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股票市场的空间结构原理

股票市场的空间结构原理

股票市场的空间结构原理
股票市场的空间结构原理

一、思想的起源(中国CPT投资机构)

在总结众多的、经典的股票投资技术理论之后,对这些成型的思想进行深刻的理解和思考,使我们发现:

1、·道氏(Charles H·Dow)理论的突出贡献·在于对股票市场运行趋势的直观描述,以及对趋势的局部形态结构及其意义的概念性总结。毫无疑问,他是一切技术分析理论的基石,他开创了以历史资料、图表、数据作为研究未来市场趋势方法的先河。然而,我们所关心的主要问题是:形成趋势成因是什么?为什么运用历史资料、图表、数据就可以用来研究未来的市场趋势?我们需要挑剔的知道这些内在的因素或者说是隐含的规律!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一切技术分析的理论建立的需要具备三个前提:A、市场行为涵盖一切。B、价格朝趋势移动。C、历史往往重演。如果不能有力证明这三大前提是科学的正确的定律,那么,当面对人们嬉称我们是“图表派”时,将无言以对。(http;//https://www.doczj.com/doc/414967261.html,中国CPT投资机构)

对此,让我们将思想上升到哲学和经济规律的范畴,依据“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规律,是迂回曲折地向上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过程。”“资本市场是经济规律变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产物,其基本行为,受经济规律的制约,并能反过来影响于经济规律。”这两段科学的论述,能为我们解释许多经济领域中的诸多现象,并能做出这样的一个定论:资本市场是整个经济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规律的一个重要的协同部分。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前些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事件的发生,得到充分的实证。通过这个事件,可以让我们清醒意识到:一个区域的经济结构是否坚实稳固,发展是否健康,将会影响到今后抵御外来风险的能力。世界经济环境以及发展的不均衡性,是推动经济规律发展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因为,有差别才会产生彼此促进,有均衡才能形成相对稳定,然而,出现均衡也只会是暂时的。(http;//https://www.doczj.com/doc/414967261.html,中国CPT投资机构)

论述到此,我们需要对道氏理论的趋势有一个更新的认识:即资本市场的运行规律是一个逐步向上发展的趋势(即长期趋势);上升和下跌的规模是逐步扩大的趋势(即中期趋势);短期波动将围绕中期趋势的主线进行运动(即短期趋势);任何一个层次的趋势,一旦超越上下相邻层次边界的约束,就会步入相邻的高一级的趋势运动或相邻的低一级的趋势运动层次。约束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又一个普遍规律,一旦形成,则永恒存在。(http;//https://www.doczj.com/doc/414967261.html,中国CPT投资机构)

2、·R.N.艾略特的波浪理论的突出贡献·在于将自然规律成功的运用到股票市场,巧妙地运用波动的思想来解释市场供求失衡的现象,这不能不认为是一个伟大的发现和创新。把长期趋势解释为一个大规模的循环往复地涨跌过程,然后再进行内部不同层次的分形,逐一演变出无数的内部子浪的波动过程,这种形象的描述方法,给人们提供了通过观察不同的时间系统,就可以基本上确定目前的价格在整个趋势中所处的位置和发展方向。可以说,波浪理论为我们在研究市场运动规律的方法上,提供了形象思维的分形处理手段,使得“局部与整体同构或者相似”的分形数学理论,在股票技术分析领域中得以拓展。尽管波浪理论在处理中期以及以下的趋势运动有着较为成功的应用,但是,到目前为止,从人们对波浪理论的研究与发展的情况上看,仍不太令人满意,重要存在三个问题:(http;//https://www.doczj.com/doc/414967261.html,中国CPT投资机构)

A 对股票价格的运动形式的规定过于机械.因为,艾略特一再指出:“股票市场的(http;//https://www.doczj.com/doc/414967261.html,中国CPT投资机构)

发展,乃是遵循着五波上升,以及三波下降的基本节奏或形态,而形成一个包含八个波的完整周期。”尽管这种思想在当时是先进的,但在实际中,仍然存在许多不太标准的情形。在无法解释超越预期浪型或者个数时,而采用“波的延伸”这个概念,使得投资者无法正确把握,

只有在发生后才能确认——这的确是件令人头痛的事情。

B 在上升浪和修正浪的定量分析中,运用了数学统计原理,在预算上升和下跌的幅度时,一方面套用黄金分割率,另一方面又运用了诸多的百分比法(http;//https://www.doczj.com/doc/414967261.html,中国CPT投资机构)或者,在此之后江恩的八分法等等。从这个侧面可以感觉到,定量的相对准确性问题是波浪理论的又一个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C波浪理论在分析市场运行时间方面,一直是一个欠缺的问题。因为,我们对技术分析理论的要求是:具有完备性。在技术分析和实际投资活动中,人们历来都寄希望有一个较为准确的“何时何价”的结论,因此,我们不得不对艾略特提出这样一个苛刻的要求。

尽管波浪理论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并不影响它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发:股票市场存在空间结构的规律!因为波浪理论来自于自然律,而自然律必然包含了广泛的规律性(http;//https://www.doczj.com/doc/414967261.html,中国CPT投资机构)事物,那么,空间结构的规律能否称之为“构造宇宙的基本法则”呢?显然我们是从“根本性”的角度来思考的。

目前,人们对波浪形态上的比较近似于量化的描述是:A、单数涨、双数跌,阳极于三,阴成于二,整个过程合而为八,又暗合太极八卦思想。B、螺旋历法中的神奇数字(费氏级数)1、1、2、3、5、8、13、21、……,在波浪上(http;//https://www.doczj.com/doc/414967261.html,中国CPT投资机构)的应用,最有价值是它的加减法则和黄金比率,其次是浪型的构造数,可人们常用费氏级数来预测较长的时间周期。C、形(http;//https://www.doczj.com/doc/414967261.html,中国CPT投资机构)态的数字法或说是图象的数字法,在分析局部组合结构和运行趋势上有一定的价值。这是形象思维比较成功运用的范例。

3、·威廉姆·江恩(william D.Gann)投资理论的突出贡献·在于他建立了数字循环模型用于解决“何时何价”问题的初步思想。他相信“历史往往重演”,“已知的,还会有;已做的复去做。阳光之下没有新的东西。”他本人坚信宇宙万物中无不存在着自然规则(Natural order),无独有偶!道氏理论和艾氏理论的产生,无不与自然有关。那么,自然规则或许就可以帮我们理顺看似杂乱无章的市场运动,从而变的十分有秩序,正因如此,江恩本人确信市场是(http;//https://www.doczj.com/doc/414967261.html,中国CPT投资机构)可以预测的,对于未来,只需在已有的历史中去寻找罢了。

我们暂且把江恩理论的技术细节往后放放,先来仔细思考上面文字的深层意义:

