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学案

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学案

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学案
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学案

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

第一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课前预习案】

【我的预习】

一、当代文化生活素描

1.当代文化生活的特点

随着和的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日趋多样化,当代文化生活日益呈现出的特点。

2.文化生活色彩斑斓的原因

(1)现代的发展(2)社会主义的发展。

二、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1.文化生活可喜的变化

(1)原因:和的发展

(2)表现:满足人们日趋多样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的;传播;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引导人们的,推动生产的发展。

2.令人忧虑的现象

(1)原因:文化市场的和传媒的。

(2)表现:生产、销售的文化产品;以荒诞、庸俗的内容迎合;有些媒体热衷于“新闻炒作”和传播“绯闻轶事”。

(3)要求: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和引导。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

三、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1.当代人们文化需求的特点

(1)特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化需求呈现出、、的特点

(2)要求:提供、的文化产品。

2.我们倡导的大众文化

(1)内涵:面向、反映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的社会主义文化。

(2)性质:的、的社会主义文化。

【我的疑惑】

第一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课堂探究案】

【课堂探究】

探究一当代文化生活素描知识生成以“缤纷网购e尚生活”为主题的

中国常熟服装城首届网货交易会在常

熟举行。此次网交会线上和线下活动精

彩联动,线上交易会以“裙彩飞扬”、

“让帅哥飞”和“快乐六一”三大主题

活动对会员产品进行集中推广。

1.现代异彩纷呈的青年女装男装与上世纪70、80年代的一色“学生蓝”“小红花”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从一个小切口反映了当代文化生活的什么特点?

2.中国常熟服装城首届网货交易会正式上线对服装文化市场的发展有什么样的作用?

1.当代文化生活的特点

2.文化生活色彩斑斓的原因

探究二文化生活的“喜”与“忧”知识生成

远离“文化垃圾”,让鹤城每个

角落溢满书香。齐齐哈尔市建华区

综治办对辖区校园周边的音像、图

书市场进行了拉网式排查,大力扫

除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

信等文化垃圾。专家指出,文化企

业和大众传媒追逐利益是文化垃圾屡禁不止的重要根源。

1.结合专家分析,归纳“文化垃圾”屡禁不止的原因。

2.鹤城远离“文化垃圾”的行动对我们净化文化市场以什么样的启示?

1.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原因)

2.文化生活“喜”与“忧”的表现(表现)

3.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措施)

探究三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知识生成浙江省临安市锦城街道青柯村迎

来了一个由30余人组成的“新农民快

乐宣讲团”。山歌唱进农家、有事讲进

农家、图画送进农家、晚会办进农家、

短信发进农家……这些灵活创新的宣

讲方式,贴近百姓生活,既有针对性,

又生动活泼,让农民在快乐的文化享受中受教育,赢得了广大农

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参与。

1.“新农民快乐宣讲团”为什么赢得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参与?

2.上述形式给我们发展大众文化以什么样的启示?

1.人们对文化需求的特点

2.如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3.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课堂达标】

走进书店,琳琅满目的书籍让我们目不暇接,古版线装书、现代彩印书、电子书……据

此回答1~2题。

1.上述材料告诉我们()

A.文化市场有喜有忧

B.人们文化消费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

C.文化生产规模化、产业化

D.文化生活呈现出单一趋同性

2.结合现实生活,你认为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②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

③大众传媒的发展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央视《焦点访谈》曝光部分地区存在色情低俗演出后,文化部随即下发通知:要求今后进行营业性演出有关部门必须现场监管,严厉打击淫秽色情演出并整治低俗演出宣传。据此

回答3~4题。

3.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色情低俗演出”的原因是()

A.文化市场的自发性

B.某些媒体迎合低级趣味

C.焦点访谈具有商业性

D.科学技术的发展

4.假如你是地方政府文化部门工作人员,你将如何贯彻文化部的通知要求()

A.提高自身素质,自觉低制落后腐朽文化

B.遵守职业道德,依法诚信经营

C.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和引导

D.开展宣传教育,提高所有公民的文化素质

5.温家宝总理在20XX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优秀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要提供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怎样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课后巩固案】

1.《富春山居图》合璧特展让国人真正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由于《富春山居图》361年前遭火焚断为两截,后来分别装裱各自成画,已经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璧”,但台北故宫会借助电脑特效接合两幅画,满足观众的心愿。电脑特效使两图合壁表明()A.现代科技的发展推动文化发展

B.大众传媒加快了文化的传播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了文化发展

D.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作用越来越突出

※2.某校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以号召学生远离手机黄网和网络低俗文化。请你给这些活动选出一个合适的标题是()

