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详细版)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详细版)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详细版)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详细版)

【复习范围】

第一讲政治经济学绪论

1.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生产

研究对象——生产关系(3页)

生产力(物质生产)的三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志——生产工具(21页)

2.经济规律的定义、特征以及类型(8页)

?定义: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客观的必然联系。?特征: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时,人对经济规律具有主观能动性,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经济规律的三个层次(三种类型):

①第一层次是各个社会形态都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②第二层次是几个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如存在几个社会的商品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竞争规律、供求规律等。

③第三层次是某个社会形态所特有的经济规律,如剩余价值规律、按劳分配规律等。

第二讲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1.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关系(27页)

?(一)关于经济制度(补充)

?经济制度:亦称“社会经济制度”。指人类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一个社会的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的基础。

?(二)关于经济体制(补充)

?经济体制: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一般是指,一国经济结构和组织管理经济活动的方式方法、组织形式、组织机构的总称。

关系: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但是,经济制度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直接联系,是一种深层次的生产关系;经济体制是一种表层次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经济体制以各种具体形式外化经济制度。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下,经济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经济体制作为形式反映经济制度。它的变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可能像经济制度那样稳定。

?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实行同样的社会经济制度,其经济体制会有差异。?经济体制的变化不一定改变经济制度的属性。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本质特征(120页)

?(一)资本主义的制度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资本对雇佣劳动的统治、资本对剩余价值的占有与分割,构成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基础: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二)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

?资本主义本质特征:雇佣劳动制度

?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劳动成果的剥削制度。

?为什么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

?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圈地运动”

?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一样,是作为资本的生产要素存在的。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创造出自己的工资收入,而且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出利润。

?因此,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劳动成果的剥削制度。

3.公有制的本质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251页)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社会主义国家的全体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和支配的一种新型的所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是由劳动者在全社会或社会的部分范围内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获得经济利益。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如何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

社会主义公有制有多种实现形式,不仅包括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经济成分和集体经济成分。

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例如,股份制。要努力探索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253)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一般性和特殊性(261页)

?定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也就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又具有特殊性。

?1、一般性(263)

?资源配置以市场为基础;

?企业是独立的市场主体;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宏观调控间接化;

?市场管理法制化;等等。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特殊性(263页---264页)

?第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

?第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结合在一起,实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

?第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服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大目标。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267页)

“两大体系”“三项基本制度”

?1、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2、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3、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

?4、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5、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6、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技、教育体制和完备的法律体系。

6.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272页)

?1、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2、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

?3、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4、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第三讲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和基石

1.商品两因素的关系(32页)

?价值与交换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使用价值和价值:一方面,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在质上各不相同,在量上难以比较;另一方面,商品作为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在量上是可以比较的,因此,各种不同的商品能按一定的比例进行交换。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33页)

商品的两要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具体劳动:即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个永恒性范畴。

?抽象劳动:是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即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范畴。

3.货币的职能(48页—50页)

价值尺度:观念上的货币

流通手段:实实在在的货币

贮藏手段:金条银块

支付手段:赊购,债权、债务相抵消

世界货币:在世界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五个职能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4.价值规律(42页-43页)

(1)价值规律及其基本内容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既是价值量如何决定的规律,也是价值量如何实现的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来进行,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

第一,就个别劳动来说,价值规律要求该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当时生产它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

第二,就社会劳动来说,价值规律要求每个生产部门生产的一种商品的总量的价值量要由社会总劳动分配给本部门的社会必要劳动总量决定。

(3)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

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

竞争是价值规律得以贯彻的必要条件,通过部门内部的竞争实现价值规律的第一个要求(个

别劳动);通过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实现价值规律的第二个要求(社会劳动)。

(4)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调节作用: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第二,刺激作用:商品生产者为了多获利润,就必须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竞争中努力降低商品的价格。这不仅对技术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刺激作用,而且在客观上推动了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分化作用:竞争导致优胜劣汰、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5.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过程(123页)

?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

?(1)什么是劳动力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122)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劳动过程就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劳动产品的生产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雇佣工人的活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等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所以,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的形成过程。在现实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支出的剩余劳动的凝结。剩余价值的流向是区分社会制度的标志。

6.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带来的。(124页-125页)

?根据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或价值增殖过程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可以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叫做不变资本(c)。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叫做可变资本(v)。

?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第一,它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第二,它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剩余价值率(m′)就是剩余价值(m)与可变资本(v)的比率,它表明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M=m′×V(这是获得更多M的两条途径)

7.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127页—130页)

?1)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资本家总是力图通过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同时,资本家还用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来榨取剩余价值。

?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受这样两个因素制约:一是劳动时间的生理界限;二是道德的界限。?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怎样才能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在现实的经济运行过程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是从单个企业开始的。但是,单个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不能产生出相对剩余价值,只能产生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也是工人的剩余劳动。

?在现实的经济运行过程中,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各单个资本主义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而各个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

8.剩余价值规律(130页)

?资本家依靠榨取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而使资本不断增殖的规律。

?它在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第四讲资本运动和经济运行

1. 资本的特点(62页-63页)

?(1)资本的增殖性。不断地和无限地追求自身的价值增殖,是资本区别于一般货币的根本特征。

?(2)资本的运动性。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资本只有在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相统一的运动过程中才可能增殖

?(3)资本的返还(预先投入)性。资本的运动和增殖,是以垫支一定量的货币资本为起点的。投资者在开始投入资本的时候,就蓄意要回收它(当然包括增殖额)。

?(4)资本的风险性。资本具有收益和风险并存的特点。一般情况下,收益愈大,风险也可能愈大。

2. 货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的区别(63页)

?货币流通公式:“商品——货币——商品”(W----G----W)

?资本流通公式:“货币——商品——更多的货币”(G----W----G)’

区别:一是流通的形式不同:

二是流通的目的不同;

三是流通的限度不同。

3.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66页)

二者联系: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都能使单个资本的规模增大,并且二者有相互促进的作用:资本积聚使单个资本增大,增强了资本的竞争力,有利于它在竞争中加快资本集中;资本集中又使单个资本具有更大的增殖能力,促进资本积累并推动资本积聚。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四方面”

?第一,资本积聚以剩余价值的积累为前提,资本集中不以积累为必要前提。

?第二,资本积聚的实现会受到社会所能提供的实际生产要素增长的制约,资本集中若采取原有资本之间的兼并和联合的途径,则较少受社会实际生产要素增长的限制

?第三,资本积聚在增大单个资本的同时,也增大了社会总资本;资本集中若采取原有资本之间的兼并或联合的途径,则一般不能直接增大社会总资本,但可以改变资本的结构和质量。

