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年原创《六国论》全面重点复习资料

2011年原创《六国论》全面重点复习资料

2011年原创《六国论》全面重点复习资料
2011年原创《六国论》全面重点复习资料

会考复习资料

一:文学常识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二:重点字词(黑体字)句式(下划线)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年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取胜,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锋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三、重点读音暴霜露(pù)暴秦之欲(bào)草芥(jia)与(yǔ)嬴邯郸(hán dān)日削(xuē)月割为(w?i)国者

四、通假字1、厌:通“餍”,满足:暴秦之欲无厌 2、当:通“倘”,如果:当与秦相较

五、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1、理,按道理:理固宜然2、日、月:一天天、一月月:日削月割 3、后,在后面: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二)名词作动词:1、事,侍奉: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2、义,施行正义:义不赂秦 3、礼,以礼相待,礼待,礼遇: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三)形容词作动词:完,保全:不能独完

(四)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却,使……退却,“却”在这里的本义是退却,是不及物动词:李牧连却之

(五)形容词作名词: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六、特殊句式

(—)被动句:1、无标志的被动句:洎牧以谗诛(被杀)日削月割(被削减;被割让) 2、以“为……所”为标志的固定被动句: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二)判断句:1、以判断词为标志的判断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固不在战矣斯用兵之效也诚不得已是又在六国下矣 2、以“者”“也(矣)”为标志的判断句: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弊在赂秦也固不在战矣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斯用兵之效也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是又在六国下矣

(三)省略句:1、省宾句:举(之)以予人为国者无使(自己)为积威之所劫哉 2、省介句:暴(于)霜露且燕赵处(于)秦革灭殆尽之际(但此句还原后不认为是一个介宾短语后置句,因为不能提前翻译) 3、省主句:(诸侯)奉之弥繁,(秦)侵之愈急(四)定语后置句:苟以天下之大(“之”为标志,另有“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五)介宾短语(状语)后置句:赵尝五战于秦、其势弱于秦(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秦击赵者再(纯状语)

七、古今异义1、其实:古义(它的实际数目,两个词)今义(实际上)

2、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两个词)今义(父亲的父亲)

3、智力:古义(智谋和力量,两个词)今义(认识、理解和运用等方面的能力)

4、然后:古义(这样以后,两个词)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5、故事:古义(旧事,成例)今义(真实或虚构的有人物、情节的事情)

6、至于:古义(以至于,以致,表结果)今义(引出另一个话题)

7、颠覆:古义(灭亡)今义(翻倒)

8、可以(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义(两个词,可以凭借)今义(助动词,表示许可、可能或能够)

八、一词多义

1、非:(1)不是,判断词,表判断,一般引导一个否定判断句:非兵不利,战不善(2)无,没有: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课外拓展:(3)不对:觉今是而昨非(4)不能: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2、或:(1)或许:或未易量(2)不定代词,有(的)人:或曰

3、得:(1)得到,动词:大则得城(2)适宜,得当:此言得之(3)能够,可以:诚不得已

4、势:(1)势力:其势弱于秦(2)形势:有如此之势

5、亡:(1)丢失: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2)灭亡:战败而亡,诚不得已;以趋于亡

6、始:(1)开始:始有远略(2)才:始速祸焉

7、兵:(1)兵器:非兵不利(2)军队:而秦兵又至矣斯用兵之效也

8、故:(1)连词,所以:故曰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2)形容词,旧的: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9、者:(1)动词后,表示“……的(人或事物)”:不赂者以赂者丧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2)句中语气助词,无义:后秦击赵者再10、较:(1)动词,比较:较秦之所得(2)动词,较量:当与秦相较

虚词

而 1、表结果: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赂秦而力亏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2、表转折: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3、表并列:二败而三胜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何疑问代词,为什么:何哉

其第三人称代词,它、他们(的):其实百倍能守其土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其势弱于秦