A、历史往往重演,这无疑是一切技术分析理论的三个基本前提之一,也就是说,只有证明这个假设,技术分析才能进一步的研究“看似无序实则有序的市场运动”,并找到高度吻合的方法,则预测才有可能成为现实。否则,我们就有可能倒(http;//https://www.doczj.com/doc/414967261.html,中国CPT 投资机构)向“随机漫步理论”的流派中去。那么,重演的自然规则是什么呢?我们认为:这和事物运动的波动性、相似性、传递性和约束性等密切相关,在时间问题上,时间间隔的比率和成数学级数变化、以及时间点与点之间的映射关系又显得非常重要。

B、何时何价,——这是一切技术分析理论真正渴望攻克的颠峰!(http;//https://www.doczj.com/doc/414967261.html, 中国CPT投资机构)如果,我们仅仅从“时和价”的角度上去研究,实际上,我们所面对的就是:关于T-P的二维直角坐标系,在这个(http;//https://www.doczj.com/doc/414967261.html,中国CPT投资机构)坐标系中,很多人依旧习惯于将K线直呼为价格,然而,这是一个不好的习惯!在此,我们很有必要建立运动的理念,把每一条K线解释为价位运动的平均速度,由于平均速度在几何中的意义是指直线的斜率,斜率又可转变为正切三角函数的角度,如此,我们再去理解江恩线与几何角的关系,就容易回归到正确的理念中去。这样我们就有了“时间、空间、速度”的基本参量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了。

C、数字循环,江恩的循环理论,是对整个江恩思想和方法的总结。“江恩使用按照一定规律逐级展开的圆形、四方形、六边形将他的时间概念、价(http;//https://www.doczj.com/doc/414967261.html,中国CPT

投资机构)位概念、角度概念、回调概念统一在周期循环规律中”,可以说,这不失为发现市场运动规律的好方法!可是,作为技术理论,我们不能把思维也虔诚的投入到圣经中去,我们需要知道,为什么这些数字排列、这些几何图形就能够描述市场规律呢?它们的内在(http;//https://www.doczj.com/doc/414967261.html,中国CPT投资机构)的数学意义、物理意义乃至所反映的自然规律是什么,这才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毕竟江恩的的这些理念很多都是感性认识,我们需要更本质的规律性描述。

论述到此,我们通过对江恩的数字循环进行全面的研究后,深深感到“角度”这个概念是全篇理论的精华所在!不仅支持位和阻力位和“角度”有关,趋势线和“角度”也有关,更甚至江恩所谓的“波动率”和“最小的时间因子”也和角度有关。由此,引发出深层次的思考:依据江恩所说,“过(http;//https://www.doczj.com/doc/414967261.html,中国CPT投资机构)去既是现在,现在过去以有”,他认为,任何事情都按照固有的周期循环,“四分钟循环是最小的循环之一,是事物不断重复自身的最活跃的一种频率。”那么,“最活跃的频率”究竟是什么呢?“原始的激励”又是什么呢?

4、·统计力学和概率的思考·我们在研究概率的时候,很多人通常都是把视觉的重点放在了对“单个个体在整个群体中可能出现的几率”,且这种几率的出现(http;//https://www.doczj.com/doc/414967261.html,中国CPT投资机构)不存在先后次序的。如果只看重局部上的贡献情况,而忽略在整个系统中所表现出来的某种特性,这才是因小失大!对于一切微(http;//https://www.doczj.com/doc/414967261.html,中国CPT 投资机构)观的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依据辨证的观点来看,事物的变化结果取决于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并且,还必须有一个从量的积累到发生质变的过程。

在生物遗传基因工程上,母体和父体的显性基因以及隐性基因在组合中,表现出一定的随机重组,大量的共同特征的整合,构成了遗传所能继承的优势特征,从而在后代中表现出来,这就是著名的论断——一旦形成,则永恒存在!而不能够形成优势的特征将不被(http;//https://www.doczj.com/doc/414967261.html,中国CPT投资机构)继承并淘汰!无数的科学实验结果表明了这一论断是非常正确的。另一方面,我们要注意的是:普适密码的细胞机构是一种特殊的“一旦——则永存”的选择机制,这可以从任何随机分配开始,但是对于野生型(即自然性)的信息量是稳定的,(http;//https://www.doczj.com/doc/414967261.html,中国CPT投资机构)它必须保持在某个阈值下,阈值的大小与(每个符号的)平均误差率成反比。进化行为的特征是选择和最适自复制体的稳定制,并且它可以被适应性更强的任何突变体取而代之,这种系统的进化是被限制在由最大信息量的阈值所确定的某一复杂性的水平上。一旦建立了则永存下去的选择,是超循环的一种结果。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将生物界的[长速率和选择(http;//https://www.doczj.com/doc/414967261.html,中国CPT投资机构)行]为概括为下面图表:

P 无限制生长在恒组织约束下的长期行为(http;//https://www.doczj.com/doc/414967261.html,中国CPT投资机构) 生长速率解曲线生长类型选择行为的类型

1 K X=X。+ KT 线性物种共存,无选择

2 KX X=X。exp(KT) 指数竞争导致总观的“最适者”物种的选择

3 KX2X=X。/(1-KX(http;//https://www.doczj.com/doc/414967261.html,中国CPT投资机构)。T)双曲线竞争旨在处于区域最优化,“一旦则永存”的结果

(http;//https://www.doczj.com/doc/414967261.html,中国CPT投资机构)

在概率分布上,不论是离散型随机变量还是连续型随机变量,这些随机变量的分布都存在符合一定分布规律的特性,例如,我们熟知的离散型的二项式分布和普阿松分布,以及连续型的正态分布和中心极限定理。这里只是强调:系统内各个事件的的发生尽管具有随机性,但在整个群体中,却具有倾向于某种规律,使得大量几率相同或者相近的事件在整个分布(http;//https://www.doczj.com/doc/414967261.html,中国CPT投资机构)形态中占有绝对的优势,那么,对于整个系统来讲,系统就会表现出相应的特性,这种特性可以是数学的、物理的、乃至自然的特性。

人们所感知的一切现象、特性、结构以及趋势,都是该系统内在的微小元素的整合结果。统计力学,作为物理学的分支,其意义在于试图将粒子系集的宏观性质与粒子本身的微观性质联系起来。正如它的名称所暗示的那样,统计力学并不涉及单个粒子的实际运动或其相互作用,而是研究它们的最可几行为!尽管统计力学还不能告诉我们个别粒(http;//https://www.doczj.com/doc/414967261.html,中国CPT投资机构)子的生活历史,但能够告诉我们一个粒子在某一瞬时具有某一位置和动量的可能性。由于统计力学论证的普遍性,很多研究事物的角度不在于其确定的方法,而在于统计的方法,就这个意义上来讲,在涉及股市技术分析的理论研究上,给了(http;//https://www.doczj.com/doc/414967261.html,中国CPT投资机构)我们十分广阔的遐想!例如,气体分子运动它们遵从麦克斯韦-玻尔兹曼分布律,它描述了“分子在相空间的小体元之间的可能排列,得出在不同能级间的一种特定分布。”统计力学的一个基本假(http;//https://www.doczj.com/doc/414967261.html,中国CPT投资机构)定是,不同的排列方式的数目W越大,该分布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最可几分布就是W为最大值的一种分布。我们仅从麦克斯韦-玻尔兹曼三种速度(最可几速率、平均速率、方均根速率)分布的规律上看,其不同之处在于最可几速率决定于√2,平均速率决定于√8/π,方均根速率决定于√3,这给了我们十分重要的启发!

