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9.3 课题学习——选择方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9.3 课题学习——选择方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9.3 课题学习——选择方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9.3 课题学习——选择方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案例

19.3 课题学习选择方案

第2课时问题2 租车问题

一次函数模型是最简单的函数模型——线性模型。一次函数在

上没有最大值,也没有最小值。但由于实际问题中的一次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往往是在某一个范围内,如某一闭区间[]b a,或半开半闭区间这样,一次函数就会在区间的端点(或闭端点)取得最大

(1)会用一次函数知识解决方案选择问题,体会函数模型思想。

(2)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

(3)能进行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2.目标解析

本节内容属于实践与综合应用目标领域,是解决问题的教学,而不单纯是一次函数的应用。

目标(1)要求能根据实际问题建立一次函数模型,比较若干一次函数的变化规律和趋势,应用一次函数的相关性质解决问题,认识到函数模型应用的方法,感受函数模型的应用价值。

目标(2)要求能从不同的角度感知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对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行有向多元表征,构建不同的模型,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并能比较评价各种解决方案。

目标(3)要求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现状—目标”差距评估,调整解题思路,在解决问题后,能对解决问题步骤、程序和方法进行总结提炼。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节课的认知要求高,属于问题解决层次。问题解决过程需要感知和确定问题、表征和定义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策略、组织信息、资源分配、监控、评估等认知活动。问题解决学习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它是指向问题的,而非指向知识的;其次,它是具有挑战性的整体问题,甚至是问题情境,没有铺垫和提示;第三,它需要不断进行问题的感知、表征及转换,把整体目标分解为一系列的分目标,生成连接起点和终极目标的目标链,进行问题的不断转化;第四,解题思路不是显然的,而是要根据问题的情境和特点进行系统的规划和选择。

与学习数学概念、数学事实原理等比较,学生学习数学问题解决的经验相对缺乏,因此,在学习解决问题时会遇到较大困难。学生习惯于接受老师的解题分析,一旦自己独立面对陌生问题,就无从下手。学生的主要困难是:(1)不会审题,难以从整体上把握数量关系;(2)不能用适当方法表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因此就难以形成适当的数学模型;(3)不会进行系统的解题规划而习惯于提取直接的解题经验;(4)只要得到答案就完事,没有反思的习惯。

问题解决学习活动的核心价值是通过这种高层次的数学活动发展数学感知、表征、抽象概念、推理计算等认知能力,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教育价值的实现,必须以独立完整地经历相关的认知活动为前提。

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规划解决问题思路,建立函数模型。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利用多媒体技术,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引言

做一件事情,有时有不同的实施方案。比较这些方案,从中选择最佳方案作为行动计划,是非常必要的。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清楚地认识各种方案,作出理性的决策。请说说自己生活中需要选择方案的例子。

当我们面对不同的方案,怎样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比较并作出合理的选择?请看下列问题:

问题怎样租车?

某学校计划在总费用2300元的限额内,利用汽车送234名学生和6名教师集体外出活动,每辆汽车上至少有1名教师。现有甲、乙两种大客车,

(2)给出最节省费用的租车方案。

设计意图:通过引言,让学生体会到现实中方案选择问题普遍存在,对各种方案运用数学方法作出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理性选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提出一个现实问题以供研究。

2.理解问题,明确目标

问题1 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从哪里入手?

追问1:这个问题要我们做什么?

追问2:选择方案的依据是什么?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问题明确问题的起点(条件)和

目标,知道根据省钱原则选择方案。

设计意图:感知问题首先要感知问题的起点和目标,即知道在什么条件下需要做什么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问题的目标必须始终保持在大脑中,设计问题1及两个子问题就是为了让学生明确问题的起点和目标。

3.分析问题,规划思路

问题 2 共需要租多少辆车?需要做什么?分析表格中的数据的意义?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以下两点:

①要保证240名师生有车坐;

②要使每辆汽车上至少要有1名教师.

追问1:根据①可知,汽车总数不能小于多少?

追问2:根据②可知,汽车总数不能大于多少?

追问3:综合起来可知汽车总数为6。

师生活动:以教师引导的形式进行分析,从而解决第(1)问,为第(2)问得以解决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感知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分析出其中的不等关系,是从定性到定量的过程。

问题 3 要求出给最节省费用的租车方案,需要做什么?

追问1:租车费用确定吗?影响费用的因素是什么?

追问2:租车费用与所租的甲车、乙车的数量有什么关系?

师生活动:

(1)租车费用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租车费用=租甲种客车费用+租乙种客车费用

(2)用表格整理数据:设租用x辆甲种客车,

则租车费用y=400x+280(6-x)

整理后得y=120x+1680

追问3:怎么求最节省费用的租车方案?

设计意图:感知问题的整体结构和数量关系,是从粗略到精细,从定性到定量的过程。要感知本题中租车费用随租车种类的数量变化而变化,并把这两个变量作为研究的对象,并不是自动生成的,需要经过费用构成要素分析、各要素的可变性分析、变量的确定、变量之间关系的确定及数量表示等过程。在感知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标出已知数据,设出变量或未知数,用式子表示这些数量之间的关系。最终把问题转化为一次函数的最值问题。

4.建立模型,解决问题

任务1 请把原来的问题描述为函数问题。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建立函数模型,把实际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

设租用x辆甲种客车,租车费用为y元,则

则y=400x+280(6-x),化简为y=120x+1680

求最节省的租车方案。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分析,在写出函数式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一次函数模型,把实际问题转化为一次函数的问题,这是感知问题、分析问题基础上的用一次函数模型对实际问题进行数学表征。通过这种表征,把实际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

任务2 独立解决上面的函数问题,并进行交流。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函数问题。

追问1:一次函数本身有最大(或最小)值吗?