A.遵守职业道德,依法经营网络

B.提高文化素养,抵制网络污染

C.调整市场秩序,打击网络违法

D.加强网络建设,繁荣文化市场

3.“第四届《综艺》年度节目暨电视人评选”揭晓,《非诚勿扰》斩获年度节目、年度主持人、年度制作人三项大奖,领跑群雄。《非诚勿扰》超越过婚姻、交友,面对群众,成为社会和人生的舞台,这给我们发展大众文化的启示是()

①面向广大人民群众②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呼声

③采取喜闻乐见的方式④符合全体人民的意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星光大道》栏目自开播以来一直坚持以“百姓舞台”为宗旨,没有门槛、没有距离。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普通群众登上央视舞台,各显其能,展现风采,真情互动,挑战自我。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星光大道》栏目( )

A.面向广大人民群众

B.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

C.以追求形式多样为目标

D.都是高雅的、时尚的社会主义文化

5.阅读漫画《电视相的什么亲?》,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漫画反映了我国文化领域的什么现象?

(2)如何认识这种现象?

文化生活第十课第一框说课稿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文化生活》第十课第一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第九课主要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体回答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即我国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介绍了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此基础上,说明发展先进文化,不仅是一个文化创造的过程,而且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的过程。有了前面这些铺垫,就要进一步探讨在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中心环节是什么第十课第一框就回答个了这个问题——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既然如此,在我国就必须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可见,第十课内容是对第九课内容的拓展和延伸。 二、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 学生在初中思品课中已经了解诚实守信、道德理想等内容,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以及利用、整合信息等能力,都为本课学习奠定了基础。但本框涉及理论较深,内容相对传统,特别是学生面对真实生活中道德现象与课本中的道德要求的差距,容易产生困惑与争议。 1.知识与能力:懂得道德具有时代性,了解传统美德在当前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正确评价传统美德,树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自觉抵制各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争当“四有”好公民。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收集、分析、归纳信息的过程中,掌握处理与分析信息、获得知识的方法,在与生生、师生探讨过程中获得交往的方法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形成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学会运用“八荣八耻”评价有关社会现象和身边的事例。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教学难点:如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说教法 1.教学设计思路:考虑到现在学生道德现状不容乐观,道德的教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学生对此也呈现麻木的感觉。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参与,注重老师的引导。如何去调动他们的情感,打动他们,使他们认识到:道德不仅是国家社会对个人的要求,同时也是个人的需要。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该如何去引导学生,选择什么材料去引导,设置什么样的问题去引导,对知识如何重新处理,是上好这堂课的关键。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 2.教学方法:启发性教学;小组讨论法;尝试性教学 3.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这一课涉及到一些生活中的事例,用课件直观展示。 四、说学法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自我阅读法,列举法,讨论法,归纳法等自主学习法。

(完整版)经济生活第一课练习题答案

经济生活第一课练习题 班级:姓名: 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1.商品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统一体。(商品的基本属性) 2.商品的本质属性和特有属性是:________________。 3.商品交换实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_________________的交换。 4.价值是凝结在_________________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货币的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货币的基本职能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8.货币的其他职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9.商品流通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商品交换,其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计算公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通货膨胀表现为物价________________(上涨or下跌),纸币_________________(贬值or升值)。 13.通货紧缩表现为物价________________(上涨or下跌),纸币_________________(贬值or升值)。 14.经济往来结算中经常使用的信用工具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15.支票是__________________的支付凭证,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 16、人民币对外升值有利于___________(进口or出口),不利于__________(进口or出口)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一定有价值。() 2.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没有价值。() 3.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4.没有价值的东西,也一定没有使用价值。() 5.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但不能由一个人同时拥有。() 6.金银天然就是货币。() 7.商品和货币是一对孪生兄弟。() 8.只要是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 9.通货膨胀发生时,人们的存款储蓄的意愿显著增强。() 10.人民币升值,人民币汇率上升。()

2021年高中政治 经济生活第一课第一框神奇的货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2021年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第一课第一框神奇的货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商品、一般等价物和货币的定义,货币的职能、纸币 理解:理解商品交换经过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四个阶段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了解货币的基本职能和纸币 能力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善于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货币知识,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货币,要对学生进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传统教育,增强学生抵制拜金主义思潮影响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商品;纸币 教学难点:货币的本质、纸币和货币的区别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火爆车展场面。各类车型,多个价位。李先生要买一辆五十万左右标致车,如何付款?生:(列举常见的付款方式)略 师:一提到买东西,同学们马上想到的就是“钱”“人民币”“货币”……(出示几种货币)有人说,钱能上买天,下买地,中间买空气。到底是不是这样呢?这一张张印刷精美色彩斑斓的纸片为什么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呢?我们应当如何理性地认识和对待它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神奇的货币的神秘面纱吧! 新课教学:

