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地理选修5中国的气象灾害1

人教版地理选修5中国的气象灾害1

人教版地理选修5中国的气象灾害1
人教版地理选修5中国的气象灾害1

选修五中国的气象灾害学案

2010-04-06 11:16:07 阅读16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第四节中国的气象灾害学案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指出我国气象灾害的地理分布。

2.分析旱灾、台风、寒潮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3.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重点:1.中国旱灾和台风灾害的地理分布及其原因。

2.结合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和农业灾情,阐述旱灾灾情特点。

【自主学习】

一、旱灾

1.特点:我国发生范围最、频次、持续时间的渐发性气象灾害。

2.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和。

【合作探究】我国干旱、半干旱区为何不是严重旱灾区?

3.不同区域的旱灾特点:

(1)东北地区干旱,“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由于降水相对稳定,旱灾频次相对。

(2)华北地区严重,有“”的说法。旱灾频次居首位。

(3)长江地区,有农谚“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7月份雨带北移,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易发生旱灾,但是,雨经常可以缓解灾情。

(4)华南地区旱。

(5)西南地区四季均可发生旱灾。

总的说来,我国旱灾以发生地域最广,频率最高,夏旱和秋旱次之。

4.旱涝关系

(1)旱灾和涝灾在时间上交替:我国主要旱涝交替区有流域、流域、长江中下游及流域等地区。

(2)旱灾和涝灾在上交错出现:即某一地带雨涝而另外大片地区干旱,即“这里不涝那里涝,这里不旱那里旱”的现象。

5.我国农业旱灾灾情严重及原因

(1)

(2)

【合作探究】为什么东部季风区是旱灾频发区?

二、台风灾害

1.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遭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位于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方向移动的特征,因此,我国极易遭受台风的袭击。影响中国的热带气旋均来自西北太平洋,且有两个集中的生成区域和。

2.台风发生的时间:主要为

3.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

东部沿海多于内陆地区,以南的台风频次远高于以北地区,广东和海南东部沿海的台风频次约占50%左右,浙江、台湾东部、海南东北部等沿海遭受台风灾害的次数,占总数的1/3以上。

4.台风造成的损失:台风造成的损失约占全国自然灾害损失的15%--20%,其中沿海省区的台风灾情最重。台风灾害灾情严重的地区是地均GDP高,且台风次数多的地区。

【合作探究】台风对沿海地区农业和城市有什么影响?台风登陆对区域旱情有什么影响?

三、寒潮灾害

1.发生时间:月至次年月

每年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即月和月,前者更强。季节爆发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2.源地:

3.路径:偏西路径——;

偏北路径——;

东北路径——。

4.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

(1)东西向山地,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相对温暖,灾害减弱。

(2)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地区甚至。

(3)我国青藏高原的海拔高于的上界,因此很少受到寒潮影响。

5.影响地区:除、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影响。发生频次高,地区最多,次之,再次为流域,华南最少。

6.各地灾害表现:北方主要表现为等;

南方主要表现为等。

【合作探究】东北地区寒潮危害严重的原因有哪些?

点拨:第一,我国东北地区紧邻冬季风的源地,冬季风越过大兴安岭,使东北地区气温骤降。第二,初霜时东北农作物正值生长季节,严重危害农牧业生产。

四、沙尘暴——华北地区春季影响很大的气象灾害

1.概念:沙尘暴是和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的天气现象。

2.发生与防治

①沙尘暴发生时间:

②沙尘暴产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二是地面的——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三是和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

③防治沙尘暴最有效的人类行为是植树造林、种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这样可以减小风速,降低沙尘暴的动力条件,增加湿度,调节并改变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可以减轻沙化,降低沙尘暴的物质来源条件。

【合作探究】分析华北地区沙尘暴多发的原因?

点拨:华北沙尘暴多发的原因可以理解为:①由于气候干旱,土壤疏松干燥,风力对土壤的侵蚀越来越严重。②在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下,人们毁林开荒、滥砍滥伐森林,使得森林覆盖率降低。③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过度放牧,滥挖药材,使得森林草原急剧退化。沙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导致沙尘暴多发。收集资料时,可以从这三方面的实例着手,

五、气象灾害多发区——华北地区

1.最常发生的气象灾害:干旱、寒潮、沙尘暴、冰雹、干热风、霜冻等,其中和

是主要的气象灾害。

2.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

②;

③接近沙源地;

④蒸发强烈,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原因:①是主要农业基地,灌溉用水增加;

②人口、城市密集,人均水资源匮乏;

③过量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倒灌,水资源缺乏。

【合作探究】简要分析华北地区旱灾严重的原因?

