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程地质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地质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地质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地质课程教学大纲

1.教学内容

工程地质》课程教学大

开课单位: 建筑工程学院

、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由于任何建筑工程都离不开地质环境, 故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都必须掌握一些基本 的工程地质知识, 而《工程地质》 正是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 科,因此本课程对于土木工程专业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工程建设中经常遇到的工程地质现象和问题, 现象和问题对工程建筑设计、 施工和营用过程中的影响, 并能正确处理和合理利用自然地质 条件, 了解各种工程地质勘察的要求和方法, 能够正确布置勘察任务、 合理利用勘察成果解 决设计和施工问题。

、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 导言

1. 教学内容

工程地质的概念、 研究工程地质的目的和任务、 工程地质学的内容及发展以及本课程的 主要任务。

2. 重点、难点

工程地质与土木工程工程的关系。

3. 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工程地质学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和任务; (2) 理解工程地质和土木工程工程的关系; (3) 掌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二章 矿物与岩石

英文名称 课程编号 Engineering Geology

课程类别

专业课,选修

总学时数: 学 分:

32 适用专业: 土木工程

以及这些

(2) 岩石的成因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主要介绍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主要工程 地质特征及

其鉴别方法;

(3) 特殊类土的成因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 2、重点、难点

(1)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 (2) 常见岩石的类型及工程性质。

(3) 矿物识别的方法及常见主要造岩矿物的特征。 3.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岩浆及岩浆岩的基本概念、岩浆岩的产状、结构、构造及其主要矿物成分和分 类原则; 掌握沉积物和沉积岩的基本概念,掌握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掌握沉积岩的结构、构

(6) 掌握变质作用和变质岩的概念,了解影响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掌

握变质岩的主要 结构、构造特征及主要特征矿物和分类原则;

第三章 地质构造

1. 教学内容

2. 重点、难点

重点:地层间的接触关系,褶皱与断层类型及识别标志。 难点:地层产状与测量方法,地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关系。

3. 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地壳运动的基本知识及其表现形式和构造运动的方向分类, 念;

(2) 掌握岩层的基本概念,岩层产状与产状要素的测量方法,地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

组合关系;掌握地质构造对岩石(层)工程性质的影响的分析方法;

(3) 掌握地质构造与工程建设的关系及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1) 掌握矿物的概念及其主要形态特征和物理性质指标; (2) 掌握主要造岩矿物及其鉴定特征; (3) 掌握岩石的基本概念及其成因、分类;

(4)

(5)

造及其分类原则;

(1) 地质年代及其划分方法; (2) 岩层的产状要素及其测定方法;

(3) 褶皱构造(含水平、单斜构造)及其与工程的关系; (4) 断裂构造(节理、断层)及其与工程的关系; (5) 地层的接触关系;

(6) 岩石与岩体的基本概念及其质量评价。

掌握地质作用的概

1.教学内容

(1) 岩体结构的结构面、结构类型以及特征;

路基翻浆的原因和对土木工程建设的影响以及采取的对应的措施。 2.重点、难点

重点:地表水、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及其对土木工程工程的影响。 难点:路基翻浆的原因及相应的工程措施。

3.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河流的地质作用

(2) 掌握地下水运动规律及其工程应用

(3) 掌握路基翻浆产生的原因及条件,防止路基翻浆的工程措施。

第五章 地貌及第四纪松散堆积物

1. 教学内容

(1) 地貌的形成和发展;

(2) 垭口和山坡等对土木工程工程的影响;

(3) 第四纪松散堆积物的成因类型对土木工程建设的影响。 2、重点、难点

重点:垭口和山坡对道路布线的关系;

难点:第四纪堆积物的类型以及对道土木工程梁建设的影响。

3、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垭口和山坡等对土木工程工程的关系;

(2) 了解第四纪松散堆积物的成因类型对土木工程建设的影响。 第六章 岩质边坡稳定分析

(4) 掌握褶皱构造的类型与识别方法;节理的类型、调查与统计方法断层类型及识别标 志及

分类原则;

(5) 容;

了解地史的基本知识和确定地质年代的基本方法,熟悉并掌握地质年代的基本内

(6) 了解地质图的基本类型、掌握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等要素在地质图上的表示方法

和编制、 阅读地质图的步骤和方法, 掌握根据地质图以及地质剖面图及综合地层柱状图的编 制方法。

第四章 水的地质作用

1.教学内容

(1) 地表流水的地质作用以及对土木工程建设的影响; (2) 地下水的基本概念和地下水的类型; (3) 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及其处理措施;

(4)

1.教学内容

(1) 围岩压力及其类型;

(2) 岩体结构的质量评定;

(3) 岩体稳定性分析方法以及破坏所具备的边界条件; (4) 岩质边坡破坏类型及防治措施。 2.重点、难点

岩体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自然历史分析法及工程地质比拟法; 力学原理计算法; 赤平 投影在边坡稳定分析中的应用。

3.教学基本要求

1. 教学内容

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等常见病害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

2. 重点、难点

常见不良地质的发生条件,防治措施。

(1) 掌握地质灾害的基本概念及其危害性;

(2) 掌握滑坡的概念及其研究的工程地质意义;掌握滑坡的形态特征及其内部结构;了 解滑坡与其他主

要的山坡变形的区别; 掌握滑坡的形成条件, 影响因素及滑坡的分类; 掌握 各类滑坡的特征和滑坡稳定性评价的基本方法;掌握滑坡治理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工程措施;

(3) 掌握崩塌和岩堆的基本概念和崩塌的形成条件及防治原则及工程措施;

(4) 掌握泥石流的概念及其危害性;掌握泥石流的分类原则及其规模划分;掌握泥石流 的形成条件及

其流域特征;掌握泥石流的工程地质研究方法及其防治原则和主要工程措施;

