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简答题,论述题 华仔整理版

马克思简答题,论述题 华仔整理版

马克思简答题,论述题 华仔整理版
马克思简答题,论述题 华仔整理版

1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三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即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世界能不能被认识的问题。(2)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如何正确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 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 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2分)

3.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答 意识能动性是指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活动和能力。 2分 首先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越正确 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 只能把事情办糟。其次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做任何事物之前 要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 努力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力求对它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3分 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 从实际出发 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 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最后 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3分 总之 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 必须把发挥意识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把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坚持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统一 反对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 否认客观规律的意志决定论 也要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机械决定

4.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 从不同的角度 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而后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6分 从狭义上说 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 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5.简述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1)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之间既相互区别 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转化。(2)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是在—定的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是统治阶级的有意识行动的产物 它随观念上层建筑的变化而变化。(3)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 又会成为—种强大的物质力量 反过来影响观念上层建筑。例如 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制度建立起来以后 就广泛地宜传马克思主义 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人们的头脑。

6.简述人民群众概念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作用的表现。1)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 它是一个历史范畴 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2分)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她者 第二 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第三 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7.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总体有广义与侠义之分:

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恩格斯个人条件。

8.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内容及其重大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

2.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真正科学的理论

9.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极其表现。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6、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www.Ehttps://www.doczj.com/doc/491905195.html,考试就到考试大

10.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1、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在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这个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还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与斗争的焦点之所在。

12、简述把生产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叫做不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叫做可变资本。www.Ehttps://www.doczj.com/doc/491905195.html,考试就到考试大

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

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而只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只有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为我们考察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13、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经济的计划调节管理和商品经济消失;阶级的消灭和国家自行消亡;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全人类的彻底解放。考试大收集整理

14..简述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

答:(1)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2)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思想理论的指导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的有意识行动的产物,它随观念上层建筑的变化而变化。

(3)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又会成为一种强大的物质力量,反过来影响观念上层建筑。例如。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制度建立起来以后,就广泛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人们的头脑。

15、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答:(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6、说明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的条件。

答:(1)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式。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借助于思维才能实现,即必须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才能透过现象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2)感性材料应是丰富的、全面的,而不是零散不全的。这就要求人们在实践中把调查和研究结合起来。调查就是收集大量的感性材料,研究就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辩证运动,也就是人们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过程。

17、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各自的特点。

答:(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然而却是表面的,不深刻的。

(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抽象的、间接的、相对稳定的,它比感性认识深刻。

18、简述新事物为什么必然战胜旧事物。

答:(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

(2)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孕育成熟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地、过时的东西,又吸收、继承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且添加了一些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3)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中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他们的拥挤和支持。

19、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答:(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在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它不仅适用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反省、自我审视;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公然申明自己的阶级性,申明自己是为工人阶级服务的。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在它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不带有任何偏见;它具有深刻性,在任何一个领域都不是浅尝辄止;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20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物质统一性原理内容:物质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具有物质统一性;社会现象是物质的产物和特殊表现。

社会物质性的表现: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不以人总之,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21 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

质变与量变:(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2)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否定之否定: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队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22(简)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的原因。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二)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两者关系:

(1)两者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2)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3)无条件的绝对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矛盾运动推动事物。

(三)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四)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23(简)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4)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24(论)阐述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这种能动反映具有两方面特点:

1)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2)反映具有创造性,如果把人的对于对象的反映过程看做是一种信息活动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而且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

3)因此,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进一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在,而且能进一步揭示事物的过去和未来。

人不仅能够反映现实中的事物,而且能够塑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

4)总之,反映具有创造性的特点,创造性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答:(一)如何理解物质观:

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如何在大学生活中体现自己的理想信念追求?个人理想如何才能与社会理想一致起来?理想是指引人们奋斗方向的航标,也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一个社会不能没有理想,一个人也不能没有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当代中国的具体体现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我们不但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且要进一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通晓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真正有效地抵制和克服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从而在思想上牢固地树立起共产主义的理想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党和人民对大学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我们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鞭策自己,更要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个人理想必须同社会理想相一致。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要把追求个人理想与追求社会理想结合起来,把追求共同理想与追求远大理想结合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学习,践履笃行,奋发有为,甘于奉献,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为祖国、为人民创造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的原因。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涵义:

(1)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2)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

矛盾的斗争形势: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对立(斗争性)、统一(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两者关系:

(1)两者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2)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3)无条件的绝对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矛盾运动推动事物。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4)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意识决定于物质。从起源上,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从本质上,它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从作用上,意识作用的发挥必须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即意识具有能动性。其能动性表现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创造性,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对人体生理与心理的影响而对人体健康产生的作用。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意识决定于物质,它要求我们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第二,意识的能动性要求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坚持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同时,要有高度的革命和工作热情。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其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和内容,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

其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的中心线索,是把握和理解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其三,矛盾分析法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其四,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在人脑中产生的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其特点是直接性和形象性。它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的对立表现在,两者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其对事物的反映程度、特点、形式是不同的,二者有着质的区别。

它们的统一表现在,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只有对感性认识进行概括、抽象才能形成理性认识,离开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感性认识只有发展、深化到理性认识,才能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才能更好地指导人们的实践。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会导致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经验论忽视理性认识,唯理论则轻视感性认识。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分别犯了类似经验论和唯

理论的错误。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分别包含哪些内容?

答:(一)、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含的两个基本内容是:第一: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谁是世界的本源。第二:思维和存在或事物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二)、原因:第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一切哲学都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第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活动中最基本的问题。第三: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不同哲学派别的唯一标准。第四:是哲学争论的焦点。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意义?

答:科学内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定义的三个含义:a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B具体物质形态的高度抽象性,c物质的可知性。

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定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评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7.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答:内容:1.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和否定是对立统一。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事物是自我运动、自我发展。3.辩证的否定有两个重要特点(1)是事物发展的环节(2)是事物联系的环节(3)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既批判又有继承。

意义:第一,从理论上讲,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对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的态度。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第二,从实践上讲,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对我国当前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8.如何理解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关系?

答:1.两者之间的联系:第一: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第二:都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2.两者之间的区别:第一,自然规律无须人的参与而自发的起作用;社会规律必须通过人的有意识参与而起作用。第二,自然规律可完全重复出现,社会规律不可完全重复出现。

17.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答: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二)1.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群众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服务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关系:党的群众观点是群众路线的思想基础,群众路线是党的群众观点的具体体现。4.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

利益。

20.资本不同成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答:1.资本的不同成分为可变资本和不可变资本。2.资本的不同成分深刻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来源: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3.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程度,为准确计算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答案要点】①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是指每一事物、每一过程的矛盾及其各方面都有特点,是有条件的、相对的。(2分)②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在一定条件下,共性和个性可以相互转化。(3分)

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答案要点】①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是指每一事物、每一过程的矛盾及其各方面都有特点,是有条件的、相对的。(2分)②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在一定条件下,共简述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答案要点】①像任何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1分)②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2分)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的特点在于,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使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或劳动力商品在消费过程中能够产生剩余价值。)(2分)

性和个性可以相互转化。(3分)

●什么是物质?

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答: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本原是物质,意识或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题汇总

1.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义哲学意义 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分)意义: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意义答三条原则(一元论或唯物论的原则、可知论的原则和辨证的原则)和三条界线(与唯心论的界线、与不可知论的界线和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界线)。 2.阐述意识的本质、起源及其能动性作用的表现 答: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的起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加重要的是社会的产物,其中关键的是劳动的产物。 其能动性主要表现有:第一,意识活动是一种主动的创造过程。第二,意识活动具有的性、计划性。第三,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第四,意识能反作用于主体及生理过程和活动。 3.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内容及哲学意义 答: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意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二者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所处的地位有所不同。运用这一原理指导实践,有利于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并做出正确决断,促进优势互补和事物的协调发展。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内涵及哲学意义 答: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存;特殊性:矛盾性质的特殊性、矛盾不同发展过程或阶段中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系统中各种矛盾的特殊性、解决矛盾形式的特殊性。 意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扑便真理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5.简述质变与量变的辨证关系 答:第一,相互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巩固原有量变的成果,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第二,相互渗透。在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在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6.阐述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辨证内容与辨证形式 答:否定之否定揭示事物发展的辨证内容是事物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由于事物内部肯定与否定方面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发展由肯定到否定,旧事物转化为新事物,新事物中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由否定发展到否定之否定,又达到对立面的统一,这样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表现为一个周期,这样事物在自我发展中达到了自我完善。 否定之否定揭示了事物的发展的辨证形式是螺旋式上升与波浪式前进,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指的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7.试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答: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实践促成了人类认识系统的发生(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目的和归宿(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总之,认识的产生、发展、检验和归宿,认识过程的每一环节,都依赖于实践。所以,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上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8.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 答:区别:性质不同、特点不同、形式不同、地位作用不同;联系: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9.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答:认识事物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0.简述真理二重性的内容及辩证关系 答: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考试重点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简述意识能动作用的含义,主要表现,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要实践-认识-实践。 3.简述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意识起源于物质世界,是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生理基础是人脑,意识的本质是主观映像。 这是说,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类社会,没有人类社会,就没有劳动,就没有语言,就没有能区分于动物的、有特殊机能的人脑,也就不会有意识。 意识的本质之所以是主观映像,就是因为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客观物质,它是对客观物质的反映。 4.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的,二者是绝对与相对的关系,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 另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即动中有静,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静中有动,相对静止中包含绝对运动;运动和静止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5.简述实践的含义特点和形式 1.实践的基本特征:①客观物质性。②自觉能动性。(主观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 2.实践的基本形式:①生产活动(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实践)。③科学实验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基本特点: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6.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2)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3)在社会生活领域,新事物符合人民的利益和要求,能得到人民的支持 7.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论述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大题:简答题 1:(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分)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意识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2分)(3)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其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其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2分) 2:(1)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2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4分) 3:(1)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持续存在与发展或自我完善,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3分) (2)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促进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3分) 4:(1)马克思按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划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2分) (2)这一划分具有的重大意义:第一、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说明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第二、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4分)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归纳为三种类型:第一、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2分)第二、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即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各种国私合资合营企业;(2分)第三、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即国家通过种种方式来促进、引导私人企业向既定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调节(2分) 6:(1)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2分) (2)实践是客观的活动,具有客观性。(2分) (3)实践是能动的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1分) (4)实践是社会历史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1分) 7: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2分)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2分) (3)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方法。(1分)

