处,他认为“美”与《论语》中“告朔之饩羊”,即每逢初一人们进行祭祀活动时敬献的生羊有关。他把“美”与其他两个相关的汉字“義”(义的繁体)和“善”联系起来考察。如果一个人在祭神活动中双肩扛上一只羊献上,那么,他的精神就达到“义”的境界。如果有人不仅献上一只羊,而且还用一种容器“豆”给装上,就达到“善”的境界,因为“善”字的下部分是由“豆”演变过来的。如果有人不仅用“豆”装上羊献上,而且他献的羊比别人大,那么他就达到了“ 美”的境界。仅献上羊是尽了自己的义务;按一定规矩献上羊是遵循了一定的伦理规范,因而是善的;而贡献大则是美的。所以,今道友信认为美的精神价值是大于义与善的。 二、美的本质探讨的历史考察 黑格尔曾经说过: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之感”。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当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柏拉图的早年著作《大希庇阿斯篇》集中讨论了这个问题。希庇阿斯是一个诡辩者,专门以授辩论为职业,苏格拉底以请教为名,同他展开了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当苏格拉底问及美是什么时,自负但却迂腐的希庇阿斯先后主要提出三个概念: 第一,“美就是一位漂亮的小姐”。苏格拉底认为这种看法是把美和美的东西混为一谈了,如果“美就是一位漂亮的小姐”,那么一匹漂亮的母马也可以是美的,一个美的竖琴也

第三章 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第三章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在讨论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问题的看法之前,首先要问的一个问题:在中国先秦时期,有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索吗?我的看法是否定的。因为这种不满足于美的现象,而试图追问美本身是什么的思维方式,在我看来,主要是希腊哲学才有的。 而且,正如我们在下面将要看到的,美的问题,在关于先秦思想家们的文献中,并不处于特别突出的地位。或许我们可以说,对美的看重和敏感,是古希腊人的一个特色。 第一节结合善(功利)研究美 这里想提示一点,所谓结合善(功利)研究美的提法,其实是有问题的。这正好说明,美的问题,在先秦思想家那里,并不占有重要地位。 墨子,《非乐》。“墨子对美持否定的态度。”(页34)在我看来,墨子是一个卓越的社会批评家,同时是一个行动者,他在一个意义上批评有钱人的奢华无度,但这并不表明他完全否定美。“故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为可行,行可久,先质而后文。此圣人之务。” 孔子,“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子谓《韶》:‘尽善矣,又尽善也’。” 致天下太平,则尽善尽美。 孟子,“充实之为美”:“人有了仁、义、礼、智等品德,才谓之‘充实’,‘使之不虚,是为美人,美德之人也。’” 焦循的《孟子正义》解释说:“充满其所有,以茂好于外,故容貌硕大而为美。美指其容也。”(页37) 荀子,“人性恶”。“美是后天学习和教育的结果,是和社会环境、伦理道德密切相关的,在这里,美和善也是有密切联系的。” 第二节结合艺术研究美 王国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吹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空波澹澹起,百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页39-40) 刘勰要求“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情采》)。 张彦远:“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欧阳炯:“有气韵而无形似,则质胜于文;有形似而无气韵,则华而不实。”

美的本质的认识

大庆师范学院本科修业论文 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张爱萍 [摘要]美的本质的问题是美学中最本质的理论问题,也是解决其他美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美学研究中许多分歧的产生,不同美学派别的形成,主要原因就在于对美的本质的不同理解。更为重要的是,对美的本质的认识直接制约着人们的审美实践活动。因此,弄清楚美的本质不仅关系到美学理论的发展,关系到美的欣赏与创造,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与人生的进一步美化。 [关键词]美;本质;特点;实践 一、一个难解的理论之谜 两千多年来,不少哲学家、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为了揭开美的奥秘,曾经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艰苦探索,提出了种种关于美的本质的见解,综合起来主要有六种。 (1)从客体上探寻美的本质,认为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 主张从美的事物本事去寻找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说成是事物的某种属性、形式、结构或法则等。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体现着合理的或理想的数量关系,美同事物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均衡、对比、比例、和谐分不开,提出“一切立方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①亚里士多德强调美在于事物“体积与安排”的“整一性”,认为美在于事物的形式、比例。英国威廉荷珈兹指出,构成美的事物有六条原则,即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他认为曲线是美的线条,比任何直线更能创造美,在优美的形体上直线最少,最美的线条是蛇形线。英国博克认为美是事物本身的性质。他说“所谓美,是指事物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莫一性质或某些性质”。② 上述哲学家、美学家肯定美是来自客观事物本身,坚持了美的客观质性,引导人们到客观事物中区探求,美的本质,这是正确的,有积极作用。但是,他们仅仅把美看做事物本