(5) 了解岩溶的概念及其研究的工程地质意义; 素,掌握岩溶的工程地质研究方法及其防治原则和主要工程措施;

(6) 了解潜蚀和流砂的概念及其研究的工程地质意义;理解潜蚀和流砂的形成条件及其 工程地质研究

方法和防治措施;

(7) 掌握地震的基本概念、分类以及地震震级及与地震烈度之间的关系;掌握地震对工 程建筑物的影

响与危害性; 掌握震动液化原理及其判别; 掌握地震区的工程地质研究方法与 评价及预防措施。

第八章 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

(2) 洞室围岩的稳定性分析方法;(1) 了解边坡岩体的变形与破坏类型。

(2) 理解影响边坡稳定的地质因素分析;滑坡体的识别。 (3) 掌握岩体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4) 第七章 常见不良地质现象

掌握不稳定边坡的防治措施。

了解岩溶的发育条件与规律及其影响因

(3) 保障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处理措施; (4) 地质作用对隧道施工的影响。 2.重点、难点

地下洞室围岩的应力和承载力的分析计算,洞室位置的选择。

3.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地下洞室围岩应力分布与变形破坏情况,顶板与侧壁坍塌、围岩膨胀、岩爆现

了解影响围岩稳定的地质因素分析及洞室(线)位置的选择

了解山岩压力与围岩的承载力,山岩压力与坚固系数的确定;围岩

承载能力与弹性

(4) 了解提高围岩稳定性的措施简介。

第九章土木工程工程地质勘测

1. 教学内容

路基工程地质勘察; 桥梁工程地质勘察; 隧道工程地质勘察; 不良地质现象的勘察。

2. 重点、难点

路基工程地质勘察,桥梁工程地质勘察,隧道工程地质勘察

3.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工程地质调查、工程地质测绘方法及内容。 掌握路基,桥梁,隧道等各类工程及不良地质的勘察。 了解室内及野外工程地质试验及长期观测方法。

三、建议学时分配表

象。

(1)

(3)

抗力的确定;围岩中的外水压力。

(1)

土木工程工程地质勘察的内容; (1)

掌握收集和研究路线通过地区既有的有关资料的方法。

四、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1.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2. 成绩评定:

总评成绩构成:平时考核(30) %;期末考核(70) %

平时成绩构成:考勤考纪(50) %;作业(报告)(50) % 实习成绩单记

五、建议教材及参考资料

建议教材:

刘忠玉主编,《工程地质学》,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1年版

参考资料:

1?洪毓康主编,《土质学与土力学》第二版,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六、大纲说明

本门课程在完成课堂教学,为巩固教学成果和使学生更进一步的理解工程地质的理论, 还必须进行为期一周的野外地质勘察应用技能训练,即野外地质认识性实习。

执笔人:胡云世 审阅人: 审定人:

2002年版

2.《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年版

3. 许兆义主编,《工程地质基础》,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8年版 4?李隽蓬主编,《土木工程地质》,西南交通大学,

2011年版

人因工程课程设计

课题:我校二楼食堂全触屏多功能售票机人因工程课程设计学院:长春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工业工程 班级:100110班 姓名:常幸福(20100357)

人因工程课程设计 一、设计题目及其说明 (3) 二、调研与分析 (3) 三、方案构思、多方案的对比与抉择 (4) 四、设计说明 (5) ㈠、整体外形图(具体尺寸图参见附录) (6) ㈡、人机界面设计流程图 (6) 1、购票功能 (6) 2、充值功能 (8) 3、缴费功能 (9) 4、建行ATM取款机功能 (10) ㈢、设计说明 (10) 1、对多动能售票机整体外形的设计说明 (10) 2、人机显示界面的设计 (11) ⑴、字符形状和大小设计 (11) ⑵、显示屏亮度 (12) ⑶、文字信息 (12) ⑷、色彩功能分析 (13) 五、设计小结 (14) 六、参考文献 (15) 七、为下一届学弟学妹留的作业 (15)

一、设计题目及其说明 食堂全触屏多功能售票机 针对我校饮食中心二楼的人因工程分析与改善,根据我们的调研分析发现食堂存在诸多问题,二楼饮食中心每天前去吃饭的人相对其它楼层较多,尤其在开学初和每周一的时候总是有大量的学生在排队等候饭卡充值或者打印小票,看到此景会联想到科研楼取款机前也具有类似的情形,根据此种状况我们设计了食堂全触屏多功能售票机。它集合了打印小票、饭卡充值、电话缴费和ATM取款机的功能。 二、调研与分析 我校饮食中心二楼进过假期的维修改善后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经过一学期的使用和调试,仍然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通过我们的实地考察,发现二楼食堂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善。诸如: 1、餐桌的高度设计就不是很合理,有的人必须的大幅度弯腰才能 吃到放在餐桌上饭; 2、餐桌的大小也不太合理,如果俩人互相坐对面只能放下餐盘, 其他的饮料或者碗碟就没有地方可放; 3、有的座椅也不符合人的臀部体型,有时坐着还容易向下倾斜滑 下; 4、餐桌椅的颜色太单一,没有给人留下美感,从而影响到食欲; 5、餐窗口的设计没有考虑到由于冬天天气冷会产生雾气,导致学 生看不清窗口里面摆放的是什么饭菜;