马克思重点(简答,论述题)汇总

识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组成 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简单运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时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1.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3.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随着人与世界的关系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分工的进步,人类实践的具体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理解: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从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理解:意识能动性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语改变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简单运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简单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矛盾分析法很显然,自觉的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综合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重要意义 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就得矛盾解决了,新的事物又产生了是,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特殊性:不同的事物各有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有不同性质、地位和作用。 关系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个各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的哲学基础。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获得新胜利。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更加深刻,因此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理论创新,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马克思简答题和论述题

二.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答:(1)马克思主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及其后继者对它的发展即发展着的马克 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第一,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第二,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2、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 答: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构成的“一块整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科学社会主义直接理论来源主是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圣西门、欧文和傅立叶。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基本面内容。 答:(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哪个第一性,哪个第二性,或哪个是世界的本原,哪个是派生的。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心主义和和唯物主义两大哲学 基本派别的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答:第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对一切事物和现象最一般、最普遍的概括。第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一切哲学体系之中,任何哲学都必须研究和回答这个问题。第三,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 3.简述列宁物质定义(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答:(1)列宁的物质定义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最科学的表述:“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4.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会导致什么错误观点? 答:(1)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的,有条件的,相对的。运动和静止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2)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绝对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相对主义夸大运动,否认静止,抹煞了事物之间的区别和界限,无条件地讲“这个就是那个,那个就是这个”,陷入诡辩论。绝对主义夸大静止,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不变论,在理论和实践上往往表现为教条主义。 5.简述意识的本质。 答: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第二,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一方面,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一切观念的东西都可以在客观世界找到其“原型”,意识的源泉不在人脑,而在人脑之外的客观世界。另一方面,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具有主观特征。否认意识的主观特征,是庸俗唯物主义。 6.什么是规律?规律有什么特点? 答:规律客观事物内部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特点是:第一,客观性。规律是物质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创造、消灭、改变、改造。第二,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发展都有其客观规律。第三,稳定性(重复有效性)。规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起作用的,只要条件具备了,规律就会重复起作用。 7.简述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的途径。 答:(1)意识的能动性或能动作用是指人们在实践中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第一,意识活动具有主动的创造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第三,意识的能动性突出地表现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第四,意识活动能在一定条件下控制和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2)实现主观能动性的的途径是实践。 8.简述实践及其特点。 答: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其特点是:第一,客观性和直接现实性。构成的主体、客体(对象)、手段(工具)和结果等是客观的物质形态。第二,能动性。实践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创造性活动,与一般动物消极被动 地适应自然界的本能有本质区别。第三,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作为实践的主体的人,总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人的实践是一种社会化的活动。 9.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答:第一,联系的观点。联系是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 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联系具有客 观性、普遍性、多样性等特点。第二,发展的观点。发展的实 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0.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其他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围的“钥匙”。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1.简述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及其关系。 答: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1)矛盾的同 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吸引、互相联结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有两层含义:一是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二是矛盾双方互相渗透、互相贯通,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分离的性质和趋 势。(3)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 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结合,共同构成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它们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只能互相补充,不能互相代替,单方面不能构成事物发展的动力。 12. 如何理解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答:第一,一般寓于个别之中,通过个别体现一般,没有个别就没有一般。(如:没有苹果、葡萄、香蕉等个别果实,就没有“水果”这个一般概念。)第二,任何个别都包含一般,表现一般,在这个意义上,任何个别都是一般。(如:张三是人,苹果是水果)。第三,任何一般都只能大致地包括一般,一般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第四,一般、普遍。共性是无条件的,具有绝对性。个别、特殊、个性是有条件的,具有相对性。任何事物都是一般与个别的统一,普遍与特殊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1