一、货币的本质 场景再现:如果李先生生活在古代,他能享用的交通工具不可能是汽车,可能是马、车、轿子等,如何得到? 学生活动:1发挥想象力思考(引导:自己饲养制作,交易市场交换得到) 2.描述古代的买卖场景。(影视剧、小说中的描述也可) 1.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到农贸市场购买粮食、蔬菜、水果,到超市购买油、盐、酱、醋、服装、鞋帽、文化用品,这些需要购买的物品都是商品。 提问:1、刚才提到的不同种类的商品有什么共同特征? 2、母亲亲手为你编织的毛衣是不是商品?为什么? 师:我们是不是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的东西在一种情况下是商品,在另一种情况下却不是商品?比如:水是河水时不需要钱买,但你们家中的自来水却要钱买,为什么?(有用性、凝结劳动、用于交换) 结论: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阅读p5第二自然段,体悟商品的基本属性 2.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故事表演:《李先生在非洲原始丛林的尴尬遭遇》 李先生到非洲原始丛林旅游,看到水天一色,便想租用部落的独木舟泛游于湖上。当他拿出人民币去租船时,船的主人拒绝了,提出要用象牙交换。李先生于是来到另外一个有象牙的部落用人民币购买象牙,不料又遭到拒绝,主人提出要用纱布交换。于是他又来到一个有纱布的部落,用人民币购买纱布,不想也遭到拒绝,主人提出要用针来交换。他猛然想起帽子上别了几根针,于是他用针换回了纱布,又用纱布换回了象牙。当他拿着象牙来找船主时,船主已经回家了。李先生沮丧而归。 (独木舟—象牙—纱布—针)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范例分析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范例分析 邯郸市教科所范凤菊 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做出战略性规划。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设计,就是以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界定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规划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基本上要回答这样三个问题,首先就是明确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包括三维目标,即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第二就是具体方法和途径;第三就是结果和目标达成。 以邯郸外国语学校李艳的《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教学设计为范本进行具体分析说明,供大家进行学习交流和研讨。首先,以单元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这样可以高屋建瓴地来把握教材,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灵活地分配教学时间。(展示李老师的教学设计)李老师在单元设计中分析了本单元的地位:处于起点的地位,所要解决的是“文化是什么”的问题。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去观察、发现文化现象,感受文化生活,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目的是使学生对“文化”有一个整体的理解,是整个教材展开论述的前提。这样安排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逻辑结构和内容结构: 本单元的逻辑线索:文化现象----(引出)-----文化内涵----(感受)----文化力量,这样整理出来逻辑结构对教学内容就有了很好的理解。 以第二课第二框《文化塑造人生》为例,围绕新课标要求,(第一步)情景导入:典型案例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步方式方法)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学过的诗歌,能够体会到作者的品质和心境;(第三步探究活动)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 【探究】1.文化对塑造人生起什么作用? 2.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是什么? 3.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是什么? 4.怎样理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统一的? 5.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哪里? 学生看书,小组讨论,展示成果。教师点评补充完成探究。(第四步形成理念)形成基本的文化生活观点:这一课理论知识其实只有三句话-----优秀的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五步)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知识技能的训练,加深对文化生活理论观点的理解,符合新课标的理念。 我认为:这节课的设计总体把握不错,但是如果让学生观看极具震撼力的一些视频,例如:汶川发生了强烈的地震,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应该说一次次的感人的事迹让我们留下了激动的泪水,那么这样的一些精神力量,在这个抗震救灾过程中的体现,我觉得应该把它很好地补充到我们的教材中来。 视频:5月19号,各界群众在三分钟默哀之后,在天安门广场呼喊中国加油,汶川加油,汶川挺住。看后很多人都流下了泪水。还有成龙的《生死不离》中,我们听到了这样的话,无论你到哪里,我都要找到你,手拉着手,生死不离。那么通过上述的情境,感受这样几句,让人振奋的话语,让学生从中感受一下,它所含有的这种精神的力量,给学生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你能从中感受到精神的

