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数学公式定理定律概念大全

高中数学公式定理定律概念大全

高中数学公式定理定律概念大全
高中数学公式定理定律概念大全

第一章 集合与简易逻辑 1 集合的概念与运算

1.1 集合的有关概念

(1)定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叫集合;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集合的元素。

(2)元素的三要素: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表示一个集合要用{ }。 (3)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 (4)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和空集,空集记作φ; (5)元素a 和集合A 之间的关系:a ∈A ,或a ?A ; (6)常用数集:

自然数集:N ;正整数集:*N 或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 *N N Z Q R ????

1.2 子集

(1)定义:A 中的任何元素都属于B ,则A 叫B 的子集 ;记作:A ?B ,

注意:A ?B 时,A 有两种情况:A =φ与A ≠φ

(2)性质:①A A A ??φ,;②若C B B A ??,,则C A ?;③若A B B A ??,则A =B ; 1.3 真子集

(1)定义:A 是B 的子集 ,且B 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 ;记作:B A ?; (2)性质:①,A A φφ≠?;②若,A B B C ??,则A C ?; 1.4 补集:

(1)定义:记作:},|{A x U x x A C U ?∈=且;

(2)性质:A A C C U A C A A C A U U U U ===)(,, φ; 1.5 交集与并集

(1)交集:{|,且}A B x x A x B =∈∈

性质:①φφ== A A A A , ②若B B A = ,则A B ? (2)并集:{|,或}A B x x A x B =∈∈

性质:①A A A A A ==φ , ②若B B A = ,则B A ? 1.6 集合运算中常用结论

(1)德摩根公式: ();()U U U U U U C A B C A C B C A B C A C B == . (

2

U U A B A A B B A B C B C A =?=???? U A C B ?=Φ U C A B R ?=

(3)含n 个元素的集合的所有子集有n

2个

2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2.1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通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等步骤化为ax b >的形式,若0a >,则b

x a

>;若0a <,则b

x a

<

;若0a =,则当0b <时,x R ∈;当0b ≥时,x ∈?。如:已知关于x 的不等式0)32()(<-++b a x b a 的解集为)3

1

,(--∞,则关于x 的不等式

0)2()3(>-+-a b x b a 的解集为_______(答:{|3}x x <-)

2.2 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三者之间的关系:

2.4 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间的联系你了解了吗?

二次方程2

0ax bx c ++=的两个根即为二次不等式20(0)ax bx c ++><的解集的端点值,也是二次函数2y ax bx c =++的图象与x 轴的交点的横坐标。如(1)不等式

32ax >+

的解集是(4,)b ,则a =__________(答:18

);(2)若关于x 的不等式02<++c bx ax 的解集为),(),(+∞-∞n m ,其中0<

()1,(+∞--

-∞n

m );(3)不等式23210x b x -+≤对[1,2]x ∈-恒成立,则实数b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答:?)。

2.5 常用等价转换

含参数的不等式ax 2+b x +c>0恒成立问题?含参不等式ax 2

+b x +c>0的解集是R ; 其解答分a =0(验证bx +c>0是否恒成立)、a ≠0(a<0且△<0)两种情况。 3 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1)去绝对值的方法:定义、等价转换、平方

(2)当0>a 时,a x >||的解集是{|,或}x x a x a <->,a x <||的解集是

}|{a x a x <<-

3

>c 时,

||,或a x b c a x b c a x

+>?+<-+>, c b ax c c b ax <+<-?<+||

注:“>”取两边,“<”取中间

(4)含两个绝对值的不等式:零点分段讨论法:例:2|12||3|>++-x x (5)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数轴上的距离,例:|1||2|3x x -+-≤

4 简易逻辑

4.1 命题的有关概念

(1)命题: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逻辑联结词:或、且、非;

(2)简单命题:不含逻辑联结词的命题;复合命题:由简单命题与逻辑联结词构成的命题;

三种形式:p 或q 、p 且q 、非p ; (3)判断复合命题真假:

(1)思路:①确定复合命题的结构,②判断构成复合命题的简单命题的真假,

③利用真值表判断复合命题的真假;

(2)真值表:p 或q ,同假为假,否则为真;p 且q ,同真为真;非p ,真假相反。 如:在下列说法中:①“p 且q ”为真是“p 或q ”为真的充分不必要条件;②“p 且q ”为假是“p 或q ”为真的充分不必要条件;③“p 或q ”为真是“非p ”为假的必要不充分条件;④“非p ”为真是“p 且q ”为假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答:①③) 4.2 四种命题

(1)命题的四种形式:

原命题:若p 则q ; 逆命题:若q 则p ; 否命题:若?p 则?q ; 逆否命题:若?q 则?p ; 注意:

①互为逆否的两个命题是等价的;

②“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命题的否定”不是简单的否定结论

③在写出一个含有“或”、

要注意“非或即且,非且即或”。

(2)反证法步骤:

假设结论不成立→推出矛盾→否定假设。

(3)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若q p ?,则p 叫q 的充分条件; 若q p ?,则p 叫q 的必要条件;

若q p ?,则p 叫q 的充要条件;

(4)利用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判断命题之间的充要关系

设满足条件p 的元素构成集合A ,满足条件q 的元素构成集合B ①若A B ?,则p 是q 成立的充分条件; ②若A B =,则p 是q 的充要条件;

③若A B ?,则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④若,且A B B A ??,则p 是q 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第二章 函数

1、函数的定义 :

(1)映射的定义:

(2) 一一映射的定义:

上面是映射的是___(一)(二)__________,是一一映射的是___(二)_____。 (3)函数的定义: 定义1 给定两个实数集D 和M ,若有对应法则f ,使对D 内每一个数x ,

都有唯一的一个数M y ∈与它相对应,则称f 是定义在数集D 上的函数,记作

M D f →:, (1)

.y x

数集D 称为函数f 的定义域,x 所对应的数y ,称为f 在点x 的函数值,常记为)(x f .

)}(),(|{)(M D x x f y y D f ?∈==称为函数f 的值域.

(1)中第一式“M D →”表示按法则f 建立数集D 到M 的函数关系;第二式“y x ”表示这两个数集中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也可记为“)(x f x ”.习惯上,我们称此函数关系中的x 为自变量,y 为因变量.

(4)在函数定义中,对每一个D x ∈,只能有唯一的一个y 值与它对应,这样定义的函数称为单值函数.若同一个x 值可以对应多于一个的y 值,则称这种函数为多值函数.在本书

范围内,我们只讨论单值函数. 2、函数的性质

(1)定义域: (2)值域:

(3)奇偶性(在整个定义域内考虑) ①定义:

②判断方法:Ⅰ.定义法 步骤:a.求出定义域; b.判断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c.求)(x f -; d.比较)()(x f x f 与-或)()(x f x f --与的关系。 Ⅱ图象法 ③已知:)()()(x g x f x H =

若非零函数)(),(x g x f 的奇偶性相同,则在公共定义域内)(x H 为偶函数

若非零函数)(),(x g x f 的奇偶性相反,则在公共定义域内)(x H 为奇函数 ④常用的结论:若)(x f 是奇函数,且定义域∈0,则)1()1(0)0(f f f -=-=或;

若)(x f 是偶函数,则)1()1(f f =-;反之不然。

(4)单调性(在定义域的某一个子集内考虑) ①定义:

②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方法:

Ⅰ.定义法 步骤: a.设2121,x x A x x <∈且; b.作差)()(21x f x f -;

(一般结果要分解为若干个因式的乘积,且每一个因式的正或负号能清楚地判断出) c.判断正负号。 ③求单调区间的方法:

a.定义法:

b. 图象法:

c.复合函数[])(x g f y =在公共定义域上的单调性:

若f 与g 的单调性相同,则[])(x g f 为增函数; 若f 与g 的单调性相反,则[])(x g f 为减函数。

注意:先求定义域,单调区间是定义域的子集。

④一些有用的结论:

a.奇函数在其对称区间上的单调性相同;

b.偶函数在其对称区间上的单调性相反;

c.在公共定义域内

增函数+)(x f 增函数)(x g 是增函数; 减函数+)(x f 减函数)(x g 是减函数; 增函数-)(x f 减函数)(x g 是增函数; 减函数-)(x f 增函数)(x g 是减函数。

d.函数)0,0(>>+

=b a x

b

ax y 在(][)

+∞-∞-,,ab ab 或上单调递增;在[)(]

ab ab ,或00,-

上是单调递减。

(5)函数的周期性

定义:若T 为非零常数,对于定义域内的任一x ,使)()(x f T x f =+恒成立 则f(x)叫做周期函数,T 叫做这个函数的一个周期。 3、函数的图象

3.1、基本函数的图象:(1)一次函数、(2)二次函数、(3)反比例函数、(4)指数函数、

(5)对数函数、(6)三角函数。

3.2、图象的变换 (1)平移变换

①函数y=f(x+a),(a>0)的图象是把函数y=f(x)的图象沿x 轴 向左个单位得到的移a ; ②函数y=f(x+a),(a<0)的图象是把函数y=f(x)的图象沿x 轴向右平个单位得到的移a ; ③函数y=f(x)+a,(a>0)的图象是把函数y=f(x)的图象沿y 轴向上平个单位得到的移a ; ④函数y=f(x)+a,(a<0)的图象是把函数y=f(x)的图象沿y 轴向下平个单位得到的移a 。 (2)对称变换

①函数)(x f y =与函数)(x f y -=的图象关于直线x=0对称; 函数)(x f y =与函数)(x f y -=的图象关于直线y=0对称; 函数)(x f y =与函数)(x f y --=的图象关于坐标原点对称;

②如果函数y=f(x)对于一切,R x ∈都有f(x+a)=f(a-x),那么y=f(x) 的图象关于直线a x =对称。

如果函数y=f(x)对于一切,R x ∈都有f(x+a)=f(b-x),那么y=f(x) 的图象关于直线2

a b

x +=对称。

③函数)(x a f y +=与函数)(x a f y -=的图象关于直线x=0对称。 函数)(x a f y +=与函数y=f(b-x)的图象关于直线x =

2

b a

-对称

④)(x f y =→)(x f y =

⑤)(x f y =→)(x f y =

⑥)(1

x f

y -=与)(x f y =关于直线x y =对

称。

(3)伸缩变换

①)0(),(>=a x af y 的图象,可将)(x f y =的图象上的每一点的纵坐标伸长

)1(>a 或缩短)10(<

②)0(),(>=a ax f y 的图象,可将)(x f y =的图象上的每一点的横坐标伸长

)10(<a 到原来的

a

1

倍。 4、函数的反函数

4.1、求反函数的步骤:

① 求原函数)(x f y =,)(A x ∈的值域B ②把)(x f y =看作方程,解出)(y x ?=; ③x ,y 互换的)(x f y =的反函数为)(1

x f

y -=,)(B x ∈。

4.2、函数与反函数之间的一个有用的结论:a b f b a f =?=-)()(1

4.3、原函数)(x f y =在区间],[a a -上单调递增(减),则一定存在反函数,且反函数)(1x f y -=也单调递增(减);但一个函数存在反函数,此函数不一定单调。 5、函数、方程与不等式

5.1、“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02

=++c bx ax 有实数解”转化为“042

≥-=?ac b ”,

你是否注意到必须0≠a ;当a =0时,“方程有解”不能转化为042

≥-=?ac b 。

若原题中没有指出是“二次”方程、函数或不等式,你是否考虑到二次项系数可能为零的情形?