且连词,况且: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所 1、助词,用在动词前面,构成“所字结构短语”,为名词性结构短语:较秦之所得诸侯之所亡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2、与“为”连用,构成“为……所”固定被动句句式: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 1、动词,作为:至丹以荆卿为计 2、动词,成为:邯郸为郡 3、动词,治理(国家):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4、介词,被: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焉句末语气助词,不译:始速祸焉

以 1、介词,因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洎牧以谗诛 2、介词,用:秦以攻取之外以地事秦至丹以荆卿为计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3、介词,凭借:苟以天下之大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3、连词,来,表目的:举以予人4、连词,表结果(有时译为“才”或“结果才”):以趋于亡以有尺寸之地于 1、与“至”搭配,表示“以至于、以致”,表结果:至于颠覆 2、介词,跟,引导一个介宾短语后置句:赵尝五战于秦 3、介词,表引出的对象,不引导一个介宾短语后置句:齐人勿附于秦 4、介词,向,在动词后,不引导一个介宾短语后置句:以趋于亡5、介词,比(形容词后):其势弱于秦

与 1、动词,亲附: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2、连词,和,表并列: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3、介词,跟:当与秦相较则 1、副词,就: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2、连词,那么:则秦之所大欲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则胜负之数然/则(这样,那么)诸侯之地有限

之 1、结构助词,的:破灭之道也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不赂而胜之之势秦以攻取之外秦之所得诸侯之所亡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以有尺寸之地诸侯之地暴秦之欲燕、赵之君斯用兵之效也革灭殆尽之际赂秦之地天下之谋臣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六国破亡之故事2、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为秦人积威(之)所劫3、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们):子孙视之不甚惜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侵之愈急李牧连却之4、代词:此言得之(指上面说的道理)奉之弥繁(代指奉秦之物)5、定语后置标志:苟以天下之大

“所”字名词性结构短语

解析:所谓“所”字名次性结构短语是指“所”字后加一动词构成一个短语,它相当于一个名词。如:秦之所得诸侯之所亡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注:“为积威之所劫”一句中的“所劫”不是此短语,因为这里的“所”字已和前面的“为”字构成“为……所”固定句式。

二十二、重点背诵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5、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二十三、论证方法及修辞手法

第一、二段:论证方法:因果论证修辞手法:对偶、设问

第三段: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修辞手法:对偶、对比、引用第四段: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假设论证修辞手法:设问、对比、对偶、互文(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借代

第五段:论证方法:假设论证修辞手法:对偶、双关

第六段:论证方法:对比论证、假设论证修辞手法:对比

二十五、写作特点

1、借古讽今,切中时弊(手法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2、论点鲜明,论证严密(论证上;开门见山,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3、语言生动,气势充沛(语言上;多种修辞,文采飞扬)。

二十六、参考译文

1 六国被攻破而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兵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贿赂秦国结果自己的力量遭到亏损,这是被攻破而灭亡的原因啊。

2 有人会问: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是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援助,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啊。

3 秦国除了用攻占的办法夺取土地之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一下秦国受贿得到的土地与战争取胜结果得到的土地,它的实际数目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丢失的土地和战败结果丧失的土地,它的实际数目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的最想要的东西,六国诸侯的最担心的东西,本来不在于战争了。//想想他们的先人、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看待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拿它来送给别人,如同抛弃小草一样。今天割让五座城池,明天割让十座城池,这样以后才能睡一夜安稳觉。(可第二天)起来看看四周的边境,秦国的军队却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贪暴的秦国的欲望却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侵犯他们反而越厉害。所以无须作战但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可以判定了。六国以至于终于全部灭亡,按理说本来应该就是那样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灭。”这话对了。

4 齐国未曾贿赂秦国,却终究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因为齐国)亲附秦国却不帮助其他五国啊。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难免要灭亡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开始还有远大的谋略,能坚守他们的国土,施行正义而不贿赂秦国。/所以燕国虽是小国却在后面灭亡,这是用兵抗秦的功效啊。等到燕太子丹用派荆轲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计策,才招致祸患。/赵国曾经五次跟秦国作战,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使秦军溃退(意译为:击溃秦军)。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杀死,赵都邯郸才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却没能坚持到底啊。//况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穷竭,战败以致亡国,实在是不得已的事情。//以前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亲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起身赴秦,(赵国的)良将李牧仍然健在,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相抗衡,或许结局还不容易判断呢。