地质勘察报告

一、前言 1.1拟建工程概况 我院受********村委会的委托,承担其拟建********工程场地的岩土工程勘察任务。拟建场地位于******境内,沿海大通道的西南侧,其西北侧为古浮村居民区和其他规划建设用地,东北侧为后期规划用地及泉州加顺彩印有限公司用地,东南侧为石狮市源兴金圣服装有限公司用地。该********工程总占地面积约8200m2,总建筑面积56000m2,共包括A5~A10、A12、A14和B1~B4安置楼等12个单体项目,该工程由武夷山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设计,拟设计采用桩基础。建筑物的性质和特点如下表1-1: 建筑物设计参数表 表1-1 1.2.勘察等级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3.1条与条文说明第3.1.1条的相关规定,对本工程勘察等级综合划分如下: 勘察等级划分表 表1-2 1.3勘察任务、目的和要求 本次勘察属详细勘察阶段。勘察的主要目的与任务是: ⑴查明场地及附近范围内有无影响工程建设的不良地质现象; ⑵查明场地地基土层结构特征、分布规律; ⑶查明场地地下水埋藏与赋存条件,分析与评价场地地下水对建筑物 基础施工影响以及对建筑材料腐蚀性情况; ⑷划分场地土类型与建筑场地类别,对场地地震效应进行分析; ⑸分析并评价场地地基稳定性与适宜性,对拟建物基础方案选择提出 合理建议,并提供满足基础设计方案的岩土参数。 1.4 勘察依据 本工程勘察主要依据以下文件和现行规范进行: ⑴业主提供的拟建物总平面图、合同书、勘察任务委托书; ⑵准则《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

⑶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局部修订条文; ⑷国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08年版)》(GB50011-2001); ⑸国标《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⑹国标《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⑺行标《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⑻省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J13-84-2006); ⑼福建省建设厅、福建省地震局文件(闽建设[2002]37及[2003]10号)。 1.4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完成情况 本次勘察根据相关规范及技术要求,并结合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首次共布设66个勘探孔,原则上沿拟建物的周边及各角点布设,钻孔编号ZK1~ZK66;野外地质勘探自2010年03月09日开始,至2010年03月25日结束,采用两台GXY-1工程钻机泥浆循环护壁工艺钻进,对于上部土层采用回转钻进,无泵投球取芯工艺;对于强风化花岗岩层采用双动双管取芯工艺,对于中等风化花岗岩采用金刚石钻头回转钻进,回次进尺≤2.00m,岩芯采取率满足规范要求。并进行现场标准贯入试验,采取岩、土、水试样,孔口标高测量及量测地下水位等工作(具体工艺方法详见第5节)。所有钻孔在钻探取芯、观测结束后,均按要求采用原土或干的粘土球分层回填击实处理。

爆破工程课程学习指导讲解

《爆破工程》课程学习指导一、本课程的性质、目的 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它既是采矿工程、《爆破工程》安全工 程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交通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其目的旨在向学生传授炸药爆炸和岩石爆破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工程爆破设计和分析解决工程爆破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后继专业课有关工程爆破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本课程的教学重点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方面)的内容: 1、包括炸药的起爆机理与爆轰理论,岩石的爆破破坏机理、基础理论模块:利文斯顿爆破漏斗理论等。该模块既是本课程的重点,也是难点。 2、爆破器材模块:包括各类炸药的主要性能,各类起爆器材的结构、使用方法和主要性能以及起爆方法; 3、爆破设计及施工技术模块:包括光面预裂爆破、掘进爆破、露天浅深爆破、露天硐室爆破、拆除爆破等爆破技术的设计计算及施工技术和安全技术。 三、本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结合工程实例讲解,突出行业特点; 2、讲课时要紧扣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同时也应介绍一些与本课程有关的最新知识和最新理论,使同学们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趋势与前沿信息 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如下要求 1、能准确地使用专业术语,理解炸药爆炸的基本概念以及起爆和传爆的基本原理; 2、熟悉爆破器材的结构和性能,掌握火雷管起爆法、电雷管起爆法、导爆索起爆法、导爆管起爆法及其爆破网路的施工技术; 3、掌握地下光面预裂爆破、掘进爆破、露天浅深爆破、露天硐室爆破以及拆除爆破等爆破技术; 4、掌握爆破安全技术; 5、了解和爆破有关的岩石性质,理解岩石爆破的物理过程和基本原理; 6、了解当前爆破的先进技术和发展方向。 1 五、本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 本课程理论教学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板书)方法,并安排课堂讨论。 六、课程教学资料 教材: 爆破工程戴俊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2 参考书: 1、爆破工程东兆星邵鹏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1 2、爆破工程管伯伦主编, 冶金工业出版社, 1992.2 3、爆轰物理学张宝坪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7.8

工程地质教学大纲

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地质》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93191010 【英文译名】:Engineering Geology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 【学分数】:2 【总学时】:32 【实践学时】:0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为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必修课。其目的在使学生了解工程地质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及其运用于土木工程实践中,并能依据工程地质勘察成果进行一般工程地质问题分析评价和采取相应的防治处理措施。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为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必修课。其目的在使学生了解工程地质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及其运用于土木工程实践中,并能依据工程地质勘察成果进行一般工程地质问题分析评价和采取相应的防治处理措施。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土木工程概论》; 后继课程《土力学》、《基础工程》。 四、课程内容 (一)绪论(1学时) 1.了解工程地质学与地质学相互间的关系; 2.了解工程地质学的主要任务与研究方法; 3. *掌握地基稳定的基本要求。 (二)地壳及其物质组成(3学时) 1.了解地球具有的圈层构造; 2.*掌握地质作用基本概念和分类; 3.理解元素、矿物、岩石是组成地壳的基本单位, 4.*掌握常见矿物的物理性质; 5.*重点掌握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的特征及其工程地质性质。 (三)地质年代与第四纪地质概述(2学时) 1.了解地质年代概念包括相对年代与绝对年代划分的方法。 2.*掌握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与切割律的基本方法。 3.*掌握第四纪沉积物分类和基本物理力学特性。 (四)地质构造(5学时) 1.了解地质构造的野外识别方法和工程地质评价; 2.*掌握地层界触关系和岩层产状; 3.*掌握褶皱、节理、断层等几种常见地质构造的概念、要素、类型及特性。 (五)地下水(3学时) 1.了解地下水基本概念、分布和分类; 2.*掌握岩石(层)的水理性质,重力水的类型及其特征、循环与运动; 3.*掌握地下水引发的工程和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六)地表地质作用(5学时) 1.了解几种常见的地表地质作用; 2.*掌握其作用特点、形成规律和对工程的不良影响及其防治措施。 (七)岩土工程地质分级和分类(2学时) 1

