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信部_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2016〕412号_20161218

工信部_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2016〕412号_20161218

工信部_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2016〕412号_20161218
工信部_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2016〕412号_20161218

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数据是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是21世纪的“钻石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数据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全面推进大数据发展,加快建设数据强国。“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时期,全球新一代信息产业处于加速变革期,大数据技术和应用处于创新突破期,国内市场需求处于爆发期,我国大数据产业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抢抓机遇,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对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优化民生公共服务、促进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有重大意义。为推动我国大数据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深入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落实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编制本规划。

一、我国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基础

大数据产业指以数据生产、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服务为主的相关经济活动,包括数据资源建设、大数据软硬件产品的开发、销售和租赁活动,以及相关信息技术服务。

“十二五”期间,我国信息产业迅速壮大,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经济日益繁荣,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源,技术创新取得了明显突破,应用势头良好,为“十三五”时期我国大数据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信息化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源。我国信息化发展水平日益提高,对数据资源的采集、挖掘和应用水平不断深化。政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国面向公众

的政府网站达8.4万个。智慧城市建设全面展开,“十二五”期间近300个城市进行了智慧城市试点。两化融合发展进程不断深入,正进入向纵深发展的新阶段。信息消费蓬勃发展,网民数量超过7亿,移动电话用户规模已经突破13亿,均居世界第一。月度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835M。政府部门、互联网企业、大型集团企业积累沉淀了大量的数据资源。我国已成为产生和积累数据量最大、数据类型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大数据技术创新取得明显突破。在软硬件方面,国内骨干软硬件企业陆续推出自主研发的大数据基础平台产品,一批信息服务企业面向特定领域研发数据分析工具,提供创新型数据服务。在平台建设方面,互联网龙头企业服务器单集群规模达到上万台,具备建设和运维超大规模大数据平台的技术实力。在智能分析方面,部分企业积极布局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在语音识别、图像理解、文本挖掘等方面抢占技术制高点。在开源技术方面,我国对国际大数据开源软件社区的贡献不断增大。

大数据应用推进势头良好。大数据在互联网服务中得到广泛应用,大幅度提升网络社交、电商、广告、搜索等服务的个性化和智能化水平,催生共享经济等数据驱动的新兴业态。大数据加速向传统产业渗透,驱动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变革,推动制造业向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电信、金融、交通等行业利用已积累的丰富数据资源,积极探索客户细分、风险防控、信用评价等应用,加快服务优化、业务创新和产业升级步伐。

大数据产业体系初具雏形。2015年,我国信息产业收入达到17.1万亿元,比2010年进入“十二五”前翻了一番。其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软件业务收入4.3万亿元,同比增长15.7%。大型数据中心向绿色化、集约化发展,跨地区经营互联网数据中心(IDC)业务的企业达到 295家。云计算服务逐渐成熟,主要云计算平台的数据处理规模已跻身世界前列,为大数据提供强大的计算存储

能力并促进数据集聚。在大数据资源建设、大数据技术、大数据应用领域涌现出一批新模式和新业态。龙头企业引领,上下游企业互动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基于大数据的创新创业日趋活跃,大数据技术、产业与服务成为社会资本投入的热点。

大数据产业支撑能力日益增强。形成了大数据标准化工作机制,大数据标准体系初步形成,开展了大数据技术、交易、开放共享、工业大数据等国家标准的研制工作,部分标准在北京、上海、贵阳开展了试点示范。一批大数据技术研发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业创新平台、产业联盟、投资基金等形式的产业支撑平台相继建成。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和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二、“十三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大数据成为塑造国家竞争力的战略制高点之一,国家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掌握和运用大数据的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各国纷纷将大数据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将产业发展作为大数据发展的核心。美国高度重视大数据研发和应用,2012年3月推出“大数据研究与发展倡议”,将大数据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进行管理和应用,2016年5月进一步发布“联邦大数据研究与开发计划”,不断加强在大数据研发和应用方面的布局。欧盟2014年推出了“数据驱动的经济”战略,倡导欧洲各国抢抓大数据发展机遇。此外,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也出台了类似政策,推动大数据应用,拉动产业发展。

大数据驱动信息产业格局加速变革,创新发展面临难得机遇。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信息产业格局面临巨大变革。大数据推动下,信息技术正处于新旧轨道切换的过程中,分布式系统架构、多元异构数据管理技术等新技术、新模式快速发展,产业格局正处在创新变革的关键时期,我国面临加快发展重大机遇。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信息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发展大数据具有强大的内生

动力。推动大数据应用,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做大做强数字经济,能够为我国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新动力,为重塑国家竞争优势创造新机遇,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开辟新途径,是支撑国家战略的重要抓手。当前我国正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快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建设公平普惠、便捷高效的民生服务体系,为大数据产业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是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

我国大数据产业具备了良好基础,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程度低。数据质量不高,数据资源流通不畅,管理能力弱,数据价值难以被有效挖掘利用。二是技术创新与支撑能力不强。我国在新型计算平台、分布式计算架构、大数据处理、分析和呈现方面与国外仍存在较大差距,对开源技术和相关生态系统影响力弱。三是大数据应用水平不高。我国发展大数据具有强劲的应用市场优势,但是目前还存在应用领域不广泛、应用程度不深、认识不到位等问题。四是大数据产业支撑体系尚不完善。数据所有权、隐私权等相关法律法规和信息安全、开放共享等标准规范不健全,尚未建立起兼顾安全与发展的数据开放、管理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五是人才队伍建设亟需加强。大数据基础研究、产品研发和业务应用等各类人才短缺,难以满足发展需要。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的起步期,是大数据产业崛起的重要窗口期,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实现从数据大国向数据强国转变。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以强化大

数据产业创新发展能力为核心,以推动数据开放与共享、加强技术产品研发、深化应用创新为重点,以完善发展环境和提升安全保障能力为支撑,打造数据、技术、应用与安全协同发展的自主产业生态体系,全面提升我国大数据的资源掌控能力、技术支撑能力和价值挖掘能力,加快建设数据强国,有力支撑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

(二)发展原则

创新驱动。瞄准大数据技术发展前沿领域,强化创新能力,提高创新层次,以企业为主体集中攻克大数据关键技术,加快产品研发,发展壮大新兴大数据服务业态,加强大数据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的协同创新,培育市场化、网络化的创新生态。

应用引领。发挥我国市场规模大、应用需求旺的优势,以国家战略、人民需要、市场需求为牵引,加快大数据技术产品研发和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应用,促进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域大数据应用,形成良性互动的产业发展格局。

开放共享。汇聚全球大数据技术、人才和资金等要素资源,坚持自主创新和开放合作相结合,走开放式的大数据产业发展道路。树立数据开放共享理念,完善相关制度,推动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与信息流通。

统筹协调。发挥企业在大数据产业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营造良好的政策法规环境,形成政产学研用统筹推进的机制。加强中央、部门、地方大数据发展政策衔接,优化产业布局,形成协同发展合力。

安全规范。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增强信息安全技术保障能力,建立健全安全防护体系,保障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加强行业自律,完善行业监管,促进数据资源有序流动与规范利用。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技术先进、应用繁荣、保障有力的大数据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大数据相关产品和服务业务收入突破1万亿元1,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30%左右,加快建设数据强国,为实现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

——技术产品先进可控。在大数据基础软硬件方面形成安全可控技术产品,在大数据获取、存储管理和处理平台技术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数据挖掘、分析与应用等算法和工具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形成一批自主创新、技术先进,满足重大应用需求的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

——应用能力显著增强。工业大数据应用全面支撑智能制造和工业转型升级,大数据在创新创业、政府管理和民生服务等方面广泛深入应用,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和数据融合能力显著提升,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形成数据驱动创新发展的新模式。

——生态体系繁荣发展。形成若干创新能力突出的大数据骨干企业,培育一批专业化数据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10家国际领先的大数据核心龙头企业和500家大数据应用及服务企业。形成比较完善的大数据产业链,大数据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建设10-15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创建一批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形成若干大数据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建立健全覆盖技术、产品和管理等方面的大数据标准体系。建立一批区域性、行业性大数据产业和应用联盟及行业组织。培育一批大数据咨询研究、测试评估、技术和知识产权、投融资等专业化服务机构。建设1-2个运营规范、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开源社区。

