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练习题答案

心理学练习题答案

心理学练习题答案
心理学练习题答案

心理学习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实验者通过自己的感官或录音录像等辅助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的表情、动作、言语、行为等,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实验法:一种有严格控制的、特殊的观察形式,是有目的、有方向、严格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来引起谋某种心理和行为的出现或变化,从而进行规律性探讨的研究方法。

二、选择

1、心理现象分为(A)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包括(D)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D)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A)

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

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C、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

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5、(B)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界定为心理学的诞生

A、789

B、1879

C、1798

D、1897

6、(A)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

A、冯特

B、洛克

C、笛卡儿

D、缪勒

7、人的个性差异主要表现在(D)

A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B 能力、气质、性格

C 感知、记忆、思维、想象

D 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三、填空

1、心理过程又叫动态心理活动,是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

2、根据心理过程的形成和作用,可将其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简称知、情、意。

3、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从1879 年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开始的。

4、认识过程是人的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5、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

气质和性格,其中以能力为核心。

6、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与动机、兴趣与爱好、理想与信念、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8、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学科,在心理学中,处于基础学科的地位,也是学习心理学的入门学科。

9.心理学研究应当遵循的主要原则有(客观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因果性原则)等。

10.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观察法)和(实验法)两种。

11.心理实验法包括(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两种基本形式。

四、判断正误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N

2、在心理过程中,认知和情感是基础,意志是将认知和情感转化为行为的动力。Y

3、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知觉。N

4、心理过程是在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又影响着个性心理特征的进行与发展。N

5、心理学研究通过揭示心理现象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为辨证唯物主义哲学提供依据,使人更自觉的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Y

6、在实验室研究中,引起变化的因素是因变量。Y

7、用观察法研究心理现象时,不必借用仪器。N

8、1879年,德国人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心理学著作,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Y

9、调查法中只有保证总体中每一个人被抽到的机会相等,才能使样本情况代表总体情况。Y

五、简答

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答:观察法、实验法、心理测验法、调查法。

2、在研究心理学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答;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因果性原则。

第二章心理的实质

一、名词解释

反射:它是有机体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反应。

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

心理发展:广义指从受精卵开始到衰老的心理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狭义是个体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是个体对客观现实反应活动的扩大、改善、提高的过程。

二、选择

1. “ 谈虎色变” 与“ 谈梅生津” 都是( D )的表现形式。

A 、无条件反射

B 、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C 、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D 、条件反射

2.下列哪一选项属于条件反射( D )

A. 眨眼反射

B. 吮吸反射

C. 防御反射

D. 信号反射

3. 下列哪一选项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B )

A. 望而生畏

B. 谈梅生津

C. 望梅止渴

D. 尝梅生津

4.最早对条件反射进行研究的是( B ) 。

A 、谢切诺夫

B 、巴甫洛夫

C 、斯金纳

D 、冯特

5.(C)是关于心理实质的唯一正确的观点。

A.唯心主义心理观 B.唯物主义心理观

C.辩证唯物主义心理观 D.灵魂论

6.(B)是人的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A.自然环境 B.客观现实 C.人际关系 D.社会生活条件

三、填空

1 .从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来看,心理是( 人)脑的机能;从心理反映的内容来看,心理是对( 客观现实)的反映。

2 .心理活动按其产生的方式而言,是脑的( 反射活动)活动。

3 .反射弧由( 感受器)、(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等五部分组成。

4 .反射活动分为( 条件反射 ) 和(非条件反射 ) 。

5 .高级神经活动有两种基本过程:一种是( 兴奋)过程,另一种是( 抑制 )过程。

四、判断正误

1 .大脑是产生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因而大脑可以单独产生心理活动。N

2 .人的心理是人脑对社会现实的客观反映。Y

3 .人们常说“心之官则思”,说明心理是由心脏产生的。N

4.心理现象不仅人有,动物也有。人和动物的心理都差不多。N

5.所有唯物主义心理观都可以正确解释心理的实质。N

6.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因此,只要有了正常人的脑,便可以产生人的心理。N

五、简答

1、如何理解客观现实是产生心理的源泉?

答:客观现实是指个体的意识之外的各种物质和精神现象。它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有机体内的物质和精神因素。人的心理是客既现实的一种映象。如果没有客现现实的影响,人就不可能产生这种相应的映象。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客观现实的作用,人就可能产生们么样的映象。例如,当你看到了一束鲜花,你脑子里就会产生一束鲜花的映象。可见,

没有客观事物的刺激,就没有人的心理活动,就不可能产生心理现象。所以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的内容和源泉。这就说明,客观存在、物质是第一性的,人的心理、意识是第二性的。存在决定人的意识,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有了反映的对象存在,人才可能形成相应的映象。

2、心理的实质是什么?

答:心理是脑的机能,任何心理活动都产生于脑,即心理活动是脑的高级机能的表现;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即所有心理活动的内容都来源于外界环境;心理是外界事物在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3、“狼孩“的事例,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答:影响儿童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因素是极为复杂多样的。但是最重要的是人类社会生活条件。如果没有人类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儿童不可能产生和形成人的心理一个孩子尽管生下来是正常的;但是,没有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资料和教育影响,就不可能有人类的智慈和性格。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通过家庭、幼儿园、学校等各种渠道,以儿童在日常生活、学习等活动中所见所闻、所接触到的种种物质的和精神的东西为媒介而产生的。由于各种渠道和媒介的差别,便形成了人的心理的各种差异。所以说,儿童的具体的生活和学习环垅、条件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4、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答:①主体与客体、先天与后天、内因与外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性②内部发展的驱动力③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④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⑤心理发展有不平衡性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性⑦心理发展各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性⑧心理发展是逐渐分化和统一的过程。

六、实例分析

孟子自幼丧父,由孟母教养。传说孟母为了教育孟子,曾三迁其舍,从“其舍近墓”到“近居市旁”,最后“徙舍学宫之旁”,终使孟子成为儒家大师。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道理?

答:我认为孟母三迁的故事给了人们应该重视孩子的成长环境,教育环境的启示。我们从中可知道,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的成长及品格的养成至关重要,人应该接近好的人、事、物,这样才能学到好的习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要造就一个人,健康成长的环境尤其重要,如果一个人身处良好的环境,那么他的思想和行为就会得到正确的指导和发展,反之,有可能走上邪路用心理发展的辩证观解释:遗传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要使这种可能性得以实现,就要依赖于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一、名词解释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错觉: 人们观察物体时,由于物体受到形、光、色的干扰,加上人们的生理、心理原因而误认物象,会产生与实际不符的判断性的视觉误差。(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知觉的整体性: 它是指物体或现象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它是知觉的基本特征.(当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能够根据知识经验把它知觉为一个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是人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是个体选择、组织并解释感觉的过程。(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客观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感觉后象:作用感受器的刺激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还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这种短暂保留的感觉印象叫后象。

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官接受不同刺激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二、选择

1.差别阈限越小,差别感受性越(b)

a.小 b.高 c.不变 d. U形变化

2.一般而言,绝对感受性提高,那么与绝对阈限的数量是( c )

a.不变 b.升高 c.降低 d. U形变化

3.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人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d)

a.联觉 b.感觉后像 c.感觉对比 d.感觉适应

4.把一个灰色小方块放在白色的背景上,看起来小方块就显得暗些,这是(c)a.联觉 b.感觉后像

c.感觉对比 d.感觉适应

5.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是(b)a.联觉 b.感觉后像

c.感觉对比 d.感觉适应

6.用刀子沿着玻璃边擦出来的吱吱声,往往会使许多人的皮肤产生寒冷的感觉,这是(a)a.联觉 b.感觉后像

c.感觉对比 d.感觉适应

7.看到一个苹果,听到一首歌曲,属于(B)。

A.感觉 B.知觉 C.观察 D.思维

8.容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成为知觉选择地对象的刺激物是(D)。

A.在运动的背景上继续运动的物体 B.强度大,对比不明显的刺激物

C.在空间上距离远,不连续的刺激物 D.形状相似的一组刺激物

9.人体所产生的饥饿、便意、呕吐等感觉属于(D)。

A.肤觉 B.平衡觉 C.运动觉 D.机体觉

10.教师用带颜色的粉笔标出黑板上的重点,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是利用知觉的(C)。

A.理解性 B.整体性 C.选择性 D.恒常性

11.单一的持续的强烈刺激使感受性(A)。

A.降低 B.增强 C.不变 D.变化不明显

12.由于弱光的持续作用,致使视觉感受性不断提高的过程叫作(D)。

A.感觉适应 B.感觉能力 C.明适应 D.暗适应

13.感知觉反映的是(C)。

A.经历过的事物 B.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当前出现的事物 D.今后一定会出现的事物

14.感受性是指(A)。

A.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B.引起某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C.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D.感觉阈限跟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15、“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是指(A)错觉