?第四,通过资本积聚方式扩大单个资本规模,一般速度较慢,资本集中则可以用很快的速度实现资本规模的扩大。资本集中具有资本积聚无法比拟的高效。

4. 资本循环的含义、条件(70页-72页)

?含义:产业资本从其最初的形态即货币资本的职能形态出发,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售卖等阶段,并相应变换资本的职能形态,然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这一过程就是产业资本的循环。

资本循环的图示及其三个阶段、三种职能形式(71页)

?G——W(PM A)---P---W’——G’

?三个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惊险的跳跃”)

?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生产剩余价值)、商品资本(实现剩余价值)

?注意:产业资本连续进行的现实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是它的所有三个循环的统一。

G——W(PM A)---P---W ’——G’?G——W(PM A)---P---W’——G’

?资本循环正常进行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第一,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同时并存。

?第二,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的循环在时间上的相互继起。

5. 资本周转的含义、影响因素(72页)

(1)含义:资本连续不断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就叫做资本周转。

?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笔记)

?联系:研究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是研究资本的运动

?区别:重点不同

?研究资本循环问题的重点在于资本的形态变化

?研究资本周转问题的重点在于资本的周转速度。

?(2)资本周转时间及其对周转速度的影响

?资本周转时间是指预付资本以一定的形式为起点,到它带着利润以同样的形式返回出发点所耗费的时间。

?周转时间由资本的生产时间与流通时间所构成。

?资本的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劳动过程的正常中断时间;生产要素的储备时间。?资本的流通时间包括:购买时间;售卖时间。

?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反映了资本周转的速度。

?资本的周转速度可用一定时期内(一般以年为单位)一定量资本的周转次数来表示。?设n代表资本的周转次数,U表示“年”,u表示一定量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则:n=U/u ?资本的周转速度和周转次数成正比,和周转时间成反比。资本要加快周转速度,就要设法缩短周转时间。

?(3)生产资本的构成对资本周转的影响

?生产资本可以根据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生产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73)?固定资本的特点:在使用价值形态上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并可以较长期地在多个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价值则根据其使用价值的逐渐损耗而一部分一部分地逐次转移到所生产的产品中去,并随着商品的出售而以货币形式逐渐收回。

?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及动力、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以及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流动资本的特点:购买劳动对象的资本的周转,是采取原有价值一次转移的方式;购买劳动力的资本的价值周转则是以新价值的再创造来补偿劳动力价值的耗费,但形式上也是价值的一次性回收和补偿。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73页):

?第一,周转方式不同

?第二,周转速度不同

?第三,物质形态的更新方式不同

?第四,价值回收长短不同

6. 预付资本总周转(74页)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比重的大小,可以影响全部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量(公式)

总结:

第一,资本的周转速度与周转次数成正比,与周转时间成反比。

第二,生产资本的构成影响资本的周转。

第三,与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有关。

7.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和核心问题(76页-77页)

?马克思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前提

?(1)把社会总产品从价值上分成三个部分

?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77)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态称为社会总产值,包括在产品中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c),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v),以及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m)。

?(2)按社会总产品的物质形态把社会生产分成两大部类

?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根据其最终用途,区分为用于生产性消费的生产资料和用于生活消费的消费资料。

?相应地,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

?第一部类(I)是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

?第二部类(II)是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出(市场)实现问题

?社会总产品和服务的各个组成部分经过流通进入消费,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使用价值上得到替换,这就是社会总产出的实现。

?这个过程是在市场上完成的,因此,市场实现问题是研究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具体来说,两个方面:

?研究社会再生产,一方面要考察社会总产出(包括社会总产品和服务)的各个部分如何从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即实现价值补偿的问题。这是资本运动之“惊险的跳跃”。(价值补偿、总量补偿)

?另一方面要考察社会总产出的各个部分在转化为货币形式之后,又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和服务,即实现物质补偿的问题。(使用价值替换、结构性补偿)

8. 社会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80页-82页)

?1、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三个公式

?(1)第一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是:

I(c+v+m)=Ic+IIc

?(2)第二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是:

II(c+v+m)=I(v+m)+II(v+m)

?(3)两大部类之间的平衡关系式

?Ⅰ(v+m)=Ⅱc(基本实现条件)

?2、举例说明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

?三大交换关系

?I(4000c+1000v+1000m)=6000 (生产资料)

?II(2000c+500v+500m)=3000 (消费资料)

?第一部类内部交换:第一部类产出中用Ⅰc表示的部分,可以通过第一部类内部的相互交换而实现。

?第二部类内部交换:第二部类产出中用Ⅱ(v+m)表示的部分,可以通过第二部类内部的相互交换而实现。

?两大部类之间交换:第一部类产出中用Ⅰ(v+m)表示的部分,可以通过与第二部类产出中用Ⅱc表示的部分相交换而实现。即:Ⅰ(v+m)=Ⅱc

?2、社会扩大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

?社会扩大再生产:是指社会生产在社会总资本循环运动中不断扩大规模。它可以通过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外延扩大再生产)或生产要素产出效率的提高(内涵扩大再生产)或二者同时发生而得到实现。

?实现条件:

?(1)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第一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Ⅰ(c+v+m)=Ⅰ(c+⊿c)+Ⅱ(c+⊿c) ?(2)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第二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Ⅱ(c+v+m)=Ⅰ(v+⊿v+m/x)+Ⅱ(v+⊿v+m/x)

?(3)社会扩大再生产基本的实现条件:Ⅰ(v+⊿v+m/x)=Ⅱ(c+⊿c)

第五讲企业制度

1.企业制度的含义、内容及类型(147页-148页)

?1、含义:是指企业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社会形式,是调节企业内工人与工人、资本家、企业家之间关系的各种社会规则。

?2、内容:企业制度是一个多层次的制度体系,它包括企业产权制度、分配制度和管理制度等内容。

?企业制度内容之间的关系

?产权制度是企业制度的基础,它表明了企业资本财产的来源归属及企业的财产组织形式,反映了企业的所有制性质。

?分配制度是支配企业收入分配的具体规则,它是企业产权制度的表现,有什么样的产权制度就会有什么样的分配制度。

管理制度也是产权制度的实现形式,它表明了企业内部各个经济主体之间在企业经营过程中

的权力安排。

类型:

(1)个人业主制企业:

(2)合伙制企业

(3)股份公司制企业

2.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3.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基本特征及形成前提(280页-281页)

?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第一,自主经营,即企业拥有经营的自主权。

?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有权决定自己的经营方向和经营目标,有权决定经营什么、经营多少和怎样经营,有权按效益最优化原则配置资源等。

?虽然不同类型的企业程度不等地要接受来自政府的有关调节和干预,但政府不得直接深入企业内部干预企业的合法经营。

?第二,自负盈亏,即在扣除成本、税收后的盈利归企业所有,亏损由企业自己负责。?只有自负盈亏,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才有足够的经营动力和压力。

