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剩余价值理论练习题

剩余价值理论练习题

剩余价值理论练习题
剩余价值理论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指

A、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

B、形式上的等价交换与事实上的剥削

C、资本流通中等价交换与价值增殖的矛盾

D、剩余价值既在流通中产生又不在流通中产生

2、劳动力商品的最重要的的特征是

A、劳动力存在于健康的人体内

B、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C、劳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

D、劳动力价值的决定受历史因素的影响

3、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

A、是逐渐消失的

B、能发生价值增殖

C、借助于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D、借助于抽象劳动而再生产出来

4、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A、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价值转移方式

B、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实物存在形式

C、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D、在资本运动中的不同运动速度

5、反映资本家对雇佣工人剥削程度的是

A、利润率

B、利息率

C、年剩余价值率

D、剩余价值率

6、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都是依靠

A、延长工人工作日而获得的

B、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的

C、降低工人的工资而获得的

D、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而获得的

7、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B、一个生产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C、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D、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的结果

8、资本主义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形成

A、超额剩余价值

B、超额利润

C、平均利润

D、商业利润

9、分析资本有机构成的理论前提是

A、劳动力成为商品

B、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C、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D、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10、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

A、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B、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是劳动者必要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D、是劳动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11、马克思指出: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追加资本,“它一开始就没有一个价值原子不是由别人的无酬劳动产生的”。这句话表明

A、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B、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

C、追加资本来源于资本家自己的劳动积累

D、资本积累是资本家节欲的结果

12、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在于,资本积聚的结果使

A、社会资本总额增加

B、个别资本规模扩大

C、剩余价值总量增长

D、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13、个别资本通过组织股份公司实现的增大属于

A、资本积累

B、资本集中

C、资本积聚

D、资本垄断

14、资本积聚是通过下列条件实现的

A、资本联合

B、资本兼并

C、资本积累

D、市场竞争

15、工资的本质是

A、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B、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D、工人剩余劳动的报酬

16、利润率反映了

A、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

B、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C、预付资本价值的增殖程度

D、可变资本的价值增殖程度

17、利润率与

A、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成同向变化

B、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成反向变化

C、剩余价值率成反向变化

D、固定资本量成同向变化

18、资本主义条件下,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

A、商品的价值

B、商品的价格

C、剩余价值率

D、平均利润率

19、部门内部各个企业之间竞争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得

A、企业利润

B、平均利润

C、超额利润

D、垄断利润

20、生产价格形成的前提条件是

A、商品价值的形成

B、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C、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D、资本主义商品价值中c+m转化为生产成本

21、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

A、超额剩余价值

B、超额利润

C、平均利润

D、相对剩余价值

22、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表现为商品价格随供求变化以

A、商品的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

B、商品的生产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

C、垄断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

D、成本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

23、商业资本执行的职能是

A、流通资本的职能

B、生产资本的职能

C、货币资本的职能

D、商品资本的职能

24、资本主义商业利润的实质是

A、商品贱买贵卖的差额

B、从事商品销售的劳动创造的价值

C、商品批发价格和零售价格之间的差额

D、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25、借贷资本所有者在贷出货币资本时

A、放弃了货币资本的所有权,而不转让使用权

B、转让货币资本的使用权,没有放弃货币资本的所有权

C、既放弃了货币资本的所有权,又转让了货币资本的使用权

D、没有放弃货币资本的所有权,也不转让货币资本的使用权

26、在资本的各种具体形态中,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资本形态是

A、产业资本

B、商业资本

C、借贷资本

D、农业资本

27、资本主义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

A、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B、土地经营权的垄断

C、土地的优劣差别

D、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水平

28、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

A、土地的优劣差别

B、土地的有限

C、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D、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29、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农产品价格决定于农业生产中的

A、社会平均生产条件

B、优等地的生产条件

C、中等地的生产条件

D、劣等地的生产条件

30、农业资本家总是力争签订长期租约,土地所有者则力求签订短期租约,这是为了争夺

A、级差地租Ⅰ

B、级差地租Ⅱ

C、平均利润

D、绝对地租

31、平均利润形成之后,在各生产部门内部

A.一切企业都不能得到超额利润

B.所有企业所获得的利润不再存在差别

C.所有企业仍能获得超额利润

D.生产条件优越、劳动生产率高的企业仍能获得超额利润

二、多项选择题

1、商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相比较,其区别有

A、买卖的顺序不同

B、价值规律的要求不同

C、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

D、流通中的媒介不同

E、流通的目的不同

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A、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

B、形成新价值

C、创造剩余价值

D、转移劳动力的价值

E、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

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是

A、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

B、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

C、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

D、创造剩余价值

E、增殖了预付资本的价值

4、不变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

A、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

B、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

C、价值量不发生增殖的资本

D、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

E、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资本

5、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

A、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B、为确定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C、为分析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因素提供了依据

D、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奠定了基础

E、为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奠定了基础

6、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是

A、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都是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B、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

C、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以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范围不同而区分

D、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的前提,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结果

E、相对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不断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7、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进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会