——数据安全保障有力。数据安全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家数据安全保护体系基本建成。数据安全技术保障能力和保障体系基本满足国家战略和市场应用需求。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的法规制度较为完善。

1基于现有电子信息产业统计数据及行业抽样估计,2015年我国大数据产业业务收入2800亿元左右

四、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

(一)强化大数据技术产品研发

以应用为导向,突破大数据关键技术,推动产品和解决方案研发及产业化,创新技术服务模式,形成技术先进、生态完备的技术产品体系。

加快大数据关键技术研发。围绕数据科学理论体系、大数据计算系统与分析、大数据应用模型等领域进行前瞻布局,加强大数据基础研究。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整合产学研用资源优势联合攻关,研发大数据采集、传输、存储、管理、处理、分析、应用、可视化和安全等关键技术。突破大规模异构数据融合、集群资源调度、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大数据基础技术,面向多任务的通用计算框架技术,以及流计算、图计算等计算引擎技术。支持深度学习、类脑计算、认知计算、区块链、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创新,提升数据分析处理和知识发现能力。结合行业应用,研发大数据分析、理解、预测及决策支持与知识服务等智能数据应用技术。突破面向大数据的新型计算、存储、传感、通信等芯片及融合架构、内存计算、亿级并发、EB级存储、绿色计算等技术,推动软硬件协同发展。

培育安全可控的大数据产品体系。以应用为牵引,自主研发和引进吸收并重,加快形成安全可控的大数据产品体系。重点突破面向大数据应用基础设施的核心信息技术设备、信息安全产品以及面向事务的新型关系数据库、列式数据库、NoSQL数据库、大规模图数据库和新一代分布式计算平台等基础产品。加快研发新一代商业智能、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语义搜索等软件产品。结合数据生命周期管理需求,培育大数据采集与集成、大数据分析与挖掘、大数据交互感知、基于语义理解的数据资源管理等平台产品。面向重点行业应用需求,研发具有行业特征的大数据检索、分析、展示等技术产品,形成垂直领域成熟的大数据解决方案及服务。

创新大数据技术服务模式。加快大数据服务模式创新,培育数据即服务新

模式和新业态,提升大数据服务能力,降低大数据应用门槛和成本。围绕数据全生命周期各阶段需求,发展数据采集、清洗、分析、交易、安全防护等技术服务。推进大数据与云计算服务模式融合,促进海量数据、大规模分布式计算和智能数据分析等公共云计算服务发展,提升第三方大数据技术服务能力。推动大数据技术服务与行业深度结合,培育面向垂直领域的大数据服务模式。

专栏1:大数据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与产业化工程

突破技术。支持大数据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实施云计算和大数据重点专项等重大项目。着力突破服务器新型架构和绿色节能技术、海量多源异构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技术、可信数据分析技术、面向大数据处理的多种计算模型及其编程框架等关键技术。

打造产品。以应用为导向,支持大数据产品研发,建立完善的大数据工具型、平台型和系统型产品体系,形成面向各行业的成熟大数据解决方案,推动大数据产品和解决方案研发及产业化。

树立品牌。支持我国大数据企业建设自主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引导企业加强产品质量管控,提高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强战略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自主知识产权标准产业化和国际化应用。培育一批国际知名的大数据产品和服务公司。

专栏2:大数据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培育数据即服务模式。发展数据资源服务、在线数据服务、大数据平台服务等模式,支持企业充分整合、挖掘、利用自有数据或公共数据资源,面向具体需求和行业领域,开展数据分析、数据咨询等服务,形成按需提供数据服务的新模式。

支持第三方大数据服务。鼓励企业探索数据采集、数据清洗、数据交换等新商业模式,培育一批开展数据服务的新业态。支持弹性分布式计算、数据存储

等基础数据处理云服务发展。加快发展面向大数据分析的在线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图像理解、语音识别、空间分析、基因分析和大数据可视化等数据分析服务。开展第三方数据交易平台建设试点示范。

(二)深化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

加强工业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布局,推动大数据在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产业链的应用,推进工业大数据与自动控制和感知硬件、工业核心软件、工业互联网、工业云和智能服务平台融合发展,形成数据驱动的工业发展新模式,支撑中国制造2025战略,探索建立工业大数据中心。

加快工业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面向智能制造单元、智能工厂及物联网应用的低延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提升工业网络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加快工业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光通信器件等数据采集设备的部署和应用,促进工业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推动工业控制系统的升级改造,汇聚传感、控制、管理、运营等多源数据,提升产品、装备、企业的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

推进工业大数据全流程应用。支持建设工业大数据平台,推动大数据在重点工业领域各环节应用,提升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水平,助推工业转型升级。加强研发设计大数据应用能力,利用大数据精准感知用户需求,促进基于数据和知识的创新设计,提升研发效率。加快生产制造大数据应用,通过大数据监控优化流水线作业,强化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优化产品质量,降低能源消耗。提升经营管理大数据应用水平,提高人力、财务、生产制造、采购等关键经营环节业务集成水平,提升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实现经营活动的智能化。推动客户服务大数据深度应用,促进大数据在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中的创新应用。促进数据资源整合,打通各个环节数据链条,形成全流程的数据闭环。

培育数据驱动的制造业新模式。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坚持创新驱

动,加快工业大数据与物联网、云计算、信息物理系统等新兴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深度集成与应用,构建制造业企业大数据“双创”平台,培育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利用大数据,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参与产业链,与中国制造2025、军民融合项目对接,促进协同设计和协同制造。大力发展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定制,推动发展顾客对工厂(C2M)等制造模式,提升制造过程智能化和柔性化程度。利用大数据加快发展制造即服务模式,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专栏3:工业大数据创新发展工程

加强工业大数据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加快大数据获取、存储、分析、挖掘、应用等关键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重点研究可编程逻辑控制器、高通量计算引擎、数据采集与监控等工控系统,开发新型工业大数据分析建模工具,开展工业大数据优秀产品、服务及应用案例的征集与宣传推广。

建设工业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提升中小企业大数据运用能力。支持面向典型行业中小企业的工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实现行业数据资源的共享交换以及对产品、市场和经济运行的动态监控、预测预警,提升对中小企业的服务能力。

重点领域大数据平台建设及应用示范。支持面向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离散制造企业,以及石油、化工、电力等流程制造企业集团的工业大数据平台开发和应用示范,整合集团数据资源,提升集团企业协同研发能力和集中管控水平。

探索工业大数据创新模式。支持建设一批工业大数据创新中心,推进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探索工业大数据创新的新模式和新机制,推进工业大数据核心技术突破、产业标准建立、应用示范推广和专业人才培养引进,促进研究成果转化。

(三)促进行业大数据应用发展

加强大数据在重点行业领域的深入应用,促进跨行业大数据融合创新,在政

府治理和民生服务中提升大数据运用能力,推动大数据与各行业领域的融合发展。

推动重点行业大数据应用。推动电信、能源、金融、商贸、农业、食品、文化创意、公共安全等行业领域大数据应用,推进行业数据资源的采集、整合、共享和利用,充分释放大数据在产业发展中的变革作用,加速传统行业经营管理方式变革、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及产业价值链体系重构。

促进跨行业大数据融合创新。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打通数据孤岛,创新合作模式,培育交叉融合的大数据应用新业态。支持电信、互联网、工业、金融、健康、交通等信息化基础好的领域率先开展跨领域、跨行业的大数据应用,培育大数据应用新模式。支持大数据相关企业与传统行业加强技术和资源对接,共同探索多元化合作运营模式,推动大数据融合应用。

