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机化学--化工艺-通过

有机化学--化工艺-通过

有机化学--化工艺-通过
有机化学--化工艺-通过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64学时)

(理论课程)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概况

课程中文名称:有机化学

课程英文名称:Organic Chemistry

课程编码:4010362113

开课学院:化学工程学院

适用专业/开课学期:化学工程与工艺/2

学分/周学时:4.0/4

1.课程类别

有机化学课程属于高等学校化学类各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本校化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归属于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作为学科专业必修课,为培养化工、制药、环保等行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而设置。

2.其在该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机化学及其实践教学,培养系统掌握有机化学基础理论、有机合成、有机化合物的分离鉴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测定等知识,才能更纵深、更宽广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作人才的输送和储备。

在现代有机化学的发展中,一是有机化学的纵深研究,产生了有机合成化学、金属有机化学、元素有机化学、天然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药物化学、生物有机化学、有机分析、应用有机化学、绿色有机化学及光电功能导向的有机共轭分子等11个主要的分支学科。二是有机化学还与各学科广泛渗透交叉,如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因此,相关有机化学的纵深、交叉科学的研究,都离不开系统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体系。

3.与该课程相关的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等。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来源、组成、结构、合成方法、性能、应用以及有关理论的一门化学基础课。以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等学科基础课为基础,并为有机化学实验、生物化学、天然产物化学、天然高分子化学、精细有机合成及实验、有机结构分析、波谱分析和生物有机化学等其它学科基础课以及精细化学品化学、化妆品学、食品添加剂和环境化学等专业课打基础。

对于先修课程中,需在无机化学中原子轨道排布、价键理论、杂化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及物理学相关基础知识,才能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有机结构理论、有机反应机理、有机化合物结构及性质、立体化学等知识,更好地融会贯通各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反应相关性。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教学,学生应达到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等)1.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着重实现学生对下述知识体系的构建:1.1掌握重要的典型的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异构现象和结构特点,正确写出常见各类有机物的名称和构造式;

1.2应用化学键理论的基本概念理解有机化合物结构,初步掌握立体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

1.3能应用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来解释一些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1.4掌握各类重要有机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反应、来源和合成方法;

1.5理解并掌握典型的有机反应机理,了解过渡态理论、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初步掌握碳正离子、碳负离基、碳游离基等中间体的结构、相对活性及其作用机理;

1.6理解碳水化合物、油脂、蛋白质、萜类等天然产物的结构、性质和用途。

2.在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协同下,掌握有机合成、有机化合物的分离鉴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测定等有机化学基本技能。

3.了解本学科范围内重大的科学技术成就,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和解决有机化学一般问题的初步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培养造就高级化学化工技术人才打好一定知识基础。

(三)学时分配

1.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为主,过程中插入知识探究思想和专题讨论,开展创造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引入化学专题研究培养实践能力。

2.授课手段:

1)课堂教学使用多媒体课件,以动画方式将抽象的、杂化轨道、反应机理、立体化学等难于理解的知识形象化;

2)学生通过小论文、专题报告等形式将一些有机难点、重点知识作进一步理解;

3)使用问题陷阱,创造讨论。

4)webquest方法,创建任务,构建开放的、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应用他们的知识建设性解决真实的问题

3.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如下几点:

1)教学应有利于发挥“学生是教育主体”的作用。

2)教学应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

3)教学应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4)教学要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教学内容

导论(2学时)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要着眼于学生学习的结果,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描述;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结果的一种规定,是学生必须达到的要求。教学目标的描述多采用“说出、归纳、解释、说明”等表述特定动作的外显行为动词,表义具体,深广度明确,具有可操作性。)1.学生能说出有机化学发展史、有机物特点。

2.认识并能归纳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有机化合物的研究方法。

3.说出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4.说出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共价键理论、共价键参数对化合物分子结构情况的表征

难点:分子轨道理论

三、主要内容

0.1 有机化学发展史2

0.2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4

0.3 现代有机合成手段5

0.4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表征手段6

0.4 1光分析法6

0.4 2色谱法7

0.4 3其他仪器分析方法7

0.5 有机化合物分类7

四、实践要求

(建议)网上查阅有机化学的最新发展情况

五、练习作业

第1章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3学时)一、教学目标

1.归纳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2.说出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原则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烷烃的命名原则、原子轨道杂化理论、烷烃的卤代反应。2.难点:轨道杂化理论。

三、主要内容

1.1 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命名和分类9

1.2 脂肪烃的命名10

1.2.1烷烃10

1.2.2烯烃12

1.2.3 炔烃14

1.3 脂环烃的命名14

1.3.1 环烷烃14

1.3.2 环烯烃15

1.3.3 桥环和螺环化合物15

1.4 卤代烃的命名15

1.5 芳烃的命名16

1.5.1 单环芳烃16

1.5.2 多环芳烃17

1.5.3 稠环芳烃17

1.6 含氧化合物的命名18

1.6.1 醇18

1.6.2 酚19

1.6.3 醚19

1.6.4 醛和酮20

1.6.5 羧酸及其衍生物21

1.7 含氮化合物的命名22

1.7.1 硝基化合物和胺22

1.7.2 重氮和偶氮化合物23

1.8 杂环芳烃的命名23

四、实践要求

(建议)讨论:烷烃与卤代烃、醇的命名规则

五、练习作业

(建议教材)10.12.13.14

第2章价键与分子结构(3学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归说出共价键与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内容

2.能理归纳杂化轨道理论的主要内容,能用杂化轨道理论写出各类有机化合物的价键结构

3.能用电子效应解释一些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4.能说出共振论的主要内容,能用共振论解释一些结构与反应

5.能说出立体结构化学的主要内容,能用立体化学解释一些反应的立体化学机理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共价键、分子轨道理论主要内容,共价键参数、杂化轨道

难点:杂化轨道、共振论及应用

三、主要内容

2.1 共价键与分子轨道29

2.1.1 有机结构理论29

2.1.2 共价键30

2.1.3 价键理论30

2.1.4 分子轨道理论31

2.2 共价键的属性及其断裂行为33

2.2.1 键长33

2.2.2键角33

2.2.3键能34

2.2.4键的极性和元素的电负性——分子的偶极矩34

2.2.5共价键的断裂——均裂与异裂35

2.3 轨道杂化与分子结构35

2.3.1sp3杂化甲烷36

2.3.2sp2杂化乙烯苯37

2.3.3sp杂化乙炔38

2.3.4sp3、sp2和sp的比较39

2.3.5反应活泼中间体与杂化轨道40

2.4 电子效应41

2.4.1σ键诱导效应(Ⅰ效应)41

2.4.2π键诱导效应(E效应)42

2.4.3共轭与超共轭效应43

2.5 共振论44

2.6 立体结构化学46

2.6.1 构象异构47

2.6.2 构型异构49

2.6.3 对映异构51

2.6.4 构型的表示法、构型的确定和构型的标记53

2.6.5 旋光性和比旋光度57

2.6.6 外消旋体的拆分58

2.6.7 手性合成(不对称合成)59

2.6.8 不含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60

2.6.9 含有其他手性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60

2.6.10环状化合物的立体异构60

四、实践要求

(建议)小组讨论:形成分子轨道的三个条件。

(建议)课堂讨论:1.O、N的最外层电子排布;2.H2O、NH3中O、N的杂化情况。(建议)讨论:共轭效应的分类及特点

(建议)1.课堂讨论:各类手性碳原子分子对称性判定

(建议)2.课堂书写:烯烃溴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过程

五、练习作业

(建议教材)13.14.21

第3章一般有机化学反应机理(6学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归纳各类有机化学反应机理的主要特征和影响因素

2.能归纳中间体的概念和特点,能用其解释反应机理

3.能用机理解释化学反应进程

4.能说出过渡状态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机反应的大类特点(自由基、亲电、亲核反应)、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反应类型难点:碳正、负离子、自由基的结构,反应机理

三、主要内容

3.1 基元反应与反应机理64

3.1.1 化学反应64

3.1.2 反应热和活化能65

3.2 活泼中间体与过渡态结构67

3.2.1 过渡态与活泼中间体67

3.2.2 碳自由基68

3.2.3 碳正离子70

3.2.4 碳负离子70

3.2.5 键的极性与反应形式70

3.2.6 过渡态结构71

3.3 自由基反应机理72

3.3.1 自由基取代反应72

3.3.2 自由基加成反应73

3.4 亲电反应机理74

3.4.1亲电加成反应74

3.4.2亲电取代反应79

3.5 亲核反应机理85

3.5.1亲核加成反应85

3.5.2亲核取代90

3.6 消除反应机理96

3.6.1消除反应96

3.6.2消除加成反应100

3.6.3加成消除反应101

3.7 氧化还原反应机理103

3.7.1还原反应103

3.7.2氧化反应105

3.8 周环反应机理107

3.8.1周环反应分类107

3.8.2周环反应特点108

四、实践要求

(建议)1.讨论:10、、20、30碳正常离子稳定性

(建议)2.讨论:10、、20、30碳正离子形成时过渡态稳定性

五、练习作业

(建议教材)作业:6.7.12.14.16.19

第4章现代光谱技术(6学时)