?当然,在市场经济国家,针对特殊情况,对个别行业的企业给予必要的扶持甚至补贴,但这种扶持和补贴是有限的,不会在根本上改变自负盈亏的市场制度。

?第三,自我发展,即企业规模的扩展、经营链条的延伸、跨行业甚至跨国经营,都取决于企业自身能力并由企业根据市场状况及其预期的获利空间自主决策。

?企业投资资金主要靠自我积累,或主要凭借自身能力或信誉通过直接融资、间接融资途径获得。规模扩张受硬预算约束。

?第四,自我约束,即企业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在必须接受相关的法律约束、市场交易规则的约束、政府规制的约束、市场道德秩序的约束等来自企业外部的约束外,还必须实行内在的自主自觉的行为限制。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要在成本与收益、风险与收益的比较中,形成的自觉的约束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

?“四自”的关系(281)

?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只有具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这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才能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活动主体,其中自负盈亏是核心。

?企业不能自负盈亏,就不可能自我发展,更不可能形成自我约束的机制,自主经营也难实现。

?形成市场经济企业基本特征的前提条件:

?必须要有明确的产权,并在明确产权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投资主体。

4.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284页)

?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也称现代公司制度,其基本的形式是股份制。

第六讲市场体系

1.市场机制、市场体系的内容(补充)

?市场机制:市场经济体系中各种市场主体、客体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相互作用及其对资源配置的调节功能。

?最主要的市场机制是: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

?价格机制:市场上商品价格涨跌调节生产和流通的内在功能体系,是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表现形式,是市场机制中最基础的机制。

?供求机制:是与价格机制紧密联系、共同发挥作用的机制。供求---价格---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供求

竞争机制: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争夺市场的竞争促进和制约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在功能体系,是市场机制中的重要机制。

?市场体系:各类市场有机结合的整体,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基本条件。

?市场体系主要包括商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消费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金融市场、技术和信息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产权市场等)。

2.现代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补充)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是现代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

第七讲分配制度

1.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137页-140页)

?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

?不同部门之间由于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会有不同的利润率。

?生产部门之间若利润率不同,便会发生以资本转移为特点的竞争,从而引起供求关系的变化。这种过程以及由此而来的价格和利润率的变动要一直到两个部门的利润率大体平均的时候才暂时地停止下来。

?这样,利润率便转化为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实质上是把社会总资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所得到的利润率。可用公式表示为: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社会总资本

?平均利润率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客观经济规律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在利润率平均化的条件下,各部门的资本家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的与其投资量大小相适应的利润即平均利润。

?用公式表示,即: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的形成: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在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资本家所获利润的多少似乎只与他所拥有的资本量有关,这就完全掩盖了利润的本质和来源。

?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是剩余价值在各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不仅受本部门资本家的剥削,而且还受整个资本家阶级的剥削。?商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1)生产价格的形成

?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的。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这时,商品不再是按照成本价格加剩余价值的价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价格来出售了。

(2)生产价格的定义

?由商品的成本价格(K)和平均利润(p)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K+p

?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注意:生产价格不是市场价格。它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具有内在标准的价格。

?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而波动。

(3)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没有违背价值规律

?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出售,绝不是对价值规律的违背,而只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因为:

?第一,虽然从个别部门来看,资本家阶级获得的平均利润总额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整个资本家阶级获得的利润总额与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还是相等的。

?第二,从个别部门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同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也必然和价值总额相等。

?第三,生产价格随着商品价值的变动而变动,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了,生产价格就会降低;反之,生产价格就会提高。

?总结:

?生产价格形成以前,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是市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生产价格形成以后,生产价格成为商品交换的基础,市场价格这时已不再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这种变化,是由于受到平均利润率规律的影响。

2. 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内容和途径

内容: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还要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这就是国民收入再分配。

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

(1)通过政府的财政支出实现:根据政府的职能和活动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支出,行政、国防支出,转移支付的支出。

(2)通过税收、调整再贴现率以及价格等手段实现。

3. 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254页)

?按劳分配的定义

?按劳分配:分配个人消费品的社会主义原则,它要求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参与收益分配。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劳动者个人收入的来源只能是劳动;

?②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分工和公平观念决定按劳分配是合理分配个人收入的唯一依据。

?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255页)

?实行按劳分配,可以排除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占有他人劳动成果的可能,从而对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能够把每个劳动者的劳动和报酬直接联系起来,从而使每个劳动者从物质利益上关心自己的劳动成果,这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实行按劳分配,实现了劳动平等和报酬平等,有利于实现社会分配的公平与公正,从而可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从这样的意义上说,实行按劳分配是人类历史上分配制度的一场深刻革命。

?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按照投入生产要素在财富形成中的贡献分配。(255页)

?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原因:

?按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的一般关系决定的,只要存在市场经济就必然要求按要素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例外。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在分配领域的实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通过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实现的一种在多种社会制度中通行的分配方式。(255)

4.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内容及依据(256页)

内容: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依据:(1)这是由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

?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要求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形式,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

?所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是市场经济。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发展劳动、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由于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活劳动创造价值,而且随着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掌握了科学技术、拥有知识的劳动者创造价值的作用和创造的价值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

由于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是商品生产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这就要允许各种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由此构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分丰富的分配内容。

(3)这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多层次和不够高的状况是分配方式呈现多样性的最深层次原因。

实践证明,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利于调动社会广大成员的积极性,把分散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动员起来进行现代化建设,实现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

5.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差距不合理的调节(259页)

①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妥善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②要健全市场分配机制,发挥市场机制对分配的基础性调节作用。

③加强政府调控,特别要发挥税收政策对分配的调节作用。

④制定并实施科学的价格政策。

⑤加强法制建设。

第八讲宏观调控体系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目标及手段(349页-353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促进经济增长是指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

?增加就业是指尽可能消除非自愿失业,使每个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工作的劳动者都能有平等的就业机会;

?物价稳定是指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即将物价变动保持在经济顺畅运行所允许而居民又能承受的范围内;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指资本流出、流入的平衡和进出口的平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1、经济政策:是由政府制定的用以调整各种经济主体利益关系和指导、影响经济活动的准则和规则。它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351)

最主要的经济政策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价格政策等。

2、经济计划: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计划,是建立在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基础上,并以指导性计划为主和中长期计划为主。(一五---十一五计划)

3、法律手段:

?严格地说,法律是实行宏观调控和维持市场经济秩序的保证。但从一些法律条文对经济也能起调节作用的角度看,法律也可被视为一种宏观调控手段。

?第一,通过经济立法,制定各种必要的经济法规,调整各方面的经济关系。

?第二,通过经济司法,审理各种经济案件,打击和惩办各种经济犯罪活动。

4、行政手段:主要是指依靠行政机构采用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和下达带有指令性的任务或某些具体限制等行政方式调控经济的运行。