强化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大数据应用。以民生需求为导向,以电子政务和智慧城市建设为抓手,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推动全国一体化的国家大数据中心建设,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促进大数据在政务、交通、教育、健康、社保、就业等民生领域的应用,探索大众参与的数据治理模式,提升社会治理和城市管理能力,为群众提供智能、精准、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促进大数据在市场主体监管与服务领域应用,建设基于大数据的重点行业运行分析服务平台,加强重点行业、骨干企业经济运行情况监测,提高行业运行监管和服务的时效性、精准性和前瞻性。促进政府数据和企业数据融合,为企业创新发展和社会治理提供有力支撑。

专栏4:跨行业大数据应用推进工程

开展跨行业大数据试点示范。选择电信、互联网、工业、金融、交通、健康等数据资源丰富、信息化基础较好、应用需求迫切的重点行业领域,建设跨行业跨领域大数据平台。基于平台探索跨行业数据整合共享机制、数据共享范围、数

据整合对接标准,研发数据及信息系统互操作技术,推动跨行业的数据资源整合集聚,开展跨行业大数据应用,选择应用范围广、应用效果良好的领域开展试点示范。

成立跨行业大数据推进组织。支持成立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的大数据应用推进组织,联合开展政策、法律法规、技术和标准研究,加强跨行业大数据合作交流。

建设大数据融合应用试验床。建设跨行业大数据融合应用试验床,汇聚测试数据、分析软件和建模工具,为研发机构、大数据企业开展跨界联合研发提供环境。

(四)加快大数据产业主体培育

引导区域大数据发展布局,促进基于大数据的创新创业,培育一批大数据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形成多层次、梯队化的创新主体和合理的产业布局,繁荣大数据生态。

利用大数据助推创新创业。鼓励资源丰富、技术先进的大数据领先企业建设大数据平台,开放平台数据、计算能力、开发环境等基础资源,降低创新创业成本。鼓励大型企业依托互联网“双创”平台,提供基于大数据的创新创业服务。组织开展算法大赛、应用创新大赛、众包众筹等活动,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支持大数据企业与科研机构深度合作,打通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之间的通道,形成数据驱动的科研创新模式。

构建企业协同发展格局。支持龙头企业整合利用国内外技术、人才和专利等资源,加快大数据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型和专业型龙头企业。支持中小企业深耕细分市场,加快服务模式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提高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鼓励生态链各环节企业加强合作,构建多方协作、互利共赢的产业生态,形成大

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优化大数据产业区域布局。引导地方结合自身条件,突出区域特色优势,明确重点发展方向,深化大数据应用,合理定位,科学谋划,形成科学有序的产业分工和区域布局。在全国建设若干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在大数据制度创新、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大数据创新应用、大数据产业集聚、数据要素流通、数据中心整合、大数据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开展系统性探索试验,为全国大数据发展和应用积累经验。在大数据产业特色优势明显的地区建设一批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创建大数据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发挥产业集聚和协同作用,以点带面,引领全国大数据发展。统筹规划大数据跨区域布局,利用大数据推动信息共享、信息消费、资源对接、优势互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专栏5: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创建工程

建设一批大数据产业集聚区。支持地方根据自身特点和产业基础,突出优势,合理定位,创建一批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形成若干大数据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加强基础设施统筹整合,助推大数据创新创业,培育大数据骨干企业和中小企业,强化服务与应用,完善配套措施,构建良好产业生态。在大数据技术研发、行业应用、教育培训、政策保障等方面积极创新,培育壮大大数据产业,带动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形成科学有序的产业分工和区域布局。建立集聚区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定期评估。

(五)推进大数据标准体系建设

加强大数据标准化顶层设计,逐步完善标准体系,发挥标准化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

加快大数据重点标准研制与推广。结合大数据产业发展需求,建立并不断完善涵盖基础、数据、技术、平台/工具、管理、安全和应用的大数据标准体系。加快基础通用国家标准和重点应用领域行业标准的研制。选择重点行业、领域、

地区开展标准试验验证和试点示范,加强宣贯和实施。建立标准符合性评估体系,强化标准对市场培育、服务能力提升和行业管理的支撑作用。加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等各类标准之间的衔接配套。

积极参与大数据国际标准化工作。加强我国大数据标准化组织与相关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组织我国产学研用资源,加快国际标准提案的推进工作。支持相关单位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并承担相关职务,承办国际标准化活动,扩大国际影响。

专栏6:大数据重点标准研制及应用示范工程

加快研制重点国家标准。围绕大数据标准化的重大需求,开展数据资源分类、开放共享、交易、标识、统计、产品评价、数据能力、数据安全等基础通用标准以及工业大数据等重点应用领域相关国家标准的研制。

建立验证检测平台。建立标准试验验证和符合性检测平台,重点开展数据开放共享、产品评价、数据能力成熟度、数据质量、数据安全等关键标准的试验验证和符合性检测。

开展标准应用示范。优先支持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和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建立标准示范基地,开展重点标准的应用示范工作。

(六)完善大数据产业支撑体系

统筹布局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大数据产业发展创新服务平台,建立大数据统计及发展评估体系,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合理布局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地方政府和有关企业统筹布局数据中心建设,充分利用政府和社会现有数据中心资源,整合改造规模小、效率低、能耗高的分散数据中心,避免资源和空间的浪费。鼓励在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中广泛推广可再生能源、废弃设备回收等低碳环保方式,引导大数据基础设施体系向绿色集约、布局合理、规模适度、高速互联方向发展。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升级,

优化网络结构,提升互联互通质量。

构建大数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创新资源,形成一批大数据测试认证及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建立大数据相关开源社区等公共技术创新平台,鼓励开发者、企业、研究机构积极参与大数据开源项目,增强在开源社区的影响力,提升创新能力。

建立大数据发展评估体系。研究建立大数据产业发展评估体系,对我国及各地大数据资源建设状况、开放共享程度、产业发展能力、应用水平等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估,编制发布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引导和评估全国大数据发展。

专栏7:大数据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建立大数据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政策咨询、共性技术支持、知识产权、投融资对接、品牌推广、人才培训、创业孵化等服务,推动大数据企业快速成长。

支持第三方机构建立测试认证平台。开展大数据可用性、可靠性、安全性和规模质量等方面的测试测评、认证评估等服务。

建立大数据开源社区。以自主创新技术为核心,孵化培育本土大数据开源社区和开源项目,构建大数据产业生态。

(七)提升大数据安全保障能力

针对网络信息安全新形势,加强大数据安全技术产品研发,利用大数据完善安全管理机制,构建强有力的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

加强大数据安全技术产品研发。重点研究大数据环境下的统一账号、认证、授权和审计体系及大数据加密和密级管理体系,突破差分隐私技术、多方安全计算、数据流动监控与追溯等关键技术。推广防泄露、防窃取、匿名化等大数据保护技术,研发大数据安全保护产品和解决方案。加强云平台虚拟机安全技术、虚拟化网络安全技术、云安全审计技术、云平台安全统一管理技术等大数据安全支

撑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加强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软件系统漏洞挖掘和加固。

提升大数据对网络信息安全的支撑能力。综合运用多源数据,加强大数据挖掘分析,增强网络信息安全风险感知、预警和处置能力。加强基于大数据的新型信息安全产品研发,推动大数据技术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中的应用,保障金融、能源、电力、通信、交通等重要信息系统安全。建设网络信息安全态势感知大数据平台和国家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监测与预警平台,促进网络信息安全威胁数据采集与共享,建立统一高效、协同联动的网络安全风险报告、情报共享和研判处置体系。

专栏8:大数据安全保障工程

开展大数据安全产品研发与应用示范。支持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开展大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研究,研发数据来源可信、多源融合安全数据分析等新型安全技术,推动数据安全态势感知、安全事件预警预测等新型安全产品研发和应用。

支持建设一批大数据安全攻防仿真实验室。研究建立软硬一体化的模拟环境,支持工业、能源、金融、电信、互联网等重点行业开展数据入侵、反入侵和网络攻防演练,提升数据安全防护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在促进大数据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下,建立完善中央和地方联动的大数据发展协调机制,形成以应用带动产业、以产业支撑应用的良性格局,协同推进大数据产业和应用的发展。加强资源共享和沟通协作,协调制定政策措施和行动计划,解决大数据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大数据发展部省协调机制,加强地方与中央大数据产业相关政策、措施、规划等政策的衔接,通过联合开展产业规划等措施促进区域间大数据政策协调。组织开展大数据发展评估检查工作,确保重点工作有序推进。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大数据发展统筹机构或协调机制的作

