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州白云新城城市设计方案

广州白云新城城市设计方案

广州白云新城城市设计方案
广州白云新城城市设计方案

广州白云新城城市设计方案

来源:广州日报

白云新城区位图

白云新城总平面图

白云新城的城市设计范围及重点

白云新城地区的范围是:北至黄石路,东至白云大道,西至机场高速,南至北环高速路,用地面积平方公里。核心区为围绕旧机场跑道周边地区,面积约平方公里,本次白云新城城市设计深化方案,以此核心区为重点展开。

城市设计的主要内容将纳入到白云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方案中

白云新城城市设计依据新的发展定位和要求,重点对城市空间形态的进行研究,对建筑物的形体、高度、天际线等进行严格控制,高标准地规划绿地系统、视线通廊、交通和步行系统等。为实现“强化编制、细化设计、简化管理”的规划编制目标,城市设计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已同时纳入到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中,控制性详细规划在4月底调整完成后,规划部门将依法、依程序进行公示,征求公众的意见,并提交规委会审议,待市政府批准后成为该地区发展和建设的规划依据。

在本次城市设计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调整中,更加注重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者的协调。因此,调整后的规划,全面提升“宜居”在城市综合评价中的核心价值权重,更加注重规划给群众带来的实惠,更加注重优化社区功能布局,注重提高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服务水平、更加关注改善民生、更加关注生态环境建设、更加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使该新区开发建设更加合理。

白云新城总体效果图

白云新城规划结构图

白云新城绿地系统规划图

功能定位——“云山西麓的宜居新城,主城区北部商业文化服务中心”

本次城市设计中,按照“城市发展战略--中调实施策略--地区城市设计”的技术路线重新定位白云新城。在城市发展战略制定的城市目标和定位指导下,通过区域、市域、“中调”北部地区三层次研究,提出白云新城地区的发展定位是“云山西麓的宜居新城,主城区北部商业文化服务中心”。

白云新城规划空间结构为“一轴双中心六社区”:空间结构以商业服务和居住为主,通过道路网络,公园、绿化等系统,使各地块功能上协调统一,空间上疏密结合、高低错落、收放有致。整个规划区域形成“一轴双中心六社区”的空间结构。

“一轴”--利用原机场跑道空间,形成一条南北向80米宽的中央带形公园贯穿整个白云新城的景观功能,既可以串联各居住区与文化中心、商业中心以及白云公园、飞翔公园等各个功能片区,同时也保留了对原机场历史的记忆。

“双中心”--北部的文化中心和南部的商业中心。北部依托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广州新体育馆,集中建设广州文化建筑群,引进广州历史博物馆、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广东画院、广州画院、岭南文化中心等,通过文化中心提升区域的文化形象。在白云国际会议中心西侧,规划面积约为30公顷的大型城市公园。南部以地铁站为核心,集商贸、酒店、休闲、娱乐于一体,形成商业服务中心,以标志性塔楼成为全区的地标,包括大型购物广场、商业街等,机场航站楼及附属设施将改造成为商业用地,与东部的商贸综合体、商业步行街形成整体的商业氛围。结合地铁站,建设综合公交枢纽站,并充分利用商业建筑的地下空间,用步行系统将各建筑的地下部分串联起来,共同形成片区的商业中心,为广州市主城区北部提供全面的商业服务设施,将成为广州市主城区北部重要的商业服务中心,是体现地区活力之所在。

“六大社区”--根据服务半径与服务人口,其中北部形成“黄石社区”、“云山社区”、“萧岗社区”三个社区,南部形成“机场社区”、“创意社区”、“柯子岭社区”三个社区。

步行系统规划图

本次城市设计特点和亮点——“生态优先,民生为重”

1、保护白云山优质的自然景观。该区域按视觉质量优良分为三个控制级别。中、南部地区主要在一级控制范围内,可以看到60-90%的山体。今后,白云国际会议中心、新体育馆、飞翔公园、旧航站楼、白云公园将成为欣赏云山美景的最佳位置。通过对建筑高度、体量和布局的控制,形成错落有致、富于节奏的天际轮廓线,既显山露水、山城交融,又通过良好的生态、景观环境提升土地开发的价值。

2、增大公园等绿地面积,提升城市空间环境品质。构建市级、区级、居住区级、邻里四级公园绿地,通过五条绿廊与白云山有机融合,合理规划河涌水系,形成“蓝脉绿网”的生态结构。绿化空间系统方面,借鉴新加坡“花园城市”的建设经验,体现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理念,高起点确定新城规划建设的标准;规划绿地率达到%,绿化覆盖率达到%,人均公园面积达到10平方米,居民在步行500米范围内可到达公园;打造“飞翔公园”“白云公园”两大绿心,引入周边水源,建立人工湿地。

白云公园效果图

白云公园--位于白云新城中部大型的公共开敞空间,是观赏白云山景观的最佳场所,面积为30公顷。白云公园围绕大型中央自然湖面组织公园景观,湖岸应以自然驳岸为主,结合少量的人工亲水岸线,湖面内部可设置人工湿地,结合地下的雨水调蓄池,作为路面雨水净化使用,并可作为生态环保的教育基地。公园北部以大型的绿化平台与文化中心建筑区域连成一体。公园南部与地铁站点连通,设置地铁出入口。公园绿化树种和花卉尽量采用广州地方品种。

