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森林培育学》(第2章

《森林培育学》(第2章

《森林培育学》(第2章
《森林培育学》(第2章

第二章种子生产

第一节林木结实

一、林木开花结实的习性

树木属于种子植物,经过开花、传粉和授精、胚的发育,最后产生种子,利用种子繁衍后代。树木又是多年生多次结实的植物,从种子萌发开始到植株衰老死亡,大体上经历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但树木必须达到一定年龄和发育阶段,并经过适当光照周期和季节性温度变化,使树木顶端分生组织能接受花诱导,并朝着成花方面发展而出现花原基时,才有开花能力。

进入开花结实阶段,林木每年形成的顶端分生组织,开始时不分叶芽与花芽,到了一定时期,它的芽要分化成叶芽和花芽,这一过程称为花芽分化。花芽分化一般认为是由于特殊的成花激素的作用。花芽形成是由林木本身内部因素与外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所诱导的。

多数树种的花芽分化是在开花前一年夏季到秋季之间进行的。如泡桐在7月前后开始花芽分化。杉木的雄球花与雌球花6月份开始分化。但也有的树种在春季进行花芽分化,如油茶在4月份。也有的树种每年多次花芽分化、多次开花,如柠檬桉和八角,一年有2次。

树木开花习性因树种而不同。有些树种如刺槐、泡桐、油茶等是两性花,多数树种是单性花,如松科、杉科、栎类、核桃、桦等。有些树种是雌雄异株,如杨、槭、水曲柳等。

针叶树一般在春季开花。阔叶树的种类多,从全国来说,在春、夏、秋三季都有开花树种,而南方的常绿阔叶树种如油茶和茶树等在秋冬开花。

二、林木结实年龄

树木幼年期不能接受花诱导,只有进入青年期才开始开花结实,而幼年期长短因树种而不同。一般喜光、速生的阳性树种幼年期较短,开始结实早;耐荫的、生长缓慢的树种幼年期较长,开始结实晚。如桉树、油桐的幼年期为3-6年,杉木6-8年,华北落叶松约14年,而银杏20年左右,冷杉、云杉的幼年期更长,为50-60年。灌木开始结实早,如紫穗槐和荆条等一般是2-3年开始结实。我国主要造林树种开始结实年龄如表2-1。

表2-1 我国主要造林树种开始结实年龄

同一树种也会由于环境条件、林木起源及生长发育状况等条件的改变,其开始结实的年龄而不同。在气候土壤条件好的情况下,开始结实早;孤立木比林内树木结实早;人工林比天然林结实早;用营养繁殖法营造的林分比实生林结实早;生长健壮的林木比生长差的结实早。

尽管林木开始结实的年龄存在差异,但通过改善营养条件和光照条件,可促进林木提早结实。

某些特殊情况如土壤贫瘠、干旱、病虫害、火灾等的影响,树木也会过早结实。这是因为营养生长受到强烈抑制,个体早衰的结果,属不正常现象。

三、林木结实周期性的原因及控制途径

已经开始结实的树木,每年结实的数量也不一样,有的年份结实多,有的年份结实少。结实多的年份称为大年(种子年或丰年);结实少的年份称为小年(歉年);结实量中等的年份称为中年。林木结实丰年和歉年交替出现的现象叫做林木结实周期性。而两个丰年之间的间隔年数称为间隔期。

间隔期的长短,因树种或环境条件不同而异。如杨、柳、榆、桉等树种丰歉年不明显,各年种子产量比较稳定;马尾松、杉木、泡桐、刺槐等树种结实间隔期短,一般是1-2年。大多数高寒地带的针叶树,如红松、落叶松、云杉、冷杉等树种丰歉现象明显,各年种子产量很不稳定,结实间隔期一般为3-5年(红松3-6年)。灌木如胡之枝、紫穗槐等结实间隔期不明显。常见林木结实间隔期如表2-2。

表2-2 常见林木结实间隔期

林木出现结实周期性现象的原因较多,一般认为是营养问题,另外还受内源激素和环境因子的影响。

树木体内营养物质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形成花。在林木种子丰年年份,由于消耗了大量的营养物质,不仅消耗了当年所合成的营养物质,还消耗了林木体内过去所积累的淀粉,因而造成下一年结实所需的营养物质不足,使当年的花芽分化不能正常进行。即使分化了花芽,数量也少,使下年开花结实少,形成小年。但是当年花芽少又会使叶芽和枝芽的形成增多,使树木个体得到了生长,为下一次的大年作了物质准备,因而形成了林木结实的丰歉年。

林木体内含有成花激素与抑制激素。成花激素能促进花芽分化,而抑制激素则抑制花芽分化。当成花激素与抑制激素的含量达到平衡状态时,才有利于形成花芽。在林木

种子丰年年份,由于消耗了大量的成花激素,因此影响了花芽的分化和形成。

树木生长受环境条件影响很大。如气候条件好,土壤肥沃,则树体营养物质积累快,结实间隔期就会缩短。灾害性天气会扰乱与破坏林木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延缓结实。

实践证明,树木结实的丰歉年现象,并不是不能改变的,只要为树木创造良好的营养条件,实行集约栽培,科学管理,减轻或消除不利影响,就可以缩短甚至消除结实的间隔期,做到常年丰年。

四、影响种子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因子

影响林木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因子很多,归纳起来可分为母树条件、土壤条件、气候和天气及生物因子。

(一)母树条件

1、林木的年龄

林木结实量与母树年龄有密切关系。母树在正常生长发育的情况下,开始结实时的结实量很少,随着年龄的增长,种子产量逐渐增加,壮年期结实量最多。如北京地区的栓皮栎,20-30年生的母树,平均单株产量为0.55kg;40-60年生的母树,为3.8 kg;80-100年生的母树,为5.3kg。进入老年期时,林木种子的产量和质量明显下降。

2、林木的生长发育状况

林木生长发育状况是其开花结实的基础,生长发育、光照与营养条件良好的林木,其开花结实数量多,质量也好。

同一林分,年龄相同的母树,其种子产量与树冠大小有关。发育良好而开阔的树冠,以利于光合作用和营养物质的积累,从而促进开花和结实,提高林木种子的产量和质量。

3、郁闭度

郁闭度直接影响林内光照、温度和林地的营养状况。郁闭度小的林分,林内的光照充足,温度高,土壤微生物活动旺盛,林地的枯落物中矿物质养分释放多,母树营养条件好,树冠大,所以结实量多,种子质量也好。

4、传粉条件

林木的传粉条件对种子的产量和质量有很大影响。林木中有许多树种是单性花,如松科、柏科、杉科中的许多树种以及许多阔叶树(如桦木、栎类和核桃等)。雌花常着生树冠顶部或枝条顶端,雄花着生树冠中下部,如果花粉粒轻,容易被风吹扬。另外,雌雄花开放时期不一致,这些都会造成授粉困难。有些树种如鹅掌楸、刺槐、泡桐等为两性花;有些树种是雌雄异株,如银杏、杜仲等。

大多数林木都是异花授粉,要求不同植株间相互传粉,受精后发育成有生命力的种子。雌雄同株的孤立木,虽然光照、营养面积都充分,有的结实量虽多,但容易形成自花授粉,种子质量很差。雌雄异株的孤立木,往往不结实,或产生瘪粒、空粒等现象。

雌雄异株的树种,在林分中如果雄株的比例太小或分布不均,雌雄同株的树木雄花比例小等,都会影响授粉的效果及种实的数量和质量。

(二)土壤条件

土壤条件对林木种子的产量和质量影响很大。一般情况下,在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土壤上林木结实量多,种子质量也高。因此,通过人为措施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

力,从而获得量多且质量高的种子。

在肥力很差的土壤上,林木生长缓慢,结实晚而且结实量小,质量也低。土壤水分含量的多少与林木开花结实有很大关系。在开花前和果实发育期水分供应不足,就会造成开花少和果实发育不良,种粒不饱满,或是早期脱落。

在干旱地区,因水分和养分不足,林木生长不正常,常出现提早开花结实现象,但种子产量和质量都很低。

通过人为措施,如细致整地、增施肥料、中耕除草、间种绿肥和合理灌溉等可提高土壤肥力,以促进林木生长发育,提高种子产量和质量。

(三)气候和天气

1、温度

温度对林木开花结实有重要影响。气候温暖的地方,因温度较高,植物生长期较长,积累营养物质的时间长,积累得多,所以,种子的产量高,质量好。若温度比历年平均温度高,则开花多,会出现丰年,相反则结实少。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由于温度低,不利于林木生长,更不利于花芽的分化和形成。气温还影响林木结实间隔期,如麻栎在温暖地区,几乎每年的结实量都很大,但越向北推移,结实间隔期越明显。

2、光照

林木结实必须有充足的光照,光照的强弱能影响到温度的高低,影响光合作用和营养物质的积累,从而影响到开花结实的早晚和种子的产量与质量。另外,光周期即昼夜长短对林木开花很重要。需长日照的树种如红松、樟子松、白桦等,适宜在高纬度地区培育,若是在短日照的地区,虽能生长却不能开花。

3、湿度

树木开花后,花粉的传播主要靠风和昆虫来完成。若在开花期间连续下雨,则影响风媒花传粉,湿度过大,不仅气温低,而且雨水会冲走花粉。另外,低温多雨限制了昆虫活动,使虫媒花授粉困难,这些都影响种子的产量和质量。

4、各种灾害性因子

大风、冰雹、病虫害等灾害性因子对林木开花结实也会造成一定影响。风有利于花粉的传播,但是大风则会导致落花落果。在开花和果实生长期间,若遭到冰雹、病虫害等灾害性因子的袭击,则会严重影响种子的产量和质量。

四)生物因子

林木的果实和种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常常遭受各种病、虫、鸟、兽的危害,常使种子减产,有时也会使种子质量下降。如栎类常遭象鼻虫的危害,针叶树球果以及其它果实常被鸟、鼠啄食,桦木果实常受真菌的危害,使种子的产量大大降低。

复习思考题

1、林木开花习性对其种子产量和质量有什么影响?

2、什么是丰年?什么是歉年?什么是林木结实周期性?什么是林木结实的间隔期?

3、产生结实丰歉年的原因是什么?

4、影响林木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因子有哪些?

