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课课时练习

第七课课时练习

第七课课时练习
第七课课时练习

第七课课时练习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一、单项选择题

1、所谓“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在生态系统的定义中,其揭示的哲学观点是()

A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C自然界不受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D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

2、一些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不惜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掠夺式开采资源。这种错误的做法,破坏了宝贵的自然资源和人们的生存环境。从辩证法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

(1)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2)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3)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创造出来的(4)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A(1)(2)(3)B(2)(3)(4)C(1)(2)(4)D(2)(4)

3、从调查看,羊年出生率低主要源于“羊年不宜生育”的迷信说法。“羊年不宜生育”的说法()

A体现了事物总和其他事物无条件地联系着B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

C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D否定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4、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分为()

(1)自在事物的联系(2)人为事物的联系

(3)主观臆造的联系(4)真实的联系

A(1)(2)B(1)(3)C(1)(4)D(2)(4)

5、“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这个典故告诉我们()

A不与其他事物相联系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B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不能主观臆造联系C联系是事物存在的前提条件D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相互联系着

6、“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这一俗语揭示的是()

A事物之间的直接联系B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

C事物之间现象与本质的联系D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

7、“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恩格斯的这段话告诉我们()

(1)自然界是客观的,人不能违背自然的客观性(2)要正确对待联系的客观性(3)在把握事物时不能仅看到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而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4)做事情必须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A(1)B(1)(2)C(1)(2)(3)D(1)(2)(3)(4)

8、如果没有正常的生态系统支持,经济不可能获得长久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建设的成果也可能受到破坏。同样,没有生态安全,国家的国防与军事安全也难以保障。这主要体现了()

A内因与外因之间的辩证关系B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D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在雅典举行的28届奥运会上,李婷和孙甜甜的完美配合赢得了全场喝彩,她们过关斩将,

最终夺得了女子双人网球金牌。这说明()

A人们的立场不同,对事物的认识就不同

B只有优化各部分之间的结构,才能获得最大的整体效益

C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D 必须克服个人主义

2、专家指出,目前对青少年的教育,学校、家庭、社会各自为战,难以形成一个有效的帮教网。这给我们的辩证法启示有()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坚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B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D从整体着眼,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有效方法

3、一只桶边由长短不一的多块木板拼合而成的水桶,其容量只能取决于最低的那块木板。若要增加水桶的容量,首先必须加高最低的那块木板。这说明()

A部分起关键作用B整体居于统率地位,部分服从整体

C整体于部分是有区别的D整体和局部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

4、下列说法,体现事物整体和部分的联系的有()

(1)牵一发而动全身(2)一着不慎,满盘皆输(3)一举而三役济

(4)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

A(1)(2)(3)(4)B(1)(3)C(2)(4)D(2)(3)(4)

5、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你对这里“一定意义上”的理解是()

A强调二者不能完全等同,但有共同之处B二者是完全一致的

C二者不属于同一范畴D二者具有的特征是一样的

6、系统具有的特征是()

(1)整体性(2)有序性(3)复杂性和多样性(4)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A(1)(2)B(1)(2)(3)C(1)(2)(4)D(2)(3)(4)

7、循环经济体现了现代的思维模式和活动方式,其哲学依据是()

(1)普遍联系是客观世界的基本特征(2)系统与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3)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无条件的

(4)事物之间的联系能够被发现和利用

A(1)(2)(3)B(1)(2)(4)C(1)(3)(4)D(2)(3)(4)

8、经济发展虽然不是发展的全部内容,却是发展的核心内涵。这句话蕴涵的哲理是()A关键部分的功能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B正确的发展观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

C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D不能以局部代替整体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要鼓励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在服从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大胆探索和试验,改变过去那种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的现象,让企业有更多的自主权,增强企业的活力,使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回答9-10题。

9、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服从国家利益,这是因为()A国家利益重要,局部利益可有可无

B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整体处于统率决定地位

C任何整体都是由部分组成的

D整体和部分有着严格的界限

10、“让企业有更多的自主权,增强企业的活力”的哲学依据是()

A部分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变化

B没有整体就无所谓部分

C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

D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11、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我国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情况下,要实现全面小康,最大的难点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农村经济的发展。这是因为()

A部分比整体更重要B部分制约整体,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存在

C部分功能之和大于整体功能D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1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以下说法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经济建设已经不再是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

B“五统筹”立足全局,着眼整体,正确反映了经济、社会、自然发展中的内在联系和系统性

C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

D意味着我国理论思想的转变

二、分析题

20世纪9 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线形经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流程,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量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分析说明循环经济所倡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如何体现联系观点的。

第八课课时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反映了事物是()

A变化发展的B静止的C联系的D孤立的

2、“产生与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优秀成果,把哲学这门古老的学问变成了科学,实现了哲学发展中的伟大变革。”这段话表明()

A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B旧哲学的观点是荒谬的

C科学就是哲学D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3、我国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一观点说明()

A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B客观事物随着人们认识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C物质决定意识D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4、我们要大踏步地追赶知识经济,要在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紧紧咬住一个“新”字,要在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上下功夫,真正搞出中国的创新体系来,这是因为()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C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物质决定意识

5、“识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A事物是运动变化的B一切从实际出发

C联系的普遍性D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6、事物的运动变化与发展的区别在于()

A运动变化是看得见的,发展是看不见的B运动变化是倒退的,发展是前进的C运动变化既可能是前进的,也可能是倒退的,而发展则是前进、上升的变化

D运动变化是旧事物的变化,发展则是前进上升的变化

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B事物性质的变化C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反复循环

D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下列选项中,属于发展的是()

A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B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

C力量强大的事物战胜力量弱小的事物D新事物战胜旧事物

9、下列属于新事物的是()