2. 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途径(353页-358页)

①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

?实现政企分开;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提高政府效率,建设服务型政府。

②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第一,建立、健全科学的经济决策体系和制度。

?第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

?第三,建立健全宏观调控管理体制,实行分级管理与分级调控。

两级调控体系的主要内容是: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合理、明确地划分事权。

建立两级宏观调控体系,要注重发挥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的作用。

③建立与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明确法律手段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树立依法进行宏观调控的观念;要加强法制建设;加快推行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

第九讲社会保障制度

1.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内容及功能(补充)

?(一)含义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了保障全体公民基本生活需要和劳动力再生产而建立的一种制度,它是使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有安全感的一种安全保护措施。

具体说,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的专门机构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对遇到疾病、生育、年老、死亡、失业、灾害或其他风险的社会成员给予相应的经济的、物质的服务和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社会经济福利制度。

?(二)内容

?社会保障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四

方面内容所组成。

?在社会保障的四大内容中,社会保险是核心,是基本目标;社会救助(济)是最低目标;社会福利是最高目标;社会优抚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保障形式。

?(三)功能

?1、提供社会安全网和减震器,维护社会稳定

?2、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

?3、调节国民经济运行,发挥内在稳定器作用

?4、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2.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答: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由货币本质决定,又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货币具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3.<论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

答: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商品交换以货币为媒介,商品的价值通过商品的价格表现出来。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有三个方面:第一,自发调节资源配置;第二,自发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管理,促进生产力发展;第三,会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4.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何?

答: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

在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5.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如何?

答: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使用价值是指物的有用性。

价值是使用价值的内容,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6.<论述>如何理解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任务是掌握客观经济规律?

答: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即是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第二,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它,也不能随意地创造或制定它。

掌握客观经济规律,可以理解各种复杂社会现象,了解人类发展规律。

7.资本流通总公式是什么?总公式的矛盾是什么?怎么解决矛盾?

答:资本流通总公式:G—W—G′。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共同特点。

总公式的矛盾: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交换应遵循等价交换原则,而资本流通的结果却产生了价值增值。

资本流通总公式既等价又增殖的原因:资本家卖到特殊商品劳动力,它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是价值。这样总公式的矛盾就就解决了

8.资本的本质是什么?工资的本质是什么?

答:资本从本质上说不是无而是以物为媒介的一种生产关系,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本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体现了剥削关系

9.不变资产与可变资产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答: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是转移自身的价值,并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叫做不变资本。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叫做可变资本。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10.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概念和相互关系是什么?

答: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从而剩余劳动时间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

联系: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它们都

靠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

区别:物质技术基础不同,从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上所起的作用不同。

11.资本积累的实质是什么?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哪些?

答:剩余价值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去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因素:1.积累率=积累基金/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率

3.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

4.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

5.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12.资本积累,资本积聚资本集中的概念和相互关系是什么?

答:剩余价值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

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叫做资本积聚。

原来分散的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叫做资本集中。

区别:资本积聚会使社会资本总额增大,资本集中则不会增大社会资本的总额

联系:资本积聚加速资本集中的进展;资本集中为更大规模资本的积聚创造条件。13.相对过剩人口产生的条件和存在的意义?

答:产生的条件:1.伴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使不变资本的比例在递增,可变资本比例下降,使得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应下降。

2.资本主义进入大机器生产时代,劳动力对资本的供给在增大。

3.资本相对于劳动力需求的过剩。

存在的意义1.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建立一个庞大的产业后备军,以适应资本主义发展周期性的需要。

2.有利于加重资本家对在职工人的剥削。

3.是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人口规律。

14.如何理解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答: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积累会引起两个结果:一是财富的积累;二是同时又出现了物产阶级贫困的积累。二者间存在着本质、内在、必然的联系。

资本积累的过程,必然会造成扩大剩余价值的生产的过程,同时必然也是无产阶级贫困积累的过程。

马克思揭示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目的是揭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阶级对抗性质,也指明了无产阶级只有推翻整个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得到彻底解放。

15.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

答: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依次地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执行三种职能,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产业资本运动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生产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出售,收回预付资本价值和实现剩余价值。

(1)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列存在;(2)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每一种职能形式的依次转化,在时间上相继进行。

16.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哪些?它队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

答:资本周转是指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

影响因素:1.周转时间的长短或资本周转次数的多少

资本的周转时间,是产业资本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经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实现了价值的增殖,然后重新回到原来的资本形式为止所经历的时间。它包括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资本的周转时间和资本的周转速度成反比关系。

资本周转次数,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资本所经历的周期循环的次数。资本周转次数与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关系。。

2.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占的比重大,整个资本的周转速度就慢;相反,流动资本占的比重大,整个资本的周转速度就快。

指导意义:应对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进行区分管理;应设法加快固定资本发周转速度;应加强市场营销理念,节约流通时间。

17.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是什么?

答:固定资本是指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部分。

流动资本是指投在劳动对象和投在劳动力上的生产资本部分

区别:价值转移方式不同;价值回收方式不同;价值周转时间不同;物质更新方式不同。

18.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与不变资产与可变资产的区别?

答:依据不同: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划分不变资产与可变资产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值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内容不同:不变资本除了包括固定资本的全部外,还包括流动资本中的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流动资本除了包括可变资本外,还包括不变资本中的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

目的不同: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目的是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对生产的剩余价值数量的不同影响;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目的是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及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程度。

20.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的内容?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

答: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扩大的再生产。

实现条件:I(I(v+△v+m/x)=II(c+△c),反映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在积累和生产规模上是互相依赖制约的,I部类生产决定着II部类的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II部类生产也制约着I部类的积累规模。

I(c+v+m)=I(c+△c)+II(c+△c),反映了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I部类的生产资料不仅能补偿两大部类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而且还要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资本的需求。

II(c+v+m)=I(v+△v+m/x)+II(v+△v+m/x)反映了扩大再生产条件下消费资料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I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必须同两大部类原有的工人,追加的工人和资本家个人消费之间保持平衡。

指导意义: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必须同时积累;需要保持各种比例关系;社会总产品的物质构成要以扩大再生产的价值构成平衡适应。

21.成本价格出现的意义?

答:成本价格是生产商品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之和

意义:成本价格形成后,商品价值就转化为成本价格+剩余价值,掩盖了c+v的区别从而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对资本家经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资本家经营企业盈亏的分界线;决定着资本家竞争的成败

22.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关系?