A.时间 B、运动 C、大小 D、方位

三、填空题: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3.根据信息的来源,可以把感觉分成(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4.同一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后象)和(联觉)等现象。

5.“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嗅觉的适应)现象。

6.“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是感觉的(对比)现象。

7.吃了糖后再吃水果,总是觉得很酸,这是感觉的(对比性)造成的。

8.红、橙、黄等类似太阳和烈火的颜色,能给人以温暖之感,这种现象属于(联觉)。

9.在心理学上,人的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值)来衡量的。

10.知觉具有(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和(理解性)四种基本特性。

11.知觉的对象与背景是相对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四、判断

1.知觉也可以说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许多个别属性的反映。(N)

2.知觉是多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N)

3.第一印象并不一定是正确的,所以,没有必要认真对待它。(N)

4.知觉中的对象与背景并不是绝对的,它们可以相互转换。(Y)

5.强度大,对比不明显的刺激物容易成为知觉对象。(N)

6.即使刺激不完备,我们仍能保持对知觉对象的完整认识,这是因为知觉具有理解性。(N)7.在知觉中,由于知识经验的参与,知觉会因知觉的距离、光亮等物理条件的变化而改

变。(N)

8.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成正比关系。(N)

9.绝对感觉阈限与差别感觉阈限之间成反比关系。(N)

10.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越不容易被感知。(N)

11.在人类的感觉系统中,听觉具有主导地位。(N)

12.只要人体的眼睛、鼻子、耳朵等感受器是完好的,就能产生视觉、嗅觉和听觉等感觉。(N)

13.人的各种感受性的提高,具有极大的潜力,通过实践训练可以得到很大发展。(Y)。

14.弱刺激降低分析器的感受性,强刺激提高分析器的感受性。(N)

15.从阳光下进入暗室,会突然觉得什么都看不见,但过一会就好多了。这是使感受性提高的暗适应。(Y)

16.感觉适应是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而引起感觉器官发生变化的现象。(N)17.知觉的恒常性是指任何对象的知觉映象永远不变。(N)

五、简答

1.如何遵循知觉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答:(1)根据感觉阈限与刺激强度的关系组织教学.(2)运用对象和背景差别的知觉规律来组织教学。(3)运用差别感受性规律组织教学。(4)运用联觉规律组织教学。

2.感觉存在哪些规律?

答: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规律、感觉适应、感觉后象、感觉对比、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间的相互补偿、联觉。

3.知觉具有哪些特点?

答: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

4.知觉存在哪些规律?

答:知觉组织规律、视空间组织规律、听空间组织规律、时间知觉组织规律、运动知觉组织规律。

5.错觉有哪些种类?

答:图形错觉、大小错觉、形重错觉、方位错觉、运动错觉、时间错觉。

第四章记忆

一、名词解释:

记忆:人脑对经历过事物的反应。(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

再认:是对过去感知过的对象在接触时,有熟悉之感,知道它是知觉过的对象。(是指曾经接触过的事物再次出现的时候能够识别出来。)

遗忘:识记过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或错误地恢复与提取。(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发生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发生干扰作用。

记忆表象:是感知过的事物不再面前时,在头脑中出现该事物的形象,是由其它事物或语词唤起的。(是指人在知觉客观事物后,在人脑中所保存的形象。)

二、填空

1、表象既有直观性,又有概括性,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常被人们看作知觉与思维相联系的桥梁。

2、学习某种材料后,达到一次完全背诵后仍继续学习,叫过度学习。

3、再认或回忆是从记忆系统提取信息的两种形式,也是记忆的最终目的。

4、良好的记忆品质有以下四个特征: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准确性和记忆的准备性。

5、根据有无预定的目的、任务,可以把识记分为有意识记、无意识记两种。

6、根据表象产生的信息来源不同,可以将表象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和运动表象等。

7、记忆有很多种,根据记忆所加工的信息的内容的不同,可以将记忆分为四种, 动作记忆、形象记忆、语词逻辑记忆和情绪记忆。

8、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9、艾宾浩斯是第一个对人类记忆进行科学实验的人。

10.记忆的内容主要是以(表象)和(语词)的表现形式储存在头脑中的。

11.三级记忆说根据记忆在人脑中存留时间的长短把整个记忆系统分为(瞬间记忆)、(短时间记忆)和(长时间记忆)三个阶段。

12.学习后过两天测得的记忆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刻测得得保持量更高、更全面的现象,叫记忆的(恢复或回涨)。

13.遗忘的心理原因目前主要有三种解释,它们分别是(痕迹衰退说)、(压抑说)和(干扰说)。

14.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15.老师一时叫不出某个学生的名字,却能迅速从名册中找到,就其提取方式来说,属于记忆过程中的(恢复)。

16.一般来说,画家善于(形象)记忆,数学家善于(语词逻辑记忆)记忆

三、选择题

1、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概念和 A 相关联。

A.干扰说

B.衰减说

C.信息处理理论

D.腐蚀理论

2、记忆过程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环节 D 。

A.再认和回忆

B.保持和遗忘

C.识记、保持和遗忘

D.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3、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了 B 。

A.识记后不会遗忘

B.遗忘是先快后慢的

C.遗忘是逐渐产生的

D.遗忘是先慢后快的

4、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复习时主要应采取 C 。

A.合理地分配复习时间

B.采取多样化的复习方法

C.及时复习

D.试图回忆和反复阅读相结合

5、一个较长的学习材料,它的开头与末尾遗忘较少,而中间部分则遗忘较多,这是因为受到了 A 的影响。

A.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B.倒摄抑制和干扰抑制

C.前摄抑制

D.倒摄抑制

6、短时记忆的容量是 C 。

A. 非常大 B 5——9 C 5——9个组块D所有信息

7、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可以把记忆分成 ABCD 。

A 形象记忆、

B 逻辑记忆

C 情绪记忆

D 运动记忆

E无意记忆F有意记忆

8、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做 A 。

A.倒摄抑制

B.前摄抑制

C.干扰

D.抑制

9、在路上遇见小时候的同伴,虽然叫不出他(她)的姓名,但确认是认识的,此时的心理活动是D 。

A.重现

B.保持

C.回忆

D.再认

10、从学习程度方面来说,学习重复的次数越多,就越不容易遗忘。当学习重复的次数达到能刚好完全背诵的 B 时,对阻止遗忘的效果最好。

A 110%

B 150%

C 200%

D 200%以上

11、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用任何有助于记忆的方法的识记叫做B 。

A.机械识记

B.无意识记

C.重复识记

D.有意识记

12、学习后立即睡觉,保持的效果往往比学习后继续活动保持的效果更好,这是由于C 。

A.过度学习

B.记忆的恢复现象

C.无倒摄抑制的影响

D.无前摄抑制的影响

13、感觉记忆的容量是 C 。

A. 所有信息 B 5——9 C 5——9个组块D非常小

14.识记内容主要是以(C)的表现形式储存在头脑中的。

A.话和图 B.情感和事例 C.表象和语词 D.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15.瞬时记忆最明显的例证是(D)。

A.感知觉 B.幻觉 C.错觉 D.后像

16.根据储存时间的长短划分的保持量最小的记忆是(D)。

A.长时记忆 B.运动记忆 C.情绪记忆 D.短时记忆

17.若要增加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是通过(B)来完成的。

A.延长记忆的时间 B.扩大每个组块的信息量

C.增加记忆的内容 D.改变记忆的速度

18.从记忆的角度讲,教师和家长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属(C)。

A.情感记忆 B.意义识记 C.无意识记 D.有意识记

19.学习后过两天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刻测得保持量更高、更全面,这种现象属于记忆的(C)。

A.再认 B.重现 C.恢复 D.保持

20.填图题主要是通过(D)来完成的。

A.识记 B.重现 C.保持 D.再认

21.记忆保持曲线最早由(C)提出。

A.亚里斯多德 B.冯特 C.艾宾浩斯 D.弗洛伊德

2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的遗忘进程是(A)。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遗忘平缓 D.基本不遗忘

23.“张冠李戴”主要是记忆的(B)太差造成的。

A.敏捷性 B.准确性 C.持久性 D.准备性

16、一般说打字员对文稿中文字的记忆是(B)记忆

A.长时记忆 B.感觉记忆 C.情绪记忆 D.短时记忆

四、判断题

1.记忆所反映的过去经验必须是个人经历过的事物。(Y)

2.记忆的表象既然是感知留下的映象,所以,它与直接感知到的同一事物的形象一样鲜明、完整。(N)

3.个体保存经验最简便、最经济的形式是语言逻辑记忆。(Y)

4.感觉记忆的迅速消失是因为刺激物迅速消失的缘故。(N)

5.短时记忆由感觉记忆发展起来的,所以,短时记忆比感觉记忆的保持量大。(N)6.对短时记忆容量的决定因素,往往不是信息的绝对项目数,而是其组块数。(Y)7.对短时记忆内容的加工处理并不是长时记忆内容的唯一来源,但却是最主要的来源。(Y)8.再认和重现的关系,犹如识记和保持的关系一样,是属于记忆过程中两个完全不同的基本过程或基本环节。(N)

9.无意识记的本质是没有记忆。(N)

10.由于无意识记表现出极大的偶然性和片段性,所以,在教学中要尽量防止无意识记的参与。(N)

11.在识记的保持过程中所发生的质和量的变化,从根本上说,都是起消极作用。(N)12.能再认的不一定能重现,能重现的一般都能再认。(Y)

13.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与艾宾浩斯保持曲线实际上指的是同一曲线。(Y)

14.不同性质的材料具有不同的遗忘曲线,艾宾浩斯曲线只是众多曲线中的一条。(Y)15.在材料难度、数量、结构形式相近的情况下,集中复习的效果优于分散复习的效果。(N)16.学习刚好成诵以后,再花时间去重复,对保持来说,已无明显意义了。(N)17.既然超额学习的量与保持量成正相关,所以,最佳记忆效益与超额学习的量成正比。(N)18.衡量一个人记忆力的好坏,必须综合考察一个人的各项品质。(Y)

19、天生的盲人也可以有视觉表象。(N)

六、简答

1.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由哪些?