用,将大数据产业发展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大数据产业发展的组织保障。

(二)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制度

推动制定公共信息资源保护和开放的制度性文件,以及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办法,逐步扩大开放数据的范围,提高开放数据质量。加强数据统筹管理及行业自律,强化大数据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设立专门的数据保护职位。研究制定数据流通交易规则,推进流通环节的风险评估,探索建立信息披露制度,支持第三方机构进行数据合规应用的监督和审计,保障相关主体合法权益。推动完善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建立个人信息泄露报告制度,健全网络数据和用户信息的防泄露、防篡改和数据备份等安全防护措施及相关的管理机制,加强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等行为的管理和惩戒力度。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推动建立数据跨境流动的法律体系和管理机制,加强重要敏感数据跨境流动的管理。推动大数据相关立法进程,支持地方先行先试,研究制定地方性大数据相关法规。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结合《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等战略文件,制定面向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金融、政府采购等政策措施,落实相关税收政策。充分发挥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资金扶持政策的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大数据发展专项基金,支持大数据基础技术、重点产品、服务和应用的发展。鼓励产业投资机构和担保机构加大对大数据企业的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对技术先进、带动力强、惠及面广的大数据项目优先予以信贷支持,鼓励大数据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为企业重组并购创造更加宽松的市场环境。支持符合条件的大数据企业享受相应优惠政策。

(四)建设多层次人才队伍

建立适应大数据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加强大数据人才培养,整

合高校、企业、社会资源,推动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多层次、多类型的大数据人才培养体系。鼓励高校探索建立培养大数据领域专业型人才和跨界复合型人才机制。支持高校与企业联合建立实习培训机制,加强大数据人才职业实践技能培养。鼓励企业开展在职人员大数据技能培训,积极培育大数据技术和应用创新型人才。依托社会化教育资源,开展大数据知识普及和教育培训,提高社会整体认知和应用水平。鼓励行业组织探索建立大数据人才能力评价体系。完善配套措施,培养大数据领域创新型领军人才,吸引海外大数据高层次人才来华就业、创业。

(五)推动国际化发展

按照网络强国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加快开拓国际市场,输出优势技术和服务,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数据企业和产品。充分利用国际合作交流机制和平台,加强在大数据关键技术研究、产品研发、数据开放共享、标准规范、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坚持网络主权原则,积极参与数据安全、数据跨境流动等国际规则体系建设,促进开放合作,构建良好秩序。

中国移动TD-LTE建设

TD-LTE 走向何方? 核心导读: 1.中国移动TD-LTE试验网规模将达到覆盖5000万人,目前已经 推出了TD-LTE数据卡,终端从数据卡开始,再向手机过度。 2.中国移动将在上海、杭州、南京、广州、深圳、厦门6个城市组 织开展TD-LTE规模技术试验。 3.上海移动4G (TD -LTE)试验网2011年全面启动:3月底第一阶段 形成200个宏基站、50个室内覆盖的网络规模,年底实现商业商务区、政务区等核心区域全覆盖。 4.全球已经建设了15个TD-LTE试验网,还有9个试验网将在2011 年年初建成。 5.波兰移动运营商A ERO 2和瑞典运营商H i3G已经和设备供应商 签订了TD -LTE商用网建设合同;印度和日本的运营商也明确了TD -LTE部署计划。预计2011年,将有超过10个国家和地区开始TD -LTE的商用部署 6.苹果日前明确表态,将支持TD-LTE网络,且不会放弃中国移动6 亿用户的市场。 一、专访王建宙:TD-LTE试验网将覆盖5000万人 https://www.doczj.com/doc/418464614.html, 2011年02月15日07:36 新浪科技新浪科技

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右)接受新浪科技前方报道人员康钊专访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2月15日早间(巴塞罗那时间2月15日凌晨)消息,出席2011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的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接受新浪科技独家专访时透露,备受关注的中国移动TD-LTE试验网规模将达到覆盖5000万人,目前已经推出了TD-LTE数据卡。 芯片和终端已经初步做好准备 2月14日下午,中国移动等一些全球运营商巨头在巴塞罗那巨头共同参加了GSMA协会组织的TD-LTE国际研讨会。研讨会现场挤满了听众,显示TD-LTE已受到全球关注。 此前,由工信部批准、中国移动具体承建的TD-LTE试验网建设前段时间宣布了,关于这个试验网的具体详情,王建宙说,中国移动将在上海、杭州、南京、广州、深圳、厦门6个城市组织开展TD-LTE规模技术试验。,试验两个目的,最主要的是实验室的东西拿到实际上来;第二是为了商业化,TD-LTE一旦商用后,现有3G就能向LTE过渡。 TD-LTE试验网需要具体的系统设备和终端支撑,此前,在去年上海世博会期间。TD-LTE 系统设备已经全面亮相,让中国移动感到满意,毕竟TD-LTE在网络设备方面已经起步,可是建设试验网,而此次王建宙透露,在终端方面,TD-LTE已经获很多芯片厂商支持。 他表示,全球通信芯片巨头高通不仅支持TD-LTE芯片,而且实质上已经推出LTE芯片,而且还有其它不少芯片厂商已投入在TD-LTE领域,如ST-爱立信、联芯、展讯、创毅视讯等。 “TD-LTE试验网的终端还是从数据卡开始,再向手机过度。今年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期间,中兴通讯已经推出了TD-LTE数据卡,我特别满意”,王建宙如此说。 将覆盖5000万人口 而对于未来TD-LTE具体怎么做,王建宙说,LTE本身有FDD和TDD两种,但全球TD-LTE的终端上,一开始两者就要兼容,以适合全球市场的需求,TD-LTE在国际市场上要与国外现有3G系统。 同时,他透露,中国移动的想法是,在国内,TD-LTE要向3G兼容,也可向2G兼容,实际上就是GSM+TD+LTE多模终端。

2016重庆上半年公务员考试:5G撬动新一轮数字变革

更多重庆公务员考试真题<<<点这里2016重庆上半年公务员考试:5G撬动新一轮数字变 革 重庆公务员考试《申论》是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的科目,当前公务员考试申论呈现出灵活性、科学性、具体性的特点,对于广大考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唯有抓住根本,方能应对新形势,中公申论频道为您提供更多帮助! 点击这里可以进行 >>>重庆地区在线咨询。 最近几天的西班牙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5G仍然延续着1月份美国拉斯韦加斯电子展上势不可挡的热度。华为、中兴通讯、爱立信等全球领先的通信厂商和各国的电信运营商一起,纷纷宣布5G研究和测试的各种进展,集体为5G造势,重视和共识可见一斑。从目前进展看,距离4年后的2020年实现5G商用的目标,已经不远。 5G的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面向2020的移动通信技术”。爱立信的新观点是,数字变革今年就会波及各个行业。信息通信技术的三大基本力量——宽带、移动性和云正在迅速重塑价值链、实现商用模式的数字化,并创造过去无法想象的很多可能。各行业甚至整个社会都受到了移动性、宽带和云的冲击。 毫无疑问,在三大力量中,5G是推动新一轮数字变革的最重要角色,甚至靠它催生出这场数字变革。它的作用一方面是先导性的——5G的出现,让物联网真正成为可能,也让对“云”的访问变得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差异感;另一方面,也只有5G网络,才能承载物联网产生的庞大无比的井喷式网络流量和在同一瞬间产生的海量网络请求。 可以看到,5G将成为实现网络世界和物理世界的重要纽带,它首先将使前几年兴起的物联网概念真正成为现实,“万物移动互联”不再是一种理想。5G快速和可靠的通信连接,已经有足够能力把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都连成一体,可穿戴智能终端、车联网终端以及各类大大小小的智能终端,都将连接上这张物联网。人们也毫不怀疑这些愿景很快就会实现:“手表、眼镜、牙刷、球鞋、自行车等个人资产,城市的停车位、垃圾箱、广告牌、路灯等基础设施,都将是庞大无比的物联网上的一颗颗小沙砾,工厂里的各种装备设施也都将被连接到移动网络上,从自动化走向信息化和智能化。”在这种连接的基础上,新的应用比如实时视频分享、随时随地云接入、虚拟现实等都将成为现实,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将更加深入、彻底。 5G撬动新一轮数字变革,也不仅仅是体现在“硬连接”,还在于它对新科技的“软连接”