人因工程课程设计

重庆理工大学 《人因工程学》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基于人因工程学的公交车扶手分析、改善、评价专业:工业工程班级111040802 小组成员: 指导老师:

时间:2014616 —62014620 课程设计任务书 班级111040802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一、课程设计的题目 基于人因工程学的公交车扶手分析、改善、评价 二、课程设计主要解决的问题 (1)公交车扶手高度的问题分析以及改善_______________ (2)公交车扶手紧缺的问题分析以及改善_______________ (3)公交车扶手抓握不舒适的问题分析以及改善_________ 三、课程设计相关附件(如:表格、图纸、软件等) (1)公交车扶手的问题分析以及改善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公交车扶手的问题的调查问卷________________ (3)应用软件:auto CAD2007、WPS、VISIO _____________ 四、课程设计主要参考资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焱,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城市公交车设计方法研究

(3)______________ 五、任务发出日期:2014616完成日期:2014620 指导教师签字: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对课程设计的评语 指导教师签字:

目录 1.引言 (3) 2. 研究背景 (3) 3. 公交车扶手的问题 (4) 3.1问题一:扶手高高在上,乘客无可奈何 (4) 3.2问题二:无地儿可扶,扶手紧缺 (5) 3.3问题三:扶手设计不合理,抓握不舒适 (6) 4.分析与改善 (7) 4.1针对扶手高度问题 (9) 4.1.1扶手高度数据分析 (9) 4.1.2改善方案 (11) 4.2针对无地儿可扶,扶手紧缺问题 (12) 4.3针对扶手设计不合理,抓握不舒适问题 (13) 5. 改进方案的综合评价分析 (16) 6. ........................................................................ 设计体会16 参考文献 (17) 公交车扶手改善的设计

爆破工程课程设计范本

爆破工程课程设计

1工程概况 1.1 原始条件 某露天矿山开采闭坑后,拟转入地下开采,需要在露天底形成20~50m的覆盖层。露天采场底部走向长约450m,露天底平均宽30m。露天采场实际最高标高为305m,最低标高为-33m,封闭标高为117m,露天采场上口尺寸为:900m×630m,下口尺寸为410m×20m。原台阶高度12m,现已并段。 1.2 地质条件 矿石类型简单,矿石物质组成也较简单,矿石属于中硫、低磷、贫磁铁矿石。矿体围岩主要为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和混合花岗岩。岩体稳定性中等,岩石坚固性系数f=8~10,节理裂隙发育,岩石一般比较破碎,强度较低。 1.3 设计任务 利用硐室爆破的方法在B12和B11两条勘探线之间形成高度为25m的覆盖层。 2爆破方案 2.1 爆破类型的确定 硐室爆破按爆破作用程度和结果分为抛掷爆破,松动爆破和加强松动爆破。 按爆破的目的和要求,抛掷爆破分为定向爆破、扬弃爆破和抛散爆破。定向爆破要求爆破的岩土按预定的方向运动并堆积在设定的范围之内。当只要求将爆破的岩土抛掷一定的距离,而不

要求有固定的方向及堆积范围时,称为抛散爆破,扬弃爆破是在地面平坦或坡度小于 30°的地形条件下,将开挖的沟渠、路堑、河道等各种沟槽或基坑内的挖方部分或大部分扬弃到设计开挖范围以外,使被开挖的工程经过爆破基本成型。 根据抛掷作用的方向不同抛掷爆破又可分为单侧抛掷爆破,双侧抛掷爆破,多向抛掷爆破和上向抛掷爆破等类型。一次爆破也能够同时具有多种性能,可一侧抛掷,另一侧松动。 松动爆破仅将土岩松动和破碎,破碎的岩石不产生抛掷。适用于对周围破坏小,不允许有抛掷的地方,一般抵抗线小于15~20m。炸药单耗小,爆堆集中,能有效地控制飞石距离,爆破有害效应小。当地表自然坡度大于60°时,采用松动爆破将岩石松动,破碎的岩石在重力作用下塌落,此时又称为崩塌爆破。 加强松动爆破是介于松动爆破和抛掷爆破之间(0.75

工程地质实习教学大纲

工程地质实习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工程地质实习/ engineering geologic practice 二、课程代码:14804114 三、课程类别:专业实践 四、学时/学分1周/1分 五、先修课程: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土力学、基础工程 六、适用专业:建筑工程 七、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工程地质教学实习是《工程地质》课程一项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与工程建设密切相关的工程地质条件各因素和经常遇到的工程地质问题,了解各种工程地质勘察方法和要求,充分认识到工程地质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为进一步学习本专业的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好基础。 通过实习,应该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初步学会鉴别岩石、矿石; 2、初步学会分析实习区的地质构造; 3、熟悉各种工程地质勘察方法; 4、明确工程地质条件对各种工程建筑物的影响,初步了解工程地质问题的处理措施。 5、了解基坑工程的施工工艺。 八、实习内容 1、常见岩石的识别; 2、了解各种工程地质勘察方法;

3、了解工程地质与工程的关系; 4、了解各种矿物的名称和工程特性,以及地球的发展史; 5、了解基坑工程的施工工艺。 九、实习要求 参加实习的学生,应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具体参加有关内容的实际操作,全面地完成实习内容。实习期间具体要求做到: 1、认真听老师的实地讲解,认真观察实习内容; 2、要认真写好实习记录。根据实习内容,用文字、照片等简明地进行记述实习中的所见所闻和心得体会,现场测绘草图,如地质构造等; 3、努力掌握基坑工程施工工艺; 4、认真写好实习报告。实习结束时学生应按实习大纲的要求,根据实习日记中所积累的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及时写出实习报告。 十、实习方式 以集中的方式,由系统一安排。 十一、实习成果 工程地质实习结束后,编写实习报告。报告采用统一的封面和稿纸,要求内容具体、简明清晰、文字工整。 实习报告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实习区的地理位置、交通以及工程概况; 2、实习所观察了解到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主要自然地质现象、各种矿物特性以及基坑工程的施工工艺等内容; 3、实习的心得体会。 十二、实习纪律 1、实习期间要严格遵纪守法,注意人身安全;