A苏联社会主义被资本主义所代替B中国市场经济的出现

C科技电脑算命D生物的退化

10、新事物必定能够战胜旧事物的原因有()

(1)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2)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3)社会领域中的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4)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A(1)(3)B(2)(4)C(1)(2)(3)D(1)(2)(3)(4)

11、“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来看,改革会使人受益。。。。。。改革不是一首田园诗,它伴随着眼泪和痛苦。”这段话体现的哲理是()

A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一切从实际出发

D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12、新事物的成长()

A一开始就表现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B是一帆风顺的,没有任何艰难险阻

C在其初期就完全具备并充分显示和发挥其优越性

D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哲学寓意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C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道路是曲折的D一切从实际出发

14、近年来,无论是中日关系的发展,还是中美关系的改善,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如某些评论家所言:“关系的发展会是行一步,停一停,不会象高速公路上的汽车般全速前进。”这表明()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C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

D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会一蹴而就

15、下列哪些变化属于质变()

(1)水结成冰(2)冷水变成热水(3)食物发霉(4)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

A(1)(2)B(2)(4)C(1)(3)D(1)(2)(3)(4)

16、下列变化属于量变的是()

A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从0度升到80度B社会制度的更替

C新物种代替旧物种D一个人从违纪到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17、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是()

A事物的变化是前进不是后退B事物的数量是增还是减

C事物的变化是大还是小D事物的性质是否发生了根本变化

18、下列不符合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的是()

A绳锯木断,水滴石穿B防微杜渐C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D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19、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也是空前艰巨的历史任务,不能急于求成,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要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这说明()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B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C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D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必须重视量的积累

20、一幅对联写道:“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似磨刀之石,不见其损,年有所亏。”这副对联给我们的启示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B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C要重视量的积累D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1、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存在着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分配不公、矛盾突出、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等问题,下列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A从联系的观点看,这是改革开放的产物

B从意识的角度看,这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C从发展的观点看,这是改革过程中的曲折

D从事物存在的方式看,这是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

22、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事物不断涌现。因此,我们必须紧跟形势的发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我们的认识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段话蕴涵的哲理是()(1)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3)必须使自己的思想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情况(4)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A(2)(4)B(1)(3)C(3)(4)D(1)(2)

23、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说明

()

A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先从量变开始的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的积累必然会引起质的变化D事物的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24、李大钊在被北洋军阀杀害前,大义凛然地宣告:“试看明日之环球,将是赤旗的世界。”可见李大钊()

A坚信新事物的前途是光明的B预料到新事物的发展进程是曲折的

C认识到量的积累必然引起质的变化D认识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二、辨析题

发展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就是发展。

三、分析题

《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农村经济结构问题不解决好,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和素质结构的提升就会受到严重影响。要做好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这篇大文章。就必须认清和把握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演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抓住当前工作的重点,有序推进。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哲理?

第九课课时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训至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这句话的哲学依据是( )

(1)量变的积累可以引起质变(2)恶与善本身是不同质的事物(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转化(4)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可以相互转化

A(1)(3)B(1)(4)C(1)(2)D(2)(3)

2、矛盾双方的“同一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

A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B矛盾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C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转化D矛盾双方不可分割、对立统一

3、下列说法中,反映矛盾双方转化的是()

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B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C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D失败乃成功之母

4、关于矛盾双方“对立”的理解,正确的是()

A矛盾双方的对立可以离开统一而存在B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C矛盾双方的对立是相对的、有条件的D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的尖锐对抗和激烈冲突

5、矛盾的普遍性是指()

A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B矛盾存在于运动的事物中

C矛盾存在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D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6、矛盾的特殊性是指()

A时时有矛盾B矛盾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事事有矛盾D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7、在农村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先后出现了家庭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和农村小城镇。这个现象体现的哲理是()

A事物的变化、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B事物的发展是局部到整体的变化过程

C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D矛盾双方有不同的特点

8、农业结构调整之所以要坚持因地制宜,体现的辩证法道理是()

A物质决定意识B矛盾具有普遍性C矛盾具有特殊性D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9、“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完全不同的树叶”,可见()

A矛盾既普遍存在,又各有其特点B完全相同的事物不可能存在

C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同点D同类事物没有性质上的差别

10、2003年,继续试点和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工作,是落实党的十六大报告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税费改革先试行后推广的哲学依据是()

A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B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物质决定意识D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1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是()

(1)绝对与相对的关系(2)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主要矛盾决定或影响着次要矛盾

(4)次要矛盾解决得好坏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会发生影响

A(1)(2)(3)B(1)(3)(4)C(2)(3)(4)D(1)(2)(4)

12、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把人口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实施这一战略的哲学依据是()

(1)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2)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3)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4)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A(1)(2)B(1)(2)(3)C(1)(3)D(1)(2)(4)

13、我国实行“一国两制”,不会改变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其哲学依据是()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B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C主次矛盾相互关系原理D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14、“经济工作是我们一切工作的中心,同时要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这段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分析问题既要看矛盾的普遍性,又要看矛盾的特殊性

B做工作既要抓住主要矛盾,又不能忽视次要矛盾

C办事情既要着眼于整体,又不能忽视局部D搞建设既要抓物质文明,又要抓精神文明15、做任何事情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原理的客观要求

A规律客观性B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

C矛盾贯穿于事情发展过程的始终D矛盾特殊性

16、对“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哲学思考是()

A区分了不同事物的特点,就一定能正确认识事物

B体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C它符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要求

D形式主义和一刀切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17、莎士比亚说:“你是独一无二的。”这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因此,当人们选择职业时,应尽量选择适合自己性格特点的工作。以上材料说明看问题、办事情要()

A见识一分为二的观点B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C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善于抓中心,抓关键

18、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下列说法中,符合这一概念内容的是()