5.2、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讨论一元二次方程实根的分布。 设21,x x 为方程)0(,0)(>=a x f 的两个实根。

()

3120x

y x =-

①若,,21m x m x ><则0)(

②当在区间),(n m 内有且只有一个实根时,

③当在区间),(n m 内有且只有两个实根时,

④若q x p n x m <<<<<21时

注意:①根据要求先画出抛物线,然后写出图象成立的充要条件。

②注意端点,验证端点。

第三章 基本初等函数(Ⅰ)

我们最常用的有五种基本初等函数,分别是: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及反三角函数。

下面我们用表格来把它们总结一下:

???

)2(0)()()1(n f m f ?

????????>><-<≥??0

)(0)(20n f m f n a b m ??

?

)()(0)()(q f p f n f m f

a 为任意实数

(正弦函数)

(反正弦函

初等函数

由基本初等函数与常数经过有限次的有理运算及有限次的函数复合所产生并且能用一个解析式表出的函数称为初等函数.

第四章 基本初等函数(Ⅱ) 1、角的换算

(1)换算关系:8157)180(1)(180'≈==

π

π弧度弧度

(2)弧长公式:r l ?=

α 扇形面积公式:22

1

21

r lr S α=

= 2

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r y =αsin ,r x =αcos ,x y =αtan ,y x =αcot ,x r =αsec ,y

r

=αcsc

三角函数值的符号规律:“一全二正弦,三切四余弦”

4、诱导公式:“

α

π

±?

2

k ,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ααπs i n

)s i n (=-, ααπcos )cos(-=-, ααπtan )tan(-=- ααπs i n )s i n (-=+, ααπcos )cos(-=+, ααπt a n )t a n (=+ ααπs i n )2s i n (-=-, ααπc o s )2c o s (=-, ααπtan )2tan(-=-

ααπs i n )2

s i n (=+k , ααπc o s )2c o s (=+k , ααπtan )2tan(=+k ααs i n )s i n (-=-, ααcos )cos(=-, ααtan )tan(-=-

ααπc o s

)2

s i n (=-, ααπ

sin )2

cos(=-, ααπ

cot )2

tan(=- ααπ

c o s

)2s i n (=+, ααπsin )2cos(-=+, ααπ

cot )2tan(

-=+

ααπc o s

)23s i n (-=-, ααπs i n )23c o s (-=-, ααπ

cot )23tan(=- ααπc o s

)23s i n (-=+, ααπs i n )23c o s (=+, ααπ

cot )2

3tan(-=+ 5、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①平方关系1cos sin 22=+αα;αα22sec tan 1=+;αα2

2csc cot 1=+

②商式关系αα

α

tan cos sin =;

αααcot sin cos = ③倒数关系1cot tan =αα;1sec cos ;1csc sin ==αααα。 6、两角和与差公式

()βαβαβαsin cos cos sin sin ±=±

()βαβαβαsin sin cos cos cos =± ()β

αβ

αβαtan tan 1tan tan tan ±=

± 变形: )sin(cos sin 22?ααα++=

+b a b a (辅助角公式)

7、倍角公式

βααcos sin 22sin =

ααααα2222sin 211cos 2sin cos 2cos -=-=-= α

α

α2tan 1tan 22tan -=

变形:22cos 1sin 2

αα-=

,22cos 1cos 2

αα+=(降幂公式) 8、正弦定理:R C c B b A a 2sin sin sin ===,

==A bc S sin 21

余弦定理:2

a =A bc c

b cos 22

2

-+ cosA=bc a c b 22

22-+

2

b =B a

c c a cos 222-+ cosB=ac

b c a 2222-+

2

c =C ac b a cos 22

2

-+ cosC=ab

c b a 22

22-+

9

第五章 立体几何

1、平面的基本性质: 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面内。 公理2:如果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它们还有其它公共点,且所有这些公共点的集合是一条过这

个公共点的直线 。

公理3:经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1:经过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外一点,有且仅有一个平面。 推论2: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仅有一个平面。 推论3:经过两条平行线,有且仅有一个平面。 公理4: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1、位置关系:平行、相交、异面

2.2、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关键是选点平移,范围是(0,π/2〕。 求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大小一般方法