马克思主义简答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简答题及参考答案

绪论 5、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⑴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⑵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在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公然申明自己的阶级性,申明自己是为工人阶级服务的。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为它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客观规律。⑷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17、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成果的升华,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自身 【2】马克思主义问世以后,马克思、恩格斯又通过总结实践经验、理论研究和与反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论战,不断把自己的理论推向前进。

【3】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 【4】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或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2】内容:A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B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意识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3】意义:A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B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

马克思主义原理:名词解释和论述题全部整理

马克思主义原理部分:名词解释和论述题(共三部分) 一、名词解释题 二、简答和论述 三、基本要点梳理 一、名词解释部分 1、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8、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二元论是不彻底的,往往最终倾向唯心主义一元论。 9、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重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怎样理解哲学基本问题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在实践中解决的? 2.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什么理论意义? 3.怎样理解社会的物质性? 4.怎样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 5.怎样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6.用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发展观点,分析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根据和现实意义。 7.试述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错误及其指导意义。 8.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9.用内因和外因关系原理,说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对于我国深化改革有什么重要意义? 2、从认识主体的含义和特征出发,阐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怎样不断增加主体的认识能力。 3、从真理的辩证法原理出发,说明怎样正确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4、试述党的思想路线和认识论的一致性,以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大理论意义。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运用唯物史观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联系实际说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试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原理,并结合当前实际阐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试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及这一原理对于我国实施科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意 义。 4.试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原理说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方针的正确 性。 5.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 展。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较严重。我国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 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请结合这一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 有所不为? 6.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 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7.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 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简答题.

1、简述真理及其客观性含义? 答: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客观性含义是:任何真理中都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社会实践。 30. 简述真理和真理的相对性的含义。 答 ;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某一方面的正确反映,认识有待扩展。 43. 简述上层建筑的两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类似的正确反映,认识有待深化。 2、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主要表现? 答: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 主要表现在: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具有不完全的同步性; 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社会意识对社会具有反作用。 10. 33. 简述意识的本质 ? 答 ; 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它具有复杂而精微的结构,由诸多因素和层次构成。从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来看, 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 ; 各

种思想体系由于对经济基础的关系不同和反映社会存在的方式不同, 可以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两类 ; 从社会意识主体的范围来看,可以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1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意义: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24.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答:1、主体和客体之间是实践关系,即:改造和被改造关系。 2、主体和客体之间是认识关系:即:反映和被反映关系。 3、主体和客体互相作为,主体对客体具有能动的改造作用,这种能动性又受和客体制约。 3、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及作用? 答:价值规律的内容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的分配,自发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收起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实现优胜劣汰。 31. 如何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答:1、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既有具体劳动,也有抽象劳动。 2、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具有的特定性质、目的和性质的运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马克思论述题答案

论述题 五.如何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促进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也提高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但这些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把资本主义的部分变化夸大为资本主义的质的根本变化的认识是片面的。而完全否定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意义也是错误的。 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可以帮助我们实事求是地分析和借鉴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积极因素,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五.如何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双重作用? “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利用掌握的巨额资本兴办私人资本无力兴办的投资规模巨大新兴工业企业,部分地克服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 (2)资产阶级国家代表整个资产阶级利益调节经济,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3)国家的收入再分配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缓和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矛盾,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4)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信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但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更好地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各种不同具体形式,实质都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 四.试述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因为: (1)货币要转化为资本,就必须带来剩余价值,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剩余价值是在生产领域产生的,它是由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 (3)剩余价值的产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只有通过流通领域,资本家才能购买到特殊商品劳动力,它的使用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才可能使货币转化为资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题含答案)