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教案设计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更具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本课导言告诉我们,“文化”虽然是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词汇,但我们却不一定真正懂得“文化”的真正内涵。比如,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要求我们从“文化”的内涵(即什么是文化)与文化的力量(即文化的作用)两个方面去探究。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文化“万花筒” 文化的形式和现象(PPT图片展示) 总结:①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②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③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都呈现出各自独有的色彩。 2、文化是什么 讨论:引导学生对文化的理解 (1)文化的含义 广义的文化: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与“文明”的含义相近。 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我们讲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内容:①文化实质上是精神现象,不同于经济和政治。②文化包括意识形态部分和非意识形态部分。 补充:什么是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2)文化的特征 (事例引入)特点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A、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 B、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C、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图片引入)特点二:文化又是一种文化素养 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社会实践特别是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讨论引入)特点三: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高中文化生活第五课学案教案

第五课学案 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学习目标】 1、理解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及文化创新的作用 2、理解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3、知道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主体 【学习重难点】 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课前预习】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 2、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1)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__________。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社会实践,,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__________。原因:A、社会实践的要求 B、社会实践提供的条件。(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推动,是文化创新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 3、文化创新的作用: (1)既表现为推动。 (2)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 。 4、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 5、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的主体。 【问题探究】 1、原始人在劳动过程中,由于筋力的张弛和工具运用的配合,自然地发出劳动的呼声。这种呼声具有一定的高低和间歇,在一定时间内,或者重复而有变化,或者变化而有规律,这样就产生了节奏。这种简单的节奏就是音乐、舞蹈的节拍和诗歌韵律的起源。从现实生活来看,水手摇橹和拉纤,建筑工人打夯,码头工人搬运,都可以听到集体的、个人的或彼此互相唱和的歌声,音调和谐而有节奏。 结合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说明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2、为什么要进行文化的创新? 【自我构建本课的知识体系】

【巩固练习】 1.苏轼在《石钟山记》一文中就士大夫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时提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这告诉我们(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D.一个人要有所知,必须要亲自去实践 2.文化是人类独有的生存方式,而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实质,也是人类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人的艺术素质的发展 B.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 C.推出完全崭新的文化 D.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下列对文化创新的看法正确的是( ) ①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内在动力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④文化创新有利于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文化创新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①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②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③扫除民族文化交流的障碍④促使一种民族文化代替另一种民族文化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多选)下列关于文化继承、文化发展、文化创新三者关系的理解中,不正确或不全面的表述是 A.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B.文化在传播中交流,在全盘继承中发展 C.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根本动力 D.文化继承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论述题 6.央视曾做过电视剧播出市场调查,发现观众对《亮剑》、《乔家大院》、《刘老根》《闯关东》这样反映城市、农村生活的优秀现实题材剧非常感兴趣。但是,真正反映当今现实生活的城市与农村题材的现代剧精品,依然是紧俏货。 “跟风过热、选题不新、艺术处理较浅必然导致当前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精品太少。”有学者说:“目前大多现实题材电视剧所反映的内容与程度整体上滞后于现实生活,很难与观众产生共鸣,所以也很难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1)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而言,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道理? (2)如果你是一位文艺工作者,你认为如们从根工上摆脱这种困境?

新《文化生活》第九、十课知识点整理

第九课新知识点 1.【老课本P85第四单元导言部分】从“通过学习,我们将懂得”以后修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就要坚持先进文化,提高辨别、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实现自身全面发展,应该具有更高的思想道德境界。 2.怎样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以下表述主要从国家角度,做题时审清主体灵活把握) ①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②关键在于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③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⑤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 ⑥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⑦必须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还必须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⑨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新版第九课的导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此,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新版第九课最后一段总结性表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一定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加自觉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更有自信地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 3. 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多渠道多角度采集,注意结合具体题目灵活把握,其中的④⑤是新教材新加的内容)①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②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联系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关系)③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联系优秀文化对个人的作用)。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必然性、必要性:这一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⑤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这个路径,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⑥有利于增强我们的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人教版必修一)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人教版必修一) 一、教材分析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一框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和纸币等知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价格、纸币等概念。 2、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两种基本职能的原因与区别、商品流通的含义、纸币与货币的关系、纸币发行规律。 3、运用货币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二)能力目标 1、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学会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2、提高辨别假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地金钱观,正确地认识金钱、使用金钱。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 难点:纸币。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有一定的生活感知,教学中有些问题可以略而不讲,重点放在难点知识的突破上,可运用先学后教的方式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五、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初步把握本节主要知识。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讨论,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活动都离不开金钱,提出问题:金钱就是经济学中的货币,本节课将从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等方面去了解货币,从而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货币的本质