A、使商品数量增加,社会财富增多

B、降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从而降低价格

C、增加剩余价值总额,使剩余价值率有提高趋势

D、在业工人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降低,但生活水平可以改善

E、不可避免地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8、资本积累、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相互关系是

A、资本集中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

B、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重要条件

C、资本积聚有利于资本集中

D、资本迅速集中会加快资本积聚

E、资本积聚和集中是资本积累的两种形式

9、资本积累、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是

A、资本集中能增大单个资本,但不能增大社会资本

B、资本积聚既能增大单个资本又能增大社会资本

C、资本集中不受社会财富增大的限制

D、资本积聚以资本积累为基础

E、资本集中的速度快于资本积聚

10、成本价格的形成

A、表明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

B、揭示了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C、混淆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

D、使剩余价值表现为所费资本的增加额

E、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11、决定和影响利润率的因素主要有

A、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B、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C、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D、不变资本的节省状况

E、生产价格的高低

12、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同时是

A、劳动力成为商品的过程

B、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

C、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过程

D、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

E、剩余价值在各部门之间分割的过程

13、价值、生产价格和市场价格的关系是

A、价值是生产价格的基础

B、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C、各部门商品的价值和生产价格相等

D、社会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相等

E、价值的变动会引起生产价格的变动

14、商品按照生产价格交换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因为

A、生产价格只是改变了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B、全社会的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一致的

C、生产价格不能完全脱离价值

D、按生产价格交换仍是按等量价值交换

E、价值的变动会引起生产价格的变动

15、资本主义现实中,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有

A、成本

B、工资

C、利润

D、利息

E、地租

16、资本主义条件下,所有权和使用权发生分离的场合有

A、劳动力买卖

B、资本借贷

C、组建股份公司

D、赊购赊销

E、现货交易

17、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有

A、土地肥沃程度不同

B、土地距离市场远近不同

C、同一地块连续追加投资的生产率不同

D、土地上基础设施的多少不同

E、具有特殊优越条件的土地的稀缺

18、土地价格

A、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

B、是资本化的股息收入

C、是资本化的地租收入

D、与地租成正比关系

E、与利息率成反比关系

19、在平均利润规律作用下,获得平均利润的有

A.产业资本家

B.商业资本家

C.农业资本家

D.银行资本家

E.借贷资本家

20、资本主义银行的利润率是

A.银行利润与银行预付资本的比率

B.是存款利息和贷款总量的比率

C.体现着银行资本家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D.一般相当于平均利润率

E.是银行利润与全部存款的比率

21、决定市场利息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

A.银行所吸收存款的数量

B.平均利润率的高低

C.资本周转速度

D.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

E.利润率的高低

22、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区别和联系是

A.剩余价值率反映资本增殖程度,利润率反映剥削程度

B.利润率反映资本增殖程度,剩余价值率反映剥削程度

C.剩余价值率一般小于利润率

D.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E.剩余价值率是决定利润高低的因素之一

三、真题练习

单项选择题:

1、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1999年理科)

A、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B、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

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2、把生产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1998年文科)

A、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价值转移方式

B、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物质存在形态

C、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D、不同部分的不同运动速度

3、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实质是()(2000年文科)(2001年理科)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物资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D、物质资料再生产和劳动力再生产的统一

4、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2001年文科)

A、价值如何增殖

B、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形成

C、剩余价值的实现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多项选择题:

1、产业资本运动过程中采取的职能形式有()(2000年理科)(2002年文科)

A、货币资本

B、生息资本

C、生产资本

D、商品资本

E、商业资本

2、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的用于生产的棉花属于()(1996年理科)

A、不变资本

B、固定资本

C、可变资本

D、流动资本

E、商品资本

3、固定资本无形损耗的原因有()

A、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磨损

B、因自然力作用形成的损耗

C、新的、更高效率设备的出现

D、同类设备生产成本降低

E、使用不当造成的的损失

4、提高资本周转速度给资本所有者带来的好处有()(1999年理科)

A、提高剩余价值率

B、增加年剩余价值量

C、节省预付资本

D、提高资本有机构成

E、提高机器设备利用率

5、提高资本周转速度给资本所有者带来的好处有()(1999年文科)

A、提高剩余价值率

B、增加年剩余价值量

C、节省预付资本

D、减少固定资本有形消耗

E、减少固定资本无形消耗

6、1999年全球互联网上贸易额达到1450亿美元,2000年将达到2000亿美元~4000亿美元。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加快资本周转速度起着重要作用,体现在缩短()(2001年文科)(2001年理科)

A、资本由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时间

B、资本有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时间

C、原材料的储备时间

D、劳动者加工劳动对象的时间

E、生产过程中自然力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

7、资本家经营的畜牧场中的牛,属于()(2001年文科)(2001年理科)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固定资本

D、流动资本

E、生产资本

8、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分析的意义在于揭示()(2002年理科)