A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B无风不起浪,有水才行船

C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D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

19、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

A坚持两点论、两分法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D按客观规律办事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垃圾正成为一大环境公害。据此回答20-21题20、垃圾是一大公害。但据科学测算,处理利用50吨废纸,可避免砍伐300平方千米的森林,100吨垃圾可回收3-5吨有色金属,相当于开采冶炼30吨矿石。上述事实体现的哲理是()

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B复杂事物存在的诸多矛盾中有主次之分

C矛盾具有普遍性D不同事物存在着不同的矛盾

21、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如果处理得当,85%以上的垃圾能够在循环经济中重新发挥作用,从而减少对有限的自然资源的消耗。这说明()

A具体事物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D办事情必须善于抓住主要矛盾中医讲求辨证施治、对症下药。有时对同一类疾病根据不同病因施以不同疗法,称为“同病异治”,有时又对不同疾病根据相同的病理表现施以同一类疗法,称为“异病同治”。据此回答22-23题

22、“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最突出的共同点是重视()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B意识的能动作用

C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D从整体上把握现象之间的关系

23、“异病同治”是有条件的,而某些江湖“神医”声称可以用一种药包治百病,这违背了()

A意识具有能动作用的原则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C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原则D对立统一的原则

2005年4月13日《人民日报》登载: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就要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好势头。据此回答24-25题

24、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符合()

A抓矛盾的主要方面的道理B抓主要矛盾的道理

C抓量的积累的道理D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25、“重中之重”说明在复杂事物中()

A只有一个矛盾B只有一个矛盾的方面

C只有一个矛盾,并且只有一个矛盾的主要方面

D可能有诸多的矛盾,但是只有一个矛盾是主要矛盾

26、2005年第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对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同时也指出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上述材料()

A包含从量变到质变的哲学道理

B坚持了矛盾的观点,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道理

D事物和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道理

二、辨析题

只要抓住了中心,抓住了关键,就能把事情办好。

三、分析题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于2004年12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会议认为,必须全面、准确地分析和把握农村形势,既要看到取得的成绩,更要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出现良好势头的情况下,加强“三农”的决心不能动摇,扶持“三农”的力度不能减弱,强化“三农”的工作不能松懈。努力保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一要继续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对顺民意、得民心、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支农政策要加以稳定、完善和强化;二要突出重点,加强薄弱环节;三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

材料主要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观点?怎样体现的?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6单元 第7课时 练习课

第6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第7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78~80页练习十四第3、8、9、12、13、17题。【教学目标】: 进一步熟练掌握笔算除数接近整十数的除法中试商的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重点难点】: 重、难点:熟练掌握用“四舍五入”法试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教师:之前我们一起学习了“四舍五入”试商,首先,一起来回顾一下试商的过程。 小组交流,教师指导汇报。 教师:今天我们就通过练习来巩固一下上节课所学的知识。 二、指导练习 1.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练习十四第8题。 教师点名提问,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2.课件出示教材第78页练习十四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小组交流订正。 3.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练习十四第9题。 (1)指名学生读题,分析题意。 (2)根据“总价÷单价=数量”列式计算。

(3)教师讲解,全班集体订正。 让学生分小组议一议如何列竖式计算,再独立解答,再由教师进行抽查。 三、实践应用 1.完成教材第79页练习十四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试商,并归纳试商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2.完成教材第79页练习十四第13题。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题,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80页练习十四第17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完成,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讨论。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整堂练习课下来觉得是一帆风顺,但是当我批改作业时才发现学生的计算正确率不够高。查看了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学生比较粗心。 2.学生数学基础较差。 3.少数学生受到知识迁移的负面影响——固定思维。 针对以上出现的诸多问题,我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三课时

第七单元乘法 第三课时课型练习 主备人:陈辉俊 一、教学内容:P74练习七1-4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进一步巩固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会熟练计算, 并且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大约是几百多或几千多,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2、过程与方法:在练习过程中通过估一估培养估算能力,并 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估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大约是几百多或几千多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计算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 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掌握估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大约是几百多或几千多的方法。 四、教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口算。 1、20×2 30×9 40×5 8×500 200×2 300×9 400×5 990÷3 400÷4 330×3 25×3 46-16 120×2 230×3 250×3 38+38 2、出示移动卡片 13 320 40 900 87 2 4 8 5 29 教师移动卡片,让学生进行加减乘除的口算,提高

口算速度与准确性。 二、估算。 1、出示P74 第1题,请学生估计一下,积是几十多? 同桌交流。 选择三四题进行计算并说说计算方法。 照样子,指名进行。 13×2 13乘2是20多,13×2=26。 2、出示:(1)22×3 (2)34×2 22×6 34×7 请学生估计一下,积分别是几位数? 指名学生回答,你是怎样判断的? 计算并验证。 小结:通过估计和计算,你知道两位数与一位数相乘,积可能是几位数,也可能是几位数? 3、出示:254×4 ,估计并进行计算。 学生自己练习,一人板演,指名说说计算的过程。 说明:有时估计的只是大约多少,并不准确,这是一个四位数。 提问:计算的过程中,你要注意什么?(进位) 三、改错。 1、出示习题。 看一看有没有什么错误,如果有错,错在哪里?请学生把它改正过来。 3 5 9 5 9 8 3 4 8 × 4 × 7 × 9 1 2 3 6 4 1 8 6 3 0 4 2 2、师生共同评析。 (1)第1题:百位上3×4+2=14。 原因:没有加上低一位上进位的数。

