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2016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2016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2016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2016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第二单元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D )(2分)

A.憎.恶(zēng)狼藉.(jí)颓.唐(tuí)尴.尬(gān)

B.涎.水(xián) 踌躇.(chú) 举箸.(zhù) 嫉.妒(jí)

C.琐屑.(xia) 震悚.(sǒng) 骷.髅(kū) 猝.然(cù)

D.惧惮.(dàn) 半晌.(xiǎng) 抱歉.(qiàn) 愧怍.(zhà)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B )(2分)

A.烦燥粗拙噩耗长途跋涉

B.霹雳颠沛渴慕世故人情

C.取谛疏懒掺假穷愁潦倒

D.肿涨赋闲孤孀大亭广众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D )(2分)

A.那年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真是祸不单行

....。

B.信客的实际文化程度在几位教师中显得拔尖,教起国文来也从容不迫

....。

C.她给孩子们讲“长毛”的故事,虽说是随意编造的,可她讲得绘声绘

...色。

D.父亲低眉顺眼

....累了一辈子,就是喜欢与人争个长短,较个高低,他连村长都不放在眼里。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所谓“以人为本,”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顺应民心,而不是修正民心。

B.别人没想到的事,你想到了;别人想到的事,你做到了。

C.我们今天谈的是为什么分数不是衡量教育和人才的唯一标准?

D.这所学校的规模不算太大,全校只有五、六百名学生。

5.下面文学常识搭配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鲁迅——《阿长与〈山海经〉》——《朝花夕拾》

B.朱自清——《背影》——诗人、学者、散文家、民主战士

C.钱钟书——《围城》——小说

D.余秋雨——《信客》——小说

【解析】《信客》不是小说,而是一篇散文。

6.下面是某同学习作中的一段文字,其中画线的A、B两处有语病,请你指出病因并修改。(4分)

窗外,雨蒙蒙地下。A:“好难闻啊!”一股刺鼻的异味儿打破了我的思绪。B:我抬头一看,一个约莫十岁左右的小女孩吐了一地。我心里一颤,一个娇小的身影浮现在我的脑海,泪水也夺眶而出。

A处:“打破”与“思绪”搭配不当,应改成“打断”或“打乱”。

B处:“左右”与“约莫”意思重复,应删去一个。

7.对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2分)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A.这首诗是诗人写给不幸被贬的友人王昌龄的,是一首充满同情与关切的诗篇。

B.首句见情于景,选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和凄婉哀鸣的子规鸟入景。营造出笼罩全诗的飘零之伤、离别之苦。而次句则写王昌龄被贬的伤感与诗人的痛惜之情。

C.后两句是直抒胸臆。诗人与友人关山重隔,无以相从,只有将自己的怀念之情寄托于一轮明月,交付那位不幸的迁谪之人。

D.诗人通过奇妙的想象,将本来无情的明月人格化。此意境使整首诗获得了深厚而隽永的情感魅力。

8.请参加“走近最美的人,感受大爱”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并回答问题。(8分)

【至死大爱】

从被铁片击中,到最后瘫倒在驾驶座上,杭州长途客运司机吴斌在巨大的伤痛下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靠边停车、拉手刹、打开双闪灯等一系列安全动作,用生命履行了一位司机的职责。吴斌的事迹,让无数人感动落泪。从平民到英雄,不是因为危急事件中这1分16秒的壮举,而是因为吴斌“安全行驶”100万公里,没有一起交通违章,数年如一日的坚持。正是一个平凡生活中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的吴斌,铸就了一个不平凡的英雄吴斌。

(1)吴斌对他人的爱表现在哪些地方?(2分)

①在自己身受重伤时,他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他人的安全。②他崇高的职业道德、过硬的本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尽职尽责。

【爱心接力】

河南郑州“陇海大院爱心集体”39年来接力照顾父母不在人世、高位截瘫者高新海,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感动中国”给予年度人物颁奖词是:一场爱的马拉松,长跑三十九年,没有终点,一座爱的大陆,满是善良的人,温暖的手,真诚的心,春去春回的接力,不离不弃的深情,鸽子飞走了还会回来,人们聚在一起,就不再离开。

(2)“陇海大院精神”是什么?(3分)

邻里互助,扶残助残,扶危济困

【跨国至爱】

2014年埃博拉病毒在非洲肆虐,在其他国家撤回医疗队时,中国毅然派出援非医疗队。在当地支持与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中国医务人员累计近600名,并已向13个非洲国家提供了4轮价值约7.5亿元人民币的紧急援助。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领域最大一次援外行动。