追问2:一次函数在自变量某一个取值范围有最大(或最小)值吗? 追问3:能求出自变量x 取值范围吗?

根据问题中的条件,自变量x 的取值应有几种可能?

为使240名师生有车坐,则45x+30(6-x )≥240

为使租车费用不超过2300元,则120x+1680≤2300

综合起来可知x 的取值范围为4≤x ≤615

设计意图:上述函数问题,需要在根据一次函数的性质(增减性),在自变量某一个取值范围内求函数(费用)的最小值,从而得出此时的租车方案,精细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

任务3 请根据你得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求最节省的费用及租车方案。

思路1:利用一次函数的增减性

因为一次函数y=120x+1680,120>0

所以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

当x=4时,y 的值最小,即费用最省

所以最节省的租车方案为租4辆甲和2辆乙种客车。

思路2:列举法:在4≤x ≤6

15内,有两种可能:

①当x=4时,租4辆甲和2辆乙,y=2160

②当x=5时,租5辆甲和1辆乙,y=2280

所以最节省的租车方案为租4辆甲和2辆乙种客车。

设计意图:让学生解释数学模型的实际意义,发展自我评价的意识。

5.课堂小结,总结提升

请大家带着下列问题回顾上述问题的解决过程,谈谈自己的感悟,分享各自的观点:

(1)你是怎样明确问题的目标任务的?

(2)你是怎样发现问题中的已知数据和数量关系的?

(3)你是怎样发现问题中的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的?、

(4)回忆以前用方程或不等式解决问题的思考框架,你能画出用一次函数解决问题的思考框架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回顾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可以提高反思过程的针对性,突出反思问题解决的关键节点和核心思想这两个重点,帮助学生概括应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

6.巩固练习,深化应用

利用我们在“租车方案问题”中学到的方法,探究下面的问题。

某公司在A、B两地分别有库存机器16台和12台,现要运往甲、乙两地,其中甲地15台,乙地13台.从A地运一台到甲地的运费为500元,到乙地为400元;从B地运一台到甲地的运费为300元,到乙地为600元.公司应设计怎样的调运方案能使这些机器的运费最省?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解答,小组讨论,选学生回答,

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在完成了“租车方案问题”的探究后,通过类似问题使学

生刚刚获取的经验得到巩固和深化,进一步熟悉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过程,

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分层作业,课后巩固

(1)必做题:小明家准备租车去某地旅游,请你调查市场上不同型

号的客车的费用和载客量,根据旅游的人数,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分析,给

小明提一个租车方案。把你的调查分析和建议写成书面报告。

(2)选做题:书P109 15题

设计意图:课题学习不以训练技巧为目标,而是以联系实际,发展发

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因此,本节课安

排的作业是实践性作业。同时,把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作为评价学

生利用一次函数模型解决方案选择问题的水平,但又考虑有些学生的知识

水平和学习能力,布置分层作业,让不同学生都有所收获。

六、目标检测设计

暑期期间,学校计划组织385名师生租车外出参加实践活动,出租公司有甲、乙两种客车,每辆租金分别为320元和460元。若学校同时租用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解决选择方案问题的能力和本节课目标达成情

况。

公开课教案:课题学习-选择方案

选取哪种方式能节省上网费? 问题1:“选择哪种方式上网”的依据是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讨论得出需要知道三种方式的上网费分别是多少,费用最少的就是最佳方案.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问题的目标. 问题2:哪种方式上网费是会变化的?哪种不变? 师生活动:学生讨论得出方式A、B会变化;方式C不变.

追问1:方式C上网费是多少钱? 追问2:方式A、B中,上网费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师生活动: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 (1)当上网时间不超过规定时间时,上网费用=月使用费; (2)当上网时间超过规定时间时,上网费用=月使用费+超时费. 追问4:影响方式A、B上网费用的因素是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得出上网时间是影响上网费用的因素. 问题3:你能用适当的方法表示出方式A的上网费用吗? 师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方式A:当上网时间不超过25h时,上网费=30元; 当上网时间超过25h时,上网费=30+超时费 即上网费=30+0.05×60×(上网时间-25) 追问1:设上网时间为t h,上网费用为y元,你能用数学关系式表达y与t的关系吗? 师生活动:老师引导,注意时间单位统一,得出结论:当0≤t≤25时,y=30; 当t>25时,y=30+0.05×60(t-25)即y=3t-45 故 问题4:类比方式A,你能用数学关系式表示出方式B中上网费用y与上网时间t的关系吗?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后,小组讨论,得出结论,老师适时引导评价.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粗到细的感知问题的整体结构和数量关系,感知上网费用随上网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并把这两个变量作为研究对象,教师引导学生最终把问题转化为一次函数问题.3.建立模型,解决问题 问题4:你能把上面的问题描述为函数问题吗? 师生活动:学生讨论后建立函数模型,把实际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 设上网时间为t h,方式 A上网费用为元,方式B上网费用为元,方式C上网费用为元,则 ;;,比较、、的大小.