①找角。一般点选择在特殊的位置上(常用中位线、平行四边形);②证角;③求角。 3、直线与平面

3.1、位置关系:在面内、相交、平行 3.2、直线与平面平行 判定定理: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

性质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

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

3.3、直线与平面垂直

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

性质定理:如果两条直线同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4、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关键是找它在平面内的射影,范围是{00.900} 5、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定理: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垂直;

逆定理: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的射影垂直。 4、平面与平面

4.1、位置关系:平行 ,相交 4.2、两个平面平行

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另: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另:一条直线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面,必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如果两个平面平行,那么其中一个平面内的直线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两平面间的距离问题→点到面的距离问题→???体积法直接法

4.3、两个平面垂直

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4.4、二面角

① 定义法:在棱上任取一点,过这点在两个平面内分别引棱的垂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

角,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

②三垂线法:找二面角的一个面的垂线,再由垂足向棱作垂线得斜足,连斜足与另一面上点。

5、简单几何体 5.1 棱柱

(1)棱柱的性质

①侧棱都相等,侧面是平行四边形

②两个底面与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全等的多边形; ③ 过不相邻的两条侧棱的截面是平行四边形 (2)相关计算:长方体的对角线222c b a ++=, Sh V =棱柱

5.2 棱锥

(1)正棱锥的定义(底面是正多边形,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是底面的中心) (2)正棱锥性质

①各侧棱相等,各侧面都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各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相等,它叫做正棱锥的斜高

②棱锥的高、斜高和斜高在底面内的射影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棱锥的高、侧棱和侧棱在底面内的射影也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3)相关计算:Sh V 3

1=棱锥 5.3 球

(1)相关计算:2r S π=圆 r C π2=圆,球S =4πR 2 ,球V =3

4

πR 3 (2)球的截面的性质:

①球心和截面圆心的连线垂直于截面

②球心到截面的距离d 与球的半径R 及截面的半径r 有下面的关系:22d R r -=

(3)两点的球面距离:经过这两点的大圆在这两点间的一段劣孤的长度. 5.4 正多面体:

正多面体的种数有 欧拉公式:V+F-E=2 其中:V 顶点数 E 棱数 F 面数

5.5 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1)两异面直线所成角θ:><=,cos cos θ (2)直线与平面所成角θ:><=,cos sin θ (3)二面角θ:先求><

,cos n n 在根据图形情况作答 (4)点到平面的距离:d =

(A 为所给点,B 为平面内任意一点)

第六章 平面向量

1、加法与减法的代数运算:

(1)向量加法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同一起点”、三角形法则-------“首尾相接”。

向量减法满足:三角形法则------“同一起点,指向被减数” (2)若a =(11,y x ),b =(22,y x )则a ±b =(2121,y y x x ±±) 2、实数与向量的积:λa

(1)长度:︱λa ︱=︱λ︱·︱a ︱;

方向:当λ>0时,λa 与a 同向;当λ<0时,λa 与a 反向;当λ=0时,λa =0. (2)若a =(11,y x ),则λ·a =(11,y x λλ). (3)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①向量b 与非零向量共线?有且仅有一个实数λ,使得b =λ. ② 若=(11,y x ),b =(22,y x )则∥b 01221=-?y x y x . 3、向量的数量积:

(1)定义:已知两个非零向量与,它们的夹角为θ,则·=︱︱·︱︱cos θ. 其中︱︱cos θ称为向量在方向上的投影. (2) 若a =(11,y x ),b =(22,y x )则a ﹒b =2121y y x x +

(3)性质:a ⊥b ?a ·b =0?02121=+y y x x (a ,b 为非零向量);

︱︱=2

12

1

y x a a +=?;

cos θ=

2

2

2

22

12

12121y x y x y y x x +?++.

(4)运算律:不满足消去律、乘法结合律 4.P 分有向线段21P P 所成的比:

(1)若点P 分有向线段21P P 成定比λ,则λ=2

1PP P

P (2)定比分点坐标公式:

若点),(),(),(222111y x P y x P y x P ,,,点P 分有向线段21P P 成定比λ,则

?