8、·过去、现在和未来·亘古至今,无数的智者,何止千百遍的思考过这个问题——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它们三者究竟是以什么(http;//https://www.doczj.com/doc/414967261.html,中国CPT投资机构)样的规律来贯穿的?时间之箭一去不复返,万物诸象旧颜已改!凭借时间的推移以及空间位置、现象的变化,可以让我们辨别出事物的前后差别以及在未来变化的趋势。在哲学上的深度思考,让我们更加有理由认为:过去、现在和未来它们三者之间,存在必然性的规律,因为,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一旦形成,则永恒存在!所以,未来的景象也必然被包含在这条规律的主线上。

《说卦》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我们注意到了“往(http;//https://www.doczj.com/doc/414967261.html,中国CPT投资机构)(过去)——顺(顺之而上左旋,含加法)”和“来(未来)——逆(逆之而下右旋,含减法)”,对于“逆中含顺(理解为过去的含有未来的信息),顺中寓逆(理解为未来的也包含了过去的信息)”的阐述,也很辨证并且到位。

《金刚经》中的“即非是名”禅语,如去解释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个概念,那就很有意思了,如是说:过去非过去,是(http;//https://www.doczj.com/doc/414967261.html,中国CPT投资机构)为过去;现在非现在,是为现在;未来非未来,是为未来。我们觉得,这并不是在玩文字游戏,而是,“即非是名”包含了“循环、更新”的思想,这和郑军的《太极太玄体系》中所提到的思想是一致的,“当研究某一个周期时,(http;//https://www.doczj.com/doc/414967261.html,中国CPT投资机构)必须将周期封闭起来,这是一定包括终点。然而在考察连续运动时,周期的划分往往只包括始点就够了,终点则包含在下一个周期的始点之中,这就是连续运动中的始终点共用。它表(http;//https://www.doczj.com/doc/414967261.html,中国CPT投资机构)明,在一个周期内部,基本上处于量变过程,而在终点上将呈现质变”。由此,我们的头脑中,将产生“过去”和“未来”是处在0度和360度的重合位置上,而“现在”则是在处在90与270所形成的中轴位置,如将“过去”和“未来”分为中轴左右两边等距的位置,则“过去”和“未来”具有对称性。接着我们进一步去构思,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设定为等腰或者等边三角(http;//https://www.doczj.com/doc/414967261.html,中国CPT投资机构)形上的三个点,根据过去和现在这两个点的位置属性和三角形的几何结构,应该可以推算出未来的点的位置。但这也是建立在:“现在”处于“过去”和“未来”的时间间隔中段上的,也是关于时间的对称关系。

显然,这种对称性,必然包含了阴阳(或者能量)对称性(用C表示)、空间对称性(用P

表示)、时间对称性(用T表示),或许,其(http;//https://www.doczj.com/doc/414967261.html,中国CPT投资机构)中的某个因子存在不对称现象,但是,却可以由其它两个方面来弥补!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过去和未来在0度和360度上的重合与稳定,才能保持总体上的宇称-守恒关系,即CPT宇称-守恒。我们认为,这是一种高级的、深层次的思想,在第7段中我们已经阐述了有关它的精义!该模型如下:

C1P1T1 = C2P2T2 =…= 恒量(http;//https://www.doczj.com/doc/414967261.html,中国CPT投资机构)

不仅如此,在考虑到恒量的量度和量纲问题时,按照思维的习惯,我们知道,右边恒量的次方和左边变量的个数成对应关系,也就是说恒量是一个三次方的恒量,由此,变产生了如下宇称-守恒数学模型:

CPT=R3 (http;//https://www.doczj.com/doc/414967261.html,中国CPT投资机构)

当然,这个思维习惯指的是:点对应一个变量,对应一次方;面对应两个变量,对应二次方;体对应三个变量,对应三次方,同时也具有三维空间的含义。那么,所引出的结果是否正确,有待于今后的验证!

未来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的?人们无时不在的费尽思量地思考这个问题,自古以来,人们至始至终都在追求这个理想!因为,理想是完美的,和谐的,更是稳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一个个理想被实现时,人们却发现“理想”的东西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它并不是绝对的完美。无庸质疑的大量实证,都充分说明了未来就是“未来的理想态与过去的事实态平均整合的结果”,这就是历史的全息在未来的体现方式,也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因而,它又是规律!(http;//https://www.doczj.com/doc/414967261.html,中国CPT投资机构)

当我们在所谓的真理面前举步为艰的时候;当我们发现历史、现在和未来自相矛盾的时候;当我们无法摆脱一个约束力而做毫无意义的旋转时……,要有勇气反思自己的起点,去重新修正我们的理论构架,求助新的原动力,挣脱束缚!(http;//https://www.doczj.com/doc/414967261.html,中国CPT 投资机构)

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的理想态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是这样理解的:“事物的空间系统总是在自动优化整合的作用下,进行不同层次的状态分布;对非系统因素产生的随机波动,系统本身能对其进行自平衡调控;系统自身的运动发展总是沿着内耗最小、路径最短的方向运行。”笔者在《股市发阳论》中的这段论述,已经较为全面科学的说明了理想态的存在形式。例如,标准圆是个理想态,自然万物的存在形式多与此有关,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切向速度和法向速度总是相互垂直的,且夹角为45度,这是一种1:1的理想能耗关系;黄金分割数0.618是个理想态,因为,这是结构上的美学,更是自然优化整合的常态……,所有这些理想态,一旦形成,就必然会对将要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事件起作用,通过自动优化整合和自平衡调空,反复调整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的方向,总是让事物趋向于内耗最小、路径最短的方向运行。波动的根本源自于约束,这也正是规律的约束性普遍存在的有力论证!(http;//https://www.doczj.com/doc/414967261.html,中国CPT投资机构)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它们的实际形态都是与理想态平均复合的结果,我们可以用数学模型来模拟这样的过程及其结果,但我们首先要对上述思想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并形成一套经的起反复论证的哲学思想体系,这才是我要用上述八方面的思想来进行论述根本所在。(http;//https://www.doczj.com/doc/414967261.html,中国CPT投资机构)