选择方案教案第二课时

14.4课题学习选择方案(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巩固一次函数知识,灵活运用变量关系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2、有机地把各种数学模型通过函数统一起来使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认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发展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建立函数模型。2.灵活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三、例题讲解 引入问题:有甲乙两种客车,甲种客车每车能拉30人,乙种客车每车能拉40人,现在有400人要乘车, 1、你有哪些乘车方案? 2、只租8辆车,能否一次把客人都运送走? 问题2;怎样租车 某学校计划在总费用2300元的限额内,利用汽车送234名学生和6名教师集体外出活动,每辆汽车上至少有1名教师。现有甲、乙两种大客车,它们的载客量和租金如表: (1)共需租多少辆汽车? (2)给出最节省费用的租车方案。 分析; (1)要保证240名师生有车坐 (2)要使每辆汽车上至少要有1名教师 根据(1)可知,汽车总数不能小于____;根据(2)可知,汽车总数不能大于____。综合起来可知汽车总数为_____。 设租用x辆甲种客车,则租车费用y(单位:元)是 x 的函数,即 y=400x+280(6-x) 化简为: y=120x+1680 讨论: 根据问题中的条件,自变量x 的取值应有几种可能? 为使240名师生有车坐,x不能小于____;为使租车费用不超过2300元,X不能超过____。综合起来可知x 的取值为____。

在考虑上述问题的基础上,你能得出几种不同的租车方案?为节省费用应选择其中的哪种方案?试说明理由。 方案一: 4两甲种客车,2两乙种客车 y1=120×4+1680=2160 方案二: 5两甲种客车,1辆乙种客车; y2=120×5+1680=2280 应选择方案一,它比方案二节约120元。 3、学生练习 (2)根据市场调查分析,为保证市场供应,某蔬菜基地准备安排40个劳力,??用10公顷地种植黄瓜、西红柿和青菜,且青菜至少种植2公顷,?种植这三种蔬菜所需劳动力和预计 产值如下表: 问怎样安排种植面积和分配劳动力,使预计的总产值最高.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93尺规作图1活页教案

课题§19.3 尺规作图(1) (李巨伟) 教学目标知 识 与 技 能 1.了解尺规作图. 2.掌握尺规的基本作图: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画一个角等于已知 角. 3.尺规作图的步骤. 4.尺规作图的简单应用,解尺规作图题,会写已知、求作和作法. 过 程 与 方 法 通过教师的演示,帮助学生掌握什么是尺规作图,掌握尺规的基本作图: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会写已知、求作和作法 情 感 态 度 与 价 值 观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审美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加深对学习数学兴趣 的培养,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重点画图,写出作图的主要画法. 教学难点写出作图的主要画法,应用尺规作图.教学准备三角板、直尺、圆规、彩色白板笔 教学方法引导法,演示法、讲授法、练习法_huoyejiaoan _首页活页教案

镇巴县中小学(幼儿园) 教 学 活 动 组 织 流 程 修订与补充 (一)引入 直尺、量角器、圆规都是都是大家很熟悉的工具,大家都知 道用直尺可以画线,用量角器可以画角,用圆规可以画圆. 请大家画一条长4cm 的线段,画一个48°的角,画一个半径为3cm 的圆. 如果只用无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你还能画出符合条件的线段、角吗? 实际上,只用无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图,在数学上叫做尺规作图. (二)新课 1.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请同学们探索用直尺和圆规准确地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的线段. 已知线段a ,用直尺和圆规准确地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a. 请同学们讨论、探索、交流、归纳出具体的作图方法. 例1 已知三边作三角形. 已知:线段a 、b 、c.(画出三条线段a 、b 、c) 求作:△ABC ,使得三边为线段a 、b 、c. 作法:(1)画一条线段AB ,使得AB=c. (2)以点A 为圆心,以线段b 的长为半径画圆弧;再以点B 为圆心,以线段a 的长为半径画圆弧;两弧交于点C. (3)连结AC ,BC. △ABC 即为所求. 2.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请同学们探索用直尺和圆规准确地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已知角∠MPN ,用直尺和圆规准确地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MPN. 请同学们讨论、探索、交流、归纳出具体的作图方法. 作法:(1)画射线OA. (2)以角∠MPN 的顶点P 为圆心,以适当长为半径画弧,交∠MPN 的两边于E 、F. (3)以点O 为圆心,以PE 长为半径画弧,交OA 于点 _ 续页1 _ 活 页 教 案

初中化学_人教版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九年级化学学科 第三单元课题三元素(第一课时)

《同步》开放性作业1、2、3、4、5、6。 参考答案 A B D B D B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初步了解了物质的微观构成以及原子的结构,为本节课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由于本节课从微观到宏观之间的跨度比较大,学生的思维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化学科学中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效果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律,这些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元素概念是初中化学核心的概念之一,对今后的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谓“承前”,指这节课详细的让学生明白物质的宏观组成是元素,并和物质的微观结构---原子有机的结合起来了使得认识系统化。所谓“启后”,指学生掌握了元素的概念对学习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奠定基础。只有掌握了元素的概念,才能进一步学习化学知识,才能对众多繁杂的物质进行分类,最终实现对分类的物质进行研究。 1、某药品说明书中标明:本品每克含碘150mg、镁65mg、锌1.5mg、锰1mg,这里的碘、镁、锌、锰是指() A.单质B.原子C.元素D.分子 2、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A.N2 B.Cu C.O D.CO2 3、下列属于金属元素的是() A.Zn B.O C.N D.Cl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A.氧 B. 硅C.铝D.铁 5元素在自然界里分布不均匀,如智利富藏铜矿、澳大利亚多铁矿、我国山东富含黄金,但从整个地壳中元素的含量来看,最丰富的金属元素是( ) A.O B.Si C.Al D.Fe 6、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 A.中子数B.电子数C.最外层电子数D.核外电子