A、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资本运动所采取的形式

B、可变资本是工人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

C、不仅可变资本而且全部资本都是工人的劳动创造的

D、工人的个人消费不过是为资本家再生产劳动力

E、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

?0

?顶一下

2016马原答案第四章

习题题目总数:21答题正确:20答题错误:1待回答:0锁定:1 ?习题1(单选题)答题正确 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o使用价值 o价格 o交换价值 o价值 ?习题2(单选题)答题正确 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o创造新价值 o创造必要价值 o创造使用价值 o创造剩余价值 ?习题3(单选题)答题正确 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 o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 o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o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o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习题4(单选题)答题正确

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o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o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o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o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习题5(单选题)答题正确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o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 o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o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o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习题6(单选题)答题正确 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 o剩余劳动 o商品的生产形式 o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o具体劳动 ?习题7(单选题)答题正确 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o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o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o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o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习题8(单选题)答题正确 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运用() o劳动二重性学说 o平均利润学说 o资本有机构成学 o剩余价值学说 ?习题9(单选题)答题正确 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o它具有计量单位 o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o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o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习题10(单选题)答题正确 商品生产者十分重视产品质量,这是因为() o产品质量决定其经济效益 o质量好的产品都能获得额外的收益 o产品质量决定其产品价值大小 o质量好的产品有利于顺利实现其价值 ?习题11(单选题)答题正确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入理解 一、概述 1865年6月在第一国际总委员会上,马克思通过《工资、价格和利润》报 告首次公开发表剩余价值理论,也即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理论。在报告中,马克思指出,资本家通过一系列的方式和手段,迫使工人进行合约工资以外的超额劳动,并无偿地占有这部分劳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完成资本的增殖。通过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揭露了工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表现为‘劳动的价值’的假象,论证了劳动者的活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的源泉,而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又是以资本与劳动力之间的等价交换为基础的。”1 可以说,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划时代的功绩,“它使得明亮的阳光照进了经济学领域,而在这个领域中,从前社会主义者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样曾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此为起点,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2 二、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几点理解 1.从剩余价值理论看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差别 从剩余价值规律中,我们不难看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殊意义在于,它不仅仅是使用价值的生产,而且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生产。一方面,生产资料转移了自身的价值,即工人生产出的商品具有着一定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活的劳动创造了新价值,即剩余价值的生产。两者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产品的总价值。于是,存在资本与劳动相交换的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价值增殖过程。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不难发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包含着生产关系,它使劳动者无法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生产力发展受到阻碍。而社会主义生产又如何呢?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础之上,而我国的公有资本主要是掌握在国家和与人民集体的手里,资本增殖后带来的剩余价值也是公有剩余价值,占社会总收入中的主体地位,并主要由国家或集体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来掌握和支配。这部分公有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很大一部分用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生活的需要。例如如,剩余价值中约有一半作为税金上缴国家,形成国家财政收入,主要用于经济建设事业、科教文卫事业、社会福利事业、国防和行政管理费用等;另一半作为税后利润留给企业,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而在非公有制经济中,由于这些企业的投资者不是国家和集体而是个人,由这些企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当然归资本所有者占有,这就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私人剩余价值,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剩余价值是一样的。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社会主义生产建立了与现代社会化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把最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让他们能够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破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阻 1剩余价值理论及其在当代的发展,余陶生,(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

第4章 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的第二个伟大发现--剩余价值理论 1848-1849年革命失败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再次离开了祖国,几经周折,于1849年下半年先后抵达伦敦。历史再次使马克思从社会革命的前台退回书房,重新进行因革命而中断了的经济研究工作。制定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五六十年代理论研究工作的中心,直至与世长辞,他还在呕心沥血、日夜不停地为无产阶级锻造这一革命的锐利武器。 第一节揭示革命的经济根源,深入研究政治经济学 一、马克思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准备 革命的失败要求马克思和恩格斯重新审查自己的理论,特别是要求他们结合1848年革命的实践,具体地阐明革命的经济根源、社会基础、革命的动力和革命失败的原因和革命的前途。这些问题的最终答案当然只能在“对市民社会的解剖”中寻找。这就是为什么马克思抵达伦敦后,立即着手准备进行经济研究工作的根本原因。 不过,马克思最初预料革命将会很快重新开始。所以,他并未立即着手写大部头的经济学著作,而只是想筹办一份名为《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的杂志,以便详细地科学地研究作为整个政治运动的基础的经济关系,说明正在进行斗争的各政党的性质,以及决定这些政党生存和斗争的社会关系。 但是,革命并没有象马克思所期望的那样快地到来。这就使他有可能系统地研究政治经济学。这段时间,他几乎整天都在大英博物馆的图书馆内研究经济学著作,读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富拉尔顿的《论通货的调整》、托伦斯的《罗·皮尔爵士法案原理》及其他人的著作;同时还研究了近十年的经济史,读了图克的《价格史》、雷登的《文化的比较统计学》。从1850年10月份起,马克思着重研究了货币理论方面的著作。其中有布莱克的《论调节交换过程的原理》、吉尔巴特的《银行论》、加尔汉的《货币史》,1851年3月马克思阅读了李嘉图的《金银条块价格高昂》及图克的《对货币流通规律的研究》等著作。他在阅读这些著作的过程中,做了详细的摘录。从1850年8月到1853年6月足足写了厚厚的二十四本笔记,并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著作中做了约十四厚本摘录。此外,马克思还特别注意研究英国、欧洲大陆和北美的经济状况,并积累了大量的资料。这些笔记、摘录、资料是马克思建立自己经济理论的基础。 马克思紧张的研究工作很快就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于1851年1月7日和同年2月3日分别写信给恩格斯,告诉他已完成了对李嘉图的级差地租及货币数量论的批判,并详细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恩格斯高度赞扬了马克思的这些理论成就。 正当马克思加倍努力工作,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结束自己的经济研究工作时,波拿巴政变、重病以及为了糊口而不得不给报纸撰写的大量稿件,再次打断了他的研究。直到1856年春,由于经济危机即将到来的迹象越来越明显,马克思才又恢复了他的研究工作。他一方面为了给自己未来的经济学著作做准备,而从以前的札记中摘录了许多引文;另一方面,又要密切注视欧美各国经济危机的发展,并为报纸写有关经济危机的评论文章。从1856年9月26日至11月21比在不到两个月的短期内,他为《纽约每日论坛报》连续写了《欧洲的危机》、《欧洲的金融危机》等六篇文章,没有惊人的工作能力这些工作是无法完成的。 二、《导言》中的政治经济学 1857年8月末,马克思为自己尚未动手的经济学著作写了一篇《导言》。它虽不是最后的定稿,却包含着极其深刻的思想,具有很大的独立的科学价值。在这篇《导言》中,马克思极其准确地阐明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阐明了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完全正确地强调了生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导言》还特别详细地阐明了如何将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应用于研究和阐述政治经济学的各基本