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学案

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 第一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课前预习案】 【我的预习】 一、当代文化生活素描 1.当代文化生活的特点 随着和的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日趋多样化,当代文化生活日益呈现出的特点。 2.文化生活色彩斑斓的原因 (1)现代的发展(2)社会主义的发展。 二、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1.文化生活可喜的变化 (1)原因:和的发展 (2)表现:满足人们日趋多样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的;传播;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引导人们的,推动生产的发展。 2.令人忧虑的现象 (1)原因:文化市场的和传媒的。 (2)表现:生产、销售的文化产品;以荒诞、庸俗的内容迎合;有些媒体热衷于“新闻炒作”和传播“绯闻轶事”。 (3)要求: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和引导。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 三、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1.当代人们文化需求的特点 (1)特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化需求呈现出、、的特点 (2)要求:提供、的文化产品。 2.我们倡导的大众文化 (1)内涵:面向、反映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的社会主义文化。 (2)性质:的、的社会主义文化。 【我的疑惑】

第一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课堂探究案】 【课堂探究】 探究一当代文化生活素描知识生成以“缤纷网购e尚生活”为主题的 中国常熟服装城首届网货交易会在常 熟举行。此次网交会线上和线下活动精 彩联动,线上交易会以“裙彩飞扬”、 “让帅哥飞”和“快乐六一”三大主题 活动对会员产品进行集中推广。 1.现代异彩纷呈的青年女装男装与上世纪70、80年代的一色“学生蓝”“小红花”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从一个小切口反映了当代文化生活的什么特点? 2.中国常熟服装城首届网货交易会正式上线对服装文化市场的发展有什么样的作用? 1.当代文化生活的特点 2.文化生活色彩斑斓的原因

文化生活第一课第二框教案

2.2 文化塑造人生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优秀文化如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 能力目标:教育学生接受优秀文化,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丰富精神生活。 重点难点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 文化对人的影响之大,以至于我们可以这样说: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那么,文化是怎样塑造人的呢?当然,我们这里的文化应该是一种先进的文化。 知识梳理 (一)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1.积极参加,不断丰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例如:文化赏析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研究性学习让我们了解文化的多元性(圣诞节调查)、参加兴趣小组(天文、文学社)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陶冶情操。 2.空前繁荣的,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二)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1.优秀文化增强,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和,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请回忆你生命中最困难的时刻,你是靠什么样的精神信念走过来的? 2.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先进文化给予中国人民无穷的精神力量 回忆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是如何坚持和发展先进文化的。 例如:井冈山精神:雷锋精神;“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一直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此刻,全中国的人们借力奥运,向全世界喊出响亮的口号,升腾起一个共同的声音:未来在我手中,我能,我拥有! (三)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 举例分析社会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例如:人的素质提高-就业层次就高-贡献相对较大-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为个人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2.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 (1)纵向理解(动态):人的全面发展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例如:终身学习的概念 (2)横向理解(静态):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素质的提高,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 例如:培养综合性人才 3.优秀文化对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文化氛围的感染作用、文化活动的促进作用 知识归纳 优秀文化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全面发展的表现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 (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讲稿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体味文化 导课 探究:1.你经常欣赏哪些文化艺术节目? 2.你会采用什么方式欣赏自己喜欢的文化艺术活动? 3.有人认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 第一部分:知识点一—文化现象 多媒体展示:文化“万花筒” (1)文化现象:时间上:无处不在 (图片展示公元前4000多年前苏美尔人楔形文字、龙图腾、摩岩石刻中国印、奥运标志)(2)文化形式:多种多样(图片展示音乐、舞蹈、小品、影视) (3)空间上:无处不有(图片展示家庭文化、社区文化、班级文化、校园文化) (4)文化特色: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中国长城、埃及金字塔、印度泰姬陵) 一、感受文化现象 1.时间:文化无时不在 2.空间:文化不处不有 3.地域:文化各具特色 4.表现形式:丰富多彩 思想、理论、信念、道德、科学、文学、艺术等(静态);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 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动态)。 知识点巩固练习: 在都市,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在乡镇,人们利用农闲时间、集市开展各种生动活泼 的文化活动;在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文化活动更具特有的乡土气息。这说明(D) A. 不同区域在文化上毫无相通之处 B.不同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相同的文化环境 C.不同文化环境的差异是可以完全消除 D.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第二部分:知识点二—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多媒体展示:文化是什么 钱钟书语录: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时候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引导思考:从身边的活动现象激发学生的思考 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有:(2.3.5.6.7) (1)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2)参加学校运动会(3)参加演讲会、辩论会(4)购买蔬菜 水果(5)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6)合唱团、舞蹈队、时装表演队(7)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8)某国议员竞选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经济生活第一课第一框精题演练(附解析)

