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CKD血脂管理指南

CKD血脂管理指南

CKD血脂管理指南
CKD血脂管理指南

慢性肾脏病(CKD)血脂管理临床实践指南

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于2013年12月在《内科学年鉴》公布了慢性肾脏病(CKD)血脂管理临床实践指南,此次指南是对2003慢性肾脏病血脂管理临床实践指南的更新。近日,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网站归纳出了该指南的10条重点内容,以供各临床医师学习,指导临床实践。

1、此次指南更新了2003年慢性肾脏病血脂管临床实践指南的相关内容。该指南的总目标是对所有的成人和儿童慢性肾脏病患者进行血脂管理以及使用降胆固醇药物,CKD定义为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降或出现尿蛋白异常等肾脏损害标志物。

2、他汀治疗的临床获益与基线冠脉风险成正比,而不是基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LDL-C不适用于CKD患者的冠脉风险评估:尽管高水平的LDL-C有更高的风险,但对极低水平的LDL-C和总胆固醇的透析患者而言,其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仍然很高。在非透析依赖性CKD患者中,由LDL-C 升高所致的超额风险可被较低的eGFRs部分抵消。

3、50岁以上的CKD患者冠脉疾病死亡或非致命性心肌梗死的10年风险一直大于10%,对既往无糖尿病或心肌梗死病史的CKD患者也是如此。血脂指南进展协作组建议关注以下两个因素:冠脉事件的绝对风险;此种治疗是有益的证据。下面列出关键推荐内容。

4、对年龄≥50岁且eGFR <60 ml/min/1.73 m2但未接受长期透析或肾移植的患者(GFR分期G3a-G5),推荐使用他汀类药物或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1A)。

5、对年龄≥50岁且eGFR ≥60 ml/min/1.73 m2但未接受长期透析或肾移植的CKD患者(GFR分期G1–G2),推荐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1B)。

6、对18~49岁且eGFR<60 ml/min/1.73 m2但未接受长期透析或肾移植的患者,合并以下1种或1种以上情况时建议使用他汀治疗(2A):

? 冠心病(心肌梗死或冠脉血管化治疗);

? 糖尿病;

? 缺血性脑卒中病史;

? 估计10年冠脉死亡或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风险超过10%。

7、对于成年透析依赖性CKD患者,不建议他汀类药物或他汀联合依泽麦布治疗作为起始治疗(2A)。对于已在透析开始时使用他汀类药物或他汀联合依泽麦布治疗者,建议继续使用(2C)。对于大部分的透析患者,单独或联合他汀治疗在多项大型随机试验并未显示出结论性的获益。即便他汀类药物确实可预防透析患者的心血管事件,仍可转化为临床有意义的绝对获益,但风险的任何相对下降似乎比早期CKD小得多。

8、对于肾移植患者,建议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2B)。

9、对于新发现的成年CKD患者(包括接受肾移植或长期透析者),推荐评估血脂情况,包括总胆固醇、LDL-C,、HDL-C,和甘油三酯(1C)。在成年CKD 患者(包括接受肾移植或长期透析者)中,血脂水平的的随访监测对大部分患者都是非必须的。(以下证据等级未分级)。目前,高心血管风险已取代LDL-C 升高,成为CKD患者开始降脂治疗或调整降脂治疗的主要指征;鉴于LDL-C正常水平随时间的变异性,减少了随访监测的临床效果,大部分患者无须随访监测LDL-C。

10、在协作组的评价中,血脂水平可改变血脂管理,血脂的随访监测应该保留。初始发病后的CKD患者,检测LDL-C或血脂的可能理由包括:

? 他汀治疗的依从性;

? 肾脏替代治疗方法的改变;

? 关注新的继发性血脂异常的原因;