第四章练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A )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价格 2、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 B ) 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有价值不一定有使用价值 3、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B )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4、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 A ) A、具体劳动 B、剩余劳动 C、商品的生产形式 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5、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运用( A ) A、劳动二重性学说 B、资本有机构成学 C、剩余劳动学说 D、平均利润学说 6、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B ) A、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B、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C、它具有计量单位 D、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7、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 A ) A、商品价格围绕商品价值自发波动 B、商品价值围绕商品价格波动 C、商品价格决定商品价值 D、商品价格等于商品价值 8、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B ) A、私人劳动与私人劳动的矛盾 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C、社会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D、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9、“货币变为资本”的条件是( C ) A、货币量有了巨大增长 B、货币增值 C、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 D、世界货币的出现 10、进入汽车修理厂的汽车是( B )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生产工具 D、固定资产 11、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所以( D ) A、价格和价值始终一致 B、价格和价值始终不一致 C、价格和货币的价值无关 D、价格和货币的价值有关 12、商品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 A ) A、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B、交换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C、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基础 D、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基础,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 13、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是( D ) A、商品的效用 B、供求关系 C、商品质量的高低 D、商品的价值 14、某公司在秋季以每公斤0﹒75元的价格收购鲜玉米,采取保鲜技术处理,于春夏季出库上市,每公斤6元还供不应求。造成这种价格差异的原因是( B ) A、生产玉米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发生了变化 B、玉米的价值和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 C、市场玉米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 D、经过处理后的玉米价值发生变化 15、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的根源是( D )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 B、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C、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6、在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中,将生产资料价值转移到商品价值中的劳动是