19.3-课题学习-选择方案-教案

19.3 课题学习选择方案 八年级科目:数学主备人:范德彪 时间:年月日课时安排与说明:1课时 一、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会用一次函数知识解决方案选择问题,体会函数模型思想; (2)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 (3)能进行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2、内容分析 (1)本课是在学习了函数概念、一次函数有关知识后,通过学生熟悉的宽带上网收费方式的选择,让学生经历体会费用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是一次函数的关系,确定实际数据整理成函数的模型,即建立了数学模型,从而利用函数图像求数学模型的解,还可以比较几个一次函数的变化率来解决方案选择问题,实现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本课是明确给出多种方案,要求选择使问题解决最优的一种.(2)综上所述,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应用一次函数模型解决方案选择问题;本课教学的难点是:分析实际问题背景中所包含的变量和对应关系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选择方案优化. 3、学情分析 (1)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了用方程和不等式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是用综合应用能力有待加强。特别是由于本节内容具有较强的实际背景,分析实际背景中所包含的变量及其对应关系较复杂,分析起来显的理不清头绪,易迷失解决问题的方向,时间一长就不愿意去尝试了.在这方面要给他们创造机会,降低问题的坡度,使他们不难成功,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本课内容是学生熟悉的宽带上网收费方式的选择,如何选择,用什么方法选择很重要,特别是如何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 (2)学生是年龄心理特点:八年级学生的思维已经逐步从几何直观向抽象的逻辑

《备课参考》课题学习 选择方案

19.3课题学习选择方案 1.巩固一次函数知识,灵活运用变量 关系解决相关实际问题;(重点) 2.有机地把各种数学模型通过函数统 一起来使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难 点) 一、情境导入 某校打算组织八年级师生进行春游,负 责组织春游的了解到本地有甲乙两家旅行 社满足要求,针对团体出游,两家旅行社的 优惠方案各不相同,甲旅行社表示可在原价 基础上打八折优惠,乙旅行社则推出学生半 价,教师九折的优惠,经统计得知有300名 学生和24名将参加此次春游,你能帮忙分 析出如何选择旅行社更划算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运用一次函数解决方案选择性 问题 【类型一】利用一次函数解决自变量 是非负实数的方案选择问题 小刚和他父亲一起去灯具店买灯 具,灯具店老板介绍说,一种节能灯的功率 是10瓦(即0.01千瓦)的,售价60元;一种 白炽灯的功率是60瓦(即0.06千瓦)的,售 价为3元.两种灯的照明效果是一样的.使 用寿命也相同(3000小时以上).如果当地电 费为0.5元/千瓦·时,请你帮助他们选择哪 种灯可以省钱? 解析:设照明时间是x个小时,节能灯 的费用为y1元,白炽灯的费用为y2元.根 据“费用=灯的售价+电费”,分别列出 y1、y2与x的函数解析式;然后根据y1=y2, y1>y2,y2>y1三种情况进行讨论即可求解. 解:设照明时间是x个小时,节能灯的 费用为y1元,白炽灯的费用为y2元,由题 意可知y1=0.01×0.5x+60=0.005x+60,y2 =0.06×0.5x+3=0.03x+3. ①当使用两灯费用相等时,y1=y2,即 0.005x+60=0.03x+3,解得x=2280; ②当使用节能灯的费用大于白炽灯的 费用时,y1>y2,即0.005x+60>0.03x+3, 解得x<2280; ③当使用节能灯的费用小于白炽灯的 费用时,y2>y1,即0.03x+3>0.005x+60, 解得x>2280. 所以当照明时间小于2280小时,应买 白炽灯;当照明时间大于2280小时,应买 节能灯;当照明时间等于2280小时,两种 灯具费用一样.本题中两种灯的照明效果是 一样的.使用寿命也相同(3000小时以上), 所以买节能灯可以省钱. 方法总结:解题的关键是要分析题意, 根据实际意义求解.注意要把所有的情况都 考虑进去,分情况讨论问题是解决实际问题 的基本能力. 【类型二】利用一次函数解决自变量 是非负整数的方案选择问题 某灾情发生后,某市组织20辆汽 车装运食品、药品、生活用品三种救灾物资 共100吨到灾民安置点.按计划20辆汽车 都要装运,每辆汽车只能装运同一种救灾物 资且必须装满.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解答 (1)设装运食品的车辆数为x,装运药品 的车辆数为y.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如果装运食品的车辆数不少于5辆, 装运药品的车辆数不少于4辆,那么车辆的 安排有几种方案?并写出每种安排方案; (3)在(2)的条件下,若要求总运费最少,