经济生活第一课第一框精题演练 礼 一、单项选择题 1.2008年4月12日,“爱心助盲”大型公益活动启动。王宝强等演艺明星戴上眼罩体验盲人生活,并与盲人孩子一起手工制作纸花、比赛乒乓球等。本次活动通过组织全国听众、观众捐款以及社会捐赠,将为中国盲人协会捐赠数万台收音机以方便盲人朋友收听奥运会和残奥会报道。这里的“收音机” A.是商品,因为它是劳动产品 B.是商品,因为它是供人们消费的【解析】本题通过背景设置,旨在考查对商品判定的理解,考核根据从题目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相关知识作出必要判断的能力。收音机是劳动产品,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有使用价值,但并没有用于交换,因此不是商品。C判断正确,但原因解释不合理。 【答案】D 【能力提升】对于商品的判定,可以从两个方面把握:一、从含义上看,必须同时具备“是劳动产品”和“用于交换”这两个条件,“用于交换”是指进入流通领域,处于其中的劳动产品一定是商品。一旦退出则成为待用消费品。二、从基本属性上看,必须同时具备使用价值和价值,鉴于二者的关系,只要具有价值,就一定是商品。而有价值与用于交换是统一的,因此,这两个方面在判定上是一致的。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这表明 ①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已不再是商品了②货币可以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③货币是财富的象征④货币可以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A.①③B.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此题考查对货币本质的理解,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而一般等价物是可以和一切商品交换,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是商品,是财富的象征.从货币的定义上看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因此,货币是商品.【答案】D 【能力提升】组合型选择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解答此种题,比较适合采用排除法,前提条件是对排除项或应选项有十足的把握。本题中,依据货币的含义即可排除含①的选项,从而降低选择的难度。 (2008年淄博模拟)奥运会徽、吉祥物和接力火炬由于其实物性和不可复制性,加上历史赋予的特殊含义,往往为收藏家们所追捧,也就构成了奥运收藏的核心元素。据专家预测,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销售利润可能会突破25亿元,大大超过悉尼奥运会吉祥物利润2.13亿美元和雅典奥运会的2.01亿美元。据此回答3~4题。 3.奥运会徽、吉祥物被视为具有商业属性的知识产权予以保护,这说明知识产权 ①是商品,用于交换且有使用价值②不是商品,因为不是有形的实物③其使用价值与价值不能同时被占有④凝结着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③④ 【解析】知识产权是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如果转让,就成为商品,故①正确;是否有形不是判定商品的条件,②错误;作为商品生产者,要想实现商品的价值,必须转让使用价值,作为商品的消费者要想得到使用价值,必须付出价值,故③正确;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所有商品都凝结着无差别的人类劳动,④正确。故选B. 【答案】B 4.08年奥运会会徽、吉祥物产品可以在网上进行购买。对网上购物认识正确的是 A.意味着电子货币已经代替纸币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 B.可以节省流通中需要的纸币量和货币量,从而节约社会劳动 C.有利于消费者,不利于银行业务的运作和企业经营 D.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是观念上的货币 【解析】目前,电子货币没有取代纸币,A项错误;C项中不利于银行的观点是错误的;

高三第一轮复习《文化生活》第一课导学案

第一课文化与生活 课时:2课时课型:复习课审核:高三备课组 班级组别姓名学号 一、学习目标: 1、解释文化生活具有不同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的特殊性;确认文化包括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解释文化是人类独有的现象,确认文化素养需要培养。 3、说出文化具有的丰富形式。解释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解释现实生活中人们活动所受到的文化影响。 4、结合实例说明文化与经济、政治、综合国力的关系。说明我国应对文化挑战、维护文化安全的措施。 二、重点与难点: 1、文化的含义。 2、文化与政治、经济、综合国力的关系。 三、知识清单 1、文化的含义?区别广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文化的特点? 3、如何理解文化的力量? 4、文化与经济、政治三者的关系? 5、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四、判断正误,并予以解释说明。 1、文化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成果。() 说明: 2.文化总是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而发展。() 说明: 3.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 说明: 五、巩固练习 1、[2013高考,安徽卷]世界各地有很多闻名遐迩的城市雕塑,如希腊雅典的雅典娜神像、丹 麦哥本哈根的美人鱼等,它们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位。这些被人们称作“城市的眼 睛”的雕塑() ①意味着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②彰显着世界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 ③蕴含着城市生活美好的精神追求④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文化方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13高考,天津卷]茶文化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东方美人”是台湾苗粟出产的一种名茶, 它由当地客家人种植,是被小绿叶蝉咬过的乌龙茶叶。很久以前,英国女王偶人品尝到此茶, 将悬在茶杯里的茶叶赞叹为“正在跳舞的东方美女”,茶名由此而得,这种茶的曼妙之处还在于 可用冰水浸泡,透过冰滴壶,一滴滴冰水滤过茶叶,茶汤香气馥郁,色若琥珀。这表明() A.文化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B.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C.文化能够增强的精神力量 D.人们的实践受到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 3、[2013高考,海南卷]3000多年前,黎族人民横渡琼州海峡来到海南。他们在这方热土繁衍 生息,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华美绝伦的黎族织锦,造型独特的船形屋,用牛角、竹子、棷壳等 制作的乐器……其中,钻木取火、低温制陶、黎族民歌、黎族织锦等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由此可见,黎族文化() 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具有悠久的历史,是黎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