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

概括: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容: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都是通过提高剩余价值率实现的;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重要标志. 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价值 马克思在定义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时说:“如果工人每天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平均代表6个物化劳动小时,那末,工人要生产这个价值,就必须平均每天劳动6小时。如果他不是为资本家劳动,而是独立地为自己劳动,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他平均一天同样要劳动这么多小时,才能生产出自己的劳动力的价值,从而获得维持或不断再生产自己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但是,工人在不为资本家劳动、“独立地为自己劳动”的情况下,“其他条件”怎么会“相同”呢? 本文将讨论马克思《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中一个严重的逻辑错误,并且证明使用“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概念来证明资本利润来自对劳动者的剥削是没有说服力的。 课题的意义 卡尔·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在中国仍然占据着经济理论的中心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中国引进市场经济后,出现了经济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情况。例如,在市场经济中是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格,而根据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是劳动价值决定商品价格;发展经济需要大量引进利用外资,但是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利润来自剥削。尽管如此,很多中国经济学界的重要人士,仍然顽固地坚持原有观点(1,2)。经过多年的政治宣传和理论教育,“资本家靠剥削发财”已经在中国劳动阶层的思想意识中根深蒂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是工人理论家激烈批判私有化改革理论的基本依据(3)。中国高等院校的经济学教科书仍然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为主线,仅仅略微增加了一些有关市场经济的容。虽然有人发出了“改写政治经济学”的呼吁(4,5),但是至今未见行动迹象。对于在大学中讲授西方经济理论,有人提出仅仅“述而不批”或者“批而不透”是不行的,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深入的评析”(6)。中国基本经济理论的滞后状态,可能成为阻碍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障碍,在经济发展遇到困难时,甚至可能成为走回头路的推动力之一。 中国的经济学家现在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一方面,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严重脱离实际,既不能解释各种经济现象,又不能指导制定经济政策;另一方面,由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独特地位,无法把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放在一个客观的位置上,批判其中违背客观实际的部分,利用其科学成分。 由于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础,中国很多经济学家正试图通过修正劳动价值论,走出这一两难境地。例如,有人提出不仅活劳动(人的劳动),而且物化劳动(机器等)也能够创造价值,试图在不违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前提下,为资本利润的来源找到一种正当解释(7)。虽然他们小心地遵循着马克思的思想方法,但是仍然受到了激烈的反驳(8,9)。 笔者认为,尽管面对经济现实,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捉襟见肘,但是仍然占据着中国经济理论的主导位置,除了政治因素,还有三个重要原因: (一)劳动价值论无法在实践中进行验证。 根据劳动价值论,商品价格取决于其劳动价值。但是,马克思又说,同样时间不同种类的劳动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同的,而且商品价格可以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因此,在仅有的两个可以实际测量的参数——商品价格和劳动时间——之间,存在两个不确定的环节,即: 劳动时间和劳动价值之间的关系 商品价格和商品价值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分析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分析 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规律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创立他的剩余价值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是他在科学上对人类的两大贡献。其中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构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笔者在学习和研究这一理论过程中遇到一些疑难问题,经过反复思考,形成了若干与马克思的观点及其诠释不同的看法,并发表了一些论着。从近年国内出版的一些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创新成果的论着和教材来看,对剩余价值理论的介绍和讲解没有什么创新,相关专家似乎不认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存在什么疑问,或者虽然注意到某些问题,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并给予深入研究。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究竟是否存在疑问?存在哪些疑问?怎样通过这些疑问的研究促进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和创新?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探讨。本文拟提出和分析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并向国内外专家求解。 一、为什么劳动力价值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没有转移给产品?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以纺纱为例分析剩余价值生产,假设生产 20 磅棉纱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为 24 先令,劳动力日价值为 3 先令,这一日劳动力在使用中创造 6先令新价值。按照马克思的分析,生产资料的 24 先令价值转移给产品,劳动力的 3 先令价值却不转移,而由工人先劳动一段时间把它再生产出来,然后延长劳动时间,生产 3 先令剩余价值:“投入劳动过程的商品的价值总和是 27 先令。棉纱的价值是 30 先令。…… 27 先令转化为 30 先令,带来了 3先令的剩余价值。” 疑问在于,投入劳动过程的劳动力的 3先令价值到哪里去了,为什么没有转移,而要由工人劳动把它再生产出来。国内有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对这个问题作了解释:“劳动力的价值已经支付给工人,被工人用于维持生活和赡养家属,不可能转移到新产品上去。” 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上去,因为资本家所支付的劳动力的价值,被工人用于购买生活资料在生产过程以外消费掉了。这部分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人再生产出来。”“因为购买劳动力的资本价值进入劳动者手中即转化为他的收入,已被劳动者用于购买生活资料而消费掉,要由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再生产出新价值来补偿这部分资本。” 按照这种逻辑推论,生产资料的价值也已经支付给它的卖者,同样会转化为它的卖者的收入,其中至少有一部分被用于生活消费,为什么又能够转移给产品呢?如果这些解释能够成立,那么由马克思阐明的劳动价值论原理就需要重新研究,其中一些基本结论要么被颠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下)四、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马克思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它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雇佣的劳动者创造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要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就应该拿剩余价值和雇佣劳动者的可变资本相比,而不应该把它去同全部资本相比。用公式表示: m'=m/v 在该公式中,m'为剩余价值率,m为剩余价值,V为可变资本。 由于工人的必要劳动是用来生产劳动力价值或可变资本的价值的,而剩余劳动则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因此,剩余价值率还可以用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或者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来表示: 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二)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 (三)资本积累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作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其中C为不变资本,v为可变资本。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一般趋势,这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的。 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情况下,由于可变资本的相对量的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减少,其结果就是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四)资本的循环xx与再生产 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与此相联系的是资本依次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 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它属于商品的流通过程。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

剩余价值学说百度百科

1剩余价值学说百度百科 剩余价值学说即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 1内容 剩余价值理论(Theory of Surplus Value) 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的准确含义,经过仔细考察“剩余价值”出现的各种场合,发现其含义并不统一,至少有两种:第一种是从价值的创造者而言,“剩余价值”是与“自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如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不够或仅够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没有一点剩余,那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如工人创造的价值若还不抵其工资,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只有创造的价值比工资多,他才创造了剩余价值。马克思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里的剩余价值,即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本质上也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因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费用决定的,其中包括劳动者本人的培养、教育费用和维持其家庭成员生活的费用,而这恰恰就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部分——自用价值。故对剩余价值的新旧两种解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区别仅在于:马克思是站在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的立场基础上来分析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生产的实质的,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揭示;而新解释是从更加宽泛的概念来解释剩余价值,具有普遍适用性,可解释一切与自用价值相对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还有第二种含义,是从价值的载体而言,是与“已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这种含义不如第一种含义常见,但在电视、报刊、书籍及日常生活中也时有出现。如2000年12 月12日早上8时之前,中央电视一台的“东方时空”节目曾报道有人回收“电子垃圾”再利用而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是印度一男子竟用此而组装成一辆摩托车,言此为利用垃圾的“剩余价值”,这里的“剩余价值”显然并非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而是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我们有时会听到有人把废水的再利用称为利用水的剩余价值,把废料、废物的回收利用称为利用物品的剩余价值,此“剩余价值”也是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