答:衰退说;是记忆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的结果。干扰说;遗忘是因为有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目前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干扰是主要原因。压抑说。

2.及时复习的心理学依据是什么?、

答:遗忘曲线

3.影响再认的因素是什么?

答:(1)对原有材料识记的巩固程度(2)当前呈现的材料同原来曾识记过的材料的相似程度(3)当前事物所处环境和该事物过去被识记时所处环境的类似。

七、论述题

联系实际,试述在学习活动中如何防止和避免遗忘的产生

答:(1)复习要及时。(2)合理的、科学的安排复习时间。(3)采用多种方式复习。(4)采用尝试回忆与反复诵读相结合。(5)动用多种感官参与。

八、案例分析

一个学生背一篇课文,他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地朗读。在朗读到10遍时,他能一次完全背诵。到此,为了让自己记得更牢,他继续朗读了10遍。在他的观念里,即使能够背诵了,但朗读的次数越多,记忆效果就越好。请分析该学生记忆中存在的问题,并说明原因。答:并不是朗读的越多就记得越牢固,从学习程度方面来说,学习重复的次数越多,就越不容易遗忘。当学习重复的次数达到能刚好完全背诵的150%时,对阻止遗忘的效果最好。

第五章注意

一、名词解释

注意:人的心理对某一对象或活动的选择性、指向性、集中型。(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有意注意:有预定的目的和意志的努力的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无意注意:事先无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须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指有自觉目的,但不经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

注意的起伏:是有机体的节律性运动以及感觉器官的局部适应而使注意强度发生周期性的不随意动摇变化的过程。

二、选择

1、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是 B 。

A、集中性和分配性

B、指向性和集中性

C、集中性和紧张性

D、选择性和稳定性

2、注意是一种 A 。

A、独立的心理现象

B、个性心理特征

C、心理过程共同特征

D、与心理过程相伴发生的心理状态

3、“心不在焉,则黑白拓前而不见,擂鼓在侧而不闻”说明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离不开 B 。

A、感知

B、注意

C、记忆

D、思维

4、和注意稳定性相反的心理状态是 C 。

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分散

D、注意的范围

5、“一心二用”即注意的分配是 A 。

A、有条件的

B、有可能的

C、无条件的

D、特异功能

6、有预定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C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有意注意

7、正在上课,一位迟到的学生突然推门而入,这时引起大家的注意是 A 。

A、不随意注意

B、随意注意

C、有意注意

D、随意后注意

8、在学习遇到困难或环境中出现干扰因素时,努力地把自己的注意维持在学习内容上,这时的注意是 B 。

A、随意后注意

B、有意注意

C、不随意注意

D、有意后注意

9、听表走动的滴答声,时而有时而无的这种周期性变化现象是 D 。

A、注意的稳定性

B、注意的范围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起伏

10、教师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的反应的注意特性是 C 。

A、注意广度

B、注意稳定性

C、注意分配

D、注意转移

11、下列哪个选项是注意稳定性的品质特点 A 。

A、强度

B、时间

C、空间

D、范围

12、学生在听课的同时还可以记笔记。这属于注意的 D 。

A、广度

B、转移

C、分散

D、分配

13、有的人能够自拉自唱,这种现象属于 C 。

A、选择性注意

B、集中性注意

C、分配性注意

D、无意注意

14、汽车司机在驾驶时,能熟练地做到眼、耳、手、脚并用,这种注意性是 B 。

A、注意分散

B、注意分配

C、注意转移

D、注意广度

15、“一目十行”是 A 的表现

A、注意的广度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转移

16、下列哪个选项反映的是注意品质的空间特征 A 。

A、注意的广度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转移

17、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知觉对象数目的注意品质是 D 。

A、注意稳定性

B、注意分配

C、注意稳定性

D、注意广度

18、人在高度注意时,其注意指向的范围(A)。

A.缩小 B.增大 C.没有变化 D.变化不显著

19.刺激物的强度是影响无意注意的重要因素,这里的强度是指刺激物的(C)。

A.相对强度 B.绝对强度 C.相对强度和绝对强度

20.刺激物的新异性是影响无意注意的重要因素,这里的新异性是指刺激物的(C)。

A.绝对新异性 B.相对新异性 C.绝对新异性和相对新异性

21.良好的教学活动应充分利用学生的(D)。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相互转化

22、小学儿童玩游戏机的水平不亚于成人,这是因为他们的(D)能力有了较好的发展

A.广度 B.转移 C.分散 D.分配

三、填空

1、注意一旦产生就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具体有表情、姿态、动作三方面。(适应性的动作的产生、无关运动的停止、呼吸运动的变化)

2、有意后注意不同于有意注意,因为它有目的;也不同于无意注意,因为它无需意志努力。

3、直接兴趣是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之一;间接兴趣是引起和保持随意注意的重要条件。

4、有意注意可以发展为有意后注意,而无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有意注意。

5、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6、注意的种类有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7、注意广度(范围)的大小,主决定于客体复客体间杂程度和客体间的关系、照明程度和有无其他干扰等、活动任务简单与复杂。

8、注意的品质有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_注意的分配__、注意的转移_。

9、和注意的稳定相反的品质是注意的分散。

10、正上着课,突然一个人推门走了进来,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扭头去看他,此时产生的注意属(无意注意)。

11、注意的广度体现了注意在(空间)方面的特征。

12、注意的稳定性表现了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

四、判断题

1、课堂上教师批评学生“没有注意”是因该生根本就没有产生注意。N

2、注意的稳定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永久地保持在一个对象上。N

3、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Y

4、注意不属于一种独立的心理活动过程。Y(注意是依附并伴随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它本身并不反映任何事物及其属性。也就是说,并不存在独立进行着的注意,心理过程既可以在注意的状态下进行,也可以在不注意的状态下进行,因为它们有独立的反映对象。)

5、汽车司机在驾驶时,能熟练地做到眼、耳、手、脚并用,这种注意特性是注意分散。N

6、如果没有注意的转移,也就难以保持注意的稳定。Y

7、目的、任务是影响无意注意的重要因素。N

8、有意后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因此有意后注意是最容易形成的注意。N

9.通过观察人注意的外部表现,完全可以准确客观地判断其内部的注意状态。N

10.注意的转移要受注意原来紧张度的影响。Y

11.注意的分配不受所从事的活动的熟练程度的影响。N

12.相对强度的刺激比绝对强度的刺激在引起无意注意的过程中具有更普遍、更重要的意义。Y

13.大家正专心地看书,突然一个人尖叫了一声,大家一下都把目光投向了他,结果造成了注意的转移。N

五、简答

1、什么是无意注意?引起和保持无意注意的条件有哪些?教学中怎样利用无意注意?

答:是一种事先无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客观因素:①刺激物的新异性②刺激物的强度大小③刺激物对比的差异性④刺激物的变化和运动;主观因素:①凡适合人的需要,引起人的直接兴趣的刺激②情绪和生理心理状态的影响③过去知识经验和技能的影响;首先,在教学环境方面,应有利于学生的注意集中,尽量防止分散注意的刺激出现。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要尽量防止单调呆板,要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以激发学生对教学过程本身的兴趣。

2、什么是有意注意?怎样保持有意注意?

答:是有预定目的和意志努力的注意;①目的任务越明确有意注意越持久②意志的努力,抗拒诱因干扰与克服分心,这是保持和维持有意注意的必要条件③社会性需要和间接兴趣也是保持有意注意的一个条件④进行实际操作和智力活动有利于有意注意的保持和集中。

3、注意的品质有哪些?影响注意品质的因素是什么?