第二节林木良种生产基地及其经营

一、良种生产基地的任务及类型

林木种子是绝大多数树种繁殖后代的主要材料,是森林培育的重要基础物质。种子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造林绿化的速度和质量。使用劣质种子,不但影响造林的成功,更谈不上林木的速生、丰产和增强林木的抗逆性、适应性。良种是经过遗传改良,具有优良性状(速生、丰产、抗性强、适应性强)的品种。只有使用良种,才能加快造林绿化进程,提高森林生产率,使森林发挥其最大效益。因此,必须建立良种生产基地,以保存和利用林木种质资源,提供质量好、数量多的种子,逐步实现种子生产专业化、种子质量标准化、造林绿化良种化的目标。

当前,我国林木良种生产基地建设内容主要有母树林、种子园和采穗圃三种形式。具体到每个树种采用哪种形式为主,要根据树种改良的现实水平、繁殖特性和用种量多少而定。

二、母树林、种子园及采穗圃经营技术

(一)母树林的疏伐改建技术

1、母树林的概念与优点

母树林是在人工林或天然林的优良林分的基础上,经过留优去劣的疏伐改造,为生产品质较好的林木种子而建立的采种林分。母树林又称种子林、采种母树林。

母树林是良种生产的初级形式。具有以下优点:

从营建到投产时间短,结实早;

种子的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得到一定的改善,种子产量高;

面积集中,便于管理和采集种子;

技术简单,投资少。

2、母树林的林分选择

将要改建成母树林的林分,必须是地理起源清楚的优良林分。其主要标志是林木生长迅速而健壮,优良木占优势,伐除劣型和生长衰弱的林木后,林分的疏密度不低于0.6,被保留下来的林木,多数可作为采种母树。母树林一般选择同龄林,如选择异龄林,母树间年龄不能相差太大,林分的平均树龄要根据树种的不同来确定,一般要求林分处于盛果期,速生树种的林龄可适当降低。母树林以纯林为好,如果选择混交林,则目的树种的株数应占50%以上。母树林应选择实生林分。

3、母树选择

母树林确定后,要对林分内林木的生长状况及其分布状况进行调查,从生长量、干形、树冠结构和冠幅、抗病虫害能力等方面对林分分类进行评价,性状表现良好的植株作为母树选留;对生长差、干形弯曲、冠形不整、侧枝粗大、明显受病虫害感染和结实差的植株应去除。

4、疏伐改建技术

母树林改建的关键技术是疏伐。通过疏伐可改善光照、水、肥及卫生条件,促进母树生长发育,提高种子产量和质量。

疏伐的原则是留优去劣。雌雄异株的树种,要注意保持雌雄间的适当比例,并使雄株分布均匀,以利授粉。疏伐的强度对母树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大,要根据树种的特点、郁闭度、林龄和立地条件等来确定。第一次疏伐强度可大些,在50%-60%,使郁闭度降至0.5左右,保留树冠间距离1-2米,以后可根据母树生长和开花结实状况隔数年疏伐一次,以提高单位面积的种子产量。

母树林疏伐改建后,林分郁闭度突然下降,林地暴露,杂草易滋生,应进行除草松土。为提高种子产量和质量,还应进行合理的水肥管理,以促进开花结实。此外,还要加强病虫害及火灾的防治工作。

(二)种子园的营建和管理技术

1、种子园的概念与优点

种子园是由选择的优树的无性系或家系建成的,以生产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较高的种子为目的人工林。对该林分需采取与外界花粉隔离和集约经营,以保证种子的优质高产、稳产。

种子园具有以下优点:

种子遗传品质好;

提供良种快;

面积集中,便于管理,有利于机械化操作;

促进树体矮化,便于采集种实,降低采种成本;

经济效益显著,投资相对较少。

2、种子园的分类

种子园有很多种,可按繁殖方式、改良程度进行分类:

按繁殖方式分为无性系种子园和实生苗种子园。无性系种子园是用优树的枝条通过嫁接或扦插方法建立起来的种子园,是当前种子园的主要形式。实生苗种子园是用优树种子培育实生苗建立起来的种子园。

按改良程度分为初级种子园和改良种子园。用未经子代测定的优树繁殖材料建立起来的种子园称为初级种子园。用子代优良的优树通过嫁接或扦插方法建立起来的种子园称为改良种子园。改良种子园又分为去劣疏伐种子园和第一代改良种子园。前者根据子代测定结果,从初级种子园中淘汰不良无性系后而建成,后者是用子代优良无性系重新建园。

3、园址选择与规划设计

1)园址选择

每个种子园的供种范围都有一定的区域限制,只有在适宜的区域内利用其提供的良种,才能获得最大增产潜力。种子园应建立在供种区域的中心,以利于种子采收、分配和调拨。

种子园园址的面积要集中,交通方便,地势平缓开阔,排水良好,土壤肥沃,接近水源。在丘陵山区应选阳光充足的阳坡或半阳坡。园址周围应该与同种其它林分有一定

的花粉隔离距离。隔离的有效距离根据各树种花粉传播距离来决定,而花粉的传播距离又取决于花粉的构造、地形地势、花期主风方向和风速等因子。一般最好有200-300米以上的隔离带。

种子园的规模应根据供种区内造林计划和种子需要量,以及对种子园单位面积产量的预测来确定,并为进一步发展和调整种子园留一定余地。

2)规划设计

种子园内为管理和无性系配置方便要划分经营大区和配置小区。大区的面积根据管理程度和地形等因素决定,一般在3~10公顷;配置小区根据无性系配置方式、无性系数量、内容和定植时间来划分,常在0.3~1公顷左右,小区内各无性系植株有一定重复。

种子园无性系数量应根据种子园的规模,并考虑到减少近亲繁殖和初级种子园的去劣疏伐而确定。10~30公顷的初级种子园要有50~100个无性系;大于30公顷的要有100~200个无性系;改良种子园为初级种子园的1/2~1/3;实生苗种子园家系数量多于无性系种子园的无性系数量。

4、无性系种子园的营建技术

种子园的营建技术环节包括确定栽植密度、合理配置无性系、准备繁殖材料等。

1)栽植密度的确定

栽植密度因树种特性、立地条件及种子园类型的不同而定。一般情况下,速生树种、立地条件好、改良种子园、无性系数量少时栽植密度小,而慢生树种、立地条件差、初级种子园、无性系数量多时栽植密度大。

2)无性系间的配置

无性系间的配置是指配置小区内各重复中无性系植株间的相对位置。对于初级种子园,使无性系间充分自由交配和近交出现机率最小是设计宗旨。同一无性系植株应间隔3米以上,或大于20米的距离。尽量避免各无性系间有固定邻居。常用的配置方式有:重复内随机配置、分组随机配置、顺序错位配置等。

3)苗木准备

砧木的优劣不仅影响嫁接的成活率,而且影响无性系植株的寿命。接穗采集的时期根据嫁接方法而定。嫁接方法详见营养繁殖育苗一章。

5、无性系种子园的管理技术

加强种子园的管理,是促进种子园高产、稳产,提高种子质量的重要措施。与母树林相比,种子园经营管理的集约程度要求更高更严。其主要内容有土壤管理、树体管理、花粉管理、技术档案管理等。

1)土壤管理

通过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调整根系分布和保证养分供应,能有效地提高种子的产量。因此,种子园要及时松土、除草、适当灌溉、合理施肥,为母树的生长和开花结实提供充足的水肥条件。

2)树体管理

树体管理包括培养有利于开花结实的冠形、疏伐和病虫害防治。为了培养良好冠形,应及时去除砧木萌条,进行树干截顶和树体整形修剪。疏伐是改善母树营养状况、促进结实、提高种子产量的重要措施。要根据子代测定的结果、开花结实情况及母树生长状

况进行疏伐。一般在树冠即将出现交接时开始疏伐。病虫害防治是保证母树健壮生长和正常结实的重要措施。

3)花粉管理

花粉管理主要是进行人工辅助授粉。用优树或优势木的花粉辅助授粉,可提高种子产量。花期用风力灭火器搅扰园内花粉有显著效果。

4)技术档案管理

技术档案管理对种子园来说很重要,可为今后种子采收及种子园管理提供依据。它也是集约经营的一个重要标志。技术档案管理包括建园和生产管理资料、植株生长、结实和子代测定资料。

三)采穗圃的营建与管理技术

1、采穗圃的概念与优点

采穗圃是用优树或优良无性系作材料,为生产遗传品质优良的无性繁殖材料(接穗或插穗)而建立起来的良种繁育基地。采穗圃分为初级采穗圃和高级采穗圃。前者是用从未经测定的优树上采集的繁殖材料建立起来的,而后者是用经过测定的优良无性系或优良品种上采集的繁殖材料建立起来的。高级采穗圃比初级采穗圃更具插穗产量高,质量好,成本低,管理方便的优点。

2、采穗圃的建立

由于采穗圃是为造林和育苗提供种条的场所,因此它一般建在固定苗圃内。采穗圃面积的大小根据造林和育苗任务,以及单位面积提供的种条数量决定,一般为育苗面积的1/10左右。采穗圃用地条件与苗圃相同(详见苗圃地选择)。为了管理的方便,圃地应按品种或无性系分区。采条母树的株行距以利于种条生产和管理为准,但因树种不同而异。

为提高种条的产量和质量,采穗圃采条母树的树型培养很重要。根据不同树种的生长特点,培养的树型也有所不同。一般培养成灌丛式树型(图2-1),以提供更多更好的种条。针叶树类在扦插繁殖中具有明显的年龄效应,因此其采条母树多培养成篱笆式树型,目的是控制树体的高生长,以获得保持幼嫩状态的种条,从而提高扦插生根率。

图2-1 灌丛式采条母树树形

3、采穗圃的管理

采穗圃的管理包括土壤管理、采条母树的树体管理、档案管理等。土壤管理同一般

苗圃管理。采条母树的树体管理有树体的整形修剪、平茬、抹芽及复壮。一般采穗圃连续采条5年以后,随着土壤肥力的降低和根桩年龄的增加,出现长势衰退、病虫害加重的现象,从而影响种条的产量和质量。为了恢复树势,可在秋末冬初或早春地表化冻前平茬复壮,如果采穗母树失去培养前途,应该重新建立采穗圃,要更新轮作。但为了不影响种条产量,要分次进行。

建圃后要及时建立各项技术档案,为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奠定基础。应记载采穗圃的基本情况、优树名称、来源、采取的经营管理措施、产量和质量变化情况等内容。

三、中国林木种子区划及种子调拨

(一)林木种子区划的意义

种源是指某一批种子的产地及其立地条件。不同种源的种子,在同一地区造林,其成活率、生长量、木材性质及林分稳定性等都有很大差异。造林必须做到适地适树适种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造林成活、成材,并最大限度地发挥林地的生产力。所以,必须进行林木种子区划。

进行种子区划,就是为了使造林用种来源可靠,并有明确的记载。有了明确的种子区,在造林时,才能找到最佳种源,避免随便采用任何一个种源的种子,造成林木生长不良,甚至造林失败。

(二)林木种子区划的方式

林木种子区划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不分树种,统一区划,就是在全国或一个地区内划分出各树种统一适用的种子区。另一种是分树种进行区划,就是每个树种在全国或一个地区单独区划种子区。种子区划的单位,就每一个树种而言,它的基本区划单位为种子区。对于分布很广、林木生长和稳定性又基本一致的较大范围,也可以划分种子大区。

(三)种子调拨

1、种子调拨的理论基础

同一树种,在不同外界环境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可形成遗传上有差异的生态型。树木的生态型可分为气候生态型和土壤生态型。只有在适宜的气候、土壤条件下,树木才能正常生长。如果把种子调拨到与原产地气候、土壤条件相差太大的地区造林,就会导致造林失败。

同一树种在不同环境条件的长期影响下,形成了适应各自气候、土壤条件的特性。例如,同一树种,生长在温暖地区,其林分生长速度快,结实早,种子产量较高,质量也好;生长在寒冷地区,其林分结实较晚,种子的产量和质量都与上述相反,但寿命较长。用温暖地区生长的松树种子在寒冷地区育苗造林,其林木对严寒很敏感,因低温会造成死亡率大,树干弯曲,生长不正常,木材利用价值低的后果。

树木生态特性的差异,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有直接关系,如水平分布(纬度)、垂直分布(海拔高度)等,因此,生态型与地理型难以截然分开。

2、种子调拨的原则

为了科学合理地使用种子,在种子调拨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要在种子区内调拨种子,选择最适种源区;

2)如果没有最适种源区,也要在造林地附近地区调拨种子。若在造林地附近地区无适宜种源区,则要选择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与造林地相同或相似的地区,尽可能减小差异;

3)在我国自然条件下,种子由北向南和由西向东调拨的范围比相反的方向大;

4)地势高低对气候影响很大,垂直调拨种子时,从高海拔向低海拔调拨范围比相反方向大,一般不超过300-500米。

5)采用外来种源时,最好先进行种源试验,试验成功后才能大量调进种子。

国外对种子调拨工作十分重视,许多国家在种源试验的基础上,划分了种子调拨区。我国在这方面也在开展研究工作,《中国林木种子区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已于1988年8月1日颁布实施。在我国区际调拨允许范围如下:

东北区的种子可调拨到北部区使用;

北部区的种子可调拨到西北区使用;

东部区的种子可调拨到中部区使用;

中部区的种子可调拨到东部区、中西部、南部区和山东区使用;

中西部的种子可调拨到西南部和南部区使用;

西南部的种子可调拨到南部区使用。

复习思考题

1、我国良种生产基地有哪几种?