人因工程课程设计

理工大学 《人因工程学》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基于人因工程学的公交车扶手分析、改善、评价专业:工业工程班级111040802 小组成员: 指导老师:

时间:2014.6.16—62014.6.20 课程设计任务书 班级111040802 姓名 一、课程设计的题目 基于人因工程学的公交车扶手分析、改善、评价二、课程设计主要解决的问题 (1)公交车扶手高度的问题分析以及改善 (2)公交车扶手紧缺的问题分析以及改善 (3)公交车扶手抓握不舒适的问题分析以及改善三、课程设计相关附件(如:表格、图纸、软件等)(1)公交车扶手的问题分析以及改善 (2)关于公交车扶手的问题的调查问卷 (3)应用软件:auto CAD2007、WPS、VISIO 四、课程设计主要参考资料 (1)郭伏,省三《人因工程学》 (2)焱,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城市公交车设计法研究(3)《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数据统计

五、任务发出日期:2014.6.16 完成日期:2014.6.20 指导教师签字: 指导教师对课程设计的评语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

目录 1. 引言 (3) 2. 研究背景 (3) 3. 公交车扶手的问题 (4) 3.1 问题一:扶手高高在上,乘客无可奈 (4) 3.2 问题二:无地儿可扶,扶手紧缺 (5) 3.3 问题三:扶手设计不合理,抓握不舒适 (6) 4.分析与改善 (7) 4.1针对扶手高度问题 (9) 4.1.1扶手高度数据分析 (9) 4.1.2改善案 (11) 4.2 针对无地儿可扶,扶手紧缺问题 (12) 4.3 针对扶手设计不合理,抓握不舒适问题 (13) 5. 改进案的综合评价分析 (16) 6. 设计体会 (16) 参考文献 (17)

地质勘察土层描述

土层描述 ①杂填土(Q4ml):褐灰、灰黄等杂色,松散,稍湿。主要由黏性土及碎块石等组成,不均匀含有5-20%的碎块石(块径多为2-10cm),均匀性差,堆积年限约1年。 ②、坡积粉质粘土(Qdl):褐黄、灰黄色,可塑~硬塑,稍湿。主要由粘、粉粒组成,局部含少量的碎石,粒径在2-4cm左右,稍有光泽,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无摇震反应,坡积成因。 ②粉质黏土(Q4dl+pl):灰黄、浅灰、褐红色,可塑状态,稍湿-湿。主要由黏粉粒组成,切面较光滑,含砂约5-15%,干强度、韧性较高,无摇震反应。 ③卵石(Q4al+pl):灰黄色,中密~密实,饱和,卵石含量约48~65%,粒径以20-120mm为主,少量达200mm以上的漂石,砾石含量15%,以亚圆状为主,成份以凝灰熔岩、花岗岩为主,上部以中粗砂充填,下部以粘性土充填,级配一般。 ④凝灰熔岩残积黏性土(Q el):灰黄色,可塑-硬塑状态,稍湿-湿。主要由黏粉粒及石英砂组成,含砂20-40%(多为粉细砂,砾砂含量约0-2%),干强度、韧性较低,无摇震反应,岩芯易散成砂土状,泡水易软化崩解,由凝灰熔岩风化残积而成。 ⑤全风化凝灰熔岩(J3n):灰黄色,凝灰结构,散体状构造,标贯试验实测击数30≤N<50击,原岩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等,风化剧烈,原岩结构已基本破坏,长石已全部风化成高岭土,岩芯呈砂土状,岩体完整程度为极破碎,属极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 ⑥砂土状强风化凝灰熔岩(J3n):灰黄色,凝灰结构,散体状构造,标贯试验实测击数N≥50击,岩芯合金钻进较容易,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等,风化强烈,原岩结构已基本破坏,长石已基

《爆破工程与安全技术》

《爆破工程与安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80641003 课程英文名称:Blasting Engineering and Safety Technology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安全工程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0年8月26日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安全,是工程爆破永恒的主题。爆破工程与安全技术是研究爆破安全规律和防止爆破事故的科学,对安全工程学生毕业以后从事与爆破工程相关的工作提供了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如下内容: 1.爆破器材加工、运输、装药、填塞、起爆等关键工序的操作安全问题; 2.与防止爆破地震、空气冲击波、噪声、飞石、尘土、毒气等公害关联的问题。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了解爆破安全的发展阶段等基本知识。 2.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爆破作业等基本理论及爆破安全等基本方法。 3.基本技能: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至实际的基本技能。 (三)实施说明 1.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过程中,重点讲授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讲解,并通过以下三种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层次:原理性教学方法。 解决教学规律、教学思想、新教学理论观念与学校教学实践直接的联系问题,是教学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方法化的结果。如:启发式、发现式、注入式方法等。 第二层次:技术性教学方法。 向上可以接受原理性教学方法的指导,向下可以与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构成操作性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体系中发挥着中介性作用。例如: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 通过以上的教学,使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以后走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学手段:本课程属于专业课,在教学中采用电子教案、CAI课件及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无。 (五)对习题课的要求 对习题课的要求(2学时):掌握起爆技术、装药与爆破施工、岩石爆破、城镇复杂环境控制爆破、建(构)筑物拆除爆破等作业领域中有关爆破安全知识。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在考核学生对爆破安全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重点考核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