练习课(第5~7课时)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资料】

练习课(第5~7课时) ?教学内容 完成教科书P12“练习二”中第12~1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分数的混合运算和分数乘法的简便运算,能正确熟练地计算,并能够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2.通过专题训练,体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 师: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学情预设】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师:分数混合运算可以应用哪些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你能用字母表示它们吗? 【学情预设】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 师:大家掌握得真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一些练习来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激活学生的经验,为本课的练习奠定基础。 二、基础练习 1.课件展示教科书P12“练习二”第12题。 (1)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2)集体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 2.课件出示习题。【教学提示】 这组对比练习是学生平时容易混淆的,特别是上面的一组习题,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析,正确计算。

(1)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通过以上对比练习,你认为怎样才能正确、合理、简便地进行计算? (3)师生交流小结:要仔细观察运算符号和数字特征,能简便计算就简便计算,不能简便计算就按照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和简便运算,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3.课件展示教科书P12“练习二”第13题。 (1)学生独立阅读题目,说说题目给出的信息和要求的问题。 【学情预设】预设1:已知每袋装 1 2 kg,正好装了4箱。求这些糖果一共有多少千克。(师:你知道了这些信息,不错!还有人补充吗?) 预设2:不完整,少了一个条件。还有包装箱上有“25袋”的信息,它表示每箱有25袋。(师:真是会观察的好孩子,老师为你点赞!) (2)学生独立完成。 (3)指名汇报,说清楚解题思路。 【学情预设】这道题可以先求每箱糖果的质量,再求4箱糖果的质量,列式为1 2 × 25×4;也可以先求4箱共有多少袋糖果,再求一共有多少千克,列式为4×25×1 2 。 4.课件展示教科书P12“练习二”第14题。 (1)学生自主阅读题目并独立解答。 (2)同桌交换检查,相互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提高练习 1.课件出示习题。 (1)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2)全班订正。 2.课件展示教科书P12“练习二”第15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指一名学生列算式并说一说思路,其余学生可以发表不同看法。 (3)集体交流汇报。【教学提示】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包装箱上隐藏着“每箱糖果25袋”这一数学信息,找到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

2020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七单元第3课时 认识几分之几-推荐

第3课时 认识几分之几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境,认识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 2.通过练习,体会把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 3.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并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 教学难点: 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出示小猴图)还记得它们吗,上一次我们在小猴子分桃子中学到了什么知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几分之一) 揭题:今天我们要来进一步认识分数。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4。 (1)出示教材第80页例4情境图,提出问题。 出示图片。 谈话:猴妈妈准备了一盘桃,要把这盘桃平均分给3只小猴,2只小猴一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2)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让学生图上分一分,涂一涂。 议一议: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3 1) 引导:一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一份是3 1,2只小猴取走这盘桃的几份?(2份)是几分之几?(3 2)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并板书:把一盘桃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

分得这盘桃的31。2只小猴一共分得2个31,2个31是3 2。 2.试一试。 (1)出示问题:把10个桃平均分成5份,2份是这些桃的几分之几?3份、4份呢? 让学生先分一分,再填一填,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提问:把10个桃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引导学生明确:把10个桃平均分成5份,1份是2个,每份就是5 1,2份就是2个51,是52;3份就是3个51,是53;4份就是4个51,是5 4。 (2)辨析:有的同学认为把10个桃平均分成5份,2份就是这些桃的10 2,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让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理由。 3.小结: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81页“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先仔细观察,思考把什么看成一份。再填一填、说一说,集体交流。 2.完成教材第81页“想想做做”第3题。 先让学生根据分数思考:把灯笼和鱼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有几个灯笼或几条鱼,应该把这样的几份图上颜色。然后让学生涂一涂。 3.完成教材第82页“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18根小棒,分别拿出这些小棒的32和6 5。 提问:分别把这堆小棒平均分成几份,拿出这样的几份?(指名上台演示) 说一说:你还能拿出这些小棒的几分之几? 4.完成教材第82页“想想做做”第7题。 让学生先观察线段图,说说把这条线段图平均分成了几份,再独立填空,最后指名汇报答案。 5.完成教材第82页“想想做做”第9题。 让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几角是1元?(10角)1角是1元的几分之几? (把1元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元的10 1,即1角) 让学生独立填空,指名汇报答案。 四、反思总结

(完整版)小学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 22、我们奇妙的世界 教学目标: 1.认识藏、呈等11个生字,学写寸、呈、幻等13个生字。指导写好蜡、烛、幼等左右结构的字,幻书写时注意“幺”和“纟”的区别。 2.能读准字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世界的奇妙。 3.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世界的奇妙。 4.初步学习整合信息,学习怎样介绍奇妙的世界。 教学重点:理解、感悟世界的奇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世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悟世界的奇妙,学习把事物写具体。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课件。学生:课前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可以是玩具、花草、石头、玻璃等等),生字卡片。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引起兴趣 1.课件播放地球,蔚蓝的天空、各种形状的云彩,日出日落,四季的森林等图片,观看图片后,大家用词语来形容你看到的世界吧。 课件出示()的世界 同学们自由说出自己的引起答案。世界是多彩的,世界是神奇的,世界上有各种颜色,各种形状,有无数的宝藏和财富。 2.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世界,看看奇妙的世界有哪些吸引你的美丽。 (板书:22、我们奇妙的世界)(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运用色彩丰富的视频让学生对世界有直观认识,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情绪。】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请你打开课本,结合注音,借助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请9位同学接读课文,每人两段,随机正音。 3.小组内互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4.默读课文,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思考作者从那两方面写出了世界的奇妙?预设:学生答案会包括天空、清晨、云彩、水洼、雨后、黑夜、地球、夏日、秋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3课时 土地资源问题_冀教版

第七单元第3课时土地资源问题 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教学内容: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

“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教材74、5页土地资源问题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教学提示:教材选择了国土面积与人均面积、全球陆地面积和荒漠化面积的两组数据,设计了两个活动。在教学时给学生充分的讨论、交流、表达意见和感想的机会,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如,我国人均面积与其他国家人均面积的比较,可以从相差多少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七单元第3课时