(3)请你给中国援非医疗队写一段颁奖词。(3分)

医者仁心,为了病人的需要,抗击埃博拉病毒中国援非医疗队同样冒着被感染的危险,飞过半个地球,奉献了自己的医术和爱心。

二、阅读理解(46分)

(一)愧疚(15分)

①角角落落,瓶瓶罐罐,都种着花花草草。红红的月季越过墙头,白白的蔷薇爬上屋顶,栀子花开呀开,甜香甜香的——我家院子,因为母亲,变得很美很美。嫩黄嫰黄的玉米皮,经过母亲的手,不久就成了圆圆的“蒲团”。我,母亲,胖乎乎的猫咪,舒坦坦地各占一席,又相互偎依。母亲拿着芭蕉扇,驱赶不怀好心的蚊子,不紧不慢地,有时会忽然拍到我的头上。

②“牛郎织女快团圆了。”母亲望着星星,絮絮叨叨这个烂熟的故事。讲完照例要说:“该背书了,我不说你是不背的。”我打着哈欠,嗫嗫嚅嚅。至今,我还觉得奇怪,我背那些文章,母亲听不懂,却总爱听。等我打起精神,背得带点感情的时候,她那摇动的芭蕉扇,

也仿佛打着拍子,连那猫咪也伴和着,温柔地咕噜咕噜。这样的夜晚,总是撩人心弦。

③“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有一晚,我背江淹的《别赋》,母亲忽然打断我说:“‘春草’‘春水’和‘绿波’,我听得懂了。”接着问文章里说的是什么,我对她讲了,不想,这一讲,她伤心起来,深深地叹了口气:“这文章也做到别人心里了。亲近的人出远门,谁不难受!就说我和你爹,早先,他到高丽国去,家中只留下我一个人——你哥那时还不知在哪儿刮旋风呢!——你爹每次来家,只过个年,一开春就上路,他前脚走,我后脚端起洗衣盆追,一直追到春草刚发芽的东河边,看着他过大桥;那桥下面哗哗流着的水,不就是‘春水’和‘绿波’吗?唉,男子汉到底心硬,就像那大桥的水,连头也不回,我可忍不住,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直往河里滚。哪一年不是如此呢!”

④我爹是一个能干的石匠,年轻时就漂泊海外,打工异乡,一去就是四十多年,有时几年不回家,只为省下路费,给家里多捎几个钱。母亲叙说着和爹别离的情景,也使我难过,以致每每再读《别赋》,都不禁暗自落泪。

⑤一个秋夜,窗外月如钩,屋内灯如豆,我和母亲坐在暖炕上。“为什么好久不背书了?”母亲问我。“现在读的是新书,不用背。”她似乎很诧异,要我念一段给她听。我便逐字逐句地朗读《背影》,还没念完一段,母亲便欣喜地说:“这书好懂!”当我念到买橘子的父亲蹒跚地穿过铁道,又爬上月台,儿子瞧着他的背影流泪的时候,我母亲竟也哭了。过了好一会儿,她说:“这书写得太真切了,就像你爹去国外,每次我看着他跨过东河大桥,他只留给我一个背影,我这一辈子有了他多少背影!可现在,一连三年没见他的背影了!”

⑥母亲的眼泪,使我也想起爹的背影,并且以后多年,不断忆起:中等个儿,头戴灰色毡帽,身穿粗布夹袍,上罩线呢马褂,肩挎旧钱褡子,褡子一头鼓鼓囊囊,里面装着甜饼、熟鸡蛋、母亲亲手做的纳底鞋——步履匆匆,渐行渐远,渐远渐小,以致于无。

⑦小时候,爹每次离家,我都一路小跑,追着喊:“爹!你回来呀!”爹头也不回,大声回答:“回!你赶快回家吧!”

⑧直到他年近花甲,我仍然追他过桥,不过那时,那背影已不再挺直,脚步也蹒跚起来了。唉!

⑨我当时想,能够把我爹的背影写出来多好啊!后来,他就去世了。再后来,爹的背影似乎变得模糊了。取而代之的是挥汗如雨的背影、伏案疾书的背影、奔走战场的背影——这些背影会不会变得模糊?一个民族的背影呢?一个时代的背影呢?

⑩一个人的背影,曾经打湿两代人的眼睛;一篇文章,可能打湿无数代人的记忆。

11我轻轻拿起笔,又迟迟放下。心中充满愧疚!