评估50岁以下近期未接受他汀治疗患者的10年心血管风险。

在估计LDL-C 的检测结果不会改变血脂管理的情况下,监测LDL-C是多余的。

我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7修订版]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 前言 近30年来,中国人群的血脂水平逐步升高,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增加。2012年全国调查结果显示[1],成人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平均值为4.50 mmol/L,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为4.9%;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平均值为1.38 mmol/L,高TG血症的患病率为13.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平均值为1.19 mmol/L,低HDL -C血症的患病率为33.9%。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高达40.40%,较2002年呈大幅度上升。人群血清胆固醇的升高将导致2010—2030年期间我国心血管病事件增加约920万[2]。我国儿童青少年高TG血症患病率也有明显升高[3],预示未来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及相关疾病负担将继续加重。 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或TC升高为特点的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重要的危险因素;降低LDL-C水平,可显著减少ASCVD发病及死亡危险[4]。其他类型的血脂异常,如TG增高或HDL-C降低与ASCVD发病危险的升高也存在一定的关联[5,6,7]。 有效控制血脂异常,对我国ASCVD防控具有重要意义。鼓励民众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防治血脂异常和ASCVD的基本策略;对血脂异常患者,防治工作重点是提高血脂异常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近年来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者的知晓率和治疗率虽有提高[8],但仍处于较低水平,血脂异常的防治工作亟待加强。

纵观血脂管理指南

纵观血脂管理指南

纵观血脂管理指南

纵观血脂管理指南 低密度脂蛋白(LDL)通过紊乱内皮细胞功能、积聚氧化脂质、形成泡沫细胞和炎症反应等途径,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数十年临床研究明确表明通过不饱和脂肪酸饮食、部分回肠旁路手术或降脂药物等降低 LDL-C的治疗可以显著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ASCVD)危险因素并降低心肌梗死、卒中和冠心病死亡等 ASCVD事件的风险。 目前尽管已出台一系列针对 LDL相关心血管风险的指南推荐,但接受标准化降脂治疗的患者数目仍不尽如人意。导致患者治疗不佳的因素有很多,而不知如何从众多的指南中选择针对不同患者的最佳的治疗方案或许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条。 2013年 3月,美国心脏病学会(ACC)批准了一项为期 3年的多层次质量启动项目——LDL:Address the Risk,通过增强对脂质管理缺陷和管理 LDL相关风险重要性的认识改善患者预后。该项目的内容之一,LDL:Address the Risk Think Tank会议于 2013年 10月在华盛顿召开,与会人员包括 17家医疗专业机构代表和其他致力于脂质学和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专家。 本篇综述主要归纳总结 LDL:Address the Risk Think Tank会议上强调的关于脂质管理的担忧,即众多且有时候不一致的 LDL相关风险管理指南实施问题,对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的指南进行评估。另

外,本文还阐述了指南制定进程和方法的异同,专家意见的纳入 /排除和大型随机对照试验及荟萃分析证据,制定证据强度和水平的方法,心血管风险评估推荐运算方法,特定脂蛋白治疗和特殊患者人群治疗等。 1.LDL-相关 ASCVD风险管理指南推荐 1.1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小组 2001和 2002年,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发布了成人高血脂检测、评估和治疗第三次报告(ATP III),更新了胆固醇检测和管理指南推荐。每一项证据声明均体现了证据类别或类型以及证据强度。将标准化空腹血脂检测作为优先初始检测方法。ATPIII强调有 CHD临床表现患者采用强化治疗方案,同时也认识到具有多种危险因素人群的冠心病风险。 ATPIII推荐采用 Framingham风险评估运算计算 10年绝对 CHD风险,以识别能获益于强化降脂治疗的多危险因素患者。糖尿病被视为CHD等危症,具有多种代谢危险因素(代谢综合征)的患者需强化改善生活方式。 ATPIII指南推荐最佳 LDL为 <100mg/dl,高密度脂蛋白 HDL从<35mg/dl轻微升高至 <40mg/dl,对于甘油三酯≥200 mg/dl的患者,推荐优先计算非 HDL-C指导治疗。因此,高脂血症患者治疗主要目标为 LDL-C,次要治疗目标位非 HDL-C。

精选-控制血脂的目标值

根据2007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0提高临床血脂控制达标率的专家建议和2014年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血脂异常防治专家建议,将血脂异常应该控制达到的目标值综合如下: 一、我国人群的血脂合适水平 二、血脂异常危险分层方案 三、血脂异常患者开始调脂治疗的TC和LDL-C值及其目标值