答: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1、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⑴注意对象的特点⑵活动的性质和任务⑶个人的知识经验2、影响注意紧张性的因素⑴责任感、兴趣和爱好⑵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⑶注意范围的大小3、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⑴对象的特点⑵对活动的态度⑶主体的身体和精神状态⑷主体的意志力4、影响注意分配的条件⑴必须有一种活动达到自动化或部分自动化的程度⑵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必须相互关联5、影响注

意转移的因素⑴对原来活动的注意紧张程度⑵新对象的吸引程度⑶个体的神经类型和已有习惯⑷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

4.课堂教学中如何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

答:明确目的任务乃是唤起和维持随意注意的一个重要条件;善于提出问题,创设“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也是唤起学生随意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正确组织教学,一贯严格要求学生,对唤起有意注意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六、案例分析

在教学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有些老师非常重视兴趣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主张:“要让学生在笑声中掌握知识”,每次上课学生都情趣盎然,笑声满堂。但是笑过之后学生却头脑空空,每到考试都手足无措。试用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加以分析。

答:

七、论述题

试述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答: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也应分为无意注意规律和有意注意规律的应用一、无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1.在教学环境方面,要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教室应远离喧闹的地方、教师的穿着要大众化等;2.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尽量满足学生的需要,引起学生的兴趣。3.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应采取生动、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4.在教学语言方面,应符合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需要,如形象生动、简洁流畅,具有趣味性等二、有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1.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2.激发和培养间接兴趣;3.正确组织课堂教学;

4.采取方法,制止注意分散。

第六章思维与想象

一、名词解释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内在规律性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具体思维: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直觉思维:是指对一个问题未经逐步分析,仅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地对问题答案作出判断,猜想、设想,或者在对疑难百思不得其解之中,突然对问题有“灵感”和“顿悟”,甚至对未来事物的结果有“预感”“预言”等都是直觉思维。

功能固着:一种心理上的阻塞,它可以通过抑制以前同其他一些用途相联系的物体的新功能

的知觉,对问题解决产生不利的影响。

聚合思维:(集中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种种信息或条件朝着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一个最优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创造想象:一种有意想象。它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脑海中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创造思维:是用创造性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能产生新的思维成果,具有一定独创性。

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对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或假说。再造想象:根据语言的表述或非语言的描绘(图样、图解、模型、符号记录等)在头脑中形成有关事物的形象的想象.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二、选择

⒈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是一种(b)

a.辐合思维

b.创造思维

c.经验思维

d.常规思维

2.运用以前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不需要更改的解决类似情景中的问题的思维过程叫做(a)

a.常规思维

b.经验思维

c.创造思维

d.辐合思维

3.三岁以前的幼儿的思维属于(a)

a.直观动作思维

b.形象思维

c.逻辑思维

d.经验思维

4.看小说时产生的想象活动主要是(b)

a.表象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无意想象

5.下列属于再造想象的是(a)

a.通过阅读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头脑中出现北国风光的情景

b.人们看到天上的浮云,想象出各种各样的动物

c.毛泽东创作诗词《沁园春.雪》

d.我们想象未来世界的样子

6.(a)是思维的基本操作过程。

a.分析与综合

b.抽象与概括

c.判断与推理

d.志向指向性与集中性

7.根据思维活动及其结果的新颖性可将思维分为(d)

a.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b.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c.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

d.常规思维与创造思维

8.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人们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b)

a.判断

b.定势

c.概念同化

d.功能固着

9.梦是—(d)———的一种形式。

a.幻想

b.创造想象

c.再造想象

d.无意想象

10.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在性质上存在的差异是—(d)————。

a.表象储备

b.实践要求

c.知识经验

d.新颖程度

11.根据在解决问题时,思维活动的方向和思维的成果的特点,可将思维分为( B)。

A.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 B.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C.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D.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12.想象所反映的内容是(D )。

A.现实生活中已有的事物B.现实生活中没有的事物C.现实生活中目前没有但将来会有的事物D.包括以上所有的事物

13.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是(C )。

A.再造想象B.有意想象C.幻想D.做梦

14.吴承恩构思“猪八戒”形象的过程属(D )。

A.表象B.幻想C.再造想象D.创造想象

15.开着的汽车突然停了火,司机要找出原因,首先还是靠(C)。

A.直观形象思维B.抽象逻辑思维C.直观动作思维D.创造思维

16.动机对解决问题有密切关系。动机过分强烈时,解决问题的效果是使(D )。

A.问题迎刃而解B.问题不能解决

C.解决问题的效果呈上升趋势D.解决问题的效果下降

17.“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指(A)。

A.有分析无综合B.有综合无分析

C.有具体无概括D.有形象无抽象

18.教师讲课时,从教学原理出发,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向学生讲授,教师的这种思维方式是(C )。

A.创造思维B.直觉思维C.发散思维D.辐合思维

三、填空

1.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经验)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

2.根据想象时有无预定的目的,可以把想象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3.无意想象最极端、最明显的例子是(梦)。

4.有意想象按内容的新颖程度、独立程度和创造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5.创造性想象的特殊形式是(幻想),它可分为(理想)和(空想)。

6.工程师设计建筑物是(有意)想象中的(创造)想象。

7.(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它贯穿在整个思维过程之中。

8.创造思维在行为的特征主要有(思维的变通性)、(思维的独特性)和(思维的流畅性)。

9、思维的基本过程是(分析)(综合)。其不同的运用又表现为(比较)(抽象)(概括)

(具体化)

10、判断一个人思维品质的好坏的指标有(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思维的逻辑性与创造性)(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四、判断:

1.想象产生的新形象是对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结果。(T)

2.由于想象的内容往往出现在现实以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它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F)

3.我没到过大草原,但当我读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时,头脑中却出现了大草原的情景,这自然是我创造想象的结果。(F)

4.梦是一种消极的无意想象。(F)

5.贯穿思维过程最基本的环节是概念。(T)

6.“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说的是思维的概括性。(F)

7.在知觉中,由于知识经验的参与,知觉会因知觉的距离、光亮等物理条件的变化而改变。(T)

8.“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激情状态的表现。(F)

9、“鲸不是鱼”这是思维“推理”的表现(T)

10、想象与感知觉最大的不同,在于想象的形象不来源于客观现实(F)

11、创造想象与再造想象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有无创造性(F)

五、简答题

1.思维与感知觉有何异同?

答:思维与感知觉同属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不同的是从反映内容看,感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表面现象、外部联系,而思维反映的是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和内部规律性;从反映的形式看,感知觉属于感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外部特征的直接反应,思维属于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的间接反映。联系:感知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思维的源泉和基础;思维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感知的进一步深化,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

2.人类思维有什么特征?

答:思维的针对性、广阔性、深刻性、敏捷性、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

3.问题解决有哪几个阶段?

答: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4.如何培养创造性想象?

六、论述题:

1、论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2、联系实际,试述在教育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答:(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

2.解除个体对回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1.发散思维训练

2.推测假设训练

3.自我设计训练

4.头脑风暴训练

第七章情绪、情感

一、选择题

1.“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受一个人的(B)的影响所致。

A.激情B.心境C.热情D.应激

2.《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听到自己金榜题名,狂喜之下,竟然意识混乱,疯疯癫癫,这是(A)的表现。

A.激情B.心境C.热情D.应激

3.下来不属于人类四种基本情绪的是(B)。

A.快乐B.厌恶C.悲哀D.愤怒

4.下面属于情绪而不属于情感的是(D)。

A.对艺术作品的欣赏B.对祖国的热爱

C.助人为乐的幸福感D.高考被录取带来的喜悦

5.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皆是(A)的绝好写照。A.心境B.激情C.应激D.情境

6.与社会性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的心理活动是(B)。

A.情绪

B.情感

C.心境

D.应激

7.人在快乐或悲哀气氛的情境中,会产生快乐或悲哀感,这表明情绪和情感的特征具有(B)。

A.感染性

B.情境性

C.两极性

D.移情性

8.在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C)。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焦虑

9.下列属于非言语表情的是(B)。

A.语调

B.手势

C.姿态

D.表情

二、名词解释

情绪:广义的情绪包括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它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

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的美的特征的情感体验。它是由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人对外界事物的美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

理智感:是人对认识活动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心境:是一咱较持久而又微弱的情绪状态。

情感: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比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暴风雨般的、激动而短促的情绪状态。

道德感: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它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应激:又称应激状态,是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险情境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三、判断

四、1.激情可以激发内在的心理能量,成为行为的巨大动力,提高工作效率并有所创造。

2. 心境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

3. 我们通常用手舞足蹈表示高兴,咬牙切齿、紧握拳头表示愤怒等都属于非言语表情。

4、. 人类较高级的社会情感有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5、“勃然大怒”、“欣喜若狂”是心境的表现。

五、简答题

1、简述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情绪:是受外界干扰而产生的心理活动

情感:是内心自发引起的心理活动

情绪和情感是对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之间关系的体验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和情感同认识活动一样,仍然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只不过反映的内容和方式上有所不同。认识活动反映的是客观事物本身,包括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以及它们的外部特征和内在联系。情绪和情感反映的是一种主客体的关系,是作为主