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

课题3 元素 教学设计---烈山区马桥中学陈腾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学生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并了解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元素及元素符号(2)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形成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提问】世界上的万物是由什么组成的? 2、展示图片 3、水、氧气、二氧化碳构成的分析。 [讲述]不管是哪种物质中含有的氧原子,它们的核电荷数(质子数)都是8,我们将质子数为8的所有原子统称为氧元素。 (二)新课授入 1、元素概念: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学生看书, 找出元素的概念并做上记号 [问题]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讲述]元素的特征: ①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100 多种。 原子是微观概念,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分析下述化学反应: . 通电—一—一 水氢气+ 氧气 (H2O) ( H2) (。2) 、一一点燃一八、 硫+氧气二氧化硫 (S) (O2) ( SO2) 左边两个反应前后,发生了改变的是_________ ,未发生改变的是________ 。 ②元素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发生改变 展示:地壳中各种元素的含量 学生记忆: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四种元素 展示:生物细胞中含量居前四位的元素

排列(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

1.2.1 排 列 (第二课时) 2010-5-6 第六节 高二(3)教室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熟练掌握排列数公式;熟悉并掌握一些分析和解决排列问题的基本方法; 能运用已学的排列知识,正确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排列应用问题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对具体事例的观察、归纳中找出规律,得出结论,正确地解决的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会分析与数字有关的排列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排列的概念, 熟练掌握排列数公式,分析和解决排列问题的基本方法,对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的掌握和运用,并将这两个原理的基本思想方法贯穿在解决排列应用问题当中 教学难点:分析和解决排列问题的基本方法,对于有约束条件排列问题的解答 三、 教学方法分析: 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既是推导排列数公式、组合数公式的基础,也是解决排列、组合问题的主要依据,并且还常需要直接运用它们去解决问题,这两个原理贯穿排列、组合学习过程的始终.搞好排列、组合问题的教学从这两个原理入手带有根本性. 排列与组合都是研究从一些不同元素中任取元素,或排成一排或并成一组,并求有多少种 不同方法的问题.排列与组合的区别在于问题是否与顺序有关.与顺序有关的是排列问题,与顺序无关是组合问题,顺序对排列、组合问题的求解特别重要.排列与组合的区别,从定义上来说是简单的,但在具体求解过程中学生往往感到困惑,分不清到底与顺序有无关系. 排列的应用题是本节的难点,通过本节例题的分析,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 在分析应用题的解法时,教材上先画出框图,然后分析逐次填入时的种数,这样解释比较直观,教学上要充分利用,要求学生作题时也应尽量采用. 在教学排列应用题时,开始应要求学生写解法要有简要的文字说明,防止单纯的只写一 个排列数,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基本掌握之后,可以逐渐地不作这方面的要求.教学中指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问题的内涵领悟其中体现出来的顺序.教的秘诀在于度,学的真谛在于悟,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做一件事情,完成它可以有n 类办法,在第一类办法中有1m 种不同的方法,在第二类办法中有2m 种不同的方法,……,在第n 类办法中有n m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 12n N m m m =+++种不同的方法 2.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做一件事情,完成它需要分成n 个步骤,做第一步有1m 种不同

课题2 元素教学案

《课题2 元素》教学案 班级:初三()姓名:学科:化学课型:新授编者:审核:备课组 【学习目标】 1、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知道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 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学习重点】 1.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学习过程】 一.定向入境 1、电解水的实验说明水是由什么组成的? 2、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其中“一种碳原子”是指哪一种碳原子? 有没有别的碳原子呢? 二.自学建架 知识模块 Ⅰ.个人自学 (一)元素 【自主学习】1、观察、比较下表中两种碳原子和三种氢原子在结构上有何共同点? 几种原子的构成 原子名称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碳 6 6 12 碳 6 8 14 氢 1 0 1 氢 1 1 2 氢 1 2 3 2、你能试着说说什么叫元素吗? 3、阅读课本73页,进一步理解元素的概念。

填空:地壳中含量居前四位的元素是:_____、_____ 、_____ 、_____。 生物细胞中居前四位的元素是:_____ 、_____、_____、_____。 【交流学习】 1、讨论课本73页的问题,思考: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元素会 不会发生变化呢? 2、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经常看到为健康劝人们“补铁”、“补钙”、“补锌”、“加碘”的广告,这里的“铁”、“钙”、“锌”、“碘”指的是什么? 3、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原子元素 区别 联系 (二)元素符号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74页—76页,完成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使用元素符号?国际上对元素符号是怎样规定的? 2、识记课本75页常见的元素名称和符号。写一写记住了几个。 3、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什么? 4、一个元素符号能表示几个涵义? 5、元素可分为几类?你能通过元素名称确定氧、铁、硫、氦四种元素分别属于哪一类吗? 【小组交流】 1、P、5P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第二课时教案公开课

《扁鹊见蔡桓公》 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知识培养:学习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事情的写法。 2.思想培养: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对待事物的态度,学一点做人的道理。 3.能力培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对提高写作能力会有帮助。 重点难点 1.重点:分析文中两个人物形象的特点。 2.难点:学会从具体事件当中领悟文章所寄寓的道理。学会从多角度去观察事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结上节课内容、提出本节课目标导入。 二、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 (1)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文章讲述了扁鹊多次规劝蔡桓公治病,桓侯不听,最终导致

自身死亡的故事。 (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再次浏览课文,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 故事的发生:初见疾在腠理 故事的发展:居十日复见病在肌肤 居十日复见病在肠胃 居十日望桓侯而还走病在骨髓 故事结局:居五日逃秦遂死 归纳:按时间顺序。 三、分析探究 1、扁鹊通过四次晋见,给蔡桓公开出来怎样的诊断书? 2、从这份诊断书上我们看出,蔡桓公的病情如何?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1).“疾”与“病”的不同之处: ①“疾,小病也”,