4、ASCVD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降胆固醇治疗的目标值 血脂异常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和混合型高脂血症4种类型,其中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增高为主要表现的高胆固醇血症是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包括冠心病、缺血性卒中以及外周动脉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目前仍建议以LDL-C为干预血脂异常的主要靶点。在保证LDL-C(或非HDL-C)达标的前提下,力争将HDL-C和TG控制于理想范围(HDL-C≥1.04 mmol/L,TG<1.7 mmol/L)。 现行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根据有无危险因素与ASCVD对血脂异常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对于无ASCVD的心血管低危、中危、高危患者,我国指南所推荐的LDL-C目标值分别为<4.1 mmol /L、3.4 mmol/L和2.6 mmol/L(与之相应的非HDL-C目标值为LDL-C目标值+0.8 mmol/L)(胆固醇单位换算:1 mmol/L=1 mg/dl×0.0259),超过此值即应启动生活方式干预和(或)药物治疗。。若LDL-C≥4.9 mmol/L且无其他危险因素,建议将LDL—C降低≥50%作为其目标值。 为实现LDL-C、TG和HDL-C等的“全面”达标,要个体化干预,积极实现对高危和极高危患者血脂异常的有效控制。 1.ACS患者及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按照指南要求,将LDL-C降至<2.07 mmol /L或在原有基线上降低40%。 2.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降脂治疗的目标值为LDL-C<2.59 mmoL/L,对于“极高危”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如合并糖尿病),降脂治疗的目标值为LDL-C<2.07 mmol/L。 3.对于普通缺血性卒中患者合并血脂异常,降脂治疗的目标值为LDL-C<2.59 mmol/L,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极高危”缺血性卒中患者,降脂治疗的目标值为LDL-C<2.07 mmol/L。 4.糖尿病血脂异常特点为TG增高最为常见,HDL-C降低,LDL-C轻、中度增高。尽管如此,单纯糖尿病患者(高危)和糖尿病伴心血管疾病患者(极高危)仍应首选他汀类药物将LDL-C分别降至相应目标值。临床上只有当TG>5.65 mmol/L时,为防止急性胰腺炎的发生,首先降低TG。 5.当高血压伴高胆固醇血症(TC≥6.22 mmol/L),同时又有1个以上其他危险因素即为高危,LDL-C应控制在2.59 mmol/L以下。

欧洲血脂异常管理指南解读(最全版)

欧洲血脂异常管理指南解读(最全版) 近期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与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EAS)联合更新并颁布了2016年ESC/EAS血脂异常管理指南[1]。新指南结合近年来所获取的最新研究证据,对不同心血管危险分层患者的血脂异常管理做出了推荐建议,其要点如下: 1 改善生活方式的建议 在人群中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比药物干预更具有成本效益(Ⅱa,B)。 生活方式干预是治疗血脂异常以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基石,是最为安全有效且经济的治疗方式之一。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为每位患者做出改善生活方式的建议。 2 基于总心血管风险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血脂干预策略 见表1。 表1 基于总心血管风险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血脂干预策略

心血管风险评估是制定血脂异常干预策略的基础。不同心血管危险水平的患者其启动药物治疗的时机以及降胆固醇治疗目标均有所不同。心血管危险水平越高,药物干预的时机越早,降胆固醇的目标值也越低。 3 风险评估建议 (1)对于年龄>40岁的无心血管病、糖尿病、慢性肾病或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无症状成年人,推荐应用诸如SCORE等风险评估系统评估整体心血管风险(Ⅰ,C);(2)根据确诊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或中度至严重的肾脏疾病、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并存、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或SCORE评分为心血管高风险可确定患者属于高危人群,并强烈建议患者对所有危险因素进行积极干预(Ⅰ,C)。 欧洲指南推荐应用SCORE评估系统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但这一风险模型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人群。我国患者的心血管评估方法应参照我国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4 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中的血脂检验的建议 (1)应用SCORE系统评估总心血管风险时应将总胆固醇(TC)应作为参数(Ⅰ,C);(2)在血脂异常的筛选、风险评估、诊断和管理中应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作为主要的参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是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推荐用于HeartScore风险评估系统(Ⅰ,C);(3)三酰甘油(TG)可提供更多的信息,推荐用于心血管风险评估(Ⅰ,C);(4)非HDL-C是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应被视为一种风险标记,尤其是在TG增高的患者(Ⅰ,C);(5)具备ApoB检测条件时,可将其作为风险标记的替代指标,尤其是在TG增高的患者(Ⅱa,C);(6)对有早发心血管