第3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1) 【教学内容】 教材第85页例4。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能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悟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的探究与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 教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通过学习,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1)

二、探究新知 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1)出示例4图。 ①分别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哪条边和哪条边相等?②尝试列式求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你喜欢怎么求就怎么求。 (2)展示学生求法:可能的几种(每一种说一说算理)。 (3)对照比较。 在肯定以上算法都是正确的以后,引导学生进行对照比较,看哪种算法比较简便。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白:长方形周长后两种运用了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计算比较简便,其中第3种算法只用两步计算,尤其简便。正方形周长第2种解法体现正方形特点,尤其简便。 (4)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①根据以上的讨论,你喜欢哪种方法? ②你能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分别怎么求吗?(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③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填在例4下面空缺处。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85页“做一做”第1、2题。 独立列式解答,指名板演,集体订正。对于能用简便方法计算的,教师给予表扬。 2.练习十九第1题。(量一量,算一算) 3.练习十九第2、3题。(独立完成,板演齐练,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时,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空间。教学中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从而归纳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通过本节课的实践,可以发现学生的思路是活跃的,有时可以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放手让他们去研究、去探索,不仅可以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研究数学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第七单元 第三课时

第三课时 一、揭示课题,简介趵突泉和作者 1、板书课题。 “趵突”是跳跃突起的意思。 2、投影(观察) 使学生对趵突泉有个整体的初步的了解。 3、同学们看,这就是历史悠久、闻名于世的山东济南的趵突泉。 简介趵突泉。 二、自由朗读,思考: 读了课文,你们觉得趵突泉怎样? 三、学习课文 (一)第1自然段 1、齐读本段。 2、“名胜”一词在这里怎样理解? 3、现在单讲趵突泉是什么意思? 4、这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二)课文从哪几方面描写趵突泉的?请同学们默读2.3.4自然段。(趵突泉的溪水、大泉的样子,小泉的样子) 出示投影片,图文对照的进行描述。 讲读第2自然段 1、什么样的水叫活水? 2、作者在什么地方?看到怎样的一溪活水?“清浅”“鲜活”是什么意思? 作者抓住泉水活,清浅,鲜活这三个特点,写出趵突泉的水很美,这段的最后一句话写什么?讲读第3自然段 1、指名朗读本段,这一段哪一句是中心句? 2、下面写什么? 先讲什么?再讲什么? 3、读出写泉池的句子。 4、读出写泉水的句子。 作者抓住泉水的什么特点来写的?划出有关的词语 5、作者是怎样写自己的感受和联想的?请用“~~~~”划出。 指名读倒数第2句。 这句话什么意思? 6、齐读这段最后一句。冬天的泉更美,表现在哪里?谁能说说自己最欣赏的词语是哪些?这句话这样写好在哪里? 讲读第4自然段 1、指名朗读本段。 2、“池边还有数不清的小泉眼。”这是一句什么句式? 3、这一自然段描写了几种形态的小泉?

3种小泉的特点是什么? 4、课文从哪几方面描写小泉眼的美丽有趣? 5、作者是怎样描写小泉的不同形态的? 6、结合课文解释摇曳和五光十色 “摇曳”换个词说可用哪个词? 五光十色是什么意思? 7、指导朗读,提醒学生注意描写小泉动态美的词语。读完后,再对照投影图片找出描写小泉特点的句子 8、朗读课文 七、略读《秦皇岛的来历》 1自由读, 1)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不认识的字的读音。 2)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指名读,检查学生的读音 3从这篇文章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布置作业: 预习笔下生花

第七单元第三课时,百分数的应用(三)

第七单元第三课时,百分数的应用(三)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强对百分数的意义的理解,并能根据百分数的意义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加强对百分数的意义的理解,根据百分数的意义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百分数的意义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幻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来一个小调查:说一说你家的生活水平,贫困、温饱、小康还是富裕?用什么可以衡量出你家的生活水平?谁来介绍一下恩格尔系数。 简单地说,恩格尔系数就是一个百分率,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百分率,如果这个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越大,就说明这个家庭的经济越困难。恩格尔系数越小,,就说明这个家庭经济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可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看来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真是不可估量! 2005年,国家利用恩格尔系数在某地区进行了一次调查。 复习题:2005年某地区有74户家庭迈入小康,占被调查家庭总数的37%,被调查家庭一共是多少户? 你能帮他们算一算吗? 生在黑板板书,说说等量关系,被调查家庭总数的37%是74

户,要求家庭总数,列方程,也就是x的37%=74,计算:74除以它所对应得百分率,就是被调查家庭总数,这道题其实就是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板书: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我们用什么方法解决这类题?方程或除法,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这样的应用题。 二、家庭消费 1、(幻灯)这是笑笑家的调查表:(家庭消费情况) 年份 1985年 1995年 2005年 食品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百分比 65% 58% 50% 其他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百分比 35% 42% 50% 比较这个家庭情况的有关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生齐读表。语速,1985年食品支出……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4课时 练习课

第7单元找规律 第4课时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已经学过的各种规律和找规律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能运用所学习的各种规律和找规律的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下面两串珠子。 师:仔细观察这两串珠子,你发现有什么规律呢?先小组讨论一下。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汇报、交流。 生1:第(1)串珠子是按1颗黑珠子、1颗白珠子、1颗黑子、1颗白珠子……重复穿起来的。 生2:第(2)串珠子是按1颗黑珠子、2颗白珠子、1颗黑珠子、2颗白珠子……重复穿起来的。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运用所学习过的找规律的知识解决有关穿珠子的实际问题。(出示课题) 二、新课讲授 1.出示例5,观察、理解题意。小红按规律穿了一串手链,但掉了2颗珠子,掉的是哪两颗珠子?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这串手链上有黄色和蓝色两种珠子。 生2:这串手链是用2颗黄珠子、1颗蓝珠子,又2颗黄珠子、1颗蓝珠子……重复穿起来的。 生3:这串手链掉了2颗珠子。 师:题目问的问题是什么呢? 生:掉的是哪2颗珠子? 2.引导探究解答方法。 师:想一想,怎样才能知道这串手链掉的是哪2颗珠子呢?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一下。 交流、汇报。 生1:先要知道这串手链一共有多少颗珠子。 生2:先要找出这串手链珠子的排列规律,再确定掉的是哪两颗珠子。