5 唉!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诚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大家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连饭都不能下咽了。可悲呀!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天天被削减,月月被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让自己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6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六国)他们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却仍有可以凭借不贿赂秦国并且战胜秦国的形势。假如我们凭仗着偌大的天下,却自取下策,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那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六国论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苏洵 一、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通“倘”,假如]与秦相较 二、古今异义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它的实际数目今: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确实;的确 2.思厥先祖父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古:这样以后今: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以至于今:表让步的连词5.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又一次 6.可谓智力孤危古:智慧力量今:智商 7.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不去今:能力差 8.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可以凭借今:可能或能够;许可等 9.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今:一种文体 三.重点词语 1、其实百倍它实际上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这样那么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 四、词类活用

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使。。。。亏损,削弱],破灭之道也。 2盖[连词,承上文,表原因]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小城镇],大[形作名,大的战果]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10日削月[名作状,一月月]割,以趋于亡 五、一词多义 1.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 ②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 2.得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获得) ②此言得之(适宜) ③诚不得已(能够) 3.势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优势) ②其势弱于秦(势力) 五、指出加线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 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 二、古今异义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 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三、词类活用 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 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 四、一词多义: 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 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 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 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 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 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 才 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8、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2、战败而[因果连词]亡,诚不得已 3、起视四境,而[转折连词,但是]秦兵又至矣。 4、故不战而[转折连词,但是]强弱胜负已判矣。 5、是故燕虽小国而[转折连词,却]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完整版)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暴. 霜露(通“曝”,曝露) (2)当. 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倘若) (3)暴秦之欲无厌. (通“餍”,满足) (4)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无”通“毋”,不要。) 2.古今异义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百倍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义:实际上

(2)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3)至于.. 颠覆,理固宜然 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 今义:连词 (4)可谓智力.. 孤危 古义:智谋和力量 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 (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先例,旧事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6)后秦击赵者再. 古义:两次

今义:又,又一次 (7)然后.. 得一夕安寝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8)刺客不行.. 古义:不去行刺 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 3.词类活用 (1) 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 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2) 名词作动词。 义. 不赂秦(坚持正义) (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 也(坚持到最终)/小.则获邑,大. 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4.一词多义 (1)兵 非兵. 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而秦兵. 又至矣)名词,军队) 斯用兵. 之效也(名词,战争) (2)事 以地事. 秦(动词,侍奉)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名词,事情) (3)犹 犹. 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