工程地质学教学大纲

《工程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译名】:Engineering?Geology 【适用专业】:地质工程 【学分数】: 【总学时】:40 【实践学时】:8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为地质工程专业本科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课程系统地讲授岩土工程地质性质及工程动力地质作用。系统概括了工程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适量安排一定时间的参观及试验。通过本课程教学,培养学生掌握工程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与方法,了解国内外工程地质学领域的研究动态,能从系统的、动态的角度认识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为今后研究与解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地质、环境地质等方面有关的工程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岩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等工程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并能初步应用工程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工程地质问题,能运用力学原理进行工程地质问题的定量评价等。为学习后继课程以及从事工程地质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对工程地质问题分析中的地质思维逻辑,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学习前必须学习《动力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地层学》、《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工程力学》等课程。 四、课程内容 绪论 一、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二、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分科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三、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史 四、本课程的内容与学习方法 重点了解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了解工程地质学分科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史。 重点: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条件及工程地质问题的概念;工程地质学的意义 第一章土的物质组成与结构、构造 第一节土的粒度成分 粒径、粒组概念;粒组划分;粒度成分测定与表示;土按粒度成分分类; 第二节土的矿物成分 土中矿物成分类型;矿物成分与粒度成分的关系;粘土矿物的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 第一节土中的水与气体

人因工程学课程设计

人因工程学课程设计报告 学院:管理学院 专业:工业工程 班级:工程102班 组员:陈燕燕陈启蔺杜子辉 学号:201022187 201022178 201022207 指导教师:万鹏 目录 1.课程设计题目:食堂窗口布局设计 (1) 2.摘要(中文摘要和英文摘要) (1) 3.课程设计目的和意义 (3) 4.课程设计要求 (3) 5.课程设计总体原则 (3) 6.课程设计主要内容: (3) 7.现状调查 (3) 8.现状分析 (5) 9.改进方案 (7) 10.课程设计总结 (10) 11.课程设计自我评价 (11) 12.查阅的资料文献 (11) 1.课程设计题目:食堂窗口布局设计 2.摘要:

食堂是大学校园里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在学校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中,食堂更是显得重要,学生的一日三餐基本上都是由食堂供应,提供一个更好的就餐环境可以有助于学生减轻学业压力,在吃饭时保持良好愉快的心情。同时,对于学校食堂里的工作人员来说,在食堂工作是一件很辛苦劳累又恨枯燥的事,能适当减轻劳动强度和提高工作效率也是很重要的。本文针对学校食堂窗口出现的高峰期买饭拥挤排长队、等待时间长,买饭难,窗口结构布局不完善的现象,结合人因工程学相关专业理论和方法研究和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主要运用的是人因工程学中对人的生理,心里特性和能力限度研究,工作场所性质与作业空间设计理论人体测量理论和设施规划理论中的空间布局设计和通过观察食堂窗口布局设计,打卡器位置,窗口台面高度宽度和台面到玻璃高度,菜盘的摆放位置,菜的价格提示,还有关于特殊的主食窗口的布局,及工作人员操作动作,,结合实际,进行改善,来提升窗口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从而减少学生买饭等待时间,提高窗口打饭效率,为学生和食堂工作人员提供一个较好的就餐和工作环境。关键字:食堂窗口空间布局提高效率 ABSTRACT: As is known to all ,the dining room in an diapensable part of our campus which is very close to our daily life and study.we almost eat all breakfast lunch and supper at the dining room .so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get a comfortable enviromment for us in the dining room.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phenomenon in the college dinner room long term, long waiting time to buy rice difficultly,trying to use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the ergonomics related theory and method to research and solve the problem.This paper mainly talk about work in the theory of research program analysis, operations analysis and action analysis method of Industry Engineering and work space design theory and method, a stopwatch time study method of Human Factor Engineering, through observing the dinning room window design and working personnel moves, find out the defective place, no reasonable action and operation of the invalid action.such as the height and the width of the table board ,the height between the table board and the glass board ,and the place of the food tile which influence the workers’ operation ,last but not the least ,it is also important to take the money punches in the right place. Then work out the standard

弹药工程及爆炸技术工程爆破-教学大纲

《工程爆破》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10142302 课程英文名称: Blasting and explosion technology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11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地位及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弹药工程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在本科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弹药与爆破技术专业课程中发挥示范性、辐射性的引领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让学生学习与掌握比较丰富的工程爆破的原理及其应用,而且让学生了解与把握爆破工程学科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对于开阔学生视野,拓展专业知识,加深对爆破工程施工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要求 1. 了解工程爆破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现状; 2. 掌握爆破工程施工设计的基本理论; 3. 掌握不同类型工程爆破的施工操作设计; 4. 对简单的工程能够设计爆破施工方案。 (三)实施说明 1.教学方法:本课程涉及多个学科类别,所涉及的技术门类和问题十分广泛和复杂,不同类型的爆破技术,在实际爆破中所遇到的问题也大不相同。同时,爆破技术是在不断飞速发展,且工程性很强的技术。为了适应爆破工程的这些特点,本课程在教学设计上,结合专业特点,精选教学内容;依据现代教学理念,探索新颖授课方式;丰富课外作业形式,延伸课程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实践创新能力。通过以上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 2.教学手段:课程采取了课堂理论教学、现场工程爆破操作教学录像、多媒体教学,将来可增加实验环节等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自主性学习能力。也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和多媒体手段,不断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实现了教学的现代化。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工程力学、岩体力学等。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1.习题的要求:通过适量的复习题加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得到对爆破作业机理的深入理解,特别使学生对爆破工程设计基本原理、爆破参数的计算和选择、装药量计算、爆破网路设计等得到训练。通过隧道爆破设计、露天台阶爆破设计、建筑物拆除爆破设计和特种爆破技术的训练,使学生能深入理解基本原理与技术,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巩固和加强所学的理论。 2.本门课程暂时未安排实践环节。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式 1.考核方式:考试。 2.考试方法:笔试,闭卷。 3.成绩构成:最终理论考试(80%)与平时考核(包括出勤率,课堂提问、小测验、课后作业等)(20%)成绩的总和。