第四章试题答案

第四章试题答案 参考答案: 一、1-5 CCDAD 6-10 DCCAD 11-15 CCCCD 16-20 DCCDB 21-25 DCBBA 26-30 ADDBD 31-35 DACDC 36-40 DBDDA 41-45 BBDDA 46-50 CBDCC 51.D 52.D 二、1.AC 2.ABC 3.ABCD 4.AC 5.BCD 6.ABC 7.AD 8.BD 9.BD 10.ABC 11.ACD 12.AB 13.ABCD 14.ABCD 15.BC 三、简答 1.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因为: 第一,劳动二重性学说使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最终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古典经济学家由于没有区分劳动二重性,所以不能回答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等问题,不理解社会必要劳动量是如何决定的。而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二重性理论,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从而为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 第二,劳动二重性学说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打通了道路。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因为:第一,由于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生产商品的劳动既具有私人劳动的性质,又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由于

社会分工的存在,每个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都是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因而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是社会劳动。又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各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都是他们个人的私事,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完全由私人决定。所生产的产品也归私人所有。因此,他们的劳动是私人劳动。 第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之所以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因为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矛盾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一矛盾的不断运动,才使资本主义最终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具有了客观必然性。 3.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含义:不变资本(C)是以生产资料形态(比如:厂房、机器、原材料等)存在的资本,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所以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叫做不变资本。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剩余价值理论 陈涛 引言 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资本论》中,剩余价值理论得以完整的的阐述。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和基石。它的发现,意味着政治经济学发生了根本的革命,也因之建立起了系统完整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科学理论大厦;剩余价值理论深刻地反映了资本统治并剥削劳动的社会关系,全面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剥削本质和运动规律。 从科学实践的观点来看,马克思、恩格斯与古典学派和空想社会主义相反,他们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科学的唯物史观来观察社会经济现象,运用科学的理论思维,将剩余价值从其自身的具体形态中抽象出来,在区分劳动和劳动力、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基础之上,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生产剥削的本质特征,从而完整、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创立了完整、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 从更深层次而言,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是崭新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体系,从本质上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和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同时论证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 马克思、恩格斯的剩余价值理论无疑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本质的科学反映,但就和其他伟大的理论一样,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以前,同样有许多类似的理论,而马克思、恩格斯剩余价值理论从中汲取精华,最终成就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即便这些理论在古典学派和空想社会主义者那里,囿于立场等方面的限制,并没有完整、科学地反映出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这些理论同样值得我们去分析。 重商主义的剩余价值概念 重商主义产生于14世纪西欧封建社会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时期,无论早期、晚期重商主义都认为:由于西欧国家大都缺少金银矿藏,财富的源泉只能是流通领域。只有靠流通领域才能使社会财富不断增加;他们认为在商品交换中才能获取金银,也只有在流通领域中产品价值的追加即贱买贵卖才能获得利润(剩余价值,即“让渡利润”)。 从重商主义者的基本思想可知,他们不理解货币的起源和本质,同时也混同了剩余价值与在流通领域中的正常利润;他们的剩余价值概念是含混不清的,但却第一次指出了剩余价值的存在。 威廉?配第的剩余价值学说 威廉?配第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是“政治经济学之父,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统计学的创始人”,是“最有天才的和最有创见的经济研究家”。 需要指出一点的是,威廉?配第在价值理论上一个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第一次有意识地将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从而奠定了科学劳动价值论之基础。 在威廉?配第看来,工人的工资是劳动者为了“生存、劳动和传种接代”所必需的东西决定的,也可以这样理解:工人的工资应当等于维持工人最低限度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这是威廉?配第对于工资的理论,也是他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 在他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工资理论的基础之上,威廉?配第分析了地租,在他的理论体系里,地租实际是被看做剩余价值的一般形态,故此,他的地租理论也是他的剩余价值理论。 在威廉?配第的劳动价值论和工资论中,他已经在事实上把工人创造的价值和工人得到的价值看做是两个不同的价值量,二者之间的差额是地租,实际上也就是剩余价值。这种思想可以从他所举的例子中看出:假定一个人在土地上从事劳作,在取得收成后,扣除种子、自己当年食用的部分以及为换取衣服和其他必需品而同别人交换的部分,剩下的谷物就是当年真正的地租;在此,威廉?配第实际上是把地租归结为农业工人生产的全部剩余产品,即全部农产品中扣除工资和种子等生产费用后余下的由剩余劳动体现出来的剩余产品。虽然他仅是从地租的形式来考察剩余价值,但已经接近于正确理解剩余价值的性质。 