答:剩余价值:由劳动者创造的超过劳动了价值的那部分价值,体现了剥削关系。

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叫利润。

联系:量上相等;m是p的本质,p是m的转化形式

区别:剩余价值是相对于可变资本而言,揭示了剥削关系;利润是相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掩盖了剥削关系。

23.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关系?

答:剩余价值率m′=m/v,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

联系:剩余价值率是利润率的本质,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区别:剩余价值率量上大于利润率;体现形式不同剩余价值率揭示了剥削程度,利润率掩盖了剥削程度。

24.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答: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

因素:一、剩余价值率,预付总资本和资本有机构成已定的条件下,剩余价值率同利润率成正比。

二、资本有机构成,它与利润率成反方向变动。

三、资本周转速度,速度越快利润率越高。

四、不变资本的节省,不变资本越节省利润率越高。

五、不变资本要素价格的变动和经营管理水平也会对利润率的高低产生重大影响。

25.生产价格是怎样形成的?平均利润是怎样形成的?马克思的生产价格和平均利润理论有何重要意义?

答:生产价格由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构成,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形成:各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周转速度不同,会有不同的利润率;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各部门资本家必然展开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部门见的竞争;通过资本转移是各部门利润率趋向平均,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全部剩余价值总量个社会预付资本总量的比,其变化由部门利润率和社会总资本在部门中分配的比例决定;一定量的资本按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就是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一定量的资本按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

形成:平均利润是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资本家在竞争和资本可以自由转移条件下形成的;各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周转速度不同,会有不同的利润率,而等量资本又会追加等量利润;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各部门资本家必然展开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部门见的竞争;通过资本转移是各部门利润率趋向平均,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全部剩余价值总量个社会预付资本总量的比,其变化由部门利润率和社会总资本在部门中分配的比例决定。

意义:从理论上科学的解决了价值规律与等量资本要获得等量利润在形式上的矛盾,使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并为利息和地租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揭示了雇佣工人不仅受雇佣他的资本家剥削,而且受整个资产阶级的剥削。无产阶级要摆脱剥削和压迫,就必须联合,反对整个资产阶级,消灭资本主义制度

26.商业利润、借贷利息、地租的实质分别是什么?

答:商业利润是产业资本家因为商业资本替代产业资本完成了商品资本的职能而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是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它体现了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瓜分剩余价值,并剥削包括商业职工在内的雇佣工人的关系。

借贷利息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转化形式,它的本质是借贷资本家通过借贷关系从职能资本家那里瓜分到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都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是农业资本家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资,体现大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工人的关系。

27.利息率是怎样确定的?

答:利息率是一定时间内利息量和借贷资本量的比率,简称利率。

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一般情况下,利息率低于平均利润率且不为零,不能等于更不能超过平均利润率。

影响因素:平均利润率的高低;资本市场的资本供求状况。

28.极差地租和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原因和源泉有何异同?

答:级差地租,是指与土地优劣程度不同相联系而缴纳的有等级差别的地租。它实际上是由于优等地和中等地生产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由劣等地生产条件所决定的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而形成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产生的条件是土地优劣程度的不同,源泉是农业工人在生产中耗费的剩余劳动。

绝对地租,是指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因而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它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社会生产价格以上的那部分超额利润。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对土地私有权的垄断,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的资本有机构成。源泉是农业工人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29.垄断的形成?垄断组织有哪些?

答: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而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高度必然产生垄断。

垄断组织是指垄断了某一个部门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和销售,并按照一定的组织形式结合起来的大型资本主义企业或企业联合。

组织形式:卡特尔,即生产或经营同类产品的一些大型垄断企业之间通过协议形成的,在生产或流通的某个或某些环节实行垄断的组织形式;

辛迪加,即把一些在法律上和生产上还是独立的大垄断企业在流通环节上统一起来进行垄断经营的组织形式;

托拉斯,即垄断了某种商品生产和经营全过程的独立的大型垄断企业;

康采恩,即以一两个特大型垄断企业为核心,联合了各方面各领域一大批企业所形成的超大型垄断集团。

20世纪后半叶,垄断组织的主要特征是混合联合企业的兴起(混合联合公司)。

30.垄断利润及其来源?垄断价格是否违背了价值规律?

答:垄断组织凭借垄断地位所获取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是垄断利润。

来源:1.垄断企业内部职工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2.垄断资本对国外人民的剥削和掠夺。

3.垄断组织以低卖高卖的方式占有非垄断企业所得到的一部分利润。

4.垄断资本家利用控制的国家机器,对国民收入做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以增加利润。

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为了获得高额利润,凭借垄断地位而制定的一种价格。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垄断利润

不违背:垄断价格的确定不能完全脱离商品价值,价格以价值为基础;垄断价格不能增加商品价值总量;,利润来源仍为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劳动着创造的价值。

31.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垄断时期的特点?

答:垄断从自由竞争中产生,是自由竞争的对立物,垄断限制了自由竞争垄断时期的竞争主要包括: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组织与非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基本概念 ①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②经济规律 分为三种: 1.适应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 2.适应于几个社会经济形态的 3.适应于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性:经济规律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挥作用。人们不能违背、制造和改造经济规律,但可以利用它。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差异性:历史性、利益性、阶级性、 基本原理 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研究社会生产关系,要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三要素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较为活跃,生产关系较为稳定。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但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

基本概念 ①商品 (同时满足)必须是个有用物;必须是劳动产品;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通过有代价(经济 上的代价)的交换方式。二因素:价值、使用价值。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其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货币 当某种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历史: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 未来:电子货币。 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金银便成了货币。 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经济主权的象征(货币主权) ③货币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派生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④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核心:等价交换。 既是价值决定规律,也是价值实现规律。 价值规律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并发挥作用。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可能永远高于或低于价值,总是受价值约束,上下波动。 商品的价格是以自身的价值为基础,进行波动的。 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_简答题