作业(美的本质)

对于美的本质的理解的不同学说 我们了解美的本质是什么,首先必须对“美”这个词的词源学进行考据,在我国汉代许慎编写的《说文解字》上说,“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美與善同意,羊大则美,故从大”。在这里,美显然是和功利联系在一起,或者说是和价值联系在一起。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美是和价值密不可分的,美主要是人们心里获得满足的体验。这也造就了中国美学的价值论的传统。中国人谈美是和价值密不可分的,或者说是从价值角度来谈美的。比如儒家哲学,它就很强调美的功利性,美有时和善都是同一的,都具有相同的意义。道家哲学中,有关美的谈论,最为著名的就是庄子,中国学者普遍认为庄子之所以美,是因为它的超越性,其实庄子也是从价值方面来谈美的,只不过它谈的美是超功利性性的美,是超越价值的美。而西方美学之父鲍姆加通,所说的美是感性的意思,建立美学的本义就是建立一个“感性学”——主要解决我们的感性认识问题,即我们对于事物的感性认识。他说,美学是感性认识的完善,这变系统化了莱布尼兹等的“美在完善”的观点,他结束了西方哲学中有关美的本体论的论证,而使对美的认识转向了认识论,对西方美学研究起革命性的作用。但是在整个西方对于美的认识,哲学家是有分歧的,大概可以分为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实践论四种主要的研究视域,是从四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美的本质的,西方有关美的本质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从以上四大视域来研究的。 中国当代美学处于困境而难以解脱的重要表现是:各个学派都能指出其他学派存在的缺陷并作出有力的责难,但对于自己受责难的地方则辩护无力,修正无方,难以有根本的改观。这意味着各方都存有缺陷,不能成为完整、可靠的学说。而且,同迄今为止世界美学理论发展的情形大致一样,中国当代美学界的各个理论体系虽对美本质等基本问题作出了回答,并在某一点上似乎是合理的,但对复杂具体审美现象的解释仍是顾此失彼,不能一以贯之。这说明其理论思想是有问题的、难以成立的。在现有水平和行进方向上,再怎样长久地争论下去,也不会取得建设性的成就。要使美学研究摆脱困境、有所进展,就要透过表面的繁杂头绪,从根本上找到问题的要害之所在。 纵观目前中国当代美学界以新一代美学家为代表的各主要学派间的论争,可以发现,各学派尽管在体系、学说上有着很大的差别,却都认同“美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的看法。以人本质为整个美学理论的支点,这是中国当代美学最大的误区,也是它走入困境的起点。 中国当代美学论争的实质:逻辑起点不同而理论支点相同.当前论争中的各主要学派为了澄清自己的理论内容,证明自己学说的正确性,往往首先确定学说体系的逻辑起点,并把它当作理论阐释的“元点”。由此形成各学派之间的根本之争。但其实,这些逻辑起点还不是其理论体系的最根本之处。在此之前,还有一个更具根本性的理论支撑点,即关于如何寻求美本质或审美本质的一般看法或方法。只是在这种理论支点的基础之上,才沿不同方向形成了不同的逻辑起点。 中国当代美学现有理论支点的形成,主要是实践论美学的杰作。实践论美学针对着纯客观论的观点,对审美现象加以辨析,认为:美不是事物的自然属性,美必定与人有关。从这一基本事实出发,实践论美学进行了一系列貌似合理、实则大有问题的推导:既然美必定与人有关,显然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有关;美的本质是看不见的,人的本质则可以看见;于是,可以用人的本质来说明美的本质;最终直接地得出了“美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的看法。从而由可靠的、以事实为根据的着眼点,采用无事实根据的逻辑推论方法,沿着不可靠的方向建立起不可靠的理论支点。 这样的理论支点一旦建立,美学研究便变了味道并大大简单化了:人们“只要问一个问题就行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人成为人?或者说,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人获得了‘人的本质’?”以此为开端,中国当代美学中,美学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变成人学问题。“人本身成为美学的最大课题”。各个学派纷纷在人学问题上极力发挥、充分展开,形成各不相同的人学观点。其争

