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证宣传单(终审稿)

公证宣传单(终审稿)

公证宣传单(终审稿)
公证宣传单(终审稿)

公证宣传单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公证基本常识

1、什么是公证

根据我国《公证法》第二条规定:公证是公证机构根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对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予以证明的活动。

公证的目的和作用是保障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预防纠纷,减少诉讼。公证活动是一种非诉讼活动,公证证明的对象是民事法律行为或无争议的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确认它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从而预防纠纷,减少诉讼。

2、如何提出公证申请

公证的启动开始于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然后公证机构才能启动受理程序,也就是说公证机构不能自己主动为当事人办理公证,公证当事人的申请是公证机构办理公证的前提,这一点相似于法院的“不告不理”原则。

申请是指当事人向公证机构提出办理公证的请求。根据《公证法》第二十五、二十六条和《公证程序规则》第十、十一条的规定,当事人应亲自到公证处提出申请并填写公证申请表,如委托别人代理的,必须提出有代理权的证明(授权委托书)。法人或其他组织申请公证,应由其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持有授权委托书的代理人到公证处提出。但申请公证委托书、声明书、遗嘱、收养子女、赠与、签名印章属实、身份等与人身有密切关系的事项,当事人不得委托他人代理。

根据《公证程序规则》第十八条规定,公民、法人申请公证时,当事人应向公证处提交身份证件和与申请事项有关的文件或材料,如居民身份证、营业执照、代理人代为申请的须提交授权委托书、需公证的文件(如合同、协议、委托书、声明书、遗嘱等)、与公证事项有关的财产所有权证明(如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其他有关证明材料等。

3、公证机构的业务范围:

《公证法》第十一条:根据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申请,公证机构办理下列公证事项:(1)合同;(2)继承;(3)委托、声明、赠与、遗嘱;(4)财产分割;(5)招标投标、拍卖;(6)婚姻状况、亲属关系、收养关系;(7)出生、生存、死亡、身份、经历、学历、学位、职务、职称、有无违法犯罪记录;(8)公司章程;(9)保全证据;(10)文书上的签名、印鉴、日期、文书的副本、影印本与原本相符;(11)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自愿申请办理的其他公证事项。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公证的事项,有关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应当向公证机构申请办理公证。

《公证法》第十二条:根据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申请,公证机构可以办理下列事务:(1)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公证机构登记的事务;(2)提存;(3)保管遗嘱、遗产或者其他与公证事项有关的财产、物品、文书;(4)代写与公证事项有关的法律事务文书;(5)提供公证法律咨询。

4、公证的管辖

根据《公证法》第二十五条和《公证程序规则》第十四条的规定,公证事项由当事人住所地、经常居住地、法律行为或事实发生地的公证处管辖;涉及不动产的公证,由不动产所在地的公证处管辖;涉及不动产的委托、声明、赠与、遗嘱的公证除外。

5、受理公证事项应符合哪些条件

《公证程序规则》第十九条规定:符合下列条件的申请,公证处应予受理:(1)申请人与申请公证的事项有利害关系;(2)申请人之间对申请公证的事项无争议;(3)申

请公证的事项符合《公证法》第十一条规定的范围;(4)申请公证的事项符合《公证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和该公证机构在其执业区域内可以受理公证业务的范围。

6、不予办理公证的情形有哪些

《公证法》第三十一条和《公证程序规则》第四十八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证机构应当不予办理公证:(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没有监护人代理申请办理公证的;(2)当事人与申请公证的事项没有利害关系的;(3)申请公证的事项属专业技术鉴定、评估事项的;(4)当事人之间对申请公证的事项有争议的;(5)当事人虚构、隐瞒事实,或者提供虚假证明材料的;(6)当事人提供的证明材料不充分又无法补充,或者拒绝补充证明材料的;(7)申请公证的事项不真实、不合法的;(8)申请公证的事项违背社会公德的;(9)当事人拒绝按照规定支付公证费的。

7、公证当事人依法享有哪些权利和应履行哪些义务

公证当事人是指依法享有民事权利能力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以及我国法律承认具有民事主体资格的外国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根据《公证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公证当事人依法享有以下权利:(1)公证请求权;(2)委托权;(3)回避请求权;(4)保密请求权;(5)领取公证书的权利;(6)申诉权;(7)申请执行的权利。公证当事人应履行下列义务:(1)提供证据的义务;(2)遵守公证程序,不作伪证的义务;(3)交纳公证费的义务;(4)正确使用公证书,按公证书用途办事的义务。

8、在什么情况下公证处要终止办理公证

《公证程序规则》第五十条规定:公证事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证机构应当终止公证:(1)因当事人的原因致使该公证事项在六个月内不能办结的;(2)公证书出具前当事人撤回公证申请的;(3)因申请公证的自然人死亡、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不能继续办理公证或者继续办理公证已无意义的;(4)当事人阻挠、妨碍公证机构及承办公证员按规定的程序、期限办理公证的;(5)其他应当终止的情形。

9、公证有哪些效力?

公证的效力是指公证证明的适用范围和对人的法律约束力。公证活动的法律后果直接表现为公证书,因此公证的效力又称为“公证书的效力”。我国的公证书具有三种效力,即证据效力、强制执行效力、法律要件效力。

(1)公证的证据效力是指公证书是一种可靠的证据,具有特殊的证明力,可供接受者直接采用,而无须核查。《公证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经公证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该项公证的除外。”这是《公证法》对于公证的证据效力所作的明确定论,也是对《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九条类似规定的必要补充。《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九条规定:“经过法定程序公证证明的法律事实和文书,人民法院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公证证明的除外”。公证机构是国家证明机构,它通过事前的调查核实工作,使经公证的法律行为、法律事实和文书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得到确认,故具有无可争议的证明力,可以直接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这是其他书证所不具备的。公证的证据效力是一种广泛的效力,它不仅限于民事诉讼中,更主要的表现在日常民事、经济交往和行政管理活动中;公证书的证明力不仅在国内,而且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

(2)、强制执行效力是指经过公证证明的追偿债款或物品的债权文书,债务人不履行时,债权人可持该公证书直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而不须再经过诉讼程序。这样,不仅可以迅速强制执行债务人履行义务,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而且可以避免因诉讼带来的时间上的浪费和人力、物力的损失。公证的强制执行效力是法律赋予公

证机关的特殊职能,是法律强制性在公证活动中的体现。《公证法》第三十七条对于公证的强制执行效力作出了明确规定,该条第一款规定:“对经公证的以给付为内容并载明债务人愿意接受强制执行承诺的债权文书,债务人不履行或者履行不适当的,债权人可以依法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八条规定:“对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受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执行。”

(3)、法律行为成立要件效力

《公证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未经公证的事项不具有法律效力的,依照其规定。

法律行为成立、生效要件的效力是指在各类民商活动中,基于中国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或基于外国法的规定以及国际惯例,或基于当事人的特别约定,公证是某些特定法律行为成立、生效的要件,不经公证,则这些法律行为就不能成立,不具有法律效力。公证是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定形式之一,因此,当法律要求采用公证形式时,当事人就必须履行公证手续,方能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公证的法律要件效力正体现于此。公证活动的标准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因此重要的法律行为采用公证形式,可以保证法律行为的成立、变更、撤消严格依法进行,制止违法行为,对于减少纠纷,促进社会安定,维护正常经济秩序有着重要意义。

从江县司法局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