师:有道理!下面请小组合作学习,找出这串手链中珠子的排列规律。 学生分组讨论一下。 汇报、交流。 小结:小红穿珠子的规律是2个黄珠子、1个蓝珠子,2颗黄珠子、1颗蓝珠子……重复排列的。 师:请大家按照这个规律排一排,看看掉的2颗珠子是什么珠子。 汇报、交流。 师:谁来说说掉的是哪两颗珠子?并说明理由。 生1:掉的第1颗是黄珠子,因为现在手链的右边最后一颗蓝珠子后面只有一颗黄珠子,应该有2颗黄珠子。所以掉的第1颗是黄珠子。 生2:掉的第2颗是蓝珠子。因为两颗黄珠子后面就是蓝珠子。 师:有道理!小红穿手链掉的是1颗黄珠子和1颗蓝珠子。 3.引导检验。 师:刚才我们通过讨论,找出了掉的两颗珠子是1颗黄珠子和1颗蓝珠子。这个答案正不正确呢?可以怎样检查一下? 生:把掉的两颗珠子补上去,看符不符合小红穿的规律。 师:这个办法很好!下面请大家在手链上画出掉的2颗珠子,再找规律试试看。学生动手画珠子,找规律。 师:谁来说说,补上掉的1颗黄珠子和1颗蓝珠子后,符合小红穿的规律吗?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课时练(含答案)

7.1 认识小数(一) 一、看图写数读数。 1 分数( ) 分数( ) 小数( ) 读作( ) 小数( ) 读作( ) 3、 4、 分数( 米) ( ) 小数( 米) ( ) 二、写出下列各小数。 一点二五写作( ) 零点二六四写作( ) 五十九点三写作( ) 二十九点四六 写作( ) 一点一七二写作( ) 零点六零二写作( ) 0.5读作( ) 10.05读作( ) 0.12读作( ) 120.005读作( ) 10.00读作( ) 0.065读作( ) 三、用数字1、3、5和小数点,能组成多少个不同的小数?试试看。 1 1米

答案: 一、略 二、 1.25 0.264 59.3 29.46 1.172 0.602 零点五十点零五零点一二一百二十点零零五 十点零零零点零六五 三、略 7.1 小数的初步认识 1.读出下面的小数。 一块橡皮0.80元。读作:() 篮球明星姚明的身高是2.26米。读作:() 2.4.5读作()。 2.7读作()。 3.一支圆珠笔的价格是3元5角,用小数表示是()元,一本数学书的价格是7.20元,是()元()角。

答案: 1.零点八零二点二六 2.四点五二点七 3. 3.5 7 2 7.2 比较小数的大小 1. 0.5米○0.8米 1.6元○1元6角 2.在女子跳远比赛中,芳芳跳了1.2米,圆圆跳了1.7米,丽丽跳了1.5米,珍珍跳了1.3米。在这次跳远比赛中,谁获得了第一名?请按成绩给他们排名次。 3.下面是小丽、小明和小红三人参加50米赛跑的成绩。谁跑得最快?

答案: 1.<= 2.1.7米>1.5米>1.3米>1.2米,圆圆获得了第一名。 3.8.8>8.6>8.2,所以小明跑得最快。 7.2 认识小数(二) 一、填一填。 1. 小数点的()边是整数部分,()边是小数部分。 2. 十分之五用小数表示为(),0.4表示为分数为()。 3. 1.5里有()个1和()个十分之一。 4. 王阿姨的身高是1米60厘米,写成小数是()米。 二、比较下面小数的大小。 6.4〇4.6 0.9〇9.0 3.5〇5.3 4.6〇4.7 5.6〇5.5 7.0〇7.3 3.6元〇3元6角 5元5角〇6元6角 7.8米〇7米8厘米 5.6分米〇5米6厘米 三、小面的括号里能填几。 () < 2.5 < ()() < 6.1 < ()() < 5.6 < ()() < 7.2 < ()() > 3.5 > ()() > 5.3 > ()() > 7.2 > ()() > 6.7 > ()

牛津译林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课时教案

Step 2. Revision 1. Show the picture of the farm. T: Let’s sing the song Ss: Sing. T: What are these on the farm? Ss: Look and read the new words of this unit. T: How does“s” pronounce in this word? Ss: Read and say. Evaluation: I know the nouns have an “s” at the end. T: Do you know the nouns now? How many stars can you get? Nice job! 2. T: Can you use these sentences to ask and answer? Let’s practice in pairs. Evaluation: I can talk about things on a farm. 我能谈论农场上的事物。Step 3 Sound time 1.T: Look at the boy. His name is Tom. Follow me, please. Ss: Look and read. T: Tom is from the farm. Show the sentence: Clever Tom from the farm. Ss: Look and read. T: What is this? What is he doing? Ss: A cake. T: Yes. He makes a cake for his mum. Ss: Look and read. T: Look at the letter “m”. How does “m” pronounce in these words? Ss:/m/ Teach : /m/ 2.T: Can you try to say more? Ss: Discuss. T: Can you read these words? Let’s try to read in groups. Show the words: name, some, time, my , mother, meet T: Can you read these sentences? Ss: Look and read. T: Can you try to make a new rhyme with these words? Ss: Try to say. 3.Evaluation: I know the sound of the letter “m”.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3课时 练习课》教案