2020高血脂生活管理指南

2020高血脂生活管理指南 大鱼大肉是常态,抽烟喝酒真自在。久坐不起不得已,锻炼运动更别提,超重肥胖来报到……是不是在这些不合理生活方式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如今,这种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严重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心血管疾病、血脂异常随之而来。 门诊上,很多人都关心的问题是——“这个病要注意哪些问题啊?”“什么东西能吃,什么东西不能吃啊?”“运动强度要多大啊?”…… 在长城心脏病学大会2020暨亚洲心脏学会大会2020上,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赵连成教授以“如何通过管理生活方式防治血脂异常”主题进行分享。事不宜迟,让我们学习专家大咖的经验!

为何血脂异常需要关注饮食和生活方式? 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包括很多,如大吃大喝、抽烟、喝酒、缺乏体力活动以及超重肥胖,这些不仅是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可以预防血脂异常,还可以降低心血管病整体风险。可见,如果我们改变了不良的生活习惯,就能保持身心健康,减少得病! 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强调,饮食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善是治疗血脂异常治疗的基础措施,无论是否进行药物调脂治疗都必须坚持控制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合理的生活方式是血脂异常防治的基石。可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可以防病,还可以防病! 那既然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如此重要,我们需要怎么做呢? 我们可以从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等四个方面入手。 (一)合理膳食 合理膳食又称平衡膳食,指最大保证人体对营养的需要,避免由于食物和营养素的摄入不足或过量而对健康带来损害。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提出了如下核心推荐: 1.食物多样,谷物为主; 2.吃动平衡,健康体重; 3.多吃蔬菜、奶类、大豆; 4.适量吃鱼、禽、蛋、瘦肉; 5少盐少油,控糖限酒; 6.杜绝浪费,兴新时尚。 这个图怎么看这么复杂,那怎么理解这个图呢?我们看看赵教授如何解释。

各国血脂管理指南的主要特点及差异

各国血脂管理指南的主要特点及差异 近年来各国血脂管理指南层出不穷,主要包括2013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 / AHA)胆固醇管理指南,2011年发表的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协会(ESC / EAS)血脂异常管理指南。2014年美国国家脂质协会(NLA)专家小组以患者为中心血脂异常管理建议。201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CCS)更新的预防成人心血管疾病血脂异常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年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协会(IAS)关于全球血脂异常管理建议等。本文对这些指南的特点及差异进行概述。 1各指南的特点 2013 ACC/AHA指南遵循美国ATPIII指南,明确了从降脂治疗(LLT)中获益的4个风险组。提出新的估计冠状动脉心脏病(CHD)和缺血性卒中事件的10年风险的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评估工具。根据强化他汀降胆固醇的目标,强调了LLT的重要性,同时重视安全性检测;ESC/EAS指南将患者分为极高风险、高风险、中等风险及低风险组,使用冠状动脉风险估计(SCo rE)系统来估计致命性ASCVD事件的10年风险,承认生物标志物和成像学在心血管风险预测中的作用;NLA建议特点是当来自随机临床试验(RCT)的最高等级证据无法回答所有临床问题时,使用来自RCT和非随机研究的证据,也分成非常高风险,高风险,