重点问题: 1.2/1、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20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产权作为财产权利有如下规定: 第一,所有权表现在一定经济关系中的个体或团体对生产条件的排他的占有或归属关系。人对物的这种意志关系,最初可能是作为一种习惯和传统被人们自觉遵守和维护,之后,在财产冲突的作用下,才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从而作为一种权利保护起来。 第二,财产权利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马克思不否认所有权中体现的人和物的关系,而是要从人和物的关系中揭示出人与人的关系,财产权利,只能在一定的经济关系中才存在。 第三,产权对财产主体有实现利益的要求,财产主体必须作为财产的承担者,通过一定的经济交往过程,使财产权利得以实现。 2、2/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33-34 劳动的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重性。 (1)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它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抽象掉生产商品劳动的具体形式,则所有劳动都是人们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它撇开劳动的特定性质,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 (3)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个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则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了抽象劳动的历史性; (4)只有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具体劳动才需要还原为抽象劳动,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才形成价值;在不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人民的劳动产品不用来交换,他们的劳动就只表现为具体劳动。 理论意义: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它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2)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3)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也都同劳动二重性学说有关。 3.3/2、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34-5 1)先论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含义及其矛盾: (1)私人劳动是指生产资料归不同利益主体所有,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商品生产者按照私人的打算和私人利益进行的劳动,它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决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1、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 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有利于生产关系的和谐发展。 2、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大量生产来满足消费需求,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必须以商品经济为主导,公平、公正的环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保障。 3、商品价值量的含义,单位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的量 商品价值量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劳动时间决定的,(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大多数劳动者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成反比! 4、在商品经济中,为什么以价值为尺度进行商品交换 商品的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必须以照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5、实现商品经济的条件,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 含义:以社会分工进行生产,以交换作为目的的生产方式称为商品经济 条件; 1)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私有化 3)等价交换 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或者说,产品价值是否能转换成为商品价值的矛盾! 6、价值规律、供求规律 第一,价值规律使供求达到平衡性,有效缓解经济危机,并且引导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均衡转移与分配,有效地避免了经济资源的浪费,达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二,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分配。 有利于大多数劳动者的经济利益。有利于竞争机制发挥和“优胜劣汰”格局。 第三,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7、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与好处 特征: 第一,本质上是交换经济(通过交换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 第二,是开拓型经济(通过社会分工使产品产出达到最大化) 第三,是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经济 (以商品价值为准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获得利润) 第四,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为了获得利润不断生产产品和创造社会财富) 好处: 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需求达到最大化 有利于生产关系和谐

政治经济学考研复习知识点

政治经济学考研复习知识点 很多高校经济学专业考试包含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今天凯程考研晶晶老师就为大家整理了政治经济学的部分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帮助。 1.经济制度:在一个社会中经法律确认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该社会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又被称为这个社会的基本制度或基本经济制度,它规定着这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方向和基本性质。 2.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经济运行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体制。它决定着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基础上应该怎样从事经济活动和在怎样的相互关系下从事经济活动。 3.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 4.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它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 5.商品经济: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生产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到共产主义阶段,其会消亡。 6.劳动价值论: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形成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具体劳动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即死劳动,只是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 7.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指人们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8.生产力: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反映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9.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生产关系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②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他们的相互关系;③产品分配形式。 10.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的生产效率,常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详细版)

政治经济学重点及答案(打"的题是老师认为比较重要的) 导言 一、主要概念: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V) 二、主要问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2?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V)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具体来说: 生产的决 定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 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 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适应生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科学技术与与生产力(结合第九章) 4?经济规律

政治经济学考试重点

大一政治经济学考试重点 一、概念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2.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答: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畴。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由货币本质决定,又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货币具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3.<论述>价值规律的容,表现形式和作用? 答: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它的基本容和要: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商品交换以货币为媒介,商品的价值通过商品的价格表现出来。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有三个方面:第一,自发调节资源配置;第二,自发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管理,促进生产力发展;第三,会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4.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何? 答: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在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5.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如何? 答: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使用价值是指物的有用性。 价值是使用价值的容,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6.<论述>如何理解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任务是掌握客观经济规律? 答: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即是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它,也不能随意地创造或制定它。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个人总结)

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和运动规律,以实现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 政治经济学:以国家的经济或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 经济基础: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 两者的统一,构成一定的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发展和变革;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的三个要素: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生产物质财富的力量, 生产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商品的自然属性,社会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的表现形式;(一个商品或一种使用价值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交换时,交换价值是一个随机变量;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交换价值只能由外部的别的东西来度量;具有交换价值是因为都凝结着相同的人类劳动) 商品的价值是它本身凝结的人类劳动。(人类劳动本身,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物品不是由于劳动产生的,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 物品是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可以不是商品;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缺一就不成为商品, (2)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不同的、相矛盾的, (3)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劳动的自然属性,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抽掉了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劳动的社会属性,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具体劳动是永恒的,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是历史范畴,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所耗费的劳动量); 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讲稿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原理 南京气象学院经济贸易系于波

导论 ●教学目的 通过导论的教学,使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理论基础、研究对象和根本任务,以及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性,正确认识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实和发展。 ●教学要点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1.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独立的以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为己任的社会科学 政治经济学作为—门学科最早是由法国重商主义者孟克列钦(1575~1622年)提出的。在19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中,孟克列钦使用了“政治经济学”这个名词。这里的“政治”与我们现在一般使用的“政治”概念不同,它是国家范围或社会范田的意思。“政治经济学”就是指所研究的是国家范围或社会范围的经济问题,突破/以往研究社会经济问题只局限于家庭经济或庄园经济,或只作为某一学说的组成部分的限制。从此以后,“政治经济学”—词便被广泛使用,成为研究社会经济问题这门学科的代名称。到1890年马歇尔出版了《经济学原理》—书后,这门学科的名称才逐渐由政治经济学改为经济学。但马歇尔认为,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是通用的,因此,不能把“政怡经济学”理解为既研究政治又研究经济的学科,“政治经济学”也可简称为“经济学”。当今,随着经济学科的发展,经济学分支学科不断增多,于是将政治经济学纳入理论经济学的范畴,以与应用经济学科、管理经济学科相区别。从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政治经济学”这个学科名称并不是马克思发明的,因而“政治经济学”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专用词。这样,政治经济学就因理论框架、理论观点的不同而区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反映客观经济运动规律的经济理论,具有严格的、高度的科学性。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由于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

政治经济学(程恩富)期末复习重点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2.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答: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由货币本质决定,又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货币具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3.<论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 答: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商品交换以货币为媒介,商品的价值通过商品的价格表现出来。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有三个方面:第一,自发调节资源配置;第二,自发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管理,促进生产力发展;第三,会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4.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何? 答: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 在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5.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如何? 答: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使用价值是指物的有用性。 价值是使用价值的内容,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6.<论述>如何理解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任务是掌握客观经济规律? 答: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即是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第二,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它,也不能随意地创造或制定它。 掌握客观经济规律,可以理解各种复杂社会现象,了解人类发展规律。 7.资本流通总公式是什么?总公式的矛盾是什么?怎么解决矛盾? 答:资本流通总公式:G—W—G′。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共同特点。 总公式的矛盾: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交换应遵循等价交换原则,而资本流通的结果却产生了价值增值。 资本流通总公式既等价又增殖的原因:资本家卖到特殊商品劳动力,它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是价值。这样总公式的矛盾就就解决了