华北地区旱灾严重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控制,由于夏季风不稳定,导致降水的季节、年际变化大,特别是春季和初夏降水少,所以极易发生持续性干旱。人为原因:人口稠密,人均径流量少;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

3.损失:华北干旱缺水、土地沙化和沙尘暴不仅给当地带来严重的损失,也对构成严重威胁,特别是对首都北京的影响。

4.华北地区缺水的表现及原因

点拨:华北地区严重缺水,主要表现为水量性缺水,即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且地表径流少;人口密集、有超大城市群,生活用水多;国家商品粮基地,灌溉用水多;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用水多等;还表现为水质性缺水,即居民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田农药与化肥污水、海水倒灌等一系列污染水增多,导致清洁淡水减少。

【跟踪练习】

1.从气候和农业两方面考虑,我国春旱最严重的地区是(B )

A.东北平原

B.华北平原

C.西北地区

D.江淮地区

2.下列措施对预防干旱具有长远意义的是(D)

A.人工降雨B.选择耐旱作物

C.开展农田水利建设D.改善干旱地区农业生态环境

3.下列天气过程中属于暖性反气旋控制下的有(D)

A.寒潮

B.台风

C.梅雨

D.伏旱

4.在我国,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寒潮多发生在(A)

A.秋季和春季

B.冬季和春季

C.秋季和冬季

D.初冬和秋末

5.若只考虑风力与沙源因素,我国北方地区的沙尘暴以冬春季最多,若再考虑地面状况及空气对流因素,则尤以初春最多,原因主要有(C)

①初春与冬季比较,初春的土质更加松软干燥②初春与冬季比较,初春的大风天气显著增多③初春与冬季比较,初春出现逆温现象的时数增加④初春与冬季比较,初春出现逆温现象的时数缩短 A.

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

读某类影响我国农业的自然灾害等值线分布图,回答6-7题。

6.此图反映的自然灾害可能是( A )

A.旱涝灾害B.霜冻灾害C.寒潮D.台风灾害

7.图中等值线分布主要受( B )

①纬度影响②洋流影响③海陆位置影响④锋面影响

⑤受地形影响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④D.②④

8.下图表示我国部分地区某年6月初-7月初降水量分布(实线,单位:mm)和气压分布(虚线,单位:百帕),读图回答问题。

(1)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特殊的天气是_梅雨__,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容易出现的气象气候灾害是__暴雨___,经常引起的自然灾害是___洪涝____。

(2)图中的气压中心是___副热带高压__气压的组成部分,7月,该气压系统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___伏旱___天气。如该气压系统季节性北跃提前,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_____洪涝___灾害。

9.某年7月28日15时(北京时间),在菲律宾以东洋面上,一强热带风暴发展成台风,其中心位里在北纬12°、东经135°的A点,近中心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风力大于8级的范围半径为500km,该台风中心以每小时25km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请回答下列问题。(右上图)

(1)简述强热带风暴与台风的主要区别。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大小;最大风力在10~11级之间为强热带

(2)在图中用箭头画出台风移动的路径。风暴,最大风力大于12级的为台风

(3)对我国长江流域而言,台风可能带来的有益影响是台风带来的降水可以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所带来的干旱______。

(4)预计台风中心约于__7_月_31日_15_时登陆台湾,将在_8_月_1_日_3_时在我国__福建_省与__浙江__省交界处登陆,此时位于台风中心北侧的宁波吹__东北_风,南侧的厦门吹__西南__风。

(5)当上海为偏南风时,该台风中心位于上海的_西部_方向,此时风力与7月28日相比将有所_减弱__,原因在于_受陆地表面摩擦力的影响_。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第一节人口再生产 ☆知识要点: 1、人口再生产定义:人口的世代更替过程(包括人口出生和死亡两个环节) 2、人口再生产类型: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如不考虑人口迁移过程,这三个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应为: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类型有:原始型(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很低) 传统型(出生率高、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较低) 过渡型(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 现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很低) ※难点解析: 出生率降低原因:文明程度、人口素质提高; 死亡率降低原因:生产力发展;