“矢”字暗含了“疾”只是皮毛的外伤的意思。这种病来得快去得快,是小病。 ②“病,疾加也” 《说文解字》中解释:“病,疾加也。”就是病加重的意思。(2)病情发展的位置: “腠理”——“肌肤”——“肠胃”——“骨髓”(步步加重) (3)从治理方案看: 汤熨——针石——火齐——无奈何(有解——无解) 3、面对桓公日益加重的病情,扁鹊是怎么做的呢?请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 屡次请见尽职力劝(三见三劝) 语言:“恐深”、“益深”,二者能否调换呢? 不治将恐深”译为:不治疗怕是要严重了。 “不治将益深”译为:不治会更严重。 扁鹊说第一句时,蔡桓公的病并不严重,而且扁鹊认为蔡桓公会听取扁鹊的意见,所以善意提醒,语气相对平和。而第二句中加了个“益”,就有强调意味了。所以第二句的语气明显强于第一句。第三句中“益深”的语气就更焦急了,规劝中暗含警告。

八年级数学下册193课题学习选择方案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19.3 课题学习选择方案(第2课时)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用一次函数模型解决方案选择问题——怎样租车省钱? 2.内容解析 数学建模要求我们学会将实际问题经过分析、简化并抽象为一个数学问题,然后用适当的数学方法去解决.数学建模是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刻画(或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手段. 通过学习,将会对一次函数知识起到巩固与深化的作用,并且在探究如何运用课本知识、思想方法将实际问题抽象成为数学模型,再将所得数学模型进行转换和运算,进而解决实际问题.在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树立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综上所述,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应用一次函数模型解决方案选择问题.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会用一次函数知识解决方案选择问题,体会函数模型思想. (2)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 (3)能进行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2.目标解析 本节内容属于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是解决问题的教学,而不单纯是一次函数的应用. 目标(1)要求能根据实际问题建立一次函数模型,应用一次函数的相关性质解决问题,认识到函数模型应用的方法,感受函数模型的应用价值. 目标(2)要求能从不同的角度感知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对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行有向多元表征,构建不同的模型,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并能比较评价各种解决方案. 目标(3)要求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现状——目标”差距的评估,进行解题思路的调整,在解决问题后,能对问题解决步骤、程序和方法进行总结提炼.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课的认知要求高,是问题解决层次.问题解决过程需要感知和确定问题、表征和定义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策略、组织信息、资源分配、监控、评估等认知活动.问题解决学习过程有着特殊性.首先,它是指向问题的,而非指向知识的;其次,它是具有挑战性的整体问题甚至是问题情境,没有铺垫和提示;第三,它需要不断进行问题的感知、表征及转换,把整体目标分解为一系列的分目标,生成连接起点和终极目标的的目标链,进行问题的不断转化;第四,解题思路不是显然的,而是要根据问题的情境和特点进行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案

课题3 元素 元素符号(重点)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常见的 元素周期表(重点)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葡萄糖酸锌口服液,是一种主要成分为葡萄糖酸锌、蔗糖、纯化水的口服液。用于治疗 缺锌引起的营养不良、厌食症、异食癖、口腔溃疡、痤疮、儿童生长发育迟缓等。这里的锌指的是单质吗?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在药品或食品标签上见到。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元素 提出问题 1. 一种元素是不是只有一种原子? 2.元素和原子是什么关系呢? 3.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原子不变,元素是否发生变化?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归纳。了解元素的相关知识。 归纳总结1.概念: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对元素含义的理解 (1)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H2O与N H4+,H2与He质子数相同,就不是同种元素。 (2)定义中的“一类原子”不能说成“同种原子”。“一类原子”是指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定相同的原子。(3)元素概念中的“原子”既包括中性原子和离子,如Cl(原子)和C1-(离子)都是氯元素。 3.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故反应前后元素种类肯定不变。 4.元素的种类及分布 (1)种类:①金属元素②非金属元素③稀有气体元素 (2)地壳中各种元素按含量由多到少依次: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其他元素。 (3)生物细胞中居前三位的“氧、碳、氢”元素。 5.元素与分子、原子、离子间的关系 知识拓展元素与原子的区别

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即讲种类,又讲个数。 探究点二元素符号 提出问题元素符号如何书写,又表示什么含义?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表示方法:①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如H、C、K、S等。 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即“一大二小”如Na、Mg、Cu等。(2)元素符号的含义: ①宏观意义:表示一种元素; 微观意义: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②对于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元素符号还表示一种物质。 ③元素符号前面添加上数字时,只能表示多个原子,不能再表示该元素。 探究点三元素周期表 提出问题 元素周期表是按什么编排的呢?有没有规律?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和元素周期表讨论归纳。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 归纳总结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结构 (1)在元素周期表中,对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用不同颜色做了分区。 (2)横行(周期) 元素周期表每一横行代表一个周期,共有7个横行,即7个周期。 (3)纵行(族) 元素周期表共有18个纵行,每1个纵行叫做一个族,第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所以有16个族。(4)每一格: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均占据一格,每一格均包括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 归纳总结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 板书设计 课题3 元素 一、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分类:①金属元素②非金属元素③稀有气体元素 二、元素符号 1.写法:第一字母大写,第二字母小写 2.含义:①表示一种元素②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三、元素周期表:有规律地将元素排列(横行为一周期,纵行为一族) 反思 学习和探究,使理性知识变的浅显易懂。 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