犹. 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4)始 始. 有远略(名词,起初) 始. 速祸焉(副词,才) (5)向 向. 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 并力西向. (动词,朝着,对着) (6)得 较秦之所得. (动词,获得) 此言得. 之(动词,适合,得当) 然后得. 一夕安寝(动词,获得) 二、文言虚词 1.而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一、作者简介 《六国论》的作者苏洵,字明允,北宋时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二十七岁才发愤为学,经过刻苦努力,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赵祯嘉祐年间他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到了宋代都城汴京。当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把苏洵的廿二篇文章,其中《机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推荐给朝廷。宰相韩琦也推荐他作官,?一时名扬京师。?后来苏洵把文章汇编成集就叫做《嘉祐集》。 苏洵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二、文章主旨: 《六国论》是一篇议论历史的文章,表面上评的是六国,实际上讽刺的是北宋。因为当时北宋王朝的统治者对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和党项羌族建立的西夏屈辱求和。作者就借六国割地给秦国因而最后灭亡的史实,暗示北宋王朝不应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而应该对辽、夏的入侵采取斗争的方式,劝谏北宋统治者不要走六国灭亡之路。 三、结构层次 第一段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第二段是以韩、魏、楚三国赂秦而灭亡作为论据,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 第三段再从不赂秦的国家——齐国、燕国、赵国也终于灭亡的具体事实来论述第一段中提出的“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授,不能独完”这一道理。 第四段慨叹六国灭亡,总结历史教训 第五段,借古讽今,抒发了作者的感慨,向当政者提出警告。这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本意。四、文言现象 (一)在古今异义词下加线并解释 1秦以攻取之外[攻战取得] 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它的实际数目] 3思厥先祖父[古今异义,祖辈和父辈], 4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古今异义,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5至于[古今异义,以至于到。。。。。]颠覆,理固宜然。 6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古今异义,智谋和力量]孤危, 7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今异义,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二)在通假字下加线并写出本字 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通“倘”,假如]与秦相较 (三)指出加线词属于哪种活用并解释 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2盖[连词,承上文,表原因]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小城镇],大[形作名,大的战果]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向 10日削月[名作状,一月月]割,以趋于亡 (四)指出加线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为 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威势]之所劫 4为[治理]国者,无使[自己]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 以 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 2秦以[介词,用][ .以,同"于"释为“在"]攻[攻战]/取[取得]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相当于“其”,他们的]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表结果,才]有尺寸之地。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等到]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 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以致]趋于亡。 8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 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2战败而[承接连词]亡,诚不得已 3起视四境,而[转折连词,可是]秦兵又至矣。 4奉之弥[更加,越来越]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转折连词]强弱胜负已判矣。 6是故燕虽小国而[转折连词,却]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7二败而[并列连词]三胜 8惜其用武而[转折连词,却]不终也。 9有如此之势,而[转折连词,却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10其势[势力]弱于秦,而[转折连词,可是]犹有可以不赂而[表承接的连词]胜之之势 11苟[如果]以天下之大,而[转折连词,却]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今异义,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其 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代词,代燕赵之君]土, 2惜其[代词,代赵国,它]用武而不终也。 3向使三国各爱其[代词,自己的]地 4其[代词,代六国]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之 1子孙视之[代词,代土地]不甚惜,举以予[送给]人 2则吾恐秦人食之[助词,取独]不得下咽也。 3其势弱于秦,而犹[还]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代词,代秦国]之[助词,的]势 4苟以天下之[指示代词,这样]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或 1或[代词,有的人]曰:“六国互丧,率[全都,一概]赂秦耶?” 2当与秦相较,或[或许,副词]未易量。 与 1与[动词,亲附,亲近]嬴而不助五国也。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五)指出下列句子属于哪种文言句式并解释 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 2为国者,无使[自己]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 3、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状语后置,于秦五战] 4、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状语后置,于秦弱]

《六国论》知识点梳理

《六国论》知识点梳理 班级:姓名:代码:小组:评价: 一、生难字 赂( )获邑()厥()暴()霜露 荆棘()草芥()安寝()弥()繁 薪()洎()谗()邯郸() 二、重点字 1.非兵不利兵:兵器 2.战不善善:恰当,得法 3.弊在赂秦弊:弊病,弊端 4.赂秦而力亏亏:亏损,减弱 5.破灭之道也道:途径,道路;原因 6.或曰或:有人 7.六国互丧互:交互,相继。 8.率赂秦耶率:都,皆 9.不赂者以赂者丧以:因为,由于。 10.盖失强援盖:表原因,因为 11秦以攻取之外以:凭着,用。 1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 13.较秦之所得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所得:得到的土地 14.其实百倍其实:它的实际数目,那实际上 15.固不在战矣固:本来 16.思厥先祖父厥:其,他们的 17.暴霜露,斩荆棘暴:通“曝”,冒着 18.以有尺寸之地以有:才有,以:相当于“而” 19.子孙视之不甚惜视:看待,对待 20.举以予人举:拿。以:来。予:给。 21.然后得一夕安寝然后:这样以后 2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然则:既然这样,那么23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弥、愈:更加 2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颠覆:国家灭亡。固:本来。 25.此言得之得:得当,适宜,对 26.终继五国迁灭终:最终。迁灭:灭亡。 27.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与:交好、结交。 28.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既:……之后。 29.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始:起初。 30.义不赂秦义:名词作动词,坚持道义。 3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是故:所以。虽:虽然。 32.斯用兵之效也效:功效 33.始速祸焉始:才。速:招致。 34.赵尝五战于秦尝:曾经 35.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 36.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却。(使动) 37.洎牧以谗诛以:因为。诛:被诛杀。 38.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坚持到最后。 39.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殆:几乎 40诚不得已诚:的确,确实 41刺客不行不行:不去 42.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数、理:命运 43.当与秦相较当:通“倘”,倘若,如果;较:较量,抗衡44或未易量 或:或许; 易:轻易; 量:确定,估量 三、古今异义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百倍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义:实际上