2、什么是母树林?有何优点?简述母树林的疏伐改建技术。

3、什么是种子园?有何优点?简述种子园园址选择的原则。

4、种子园管理技术的内容有哪些?

5、什么是采穗圃?有何优点?采条母树的培养方式有哪些?

6、种子调拨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第三节种实的采集和调制

一、种实采集

种实的采集关键是适时。如果采种期确定有误,则会影响种子的产量和质量。所以,正确地确定适宜采种期是至关重要的。而准确判别种实的成熟期,并了解其脱落特点,是确定采种期的关键。

(一)种实的成熟

当种胚成长发育成有胚根、胚芽、子叶、胚轴等部分,具有发芽能力时,种子即为成熟。种子的成熟包括两个过程,一般先经过生理成熟,而后进入形态成熟,但也有少数树种种子例外(银杏)。

1、生理成熟

种胚发育到具有发芽能力时,称为生理成熟。生理成熟时种子的特点是:含水量高,

种子内部的营养物质处于易溶状态,种皮不致密,保护组织不健全,因而不易防止水分的散失,内部易溶物质也容易渗出种皮,易感染病,易失去生命力,所以不耐贮藏。

2、形态成熟

果实具有成熟时的正常大小和颜色,种皮坚硬致密,种子含水量较低,内部营养物质转化为难溶状态时,称为形态成熟。此时种子本身的重量不再增加或增加很少,呼吸作用很弱,抗性增强,耐贮藏。所以,一般树种的种子都在形态成熟时采种。

3、生理后熟

有的树种生理成熟和形态成熟的时间几乎一致,如杨、柳等树种。但绝大多数树种的种子是先生理成熟之后,隔一定时间才达到形态成熟,如松、柏、槐类等树种。还有少数树种,如银杏、水曲柳、白蜡、红豆杉、冬青等树种的种实,虽然在形态上已呈现出成熟的特征,但种胚还未发育完全,只有采收后经过层积处理(详见种子催芽),种胚才逐渐伸长至正常的大小而具有发芽能力,这种现象称为生理后熟。

4、影响种实成熟的因素

种实的成熟期因树种不同而异。如杨、柳等树种,在春季成熟;黑荆树、桑树等在初夏成熟;相思树、檫树等在夏末成熟;松、柏、杉等大部分树种在秋末或冬初成熟;苦楝、女贞、樟、楠等树种的种实成熟期在冬季。

同一树种因生长地区的地理位置不同,种实成熟期也有差别。如杉木在华中地区10月上、中旬即开始成熟,而在福建、广东、广西11月才开始成熟。

同一树种,虽处同一地区,但因所处地形地势及环境条件不同,成熟期也不同。如生长在阳坡或低海拔地区成熟较早;生长在阴坡或高海拔地区成熟较晚。天气状况对成熟期也有影响。一般气温高,降雨少的年份,种实成熟早,反之则较迟。土壤条件也影响种实的成熟,如生长在沙土和沙质土壤上的树木比生长在粘重和潮湿土壤上的种实成熟早。甚至同一株树上,树冠上部和向阳面的种子比下部和阴面的种子成熟早。

此外,人类的经营活动也会使林木种实的成熟期提早或推迟,如合理的水肥管理,并改善光照条件,能提早成熟期。

5、种实成熟的外部特征

大多数树种的种子在成熟后,果实皮色由绿色变为黄褐色或褐色、黄色等。球果类如油松球果由绿色变为黄褐色;银杏果实由绿色变为黄色;荚果类由绿色变为黄褐色,荚皮由软变硬而紧缩;壳斗科的壳斗变成黄褐色。在生产上,一般根据种实的外部形态特征确定采种期。

(二)种实的脱落

果实成熟后,由于果柄形成离层就会逐渐从树上脱落下来。不同树种果实的脱落方式、持续期和脱落期均不同。

1、脱落方式

针叶树如杉木、马尾松、柳杉等树种,一般在种子成熟后果鳞开裂,种子脱出。但个别树种如落叶松、雪松、冷杉等树种,果鳞和种子一起脱落。阔叶树如坚果类、肉质果类、翅果类等树种,一般整个果实脱落;蒴果类、荚果类等树种在种子成熟后,果实干裂,种子脱落,但杨、柳、桉、泡桐等树种种子连同果皮一起脱落。

2、脱落的持续期

有些树种如杨、柳、榆、桦等树种的种实成熟后立即散落(几小时);桑树、黄栌、栓皮栎等树种在种实成熟后经较短时间(几十天)散落;油松、侧柏等树种在种实成熟后经一定时间(几个月)散落;刺槐、紫穗槐、臭椿等树种在种实成熟后经较长一段时间(几个月到几年)才散落。脱落期长的可分为早、中、晚(初期、盛期、终期)三个阶段,一般早期脱落的种子质量好。所以,采种时间应尽可能提早。

3、脱落时间

多数树种的种实在秋季或初冬季果实成熟后散落。但也有例外,如少数热带松树种实的散落延长到第二年春季。杨、柳、榆等树种的种实在春季散落。桉属中山地桉果实在秋季散落;亮叶桉果实在春季散落。

4、环境因子对种实脱落的影响

种实脱落除因树种不同而异,还受环境因子的影响,如温度、光照、降水、空气湿度、风和土壤水分等。一般高温、空气干燥、风速大时,因果实失水快,果实脱落早,反之则晚。

(三)采种期

1、采种早晚对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一般种实在形态成熟时采集,如果采集过早或过晚,对种子的产量和质量均有影响。

种子未充分成熟会严重地降低种子质量,发芽率低;

形态未成熟的种子,含水率高,不易贮藏,易发生虫害;

未成熟的种子,在调制时容易发生机械损伤;

采种过晚对某些易飞散的种子常采不到或影响采种数量;

采种过晚种子易遭受鸟虫害,也会降低种子质量,并减少种子产量。

2、确定采种期的原则

成熟期和脱落期非常相近,种子轻小,有翅或有毛,成熟后易随风飞散的种子,应在成熟后脱落前采收,如杨、柳、榆等树种,在春末、夏初种子成熟;

成熟后虽不立即脱落,但一经脱落,不易从地面收集的种子,如落叶树、油松、侧柏等,应在种子脱落前从树上采集球果(秋季成熟);

成熟后经较短时期即脱落的大粒种子,如橡栎类、板栗、核桃、银杏等,可在成熟脱落后在地面上收集。

成熟后较长时间不脱落的阔叶树种,如苦楝、皂角、槐树等,虽然可延长采种时期,但不能延迟太长,以免因长期挂在树上降低种子品质。

(四)采种方法

采种方法根据种实成熟、脱落的特点,种实的大小及作业条件而确定。有以下几种采种方法:

1、立木采集法是指在树上采种。适用于种子轻小,有翅或有毛,成熟后易随风飞散的树种(如杨、柳、榆、泡桐、木荷等)。大多数针叶树种(如松、杉、柏等)、浆果类树种(如樟、楠、檫等)、及稀有和珍贵树种都要在树上采种。

2、地面收集法是指在地面上收集从树上脱落的种子。适用于大粒种子,如栎类、槭树、椴树、油茶、油桐、银杏等。采用地面收集法时,要在种子脱落前,现将地面杂草和死地被物加以清除,以便收集落下的种实。

3、伐倒木采集法是结合伐木进行,从伐到木上采种。仅适用于种子成熟至脱落期间进行伐木作业的情况下。

4、水面收集法是指在水面上收集种子。适用于水边生长的树种或种子成熟后飘落在水面上的树种。

在上述4种采种方法中,最常用的是立木采集法和地面收集法。

(五)采种前的准备工作及采种注意事项

采种是获得种子的一个重要过程,采种前必须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否则,不仅会导致当年种子产量和质量的下降,还会影响来年种子的收成。

1、组织准备

采种前,首先要实地检查采种林分,确定可靠的采种地点、面积等。然后要制定采种方案,组织专业队伍,划分任务。对采种人员要进行技术培训,以保证采种质量。

2、工具准备

采种工具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工作效率,而且对母树的保护、采种人员的安全都有很大影响。所以,采种前,一定要做好工具准备工作。常用的工具有;剪枝剪、高枝剪、采摘刀、蹬树鞋、木梯、软梯、升降机、震动机、采种网等。(如图2-2、2-3和2-4)另外,还应准备好凉棚、晒种场等,以备采种后立即进行种实处理,以免堆积时间太长而发热腐烂。

图2-2 常用采种工具图2-3 升降机图2-4 采种网

3、采种注意事项

采种要尽可能在干燥天气,下雪或下雨应中断采种,大风天气不能上树采种。采集的种实堆高不能超过20~30厘米。采种时要严格保护母树,不得损伤树皮、树干、大枝等。要注意采种人员安全。采种现场应有技术人员的指导。

3、种子登记

为了分清种子来源,确保种批的同一性,合理使用种子,保证种子质量,必须建立种子登记制度,每批种子应按照要求的内容分别填写种子采收登记表。

二、种实调制

种实是种子和果实的总称。林业生产上所用的种子,有的是种子如油松等;有的是果实如白蜡、水曲柳、榆树、糖槭等。种实调制又称为种实处理,即把种子从果实中取出来的工序。其目的是获得纯净的、便于运输、贮藏或播种用的优良种子。种实调制的

内容有:脱粒、净种、干燥、分级。

我国树种繁多,为了种实调制工作的方便,一般把种实脱粒特点相近。可以采用相似调制方法的种实归并分类为球果类、干果类和肉质果类。

果实种类不同,调制方法也不相同。调制过程中脱粒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对含水量高的种实,采用阴干法干燥脱粒;对含水量低的种实,采用阳干法干燥脱粒。

(一)球果脱粒

在自然条件下,球果成熟后,逐渐失去水分,鳞片裂开,种子从球果中脱出。因此,要从所采集的尚未裂开的球果中取得种子,就必须使球果迅速干燥开裂,脱出种子,干燥方法分为自然干燥法(阳干法)和人工干燥法。

1、自然干燥法

自然干燥法是利用阳光暴晒,使球果干燥,多数球果鳞片失去水分后,向外反曲球果开裂,种子即脱出。自然干燥法是生产上应用最广的一种方法,如油松、落叶松、杉木、云杉、侧柏、湿地松、火炬松、加勒比松等均可采用此法。红松的球果不易脱粒,干燥后敲打可得种子。马尾松球果富含松脂,鳞片不易开裂,需将球果堆放在阴湿处堆沤,而后摊晒,鳞片开裂,种子脱出。

自然干燥法调制球果,除堆积法外,一般不会因温度过高而降低种子质量,但常要受到天气变化得影响,干燥的速度变慢,因此生产效率很低。

2.人工干燥法

某些地区气温低,湿度大,靠自然干燥球果种子不易尽快脱落,必须采用人工干燥法,如干燥室。人工干燥法是以人为加热措施使球果干燥脱粒的方法。采用人工干燥法可缩短脱粒时间,但这种方法要求条件较高,干燥的温度和气体交换等控制不好,易使种子受损伤,降低种子的生命力。

1)干燥温度干燥球果的温度因树种不同而异。一般干燥温度在40~55℃之间,但球果含水量低时,也可再高一些。如落叶松不超过40℃,樟子松和云杉不超过45℃,湿地松和火炬松不超过50℃。干燥球果必须先进行预干,否则会降低种子的质量。预干温度一般保持在20~25℃左右。

2)干燥通气在干燥过程中,当空气不流动时,球果将迅速地被一层水分饱和的空气包围,球果水分不易散发出去,而延长了干燥时间。因此,球果周围的被水汽所饱和的热空气应用鼓风机排除,使得相对干燥的暖空气能够流入。这是干燥过程的第二个决定性因子。