(取材于丁宁同名散文,有改动)

9.结合全文,简要说明第①段的作用。(4分)

①营造了美好温馨的氛围。②表现了母亲的能干和慈爱。③为下文母子夜读做铺垫。

10.本文在第③段、第⑤段两次写母亲流泪,请分别概括两次流泪的原因。(4分)

(1)第一次:①年年与父亲离别。__②父亲“心硬”。

(2)第二次:①与父亲离别很久。②被《背影》中的场景激起共鸣。

11.文中第⑦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请联系全文分析。(4分)

爹头也不回,大声回答:“回!你赶快回家吧!”

①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白描)。②刻画了一个即将外出打工的父亲形象。③他抛妻别子,说“回”“头也不回”内心痛苦而克制;他口称可“回”以哄小儿(催儿回家以减别苦),内心慈爱而内敛;他语言简短,快步离开,言行干脆而果断。

12.从本文中,你得到了哪些关于读与写的启示?请简要写出3点。(3分)

①要多读多背。②联系生活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③文章若要写得真切,需反映生活的

真实。④文章要以情动人,写到别人的心里去。⑤有写作念头就及时动笔。

(二)夜深了,花睡了(16分)

三毛

我爱一切的花朵。在任何一个千红万紫的花摊上,各色花朵的壮阔交杂,成了都市中最美的点缀。

其实我并不爱花圃,爱的是旷野上随着季节变化而生长的野花和那微风吹过大地时的感动。

生活在都市里的人,迫不得已在花市中捧些花回家。对于离开泥土的鲜花,我总有一种疼惜又抱歉的心理,可还是要买的。这种对花的抱歉和喜悦,总也不能过分去分析。

在所有的花朵中,如果要说“最爱”,我选择一切白色的花,尤其是长梗的百合。

许多年前,我尚在大西洋的小岛上过日子,那时,经济拮据,丈夫失业快一年了。我在家中种菜,屋子里插的是一人高的枯枝和芒草,那种东西,艺术品位高,并不差的。我不买花。

有一日,丈夫和我打开邮箱,又是一封求职被拒的回信。那一阵,其实并没有山穷水尽,粗茶淡饭的日子过得没有悲伤,可是一切维持生命之外的物质享受,已不敢奢求。那是一种恐惧,眼看存款一日日减少,心里怕得失去了安全感。这种情况只有经历过失业的人才能明白。

我们眼看求职再一次受挫,没有说什么,去了大菜场,买了些最便宜的冷冻排骨和矿泉水,就出来了。不知怎么一疏忽,丈夫不见了,我站在大街上等,心事重重的。一会儿,丈夫回来了,手里捧着一小束百合,兴冲冲地递给我,说:“百合上市了。”

那一瞬间,我突然失了理智,向丈夫大叫起来:“什么时候了?什么经济能力?你有没有分寸,还去买花?”说着,我把那束花“啪”一下丢到地上,转身就跑。在举步的那一刹间,其实我已经后悔了。我回头,看见丈夫呆了一两秒钟,然后弯下身,把那些撒在地上的花,慢慢拾了起来。

我向他奔过去,喊着:“荷西,对不起。”我扑上去抱他,他用手围着我的背,紧了一紧,我们对视,发觉丈夫的眼眶红了。_

回到家里,把那孤零零的三五朵百合放在水瓶里,我好像看见了丈夫的苦心。他何尝不想买上一大缸百合,可口袋里的钱不敢挥霍。毕竟,就算是一小束,也是他的爱情。

那一次,是我的浮浅和急躁伤害了他。之后我们再没提过这件事。四年后,我去给丈夫上坟,进了花店,我跟卖花的姑娘说:“这五桶满满的花,我全买下,别担心价钱。”

坐在布满鲜花的坟上,我盯住那一大片花色和黄土,眼睛干干的。

以后,凡是百合花上市的季节,我总是站在花摊前发呆。

一个清晨,我去了花市,买下了数百朵百合,在那间房中摆满了它们。在那清幽的夜晚,我打开家里所有的窗和门,坐在黑暗中,静静地让微风吹动那百合的气息。

那是丈夫逝去了七年之后。又是百合花开的季节了,看见它们,我就仿佛看见了当年丈夫弯腰从地上拾花的景象。没有泪,而我的胃,开始抽痛起来。

(原题为“夜深花睡”。选自《你是我不及的梦》一书,有删改)