(完整版)普通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普通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下列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成分有()。 (A)能力 (B)需要 (C)动机 (D)信念 2、人的听觉主要受()的控制。 (A)额叶 (B)顶叶 (C)枕叶 (D)颞叶 3、巴甫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A)兴奋 (B)抑制 (C)兴奋与抑制 (D)反射 4、“谈虎色变”是一种条件反射的表现,它属于()。(A)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 (B)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 (C)两种信号系统相结合 (D)以上答案都不对

5、感受性是()。 (A)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B)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C)感觉阈限的大小 (D)最小可觉差的大小 6、听觉的适宜刺激是()。 (A)空气振动 (B)物体振动 (C)空气 (D)声源 7、下列关于听觉特性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性质 (B)声波的频率越低,音调就越高 (C)声波的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响 (D)日常生活的声音大多是声波混合的结果 8、下列关于平衡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平衡觉也叫做静觉 (B)平衡觉的感受器是前庭器官 (C)人平躺的时候,平衡觉较弱 (D)平衡觉是人对自己身体位置与地心引力关系的反映9、两可图形反映出人对事物知觉的()。 (A)整体性 (B)选择性

(C)恒常性 (D)理解性 10、一位亲眼目睹美国9.11事件的妇女到现在头脑中还经常浮现出那悲惨的一幕。这属于()。 (A)形象记忆 (B)情景记忆 (C)情绪记忆 (D)动作记忆 11、下面可以体现思维的概括性的有()。 (A)把事物的各部分和属性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B)把事物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C)从一类事物中抽取出共同属性,形成抽象地认识 (D)在头脑中把两个事物联系起来,求同存异 12、根据()可以把思维分成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三类。 (A)思维的形态 (B)思维的结构 (C)思维的方向 (D)思维的创造水平 13、下面哪一种对梦的态度是正确的()。 (A)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B)梦是焦虑和紧张状态的产物 (C)我们不能对梦做科学的研究 (D)做梦时人感觉不到外界刺激

文艺心理学第三章练习题

文艺心理学第三章练习题

《文艺心理学》第三章练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审美相似律 审美相似律是以存在于原始思维中的那种广义相似性原理为基础的。它是艺术品外在形式生成的一条基本规律,也是人在审美活动中所遵循的独特心理规律,基本上是一种无意识的存在。它是使人将本来与人无关的外在事物变为主观存在,再由主观存在升华为新的客观存在的心理规律,标示着艺术创作主体与艺术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2、形象范式 是掩藏于现象形态之后,因而不易在创作与阅读中发现的一种艺术范式形态。形象范式是艺术的特殊存在方式和艺术形象特殊的内在结构,能体现出艺术独具的内在性质。形象范式既具有表象的抽象性,又具有情感性、充盈性和个异性。 3、显动机 创作显动机是从事创作的直接心理驱力。生活中,艺术家因各种物象、事件的触发,常发生心理波动,造成失衡,并引发适当强度的情感。宣

泄情感,以恢复心理平衡,便是显动机的主要内容。 4、动机冲突 指一个动机簇内各种子动机的矛盾纠葛。 5、内在形式 又叫审美意象,它是艺术家的心理体验与艺术品的外在形式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是指艺术创作或艺术欣赏以及其他审美活动中主体脑海里活跃着的包含丰富意蕴的形象。 5.同形性:这是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又称为异质同构论。这一理论认为在知觉活动中,在作为对象的物理现象与作为认知主体的人的大脑生理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同形关系。 6、潜动机 指艺术家从事创作时内心的某种无意识驱动力量。潜动机的主要特点是驱动性和潜在性。 7、内觉体验 “内觉”是美国心理学家阿瑞提的术语,指的是那些不能用形象、语词、思维和任何动作表达出来的“无定形认识”,亦即非语言的、无意识的或前意识的认识。内觉是一种深层心理状态,不

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2.自然实验法:是在日常生活背景下,对人的活动中的某些条件、活动程序加以控制或改变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3.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就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旨在创造性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简答题:1.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中学习和教学因素有哪些? 答: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 2.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中学习和教学过程有哪些? 答: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答:(一)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 (二)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 (三)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4.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何意义? 答: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 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第二章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自我同一性:是有关自我形象的一种组织,它包括有关自我的动机、能力、信念和性格等的一贯经验和概念。 3.关键期:是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是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技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将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 4.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6.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边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7.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一种稳定的态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8.学习风格:是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它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制作出反应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 9.认知风格: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方式,即个体在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表现出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图示: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我们可以把图式看做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 简述:1.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和差异性。 人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 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又称学龄初期; 少年期(11、12 -13、14岁),又称学龄中期;青年初期(13、14 -17、18岁),成年期;老年期。 2.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答:埃里克森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8个阶段 (1)婴儿期:(0-1.5岁)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2)儿童早期:(1.5-3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 (3)学前期:(3-6、7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4)学龄期:(6、7-12岁)勤奋敢对自卑感

认知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认知和认知心理学? 认知:认知是对知识的获得和应用的过程,也可以叫做信息加工的过程。认知心理学 广义:一切对认知或认识过程的研究,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等。狭义:指信息加工观点为特征的心理学,即信息加工心理学。 2、认知心理学产生的外原因是什么? 部原因: 行为主义的失败。 认知心理学重视心理学研究中的综合的观点,强调各种心理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认知心理学在具体问题的研究方面,在扩大心理学研究方法方面都有所贡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也有贡献。 外部原因: (1)“三论”的影响(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 (2)计算机科学的影响 (3)社会的需要,计算机科学发展的需要 (4)社会的实践教育和对智力的开发需要 3、认知心理学有什么影响? (一)认知心理学否定了行为主义,重新恢复了意识在心理学中的地位 (二)认知心理学将心理过程看做信息加工过程,为研究心理活动的部机制或部心理机制确立了一个新的具体研究方向,这个新的研究方向迅速渗透到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中,是心理学研究发生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包含如下: (1)心理过程的研究领域扩大 (2)从心理物理函数走向部心理机制 (3)从分析性研究转向综合性研究 (4)开始重视个别差异和个案研究 4、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认知心理学在其具体研究中,采用实验、观察(包括自我观察)和计算机化模拟等方法。以反应时和作业成绩为指标的实验特别受重视,利用被试的出声思考也得到了发展。 (1)减法反应时实验 减数反应时实验的逻辑是安排两种反应作业,其中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处理(加工)阶段,并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反应时间之差来判定此加工阶段。(2)相加因素法实验(3)“开窗”实验(4)出声思考(5)计算机模拟

“学习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第七章学习心理”练习题 一、单选题: 1.“试误——联结”学习理论是由( B )提出的。 A.华生 B.桑代克 C.斯金纳 D.奥苏伯尔 2. 发现学习的倡导者是( B )。 A. 布鲁纳 B. 奥苏伯尔 C.斯金纳 D. 加涅 3.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学习的实质是( C )。 A. 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形成 B. 学习习惯的养成 C. 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非人为的与实质性的联系 D. 知觉的重新组织 4.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主要方式是( B )。 A.接受学习 B.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C.有意义的发现学习 D. 机械学习 5.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心理学家是( A )。 A. 安德森 B. 奥苏伯尔 C.布鲁纳

D. 桑代克 6.先学习包摄性最广、概括水平最高的知识,然后逐渐学习概括水平较低、较具体的知识,这属于教学中的( A )。 A. 逐级分化策略 B. 整合协调策略 C.先行组织者策略 D.多表征策略 7.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是( B )。 A. 认知策略 B. 元认知策略 C.资源管理策略 D. 记忆策略 二、多选题 1.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说法是( A、B、C、E )。 A. 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 B. 学习是低等动物和高等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 C. 个体由于成熟等因素发生的行为变化不属于学习 D. 物种越低级,学习在其生命进程中发挥的作用越大 E. 学习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2. 学习理论属于认知派的心理学家是(A、B、C )。 A. 布鲁纳 B. 托尔曼 C. 奥苏伯尔 D. 桑代克 E. 斯金纳 3.根据麦克卡的分类,学习策略包括( B、D、E )。

最新自考文艺心理学历年试题答案及精华资料资料

自考文艺心理学历年试题答案及精华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推动和影响文艺心理学发展的两股主要潮流是(B ) A.美学和文艺学的发展 B.心理学和人文主义的发展 C.科学实验和马克思主义 D.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 2.认为文学艺术是人的性意识升华的产物的是(A) A.弗洛依德 B. 弗洛姆 C.荣格 D. 歌德 3.贝里尼提出的最著名的文艺心理学理论是(B ) A.异质同构理论 B.唤醒理论 C.深度知觉理论 D.心理距离说 4.以下不属于朱光潜著作的是(A ) A.《论诗三札》 B.《变态心理学》