高一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课测试题

高一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课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是商品的有: ①阳光、空气②开发前的矿泉水③开发后的矿泉水④送给别人的礼物⑤自家菜地的蔬菜,供自己吃⑥捐往灾区的药品、帐篷⑦医院里供病人使用的氧气 A①③B②⑤C④⑥D③⑦ 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B商品和货币是一对孪生兄弟 C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D货币的出现要比商品晚得多 3.人们经常说“物美价廉”,其中“物美”是指商品的() A价值B交换价值C使用价值D价格 4.公司发给小王1万元工资,他用了3000元从网上购买了一台电脑,请问,该过程体现了货币的什么职能: A世界货币、价值尺度 B支付手段、流通手段 C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D贮藏手段、支付手段 5.关于纸币发行说法正确的是: A国家可以任意规定纸币的发行量

B纸币发行越多越好 C纸币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D国家可以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 6.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有利于: ①人民生活安定②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③世界金融稳定④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主导作用 A②③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7.20XX年1月4日,100美元兑人民币628.97元,20XX年12月11日100美元兑人民币617.28元,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一变化表明: A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 B我国居民出国旅游留学人数可能会增加 C直接导致物价全面上涨 D美国企业对我国国内市场的投资会增加 8.当通货膨胀的压力严重影响到经济的健康发展时,国家应如何应对: A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B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积极的货币政策 C控制纸币的发行量,尽量少发行纸币,越少越好 D增加财政支出,加大投资力度 9.小张一家打算去海南旅游,较理想的选择是随身携带: A信用卡B大量现金C支票D汇票

文化生活2学案

高二级《文化生活》教学案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课前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13-21 (第二课) 学习目标: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途径、内容、特点;2.优秀的文化对人的塑造 第一课时:感受文化的影响 [课堂主体参与—课堂教学] 一、文化对人的影响的途径P15 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又影响着每一个人。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来自于各种形式的。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在:(内容) 1、文化影响人们的和。 材料二:美国人能够较为轻松地对待子女的教育问题,不刻意追求高学历,好职业;而中国人一般希望把孩子培养成“才”,将来有出息,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中美两国在对待子女教育问题的差异表明什么道理? 2、文化影响人们的、和。P14 不同的、、都会影响人,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 三、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和的特点。P15 1、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的特点,一般不是、。 ①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人们从事文化活动的许多启示、精神享受或困惑,许多都是发生于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的。 ②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不都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的过程。P16 2、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的特点。 ①这一特点表现在交往方式、和上。P16 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和。一旦形成,就具有确定的,对人的和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误区分析】 1、处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人自然就一定能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 2、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所以人们一旦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会永远不变。()