13.读完全文,你认为作者为什么最爱“百合花”?(3分)

百合花是纯洁的象征,更是作者夫妇刻骨铭心的爱情的象征。

14.读下面的句子,联系前文,试揣摩此刻“丈夫”内心的复杂情感。(3分)

他用手围着我的背,紧了一紧,我们对视,发觉丈夫的眼眶红了。

一是为买百合花送给妻子,反遭妻子责骂而感到委屈;二是为自己失业不能让妻子过上幸福生活而感到愧疚。

15.通读全文,试简要分析“丈夫”的性格特点。(3分)

深爱自己的妻子,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忘给妻子买百合花;能忍受委屈;在遭到妻子责怪时,不发火、不辩解,默默地弯腰拾起百合花。

16.文章写了哪些往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作者回忆了夫妻二人所度过的岁月,重点写了丈夫为“我”买百合花,反遭自己责骂及丈夫死后上坟等事件,表达了作者对丈夫深深的爱和追悔莫及的怀念之情。

17.本文与朱自清的《背影》在结尾部分有异曲同工之妙。阅读下面语段,分析二者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4分)

(1)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背影》)

都是触景生情,睹物思人。

(2)又是百合花开的季节了,看见它们,我就仿佛看见了当年丈夫弯腰从地上拾花的景象。没有泪,而我的胃,开始抽痛起来。(《夜深了,花睡了》)

即由眼前所见引发回忆,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三) (2014,荆门)最后的绝招(15分)

“面人雷”,当然姓雷,但叫什么名字,谁也不清楚。他是吃捏面人这碗饭的,六十来岁,骨骼清奇,黄面短须,双眼锐亮,像鹰眼,有点儿冷。

只要不下雨落雪,“面人雷”会准时出来摆摊。他的行头很简单:一只可收放的小支架,上面挂一个纸板,正中写“面人雷”三个大字,两边各写一行小字:“为真人捏像”“以绝技传家”。再有一个小木箱,里面放着捏面人的原料和工具。他捏面人很快,顾客站个十来分钟就行,称得上是“立等可取”。顾客满意了给钱;觉得不像,他不取分文,而且立刻毁掉,再不重捏——这样的情景似乎从没出现过。他捏面人,先是几个手指翻飞,很快便成形,再用小竹片、小剪刀和细铁签修一修,无不形神毕肖。

闲暇时,“面人雷”会安静坐下来,手里拿着面粉,两只眼睛左瞄右瞅,专捏那些有特点的人物。如那些“老江湖”,算命测字的“半仙”,街头卖艺的赤膊汉子,强讨巧要的乞丐……当然,他也捏那些在广场游荡、乘机作案的小偷,专门“碰瓷”的骗家,还有避着人做“白粉”生意的……捏好了,悄然放入木箱,秘不示人。

这么大广场,这么多人流,各类案子总会发生的。负责车站治安的警察,常会秘密把“面人雷”找去,请他帮忙破案。“面人雷”会把那些涉案疑犯面人拿出来,冷冷地说:“只管抓就是,错不了。”

他们知道“面人雷”靠这手艺吃饭,便要按人头给钱。“面人雷”说:“这算是我的义务,免了!只是……请你们保密,给我留碗饭吃。”小偷抓了;“碰瓷”的抓了;贩“白粉”的也抓了。

那些面人捏得太像了,一抓一个准。

一个秋天的深夜,无星无月,风呼呼地刮着。

“面人雷”睡得正香,门闩被拨开。屋里突然亮起了灯,被子被猛地掀开,三条大汉把“面人雷”揪了起来。

“面人雷”立刻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很镇静,说:“下排琴,总得让我穿上挂洒、登空子,戴上顶笼,摆丢子冷人哩。”

“面人雷”说的是“春点”,也就是江湖上的隐语。其中一个年龄较大的汉子,脸上有颗痣,说:“上排琴(老哥),是你把我们出卖了,你该懂点规矩,今晚得用青于(刀)做了你!”对方掺杂着说“春点”,气氛也就有些缓和。

“面人雷”笑了笑,也不绕弯子:“我这把年纪了,死也不足惜。兄弟,我捏了一辈子面人,让我最后为自己捏一个吧,给老家的儿孙留个念想。不过一会儿功夫,误不了你们的事。也不必担心一个年老体衰的人,还能把你们怎么样。”