飞翔公园效果图

飞翔公园--位于白云新城南部,是白云新城的重要门户地区,是面向东侧白云山的主要景观开敞面,公园占地面积15公顷。公园局部覆土一层和地下层可结合地铁站开发休闲购物中心,形成集生态、休闲、购物、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公园北部的东西两侧结合地铁站点,建设地面一层、地下两层的大型购物中心。购物中心中央围绕大型喷泉广场的中部绿地,向南部呈喇叭形展开,内部的雕塑、小品、展示廊道等应以机场文化为主题,形成富有层次变化的绿化环境。

景观绿廊通道。与白云山连通的绿廊规划--规划控制以五条东西向的道路为骨架形成的绿化廊道,分别沿白云二线、横三路、横四路、白云一线和横六路两侧设置带状公共绿地,形成宽约60至120米的景观视线通廊,作为白云新城与白云山景观融合的重要纽带。通过系统化的步行到连接白云山几个主要出入口,增强白云山的可达性。沿河涌和沿主要干道绿带规划--沿景泰涌和机场排洪渠-新市涌两侧应设沿河绿带,沿主要干道分别设置

10-50米不等的沿路绿带,沿路绿带应保证绿地率超过60%,可适当开设内部车行通道,但禁止设置过多的临时停车位,鼓励设置艺术小品和标识设施。

保护与传承机场历史文脉

旧白云机场经历了“八一通航”、“中巴通航”等众多历史事件,具有保留和纪念的价值。规划利用原机场跑道空间,形成一条南北向80米宽的中央带形公园,以串联各居住区与文化中心、商业中心以及白云公园、飞翔公园等各个功能片区,并将原候机楼将改造成大型购物中心,并建设飞翔公园与机场博物馆传扬机场的文化与历史。保留了对原机场历史的记忆。

集中建设具有广州文化特色的公共服务设施

白云新城北部地区依托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广州新体育馆,集中建设广州文化建筑群,广州博物馆、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广东画院、广州画院等,打造特色文化中心区,宣扬传统岭南文化,体现城市人文气息,提升本区文化形象。南部以地铁站为核心,集商贸、酒店、休闲、娱乐于一体,形成商业服务中心,以标志性塔楼成为全区的地标,包括大型购物广场、商业街等,机场航站楼及附属设施将改造成为商业用地,与东部的商贸综

合体、商业步行街形成整体的商业氛围。利用地铁站建设综合公交枢纽,结合地下空间资源构筑集约发展、层次丰富的公共活动空间,规划步行网络串联起各个街区,共同形成片区的商业中心,为广州市主城区北部提供全面的商业服务设施。通过两个文化中心,提升白云新城作为北部服务中心的地位,塑造有广州特色的公共服务设施中心区。

高标准地建立三级服务设施体系

规划建立市区级、街道级、居委级三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并引进了新加坡“邻里中心”的规划理念,为每一个社区配置一个街道级邻里中心,服务半径约为500m,服务人口约为-万人,主要服务于居民的日常生活。邻里中心把所有商业和服务设施集中于其中,一般包括小超市、小零售店、卫生站、洗衣店、邮政所、菜市场等,并且配套小运动场、儿童游戏场和邻里公园等,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与休闲需要。邻里中心在社区居民的8分钟的步行范围之内,既缩短了这些设施与社区居民的距离,又能充分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做到既便民利民,又能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环境质量。

结合新城建设和旧城整治提高城市环境品质

白云新城的开发建设将涉及萧岗、江夏、陈田、柯子岭、三元里等5个“城中村”改造,同时对西北、东南旧城区进行改造与整治,按照双增双减原则,整合土地功能,塑造有特色的住区风貌。通过对城中村和社区的改造整治,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措施,使整个白云新城的城市环境品质都达到统筹发展、宜居新城的水平。

完善的道路交通体系

在原《广州市白云新城道路交通规划》的基础上,结合现状和未来该地区交通的瓶颈问题,对白云新城的道路交通体系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优化调整:

完善对外交通网络。过境交通与内部交通分离,强化对外衔接系统,开辟新的对外衔接通道,提升交通效能;在主交通骨架上,采用“四纵四横”道路骨架,主次分明,提高内部支路网密度,区内规划支路网规划密度应达到6-8公里/平方公里;实现三网合并:即

车网、轨道网、步行网的合并;实现快速交通与慢速交通分离、人行与车行分离;商业、办公区采用高密度、方格网的路网形式;居住区采用灵活的路网和慢型交通的形式,确保安全。

倡导公交优先,提高道路标准。倡导公交优先,实现绿色交通。增加公交覆盖率,增加区域内部穿梭巴士,吸引市民优先选用公交出行方式。减少白云大道等主干道交通压力,也减少小汽车对环境的破坏。发展轨道交通,加强换乘衔接。规划有二号和十四号两条轨道线途径白云新城核心区,并在区域中心换乘。同时加强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及其他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鼓励TOD发展模式。提高道路绿地比例,增加绿化缓冲带。绿化带和渠化岛上均种植覆盖面积大的树种,使道路为树荫覆盖,满眼见绿,实现生态宜居目标。设置独立步行系统。结合公园绿地等开敞空间,设置独立步行系统,减少主干道对行人的影响,提供更多的宜居休闲环境。步行网络与生态绿化体系结合,步行景观与生态环境共生,强调步行过程中人的视觉感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