自然增长率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由于人口的素质受生产力的制约,所以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均受生产力直接或间接影响,所以说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一定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当人口再生产类型进入现代型后,由于人口逐年减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所以最后会出现人口的老龄化现象,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地区已经出现这种现象,而且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时代更替速度减慢。 3、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发达国家:现代型(德国、匈牙利人口出现负增长) 发展中国家:过渡型(部分国家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我国已是现代型) 全世界:过渡型(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多) ※难点解析:人口老龄化会引发的问题:社会负担加重,劳动力短缺 第二节人口数量与环境 ☆知识要点: 1、人口数量的变化原因 ①.自然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②.机械增长(与人口的迁移有关) ※难点解析一:考察范围越大,人口迁移的影响越小,全球而言,则不必考虑人口迁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选修全套精选教案(优质课)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3章)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3章)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课程标准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标准解读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不是要系统学习天文知识,而是要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很显然,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是本条“标准”的重点要求。 从本条“标准”的设计来看,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标准”将地球的特殊性限定在太阳系范围之内,隐含着在太阳系之外可能有存在生命的星球。实际上,人类一直在为寻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的行星。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运用有关资料加以说明。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2)教学重点 ? 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存在和繁衍。 (3)教学目标 ? 能用自己绘制的示意图说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 能选用一定的资料(数据、图表等)说明地球行星的普通性与特殊性; ? 在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探讨活动中,能运用自己搜集的资料,表达自己的观点; ? 尝试运用已学知识,写一段文字,表达宇宙环境认识方面的一个观点。 (4)教学方法 ? 小组讨论法、图表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二、知识结构 三、教学过程 一、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板书) 【引导、讲解】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人类发展的初期,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把天空看做是好像倒扣在平坦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于是,便有了“天圆地方”的说法。后来,人们经过观察,发现天空中的各个星体都在围绕着地球转,地球好像处于整个宇宙的中心位置,这样,便产生了“地心说”。由于受西方宗教势力的影响,这个学说观点统治人们的思想是相当长的。到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使自然科学第一次从中世纪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意味着宇宙实际上就是太阳

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点总结 一、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 (一)自然背景: (1)气候背景: 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 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 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有害生物。 (二)人文背景: (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 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3)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 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二、我国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因: 1地震: (1)时空分布特点: 多震国家,时间上周期性,有活跃期平静期。 集中四大地区,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2)原因: 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俯冲带、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地壳运动活跃。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 ②我国板块内部多断裂破碎构造。 2 滑坡、泥石流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必背版(完整版)

1 第一章行星地球 2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3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4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5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6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7 8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9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10 11 河外星系 12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3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14 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15

16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17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8 19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0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21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 22 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23 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4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25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26 活动); 27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28 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29 30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31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32

高中地理_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测试题(一)_附答案

《自然灾害与防治》测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2019年5月7日中国教育报报道:今年4月25日,古都北京风沙再起,这已是今春第8次沙尘暴天气了。据气象专家说,像今年沙尘暴来的这样早,次数频繁,危害大,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风沙威逼北京城已成为不争的的事实。据此回答1—3题。 1.沙尘暴的首要污染物是()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碳氢化合物 D.悬浮颗粒 2.从生态破坏角度看,与沙尘暴形成原因紧密相关的是() A.西北地区水土流失面积日趋扩大 B.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 C.西北地区土地盐渍化问题日趋严重 D.西北地区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 3.沙尘暴作为一种天气现象,它的形成是由于() A.冷锋过境 B.暖锋过境 C.气旋过境 D.反气旋过境 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决定,从2019年起,全国高考时间由每年7月的7、8、9日,提前到每年6月的7、8、9、10日。这一调整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大部分地区7月份的气温总体偏高,自然灾害频发,对考生复习应考及考试阅卷的组织工作带来很大影响,社会各界要求将高考时间提前的呼声日趋强烈。据此回答4-7题。 4.我国大部分地区7月份()自然灾害频发,对考生复习、应考会产生影响。 A.沙尘暴B.台风C.水灾D.泥石流 5.上述自然灾害近年来频发地区主要是指我国() A.西北地区B.西南地区C.黄河中下游地区D.长江中下游地区 6.我国大部分地区7月份的气温总体偏高,其最主要原因是() A.受锋面雨带的控制B.受太阳辐射的影响 C.受副热带高压控制D.受印度低压控制 7.我国正在建设的两条“绿色长城”是①长城沿线的森林带②“三北”防护林③黄河下游两岸的护堤林④沿海13000千米滨海 防护林() 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②④ 8.图示地震与两大板块的挤压有关,这两大板 块是指() A、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B、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 D、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 9.此次地震引发罕见的强烈海啸,表明地质灾害具有() A.群发性B.随机性C.突发性D.链发性 10.下列避震方法,正确的是() ①在家里,可躲在床、桌子下②在影剧院,应迅速离开剧院,到室外开阔空地③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时 一、地球上的海与洋 1.海与洋对比 对比项目洋海 占海洋面积比重89%11% 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平均深度从几米到二三千米 受陆地影响程度影响较小受大陆、河流、气候和季节影响大 水温和盐度变化不大比较大 海流系统有独立的系统无独立的系统 2.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3.海 (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 (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 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举例: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最大海—珊瑚海4.海峡和海湾 (1)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A.分类:海峡有天然海峡和人工海峡两种。 B.天然海峡的成因有多种,如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层陷落、冰川重压等。C.世界主要海峡 海峡连通海域 曼德海峡红海--印度洋 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太平洋 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印度洋 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大西洋 巽他海峡印度洋--太平洋 英吉利海峡大西洋—北海 土耳其海峡黑海---地中海 (2)海湾 A.海湾多由沿海陆地沉降、海面上升淹没沿海洼地、河谷等形成。 B.有一些海湾名为湾,实为海,如墨西哥湾、比斯开湾、孟加拉湾等。 C.有一些海湾名为海,实为湾,如马尔马拉海、亚速海等。 二、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 三、海岸与海底地形