C.《文艺心理学》 D.《悲剧心理学》 5.体验的核心是(A ) A.情感 B.认识 C.经历 D.意蕴 6.阿恩海姆在文艺心理学上的贡献不仅是提出了知觉概念,而且在研究绘画时还提出了著名的(C) A.镜像阶段论 B.表现性 C.简化原则 D.格式塔质 7.马斯洛审美需要是高级需要的是(D ) A.第一个层次 B.第二个层次 C.第三个层次 D.第四个层次 8.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作为研究指导的学派的是(B ) A.实验心理学 B.社会历史文化学派

C.精神分析学派 D.人本主义心理学 9.认为艺术创造的动力来自幼儿的“自卑”情结以及追求“优越”的动机的文艺心理学家是(B) A.拉康 B.阿德勒 C荣格D柯勒 10.童年经验对于艺术家的创作(B ) A.只有积极意义 B.主要是积极意义 C.无所谓 D.只有负面影响 11.艺术家保持“赤子之心”属于(C) A.爱心体验 B.崇高体验 C.归依体验 D.宗教体验 12.“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说此话的人是(A ) A.荣格 B.弗洛依德

心理学测试题及答案

> 一、单选题 1、个体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是(C) A需要 B动机 C兴趣 D理想 2、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B) A气质 ( B性格 C兴趣 D能力 3、观察学习的提出者是(D) A荣格 B华生 C斯金纳 D班杜拉 ¥ 4、将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的是(A) A荣格 B谢尔顿 C威特金 D霍兰德 5、编制16人格因素问卷的是(B) A艾森克 B卡特尔 ; C哈撒韦 D霍兰德 6、以下能够测定12种人格特质的问卷是(B) A艾森克人格问卷 BY-G人格测验 C主题统觉测验 D卡特尔人格因素问卷 7、不爱与人交往,有孤独感,动作显得缓慢、单调、深沉的特征属于(D)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8、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 类型学说,强、平衡、不灵活的类型 是(C) A不可遏制型 B活泼型 C安静型 ( D抑郁型 9、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和 发展起来的能力是(C) A认知能力 B操作能力 C社交能力 D模仿能力 10、在比纳-西蒙智力测验中,每 完成一个题目代表几个月的智龄(B) A、1个月 。 B、2个月 C、3个月 D、4个月 二、多选题 1、以下属于个性倾向性范畴的是 (ACE) A需要 B气质 C动机 ! D能力 E兴趣 2、以下属于个性心理特征范畴的 是(BCD) A需要 B气质 C性格 D能力 E兴趣 * 3、信念是 A被意识到的个性倾向性 B洞察事物的出发点 C判断事物是非曲直的准则 D具有自觉性和独立性 E由认识情感意志构成的融合体 4、一般能力是指(ABCDE) A观察力 @ B记忆力 C思维力 D想象力 E注意力 5、气质类型包括(ABCD)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 D抑郁质 E神经质 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 类的需要有(ABCDE)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归属和爱的需要 D尊重需要 E自我实现需要 ' 7、行为主义人格理论的主要代表 人物有(BCD) A荣格 B华生 C斯金纳 D班杜拉 E埃理克森 8、以下可以称为特质的是 (ABCDE) A个人的外部行为特征 】 B内在的人格倾向 C身体和生理特征 D人格结构的单位 E个体持久的特征 9、以下属于投射测验的是(BCE) A爱森克人格问卷 B罗夏墨迹测验 C主题统觉测验 ' D16人格因素问卷 E儿童统觉测验 10、信度包括(ABC) A再测信度

文艺心理学练习题答案(已整理_全套_可直接打印)

《文艺心理学》导论练习题答案 一、填空 1、在西方,文艺心理学是在19世纪后半期,随着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随着现代心理学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 2、19世纪,西方主要的文艺心理学流派或文艺心理学理论有: 实验心理学、移情说、距离说。 3、实验心理学是文艺心理学的第一个重要流派,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 4、实验心理学与传统美学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研究对象不同。二是研究方法不同。 5、实验心理学使美学研究发生了由“自上而下”的研究向“自下而上”的研究的转变,开辟了现代美学的新纪元,标志着文艺心理学的产生。 6、“移情说”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里普斯。“距离说”是瑞士心理学家布洛提出来的。 7、20世纪西方主要的文艺心理学流派有: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格式塔文艺心理学、人本主义文艺心理学、社会文化历史文艺心理学。 8、20世纪影响最大的文艺心理学流派是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其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和瑞士的精神病学家荣格。 9、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泛性论为基础,强调无意识的重要性。 10、荣格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后自力门户,创立了“心理分析学派”。同弗洛伊德的个人无意识和性本能的立论不同,荣格强调集体无意识,认为艺术就是要揭示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原型。 11、格式塔心理学是20世纪德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考夫卡和阿恩海姆。 12、阿恩海姆把格式塔心理学系统运用于美学研究之中,主要以视觉艺术作为分析对象。 13、人本主义是20世纪文艺心理学的最新潮流,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 14、社会文化历史文艺心理学是苏联的一个文艺心理学流派,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代表人物是维戈茨基、列昂节夫和鲁利亚。 15、王国维是我国现代文艺心理学的鼻祖。他在《〈红楼梦〉评论》中运用叔本华的观点来说明《红楼梦》的悲剧。在《人间词话》中,他提出了“境界”说。他的“境界”说是对西方的“移情说”说和“距离说”说的创造性运用。 16、郭沫若在《论诗三札》中把诗的创作看成是一个由生活现实转化为心理现实再转化为艺术现实的过程。在其他文章中,他还自觉地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来解释《西厢记》的创作动机和自己的小说《残春》主人公梦的起因和变态。 17、鲁迅翻译了日本学者厨川白村文艺心理学著作《苦闷的象征》。 18、中国现代最早在高等学校开设文艺心理学课程的人是鲁迅。 19、朱光潜在美学研究方面走的是一条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美学的道路,他的文艺心理学专著有《悲剧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其中《悲剧心理学》是他在1933年用英文写作的,此书使他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在国外出版。 20、在现代中国,是第一个对审美经验作出系统的理论概括的人。 21、朱光潜的三本文艺心理学专著的出版,特别是《文艺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现代形态的文艺心理学的形成。 22、胡风结合革命文艺的实践对创作心理进行独特的研究,他把创作主体提到主要地位,认为创作过程是创作主体和创作对象“相生相克”的过程。 23、文艺心理学的产生和兴起始终受到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人文

普通心理学习题及答案

* 代表作业中出现过的题 数字为红色的代表多次出现的题 简答题(请每题5 分,共20分) 1.简述思维及其基本特征。 思维是人的重要的认知活动,是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其特征是: 1)概括性。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2)间接性。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2.简述注意的品质。 、注意广度又称注意范围,是指个体在一瞬间内能觉察或知觉到的对象数量。 二、注意稳定性是指人对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三、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 注意分配又称“时间共享”,指人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注意特征, 即通 常所说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四、注意转移是个体根据一定目的,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一种活动转移另一种活动上去的 过程。 3.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知觉以感觉信息为基础,但又不同于感觉,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一、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1)感觉和知觉反映的内容不同; 2)感觉和知觉产生的性质不同; 3)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不同。 二、感觉和知觉之间的联系没有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就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前提和基础。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与发展,人对某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越丰富、越精确,由此形成的知觉就越完整、越正确,两者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4.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有以下五个等级构成: 个体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基本的生理需要位于下层,抽象的精神需要位于上层, 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五种需要是以一种渐进的层次表达出来,即必须先满足某些需要,才能满足另外一些需要,也就是个体总是先满足低层次的需要,然后才关注较高层次的需要。 5.简述知情意三者的关系。 答: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是心理过程的不同方面,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 一)意志过程与认识过程具有密切关系。 首先,意志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前提的。 其次,意志过程对认识过程也有很大影响。 二)意志过程与情绪和情感也存在着密切关系。 首先,情绪和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 其次,意志能够控制情绪,使情绪服从人的理智。 6.简述思维过程。 答:思维过程是人脑中心智的一系列复杂的认知操作,包括:(一)分析与综合 (二)比较与归类 (三)抽象与概括 (四)体系化与具体化 7. 简述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答:智力是在先天素质基础上,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与发展的。其影响因素有:(一)遗传因素(二)环境因素 ①家庭与智力发展; ②文化与智力发展; ③教育与智力发展; ④实践活动与智力发展。 8. 简述性格与气质之间的关系。答:性格与气质相互影响。 (一)性格与气质的区别首先,气质具有先天性特点。性格主要后天形成的。其次,气质无好坏之分,而性格则有优劣之别,具有社会道德含义。 (二)性格与气质的联系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某些相同的性格特征;气质可以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速度;性格对气质具有明显影响,性格可以掩盖和改造气质。