第3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7页练习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面的特征,初步感知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难点】 1.初步感知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2.初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个面的特征。 【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哪些立体图形? 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出示下图: 师:你能说出这些图形的名称吗? 生1:1号是圆柱。 生2:2号和6号是长方体。 生3:3号是球。 生4:4号和5号是正方体。 生5:7号叫三棱柱。 师:这些图形与我们前一节课学习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生1:这些图形是立体图形,前一节课学习的是平面图形。 生2:从这些图形中可以找到前一节课学习的平面图形。

师:有道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出示课题:立体图形的面) 【新课讲授】 1.观察图形,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出示下列图形: 师:你能从桌面上的这些立体图形中,找出这样的图形吗?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同桌之间说一说。 (2)引导发现。 师:你们刚才找的这些图形它们的家是安在哪里? (3)课件演示——面在体上。 2.自主探索。 (1)从立体图形中找平面图形。 师:刚才小朋友们通过观察发现了这些图形的家都安在立体图形上,你能独立想方法让他们的家从立体图形上搬出来,住在纸上吗? 学生独立思考。 小结:画、印、描、折。 小结:小朋友们真聪明,想出的办法比书上的小朋友的还要多,真棒! (2)动手操作(画一画)。 ①提要求。 师:你们想不想也来动手印一印或描一描?要求:小组合作完成。a.每组至少用两种方法来制作。b.每组图形至少要有2个。c.每组都有一叠纸,每张纸只描或印一个图形。d.请小组长先分工,再动手做一做。比一比哪一组合作得好。 ②小组合作。 ③全班交流。 ④小结。 师:刚才小朋友通过小组合作,帮助把这些平面图形的家安到了纸上。现在我们来说一说,用哪个物体可以画出左边的图形?请把它圈起来。

第七单元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32~33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 掌握6、7的组成,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 发展初步的动手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 交流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分与合的思想,接受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 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如何有序地掌握6、7的组成。 突破方法:动手操作。 难点:掌握6、7的各种分法。 突破方法:共同总结。 教法与学法 教师:启发诱导法。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学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了2~5的分与合,谁来说一说2、3、4、5各能分成哪两个数?哪两个数能合成2、3、4或57我们在研究4和5的分与合时是用什么办法研究的? 今天我们就用同样的办法来研究6和7的分与合。 (板书课题)

(1)教学6的分与合。 ①同学们,老师这里有6个大苹果,老师想把他们放在两个篮子里,可以怎么放呢?请同学们用圆片摆摆看。 ②发表意见。如:6个苹果可以分成左边2个,右边4个。 ③教师板书。 ④就是说6可以分成2和4。说给旁边的小朋友听。看到这个,你马上就会想到什么? 6 6 /\/\ 2 4 4 2 ⑤还有没有其他的分法呢? ⑥用同样的方法把其他的分法写出来,教科书第32页,我们比一比看谁能把书上的分法写一写。指导学生有序地、用联想的方法填写。 ⑦那么书上每组中虚线方框内、外的两种分与合是什么关系呢?还可以怎么说呢?谁能把6的分与合连起来说一说?小朋友真爱动脑筋、爱思考。 ⑧齐读6的组成合成。 (2)教学7的分与合。 ①请小朋友将7个圆片分成两部分,有几种分法呢? ②教学方法同6的分与合的教学方法,只是从实物过渡到了点子。 ③让学生玩你出几的游戏,先师生间练习再让同桌间练习7的分与合。 三、活动游戏,应用巩固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l题。 教师说明题目意思,学生独立完成。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教师说明题目意思,学生独立完成。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①这道题目可以用对口令的方式进行练习,如师:2和4组成几?生:2和4组成6。师:4和几组成77生:4和3组成7。

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材分 析 一、单元主题:奇妙的世界 二、教材解析 (一)课文内容 本单元围绕探索“天地奥秘”编排了《我们奇妙的世界》《海底世界》《火烧云》三篇 精读课文。另包括“口语交际”内容是如何正确地劝说同学不坐在楼梯的把手上往下滑。 “习作”是学会整合信息介绍国宝大熊猫。本组课文以问号带领学生了解更加奇妙的世界, 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美,在普通的事物中发现美,并学会带着问题在天地间遨游。 (二)教学目标 1.认识25个生字,会写3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三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单元主题“带着问号在天地间遨游”。 4.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 5.初步学习整合信息,介绍一种事物。 6.劝说别人时要注意说话的语气。 7.学会从别人的角度着想,让人更愿接受你的劝说。 8.借助给出的信息并查找资料了解大熊猫。 9.能根据所得信息把大熊猫介绍清楚。 10.围绕中心把大熊猫的特点写具体。 11.培养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并学会运用。 12.培养学生仿写句段的能力。 13.学写寻物启事,注意内容和格式。 14.观察字的结构,练习书写。 15.背诵经典句子。 (三)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情写清楚的。《我们奇妙的世界》采 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从颜色、形状、尺寸等几方面介绍了存在于天空和地球的宝藏、财富。天空的宝藏以一天的时间为顺序,介绍了日出、云彩、雨、落日、繁星等。地球的财富以四 季的顺序介绍了植物、季节色彩、冰雪等。启发读者从极普通的事物中发现美。《海底世界》围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两方面介绍了海底世界,2—6自然段从海底的光线、海底的声音、 海底的动物、海底的植物和海底的矿产资源五个方面来分别介绍海底世界,相关自然段围绕 中心句把海底世界的相关方面介绍清楚。《火烧云》描写的是晚饭过后,火烧云从上来到下 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作者充分运用了想象的手法,比如将火烧云想象成马、大狗、狮子等动物,将火烧云形象多变的特点描写得生动、形象,使人如见其形,如临其境。