地理必修一人教版)课本“活动”参考答案

地理必修一(人教版)课本“活动”参考答案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活动(P4)1.(1)相同,都是自西向东。 (2)不大,几乎在一个平面上。 (3)相同,都接近正圆。 (4)地球在公转运动特征方面,与其他几大行星相比没有特殊的地方。 2. (1)类地行星体积河质量比较小,如水星的体积约为地球体积的 5.62%,质量是地球质量的5%,巨行星体积和质量都很大,如木星的体积约为地球体积的1316倍,质量是地球质量的318倍;远日行星中天王星、海王星的质量和体积都比较大,冥王星的质量和体积都是最小的。 (2)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的质量和体积并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小的。 第二节 活动(P9)(1)太阳辐射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2)热带雨林的生物量多,亚寒带森林的生物量少。 (3)问题(1)的结论与问题(2)的结论由相关性。这是因为低纬度地区太阳辐射量大,所以热带雨林植物生长旺盛,生物量多。中高纬度地区太阳辐射量相对较小,植物生长比较缓慢,生物量相对较少。由此可以

看出,太阳辐射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植物的生长情况,植被的生长情况又是对不同地理环境的反映。 (4)和(5)略活动P11 (1)1985~2000年,太阳黑子数呈现波状变化,1986年为极小值,后逐年增多,到1989年达到极大值。之后又逐年减少,1996年又达到极小值。之后到2000年再逐年增多。两个极小值之间历经11年。 (2)18世纪以来,太阳黑子数呈现有规律的起伏,虽然起伏程度不同,但起伏周期接近。从1705年峰值,到1980年峰值,其间275年间,出现了26个峰值,也就是25个周期,可以算出太阳黑子变化的平均周期为11年,与(1)大致相同。 (3)从太阳黑子数量长期变化情况来看,规律明显,可以确认其平均变化周期为11年。 活动P12 (1)分析周年降水量平均超额量曲线,至少可以看出:第一,周年降水量平均超额量是在不断变化的;第二,这种变化呈现波状起伏的形态,但是变化幅度在不同纬度不完全相同,同一个纬度在不同的年代也不尽相同;第三,周年降水量平均超额量大约有11年的变化周期。 (2)分析太阳黑子相对数曲线,至少可以看出:第一,太阳黑子相对数是在不断变化的;第二,这种变化呈现波状起伏的形态,太阳黑

地理选修五笔记

选修五 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 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特点(书P4-P8) 定义:主要由自然界异常变化引起,并对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事件或现象是否以自然异变为诱因自然原因 条件人为原因 是否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或资源破坏 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地震、泥石流、滑坡崩塌、地裂缝、地面沉降、火山喷发 气象灾害:热带气旋、干旱、寒潮、龙卷风、冰雹、暴风雪 分类洪涝灾害:大雨或融雪、凌汛、海啸、风暴潮 自然灾害海洋灾害:海啸、风暴潮、赤潮、海水倒灌 生物灾害(农业灾害、林业灾害):病虫害、鼠害、蝗虫 人员伤亡 影响财产损失(间接经济损失>直接经济损失) 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 具有严重的危害性——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 特点具有突发性和渐发性 具有区域性 具有联系性(连续发生)