转帖出处:http;//https://www.doczj.com/doc/414967261.html,

区域经济学(知识要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指导 1、区域:“区域”是由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等因素共同形成的地球上的一个特定范围,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差异性,特别是自然赋存的不均匀。 2、空间:经济活动中的“空间”,是经济变量、经济现象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存在形式和客观实体,它以分布的位置、形态、规模和相互作用为特征,不仅是事物的“容器”,而且是区域发展状态的“指示器”。 3、区域经济: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4、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 5、区域经济的本质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1)“区域经济”的定义: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2)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①经济资源分布的差异性;②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③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④经济系统的一定完整性。 6、区域经济学的科学定义及其基本内涵:、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它的基本内涵是:第一,它的研究对象是区域经济发展;第二,它的研究重点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第三,它的研究要以国家宏观调控和总体战略为指导;第四,它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 7、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区域经济理论(联系实际) 1)“部分先富”论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部分先富”的战略思考:①改革必须首先打破平均主义;②允许和鼓励“部分先富”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③中国的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2)“共同富裕”论伟大构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内涵:①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光辉旗帜,社会主义应当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②共同富裕不是也不可能是同步富裕、同等富裕,部分先富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③提倡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个人,支持、帮助贫困地区及其慢富群体。 3)“两个大局”论:改革开放之初,内地支持和帮助沿海加快发展;到一定

区域经济学的课后答案

区域经济学的课后答案 1.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2.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3.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4.举例说明类型区和系统区的相同点和相异点 5.古典区位理论包括哪些内容? 6.古典区位理论向现代区位现论发展的转折点是什么? 7.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 8.当代区域经济学有哪些主要流派? 9.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10.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 11.自然资源的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 12.如何评价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13.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由哪些要素构成? 14.如何实现区域经济的交易成本最小化? 15.中国区域资源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16.实现中国区域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有哪些?17. 区域经济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什么? 18.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有哪些? 19.区域经济增长都有哪些模式? 20.增长极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 21.发展轴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 22.网络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 23.区域经济空间转移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24. 区域经济产生衰退有几种原因? 25.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26.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内涵的异同。 27.钱纳里是如何论述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 28.如何理解区域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为什么? 29.为什么说现代第三产业是工业化高度发展的结果? 30.如何选择地区主导产业? 31.如何构造以地区主导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框架? 32.如何评价中国改革开放以前有悖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工业化道路? 33.为什么中国存在产业结构雷同的顽症? 3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 35.21世纪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36.产业布局区位选择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37.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 是什么? 38.产业布局指向的指向的概念 如何表述? 39.产业布局指向都有哪些类 型? 40.什么是产业布局指向的新 变化? 41.产业布局地域合理规模与 产业聚集的关系是什么? 42.新产业的基本概念是如何 表述的? 43.我国高新产业布局有哪些 特点? 44.绝对成本学说决定的区域贸 易是如何实现的? 45.为什么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 区进行贸易对双方都有好外? 贸易条件是什么?如何实现区 域贸易利益? 46.俄林是如何用双坐标说明区 域要素禀赋与区域贸易格局 的? 47.中国作为大国,如何发挥动 态贸易利益? 48.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 的贸易条件是如何变化的?21 世纪中国如何不断改善国际贸 易条件? 49.以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为 例,说明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在 中国的运用。 50.美国是如何打破地区封锁, 建立全国统一市场的? 51.中国地区贸易格局最大的问 题是什么?如何解决? 52.区域经济合作如何作用于区 域经济发展? 53.如何认识新要素学说?在区 域经济发展中如何培育新要 素? 54.工贸合作对于珠江三角洲地 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如何体现 的?如何评价这种作用? 55.中国地区间资金合作的主要 障碍是什么? 56.如何正确认识旅游业与劳务 输出的关系? 57.如何通过技术合作加快落后 地区发展? 58.与世界主要国家比较,中国 城市设置的特点与问题是什么? 59.论述城市化的概念与内涵。 59.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什么? 59.论述中国城市化的轨迹与特 征。 59.论述城乡结构转换对经济发 展的影响,并对其进行定量分 析。 59.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是如 何揭示城市形成过程的? 60.廖什对中心地理论的主要贡 献是什么? 61.城镇体系有哪些类型?各有 什么特点? 62.如何评价中国的城市发展方 针? 63.为什么在“严格限制大城市 规模”的方针指导下,中国的大 城市规模却增长很快?如何评 价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政策的 绩效? 65.中国城镇规模体系存在的主 要问题是什么? 66.为什么说“增加城市个数是 调整城市规模结构的主要任 务”? 67.为什么需要降低中国的设市 标准? 68.简述基础设施的概念与特 征。 69.简述基础设施投资与区域经 济发展的关系。 70.对中外基础设施的规模、结 构进行比较分析。 71.计算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能 源弹性系数,并解释其曲线。 72.论述三峡建设对中国能源现 代化的意义 73.论述中国交通运输结构的特 点及发展趋势。 74.如何确定区域发展重心? 75.中国区域重心的演变轨迹是 什么?请做出合理的解释。 76.核心区与外围区划分的理论 依据是什么? 77.阐述并解释中国核心区与外 围区变化的基本格局 78.如何理解经济区划的功能和 作用? 79.请分析并评价中国现阶段经 济区划的方案。 80.为什么要制订区域经济发展 战略? 8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含 义是什么? 82.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预见性 表见在什么地方? 83.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各类模 式分别适用于什么样的地区? 84.我国目前实施的是哪类区域 经济发展战略? 85.区域定位在区域发展战略的 制定中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86.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目标体 系包括哪几个主要类型? 87.区域产业结构与重点产业是 什么关系? 88.区域经济规划的基本内容有 哪些? 89.制定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基 础由哪几个方面构成? 90.如何理解“超国家层面的区 域经济政策”? 91.区域经济政策的作用表现在 哪些方面? 92.各类区域经济政策之间有哪 些联系? 93.简述区域经济政策中的区域 产业的投资政策。 9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哪些质 的规定性? 95.区域创新政策作用在区域经 济发展的哪些方面? 96.如何估量地方政府对区域经 济发展的作用? 97.你对目前关于区域经济政策 理论的争论有什么看法? 98.什么是地区投资环境?它由 哪些要素组成? 100.地区经济环境包含哪些内 容?、 101.地区的文化、政治和法律环 境对区域经济发展起什么作 用? 102.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有哪些 方法? 103.什么是地区形象?为什么 要塑造地区形象? 104.塑造地区形象要遵守哪些 形象? 105.区域信息标志的建立有什 么作用? 106.为什么说世界经济一体化 为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最 好的历史机遇? 107.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 史使命是什么?为什么? 108.区域经济学发展与分化的 趋势是什么? 109.举例说明区域经济理论对 产业选择的作用。 110.请列举出区域经济学未来 主要的发展方向。 答案 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 么? 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 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它 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 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 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 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 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 的功能;应该与其他地区建立什 么样的技术经济联系,如何建立 这样的联系。这是区域经济学必 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任何区域 经济发展起码要解决的问题,也 是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 域。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 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区域 经济学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 对象的,而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 在这一空间发挥作用,区域经济 学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 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 相对独立整体的一般发展规律。 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 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研究它 们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 作用方式和作用特征。同时,区 域经济学是以一定的地理空间 为研究对象的,因此,研究区域 经济学必须要熟悉地理学。实际 上,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 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 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 化规律的科学。区域经济学是一 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2.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区 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 现的? 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深入 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 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在中国跨世纪的发展中,中国区 域经济学担负着特殊的历史使 命。 第一,是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 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伴随 着进入2l世纪的钟声,人类社 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发达 国家及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