一、教学目标

1.能说出红外光谱的作用,能用其解析简单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2.能说出核磁共振谱的作用,能归纳化学位移、偶合常数与化合物的相关性,能用其解析简单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3.能说出紫外光谱的作用范围

4.能说出质谱的用途和方法

5.能用光谱相关性进行有机合物的综合解析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红外、核磁谱的原理及应用

难点:原理

三、主要内容

4.1 红外光谱115

4.2 紫外光谱118

4.3 核磁共振谱119

4.4 质谱124

4.5 波谱综合解析125

四、实践要求

(建议)1.讨论:峰的分裂情况

(建议)2.讨论:化学等价和磁等价情况分析

五、练习作业

(建议教材)5.6.9.11

第5章脂肪烃和脂环烃(5学时)一、教学目标

1.能说出各类烃的杂化特点,并能解释其结构与性质的相关性2.能归纳各类烃的化学性质

3.能归纳各类烃的制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结构、性质与制备

2.命名

三、教学难点

1.命名规则

2.共轭二烯烃的共轭效应与反应特征。

三、主要内容

5.1 烷烃132

5.1.1 烷烃的物理性质132

5.1.2 烷烃的化学性质133

5.2 烯烃135

5.2.1 烯烃的物理性质135

5.2.2 烯烃的化学性质135

5.3 共轭二烯烃143

5.3 .1 共轭二烯烃的结构与稳定性144

5.3 .2 共轭二烯烃的性质146

5.4 炔烃148

5.4.1 炔烃的物理性质148

5.4.2 炔烃的化学性质148

5.5 聚合反应和合成橡胶152

5.5 .1 烯烃的聚合152

5.5 .2 二烯烃的聚合和合成橡胶154

5.6 脂环烃154

5.6 1环烷烃的结构155

5.6 2取代环己烷的构象和立体异构157

5.6.3环烷烃的物理性质158

5.6.4环烷烃的反应158

5.7 脂肪烃和脂环烃的制备及典型化合物介绍159

5.7.1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制取烷烃和烯烃159

5.7.2烷烃、烯烃的其他制法159

5.7.3炔烃的制法160

5.7.4环烷烃的制法161

5.7.5典型化合物介绍161

四、实践要求

(建议)讨论:多元取代环已烷的稳定构象

(建议)讨论:共轭效应的分类及特点

(建议)1.讨论:10、、20、30碳正常离子稳定性

(建议)2.讨论:10、、20、30碳正离子形成时过渡态稳定性

五、练习作业

(建议教材)4.5.6.7.9.10.15.16.17.19

第6章卤代烃(5学时)

一、教学目标

1.能说出卤代烃的结构特点、与性质的关系

2.能归纳卤代烃化学性质

3.能归写出代烃取代反应、消除反应机理和影响因素,并能解释一些特殊反应机理4.能说出有机氟化物的性质和制备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化学性质、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及影响因素

难点:取代反应、消除反应中影响因素判断和应用。

三、主要内容

6.1 卤代烃的物理性质166

6.2 卤代烃的化学性质167

6.2.1 亲核取代反应167

6.2.2 消除反应168

6.2.3 制造Grignard试剂169

6.3 影响卤代烃亲核取代反应活性的因素170

6.3.1 烃基结构的影响170

6.3.2 亲核试剂的影响173

6.3.3 离去基团的影响173

6.3.4 溶剂的影响173

6.4 影响卤代烃消除反应的因素174

6.5 取代反应与消除反应的竞争175

6.6 有机氟化合物176

6.6.1 有机氟化合物的命名176

6.6.2 有机氟化合物的制备177

6.6.3 氟里昂与臭氧层耗损178

6.6.4 含氟高分子材料180

6.7 卤代烃的制备及典型化合物介绍181

四、实践要求

(建议)讨论:S N1和S N2中的立体化学情况

五、练习作业

(建议教材)2.作业:3.5.6.7. 11.12.15.17.18.20

第7章芳烃(5学时)

一、教学目标

1.能说出芳烃的结构与性质特点和制备方法

2.能能共轭效应解释芳烃的结构

3.能用休克尔规则归纳多环芳系、非苯芳系

1)环丙烯正离子

2)环戊二烯负离子

3)环庚三烯正离子

4)轮烯

5)足球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苯环的共轭结构特点、化学性质、休克尔规则

难点:共振原理对苯环定位效应的解释、各类环离子的芳香性判断

三、主要内容

7.1 单环芳烃188

7.1.1 苯的结构188

7.1.2 单环芳烃的来源和制法191

7.1.3 单环芳烃的物理性质192

7.1.4 单环芳烃的化学性质193

7.1.5 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则194

7.2 多环芳烃和非苯芳烃199

7.2.1 联苯及其衍生物200

7.2.2 多苯代脂烃201

7.2.3 稠环芳烃202

7.3 非苯芳烃209

7.3 .1 环多烯的分子轨道和休克尔

规则210

7.3.2 环丙烯正离子211

7.3.3 环戊二烯负离子211

7.3.4 环庚三烯正离子212

7.3.5 轮烯212

7.3.6 足球烯213

四、实践要求

(建议)讨论:苯环上定位规律的应用

(建议)1.小论文:三类定位基定位效应的解释:

1)用诱导效应+共轭效应

2)用σ络合物的稳定性解释

五、练习作业

(建议教材)3.4.5.6.7.8.9.11.13.14.15.17

第8章含氧化合物(7学时)

一、教学目标

1.能说出醇、酚、醚、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分类、同分异构、物理性质,能正确书写命名或结构

2.能描述醇、酚、醚、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的结构特点

3.能归纳醇、酚、醚、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化学性质及不同醇、酚、醚、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活性的差异、制备方法

4.能写含氧化合物中一些重要的反应机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化学性质及活性的差异、影响亲核反应的因素、丙二酸酯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乙酰乙酸乙酯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难点:羧酸各类型亲核反应机理、布拉姆规则

三、主要内容

8.1 醇218

8.1.1 醇的结构218

8.1.2 醇的物理性质218

8.1.3 醇的化学性质220

8.2 酚225

8.2.1 酚的结构225

8.2.2 酚的物理性质225

8.2.3 酚的化学性质226

8.3 醚230

8.3.1 醚的结构231

8.3.2 醚的物理性质231

8.3.3 醚的化学性质231

8.3.4 环醚232

8.3.5 冠醚234

8.4 硫醇和硫醚234

8.4.1 硫醇234

8.4.2 硫醚235

8.5 醇、酚、醚的制备及典型化合物介绍236

8.5.1 醇的制备236

8.5.2 酚的制备237

8.5.3 醚的制备238

8.5.4 环醚的制备238

8.5.5 典型化合物介绍239

8.6 醛和酮240

8.6.1 醛、酮的结构240

8.6.2 醛、酮的物理性质241

8.6.3 醛、酮的化学性质241

8.7 羧酸及其衍生物248

8.7.1 羧酸248

8.7.2 羟基酸251

8.7.3 羧酸衍生物252

8.8 β二羰基化合物255

8.8.1 β二羰基化合物的酮烯醇平衡255

8.8.2 Claisen酯缩合反应255

8.8.3 丙二酸酯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256

8.8.4 乙酰乙酸乙酯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257

8.8 .5 Michael加成反应258

8.9 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制备和典型化合物介绍258

8.9.1醛的制备258

8.9.2酮的制备259

8.9.3羧酸的制备260

8.9.4羧酸衍生物的制备(见羧酸的化学性质)261

8.9.5β二羰基化合物的制备261

8.9.6典型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介绍261

四、实践要求

(建议)讨论:E1、E2反应机理

(建议)讨论:布拉姆规则

(建议)讨论:羧酸衍生物的水解、醇解和氨解反应与机理

五、练习作业

(建议教材)5.6.11.13.14.16.20.21.22.24.25.26

第9章含氮化合物(4学时)

一、教学目标

1.能说出含氮化合物的分类、结构特点

2.能归纳含氮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与鉴别方法,含氮化合物的主要制备方法,重要用途3.能用杂化轨道理论解释含氮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和性质的关联性