《六国论》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六国论》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兵器缺点贿赂 有人相继都因为因为保全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 本来冒着 拿 即然这样,那么 满足越决定到达按理本来应该这样

用侍奉柴正确 结交 坚守道义 这是招致 两次使……退等到因为 消灭几乎智慧与力量确实 假使 命运 礼待

积久的威势 威胁天天月月 比如果 旧例 【知识点】 一、通假字 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 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 二、古今异义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 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三、词类活用 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教师版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 作品译文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来贿赂秦国就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 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 二、古今异义 1.思厥先祖父..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 ,以至于,终究今:表示另提一事 3.可谓智力..孤危古:智慧、智谋、力量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又一次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前例今: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6、6.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不去今:能力差 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 8.其实..百倍古:其,代词,那。实,副词,实际上。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 9.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古:这样以后今:连词 10.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可,可以,以,凭借今:表示认可 三、词类活用 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 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 四、一词多义: 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 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 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 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 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 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8、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2、战败而[因果连词]亡,诚不得已 3、起视四境,而[转折连词,但是]秦兵又至矣。 4、故不战而[转折连词,但是]强弱胜负已判矣。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

《六国论》 一、古今异义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 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4、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二、词类活用 5、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6、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7、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8、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9、义不赂秦 10、礼]天下之奇才 三、文言句式 1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1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13、洎牧以谗诛 14、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15、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16、赵尝五战于秦(赵尝于秦五战)

《六国论》 一、古今异义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 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 4、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二、词类活用 5、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6、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7、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战果]则得城 8、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9、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10、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 五、文言句式 1、被动句: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洎牧以谗诛 2、判断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省略句:较秦(受赂)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之)以予人 4、状语后置句:赵尝五战于秦(赵尝于秦五战)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通“倘”,假如]与秦相较 二、古今异义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 6、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 [两次] 三、词类活用 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六国论知识点梳理

六国论知识点梳理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暴霜露(通“曝”,曝露)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 (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 2(古今异义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 (2)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今义:连词 (4)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 (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 (7)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8)刺客不行 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 3(词类活用 (1) 名词作状语。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2) 名词作动词。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义不赂秦(坚持 正义)

(3) 形容词作动词。不能独完(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4(一词多义 (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 (2)暴暴霜露(动词,曝露) 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 (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 (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5)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 (6)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 始速祸焉(副词,才) (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 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 (8)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 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 然后得一夕安寝(动词,获得) 二、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因果。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 (2) 连词,表修饰。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高考语文文言文六国论知识点归纳-语文综合知识.doc

高考语文文言文六国论知识点总结|语文综 合知识- 语文成绩好并不等于语文水平高。小编准备了高考语文文言文六国论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率: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2、以: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 3、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因为) 4、固:固不在战矣(当然) 5、举:举以予人(拿) 6、然则: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如此,那么) 7、判: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确定,断定) 8、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 9、得:此言得之(对) 10、迁:终继五国迁灭(改变) 11、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 12、既: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已经) 13、以、为、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用,作为,招致) 14、再: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15、洎、以:洎牧以谗诛(及,等到;因为) 16、诚: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 17、向使: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如) 18、数、理: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天数,

19、为、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被) 20、苟、从: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如果,跟随) 二、通假字 1、暴霜露(通曝) 2、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3、当与秦相较(通倘,如果) 三、一词多义 1、非: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 ②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不对) ③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没) ④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 2、或: 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③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 ④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 3、得: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得到) ②此得之(正确) ③诚不得已(办法) 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必须,应该)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考语文文言文六国论知识点,希望大家喜