第一章 美的本质与特性

第一章美的本质与特性 一、填空题 1、美的问题是美学中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也是解决其他美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本质) 2、古希腊的,首倡“美在形式”的理论。(毕达哥拉斯学派) 3、美学家,提出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 4、19世纪德国辩证法大师,发展并完善了“美在理念”说,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黑格尔) 5、“”说的创导者是法国启蒙主义者狄德罗。 (美在关系) 6、“美在生活”说的创导者是。 (车尔尼雪夫斯基) 7、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 (马克思) 8、说:“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马克思) 9、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 10、人类有别于动物的两次“提升”,从物种关系上说,就是日益获得把握客观必然性的自由——主要为;从社会关系上说,则为不断改造阻碍历史前进的现实关系,以利于人类的发展——主要为。 (求真、向善) 11、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所谓“”,把宽与长成1﹕1.618的长方形,说成是最美的形式。 (黄金分割律) 12、人类社会与对象世界之间形成的最主要的价值关系,包括真—— 关系、善——关系、美——关系三大类。(认识、功利、审美) 13、曾经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马克思) 二、选择题 1、古希腊的,首倡“美在形式”的理论。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毕达 哥拉斯学派(d) 2、美学家,提出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黑格尔 d、克莱夫·贝尔(d) 3、19世纪德国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发展并完善了 “”说,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a、美在形式 b、美在主观 c、美在理念 d、美在 关系(c) 4、“”说的创导者是法国启蒙主义者狄德罗。 a、美在形式 b、美在主观 c、美在理念 d、美在 关系(d) 5、“美在生活”说的创导者是。 a、亚里士多德 b、德谟克利特 c、车尔尼雪夫斯基 d、托尔斯泰(c) 6、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 a、马克思 b、恩格斯 c、车尔尼雪夫斯基 d、普 列汉诺夫(a) 7、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毛泽东(a) 8、曾经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a、黑格尔 b、马克思 c、恩格斯 d、贝多芬(b) 9、马克思曾经说过如下这段至理名言:“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来建造。” a、种的尺度 b、任何一个种的尺度 c、美的规律 d、内在的尺度(c) 10、说:“真、善、美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真或善之上加上某种罕见的、令人注目的情景,真就变成美了,善也就变成美了。”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狄德罗 d、黑格尔(c) 三、解释题 1、美在理念

怎么认识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

怎么认识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 美是什么,被美学家们称为一个无法猜破的谜。而人是什么同样 是一个使人类思想家们伤透了脑筋的课题。在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内在的关联? 美作为人类可以反映到的事物的一种属性,上是一种关系属性,由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定义结合笔者对美的感受以及对朱光潜《谈美》的感悟。《谈美》是朱光潜先生建立其早期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 之一。全书以“谈美”为“免俗”、“人心净化”的目标出发,顺着 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阐述,结合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 可以总结出二者本质都是源于认识实践都是在关系 中被认识或者是存在着的以及在被需要的时候其属性方才体现出 来是一种非物质性的客观存在。可阐释美和人本质的关系。 美的含义可以分成日常生活的美和美学理论中的美。日常生活中美的含义就是好看的、好听的、令人满意的东西,或是美好的事物等等。美学理论的美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美指一种与崇高并列的美学范畴,也称之为优美。广义的美指一切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或一切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所共有的本质,相当于美的本质、审美价值和审美对象。最开始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其实就是关于狭义的美,即优美的探讨,直到18世纪崇高及丑等进入了人的审美视野之后,美 才具有了广义的美的含义。 从马克思的理论来讲,现实的人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决不是一种单纯孤立的个体存在,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在自己和他人