4.重氮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硝基化合物、胺、的结构与性质

难点:重氮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

三、主要内容

9.1 硝基化合物的性质272

9.1.1 硝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272

9.1.2 硝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273

9.2 胺275

9.2.1 胺的物理性质275

9.2.2 胺的化学性质276

9.3 季铵盐和季铵碱281

9.3.1 季铵盐281

9.3.2 季铵碱281

9.4 重氮和偶氮化合物283

9.4.1 重氮化反应283

9.4.2 重氮盐的反应及其在合成上的应用285

9.4 .3 偶氮化合物290

9.4 .4 叠氮化合物和氮烯291

9.5 含氮化合物的制备及典型化合物介绍292

9.5 .1 硝基化合物的制备292

9.5 .2 胺的制备293

9.5 .3 典型化合物——重氮甲烷294

四、实践要求

(建议)讨论:重氮化反应在全成上应用的机理

(建议)小论文:总结与归纳分子重排反应在化学合成中的应用

五、练习作业

(建议教材)4.5.7.8.9.10.12.13.15.18.21.22.23.24.25

第10章杂环化合物(4学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描述杂环化合物的结构差异及性质特点

2.能归纳杂环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及其主要鉴定方法、用途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杂环化合物的结构分析

2.化学性质

难点:结构分析

三、主要内容

10.1 杂环化合物的结构与芳香性300

10.1.1五元杂环的芳香性300

10.1.2六元杂环的芳香性301

10.2 三元杂环化合物302

10.3 四元杂环化合物303

10.4 五元杂环化合物304

10.4.1呋喃304

10.4.2糠醛305

10.4.3噻吩306

10.4.4吡咯307

10.4.5吲哚309

10.4.6靛蓝309

10.4.7噻唑、吡唑及其衍生物310

10.5 六元杂环化合物311

10.5.1吡啶311

10.5.2喹啉和异喹啉313

10.5.3嘧啶、嘌呤及其衍生物314四、实践要求

四、实践要求

(建议)讨论:杂环化合物杂化结构情况

(建议)讨论:常见六元杂环化合物碱性强弱次序比较

五、练习作业

(建议教材)6.9.12.1316.17.19.20

第11章元素有机化合物(4学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写出有机硅、磷、锂、铁化合物的结构、用途、制备方法

2.能描述有机硅、磷、锂、铁化合物的的结构、物理性质

3.能归纳和解释有机硅、磷、锂、铁化合物化学性质及结构对化学性质的影响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机锂试剂、二茂铁结构与性质

难点:witting反应及应用

难点:有机化合物pKa的规律

三、主要内容

11.1 有机硅化合物320

11.1.1硅烷、烃基硅烷321

11.1.2有机硅高聚物321

11.2 有机磷化合物323

11.2.1有机磷化合物的制备323

11.2.2Wittig反应324

11.2.3有机磷农药325

11.3 有机锂化合物326

11.3.1有机锂化合物的制备326

11.3.2有机锂化合物的性质326

11.4 有机铝化合物328

11.4.1烷基铝的制备328

11.4.2烷基铝的性质328

11.5 有机铁化合物329

11.5.1二茂铁的结构和性质329

11.5.2二茂铁的制备330

四、实践要求

(建议)讨论维秋希(Wittig)试剂及其反应的应用范围

(建议)要求阅读王伟老师关于二茂铁的文章,并说出自己的认识五、练习作业

(建议教材)4.5.11

第12章生命有机化学(4学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写出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的分类、命名

2.能说出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的化学性质

3.能归纳、比较碳水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开链及构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糖、氨基酸、蛋白质的结构

2.糖的环结构特点

难点:蛋白质的多级结构

三、主要内容

12.1 碳水化合物335

12.1.1 单糖的性质336

12.1.2 单糖的开链结构及构型338

12.1.3 单糖的环状结构340

12.1.4 二糖342

12.1.5 多糖343

12.2 氨基酸和蛋白质344

12.2.1 氨基酸344

12.2.2多肽348

12.2.3蛋白质351

12.2.4核酸353

四、实践要求

(建议)讨论:羧酸衍生物的水解、醇解和氨解反应与机理(建议)小论文:单糖的构型测定

五、练习作业

(建议教材)4.5.11

第13章有机化学发展选论(6学时)一、教学目标

1.能写出组合化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

2.能归纳周环反应类型、反应特点

3.能用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解释各类周环反应的机理4.能写出足球烯的结构、性质、制备方法、用途

5.能归纳和应用相转移催化反应原理

6.能写出相转移催化剂的分类

7.能归纳相转移催化反应技术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组合化学方法、周环反应、相转移催化

难点: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

三、主要内容

13.1 组合化学360

13.1.1 组合化学的概念360

13.1.2 组合化学的基本方法361

13.1 .3 组合化学的发展362

13.2 周环反应364

13.2.1 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364

13.2.2 环加成反应366

13.2.3 σ迁移反应367

13.3 足球烯368

13.3.1 足球烯的结构368

13.3.2 足球烯的性质368

13.3.3足球烯的制备369

13.3.4足球烯的应用369

13.4 相转移催化反应370

13.4.1相转移催化反应原理370

13.4.2相转移催化剂分类371

13.4.3相转移催化反应技术的应用372

四、实践要求

(建议)讨论:电环化反应和环加成反应的规律应用

(建议)小论文:总结与归纳分子重排反应在化学合成中的应用

五、练习作业

(建议教材)6.10.11.12.17.18

四考核办法

(一)考核方式:(开卷、闭卷选填)

闭卷,满分为100,120分钟。

试卷主要构成为:

(二)评分办法:(鼓励教师改革评价方式,注重过程评价、综合评价。平时成绩认定可包括课堂笔记、课程论文、案例分析报告、专题研究报告等)

平时成绩占50%,期末考核占50%。

平时成绩组成(50%):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一)教材(建议):

钱旭红.有机化学[M].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2006.

(二)参考书目:

胡宏纹.有机化学[M].第三版.北京:高教出版社出版.2010.

L.G.Wade,https://www.doczj.com/doc/4c1398361.html,anic Chemistry[M].6th Ed .北京:高教出版社出版.2009.

邢其毅.有机化学[M].第三版.裴伟伟,徐瑞秋. 北京:高教出版社出版.2010.

李景宁.有机化学[M].第四版.杨定乔,张前.北京:高教出版社出版.2013.

徐寿昌.有机化学[M].第二版.北京:高教出版社出版.2006.

(三)网络资源:

注:教师选择参考书时,应注意:

1)学生选择邢其毅《有机化学》第二版,是因为内容比较详细,第三版删节较大,加了新部分前沿内容。教师可在图书馆选择更详细的第一版。

2)L.G.Wade,https://www.doczj.com/doc/4c1398361.html,anic Chemistry,2012年后已有第7版,但国内未同步出版。可在亚马逊网站上购买。

(文献参照《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7714-2005)4.1.2部分)。

执笔:刘高赋参与:杨姗审核:批准:

制定日期:2014年05月

有机化学鉴别方法的总结

有机化学鉴别方法的总结 1烷烃与烯烃,炔烃的鉴别方法是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溴的ccl4溶液(烃的含氧衍生物均可以使高锰酸钾褪色,只是快慢不同) 2烷烃和芳香烃就不好说了,但芳香烃里,甲苯,二甲苯可以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苯就不行 3另外,醇的话,显中性 4酚:常温下酚可以被氧气氧化呈粉红色,而且苯酚还可以和氯化铁反应显紫色 5可利用溴水区分醛糖与酮糖 6醚在避光的情况下与氯或溴反应,可生成氯代醚或溴代醚。醚在光助催化下与空气中的氧作用,生成过氧化合物。 7醌类化合物是中药中一类具有醌式结构的化学成分,主要分为苯醌,萘醌,菲醌和蒽醌四种类型,具体颜色不同反应类型较多 一.各类化合物的鉴别方法 1.烯烃、二烯、炔烃: (1)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红色腿去 (2)高锰酸钾溶液,紫色腿去。 2.含有炔氢的炔烃: (1)硝酸银,生成炔化银白色沉淀 (2)氯化亚铜的氨溶液,生成炔化亚铜红色沉淀。 3.小环烃:三、四元脂环烃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腿色 4.卤代烃:硝酸银的醇溶液,生成卤化银沉淀;不同结构的卤代烃生成沉淀的速度不同,叔卤代烃和烯丙式卤代烃最快,仲卤代烃次之,伯卤代烃需加热才出现沉淀。 5.醇: (1)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鉴别6个碳原子以下的醇); (2)用卢卡斯试剂鉴别伯、仲、叔醇,叔醇立刻变浑浊,仲醇放置后变浑浊,伯醇放置后也无变化。 6.酚或烯醇类化合物: (1)用三氯化铁溶液产生颜色(苯酚产生兰紫色)。 (2)苯酚与溴水生成三溴苯酚白色沉淀。 7.羰基化合物: (1)鉴别所有的醛酮:2,4-二硝基苯肼,产生黄色或橙红色沉淀; (2)区别醛与酮用托伦试剂,醛能生成银镜,而酮不能; (3)区别芳香醛与脂肪醛或酮与脂肪醛,用斐林试剂,脂肪醛生成砖红色沉淀,而酮和芳香醛不能; (4)鉴别甲基酮和具有结构的醇,用碘的氢氧化钠溶液,生成黄色的碘仿沉淀。 8.甲酸:用托伦试剂,甲酸能生成银镜,而其他酸不能。 9.胺:区别伯、仲、叔胺有两种方法 (1)用苯磺酰氯或对甲苯磺酰氯,在NaOH溶液中反应,伯胺生成的产物溶于NaOH;仲胺生成的产物不溶于NaOH溶液;叔胺不发生反应。 (2)用NaNO2+HCl: 脂肪胺:伯胺放出氮气,仲胺生成黄色油状物,叔胺不反应。