三个人同意了。

“面人雷”打量了他们几眼,说:“谢谢。”然后拿出一大团面粉和工具,坐在桌前,对着小镜子捏了起来。

三个人坐到一边去,抽着烟,小声地说着话。他们知道这个老江湖懂规矩,他们也做到仁至义尽。

“面人雷”很快就捏好了,是他的一个立像,三寸来高,右手拿着小竹片,左手握拳。底座边刻上一行字“手中有乾坤。‘面人雷’自捏像。”

那三个人拿着面人轮流看了看,随手摆在桌上。

夜很深很暗,一行人急速远去。

两天后,在二十里外的深渠里,发现了“面人雷”的尸体。

人命关天,公安局很快就找到了“面人雷”的住处。在现场勘查时,只找到了一叠汇款存根和几封家信,还有桌上那个栩栩如生的面人。其外,几乎没有什么线索。

刑侦队长是个年轻人,业余喜欢搞雕塑。他把“面人雷”的自捏像放在办公桌上,关起门来看了整整一天。他发现那只形如利刀的小竹片,尖端正对着那只握着的拳头,而拳头从比例上略大,似乎握着什么东西。手中有乾坤?他小心掰开那拳头,掌心出现了几个极小的面人!在放大镜下一看,眉眼无不清晰,其中那个脸上有痣的汉子是个黑道上的头目,曾因诈骗坐过牢。

几个疑犯很快就被捕归案。

“面人雷”追悼会非常隆重,正面挂着“面人雷”的遗像——是那尊自捏面人的放大照片。

侧面是一幅挽联:

手中有乾坤

.....,小技大道。

心中明善恶,虽死犹生。

(选自《小小说》,作者聂鑫森,有删改)

18.赏析第一段中画线的句子。(3分)

外貌描写,突出“面人雷”目光犀利、精干冷峻的特点。

19.阅读第二段,用三个短语概括“面人雷”技艺高超之处。(3分)

工具简单__立等可取__形神毕肖(意思相近即可)

20.概括“面人雷”的形象特征。(2分)

技艺高超、善恶分明、从容自信、有胆识、有智谋。(抓住三点即可)

21.结合上下文,说说文章结尾加点的“手中有乾坤”的含义和作用。(4分)

一语双关,看上去“面人雷”自夸捏人技艺高超,实际上是暗示自捏像手中藏有破案的玄机。

22.“最后的绝招”作为文章的标题,妙在何处?(3分)

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点出了小说的主要情节;突出了人物形象。

三、作文(50分)

23.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题目:细微之处见真情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③字数600字左右。

(2)以“他(她),其实很美”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要求:中心明确,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并尽量写出自己独特的体察和感悟。

2016年高考全国卷二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6年高考全国卷二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6年高考全国卷二语文试题及答案张治平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2) 语文 (青海、西藏、甘肃、内蒙古、新疆、宁夏、吉林、黑龙江、辽宁、重庆、陕西、海南)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堂吉诃德的行侠其余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录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想象,不一定是的亲历亲闻。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讲故事的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是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掷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19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 (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 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1卷试题答案及详解-word版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1卷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从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凶吉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到中国历史上存在过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2016高考语文全国卷2试题及答案

2016高考全国卷2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堂吉诃德的行侠其余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录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讲故事的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是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掷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19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 (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 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 B.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由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 C.17世纪的欧洲流浪汉小说和部分中国古典小说,或在叙述形式方面,或在素材来源方面,都受到了传统故事的影响。 D.当小说家越来越依靠想象力虚构故事的时候,小说和传统故事在内容来源方面的差异使它们之间的关联不再像过去那么紧密。