威廉?配第不仅对剩余价值的性质和源泉有了真正的理解,而且第一次提出了剩余价值 与工资的对立关系;在对利息进行阐述的时候,他将利息称作“货币的租金”,而且是从“土地的租金”即地租中引申出来的;可以从他的理解中看出:利息和地租是剩余价值的两种形式,但地租是剩余价值的一般形式。 从威廉?配第对剩余价值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到:他只是在地租这个特殊的形态上考察了剩余价值,没有对剩余价值的更一般的形式即产业利润加以考察,而且模糊了作为剩余价值的地租和独立商品生产者的剩余产品之间的区别。 但是,值得肯定的是,作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将剩余价值引入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同时对剩余价值的性质和源泉有了真正的理解。 詹姆斯?斯图亚特的“实际价值”概念 詹姆斯?斯图亚特是威廉?配第之后亚当?斯密之前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最后一个代表人物,是“建立了资产阶级经济学整个体系的第一个不列颠人”。 詹姆斯?斯图亚特提出了“实际价值”概念;他提出:实际价值由三个因素决定: 1、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花费的平均劳动量; 2、工资和固定资本的损耗; 3、原材料价值。 虽然詹姆斯?斯图亚特在价值决定中无谓地加上工资和固定资本的损耗以及原材料,是不恰当的;但是在第一个因素中,詹姆斯?斯图亚特明确指出了商品的价值决定于必要劳动时间(既有必要劳动时间,必有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创造出剩余价值),这是对古典劳动价值理论的重大发展。 魁奈的“纯产品”学说 魁奈是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基人之一,重农学派的创始人和领袖,创立了完整的重农主义理论体系,他的《经济表》是西方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宏观分析的第一次伟大探索。 魁奈提出的“纯产品”学说实际上是重农学派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重农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重农学派政策主张也都是依据该学说而提出的。在“纯产品”学说中,魁奈认为财富是由土地生产出来的生产品,详尽地论述了只有农业才能创造物质财富并使财富数量不断扩大的思想;他认为:物质财富本身数量扩大,就是农业中不断生产出来的产品,在这样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产品除了补偿生产中耗费的生产资料(种子等)资料和农场主的生活资料外,还有剩余产品,即“纯产品”。 魁奈和配第一样,将工资看作是维持工人所必要的生活资料,在这样的基础之上,魁奈的“纯产品”就是工人剩余劳动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在这里,魁奈实际上是用农业的资本主义经营来说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在生产的过程中,生产出作为商品的家产品包含着“纯产品”,即剩余价值。 从魁奈的“纯产品”学说,我们可以看到,魁奈认为只有农业才能创造出“纯产品”即剩余价值,农业才是唯一的生产部门产,而且在他的经济思想中,并没有劳动价值论,对价值和使用价值仍然混淆不清,进而不可能将剩余价值归结为由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而认为“纯产品”是由自然,确切地说是土地提供的;但是他已经确认剩余价值不是在流通过程而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出来的,从而确定了剩余价值的真正起源;这是魁奈在政治经济学说史上的重要贡献。 杜尔哥的剩余价值学说 杜尔哥是法国重农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经济理论中更少地带有封建主义的外观,将重农主义理论发展到巅峰。 杜尔哥发展了魁奈的“纯产品”理论,他将“纯产品”的生产和劳动联系起来,认为“纯产品”是土地对于农业劳动者的劳动的赐予;同时,他认样认为,农业劳动者是“惟一的这样一种人,他的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超过了他的劳动工资”。从这样的理论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杜尔哥看来,魁奈所说的“纯产品”已经是农业劳动者生产出来的剩余劳动生产物,即便杜尔哥依然没有摆脱农业是惟一的生产部门的思想局限,并把地租视为剩余价值的一般形态,“这个‘纯粹的自然赐予’在他那里,不知不觉地变成土地所有者没有买过而以农产品形式出卖的土地耕种者的剩余劳动”。 亚当?斯密的剩余价值理论 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其主要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是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之作,不仅

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容及其当代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容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剩余价值生产力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为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揭示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规律,都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在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依然有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可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关键字:剩余价值理论主要内容当代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和核心内容,是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剩余价值理论是与时俱进的,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可贵品质,也是时代和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实践要求我们准确而完整地把握剩余价值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剩余价值理论,赋予剩余价值理论时代的新内涵,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概述 1、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劳动处于异化状态;劳动力是活的人体中存在的体力与智力的总和,剩余价值成为劳动力商品的产物。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了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劳动力进入劳动过程进行消费,耗费了体力和智力,形成了商品的价值。而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即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费用。劳动力耗费体力和智力形成的商品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的差额,即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是资本主义利润的源泉和本质,体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不断加强对工人的剥削,所使用的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通过延长工作日榨取的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由既定的生产力水平为基础的;通过劳动力的智力耗费,通过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的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发展社会生产力,变革生产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的分配 剩余价值生产出来后,还要在资本家间进行分配。剩余价值的分配理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