有机化学发展简史

有机化学发展简史i “有机化学”这一名词于1806年首次由贝采利乌斯提出。当时是作为“无机化学”的对立物而命名的。19世纪初,许多化学家相信,在生物体内由于存在所谓“生命力”,才能产生有机化合物,而在实验室里是不能由无机化合物合成的。 1824年,德国化学家维勒从氰经水解制得草酸;1828年他无意中用加热的方法又使氰酸铵转化为尿素。氰和氰酸铵都是无机化合物,而草酸和尿素都是有机化合物。维勒的实验结果给予“生命力”学说第一次冲击。此后,乙酸等有机化合物相继由碳、氢等元素合成,“生命力”学说才逐渐被人们抛弃。 由于合成方法的改进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有机化合物不断地在实验室中合成出来,其中,绝大部分是在与生物体内迥然不同的条件下台成出来的。“生命力”学说渐渐被抛弃了,“有机化学”这一名词却沿用至今。 从19世纪初到1858年提出价键概念之前是有机化学的萌芽时期。在这个时期,已经分离出许多有机化合物,制备了一些衍生物,并对它们作了定性描述。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发现,有机化合物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他的研究工作为有机化合物元素定量分析奠定了基础。1830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发展了碳、氢分析法,1833年法国化学家杜马建立了氮的分析法。这些有机定量分析法的建立使化学家能够求得一个化合物的实验式。 当时在解决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各原子是如何排列和结合的问题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最初,有机化学用二元说来解决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问题。二元说认为一个化合物的分子可分为带正电荷的部分和带负电荷的部分,二者靠静电力结合在一起。早期的化学家根据某些化学反应认为,有机化合物分子由在反应中保持不变的基团和在反应中起变化的基团按异性电荷的静电力结合。但这个学说本身有很大的矛盾。 类型说由法国化学家热拉尔和洛朗建立。此说否认有机化合物是由带正电荷和带负电荷的基团组成,而认为有机化合物是由一些可以发生取代的母体化合物衍生的,因而可以按这些母体化合物来分类。类型说把众多有机化合物不同类型分类,根据它们的类型不仅可以解释化合物的一些性质,而且能够预言一些新化合物。但类型说未能回答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问题。 有机化合物按不同类型分类,根据它们的类型不仅可以解释化合物的一些性质,而且能够预言一些新化合物。但类型说未能回答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问题。 从1858年价键学说的建立,到1916年价键的电子理论的引入,是经典有机化学时期。 1858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和英国化学家库珀等提出价键的概念,并第一次用短划“-”表示“键”。他们认为有机化合物分子是由其组成的原子通过键结合而成的。由于在所有已知的化合物中,一个氢原子只

有机化学总结全部

一烃的衍生物性质对比 1.脂肪醇、芳香醇、酚的比较 2.苯、甲苯、苯酚的分子结构及典型性质比较 3.醛、羰酸、酯(油脂)的综合比较

4.烃的羟基衍生物性质比较 5.烃的羰基衍生物性质比较 6.酯化反应与中和反应的比较 7.烃的衍生物的比较

二、有机反应的主要类型

三、烃及其重要衍生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要点精讲 一、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按碳的骨架分类 2.按官能团分类 (1)官能团:决定化合物特殊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 又:链状烃和脂环烃统称为脂肪烃。 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1.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 (1)碳原子的结构特点 碳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能与其他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 (2)碳原子间的结合方式 碳原子不仅可以与氢原子形成共价键,而且碳原子之间也能形成单键、双键或三键。多个碳原子可以形成 长短不一的碳链和碳环,碳链和碳环也可以相互结合,所以有机物种类纷繁,数量庞大。 2.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1)概念 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叫同分异构现象。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为同分异构体。 (2)同分异构体的类别 ①碳链异构:由于分子中烷基所取代的位置不同产生的同分异构现象,如正丁烷和异丁烷; ②位置异构:由于官能团在碳链上所处的位置不同产生的同分异构现象,如1--丁烯和2--丁烯; ③官能团异构:有机物分子式相同,但官能团不同产生的异构现象,如乙酸和甲酸甲酯; ④给信息的其他同分异构体:顺反异构,对映异构。 3.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方法 (1)同分异构体的书写规律 ①烷烃 烷烃只存在碳链异构,书写时应注意要全面而不重复,具体规则如下:成直链,一条线;摘一碳,挂中间,往边移,不到端;摘二碳,成乙基;二甲基,同、邻、间。 ②具有官能团的有机物 一般书写的顺序: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官能团异构。

有机化学中用来研究反应机理的方法

有机反应机制的研究方法 有机化学中用来解释反应机理的传统方法主要集中在Kinetics 和Dynamics两方面,即理解势能面、深入研究分子运动和碰撞、测定活化参数、测定速率常数、确定某个反应机理中一系列化学步骤的顺序、确定反应限速步骤和决速步骤。 研究机理的关键目的是反应机理知识可以对如何在原子或分子水平上操纵物质给出最快速的洞察,而不是依靠运气来获得偶然性的变化从而获得想要的结果。由于动力学在辨别机理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所以动力学是整个有机反应机理研究领域中最重要的分支之一。 传统的反应机理研究方法除了动力学分析之外,还有同位素效应、结构-功能分析等。这些都是研究有机反应机理的标准实验工具,然后实验化学家可以根据其想象力和化学创造性,设计出一些完全不同于之前出现过的研究方法。因此,本文总结了一些最为常见的方法。首先分析最简单的实验,例如产物和中间体的鉴定。但也会分析一些更为微妙、精细的实验,如交叉和同位素置乱(cross-over and isotope scrambling)实验。 1.改变反应物结构以转变或捕获预想的中间体 有时可以通过合成一种类似于所研究的反应物的新反应物来破译中间体的性质,但是这需要所预测的中间体能以一种可预想的方式进行反应。没有标准的方式来处理这一类实验,所以实验者必须根据具体实验情况来设计实验。下面以酶反应作为此方法的应用实例。 Lin[1]等人设计了一种转变中间体的方法。扁桃酸消旋化酶可使扁

桃酸根离子的对映体(2-羟基苯甲酸)互换。位于羧酸跟α位的碳负离子被认为是中间体。为了测试此中间体是否存在,作者合成设计了扁桃酸跟离子的类似物i,并用酶对其进行了外消旋化。其过程是首先形成碳负离子,然后经过溴化物的1,6-消除,最后经过互变异构化,分离得到产物ii。此结果支持了在扁桃酸根离子路径中碳负离子中间体iii的存在。 2.捕获实验和竞争实验 鉴定中间体的一种常见方法是通过加入额外的试剂来捕获中间体。目前存在着几种自由基不伙计,许多好的亲核试剂是半衰期很短的亲电试剂(如碳正离子)的可行的捕获剂。必须以自己的化学知识来设计捕获中间体(如碳正离子、卡宾等)的捕获剂。但是活泼中间体的半衰期很短,所以捕获剂必须是具有很高的活性,并能与活泼中间体的标准反应路径进行竞争。同样,因为捕获反应是典型的双分子反应,所以要求捕获剂具有高的浓度。另外,还可以将捕获剂与反应物共价结合,以便更容易地捕获活泼中间体。 与捕获反应所不同的另一种反应是竞争反应。在一般的动力学实