第二节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分布 一、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 含义: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引起地面震动,形成地震构造变动90% 成因火山喷发 人为活动 陨石冲击 (一)地震震级:地震的强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规模、测量震级越大 烈度:地震破坏的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震中距越近 震源深度越浅 房屋、工程建筑质量越差 环太平洋地震带:亚欧板块、美洲、南极洲、印度洋、太平洋分布:板块交界处——范围大、影响广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亚欧板块、非洲、印度洋 为什么环太平洋地区多地震? 板块内部地壳活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容易出现断裂和错位,引起地球内能的强烈释放 含义:发生在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山高沟深、地势陡峻,利于水流汇集——地形条件 (二)泥石流形成条件有大量的石块、泥沙和松软土壤——地表条件 多暴雨或冰雪融水——气候(径流)条件 分布:山区雨季降雨高峰期或连续降水之后 特点:突发性 含义:斜面上不稳定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地势起伏较大(20°-40°)——地形条件 (三)滑坡形成条件岩体或土体结构松软、比较破碎——地表条件 植被破坏严重 分布: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特点:渐变性、突发性

高二地理选修五重要知识点

高二地理选修五重要知识点 高二地理选修五重要知识点(一) 1、岩石分三大类: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沉积岩(岩 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变质 岩(变质作用)。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2)外力作用——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喀斯特地貌:云南的路南石林、桂林。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 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 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 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高二地理选修五重要知识点(二) 1.昼夜长短的变化: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 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 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 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 高二地理选修五重要知识点(三) 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反射: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散射: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重点)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 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21《太阳和太阳系》教案

太阳和太阳系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太阳的基本特征及其外部结构。 2.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及太阳的能量来源。 教学重点 太阳大气结构,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难点 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方法 谈话法。 教学媒体 投影片、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地球在宇宙中,初步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认识到地球只不过是千千万万颗普通天体中的一个,然而地球又以其具有生命存在而大大不同于一般天体,这其中,地球和太阳的千丝万缕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今天我们就学习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和恒星系统——太阳和太阳系。 【板书】第二节太阳和太阳系 一、太阳概况 【启发引导】太阳的光和热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源泉,有了太阳,地球上才有了万物生机。 你们知道太阳有多大吗?它又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

太阳同所有的恒星一样,也是由炽热的气体构成的,主要成分为氢和氦。这颗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日地平均距离也有1.5亿千米远。光走过这段距离,也需要8分18秒的时间。跟地球相比,太阳到底有多大?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板书】日地平均距离1.5亿千米 【出示投影】地球与太阳的几组对比数据 项目太阳地球倍数 半径(R)70万千米6371千米109 体积(V) 1.41×1018千米 3 11000亿千米 3 130万 质量(m) 1.989×1027吨 5.976×1021 吨 33万 密度(ρ) 1.41克/厘米3 5.5189克/厘 米3 1/4 表面重力加速度 (g) 27300厘米/秒2980厘米/秒228 【指导学生看书】 【承转过渡】我们许多同学都听说过太阳黑子,这黑子到底是什么物质?存在于太阳的什么地方?除了黑子之外,太阳上还有些什么?这些要求我们必须去了解太阳的结构了。 事实上,人类对于太阳的了解还是太少了。太阳的内部结构,直到目前我们也知之甚少,大多只能根据理论推算,从太阳中心到边缘可分为核反应区、辐射区、对流区和太阳大气。 【边介绍边画太阳内部结构板图】 太阳的中心是核反应区,通过热核聚变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能量通过辐射区、对流区向外传递。 我们现在借助探测仪器可以直接观测到的,实际上是太阳的大气层——外部构造,人们发现太阳大气从里向外分为三层。 太阳大气分为哪三层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太阳的外部构造。 学生快速阅读。 【启发提问】(1)太阳大气的最底层是什么层?为什么叫光球层? (2)太阳黑子是怎么回事?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自然灾害系统示意图 、主要的自然灾害 干底叶人黑 白苗捋常吃化一 JtQt. AKt4. 戎皓;同衣申盘韵*.* 时声* bJUf 龟药带轴