(中图版)必修二2.1城市的空间结构(一)教案1

必修2 2.1城市的空间结构教案 主备课人:黄志友 一、【教学构思】 结合课本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能够分析城市内部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的空间布局特点。 2.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功能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分析当地城市区位和空间结构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环境对城市区位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综合性与区域性特点的认识。 2.通过对比学习城市的自然和经济区位,正确认识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影响,纠正“自然环境决定一切”的片面观点。 3.在学习城市空间结构过程中,认识到因地制宜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则, 提高学生探索城市规划的兴趣。 三、【教材分析】 [重点]: 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不同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难点] 城市空间结构的含义,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形成城市不同空间结构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案例分法、归纳法 五、【教学工具】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讲授过程】 导入:人口最集中的场所就是城市,而城市同时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改变最深刻的地方。 本单元即学习城市,主要介绍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城市化(即乡村聚落转变为城市聚落的过程) 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 要素:商业网点,人口分布、工厂、医院、行政部门等等。 它些要素并不是杂乱无章地混在一起,而是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如:工厂一般不会与大商场在一起。城市中往往形成不同的功能小区,这些小区有规律的结合,从而构成城市的空间结构。 例:城市中心,交通发达,大商场,大银行,大型娱乐设施特别多,形成城市的中心商务区(CBD),而中心商务区的外围,又依据其不同要素组合形成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等。 城市空间结构一般包括以下八方面: [阅读城市的空间结构,思考问题] [问题]各分区的位置、特点和交通状况有何不同 城市功能分区 (1)形成:因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相同,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特点:无明确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1、中心商务区:CBD 位置:城市中心部位 特点:1、城市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分区明显 2、交通便利,通信发达;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一直是西方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传统领域,从20世纪初期以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诸多的理论流派。从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生态学派、区位学派、新古典主义学派、行为学派是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主流;20世纪70年代,新马克思主义学派成为主流。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又形成了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1)社会生态主义学派 最具代表性的要数芝加哥学派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三大经典模型,即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和多核心理论。1923年美国社会学家伯吉斯提出同心圆城市结构学说。他在研究芝加哥的土地利用和社会特点后,提出了由五个同心圆带组成的城市格局。他认为在城市不断扩张的同时,形成了不同质量的居住带,依次向外为:①市中心为商业中心区;②过渡带;③工人住宅带;④良好住宅带;⑤通勤带。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霍伊特提出了扇形理论。他认为城市由市中心沿着主要交通路线发展或沿阻力障碍最小的路线延伸,故城市结构呈放射状的扇形模式。1945年,美国社会学家哈里斯和E.L.厄尔曼提出多核心理论,多核心城市结构是一种比较现实的模式,反映了城市发展的多核心化和郊区化。 (2)城市区位主义学派 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于1933年出版了《南部德国的中心地》一书,提出了中心地理论,这也是近代空间经济研究的重要理论。他继承了古典经济研究方法,运用抽象的理论演绎方法建立了精确化的理论。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通过对德国南部城市和中心聚落进行大量调查,他发现一定区域内的中心地在职能、规模和空间形态分布上具有一定规律性,中心地空间分布形态会受市场、交通和行政三个原则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系统。此后,德国学者廖什论证并发展了中心地理论。 (3)行为主义学派 社会行为学派出现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它克服了社会生态学派和经济区位学派对人简单化和理想化假设的缺点,认为在现实社会中土地利用者的区位决策行为因价值观、思维方式、知识水平和掌握信息等方面的影响不可能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程度,而且最大经济效益和最佳效用并非人们进行区位决策的唯一目的。 (4)新马克思主义学派 新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对城市空间结构的解析应建立在社会结构体的层面上,而不是建立在个体选址行为上,因为社会结构体系是个体选址行为的根源,资本主义的城市问题是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的空间表现。 1

区域经济学(知识要点)

区域经济学 1、区域:“区域”是由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等因素共同形成的地球上的一个特定范围,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差异性,特别是自然赋存的不均匀。 2、空间:经济活动中的“空间”,是经济变量、经济现象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存在形式和客观实体,它以分布的位置、形态、规模和相互作用为特征,不仅是事物的“容器”,而且是区域发展状态的“指示器”。 3、区域经济: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4、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 5、区域经济的本质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1)“区域经济”的定义: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2)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①经济资源分布的差异性;②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③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④经济系统的一定完整性。 6、区域经济学的科学定义及其基本内涵:、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它的基本内涵是:第一,它的研究对象是区域经济发展;第二,它的研究重点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第三,它的研究要以国家宏观调控和总体战略为指导;第四,它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 7、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区域经济理论(联系实际) 1)“部分先富”论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部分先富”的战略思考:①改革必须首先打破平均主义;②允许和鼓励“部分先富”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③中国的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2)“共同富裕”论伟大构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内涵:①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光辉旗帜,社会主义应当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②共同富裕不是也不可能是同步富裕、同等富裕,部分先富是最终达到共同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 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 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

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 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 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的特点包括: 区域性——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 非均衡性 阶段性和连续性 开放性

区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理论

区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理论 (1)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和德国经济学家廖什提出的,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流行于英语国家,之后传播到其他国家,被认为是20世纪人文地理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1)理论模型 克里斯塔勒推导了在理想地表上的聚落分布模式:各级供应点必须达到最低数量以使商人的利润最大化;一个地区的所有人口都应得到每一种货物的提供或服务。为达到这一条件,同级中心地按有规则的等边三角形网排列,每个中心地拥有六边形的市场区。 2)廖什景观 1940年,德国经济学家奥古斯特?廖什利用数学推导和经济学理论,得出了一个与克里斯塔勒学说完全相同的区位模型六边形。 与克里斯塔勒的工作相比,廖什更多的是从企业区位的理论出发,通过逻辑推理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生产区位经济景观,即通常称为的廖什景观。 (2)核心与边缘理论 1)均衡增长与不均衡增长 均衡增长论以纳克斯为代表。他认为,落后国家和地区容易产生一种恶性循环,影响资本积累。恶性循环表现在供给和需求两方面。 他认为,多部门平衡投资,可以使各部门互为顾客,依靠提高劳动生

产率,进而提高收入、提高购买力,使国内需求扩大,诱发投资,扩大生产。因而,平衡增长是提高增长速度的工具。 2)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首先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于1950年提出,后经赫希曼、布德维尔、汉森等学者进一步发展。 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接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点就是具有成长以及空间聚集意义的增长极。3)核心一边缘模式 以核心和边缘作为基本的结构要素,核心区是社会地域组织的一个次系统,能产生和吸引大量的革新;边缘区是另一个次系统。与核心区相互依存,其发展方向主要取决于核心区。棱心区与边缘区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