《有机化学基础》教学计划

泸西一中高二年级下学期化学备课组工作计划 一、教学简析 1、研究物质层面: 必修2中只学习了几个有限的有机化合物,像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等。选修课程要丰富代表物的类型,增加新的物质——醛。其次,每一类有机物中,必修仅仅研究简单的代表物的性质,选修课程要丰富学生对一类有机化合物的认识。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有机物的类别。例如烃的教学,一定要能够举出多种烃的代表物的名称,以及其在自然、生活生产中就是否真实的存在,掌握其应用,再例如酸,必修仅仅学习乙醇性质,还应了解其她常见醇、酚以及其物理性质、用途以及一元醇的简单命名。 从必修到选修,对有机物分类、组成与存在的认识从代表物上升到类别。也就就是,不应该一到有机化学的学习,就奔着化学反应去,然后就拘泥于典型有机化合物身上。 2、从认识水平、能力与深度的层面。 对于同样一个反应,在必修阶段只就是感性的了解这个反应就是什么样的,能不能发生,反应有什么现象;到了选修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描述的阶段,而要达到以下要求: (1)能够进行分析与解释:基于官能团水平,学生需要了解在反应当中官能团发生了什么变化,在什么条件下由什么变成了什么。 (2)能够实现化学性质的预测:不仅能分析给定的事实,还应该对化学性质有预测性。对于给定的反应物能分析出与哪些物质能发生反应,反应产生何种产物。 (3)明确结构信息:在预测反应的产物的基础上,能明确指出反应的部位,以及原子间结合方式,重组形式,应该基于官能团与化学键,要求学生了解官能团的内部结构。例如羟基的氢氧键就是能够断裂的,羟基也不就是孤立存在的,应该就是

连接在碳原子上的,而碳氧键就是可以断裂,进一步,还可能了解这个原子的成键环境。这样就要求建立化学键的认识,极性、饱与性等。 因此,从必修到选修,对有机物化学性质的认识应上升到用官能团的结构及化学键变化来解释、预测反应水平。 3、从合成物质层面: 选修阶段要从碳骨架上官能团的转化来认识化学反应,这也就就是从转化与合成角度认识认识反应。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反应前后化合物之间的关系,能够顺推,逆推。 二、教学目标任务要求 《有机化学基础》就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也就是高考内容的重点选考部分。它就是为对有机化学感兴趣的学生开设的选修模块,该模块的内容主要涉及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与应用,共设置了三个主题: 1.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烃 2.官能团与有机化学反应——烃的衍生物 3.有机合成及其应用——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在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引导下,教学设计就是至关重要的。 高中化学课程目标规定了学生在整个高中阶段通过化学学科的学习应达到的发展目标,整个体系由三个目标纬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层次(面向全体学生的与针对部分学生的)构成。体现了“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综合素养”、“科学教育为大众”等教育理念;完善了课程目标的维度;实现了与课程结构的对应。了解化学课程的总目标体系,对教师合理、全面的设计教学目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帮助教师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并将其体现于教学目标中。《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学习安排于高中二年级,就是在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必修2“有机物”的认识基础上拓展,其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本模块的学习

有机化学反应过程的动力学研究方法

有机化学反应的动力学研究方法 幻灯片2 有机化学反应过程研究方法一一动力学方法 ●既理论化又简单化的方法才具有实用性。 ●在有机反应的过程中运用宏观动力学概念,研究反应过程的影响因素,使工艺优化过 程理论化。 ●在应用动力学概念优化工艺时不需要求取动力学数据,使反应过程研究简单。 幻灯片3 ●动力学方法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动力学方法及其基本特征 ●动力学研究方法举例 ●分离过程优劣的检验标准 ●多步反应过程的分离方法简化原则 幻灯片4 动力学方法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转化率、选择性和收率 ●选择性 ●收率 ●平行副反应与连串副反应、活化能与反应级数 ●主副反应的速度比---对比选择性 ●温度效应 ●浓度效应 幻灯片5 转化率 ●转化率的定义为:反应物A所反应掉的分数。其数学方程式为: ●转化率=反应消耗原料A的物质的量/应加入原料A的物质的量 幻灯片6 选择性 ●选择性定义:反应掉的原料中,生成目的产物所占的分数。其数学方程式为: ●选择性=反应生成主产物所消耗原料A的物质的量/反应消耗原料A的物质的量● 幻灯片7 收率 ●收率概念定义为:加入的反应原料中,生成目的产物所占的比例。 ●其数学方程式为:

●收率=反应生成主产物所消耗原料A的物质的量/反应加入原料A的物质的量 ● 幻灯片8 ●收率为转化率与选择性的乘积,收率为转化率与选择性的综合函数。 ●反应的目标是提高反应的收率,之所以引进转化率和选择性的概念,是因为收率更抽 象,而转化率和选择性更具体。 ●研究的对象越抽象,则影响因素越多,因果关系越复杂,分析起来越难;而研究的对 象越具体,影响因素越少,越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手段。用具体的概念代替抽象的概念,才能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幻灯片9 ●对于有机合成工艺的优化 , 往往以提高目的产物的收率为目标 , 由于影响因素较 多 , 问题复杂。 ●动力学研究方法的目标是提高选择性 , 这就剔除了转化率的影响 , 使目标更具体 了 , 此时只有温度和浓度才是选择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 技术关键找到了。因在一定转化率下 , 主副产物之和是一个常数 , 副反应产物减少必然带来主反应产物增加。 幻灯片10 ●转化率X与选择性S各自的函数关系为 : X=f ( C i · T · t) S=f ( C i · T) ●未提及压力是因为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变量 , 而只是温度或浓度的函数。 ●表面上看 , 转化率较复杂 , 但要提高转化率实际上却非常简单 , 要么延长时间 , 要么升高温度 , 要么增加反应物的浓度或移出产物 , 而再无别的办法。 ●选择性虽只是温度和浓度的函数 , 却远比转化率关系复杂。 ●研究较复杂的收率问题 , 可以将其分解成选择性和转化率问题 , 分阶段研究 , 逐 项解决 , 以简化研究过程。 幻灯片11 平行副反应与连串副反应、活化能与反应级数 ●提高主反应的选择性就应抑制副反应。 ●副反应种类繁多,归纳起来只有两种: ●平行副反应 ●连串副反应 幻灯片12 平行副反应 ●为方便讨论,可设定 A, B, C …为反应物,p 为目的产物,S 为副产物,设在同 一反应过程中 , 同时发生如下两种反应类型: ● A+B→P (1) ● A+C→S (2)

“测定有机物分子结构的常用分析方法”题型几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c1398361.html, “测定有机物分子结构的常用分析方法”题型几例 作者:蒋赵军 来源:《化学教学》2009年第08期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8-0094-03中图分类号:G424.74文献标识码:B 通过对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专题1“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教学后,结合新课标要求和各地近年来所命试题,将有关有机物分子结构测定方法的试题归纳为以下几种题型,介绍如下。 题型一: 1H核磁共振类 1H核磁共振法的原理:氢原子核具有磁性,如用电磁波照射氢原子核,它能通过共振吸收电 磁波能量,发生跃迁,用核磁共振仪可以记录到有关信号。处于不同化学环境中的氢原子因产生 共振时吸收的频率不同,在谱图上出现的位置也不同,且吸收峰的面积与氢原子数成正比。因此,从核磁共振氢谱图(1H-NMR)上可以推知该有机物分子有几种不同类型的氢原子及它们的数 目。分子式为C2H6O的有机物有下述两种图谱: [例1]在有机物分子中,处于不同环境的氢原子在核磁共振谱中给出的峰值(信号)也不同,根据峰值(信号)可以确定有机物分子中氢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例如二乙醚的结构简式为CH3—CH2—O—CH2—CH3。其核磁共振谱中给出的峰值(信号)有两个如图2所示: (1)下列物质中,其核磁共振氢谱中给出的峰值(信号)只有一个的是______。 A.CH3CH3 B.CH3COOH C.CH3COOCH3 D.CH3COCH3 (2)化合物A和B的分子式都是C2H4Br2,A的核磁共振氢谱如图3所示,A的结构简式为 ______,请预测B的核磁共振氢谱上有______个峰(信号)。 (3)请简要说明根据核磁共振氢谱的结果来确定C2H6O分子结构的方法是 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了根据1H核磁共振谱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1)AD; (2)BrCH2CH2Br; 2 (3)若图谱中给出了3个吸收峰(信号),则说明C2H6O的结构是CH3CH2OH;若图谱中给出了1个吸收峰(信号),则说明C2H6O的结构是CH3OCH3

有机化学教学总结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主要完成了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期末复习工作也顺利进行。我在教学方面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现总结如下: 一、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我既注意了概念的科学性,又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要特别注意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揭示其涵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了,并在教学中尽可能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现象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要领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特别是有机化学部分,对烃及烃的衍生物的概念的理解是学生学好有机化学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注意中学化学的局限性和概念的延展性。 二、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 化学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分子式、化学方程式是用来表示有机化合物的组成及变化的化学用语。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实物和化学反应,学习相应的化学用语,结合化学用语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实验。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又有利于加深他们对化学用语涵义的理解。还应注意对化学用语进行分散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和有计划的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三、重视有机化合物知识的教学 有机化合物知识对于学生掌握好高考化学及了解生活化学十分重要。为了使学生学好有机化合物知识,在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实验教学,让学生多接触实物,多做这些实验,以增加感性知识。要采取各种