2016年全国3卷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新课标Ⅲ卷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 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摘编自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 B.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 C.王国维在《古今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D.历史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满分100分)附答案 一、基础知识(40分) 1.下列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3分) A. 悼(dào)念地窖(jiào) 悠闲(yiōu) 转弯抹(mò)角 B. 仄(zè)歪绥(tuǒ)靖拂(fó)晓颤(chàn)巍巍 C. 横渡(hénɡ) 箱箧(qiè) 溃退(kuì) 杀戮(lù) D. 鞠躬(jǚ) 荒谬(liào) 阻遏(è) 杜聿(yù)明 2.将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在方格中改正(6分) 惊骇制栽富丽堂皇匍匐不可明状 磅礴憧憬瓦烁脏物响彻云宵张皇失挫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3分) A.百色以它得天独厚 ....的旅游资源,吸引众多旅游者前来观光。 B.突如其来 ....的强烈地震,摧毁了原本祥和安宁的玉树小镇。 C.这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D.看电视是游览观光最经济、最省事的途径,我们足不出户 ....,便可大饱眼福。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是关系到能否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的大问题。 B.通过学习《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使我们大家都提高了思想认识。 C.为了避免信用卡信息不被犯罪分子盗用,各大银行采取了许多相应的安全措施。 D.会不会用心观察,能不能重视积累,是能否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小强自从告别了网吧以后,爸爸妈妈的脸上终于现出久违的笑容。 B.成熟的人考虑问题时,往往都以实际利益为出发点,并且依照经验保守行事。 C.这家化工厂排出大量废气和噪声,严重污染了环境,周边居民纷纷打电话向有关部门投诉。 D.这种从瑞士引进的花皮茄子,不仅价格便宜,而且味道鲜美,深受广大消费者所喜爱。 6. 下面表述的课文相关内容,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必须独立成段。B.《芦花荡》的作者是孙犁,他所叙述的干瘦的老头子勇敢作战的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白洋淀。C.《蜡烛》写的是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上的故事。展现了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D.雨果是英国作家,他愤怒地谴责了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罪行,表达了对被侵略、被掠夺者的巨大同情。 7.下列句子在表意时,语意表达最连贯的一项是()(3分) ①当阳光洒在身上,它更坚定了心中的信念———要开出一朵鲜艳的花。 ②不久,它从泥土里探出了小脑袋,渐渐地,种子变成了嫩芽。 ③种子在这块土地上的生活并不那么顺利,周围的各种杂草都嘲笑它,排挤它,认为它只是一粒平凡的种子。 ④虽然它经受着黑暗的恐惧,暴雨的侵袭,但是,它依然努力地生长着。⑤从此,它变得沉默,只有它知道,它在努力,它在默默地汲取土壤中的养料。 A.3 4 2 5 1 B.1 3 2 5 4 C.1 5 2 3 4 D.3 5 4 2 1 8.诗句默写。(12分) ⑴《长歌行》中劝勉人们珍惜青春,应及时努力的诗句是:,。 ⑵,白水绕东城。 ⑷比喻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语句是,。《爱莲说》 ⑸描写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 ⑹写作者感时伤世的诗句是,。 ⑺无丝竹之乱耳,。 ⑻《陋室铭》中全文的点睛之笔是:,。 9、请选出对杜甫的《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4分) A.首联写景,描绘出国都沦陷后山河依旧却残破不堪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回家途中的艰难。 B.颔联中“感时”一语承上,“恨别”一语启下,此联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C.颈联中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尾联中用“搔更短”和“不胜簪”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苍老之态。 D.这首诗在内容上集中表现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诗风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深沉含蓄而不浅露。 二、文言文阅读(37分) (一)《大道之行也》,按要求答题。(19分)大道之行也,……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选贤与能与(jǔ)B.矜、寡、孤、独、废疾者矜(guān) C.男有分,女有归分(fēn) D.是故谋闭而不兴兴(xīng) 11.解释加点字意思(6分) 选贤与.能男有分.盗窃乱.贼盗窃乱贼.盗窃乱贼而不作.是.谓大同 1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B.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修(崇尚、培养) C.是故谋闭而不兴是故(因此) D.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同(大家一样) 1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译文: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译文: 14.根据选文,“大同”社会有以下特征:(3分) (二)、《桃花源记》阅读(18分)晋太元中,……后遂无问津者。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5分)

2017年全国高考2卷理科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含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星期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编程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

2016年全国2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丹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题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吧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起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统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税收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比。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唐吉可德》中的故事是唐吉可德的行侠其余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录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质检的区别清晰起来。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礼金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瓢泼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作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

2020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2019-2020八年级下学期期末综合测试卷 语文 注意事项: ⒈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⒉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⒈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10分) ⑴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6分)(任选其中 ....6.句.) ①吏呼一何怒!。 (《石壕吏》)②怒而飞,。 (《北冥有鱼》)③,心忧炭贱愿天寒。 (《卖炭翁》)④安得广厦千万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⑤气蒸云梦泽,。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⑥,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⑦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 (《诗经·蒹葭》) ⑧,更着风和雨。 (《卜算子·咏梅》)⑵默写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颔联和颈联(4分)。 ,。 ,。 2.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4)题(9分) 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