心理学习题答案

《心理学概述》考点强化训练(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心理现象的产生方式是( B ) A.精神活动 B.反射活动 C.意识活动 D.技能活动 2.教师通过记录课外活动中学生的攻击行为来研究攻击和性别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是( D ) A.个案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观察法 3.有研究者通过分析某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历史、档案、日记、书信等来了解其心理特征,这种研究方法是( A ) A.个案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观察法 4.主张学生的成功来自于自我实现的学派是( A ) A.人本主义学派 B.精神分析学派 C.行为主义学派 D.认知学派 5.有关大脑两半球功能单侧化的研究表明,大多数人的语言活动中枢在(C) A.杏仁核 B.边缘系统 C.大脑左半球 D.大脑右半球 6.下列不属于右脑优势的是( A ) A.计算 B.想象 C.音乐 D.情感 7.普通心理学是研究( C ) A.所有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B.个性心理及其规律 C.正常人心理活动规律及心理学基本原理 D.心理过程及其规律 8.清代名医( B )的《医林改错》提出的“脑髓说”比谢切诺夫的反射说还要早30多年。 A.王充 B.王清任 C.李时珍 D.陈大齐 9.心理学关于心理与行为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可以通过观察人的外显行为探索人的内在心理规律 B.人的行为受内隐心理活动支配 C.心理学只研究人的外显特征 D.同样的心理活动,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行为表现 10.采用一种专门的测量工具,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被试的某些或某方面的心理品质作出测定、鉴别和分析的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属于( C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心理测验法 D.调查法 11.嗅觉中枢位于皮层的( A ) A.感觉区 B.运动区 C.语言区 D.联合区 12.“谈虎色变”与“谈梅生津”都是( B )的表现形式。 A.无条件反射 B.第一信号系统 C.第二信号系统 13.最早对条件反射进行研究的学者是(B ) A.谢切诺夫 B.巴甫洛夫 C.斯金纳 D.桑代克 14.下列选项中,哪项完整地表达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D ) A.心理过程及其规律 B.情绪人格及其规律 C.生理现象及其规律 D.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15.心理现象的产生方式是( B ) A.精神活动 B.反射活动 C.意识活动 D.技能活动 16.下列不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是( C ) A.能力 B.性格 C.动机 D.气质

00816文艺心理学自考真题2(含答案)

文艺心理学试题2 (00816)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1分,共1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把“移情说”和“距离说”结合起来用于阐释文学艺术现象,它的作者是() A、郭沫若 B、王国维 C、朱光潜 D、鲁迅 答案:A 2、格式塔文艺心理学的最基本观点是() A、表现性,也就是艺术品中的“格式塔质” B、艺术抽象的重要意义 C、一件艺术品就是一个格式塔 D、视觉艺术的运动 答案:C 3、本能是指由躯体的内部力量决定着人的精神活动方面的一种先天状态,本能是人内部的需求和冲动,出自弗洛伊德的() A、潜意识 B、泛性论 C、人格结构 D、本能说 答案:A

4、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形成于童年期,其中,出生顺序、最初的记忆和梦是生活风格的三个要素,生活风格概念的提出者是() A、弗洛伊德 B 、马斯洛 C 、拉康 D 、阿德勒 答案:C 5、人类的终极价值就是自我实现。在超越性体验的时刻,人们直接了解了人类的最高美德与理想,例如完善,正义等,把它们称之为() A、存在性价值 B 、无意识价值 C 、超越性价值 D 、自我实现价值 答案:C 6、批评家的心理特征之一是富有() A.攻击型气质 B.抑郁型气质 C.神经性气质 D.多血型气质 答案:A 7、下列诗句中,属于有我之境的是()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C.“人闲桂花落,鸟鸣山更幽” 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答案:D 8、马斯洛关于安全的需要是指() A.个人追求安全、舒适、免予恐惧 B.谋求自由与独立,得到别人的重视或赞赏

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第二部分 情感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明情绪、情感具有( B )特征。 A 感染性 B 情境性 C 两极性 D 移情性 2、对客观事物采取怎样的态度,是以某种事物是否满足或符合自己的( C )为中介的。 A 动机 B 态度 C 需要 D 感觉 3、情绪和情感过程是伴随人的(A)产生的,它们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反映。 A、认识过程 B、意志过程 C、个性的心理特征 D、以上几个都不是 4、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称为( D )。 A、气质 B、性格 C、意志 D、情绪 5、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种情绪状态属于( C )。 A、激情 B、应激 C、心境 D、热情 6、( D)是情绪的基本形式。 A、激情、心境、应激 B、理智感、道德感、美感 C、热情 D、快乐、愤怒、悲哀、恐惧 7、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产生的主观体验是( A )。 A、理智感 B、美感 C、激情 D、道德感 8、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相对持久的情绪状态是( B ) A. 热情 B. 心境 C. 激情 D.应激 9、“只有知之深,才有爱之切”,这是(A)的影响。 A、认知对情感 B、情感对认知 C、需要对情感 D、情感对需要。 10、“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受一个人的(B)影响所致。 A、激情 B、心境 C、应激 D、前三个都不是。 11、一个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的体验叫(C )。 A、需要 B、情绪 C、情绪和情感 D、情感 12、情绪和情感是(D )。 A、对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规律性的反映 B、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C、对过去经验过的、体验过的事物的反映 D、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13、维持有机体生存的条件,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需要叫做(B )。 A、情绪和情感 B、社会性需要 C、生理性需要 D、需要 14、在有机体的生理必需要获得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体验是(C )。 A、态度 B、需要 C、情绪 D、情感 15、在人的社会性需要获得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体验是(B )。 A、情绪 B、情感 C、态度 D、需要 16、一个人盼望或追求的目的达到后,继之而来的紧张解除时的情绪体验叫(A ) A 快乐B、愤怒C、恐惧D、悲哀 17、个体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所中产生的情感叫做(B )。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认知 18、失去某种追求的目标或所盼望的东西引起的情绪体验叫做(C )。

心理学基础习题答案

第一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 C )11、用实验内省的方法分析各种经验是指,研究者操纵刺激(视觉的、听觉的、皮肤觉的等),使之有系统地变化,让被试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作出反应(如按键)或报告自己对于某种刺激的感受。这种“内省法”属于现代心理学的哪个流派? A、功能主义 B、行为主义 C、结构主义 D、精神分析 ( C)12、认为“男性和女性的基本择偶标准(如年龄)在世界各种不同文化中具有明显的普遍性,根源在于早期人类男性和女性在繁殖和抚养方面所面临的不同的适应性问题。”这一观点属于当代心理学取向中的哪一个分支? A、生理心理学 B、行为遗传学 C、进化心理学 D、认知神经科学 ( B )16、詹姆斯是学派的代表人物。 A. 结构主义 B. 功能主义 C. 行为主义 D. 人本主义 ( D )26、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是。 A、韦特海默 B、华生 C、斯金纳 D、詹姆斯 ( C)27、认知心理学源于对心理学的反对: A、格式塔 B、人本主义 C、行为主义 D、构造主义 ( D)28、受调查者在应答时倾向于表现自己积极一面的程度称之为: A、观察者偏差 B、拟人化偏差 C、默许偏差 D、社会赞许性 ( B)29、进行心理学研究时,如果要全面深入探讨某一种非人为引起的现象,最合适的方法为: A、观察法 B、个案法 C、相关法 D、调查法 ( C)30、有研究者发现,冰淇林销量和犯罪率相关显著,这种相关实质是: A、正相关 B、负相关 C、虚假相关 D、无相关 ( A)31、下列哪种学派反对内省法,主张客观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等方法来进行研究? A、行为主义 B、人本主义 C、结构主义 D、精神分析 C)32、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动力学派)创立者: A、笛卡尔 B、华生 C、弗洛伊德 D、罗杰斯 ( C)33、和机能主义相比,结构主义更关心意识经验的:。 A.方式 B. 原因 C. 内容 D. 具体场所 (B)34、心理学的实验可以分为实验室实验和。

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导论 一、名词解释 观察法 实验法 条件反射 二、选择 1、心理现象分为()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包括()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 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 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C、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 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5、()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界定为心理学的诞生 A、789 B、1879 C、1798 D、1897 6、()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 A、冯特 B、洛克 C、笛卡儿 D、缪勒 7、人的个性差异主要表现在( ) A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B 能力、气质、性格 C 感知、记忆、思维、想象 D 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8. “ 谈虎色变” 与“ 谈梅生津” 都是( )的表现形式。 A 、无条件反射 B 、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C 、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D 、条件反射 9.下列哪一选项属于条件反射( ) A. 眨眼反射 B. 吮吸反射 C. 防御反射 D. 信号反射 10. 下列哪一选项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