工程地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提纲

《工程地质》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Engineering Geology 课程编号:03110110 课程类别:专业课,选修 总学时数:32 学分:2 开课单位:建筑工程学院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由于任何建筑工程都离不开地质环境,故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都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工程地质知识,而《工程地质》正是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因此本课程对于土木工程专业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工程建设中经常遇到的工程地质现象和问题,以及这些现象和问题对工程建筑设计、施工和营用过程中的影响,并能正确处理和合理利用自然地质条件,了解各种工程地质勘察的要求和方法,能够正确布置勘察任务、合理利用勘察成果解决设计和施工问题。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导言 1.教学内容 工程地质的概念、研究工程地质的目的和任务、工程地质学的内容及发展以及本课程的主要任务。 2.重点、难点 工程地质与土木工程工程的关系。 3.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工程地质学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和任务; (2) 理解工程地质和土木工程工程的关系; (3) 掌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二章矿物与岩石 1.教学内容 (1) 主要造岩矿物及其性质;

(2) 岩石的成因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主要介绍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主要工程地质特征及其鉴别方法; (3) 特殊类土的成因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 2、重点、难点 (1)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 (2) 常见岩石的类型及工程性质。 (3) 矿物识别的方法及常见主要造岩矿物的特征。 3.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矿物的概念及其主要形态特征和物理性质指标; (2) 掌握主要造岩矿物及其鉴定特征; (3) 掌握岩石的基本概念及其成因、分类; (4) 掌握岩浆及岩浆岩的基本概念、岩浆岩的产状、结构、构造及其主要矿物成分和分类原则; (5) 掌握沉积物和沉积岩的基本概念,掌握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掌握沉积岩的结构、构造及其分类原则; (6) 掌握变质作用和变质岩的概念,了解影响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掌握变质岩的主要结构、构造特征及主要特征矿物和分类原则; 第三章地质构造 1.教学内容 (1) 地质年代及其划分方法; (2) 岩层的产状要素及其测定方法; (3) 褶皱构造(含水平、单斜构造)及其与工程的关系; (4) 断裂构造(节理、断层)及其与工程的关系; (5) 地层的接触关系; (6) 岩石与岩体的基本概念及其质量评价。 2.重点、难点 重点:地层间的接触关系,褶皱与断层类型及识别标志。 难点:地层产状与测量方法,地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关系。 3.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地壳运动的基本知识及其表现形式和构造运动的方向分类,掌握地质作用的概念; (2) 掌握岩层的基本概念,岩层产状与产状要素的测量方法,地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组合关系;掌握地质构造对岩石(层)工程性质的影响的分析方法; (3) 掌握地质构造与工程建设的关系及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人因工程学课程教学大纲

《人因工程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10341001 课程英文名称: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 课程总学时:40 讲课:32 实验:8 上机:0 适用专业:工业工程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人因工程学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性应用科学,它研究的内容涵盖范围很广,与实际联系非常紧密,是一门很有应用价值的学科,是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这门课主要研究人—机—环境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恰当的设计和改进这些关系,使工作系统获得满意的效果,同时保证人的安全、健康和舒适。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人体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掌握工作场所环境评价的方法以及作业空间设计的原则等一些人因工程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并能通过在相关实验中亲自动手,形成一定的实践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实际工作做准备。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系统掌握人因工程学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学会运用人因工程学的方式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旨在培养学生广阔的视野、从多学科角度去看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一种系统的观点和综合的能力,并通过实验环节的实际操作使学生增强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三)实施说明 1.本课程宜采用多媒体教学,以便更好地展示学科的研究成果、使用设备及应用案例。 2.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人因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工作环境衡量指标的测定、评价和改善,体力工作负荷与脑力工作负荷的测定、疲劳的消除,并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进行作业空间设计、人机系统与人机界面的设计与评价。 3.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安排各部分学时,课时分配表可供参考。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具备一定的数学、机械、管理、生理及心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已修完相关课程。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 结合所学内容安排1-2次习题,布置学生课后完成,巩固所学内容。 本课程共有8学时实验,实验环节的安排如下所示: 生理因素实验2学时 测定人在不同色彩及光强的闪光融合频率值;测定响度绝对阈限值。 反应时测试实验2学时 对声音和光信号左右手简单反应时测定;对不同光信号的选择反应时测定。 环境照明与生产效率关系测定实验2学时 描述等照度曲线;测定并计算平均照度;简单方法测定和估算反射率;描述照明—工作效率曲线。 环境噪声测定实验2学时 用HS5633B型通用声级计测量工业企业或周围环境的噪声值。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XXXXXXXX工程名称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二○一七年七月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前言 1.1工程概况 1.2勘察内容 1)对坝址区内主要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地下水特性和不良地质现象的类别、规模和特征等的阐述。并查明坝基地层物理力学性质等工程地质条件。 2)查明坝基及坝肩渗漏、渗透特性等水文地质条件,通过压水试验等查明坝基渗透性。 3)通过砌体取芯样做抗压强度试验、坝体压水试验等检查坝体砌筑质量。 4)通过钻孔试验数据对坝址工程整体地质情况进行描述和确认。 1.3勘察依据及执行标准 本次勘察工作所依据的技术规范、标准及文件 ●行标《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L55-2005) ●国标《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487-2008) ●行标《水利水电工程钻孔压水试验规程》(SL31-2003) ●行标《水利水电工程钻探规程》(SL291-2003) ●行标《水利水电工程边坡设计规范》(SL386-2007) ●行标《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DL5073-2000) ●国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 ●国标《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手册》 ●设计单位提供《钻探技术要求》 1.4勘察工作布置及工作完成情况 1.4.1勘察工作布置 本次勘察工作勘探点的数量和位置由设计单位布设,详见“坝址区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图号S-1)”。勘探点的位置沿坝体工程布置,左、右岸坝肩各布置1个勘探点,共布设勘探点2个,勘察点间距约98米。 根据设计单位提出的“勘察技术要求”和“勘探点布置图”,遵照现行规范和有关文件的要求,布设2个均为控制孔,孔深控制:各孔深入稳定基岩、压水试验值小于3Lu。 1.4.2勘察工作完成情况 本次勘察工作于2012年12月22日至12月28日完成野外钻探、取样及压