六国论重点知识点

《六国论》重点知识点 赂:【。赂:赠送财物,割让土地;贿赂;赠送的财物,割让的土地;财物。贿:财物;赠送财物;用财物收买,行贿或受贿赇:贿赂;受贿。】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或:【有人,有的人,有的;有时;或许;通“惑”。】例: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互:【交互,相继,交错,互相(义同“斯”),彼此;差错;】例: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率:【皆,全,义同“悉、率、毕、咸、皆、一、举”。】例: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以:【因】例: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大概,一般;大概因为,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原来。】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患:【担心,义同“忧”、“虑”、“病”、“害”、“虞”。】例: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厥:【其,他,他们的;其,那;乃,才。】例: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披荆斩棘:【分开或斩除荆棘。比喻扫除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障碍或克服创业过程中的重重困难。】 视:【看,观察,考察。看待,对待;比照,同……一样,比;活着,生存。视朝:君王临朝听政。视事:治事,任职。视遇:看待,对待。视息:看,喘息,仅能看和喘息,有隐忍苟活的意思。】例: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弥:【遍布,满;更加,越来越,义同“尤”、“愈”。】例: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与:【结交,亲附;赞许;参与;给;帮助,援助,助。】例:与赢而不助

五国了。 终:【终了,结尾,最终,到末了;生命终结,死;始终;尽;既;终于。】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迁:【向上移,迁移,变更,变易。晋升或调动官职,贬谪。】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既:【尽,完了,义同“毕、竟、已、讫、了”。已经;尽,完全;不久。既然;与“且”“亦”“又”搭配使用,表并列。】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再:【第二次;两次;多次。】例: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及,等到,至,到。义同“逮、迨、及、比、迄”。】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向使:【表假设,假使。】例: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为:【制作,制造;作,做;治,治理;研讨,学习;担任,充当;变为,变作;当作,作为;算作,算是;叫作,称为;表示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使;有;创伤,写;助词,用于句中帮助宾语前置;句尾语气词;表示反问。替;被;由于,为了;跟,同,对;】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劫:【(刼,刦,刧)威逼,胁迫,强制,强迫,约束;劫掠,强夺;急,慌忙。动略:用威力胁迫;抢劫掠夺。】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苟:【表假设,如果。】例: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故事:【旧事,以往的事情;旧业,原来的职业;先例,成法;典故;花样。按照+故事故:缘故,原因;事,事故,变故;固,本来。】例: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提要钩玄:【提要:从书籍或文章里摘出要点;从书籍或文章中摘出来的要点。钩玄:探求精深的道理。】 重蹈覆辙:【蹈:踏,踩;覆辙:翻过车的道路。重新再走翻过车的老路,

《六国论》文言基础知识点及练习

高一语文《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暴霜露(通“曝”,曝露)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 (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古今异义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百倍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 (2)思厥先祖父 .. 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3)至于 ..颠覆,理固宜然 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以至于。今义:连词,表示到达某种程度 (4)可谓智力 ..孤危 古义:智谋和力量 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 (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古义:先例,旧事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 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 (7)然后 ..得一夕安寝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8)刺客不行 .. 古义:不去行刺 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 (9)、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古:咽下咽喉今:吞咽(10).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古义:结交今义:和(11).始速.祸焉: 古义:招致今义:速度 3.词类活用 (1) 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按理来说(2)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以地事秦事:侍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始速祸焉速:招致 (4)动词的使动用法: 李牧连却之 使……退却,译为打退 4.一词多义 (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暴暴霜露(动词,曝露) 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

六国论知识点归纳整理

六国论知识点归纳整理 文化常识 苏洵《嘉祐集》(嘉祐是宋仁宗年号) “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三苏”)六国:赂秦——韩、魏、楚不赂秦——燕、赵、齐 (借古讽今)北宋契丹、西夏 文章结构:

拼音 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革灭殆尽(dài)暴霜露(bào) B、思厥先祖父(jué)胜负之数(shù) C、弊在赂秦(lù)为国者(wèi) D、不得下咽(yàn)洎牧以谗诛(zì) 提示:A项中“暴”读“pù”;C项中“为”读“wéi”;D项中“洎”读“jì”。