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 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3分) 雾霭.()yū回()出轧.() (2)选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应改正为(2分) (3)“如丝如缕”一词在本文中的意思是。(2分) (4)划线部分主要运用了、的修辞手法。(2分) 3.运用你的知识完成下列题目。(4分) (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苏联作家创作的长篇小说。主人公保尔从一名贫苦人家的孩子最终称为无产阶级战士,用生命完成小说《》。 (2)《名人传》是由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创作的人物传记作品,它包括《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也被称为“”。 4. 综合性学习(12分) “和”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是事物存在的最佳形态,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八(1)班开展以“创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4分) 材料:【A】600多年前,郑和受命出使西洋,足迹遍及大约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明朝初期的中国,是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的强国。但是,与地理大发现时期欧洲国家的殖民政策不同,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宗旨,尊重当地习惯,平等开展多边贸易,【B】把中国在建筑、绘画、雕刻、服饰领域的精湛技术带入亚非国家,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共同进步和双向交流。作为“和平使者”,郑和下西洋的“和平之旅”永载史册。 ①【A】处画线句子语义重复,请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B】处画线句子不合逻辑,请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你就“如何创建和谐校园”提出三条合理化建议。(3分) (3)6月3日上午,学生会主席邀请你们班的杨老师第二天下午两点到学校第一会议室参加“以和为贵”的座谈会,但杨老师不在,学生会主席请你代为转告。当天下午,你该怎样对杨老师说呢?(5分)

2016年高考数学理(全国卷1)试题及解析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数学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3页,第Ⅱ卷3至5页.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设集合 2 {|430} A x x x =-+<,{|230} B x x =->,则A B = (A) 3 (3,) 2 -- (B) 3 (3,) 2 - (C) 3 (1,) 2(D) 3 (,3) 2 (2)设(1i)1i x y +=+,其中x,y是实数,则i= x y + (A)1(B )2(C )3(D)2 (3)已知等差数列{} n a 前9项的和为27,10 =8 a ,则100 = a (A)100(B)99(C)98(D)97 (4)某公司的班车在7:00,8:00,8:30发车,小明在7:50至8:30之间到达发车站乘坐班车,且到达发车站的时刻是随机的,则他等车时间不超过10分钟的概率是 (A)(B)(C)(D) (5)已知方程–=1表示双曲线,且该双曲线两焦点间的距离为4,则n的取值范围是 (A)(–1,3) (B)(–1,3) (C)(0,3) (D)(0,3) (6)如图,某几何体的三视图是三个半径相等的圆及每个圆中两条相互垂直的半径.若该几何体的体积是,则它的表面积是 (A)17π(B)18π(C)20π(D)28π (7)函数y=2x2–e|x|在[–2,2]的图像大致为 (A )(B )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答案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新课标卷2) 语文答案解析 第Ⅱ卷 一、现代文阅读 1.【答案】B 【解析】“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由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曲解文意,原文是“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答案】C 【解析】理解有误,原文说“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且“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强加因果。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3.【答案】B 【解析】“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错,文章说“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 4.【答案】C 【解析】本句主要陈述对象是“承宪”“承宪妻”所做之事。“怀祸藏奸”“窥觊储贰”“广结术士之流”的主语是郑承宪,并且这三个短语是并列关系,所以应各自断开;“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强调时间事件,其后是陈述“承宪妻”所做之事,故应在“承宪妻”之前断开;“每扬言事由己发”的主语是“承宪妻”,“用以…,…·”表目的,且“恐喝勋贵”“簧鼓朝绅”成分并列,故应在“恐喝勋贵”后断开。 【考点】文言断句 5.【答案】D 【解析】“移疾”为居官者要求隐退的委婉语。 【考点】识记古代文化常识 6.【答案】D 【解析】“他向朝廷呈告灾情”错,原文是说“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7.【答案】(1)其中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