者 联 系 要是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我国洪水灾害: 我国洪水灾害 分布总的特 占 八、、 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暴雨洪水特 占 八、、 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洪水灾害 暴雨成因[台风、锋面等天气系统带来的暴雨 发生时间与暴雨的时空分布咼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分布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从降水和地形和河流水系特点分析) 我国洪水类型比较 类型洪水来源主要分布地区发生时间 暴雨洪 水 主要有台风、锋 面等带来的暴雨 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 原。 暴雨的时空分布咼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 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融雪洪 水 由积雪融水和冰 川融水形成的洪 水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和东北山区。受气温升高制约,融雪洪水一般发生在每年的4— 5月,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主要发生在7?8月。 冰凌 洪水 冰凌堵塞河道主要发生在黄河上游的宁夏、内蒙 古河段和部分下游河段,其次发生 在松花江部分河段。 要发生在河流封冻和解冻的季节 长江流域水文灾害灾情严重的原因: 6、风暴潮((属于水文灾害,是我国最严重的海洋灾害) 自然原因 灌伐矗林 以土流矢 人为原因 东部临海 除梯的走界处萝 山;建凤璇 中下灣地堺低平, 排氷不輯 泥沙於获、国湖it田河 湖籌洪疔洪■爬另誥」 我国舖疑济伙畔[ 地帶 水 文 灾 害 夾 惜 严 ?

【精选】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全册教案-地理知识点总结

地理新人教版高中选修2精品教案[整套] 第一章海洋概述 第一节地球上的海与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海与洋的概念、区分。 2、了解四大洋概况。 3、理解海、海峡、海湾的概念,能够辨析。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学,分别列表进行海和洋、四大洋、海/海峡/海湾的比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世界海与洋。 教学重点难点: 1、四大洋概况 2、理解海、海峡、海湾的概念,分辨海的不同类型、海和海湾。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 教学方法: 图表比较法、谈话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海洋的时代” (投影)世界地形图,学生读图结合教材P2内容,了解海和洋的区别(填表) 1 (学生自学结合世界地形图,了解四大洋概况) 2.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承转)认识了四大洋,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离我们更近的海、海峡、海湾。 (学生自学,认识概念) 3.海 (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 (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 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投影)世界不同海区,辨析不同类型的海(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 (举例: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最大海—珊瑚海) 4.海峡和海湾 (1)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A.分类:海峡有天然海峡和人工海峡两种。 B.天然海峡的成因有多种,如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层陷落、冰川重压等。 C (2) A.海湾多由沿海陆地沉降、海面上升淹没沿海洼地、河谷等形成。 B.有一些海湾名为湾,实为海,如墨西哥湾、比斯开湾、孟加拉湾等。 C.有一些海湾名为海,实为湾,如马尔马拉海、亚速海等。 课堂练习:练习册相应内容 [教学后记] 第二节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和认识过程。 2、了解郑和下西洋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搜集材料等方式,了解人类探索海洋的历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海洋的探索是不断发展进步的,是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 教学重点: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和认识过程。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自然灾害 定义: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判定条件:A、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B、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影响:A、人员伤亡B、财产损失C、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二、主要的自然灾害 1、热带气旋—-台风(属于气象灾害) 热带气旋台风(在西北太平洋上)、飓风(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 概念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热带气旋 产生条件①有广阔的暧洋面(26OC以上)→海水蒸发,向大气提供充足的水汽; ②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促使空气上升及水汽凝结致雨 ③有一定的地转偏向力(纬度大于5O的热带和副热带海洋) 结构由外围大风区、旋涡风雨区和台风眼三部分组成 路径西移路径(对华南影响较大)、西北路径(对华东影响较大)、转向路径(对东部沿海影响较大) 天气特征狂风暴雨 分布时间分布:一年四季均可发生(7-11月最频繁); 空间分布:主要分布于热带或副热带。西北太平洋海域(中国东南沿海、日本、东南亚国家)是世界上热带气旋最多的地区,另外还有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加勒比海、美国东部海岸 我国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沿海重、南方重。 影响程度南部沿海(广东、海南、台湾)最重,依次闽、浙、苏、鲁、辽。(我国易遭台风袭击的原因:位于太平洋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 危害主要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与受灾体有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可能性越大。由于这些沿海地区由于人口、财产密集,工农业生产发达,所以热带气旋常造成巨大的破坏和社会经济影响。(具体见必修1P48) 防御措施预测和预报是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 2、寒潮(属于气象灾害) 寒潮 概念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形成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 分布空间分布: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当寒潮较强时,也可能影响到低纬地区) 时间分布:深秋-冬季-初春,9月至次年5月 高峰期:3-4月(最强)和10-11月 危害强烈降温造成冻害,大风能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冻雨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