《地下建筑工程施工》课程教学大纲

《地下建筑工程施工》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地下建筑工程施工课程编号:0106071C 学时/学分:32/2 开课学期:7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岩土与地下工程方向)课程类别/性质:专业/限选 一、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地下建筑工程施工》是土木工程专业(岩土及地下工程方向)一门主要课程。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教授、实习、参观,使学生能够掌握地下建筑各种开挖方案、方法及开挖方式;掌握岩土地层各种开挖和支护的设计与施工方法;锚喷支护的设计及施工、信息法施工原理;特殊地层施工、安全和劳动条件;工能编制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说明书。 《地下建筑工程施工》的专业知识是建立在相关数学、材料学、管理学、机械工程学、安全、地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本专业学习《地下建筑工程施工》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系统地掌握地下工程一般的设计、施工工艺和施工管理方法,学会编制地下建筑工程施工设计和施工组织设计,并初步具备地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才能。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或同时进行专业课程设计(即类似于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以一项工程实例,结合己学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设计。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地下建筑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讲课时要求内容与工程实例紧密结合,并跟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多参考相关的专业书籍与文献资料,学习过程中,应多理解内容,不必死记硬背。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并配合有关的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课程设计,达到以下具体的教学要求:掌握地下建筑工程的组成、工程建设程序;掌握地下工程一般的设计、施工工艺和施工管理方法;掌握地下建筑工程开挖、装运、支护等施工程序;学会编制地下建筑工程施工设计和施工组织设计;并初步具备地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才能;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能以一项工程实例,结合己学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设计;通过课程学习、实验和生产实习,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本课程中的简单科研课题,能够拟出研究方案,选择实验手段,整理实验数据。 三、课程基本内容和学时安排 绪论(1学时) 了解地下建筑工程的发展、组成与类型、特点,地下建筑工程施工的研究牛内容及任务。 第一章隧道开挖工程(7学时) 熟练掌握隧道开挖工程的施工方案与开挖方法、凿岩爆破、装岩与运输和洞室通风。 第二章开挖机械化与掘进机施工(4学时) 掌握开挖机械化作业方案配套和掘进机法(TBM)开挖施工。 第三章竖井、斜井施工(2学时) 掌握竖井施工、斜井施工,了解竖井、斜井施工治水。 第四章施工支洞布置(2学时) 掌握施工支洞的类型、选择和布置,了解施工支洞断面选择。 第五章锚喷支护施工(4学时) 掌握喷射混凝土支护施工、锚杆支护施工和预应力锚索施工。 第六章新奥法(NATM)施工与监控量测(4学时) 理解新奥法的基本原理,掌握新奥法的设计和施工、现场量测,了解量测资料的整理和应用。 第七章洞室混凝土衬砌施工(4学时)

《工程地质》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地质》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工程地质课程类别(必修/选修):必修 课程英文名称:Engineering Geology 总学时/周学时/学分:27/2/1.5 其中实验/实践学时学时:0 先修课程:土木工程概论、材料力学、工程测量 授课时间:1-14周星期四1-4节授课地点:松山湖/6E101 授课对象: 2017级土木工程1~4班 开课学院: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任课教师姓名/职称:潘美萍/讲师 答疑时间、地点与方式:分集体答疑与个别答疑的形式。集体答疑可在上课前、课间进行;个别答疑在课后通过电邮与电话联系等方式,也可直接到办公室12G405-2。 课程考核方式:开卷()闭卷(√)课程论文()其它() 使用教材: 胡厚田,白志勇. 《土木工程地质》(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2. 教学参考资料: [1] 宋高嵩,杨正. 《工程地质》,清华大学出社,2016(2017.1重印). [2] 戴文亭. 《土木工程地质》 (JTJB01-2014)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年. [3]《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 课程简介:工程地质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是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本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在加强基础地质理论的基础上,学习与土木工程建筑密切相关的工程地质问题,以及滑坡、泥石流、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和防治原则,使之能广泛适用于土木工程地质的勘察和处理。培养学生掌握基础地质及工程地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主要分析方法和主要防治措施,使之能与后续专业课程紧密结合,有效解决土木工程中的相关地质问题,以保证工程建筑物的安全、经济和稳定。 课程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基础地质和工程地质的基本知识,理解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现象和人类工程活动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2.阐明建筑地区工程地质条件,论证和评价建筑物所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 3.运用工程地质知识提出改善、防治、加固岩土体不良地质现象的措施,合理根据地质资料选定建筑场地,保证规划、设计和施工顺利进行; 4.理解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预测其发展演化趋势,提出合理利用和保护地质环境的本课程与学生核心能力培养之间的关联(可多选):■核心能力1.具有运用数学、物理学、化学及力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和土木工程专业知识的能力; ■核心能力2.具有发现、表达、分析复杂土木工程问题,并得出有效结论的能力; □核心能力3.具有针对复杂土木工程问题开展分析、设计,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的能力,并在过程中体现一定的创新意识; □核心能力4.具有通过实验设计与实施、数据分析与解释、信息综合等科学方法,研究复杂土木工程问题并获得合理有效结论的能力; □核心能力5.具有恰当地选择、应用计算机网络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