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Ⅰ卷作文解析及范文

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Ⅰ卷作文解析及范文 2016年全国卷作文是一幅漫画作文,整个画面由2组图面组成,构图和内容是:第一组两幅图是一个孩子考了100分,(家长给了一个吻,一个孩子考了59分,(家长给了一巴掌;第二组两幅图是同样这两个孩子,之前考了100分的孩子考了98分,(家长给了一巴掌,而考了59分的孩子升到61分,(家长给了一个吻。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作一篇800字的文章。 这是一道比较传统的漫画作文试题,漫画作文多年未考,全国卷还是是2007年考过《摔了一跤》漫画作文,围绕“如何培养青少年独立自主的意识与能力”,反映的是孩子“成长”中的社会、学校、家庭教育问题。而今年的这幅漫画作文与2007年相比有异曲同工之妙,主要也是反映了当下社会、学校、家庭如何面对孩子的学习、教育和成功等问题。当然,如果要从更宏观的角度去审视,可以突破教育这个范围,从当下社会国人对待各项工作事业、思想观念态度中去深入挖掘我们的评价及标准。 从构图和画面看,图中的两个人物(孩子形成鲜明对比,但所反映的问题实质是一样的,只要抓住形象特征,联系社会现实,就能找到写作材料,顺利地谋篇布局。从审题的角度看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一是唯分数论的教育是错误的;二是分数的进退不是孩子成长的全部;第三如何看待学业成绩与素质教育;第四即要鼓励进步,更要包容不足;第五社会要允许失败,创新才有可能;第六要树立正确的成功与失败的观念等以及围绕这些立意谈应该怎么样去做。 从写作上看,议论文构思可以可以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展开论述,先要简单概述漫画画面(结合材料,再明确主旨,揭示寓意(所论述的中心后展开论述。注意论据的丰富性,论证的层次和多种论证方式的运用。如果写记叙文,可以围绕漫画的主旨,确立线索和人物故事,注重描写,叙议结合。 由于漫画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是漫画,所以较文字做材料作文增加了“读图”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自由度。比起今年重点训练的“任务驱动作文”来看,多了形象性,使

2016年高考全国2卷语文试题(Word版)

绝密★启用前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8题,共150分,共10页。考试结束后,将本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就传言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生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橘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何德》中的故事是堂吉何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为游历见闻的连缀。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亲历亲闻。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和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边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讲故事的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是故事不同程度的检减损活逐步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优惠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19世纪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契科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 (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讲故事的人不过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综合测试卷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综合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D)(2分) A.蹒.跚(pán)溃.退(kuì)和睦.(mò)正襟.危坐(jīn) B.遒.劲(qiú) 丘壑.(hè) 黏.土(lián) 深恶.痛疾(wù) C.窒.息(zhì) 秀颀.(qí) 俯瞰.(gǎn) 密密匝.匝(zā) D.雕镂.(lòu) 琐屑.(xiè) 畸.形(jī) 殚.精竭虑(dān) A项,“睦”应读mù;B项,“黏”应读nián;C项,“瞰”应读kàn。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C)(2分) A.轻盈凌空眼花缭乱广袤无垠 B.簇拥禁锢因地制宜坦荡如砥 C.狼藉妯娌惊心动魄油光可签 D.冒昧牛犊巧妙绝伦锐不可当 【点拨】签—鉴。 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2分) A.有的山像金猴,有的山像骆驼,有的山像大象,真是惟妙惟肖 ....。 B.仆人在主人面前颔首低眉 ....,不敢大声说话。 C.器宇轩昂 ....的王凯在电视剧《琅琊榜》中饰演耿直、善良的靖王萧景琰。 D.聚美优品创始人陈欧,26岁白手起家 ....,32岁便获得亚洲十大年轻富豪第六名,震惊世界。 4.(扬州中考改编)下列解说正确的一项是(D)(2分) A.国家宝藏维权事件扫黑除恶黑洞照片 解说:这四个短语都是偏正结构。 B.2019年9月25日,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入运营,吸引了无数人的神经。 解说:这个句子没有语病。 C.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福祉?还是埋下了隐患? 解说:句中标点符号运用完全正确。 D.绵延万里的长城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解说:这个句子的主干是“长城是结晶”。 【点拨】A 项,“扫黑除恶”是并列短语,不是偏正短语;B项,这个句子搭配不当,应改为“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C项,这是一个选择问句,应将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 5.(原创题)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A)(2分) ①在生命力最旺盛的日子里,就该像爬山虎一样,向着心中的梦想不断向上攀沿,把青春的绿色铺满征途。 ②因一时挫折而灰心丧志,因身处逆境而放弃前行,甚至让享受和偷安在我们内心扎根,那青春何以为青春?

2016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Ⅱ)

2016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Ⅱ) 语文 适用于:重庆陕西青海西藏甘肃内蒙古新疆宁夏吉林黑龙江辽宁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丹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题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吧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起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统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税收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比。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唐吉可德》中的故事是唐吉可德的行侠其余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录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质检的区别清晰起来。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礼金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瓢泼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作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掷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16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 (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 B.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 C.17世纪的欧洲流浪汉小说和部分中国古典小说,或在叙述形式方面,或在素材来源方面,都受到了传统故事的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