在我国常用室内干燥法(干燥箱法)进行球果脱粒。具体方法是:在具有温度和湿度控制设备,如暖气、蒸汽管或电气加热等的干燥室内,将球果置于干燥架上(干燥柜中),使球果脱粒。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原苏联、瑞典(图2-5)等国都设计了生产效率较高的人工干燥室。原苏联制成的自动干燥机使球果脱粒过程全部实现了机械化。球果的脱粒、净种和种子分级全过程大约需要12小时。

(二)干果类的脱粒

干果的种类很多,包括荚果、蒴果、翅果、坚果等。它们在构造、含水量、大小、坚硬程度等方面差异很大,因而,所采用的调制方法也有所不同。

1、荚果类

所有豆科树种的种子均属于荚果类,如刺槐、皂角、合欢、相思等。荚果类一般含

图2-5 瑞典BCC 公司生产的自动干燥室

水量低,种皮坚硬致密,可用阳干法摊开曝晒,并敲打使种粒脱出。对于种皮特别坚硬的如皂角,晒干后要用石碾压碎荚壳,取出种子。国槐荚果肉质紧包,采集后要用清水浸泡、揉去果皮,洗净晒干,才得净种。另外,紫穗槐、胡枝子等荚果,一般可不去荚壳,只清除杂物即可。

2、蒴果类

含水量高且种粒极小的杨、柳等蒴果,不易采用阳干法,以免种子强烈失水而丧失生命力。采集后要立即 放入干燥室,将蒴果放在帘子上,摊成3~6厘米厚,经常翻动,干裂后用手搓揉使种子脱粒。油桐、油茶等含水量高的大粒蒴果,采用阴干法脱粒。桉树、泡桐、香椿等含水量低的蒴果,可用阳干法调制。

3、翅果类

枫杨、槭树、臭椿、白蜡等翅果,晒干后揉去果翅,或不必去翅,只清除夹杂物即可。杜仲、白榆等翅果,只能用阴干法。

4、坚果类

橡栎、板栗、榛子等坚果类,含水量高,宜采用阴干法。板栗成熟后脱落前连总苞一并采集,阴干裂开或捣破总苞,挑出种实也可以先堆积盖草,洒水保湿,使总苞软化,十天后摊开阴干,15-20天后,碾碎果球,用枝条抽打,去毛脱粒。

(三)肉质果类的脱粒

肉质果类包括浆果、核果、梨果等,如樟、桑树、檫木、核桃、油桐、山楂、银杏

水洗机

去翅脱粒机

等树种。这类果实的果皮肉质多汁,含有较高的果胶和糖类,容易腐烂,因而采集后应立即调制。否则会降低种子的质量。处理的方法一般多采用捣烂后用水淘洗取出种子,再把它去掉果皮、果肉和渣滓,摊再席子、其他铺垫物或干燥的地板上阴干,当达到适宜的含水量时即可贮藏。

(四)净种、干燥与种粒分级

1、净种

净种是为了去掉混杂在种子中的夹杂物,如鳞片、果皮、果柄、枝叶碎片、土块、石砾、异类种子、空粒、废粒等。净种工作越细致,种子净度越高,等级越高,有利于贮藏。净种方法有:筛选、风选、水选、粒选。

筛选用筛子筛出去夹杂物精选种子的方法。筛选时根据种粒与夹杂物的大小、轻重不同,选用不同孔径的筛子。筛选可清除大于或小于种子的夹杂物。一般适用于中小粒种子。目前,国内已有重力精选机,效率比手工大大提高。

风选用风力除去轻于种子的夹杂物精选种子的方法。适用于中小粒种子。

水选利用种子和夹杂物的比重不同用水精选种子的方法。如银杏、红松、湿地松、女贞、栎类等种子浸入水中稍加搅拌,虫粒、空粒、瘪粒及其它夹杂物漂浮,良种下沉。但种皮软薄、种粒极小或油脂含量高的种子,如白榆、泡桐、油茶等,一般不易采用水选。水选时,种子浸水不能太久,以免夹杂物吸水下沉,难以区分,经过水选后的种子不能爆晒,只能阴干。

粒选适用于大粒种子,如核桃、板栗、油桐等。粒选也是种粒分级的手段。

2、干燥

经过净种以后的种子,在调运或贮藏前必须进行干燥,使种子的含水量达到能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最低限度的含水量,即安全含水量。不同树种的安全含水量不一样。我国主要树种种子的安全含水量见表2-3。种子干燥的方法主要采用自然干燥法。一般种子含水量高的种子采用阴干法,含水量低的种子采用阳干法。

表2-3 主要树种种子安全含水量

3、种粒分级

将同一批种子按种粒大小加以分类称为种粒分级。在生产上采用分级后的种子进行育苗和造林都有重要意义。同一批种子,种粒越大、越重,其发芽能力越高。种子分级后,能提高种子的利用率,出苗整齐,苗木生长发育均匀,减轻苗木分化,有利于经营管理。

种粒分级的方法因种粒大小而定。大粒种子如栎类、桃类等可用粒选,中小粒种子可用筛选分级。分级后的种子应贴上标签,分别进行包装、贮藏和播种。

复习思考题

1、简述种实成熟的过程。

2、简述种实成熟时的外部特征。

3、简述种实的脱落方式。

4、采种过早或过迟对种子质量和产量有哪些影响。

5、简述确定采种期的原则。

6、采种的方法有哪些?

7、在种实调制中脱粒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8、净种的方法有哪些?

9、净种后干燥时,种子干燥到什么程度?

第四节种实贮藏

林木种子经过调制后,有的树种如杨、柳、榆、桑等可以进行播种,而绝大多数树种的种子都要经过贮藏到来年春天才能播种。另外林木结实有丰年和歉年,为了保证每年有足够数量的优质种子供育苗造林的需要,必须在丰年时大量采集优良的种子,处理后进行贮藏。

种子成熟后,还未脱离母树时就已进入休眠状态。休眠状态的种子,生命活动并未停止,还要进行呼吸,消耗贮藏的营养物质。呼吸作用越强,贮藏的时间越久,消耗的营养物质就越多。同时,呼吸作用越强,营养物质分解、放出的二氧化碳、水和热量也越多,使种子生活力降低。如果贮藏条件不佳,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水和热量不能很快散失,附着在种子表面产生“自热”和“自潮”现象,使呼吸作用的性质发生变化,转化为无氧呼吸。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和二氧化碳对种子发生毒害作用。因此,控制种子在贮藏期间的呼吸作用使之降低至最微弱的程度,才能延长种子的寿命。

一、种子寿命

种子寿命是指种子保持生命力的时间。各树种种子在自然条件下保持生命力时期的长短不一,可分为三类:

长寿种子:寿命达10-100年或更长,如刺槐、合欢等树种;

中寿种子:寿命为3-10年,如松、云杉、冷杉及水曲柳、椴树等树种。

短寿种子;寿命在3年以内,如杨、柳等树种。

虽然种子寿命分为上述三类,但种子寿命的长短是相对的,可变的。长寿种子如果贮藏不当,则会变成短寿种子。而短寿种子采用适当的措施,则可延长种子的寿命。

二、影响种子生命力的内因和环境因子

为了延长种子的寿命,必须创造和控制种子贮藏的适宜条件。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应了解影响种子生命力(寿命)的内因和环境因子。

(一)内因

1、种子的解剖、生理特性

种皮结构种皮坚硬致密、不易透水透气的种子比种皮薄、膜质容易透水透气的种子寿命长,如刺槐、皂荚等种子比杨、柳等种子寿命长。

种子内含物一般含脂肪和蛋白质多的种子寿命长,如松科、豆科;含淀粉多的种子寿命短,如壳斗科、桦木科等。因为脂肪、蛋白质在呼吸作用过程中转变为可利用状态需要的时间比淀粉长,呼吸释放的能量也比淀粉高,故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量少,所以,含脂肪和蛋白质多的种子比含淀粉多的种子寿命长。

2、种子含水量

种子含水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种子呼吸作用的强度和性质,因此,种子含水量对种子生命力的保持影响很大,它常是使种子失去生命力的主导因子。

当种子含水量高时,存在于种子内的水分在细胞间自由游离活动,酶的活性和水解能力提高,使呼吸作用加强,代谢加快,不利于种子生活力的保存;而当种子含水量低时,种子内的水分处于与蛋白质、淀粉牢固结合的状态,不能自由流动,几乎不参加代谢活动,呼吸作用十分微弱,有利于种子生活力的保存。

一般种子贮藏时要将其含水量降低到安全含水量(见种实调制中表3)。但安全含水量不是一个恒定数值,还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贮藏方法和环境湿度等。

3、种子成熟度

种子成熟度对种子生命力有很大影响。没有充分成熟的种子,含水量高,种子内部的营养物质处于易溶状态,种皮不致密,保护组织不健全,因而不易防止水分的散失,内部易溶物质也容易渗出种皮,易受微生物感染,故不利于种子生命力的保存。而只有充分成熟的种子,种皮坚硬致密,种子含水量较低,内部营养物质转化为难溶状态时,才有利于种子的贮藏。

4、种子净度和损伤状况

种子的净度不高不耐贮藏。一般夹杂物的含水量较高,吸湿性也较强,容易使种子受潮腐坏。受损伤的种子不耐贮藏,因为种子没有种皮的保护,空气中的水分可以自由进入,使种子的呼吸加强,降低种子的生命力。

(二)环境因子

1、温度

温度是影响种子寿命的主要环境条件之一。种子的生命活动在一定温度范围内(0~55℃)其呼吸强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加强,加速了贮藏物质的消耗,从而缩短种子寿命。当温度升高到60℃时,超过了酶的活动范围,呼吸作用急剧下降,蛋白质开始凝固,种子就会死亡。对于高含水量类型的种子,当温度过低,长期低于0℃以下,种子内的游离水就会结冰,种子生命力就会丧失。实践证明,对于多数树种的种子,温度控制在0~5℃范围内最适宜贮藏。

种子对温度的反应因含水量而不同。含水量越低,无论是高温还是低温,对种子的危害都较轻。因此,也可通过控制种子的含水量,以减少温度发生剧烈变化时对种子产

生的危害。

2、空气相对湿度

种子是一种多孔毛细管亲水胶质体,能随着空气相对湿度的变化而改变其含水量。在贮藏期间,当种子从空气中所吸收的水分和释放的水汽达到平衡时,这时种子的含水量称为平衡含水量。

不同树种的种子,由于种皮结构,种粒大小以及内含物成分不同,受空气相对湿度的影响也不同,其吸湿性表现出一定差异。一般种皮薄、透性强,蛋白质、淀粉含量高的种子吸湿性大,反之,种皮坚硬致密,脂肪含量高的种子吸湿性小。据测定蛋白质吸收液态水可达其本身重量的180%,淀粉能达70%,而脂肪几乎不能从空气中吸收水分。

为了保持种子的干燥状态,贮藏室的空气相对湿度应控制在65%以下。长期贮藏最好密封。

3、通气条件

通气条件对种子生命力的影响程度与种子本身的含水量、空气的相对湿度、温度有关。当种子含水量低时,其呼吸作用微弱,需氧很少通气少或在密封的条件下也能长久地保存生命力。当种子含水量高时,其呼吸作用强烈,如果通气不良,种子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水汽及热量就不能及时排除出去,则会影响种子的生命力。因此,对于种子含水量高的种子,一定要创造良好的通气条件。

4、生物因子

在贮藏期间,种子堆里常常带有大量的微生物和昆虫,鼠类等动物也对种子造成危害。生物对种子的危害程度与环境的温度、湿度及种子含水量有密切关系。研究表明,种子含水量达到8%~9%时即可使昆虫活化,达到9%~10%时细菌活化,达到12%~14%时霉菌活化。当温度达到20℃时霉菌便很快发育。因此,降低种子含水量,控制好贮藏室内的温度和湿度,才能使种子遭受的生物危害程度降低。