【课堂检测】 1.2012年8月30日,在中小学即将开学之际,广东莞城文化执法队开展专项检查行动,以净化学校周边文化环境,是因为() A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B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C文化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D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2013中山纪念中学检测)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角度看,下列典故和成语体现的道理与之一致的是() ①孟母三迁②耳濡目染③东施效颦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比较注重“实在”“直来直去”“实事求是”“大恩不言谢”“刀子嘴豆腐心”的价值观。在西方,即使是朋友间也信奉“不批评、不抱怨”的价值观。对西方人的赞美之辞,不必沾沾自喜,那很可能是他对你礼节性尊重的表现。这说明() A文化的差异影响人的交往方式B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 C文化的差异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D文化的差异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 4.“在一幅画上有三种事物:鸡、牛和草,如果让你归类,你会把牛和什么分在一起呢?”对此问题,中国人一般把牛和草分在一起,而美国人一般把牛和鸡分在一起。中国人的分类标准是关系,而美国人的分类标准是本质属性。这种差异表明() ①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优越②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③文化环境不同决定人们对事物的分类不同④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5.(2013唐山一中月考)根据统计预测,2012年我国百户家庭汽车拥有量将达到20辆,我国进入汽车社会行列。“行人第一,脚踏车第二,汽车最后”这一发达国家普遍遵循的道路原则,值得我们借鉴。汽车社会需要健康的汽车文化,这是因为()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②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③健康的文化能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养④健康的文化是个人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某女士给《西宁晚报》打热线电话称,她的小孩喜欢上网聊天,现在和家人、朋友讲话满口都是“偶”(我)、“酱紫”(这样子)等网络语言,甚至作文中也出现“JJMM”(姐姐妹妹)、“灌水”等词。“亲,这里是青海师范大学接待处!”,2011年8月30日,青海师范大学的女生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打出标语,迎接新生。不仅如此,更多的网络语言在我们生活中正被广泛使用。据此回答6~7题。 6.(2013溱潼中学初考)上述材料说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形的B网络语言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C网络语言对人们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文化生活第一课第一框练习

文化与生活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2015·厦门期末]张大千创作的《庐山图》气势磅礴,青绿水墨淋漓,晖映交融,以艺术形式形象地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这说明( ) A.自然美离不开人的艺术创作 B.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一种特有现象 C.文化通过艺术作品产生强大精神力量 D.艺术修养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了文化的特点。张大千创作的《庐山图》,体现了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一种特有现象,B正确;自然美是独立于人的,客观存在的,A错误;材料未体现文化是强大的精神力量,也未体现艺术修养的重要性,C、D排除。 2.[2015·青州三模]《回家吃饭》栏目是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最新推出的一档生活服务类节目。厨房里的美食哲学,描摹出我们的民族性格,熏染着我们的文化品位,无论怎样的烹调和饮食,只要我们细细咀嚼,总能体味其中中华文化与人生的况味。这主要表明( ) ①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②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③文化对人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④人们在实践中创造文化享用文化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答案 B 解析从烹调和饮食中,能体味其中的中华文化与人生的况味,说明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①正确;人们通过烹饪美食产生了饮食文化,人在美食中又能体味文化,说明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享用文化,④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传统习俗,②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③排除。 3.[2015·临沂期中]餐桌礼仪,正是人类用餐和动物解决生理需要区分开来的关键。餐桌礼仪,包括怎么动筷子、使刀叉,衣着打扮是否得当、与宴会主人和同桌的客人如何交谈、如何敬酒、正确的入座和离席每个细微的肢体语言都向周边的人泄露着你的信息:身世背景、家教、性格、喜好、人品。在西方,餐桌礼仪一直作为家庭教育的重点。可见( ) ①文化素养的形成需要后天培养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③物质活动离不开精神活动④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二、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优秀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二、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优秀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撰写调查报告,为保护家乡文化遗产做贡献。 2.通过调查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认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核心素养 1.了解调查报告相关知识,掌握调查的语言特点,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 学习并撰写调查报告,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了解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认识到社会发展对家乡所产生的影响,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 通过开展家乡的文化生活实地采访调查,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重难点 1.学习并撰写调查报告,为保护家乡文化遗产做贡献。 2.通过调查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认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一、了解调查报告: 1.概念解说: 调查报告是反映对某个问题、某个事件或某方面情况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的文章。它可以在报刊上发表,也可以供领导机关作为处理问题、制定政策的依据或参考。调查报告是宣传唯物论和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有力武器,历来被无产阶级革命家所重视。 调查报告是一种说明性的文体,兼有通讯和评论的某些特点,但又与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与通讯相比,二者都有大量的事实材料,而且对事实的叙述都比较完整;但通讯往往是写一连串的事件情节,有形象的刻画和细节描绘,通过生动的事例和感人的形象来表现主题,而调查报告则侧重用事实说明问题,它的主题是由作者直接表述出来的。与评论相比,它们都有鲜明的观点,有理论色彩;但评论文章主要是通过逻辑推理和论证来证实其观点,而调查报告则主要通过事实说明其观点,对调查对象作出评价,阐明其意义,或从总结点上的经验入手,讲明某个道理。 2.类型: (1)介绍典型经验的调查报告 某一地区、某一单位、某一企业,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过程中,或在日常的思想政治、经济建设、科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