的活动中感受到自己人的存在,每一个人都是他人与类之间的媒介,是对他人的人的本质的补充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在每一个人的生命表现中都直接创造了他人的生命的表现。同时也直接证实和实现了自己的真正的本质,即他的人的本质和社会的本质。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明确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 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是自由,美的本质也是自由。美是客观存在的,美是不可捉摸的。从柏拉图提出“美本身”的概念,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审美对象。蔡仪先生关于“美的规律”有这样一段论述:“凡是符合美 的规律的东西就是美的事物。……那也就是说,事物的美不美,都决定于它是否符合于美的规律。那么美的规律就是美的事物的本质。……事物的美就是由于它具有这种规律”。我们是从人的视角来 讨论美,因此美和人不能分开。美的本质是不可改变的,但是美的本质既然已经具化到审美了,所以在人的世界中审美的需要所以它在外间世界必然有其对应物——对象。所以对象化的需要,作为审美需要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种基本的人的需要。 美是事物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艺术作品可以流芳百世。所以说事物和美一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它也有了不同的价值体现,但是它一定是被需要的,和人一样,被需要才有存在、感知,所以存在。

第三节 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

第三节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 一、历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从历史上看,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从精神方面探讨,二是从客观现实方面探讨。 (一)从精神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1、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绝对精神即理念,客观世界里存在的一个种所谓的“美本身”,它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超现实、超感性的永恒的“理式”。他说:“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所以,现实中美只是“美本身”虚幻的影子。 德国古典美学大师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显现,这个理念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绝对精神。 黑格尔(德、古典美学集大成者)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德国近代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政治哲学家。他对德国资产阶级的国家哲学作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完整的阐述。 ?马克思在青年时代是个黑格尔的信徒,他在自己的完成了的学说体系中保留下来若干重要的黑格尔派特色。即使(据我个人认为)黑格尔的学说几乎全部是错误的,可是因为他是某种哲学的最好代表人物,这种哲学在旁人就没有那么一贯、那么无所不包,所以他仍然保持着不单是历史意义上的重要地位。 2、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直觉即表现” ,直觉是来源是情感,因此艺术归根结底是情感的表现。——直觉说。认为美是心灵作用于事物而产生的“直觉”,即对对象的“直觉”。自然事物无所谓美与不美,只提供形象,美只能来自于心灵的创造。 我国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完全否认美的客观性。有次一位朋友指着山中的花树问他:“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可是像这

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与我的心有什么关系呢?”王阳明回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8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属性,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 ?德国心理学派美学家普斯倡导“移情说”,认为客观事物的美丑是由人的感情“移入”或“外射”的。 (二)从客观现实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古希腊伟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美要倚靠体积与安排”,要把“原本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统一体”。这是从事物本身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事物有明确的形式,比例、匀称、大小安排等等表现出事物的“整一”性。这种观点虽坚持了朴素唯物论,却失之于一味从形式上探讨美。 ?英国18世纪美学家博克认为美是属于物本身的属性,提出:“美大半是借助于感观的干预而机械地对人的心灵发生作用的物质的某种品质。”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是生活”,认为高于普通实际生活的艺术美比不上生活本身。从美学角度讲这是错误的。 ?这些观点着重从客观事物的感性特征、自然形式结构、性能中去寻找美个本质和规律的见解和主张,肯定了美的客观存在性,坚持了唯物主义基本原则,在美学上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但是否定了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的内在联系,给人造成一种“见物不见人”的印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