总之,贮藏期间影响种子生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一般情况下,种子本身状态良好,达到一定质量要求,然后再给以良好的外界环境条件,就能使种子的生命力得以长久保存。

三、种子贮藏方法

根据种子含水量的高低,种子贮藏方法分为干藏法和湿藏法。

(一)干藏法

将充分干燥的种子置于干燥的环境中贮藏,称为干藏。这种方法要求一定的低温和适当干燥的条件。适用于安全含水量比较低的种子,如大部分针叶树和杨、柳、榆、桑、桦、刺槐、白蜡、紫穗槐、皂荚、桃、杏等树种的种子。

根据种子贮藏时间的长短和所采取的措施的不同,干藏又分为普通干藏法和密封干藏法。

1、普通干藏法大多数树种的种子适宜于采用普通干藏法,它又称为短期贮藏。方法是将充分干燥的种子装入普通的麻袋、箩筐、桶、箱、罐等容器中,放在消过毒、低温、干燥、通风的室内,也可置于仓库、地窖或种子库。

2、密封干藏法密封干藏法使是种子在贮藏期间与外界空气隔绝,种子在贮藏期间

不受外界空气湿度变化的影响,种子长期保持原有的干燥状态。方法是将充分干燥到安全含水量的纯净种子装入已经消过毒的容器内进行贮藏。密封干藏法是现在长期贮藏种子的最好方法。凡是安全含水量低的、需要长期贮藏的种子,或是种粒小,容易吸湿的种子如杨、柳、桉树、榆树等,采用此法效果良好。

密封干藏法最好以金属制品为好,也可采用玻璃瓶或铅桶等容器中,放干燥剂如氯化钙、木炭、变色硅胶等,加盖后用石蜡等密封,密封后最好贮藏在低温的种子库、地窖或地下室。

(二)湿藏法

湿藏法是把种子置于湿润、低温、通气的环境中进行贮藏的方法。适用于安全含水量高的种子,如银杏、板栗、核桃、栎类、油茶等树种的种子。

湿藏期间要求温度为0~3℃,最高不能超过3℃;保持湿润;通气良好。

湿藏方法很多,主要有露天埋藏法和室内堆藏法。

1、露天埋藏法露天埋藏法又称为坑藏。方法是: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背风、便于管理的地方挖坑,坑长2米或根据种子多少而定,坑宽1.0~1.5米,坑深应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地下水位高度而定,原则上在地下水位以上和冻土层以下,一般为1米左右。坑底铺粗砂石一层,在坑中央每隔1米插一束秸秆或带孔的竹筒,以便通气。然后将种子与湿润沙子按1 :3的容积比混合拌匀堆放坑内,一直堆至坑沿20~40厘米为止。种子也可与湿润沙子分层放置,每层厚5厘米左右。沙子湿度以其饱和含水量的40~60%为宜,即以手捏成沙团不滴水,手松碰触时散开。最后覆盖沙子及草帘,顶部搭成屋脊形,以便于排水。在坑的周围挖排水沟(见低温层积催芽)。

在种子贮藏期间,要经常检查。一般半个月至1个月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露天埋藏法兼有低温催芽的作用,做法与低温催芽相似,只是温度和湿度条件不同(详见种子的休眠与催芽)。这种方法在我国北方地区应用较普遍。

2、室内堆藏法室内堆藏法是将种子置于通风、阴凉的房间或地下室进行贮藏的方法。方法是:先在地面上洒一些水,铺一层10厘米左右厚的湿沙,然后将种子和湿润沙子按1 :3的容积比混合或分层放置,堆成高50~80厘米、宽1米,长根据室内面积大小而定的堆。堆的中间每隔1米插一束秸秆或带孔的竹筒,以便通气。堆与堆之间要留出通道,以便检查。

这种方法适用于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大、露天埋藏种子容易霉烂的南方地区。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种子寿命?

2、简述影响种子生命力的内因和环境因子。

3、为什么说贮藏期间种子含水量的高低是决定种子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4、一般种子贮藏的适宜条件是什么?

5、简述种子贮藏的方法。哪些树种的种子适于干藏?哪些树种的种子适于湿藏?

050602《森林培育学A》试卷A答案

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 《森林培育学A》试卷A答案 (10×2分=20分) 解释名词( 一、解释名词 1.种子活力:种子快速发芽及对外界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苗木活力:苗木表现的或潜在的正常生长及对外界是环境的适应能力。 2.生理成熟:种子具有发芽的能力。 形态成熟:形态上显示出成熟特征。 3.子叶出土:下胚轴延长将子叶顶出土面。 子叶留土:下胚轴不发育或不延伸、仅上胚轴生长形成主茎。4.立地指数系指达到基准年龄时,优势木平均高,欧美国家为单位面积上最大高度来表示,可以选100株,10株或5株等等求得。 数量化的立地指数:主要据主导因子,生活因子,林木生长情况等综合起来进行分类,因此称数量化的立地指数。 5.前期生长型:生长时间短,6月份结束。 全期生长型:高生长在整个生长季节进行,生长期长达6个月。6.速生:单位时间内生长速度快 丰产:单位面积蓄积量大。 优质:材质优良,主要包括树干圆满通直、分枝细、自然整枝好,纹理通直,不翘不裂,不扭曲,出材率及经济产量高。 7.适地适树,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与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互适应的一项造林基本技术措施。 造林区划:是造林地区的划分,它是林业区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造林区划也叫造林类型区的区划,造林区划是一个既包括自然条件,又包括社会经济条件的综合性地理区划,它是服务于造林事业的综合性地理区划单位。 8.由于外界条件不适种子不能发芽;由于种子内部原因造成的休眠。 9.种子呼吸产生大量水分,并附在种子表面;种子呼吸产生大量热量导致种子自热。 10.造林:是新造和更新森林的生产活动,是培育森林的一个基本环节,确切地说,种植面积较大,而且将来能形成森林和森林环境,则称为造林。 植树:种植面积较小不能形成森林和森林环境。

森林培育学习题及答案.-共23页

一、、概念 1、森林培育是通过树木和森林利用太阳能和其它物质进行生物转化,生产人类所需的食物、工业原料、生物能源等的一种生产过程,同时创造并保护人类和生物生存所需环境的生产过程。 2、森林培育学是研究营造和培育森林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 二、简述题 1、森林培育学的内容 良种生产,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森林主伐更新 2.、森林培育的对象 人工林和天然林 3、森林的三大效益 经济效益:既森林生产木材和林副产品所产生的效益 生态效益:主要是指森林在改善环境方面所带来的效益 社会效益:森林对社会产生的效益。包括提供就业机会,对人类精神产生的效益 三、论述未来森林培育工作发展的趋势。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全球的普及,林业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注重森林的可持续经营 以木材生产和森林多功能发挥相协调的森林经营模式将普遍的被探讨,为此,森林培育将更注重森林的多目标(木材和非林产品的生产、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系统可持续能力、保持水土的能力、森林服务功能、更新的影响等)。 一些可持续经营模式将被提出,如森林的生态系统经营模式、新林业模式、接近自然的林业、生态林业等。 另外在具体经营技术上一些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技术也将逐渐的被替代,如化肥、农药、除草剂等。 2)森林培育将更加集约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木材等林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森林培育技术也将向集约化方向发展。目前在发达的国家短轮伐期工业人工林培育技术已经基本建立,如

桉树(轮伐期3-10年,年生长量可达60-90m3/hm2)等。新的培育体系主要注重遗传控制(无性系造林)、立地控制、密度控制、地力维持等技术,在短期内可收获大量木材。我国目前也在进行该方面的研究。 3)森林培育出现定向化趋势 为了发挥森林的更大效益,在森林培育上将实行分类经营和定向培育。对一个区域来讲,森林被划分成商品林和公益林。对于商品林又分成纸浆林、建筑用材林、单板用材林等。 第一章森林的生长发育与调空 一、概念 1、林木个体生长(growth):是指林木个体在重量和体积上的不可逆增加。通常描述林木生长的指标有:生长过程曲线,生长速率和生长量。 2、林木个体发育(development):是指林木个体构造和机能从简单到复杂发生质变的过程。 3、林木生长的周期性:在自然条件下,林木个体或器官的生长速率随着昼夜或季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林木生长的周期性。 4、极性:林木个体或其离体部分(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形态学两端具有不同的生理特性的现象称为极性。林木的极性在受精卵中形成,但一直保留下来。扦插不能把形态学下端向上。 5、再生:是指林木个体的离体部分具有恢复林木其他部分的能力。这是以细胞中遗传物质的全息性为基础的。扦插、组织培养等就是利用林木的全息性。 二、填空题 1、林木个体发育要经过(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老年期四个阶段。 2、林木群体生长发育要经过(幼龄林时期)、(壮龄林时期)、(中龄林时期)、近熟林时期、(成熟林时期)、(过熟林时期)六个阶段。 3、属于前期生长类型的树种主要有(油松)、(樟子松)、(红松)、(马尾松)。 4、属于全期生长类型的树种主要有(落叶松)、(杉木)、(侧柏)、(柳杉)。 5、大量研究表明任何单株和器官的生长都表现出基本相同的模式,即(“S”形)曲线。

森林培育学试题剖析

一、单项选择 1世界上第一部森林培育教材是由 A 编著的。 A. 德国 B.前苏联 C.日本 D.中国 2、森林培育的 C 阶段是时间延续最长的阶段。 A.前期规划阶段 B.更新营造阶段 C.抚育管理阶段 D. 收获利用阶 段 3、树种的C 特性是指树种对于环境条件的需求和适应能力。 A. 生物学 B.解剖学 C.生态学 D.林学 4、判断和选择树种的基础依据是树种的 A 。 A. 自然分布 B.生态幅度 C.生理幅度 D.遗传特性 5、营养繁殖最佳时期A。 A.幼年期 B.青年期 C.壮年期 D.衰老期 6、引种的最佳时期B。 A.幼年期 B.青年期 C.壮年期 D.衰老期 7、采种最佳时期C。 A.幼年期 B.青年期 C.壮年期 D.衰老期 8根据国家有关优良母树的标准进行选择,林分郁闭度一般以 C为宜。 A. 0.1 ?0.3 B. 0.3 ?0.5 C. 0.5 ?0.7 D. 0.7 ?0.9 9、一般来说,种子贮藏适宜的条件组合是 D 。 A.温度-5 —0° C,相对湿度0-10% B. 温度5—10° C,相对湿度 10-25% C.温度-5 —0° C,相对湿度10-25% D.温度0—5° C,,相对湿度 25-45% 10、贮藏时,最适宜的种子含水量是 C 。 A.平衡含水量 B.临界含水量 C.安全含水量 D.饱和含水量 11、多数树种适宜发芽的温度是 B 。 A. 10 —20° C B. 2 0—30° C C. 3 0—40° C D. 4 0—50° C 二、填空 1、按照《森林抚育采伐规程》,将抚育采伐分为:透光伐、 疏伐和生长伐。特殊林分还可采用卫生伐。