2020高考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至选修五知识点总结

2020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第一节人口再生产 ☆知识要点: 1、人口再生产定义:人口的世代更替过程(包括人口出生和死亡两个环节) 2、人口再生产类型: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如不考虑人口迁移过程,这三个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应为: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类型有:原始型(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很低) 传统型(出生率高、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较低) 过渡型(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 现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很低) ※难点解析: 出生率降低原因:文明程度、人口素质提高; 死亡率降低原因:生产力发展; 自然增长率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由于人口的素质受生产力的制约,所以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均受生产力直接或间接影响,所以说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一定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当人口再生产类型进入现代型后,由于人口逐年减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所以最后会出现人口的老龄化现象,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地区已经出现这种现象,而且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时代更替速度减慢。 3、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发达国家:现代型(德国、匈牙利人口出现负增长)

发展中国家:过渡型(部分国家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我国已是现代型) 全世界:过渡型(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多) ※难点解析:人口老龄化会引发的问题:社会负担加重,劳动力短缺 第二节人口数量与环境 ☆知识要点: 1、人口数量的变化原因 ①.自然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②.机械增长(与人口的迁移有关) ※难点解析一:考察范围越大,人口迁移的影响越小,全球而言,则不必考虑人口迁移 2、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通过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影响) ※难点解析二: 生育率(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人数的比)和出生率(出生人数与人口总数的比)的关系 生育率高,出生率也高,生育率是衡量出生率的一个基础(生育率和出生率呈正相关) ①.生育率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避孕技术、文化、宗教)起主要影响作用,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小 ②.死亡率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水、土壤、自然灾害)都有很大制约作用 ※难点解析三:其中,环境污染对死亡率的影响是人类对环境先起破坏作用,环境再反过来影响人类的具体表现 3、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具体表现:①.过度索取资源,造成资源、环境压力(人口增多,资源需求加大,利用程度扩展)②.过度排放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包括生产排污和生活排污) 第三节环境人口容量

高中地理选修5试题及答案

A.气象卫星 B.航天飞机 C.探测气球 D.气象台人工监测 2008年1月中旬至2月上旬,我国南方地区连续出现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读图5,回答15~16题。 15.图5反映出本次我国南方冰冻雪灾 图5 A.分布范围广 B.灾害强度大 C.持续时间长 D.灾害频率高 16.与本次冰冻雪灾相关的天气系统有 ①高气压 ②冷锋 ③台风 ④气旋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读四种自然灾害持续时间示意图(图6),回答17~19题。 17.①②③④四种灾害分别是 A.火山、地震、旱灾、洪涝 B.地震、火山、洪涝、旱灾 C.旱灾、洪涝、地震、火山 D.火山、地震、洪涝、旱灾 18.关于图中自然灾害的正确叙述是 A.①多分布在板块的内部 B.②目前无法进行有效监测 C.③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 D.④主要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 19.蝗灾是危害严重的生物灾害。图中所示的自然灾害中,与其发生密切相关的是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0.温带气旋风暴潮多发生在 A.夏秋季 B.春秋季 C.夏季 D.秋季 自然灾害的分布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各区域中同一种灾害可能是不同的影响因素导致的。回答21~23题。 图6 时间尺度 持续 时间 年 月 秒 日 ① ② ③ ④ 几秒 几小时 几天 几月 几年

21.造成同一种自然灾害危害程度地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有 ①自然灾害的强度不同②自然灾害孕育在不同的地球圈层中 ③个人对灾害的应急反应不同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2.我国东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共有的主要自然灾害是 A.沙尘暴B.旱灾C.冻害D.洪涝灾害 23.上述灾害在两地区的形成原因分别是 A.海拔高,距海近B.纬度较低,海拔高 C.地势低,纬度较高D.纬度较高,海拔高 24.地震发生时的正确避震方法是 ①在家可躲在床、桌下或旁边②在影剧院,应迅速跑到室外开阔空地 ③在教室可躲在书桌下或跳楼④在室外要远离高层建筑、烟囱、桥梁等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5.下列工程属于防灾减灾设施的是 ①长江三峡大型水利枢纽②长江、黄河上游防护林工程 ③“西气东输”管道④沿海海防林工程 ⑤广东大亚湾和阳江核电站⑥长江、黄河、珠江大堤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⑥D.①②④⑥ 读下表,回答26~27题。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自然灾害的统计 26.表中信息反映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①灾害的强度减小②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增加 ③灾害数量增加④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减小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27.表中因灾死亡人数不断下降,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A.自然灾害出现的频率降低B.减灾系统和防灾意识增强 C.人口数量减少D.灾害强度减小 28.个人与家庭防洪准备的三个方面是 ①关注汛期天气预报②制定防洪救灾应急预案 ③准备逃生物资④学习并具备游泳、划船等技能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9.松毛虫带来的危害是 A.水稻减产B.草原沙化C.棉花绝收D.林木枯死 30.北京市在北土城等处建设了大型应急避难场所。下列关于应急避难场所的描述正确的是A.主要功能是为躲避自然灾害的市民提供安全的避难空间