北大区域经济学博士学习安排

区域经济学专业 1.专业与方向介绍 (1)城市与区域经济方向 本方向主要研究城市与区域经济学理论、方法及应用,主要包括城市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地方政府经济学理论与方法与城市公共政策分析,强调经济学、地理学、管理学、政治学等多学科交叉。 (2)区域分析与规划方向 本方向主要研究城市与区域分析方法以及城市与区域规划的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城市和区域系统分析的各种定量方法和计算机模拟技术,以及城市与区域管理、城市与区域规划、经济发展规划与管理、旅游规划、城市土地利用、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等,强调城市与区域数量分析方法及其在规划中的应用。 (3)经济地理方向 本方向主要研究经济地理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企业区位理论、产业转移理论、新产业空间和创新体系理论与方法、产业集群理论等方面。强调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 2.学习年限与学分要求 (1)学习年限:全日制博士生的基本学习年限为4年,在职博士生4-8年;硕博连读学生的基本学习年限为5年,从硕士入学起在校学习的时间最长不得超过8年。 (2)博士学分要求:总学分不少于19学分 院校必修:7学分 马列主义理论课(公共课) 外国语(公共课) 专业必修:9学分 区域经济学前沿讨论 文献选读 区域发展理论与实践 专业基础课:9学分 房地产经济与管理(选修) 城市经济与城市政策分析(选修) 交通与土地利用规划专题(选修) 计算空间经济学(选修) 高级区域经济学(选修) 以上学分规定为学生应修学分的最低要求,学生可以在完成以上学分要求基础上在学院与全校范围内选课。具体课程内容由导师与学生围绕培养目标商量确定。

(3)硕博连读学分要求:总学分不少于48学分 院校必修:14学分 马列主义理论课(硕士课程+博士课程) 外国语(硕士课程+博士课程) 专业必修:18学分 高级微观经济学 高级宏观经济学 高级计量经济学 高级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前沿讨论 文献选读 3.学习安排与基本要求 (1)博士学生在其入学后的第三、四学期初进行由考试委员会主持的学科综合考试;硕博连读学生在其博士阶段第二学年初进行由考试委员会主持的学科综合考试。学生进行综合考试前须已修完所有必修课学分,参加综合考试前需提交三篇论文,考试方式为答辩式。 (2)所有学生都需在开题报告会上进行答辩,学位论文撰写时间一般不低于两年(包括寒假时间),最后参加博士论文答辩。 (3)所有学生都需在学习期间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至少两篇具有较高质量的论文。

第五章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第八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第一节增长极理论 一、早期的空间极化发展思想 增长极(growth pole)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普劳克斯(F.Perroux)提出的。 普劳克斯的增长极概念是一个纯经济概念,与地域空间系统无关的概念。 普劳克斯把经济空间分为三种类型:①作为计划内容的经济空间;②作为受力场的经济空间;③作为均质整体的经济空间。其中第二类型的经济空间是增长极的出发点。这类空间“由若干中心(或极、焦点)所组成。各种向心力或离心力则分别指向或背离这些中心。每一中心的吸引力和排斥力都拥有一定的场;它们与其他中心的场相互交汇”。 普劳克斯认为,一个推动型企业的出现将导致一整群企业销售规模的增长。 二、布德维尔对增长极概念的转化 法国地理学家J.布德维尔(J.Boudeville)在1957年和其他许多学者一起将极的概念引入地理空间,并提出了“增长中心”这一空间概念。 布德维尔强调经济空间的区域特征, 1966年布德维尔给增长极下了一个简要的定义:增长极是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增长极包含了两个明确的内涵: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的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增长极便具有“推动”与“空间集聚”意义上的增长之意思。 布德维尔的增长中心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他提出了投资应该集中于增长中心,并且增长会从这个中心向周围地区传播的观点。从60年代起,人们对增

长极的研究也自然就沿着部门增长极(推动型产业)和空间增长中心(集聚空间)两条主线展开。 三、推动型产业的特征和作用机制 推动型产业是区域发展的领头产业或带头产业,自然也是主导产业。它在区域经济运作中起着支配作用。这种产业通常应具备如下几个特征: 1.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系数高,市场扩展和生产发展的速度快。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系数是指产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动与消费者相应收入相对变动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 2.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尤其是技术创新能力,具有较高的技术进步率。 3.产业关联性强,能促进产业综合体的形成。 4.生产分布具有高度的空间集中倾向,产品市场却十分宽广,能有全国性的甚至是国际性的销售市场。产品的市场范围与产品的性质密切相关。空间分布集中倾向愈强的生产,其产品的市场范围愈广。 5.产业的企业规模比较大。 四、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效果 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会产生正负影响效果。 增长极对周围区域产生的负效果是极化作用的结果。这种负效果被称为极化效果。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Myrdal)在研究极化发展理论时把这一过程称为“回流效应”。 增长极对周围地区产生的正效果是扩散作用的结果。扩散作用是由于核心地区的快速发展,通过产品、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的流动,对其他地区的促进、带动作用,提高其他地区的就业机会,增加农业产出,提高周围地区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和消费水平,引发周围地区的技术进步。这种正效果被称为扩散效果。赫希曼在研究均衡发展理论时,把这一过程称为“涓滴效应”,也有人形象地把这一效果称为“波及效果”。 为什么推动型产业在某一地点出现后,会产生极化作用?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武汉市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分析