第五代移动通信中的核心技术

第五代移动通信中的核心技术 摘要:在移动通信的演进历程中,我国依次经历了“2G跟踪,3G突破,4G同步”的各个阶段。在5G时代,我国立志于占据技术制高点,全面发力5G相关工作。组织成立IMT-2020(5G)推进组,推动重大专项“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向5G转变,启动“5G系统前期研究开发”等,从5G业务、频率、无线传输与组网技术、评估测试验证技术、标准化及知识产权等各个方面,探究5G的发展愿景。在5G研发刚起步的情况下,如何建立一套全面的5G关键技术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实现客观有效的第三方评估,服务技术与资源管理的发展需要,同样是当前5G技术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5G;服务技术;资源管理 一、概述 2013年12月,我国第四代移动通信(4G)牌照发放,4G技术正式走向商用。与此同时,面向下一代移动通信需求的第五代移动通信(5G)的研发也早已在世界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在国内,华为、中兴、爱立信、诺基亚和上海贝尔、大唐、英特尔等公司均参与了2016年的5G技术研发试验第一阶段测试。为尽早实现5G商用,在2017年,运营商、设备商,及相关产业链应结合5G研发试验第一阶段测试结果,对5G关键技术进行突破。 2017年12月21日,在国际电信标准组织3GPP RAN第78次全体会议上,5G NR首发版本正式发布。此举意味着各方已经对5G 网络标准达成了一致的意见,距离5G 商用网络的设立和运行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因为它给各个公司划下了一个硬性的标准。 作为国家无线电管理技术机构,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以下简称监测中心)正积极参与到5G相关的组织与研究项目中。目前,监测中心频谱工程实验室正在大力建设基于面向服务的架构(SOA)的开放式电磁兼容分析测试平台,实现大规模软件、硬件及高性能测试仪器仪表的集成与应用,将为无线电管理机构、科研院所及业界相关单位等提供良好的无线电系统研究、开发与验证实验环境。面向5G关键技术评估工作,监测中心计划利用该平台搭建5G系统测试与验证环境,从而实现对5G各项关键技术客观高效的评估。为充分把握5G技术命脉,确保与时俱进,监测中心积极投入到5G关键技术的跟踪梳理与研究工作当中,为5G频率规划、监测以及关键技术评估测试验证等工作提前进行技术储备。下面对其中一些关键技术进行简要剖析和解读。

持续演进、日益丰富、更为广泛的移动通信新世界

持续演进、日益丰富、更为广泛的移动通信新世界 2015年7月14日至17日,GSMA成功在上海新国际展览中心举办了“ 2015 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海”。这是GSMA 亚洲移动通信博览会升级为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后首次在上海举办。以“移动无极限”为主题,“ 2015 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海”聚焦互联汽车、可穿戴技术、移动支付、智慧城市等在各方面改善着人们生活的移动技术,并设立了手机配件专区、终端设备专区、游戏专区、App 演示区、创新演示区、创业谷等特色展区。有包括中国移动、华为公司、中兴通讯、大唐电信、诺基亚、Mozilla 、SK Telecom 、Visa 等在内的国内外共350 家企业参展,大会吸引了超过35 000 人参观。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尚冰莅临大会并发表了主题演讲。 同期,GTI (TD-LTE 全球发展倡议)亚洲大会召开,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董事长奚国华表示,预计到今年年底中国移动4G 宏基站数将超过1 00万,全网人口覆盖率将达到85.4%,高铁4G 专网覆盖总里程达到或超过2.35 万公里。此外,中国移动呼吁产业积极合作,发挥GTI 影响力和产业协同作用,加速TD-LTE 在“一带一路” 区域的部署和发展,扩大TD-LTE 全球规模,并以此促进“一带一路”区域国家的互联互通和

经济的升级发展。 此次大会中外参展企业的比例达到一比一,这显示了中国市场在世界通信市场板块中地位日趋重要,并正影响着世界电信行业生态。《移动通信》作为“ 2015 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海”的支持合作伙伴( Supporting Partner )携最新刊物和电子刊物再次参加了这一年度盛会,并与运营商、设备厂商、互联网应用企业等行业各方展开广泛沟通。 通过深入交流与观察,笔者亲身体会了世界移动通信领域演进升级的速度之快,创新型行业应用之丰富,并与业界同仁一道期待一个更加美好、便捷的移动通信新世界。 4G 已趋成熟,潜力正待发掘 自从TD-LTE 牌照发放伊始,中国的4G 网络就仿佛开上了快车道。截至2015 年6 月,全国的4G 用户总数已突破2.25 亿,中国移动已完成90 万个基站的建设,且年底将突破100 万基站。因4G 网络规模商用而带来的数据业务不断激增,数据业务消费增长势头无可置疑地逐渐取代话音业务成为运营商最为倚重的利润增长点。与此对应的是,从本届世界移动大会可以看到4G 相关内容已经显现出充分发展的产业状态。 首先是4G 芯片、终端以及室内覆盖产品呈现出丰富业态。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特别依赖芯片的发展,其次需要能够满足各消费层次和应用需求的品类丰富的终端产品,最后因为4G 频段较高的关系,必须有比3G 时代更加先进和便捷的室内覆盖方案。在本届大

新闻稿发布——通信行业全球新闻稿发布实例

● Case Study 美 通 社 服 务 案 例 通信行业全球新闻稿发布实例 亚洲移动通信博览会(MAE )联合了来自220个国家的近800家移动运营商以及230多家更为广泛的移动生态系统中的企业,其中包括手机制造商、软件公司、设备供应商、互联网公司以及金融服务、医疗、媒体、交通和公共事业等领域的企业。GSMA 还组织举办业界领先的活动,如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和亚洲移动通信博览会。 美通社的发布网络覆盖五大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世界主要市场中国大陆、亚太、美国、欧洲等等,帮助客户以多种形式优化其新闻内容。纯文本、图片、图文和多媒体形式的新闻稿不仅帮您以更丰富的形式将信息传递给受众,更有利于与受众进行互动,提升传播效果。 美通社能在以下方面帮助企业或机构 ● 为参展商提供全球行业媒体发布,快速提高品牌影响力,提升公关传播效果 ● 将所有参展商的新闻上传到MAE 的官方网站的绿色媒体中心,提升媒体对于企业在展会期间的关注度 ● 在MAE 官网的绿色媒体中心中,为参展商搭建网络Press Kit ● 以信息传播的方式促进销售,吸引投资和潜在客户 ● 利用新闻稿传播,提升SEO 的效果 案例——巴塞罗那通信展全球新闻稿发布案例 需求分析: ● 主办方需要覆盖欧美地区亚洲多个国家及地区的新闻稿发布渠道,以便将展会最新消息及时便捷的传递到世界范围的行业受众群体 ● 主办方需要为其赞助商及参展商提供更为全面的展商服务,其中包含多国多渠道的新闻稿传播服务 ● 主办方需要将展会亮点、活动信息、产品消息、演讲内容等信息及时发布至多个不同的受众地区,同时包括社交媒体延伸服务等,吸引足够的观众 新闻标题:GSMA Mobile World Congress 2013 Sets New Records 发布时间:Feb 28, 2013 发布语言:Spanish, English, Portuguese, French, German 覆盖范围:Germany, US, UK, Spain, Italy, France, Belgium, Mexico, Brazil, Hong Kong, India,etc.