方式,帮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重要的代表性有机物的结构特征和性质特征。在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有机化合知识以后,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有机化合物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及相互转化,让学生理解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等之间的关系,并注意加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对有机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 四、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尽量上好每一节化学实验课。本人教学中,课前准备周密,演示实验现象明显,效果良好,使全班学生都能看得清楚;教师应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给学生示范,并启发引导学生从生动的感性知识上升到抽象的思维。 高二化学林敏佳 二〇一〇年六月三十日

完整版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Ⅳ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有机化学Ⅳ,Organic ChemistryⅣ 课程号(代码):20321240-5 课程类别:基础课 学时:64 学分:4 教学目的及要求:有机化学是医学各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后期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要求如下:一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命名法、主要理化性质、了解重要合成法及官能团的鉴别。二、正确理解现代化学键理论(原子轨道杂化、σ键、π键及大π键)、电性效应(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和场效应)、立体效应、共振论、典型的反应机理(亲电反应、亲核反应及游离基反应)及立体异体、构象分析等基本概念,并用来理解或解释有机化合物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本课程适用于临床医学七、八*、五年制学生、卫生五年制、四年制本科学生,讲课64学时。其中划线内容为重点内容或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1学时) 有机化学中的化学键——共价键的形成及参数。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有机化合物 和有机化学的概念。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第二章烷烃(4学时) 第一节烷烃的结构和异构现象 3杂化)。σ键的形成及特点。烷烃的同分异构现象:碳链烷烃的结构——碳原子的SP 异构和构象异构。 第二节烷烃的命名 烷烃的通式和同系列,普通命名法:烷基、饱和碳原子及氢原子的类型。烷烃的系统命 名法、顺序规则。 第三节烷烃的性质 烷烃的化学性质:卤代反应及卤代反应机制;1o、2o、3o氢的活性。自由基的稳定性 顺序。 生物体内的自由基及自由基反应。 第三章烯烃、炔烃、二烯烃(7学时) 第一节烯烃和炔烃 2杂化和SPSP杂化。π键的形成及特点。烯烃和炔烃烯烃、炔烃的结构——碳原子的 的命名。顺反异构的概念,产生条件,顺反异构的命名法(顺反和Z、E构型标记法)。 烯烃和炔烃的化性:与亲电试剂加成、马氏规则、氧化反应。亲电加成反应机制。诱导 1 效应,碳正离子的种类及稳定性顺序。烯烃、炔烃的催化加氢。烯烃的自由基反应。端基炔

有机化学研究方向

有机合成化学 研究从较简单的前体小分子到目标分子的过程和结果的科学。 1.合成方法学 新概念、试剂、方法、反应的运用,实用的在温和条件下经过较简单的步骤高选择性高产率地转化为目标分子。 2.具独特性能(生理、材料、理论兴趣)的分子的(全)合成。 3.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无害原料、原子经济和环境友好的反应介质、过程和工艺路线、绿色安全的产品。 4.学科新生长点、交叉点的扩展和手性、仿生等新技术的运用。 天然产物化学和化学生物学 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机体的代谢产物及其变化规律性;利用有机化学的方法研究调控生命体系过程的科学。 1.生理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纯化、分析、富集和结构表征、生源途径、功能和构效关系、结构修饰改造;生物大分子(及其模拟物)的快速序列和构象分析、合成和应用。 2.化学(全)合成;复杂天然分子的合成化学研究;生物合成方法。 3.传统资源利用和中药药效成分的研究;可降解生物质的利用。 4.微(痕)量、易变活性成分的研发;生物活性小分子和生物活性大分子(糖、核酸、肽、酶、蛋白质)及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识别和信息传递、调控。 金属有机化学 研究金属有机化合物[各种不同类型的C—M(杂原子)]的结构、合成、反应及其应用的科学。 1.金属有机化学基元反应及其机理;各种不同类型的C—H(C、杂原子)的选择性形成、切断。 2.导向合成化学和聚合反应的金属有机化学;金属有机化合物的新型高效催化作用及其应用。 药物化学和农药化学 研究与人类疾病和健康、植物保护等生命现象有关的创新药物研制的科学。 1.高通量生物活性筛选;药物作用靶点和基于构效关系指导下的分子设计和组合化学库设计。 2.生化信息学的应用和创新、仿生及先导药物的发现、开发。 3.非传统机制的药物合成、分析和功能测试, 有机新材料化学 研究以有机化合物为基础的新型分子材料的开发的科学。 1.有机固体、半导体、超导体、光导体、非线性光学、铁磁体、聚合物材料。 2.具有特殊和潜在光、电、磁功能分子的合成和器件有序组装。 3.功能分子的结构、排列、组合和物化性能、机制的关系,新分子材料的设计和应用。 有机分离分析化学 研究有机物的分离、定性定量分析和结构解析的科学。 1.基于近代光谱、波谱、色谱技术的进步对微(痕)量有机物的高效分析鉴定。 2.复杂的生物活性大分子和混合物中的有效组份及环境样品的分离分析方法的建立。

有机化学鉴别方法的总结

有机化学鉴别方法的总结 1烷烃与烯烃,炔烃的鉴别方法就是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溴的ccl4溶液(烃的含氧衍生物均可以使高锰酸钾褪色,只就是快慢不同) 2烷烃与芳香烃就不好说了,但芳香烃里,甲苯,二甲苯可以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苯就不行 3另外,醇的话,显中性 4酚:常温下酚可以被氧气氧化呈粉红色,而且苯酚还可以与氯化铁反应显紫色 5可利用溴水区分醛糖与酮糖 6醚在避光的情况下与氯或溴反应,可生成氯代醚或溴代醚。醚在光助催化下与空气中的氧作用,生成过氧化合物。 7醌类化合物就是中药中一类具有醌式结构的化学成分,主要分为苯醌,萘醌,菲醌与蒽醌四种类型,具体颜色不同反应类型较多 一.各类化合物的鉴别方法 1、烯烃、二烯、炔烃: (1)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红色腿去 (2)高锰酸钾溶液,紫色腿去。 2.含有炔氢的炔烃: (1) 硝酸银,生成炔化银白色沉淀 (2) 氯化亚铜的氨溶液,生成炔化亚铜红色沉淀。 3.小环烃:三、四元脂环烃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腿色 4.卤代烃:硝酸银的醇溶液,生成卤化银沉淀;不同结构的卤代烃生成沉淀的速度不同,叔卤代烃与烯丙式卤代烃最快,仲卤代烃次之,伯卤

代烃需加热才出现沉淀。 5.醇: (1) 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鉴别6个碳原子以下的醇); (2) 用卢卡斯试剂鉴别伯、仲、叔醇,叔醇立刻变浑浊,仲醇放置后变浑浊,伯醇放置后也无变化。 6.酚或烯醇类化合物: (1) 用三氯化铁溶液产生颜色(苯酚产生兰紫色)。 (2) 苯酚与溴水生成三溴苯酚白色沉淀。 7.羰基化合物: (1) 鉴别所有的醛酮:2,4-二硝基苯肼,产生黄色或橙红色沉淀; (2) 区别醛与酮用托伦试剂,醛能生成银镜,而酮不能; (3) 区别芳香醛与脂肪醛或酮与脂肪醛,用斐林试剂,脂肪醛生成砖红色沉淀,而酮与芳香醛不能; (4) 鉴别甲基酮与具有结构的醇,用碘的氢氧化钠溶液,生成黄色的碘仿沉淀。 8.甲酸:用托伦试剂,甲酸能生成银镜,而其她酸不能。 9.胺:区别伯、仲、叔胺有两种方法 (1)用苯磺酰氯或对甲苯磺酰氯,在NaOH溶液中反应,伯胺生成的产物溶于NaOH;仲胺生成的产物不溶于NaOH溶液;叔胺不发生反应。 (2)用NaNO2+HCl: 脂肪胺:伯胺放出氮气,仲胺生成黄色油状物,叔胺不反应。 芳香胺:伯胺生成重氮盐,仲胺生成黄色油状物,叔胺生成绿色固体。