政治经济学考点梳理

政治经济学考点 第一章 1.何为资源?经济学对资源的经典分类如何? 资源:在经济学上称为禀赋和要素,是指人们可资利用,投入利用后能生产出满足人们欲望的经济物品的各类财货。 经典分类: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 2.何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有哪些基本类型?请解释不同的体制类型。 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Economic system):从本质上看,经济体制是指一定社会的资源占有与配置的方式。具体表现为一定区域内(通常为一个国家)制定并执行经济决策的各种机制的总和。它是一定经济制度下国家组织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具体形式或者说就是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 按照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方式不同,经济体制可大体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自然经济:自给自足,基本不存在专业化的分工、协作和交换,不存在产品过剩或短缺,但生产效率低下。 计划经济:由中央计划部门统筹规划,依靠行政命令,自上而下地下达生产指标,完成资源配置的生产组织方式。有专业化的分工、协作和交换,因决策失误,会出现产品过剩或短缺,而且因缺乏激励机制而导致生产效率低下。 市场经济:分散的经济主体受利益驱动,自发地响应市场信号,在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的指挥下,完成资源配置的经济组织方式。 3.简述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自主的市场主体:自由企业制度是自主的市场体系的核心。为保证企业的独立自主性,企业必须具备独立的财产权和自主的决策权。 完备的市场体系:市场体系应该是完整的、统一的、开放的和竞争有序的。 健全的法律体系:市场经济关系的法制化和契约化;经济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间接的宏观调控:市场经济中,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主要体现为宏观调控,它是一种间接的、运用经济杠杆实施的总量调控。 必要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支撑系统和安全阀,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等。 4.何为数量调节和价格调节? 当供求不平衡时,调节供求的方式有两种: 数量调节(供给调节) 价格调节(需求调节) 5.何为同质竞争和异质竞争? 同质竞争—价格竞争/异质竞争---非价格竞争(包括技术竞争、质量竞争、服务竞争、品牌竞争、并购竞争等)

政治经济学考试重点

问答题 导论 1.如何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经济规律有哪些类型和特点?如何理解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第一章商品和货币 1.什么是劳动二重性学说?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2.怎样理解商品二因素?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有何关系? 3.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4.商品价值量如何决定?劳动生产率如何影响商品价值量?用这一理论解释东北居民秋天购买冬储菜(萝卜、白菜、土豆、大葱等)现象。 5.试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并用以阐明我国企业必须注重技术进步、改善经济管理。 6.简述货币的流通规律。 六、计算题 年内实现商品价格总额为本1400亿元,赊销商品的价格总额为350亿元,到期支付商品价格总额为400亿元,互相抵消的支付商品价格总额为250亿元,根据经验测定单位货币每元年平均流通次数为8次,当年发行纸币200亿元。试计算: ①年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是多少? ②货币贬值后每元值多少? 第二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1.什么是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是什么?劳动力商品有何特殊性? 3.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有何不同?货币如何转化为资本? 4.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什么? 这种区分有何意义? 5.简述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6.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是什么?

7.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工资不是劳动报酬,而是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 8.试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六、计算题 1.吉林省辽源市在日伪时期“万人坑”里,发现死难矿工牛世清尸骨上有一张欠债工票,上面记载1942年11月牛世清挖煤30天,.月工资32.34元,据资料记载,当时工人每日生产煤1.88吨,每吨煤售价22.65元,每吨煤生产费用(包括支付工资在内)14.90元。试计算: ①资本家一个月从牛世清身上榨取多少剩余价值? ②剩余价值率是多少?(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2.1936年,天津东亚毛呢有限公司纺织工人的平均工资每天0.40元,工人每天劳动12小时,可生产12磅毛线,每磅售价2元,生产12磅毛线原材料价值为19.2元,工具设备磨损费2.4元。试计算: ①资本家在一个工人身上每天垫支的资本价值是多少? ②一个工人每天创造的新价值是多少? ③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是多少? 第三章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 1.影响资本积累量的因素有哪些? 2.资本积累的原因、实质是什么? 3.资本积累、剩余价值和扩大再生产的关系是什么? 4.相对过剩人口有哪些基本形式? 5.简述资本技术构成、资本价值构成和资本有机构成之间的关系。 6.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7. 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哪些特点? 8.资本积累、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9.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同时又是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六、计算题 1.某资本家企业原预付资本总额为1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为9:1,工人平均周工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点.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 1,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基础是劳动价值论)(一) 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理论来源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②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马政经研究出发点。④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研究 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政经的枢纽)(二)★★ ①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②使用价值:是通过交换满足他人需要,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具体劳动创造 ③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抽象劳动创造 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使用价值在交换时进行量比较的基础。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生产者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⑤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决定的。 ⑥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3,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二) ①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量。 ②价值的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③价值的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④商品的价值量只能决定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竞争中实现的。⑤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量等于倍加的或自乘的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量 4,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二)★ ①商品的价值量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是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数量。 ②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③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 5,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二)★★货币之所以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是因为金银的天然特性适合充当货币 ①货币是商品交换过程自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②

大一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 大一 导论: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 包括三个最基本要素:(1)劳动者劳动;(2)劳动资料;(3)劳动对象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科学抽象法:科学抽象法包括两种互相区别、互相联系的方法,即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科学抽象法就是运用人们思维的抽象力,从大量的社会经济现象中,抽去外在的、偶然的、非本质的联系,找出内在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形成科学理论体系的方法。科学抽象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运用科学抽象法能够深刻地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本质,阐明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政治经济学离开科学抽象法将陷于现象形态的肤浅研究,无法揭示支配经济现象和发展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规律。

第一章:商品 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商品价值量: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所以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决定的。劳动量是由劳动时间来衡量的,所以价值量的大小是由劳动时间的多少决定的。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是由形成价值的实体抽象劳动的性质所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实际消耗的劳动时间。形成商品的个别价值。 相对价值形式:是在商品交换中使自己的价值得到相对表现的形式。 等价形式:是某种商品充当价值的代表与另一种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 第二章:货币

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一、货币 (一)货币的本质 1、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构成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是用于交换。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价值是一切商品所共有的东西。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体现。货币从产生时起就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现出来,现实生活中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用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叫商品的价格。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就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它需要现实的货币。 4、金属货币与纸币 纸币是金属货币的代表,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所以,纸币被世界各国普遍使用。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否则,会引发通货膨胀或导致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时各应实行什么对策? 通货膨胀对策: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 规模,具体来说A要大力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B提高银行贷款利率和提款准备金率,

大一(上)政治经济学考试重点

大一上政治经济学考试重点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2.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答: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由货币本质决定,又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货币具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3.<论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 答: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商品交换以货币为媒介,商品的价值通过商品的价格表现出来。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有三个方面:第一,自发调节资源配置;第二,自发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管理,促进生产力发展;第三,会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4.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何? 答: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 在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5.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如何? 答: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使用价值是指物的有用性。 价值是使用价值的内容,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6.<论述〉如何理解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任务是掌握客观经济规律? 答: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即是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第二,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