武汉市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分析 0引言 中国大城市的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化和发展进程 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规律性[1],其规律可以归结为近代主要是封建社会传统的社会结构模式,社会分化和隔离严重;现代(50~80年代)分异特征绝对减弱,当代(80年代~)社会分异再度出现导致社会空间重构。由于城市因各自的地理区位、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历史、交通、产业发展等不同因素,城市的社会空间分异都拥有各自的区别和特征。武汉作为华中地区的首位大城市,西汉时开始建制,近代成为“内联九省,外通海洋”的大商埠和对外通商口岸,曾是辛亥革命打响第一枪的国民革命的中心地,并一度成为国民政府所在地。武汉“三足鼎立”的城市结构,使武汉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化进程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 1 相关概念辨析 1.1 城市空间与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场所,是一个庞 大、复杂的综合体,也是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反映和产物。城市空间由居民、政府、各种社会组织以及物质实体空间组成,即是由物质 实体空间和社会空间组合而成的空间实体[2]。城市空间结构是以一套组织规则,连接城市形态和子系统内部的行为和相互作用,并将这些子系统连接成一个城市系统,其中城市形态指的是城市地域内个体城市要素(如建筑、土地利用、社会群体、经济活动、公众机构等)的空间形式和安排[3]。城市空间结构是各种人类活动与功能组织在城市地域上的空间投影,是城市地域内部各种空间的状态,城市空间结构包括经济空间结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城市人口空间结构等。 1.2城市社会空间与城市社会空间结构 城市社会空间是由城市生活中的人们的行为、 目的、场所构成的多样的城市空间,是城市空间的一部分。城市社会空间的最小单位为家庭,通常包括邻里、社区和社会区3个层次,以社会区为主。其中邻里是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相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的汇集,个人交往的大部分内容在邻里内进行。社区是由若干个邻里单位构成的,指占据一定区域,彼此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社区中有相对完备的生活服务设施,相应的社区生活制度和管理机构,同时具有特定的文化、生活方式,是以日常生活联系为基础形成的。社区同工厂、住宅、学校、商店等一起位于一定的地域 收稿日期:2007-12-31;修订日期:2008-04-11. 作者简介:刘苏衡(1978-),女,湖北省武汉市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旅游规划方向的研究. 刘苏衡1,张力民2 (1.中南民族大学 工商学院管理系,湖北 武汉 430223;2.湖北省统计局,湖北武汉430071) 摘要:国外发达国家在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中国较之有很大的差距。通过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相关概念进行辨析,以武汉市为研究对象,归纳了在不同历史时期武汉城市社会空间的形态、结构以及特征,并探讨了影响武汉社会空间结构演变的机制,揭示了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的规律,希望能对武汉营造新的城市面貌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关键词:社会空间结构;空间演变;武汉市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852(2008)03-0084-04 Vol.20No.3May,2008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YUNNANGEOGRAPHICENVIRONMENTRESEARCH 第20卷第3期2008年5月

(完整版)区域经济名词解释及简答(完整版)

名词解释 1.区域:是指在地球表面上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开发:一般指对具有某种或某几种资源的区域进行的开发及在这个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属于区域发展早期阶段的过程。 3.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即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4.工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是关于企业合理选址的理论,即通过对运输成本、工资成本和集聚效益等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计算,选择产品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厂理想区位的理论方法。 5.人力资源的概念: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一般来讲,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范围内的人力资源,但有时也指一个部门或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 6.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品和劳务产出的增长。 7.经济发展又称经济进步,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的过程。 8.极化效应: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对外围地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将外围地区的资源和生产要素聚集到中心,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9.扩散效应:扩散效应是指增长极通过其产品、资本、人才、信息的活动将经济动力和创新成果传导到周围地区,从而促进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10. 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其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具体内容包括: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 11.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内各各产业的组成状态和发展水平以及产业间的生产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 12.资源结构:所谓资源结构,就是指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 13.区域主导产业:是指那些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产值上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他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区域主导产业决定着区域的经济发展方向和区域在全国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 14.幼稚产业:所谓“幼稚产业”,是指那些当时还不成熟、经不起竞争,且具有发展潜力和战略意义的产业。

区域经济学主要理论

一、农业区位理论 农业区位理论创始人是德国经济学家·杜能,他于1862年完成了农业区位论专著《孤立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之关系》(简称《孤立国》)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区位理论的古典名著。 (一)杜能“孤立国”理论的前提条件: 1.在“孤立国”中只有一个城市,且位于中心,其他都是农村和农业用地。农村只于该城市发生联系,城市是孤立国中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农村靠该城市供给工业品。 2.马车是城市与农村间唯一的交通工具。 3.“孤立国”中各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完全相同,“孤立国”与外部世界隔绝。 4.农产品的运费和重量与其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呈正比。 5.农业经营者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调整他们的经营品种。(二)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容: 1.杜能区位理论的基本经济分析: 市场上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决定农业经营的产品和经营方式,农产品的销售成本为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之和,运输费用决定农产品的总生产成本。因此经营者的最大利润(P),由农产品生产成本(E)、市场价格(V)、运费(T)三个因素组成,有:P = V -(E﹢T)。根据假设,农产品价格由该城市市场决定,而在一定时期“孤立国”各种农产品的价格应该是固定的,因此V为定值;因为“孤立国”中各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完全相同,所以E也为常数。故上式可以写成:P﹢T = V -E=K。K为常数,也就是利润加运费等于一个常数,即只要运费压缩

到最小,就能实现利润最大化。 2.杜能圈: 根据区位经济分析和区位地租理论,杜能在 《孤立国》中提出了六种耕作制度,每种耕作 制度构成一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是以城市为中 心,围绕城市呈同心圆状分布:第一圈为自由 农业区,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农产品;第二圈为林业区,主要生产木材;第三圈为谷物轮作区,主产粮食;第四圈为草田轮作区,主供谷物和畜产品;第五圈为三圃农作制1,本圈1/3种黑麦,1/3种燕麦,其余1/3休闲;第六圈为放牧区或畜牧业区。 3.杜能圈的修正模型: 由于根据假设前提得出的农业空间地域模型过于理论化,与实际不太相符。因此,杜能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化和可通航河流的存在对杜能圈进行修正(如下图)。他假定有一条通航河流可达中心城镇,若水运的费用只有马车运费的1/10,于是一个距城100英里且位于河流边上的农场,与一个同城市相距10英里远,位于公路边上的农场是等同 的。这时,农作物轮作区将 沿着河流两岸延伸至边界。 另外,如果“孤立国”周 围出现其他小城市,这样大 1三圃制是一种典型的西方农庄的轮耕制度。耕地被划为条形,封建主的土地和农奴的土地互相交错。耕地大致被分为春耕、秋耕、休闲三部分,轮流用于春播、秋播、休闲。每一块土地在连续 耕种两年之后,可以休闲一年。

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一、引言 在战后20多年的经济增长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在70年代经历了数次经济衰退,最终导致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历史上的各次经济危机一样,随之而来的是世界经济格局的重组,表现为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和新一轮的国际劳动分工。 伴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重组,城市和区域演化(urban and regional transformation)进入了一个活跃时期。地域发展的不均衡状态更为突出,表现在各个空间层面上。更为重要的是,城市和区域演化的内在机制变得更为错综复杂,包含了不同范畴中和不同层面上的各种因果过程。 8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和区域的结构重组(urban and regional restructuring)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地域实证研究是这个领域的主要课题。本文将回顾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在社会学科和地理学科的一些新发展的基础上,阐述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框架,并以西方大城市的空间结构演化作为示例。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发展 城市空间结构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对象,由于各个学科的研究角度不同,难以形成一个共同的概念框架。尽管如此,许多学者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Foley和Webber是试图建构城市空间结构概念框架的早期学者之一。根据Foley(1964年)的观点,城市结构的概念框架应该是多层面的。首先,城市结构包括三种要素,分别是文化价值、功能活动和物质环境;第二,城市结构包括空间和非空间两种属性,城市结构的空间属性是指文化价值、功能活动和物质环境的空间特征;第三,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形式和过程两个方面,分别指城市结构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空间作用的模式;Fo1ey认为,尽管每个历史时期的城市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一历史时期,城市结构的演变还是显而易见的,因而有必要在城市结构的概念框架中引入第四层面,即时间层面。 基于Foley的概念框架,Webber(1964年)的论述限于城市结构的空间属性,包括形式和过程两个方面。城市空间结构的形式是指物质要素和活动要素的空间分布模式,过程则是指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各种交通流。相应地,城市空间被划分为“静态活动空间”(adapted space)(如建筑)和“动态活动空间”(channel space)(如交通网络)。 Bourne(1971年)试图用系统理论的语汇使城市空间结构概念的表述更为严密。Bourne 认为:第一,系统理论强调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正是城市空间结构的本质所在;第二,系统理论的中性立场使之能够适用于不同的观点和理念。 运用系统理论的语汇并以图示的方式,Bourne描述了城市系统的三个核心概念。①城市形态(urban form)是指城市各个要素(包括物质设施、社会群体、经济活动和公共机构)的空间分布模式(见图1a,土地使用模式表示城市要素的空间分布);②城市要素的相互作用(urban interaction)是指城市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之整合成为一个功能实体,被称为子系统(见图1b,不同功能节点之间的交通流表示城市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③城市空间结构(urban spatial structure)是指城市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使各