1.1有机化学的发展与应用

1.1有机化学的发展与应用D

第一单元有机化学的发展与应用 [学习目标定位] 1.知道有机化学的发展简史及发展现状,能说出有机化学发展史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几个科学家及其成就。2.知道有机化学在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3.理解有机物的一般特点及与无机物的联系与区别。 1.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制备方法与应用的科学。有机化学所研究范围包括有机化合物的来源、结构、性质、合成、应用及有关理论和方法等。 (1)下列三种有机物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请说明它们的主要来源:①甲烷:天然气;②乙烯:石油裂解;③苯:煤的干馏。 (2)乙醇是酒类的主要成分。乙醇可由乙烯与水反应进行合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H2===CH2 CH3CH2OH,该反应类型是加成反+H2O――→ 催化剂 △ 应。 2.有下列有机物:①乙酸乙酯、②聚乙烯、③乙醇、④醋酸、⑤甲苯、⑥油脂、⑦淀粉、⑧蛋

(3)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创立了有机化合物定量分析法和早期的“基团理论”。 (4)1848年~1874年间,关于碳的价键、碳原子的空间结构等理论逐渐趋于完善,之后建立了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体系,使有机化学成为一门较完整的学科。 3.现代有机化学的发展 (1)关于有机化学结构理论的建立和有机反应机理的研究,使人们对有机反应有了新的掌控能力。 (2)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谱(NMR)、质谱(MS)和X射线衍射(XRD)等物理方法的引入,使有机分析达到了微量、高效、准确的程度。 (3)逆推法合成设计思想的诞生,使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实现了程序化并进入计算机设计时代,大大提高了新化合物的合成速度。 (4)有机化学还能破译并合成蛋白质,认识并改造遗传分子,第一次从分子水平上揭示生命的奥秘。1965年,我国科学家在实验室中成功利用无机物合成了具有生命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 4.有机化学的应用 (1)人类衣食住行用到的天然有机化合物有糖类、油脂、蛋白质、石油、天然气、天然橡胶等。(2)合成的有机物也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如合成纤维、塑料、合成橡胶、合成药物等。

(完整版)大学有机化学鉴别(终极版)

有机化学鉴别方法的总结 一、鉴别小结 1 环烷烃C-C、C-H Br2/CCl4 红棕色褪去环丙烷、环丁烷 2 烯烃碳碳双键Br2/CCl4 红棕色褪去 KMnO4/H+ 紫红色褪去 3 炔烃碳碳叁键Br2/CCl4 红棕色褪去 KMnO4/H+ 紫红色褪去 银氨配离子灰白色沉淀乙炔、端基炔 二氨合亚铜配离子砖红色沉淀乙炔、端基炔 4 卤代烃-X AgNO3/醇卤化银沉淀可区分不同类型卤代烃 5 醇1、–OH Lucas试剂浑浊或分层速度不同 少于6碳的伯<仲<叔<苯甲醇、烯丙基醇 2、-OH K2Cr2O7/H+ 桔红亮绿伯、仲醇反应 3、-OH I2/NaOH 淡黄色碘仿含甲基醇 6 酚Ar-OH FeCl3溶液紫色或其它色酚或烯醇 溴水白色沉淀苯酚、苯胺 7 醛、酮羰基2,4-二硝基苯肼黄色沉淀(羰基试剂) 土伦试剂银镜反应醛 品红试剂紫红色醛(甲醛加酸不褪色) 费林试剂砖红色沉淀芳醛及酮不反应 碘仿反应黄色沉淀甲基醛、甲基酮8 羧酸羧基NaHCO3 CO2气体少于6个碳的羧酸 土伦试剂银镜反应甲酸 KMnO4/H+ 紫红色褪去甲酸、乙二酸 9 O 酰卤-C—X AgNO3/乙醇卤化银沉淀 10 酸酐碳酸氢钠水溶液二氧化碳气体

11 酰胺氢氧化钠水溶液/加热产生氨气 12 胺NaNO2+HCl 伯胺产生氮气 仲胺黄色油状物 叔胺无特殊现象 苯磺酰氯伯胺白色晶体溶于强碱 仲胺白色晶体不溶于强碱 叔胺不反应 伯、仲、叔胺的鉴别 13 杂环化合物盐酸/松木片绿色呋喃及其简单衍生物 红色吡咯及其衍生物 红色吲哚及其衍生物 苯胺/醋酸深红糠醛或戊糖 14 糖莫力许反应α-萘酚/H2SO4 紫色糖类 蒽酮反应蒽酮/H2SO4 蓝绿色糖类 间苯二酚/HCl 红色酮糖 土伦试剂、费林试剂银镜还原糖 I2/KI 蓝色淀粉5-甲基-1,3-苯二酚绿色戊糖 二苯胺+H2SO4+乙酸蓝色脱氧戊糖 二.鉴别方法 1烷烃与烯烃,炔烃的鉴别方法是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溴的ccl4溶液(烃的含氧衍生物均可以使高锰酸钾褪色,只是快慢不同) 2烷烃和芳香烃就不好说了,但芳香烃里,甲苯,二甲苯可以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苯就不行 3另外,醇的话,显中性 4酚:常温下酚可以被氧气氧化呈粉红色,而且苯酚还可以和氯化铁反应显紫色5可利用溴水区分醛糖与酮糖 6醚在避光的情况下与氯或溴反应,可生成氯代醚或溴代醚。醚在光助催化下与空气中的氧作用,生成过氧化合物。 7醌类化合物是中药中一类具有醌式结构的化学成分,主要分为苯醌,萘醌,菲醌和蒽醌四种类型,具体颜色不同反应类型较多

《有机化学基础》全部教案图文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新人教高中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教案 认 识 有 机 化 合 物 衡东一中高二化学备课组 主备:梁晓丹 审核:贺天明

【课题】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教学目标】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原子团 【教学重点】认识一些重要的官能团。 【教学难点】分类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探究法,练习法 【媒体选择】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思考与交流】 1.什么叫有机化合物? 2.怎样区分的机物和无机物? 有机物的定义:含碳化合物。CO、CO2、H2CO3及其盐、氢氰酸(HCN)及其盐、硫氰酸(HSCN)、氰酸(HCNO)及其盐、金属碳化物等除外。 有机物的特性:容易燃烧;容易碳化;受热易分解;化学反应慢、复杂;一般难溶于水。从化学的角度来看又怎样区分的机物和无机物呢? 组成元素:C 、H、O N、P、S、卤素等 有机物种类繁多。(2000多万种) 一、按碳的骨架分类: 有机化合物链状化合物 脂肪化合物 环状化合物脂环化合物 芳香化合物 1.链状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分子中的碳原子相互连接成链状。(因其最初是在脂肪中发现的,所以又叫脂肪族化合物。)如:

正丁烷正丁醇 2.环状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分子中含有由碳原子组成的环状结构。它又可分为两类:(1)脂环化合物:是一类性质和脂肪族化合物相似的碳环化合物。如: 环戊烷环己醇 (2)芳香化合物:是分子中含有苯环的化合物。如: 苯萘 二、按官能团分类: 什么叫官能团?什么叫烃的衍生物? 官能团:是指决定化合物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 常见的官能团有:P.5表1-1 烃的衍生物:是指烃分子里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取代所生成的一系列新的有机化合物。 可以分为以下12种类型: 练习: 1.下列有机物中属于芳香化合物的是() 2.〖归纳〗芳香族化合物、芳香烃、苯的同系物三者之间的关系: 〖变形练习〗下列有机物中(1)属于芳香化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_,(2)属于芳香烃的是________, (3)属于苯的同系物的是______________。

§1. 有 机 化 学 研 究 对 象

第一章 绪 论 §1. 有 机 化 学 研 究 对 象 一、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的科学。 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是有机化合物(有机物)。 什么是有机物,我们从有机化学的发展史来看: 18世纪后,葛纶(Gren )、白哲里(Barzelius )发现有机物都是从生物体中分离出来的。他们定义有机物为凡有生命力、有生机的物质就为有机物。这里含有一定的唯心成分,他们认为有机物不能人工合成。 同期 拉瓦锡(Lavoisier )发现有机物都含有“C ”。 他定义:碳化合物就为有机物。 1828年.维勒(wohler )第一次人工合成了有机物。 NH 4CNO NH 2NH 2C O D ?è ?á ?§£¨ ?T ?ú ??£??ò ? ?£¨óD ?ú ??£? 接下来人们又陆续合成了不少有机物。像1845年柯欠合成醋酸…… , 到了十九世纪中期,生命力之说彻底瓦体。人们确信有机物是可以人工合成的。从此也就确立了沿用至今的现代有机化合物概念。 含义二方面:有机化合物(有机物)——碳氢化合物以及碳氢化合物的衍生物。 1. 有机化合物是碳的化合物——1848年 葛美林(Gmelin )。 2. 有机化合物是C ,H 化合物及其衍生物——1871年,肖莱马(Sehorlemmer )。 所以,有机化学就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是研究碳化合物的化学,也就是研究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化学。 二. 有机化合物的特征: 相对于无机化合物而言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共性: 1. 有机化合物的数目众多:(天然的,合成的) 现在已知有机物几千万种以上,而且几乎每天都有新的化合物被合成或被发现。这是由于有机物的中心元素“C ”;它在周期表中位置特殊,成键能力强;另外由于有机物另一大特点,同分异构现象。 2. 有机物易燃烧: 3. 热稳定性低。即mp 低,mp 一般不超过400℃。和无机物不同。原因:有机物为共价键,无机物为离子键。 4. 多数有机物不溶于水: 5. 反应速度慢:需加热,催化。因为反应的质点是分子。 6. 副反应多:反应复杂,反应部位多,产物也易反应;所以产率低,最后常分离提纯。 以上特性均是相对的。