1012.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练习课(第6-7课时)

练习课(第6-7课时) 学习目标1.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2.能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学习 重点 巩固练习商不变的规律。 学前 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 环节 导案达标检测 知识点1:商不变的规律。下面的说法对吗?对的在 ()里画“√”。 (1)一个除法算式,被除数 乘15,要使商不变,除数也 要乘15。() (2)两个数的商是8,如果 被除数不变,除数乘4,商就 变成32。() (3)一个除法算式的被除数、 除数都除以3以后,商是20, 那么原来的商是60。() 分析:利用商不变的规律 进行分析判断。(1)被除 数和除数都乘15,商才不 变,所以是对的。(2)被 除数不变,除数乘4,商 反而应除以4,变成2, 所以是错的。(3)被除数、 除数都除以3,商不变, 原来的商也应是20,所以 是错的。 答案:(1)√ 根据432÷24=18直接 写出得数。 432÷(24÷3)=() (432÷2)÷24=() 432÷(24×2)=() (432×2)÷(24×2)= () (432÷8)÷(24÷8)= () 答案:54 9 9 18 18 知识简便计算。分析:利用商不变的规律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点2: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课件出示教材第89页练习十 七第5题。 你能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 数吗? 5400÷600=6300÷900= 1500÷300=2800÷700= 4800÷800=4200÷600= 3000÷500=2000÷400= 4500÷500= 把被除数和除数都除以 100,所得商不变。 答案:9 7 5 4 6 7 6 5 9 560÷70= 4500÷900= 810÷90= 750÷50= 答案:8 5 9 1 5 布置 作业完成教材第89页第1、2题。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 问: 课堂总结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教学反思让学生先把“被除数不变时,商的变化规律”复述一遍,然后通过练习明确学生掌握薄弱的地方,针对练习。通过不断的变式训练让学生从本质上掌握商不变的规律。这样有针对地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主动学习的动力,总体效果很好。 教师点评和总结: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 一、小学数学几何形体周长面积体积计算公式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第3课时 1000以内数的认识(3)教案(优选)

第7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 第3课时 1000以内数的认识(3) 【教学内容】 教材第77页例3,以及练习十六第4题。 【教学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学习认真观察、思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中间有“0”的千以内数的读写,发展学生的数感和估算的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每人10个小方块、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位数和两位数的读写法. (1)让学生口头各举出一个一位数和两个两位数.(要求两位数应包括末尾是0和末尾不是0这两种情况) (2)提问式小结.读数、写数都从什么位开始,末尾的0读不读. 二、探究新知 1.练习 (1)读出下面各数. 234 520 806 721 910 900 (2)写出下面各数 三百六十二四百零四六百五十七百 (3)完成教材第77页“做一做”第1、2题。 同桌互相练习第1题,师请学生读。 学生拨数,并写数。 2.教学教材第77页例3,1000里有多少个10? 3.一个三位数,它的百位上是最小的一位数,个位上最大的一位数,十位上是0,这个三位数是多少? 4.用0、1和3这三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三、发展练习 1.教学教材第77页例3,1000里有多少个10? 2.一个三位数,它的百位上是最小的一位数,个位上最大的一位数,十位上是0,这个三位数是多少? 3.用0、1和3这三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四、巩固拓展 完成教材练习十六第4题。 观察图,数一数小蜜蜂有多少只。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数,再交流说说数数的方法,写出数,并读出来。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了什么本领?读写一个多位数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我们了解、认识了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亿合起来就是几百几十几。一个数中间出现零时,要读出来,末尾有零的时候,零不读出来。

第七单元 第三课时

永和中学七年级下英语导学案课型:新授课备课人:单钟辉审核人:王庚文班级: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使用时间:2013年5月 Unit 7 I’m going to be a basketball player. Section B 1a - 2c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New words : resolution , instrument New phrases: learn to play an instrument ; get good grades ; take guitar lessons 学习重难点: 掌握learn to do sth. 学会做某事; a lot of= lots of 许多;大量 want to do sth.= would like to do sth. 想要做某事等结构的用法。 【学习过程】 Step 1 导入新课,展示学习目标: 1.Make a dialogue: 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 2.Remember the new words. Step 2 自主学习: 1.写出下列的单词或短语: 决心;决心要做的事_____________ 器具,工具,乐器____________ 学习演奏乐器_________________ 取得好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 上吉他课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要成为一名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 Step 3 合作探究: 1.Talk about the New Year’s Resolutions as the students like. 2.Listening 2a and 2b. 3.Discuss these answers. Step 4 学生展示: Make a dialogue according to 1a and 1b with the partner. Step 5 拓展提升: Ⅰ.Recite the important sentences. Ⅱ. 教师精讲点拨: 1.learn to do sth. 学会做某事 e.g. Let’s learn to play the piano. 2.a lot of= lots of+ 可数名词复数/不可数名次许多;大量 e.g. 1) I have a lot of homework to do. = I have lots of homework to do. 2)There are a lot of bananas here. = There are lots of bananas here. 3. want to do sth.= would like to do sth. 想要做某事 e.g. Do you want to go to the movies with us? =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the movies with us? 4.get good grades 取得好成绩 learn to play an instrument 学习演奏乐器 get lots of exercise 多锻炼 take guitar lessons 上吉他课 Step 6 反馈交流,随堂检测: 根据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Mary is going to learn________(make) a birthday cake. 2.She wants _______ (work) harder than last year. 3.My dream is ________(buy) a big house for my parents when I am older. 4.I learned English by myself. Nobody_________(teach) me. Step 7 家庭作业: 编写五条自己决心要做的事情,在作业本上写出这些新年决心。 【课后反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