区域经济学经典理论回顾与评述

【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学经典理论回顾与评述 邵 明 摘 要:西方的区域经济学理论可以分为五种主要的流派:德国的几何学派、社会物理学派、累积因果理论、区域的外部效应理论和土地租金及土地利用理论。本文试图回顾历史上和区域经 济学有关的经济理论,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并初步分析为什么长期以来空间这个重要的维度始 终为主流经济学所忽视的原因。 关键词:空间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区位 屠能模型 规模经济 在主流经济学的研究中,为了研究的方便,经济学家们常常假设世界是一个同质的平原(homogeneous plain)。主流经济学在处理有关空间分布的问题时,实际上往往是忽略了经济活动在地理分布上的不均衡性,没有解释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区域经济学的几种经典理论试图对经济活动的空间问题进行解释。 一、区域经济学的五种传统 1.德国的几何学派 对大部分经济学家来说,他们对“区位理论”的第一反应就是德国几何学派的区位论。德国几何学派在20世纪上半叶最为繁盛,他们的代表性观点是一种两维的几何空间问题。几何学派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首先是韦伯(Alf red Weber)为代表的一派,他所说的企业要依赖于一种或多种生产原料,同时服务于一个或多个产品市场,不过原料产地和市场总数不少于三个。其次是中心地理论,其创始者是克里斯泰勒(W. Christaller)。他假定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地域面积的同质性假定意味着生产要素随处拥有,居民和与之相应的需求均匀分布。廖什更进一步地认为,市场应该是呈六边形的区域。 韦伯的区位理论和中心地理论多年来都受到了多方面的批评,主要是由于他们假设的需求分布、运输费用与距离的关系等并不符合现实情况。但是,假设当然不可能与现实完全吻合,只要是为了简化问题,并能说明一定的道理,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几何学派不能融入主流经济学的真正原因,更可能是因为几何学派的理论更象是几何学,而不象是经济学的理论。它既不象是关于理性行为人的决策问题,也不象是这些行为人的决策如何互相影响然后产生了某种结果的问题。几何学派最典型的例子是企业如何选址以使运输成本最小化的问题。运输成本最小化是一个非常小的问题,其他有关定价、竞争、市场结构等等,几何学派都没有涉及。换句话说,在定价、竞争、市场结构等大问题给定的条件下,企业还需要考虑很多问题,运输成本最小化只是其中的一个。 中心地理论相比较而言是更为有用的一个分析工具。它确实完整地阐述了单个行为人怎样做出决策,也就是说,规模经济与运输成本之间的权衡(trade off)导致生产者聚集到一起,形成等级不同的城市,为六边形网格状的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但中心地理论也有不够完整的地方,它也没有说明是谁在做决策。廖什描绘的六边形更象是一种理想的模式,而不是市场力量作用的最终结果。克里斯泰勒虽然谈到了市场作用的结果,但没有清楚地阐述市场结构。所以中心地理论似乎是一种关于城市体系的图形分析,而不是用深层次的原因来解释我们观察到的经济现象的经济模型。 2.社会物理学派 德国的几何学派的分析方法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物理学,即把区位选择的问题看作是在几个分力的作用下的平衡。所以,物理学的思维方法逐渐被经济学采用了。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地理学家研究了城市的数据后很快发现,这些数据中存在着令人惊讶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对物理学家来说是司空见惯了,但对经济学家来说却很新鲜。例如,齐普夫(Zipf)法则,也叫力量法则(Power Law),或规模—等级规则。该法则是关于城市的规模和等级之间的关系:

空间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

空间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 由于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都是区域经济运行系统的重要结构(从一定意义上说,区域产业结构也是一种空间结构形态),本书借鉴产业结构的研究进程,在对已有研究理论的回顾和总结的基础上,以揭示区域经济系统的空间结构为目标,比较深入地探讨了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第一,比较深入、系统地研究了经济活动在区域空间中所形成的结构的要素、特点、属性、模式和功能,根据笔者的理解,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研究的实质性内容。 第二,分析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和机制。主要分析了解各种因素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形成的作用和机理,它们的内在运行方式,还要明确这些因素是怎么相互作用又共同作用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形成,包括若干因素的作用方式、途径、作用结果以及相互关系等。 第三,分析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整合,主要是解释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整合的内涵,明确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整合的必要性、难点、原则,从系统论的角度揭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整合机理。 第四,以产业集群这种经济活动空间集群现象为对象,从微观的角度,深入地分析了产业集群的空间结构,明确产业集群空间结构的要素、类型、演变模式和演变阶段,揭示了产业集群空间结构的形成机理。 第五,以区域经济板块这种经济空间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从微观的角度,全面地分析经济板块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整合,特别是对一些区域中心城市中的经济板块的形成和整合进行了重点研究。 第六,以依托交通干线的带状城市联合体这种经济活动空间轴状聚集现象为对象,结合“点一轴”系统理论,深入地分析了三种不同类型以交通干线为依托的带状城市联合体“点一轴”空间结构的要素、形成条件和功能。 第七,以城市群这种经济活动空间群聚现象为对象,从宏观的角度,运用一些实例深入地分析了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明确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内涵、特点、模式、发展阶段和形成机制,揭示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的方向。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研究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与热点问题之一,这一理论既是区域规划和生产力布局的基础理论之一,也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写制定的基础和前提之一。笔者深知,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尚有相当大的难度,国内同类专著也不是很多,要完成有特色的专著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在这本书里展现给读者的是笔者这几年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研究的一个阶段性总结,不足之处甚至是错误在所难免,谨请同行专家予以批评指正,以促使这一领域的研究有一个更大的进展。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这些文献对笔者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启迪,对直接引用的文献都尽可能地一一注明出处,对参阅的文献在文末也都逐一列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