第四章练习及答案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单项选择题 1、当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在单位时间里()。 A.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增加,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上升 B.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增加,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下降 C.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D.生产的使用价值量不变,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2、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它是在()。 A.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B.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C.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D.商品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是()。 A.剩余价值规律 B.价值规律 C.平均利润规律 D.竞争规律4、在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问题上,首先要区分()。 A.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B.劳动和劳动力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5、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是()。 A.能够转移自身价值 B.能够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C.随使用价值消失,价值也消失 D.只是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 6、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 A.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C.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D.价值转移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7、在资本主义价值增殖过程中()。 A.具体劳动创造出新价值,抽象劳动转移生产资料价值 B.抽象劳动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创造新的价值 C.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出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 D.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出大于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 8、正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是()。 A.剩余价值量的多少 B.工人工资的多少 C.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D.利润率的高低 9、促使资本家竞相改进技术的直接动因是()。 A.降低劳动力的价值 B.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C.获取绝对剩余价值 D.获取相对剩余价值 10、资本主义工资,本质上是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 A.剩余劳动的报酬 B.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全部劳动的报酬 D.实际劳动的价格 1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A.劳动力成为商品 B.生产资料成为商品 C.消费资料成为商品 D.全部物质资料成为商品 12、对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分析,可以看出资本积累的实质是()。 A.资本家靠自己的劳动所得发家致富 B.资本家靠节衣缩食发家致富 C.资本家靠辛勤劳动发家致富 D.资本家靠把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再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而发家致富

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容及其当代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容及 其当代价值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容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剩余价值生产力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为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揭示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规律,都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在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依然有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可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关键字:剩余价值理论主要内容当代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和核心内容,是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剩余价值理论是与时俱进的,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可贵品质,也是时代和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实践要求我们准确而完整地把握剩余价值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剩余价值理论,赋予剩余价值理论时代的新内涵,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概述 1、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劳动处于异化状态;劳动力是活的人体中存在的体力与智力的总和,剩余价值成为劳动力商品的产物。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了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劳动力进入劳动过程进行消费,耗费了体力和智力,形成了商品的价值。而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即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费用。劳动力耗费体力和智力形成的商品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的差额,即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是资本主义利润的源泉和

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

概括: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都是通过提高剩余价值率实现的;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重要标志. 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价值 马克思在定义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时说:“如果工人每天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平均代表6个物化劳动小时,那末,工人要生产这个价值,就必须平均每天劳动6小时。如果他不是为资本家劳动,而是独立地为自己劳动,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他平均一天同样要劳动这么多小时,才能生产出自己的劳动力的价值,从而获得维持或不断再生产自己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但是,工人在不为资本家劳动、“独立地为自己劳动”的情况下,“其他条件”怎么会“相同”呢? 本文将讨论马克思《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中一个严重的逻辑错误,并且证明使用“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概念来证明资本利润来自对劳动者的剥削是没有说服力的。 课题的意义 卡尔·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在中国仍然占据着经济理论的中心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中国引进市场经济后,出现了经济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情况。例如,在市场经济中是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格,而根据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是劳动价值决定商品价格;发展经济需要大量引进利用外资,但是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利润来自剥削。尽管如此,很多中国经济学界的重要人士,仍然顽固地坚持原有观点(1,2)。经过多年的政治宣传和理论教育,“资本家靠剥削发财”已经在中国劳动阶层的思想意识中根深蒂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是工人理论家激烈批判私有化改革理论的基本依据(3)。中国高等院校的经济学教科书仍然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为主线,仅仅略微增加了一些有关市场经济的内容。虽然有人发出了“改写政治经济学”的呼吁(4,5),但是至今未见行动迹象。对于在大学中讲授西方经济理论,有人提出仅仅“述而不批”或者“批而不透”是不行的,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深入的评析”(6)。中国基本经济理论的滞后状态,可能成为阻碍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障碍,在经济发展遇到困难时,甚至可能成为走回头路的推动力之一。 中国的经济学家现在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一方面,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严重脱离实际,既不能解释各种经济现象,又不能指导制定经济政策;另一方面,由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独特地位,无法把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放在一个客观的位置上,批判其中违背客观实际的部分,利用其科学成分。 由于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础,中国很多经济学家正试图通过修正劳动价值论,走出这一两难境地。例如,有人提出不仅活劳动(人的劳动),而且物化劳动(机器等)也能够创造价值,试图在不违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前提下,为资本利润的来源找到一种正当解释(7)。虽然他们小心地遵循着马克思的思想方法,但是仍然受到了激烈的反驳(8,9)。 笔者认为,尽管面对经济现实,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捉襟见肘,但是仍然占据着中国经济理论的主导位置,除了政治因素,还有三个重要原因: (一)劳动价值论无法在实践中进行验证。 根据劳动价值论,商品价格取决于其劳动价值。但是,马克思又说,同样时间不同种类的劳动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同的,而且商品价格可以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因此,在仅有的两个可以实际测量的参数——商品价格和劳动时间——之间,存在两个不确定的环节,即: 劳动时间和劳动价值之间的关系 商品价格和商品价值之间的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