??++

=++=λ

λλλ11212

1x x x y y y (λ≠-1), 中点坐标公式:

?

??+

=+=2

22

12

1x x x y y y .

(3)若点),(),(2211y x B y x A ,则212222)()(y y x x AB -+-=

(4)若),(),(),(332211y x C y x B y x A ,,,则△ABC

的重心

G

的坐标是

??

?

??++++33321321y y y x x x ,

5.平移公式:将),(y x F 按),(k h =平移后得到)','('y x F ,则有??

?+=+=k

y y h

x x ''

第七章 平面解析几何

1、直线和圆

1.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直线的倾斜角范围是[0,π],

直线的斜率:B

A k x x y y k k -

=--=

=,,

tan 1

21

2α 1.2 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

点斜式:)(00x x k y y -=-, 斜截式:b kx y +=

两点式:

1

21121x x x x y y y y --=

--, 截距式:1=+b y

a x 一般式:0=++C By Ax

1.3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平行: 若斜率存在:l 1:y=k 1x+b 1;l 2:y=k 2x+b 2有

l 1∥l 2?k 1=k 2且b 1≠b 2;

(2)垂直:若斜率存在:l 1:y=k 1x+b 1;l 2:y=k 2x+b 2有

l 1⊥l 2?k 1·k 2=-1 l 1⊥l 2?k 1·k 2=-1

(3)相交:

1l 到2l 的角θ: 2

11

21tan k k k k +-=

θ,θ∈),[π0

1l 与2l 的夹角θ:21121tan k k k k +-=

θ,α∈],[2

1.4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点),(00y x P 到直线0=++C By Ax l :的距离:2

2

00B

A C By Ax d +++=

1.5 两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两条平行直线002211=++=++C By Ax l C By Ax l :,:距离:2

2

21B

A C C d +-=

1.6 圆的方程

①圆的标准方程:222)()(r b y a x =-+-其中r 为圆的半径,(a ,b)为圆心。

②圆的一般方程:)04(02222>-+=++++F E D F Ey Dx y x

其中圆心为??? ??--

22

E D

,,半径为

21F E D 422-+

③圆的参数方程:?

??+=+=θθ

sin cos r b y r a x

④二元二次方程表示圆的充要条件A=C ≠0,B=0 ,D 2+E 2-4AF>0。

1.7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相离、相切和相交。

判断方法(几何法):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相离相切相交

r d r d r d

过圆),(00222y x P r y x 上一点=+的切线方程是:200r y y x x =+ 弦长问题:利用垂径定理,构造直角三角形解决 切线长问题:构造直角三角形解决 2、圆锥曲线 2.1 椭圆

(1)椭圆的定义:

第一定义:平面内与两定点F 1,F 2的距离的和为常数(大于21F F )的点的轨迹。 其中两定点F 1,F 2叫焦点,定点间的距离叫焦距。

第二定义:平面内到一个定点F 和一定直线l 的距离的比等于常数)10(<

222(1)双曲线的定义:

第一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21,F F 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2(221F F a a <的点的轨迹。

第二定义:平面内与一个定点F 和一条定直线l 的距离的比等于常数)1(>e 的动点的轨迹。

2

2

2

(1)抛物线定义:平面内与一个定点F 和一条定直线l 的距离相等的动点的轨迹

(2

2.4 (1)判定方法:联立直线与圆锥曲线方程,消元得关于x (或y )的一元二次方程,求出

?,根据? 判定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

(2)弦长公式:直线y=kx+b 和圆锥曲线f(x,y)=0交于两点P 1(x 1,y 1) ,P 2(x 2,y 2)

则弦长P 1P 2=||1212x x k -+]4))[(1(212212x x x x k -++=

第八章 不等式

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此类选择题多采用取特殊值法处理

2、均值不等式:若R b a ∈,,则ab b a 22

2≥+(当且仅当b a =时取等号)