《森林培育学》试题上课讲义

《森林培育学》试题

15、种子呼吸作用越弱,生命力越短。() 16、在西藏林木种子调制多采用机械进行调制。() 17、苗木叶色黄绿而薄,茎杆矮小、细弱,下面老叶枯黄、脱落,枝梢生长停滞是缺P所致。() 18、种肥宜用化学肥料。() 19、根外追肥宜选在晴天进行。() 20、西藏造林地整地宜采用块状和穴状整地。() 21、分殖造林就是利用林木的营养器官进行造林的方法。() 22、有机肥料的肥效相比化学肥料而言它是速效的。() 四、单项选择题 1、核桃宜用( )净种。 A、水选 B、风选 C、筛选 D、粒选 2、种批是指在( )。 A、同一树种 B、相似的立地条件 C、相同时间内采集且种实的处理和贮藏方法也相同 D、以上A、B、C 3、种子贮藏适宜条件的组合应是( )。 A、温度0-5℃,湿度25-65% B、温度-5-0℃,湿度0-10% C、温度-10-5℃,湿度10-25% D、温度5-10℃,湿度0-10% 4、影响种子贮藏寿命的主要因素是( )。 A、种子成熟度 B、种皮结构 C、含水量 D、内含物成分

5、不能促进扦插生根的物质是( )。 A、硼酸、蔗糖 B、吲哚乙酸吲哚丁酸 C、二氧化锰氧化锰 D、硫酸亚铁、硝酸银 6、嫁接育苗,砧木一般用( )苗。 A、实生 B、营养繁殖 7、保证苗木移植质量最关键的技术是( )。 A、扶正苗木 B、深浅适中 C、根系舒展 D、移后踩实 8、出圃期间苗木失水速度最快的部位是( )。 A、根系 B、茎干 C、枝 D、叶 9、截制插穗时下切口位置应在( )。 A、侧芽上0.5cm B、侧芽处 C、侧芽下0.5cm D、随意 10、对深休眠种子催芽效果最好的是( )。 A、温汤浸种 B、层积催芽 C、低温层积催芽 D、变温层积催芽 11、下列林中属于特种用途林的是( )。 A、护路林 B、护提林 C、母树林 D、水源涵养林 12、混交林主要树种的比例一般要( )。 A、大于伴生树种 B、小于伴生树种C、等于伴生树种D、不考虑比例 13、在采伐迹地、火烧迹地采取人工栽培恢复森林的方法称( )。 A、人工更新 B、人工造林 14、植苗造林一般不宜太深,其栽植深度小苗应比原土印深多少厘米( )。

森林培育学重点

绪论 1、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 ●是一种生产过程:通过树木和森林利用太阳能和其它物质进行生物转化,生产人类所需 的植物性有机物、工业原料和生物能源的生产过程,同时也是通过树木和森林的存在,创造并保护人类和生物生存所需环境的生产过程。 ●是一项建设事业:用科学手段营造或更新森林并加以抚育保护的一项建设性事业。 ●森林培育学是研讨营造和培育森林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 英语silviculture源于拉丁语,silva意为森林,culture为栽培和培育的意思。 ●造林简史:新中国成立后(4个发展阶段) ①恢复及发展阶段(1949~1957)→开展森林资源清查,实行封山育林,只在重点地区开展人工造林,以群众造林为主。技术措施机械地采用前苏联的办法(如大密度造林,机械的林带走向等),强调造林质量少,造林成效低。 ②打基础并调整巩固阶段(1958~1966)→群众造林和国营造林同时发展,开展沙漠绿化、水土保持、防护林建设,造林工作取得了很大发展。但同时森林的破坏十分严重(以粮为纲,大炼钢铁),造林成效虚报、浮夸严重。造林技术上,在总结前一阶段经验的基础上,许多措施更切合国情,同时着手于造林基础工件的研究,如立地条件类型划分、树种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等。 ③停滞阶段(1966~1978)→文化大革命,全国形势不稳,造林工作进展缓慢,毁林现象日益严重,森林面积日益减少。学校停止招生,科研单位停止研究工作,所有技术工作基本停顿。 ④稳步提高阶段(1978年以后)→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批准国家林业总局关于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建设防护林体系(三北防护林体系) →1979年2月23日第五次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根据国务院决议,决定3月12日为我国植树节 →1981年12月13日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 →1984年9月20日第六次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植树节3月1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提出,1998修正) 6、1998年长江洪灾后提出“六大林业重点工程” ①天然林保护工程 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③三北和长江中下游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④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 ⑤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⑥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3年6月25日在《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9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应该赋予林业重要的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应该赋予林业首要的地位。” 7、中国林业发展战略:三生态 生态建设——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生态安全——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

实验诊断学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验

实验诊断学第二章临床血液学检验(下一页) 第一节血液一般检查 【学习要求】 1、掌握血液一般检查项目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熟悉血细胞成分变化的生理及病理意义 【内容精要】 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检验 1、红细胞的生成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红系祖细胞,在红细胞生成素的作用下,继续增殖和分化成原始红、早幼红、中幼和晚幼红细胞(丧失分裂能力)脱核而成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从骨髓→周血约需5天时间。 2、红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作为呼吸载体从肺部携带氧输送至全身各组织,并将组织中的二氧化碳运送到肺而呼吸出体外,这一功能主要是通过血红蛋白来完成。 3、红细胞的平均生存时间约为120天,成人体内每天约有1/120的红细胞因衰老而被破坏。 衰老的红细胞破坏后释放出→血红蛋白→单核巨噬细胞内分解为Fe、珠蛋白、胆红素。 4、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数量改变其临床意义 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两者测定的意义大致相同,但在某些情况如低色素性贫血时,红细胞与血红蛋白降低的程度常不平行,血红蛋白降低较红细胞为明显,故同时测定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量以作比较对诊断有意义。 检测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应注意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如病人全身血液总容量及全身血浆容量有无改变与性别、年龄、居住地海拨的差异等。 (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是指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高于参考值高限成年男性红细胞>6.0×10 12 /L 血红蛋白>170g/L 成年女性红细胞>5.5×10 12 /L 血红蛋白>160g/L 可分为相对性增多和绝对性增多两大类:①相对性增多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等; ②绝对性增多可分继发与原发 A继发:a.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因血氧饱和度减低,组织缺氧所引起生理性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见于胎儿和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病理性见于慢性心、肺疾患。b.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患有关。

2016森林培育学复习题

《森林培育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分殖造林:又叫分生造林,是利用树木的部分营养器官(茎干、枝、根、地下茎等) 直接栽植于造林地的造林方法。 2、造林密度:人工林的初始密度称为造林密度,是指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株数或播种点(穴)数。 3、改树适地:在地和树某些方面不太相适的情况下,通过选种、引种驯化、育种等手段改变树种的某些特性使之能够相适。 4、混交比例:树种在混交林中所占的比例. 5、相对生长速率(RGR):是指单位时间内的增加量占原有数量的百分率。 6、用材林:是以生产木材,包括竹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7、种植点配置:种植点在造林地上的分布形式。 8、造林整地:在造林之前,清除造林地上的植被、采伐剩余物或火烧剩余物,并以翻垦土壤为重要内容的一项生产技术措施。 9、人工林:人工起源的林分,相对于天然林而言。 10、混交林: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树种组成,其中主要树种的株数或断面积或蓄积量占总株数或总断面积或总蓄积量的80%(含)以下的森林称为混交林。 11、植苗造林:是以苗木为造林材料进行栽植的造林方法,又称植树造林、栽植造林。 12、适地适树:是指造林树种的特性(主指生态学特性)和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条件在当前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能获得的高产水平 13、立地条件:指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14、防护林:是以发挥森林的防风固沙、护农护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防护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15、初植密度:即造林密度,造林时单位林地面积上的种植株数或丛数。 16、林种:就是森林的种类。根据我国颁布的《森林法》的规定,森林按用其功能(经营目的和人工林所发挥的效益)可以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5大类。 17、林分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 18、丰年:通常指结实多的年份。

森林培育学

森林培育学 一、森林培育学概念及发展历史 (一)森林培育学的相关概念 森林培育是森林经营活动的基础和主要组成部分。它涉及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 森林培育学/造林学(Silviculture)是关于森林营造和培育理论与技术的科学,是林学的主要二级学科。其对象是人工林和天然林。森林培育学原名造林学,是中国引用的日本从德文翻译出的词语,后改为森林培育学。 森林培育学研究的主要范畴在两个方面:一是涉及培育全过程的理论问题,如森林立地和树种选择、森林结构及其培育、森林生长发育及其调控等基本理论问题;二是全培育过程各个工序的技术问题,如林木种子生产和经营、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及改造、森林主伐更新等。由于不同林种的培育目标不同,技术体系也应与培育目标相适应。而关于一些特定林种的培育科技问题,由于事业发展需要和培育特点明显,已陆续独立为单独的课程,如经济林学、防护林学等,它们统属于森林培育学科群,成为其三级学科。 (二)我国森林培育学/造林学的发展历史 以林木培育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林业科学技术有着光辉的历史,在相当长一个时期走在世界的前列。从秦汉时期南方的古越人创造的“萌条杉”、插条杉等繁殖技术到西汉的《汜胜之书》和东汉的《四民月令》中提出一套完整的植树技术再到北魏的《齐民要术》,首次提出农林间作和林木轮伐法。我国古代有关林木培育的知识和经验尽管对推动林业生产的进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处于零散无系统的状态,没能形成一门学科。 近代森林经营思想和理论,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其发源地始终在德国。我国由于近代科学技术的落后和社会生产事业发展的滞后,包括森林培育学在内的整个林学的形成发展都比较晚,直到20世纪20年代以后才陆续由一批从欧、美、日归国的留学生对林学各个学科做了系统介绍。最后,在引进国外先进知识的基础上,许多先辈努力探索与国内实际结合,逐步形成了我国的森林培育理论和技术体系。 二、森林立地 (一)森林立地的基本概念 森林立地的立地环境条件是指在造林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立地质量是指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潜力,其高低与具体树种相关联。一个既定的立地,对于不同的树种来说,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立地质量评价结果。在一定程度上立地质量和立地条件是可以通用的。 (二)森林立地的分类 森林立地可以按一定原则对影响林木生长的自然综合体的划分与归并,狭义上讲,将生态学上相近的立地进行组合,称为立地分类,组合成的单位,称为立地条件类型,简称立地类型(或称植物条件类型)。广义上说,立地类型划分包括对立地分类系统中各级单位进行的区划和划分。一般意义上的立地类型划分多指狭义分类。 我国森林立地分类系统主要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张万儒、蒋有绪等人建立。该系统把全国共划分成3个立地区域、16个立地带、65个立地区、162个立地亚区,由包括0级在内的5个级别和若干辅助级别组成。其中,1、2级为森林立地分类系统的区域分类单元,3、4级为森林立地分类系统的基层分类单元。

《森林培育学》试题解析

《森林培育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 1、良种:是指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都优良的种子。 2、适地适树:是指造林树种的特性(主指生态学特性)和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条件在当前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能获得的高产水平。 3、实生苗:以种子作为材料培育出来的苗木。 4、苗木:具有根系和苗干的树苗。 5、种源:是指取得种子或繁殖材料的地理来源或产地。 6、发芽率:在规定条件和时期内,正常发芽粒数占供测定种子总数的百分率。 7、千粒重:是指1000粒纯净种子在气干状态下的重量。 8、营养繁殖苗:是利用乔灌木树种的营养器官(根、茎、干、叶、芽等)培育的苗木。 9、种子的休眠:具有生命力的种子,由于种皮障碍、种皮尚未成熟或种子内含有抑制物质等原因,在适宜萌发条件下,也不能萌发的现象。 10、低温:是指温度在0-5℃。 11、生态学特性:指树种对于环境条件的需求和适应能力。 12、外来树种:从分布区以外引入的植物。 13、林学特性:指可以组成森林的密度和形成的结构,从而形成单位面积产量的性质。 14、林分密度:指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 15、混交林: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树种所组成的林分。