政治经济学重点难点总结

政治经济学 注意: 1.掌握基本原理及其叙述方法(文字组织) 2.紧密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导论 理解三个基本问题: 1.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的关系(都属于理论经济学)。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3.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知识要点: 1.商品的二因素以及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2.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规律。 3.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可以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市场机制”一章来理解)。 重点: 1.商品价值的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 2.为什么说劳动的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提示: (1)劳动的二重性学说解释了商品的二重性,从而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科学基础。 (2)从劳动二重性出发,马克思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价值增值过程,揭示了剩余价值是由剩余劳动创

造的,从而为剩余价值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3)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区分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而提出了资本的有机构成学说。 (4)在前面三点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资本积累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以及剩余价值分配理论,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3.从发展的角度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新认识。 4.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的关系?价值规律在资源配置中起什么作用? 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市场机制”一章来理解,也可以结合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来理解。 提示: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中的基本规律,市场机制是这一规律的作用形式。 (2)价值规律揭示了商品价值的决定、实现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内在关系;而市场机制不过是表现这种关系的外在形式。 思考题: 1.劳动价值论有何现实意义? 提示: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出发点:资源怎么配置和财富怎么分配。 今天的现实问题:我们要搞市场经济,但是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我们的现实经济处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存在着很多矛盾,比如收入分配不公等。而按劳分配仍然是我们经济体中的主要收入分配方式。尽管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各要素都参与分配,但问题在于我们目前过于强调资本等要素的分配,而忽略了劳动这一基本要素。 2.马克思揭示的货币流通规律与现实经济中的纸币流通规律有何关系?

政治经济学讲义

政治经济学 讲义 CH1 总论 §1、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政治经济学的由来 经济:古希腊的含义,中国古汉语的含义。 经济学的产生: 古希腊学者色诺芬(BC430—BC354)的《经济论》 (中国孔子BC551—479)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BC384—BC322)的《政治论》(中国孟子BC372—289)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法国的孟克列钦(1575—1622)(中国此时已明末清初)《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1615) 政治一词,源于古希腊城都、社会、国家的意见。 重商主义认为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局限于流通领域。 威廉·配第:(1623—1687)《赋税论》 区分了“自然价格”与“政治价格” 两大贡献:认识到劳动创造价值,劳动量决定价值量; 认识到商品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反比。 两大误区:混淆了价值与交换价值;混淆了价值与使用价值

亚当·斯密:(1723~1790)《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研究》贡献:(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劳动价值论)

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指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注意到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区别。 = 生活耗费的劳动 误区:价值混淆了耗费劳动与购买劳动 = 交换中购买的劳动 二元论 大卫·嘉图(1772—1823)《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6年)生于伦敦一个富有的犹太家庭 贡献:区分了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认识到直接的活劳动和间接的物业劳动 区分了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 论述了工资与P的相对关系,说明了工人创造的价值,在工人与资本家之间分配,有相互关电系,是相对的。 提倡贸易自由“比较成本说” 缺陷:没有区分劳动与劳动力 不能用历史的眼光分析资本主义经济 两大茅盾:劳动与资本交换与价值规律的矛盾 等量资本得到等量报酬与价值规律的矛盾。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卡尔·亨利希·马克思(1818.5.5—1883.3.14);出生于律师家庭。《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资本论》1867第一卷、1885年第

政治经济学重点整理

政治经济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一物质资料得生产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得统一 物质资料生产就是政治经济学研究得主要出发点,政治经济学得研究对象就是社会生产关系。 生产力: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得能力。就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得决定因素。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与劳动者三个要素。 劳动对象: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加工改造得对象。(一类就是没有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得自然物质;另一类就是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得物质。) 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就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得一切物质资料与物质条件。最重要得就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得发展状况,就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得物质标志。 劳动者:具有劳动经验与劳动技能得人。就是生产力构成要素中最重要得决定性得因素。 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得各种经济关系。使人们最基本得社会关系。包括三个方面: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与交换过程中所处得地位与关系;产品得分配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得统一,构成物质资料得生产方式。它们既矛盾又统一,构成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得不断运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与发展得要求,这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得客观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得矛盾就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得基本动力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得矛盾,就是制约社会生产方式发展得重要因素。 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得综合构成社会得经济基础,在这个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得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它相适应得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艺等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放作用于生产力 政治经济学就是研究生产关系得一门科学。 二物质资料生产与在生产得过程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起点) (中间环节) (终点) 政治经济学得任务:作为一门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得理论经济科学,揭示生产关系及其实现与发展得运动规律就是它得根本任务。 政治经济学得性质: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 政治经济学得方法: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唯物辩证法 政治经济学得意义:社会主义革命得经济理论依据、 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得经济理论依据、 运用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得典范、 财经专业得理论基础与社会科学得重要知识 第二章商品与货币 ☆商品得二因素:商品就是用来交换得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得属性。使用价值总就是构成社会财富得物质内容,就是交换价值得物质承担者。 商品得交换价值: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她商品相交换得属性。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得量得关系或比例。 商品交换价值比例就是由商品价值决定得。价值就是交换价值得基础与内容,交换价值就是价值得表现形式。价值就是商品得社会属性。价值体现人们交换劳动得生产关系,就是一个历史范畴。 价值:凝结在劳动产品中得无差别得一般劳动。价值体现得就是人们交换劳动得生产关系,这就就是价值得实质。她就是商品得本质特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得社会关系。 使用价值与价值得矛盾统一:对立:商品交换过程中,买卖双方价值与使用价值只能得其一。 统一:商品就是使用价值与价值得统一体。使用价值就是价值得物质承担者,价值就是商品得本质属性。☆劳动得二重性:生产产品得劳动具有二重性,既就是具体劳动,又就是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在特定具体形式下进行得千差万别得劳动。创造了商品得使用价值。放映人与自然地关系,具有永恒性》抽象劳动:抽去了具体形式得一般人类劳动。它创造商品得价值。体现商品经济得社会关系。 劳动得二重性同商品二重性得关系:商品得二因素来自于劳动得二重性。(使用价值→生产力;价值→生产关系) 三、商品得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得社会必要时间决定得 ☆个别劳动时间:各个生产者实际耗费得劳动时间就就是个别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得社会正常得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得劳动熟练程度与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得时间。(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获得超额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意味社会生产力得提高与发展。) 价值形式得演变:简单得价值形式、扩大得价值形式、一般得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货币就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得特殊商品,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得职能:价值尺、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价值规律:(基本内容与要求)商品得价值由生产商品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得价值量进行。商品价格与价值偏离得现象,实质上就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得结果,就是价值规律作用得表现形式、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得影响自发得围绕价个上下波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