课题学习《选择方案》

课题学习选择方案 一、题学习题目设计意图分析 本课题通过选择方案两个现实问题为背景,把实际问题抽象成一次函数,运用一次函数的图象、性质解决问题,意在渗透函数思想,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意识,增强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二、课题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题是在学习了函数概念和一次函数有关知识后,通过学生熟悉的宽带上网收费方式的选择与租车方案的选择,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函数问题,即建立函数模型,从而利用函数图象、性质求数学模型的解,从而解决方案选择问题,实现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本课题中,问题1:怎样选择上网收费方式?明确给出多种方案,要求选择使问题解决最优的一种;问题2:怎样租车?根据题意不仅要确定自变量,还要利用不等式的知识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充分体现了课题学习内容的现实性和挑战性。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会用方程和不等式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但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并不强。本课题内容具有较强的实际背景,实际背景中所包含的变量及其对应关系较复杂,学生因不容易理清头绪而迷失方向,所以设置问题的层次,难度不宜过大,使学生能体验探究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 第一课时怎样选择上网收费方式?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根据实际问题建立一次函数模型,应用一次函数的性质和图象解决方案选择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际问题的分析、探究和解答过程,感受数学的建模思想,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感悟函数模型的应用价值。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应用一次函数模型解决方案选择问题。

难点:建立准确的数学模型,解决优化方案问题 三、教学方法:自主探究与教师讲解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做一件事情,有时有不同的实施方案,比较这些方案,从中选择最佳方案作为行动计划,是非常必要的。应用数学的知识和方法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清楚地认识各种方案,作出合理的选择。 问题:你能说说生活中需要选择方案的例子吗? 师生活动:学生各抒已见,引出如何课题----怎样选择上网收费方式?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体会到选择方案问题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对各种方案运用数学方法作出分析,理性选择最佳方案是必要的,具有现实意义。(二)理清思路,实例探究,建立函数模型 在选择方案时,怎样从数学角度进行分析,涉及变量的问题常会用到函数,例如怎样选取上网收费方这个问题。 下表给出A、B、C三种上宽带网的收费方式 选取哪种方式能节省上网费? [活动一] 理解题意,明确目的 1.说一说A、B、C三种上网方式是怎样收费的?哪种方式上网费是会变化的?哪种不变?(提问学生,不足地方相互补充) 2.“选择哪种方式上网”的依据是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比较上网费用,费 用最少的就是最佳方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题意,明确研究问题的方向。 [活动二] 师生共探,感知建模 问题1:通过刚才的分析可知,方式C的上网费用不受时间的影响,而方式A、B

(完整版)《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课题:元素周期律 概述 本节内容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化学(通用类)第一章《物质的结构及变化》第一节第二个标题。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教材中的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对以往知识的规律性总结和学习氧族元素和碳族元素的指导,因此,本章是本书乃至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元素周期律的导出以理论为指导,以事实为依据;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得出,不仅有理论推导,还通过比较同周期元素的性质对理论推导进行了验证。而且,理论推导也从陈述式改为由学生自己进行探索的方式进行,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须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归纳,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查漏补缺,采取综合列表、讨论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并运用初中学过的知识,从中总结出规律性。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对大量数据、事实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量变、质变的观点。 (2)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观点。 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对事物的变化规律有一定的认识,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于探索未知的宏观世界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在学习了碱金属元素和卤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元素周期律,感到熟悉,概括性强,学习这部分内容只需要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类比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教学难点: 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和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课题学习 选择方案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学习选择方案 【教学目标】 1.巩固一次函数知识,灵活运用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函数模型。 2.让学生通过“选择上网收费方式”,提高运用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提高运用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灵活运用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函数模型。 【课时准备】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合作交流、解决困惑 (一)小组交流: 怎样选取上网收费方式。 (二)班级展示与教师点拔: 展示一:解决关于“方案选择”的实际问题,一般步骤有哪些? 展示二:(教师结合学生情况自主生成) 二、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例甲、乙两商场以同样价格出售同样的商品,各自推出不同的优惠方案:甲商场累计购物超过100元后,超出100元的部分按九折收费;乙商场累计购物超过50元后,超出50元的部分按九五折收费,小红在同一商场累计购物超过了100元,她应该在哪家商场购物实际花费少? 三、巩固新知,当堂训练 某移动公司给顾客提供了A、B两种电话收费方式(见下表),你应该怎样选择通话方式可获得更大优惠? 方式 A B 月租费30元/月0 本地通话费0.30元/分0.40元/分

【第二课时】 一、合作交流、解决困惑 (一)小组交流: 怎样租车。 (二)班级展示与教师点拔: 展示一:解决含有多个变量的实际问题时,怎样选取自变量?如何列函数关系式? 展示二:(教师结合学生情况自主生成) 二、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例: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村委会成立了蘑菇产销联合公司,小明家是公司成员之一,他家五月份收获干平菇42.5kg,干香菇35.5kg,按公司收购要求,需将两种蘑菇包装成简装型和精装型两种型号的盒装蘑菇共60盒卖给公司,包装要求及每盒获得的利润见下表:类别干平菇重量(kg)干香菇重量(kg)利润(元) 简装型(每盒)0.9 0.3 14 精装型(每盒)0.4 1 24 问:(1)为满足公司的收购要求,小明家有几种包装方案可供选择? (2)哪种包装方案可以获得最大利润?最大利润是多少? 四、反思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和方法?还有什么困惑?(小组交流,互助解决)