A. 望而生畏 B. 谈梅生津 C. 望梅止渴 D. 尝梅生津 4.最早对条件反射进行研究的是( ) 。 A 、谢切诺夫 B 、巴甫洛夫 C 、斯金纳 D 、冯特 11.()是关于心理实质的唯一正确的观点。 A.唯心主义心理观 B.唯物主义心理观 C.辩证唯物主义心理观 D.灵魂论 12.()是人的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A.自然环境 B.客观现实 C.人际关系 D.社会生活条件 三、填空 1、心理过程又叫心理活动,是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 2、根据心理过程的形成和作用,可将其分为、和-——三个方面,简称知、情、意。 3、认识过程是人的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等。 4、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和,其中以为核心。 5、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和————。6.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和()两种。7.心理实验法包括()和()两种基本形式。 8.从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来看,心理是( )脑的机能;从心理反映的内容来看,心理是对( )的反映。 9.反射活动分为( ) 和( ) 。 10 .高级神经活动有两种基本过程:一种是( )过程,另一种是( )过程。 四、判断正误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 2、在心理过程中,认知和情感是基础,意志是将认知和情感转化为行为的动力。 3、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知觉。 4、心理过程是在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又影响着个性心理特征的进行与发展。 5、心理学研究通过揭示心理现象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为辨证唯物主义哲学提供依据,使人更自觉的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历年心理学试题及答案(1)

历年试题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 分)。 1、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是。 A、集中性和选择性 B、指向性和集中性 C、集中性和紧张性 D、选择性和稳定性 2、具有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和协调人的随意运动的机能。 A、小脑 B、大脑 C、丘脑 D、网状结构 3、新生儿生下来遇冷就会哭是。 A、经典条件反射 B、无条件反射 C、操作性条件反射 4、人的感受性的大小是用的值的大小来度量的。 A、感觉阈限 B、差别感觉阈限 C、差别感受性 D、绝对感受性 5、读了《西游记》后,在头脑中出现孙悟空形象,这种想象是()。 A.无意想象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科学幻想 6、()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A、“尝梅止渴” B、“望梅止渴” C、“谈虎色变” D、“谈梅生津” 7、一位小学生在没有人督促的情况下能独立的完成各项作业,反映了其意志的什么品质 A、果断性 B、自觉性 C、坚持性 D、自制性 8、心理学实验证明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有密切关系,解决问题效率最佳时的动机强度应是() A.最强B.较弱C.适中D.极强 9、既想涉足爱情,又怕因恋爱影响学习,是() A、双趋冲突 B、趋避冲突 C、双避冲突 D、双重趋避冲突 10、坚定沉着、稳重忍耐,但反应缓慢呆板是()的特点。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认为,人的心理的实质是______。 2、______和______是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二种基本过程。 3、个性心理是每个个体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现象,它包括______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4、反射弧由、、、和五部分构成。 、有明确的目的,但又不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称为。 三、判断正误(正确在题后括弧内打“”,错误打“×”。每 小题1分,共10分) 1、人的心理成熟水平是与其年龄完全成正比的。 ()

心理学习题与答案1

心理学复习资料 1、什么是心理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个体心理与行为。 答:心理学是以科学方法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包括:(1)心理过程(2)个性心理(3)心理状态;个体心理包括1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情过程、意志过程)2个体心理(个性倾向性、心理特征)。行为指有机体的反映系统,行为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两者关系:(一)心理支配着行为并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二)心理对行为的调节是很复杂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心理活动的外部动作表现,而心理是潜伏在行为内部,支配行为的内部精神活动。 2、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以及心理学发展历史上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答: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1、构造主义心理学(铁钦纳) 2、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詹姆斯,代表人:杜威和安吉尔)3、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 4、格式塔心理学(魏特海默、考夫卡、苛勒) 5、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 6、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7、认知心理学(皮亚杰、奈赛尔) 3、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P20:1观察法 2实验法 3调查法 4测验法除了以上基本方法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还有产品分析法,个案法和教育经验总结法。 4如何理解心理是脑的机能,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 心理是脑的机能:一方面,脑是心理的器官,是心理活动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1)从特种发展史来看,心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 .a、无生命物质、植物、单细胞动物没有神经系统,因此它们没有心理现象。b、大脑越发达,心理活动越复杂。无脊椎动物只有感觉,脊椎动物发展出了知觉,哺乳动物的灵长类开始具有思维的萌芽。人的心理活动最复杂。(2)从个体发展史看,心理的发展与脑的发育完整紧密相联.(3 )生理解剖学的实验证明,切除和破坏动物脑的一定部位,会引起动物某些心理活动的丧失以致严重破坏.(4)日常经验(睡眠、酒醉、药物麻醉、脑损伤等)证明,脑与心理活动有关. 左右脑的分工,更证明了这一点。另一面,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1)人的心理活动的一切内容都可以在客观现实中找到依据(2)脱离客观现实便丧失人的正常心理。再次,心理活动的主观能动性性:(1)个体由于教育、遗传、需要等面的个体差异,在认识客观事物的时候,打上了主观的烙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2)人类在认识了客观事物的规律,可以为人类服务。(3)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制约性。 5、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及高级神经活动基本过程及规律 方式:“反射”、过程:兴奋和抑制、规律: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和集中 2、兴奋和抑制过程的相互诱导。 6、个体心理发展有什么特点?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 特点:(1)连续性与阶段性(2)方向性和不可逆性(3)不平衡性(4)个别差异性(5)发展的关键期。因素及作用:(1)遗传因素: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2)环境因素:规定了心理发展的现实性。胎内环境的影响、母亲的年龄、母亲服药(反应停、防流产的激素会导致胎儿生殖系统疾病??)辐射、环境污染、母体疾病(病毒性如水痘、风疹,细菌性、寄生性)、母亲情绪。(3)家庭因素:

心理学基础习题答案

心理学基础习题答案

第一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 D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建立在________的基础之上。 A.观察法 B.实验法 C. 调查法 D.个案研究法 ( A )2、科学心理学之父是。 A.冯特 B.华生 C.马斯洛 D.弗洛伊德 ( C )3、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A.冯特、铁钦纳是结构主义的代表 B.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 C.魏特海墨是机能心理学派的代表 D.华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 ( B )4、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的操作某种变 量,研究该变量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 影响,这种心理研究的方法是 ________。 A.观察法 B.实验法 C. 调查法 D.个案研究法 ( C )5、认为心理学的目的是研究有机体适应 环境过程中心理的功能的心理学流

派是。 A.结构主义 B.精神分析 C.机能主义 D.行为主义 ( B )6、被称作心理学的第三势力的是学派。 A. 行为主义 B. 人本主义 C. 精神分析 D. 认知心理学 ( C )7、能揭示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是。 A. 观察法 B. 实验法 C. 相关法 D. 访谈法 ( C )8、创建第一个心理科学体系的心理学家是。 A. 弗洛伊德 B. 詹姆斯 C. 冯特 D. 铁钦纳 ( B )9、操纵和控制变量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 B实验法 C个案法D调查法 ( B )10、由实验者操纵的,被假定为可影响

行为的可能原因的变量是。 A.自变量 B. 因变量 C. 中介变量 D. 无关变量 ( C )11、用实验内省的方法分析各种经验是指,研究者操纵刺激(视觉的、听觉的、 皮肤觉的等),使之有系统地变化,让 被试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作出反应(如 按键)或报告自己对于某种刺激的感 受。这种“内省法”属于现代心理学的 哪个流派? A、功能主义 B、行为主义 C、结 构主义 D、精神分析 ( C)12、认为“男性和女性的基本择偶标准(如年龄)在世界各种不同文化中具 有明显的普遍性,根源在于早期人类 男性和女性在繁殖和抚养方面所面临 的不同的适应性问题。”这一观点属 于当代心理学取向中的哪一个分支? A、生理心理学 B、行为遗传学 C、 进化心理学 D、认知神经科学 ( A )13、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研究对象的行为,从而了解事物的特征或规律性

心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4-5个10分 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3.注意: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4.记忆:人脑对经历过事物的反映,.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是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信息加工的观点) 5.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人格心理特征 6.性格: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7.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8.气质:是指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9.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10.情绪:人对待认知内容的一种特殊的态度,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情绪刺激的认知等复杂成分。 11.情感: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12.智力:是使人能顺利的解决某种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认知的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 13.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4.记忆的表象: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形象。 二、填空:

1.心理现象包括:心理活动的过程、人格、心理状态。 2.人类情绪分为: ①激情:是一种迅速强烈爆发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具有爆发性和从动性。 ②应激:应激是由出乎意料的紧急状况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③心境:心境的特点具有弥散性——“喜者见之则喜,忧者见之则忧” 人类情感种类分为: (1)道德感:是关于人的思想、言行等是否符合人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情感。 (2)理智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某种认识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情感。(3)美感: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美的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情感 3.兴趣的分类:直接兴趣(对事物本身有直接需要而引起的兴趣)和间接兴趣(对事物未来结果有见解而产生的兴趣) 4.长时记忆几乎没有容量限制,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为7±2组块 5.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综合 其他过程: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6.遗忘曲线表明遗忘规律是: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步变慢。 7.思维的基本特征:间接性、概括性(是指对一类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 8.意志形成的两大阶段:决策阶段、执行阶段 9.气质的四大典型类型: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 10.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先天素质(遗传素质),后天环境;所受教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