若0,>b a ,则

ab b

a ≥+2

(当且仅当b a =时取等号) 基本变形:①≥+b a ;≥+2

)2

(b a ; ②若R b a ∈,,则ab b a 22

2≥+,

222)2

(2b a b a +≥+ 应用条件:“①一正二定三取等;②积定和小,和定积大”。 3、绝对值不等式:b a b a b a +≤±≤-

4、证明不等式常用方法:

(1)比较法:

步骤:⑴作差;⑵变形(对差进行因式分解或配方变成几个数(或式)的完全平方和)。

⑶判断差的符号

(2)综合法:由因导果。

(3)分析法:执果索因。基本步骤:要证……只需证……,只需证…… 5、不等式的解法: 注意“系数化正”

(1)一元一次不等式:)0(≠>a b ax ; )0(≠

(2)一元二次不等式:)0(02

≠>++a c bx ax 先“系数化正”,再根据?=-b ac 2

4的三

种情况即???>=<000,,写出解集,

(3)绝对值不等式:若0>a ,则?a x || ;

注意:(1).通过两边平方去绝对值;需要注意的是不等号两边为非负值。

(2).含有多个绝对值符号的不等式可用“按零点分区间讨论”的方法来解。

(4)分式不等式的解法:通解变形为整式不等式;

?>0)()(x g x f ;⑵?≥0)

()

(x g x f ; (5)高次不等式:穿根法:)

第九章 数列 1.数列的定义:

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这个数列的项.各项依次叫做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第2项,……,第n 项,…….

数列也可以看作一个定义域为自然数集N (或它的有限子集{1,2,3,…,n})的函数当自变量从小到大依次取值时对应的一列函数值. 2.数列的表示法

数列的表示法与函数的表示法相同.

①列表法:把数列表示成a 1,a 2,a 3,……,a n ,…….

②图象法:在直角坐标系中,数列可用一群坐标为(1,a 1),(2,a 2),(3,a 3),……,(n ,a n ),……分散的弧立的点表示.

③解析法:用通项公式来表示或用递推公式来表示.

3.数列的通项公式

如果数列{a n }的第n 项a n 与n 之间的函数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4.数列的前n 项和

已知数列{a n },S n =a 1

+a 2

+a 3

+……+a n ,称为数列的前n 项的和,

注意在S n -S n-1

的表达式中令n=1不一定与S 1

相同.

5.数列的分类

(1)按项数分:有穷数列,无穷数列.

(2)按项与项之间大小关系分:递增数列,递减数列,摆动数列.

(3)按|a

|的取值范围分:有界数列,无界数列

n

6.等差数列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一阶)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7.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等差数列{a

}的首项是a1,公差是d时,该数列的通项公式是

n

a n=a1+(n 1)d.

8.等差数列{a n}的前n项的和的公式

}的首项是a1,公差是d时,该数列的前n项的和的公式等差数列{a

n

9.等比数列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第一项与它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公比通常用字母q表示.

10.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等比数列{a n}的首项是a1,公比是q时,该数列的通项公式是a n=a1q n-1 11.等比数列{a n}的前n项的和的公式

等比数列{a n}的首项是a1,公比是q时,该数列的前n项的和的公式是:

12.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

12.1 计数原理

①加法原理:N=n 1+n 2+n 3+…+n M (分类) ②乘法原理:N=n 1·n 2·n 3·…n M (分步) 12.2排列(有序)与组合(无序)

排列数公式是:m

n A =)1()1(+--m n n n =

)(m n n -;

组合数公式是:m n C =m m n n n ???+-- 21)1()1(=!