高二上册地理选修五知识点

高二上册地理选修五知识点 1、我国自然灾害多发自然背景: (1)气候背景: 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 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 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有害生物。 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人文背景: (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2)承受水平和抵御水平差: 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水平和防御水平低下。

(3)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 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 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水准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篇二】 (一)自然灾害的灾前准备 1.灾前准备的核心任务:储备救灾物资 2.灾前准备涉及的两个方面:一是救灾物资的种类和数量;二是 救灾物资的储备地点。 (1)救灾物资的种类和数量--救灾的物质基础,由各地的主要灾 种及灾情大小决定。 (2)救灾物资的储备地点--由灾区的主要集中地区及储备地的交 通状况决定,关系到灾害发生过程中救援物资的到达时间。 我国10个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天津、哈尔滨、沈阳、合肥、郑州、武汉、长沙、南宁、成都和西安。 3.承担救灾任务的主要人员:各地政府领导下的解放军和武警官 兵及专业救援队。 (二)自然灾害的灾中应急 1.概念:灾中应急是指在灾害发生和灾情形成过程中立即采取的 行动和对策, 2.主要目的:尽可能地挽救生命,保护财产安全,并尽量减少灾 害造成的影响和危害。 3.灾害应急的范围:非常广泛,一般应包括对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输油等生命线工程采取紧急防护措施;对可能因灾 害引发水灾、火灾、爆炸等的易燃易爆物品、有毒物质储存设施、水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高二第一册地理教材说课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高二第一册地理教材说课范围:我说的教材范围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社会室主编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第一册。 一、说课程价值 高中地理选修第一册是以人文地理知识为骨架编写的,它主要包括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 1.知识构建功能:本书内容涉及与人口、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有关的地理问题,同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整本书用“人口与环境”、“城市的地域结构”、“文化景观”、“旅游活动”“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等标题,醒目地标明各人文地理分支中的重点问题,各单元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2.能力培养功能:教材中设有“自学园地”----阅读篇、技能篇、练习篇、活动课,极大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本教材广泛运用了社会调查,案例分析,专用图表分析,定量评估,模式分析,自然与人文综合分析等人文地理基本方法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3.实践操作功能:实践性操作性强是新教材的一个特点。教材运用绘制图表,设计方案、社会实践调查等手段来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如,在第一单元第一节,课后活动题中,要求学生根据信息动手绘制新中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据此分析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在第六节的课后活动中,请学生调查学校所在地的流动人口状况,写一分调查分析报告。 4.心理教育功能:新教材编写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每一单元内容的编写都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教材按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增加了大量的图幅和资料。观看图片可以对知识形成直接的感性认识,阅读有关的辅助材料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更深一步的理解。由此做到,先体验感知,进一步感悟理解。 5.情感教育功能:本教材注重了对高中地理教育功能——“协调人地关系”的深化。每一单元每一节内容无不渗透着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的教育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关系思想。教材采用图片、资料、社会调查活动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逐渐增大视野,加深对世界的了解,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初步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二、说课程价值的达成度 1.内容选取对课程价值实现的支撑度:本册教材内容主要是人文地理,人文地理学科分支很多,教材主要选取其中人口地理、城市地理、文化地理、旅游地理、政治经济地理来作为教学内容。教材编选了丰富翔实的人文地理知识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识,促进起更好更快的认识世界,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其中自始至终都渗透着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2. 内容组织对课程价值实现的支撑度:从内容安排上看,本书是按照人类活动层次的提高编写的,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材首先安排人口地理内容,是关于人类自身的繁衍,迁移等基本活动的。其次安排城市地理的内容,人口地理是城市地理的基础,居住活动也是人类比较基本的社会活动。再次,安排文化地理内容,人类的文化活动,是建立在经济活动基础上的较高层次的社会活动。文化传播的基础之一,是人口的迁移。城市的居住活动,生产活动,是建筑文化景观的基础之一。最后,安排政治地理的内容,人类的政治活动是最高层次的社会活动。按照人类活动层次的提高来安排教学内容,有利于逐步加强人文地理的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