中等风险及低风险组;2012年CCS根据最新研究结果对2009年指南进行更新,扩展了若干建议,确定了3个风险组;IAS建议分为初级和二级预防,因RCT证据以及流行病学、遗传和基础科学研究等原因,一级预防RCT证据有限,而二级预防RCT证据充分。建议充分肯定了不健康生活习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AS)的重要性,强调生活方式干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以及长期识别ASCVD风险的4个风险组。 此外,各指南也有些共同点:主要有: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是终身的过程。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健康饮食和定期体育活动,这是ASCVD预防的基础,致动脉粥样硬化胆固醇与ASCVD风险的相关性,而降低致动脉粥样硬化胆固醇可以降低ASCVD风险;指南只是一个指导,临床判断由LLT 的最终决定;患者积极参与和共同决策极为重要;控制相关风险因素,例如吸烟、高血压和肥胖;对于ASCVD患者要积极治疗,各指南均推荐他汀类药物作为临床ASCVD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治疗家族病史在早期动脉粥样硬化事件发生中的重要性,以及使用生物标志物检测和成像学对患者进行风险分层的重要性;降脂治疗的获益取决于患者的绝对风险程度,其风险程度的评估可以用某些风险评估工具衡量;各指南均建议在开始LLT后检测血脂质,并以检测其反应性来采取相应的治疗,并均认可药物依从性的重要性。 2各指南差异

2019年ESC/EAS血脂管理指南要点解读

58中国循环杂志 2019年11月 第34卷 Chinese Circulation Journal,November,2019,Vol. 34 Supplment 2019年ESC/EAS 血脂管理指南要点解读 李建军 作者单位:100037 北京市,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阜外医院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通信作者:李建军 Email:lijianjun938@https://www.doczj.com/doc/462289598.html,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0-3614(2019)增刊 -0058-02 DOI:10.3969/j.issn.1000-3614.2019. 增刊 .013关键词 血脂异常;血脂管理;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剩留风险 近年来,降低血胆固醇即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ASCVD)和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犹如真理般刻印在医务工作者乃至普通大众的脑海之中,尤其是他汀类药物问世,更有大量研究证实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可显著减少大血管事件,绝对获益之事实无可争辩。事实表明,他汀类药物每治疗万例心血管疾病(CVD)风险>30%者5年,LDL-C 下降2 mmol/L,可减少 1 440例MACE,充分体现了降低胆固醇治疗的有效性与临床价值。无胆固醇就无ASCVD 也渐成共识。但同时,人们也在长期的降胆固醇治疗中倍受心血管剩留风险的困扰。在此背景下,201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联合欧洲动脉硬化学会(EAS)发布了新版血脂管理指南[1](以下简称“2019欧洲新指南”),奏响了当今血脂领域的最强音。这份指南也是他汀后时代(血脂完美管控时代)血脂领域较为系统的指导性文件,标志着对调脂治疗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总体认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该阶段具备两大特征:一是更为积极的LDL-C 水平控制;二是更为全面的血脂各成分管理。本文仅就2019欧洲新指南的要点作一扼要概述。首先,2019欧洲新指南进一步拓展了极高危人群涵盖范围。在极高危人群的定义中,将多发性血管病变患者(伴两个主要心外膜动脉狭窄>50%的多支冠状动脉疾病),颈动脉超声检测发现有显著斑块以及伴其它主要危险因素的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一级预防人群列为极高危人群,并强调了ASCVD 患者确定诊断过程中影像学检查的重要性。其次,2019欧洲新指南更为细致地进行了高、中、低心血管风险的分层。在高危分层方面,首次界定单一因素的特别状态的分层,即单一危险因素显著升高,特别是总胆固醇(TC)>8 mmol/L(>310 mg/dl),LDL-C >4.9 mmol/L(>190 mg/dl),或血压≥180/110 mmHg(1 mmHg=0.133 kPa)。在中危分层方面,首次界定了糖尿病年龄与风险值范围,即无其它危险因素、病程<10年的年轻糖尿病患者(1型糖尿病<35岁;2型糖尿病<50岁);10年致死性CVD 风险 SCORE 评分≥1%至<5%。对于靶目标管理方面,2019欧洲新指南提出更为积极清晰的LDL-C 水平强化管理策略。在极高危二级预防患者中,推荐治疗目标LDL-C<55 mg/dl。 即建议LDL-C 从基线降低至少50%,LDL-C 目标<1.4 mmol/L(<55 mg/dL) (Ⅰ,A),甚至将LDL-C<55 mg/dl 新靶标拓展至极高危非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Ⅰ,C)及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Ⅱa,C)的一级预防人群。更为积极的是,2019欧洲新指南首次将LDL-C<40 mg/dl 这一靶目标写入指南。指南强调,对于ASCVD 患者中已经接受大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2年内仍发生心血管事件者,建议将LDL-C 降低至小于40 mg/dl(Ⅱb,B);同时将高危人群的LDL-C 目标由100 mg/dl 调至70 mg/dl (Ⅰ, A)。其积极LDL-C 管理目标基于当前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事实上,几十年来降低LDL-C 治疗的研究表明,心血管事件相对风险降低与LDL-C 的绝对降低值成正比。低一些更好的现象被普遍认可:他汀类、依折麦布或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kexin 9型(PCSK9)抑制剂可安全有效地降低LDL-C 至<1.4 mmol/L,即55 mg/dl 甚至更低。同时,降低 LDL-C 治疗的强度应基于下述原则:(1)患者的危险分层,而非危险分层的可能原因(如一级或二级预