!!)(m n m n -?;

组合数性质:m n C =m n n C - m n C +1-m n C =m

n C 1+

12.3.二项式定理:

①n

n n r r n r n n n n n n n n b C b a C b a C b a C a C b a ++++++=+--- 222110)(

特别地:(1+x)n =1+C n 1x+C n 2x 2+…+C n r x r +…+C n n x n

②通项为第r+1项: r r n r n r b a C T -+=1

③主要结论:

所有二项式系数的和:C n 0

+C n 1+C n 2+ C n 3+ C n 4+…+C n r +…+C n n =2n 奇数项二项式系数的和=偶数项而是系数的和 C n 0+C n 2+C n 4+ C n 6+ C n 8+…=C n 1+C n 3+C n 5+ C n 7+ C n 9

+…=2n -1

第十章 概率统计

1.必然事件:P(A)=1,不可能事件:P(A)=0,随机事件:0

2.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古典概率): n

m A P =

)( 3.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B P A P B A P +=+

4.对立事件间的概率关系: 1)()(=+A P A P

5.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 )()()(B P A P B A P ?=?

6.独立重复试验的概率:k n k

k n n k p C k P --=)1()(

表示事件A 在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恰好发生了.....k .次.的概率。 P 为在一次独立重复试验中事件A 发生的概率。

第十一章 导 数

1.求导公式及法则:

0)'(=c 这里c 是常数。即常数的导数值为0。

1)'(-=n n nx x

)'()'()]'()([x g x f x g x f ±=± )'()]'([x f c x cf ?=

2.导数的应用:

①求切线的斜率。k =f /(x 0)表示过曲线y=f(x)上的点P(x 0,f(x 0))的切线的斜率。 ②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1)求导数 )(x f y '='

(2)解不等式0)(>'x f ,解集在定义域内的部分为增区间;

解不等式0)(<'x f ,解集在定义域内的部分为减区间。

③求极值、求最值。

函数f(x)在区间[a,b]上的最大值为极大值和f(a) 、f(b)中最大的一个。最小值为极小值和f(a) 、f(b)中最小的一个。

④常见话语:当x=x 0时,函数有极值m ? f /(x 0)=0;f(x 0)=m

第十二章 算法初步

1.秦九韶算法:通过一次式的反复计算逐步得出高次多项式的值,对于一个n 次多项式,只要作n 次乘法和n 次加法即可。表达式如下:

()()()()1221111......a x a x x a x a x a a x a x a n n n n n n n +++++=+++----

2. 理解算法的含义:一般而言,对于一类问题的机械的、统一的求解方法称为算法,

其意义具有广泛的含义,如:广播操图解是广播操的算法,歌谱是一首歌的算法,空调说明书是空调使用的算法… (algorithm )

2.1. 描述算法有三种方式:自然语言,流程图,程序设计语言(本书指伪代码). 2.2 算法的特征:

①有限性:算法执行的步骤总是有限的,不能无休止的进行下去

②确定性:算法的每一步操作内容和顺序必须含义确切,而且必须有输出,输出可

以是一个或多个。没有输出的算法是无意义的。

③可行性:算法的每一步都必须是可执行的,即每一步都可以通过手工或者机器在

一定时间内可以完成,在时间上有一个合理的限度

2.3. 算法含有两大要素:①操作: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函数运算,关系运算等

②控制结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

3. 流程图:(flow chart ): 是用一些规定的图形、连线及简单的文字说明表示算法及

程序结构的一种图形程序,它直观、清晰、易懂,便于检查及修改。

注意:

3.1. 画流程图的时候一定要清晰,用铅笔和直尺画,要养成有开始和结束的好习惯

3.2. 拿不准的时候可以先根据结构特点画出大致的流程,反过来再检查,比如:遇到判断框时,往往临界的范围或者条件不好确定,就先给出一个临界条件,画好大致流程,然后检查这个条件是否正确,再考虑是否取等号的问题,这时候也就可以有几种书写方法了。

3.3. 在输出结果时,如果有多个输出,一定要用流程线把所有的输出总结到一起,一起终结到结束框。

4.

直到型循环

Ⅰ.顺序结构(sequence structure ):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结构它不存在条件判断、

控制转移和重复执行的操作,一个顺序结构的各部分是按照语句出现的先后顺序执行

的。

Ⅱ.选择结构(selection structure ):或者称为分支结构。其中的判断框,书写时主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