答案:B 通假字 (1)暴.霜露(通“曝” ,曝露)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 ,倘若) (3) 暴秦之欲无厌.(通“餍” ,满足) .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4)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 通“毋” ,不要。) 【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使自己为别人的积蓄的威力所挟制啊! 古今异义 1.思厥先祖父.. 古:祖辈父辈 今:父亲的父亲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以致,以至于,终究 今:表示另提一事 3.可谓智力..孤危 古:智慧、智谋、力量 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4.后秦击赵者再. 古:两次

今:又一次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旧事,前例 今: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6.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古:不去 今:能力差 7.其实..百倍 古:实际上。 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9.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古:这样以后 今:连词 10.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古:可,可以,以,凭借 今:表示认可 实词通释 1.率: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2.以: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 3.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因为) 4.固:固不在战矣(原本) 5.举:举以予人(拿)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六国论》原文翻译及鉴赏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六国论》原文翻译及鉴赏 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六国论》原文翻译及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以下《六国论》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六国论》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原文翻译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

六国论知识点复习

《六国论》知识点梳理(复习专用) 一、文化常识 xx《嘉祐集》(嘉祐是xx年号) “xx”(xx、xx、xx)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三苏”)六国:赂秦——韩、魏、楚不赂秦——燕、赵、齐(借古讽今)北宋契丹、西夏 二、文言语法知识 虚词(不同用法) 以: 1.xx攻取之外(用,凭) 2.以有尺寸之地(才) 3.举以予人(来)省略句:举之以予人 4.以地事xx(用) 5.苟以天下之大(凭借) 之: 1.较xx所得(结构助词,的) 2.xx所大欲(结构助词,的) 3.以有尺寸之地(的) 4.xx视之不甚惜(代词,土地) 5.xx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的)

6.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前一个“之”指秦国,后一个“之”指赂秦三国。都是代词。) 7.此言得之(代词,指代上面的道理) 而: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因果承接) 2.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可是,表示转折) 3.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就,承接关系) 4.二败而三胜(递进或并列)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然后:这样以后. 实词(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通假字 1.暴霜露(通曝) 2.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3.当与xx相较(通倘,如果) 实词通释 1.率: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2.以: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 3.xx:xx失强援,不能独完(因为) 4.固:固不在战矣(原本) 5.举:举以予人(拿) 6.然则: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如此,那么)

7.判: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确定,断定) 8.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 9.得:此言得之(对) 10.迁:终继xx迁灭(改变) 11.与:与嬴而不助xx也(结交) 12.既:xx既丧,xx不免矣(已经) 13.以、为、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用,作为,招致) 14.再:后秦击xx再(两次) 15.洎、以:洎牧以谗诛(及,等到;因为) 16.诚: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 17.向使:向使xx各爱其地(假如) 18.数、理: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天数,命运) 19.为、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被) 20.苟、从: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如果,跟随)一词多义1.非: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xx(不对) 才能不及中人,非有xx、xx之贤(没) 谪戍之众,非抗于xx之师也(不能) 2.或: 或曰:xx互丧,率赂xx(有人)

六国论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通“倘”,假如]与秦相较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 6、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 [两次] 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战果]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 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 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

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 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 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 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 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8、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2、战败而[承接连词]亡,诚不得已 3、起视四境,而[转折连词,可是]秦兵又至矣。 4、故不战而[转折连词]强弱胜负已判矣。 5、是故燕虽小国而[转折连词,却]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6、二败而[并列连词]三胜 7、惜其用武而[转折连词,却]不终也。 8、有如此之势,而[转折连词,却]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9、其势弱于秦,而[转折连词,可是]犹有可以不赂而[表承接的连词]胜之之势 10、苟以天下之大,而[转折连词,却]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其: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代词,代燕赵之君]土, 2、惜其[代词,代赵国,它]用武而不终也。 3、向使三国各爱其[代词,自己的]地 4、其[代词,代六国]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