有机分析与分析化学异同

有机分析和仪器分析 有机分析分析化学的一个分支,即有机化合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有机分析大多是指利用来研究有机化合物实验时所用到的实验方法。在有机化合物的纯化、分离的实验方法为色层分析方法,化合物结构鉴定包括紫外光-可见光吸收光谱、质谱、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光谱等等。总而言之,有机分析是指应用仪器分析方法来研究有机化学。常用到的实验方法包含有机化合物的纯化、分离以及化合物结构鉴定。目前化学的发展非常迅速,已知的化合物已达600万种,而且每天仍以上千个新化合物的速度在增长,其中绝大部分为有机化合物,它们涉及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如石油产品、化工原料、塑料、树脂、炸药、农药、洗涤剂、染料、纺织品等等,必须大力发展有机分析才能解决有关的基础理论和生产实际的问题。现在有机分析正向着灵敏、准确、特异、微量化、自动化方向发展。 定性分析: 用于鉴别未知物,它又分为两类:一类实为已知物质;另一类则为过去从未报道过的全新的化合物。①对于已知的未知物,可以通过一些特殊反应(如颜色反应、沉淀反应)检查某些官能团或某种化合物是否存在,也可用溶解度分组法对样品进行系统鉴定,再根据各种物理、化学常数(如熔点、沸点、旋光度、元素分析和制备衍生物等方法)确证该未知物。化学方法需要的样品量较大,时间也较长。50年代以来,仪器分析得到广泛应用,根据未知物在这些仪器上给出的特征谱图进行鉴定。紫外光谱给出电子跃迁吸收谱图,一般为双键等生色团的信息。红外光谱给出分子振动和转动吸收光谱,有各种官能团和分子特征性的吸收。核磁共振谱最常用的是质子和13C 谱图,可以得到分子内这些原子所处环境和相互关系的信息。质谱法可给出有关分子量、官能团和分子断裂产生的碎片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资料,最方便的定性分析的方法是与已知物的标准谱图对照,如果谱图完全相同,即可肯定为同一物质。鉴定已知化合物的另一种手段是用各种色谱方法,根据样品的保留时间或保留值,与在相同条件下标准物质的数值相比,即可确定其同一性。②对于全新的未知物,文献中没有任何资料可以对照,就需要进行结构分析。早期的结构分析是先进行元素分析,求出经验式,再用各种化学反应使之降解或转变为其他产物,对它们进行鉴定后,由此反推而得出原始化合物的结构,需要的样品量大,时间长。近年来,应用仪器分析法,由各种谱图获得有关分子量、官能团、分子内部结构关系等信息,再结合一些化学反应,可在较短时间内用较少量样品进行结构分析。单晶X射线衍射法也是测定化学结构较好的方法,可从衍射图确定化合物中原子的排列情况,并通过计算机处理较快地得到结果。 定量分析: 包括有机元素定量分析和有机官能团定量分析,前者指测定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含量,由此求出各元素的组成比例和经验式,进一步求出化合物的纯度和含量。有机官能团定量分析利用化学反应或仪器分析法测出某一特定基团在样品中的百分率,可以得到有关结构的信息,也可根据官能团在化合物中所占的比例换算出化合物的含量。有机化合物的定量分析实际上就是对其中的官能团的测定,如酮和醛中的羰基,酸中的羧基,醇中的羟基等,许多官能团的定量测定方法是由定性鉴别反应发展而来的。有机元素定量分析所用的方法除经典的重量分析、容量分析和比色法外,也广泛应用各种光化学分析法(如折光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荧光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例如电位分析法、库仑分析法、极谱法和伏安法),其中库仑分析法可在电极上产生与样品反应的某些化合物,并易于自动化;极谱法和伏安法则适用于含有可在电极上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基团的有机化合物。此外还有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法,这

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学案

高三化学《有机化学基础》一轮复习学案

要确定它得分子式,还需要什么条件? 四、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确定分子式 【例题5】某有机物得结构确定:①测定实验式:某含C、H、O三种元素得有机物,经燃烧分析实验测定其碳得质量分数就是64、86%,氢得质量分数就是13、51%,则其实验式就是_____。②确定分子式:下图就是该有机物得质谱图,则其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分子式为______。 【例题6】某烃得衍生物A,仅含C、H、O三种元素。若将90 g A在足量O2中充分燃烧得产物依次缓缓通过浓H2SO4、碱石灰,发现两者分别增重54 g与132 g,则A得实验式就是什么?若使90 g A汽化,测其密度就是相同条件下H2得45倍,则A得相对分子质量为多少,分子式就是什么?? 【例题7】0、60g某饱与一元醇 A,与足量得金属钠反应,生成氢气112mL(标准状况)。求该一元醇得分子式。 【例题8】某气态烃完全燃烧时,需要三倍于其体积得O2,产生二倍于其体积得CO2,则该烃就是?(体积在同温同压下测定) 【思考与交流】总结:有机分子式确定得方法? 五、分子结构得鉴定 方法一:化学方法(根据有机物得特征反应) 【问题3】常见得有机物中,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得烃类物质与烃得衍生物有哪些?能使溴水产生白色沉淀得有机物就是什么?能与银氨溶液或新制氢氧化铜反应得物质有哪些?能使碳酸钠反应产生气体得有机物就是什么? 方法二:物理方法(波普法) 【问题4】 1、能够快速、微量、精确得测定相对分子质量得物理方法就是 能够获得有机物分子中含有化学键与官能团种类得谱图就是 能够获得有机物分子中含有几种不同类型得H原子及它们得数目得谱图就是 A.质谱 B.红外光谱 C.紫外光谱D.核磁共振谱 2、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可以推知(CH3)2CHCH2CH2OH有多少种化学环境得氢原子? 【例题9】、已知某有机物A得红外光谱与核磁共振氢谱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得就是横坐标:不同碎片离子得相对质量

如何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实施方法教育

如何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实施方法教育 摘要:依据教育部颂布的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明确了教材的建立应该是宏观上促进学生的生存和未来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持续发展,是向以学生为本的发展方向趋势发展。当今社会是迅猛发展的社会,是可学习化的社会,人们要在社会上立足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学校教育应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及终生能力的培养。科学方法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进行方法教育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普遍而又重大的课题.笔者根据有机化学教学从以下三方面来粗浅地谈谈方法教育的实施: 1、根据学科特点,掌握认识问题的一般方法 2、立足基础训练学生逻辑思维方法 3、以实验方法为载体,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方法教育逻辑思维方法实验方法 一、根据学科特点,掌握认识问题的一般方法 有机化学是中学化学重要组成部分、从物质的数量上讲有机物的种类达千万种,是无机物的近百倍。尤其是有机化学进入生命科学领域,正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在近几年高考中有机化学与生物的综合也相当多。中学有机化学是有机化学中最简单、最基础的部分,但整个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对了解更多的有机知识、研究更广阔的有机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同学刚接触到有机化学,兴趣很浓。这时候,是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时期,也是进行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但由于有机化学其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使之成为中学化学的难点,会考、高考的热点,其学习的方法又与无机化学的学习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如果不帮助学生总结有机化学的特点及学习的一般方法学生将很难入门。 (1):结构决定性质—学习有机化学的法宝。于是在教完甲烷、乙烯之后,我就总结出有机化学学习的一般规律与方法:结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工业制法、实验室制法)→一类物质。因此学习有机化学要从结构出发,了解每一类有机物的结构特点,比较不同类有机物结构上的差异,掌握有机反应中有机物结构上的变化等等。在教学中反复强调这样的学习方法: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一类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在有机化学中表现得特别明显,这不仅表现在化学性质中,同时也体现在物理性质上。因此教育学生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要善于利用好这个法宝。这样在有机化学学习时能触类旁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比如在“乙炔”的教学,我就先出示乙炔分子的球棍结构模型,介绍乙炔分子的结构后。我让学生预测乙炔的化学性质,班里大多数同学都能说出其化学性质。到了讲烃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