“移动经济”成为下一个经济热点_平台要闻

背景: 移动经济,英译为“MobileEconomy”,见于全球移动通信协会(GSMA)在 2013年2月在西班牙巴塞罗那2013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发布的《TheMobileEconomy2013》(《移动经济2013报告》),在历届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移动经济(MobileEconomy)”首次取代“移动通信产业 图: 《TheMobileEconomy2013》(《移动经济2013报告》)封面 名词概述: 移动经济——主要是指搭载在移动通讯骨干网上的数据中心、骨干电缆、通讯基站、卫星、通讯终端(手机、P C、WIFI设备、掌上设备、卫星电话、移动POS机等)以及各种应用服务的整个产业,目前日益兴盛的社交网络、RFID物联网应用以及移动支付等产业也被纳入移动经济报告。在物联网、社交网络、云计算、大数据、3D打印制造等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未来是万物相联的时代,万物都将转化为数据被搭载到移动通讯网络之中。 “移动经济”因此被泛指为“凡是应用‘隔空采集辨识及传导技术’的产业领域都是移动经济”。人类的隔空采集辨识及传导技术领域极其广泛,包括了移动通讯信号TD—SCDMA/GSM(GPRS)/4G、卫星信号、蓝牙、WiFi、红外脉冲、N FC、RFI D、电磁波(IC卡)、二维码应用、条形码应用、3D激光扫描、人机对话、视频、无线电、X光(CT)、超声波扫描、MRI磁共振、气体感应等等,都正不断地被应用到移动通讯骨干网遍及的各个终端末梢,转化为移动通讯数据在移动通讯骨干网上传输和应用。 这些应用主要指各类新兴的移动应用,包括移动互联网应用、移动电子商务、地理导航应用、蓝牙应用、IC卡应用、RFID物联网标签、NFC应用、二维码应用、语音文字转换技术、人面识别技术、视频分析系统、人机对话技术、

当前国内4G通讯行业设备供应商现状的五力模型分析——以华为、中兴为例

4G时代已经悄然来临。 工信部部长苗圩放风预计4G牌照估计今年年内可发放,一时间激起业界千层浪。 然而,需要正视的是,4G是通讯行业的发展趋势,但是基站建设和终端产品的研发是制约国内4G发展的最大短板,三家运营商中中国移动已经加紧基站铺设。作为为三大运营商提供设备的供应商来讲,这又意味着什么?他们面临着哪些机遇、优势,又要克服那些威胁,挑战? 下面我们用波特(M.E.Porter)的观点,即:以行业中的竞争,远不止在原有的竞争对手中进行,而是存在着“潜在行业新进入者”“替代品的威胁”“购买商讨价还价的能力”“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五个基本的竞争力量。并且以国内设备商巨头华为、中兴为例,逐一展开讨论。 一、行业新加入者的威胁 1)规模经济方面:据中移动设计院人士称,如果国内大规模发展 LTE,将会同时出现GSM、TD-SCDMA、TD-LTE等多张网络并 行的局面。所以在产业方面还要想更多办法让它的建网成本降下 来,才能迎来大规模的建设高潮。对于华为、中兴这两家设备供 应商巨头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威 胁。 a)企业职能方面:2011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日本软银董事长孙 正义一言中的:市场规模决定标准。华为、中兴等中国通信设备

供应商带来了支持LTE技术的设备,表现抢眼。华为中兴两家设备供应商,生产研究开发采购市场营销诸多领域,在国内独领风骚,也在行业中树立了标杆,产生了较为可观的规模效应。 b)联合成本方面:华为是全球领先的电信解决方案供应商。业务涵 盖了移动、宽带、IP、光网络、电信增值业务和终端等领域,应用于全球10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运营商50强中的45家及全球1/3的人口。是世界第一的设备运营商。中兴通讯已成为中国电信市场最主要的设备提供商之一,并为全球120多个国家的500多家运营商及全球近3亿人口产品与服务。两家企业在主导产品赢得世界市场份额的同时,生产开发了多种配套的终端产品,手机,平板电脑等,使得新加入的普天、大唐、烽火等企业望而却步。 c)纵向联合方面:华为中兴两家企业,在中国移动首次TDD-LTE 招标中华为与中兴占比最大,分别约占23%、25%。超强的实力使得华为中兴能够集合国内外最优势的资源进行布局,虽然如此,但也应看到来自三星、富士通、NEC这些日韩设备商在技术和质量上的冲击,从更加广阔的角度去重新审视,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2)产品的差异优势:华为和中兴同时作为世界五百强,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和以其高质量的服务赢得了用户忠诚度。“中华”两家企业生产的移动终端代表了中国制造在世界崛起的形象,深入人心,主动应对未来网络融合和业务转型的趋势,从业务与应用

中国移动TD LTE建设

TD-LTE走向何方? 核心导读: 1.中国移动TD-LTE试验网规模将达到覆盖5000万人,目前已经推 出了TD-LTE数据卡,终端从数据卡开始,再向手机过度。2.中国移动将在上海、杭州、南京、广州、深圳、厦门6个城市组 织开展TD-LTE规模技术试验。 3.上海移动4G(TD-LTE)试验网2011年全面启动:3月底第一阶段 形成200个宏基站、50个室内覆盖的网络规模,年底实现商业商务区、政务区等核心区域全覆盖。 4.全球已经建设了15个TD-LTE试验网,还有9个试验网将在2011 年年初建成。 5.波兰移动运营商A ERO2和瑞典运营商H i3G已经和设备供应商 签订了TD-LTE商用网建设合同;印度和日本的运营商也明确了TD-LTE部署计划。预计2011年,将有超过10个国家和地区开始TD-LTE的商用部署 6.苹果日前明确表态,将支持TD-LTE网络,且不会放弃中国移动6 亿用户的市场。 一、专访王建宙:TD-LTE试验网将覆盖5000万人 https://www.doczj.com/doc/418464614.html,2011年02月15日07:36新浪科技新浪科技

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右)接受新浪科技前方报道人员康钊专访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2月15日早间(巴塞罗那时间2月15日凌晨)消息,出席2011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的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接受新浪科技独家专访时透露,备受关注的中国移动TD-LTE试验网规模将达到覆盖5000万人,目前已经推出了TD-LTE数据卡。 芯片和终端已经初步做好准备 2月14日下午,中国移动等一些全球运营商巨头在巴塞罗那巨头共同参加了GSMA协会组织的TD-LTE国际研讨会。研讨会现场挤满了听众,显示TD-LTE已受到全球关注。 此前,由工信部批准、中国移动具体承建的TD-LTE试验网建设前段时间宣布了,关于这个试验网的具体详情,王建宙说,中国移动将在上海、杭州、南京、广州、深圳、厦门6个城市组织开展TD-LTE规模技术试验。,试验两个目的,最主要的是实验室的东西拿到实际上来;第二是为了商业化,TD-LTE一旦商用后,现有3G就能向LTE过渡。 TD-LTE试验网需要具体的系统设备和终端支撑,此前,在去年上海世博会期间。TD-LTE 系统设备已经全面亮相,让中国移动感到满意,毕竟TD-LTE在网络设备方面已经起步,可是建设试验网,而此次王建宙透露,在终端方面,TD-LTE已经获很多芯片厂商支持。 他表示,全球通信芯片巨头高通不仅支持TD-LTE芯片,而且实质上已经推出LTE芯片,而且还有其它不少芯片厂商已投入在TD-LTE领域,如ST-爱立信、联芯、展讯、创毅视讯等。 “TD-LTE试验网的终端还是从数据卡开始,再向手机过度。今年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期间,中兴通讯已经推出了TD-LTE数据卡,我特别满意”,王建宙如此说。 将覆盖5000万人口 而对于未来TD-LTE具体怎么做,王建宙说,LTE本身有FDD和TDD两种,但全球TD-LTE的终端上,一开始两者就要兼容,以适合全球市场的需求,TD-LTE在国际市场上要与国外现有3G系统。 同时,他透露,中国移动的想法是,在国内,TD-LTE要向3G兼容,也可向2G兼容,实际上就是GSM+TD+LTE多模终端。