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 答:(1 )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主要表现在:1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暴露于事物外 部,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深藏于事物内部,是不能直接感知的,只有 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2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3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相对平静的。 (2)本质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这样那样的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是现象存在的根据。 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含义: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作用:1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2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4生产方式 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简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答:(1)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有两个因素:一是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二是生产资本的构成。 (2)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受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重要影响。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短,资本周转速度越快; 反之,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长,资本周转速度就越慢。 简述垄断阶段同自由竞争阶段竞争的不同点。 答:垄断阶段同自由竞争阶段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竞争的目的不同。垄断时期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2)竞争的手段有了新的变化。不但以前的各种竞争手段在继续使用,而且由于垄断的存在,各种凭借垄断地位采取的新的竞争手段层出不穷、花样翻新。 (3)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由于垄断组织的实力及其所采用的手段与自由竞争阶段的企业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竞争的激烈和持久及其造成的破坏,也大大超过了自由竞争阶段。 (4)竞争的范围不同。垄断阶段的竞争不仅存在于国内,而且扩展到了国外,除了经济领域的竞争外,还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展开激烈的竞争。 简述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答: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一方面,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在社会集体中才能实现,要以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为支撑。另一方面,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又能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出更加璀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力的失去社会全面发展。 试述内容和形式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答:(1)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的统一。内容和形式是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两个不同的方面,二者是有区别的。同时,内容与形式又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都有一定的内容。内容和形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某一种联系中是形式的东西,在另一种联系中可能成为内容,反过来也是一样。 (2)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作用的。1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内容发生了变化,形式或迟或早总要发生相 应的变化。2形式对内容有巨大的反作用。当形式适合于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形式不适合于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3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形式和内容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 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不断循环的矛盾运动。 (3)内容与形式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是错综复杂的。1内容决定形式是归根到底意义上的决定,而不是僵化的 决定。在一定条件下,同一内容覃以采取多种形式,同一形式也可以表现不同的内容。2在一定条件下,新内容可 以利用旧形式,旧内容也可以以新形式的面貌出现。 (4)掌握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所以我们要根据内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题大全(含提纲_简答、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整理大全 绪论 1.简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答:(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2)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为了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3)无产阶级肩负着资本主义的掘墓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的历史使命。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适应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创立马克思主义的。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答:(1)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2)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哲学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 (3)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亚当·斯密和大卫·嘉图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变革。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涵。 答:(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简要地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起了主导作用,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结合时代特点和本国的实际情况,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4.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答:(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在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公然申明自己的阶级性,申明自己是为工人阶级服务的。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为它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客观规律。 (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5.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答:(1)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还是当作行动的指南,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两种根本不同的态度。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后继者都坚决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做法,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是研究的方法。 (2)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而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 (3)我国目前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有许多艰巨的任务等待我们去完成。在中国现时代,把马克思主义当作行动的指南,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6.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答:(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成果的升华,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自身,从而形成了一部容丰富并持续向前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2)马克思主义问世以后,马克思、恩格斯又通过总结实践经验、理论研究和与反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论战,不断把自己的理论推向前进。 (3)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 (4)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思想,形成了包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7.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答:(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体现时代性,要求我们站在时代前列,把握时代特点,反映时代的进步和历史发展的要求。 (3)把握规律性,要求我们不断加深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实际工作提供规律性的指导。 (4)富于创造性,要求我们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不断提出新理论,开拓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把各项事业提高到新的水平。8.试述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关系。 答:(1)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 (3)实现共同理想必须以坚持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9.简述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答:(1)理论联系实际之所以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首先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的,它来源于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其次,这是由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决定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2)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我国今天面临的最大实际,就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我们党制定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马克思简答题大全

1.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1)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 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 平等人的理论。 (3) 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 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和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 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 后相继 一脉相承 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4) 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 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 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是马克思主 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 简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1)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2) 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 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三.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1)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 摄影 反映。”(或“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意义: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四.简述运动与静止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运动的含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的主体,一切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运动观,都是把物质和运动相割裂,前者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后者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相对静止的含义: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 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相对静止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1。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2.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质的相对稳定。 两者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 五.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 论述题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一、简答 1.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基本面内容。 答:(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哪个第一性,哪个第二性,或哪个是世界的本原,哪个是派生的。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心主义和和唯物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 简述意识的本质。 答:意识的本质是: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个人只有在一定社会环境与社会关系中生活,学习一定社会群体的语言,接受这一社会群体的意识的影响,才能形成自己的意识。 3. 简述联系的含义及联普遍性。 答:(1)马克思主义认为,联系的含义: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各环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普遍性表现在: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的; 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4. 简述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答:量变是事物的数量及其空间结构形式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超越度的范围的变化。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量变和质变相互联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二,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不断转化、循环往复、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 二、论述题 1. 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 答: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是: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 (2)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特点:一,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二,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3)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否定是扬弃。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否定什么和肯定什么,批判什么和继承什么,都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具体分析,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