16、林木生长:指林木由于原生质的增加而引起的重量和体积的不可逆增加,以及新器官的形成和分化。 17、林木生长的周期性:在自然条件下,林木和器官的生长速率随昼夜或季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种现象称~。 18、森林潜在生产力: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森林植物群落通过光合作用所能达到的最高生长力。 19、种子休眠:具有生命力的种子,由于种皮障碍、种胚尚未成熟或种子内含有抑制物质等原因,在适宜萌发条件下,也不能萌发的现象。 20、种子催芽:通过机械、物理和化学的方法,解除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的措施称~。 21、直播造林:把种子直接播种到造林地而培育的造林方法。 22、直苗造林:以苗木为造林材料进行栽植的方法。 23、利用树木的部分营养器官直接栽植于造林地的造林方法。 二、填空题 1、在一般情况下,种子的含水量是决定贮藏方法,影响贮藏效果的主导因素。 2、播种的方法有条播、点播、撒播。 3、种子的催芽方法有浸种催芽、层积催芽、药剂催芽。 4、扦插方法有硬枝扦插、嫩枝扦插。 5、森林培育阶段划分为前期规划阶段、更新营造阶段、抚育管理阶段、收获利用阶段阶段。 6、种实可分为闭果类、裂果类、肉质果类。 7、苗木的种类主要有播种苗(实生苗)、营养繁殖苗、移植苗、容器苗。 8、苗圃按其经营年限可分为固定苗圃、临时苗圃

临床血液学与检验课程教学大纲

《临床血液学与检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临床血液学与检验 英文名称:clinical hematology and inspection 课程类型:专业课必修考试 总学时:122 学分:6.5 理论课学时:58 实验课学时:64 适用对象: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生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临床血液学检验是临床医学中不可缺少的实验性学科,随着分子生物学、物理学、电子学等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检验技术促进了预防医学及临床医学不断前进。临床血液学检验是应用血细胞生理学、血液生化学、血液免疫学、遗传血液学、血液流变学、实验血液学等学科的科学方法,检查造血微环境、造血细胞、骨髓细胞及血栓与止血的各种凝血因子等。因此,临床血液学与检验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血液病为工作对象,创造了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互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体系。是医学科学中不可缺少的应用学科,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专业课之一。 通过临床血液学检验的学习,要求学生在理论上弄清实验原理,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及各类造血细胞的生理、病理形态与各类常见血液病的临床基础及检验技术,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临床培养有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及具有初步科研工作能力的医学检验医师。 在临床血液学检验教学中重点讲授造血检验、细胞形态学、细胞组织化学染色、各类贫血、白血病、出凝血疾病等疾病的检查原理、操作方法、评价注意事项及临床意义等。 二、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 血液学检验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实验、考试等。其中课堂是通过教师对指定教材部分章节的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及细胞形态的图示以启发式方法教学。实验是教师在实验室里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实验标本、挂图、图谱等,并结合电化教学、多媒体实验教学、要求学生细胞绘图等手段,强化记忆,并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尽早到医学检验室轮流进行实习,更好地配合理论教学。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篇绪论

森林培育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 1、世界上第一部森林培育教材是由 A 编着的。 A. 德国 B. 前苏联 C. 日本 D. 中国 2、森林培育的 C 阶段是时间延续最长的阶段。 A. 前期规划阶段 B. 更新营造阶段 C. 抚育管理阶段 D. 收获利用阶段 3、树种的 C 特性是指树种对于环境条件的需求和适应能力。 A. 生物学 B. 解剖学 C. 生态学 D. 林学 4、判断和选择树种的基础依据是树种的 A 。 A. 自然分布 B. 生态幅度 C. 生理幅度 D. 遗传特性 5、营养繁殖最佳时期 A 。 A. 幼年期 B. 青年期 C. 壮年期 D. 衰老期 6、引种的最佳时期 B 。 A. 幼年期 B. 青年期 C. 壮年期 D. 衰老期 7、采种最佳时期 C 。 A. 幼年期 B. 青年期 C. 壮年期 D. 衰老期 8、根据国家有关优良母树的标准进行选择,林分郁闭度一般以 C 为宜。 A. ~ B. ~ C. ~ D. ~ 9、一般来说,种子贮藏适宜的条件组合是 D 。 A. 温度-5—0°C,相对湿度0-10% B. 温度5—10°C,相对湿度10-25% C. 温度-5—0°C,相对湿度10-25% D. 温度0—5°C,,相对湿度25-45% 10、贮藏时,最适宜的种子含水量是 C 。 A. 平衡含水量 B. 临界含水量 C. 安全含水量 D. 饱和含水量 11、多数树种适宜发芽的温度是 B 。 A. 10—20°C B. 20—30°C C. 30—40°C D. 40—50°C 二、填空 1、按照《森林抚育采伐规程》,将抚育采伐分为:透光伐、疏伐和生长 伐。特殊林分还可采用卫生伐。 2、疏伐方法分为下层疏伐法、上层疏伐法、综合疏伐法、景观疏 伐法和机械疏伐法五种。 3、抚育采伐就其性质不同,分为定性和定量。 4、现代对生态系统功能的认识一般归结为供给功能、支持功能、调节功能和文化功能四类功能。 5、现行的森林法把森林分为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和用材林五大林种。 6、森林培育的对象是天然林和人工林。 7、森林培育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前期规划阶段、更新营造阶段、抚育管理阶段和收获利用阶段四个阶段。 8、立地质量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和生物因素三大因素。 9、森林立地的构成因子主要包括物理环境、森林植物因子和人为活动因子三大类。 10、森林立地分类的生态学基础是植物群落学基础、林型基础和森林生态系统基础。 11、森林立地分类的依据主要指森林立地分类系统中各级区分和分类单位的划分依据。。 12、树种选择的基础是生物学基础、生态学特性和林学特性。 13、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主要包括形态学特性、解剖学特性和林学特性等。

《树木学》习题1—总论 - 参考答案

《树木学》习题1—总论(参考答案) 学院年级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成绩 一、名词解释: 1.树木学:是研究树木的形态特征、系统分类、地理分布、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及利用价值的学科。 2.分类系统:按照生物形态的繁简差异、生理功能的不同水平和系统发育中亲缘关系的远近归类,反映生物界的自然谱系。 3.种:种是分类学的基本单位,它是由一群形态类似的群体所组成,来自共同的祖先,并繁衍出类似的后代。 4.双名法:是种的学名形式,用拉丁文表示,即每个物种的学名由两个部分构成:属名和种加词,并于其后附上命名人。这是由瑞典人林奈确立的。 5.树木分布区:每一树种都有一定的生活习性,要求一定的居住场所。每一树种所占有的一定范围的分布区域,即为该树种的分布区。 6.生物学特性:生物学特性是指树木的生长发育规律(个体发育)及生长周期各阶段的性状表现。包括树木由种子萌发,经苗木幼树发育到开花结果,直至最后衰老死亡整个生命过程的发展规律。 7.物候期:简称物候期,是指生物随着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而有不同的生命活动的现象。 8.生态学特性:生态学特性是指树木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和适应性。 二、填空题: 1.树木按生活型可分为下列三大基本类型:乔木、灌木和木质藤本,而每一类型又可按冬季落叶习性分为常绿、落叶和半常绿(半落叶)三种性状。 2.传统分类学的奠基人是瑞典人林奈,他确定了以“双名法”命名植物。 3.分类学的依据有形态学、解剖学、电子显微镜技术、孢粉学、细胞学、物种生物学、植物化学和分子系统学8个方面。 4.植物分类的基本等级是门、纲、目、科、属和种。 5.种下的分类等级主要有4个,分别是亚种、变种、变型和栽培变种。 6.树木分布区的类型主要有天然分布区和栽培分布区,连续分布区和间断分布区,水平分布区和垂直分布区。 7.树木特性主要包括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 8.影响树木生长的生态因素主要有4个,分别是气候、土壤、地形和生物。 三、单项选择: 1.(C)林奈的分类系统是属于哪个时期的分类系统? A.本草时期的分类系统 B.自然分类系统 C.人为(机械)分类系统 D.系统发育系统

森林培育学自己整理

森林培育学 一、名词解释 1、种源:是指某一批种子的产地及其立地条件。 2、种子的休眠:是指有生活力的种子,由于某些内在因素和外界条件的影响而使种子暂时不能发芽或发芽困难的自然现象。 3、花芽分化:林木生长到一定阶段,营养物质积累到一定水平以后,成花诱导激素和外界条件的作用下,顶端分生组织就朝成花的方向发展,开始形成花原基,再逐渐形成花,这一过程称为花芽分化。 4、轮作:是用生物的方法来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和肥力状况措施。 5、假植:是将苗木根系用湿润土壤进行暂时埋植,以防根系干燥,保护苗木活力。 6、立地条件:是指在造林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7、适地适树:就是指将树木栽植在最适宜它生长的地方。即根据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因地制宜选择林学特性与该立地条件相适应的造林树种。 8、种子的成熟:就是指受精后的合子发育成具有种胚和胚乳的过程(胚根、胚芽、胚茎和子叶)。 9、人工林:是指人工起源的林分,包括造林地及其在其上生长的林木。 10、森林潜在生产力:是指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森林植物群落通过光合作用所能够达到的最高生产力,也可称为气候生产力。 11、种子园:由人工选择的优良无性系(从一共同的细胞或植株繁殖得到的一群基因型完全相同的细胞或植株)或子代家系(经过子代测定后所选择出的优良子代)为材料,按合理方式配置而建立起来的生产优良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林木种子的场地。 12、立地指数:也称地位指数,是进行立地质量评价的常用指标之一,通常用某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或几株最高树木的平均高(也称上层高)来表示。 13、半活期:指种子群体中50%种子死亡所经历的时间。 14、现实生产力:是指现存的森林植被所具备的实际生产力,它往往低于潜在生产力。 15、安全含水量:在贮藏期间,维持种子生命力所必须(维持其生命活动所需最低限度)的含水量称为安全含水量。 16、千粒重:在气干状态下,1000粒纯净种子的重量。 17、催芽:通过机械擦伤、酸蚀、水浸、层积或其它物理、化学方法,解除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的措施。 18、抚育采伐:又叫抚育间伐。是指在未成熟的林分中,为了给保留木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 而采伐部分林木的森林培育措施。通过抚育采伐可以获得一部分木材,同时可以促进森林的发展。 19、无性繁殖:又叫营养繁殖。是利用植物的营养器官(包括根、茎、叶、芽)繁殖新植株 的方法 20、林种:是指满足不同造林经营目的的森林种类,通常按照人工林所发挥的效益来划分。 二、填空(见反面) 1、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3年6月25日作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9号文件)。在9号文件中已明确提出“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应该赋予林业重要的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应该赋予林业首要的地位”。 2、民国时期

森林培育学试题集与答案

填空 1、( )、( )、( )是林木良种选育的三个传统途径,也是其他良种选育途径的工作基础。 2、栽培试验一般分为( )、( )、( )三个阶段。 3、种源试验方法有( )、( )、( )、( )。 4、优树的标准分为( )、( )。 5、优树选择方法有( )、( )、( )。 6、遗传测定包括( )、( )。 7、母树林的选择应考虑以下条件( )。 8、种子园的选择,应着重考虑下列条件( )。 9、一般实生树木从种子发芽到植株死亡为止,要经过( )、( )、( )和( )几个性质不同的发育年龄。 10、净种的方法有( )、( )、( )、( )。 11、实践证明,大多数林木种子贮藏的最佳温度为( )。 12、林木种子干燥的方法有( )和( )法。 13、种实调制工作的内容包括( )、( )、( )及( )。调制往往因果实种类不同,可采用不同的调制方法,比如球果类可采用( )、( )。 14、贮藏中的种子仍进行着( ),其实质是一种( ),是一种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 15、湿藏法可分为( )、( )、( )。 16、在一般情况下,种子的( )是决定贮藏方法,影响贮藏效果的主导因素。 17、母树林建立的重要一环是标准地实测,标准地的总面积应为调查林分总面积的( )%,每块标准地调查株数不得少于( )株。 18、塑料棚罩是( )、( )、( )、( )、( )、( )。 19、苗床分为( )、( )、( )。 20、土壤灭菌杀虫常用的药剂有( )、( )、( )。(举三种) 21、基肥的种类有( )、( )、( )。 22、播种苗的第一个年生长过程,可分为( )、( )、( )、( )。 23、掌握春播的原则是( )。具体应在地有( )cm处平均地温稳定在( )℃为适宜。 24、播种方法有( )、( )、( )。 25、种子的催芽方法有( )、( )、( )。 26、营养繁殖育苗主要有( )、( )、( )、( )、( )、( )。 27、扦插方法有( )、( )。