中国移动 2020 年 5G 全面发力

通信是国民经济基础行业,新周期景气度高 (一)通信是经济活动基础行业,需求回暖+政策推动提升景气度通信行业是人类现代经济活动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行业。广义来说,通信行业是指人类解决非面对面、远距离交往的工具集合。而现代经济活动又可以抽象概括为信息的产生、存储和传递的过程,以达到信息的流动或增多有形的物品附加价值目的。因此,通信业则成为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性环节。随着信息爆炸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于通信行业的需求也愈发高涨。信息通信业是我国现阶段最具成长性的关键基础产业,具有对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作用,其重要性和景气度必将达到空前高度。 电信业务总量高增势头不改,数字经济与信息消费增长确保通信行业高景气度。我国2018年电信业务总量达到65556亿元,比上年增长137.9%,增速再创新高。电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3010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固定数据及互联网业务收入完成2072亿元,比上年增长5.1%。移动数据及互联网业务收入6057亿元,比上年增长10.2%。IPTV业务收入比上年增长19.4%;物联网业务收入比上年大幅增长72.9%。信息消费方面,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18)》,2017年我国总体数字经济总量达到27.2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超过20.3%,占GDP比重达到32.9%。远期看,预计到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超过32万亿元,占GDP比重的35%,到2030年,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将超过50%。数字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将持续提高通信需求,有力促进通信行业的高景气度。 我国移动电话普及率持续提高为维持通信行业高景气打下牢固用户基础。2018年,全国电话用户净增1.37亿户,总数达到17.5亿户,比上年末增长8.5%。全年净增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49亿户,总数达到15.7亿户,移动电话用户普及率达到112.2部/百人,比上年末提高10.2部/百人。全国已有24个省市的移动电话普及率超过100部/百人。固定电话用户总数1.82亿户,比上年末减少1151万户,普及率为13.1部/百人。

当前,移动通信技术飞速发展,已经历了从1G 到2G

科技发展研究 第9期 (总第239期) 上海科技发展研究中心2010年07月07日 编者按:目前,第四代移动通信(4G)已成为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该领域已开始进入研发和市场化阶段,中国移动承建的全球首个TD-LTE演示网络在上海世博园内成功开通。本期简报基于上海科技情报所相关研究成果1,重点介绍4G产业国内外发展态势及其对上海4G发展的启示。供参考。 第四代移动通信(4G)国内外发展态势及相关建议当前,移动通信技术飞速发展,已经历了从1G到2G再到3G的阶段。3G能够实现高速数据传输和宽带多媒体服务,现已进入商用阶段。然而,在3G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一些不足也开始显现,尤其是当前正面临的竞争和标准不兼容等一系列问题。第四代移动通信(4G)的出现,拓展了原有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内涵和范畴,其将更加适合所有的移动通信用户,最终实现商业无线网络、局域网、蓝牙、广播、电视卫星通信的无缝衔接并相互兼容。今年2月份召开的世界通信大会普遍认为:移动通信在世界经济发展战略中处于核心地位,以4G为龙头的移动通信技术正带来下一次信息产业革命。4G不仅意味着更高的通信质量和更快的通信1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项目《高技术产业国内外发展态势研究》(项目编号:09692108000)

速度,也将与光纤传输并驾齐驱成为互联网接入的两大方式,并成为无线城市、智能城市以及物联网、泛在网等应用的重要载体和支撑。 一、内涵及特点 目前,关于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叫法很多,4G只是一个通用的名称。国际电信联盟(ITU)认为:4G是基于IP协议的高速蜂窝移动通信网,是现有的各种无线通信技术从3G的进一步演进和提升。2008年10月,ITU正式制定了4G技术规范“IMT-Advanced(Internation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Advanced)”:静态传输速率达到1Gbit/s,高速移动状态下传输速率达到100Mbit/s。换而言之,只要能满足上述指标的任何移动通信技术都可作为4G技术。2009年10月,ITU确定LTE-Advanced (Long Term Evolution Advanced)和802.16m为4G国际标准候选技术。 图1、4G的网络架构及业务覆盖范围 通俗而言,4G可理解为广带接入和分布网络,它包括广带无线固定接入、广带无线局域网、移动广带系统和互操作的广播网络(基于地面卫星系统)(见图1)。其广带无线局域网能与B-ISDN(Broadband Integrated Service Digital Network,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及ATM(Asynchronous

FoldablePhonesandMoreTopTechatMobileWorld

Foldable Phones and More: Top Tech at Mobile World Congress 世界移动通信大会推出可折叠屏手机 The Mobile World Congress, or MWC, is the world's largest yearly event for showing new smartphones and related products. This week's four-day gathering in Barcelona, Spain introduced some interesting new phones and looked to the future of 5G wireless technology. 世界移动通信大会是全球最大的展示新款智能手机及相关产品的年度盛会。本周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为期四天的大会推出了一些有趣的新款手机,并展望了5G无线技术的未来。 MWC Barcelona 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信大会 One of the most talked about happenings at MWC Barcelona was the launch of a new foldable smartphone. China's Huawei launched the device days after South Korea's Samsung officially launched its own foldable phone model. Representatives of both companies showed off their devices. But MWC Barcelona attendees were not permitted to touch or test the new products. 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信大会最受关注的事件之一就是新的可折叠屏智能手机的推出。在韩国三星公司正式推出自己的可折叠屏手机之后,中国华为公司也推出了这种设备。这两家公司的代表都展示了他们的设备,但是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信大会的与会者未被允许接触或测试这些新产品。 The launches marked a first for the mobile industry. They are the first devices designed to combine a smartphone and a tablet. 这是移动行业首次发布此类产品,它们是首款将智能手机跟平板电脑相结合的设备。 Technology experts see such development as an attempt by manufacturers to present a completely new mobile invention after years of only minor phone innovations. The hope is that people will be excited by the new devices and that, in turn, demand and sales will rise. However, most experts expect the market for a foldable phone to be very limited, especially in the beginning. 技术专家认为,这种发展是制造商们在手机多年鲜有创新之后尝试推出的一种全新的移动发明。他们希望人们会对这种新设备感到兴奋,从而相应地提高需求和销售。然而,大多数专家预计可折叠屏手机的市场非常有限,尤其是在起始阶段。 One major issue for buyers will be cost. Both Samsung and Huawei have priced their foldable models far above any other smartphones.

4G将给互联网带来什么

4G将给互联网带来什么? 2月1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密歇根州发表“无线网络创新与基础设施建设”的演说时表示:“对我们的家庭和企业来说,4G是下一个火车站、下一个匝道。我们将以此激发新创造、带来新投资、创造新岗位。”奥巴马还描述了建设的路线图,即计划到2016年使98%的美国人享用4G网络。同时,美国政府宣布在这个计划上投资150亿美元,其中100亿美元用于发展公共安全机构的全国性宽带网络;另外50亿美元建设基础设施,以帮助乡村地区接入高速无线网络。除美国外,世界其他主要国家也已把新一代移动通信研究重点转向4G通信,今后几年将是4G技术标准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对中国来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4G标准,将在国际通信领域拥有话语权。 2月15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我国主导完成的新一代移动通信标准TD-LTE成为耀眼明星,印度、日本、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运营商都宣布将采用TD-LTE技术建设 4G商用网络。与此同时,2011年在全球范围内,4G也将迎来部署高潮。越来越多的中外厂家纷纷推出4G终端,让4G应用迅速成为可能。从今年开始,各种4G和准4G制式将进入大规模试验阶段,与国内并不占优势的3G不同,在4G标准上,国内运营商和厂商早已下足工夫要占领一席之地。 未来的信息社会是网络的时代,那么,即将引领新一轮信息革命潮流的4G,将给互联网带来哪些革命性的变化? 下一代网络将成为人与网络的互联 4G技术的推广必将使手机上网用户数量产生飞跃,最终从人与人的互联到人与网络的互联,实现无所不联。 国内3G牌照发放后不久,运营商就向消费者宣传3G的几大卖点,包括在线应用、可视电话、手机支付……但两年之后,可视电话等功能推广得并不顺利,一些当初的卖点如今几乎无人问津,与用户当初的期待相距甚远。3G网络的开通,用户最为直观的感受就是3G手机上网或笔记本电脑通过3G上网卡上网速度要比2G时代快得多。然而,业界所期待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似乎并没有随着3G网络的开通而进入人们的视野。3G时代的手机也并没有摆脱2G时代手机的命运,仍然是以通话为主,上网是附带的功能。而且,在3G 的应用方面,尤