高血脂的健康管理方案

高血脂的健康管理 (吴丽娜健康092 200906090218) (一)高血脂的病因 西医认为,高脂血症的病因,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即原发性高脂血症和继发性高脂血症。原发性高脂血症是指脂质和脂蛋白代谢先天性缺陷(家族性)以及某些环境因素,通过各种机制所引起的。这些环境因素包括饮食和药物等,现概述如下: 1.遗传因素遗传可通过多种机制引起高脂血症,某些可能发生在细胞水平上,主要表现为细胞表面脂蛋白受体缺陷以及细胞内某些酶的缺陷(如脂蛋白脂酶的缺陷或缺乏),也可发生在脂蛋白或载脂蛋白的分子上,多由于基因缺陷引起。据报道,上述五种类型的高脂蛋白血症都可以发生遗传,但国内临床上最常遇到的是Ⅱ型,即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仅上海地区就已发现了十多个家族的几十位病人。中山医院曾对1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死亡病例进行尸体解剖,发现患者主动脉内膜表面到处是粥样斑块,就如同涂上一层厚厚的奶油蛋糕,在患者的心脏中也发现有多处心肌梗塞的“遗迹”。有资料报道,国外有这样的病人3岁就死于心肌梗塞。这些病例有不少见于近亲结婚者,非近亲结婚可有效地遏制其发生率。 2.饮食因素饮食因素作用比较复杂,高脂蛋白血症患者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是与饮食因素密切相关的。糖类摄入过多,可影响胰岛素分泌,加速肝脏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易引起高甘油三酯血症。胆固醇和动物脂肪摄人过多与高胆固醇血症形成有关,其他膳食成分(如长期摄人过量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膳食纤维摄入过少等)也与本病发生有关。 继发性高脂血症系指由于其他原发疾病所引起者,这些疾病包括:糖尿病、肝病、甲状腺疾病、肾脏疾病、胰腺、肥胖症、糖原累积病、痛风、阿狄森病、柯兴综合症、异常球蛋白血症等。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在临床上相当多见,如不详细检查,则其原发疾病常可被忽略,治标而未治其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治疗不利。 (二)高血脂的危险因素 1、吸烟。吸烟已被证实为导致高血脂的头号危险因素。因为香烟中的有害物质 会逐渐损伤血管的上皮细胞,使上皮细胞间的缝隙增大。这样一来,血脂随血液流经这段血管时,就能像水中的泥沙一样通过上皮细胞的缝隙,在血管壁内沉积形成血栓。周教授介绍,前一段时间医院就有一位28岁的病人由于长期吸烟引起高血脂、动脉硬化,最后因心肌梗塞死亡。 2、高血压。血压过高,使血管上皮细胞长期受到高压冲击,发生变性、功能减 退,从而让血脂伺机进入血管壁。 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一种抗动 脉粥样硬化因子,是一种对人体有益的血脂。它能够在血管壁内外自由往来,因此可以把已在血管壁中沉积的血脂重新“搬”出来,“逆转血脂在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