森林培育学习题 (8)

习题四 一、名词解释 1. 花芽分化 2. 生理成熟 3. 发芽率 4. 轮作 5. 立地类型 6. 植生组混交 7. 伴生树种 8. 人工整枝 二.填空题 1. 从论述林木结实规律的角度,林木发育期可分为4个时期,分别是、、和。 2. 苗圃土壤耕作的五个基本环是、、 、和。 3. 从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看,人工林生物产量的大小取决于、、和。 4.《森林采伐更新管理办法》中提出:幼龄林、中龄林的抚育采伐,包括、和。它们既用于,又可用于。 5. 透光抚育实施的方法有3种,即、和带状抚育。 三、选择题 1. 母树条件影响种子产量与质量,其中上生产的种子产量高、质量好,是主要的采种对象。 a. Ⅰ、Ⅱ级木 b.Ⅰ级木 c. Ⅲ级木 d.Ⅱ级木 2. 在人工干燥脱粒时,适宜温度因树种而异。根据现有资料,干燥球果的适宜温度在℃之间。 a. 20—35 b. 36—60 c. 60—70 d. 70—80 3. 在测定种子含水量时,通常是在烘箱中用或更高的温度烘干种子样品,以测定样品前后重量之差。 a. 65℃ b. 80℃ c. 105℃ d. 130℃ 4. 用硒盐染色法测定种子生活力时,凡种胚染成者,表示种子有生活力,否则表示无生活力。 a. 白色 b. 绿色 c. 兰色 d. 红色 5. 按国家标准GB6000-85中规定,湿地松1年生播种苗合格苗产量应在 万株/亩。 a. 3—3.6 b. 8—12 c. 4—5 d. 28—32 6. 在一定的地区内划分立地条件类型,应依据多因子的综合,其中主要依据是。 a. 植被 b. 地形 c. 地形和土壤因子 d. 林木生长状况 7. 幼林检查验收时,如造林成活率不足的小班,则要从统计的新造幼

森林培育学习题及答案

绪论 一、概念1、森林培育学(森林培育是通过树木和森林利用太阳能和其它物质进行生物转化,生产人类所需的食物、工业原料、生物能源等的一种生产过程,同时创造并保护人类和生物生存所需环境的生产过程。) 2、森林培育(森林培育学(Silviculture)是研究营造和培育森林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 二、简述题1、森林培育学的内容良种生产,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森林主伐更新 2.、森林培育的对象人工林和天然林 3、森林的三大效益经济效益:既森林生产木材和林副产品所产生的效益 生态效益:主要是指森林在改善环境方面所带来的效益 社会效益:森林对社会产生的效益。包括提供就业机会,对人类精神产生的效益三、论述题1. 论述未来森林培育工作发展的趋势。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全球的普及,林业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注重森林的可持续经营 以木材生产和森林多功能发挥相协调的森林经营模式将普遍的被探讨,为此,森林培育将更注重森林的多目标(木材和非林产品的生产、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系统可持续能力、保持水土的能力、森林服务功能、更新的影响等)。 一些可持续经营模式将被提出,如森林的生态系统经营模式、新林业模式、接近自然的林业、生态林业等。 另外在具体经营技术上一些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技术也将逐渐的被替代,如化肥、农药、除草剂等。2)森林培育将更加集约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木材等林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森林培育技术也将向集约化方向发展。目前在发达的国家短轮伐期工业人工林培育技术已经基本建立,如桉树(轮伐期3-10年,年生长量可达60-90m3/hm2)等。新的培育体系主要注重遗传控制(无性系造林)、立地控制、密度控制、地力维持等技术,在短期内可收获大量木材。我国目前也在进行该方面的研究。 3)森林培育出现定向化趋势 为了发挥森林的更大效益,在森林培育上将实行分类经营和定向培育。对一个区域来讲,森林被划分成商品林和公益林。对于商品林又分成纸浆林、建筑用材林、单板用材林等。 第一章森林的生长发育与调空 一、概念 1、林木个体生长,林木个体生长(growth):是指林木个体在重量和体积上的不可逆增加。通常描述林木生长的指标有:生长过程曲线,生长速率和生长量。 2、林木个体发育,林木个体发育(development):是指林木个体构造和机能从简单到复杂发生质变的过程。 3、林木生长的周期性,林木生长的周期性:在自然条件下,林木个体或器官的生长速率随着昼夜或季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林木生长的周期性。 4、极性,极性:林木个体或其离体部分(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形态学两端具有不同的生理特性的现象称为极性。林木的极性在受精卵中形成,但一直保留下来。扦插不能把形态学下端向上。 5、再生,再生:是指林木个体的离体部分具有恢复林木其他部分的能力。这是以细胞中遗传物质的全息性为基础的。扦插、组织培养等就是利用林木的全息性。 二、填空题 1、林木个体发育要经过(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老年期四个阶段。 2、林木群体生长发育要经过(幼龄林时期、壮龄林时期、中龄林时期、近熟林时期、成熟林时期、过熟林时期)六个阶段。 3、属于前期生长类型的树种主要有(油松、)、(樟子松)、(红松、)、(马尾松)。 4、属于全期生长类型的树种主要有(落叶松)、(杉木)、(侧柏)、(柳杉)。 5、大量研究表明任何单株和器官的生长都表现出基本相同的模式,即(“S”形)曲线。 三、单项选择 1、树木直径生长规律符合(S型)型曲线。 (1)S型;(2)J型;(3)反J型;(4)L型 2、树木开花过程属于(发育)过程。 (1)发育;(2)生长;(3)生长和发育;(4)再生 3、树木在花芽分化前的生长为(营养生长)。 (1)营养生长;(2)生殖生长;(3)发育;(4)个体生长 4、通常根据一年中林木(高)生长期的长短,把林木分成前期生长类型和全期生长类型。 (1)高;(2)直径;(3)材积;(4)叶 5、在一定范围内,林分的光合产量随叶面积指数的增加而增加,但超过一定范围后则产量(不再增加甚

初级检验技师《临床血液学检验》2017年练习题第二章造血与血细胞分化发育

2017 第二章造血与血细胞分化发育 一、A1 1、造血微环境不包括 A、微血管系统 B、基质 C、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 D、网状细胞 E、成熟红细胞 2、下列哪一项不是人体的造血器官 A、卵黄囊 B、肝 C、肾 D、骨髓 E、淋巴 3、下列哪项不符合髓外造血 A、多见于儿童 B、是机体对血细胞的需求明显增高的一种代偿 C、是机体正常反应,不属于病理改变 D、造血部位可以累及到胸腺 E、可导致相应器官的肿大 4、红细胞破坏后,受何者吞噬 A、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B、单核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脾 E、肝 5、下列血细胞发育过程的一般规律描述正确的是 A、细胞体积由小变大 B、核染色质结构由紧密粗糙到疏松细致 C、核仁由无到有 D、核浆比例由大到小 E、胞质颗粒从有到无 6、不符合原始细胞一般形态学规律的是 A、胞体大,但核浆比例小 B、细胞核内见明显的核仁 C、胞质中一般无颗粒 D、核染色细致均匀 E、核膜不明显

7、关于血细胞的增殖,错误的是 A、血细胞的增殖又称为对称性增殖 B、母细胞有丝分裂后形成子细胞 C、子细胞还可进一步增殖 D、子细胞是成熟细胞 E、原始红细胞经4~5次增殖,成为成熟红细胞 8、红细胞起源于 A、原始红细胞 B、肝 C、骨髓造血干细胞 D、巨噬细胞 E、早幼红细胞 9、造血干细胞的主要分子标志是 A、CD3 B、CD25 C、CD34 D、CD38 E、CD90 10、属于集落刺激因子的是 A、TPO B、IGF C、CSF-GM D、HGF E、PDGF 11、干细胞培养中常将40个或40个以上细胞组成的细胞团称为 A、集落 B、微丛 C、小丛 D、大丛 E、集团 12、就造血多能干细胞而言,下属概念错误的是 A、存在于骨髓和血液中,其形态和淋巴细胞相似 B、在特定情况下,可在脾内形成造血结节 C、既能产生骨髓干细胞,又能产生淋巴细胞干细胞 D、其增殖形式为对称性增殖 E、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 13、人体内具有分化能力的最早的造血细胞是 A、红系祖细胞 B、造血干细胞

2017年主管检验技师考试临床血液学检验讲义第二章造血与血细胞分化发育

第二章造血与血细胞分化发育 一、造血器官与造血微环境 二、造血干细胞分化与调控 三、血细胞的增殖发育与成熟 四、细胞凋亡 一、造血器官与造血微环境 <大纲要点> 1.胚胎期造血特点 2.出生后造血器官 (1)骨髓造血 (2)淋巴器官造血 (3)髓外造血 3.造血微环境 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造血器官。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称为造血。 1.胚胎期造血胚胎期可相继分成三个不同的造血期。 (1)中胚叶造血期:此期造血大约在人胚发育第2周末开始,到人胚第9周时止。卵黄囊壁上的胚外中胚层细胞是一些未分化的、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这些细胞聚集成团称血岛。血岛是人类最初的造血中心。 卵黄囊血岛的形成 (2)肝脏造血期:始于胚胎第6周,至胚胎第5个月逐渐退化。肝脏造血的发生是由卵黄囊血岛产生的造血干细胞随血流迁移到肝脏后种植到肝脏而引起造血的。3~6个月的胎肝是体内主要的造血场所。 (3)骨髓造血期:在胚胎第3个月长骨骨髓内已开始造血,随胚胎发育,骨髓造血日趋发育。第8个月时,骨髓造血已高度发育,髓腔中呈现密集的造血细胞灶且各系造血细胞均可见到,缺乏脂肪,这时骨髓成为造血中心,从此肝、脾造血功能减退,骨髓造血迅速增加。 胚胎时三个造血阶段不是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替此消彼长的,各类血细胞形成的顺序分别是:红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2.出生后造血器官 (1)骨髓造血:出生后在正常情况下,骨髓是唯一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的场所,也产生淋巴

细胞和单核细胞。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 红骨髓是有活跃造血功能的骨髓。从出生至4岁,全身骨髓的髓腔内均为红骨髓。5岁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红骨髓脂肪化由远心端向近心端发展。至18岁时,红骨髓仅存在于扁平骨、短骨及长管状骨的近心端,如颅骨、胸骨、脊椎骨、肋骨、髂骨以及肱骨和股骨的近心端。 脂肪化的骨髓称为黄骨髓,主要由脂肪细胞组成。健康成人黄骨髓约占骨髓总量的50%。黄骨髓仍然保持有造血的潜能,当机体需要时,又可重新转变为红骨髓参与造血,因此正常情况下,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较强。 随年龄的增长,骨髓脂肪化的规律 (2)淋巴器官造血:在骨髓内,造血干细胞分化出淋巴干细胞,其再分化成T、B淋巴祖细胞。B淋巴祖细胞在骨髓内发育;T祖细胞随血流迁移至胸腺、脾和淋巴结内发育成熟。 (3)髓外造血:生理情况下,出生2个月后,婴儿的肝、脾、淋巴结等已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骨髓纤维化、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某些恶性贫血时,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髓外造血部位也可累及胸腺、肾上腺、腹腔的脂肪、胃肠道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