世界移动通信发展史

移动通信发展史 移动通信技术可以说从无线电通信发明之日就产生了,而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始于上世纪20年代,大致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为早期发展阶段。 在这期间,首先在短波几个频段上开发出专用移动通信系统,其代表是美国底特律市警察使用的车载无线电系统。该系统工作频率为2MHz,到40年代提高到30~40MHz,可以认为这个阶段是现代移动通信的起步阶段,特点是专用系统开发,工作频率较低。 第二阶段从上世纪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 在此期间内,公用移动通信业务开始问世。1946年,根据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的计划,贝尔系统在圣路易斯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公用汽车电话网,称为“城市系统”。当时使用三个频道,间隔为120kHz,通信方式为单工,随后,西德(1950年)、法国(1956年)、英国(1959年)等国相继研制了公用移动电话系统。美国贝尔实验室完成了人工交换系统的接续问题。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从专用移动网向公用移动网过渡,接续方式为人工,网的容量较小。 第三阶段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 在此期间,美国推出了改进型移动电话系统(IMTS),使用150MHz和450MHz频段,采用大区制、中小容量,实现了无线频道自动选择并能够自动接续到公用电话网。德国也推出了具有相同技术水准的B网。可以说,这一阶段是移动通信系统改进与完善的阶段,其特点是采用大区制、中小容量,使用450MHz频段,实现了自动选频与自动接续。 第四阶段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这是移动通信蓬勃发展时期。 1978年底,美国贝尔试验室研制成功先进的移动电话系统(AMPS),建成了蜂窝状移动通信网,大大提高了系统容量。该阶段称为1G(第一代移动通讯技术),主要采用的是模拟技术和频分多址(FDMA)技术。Nordic移动电话(NMT)就是这样一种标准,应用于Nordic 国家、东欧以及俄罗斯。其它还包括美国的高级移动电话系统(AMPS),英国的总访问通信系统(TACS)以及日本的JTAGS,西德的C-Netz,法国的Radiocom 2000和意大利的RTMI。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蜂窝状移动通信网成为实用系统,并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移动通信大发展的原因,除了用户要求迅猛增加这一主要推动力之外,还有几方面技术进展所提供的条件。首先,微电子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长足发展,这使得通信设备的小型化、微型化有了可能性,各种轻便电台被不断地推出。其次,提出并形成了移动通信新体制。随着用户数量增加,大区制所能提供的容量很快饱和,这就必须探索新体制。在这方面最重要的突破是贝尔试验室在70年代提出的蜂窝网的概念,解决了公用移动通信系统要求容量大与频率资源有限的矛盾。第三方面进展是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而出现的微处理器技术日趋成熟以及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从而为大型通信网的管理与控制提供了技术手段。以AMPS和TACS为代表的第一代移动通信模拟蜂窝网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功,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比如容量有限、制式太多、互不兼容、话音质量不高、不能提供数据业务、不能提供自动漫游、频谱利用率低、移动设备复杂、费用较贵以及通话易被窃听等,最主要的问题是其容量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移动用户需求。

北京新一代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的研究 张正一 最初版

北京新一代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的研究一.通信发展的历史 移动通信技术最初诞生于70年代,由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但直到80年代才投入商用。顾名思义,移动通信,是为了解决人们在移动的过程是中完成通信。所以最初移动通信技术是为了解决人在汽车上打电话的问题,随着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变得越来越普及,2010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15日在西班牙城市巴塞罗那举行,国际电信联盟秘书长哈马敦·杜尔发表声明说,即使遭遇经济危机,全球手机用户数量依旧持续增加,2009年共有超过46亿人使用手机。全球手机用户总数2010年可望突破50亿。第一代移动通信采用模拟技术,所发送的信号是模拟信号,其应用是提供话音业务。中国在第一代移动通信的状况从技术到产业几乎一片空白。 80年代初期,第二代移动通信开始走入市场。所谓第二代,在本质上,与第一代移动通信不同。主要在于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中传输的是数字信号,其业务除了传送最基本的话音之外还可以传送一些中速率的数据业务,包括短信功能及上网浏览功能等。中国在技术发展的后期介入了GSM和CDMA基站和手机的制造,并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第三代移动通信从90年代初开始发展孕育,到1997年,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基本标准开始具备雏形。这时,中国政府开始意识到应在第三代通信系统中有所作为,于97年向国际电信联盟提出了自己主导的标准TD-SCDMA。目前该标准作为三个主要标准之一被国际上所接受。但客观的说,欧盟主导的WCDMA技术和美国主导的CDMA2000技术占显得更加强有力。 进入2000年之后,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走向成熟,第四代或者称为后三代移动通信开始启动。这时,我们意识到这是移动通信产业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应该从源头做起,掌握源头核心技术,促进产业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基于这样的判断,2001年,我国和韩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几乎同时启动了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 回顾这20多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中国在移动通信领域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所做出的努力,我们从空白和一无所有,到今天我们基本跟上了国际先进水平的发展。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全球移动通信的概况。到目前移动通信技术已超过固定通信技术,成为通信第一大手段。全世界方面,英国电信分析公司The Mobile World发布的最新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5月26日,全球电话用户总数达到69.2亿,移动用户数在其中占绝大多数,达到56亿,固话用户仅为13.2亿。再看我国,如下图:从2006年开始至2010年,的移动电话用户数都超过了固定电话用户数。

5G实现未来可期万物互联触手可及

“2016世界移动大会?上海”聚焦了nb-iot、智慧城市、虚拟现实(vr)、车联网、移动金融等移动通信领域及技术,并设立了各大运营商及设备厂商展区、创业区、创新城市展区、石墨烯展区、互联网+及app专区、虚拟现实展区、终端城市展区、aoshx极限滑板表演区等专业及特色展区,以及加拿大、韩国等国家馆。有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华为公司、中兴通讯、大唐电信、诺基亚及上海贝尔、乐视、福特汽车等运营商及企业参展。gti峰会、数字商务峰会、全球终端峰会、运营商数字化转型论坛、themmix亚洲峰会、物联网峰会、移动安全论坛、石墨烯峰会、虚拟现实峰会等在展会期间举办。 在6月29日的gti(td-lte全球发展倡议)峰会上看到了中国在4g建设上的丰硕成果。 今年2月份,gti正式开启了 2.0模式,为促进td-lte技术演进,加速推进5g研发和联合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中国移动将一如既往地支持gti 2.0发展。”中国移动副总裁李正茂表态称,“一是继续积极主导gti组织运作和重要的国际产业拓展活动。二是进一步发挥td-lte领导运营商的作用,帮助更多国家和地区的运营商实现td-lte商用。三是支持gti 2.0的5g联合创新项目。”中国移动已率先发起成立了5g联合创新中心,并经过多方努力,致力于使其成为gti 2.0与各行业开展联合创新、孵化融合创新产品的重要阵地。 同期还举办了上海国际信息消费节和国际智慧城市博览会?上海浦东,其中上海国际信息消费节吸引了15500多位参观者和近200家参展商参加,向市民展现了如何可以将科技运用于教育、医疗、旅行和娱乐等领域。而吸引了近3000位参观者和30余家参展商的国际智慧城市博览会?上海浦东则充分探讨了智慧城市的发展,包括移动通信的角色、物联网(iot)、城市解决方案、智能家居和其他相关内容。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上海市委市政府、几大运营商以及gsma的领导参加了“2016世界移动大会?上海”和上海国际信息消费节举办的联合开幕仪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