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 第二课时》省级优质课教案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现场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第2课时内容。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知识点,它贯穿、延伸于整个中学化学教材。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进行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建立氧化还原概念的基础上学习,具体有两个核心:1、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性和还原性与价态以及电子转移的关系;2、怎样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具有氧化性、还原性,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形成过程方法,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发现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规律及其运用。 另外,也想通过此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形成有序思维,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对于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够找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2)学会用化合价来判断物质可能具有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3)认识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验证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实验设计思路。 (2)通过探究活动,体会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形成有序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氧化剂、还原剂性质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2)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养成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3)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氧化还原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发现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及其运用。

(2)探究物质性质(氧化性、还原性)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教学难点: 验证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实验设计思路 3.教学方法与手段 任务驱动下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1. 教学设计总体思路 以两条线索同时展开教学活动 明线是探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预测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设计验证物质氧化性、还原剂的实验方案→完成简单的验证实验→依据实验结论提升知识并进行反思。 暗线是从物质分类的角度认识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2.教学流程图 化学 、化合价变化 氧化性 五、教学用具 1、药品及试剂:铁粉、稀硫酸、FeCl3溶液、FeCl2溶液、氯水、H 2O 2、 KSCN溶液、维生素C(具有强还原性)、脱氧剂 2、仪器:小试管6支、药匙2个、胶头滴管6个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从新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

课题学习—选择方案

19.3 课题学习选择方案(2)怎样租车 义水学校匡雄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利用一次函数知识,根据实际问题背景建立一次函数模型. 2.灵活运用变量关系建立一次函数模型并且选择最佳方案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回顾拓展”这一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感受函数知识的应用价值. 2.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模仿尝试解决一些身边的函数应用问题,体会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一次函数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数据关系的探索,使学生领会分类讨论的思想和善于总结的学习态度. 2.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认识到函数与现实有密切关系,感受到数学的实际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一次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分类讨论的分析方法.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中出示的教学插图和例题.

【学生准备】复习一次函数的知识.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每课一语:要学习好只有一条路:探索。让我们插上探索的翅膀飞翔! 2、导入一:做一件事情,有时有不同的实施方案,比较这些方案,从中选择最佳方案作为行动计划是非常必要的.应用数学的知识和方法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清楚地认识各种方案,作出合理的选择. 提问:你能说说生活中需要选择方案的例子吗? 学生各抒己见,引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如何选择租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体会到选择方案问题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对各种方案运用数学方法作出分析,理性选择最佳方案是必要的,具有现实意义. 3、导入二: 某单位需要用车,准备和一个体车主或一国有出租公司其中的一家签订合同,设汽车每月行驶x km,应付给个体车主的月租费是y1元,付给出租公司的月租费是y2元,y1,y2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是如图所示的两条直线. (1)每月行驶的路程在什么范围内时,租国有出租公司的出租车合算? (2)每月行驶的路程等于多少时,租两家车的费用相同? (3)如果这个单位估计每月行驶的路程为2300 km,那么这个单位租哪家的车合算? 学生观察图象,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方案 一、概述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 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由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述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第一课时教学后,学生已经学会了生字,而且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理解了部分词语的意思。但基于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语言的表达上仍欠缺,因此,本节课重视引导学生边观察、边读书、边思考,一切都在自读、自悟中完成。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通过概括黄山松的三个特色,学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本文观察细致、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看”、“读”、“说”的过程,以读代讲,以读代问,帮助学生体会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利用多媒体教学将黄山松奇与美的特点展示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感受黄山松的的形象、品格、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黄山松的三个特色,感受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感受黄山松的形象、品格、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课堂上能较自主地深入探究,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2.学生渴望自己的学习得到肯定,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 3.学生在平常的生活当中有游览自然风光的经历和体验; 4.学生已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借助同伴合作和教师的点拨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5.学生已经具备较为独立的识字能力,识字方法已有所掌握,能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记生字,可以较好的掌握应用本课的四个生字。

19.3课题学习 选择方案

《19.3课题学习选择方案》教学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让学生经历体会费用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租车费与租车数量的变化关系是一次函数的关系,确定实际数据整理成函数的模型,即建立了数学模型,从而利用函数图像求数学模型的解.本课是明确给出多种方案,要求选择使问题解决最优的一种.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知识与能力: 1、会用一次函数知识解决方案选择问题,体会函数模型思想; 2、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 体会在实际问题中一次函数知识点的重要性,提高学习数学兴趣.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 某校校长暑假将带领该校市级“三好生”去北京旅游. 甲旅行社说:“如果校长买全票一张,则其余学生可享受半价优惠.” 乙旅行社说:“包括校长在内,全部按全票价的6折优惠.”若全票价为240元.可以得出:我们做一件事情,有时有不同的实施方案。比较这些方案,从中选择最佳方案作为行动计划,是非常必要的。今天我们就体会如何运用一次函数选择最佳方案(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问题1 怎样选取上网收费方式? 下表给出A,B,C 三种上宽带网的收费方式. 选取哪种方式能节省上网费? 设计意图:由实际问题入手,设置情境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初步感受一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活动:在学生已经完成自学的基础上,围绕以下问题进行深入合作探究:(5分钟自学102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